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

论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

一、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漫谈(论文文献综述)

张秀丽[1](2022)在《中国近代慈善史研究的力作——评《中国近代慈善义演研究》》文中提出《中国近代慈善义演研究》一书利用新史料研究新问题,立体地呈现了中国近代义演活动与慈善公益之间多元而复杂的互动关系。该着通过义务戏、慈善音乐会、慈善游艺会等不同的娱乐演艺形式,分析中国近代慈善义演的发生发展;通过考察不同社会群体如何主办或参与义演活动,使之服务于各自筹募资金、扶危济难的需求和目的,揭示不同社会环境下义演活动的不同面向。该着是中国近代慈善史甚至是社会文化史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慈善义演作为考察中国近代慈善与社会的新视角,将大大深化中国近代慈善史、社会史的研究。

李蓉[2](2021)在《媒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发挥——以主旋律影视作品为例》文中认为文章阐述了媒介的文化构建及利用,分析作为影视媒介重要组成部分的主旋律影视作品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关联,围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刚性要求,探索在媒介功能发挥及实现的前提下,作为现代影视艺术重要组成部分的主旋律影视作品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作用,探讨如何使其成为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有效手段。

杨桦,仇军,陈琦,孙晋海,方千华,韩春利,周良君,王雷,钟建伟[3](2020)在《新时代我国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基于国家“十四五”体育学发展规划调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为推动新时代体育哲学社会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助力体育强国建设,运用文献资料调研、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系统梳理了"十三五"期间我国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本状况与重要研究进展,站在"十四五"时期体育哲学社会学学术前沿,对研究的重点领域、主攻方向进行了前瞻性预判。研究指出,"十三五"期间,我国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的课题立项、着作出版、论文发表、智库建设等发展态势良好,研究成果围绕体育实践中的重大、重点、热点问题,进行了理论创新探索,对体育实践指导和政府决策咨政产生了积极影响,主要存在研究成果转化不够、学术创新能力不足、学科建设研究相对滞后、体育学的话语体系研究尚未形成等问题。"十四五"时期,我国体育哲学社会科学应注重对国民健康素养与健康促进、健康中国建设与体育强国建设中的法律保障、多元功能与价值、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民间民俗民族体育产业化、后疫情时代竞技体育发展、大数据及其在体育社会科学中的运用、中国特色体育理论体系建构、中国体育文化传播与世界体育共同体建设、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与冰雪运动发展等重点问题的研究。

林庆[4](2020)在《框架的竞争:《中国日报》与《华尔街日报》5G议题报道框架比较研究》文中认为5G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关键词,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成为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作为5G技术的先行者,中国积极布局5G产业,谋求海外发展。然而,以中美贸易争端为表现的逆全球化趋势对5G发展发起了挑战,美方浇筑关税壁垒和舆论壁垒横亘于中国5G企业与海外市场之间,发动舆论攻势进行抹黑动作和污名化建构,造成中国5G企业“走出去”和5G对外传播的现实困境。5G发展不仅需要技术和经验,也有赖于舆论和宣传,通过传播才能实现其价值。基于此,本文从中美双方的5G议题报道实际出发,选取《中国日报》与《华尔街日报》作为代表性媒体,以2016年11月至2019年12月为报道样本区间,依托臧国仁的三层次结构框架理论对语料文本进行量化分析和质化分析,探讨中美两报在国际舆论上就该议题展开的话语博弈和框架竞争,呈现双方的报道框架及其背后折射的价值意涵,以期为中国5G发展与传播贡献新闻传播学视角。研究发现,中美两报通过高、中、低三个层次的结构架设和内容填充,建构截然不同的报道框架,体现了特定的核心话语和建构技巧。《中国日报》以“中国领先”为核心话语,在合作共赢框架下建构了中国5G正面形象,使其成为5G技术先行者、5G标准引领者和5G合作倡导者;《华尔街日报》则围绕“5G危机”核心话语,采取竞争对抗框架塑造了中国5G负面形象,对其进行身份质疑、技术否定和扩张抵触。本文认为,《中国日报》与《华尔街日报》5G议题报道在主题选择、结构搭建和修辞表达三个方面中,呈现出政治化、失衡化和污名化的媒介偏向;在话语互动和框架竞争过程中突出了技术、专利和市场的舆论关注点。以偏见和焦点为基础,本文针对中国5G对外传播的问题和国际5G市场的舆论关注,探析5G对外传播的策略,让媒介讲好中国5G故事,让企业“走出去”和声音“传出去”相结合。

