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动词的时态和语态

谈谈动词的时态和语态

一、谈谈动词的时态和语态(论文文献综述)

张子威[1](2021)在《《剑桥学生英语语法》(第3章选译)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是一篇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译者的翻译实践是基于《剑桥学生英语语法》第三章的部分内容。原文本是由罗德尼.赫德尔斯顿和杰弗里.K.普尔曼共同撰写的一本旨在为不精通语法和没有语法基础的人理解英语语法的描写性语法书。目前为止,原文本未有中文译本。语法学习一直是语言学习的重中之重,一本好的语法书能够打开学习者的视野,因此译者翻译该文本以期以全新的视角来帮助语言学习者学习英语语法。原文本中大量的语言学知识点以及专有名词、长难句对译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译者通过增词、省词、词义引申解决了词汇层面的难点,通过拆分法、语态转换、句式重构、定语从句后置译法解决了语句层面的难点,这使译文达到通顺流畅的同时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翻译实践应该不断地进行修改以期得到一个更好的译本。此外,译者还意识到翻译的学习不仅仅是翻译本身,更应该结合语言学书籍共同学习。

邵俊[2](2017)在《关于形式动词“进行”“加以”的发生学研究》文中提出不表示实在行为意义的他动词被称为形式动词。以往有关形式动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共时描写层面,至于这类词如何由一般动词演变为形式动词,包括演变过程和转变动因,有关研究明显滞后。为补苴罅漏,本文通过中国知网全文检索,利用收集到的相关史料,对现代汉语形式动词中的两个典型成员即"进行"和"加以"开展历时考察,揭示它们如何由一般动词演变为形式动词。全文由五章组成。论文第一章,从总体性研究和个案性研究两个方面回顾形式动词研究历程,在指出不足的基础上,说明本文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同时对本文研究的语料来源、研究思路、操作方法等等给予必要交代。论文第二章,首先利用有关史料客观展示形式动词"进行"演进过程。指出:起初(1920年以前)"进行"属于自动词,表示物体位移;后来(1920年至1930年)该词衍生出"从事"之意,并产生了他动词用法;再后来(1930年以后)在作为他动词使用的情况下意义虚化,并由一般动词转变为形式动词。然后,对引发"进行"词性演变的原因——即为什么原来只是作为自动词使用,后来有了他动词用法,再后来又从一般他动词转化为形式动词的原因——从"进行"的意义特点、语法分布、语用背景、社会需要等角度,作了较为全面的发生学探讨。论文第三章,首先利用所掌握的有关史料客观展示形式动词"加以"演进的历程。指出:"加以"原本属于跨层结构,后在词汇化作用下演化为一般他动词,同时由表示"加上"之义演变为表示"施加"之义。起初(1920年以前?)在"加以"后面出现的宾语都是名词性的,后来(1920年以后)随着"加以"的逐步凝固化,其后出现的宾语不仅有名词性的同时也有谓词性的,再后来(1930年以后)其后出现的宾语几乎都是谓词性的了。至此,"加以"意义彻底虚化(虚化到即便拿掉也无损句义表达),并走完了向形式动词转变的全过程。完成以上描述后,文章对"加以"先由跨层结构演变为一般动词再由一般动词演变为形式动词的原因,从内部成分、整体构造、语法分布、社会背景和语用需要以及音步组合规律等角度,作了全方位的发生学探讨。论文第四章,对"进行"和"加以"的发生学过程进行对照。在比较异同的基础上,着重就汉语形式动词的产生原因和发展规律,加以提炼性总结。论文第五章,盘点本文所做工作,坦诚说明本文不足和遗憾,汇报笔者对于本课题研究的未来设想。

杨文[3](2013)在《中考英语动词时态和语态试题的解题思路》文中提出动词的时态和语态是初中英语的一个重要语法项目,也是各地中考试题的一个考查热点。综合分析历年全国各地中考试题,中考主要考查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现在完成时、现在进行时、一般将来时、过去完成时以及各种时态的被动语态的构成及用法。下面结合部分省市中考试题谈谈动词时态和语态试题的解题思路。

彭丽萍[4](2012)在《浅析日语复合谓语的分类》文中研究说明日语句子的谓语是全句的中心,句子的意思主要是通过谓语的构成表达的。日语的谓语自身结构相当复杂,有单纯谓语和复合谓语之分。而复合谓语的形式又是纷繁复杂的,谓语的粘着语一直是日语学习者的难点,这些粘着语也可以看作谓语的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复合谓语的各种分类,尽量全面地展现日语谓语的构成方式,以有益于日语语法的学习。

