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道尔-M1”防空导弹系统雷达抗干扰技术分析

俄罗斯“道尔-M1”防空导弹系统雷达抗干扰技术分析

一、俄罗斯“道尔-M1”防空导弹系统雷达抗干扰技术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董晓彤[1](2018)在《车载双联装发射平台的发射动力学与横向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远程导弹是进行后方压制和战略打击的重要武器,实现中远程导弹的一车双弹和公路机动发射,对提升中远程导弹的机动能力和作战效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远程导弹的车载双联装发射平台为研究对象,围绕公路机动发射技术的相关动力学问题,开展了发射动力学动态响应特性、发射过程影响因素和横向稳定性研究,为车载双联装发射平台的系统设计和优化提供了理论参考。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简述有限元动力学分析方法和多体系统动力学相关理论,总结了动力学方程数值解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为车载双联装发射平台的有限元动力学分析和刚柔耦合分析提供理论基础。2.设计了车载双联装发射平台的总体布局方案,建立了考虑接触作用的发射系统有限元模型。基于计算流体力学和动网格技术,分析了不同导流器的导流效果和发射冲击载荷。对比了车载双联装发射平台的多刚体模型、刚柔耦合模型和有限元模型的计算结果,总结了各动力学模型对于车载双联装发射平台发射动力学研究的适用性。基于精度最高的有限元模型,使用隐式求解方法,总结了前后两发弹发射动态响应的差异,分析了三种导流器作用下导弹的发射精度、发射平台的稳定性以及待发射导弹的过载。结果表明,采用U型排导结构的车载双联装发射平台发射精度和稳定性好、导流效果佳,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3.通过非线性有限元动力学数值计算,分析了发动机推力偏心、地面倾斜角度、地面摩擦系数、导轨摩擦系数对车载双联装发射平台前后两发弹发射精度和发射平台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对合理筛选发射环境和安全执行发射任务具有重要意义。考虑了半刚性沥青路面发射场坪的结构特性,建立了考虑初始地应力的场坪有限元模型,分析了不同土基弹性模量场坪的沉降量对发射过程的影响,为发射场坪的筛选提供理论依据。4.研究了车载双联装发射平台的油气悬架结构和力学特性、阿克曼转向策略、轮胎模型以及车梁和发射台架的柔性模型,建立了适用于横向稳定性分析的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采用Hankel变换和傅里叶逆变换法,生成了具有良好各向同性的三维随机激励路面模型,能够高精度地模拟路面不平度的激励。对比了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的数值计算结果与实车试验结果,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分析了不同等级公路路面对发射平台横向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给出了不同载弹状态下发射平台的安全转向速度,为保证发射平台机动安全性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和建议。

陈勇[2](2017)在《相控阵雷达抗干扰方法应用及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现代装备技术的日益发展,战场上电磁干扰的形势越来越严峻。为了与时俱进,适应现代战场的复杂环境。现代雷达装备必须在原来所具备的性能基础上,切实提高抗干扰的能力,将理论转化为工程实际,以适应实时战场的需要。抗干扰能力是衡量雷达性能的主要标志之一,同时也作为整机系统设计的重要考虑。雷达面临的干扰一般不是单一的干扰方式,而是多种干扰组成的综合干扰。本文主要针对有源干扰进行分析,列举了多种主要的不同类型的干扰信号。雷达的抗干扰也必须要采用具有多种抗干扰措施的综合抗干扰技术。这样,在同一部装备上就拥有了较全面的抗干扰能力,使我们的产品能够适应时代和战场的需要。本文结合某中远程三坐标雷达,以工程实践为主要研究方法,完成了多种抗干扰技术的应用及实现。从工程实践的角度对多种抗干扰技术进行讨论。论文首先介绍了相控阵三坐标雷达的基本原理,系统基本组成及其抗干扰性能优势。详细介绍了大动态接收机、数字脉压、辅助通道、匿隐等技术的实现。深入分析和研究了天馈系统抗干扰技术的实现。以超外差接收机为基础,在接收分系统中实现了多种抗干扰技术。联合脉压系统和信号处理系统,进一步提高整机的抗干扰能力。利用多年来积累的工程实践经验,充分发挥目前的工艺技术水平。根据各抗干扰措施的技术要求,对各相关的分系统进行硬件上改进,或者在原来的硬件基础上增加一些硬件。在各抗干扰技术措施实现过程中,从整机的角度优化好各分系统,协调融合好各分系统。在原来的体制下采用了一些新的方法来实现技术指标。在多种抗干扰措施都实现以后,对多种抗干扰方法实现的效果进行分析。对部分抗干扰技术的实现效果采用仿真的方法介绍,部分技术采用录取目标的效果来介绍。抗干扰措施在工程上实现以后要,通过调试发挥出硬件的最佳效能。最终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所应用的抗干扰方法达到了很好的效果,使雷达的抗干扰性能得到了提高。