张学霞[5](2019)在《宁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研究(1926-2018)》文中研究表明当下国内外传播学研究中空间转向研究已成为一种显现的趋势。其中,传播的时间与空间的关系问题、传播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成为空间转向研究中的焦点问题。本研究为顺应传播学空间转向研究态势,同时也为推动中国区域传播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推动宁夏新闻传播研究的进一步发展,选取宁夏作为考察地方空间内大众传播活动的背景空间,选取1926年-2018年这近百年的历史时长作为考察地方空间内大众传播活动的背景时间,重点考察宁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生成、演进的动力机制,结构性特征,内部要素之间的互动性关系,以及它在促进国家政治上的统一、文化上的多元一体和民族融合等方面的功用。本研究拟解决如下问题:如何从特殊性入手追求普遍性?如何在强调地方大众传播经验的同时,提炼出地方大众传播网络在推动和促进国家一体化发展方面的作用机制,实现对求异之上的求同的理解?本文共五章。整体而言,梳理了 1926-2018年间宁夏主要大众传媒的新闻传播实践,呈现了它们发生、发展的脉络,展现了其中部分媒体消失、消亡、断裂发展的场景。采用了历时性、结构性的视角,融合了历史学、社会学、新闻学、传播学等学科知识,以文献为基础,勾勒出宁夏近百年间大众传播网络生成与演进的全程、全貌,构建出不同历史阶段中宁夏四种大众传播网络模型。绪论。此部分阐明了选题背景、选题缘由、研究思路、研究意义和研究的问题。对国内外研究做了综述,评析了宁夏新闻传播的研究现状。还界定了核心概念,说明了研究方法、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和研究的不足之处。此部分回答了为什么要研究这个命题,采用了什么样的研究方法,力图达到什么样的研究目标。第一章。本章展现了宁夏作为地方空间的被生产过程和这一空间内存在的多民族社会关系。展现了 1926-1949年间宁夏主要传媒的新闻传播实践。提炼出宁夏二元大众传播网络的五个结构性特征。阐释了宁夏二元大众传播网络生成的历史意义,并概括指出了制约这一时期宁夏传媒发展并影响宁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的三种要素。第二章。本章阐明了 1949-1979年间宁夏作为民族区域自治地区之空间生成的缘由和过程,阐释了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的特殊性和一般性。呈现了这一期间宁夏主要传媒的新闻传播实践。认为宁夏形成了广播传播网络占主导的三元大众传播网络,提炼出宁夏三元大众传播网络的五个结构性特征。分析了媒体制度、媒体基础设施、媒介技术对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的支撑作用和制约作用。第三章。本章展现了 1979-2003年间宁夏大众传媒的新闻传播实践。认为宁夏形成了电视传播网络占据主导的多元大众传播网络。提炼出宁夏多元大众传播网络的五个结构性特征。认为大众传播网络对宁夏多民族关系以及民族团结形象有着重大的建构作用。同时剖析了媒体体制的发展与确立对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的双重影响。第四章。本章展现了 2003-2018年间宁夏传统媒体、新媒体、新新媒体的新闻传播实践。认为宁夏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多层次、多类别、多媒介形态、多元力量混杂交织的全景式大众传播网络。提炼出宁夏全景式大众传播网络的四个结构性特征。剖析了媒介融合的概念和中国媒体融合、宁夏媒体融合的现状。剖析了用户群体的固化、迁徙与流动,以及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等新新媒体对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的影响。结论与展望。本文发现,有三种主要因素推动和促动了宁夏近百年间大众传播网络的生成与演进。是权力贯穿于大众传播网络演进的始终,并一直发挥着主导作用;国家统一性的制度安排为它的生成与演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基础设施的配置和技术的发展创新成为宁夏大众传播网络不断演进的强劲驱动力。本文还发现,宁夏大众传播网络在促进国家政治上的统一、文化上的多元一体以及多民族融合等方面,在反映、形塑和建构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形象和地方形象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宁夏近百年间大众传播网络呈现出以下四个结构性特征。它具有极不稳定-相对不稳定-比较稳定—又开始不稳定的发展特征。同时,它还具有结构上的发展不平衡特征,层级上的汇集性和类别上的分散性特征,以及网络横向间弱连接性等特征。宁夏近百年间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生成与演进对当下的启示:未来媒介形态的演化过程必将是不同媒介并立共存、相互转化的过程。媒体融合能够促进传播网络之间的融通和连接。最后,媒体传播网络与政务系统传播网络和自媒体传播网络之间的竞争将加剧。

徐旭阳[6](2019)在《传播学视域下霍兰复杂性理论的发展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诞生于交叉学科之中的复杂性理论,正在反哺于各个学科,这其中也包括了传播学。作为传播学重要理论来源的控制论、信息论在持续发展中有了新的研究成果,而随着传播学的发展,传播学者也渐渐意识到控制论、信息论中不适应于人类社会研究中的成分。被称为“二十一世纪的科学”的复杂性理论正与控制论、信息论的发展密切相关,也因此受到一部分传播学者的注意。正是在此背景下,梳理复杂性理论中的重要学派及其代表人物的观点,对传播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研究重点落在圣塔菲研究的复杂性理论中,并聚焦于该研究所代表人物——霍兰。这是第一次在传播学视域下梳理这位“复杂适应系统的先驱”的学术发展历程,用文献考证法研究其理论发展史,以期将霍兰的理论引入传播学领域,为传播学理论发展带来启示。网络传播的诞生之地——互联网也是一个复杂系统,该类系统正是复杂性理论的研究对象。霍兰研究的复杂适应系统是控制论的进一步发展,他对复杂适应系统中涌现现象的研究为反思信息论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在此基础上,从霍兰复杂性理论出发,对传播学的基本范式控制论和信息论作出批判。网络传播过程中的非线性特征和主体互动中形成的层次结构,使得网络传播与以线性系统为基础的传统传播过程有了本质区别。复杂适应系统中对生物系统的重视,及其信息反馈中竞争机制的凸显,弥补了对传播学机械技术学派的理论缺陷。大众传播理论在当代的地位已然改变,传播学理论亟待更新,面对网络传播的困境,霍兰的复杂性理论或许是一把密匙。