吴春红[5](2011)在《现代汉语位事范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前贤和时贤研究的基础上,对现代汉语位事范畴进行了系统的考察与研究:从位事范畴的格标、位事句的语义结构、位事的句法实现、位事的句法表达等方面对现代汉语位事范畴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与分析,在此基础上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位事的句法实现机制进行了解释。同时,本文还从动态的角度考察了“K+NP位”的隐现情况及其篇章功能。目前,就现代汉语位事范畴的研究而言,主要是基于句子的研究,全面系统考察现代汉语位事范畴的文献几乎看不到。本文不仅从句法、语义等方面对现代汉语位事范畴进行静态的描写与分析,还从动态的角度对现代汉语位事范畴的隐现情况以及篇章功能进行了考察,对现代汉语位事范畴的句法实现机制进行了认知解释,是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建构现代汉语位事范畴体系的一种尝试。全文共九章。第一章是绪论。明确本文的研究对象:处所范畴的次范畴——位事,对位事的研究现状、借鉴的理论方法、语料来源、所用术语和符号做出说明。第二章对位事范畴的格标进行了界定,英语位事范畴的格标主要为介词(前置词),汉语的介词,包括前置词、后置词(主要是方位词)以及框式介词都可以成为位事范畴的格标。在此基础上从格标的维度、格标的精确度、格标的悬空以及格标的歧义等方面对汉英位事范畴的格标进行了比较。汉语位事范畴格标不像英语位事范畴格标那样分工明确,因此常常表义不够明确,“点、线、面、体”概念的表达常常要依靠表示位事的词语的性质来加以补充说明。汉语位事范畴格标具有概括性和模糊性,而英语位事范畴格标则具有精确性。位事范畴格标表义上的不明确性和用词汇手段表达的不自足性,是汉语位事范畴格标的一大特点。汉语位事范畴格标“K”悬空的方式只有两种,而英语有八种“K”悬空的情况,而且汉语的“承前省略”是在篇章中进行的,而英语“K”悬空基本上是在单句内完成的,就单句内部而言,英语句子的复杂程度要高于汉语的句子,而表达的简约化程度则明显低于汉语。英语位事范畴格标与名词构成的介词短语作be的表语可以表示进行时和完成时,而汉语位事范畴格标与名词构成的介词短语则没有这种作用。第三章从语义层面对位事句的动核结构、位事句的句模以及位事句句法语义框架逐一进行了描写与分析。涉及位事的动核结构主要有:二元动核结构和三元动核结构。与位事有关的句模主要有:存在句模、位移句模和置放句模。同一位事范畴在向句法层面映射时汉语和英语表现出若干差异:1.汉语存现句里表示位事的词语大多不加格标“K”(当然也可以用),动词谓语句中表示位事的词语多用格标“K”,而一般情况下,英语存现句表示位事的词语多不能缺少格标“K”,否则就是病句。2.如果汉语句首表示位事的词语中包含有介词,表示位事的词语就不再视为主语,而是状语,英语表示位事的词语包含有介词,通常都作状语。3.位事在句法层面映射时,汉语位事与英语位事占据不同的句法位置。汉语位事在句中可以有三个位置:句首、句中、句末,英语位事一般都用末位。第四章探讨单动核结构中位事的句法实现过程。语义层面的位事可以映射为句法层面的补语、宾语和主语。此外,位事还可以映射为可逆句的主语和宾语。对汉语可逆句与英语可逆句进行了比较,二者句中动词的内涵不同,英语位置格动词词汇化程度比汉语位事格动词词汇化程度高。对汉语和英语的受事与位事可逆句以及施事与位事可逆句也进行了比较与分析。第五章探讨了双动核结构中位事的句法实现过程。双动核支配的位事可以映射为表层的主语、宾语,有的也可以由介词引导做状语。汉语双动核结构位事映射为状语的情况与英语单动核结构位事映射为状语的情况相当。汉英句子的句法语义框架不同,句法实现的方式自然也就不同。在常规静态句中,汉语的“位事”映射为宾语或状语,但为了达到突出强调的目的,可将其移到句首做主语。同样,在常规静态句中,英语的“位事”映射为句末状语,为了对其进行强调,可从句尾移到句首作主语,汉英这类句子都是受语用因素的制约而形成的。第六章从位事范畴的构成、位事范畴构成的句式等方面讨论了位事范畴的句法表达问题。表示位事的词语主要有方位词、名词、代词、方位短语、介词短语、动宾短语等。现代汉语位事范畴形成的句式大体分为两类:一是有标记位事范畴句,由“在、从、到、往、向”等引导位事成分在句中作状语或补语,在口语中这些介词往往可以脱落,脱落后句子要借助时态来完句,而英语各句式中的介词都必须出现,无论在书面语还是在口语中都不能脱落。二是无标记位事范畴句,位事成分没有标记词引导,可以在句中作主语、宾语,形成不同的句法结构。