宫新玉[3](2017)在《舰载近程防御雷达抗干扰指标体系研究》文中指出舰载近程防御雷达作战时电磁环境非常复杂,受到的干扰多种多样。能否较为合理准确地评估雷达抗干扰作战效能直接关系到平台末端防御能否成功。雷达进行抗干扰性能评估的基础,是建立科学的雷达抗干扰指标体系。近年来,雷达抗干扰指标体系的研究成为新的热点,但是由于试验场景、试验批次、试验费用等问题的限制,研究多数还是停留在理论分析与仿真阶段,实际作战参考价值甚微。本文利用外场试验和内场仿真试验平台相结合的方法,在已有的实际工程经验基础上,研究了典型舰载近程防御雷达的对抗数学模型,提出尽可能完备、科学的抗干扰指标体系。并使用模糊粗糙集约简算法对指标体系进行约简,得到约简后的指标集更偏向于应用到近程防御雷达搜索、跟踪状态下的抗干扰效能评估。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简要介绍了舰载雷达的性能要求,在分析现有雷达干扰技术的基础上,研究了雷达采用的抗干扰新技术、新手段。以美国和欧洲为例,分析了国外主流近程防御系统的现状和趋势。2.基于雷达电子战对抗过程的分析,研究了舰载近程防御雷达的典型对抗方式,分析了雷达受到的干扰样式和雷达采取的抗干扰措施,形成雷达对抗矩阵,并确定矩阵中各元素的对应关系。3.总结和提出了雷达抗有源干扰技术、无源干扰技术的指标和雷达抗干扰技术单项指标,建立雷达抗干扰指标体系完备集。4.以典型搜索、跟踪雷达为例,建立约简后的典型对抗矩阵,提出搜索雷达和跟踪雷达的抗干扰指标体系。利用模糊粗糙集对雷达抗干扰指标体系进行约简,得到约简后的抗干扰指标体系。利用多模糊层次法对搜索雷达和跟踪雷达的抗干扰效能进行了评估。

胡振平[4](2015)在《数字单脉冲火控跟踪雷达系统设计》文中提出炮瞄雷达自二战诞生以来,它的技术体制在火力武器系统新要求的促进下而不断进步。根据雷达测角原理,炮瞄雷达的技术体制可以归为顺序波瓣法测角体制和同时波瓣法测角体制,其典型代表分别为圆锥扫描自动跟踪体制雷达和单脉冲自动跟踪体制雷达。现代炮瞄雷达以单脉冲体制跟踪雷达为主。单脉冲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熟并得到广泛应用。本文提出的数字单脉冲火控跟踪雷达系统方案是在常规单脉冲火控跟踪雷达技术上的进一步拓展,它的主要设计思想是将基于阵列天线的数字波束形成技术、数字接收机技术及现代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合理地应用到常规毫米波单脉冲火控跟踪雷达系统设计中,用数字波束形成技术在中频信号处理单元实现单脉冲和差器功能,从而省去毫米波单脉冲跟踪雷达系统中的模拟射频多喇叭和差处理器部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毫米波单脉冲跟踪雷达的生产加工难度;用通道均衡技术解决接收通道幅相一致性问题,简化毫米波单脉冲雷达馈线系统设计的复杂度。该方案设计的目的是提高火控跟踪雷达总体性能的同时,又能实现系统设计的数字化,智能化,集成化,小型化。

