教育是性别的吗?

教育是性别的吗?

一、教育是有性别的吗?(论文文献综述)

黄典林,张子萌,苏际聪[1](2021)在《在“他”与“她”之间:网络游戏玩家的性别转换与身份展演策略研究》文中指出近几年女性游戏玩家的发展壮大与关于这一群体的刻板印象形成了鲜明反差。性别偏见限制了女性在游戏文化中的能见度,但也激发女性玩家采取包括性别转换在内的手段来建构性别身份展演策略。由于网络空间的匿名性,电子游戏玩家出于不同动机,通过虚拟化身来建构与真实性别身份不同的虚拟性别成为一种常见现象。通过对游戏玩家的深度访谈,本研究发现,男女玩家的这种性别转换行为表现出不同的动机,而性别转换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性别刻板印象和文化秩序,为游戏玩家,尤其是女性玩家回避或消解主流性别秩序的束缚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但这种潜力始终是有限的,既有的性别秩序和刻板印象依然主导着游戏文化空间,塑造着游戏玩家的性别认知和反应模式。

何念茜[2](2021)在《学前期幼儿同伴关系网络与分享观念、分享行为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分享观念和分享行为对幼儿的情感发展及社会性发展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亲社会行为的重要方面。对幼儿分享观念及分享行为的研究可促进对幼儿认知和社会性发展的理解,为幼儿发展教育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同伴关系是同龄或者年龄相近的个体或者心理年龄相同或者相近的个体之间的通过共同活动或者交往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对于幼儿社会化意义重大。研究发现幼儿的同伴关系对分享行为会产生影响,不少研究认为分享行为主要发生在友谊关系中,甚至有研究认为分享行为可能是友谊本身的组成部分。但之前的研究把分享作为一种个体属性并不能确切地探讨这两者之间是否具有同构性。分享涉及到分享主体和分享对象,从关系网络的角度分析幼儿班级中分享行为、分享观念以及与积极、消极同伴关系的关系,可进一步帮助理解幼儿分享发生的机制。本研究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幼儿幼儿分享行为、分享观念、友谊关系与讨厌关系的网络结构特征,以及幼儿同伴关系网络与其分享行为、分享观念的关系。某幼儿园7个班级的173个被试参与了研究,班级规模在11人-36人;男生90人,女生83人,年龄范围在3-6岁。采用提名法,让幼儿在照片上指出“喜欢的人”和“讨厌的人”来测量友谊网络和讨厌关系网络;参照Rochat等人(2009)的测量程序测量幼儿分享行为;参照张莉(1998)的测量程序测量幼儿分享观念。采用UCINENT6.0对网络数据进行描述分析采用PNET、XPNET对每个班的网络数据进行网络结构建模分析,最后用Review Manager5.4对多个班的数据进行元分析得到汇总结果。研究结果显示:(1)幼儿班级内的友谊网络密度在0.1540~0.7636之间,讨厌网络的密度在0.0909~0.1553之间,友谊网络的密度显着大于讨厌网络的密度;讨厌网络的中心势(27.67%~71.56%)大于友谊网络的中心势(6.67%~65.27%),即讨厌网络的核心人物比友谊网络的核心人物更集中;幼儿友谊网络存在性别同质性,同性别的幼儿更喜欢互相交朋友;讨厌网络不存在性别同质性;(2)幼儿分享观念网络密度的行为在0.1659~0.5636之间,分享行为网络密度0.1873~0.7455,整体上处于中等水平;分享行为网络的中心势(6.98%~15.56%)要低于分享观念网络中心势(29.58%~61.67%);幼儿分享行为与分享观念呈现出性别同质性;(3)中班幼儿的分享观念互惠性和分享观念传递三方均显着低于随机网络,大班幼儿的分享观念互惠性和分享观念传递三方均与随机网络无显着差异;(4)中班幼儿的分享行为互惠性与随机网络无显着差异,大班幼儿的分享行为互惠性显着低于随机网络;中班幼儿和大班幼儿的分享行为传递三方关系都显着低于随机网络;(5)幼儿友谊网络互惠性与传递三方关系不显着;幼儿讨厌网络互惠性与传递三方关系显着低于随机网络;(6)幼儿分享观念网络与分享行为网络之间是显着正相关的;幼儿的分享行为网络、分享观念网络与友谊网络之间呈显着正相关;(7)中班和大班幼儿分享观念与分享行为互惠性显着低于随机网络;中班幼儿的分享观念与友谊互惠性显着低于随机网络,大班幼儿的分享观念与友谊互惠性和随机网络无显着差异;中班幼儿的分享行为与友谊互惠性显着低于随机网络,大班幼儿的分享行为与友谊互惠性和随机网络无显着差异;研究结论:(1)幼儿班级内的友谊关系网络的密度大于厌恶关系网络的密度,讨厌网络的核心人物比友谊网络的核心人物更集中;幼儿友谊网络中存在性别同质性,厌恶网络中不存在性别同质性;(2)幼儿分享行为与分享观念均存在性别同质性;(3)随着年龄增长,幼儿的分享观念水平会提高,但分享行为水平未明显发展;幼儿的分享观念和分享行为尚未发展出稳定的互惠关系和传递三方关系;(4)幼儿分享观念、分享行为与友谊关系显着相关,但分享观念、分享行为与友谊关系的网络结构是异构的。