孙兴武[7](2019)在《张梓生与《申报年鉴》》文中研究说明张梓生(1892—1967),又名森,字君朔、子乔、朔一,浙江绍兴人,民国时期编辑、记者、出版家。1892—1936年可视作其重要的人生阶段。在此期间,他结识鲁迅,时有来往,又赴上海任职于商务印书馆、《申报》馆并开始参与开明书店的经营管理,主编《申报年鉴》(1933—1936)和《申报·自由谈》,为中国近代出版事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心力。1933—1936年的《申报年鉴》,是张梓生编辑生涯的重要“作品”。1932年,申报馆以《申报》创刊60周年为契机,于当年11月30日发布《今后本报努力的工作》,拟定12项“努力计划”,其中第11项郑重声明“《申报年鉴》正在编印中”。次年,首部《申报年鉴》问世。《申报年鉴》由多方合作编撰而成,既包括“九一八”事变之后的时事政治,也刊载国内经济、教育、交通等方面的数据统计以及他国概况。至1936年,申报馆共连续发行4次《申报年鉴》(张梓生均担任主编),总计1000多万字。目前,学术界对张梓生及《申报年鉴》的直接研究论着甚少,现有成果的关注点鲜有创新,研究方向尚未完全展开,研究年限过于集中,史料零散但总数可观,故有进一步探讨的空间。因此,本论文以张梓生与《申报年鉴》(1933—1936)为研究对象,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着重阐明研究现状与方法,为下文论述作铺垫。第二部分按时间顺序勾勒张梓生从绍兴出生到入职上海申报馆的主要经历,也涉及张氏与鲁迅的交往和此时期发表的各类着述。第三部分论述《申报年鉴》的创刊背景、内容,分析历年大事日志词频和广告,并以“九一八”事变的记载为视角,将该年鉴与《中华年鉴》进行比较。第四部分从当时、当今两个角度,阐述张梓生主编的《申报年鉴》的影响。第五部分为结语,简要评析张梓生在全面抗战前的经历及张氏与《申报年鉴》的相互关联。第六部分为附录,涵盖与本论文相关的统计以及笔者通过搜集整理材料编写的张梓生早年生平简表(1892—1936)。

张凌睿[8](2019)在《2013-2017四川新闻传播学硕士学位论文之研究》文中认为四川省是我国新闻传播教育事业较发达的地区之一,现有7个单位拥有新闻传播学硕士学位授权点。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也进入第四个十年,研究视野与研究方法得到极大的拓展。本文选取四川省所有新闻传播学学位授权的高校和研究机构2013年到2017年硕士学位论文作为样本,运用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以“时间”和“学科点”维度,分析五年来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关键词、得出共现图谱,并对论文研究的视域特征、传播类型的研究选择、传播领域的现实观照、方法运用和学科交叉情况等方面做出分析研究。研究发现,四川省新闻传播学硕士学位论文在研究视域中,以“内容分析”为主,研究者集中于对影视文本、媒介中的性别呈现与新闻报道进行“内容分析”或“框架分析”;“控制分析”较受青睐,该类研究议题集中在城市品牌传播的控制策略研究、网络舆情监管与控制模式研究和信息内容控制研究;“媒介分析”呈下降趋势,研究者较关注的议题为媒介技术、传播策媒介组织机制及特征、媒介生态演进及影响;“受众分析”在近年来逐渐受到重视,研究者集中于对受众的使用与满足、媒介素养和身份认同进行探究。四川省新闻传播学硕士学位论文在对传播类型的研究选择上,偏向于大众传播研究,尤其是新媒体研究,重点对大众传播模式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创新发展、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变化与大数据和新技术对传播过程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人际传播的学位论文数量上升明显,研究者主要对网络人际关系和农村社会的人际传播变迁进行解读;研究群体传播的学位论文议题较集中,大多数研究者针对虚拟社群展开研究,探讨其成员间的互动交往行为及网络群体事件的动员机制。四川省新闻传播学硕士学位论文在对研究领域的现实观照上,偏向于探究影视传播领域的议题,影视叙事和电视节目的本土化模式成为两大主题;另外,研究营销传播领域的学位论文数量近年来呈下降趋势,议题集中在品牌传播策略与营销方式的具体应用;在对体育传播领域的研究中,校际差异明显,超过八成的体育传播主题硕士学位论文来自成都体育学院,议题集中在体育新闻报道的话语分析与新媒体对体育传播的影响分析;国际传播领域的硕士学位论文数量增长迅速,成为新热点,其中国家形象建构与国际新闻话语权问题成为关注焦点。四川省新闻传播学硕士学位论文在研究方法应用上,存在研究方法未明示、缺失和说明错误等问题;在使用数量与频次上,多数研究者使用两种或三种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法与文献研究法最常被使用;在变化趋势上,研究者对哲学方法与跨学科方的使用近年来呈上升趋势,传播学一般方法中定性研究方法的使用长期占主流,问卷调查与民族志研究方法成为新热点。四川省新闻传播学硕士学位论文的学科取向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考察社会关系与公共空间的社会学取向,考察文本叙事与文化工业的符号学取向,考察受众价值观与自我认同的心理学取向,以及考察媒介产业与价值链经济学取向。通过对2013年-2017年四川省新闻传播学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现状与趋势进行梳理,发现近五年来该地区新闻传播学硕士学位论文中的研究特色与优势表现在影视传播研究的系统性、弱势群体研究的前沿性与符号学交叉研究的独特性。同时,四川省新闻传播学硕士学位论文中也存在现象与策略分析泛滥、理论研究缺乏、研究方法使用不当、跨学科研究质量欠缺等不足。

王政勋[9](2019)在《媒体融合时代中国文博类电视节目创新策略研究 ——以《国家宝藏》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历史文物是社会进步的历史见证,是人类社会在社会发展各个阶段智慧的结晶。文博类电视节目以历史文化为根基,是文化类电视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展现历史文明的重要载体。然而,当下多数文博类电视节目尚停留在具有固定程式的栏目化阶段,导致节目形态陈旧、互动性表现不充分、新媒体资源利用不足、节目内涵挖掘不够以及新媒介技术欠缺等问题。自2017年起,我国电视荧屏上涌现出一批如《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独具特色的文博类电视节目,它们的出现使原本沉寂的文博圈变得火热起来。这些节目受到关注的现象背后,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反思:在当下瞬息万变的媒体融合时代,传统文化、传统品牌如何突出重围,探索出一条与时代紧密贴合,与自身定位不背离的具有普遍使用效果的创新途径。本文以《国家宝藏》节目为研究案例,探讨我国文博类电视节目发展的现状和问题,运用电视叙述学理论,通过文本分析、问卷调查等方法来探究文博类电视节目的创新策略,正文一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对媒体融合时代下文博类电视节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并对研究所涉及的相关理论进行了阐释;第二章对文博类电视节目的发展进行了历时性梳理,以中国电视节目发展史为背景总结出文博类电视节目发展的各个阶段,并对各个阶段节目的特点进行归纳,指出了媒体融合时代下文博类电视节目广泛存在的问题,最后对研究所选案例《国家宝藏》节目进行了简要介绍;第三章主要通过电视叙述理论对《国家宝藏》的节目内容进行了文本分析;第四章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我国文博类电视节目的受众需求以及他们对《国家宝藏》节目的认可情况;第五章立足于实证研究和文本分析为文博类电视节目的创新提出对策建议。研究结论方面,本文从节目形式、节目内容、节目制作和营销传播四个层面对文博类电视节目提出优化建议。其中,节目形式上要注重多种节目形态的融合;节目内容上应对文物进行甄别与选择,使内容更加贴合节目主旨;节目制作层面上,文博类节目要注重细节与历史实际的契合度,注重新技术的运用,以及在制作中后期人员应具有良好的音乐意识;在节目营销传播层面,应增强节目的互动性,运用时下流行的短视频进行节目宣传,在节目的推广中还可以利用名明星效应增强宣传效果,此外,开发节目衍生产品也是一种值得尝试的节目营销策略。