汉语无标记位事范畴句中位于句首的位事前可以加上介词,而相应的英语位事范畴句的位事前必须加上介词。汉语的“位事”可以有句首、句中、句末三种位置,通常情况下,英语的“位事”只有句末位置,只有在语用因素影响下,为了表达某种特殊的语用意义,“位事”才移到句首。因此,汉语句中、句末位事译成英语都为句末位事。另外,汉语的“位事”与英语的“位事”所构成的句式也不同,如汉语动词“放”可以进入的“NP位+VP+ NP受”句式,英语的“put”就无法进入该句式,只能用“There+be+NP受+prep+ NP位”句式表达相应的意思。第七章讨论了位事范畴句法实现的认知机制,主要探讨“位事状语”与“位事补语”的认知机制、“位事主语”的认知机制以及“位事宾语”与“位事补语”的认知机制。位事状语句与位事补语句的认知机制并不相同,主要体现在:1.注意窗不同。2.射体和地标凸显的侧面不同。另外,对动宾/动补+位事宾语;不及物动词+位事宾语;双宾结构中的“位事宾语”;及物动词+位事宾语这四类位事宾语句的认知机制进行了分析。位事宾语句的形成主要受经济原则、焦点作用以及显要性等级等因素的影响。“位事主语”句主要是受语用因素制约而形成的特殊投射,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位事作存现句主语,主要是受“信息焦点后置原则”以及参照物先于目的物的观察视点等因素的影响;另一类是位事作可逆句主语,主要从说话人视角选择、主题化、经验识解等角度具体分析了可逆句的认知机制。第八章探讨了“K+NP位”的隐现情况,主要包括“K”必隐、“K”必现和“K”可隐可现三种情况。从句法上看,“K+NP位”所处的句法位置对“K”的隐现有很强的制约性,一般来说,位于句首的“K+NP位”的“K”容易省略,位于句中(主语后谓语前)的“K+NP位”的“K”不容易省略,在用和不用有弹性的“K”中,处于句首的容易省略,处于句中的不容易省略。第九章探讨了“K+NP位”的篇章功能。“K+NP位”的篇章衔接功能主要表现为照应、省略及词汇衔接。汉语的位事还可以起到引出话题、通过对比来突出强调转折焦点、提示篇章中的空间线索以及篇章管界等作用。结论,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指出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索琼[6](2011)在《被字结构的配价理论研究及其他相关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文章从语法、语义和语用角度出发,分析被字句及“被XX”结构。吸收前辈学者的研究精华,并结合配价语法对被字句的特征进行梳理、归并。结合配价语法对被字句的动词进行分析,在语法、语义和语用角度上对被字句的特点进行了总结。文章以被字句的动词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配价语法及与把字句相比较的方法来研究被字句,旨在说明:一N1、N2之间的语义关系;二被字句动词的特点。文章阐述了被字句在语义上陈述已成结果或必成结果之事,“被”标记动作的被动性;使用被字句可以产生强调作用,表达特定感情,产生一定的修辞效果。文章还讨论了“被XX”结构的语法特征、语义特征和语用功能。将“被XX”结构与被字句对比分析,说明“被XX”结构的特点。文章指出,“被XX”与被字句是两个不同的表达形式,两种结构里的动词在分布上呈现出对立、补充的特点。文章对“XX”的类型进行分类、梳理,指出“XX”可以是动词、名词和形容词;“XX”多为一价;且“被XX”结构的N1、N2必定为人或组织、机构,有自动能力和选择能力。且N2社会地位往往比N1高,致使N1被迫无奈产生“XX”的行为。N1作为话题,必须出现在句子里,N2几乎不出现。文章分析了一价动词、不及物动词能够进入“被XX”结构的原因在于语义上的允许。“被XX”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它陈述已成结果之事,动作的发生多出于被迫、无奈。“被XX”结构的使用表明说话人对“XX”事件的质疑、否定的态度,同时含有一种修正。文章指出“被XX”结构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使用,其表达范围扩大、表达内容丰富,并逐渐摆脱对语境的依赖,这种摆脱证明“被XX”的结构义(被迫义、强制义)逐渐稳固。最后,文章认为“被XX”结构是否能形成固定搭配,从言语沉淀为语言,最终进入汉语语法成为特殊表达,仍需时间的考验。文章指出研究者对此应持有的态度是:客观、冷静、宽容。给予其一定的地位,既不否定、忽视“被XX”结构的发展和盛行,同时也不贸然将其视作汉语规范表达方式。