张娅岚,王星[5](2013)在《未来防空系统综合化对抗体系发展展望》文中认为在介绍全球主要现役防空系统的基础上,结合网络通信、人工智能技术在军事装备中的逐步推广以及商用货架产品用于军事装备的特点,预测了未来防空系统的发展趋势,分析了基于联合组网和自动控制的智能化防空系统给目前广泛采用的基于信号层的压制和欺骗式雷达对抗所带来的挑战,针对未来防空系统的特点给出了综合化对抗体系发展的三个层面并建立了对应的应用模式。最后得出网络对抗、智能反辐射以及传统传感器电子对抗综合化是未来防空系统对抗体系主要发展方向的结论。

甘翼[6](2013)在《小型化高速转发式多样式雷达干扰机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雷达干扰机是现代战争中电子战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瘫痪或削弱以雷达为主体的主动侦察系统检测目标的能力,因此,全球主要发达国家的现代高价值武器平台如军用飞机、舰船和导弹都配备了各种雷达干扰机。在维持干扰能力的前提下,通过减小雷达干扰机的体积、重量和功耗,提高单位有效干扰率和功耗比,能够减小干扰机对有限的平台资源消耗,使之可适用于更多的高价值轻小型化武器平台。本文以重量10公斤以下、功耗小于500W、体积不大于Φ100×200mm并覆盖C/S频段的宽带雷达干扰机为设计对象,在分解其具体技术指标要求的基础上,紧密围绕着小型化、低功耗工程实现技术和高效费比数字干扰激励信号产生算法研究了宽带宽波束天线、多通道宽带一体化收发前端和数字信号处理及干扰激励信号产生模块的设计方法。在宽带宽波束天线设计方面,详细论证了斜45o线极化和圆极化天线在达到技术指标要求方面的优劣势和最佳的可行方案,研究了天线的具体设计方法,并仿真了在不同频率下的天线方向图、驻波以及轴比(圆极化)。在多通道宽带一体化收发前端设计方面,详细论证、分解并计算了通道数量、通断分段方式、接收机最低检测灵敏度、输出中频信号带宽、频综指标、功放-1dB压缩点(P-1dB)功率需求和干扰激励信号带宽等关键技术指标,研究了在狭小空间条件下小型化大功率宽带功放设计、高灵敏度宽带接收机设计、多点频低相噪频综设计以及电磁兼容设计的具体方法,设计了一体化的信道收发模块。在数字信号处理及干扰激励信号产生模块设计方面,详细论证并计算了信号采样率、采样位数、D/A转换率和并行信号处理量等量化指标,研究了高速模数混合印制电路板设计、板间并行高速信号传输、高效费比干扰信号产生等技术,设计了高密集度的多通道高速AD采样模块、信号处理及多通道干扰激励信号产生模块。

张娅楠[7](2012)在《毫米波有源相控阵雷达抗干扰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毫米波有源相控阵体制雷达可在不同平台下实现远距离、高精度、快速识别跟踪多目标,在空间目标探测及相关领域成为研究热点并得到广泛应用。该体制雷达应用平台通常要求其具有高、精、准分辨识别能力,故而提高雷达抗干扰性能、削弱旁瓣有源干扰对其测量引导精度影响的需求日益强烈。旁瓣对消(SLC)、旁瓣消隐(SLB)、波束赋形是三种可有效对抗旁瓣干扰的空域措施,将其引入毫米波有源相控阵雷达,可大幅提高雷达检测效能。本文针对上述三种措施在毫米波有源相控阵体制雷达中的应用分别进行研究,主要工作概括如下:1.对无波动、卡方分布、非中心卡方分布、非中心波动卡方分布四种目标形态分布下的SLB系统进行检测性能分析,并依此确定SLB系统阈值参数;通过仿真验证其对不同假目标的抗干扰性能;提出一种基于任意选取部分阵元进行辅助天线赋形的算法。2.分析与旁瓣对消系统性能相关的参数,并通过仿真确定主辅阵元重合情况对SLC对消性能的影响;基于正弦调频干扰综合分析SLB与SLC对抗性能。3.针对干扰扰动下宽凹陷赋形算法,分析格点划分与功率分配对凹陷生成的影响;提出一种简易算法,仅依靠凹陷范围与阵元排布信息即可在降低划分格点数的同时形成深度凹陷。4.针对传统Capon波束赋形中旁瓣电平抬高、角度失配导致输出信干噪比降低等问题引入分段约束,提出基于旁主瓣增益比最小化分段约束的改进模型和基于旁主瓣分段稀疏约束模型,可一定程度降低旁瓣,提高输出信干噪比;将旁瓣压制引入椭圆约束,加快收敛速度并提高其稳健程度。此外基于SVD-PO法概述并分析发射阵波束置零方法。5.基于MATLAB中GUI平台完成抗干扰仿真系统的流程设计与模块搭建。