吴倩倩[10](2018)在《近十年我国新闻传播类核心期刊中体育新闻传播研究概述》文中研究说明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发展契机,近十年我国体育新闻传播事业无论是在实践经验还是理论水准方面都有了大幅度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为研究2007-2016年来我国体育新闻传播研究的现状,探究我国体育新闻传播研究的发展趋势。本研究运用内容分析法、文献资料法和比较分析法,对近十年我国新闻传播类核心期刊中所发表的与“体育新闻传播”相关630篇论文的论文数量、着者、引文、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研究热点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论如下:近十年我国体育新闻传播研究尚处于不稳定增长阶段,体育新闻传播的研究热度与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休戚相关,相关文献数量与重大赛事呈正相关。论文的被引文献来源广泛,但各类型引文所占比例并不均衡,期刊是引用率最高的引文类型。引文语种以中英文为主,其中中文引文占绝对主流。引文量较少,篇均引文量2.64篇远低于中文期刊平均水平。体育新闻传播研究呈实务主义导向,并且实务研究的奥运效应很突出,历史方面的研究尚未引起人们足够重视。并且研究缺乏对研究方法的关注,研究方法使用类别较少。省部级课题是论文基金项目的主要来源,基金论文率低。新闻传播类各核心期刊比较而言,《新闻大学》、《国际新闻界》和《现代传播》是刊发基金项目论文最多的期刊。硕士及其以上学历的来自于经济较发达地区高校的讲师、副教授是体育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的绝对主力。近十年我国新闻传播类核心期刊中体育新闻传播研究的合着程度大都在20%—30%的区间内,虽已形成30-45岁之间的核心作者群,但核心作者人数少。近十年我国体育新闻传播领域的研究热点有:(1)体育报道,其涉及的研究内容有报道特征分析、框架研究、议程建构、标题制作、报道策略等。(2)赛事传播,以两季奥运会、欧洲足球五大联赛、世界杯、亚运会为代表的大型赛事的传播。(3)体育新闻娱乐化,较多的研究有体育新闻娱乐化的表现、对体育新闻娱乐化现象的思考和原因分析。(4)体育传媒经济,研究内容有版权开发与保护、体育产业发展、体育广告与营销、体育报刊的经营、新媒体下传统媒体的发展策略等。(5)职业素养,对新闻从业者职业素养的研究。

二、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漫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漫谈(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近代慈善史研究的力作——评《中国近代慈善义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史料的发掘与新领域的开辟
二慈善义演的演变轨迹与发展脉络
三强烈的现实关怀
四关于中国近代慈善义演研究的再思考

(2)媒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发挥——以主旋律影视作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影视媒介传播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关联
二、主旋律影视作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
三、主旋律影视作品的时代性及思政育人功能的实现
    1.史诗化情怀
    2.平民化叙事
    3.广泛化取材
    4.多元化类型
    5.年轻化表达
    6.融合审美