谭昭[3](2021)在《来华泰国留学生跨文化学习适应研究 ——以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泰国留学生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无论从文化背景,还是从心理上,来华留学生群体都属于特殊群体,他们在中国不仅仅要完成学业,还要经历跨文化适应的过程。国内高校对留学生的管理也有待提高,因此,如何为来华留学生解决在华学习时遇到的困难,完善相关管理制度,是我国高校建设、教育发展道路上的重要任务。本文以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泰国留学生为研究对象,用线上问卷的形式进行抽样调查,调查留学生跨文化学习适应情况,及影响留学生跨文化学习适应的因素。回收问卷样本共计52份。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个人背景与学习适应,个人背景涵盖性别、年龄、学历层次、华裔背景、来华前的汉语基础、来华前的跨文化适应经验、现有汉语水平、在华生活时长、来华学习动机强度九部分,学习适应则被分为教师教材适应、课程安排适应、课后学习适应以及学习获得。除问卷外,此次研究还对三名泰国留学生进行了个人访谈,以此弥补问卷调查的不足。调查发现,来华泰国留学生的跨文化学习适应程度为中上,而影响泰国留学生对教材教师适应的主要因素有性别、现有汉语水平、动机,影响课程管理适应的主要因素有年龄和现有汉语水平,影响留学生课后学习行为的主要因素有来华留学动机,影响学习获得的主要因素有学历层次和现有汉语水平。根据调查结果,论文从三个角度提出了帮助泰国留学生适应在华学习的建议。首先,泰国留学生在来华前需做好学习规划和职业规划;其次,教师要注重学生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动机转换;最后,学校与院系需要进一步丰富学生课余活动,增加留学生职业规划相关课程和讲座等,完善奖学金等与留学生相关的制度。

牛艳莉[4](2020)在《女性书写与诗学形态 ——翟永明诗歌研究》文中提出翟永明在中国当代诗坛被誉为女性诗歌的“领头羊”。自1980年代中期以来,她始终保持旺盛的诗歌创造力,在每个历史阶段都留下了重要的诗歌作品。论文以翟永明近40年的诗歌为研究对象,对其诗歌文本、诗学衍变轨迹、独异的诗学主题与艺术探索,进行了全面深入解读。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她与19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诗歌进程的深层关系。论文共四章。绪论从本论文的研究缘起、问题意识入手,进而对已有的翟永明研究的代表性成果以及相关研究发现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总结已有研究尚存的不足及研究盲点,并就本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学术预期进行了说明。第一章聚焦翟永明的人生道路与诗歌写作。翟永明的诗歌创作可分为:诗歌写作“喷涌期”(1984-1990),诗歌写作“裂变期”(1991-1999),诗歌写作“整合期”(2000-2020)这样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其童年强烈的“创伤经验”的喷涌。在青少年时期的文学积累和1980年代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诱发下,翟永明以独具个性的“黑夜”、“死亡”意识、以结构精致完整的组诗形式出现在诗坛。这一时期她的写作具有明显的“独白呓语”的特点,其女性视角主要集中在女性个体的生命体验及其在男权世界中的苦闷与抗争。第二个阶段贯穿整个1990年代。在时代的急剧转型中,翟永明不断寻求诗歌写作的新变,她告别了相对单一的自我经验,而扩展至与现实、世界的对话与交流。翟永明这一阶段的诗歌有明显的“向外转”的倾向,在广泛涉猎“公共经验”的同时,对其进行“个人化”的经验甄别与提取,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与复杂现实对话的新方式。这一阶段为翟永明诗歌写作的“裂变期”,在“无用”而“沉潜”中不断调整诗歌的书写策略,重新释放出诗歌的活力。第三个阶段是新世纪以来的诗歌写作。从“白夜”开始,翟永明的写作开始变得更为自由和开阔,不断地与现实、传统进行对话,甚至与艺术作品进行互动式批评,体现了诗人此时期交流诗学的特色。可以说这一时期,翟永明进入到更自如、更综合的诗歌写作时期,回应现实、回归传统是这一时期最主要的书写内容;此时期她的诗歌形式也变化多端,诗歌语言趋于质朴,更加注重诗歌的节奏和语感。翟永明这三个阶段的诗歌既与时代语境的转型密切相关,更是其遵循内心、不断追求诗歌艺术精进的体现。第二章对翟永明诗歌中的女性群像进行解读,研究其诗歌对女性经验的挖掘与书写。第一节首先从身体、生育等女性的性别经验入手,分析翟永明诗歌中的女性身体经验。在此基础上,考察她在诗歌中与西方女性(以普拉斯、弗里达·卡洛为主)的对话,这是其精神症候的典型体现。最后,翟永明在诗歌中从“倾听和注视”出发,在对世界的体认中建构起女性主体形象。第二节分析翟永明诗歌中的母亲形象,以及抒情主体与“母亲”的精神交流。与母亲的对话和交流,是翟永明诗歌女性经验书写的贯穿性主题,这在从《母亲》到《十四首素歌》的诗歌文本中有所体现。翟永明对母亲的书写,经历了情感表达上的从独白到对话的方式演变,通过母女之间女性经验的重合与冲突,彰显女性生存的共同悲剧。第三节分析翟永明诗歌对中国古代女性的书写。通过时空并置、灵魂对话和文化透视的多元艺术形式,翟永明对鱼玄机、李清照、杨玉环、虞姬等展开书写,由此敞开了被遮蔽的女性经验,并由历史返观当下的女性诗歌。翟永明对女性的书写由自我隐秘经验出发,题材范围逐渐扩展,写作手法也不断调整,建构了时间跨度大、空间涉猎广的女性群像。她的女性经验不仅在其女性群像中得以表达,而且她也籍此建构了自身独特的女性观、诗歌观。第三章通过色彩诗学、空间诗学、时间诗学、戏剧性诗学等关键词对翟永明的诗歌及诗学特征进行解读,借此发掘翟永明诗歌的内在肌理和文本建构方式,这也是解读翟永明诗歌的关键入口。第一节为翟永明的“色彩诗学”,以《女人》为例,对翟永明诗歌中的色彩运用进行统计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了黑色、白色、红色在其诗歌中的意蕴。翟永明的诗歌书写有效调动了颜色的暗示功能与隐喻意味,在诗歌中构建了独具特色的“色彩诗学”。第二节为翟永明的“空间诗学”,以法国思想家巴什拉的空间诗学理论为参照,解读翟永明诗歌的多重空间书写。从早期的幽闭空间如“黑房间”、“静安庄”,到消费时代的开放空间如“咖啡馆”、“酒吧”,翟永明的诗歌空间书写有明显的转向。而对“建筑”的兴趣与书写,则使得翟永明以“纸上建筑”的视野重铸诗歌观,深刻地影响了她1990年代后期以来的诗歌写作。第三节为翟永明的“时间诗学”,通过对作为时间意识的“黑夜”的考察,辨析翟永明诗歌中的时间观念。翟永明对时间的感知与书写经历了由紧张而至舒展的过程,由“性别化”的时间感知到“超性别”的时间感知方式,建构了基于自身经验而又极具包容性的“时间诗学”。第四节为“戏剧性诗学”,旨在考察翟永明诗歌的文体探索与结构意识。对其诗歌内部的“用典”、“复调”等进行解读与分析,考察翟永明组诗、长诗的结构技巧。翟永明自幼喜爱戏剧,她在后来的诗歌写作中将之发展、改造,并在与现实的对话中创造性地运用,形成了极具个人特色的“戏剧性诗学”。第四章为“当代诗歌史中的翟永明”,尝试阐释翟永明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中的位置与价值。第一节分析翟永明对女性诗歌理论、批评的参与及贡献。自“黑夜意识”提出以来,翟永明一直是女性诗歌的理论支撑者和反思者,她对女性诗歌的真知灼见,影响了当代女性诗歌的发展。除此之外,翟永明对中国传统女性颇有研究,她有多本散文集涉及古代女诗人,这其实是在对女性诗歌的历史进行溯源,对女性诗学的建构有着不言而喻的价值和意义。第二节考察翟永明与当代诗歌场的关系。40年来,翟永明一直随时代而变,不断矫正诗歌与现实的关系,并一直秉持个人化的独立价值立场和审美立场。与此同时,翟永明对绘画、建筑、电影等艺术领域多有研究,她也一直致力于诗歌与其他艺术的跨界融合,这在媒介融合的当今时代具有重要的意义。翟永明是一位特立独行的诗人,她既融入了特定的地域(四川)与代际(第三代诗人),又在一定程度上游离而出。翟永明相对于特定代际和地域的“溢出”与“飞翔”,使其成为一个难以被标签化的诗人。结语部分对整篇论文,也是对诗人翟永明在中国当代诗歌史的特殊地位与价值进行了总结。翟永明开启了当代诗歌的女性写作源头,之后以不同时期、不同特色的作品持续参与女性写作,在新世纪又将其引向更加广阔的外部空间,超越女性自身,实现诗意升华,为女性写作在新诗史留下浓墨重彩。诗歌创作之外,翟永明对女性诗歌理论、批评的高度参与和重大贡献,对当代女性诗学的建构具有重要价值。翟永明艺术涉猎广泛,其诗歌中其他艺术元素的渗透与融合,及其在戏剧、绘画、建筑、电影等诸多领域的跨界建构在媒介融合的当今时代具有相当意义。不管时代如何变迁,翟永明都一直秉持个人化的独立审美和价值立场,以女人的细腻感知和女诗人的独特视角,用诗歌反映历史、文化和社会现实,为其诗歌创建了文学史意义!“完成之后又怎样”?让我们期待翟永明在未来的语境中为我们呈现更多的欣喜与奇迹!

