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电力技术》第31卷(2003年1-6)分类总目录

《西北电力技术》第31卷(2003年1-6)分类总目录

一、《西北电力技术》第31卷(2003年1~6期)分类总目次(论文文献综述)

马井彪[1](2018)在《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公共服务均等化路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改革开放40年,“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及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绩。虽然经济增长的“中国速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是相应的国民福利却没有普遍提高。在城乡协调发展方面主要表现为城乡居民收入分配不均、城乡居民享受福利不均等、贫富差距呈扩大趋势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依然落后于城市等等。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农村居民对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涉及自身基本权益的公共服务需求越来越迫切。如果这些基本问题没有得到切实解决,不利于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导致城乡不协调问题更加突出,甚至会阻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城乡协调发展与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一直是学界研究的重点,但是学界对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公共服务均等化路径研究尚未系统化。其重要原因在于,对于城乡协调发展的内涵,当前学界对其内涵很少有明确的界定,因为许多学者对城乡协调发展的研究融于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等研究之中。本文通过梳理学者对城乡协调发展的理论研究,提炼出城乡协调发展内涵的核心,并尝试梳理城乡协调发展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在逻辑关系,从而得出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路径,在此基础上提出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路径的建议。文章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核心概念及相关理论。首先将学界对城乡协调发展、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研究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明确城乡协调发展与公共服务均等化内涵的核心。将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共同需要思想与政府职能理论作为理论依据。第二章:论证城乡协调发展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逻辑关系。城乡协调发展的重点是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在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城乡社会协调发展在于缩小城乡福利差距。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收入分配效应与社会福利效应契合了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第三章:城乡协调发展困境在于公共服务非均等化。以城乡教育失衡、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城乡社会保障差距悬殊为例列明城乡协调发展的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城乡二元体制、政府职能转变的压力、公共供给单一、公共服务法律缺失方面阐释城乡协调发展的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原因。第四章: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路径。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公共服务均等化路径。从体制层面、政府层面、供给层面、法治层面来探讨公共服务均等化路径。体制层面,推进户籍制度及公共服务制度改革;政府层面,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供给层面,创新供给模式;法治层面,完善公共服务法律与评估体系。

王新娥[2](2008)在《菜薹—芥蓝异附加系的创建与鉴定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单体异附加系是基因定位等遗传研究的重要材料。本研究以菜薹-芥蓝异源四倍体(AACC)为基本材料,采用回交选育和核型分析等研究方法,进行了菜薹-芥蓝单体异附加系的创建和鉴定。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菜薹-芥蓝异源四倍体(2n=4x=AACC=38)为母本与二倍体菜薹(2n=2x=AA=20)回交,结籽率达28.94%。(2)菜薹-芥蓝异源三倍体(2n=3x=AAC=29)与二倍体菜薹(AA)回交,结籽率达25.79%。(3)从324个回交(AAC×AA)子代中鉴定出了30个2n+1=21的株系,占鉴定总数的9.26%。(4)从30个2n+1=21的株系中初步鉴定出了一套单体异附加系。其中,AA+C1的株系3个,AA+C2的株系2个,AA+C3的株系3个,AA+C4的株系1个,AA+C5的株系2个,AA+C6的株系2个,AA+C7的株系3个,AA+C8的株系2个,AA+C9的株系1个。(5)初步将决定芥蓝的花茎带棱基因与其1号染色体,白花基因与其2号染色体,叶片托叶基因与其3号染色体,开花期基因与其4号染色体,花蕾长度基因与其5号染色体,花瓣长宽比基因与其6号染色体,花药紫色斑点基因与其7号染色体;开花持续时间基因与其8号染色体有关。(6)各单体异附加系在中期Ⅰ均有三价体存在,其中ad-1的三价体频率最高,为36.4%,ad-3的频率最低,为5.6%。(7)单体异附加系(AA+C1~AA+C8)额外染色体通过雌配子的传递率分别为27.27%,33.33%,30.77%,45.83%,47.62%,33.33%,50.0%,28.57%;通过雄配子的传递率分别为18.18%,9.52%,15.38%,41.66%,19.02%,11.78%,10.0%,9.52%。