薛华[7](2007)在《高考题与动词-ing形式》文中指出动词-ing形式是非谓语动词的一种,它既是中学阶段语法学习的重点、难点,又是每年高考考查的热点。现结合历届高考试题中的部分单项填空题,谈谈动词-ing形式的复习,仅供同学们参考。一、动词-ing形式的用法(一)、作主

Maharani(陈玉兰)[8](2007)在《汉语、印尼语动词重叠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重叠现象是一种相当普遍的语言现象,德语、荷兰语、英语、汉语、印尼语等语言中都有重叠现象。如英语中就有chit-chat、pooh-pooh等。汉语和印尼语中都具有丰富多样的重叠形式和意义,包括名词重叠、动词重叠、形容词重叠等词类的重叠。动词重叠的研究历来是语法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重叠形式在汉语、印尼语中是词法层面的构词手段,也是句法层面的构形手段。动词重叠这种语法范畴在汉语、印尼语中使用的频率相当高,特别是在口语语体中。汉语中的动词重叠是个复杂的问题,因为动词是句子的核心,它(动词重叠形式)与主语、宾语、时体、量范畴、语义和语用有紧密的关系。和其它语种的对比研究有利于从另一个侧面去发现汉语动词重叠的形式、语义和语用的特点。比较汉语跟印尼语动词重叠的形式表现、语义功能和语用功能的异同,总结归纳其中的规律规则很有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重点分析汉语和印尼语AA式、ABAB式、AAB式、AABB式动词重叠形式在语态、结构、语义和语用方面的异同,如:AA式存在对应和不对应的现象、单纯词存在语素不完全对应现象,而合成词存在显性词(transparent word)、隐性词(opaque word)内部结构的不完全对应的现象。我们在前人对两种语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以三个平面理论、对比语言学理论为指导,结合认知语言学、文化语言学的视角和翻译理论,以HSK甲级动词为主要分析对象,对这两种语言动词重叠的形式、语义、语用的对应系统(diasystem)及其相关问题进行对比分析。我们从五个方面来考察:第一章:动词重叠在汉语、印尼语中的研究动态。汉、印动词的重叠结构体现了多种语法意义,而这两种语言重叠形式的语法意义上的异同影响到各自语言的语用策略。我们考察了前人在两种语言的动词重叠研究成果,对比动词重叠在这两种语言构形中的语法意义。我们发现汉语、印尼语动词重叠在23项语法意义的对比中,存在着语义平面上对应和不对应的现象:语义对应有13项,不对应有10项。我们对这10项不对应现象结合具体句子和语境作进一步的考察,又发现一些值得重视的有关汉、印语言动词重叠的语义对应现象,如:某些汉语动词重叠在具体句子中表示“轻蔑义”、“非单数施事”、“非单数受事”、“交互义”的语法功能,汉语和印尼语动词重叠都可以表示“非单数施事”和“非单数受事”同时共现的语法功能。相关这方面的考察,在第三章、第四章继续展开讨论。第二章:汉语、印尼语语言类型对比。基于本文第一章的考察结果,我们进一步对跟这两种语言的语言类型相关的一些方面进行考察,如:汉语和印尼语的语系关系、语言系统、语序、词缀等。并对这两种语言的异同现象试着用“语言类型”和“体”功能的观念进行归纳。第三章:汉语、印尼语动词重叠的形式、意义的对比。对汉语、印尼语动词重叠的形式、意义进行较系统的比较;对比这两种语言动词重叠的构词和构形方法。我们主要考察汉语AA式、ABAB式、AABB式、AAB式、A了A式重叠格式和屈折类型的印尼语的动词重叠现象在形式和语义上的异同。对比与这两种语言动词重叠相关的“时体”功能;汉语中的动词重叠形式涵盖了“时体+V+VR”;印尼语的动词重叠形式则涵盖了“时体+语态+V+VR”。从形式、语义、语用三方面的考察,揭示这两种语言动词重叠的语义制约。对比汉、印语言动词重叠在句子中的分布情况;动词重叠充当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汉、印语言的重叠形式存在着音节的对应与不对应的现象、显性词和隐性词的不对应现象,以及附加词缀不对应的接续现象。在考察中发现汉语中的(未然标记+(VVR+了))表示“将来完成体”的时间、态度等语法意义。对比动词重叠的“尝试义”功能,通过双向翻译证明汉语祈使句中动词重叠不需与“试”、“看”共现就具有“尝试义”。第四章:汉语、印尼语动词重叠的对应与非对应形式的语义和语用功能分析。在HSK甲级动词的范围内,用三个平面理论对这两种语言动词重叠的对应与非对应形式进行比较:汉、印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重叠对比;汉、印自主动词和不自主动词重叠对比;汉、印持续动词、非持续动词重叠对比。在对比中发现汉语AABB重叠式有“轻蔑体”(pejorative aspect),从“轻蔑体”出发,我们又进而对AABB式表示“减弱体”(diminutive)、“增强体”(augmentative aspect)的现象进行了考察,从而解释了AABB式表示“轻松”和“厌恶”两种矛盾对立的语法意义的机制。在考察印尼语动词重叠表示“交互体”(reciprocal aspect)的语义特征(semantic features)、客体语义特征的选择性中,发现AABB式和“V来V去”动词叠用亦可表示“交互体”。AABB式可以表示“非单数施事”和“非单数受事”并可同时共现的语法功能。从多项的对比中,我们发现了共31项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和“体”(aspect1)范畴,其中19项有相同之处。第五章:动词重叠的语用功能的对比。在以上四章对汉语、印尼语动词重叠的形式、语义的考察中,我们发现动词重叠在汉语、印尼语口语语体(colloquial style)的出现率甚高。本章专门考察了两种语言中动词重叠的独立成句功能,考察了动词重叠在祈使句中体现的语法功能。在汉语社群、印尼语社群的日常生活交际中,都体现了明显的语言经济性和礼貌原则,说明这两个语言社群具有共同的语言观。一种语言现象的产生是俗成约定的,俗成约定是语言社群的文化底蕴的体现。考察研究两个不同社群语言观的异同现象,有利于揭示这些社群的民族语言认知、民族文化内涵,有利于语言的相互学习,促进相互间的了解,语言、文化的交流甚至交融。