李建军,尹华杰[8](2007)在《俄罗斯道尔-М1防空导弹武器系统》文中研究表明在简介俄罗斯道尔-М1防空导弹武器系统主要特点[1]的基础上,介绍了该武器系统的工作过程,并对天线方位驱动系统的原理进行了阐述。为提高系统效能和抗干扰能力,提出了进一步改进其作战能力的设想。

任刚强[9](2005)在《雷达有源诱饵系统对抗反辐射武器仿真研究》文中认为反辐射武器是一种利用雷达辐射的电磁波,发现、跟踪并摧毁雷达系统的硬杀伤武器。在现代防空系统中,是否具有抗反辐射武器攻击的能力已成为关系到防空雷达生死存亡的问题。本文论述了反辐射武器的主要特点及其对防空系统雷达的威胁。针对反辐射导弹被动导引头的局限性,对反辐射导弹诱骗系统的理论和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充分利用反辐射导弹被动导引头分辨角大不能抗两点源干扰这一弱点,给出了多点非相干有源诱饵系统诱骗反辐射导弹的方法。文中进行了理论研究、参数分析和数字仿真并提出了其技术方案。

李友华,韩书旺[10](2001)在《俄罗斯“道尔-M1”防空导弹系统雷达抗干扰技术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在简介俄罗斯“道尔 -M1”防空导弹武器系统主要技战指标〔1〕的基础上 ,阐述其搜索雷达 (C波段全相参脉冲多普勒体制三座标雷达〔1〕)以及目标跟踪和导弹制导雷达 (Ku波段有限扫描多普勒相控阵雷达〔1〕)采用的抗干扰技术 ,为提高系统的夜战和对付强有源干扰的能力 ,提出进一步改进其作战能力的两点设想