黄庆法[3](2009)在《台湾总督府的“对岸经营”研究 ——以教育为中心》文中指出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日本占领我国领土台湾及澎湖列岛。在长达五十年的殖民统治期间,日本始终以台湾为跳板,向我国华南地区进行势力扩张。本文以台湾总督府“对岸经营”为研究对象,着重论述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上半叶(1895—1937)日本通过学校教育在福建省进行势力扩张问题。本文在整体结构上共分六章。第一章,绪论。本章简要介绍本文选题的缘由、该选题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基本史料和研究框架。第二章,台湾总督府“对岸经营”的发端及概观。本章旨在考察甲午战争前后日本觊觎我国福建省的历史发展轨迹,分析甲午战后日本殖民统治机构台湾总督府着手制定并实施“对岸经营”,并对各个时期的“对岸经营”进行概述。第三章,福州东文学堂与“对岸经营”。本章以福州东文学堂为个案,主要探讨在该校办学过程中日本东亚同文会、台湾总督府通过提供资金援助等手段介入学校的经营,企图扶植日本势力。第四章,闽南的日语学校与“对岸经营”。本章以厦门东亚书院为个案,分析台湾总督府通过与厦门当地士绅合作创办经营日语学校厦门东亚书院,企图以此在厦门收揽民心。并探讨台湾总督府透过东、西本愿寺等宗教势力以所谓传教之名向福建省进行势力渗透。第五章,台湾籍民子弟学校与“对岸经营”。本章以福州东瀛学校和厦门旭瀛书院为个案,着重探讨台湾总督府利用台湾籍民在福建省进行势力扩张问题。台湾总督府在福州厦门两地创办经营台湾籍民子弟学校,并借“日中亲善”之名招收中国学生,企图在福建省培植日本势力。第六章,结论。本章旨在总结近代日本通过学校教育在福建省进行势力扩张的特点,并剖析其所产生的影响。

赵慧峰[4](2007)在《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育规律及运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经过28年的改革实践,我国农村经济进入了经济全球化的市场经济阶段、工业反哺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的历史阶段,时代的发展昭示着我们要进行新的农村改革。为此,中共中央2006年“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实现农村生产关系调整和完善的重要形式,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举措。实践中,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迫切需要合作经济理论的指导和规范,本选题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文运用计量经济学为主要分析工具,以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产权理论和农民合作经济理论为理论依据,在对我国特别是河北省的合作社进行广泛调研和典型调查的基础上,围绕主题进行了以下三方面的研究: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育规律(第4~6章)、运行机制(第7~9章)和成长规律(第10~11章)。 本论文由12章组成。 第1章导论,着重介绍研究背景、目的意义、研究的基本内容、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与评价、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论文的创新点等。 第2章概念界定与基本理论,对本文的概念作了基本界定,介绍了西方有关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合作经济理论与实践,并从中找到以资借鉴的理论依据和启示。 第3章国内外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历程及现状,回顾了发达国家农业合作社和新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历史,并总结了若干启示。对发达国家和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现状作了整体描述。 第4章则分析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育条件,从实地调查数据和发起方式的角度,分析了改革开放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变迁的特征为由外界力量推动为主的“外生诱致性变迁”。 第5章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模式的选择,对这一选择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展开了讨论,提出了“演进式、多样化、外生诱导型”原则和模式类型。 第6章从对保定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历程的实证分析入手,总结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阶段分为起步、成长和企业化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的特征进行了分析。 第7章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产权运行机制,对河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产权运行机制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讨论了在多元所有的复合产权结构特征下,成员资格、资本结构和债务承担等产权运行中的关键问题。 第8章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利益分配机制,根据分配方式的类型的现状提出