周有花[9](2006)在《如何解答动词适当形式填空题》文中提出

潘文[10](2003)在《现代汉语存现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为指导,全面、系统地讨论了存现句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特点。本文认为:存现句的句法结构比较复杂,内部缺乏统一的句法特征;存现句实际上是一种句类。存现句的动词语义特征对句首的处所/时间词语出现与否以及动词后名词性成分的语义特征有很强的制约作用。存现句的功能有解释和描写两种,不同功能的存现句在形式上也有较大的差异:解释性存现句都是主谓句,动词变化较少;描写性存现句都是非主谓句,动词变化丰富。不同的存现句在不同语体和不同文体中的出现频率和分布情况也不一样。论文还对存现句句首介词的隐现规律、方位词做A段的现象以及后续部分的特点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全文共分八章,外加引论和结语两个部分。 引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主旨、研究的范围、研究的原则和方法,语料的来源和标注的方法。 第一章是汉语存现句研究综述,以时间为线索,全面梳理了从《马氏文通》至今的汉语存现句研究的脉络。文章将存现句研究分为三个时期:一是自《马氏文通》至解放前;二是解放后至文革;三是文革后至今。本章总结了各个时期存现句研究的特点和成果,并扼要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介绍了存现句的界定标准,讨论了存现句的性质。本文认为存现句在句式上缺乏统一的形式,但在语用功能上是相同的,都是表达存现意义的,因此把这类表达“存现”意义的句子看成“句类”比把它们看成“句型”更有说服力。根据存现句的性质,我们认为时间词和表示抽象意义的方位词、方位短语都可以做存现句的A段,但我们认为“处所词语+形容词性词语”和“处所词语+是+处所词语”这样的句子不是存现句。本章还讨论了存现句中存在句和隐现句的关系,对存现句进行了细致的分类。 第三章分别介绍了存现句A段、B段和C段的构成情况,讨论了存现句A段的性质,认为非主谓存现句的A段都是主题,主谓存现句的A段既是主语也是主题。本章还讨论了“满N1的N2”这种存现格式的性质和特点。 第四章讨论了存现句动词的语义特征及其对名词性成分的影响,认为存现句动词的语义特征决定了其所带名词性成分的语义角色,也决定了存现句的变换方式。隐现句中的动词只能是一价动词。一价动词组成的动核结构中,名词性成分自然的位置在动词之前。把动词前的名词性成分放到动词之后,动词前的位置就由处所成分来填充。二价动词做存现句的B段,其先决条件是作为施事的N1不摘要能出现,其次是处所成分位于动词之前。 第五章分析了存现句的信息结构及其在不同语体、文体中的分布和特点。认为存现句的述题在功能上有解释和描写两类,它们在不同语体、文体中的分布并不均匀。口语以及书面语中的政论、事务和科技语体中的存现句主要是解释性的,不仅数量少、分布分散,都是主谓存现句;而文艺语体中的存现句主要是描写性的,分布集中,都是非主谓存现句,并且往往有后续部分,使用的动词数量多且形式也比较复杂。 第六章考察了方位词做存现句A段的条件,认为只要具有定位性,不论是单纯的方位词还是合成方位词都可以做存现句的A段。受理解因素的影响,方位词做存现句的A段大都不能作为篇章或段落的始发句。 第七章讨论了存现句句首介词隐现的条件。存在句中表处所词语前面出现表强调的副词,或者处所、方位词语前面出现连词“并”“并且”的,介词必须出现。而单纯的方位词语、在具体的格式中表示处所的事物名词、动宾结构、本身含有强调意味的处所词语做存在句A段,前面都不能加介词。没有动词的存在句也一定不能加介词。 第八章考察了存现句后续成分的构成情况,分析了存现句和后续成分之间的结构、语义关系和语用特点。

二、谈谈动词的时态和语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谈动词的时态和语态(论文提纲范文)