刘小群[5](2020)在《P公司女职工劳动权益保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些年来,我国颁布实施了《宪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劳动法》《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为女职工劳动权益保障提供了坚强基础。随着2016年1月1日“全面两孩”政策的正式实施,既为优化人口结构、缓解人口老龄化进程奠定了基础,也为女性就业尤其是女职工劳动权益保障带来严峻挑战。因此,开展女职工劳动权益保障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P公司为样本,研究女职工劳动权益保障情况,具体内容如下:在引言部分,文章阐述了写作背景和意义,对本领域国内外相关研究情况及国外可借鉴经验作了简要介绍。在正文部分,首先阐述了理论基础和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章从实证研究视角出发,综合企业女职工日常信访投诉、平时交流访谈、他人研究经验和现行有关法律规定后,设计了P公司女职工劳动权益保障情况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通过实地调研我们发现P公司女职工权益保护情况不容乐观,在一般劳动权益保护方面主要存在企业女职工劳动安全卫生保护不到位、女职工社会保险缴纳不理想、女职工休息薪酬有差距、公司关爱救济不到位等问题,在女职工特殊劳动权益保护方面主要存在女性就业有性别歧视、女职工专项保护合同未签订、女职工“四期”保护不足问题。随后从公司内因和公司外因进行了原因分析,公司内因有公司规章制度不健全、对员工教育培训不到位、公司遵规守法有差距、公司工会形同虚设;公司外因有法律规定弹性大、国家职能部门执法监督不够严和女职工法律意识弱。最后本文从国家层面、公司层面和女职工个人层面三个角度来提出优化对策,具体来说国家要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普法宣传,加强执法监督检查和加强维权救济;公司方面要完善规章制度,加强员工培训,严格依法保障和发挥工会作用;女职工个人要加强业务学习,包括理论和实操,还要加强法律知识学习,学会尊法、学法、用法、守法。公司女职工劳动权益保障对于维护企业女职工合法的劳动权益、缓解社会老龄化结构、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积极意义,值得我们去认真分析研究,加以完善落实。