(3)新时代我国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基于国家“十四五”体育学发展规划调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调研
    1.2 问卷调查
    1.3 专家访谈
2“十三五”期间体育哲学社会科学和主要二级学科研究现状
    2.1 体育哲学社会科学基本研究状况
        2.1.1 课题立项
        2.1.2 出版着作
        2.1.3 发表论文
        2.1.4 智库建设
    2.2 主要二级学科研究状况
        2.2.1 体育哲学(美学、伦理学)
        2.2.2 体育社会学
        2.2.3 体育经济学(体育产业)
        2.2.4 体育史学
        2.2.5 体育文化学
        2.2.6 体育管理学
        2.2.7 体育教育学
        2.2.8 体育法学
        2.2.9 体育新闻传播学
        2.2.1 0 运动竞赛学
        2.2.1 1 民族传统体育学
        2.2.1 2 奥林匹克运动
    2.3 体育实践中重大、重点、热点问题研究状况
        2.3.1 重大问题研究成果举要
        2.3.2 重点问题研究成果举要
        2.3.3 热点问题研究成果举要
    2.4 决策咨政研究状况
        2.4.1 国家战略研究成果举要
        2.4.2 北京2022年冬奥会研究成果举要
        2.4.3 体育产业研究成果举要
        2.4.4 学校体育研究成果举要
    2.5 新概念、新观点发表状况
        2.5.1 研究成果新概念举要
        2.5.2 研究成果新观点举要
        2.5.3 研究成果新学说举要
3“十三五”期间我国体育哲学社会学研究存在的问题
    3.1 成果转化率较低,破解体育实践难题成效不高
    3.2 学术原创力不足,重要理论创新和丰厚学术思想内涵成果较少
    3.3 体育学科建设研究滞后,各学科经典支撑教材无几
    3.4 体育学术体系建设迟缓,理论、知识与方法创新推进较慢
    3.5 话语体系建设起步较晚,国际认同的概念与表述尚未提炼
4“十四五”时期我国体育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前沿与发展趋势
    4.1 体育文化学学术前沿与发展趋势
        4.1.1 从文化学的一般理论范畴到文化学分支学科的研究范式
        4.1.2 从域外体育文化的译介层面到中外文化交融互鉴的国际化视角
        4.1.3 从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到文化资源开发创新的专业化服务
    4.2 体育史学学术前沿与发展趋势
        4.2.1“广开史源”仍然是体育史学研究的基础性工作
        4.2.2“海纳百川”汲取各学科的优长是体育史学研究向纵深发展的重要一环
        4.2.3 构建常态的规范的学术批评机制是体育史学进一步发展的必须关注的问题
    4.3 体育哲学(美学、伦理学)学术前沿与发展趋势
        4.3.1 体育哲学基本概念与理论的变革性思考
        4.3.2 体育哲学思想与当代中国体育实践间关系研究
        4.3.3 体育哲学研究的方法论与研究范式研究
    4.4 民族传统体育学学术前沿与发展趋势
        4.4.1 从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高度深入研究各民族代表性传统体育项目
        4.4.2 从对接国家战略需求的维度全面提升民族传统体育学实践价值
        4.4.3 从完善“三大体系”建设的角度不断丰富与发展研究视角和手段
    4.5 体育社会学学术前沿与发展趋势
        4.5.1 加强体育社会学中层理论建构以提升体育社会学研究理论化水平
        4.5.2 量化与质化的体育社会学研究均需加强研究的规范性
        4.5.3 关注重要体育社会现象以把握社会转型过程中大众体育发展趋势
    4.6 体育经济学(体育产业)学术前沿与发展趋势
        4.6.1 从过度经世济民的“体育产业”研究回归全方位的体育经济学(体育产业)研究
        4.6.2 研究领域的拓展有利于实现体育经济新突破与体育产业新发展
        4.6.3 研究方法的深入和改进将成为增加体育经济研究解释力的有效手段
    4.7 体育管理学学术前沿与发展趋势
        4.7.1 中国丰富的体育实践助力体育管理学理论创新与学科水平提升
        4.7.2 把握新时代我国体育基本特征和体育管理变革方向
        4.7.3 体育发展的复杂性呼唤体育管理学研究转向与方法创新
        4.7.4 推进全球化时代的跨国体育管理和国际体育治理研究
    4.8 体育法学学术前沿与发展趋势
        4.8.1 理实并重将成为推动体育法学研究的社会切合性的主要方向
        4.8.2 兼顾本土化与国际化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法学
        4.8.3 学科交叉的重视将进一步提升体育法学研究的解释力
    4.9 体育教育学学术前沿与发展趋势
        4.9.1 开放研究视野与加强跨学科理论融合将成为体育教育学研究发展方向
        4.9.2 借助科学化与体系化提升实现从经验总结到科学探索的跨越和突破
        4.9.3 将从行为研究范式上实现体育教育学实践关涉的回归与拓展
    4.1 0 体育新闻学学术前沿与发展趋势
        4.1 0. 1 体育新闻传播研究议题与体育新闻学发展逻辑进路呈现新趋向
        4.1 0. 2 研究视域与研究方法的拓展有益于体育新闻传播研究范式的丰富
        4.1 0. 3 研究应用性的提升将进一步体现体育新闻传播学科的责任与价值
5“十四五”时期我国体育学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领域
    5.1 国民健康素养与健康促进研究
    5.2 健康中国建设与体育强国建设中的法律保障研究
    5.3 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建设中体育的多元功能与价值研究
    5.4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5.5 民族、民间、民俗体育产业化研究
    5.6 后疫情时代竞技体育发展研究
    5.7 大数据及其在体育社会科学中的运用研究
    5.8 中国特色体育理论体系建构研究
    5.9 中国体育文化全球化传播与世界体育共同体建设研究
    5.1 0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与冰雪运动发展研究
    5.1 1 新时代中国体育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研究
6 结语