王艳霞[5](2007)在《网络环境下中国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信息服务是农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94年12月国家提出旨在建设农业综合管理与信息服务系统的“金农工程”以来,各地投资几十亿元,建成了县级以上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但是网络信息的“进村入户”——向农业生产领域的延伸受到阻滞,严重影响了经济效益的发挥。在国家投资有限、农民收入较低的现实情况下,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必须通过科学管理和制度创新,走一条与我国国情相符合的道路。因此,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索如何构建一个结构完整、动力充足、产出高效的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以经济学基本原理为基础,以系统工程的科学方法为分析工具,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首先从信息系统运行的“源”-“流”-“用”出发,构造出生产子系统、传播子系统和施效子系统,并对三个子系统的内部结构、要素状态、作用机理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论证;接着探讨了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的动力机制和运行模式,通过比较分析得出:“政府主导、联合推动”的模式是适合我国现实的基本模式,并设计出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和多级模糊评价法构造了系统综合评价模型,结合对河北省农业信息服务系统进行的实际测评,验证了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的有效性;最后是研究结论,总结了本研究的主要观点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本研究对于填补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第一部分:背景分析,包括第一章、第二章和第三章,主要探讨了理论和实践发展。第一章“导论”,主要对选题依据、研究意义、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思路、基本框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点进行了简要概述。第二章“基本概念与本研究的理论基础”,首先辨析了与本研究相关的几个基本概念,然后重点介绍了新经济增长理论、信息经济学理论和信息管理理论,它们是支持本研究的三大理论基础并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来源和方法支持。第三章“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管理现状与问题分析”,首先综述了我国学术界对农业信息化和农业信息服务研究的理论贡献,然后简述了国际上主要国家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发展现状和经验,最后分析了我国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找准研究的切入点提供了现实依据。第二部分:系统结构分析,包括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构成了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研究的核心部分。第四章“农业信息生产子系统研究”,区分了农业信息资源与信息产品的不同涵义,设计了农业信息产品生产过程模型,结合河北省农业信息资源规划实际,重点考察了农业信息资源规划、信息源、采集与加工、数据标准化和数据库共享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管理措施。第五章“农业信息传播子系统研究”,结合我国农业信息传播的特点,对信息传播的不同形式进行了比较评价,应用传播理论的“五W模型”构造了农业信息传播子系统的基本结构,分析了传播子系统中要素的存在状态和传播机制,总结了突破“最后一公里”的几种经验模式,并对几种模式内部包含的利益机制和适用环境进行了比较和总结。第六章“农业信息施效子系统研究”,定义了农业信息施效的涵义,构造了农业信息施效子系统,分析了农业信息施效的主要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以“四个效率”为中心,提出了促进信息施效的五组控制要素,接着分析了“网络入户”信息施效的条件、因素和作用机制,提出了促进网络信息施效的措施。第三部分:系统控制与管理,即第七章“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的动力机制与运行模式”,农业信息的公共品特性是国家主导系统建设与管理的理论依据,政府主导、联合多主体共同推进的模式对于加快系统建设的步伐,提高系统运行效率是十分必要的。实践中各地方已经出现“政府、企业、社会形成合力共同建设与管理”的成功模式。第四部分:系统评价,即第八章“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综合评价”。在本章设计出一套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首先应用层次分析法得出各层指标的单层次排序权重向量,以此作为下一步多级模糊评价中所需要的指标权重:然后计算出各层指标相对总目标的组合权重,根据组合权重值排序就十分清楚不同指标对总目标的重要程度,从而可以确定对系统重点管理和监控的对象;多级模糊评价结果与评价值相结合不仅能测定评价系统的水平,还可用于对不同区域的比较,有利于区域之间相互促进;运用专家调查资料对河北省农业信息服务系统进行了实际评价,分析验证了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的有效性。第五部分即第九章“研究结论”,在综合考虑全文所作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本文的主要研究论点,并对加强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管理提出了政策建议。

二、《西北电力技术》第31卷(2003年1~6期)分类总目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北电力技术》第31卷(2003年1~6期)分类总目次(论文提纲范文)

(1)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公共服务均等化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主要研究方法
    五、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核心概念及相关理论
    第一节 核心概念
        一、城乡协调发展
        二、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二节 相关理论
        一、社会共同需要思想
        二、政府职能理论
第二章 城乡协调发展:公共服务均等化框架
    第一节 城乡协调发展: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城乡收入差距缩小
        二、城乡社会协调发展:城乡社会福利差距缩小
    第二节 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城乡协调发展效应
        一、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收入分配效应
        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社会福利效应
第三章 城乡协调发展困境:公共服务非均等化
    第一节 公共服务非均等化问题
        一、城乡教育发展失衡
        二、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
        三、城乡社会保障差距悬殊
    第二节 公共服务非均等化原因
        一、城乡二元体制
        二、政府职能转变的压力
        三、公共服务供给单一
        四、公共服务法律缺失
第四章 城乡协调发展路径: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一节 推进户籍制度与公共服务制度改革
        一、“央地协同”共推户籍制度改革
        二、推进公共服务制度改革
    第二节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
        一、政府应树立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观念
        二、建立健全维护人民利益的决策机制
    第三节 创新供给模式
        一、加大对地方政府财政的支持力度
        二、支持社会组织的发展
    第四节 完善公共服务法律与评估体系
        一、建立健全公共服务的法律法规体系
        二、完善政府公共服务评估与监督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后记