裴谕新,陈静雯[6](2020)在《性别刻板印象与性别欺凌——一项社工主导的校园性别教育课程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性别欺凌是指基于性别歧视、性别角色期待或者性别刻板印象、性别权力差异的欺凌;性别欺凌会造成他人生理、心理等方面的伤害。本研究基于2017年广州某中学两个班级所进行的性别教育实践,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探讨性别教育课程在减少性别欺凌、增强青少年自我身份认同/性别角色认同等方面的作用。本研究发现,第一,实践课程的两个班级均存在性别气质、性别刻板印象和性别偏见,并有相关的言语欺凌和关系欺凌的现象。第二,实践课程提高了学生们对于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的认知,提高了对于多元的性别气质的接纳度,增强了对于性别偏见与性别欺凌的识别能力,消弭了校园性别欺凌现象;对于教师和行政体系中所隐藏的性别偏见和性别刻板印象也有正面的冲击。第三,"性别敏感的学校社会工作"有助于发挥社工复合角色的优势,将适合具体服务情境的性别教育课程嵌入正式教学体系,对性别欺凌以及青少年性别身份认同困惑进行有效干预,弥补了校园性别教育资源的结构性短缺,也有助于建设健康平等的校园性别文化。

过巧[7](2020)在《日常教学情境中教师的性别刻板印象及其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当前我国教育公平研究由起点公平向过程公平深入。在教育教学中,教师承担着促进教育过程公平的重要角色。教师持有的性别观念与教育教学相关联,并通过言语、非言语等行为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学生成就与心理等方面。因此,有必要就日常教学情境中教师性别刻板印象的呈现样态调查并阐述,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思考可行的对策。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的研究范式,深入宁波某重点高中进行了为期近两个月的研究,以9名教师为研究对象,运用访谈法、观察法等方法对教师性别刻板印象呈现样态、影响因素及对策进行了研究。研究中共计进行了45节课堂观察和一个多月的教师办公室观察。本研究从教师主体入手,对丰富教学与性别研究,推动教育过程公平有一定的价值与意义。研究发现,尽管教师自持“去性别化”的教育观念或“性别中立”的教育观念,但在深入调查和追踪中发现存在日常教学情境中教师的性别刻板印象,其典型呈现样态为:课堂表现上的性别刻板期待与对待:受关注的男生和被忽略的女性;学业成就的性别刻板分析与期待:赋予男生厚望而无形束缚女性;学科的性别刻板印象及导向:男生更擅长与适合学习理科。究其原因,本研究中所调查的日常教学中教师的性别刻板印象至少受四方面影响,社会和文化的建构影响角色形塑和偏见传递;教师的教育教学经历导致社会性别敏感意识不足;教育评价制度导向下忽视对学生经历的性别关怀与引导;而学校教育环境中缺乏性别平等的整体氛围支持对突破日常教学情境中教师的性别刻板印象产生了一定影响。基于以上研究,突破日常教学情境中教师的性别刻板印象需要考虑开展教师社会性别意识教育与培训以提高教师的社会性别敏感意识与分析能力;借助性别分析工具与鼓励开展行动研究,正视并挑战性别刻板印象;关怀学生的经验与体验,并动态灵活分析性别差异;此外,也需要创设性别平等的日常教学环境氛围。

Ishaq Farzana(沙娜)[8](2020)在《巴基斯坦中小学英语教科书插图中的性别印象》文中研究指明性别平等是现代社会提倡的一个理念,许多国家都在法律上规定了男性和女性应该享受同样的权利,履行同样的义务。学校教育应该传播性别平等的观念和促进性别平等的实现。学校教科书在促进性别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不过,以往的许多研究发现,教科书的内容里存在着性别不平等的现象。为了探究巴基斯坦的教科书里是否存在性别不平等,本研究运用内容分析法分析了巴基斯坦的英语教科书里的插图里的性别印象。本研究分析的教科书是巴基斯坦国旁遮普省的英语教科书,包括小学(15年级)英语教科书和初中(68年级)英语教科书,一共8本。本研究采取定量、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教科书里的插图里的人物进行了分析。本研究发现,巴基斯坦的小学和初中英语教科书的插图里存在着性别不平等的现象,具体的研究结论有以下4个:第一,男性在教科书插图里出现的次数多于女性出现的次数。小学英语教科书中男性在插图中出现的频次是470次,女性在插图里出现的频次是290次。初中英语教科书中,男性出现了241次,女性出现了78次。无论小学还是初中,都是男性出现的次数明显多于女性。男性在教科书插图里有更多的机会出现。第二,在教科书插图里,男性比女性有更广泛的参加职业的机会。巴基斯坦的小学英语教科书的插图里,都是男性有职业的人数远远多于女性有职业的人数。而且,男性的职业包括了七个种类,可是女性的职业只出现在三个种类里。在初中英语教科书的插图里,也都是男性比女性更加广泛地参与职业工作,而且从事更多种类的职业。第三,在非职业的场合里,男性也比女性出现的次数多。在小学教科书插图里的那些没有职业或者没有确定职业的人中,男性出现的频次多于女性,而且在没有职业的每一种角色里都是男性比女性多。在初中英语教科书的插图里,大多数角色里都是男性比女性出现的次数多。第四,在一少部分教科书插图的里存在着性别刻板印象。小学一共有26幅插图存在性别刻板印象,初中一共有11幅。插图中的性别刻板印象主要包括四种情况:(1)身体运动能力上的男强女弱;(2)男性可以在公共场合更多露面;(3)男性有比女性更明智的品质;(4)男性被允许创新和改变。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讨论了巴基斯坦中小学英语教科书插图里存在性别偏见的原因,探讨这种现象对学生的影响,并从立法、教科书、学校教育等方面提出了消除这种现象的可行措施。