(4)框架的竞争:《中国日报》与《华尔街日报》5G议题报道框架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媒介框架理论相关研究
        1.3.2 5G科技新闻报道相关研究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问题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对象
        1.4.4 编码信度检验
        1.4.5 研究路径图
    1.5 研究创新
        1.5.1 对于科技新闻偏见
        1.5.2 研究对象
        1.5.3 研究思路
第2章 两报5G议题报道内容分析
    2.1 报道总量与阶段划分:体现关注程度
        2.1.1 报道数量与月度分布
        2.1.2 报道阶段划分
    2.2 报道基调:隐含立场偏向
    2.3 报道体裁:彰显风格差异
    2.4 报道篇幅:凸显报道深度
第3章 两报5G议题报道框架分析
    3.1 高层结构分析
        3.1.1 主题类目构建
        3.1.2 议题落点统计与分析
    3.2 中层结构分析
        3.2.1 新闻图示结构与要素统计
        3.2.2 图示要素的阶段分布
    3.3 低层结构分析
        3.3.1 消息来源
        3.3.2 新闻引语
        3.3.3 报道关键词
第4章 中国5G形象的媒介呈现与框架竞争
    4.1 框架核心话语与建构技巧
        4.1.1 “中国领先”与“5G危机”
        4.1.2 宏大话语与微观视角
    4.2 《中国日报》:合作共赢框架
        4.2.1 自豪渲染:5G技术先行者
        4.2.2 成就盘点:5G标准引领者
        4.2.3 国际号召:5G合作倡导者
    4.3 《华尔街日报》:竞争对抗框架
        4.3.1 身份质疑:国家工具与军人背景
        4.3.2 技术否定:政策扶持与数量取胜
        4.3.3 扩张抵触:安全隐患与市场垄断
第5章 研究结论与探讨
    5.1 5G议题报道的偏向分析
        5.1.1 高层:主题的政治化偏向
        5.1.2 中层:结构的失衡化偏向
        5.1.3 低层:表达的污名化偏向
    5.2 5G议题舆论焦点归纳
        5.2.1 技术层面:发展水平与数据安全
        5.2.2 专利层面:标准竞争与利益分配
        5.2.3 市场层面:市场自由与政府干预
    5.3 5G议题对外传播策略探析
        5.3.1 新闻媒体:讲好中国5G故事
        5.3.2 企业:企业“走出去”与声音“传出去”相结合
    5.4 研究结论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5)宁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研究(1926-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选题缘由、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缘由
        三、研究思路、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现状评析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一、可能的创新之处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报纸传播初占主导地位的宁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1926-1949)
    第一节 历史沿革中的宁夏及其独特的多民族共生关系
        一、宁夏作为地方空间的被生产过程以及初始形成
        二、宁夏独特的多民族共生关系
    第二节 1926-1949年间宁夏大众传媒的新闻传播实践
        一、《中山日报》《贺兰》等报刊的新闻传播实践
        二、为期几个月的广播新闻传播实践
    第三节 报纸传播网络初占主导的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结构呈现
        一、大众传播网络的结构性特征和构建生成的历史意义
        二、制约宁夏传媒发展并影响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的三种要素
第二章 广播传播网络占主导的宁夏三元大众传播网络构建(1949-1979)
    第一节 宁夏作为民族区域自治地区之空间生成
        一、独特的空间再生产:宁夏作为民族区域自治地区之空间生成
        二、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的特殊性和一般性
    第二节 1949-1979年间宁夏大众传媒的新闻传播实践
        一、1949-1979年间宁夏6份主要报纸的新闻传播实践
        二、广播新闻传播实践
        三、电视新闻传播实践
    第三节 广播传播网络占主导的宁夏三元大众传播网络结构剖析
        一、1949-1979年间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的结构性特征
        二、媒体制度对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的支撑作用
        三、媒体基础设施、媒介技术对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的制约与支撑
第三章 电视传播网络占主导的宁夏多元大众传播网络构建(1979-2003)
    第一节 1979-2003年间宁夏大众传媒实践
        一、以党报为首、以其他报纸为补充的主要报纸的新闻传播实践
        二、宁夏无线广播的新闻传播实践
        三、宁夏无线、有线电视的新闻传播实践
        四、1998-2003年间宁夏新媒体的新闻传播实践
    第二节 1979-2003年间宁夏多元大众传播网络结构逐层呈现
        一、多元报纸传播网络
        二、无线广播传播网络占主导地位的广播传播网络
        三、有线电视传播网络占主导地位的电视传播网络
        四、处于起步阶段的新媒体传播网络
    第三节 电视传播网络占据主导的多元大众传播网络结构分析
        一、宁夏多元大众传播网络的结构性特征
        二、大众传播网络对宁夏多民族关系和民族团结形象的重大建构
        三、媒体体制的发展与确立对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的双重影响
第四章 面向媒介融合的宁夏全景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2003-2018)
    第一节 2003-2018年间宁夏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实践
        一、宁夏以党报为首、以都市报为重要支撑的主要报纸的新闻传播实践
        二、广播、电视的新闻传播实践和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2003-2018年间宁夏新媒体、新新媒体的新闻传播实践
        一、以新闻网站和手机报为代表的宁夏新媒体的发展及面临的问题
        二、以媒体微博、媒体微信为代表的宁夏新新媒体的发展及问题
    第三节 面向媒介融合的宁夏大众传媒的新闻传播实践
        一、媒介融合的概念解析和中国媒介融合的现状
        二、宁夏大众传媒在媒介融合面向中的探索与实践
    第四节 宁夏全景式大众传播网络结构的逐层呈现
        一、宁夏报纸传播网络中都市报的影响力渐次衰退
        二、广播、电视传播网络不再居于主导位置,影响力不断收缩
        三、新媒体传播网络曾迅速发展,不断扩张,现在又逐渐归于平淡
        四、新新媒体传播网络不断应用新媒介,影响力却始终有限
    第五节 面向媒介融合的全景式宁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
        一、整体性结构特征
        二、用户群体的固化、迁徙与流动对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的双重影响
        三、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等新新媒体对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的冲击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当代启示