(1)《剑桥学生英语语法》(第3章选译)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EMENTS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1.2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1.3 Introduction to the Authors and the Book
    1.4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Chapter Two TRANSLATION PROCESS
    2.1 Preparations before Translation
        2.1.1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2.1.2 Searching parallel texts
        2.1.3 Selecting translation tools
    2.2 Translation Difficulties
    2.3 Revision after Translation
Chapter Three TRANSLATION METHODS FOR DIFFICULTIES
    3.1 Methods at the Lexical Level
        3.1.1 Addition
        3.1.2 Omission
        3.1.3 Extension of word meaning
    3.2 Methods at the Syntactical Level
        3.2.1 Division
        3.2.2 Attributive post-translation
        3.2.3 Restructuring
        3.2.4 Change of voice
Chapter Four CONCLUSION
    4.1 Translation Experience
    4.2 Limitations of the Translation
    4.3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REFERENCES
APPENDIX Ⅰ THE SOURCE TEXT
APPENDIX Ⅱ THE TARGET TEXT

(2)关于形式动词“进行”“加以”的发生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前人关于形式动词的研究
        (一) 总体性研究
        (二) 个案性研究
    二、有关本文选题缘起以及研究计划说明
        (一) 选题缘起
        (二) 预期目标
        (三) 语料来源
        (四)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关于形式动词"进行"的发生学研究
    一、"进行"词性演进的概略过程
        (一) 起初:属于地道的自动词
        (二) 后来:衍生出一般他动词用法
        (三) 再后来:主要以形式动词身份出现
    二、现代汉语时期"进行"词性演进的具体过程
        (一) 1915年-1920年:主要以自动词身份存在
        (二) 1920年-1937年:既作自动词使用又作一般他动词使用
        (三) 1937年以后:主要以形式动词面貌出现
    三、"进行"词性不断演变的原因探析
        (一) 何以起初只是作为自动词出现
        (二) 何以后来衍生出一般他动词用法
        (三) 何以再后来主要以形式动词面貌而存在
第三章 关于形式动词"加以"的发生学研究
    一、"加以"语法性质演进的概略过程
        (一) 起初:属于跨层结构
        (二) 后来:日益凝固最终词化
        (三) 再后来:主要以形式动词身份而存在
    二、"加以"语法性质演进的具体过程
        (一) 1920年以前:只是作为跨层结构而存在
        (二) 1920年以后:逐步作为他动词使用
        (三) 1930年以后:主要作为形式动词面貌出现
    三、"加以"语法性质不断演变原因探析
        (一) 何以起初只是作为跨层结构而存在
        (二) 何以后来逐步作为他动词使用
        (三) 何以再后来主要以形式动词面貌出现
第四章 "进行"和"加以"演进过程比较以及有关机理的提炼性总结
    一、形式动词"进行"和"加以"演进过程比较
        (一) 演进过程的不同之处
        (二) 演进过程的相同之处
    二、形式动词生成原因和发展规律的提炼性总结
        (一) 关于生成原因的提炼性总结
        (二) 关于发展规律的提炼性总结
第五章 结束语
    1. 本文研究盘点
    2. 未来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浅析日语复合谓语的分类(论文提纲范文)

一、谓语的构成要素
二、关于动词句的谓语构成
三、单纯谓语
四、复合谓语的常用形式
    1. 被动句。
    2. 可能助动词。
    3. 自发助动词れる、られる。
    4. 使役态。
    5. 被动使役态。
    6. 推量、过去及愿望。
    7. 比况助动词ようだ、みたいだ。
    8. 文语推量助动词べし。
    9. 授受动词。
    1 0. 谓语的构成的复杂化不仅表现在助动词的变化上, 助词, 接尾词, 形式体言等更赋予了它的丰富多彩。
五、结语