二、俄罗斯“道尔-M1”防空导弹系统雷达抗干扰技术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俄罗斯“道尔-M1”防空导弹系统雷达抗干扰技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车载双联装发射平台的发射动力学与横向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相关领域的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
        1.2.1 公路机动发射
        1.2.2 发射动力学
        1.2.3 燃气射流导流规律
        1.2.4 横向稳定性
        1.2.5 路面不平度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章节和结构安排
第2章 动力学系统分析理论及数值方法
    2.1 引言
    2.2 有限元动力学分析方法
        2.2.1 离散化
        2.2.2 单元分析
        2.2.3 直接积分法
        2.2.4 模态叠加法
    2.3 有限元接触理论
        2.3.1 法向接触
        2.3.2 切向接触
    2.4 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
        2.4.1 坐标系及广义坐标
        2.4.2 系统约束方程
        2.4.3 柔性体动力学方程
        2.4.4 系统动力学方程
        2.4.5 数值计算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车载双联装发射平台的垂直热发射动力学研究
    3.1 引言
    3.2 总体布局方案
    3.3 有限元模型
        3.3.1 底盘系统与场坪模型
        3.3.2 导流器模型
        3.3.3 发射装置模型
        3.3.4 总体模型
    3.4 热发射冲击载荷
        3.4.1 燃气射流计算方法
        3.4.2 三种导流结构计算结果
    3.5 动力学模型对比
        3.5.1 常用动力学模型
        3.5.2 结果对比分析
        3.5.3 小结
    3.6 发射动力学计算结果与分析
        3.6.1 导弹发射精度
        3.6.2 发射平台稳定性
        3.6.3 待发射导弹过载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车载双联装发射平台的发射过程影响因素分析
    4.1 引言
    4.2 发动机推力偏心的影响分析
        4.2.1 弹1计算结果
        4.2.2 弹2计算结果
        4.2.3 小结
    4.3 地面倾斜作用的影响分析
        4.3.1 弹1计算结果
        4.3.2 弹2计算结果
        4.3.3 小结
    4.4 地面摩擦作用的影响分析
        4.4.1 弹1计算结果分析
        4.4.2 弹2计算结果分析
        4.4.3 小结
    4.5 导轨摩擦作用的影响分析
        4.5.1 弹1计算结果分析
        4.5.2 弹2计算结果分析
        4.5.3 小结
    4.6 场坪沉降作用的影响分析
        4.6.1 场坪模型
        4.6.2 计算结果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车载双联装发射平台的横向稳定性研究
    5.1 引言
    5.2 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
        5.2.1 柔性体模型
        5.2.2 轮胎模型
        5.2.3 悬架系统模型
        5.2.4 三维路面模型
    5.3 模型验证
        5.3.1 转向过程分析
        5.3.2 试验方案
        5.3.3 结果对比
    5.4 横向稳定性分析
        5.4.1 不同等级路面影响
        5.4.2 不同载弹状态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本文创新点
    6.3 进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作者简介