    三、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图表清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6)传播学视域下霍兰复杂性理论的发展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复杂性理论的发展路径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4 核心概念界定
2 霍兰的学术研究发展路径
    2.1 形成期(1946-1959 年):计算机理论的积淀
    2.2 发展期(1960-1969 年):进化遗传学的启发
    2.3 成熟期(1970-1975 年):跨学科观点的提出
3 传播学中控制论在霍兰复杂适应系统下的反思
    3.1 霍兰的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提出
    3.2 传播学理论来源的发展: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是控制论的延伸
    3.3 霍兰复杂性理论对控制论在传播学发展中的启示
4 传播学中信息论在霍兰涌现理论下的反思
    4.1 霍兰对涌现现象的研究及其理论发展
    4.2 传播学基本范式的发展:涌现理论是信息论的重要补充
    4.3 霍兰的涌现理论对信息论在传播学发展中的启示
5 数字时代的传播过程中霍兰复杂性理论的应用
    5.1 复杂性理论为数字营销传播提供技术依据
    5.2 复杂性理论是网络信息传播研究的基本准则
6 结论和建议
    6.1 霍兰的复杂性理论对传播学的影响
    6.2 本次研究的不足及建议
注释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7)张梓生与《申报年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张梓生早年经历(1892—1936)
    第一节 绍兴时期
        一、近代绍兴概况
        二、桑梓岁月
    第二节 上海时期
        一、初到申城
        二、任职申报馆
第二章 《申报年鉴》内容
    第一节 创刊背景
        一、申报馆的演变(1872—1932)
        二、1930年代初期的上海出版业
    第二节 内容编写与年鉴改编
        一、多方合作编撰,内容总体准确
        二、张梓生对《申报年鉴》的完善
第三章 《申报年鉴》特点
    第一节 历年大事日志词频探析
        一、史量才治下申报馆风格
        二、“国内大事日志”和“世界大事日志”词频统计
        三、“国内大事日志”和“世界大事日志”词频变动原因
    第二节 历年广告探析
        一、广告刊载概况
        二、广告分析
    第三节 《中华年鉴》与《申报年鉴》比较
        一、《中华年鉴》简介
        二、两者之对比——以对“九一八”事变的记载为例
第四章 《申报年鉴》影响
    第一节 《申报年鉴》当时影响
        一、对张梓生:融合工作与兴趣,巩固基础积累经验
        二、对读者:普及日常知识,适应现代生活
        三、对申报馆:丰富报馆出版物,扩大《申报》影响力
    第二节 《申报年鉴》当代价值
        一、蕴含众多史料,助推学术研究
        二、体现编辑思想,有利当前修志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表1: 《申报年鉴》历年“国内/世界/国外大事日志”(样本部分)地名人名词频语温梯度
    表2: 《申报年鉴》历年广告目录及数量统计
    张梓生早年生平简表(1892—1936)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2013-2017四川新闻传播学硕士学位论文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新闻传播研究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1.1.2 四川省积极推动新闻传播教育事业与学科发展
        1.1.3 学位论文反映本地区研究特点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第2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思路
    2.2 研究样本与研究问题
        2.2.1 研究样本
        2.2.2 研究问题
    2.3 研究方法
        2.3.1 内容分析法
        2.3.2 文献计量法
第3章 四川新闻传播学位论文研究中的视域特征
    3.1 以“内容分析”为主,校际差异明显
        3.1.1 对影视文本进行“内容分析”
        3.1.2 对媒介的性别呈现做“内容分析”
        3.1.3 对新闻报道做“框架分析”
    3.2 “控制分析”受青睐
        3.2.1 城市品牌传播的控制策略研究
        3.2.2 网络舆情监管与控制模式研究
        3.2.3 信息内容控制研究
    3.3 “媒介分析”呈下降趋势
        3.3.1 关注媒介技术
        3.3.2 探究媒介组织机制及特征
        3.3.3 分析媒介生态演进及影响
    3.4 “受众分析”逐渐受到重视
        3.4.1 受众使用与满足研究
        3.4.2 受众媒介素养研究
        3.4.3 受众身份认同研究
    3.5 “效果分析”研究薄弱,校际差异显着
第4章 四川新闻传播学位论文对传播类型的研究选择
    4.1 大众传播独占鳌头,新媒体成新热点
        4.1.1 大众传播模式创新发展
        4.1.2 探究大众传播社会功能
        4.1.3 审视大数据与新技术的影响
    4.2 人际传播研究上升趋势明显
        4.2.1 解读网络人际关系
        4.2.2 关注农村人际传播变迁
    4.3 群体传播研究议题集中
        4.3.1 探究网络社群的互动行为
        4.3.2 探究网络群体事件的动员机制
    4.4 人内传播研究鲜有涉及
第5章 四川新闻传播学位论文对研究领域的现实观照
    5.1 影视传播领域成为关注焦点
        5.1.1 探究影视叙事
        5.1.2 研究电视节目模式的本土化策略
    5.2 营销传播领域研究数量减少
        5.2.1 探究品牌传播策略
        5.2.2 分析营销方式的具体应用
    5.3 体育传播校际特色显着
        5.3.1 分析体育新闻报道话语
        5.3.2 分析新媒体在体育传播中的应用
    5.4 国际传播领域研究成果增长迅速
        5.4.1 关注国家形象建构
        5.4.2 关注国际新闻话语权问题
第6章 四川新闻传播学位论文研究方法应用情况
    6.1 研究方法明示情况
        6.1.1 超过一成的研究者未明确说明研究方法
        6.1.2 研究方法说明缺失与错误现象严重
    6.2 研究方法使用数量与频次
        6.2.1 多数研究者使用两种或三种研究方法
        6.2.2 个案研究与文献研究法最常被使用
    6.3 研究方法使用的变化趋势
        6.3.1 哲学方法与跨学科方法近年来比重上升
        6.3.2 定性研究方法长期占主流
        6.3.3 问卷调查研究的“滥觞”与民族志研究的兴起
第7章 四川新闻传播学位论文研究中的学科取向
    7.1 社会学取向——考察社会关系与公共空间
    7.2 符号学取向——考察文本叙事与文化工业
    7.3 心理学取向——考察受众价值观与自我认同
    7.4 经济学取向——考察媒介产业与价值链
第8章 四川新闻传播学位论文中的研究特色与局限
    8.1 近五年硕士学位论文中的研究特色与优势
        8.1.1 影视传播研究的系统性
        8.1.2 弱势群体研究的前沿性
        8.1.3 符号学交叉研究的独特性
    8.2 近五年硕士学位论文中的研究不足与局限
        8.2.1 浅层次的现象与策略分析泛滥
        8.2.2 研究视角单一,缺乏理论研究和批判性研究
        8.2.3 研究方法概念界定不清,使用不当
        8.2.4 跨学科研究质量有待提升
        8.2.5 总结类论述过多,缺乏新观点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9)媒体融合时代中国文博类电视节目创新策略研究 ——以《国家宝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媒体融合
        1.2.2 文博类电视节目