(2)菜薹—芥蓝异附加系的创建与鉴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远缘杂交在植物改良中的作用
        1.2.2 关于芸薹属植物的育种进展
        1.2.3 异附加系、异代换系、易位系
        1.2.4 外源染色体附加系的选育方法
        1.2.5 外源染色体异附加系的筛选方法
    1.3 异附加系的应用
        1.3.1 渗入应用于育种项目中的有益基因
        1.3.2 用于基因定位及其比较基因组学研究
        1.3.3 构建外源染色体文库
        1.3.4 研究外源染色体的配对与重组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2.1 研究内容
        2.2.2 研究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菜薹-芥蓝四倍体(AACC)与菜薹(AA)回交获得三倍体杂种(AAC)
    3.2 菜薹-芥蓝异源三倍体(AAC)的染色体数目鉴定
    3.3 异源三倍体(AAC)与菜薹(AA)回交的结实性
    3.4 AAC×AA回交子代的染色体数目
    3.5 2N+1株系额外染色体的类别鉴定
    3.6 各单体异附加系的形态学特征
    3.7 各单体异附加系的减数分裂行为
    3.8 各单体异附加系的花粉特征特性
    3.9 各单体异附加系的结籽率
    4.0 各单体异附加系N+1配子的传递率
    4.1 单体异附加系AD-2的遗传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附录