龚伯韬[9](2020)在《三级数字鸿沟 ——互联网教育影响的群体差异》文中指出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数字鸿沟与互联网的“双刃剑”效应给教育公平带来了日益严峻的挑战。一方面,互联网的不断普及或将使得优弱势学生群体间的数字鸿沟趋向缩小。另一方面,互联网软硬件的持续更新换代却也造成了数字鸿沟内容的持续“升级”,而互联网的“双刃剑”效应更可能不断扩大互联网教育影响的优弱势群体差异进而加剧教育不平等。对于这些问题,我国已有研究多存重理论弱实证、重宏观轻中微观的研究偏向,重点关注互联网对学业成绩的影响而较为忽视互联网对学生身心发展、家长家庭教育、教师教育教学等方面的影响,对互联网教育影响的群体差异缺少系统性实证分析,对互联网获得、使用与教育影响的群体差异之异同与联系仍缺乏充分讨论,就互联网技术发展对数字鸿沟与互联网“双刃剑”效应的影响亦缺少深入探究。基于此,本文选取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3-2015年面板型数据库为分析对象,采用数字鸿沟的绝对差距统计法、相对差距综合指数法以及一般多元线性回归、交互效应的多元回归、变化率的多元回归等量化分析方法,围绕“互联网获得与使用的群体差异”“互联网与学生身心健康”“互联网与学生人际互动”“互联网与学生学业成就”“互联网与家长家庭教育”“互联网与教师教育教学”六个方面,对互联网获得、使用与效应的异同与联系,互联网教育影响的群体差异及变化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第一,互联网获得与使用的群体差异区别明显。总体上互联网获得与使用的群体差异呈现缩小趋势,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使得各维度优弱势学生群体间的互联网获得的群体差距(一级数字鸿沟)渐趋弥合。但优弱势学生群体间互联网使用的群体差距(二级数字鸿沟)发生逆差,优势学生群体的互联网使用时长较弱势学生群体的互联网使用时长更短。第二,各类别互联网的教育影响效应样态迥异。学生互联网使用存在“过度”现象,对其身心健康、人际互动与学业成就整体发挥负向影响;学校信息化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人际互动与学业成就发挥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影响;家长互联网使用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业成就提升但对亲子互动发挥负向效应;教师信息化对不同教育教学活动影响的异质性较大,且存在显着的班主任与非班主任以及学科差异;学生互联网使用效应、学校信息化效应、家长互联网使用效应、教师信息化效应随时间不断增强。第三,各维度互联网使用效应的群体差异性日渐缩小。由于一、二级数字鸿沟的不断变化,优弱势学生群体间时间成本的差异,学校与地区调节作用的转变以及学校信息化对优势群体负向效应的增强等多方面原因,优势学生群体承受各类互联网负向效应更小、弱势学生群体遭遇更大数字“厄运”的情况渐趋扭转,互联网使用对各维度教育影响的群体差异(即第三级数字鸿沟)整体上呈缩小趋势。

徐小梅[10](2020)在《性别认同与性别困惑-H镇青春期少女的人类学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H镇青春期的少女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度访谈与参与观察的方法探讨了青春期少女的性别认同与性别困惑,描述了女生性别意识的出现以及青春期时性别意识的觉醒。发现了青春期少女在性别认同上单一性别即女性化的性别认同只认同女性性别,双性化的性别认同即认同男性化的性别也认同女性化的性别认同,跨性别的性别认同认同男性化的性别不认同女性性别。跨性别的性别认同会给青春期的少女带来一定的压力与困惑,具体表现为性别选择上的压力,心理压力与社交压力。同时青春期的少女的性别认同过程时其积极建构的过程,这三种性别认同方式的产生伴随着主体对于性别的思考与认知的加深。

二、教育是有性别的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教育是有性别的吗?(论文提纲范文)

(1)在“他”与“她”之间:网络游戏玩家的性别转换与身份展演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探讨与研究问题
    (一)游戏文化中的性别刻板印象与性别关系
    (二)僭越、性别转换与游戏中的性别展演策略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发现
    (一)女性玩家与男性玩家性别转换的动机对比
    (二)游戏玩家性别转换行为与性别刻板印象的关系
四、结论