        1.2.3 电视叙述学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回顾
        1.3.1 媒体融合下电视节目发展研究
        1.3.2 文博类电视节目研究
        1.3.3 电视叙述学研究
        1.3.4 综述总结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4.1 相关理论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1.5.1 研究意义
        1.5.2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媒体融合背景下我国文博类电视节目的发展现状分析
    2.1 文博类电视节目在我国的发展
        2.1.1 电视新闻播报阶段(自1972年始)
        2.1.2 独创专题片阶段(1970年-1978年)
        2.1.3 中外合拍纪录片阶段(1979年-1987年)
        2.1.4 栏目专业化阶段(1988年-2016年)
        2.1.5 文化类综艺节目阶段(2017年至今)
    2.2 媒体融合时代下我国文博类电视节目现存问题分析
        2.2.1 主体与内容
        2.2.2 渠道与形态
        2.2.3 受众与效果
    2.3 文博类电视节目的翘楚——《国家宝藏》
        2.3.1 《国家宝藏》节目创办背景
        2.3.2 《国家宝藏》节目概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家宝藏》节目的叙述学分析
    3.1 《国家宝藏》的叙述主体与接受主体
        3.1.1 叙述主体
        3.1.2 接受主体
    3.2 《国家宝藏》的叙述结构
        3.2.1 稳定的叙述文本结构
        3.2.2 核心事件与催化事件共同为主题服务
    3.3 《国家宝藏》的叙述内容
        3.3.1 《国家宝藏》的叙述文本
        3.3.1.1 叙述文本的真实性
        3.3.1.2 叙述文本的虚构性
        3.3.2 《国家宝藏》的叙述时空
        3.3.3 《国家宝藏》的叙述视角
    3.4 《国家宝藏》的叙述语言
        3.4.1 叙述画面:运用多景别的拍摄手法
        3.4.2 声音元素:发挥音乐的叙事效用
        3.4.3 文字语言:具有文化质感的字幕设计
    3.5 《国家宝藏》的叙述策略
        3.5.1 情节的冲突与勾连
        3.5.2 悬念的放大与前置
        3.5.3 仪式的嵌入与融合
        3.5.4 节奏的紧凑与舒缓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家宝藏》节目的受众认可度调查
    4.1 研究方法设计与实施
        4.1.1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4.1.2 问卷内容设计
    4.2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4.2.1 问卷信度分析
        4.2.2 问卷效度分析
    4.3 描述性统计分析
        4.3.1 人口统计学描述
        4.3.2 《国家宝藏》节目收视情况
        4.3.3 受众对《国家宝藏》节目的认可度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媒体融合时代我国文博类电视节目创新策略
    5.1 文博类电视节目“爆红”背后的思考
        5.1.1 媒体融合时代下的新要求
        5.1.2 文博类节目的意义转向
        5.1.3 基于中国文化的创新创优
    5.2 媒体融合时代下我国文博类电视节目的创新策略
        5.2.1 多种节目形式的融合运用
        5.2.2 优质内容的甄别与选择
        5.2.3 视听元素的恰当运用
        5.2.4 多渠道的宣传与联动
第六章 总结与思考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10)近十年我国新闻传播类核心期刊中体育新闻传播研究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任务
    1.4 文献综述
        1.4.1 综述论文的概念
        1.4.2 新闻传播学领域综述论文研究现状
        1.4.3 体育新闻传播的概念
        1.4.4 我国体育新闻传播综述型研究研究现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体育新闻传播研究论文数量的统计与分析
        3.1.1 研究论文的年均发表量统计与分析
        3.1.2 研究论文期刊分布情况的统计与分析
        3.1.3 研究论文基金项目类型的统计与分析
    3.2 体育新闻传播研究论文的着者分析
        3.2.1 着者学历与职称分布
        3.2.2 着者单位与机构分布
        3.2.3 着者地域分布
        3.2.4 着者合着情况分析
        3.2.5 核心作者分析
        3.2.6 核心作者年龄结构分析
    3.3 体育新闻传播研究论文的引文分析
        3.3.1 引文量与篇均引文量分析
        3.3.2 引文类型的统计分析
        3.3.3 引文语种的分析
    3.4 体育新闻传播研究论文的研究方法分析
        3.4.1 研究方法应用概况
    3.5 体育新闻传播研究论文的研究主题分析
        3.5.1 研究主题概况
        3.5.2 研究主题的年度分布
    3.6 体育新闻传播论文的研究热点分析
        3.6.1 利用关键词分析研究学科热点
        3.6.2 利用高被引文献研究学科热点
    3.7 近十年我国体育新闻传播研究的发展流变
    3.8 当前我国体育新闻传播研究的优点与不足
        3.8.1 优点
        3.8.2 不足
    3.9 我国体育新闻传播科研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3.9.1 科研热点将继续围绕热点事件和技术流变展开
        3.9.2 科研内容体系将越发均衡
        3.9.3 新媒体与体育新闻传播关系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3.9.4 研究将更关注人的需求
        3.9.5 跨学科交叉研究是体育新闻传播研究的必由之路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漫谈(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近代慈善史研究的力作——评《中国近代慈善义演研究》[J]. 张秀丽. 史学月刊, 2022(02)
  • [2]媒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发挥——以主旋律影视作品为例[J]. 李蓉. 出版广角, 2021(24)
  • [3]新时代我国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基于国家“十四五”体育学发展规划调研分析[J]. 杨桦,仇军,陈琦,孙晋海,方千华,韩春利,周良君,王雷,钟建伟. 体育科学, 2020(08)
  • [4]框架的竞争:《中国日报》与《华尔街日报》5G议题报道框架比较研究[D]. 林庆.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01)
  • [5]宁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研究(1926-2018)[D]. 张学霞.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6]传播学视域下霍兰复杂性理论的发展史研究[D]. 徐旭阳. 暨南大学, 2019(02)
  • [7]张梓生与《申报年鉴》[D]. 孙兴武. 扬州大学, 2019(02)
  • [8]2013-2017四川新闻传播学硕士学位论文之研究[D]. 张凌睿.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9]媒体融合时代中国文博类电视节目创新策略研究 ——以《国家宝藏》为例[D]. 王政勋.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10]近十年我国新闻传播类核心期刊中体育新闻传播研究概述[D]. 吴倩倩. 首都体育学院, 2018(08)

标签:;  ;  ;  ;  ;  

论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