(3)台湾总督府的“对岸经营”研究 ——以教育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台湾总督府"对岸经营"的发端及概观
    第一节 甲午战争以前日本对福建省的觊觎
    第二节 "福建省不割让"声明
    第三节 台湾总督府着手策划"对岸经营"
    第四节 台湾总督府"对岸经营"概观
第三章 福州东文学堂与"对岸经营"
    第一节 福州东文学堂的创办及其初期经营
    第二节 福州东文学堂与日本的资助
    第三节 清末新政时期的福州东文学堂与日本
    第四节 福州东文学堂的日本教习
    第五节 福州东文学堂的学生
    简短结语
第四章 闽南的日语学校与"对岸经营"
    第一节 厦门东亚书院的创办缘起
    第二节 厦门东亚书院的创办及其经营
    第三节 厦门东亚书院与三五公司
    第四节 日本东、西本愿寺与日语学校
    简短结语
第五章 台湾籍民子弟教育与"对岸经营"
    第一节 台湾籍民与"对岸经营"
    第二节 福州东瀛学校的创办及其经营
    第三节 厦门旭瀛书院的创办及其经营
    第四节 台湾籍民子弟学校的教育概况
    简短结语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4)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育规律及运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的思路及论文框架
    1.4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评价
        1.4.1 国外合作社研究动态
        1.4.2 国内研究动态
        1.4.3 有关国内外研究评价
    1.5 研究方法及主要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的对象和样本
        1.5.3 主要创新点
2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理论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合作、合作社与合作制
        2.1.2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2.2 西方有关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理论
        2.2.1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产生和发展的理论
        2.2.2 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
        2.2.3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运行机制的理论
    2.3 马克思主义合作经济理论
        2.3.1 马克思恩格斯的合作社思想
        2.3.2 列宁斯大林的合作社思想
        2.3.3 毛泽东有关合作经济的思想
        2.3.4 马克思主义合作经济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2.4 小结
3 国内外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历程及现状
    3.1 发达国家农业合作社发展历程及其启示
        3.1.1 发达国家农业合作社发展历程
        3.1.2 发达国家农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
        3.1.3 发达国家农业合作社长盛不衰的启示
    3.2 新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历程
        3.2.1 新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历史
        3.2.2 改革开放后的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3.3 回顾合作社发展史的若干启示
        3.3.1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应怎样对待农民问题
        3.3.2 合作社的特点
        3.3.3 家庭经营在合作经济中的作用
    3.4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
        3.4.1 总体数量稳中有升但对农户的带动力不强
        3.4.2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类型多样
        3.4.3 管理规范化程度逐步提高,但可持续发展能力弱的问题仍然比较严重
        3.4.4 行业分布依托区域主导或特色产业、服务领域专业化
        3.4.5 由盲目组建向有序发展转变
        3.4.6 社员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满意度
        3.4.7 中央政府扶持力度加大但地方政府行动滞后
        3.4.8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促进农村改革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显
    3.5 小结
4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育条件和制度变迁特征
    4.1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育条件
        4.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产生的制度基础
        4.1.2 农民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产生的社会条件
        4.1.3 农业生产专业化和市场化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产生的经济条件
        4.1.4 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尖锐矛盾激发了农民合作的需求
        4.1.5 农产品的市场特性是其产业基础
    4.2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变迁特征
        4.2.1 新中国建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变迁
        4.2.2 改革开放后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变迁特征
    4.3 小结
5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模式的选择
    5.1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模式选择面临的问题
        5.1.1 “依赖现有制度路径”和“自发重组”之间的选择
        5.1.2 专业合作社和综合合作社的选择
        5.1.3 “龙头企业+农户”和“龙头企业+协会+农户”的选择
    5.2 本章小结与结论
        5.2.1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模式的选择原则
        5.2.2 结论
6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阶段
    6.1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历程分析
        6.1.1 初期的自发组织阶段
        6.1.2 中期的快速发展和逐渐解散阶段
        6.1.3 进入21世纪以来的稳定发展阶段
    6.2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阶段分析
        6.2.1 起步阶段
        6.2.2 成长阶段
        6.2.3 企业化阶段
    6.3 本章讨论及总结