(2)学前期幼儿同伴关系网络与分享观念、分享行为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幼儿分享观念研究现状
        2.1.1 分享观念概念及测量方法
        2.1.2 分享观念相关研究
    2.2 分享行为研究现状
        2.2.1 分享行为概念及测量方法
        2.2.2 分享行为相关研究
    2.3 幼儿同伴关系研究现状
        2.3.1 同伴关系概念
        2.3.2 幼儿同伴关系测量方法
        2.3.3 幼儿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
    2.4 分享行为与分享观念
    2.5 同伴关系与分享行为和分享观念
    2.6 问题提出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假设
    3.4 研究意义
        3.4.1 理论意义
        3.4.2 实际意义
    3.5 研究方法
        3.5.1 抽样方法与研究对象
        3.5.2 研究过程
    3.6 数据分析方法
        3.6.1 数据分析软件
        3.6.2 分析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分享观念网络分析结果
        4.1.1 描述统计结果
        4.1.2 网络结构建模分析
        4.1.3 关于幼儿分享观念网络结构特征讨论
    4.2 分享行为网络结果
        4.2.1 描述统计结果
        4.2.2 网络结构建模分析
        4.2.3 关于幼儿分享行为网络结构特征的讨论
    4.3 同伴关系网络
        4.3.1 描述统计结果
        4.3.2 网络结构建模分析
        4.3.3 幼儿同伴关系网络结构特征讨论
    4.4 相关分析
        4.4.1 分享观念、分享行为与同伴关系的相关分析
        4.4.2 相关分析结果讨论
        4.4.3 分享观念与分享行为的网络结构建模分析
        4.4.4 同伴关系网络与分享观念网络结构建模分析
        4.4.5 同伴关系与分享行为的网络结构建模分析
        4.4.6 多重网络网络结构建模分析结果讨论
5 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来华泰国留学生跨文化学习适应研究 ——以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泰国留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综述
        1.2.1 跨文化适应理论发展
        1.2.2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
        1.2.3 来华泰国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
        1.2.4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学习适应
        1.2.5 来华泰国留学生跨文化学习适应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第二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问题
    2.4 研究假设
    2.5 问卷设计
        2.5.1 问卷结构
        2.5.2 问卷数据处理
    2.6 访谈设计
第三章 调查结果分析
    3.1 问卷调查与个人访谈情况概述
    3.2 泰国来华留学生个人背景调查结果及分析
    3.3 泰国留学生跨文化学习适应情况调查
    3.4 影响跨文化学习适应的因素
    3.5 小结
第四章 结果讨论及相关建议
    4.1 教材教师
    4.2 课程安排
    4.3 课后学习
    4.4 学习获得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问卷调查中文版
附录二:问卷调查泰语版
附录三:访谈记录

(4)女性书写与诗学形态 ——翟永明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综述
    三、思路、框架与方法
    四、创新点及不足
第一章 翟永明的人生道路与诗歌写作
    第一节 诗歌写作“喷涌期”(1984-1990)
        一、“创伤体验”与翟永明1980年代的创作心态
        二、美国“自白派”诗歌与翟永明的情绪共振
        三、“对抗”诗学与“组诗”形式:1980年代诗歌的阶段特征
    第二节 诗歌写作“裂变期”(1991-1999)
        一、时代转型与翟永明1990年代的诗歌观念
        二、公共经验的个人提取:诗歌经验的扩容
    第三节 诗歌写作“整合期”(2000-2020)
        一、全球化语境下翟永明诗学策略的调整
        二、消费时代的诗歌回应
        三、“在春天想念传统”:古典诗心的回归
第二章 女性群像与女性经验书写
    第一节 女性经验的敞开:身体、生育及其他
        一、“身体”的言说:遮蔽与敞开
        二、“生育”与女性的宿命
        三、作为“镜像”的异域女性与艺术
        四、“倾听与注视”:女性主体的建构
    第二节 “通过母亲回溯过去”:女性命运溯源
        一、《母亲》、《死亡的图案》中的母女经验
        二、《十四首素歌》:追溯母亲的过去
        三、“生者是死者的墓地”:领悟生命与死亡
    第三节 翟永明书写女性群像的三重路径
        一、“时空并置”:女性艺术的共时呈现
        二、“灵魂对话”:遮蔽与发现
        三、“文化透视”:“被书写”的历史
第三章 翟永明诗学多维透视
    第一节 “颜色”的交错融合:翟永明的色彩诗学
        一、《女人》组诗的色彩运用统计
        二、“黑夜”及其扩散:男权枷锁与自我的深渊
        三、“红”:来自生命内部的激情
        四、“白”:澄明之境
    第二节 现实空间与隐喻空间:翟永明的“空间诗学”
        一、“房间”隐喻与“家宅”诗学
        二、“静安庄”与“南部地区”:孤独的诗学
        三、“酒吧”“咖啡馆”:消费时代的精神驿站
        四、“纸上建筑”:空间与形式
    第三节 “夜”的思考与表达:翟永明的时间诗学
        一、作为时间意识的“黑夜”
        二、《女人》的时间隐喻
        三、去性别化的“白夜”
    第四节 文体拓展与“戏剧性”诗学
        一、“用典”:文本内部的“镶嵌”结构
        二、“对话”:诗的“戏剧化”
        三、长诗、组诗的多元结构探索
第四章 当代诗歌史中的翟永明
    第一节 “女性诗学”的建构与反思
        一、“女性诗歌”的理论建构与“在场”守护
        二、寻找女性诗歌的历史源头
    第二节 翟永明与当代诗歌“场域”
        一、诗歌与现实关系的不断矫正
        二、“跨界”的艺术实践
        三、地域与代际视野中的翟永明
结语
附录: 翟永明重要作品及活动(1986-2020)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P公司女职工劳动权益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1.3.1 研究创新点
        1.3.2 研究不足之处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男女平等理论
        2.1.2 女职工劳动保护理论
        2.1.3 公司社会责任理论
        2.1.4 马斯洛需求理论
    2.2 国内外文献综述
        2.2.1 国外文献综述
        2.2.2 国内文献综述
        2.2.3 文献综述
第3章 P公司女职工劳动权益保障现状分析
    3.1 P公司概况
    3.2 调查对象及内容
    3.3 P公司女职工特点分析
    3.4 P公司女职工劳动权益保障现状分析
        3.4.1 一般劳动权益保护方面
        3.4.1.1 安全卫生保护不到位
        3.4.1.2 社保缴纳不理想
        3.4.1.3 休息薪酬有差距
        3.4.1.4 关爱救济不到位
        3.4.2 女职工特殊劳动权益保护方面
        3.4.2.1 女性就业有性别歧视
        3.4.2.2 女职工专项保护合同未签订
        3.4.2.3 女职工“四期”保护不足
第4章 P公司女职工劳动权益保障不到位原因分析
    4.1 公司内部原因
        4.1.1 规章制度不健全
        4.1.2 员工教育培训不到位
        4.1.3 遵规守法待加强
        4.1.4 工会形同虚设
    4.2 公司外部原因
        4.2.1 法律规定弹性大
        4.2.2 执法监督不够严
        4.2.3 女职工法律意识弱
第5章 P公司女职工劳动权益保障优化对策
    5.1 国家层面
        5.1.1 完善法律法规
        5.1.2 加强普法宣传
        5.1.3 加强执法监督
        5.1.4 加强维权救济
    5.2 公司层面
        5.2.1 完善规章制度
        5.2.2 加强员工培训
        5.2.3 严格依法保障
        5.2.4 发挥工会作用
    5.3 女职工层面
        5.3.1 加强学习
        5.3.2 勇于维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 P公司女职工劳动权益保障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 2 P公司女职工劳动权益保障情况访谈提纲
致谢