(5)现代汉语位事范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
        1.3.1 相关词类及句式研究
        1.3.2 认知角度的研究
        1.3.3 类型学角度的研究
        1.3.4 汉外对比角度的研究
    1.4 借鉴的理论和方法
    1.5 各个章节的安排
    1.6 语料来源
    1.7 符号说明
第二章 位事范畴的格标
    2.1 位事范畴格标的界定
    2.2 汉英位事范畴格标比较
        2.2.1 汉英位事范畴格标维度比较
        2.2.2 汉英位事范畴格标精确度比较
        2.2.3 汉英位事范畴格标的悬空问题
        2.2.4 汉英位事范畴格标歧义分析
        2.2.5 汉英位事范畴格标的时态和语态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位事句的语义分析
    3.1 位事句的动核结构
        3.1.1 存在位事的动核结构
        3.1.2 起点位事的动核结构
        3.1.3 经过点位事的动核结构
        3.1.4 终点位事的动核结构
        3.1.5 朝向位事的动核结构
        3.1.6 放置位事的动核结构
    3.2 位事句句法语义框架
    3.3 位事句的句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单动核结构中位事的句法实现
    4.1 位事作补语
    4.2 位事作宾语
    4.3 位事作主语
        4.3.1 位事作存在句主语
        4.3.2 位事作隐现句主语
    4.4 位事作状语
    4.5 位事作可逆句的主语和宾语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双动核结构中位事的句法实现
    5.1 位事作主语
    5.2 位事作状语
    5.3 位事作宾语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位事范畴的句法表达
    6.1 位事范畴的构成
    6.2 位事范畴构成的句式
        6.2.1 有标记位事范畴句式
        6.2.2 无标记位事范畴句式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位事范畴句法实现的认知解释
    7.1 “位事状语”与“位事补语”的认知解释
    7.2 “位事宾语”的认知解释
        7.2.1 动宾/动补+位事宾语的认知解释
        7.2.2 不及物动词+位事宾语的认知解释
        7.2.3 双宾结构中“位事宾语”的认知解释
        7.2.4 及物动词+位事宾语的认知解释
    7.3 “位事主语”的认知解释
        7.3.1 位事作存现句主语的认知解释
        7.3.2 位事作可逆句主语的认知解释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K+NP 位”的隐现分析
    8.1 “K”的隐现
        8.1.1 “K”必隐
        8.1.2 “K”必现
        8.1.3 “K”可隐可现
    8.2 “NP 位”的隐现
        8.2.1 语义因素的影响
        8.2.2 语用因素的影响
    8.3 本章小结
第九章 “K+NP 位”的篇章功能分析
    9.1 照应
        9.1.1 外指照应
        9.1.2 内指照应
        9.1.3 指示照应
        9.1.4 零照应
    9.2 省略
    9.3 词汇衔接
    9.4 引出话题
    9.5 对比强调
    9.6 提示空间线索
    9.7 篇章管界功能
        9.7.1 “位事”管界的类型
        9.7.2 确定“位事”管界的手段
    9.8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6)被字结构的配价理论研究及其他相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1.1 “被”字及被字结构研究综述
        1.1.2 动词配价研究综述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角度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5 语料来源及符号说明
2、“被”字的虚化
    2.1 “被”的词义演变
    2.2 “被”字用于表被动
    2.3 “被”的词性
3 被字句里的 VP 及其配价理论分析
    3.1 被字句里的N1、N2
    3.2 V 配价分析与被字句的类型
        3.2.1 动词的价位
        3.2.2 能够进入被字句的V
        3.2.3 被字句的类型
    3.3 被字句里的省略
        3.3.1 N 的省略
        3.3.2 N1 的省略
        3.3.3 N2 的省略
        3.3.4 “被”字的省略
    3.4 被字句的语义、语用分析
        3.4.1 V 与N1、N2、N3 的语义关系
        3.4.2 被字句的语义特征
        3.4.3 被字句的语用特征
    3.5 小结
4 “被 XX”结构讨论
    4.1 “被XX”的结构特点
        4.1.1 “被XX”里的“XX”及其配价分析
        4.1.2 “被XX”结构里的N1、N2
    4.2 “被XX”结构与被字句的比较语义分析
    4.3 “被XX”结构的语义特征
    4.4 “被XX”结构的语用分析
    4.5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8)汉语、印尼语动词重叠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Abstrak
前言
第一章:汉语、印尼语动词重叠的研究动态
    第一节、汉语动词重叠的研究动态
    第二节、印尼语动词重叠的研究动态
    第三节、小结
第二章:汉语、印尼语语言类型对比
    第一节、汉语的语言类型
    第二节、印尼语的语言类型
    第三节、汉语词缀
    第四节、印尼语词缀
    第五节、小结
第三章:汉语、印尼语动词重叠的形式和意义的对比
    第一节、汉语动词重叠的形式和意义
        1. 汉语动词重叠作为构词手段和构形手段
        2. 汉语动词重叠的形式和意义
        2.1 单音节动词重叠和AA 式的构词和构形
        2.2 双音节动词重叠
        3. 动词重叠中“时体”标记的位置的对比
        3.1 动词重叠的“已然体”标记位置的对比
        3.2 (未然标记+(VVR+了))表示“将来完成体”
    第二节、印尼语动词重叠的形式和意义
        1. 印尼语动词重叠作为构词手段和构形手段
        2. 印尼语动词重叠的形式和意义
        2.1 印尼语动词重叠的形式
        2.2 汉语、印尼语动词重叠意义的对比
    第三节、小结
第四章:汉语、印尼语动词重叠的对应与非对应形式
    第一节、汉语、印尼语动词重叠的对应形式
        1. 对比依据
        2. 汉语、印尼语动词重叠的句法语义特征对比
        2.1. V + V_R 式(AA 式、ABAB 式)的句法语义特征
        2.2 复合动词重叠的(B_(VR) +(B_V+N))、(B_(V1R) +(B_(V1)+B_(V2)))和(B_(VR) + (B_V + B_(Adj/Adv)))
    第二节、汉语、印尼语动词重叠的不对应形式
        1. (V V_R)的重叠形式
        1.1 汉语单音节动词翻译成印尼语接续动词
        1.2 汉语双音节动词翻译成印尼语接续动词
        1.3 HSK 甲级动词翻译成印尼语接续词
        2. AABB(V_1V_R V_2V_R)的重叠形式的“增强体”和“轻蔑体”
        3. AABB 式的重叠体现“交互体”范畴和“轮流体”范畴
        4. V来V 去体现“交互体”、“任意体”
    第三节、小结
第五章:动词重叠语用功能的对比
    第一节、汉语、印尼语动词重叠都具有独立成句的功能
    第二节、动词重叠在祈使句中的对比
    第三节、小结
结语和余论
参考文献
语料来源
后记
附录