(2)相控阵雷达抗干扰方法应用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抗干扰方法的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雷达干扰与抗干扰技术
    2.1 雷达干扰技术
        2.1.1 应答式干扰
        2.1.2 转发式干扰
        2.1.3 复合灵巧干扰
    2.2 雷达抗干扰技术
    2.3 相控阵雷达抗干扰的特点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相控阵体制雷达反干扰措施
    3.1 相控阵雷达系统
    3.2 常见的抗干扰方法
    3.3 相控阵抗干扰方法
        3.3.1 系统组成
        3.3.2 大动态范围接收机
    3.4 脉冲压缩抗干扰技术
        3.4.1 脉冲压缩原理
        3.4.2 系统时序
        3.4.3 线性调频信号压缩
    3.5 辅助天线的位置
    3.6 大功率发射机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相控阵反干扰性能分析
    4.1 脉冲压缩雷达抗干扰性能
    4.2 相控阵抗干扰性能
    4.3 抗干扰方法实现效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3)舰载近程防御雷达抗干扰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近程防御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舰载雷达的性能要求及新技术
        1.2.2 国外近程防御系统现状
        1.2.3 国外舰船近程防御系统发展
    1.3 雷达抗干扰指标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近程防御雷达抗干扰技术研究
    2.1 近程防御雷达系统的性能
        2.1.1 雷达系统的战术性能
        2.1.2 雷达系统的技术性能
    2.2 雷达干扰技术研究
        2.2.1 有源干扰
        2.2.2 无源干扰
        2.2.3 组合干扰
        2.2.4 雷达干扰技术分析
    2.3 雷达系统中常用的抗干扰技术
        2.3.1 抗有源干扰技术
        2.3.2 抗无源干扰技术
        2.3.3 抗组合干扰技术
        2.3.4 雷达抗干扰技术分析
    2.4 雷达干扰技术与抗干扰技术对抗矩阵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近程防御雷达抗干扰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3.1 雷达抗干扰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2 雷达抗干扰指标体系的构建
        3.2.1 抗有源干扰技术指标
        3.2.2 抗无源干扰技术指标
        3.2.3 雷达单项抗干扰技术指标
    3.3 雷达抗干扰指标体系归纳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近程防御雷达抗干扰效能评估
    4.1 雷达抗干扰体系约简方法
        4.1.1 近程搜索雷达干扰技术与抗干扰技术对应矩阵
        4.1.2 近程搜索雷达抗干扰指标集与约简
        4.1.3 近程跟踪雷达干扰技术与抗干扰技术对应矩阵
        4.1.4 近程跟踪雷达抗干扰指标集与约简
    4.2 雷达抗干扰性能的多层次模糊评估方法
        4.2.1 多层次模糊评估法
        4.2.2 雷达抗干扰效能评估试验设计
        4.2.3 近程搜索雷达的多层次模糊评估方法
        4.2.4 近程跟踪雷达的多层次模糊评估方法
    4.3 小结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数字单脉冲火控跟踪雷达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工作评述
        1.2.1 现代近程防空武器系统
        1.2.2 数字单脉冲体制跟踪雷达技术
    1.3 论文研究目标和内容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火控跟踪雷达体制和测角理论
    2.1 圆锥扫描火控跟踪雷达
        2.1.1 圆锥扫描火控跟踪雷达工作原理
        2.1.2 圆锥扫描火控跟踪雷达测角理论
    2.2 常规单脉冲火控跟踪雷达
        2.2.1 常规单脉冲火控跟踪雷达工作原理
        2.2.2 常规单脉冲火控跟踪雷达测角理论
    2.3 数字单脉冲火控跟踪雷达
        2.3.1 数字单脉冲火控跟踪雷达工作原理
        2.3.2 数字单脉冲火控跟踪雷达测角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数字单脉冲火控跟踪雷达系统设计
    3.1 数字单脉冲火控跟踪雷达
        3.1.1 数字单脉冲火控雷达系统组成
        3.1.2 数字单脉冲火控雷达主要功能
        3.1.3 数字单脉冲火控雷达工作原理
    3.2 数字单脉冲火控跟踪雷达工作模式
        3.2.1 引导截获工作模式
        3.2.2 雷达跟踪工作模式
        3.2.3 记忆跟踪工作模式
    3.3 雷达主要指标计算分析
        3.3.1 雷达作用距离分析
        3.3.2 雷达距离精度分析
        3.3.3 雷达角精度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关键技术仿真分析
    4.1 通道幅相不平衡对数字和差特性影响分析
        4.1.1 通道幅相不平衡对和差波束的影响分析
        4.1.2 通道幅相误差对测角精度的影响分析
        4.1.3 通道不平衡性对俯仰面波束性能影响分析
    4.2 通道均衡性能仿真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数字单脉冲火控雷达外场试验验证
    5.1 数字单脉冲火控跟踪雷达外场试验方案
    5.2 数字单脉冲火控跟踪雷达外场试验步骤
    5.3 数字单脉冲火控跟踪雷达试验数据处理
    5.4 数字单脉冲火控跟踪雷达试验结果
    5.5 单脉冲火控跟踪雷达总体设计对比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5)未来防空系统综合化对抗体系发展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2 现役防空体系简介
    2.1 俄制防空体系
    2.2 美制防空体系
    2.3 欧洲防空体系
3 未来防空系统展望
4 未来防空系统给传统电子对抗带来的挑战
5 对未来防空系统对抗体系的思考
    (1) 基于C4ISR自动化指挥控制打击网络的对抗
    (2) 基于“察打一体”的智能反辐射硬杀伤
    (3) 以改进的传统电子对抗作为辅助手段
6 应用模式分析
7 结束语