(6)性别刻板印象与性别欺凌——一项社工主导的校园性别教育课程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 研究背景
二 文献综述与理论脉络
    (一)性别刻板印象
    (二)学校教育中存在的性别偏见与性别欺凌
    (三)现有的性别教育研究与实践
三 研究过程
    (一)课程预调研
    (二)行动教学:讨论和批判
四 研究发现和讨论
    (一)“男/女”性别二元区分是如何建构的
    (二)基于性别刻板印象与性别气质的欺凌
    (三)基于性名誉的性别欺凌
五 教学评估与反思
六 总结

(7)日常教学情境中教师的性别刻板印象及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
        1.实现性别平等是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维度
        2.教师是推动教育性别平等的重要角色
        3.教师的性别刻板印象对学生产生不当影响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1.课程与教学中的性别研究
        2.教科书中的性别刻板印象研究
        3.教学主体的性别刻板印象研究
        4.对已有研究的述评与小结
    (四)概念界定
        1.性别
        2.教师的性别刻板印象
        3.日常教学情境
一、研究设计与实施过程
    (一)研究问题与研究内容
        1.研究问题
        2.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的选择
        1.参与式观察法
        2.访谈法
        3.实物收集法
    (三)研究对象的确定
    (四)研究的实施过程
        1.进入研究现场
        2.进行观察
        3.开展访谈工作
        4.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五)研究信效度和伦理
二、日常教学情境中教师性别刻板印象的呈现样态
    (一)课堂表现上的性别刻板期待与对待:受关注的男生与被忽略的女生
        1.课堂表现的性别刻板认知
        2.教学用语中的女性人称省略
        3.教师话语中传统性别文化传递与再生产
        4.无意识的教学关注与对待偏好
    (二)学业成就的性别刻板分析与期待:寄予厚望的男生与无形束缚女生
        1.“男生要是不懒不会差的”
        2.“女生很认真的,作业免检”
        3.“女生太死板就没有灵气了”
    (三)学科的性别刻板印象及导向:“男生擅长学习理科,女生不行”
        1.“有些女生竟然也选了物化生”
        2.“女孩子学医很累的”
        3.“男生就是理科动物!”
        4.潜意识的学科导向:“可能女生还是去读文科好”
三、日常教学情境中教师性别刻板印象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文化建构:角色形塑与偏见传递
        1.传统文化中的偏见传递与再生产
        2.作为法定文化的教科书中的角色形塑
    (二)教师的教育教学经历:社会性别敏感意识与能力不足
        1.教学与学习经历影响:固化性别刻板印象
        2.性别教育与培训缺失:社会性别敏感意识与分析能力缺失
    (三)教育评价制度导向:忽视对学生经历的性别关怀与引导
        1.以结果为导向的评价方式影响:“考试的时候会看你是男是女?”
        2.以考试为标准的教学内容选择:“女性话题讨论了也没有多大效果”
    (四)学校环境影响:性别平等氛围缺失
四、突破日常教学情境中教师性别刻板印象的对策建议
    (一)开展性别教育与培训,提高教师社会性别敏感意识与能力
        1.增加社会性别教育内容,培养教师社会性别敏锐
        2.创新课程学习方式,提高性别自觉与关照日常教学情境并举
        3.倡导多元学习交流,提升理论与实践素养
    (二)借助性别分析工具与开展行动研究,正视并挑战性别刻板印象
        1.借助性别分析工具,复杂性别刻板样态可视化
        2.鼓励开展行动研究,基于性别维度反思教学
        3.专家介入与同伴研讨,助力服务于真实教学
    (三)关怀学生经验与体验,动态灵活分析性别差异
        1.发挥校长权力,树立关怀的育人理念
        2.教师深化育人观,关怀不同性别学生的学习体验
    (四)创设性别平等的日常教学环境
        1.重视性别平等尊重的课堂教学环境营造
        2.关注教师办公室性别平等的文化氛围建构
        3.注重校园性别平等的文化环境创设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访谈进度表(部分)
附录3 :课堂实地观察记录表
附录4 :办公室实地观察记录单
附录5 :采取性别平等原则的教育系统的要求
附录6 :师生互动核对清单(CHECKLIST)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8)巴基斯坦中小学英语教科书插图中的性别印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论
    一、研究背景
        (一)男女平等:理念与实践之间的差距
        (二)实现男女平等:教育应该承担的责任
        (三)巴基斯坦教科书中的性别平等:一个有待探究的话题
    二、研究问题和研究思路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四、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回顾
    一、性别和教育以及教科书
        (一)性别和教育
        (二)教科书与性别观念
        (三)教科书中的性别平等的研究
        (四)英语教科书中的性别研究
        (五)总结
第三章 研究方法
    一、内容分析法适合本研究
    二、选择巴基斯坦的英语教科书
        (一)以旁遮普省的教科书为例
        (二)以小学和初中的英语教科书为例
        (三)对教科书样本的介绍
    三、分析的框架与方法
        (一)分析的范围、单位和类目
        (二)分析和编码的方法
        (三)分析的信度检验
第四章 巴基斯坦小学英语课本插图中的性别印象
    一、男性和女性出现的频次比较
    二、男性和女性的职业角色比较
    三、男性和女性在职业之外的角色的比较
    四、男女性别印象的典型个案
        (一)定性分析结果的概述
        (二)详细的定性分析
    五、本章的总结
第五章 巴基斯坦初中英语课本图画中的性别印象
    一、男性和女性出现的频次比较
    二、男性和女性的职业角色比较
    三、男性和女性在职业之外的角色的比较
    四、男女性别印象的典型个案
        (一)定性分析结果的概述
        (二)详细的定性分析
    五、本章的总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结论
        (一)男性在教科书插图里出现的次数多于女性出现的次数
        (二)在教科书插图里,男性比女性有更广泛的参加职业的机会