(10)现代汉语存现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论
第一章 存现句研究综述
    1.1 自《马氏文通》至解放前的存现句研究
    1.2 解放后至文革的存现句研究
    1.3 文革后的存现句研究
第二章 存现句的性质、范围和特点
    2.1 存现句的性质
        2.1.1 存现句的界定标准
        2.1.2 存现句的性质
    2.2 存现句的范围
        2.2.1 和存现句范围有关的各种观点
        2.2.2 存现句的范围
    2.3 存在句和隐现句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 存现句的句法特点
    3.1 存现句句法特点研究现状
    3.2 存现句A段的构成和性质
    3.3 存现句B段的构成
        3.3.1 关系动词
        3.3.2 动作动词
    3.4 存现句C段的构成
    3.5 存现结构“满N_1的N_2”的特点
    3.6 存现句的句法分类
第四章 存现句动词的语义研究
    4.1 存现句动词的价分类
    4.2 存在句中的一价动词
        4.2.1 存在句中的一价动词
        4.2.2 存在句中一价动词的特点
    4.3 隐现句中的一价动词
    4.4 存在句中的二价动词
第五章 存现句的语用研究
    5.1 存现句语用研究现状
    5.2 存现句的信息结构
        5.2.1 句子信息结构的特点
        5.2.2 存现句的信息结构
        5.2.3 存现句A段的语用性质
    5.3 存现句在不同语体、文体中的分布及其特点
    5.4 存现句在不同语体中的作用
        5.4.1 口语中的存现句
        5.4.2 书面语中的存现句
    5.5 存现句在篇章结构中的作用
第六章 对方位词语做存现句A段的思考
    6.1 对方位词做存现句A段研究的现状
    6.2 做存现句A段的方位词
        6.2.1 单纯的方位词做存现句的A段
        6.2.2 合成方位词做存现句的A段
        6.2.3 方位参照成分在语篇中的位置及其充当的句子成分
        6.2.4 由方位词做A段的歧义存现句
第七章 存现句A段介词使用情况考察
    7.1 存在句A段介词的使用情况
        7.1.1 名词语对介词隐现的影响
        7.1.2 B段动词对存在句句首介词隐现的影响
    7.2 隐现句A段介词使用情况的考察
    7.3 含有介词的存在句A段的句法性质
第八章 存现句后续成分的考察
    8.1 存现句后续成分的研究现状
    8.2 存现句后续成分的界定及其构成
    8.3 存现句后续成分的句法分析
    8.4 存现句后续成分的语义分析
    8.5 存现句后续成分的语用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谈谈动词的时态和语态(论文参考文献)

  • [1]《剑桥学生英语语法》(第3章选译)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张子威.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2]关于形式动词“进行”“加以”的发生学研究[D]. 邵俊. 安徽大学, 2017(08)
  • [3]中考英语动词时态和语态试题的解题思路[J]. 杨文. 中学生英语(初中版), 2013(15)
  • [4]浅析日语复合谓语的分类[J]. 彭丽萍. 考试周刊, 2012(33)
  • [5]现代汉语位事范畴研究[D]. 吴春红. 吉林大学, 2011(05)
  • [6]被字结构的配价理论研究及其他相关分析[D]. 索琼. 新疆师范大学, 2011(07)
  • [7]高考题与动词-ing形式[J]. 薛华. 科技风, 2007(06)
  • [8]汉语、印尼语动词重叠对比研究[D]. Maharani(陈玉兰). 上海师范大学, 2007(06)
  • [9]如何解答动词适当形式填空题[J]. 周有花. 山东教育(中学刊), 2006(Z5)
  • [10]现代汉语存现句研究[D]. 潘文. 复旦大学, 2003(02)

标签:;  ;  ;  ;  ;  

谈谈动词的时态和语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