        6.3.1 对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阶段的判断
        6.3.2 关于“规范化”和“紧密型联合”问题
        6.3.3 关于企业化问题
7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产权运行机制
    7.1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产权运行机制现状
        7.1.1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产权结构现状
        7.1.2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产权组织形式现状
    7.2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产权运行机制的构建
        7.2.1 合作社社员资格与产权安排
        7.2.2 合作社资本结构与产权安排
        7.2.3 合作社的债务承担问题
    7.3 小结
8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利益分配机制
    8.1 中国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利益分配机制现状
        8.1.1 多样性
        8.1.2 不规范性
        8.1.3 制度约束有待完善
    8.2 中国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利益分配机制原则
        8.2.1 遵守国际合作社联盟规定的利益分配机制原则
        8.2.2 适合中国国情原则
    8.3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利益分配方式类型
        8.3.1 社员按不同身份区别对待
        8.3.2 理事会成员与社员区别对待
        8.3.3 分配比例基本固定,以利润返还为主、股利分红为辅
        8.3.4 分配比例固定,以股利分红为主、利润返还为辅
        8.3.5 总结及讨论
    8.4 政策建议
        8.4.1 出台统一的利益分配机制,规范合作社利益分配行为
        8.4.2 制定相关会计制度,培训合作社会计人员
        8.4.3 加强监督机制
    8.5 小结
9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管理机制
    9.1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组织结构现状分析
        9.1.1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结构分析
        9.1.2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结构存在的问题
    9.2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结构设计
        9.2.1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结构的设计原则
        9.2.2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结构的设计
        9.2.3 不同类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部门设置
    9.3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风险监管机制
        9.3.1 风险监管机制的目标
        9.3.2 风险监管机制的构建
    9.4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文化建设
        9.4.1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文化建设的内涵和结构
        9.4.2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文化建设的原则
        9.4.3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文化建设对策
    9.5 小结
10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经济行为分析
    10.1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内部运行机理分析
        10.1.1 运行机理分析模型及其运算
        10.1.2 分析
        10.1.3 主要结论
    10.2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外部经济行为分析
        10.2.1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生产、交换和消费行为
        10.2.2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资源配置行为
        10.2.3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风险规避行为
    10.3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绩效
        10.3.1 经营绩效
        10.3.2 市场效率
    10.4 小结
11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影响因素评价及其实证分析
    11.1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影响因素分析
        11.1.1 外部影响因素
        11.1.2 内部影响因素
    11.2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实证分析
        11.2.1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
        11.2.2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影响因素的评价方法
        11.2.3 河北省典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证分析
    11.3 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壮大的对策
        11.3.1 开拓市场
        11.3.2 扩大规模
        11.3.3 使用和推广新技术
        11.3.4 培养组织成员的合作能力
        11.3.5 政府对于农民合作事业的扶持
    11.4 小结
12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政策研究
    12.1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应坚持的原则
    12.2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政策的战略选择
        12.2.1 战略选择
        12.2.2 几个重要政策的把握
        12.2.3 不同成长阶段采取的不同政策
    12.3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政策建议
        12.3.1 提供制度供给
        12.3.2 政府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领域
结束语
    1. 主要结论
    2. 对策建议
    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件1 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调查问卷
个人简介
    一、个人墓本情况
    二、在读博士生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附:发表文章