(6)小型化高速转发式多样式雷达干扰机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现役主要的防空雷达简述
        1.2.1 俄制防空系统雷达
        1.2.2 西方防空系统雷达
    1.3 空中或空间武器平台突防对小型化雷达干扰装备的需求
    1.4 论文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二章 自卫式雷达干扰基本思想及相关算法
    2.1 概述
    2.2 雷达信号侦察及分类
        2.2.1 雷达信号侦察及分类初步流程
        2.2.2 雷达信号检测过程
        2.2.3 雷达信号参数估计
        2.2.4 雷达信号分选
    2.3 基于功率层的压制干扰
    2.4 密集假目标压制干扰
    2.5 逼真假目标欺骗式干扰
第三章 工作原理及关键指标论证分解
    3.1 工作原理
    3.2 关键技术指标组成
    3.3 设备接收灵敏度论证及指标分解
        3.3.1 设备接收灵敏度指标论证
        3.3.2 设备接收灵敏度指标分解
    3.4 干扰信号等效全向辐射功率(EIRP)论证及指标分解
        3.4.1 干扰信号 EIRP 论证
        3.4.2 EIRP 指标分解
    3.5 设备功耗论证及指标分解
第四章 干扰机整机设计
    4.1 宽带宽波束天线设计
        4.1.1 天线形式选择和主要技术指标
        4.1.2 主要技术方案及仿真结果
    4.2 宽带一体化收发前端设计
        4.2.1 收发前端主要技术方案
        4.2.2 接收支路详细设计方案
        4.2.3 大功率宽带功放设计
        4.2.4 频率综合器部分
    4.3 信号处理及干扰激励信号产生模块设计
        4.3.1 主要技术指标
        4.3.2 信号处理及干扰激励模块整体设计思路
        4.3.3 高速多通道 AD/DA 设计
        4.3.4 模块间接口和高速传输设计
        4.3.5 高速并行信号处理实现算法设计
第五章 指标测试及总结
    5.1 功能及指标测试方案
        5.1.1 静态指标测试
        5.1.2 指标测试结论
    5.2 研究总结及主要贡献
    5.3 自卫式雷达干扰机未来发展目标及思路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毫米波有源相控阵雷达抗干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毫米波有源相控阵雷达特点及其抗干扰优势
        1.2.1 毫米波体制雷达特点及其抗干扰优势
        1.2.2 AESA 雷达特点及其抗干扰优势
    1.3 国内外发展历史和现状
    1.4 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毫米波有源相控阵雷达抗干扰模型分析
    2.1 常规雷达干扰形式
    2.2 相控阵天线描述及目标模型
        2.2.1 相控阵天线描述
        2.2.2 阵列信号处理数学模型
        2.2.3 阵面信号建模
    2.3 毫米波有源相控阵雷达抗干扰技术系统概述
        2.3.1 相控阵常用抗干扰方式及衡量标准
        2.3.2 低峰值旁瓣天线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采用部分阵元的旁瓣消隐与旁瓣对消性能分析
    3.1 旁瓣消隐系统基本原理与性能分析
        3.1.1 旁瓣消隐系统基本原理
        3.1.2 不同目标模型下旁瓣消隐系统分析及仿真
        3.1.3 旁瓣消隐系统的工程应用
    3.2 旁瓣消隐抗干扰技术的性能仿真
        3.2.1 距离假目标干扰下 SLB 仿真
        3.2.2 移频干扰下 SLB 仿真
    3.3 基于部分相控阵阵元辅助天线方向图赋形方法
        3.3.1 辅助天线赋形算法
        3.3.2 辅助天线赋形算法仿真
    3.4 旁瓣对消基本建模型与性能分析
        3.4.1 基于部分阵元的旁瓣对消建模
        3.4.2 有关性能影响因子分析
    3.5 对抗干扰仿真分析
        3.5.1 抗压制干扰仿真分析
        3.5.2 正弦调频干扰下 SLB 与 SLC 性能比较分析
    3.6 基于部分阵元旁瓣消隐与旁瓣对消综合系统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自适应干扰置零波束赋形算法研究
    4.1 传统Capon 波束赋形方法
    4.2 干扰扰动宽凹陷形成方法及仿真
        4.2.1 干扰扰动下的固定宽凹陷模型
        4.2.2 宽凹陷形成仿真
    4.3 基于旁主瓣分段约束的波束赋形算法
        4.3.1 基于旁主瓣增益比最小化的分段约束波束赋形
        4.3.2 基于旁主瓣分段稀疏约束的波束赋形
        4.3.3 椭圆约束下的分段约束波束赋形算法