        (三)在非职业的场合里,男性也比女性出现的次数多
        (四)在一部分教科书插图的里存在着性别刻板印象
    二、讨论
        (一)教科书里的性别不平等:原因的分析
        (二)存在性别偏见的教科书:可能的影响
        (三)促进教科书里的性别平等: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四)本研究的局限和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三级数字鸿沟 ——互联网教育影响的群体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文献述评
        (一)“数字鸿沟与教育”文献的计量分析
        (二)数字鸿沟的定义、成因与影响
        (三)数字鸿沟与互联网的教育影响
    二、问题与假设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假设
    三、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二)技术框架
第一章 互联网获得与使用的群体差异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二)核心变量
        (三)分析方法
    二、数据分析与结果
        (一)学生群体间互联网获得与使用的差异
        (二)家长群体间互联网获得与使用的差异
        (三)教师信息化的群体差异
    三、小结
第二章 互联网与学生身心健康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二)核心变量
        (三)分析方法
    二、数据分析与结果
        (一)互联网与学生身体健康
        (二)互联网与学生心理健康
    三、小结
第三章 互联网与学生人际交往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二)核心变量
        (三)分析方法
    二、数据分析与结果
        (一)互联网与亲子互动
        (二)互联网与朋友互动
        (三)互联网与师生互动
        (四)互联网与生活体验
    三、小结
第四章 互联网与学生学业成就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二)核心变量
        (三)分析方法
    二、数据分析与结果
        (一)互联网获得、使用与学业成就
        (二)学校信息化与学业成就
    三、小结
第五章 互联网与家长家庭教育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二)核心变量
        (三)分析方法
    二、数据分析与结果
        (一)家长互联网使用与学生互联网获得、使用
        (二)家长互联网使用与亲子互动
        (三)家长互联网使用与学生学业
    三、小结
第六章 互联网与教师教育教学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二)核心变量
        (三)分析方法
    二、数据分析与结果
        (一)教师信息化与职业发展
        (二)教师信息化与课堂教学
        (三)班主任信息化与家校合作
    三、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反思
    一、现实困境:当下互联网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数字鸿沟的“升级”:特殊时期的线上教育诉求
        (二)教育不平等的凸显:常规教学对直播班的呼唤
        (三)各级数字鸿沟并存:互联网教育中的变与不变
    二、研究结论:互联网教育影响的群体差异与变化
        (一)起点、过程、结果:一二三级数字鸿沟的联系
        (二)“过度”的数字资本:互联网的教育效应与效度
        (三)“意外”的公平结果:数字效应群体差异的变化
    三、反思与展望
        (一)反思:方法、数据与视角的分析局限与突破
        (二)展望:家庭、学校与国家的数字风险与应对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10)性别认同与性别困惑-H镇青春期少女的人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目的及意义
    二、文献述评
    三、研究方法与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H镇与小镇少女
    一、农业文化与青春期的少女
    二、求子娘娘与医院里的性别观
    三、我与田野中的少女
第二章 性别意识的出现与觉醒
    一、性别意识的出现
    二、青春期性别的觉醒
第三章 吾家有女初长成
    一、青春期女生女性化的性别认同
    二、H镇青春期少女性别建构
第四章 女汉子与假小子
    一、双性化的性别认同
    二、双性化的性别习得
第五章 装错身体的灵魂
    一、跨性别少女的性别认同
    二、跨性别少女的困境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四、教育是有性别的吗?(论文参考文献)

  • [1]在“他”与“她”之间:网络游戏玩家的性别转换与身份展演策略研究[J]. 黄典林,张子萌,苏际聪. 新闻界, 2021(09)
  • [2]学前期幼儿同伴关系网络与分享观念、分享行为的关系研究[D]. 何念茜.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3]来华泰国留学生跨文化学习适应研究 ——以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泰国留学生为例[D]. 谭昭.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1)
  • [4]女性书写与诗学形态 ——翟永明诗歌研究[D]. 牛艳莉. 山东大学, 2020(04)
  • [5]P公司女职工劳动权益保障研究[D]. 刘小群.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 [6]性别刻板印象与性别欺凌——一项社工主导的校园性别教育课程实践[J]. 裴谕新,陈静雯. 中国研究, 2020(01)
  • [7]日常教学情境中教师的性别刻板印象及其对策研究[D]. 过巧.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8]巴基斯坦中小学英语教科书插图中的性别印象[D]. Ishaq Farzana(沙娜).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5)
  • [9]三级数字鸿沟 ——互联网教育影响的群体差异[D]. 龚伯韬.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2)
  • [10]性别认同与性别困惑-H镇青春期少女的人类学研究[D]. 徐小梅. 北方民族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教育是性别的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