(5)网络环境下中国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思路、框架与主要内容
    1.6 本文的创新点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信息、农业信息与农业信息服务系统
        2.1.1 信息的概念和信息的一般特性
        2.1.2 农业信息的概念、特点、内容和功能
        2.1.3 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的概念
    2.2 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
        2.2.1 农业信息服务系统与农业信息化的关系
        2.2.2 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2.3.1 新经济增长理论
        2.3.2 信息经济学理论
        2.3.3 信息管理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管理现状与问题分析
    3.1 研究现状
        3.1.1 21世纪之前有关农业信息化的理论研究
        3.1.2 21世纪至今有关农业信息化的理论研究
        3.1.3 有关农业信息服务的理论研究
    3.2 国外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发展概况
        3.2.1 美国农业信息服务系统
        3.2.2 法国农业信息服务系统
        3.2.3 日本农业信息服务系统
        3.2.4 韩国农业信息服务系统
        3.2.5 印度农业信息服务系统
        3.2.6 国外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的共同特点与启示
    3.3 我国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管理现状与问题分析
        3.3.1 我国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历程
        3.3.2 我国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建设现状
        3.3.3 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建设中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业信息生产子系统研究
    4.1 农业信息生产的涵义与系统目标
        4.1.1 农业信息生产的涵义
        4.1.2 农业信息生产的特点
        4.1.3 农业信息生产的指导原则
        4.1.4 农业信息生产子系统的主要任务
        4.1.5 农业信息生产子系统的目标
    4.2 农业信息生产子系统的运行过程
    4.3 农业信息生产子系统的要素分析
        4.3.1 农业信息生产主体
        4.3.2 农业信息资源规划
        4.3.3 农业信息源
        4.3.4 信息采集和处理技术手段
        4.3.5 农业信息采集指标和标准
        4.3.6 农业信息加工和存储技术
    4.4 农业信息生产子系统的研发现状与管理措施
        4.4.1 国家对农业的科技支持有待加强
        4.4.2 农业信息管理人员急需增加
        4.4.3 农业信息资源规划是信息生产的先导
        4.4.4 农业信息源的培养和分类建设
        4.4.5 根据农民需求组织信息生产
        4.4.6 提高采集与加工技术水平,确保信息产品质量
        4.4.7 数据标准化与数据库共建共享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业信息传播子系统研究
    5.1 农业信息传播的形式和系统目标
        5.1.1 农业信息传播的涵义
        5.1.2 农业信息传播的作用
        5.1.3 农业信息传播的特点
        5.1.4 农业信息传播形式
        5.1.5 农业信息传播子系统的目标
    5.2 农业信息传播与农业技术推广的区别与联系
        5.2.1 农业技术推广的背景
        5.2.2 农业技术推广的信息传递机制
        5.2.4 农业信息传播与农业技术推广的联系
    5.3 农业信息传播系统的要素分析
        5.3.1 信息传播系统的五要素模型
        5.3.2 传播子系统的五要素及其作用机制
    5.4 推进农业信息传播的实证分析
        5.4.1 “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涵义
        5.4.2 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案例分析
        5.4.3 几种成功模式的经验总结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农业信息施效子系统研究
    6.1 农业信息施效的涵义
        6.1.1 农业信息施效的涵义
        6.1.2 农业信息施效的特性
        6.1.3 农业信息施效与农业信息效果的区别
    6.2 农业信息施效子系统的运行过程、构成因素与作用机制
        6.2.1 农业信息施效子系统的运行过程
        6.2.2 农业信息施效子系统的要素与作用机制
    6.3 网络入户的信息施效
        6.3.1 网络入户的条件分析
        6.3.2 网络入户信息施效的影响因素
        6.3.3 网络入户信息施效的作用机制
        6.3.4 网络入户的分析结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系统的动力机制与运行模式
    7.1 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动力的来源
        7.1.1 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动力机制的涵义
        7.1.2 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的动力供给主体
        7.1.3 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的动力来源
        7.1.4 系统目标的统领作用是形成合力的基础
    7.2 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的运行模式
        7.2.1 政府推进模式
        7.2.2 市场推进模式
        7.2.3 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混合动力模式
        7.2.4 不同模式分析与比较
    7.3 政府主导多主体联合推动模式
        7.3.1 政府主导的理论基础
        7.3.2 农业信息服务的市场化发展趋势
        7.3.3 社会公益帮助是系统建设的重要补充力量
    7.4 政府的干预边界与战略选择
        7.4.1 政府干预边界
        7.4.2 政府主导的战略重点
    7.5 政府主导、联合推进模式的案例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综合评价
    8.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8.1.1 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8.1.2 评价的目的
        8.1.3 指标筛选
        8.1.4 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8.2 农业信息服务系统评价模型
        8.2.1 评价模型的选择
        8.2.2 用AHP确定综合评价指标权重的建模过程
        8.2.3 用FCE确定指标等级隶属关系的建模过程
    8.3 用AHP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权重
        8.3.1 一级权重计算
        8.3.2 二级权重计算
        8.3.3 三级权重计算
        8.3.4 层次总排序一致性检验
        8.3.5 结果输出
        8.3.6 对排序结果的分析
    8.4 应用综合评价模型的实证分析
        8.4.1 实证资料来源
        8.4.2 计算说明
        8.4.3 对规则层子集进行单级模糊评价
        8.4.4 对子目标层各子集进行二级模糊评价
        8.4.5 计算总目标的综合评价隶属度向量
        8.4.6 综合评价值的计算
        8.4.7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研究结论
        9.1.1 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管理必须以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
        9.1.2 领导重视是系统建设的重要前提条件
        9.1.3 建设农业信息服务系统是国家对农业的造血性支持
        9.1.4 农业信息资源规划在信息产品生产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9.1.5 重点加强县级农业信息服务建设力量,提高辅助决策支持水平
        9.1.6 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需要制度创新
        9.1.7 网络信息“使用不经济”是“最后一公里”问题存在的经济学原因
        9.1.8 扩大信息应用规模是信息成本管理的重点
        9.1.9 政府应严格遵守干预边界
    9.2 政策建议
        9.2.1 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分类分批建设
        9.2.2 理顺行政隶属关系,解决跨部门资源协调问题
        9.2.3 搞好项目发展规划,保证落实
        9.2.4 重视农业信息加工,提高农业信息产品质量
        9.2.5 普及县、乡农业信息服务大厅
        9.2.6 网络延伸应该作为国家重大研究课题
        9.2.7 加强宣传与培训,提高农民的信息素质
        9.2.8 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信息服务者的积极性
    9.3 本文不足之处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附发表文章

四、《西北电力技术》第31卷(2003年1~6期)分类总目次(论文参考文献)

  • [1]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公共服务均等化路径[D]. 马井彪. 华东政法大学, 2018(02)
  • [2]菜薹—芥蓝异附加系的创建与鉴定研究[D]. 王新娥. 河北农业大学, 2008(08)
  • [3]台湾总督府的“对岸经营”研究 ——以教育为中心[D]. 黄庆法. 厦门大学, 2009(11)
  • [4]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育规律及运行机制研究[D]. 赵慧峰. 河北农业大学, 2007(01)
  • [5]网络环境下中国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研究[D]. 王艳霞. 河北农业大学, 2007(06)

标签:;  ;  ;  ;  ;  

《西北电力技术》第31卷(2003年1-6)分类总目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