    4.4 发射阵唯相位波束赋形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毫米波有源相控阵雷达抗干扰仿真系统设计
    5.1 仿真系统模块
    5.2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
    6.1 工作归纳总结
    6.2 后续进一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9)雷达有源诱饵系统对抗反辐射武器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 1 本文的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1. 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重点解决的问题
        1. 2. 1 国内外的研究状况
        1. 2. 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重点解决的问题
    1. 3 本文的内容安排
第二章 反辐射导弹的威胁及抗反辐射导弹的技术途径
    2. 1 现代战争中的反辐射导弹
        2. 1. 1 几种主要反辐射导弹的性能
        2. 1. 2 反辐射导弹的主要特点
    2. 2 抗反辐射导弹技术综述
        2. 2. 1 反辐射导弹的主要局限性
        2. 2. 2 雷达抗反辐射导弹的技术途径
第三章 反辐射武器被动导引头技术分析
    3. 1 被动雷达导引头的主要技术指标
    3. 2 超宽频带PRS的关键技术与实现途径
        3. 2. 1 超宽频带技术
        3. 2. 2 提高灵敏度
        3. 2. 3 扩大动态范围
        3. 2. 4 提高测角精度
        3. 2. 5 复杂电磁环境中的信号分选与选择和只能化的工作方式
    3. 3 超宽频带PRS的局限性
        3. 3. 1 灵敏度的局限性
        3. 3. 2 测角精度的局限性
        3. 3. 3 动态范围,灵敏度,测角精度三参数之间的矛盾难以解决
        3. 3. 4 超宽频带PRS分辨角大,没有抗两点源干扰的能力
第四章 雷达有源诱偏系统抗反辐射导弹攻击的分析
    4. 1 外军防空雷达在对抗ARM方面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
        4. 1. 1 防空雷达自身采取的措施
        4. 1. 2 与防空雷达配套的其它抗ARM措施
    4. 2 有源诱饵系统诱骗ARM原理
    4. 3 多点非相干有源诱骗系统布局方案的选择分析
        4. 3. 1 辐射源数目的选择
        4. 3. 2 附加辐射源各性能参数的分析
        4. 3. 3 两点源间距的选择
    4. 4 多点源诱骗系统的效果分析
        4. 4. 1 ARM飞行过程的模拟
        4. 4. 2 分辨距离的确定
        4. 4. 3 诱骗效果的仿真分析
        4. 4. 3. 1 雷达和一个诱饵组成的两点有源诱骗系统
        4. 4. 3. 2 雷达和二个诱饵组成的三点有源诱骗系统
        4. 4. 3. 3 雷达和三个诱饵组成的四点有源诱骗系统
    4. 5 多点有源诱偏系统的方案优选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四、俄罗斯“道尔-M1”防空导弹系统雷达抗干扰技术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车载双联装发射平台的发射动力学与横向稳定性研究[D]. 董晓彤.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7)
  • [2]相控阵雷达抗干扰方法应用及实现[D]. 陈勇. 电子科技大学, 2017(02)
  • [3]舰载近程防御雷达抗干扰指标体系研究[D]. 宫新玉. 中国舰船研究院, 2017(02)
  • [4]数字单脉冲火控跟踪雷达系统设计[D]. 胡振平. 电子科技大学, 2015(02)
  • [5]未来防空系统综合化对抗体系发展展望[J]. 张娅岚,王星. 电讯技术, 2013(06)
  • [6]小型化高速转发式多样式雷达干扰机设计[D]. 甘翼. 电子科技大学, 2013(01)
  • [7]毫米波有源相控阵雷达抗干扰技术研究[D]. 张娅楠. 电子科技大学, 2012(01)
  • [8]俄罗斯道尔-М1防空导弹武器系统[J]. 李建军,尹华杰. 飞航导弹, 2007(08)
  • [9]雷达有源诱饵系统对抗反辐射武器仿真研究[D]. 任刚强. 西北工业大学, 2005(04)
  • [10]俄罗斯“道尔-M1”防空导弹系统雷达抗干扰技术分析[J]. 李友华,韩书旺. 航天电子对抗, 2001(06)

标签:;  ;  ;  ;  ;  

俄罗斯“道尔-M1”防空导弹系统雷达抗干扰技术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