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苯醌氧化加成合成四氯-1,4-苯醌

对苯醌氧化加成合成四氯-1,4-苯醌

一、对苯醌氧化加成合成四氯-1,4-苯醌(论文文献综述)

雷禄[1](2021)在《[4+2]环加成合成四氢喹啉稠环化合物的反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四氢喹啉化合物是有机合成中最重要的氮杂环化合物之一,广泛存在于天然产物和药物分子中。四氢喹啉化合物通常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如抗菌、抗炎、抗肿瘤等。由于四氢喹啉化合物的重要性,其高效合成仍是有机合成的热点之一,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研究课题。氮杂邻亚甲基苯醌作为有机合成中重要的1,4-偶极子,具有寿命短、高活性和多功能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有机化学、材料化学和生物科学等领域,可以与不同的亲电试剂参与环加成反应构建五、六、七元等氮杂环化合物。本论文主要围绕邻氨基苄氯在不同条件下生成氮杂邻亚甲基苯醌的1,4-偶极子,与呋喃、双环烯烃和吲哚等亲核试剂发生分子间[4+2]环加成反应高效构建四氢喹啉稠环化合物及其转化应用展开研究。同时,发展不对称反应构建系列含多个手性中心的四氢喹啉化合物。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围绕四氢喹啉的核心骨架,介绍了目前四氢喹啉化合物的合成策略,包括分子内胺化,过渡金属催化喹啉氢化,C-H键活化,Diels-Alder反应,扩环等策略。邻氨基苄氯作为生成氮杂邻亚甲基苯醌1,4-偶极子的重要前体,可以参与环加成反应高效构建四氢喹啉化合物。因此,本部分还综述了邻氨基苄氯在[4+2]环加成反应构建四氢喹啉化合物的最新进展。第二部分,研究了无金属参与的邻氨基苄氯和呋喃通过分子间[4+2]环加成反应选择性地生成二氢呋喃并[3,2-b]四氢喹啉和四氢呋喃并[2,3-b:4,5-b’]二喹啉两类化合物的方法。以良好的产率和高区域选择性得到产物,该反应兼容多种官能团。通过控制实验和核磁跟踪实验表明:邻氨基苄氯即时产生的氮杂邻亚甲基苯醌偶极子和呋喃参与[4+2]环加成反应是一个协同过程,而不是分步进行的机理。第三部分,发展了Cu2O和2,9-二甲基-1,10-菲咯啉为催化剂,催化邻氨基苄氯与氧杂双环烯烃通过[4+2]环加成反应构建具有多个立体中心的环氧苯并[b]吖啶化合物的方法。控制实验表明:邻氨基苄氯在Cu2O和2,9-二甲基-1,10-菲咯啉催化下形成氮杂邻亚甲基苯醌偶极子是一个自由基反应的过程。铜在反应中不仅加速形成氮杂邻亚甲基苯醌,同时也加速[4+2]环加成反应。所得的环氧苯并[b]吖啶化合物可以通过化学转化,合成多种四氢喹啉核心骨架化合物。初步的不对称反应尝试可以获得10%ee的对映选择性,为进一步实现其不对称环加成反应提供实验依据。第四部分,发展了Cu(OAc)2/1,10-菲咯啉催化两分子邻氨基苄氯与N-甲基吲哚三组分形式的[4+2]环加成反应,以良好的产率和高非对映选择性合成了C3季碳的吲哚啉并[2,3-b]四氢喹啉化合物。中间体分离的机理研究表明:该反应是经过吲哚分子间两次取代反应和分子内环化的历程。该反应底物范围广、官能团兼容性好、可克级量制备,且原子经济性高。第五部分,实现了以邻氨基苄氯、2,3-二氢呋喃和芳基三氟甲磺酸酯的三组分反应,通过钯和轴手性双膦配体催化Heck反应/[4+2]环加成的串联反应,合成了系列含三个手性中心的四氢呋喃并[2,3-b]四氢喹啉化合物。该反应可以取得良好的产率和优秀的对映选择性、非对映选择性和区域选择性(≥90% ee,20:1 dr)。该串联反应的底物范围广、官能团兼容性好、可克级量制备,并可以应用于修饰药物分子,可以高产率和高的对映选择性和非对映选择性引入含四氢呋喃并[2,3-b]四氢喹啉的手性片段。第六部分,实现了钯和轴手性双膦配体催化氯代醛肟、2,3-二氢呋喃和芳基三氟甲磺酸酯三组分的反应,通过Heck反应/[3+2]环加成串联策略,合成了系列含三个手性中心的四氢呋喃并[3,2-d]异恶唑啉化合物。该反应可以以良好的产率和高对映选择性和非对映选择性得到产物(≥90% ee,3:1 to 20:1 dr)。该策略也能快速高对映选择性和非对映选择性地引入含三个手性中心的四氢呋喃并[3,2-d]异恶唑啉片段(≥90% ee,3:1 to 20:1 dr)。

段龙辉[2](2021)在《环状碘鎓盐的对映选择性膦酸酯化和三氟甲硫基化反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联芳基轴手性是一种重要的手性现象,在天然产物及不对称催化反应的手性配体中广泛存在。由于轴向邻位官能团的位阻效应及差异性,芳基之间单键无法自由旋转,分子无法与其镜像重合,从而产生手性。随着含轴手性结构的天然产物越来越多地被发现,同时在不对称合成、材料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轴手性的立体选择性构建也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论文主要研究了铜催化环状碘鎓盐的不对称开环反应用于构建含磷及含三氟甲硫基轴手性化合物。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了铜催化环状碘鎓盐不对称开环膦酸酯化反应及叔丁基锂或叔丁基溴化镁介导的膦迁移反应。在TEMPO存在下,铜催化环状碘鎓盐和二芳基膦氧化物发生C-O键的偶联反应,高产率、高选择性生成膦酸酯类化合物。氧同位素标记实验表明,膦酸酯化反应的氧化过程发生在碳氧键形成前。叔丁基锂或叔丁基氯化镁与芳基碘化物发生卤锂交换,生成的芳基金属试剂与膦酸酯发生分子内亲核反应实现膦迁移反应。该反应中,底物的光学活性几乎可以完全保持地得到三芳基膦氧化合物;进一步还原可得到含轴手性联芳基单膦配体。DFT计算表明,氧化膦的转移是通过协同的C-P键形成和P-O键解离过程实现的。第二部分研究了铜催化环状碘鎓盐的不对称三氟甲硫基化反应。对于对称结构的联芳基碘鎓盐,通过以CsSCF3为反应物的直接三氟甲硫基化反应,高选择性地合成了一系列联芳基轴手性分子。反应简单高效,条件温和,总体上对映选择性可达90%-99%。对于非对称碘鎓盐,我们采取间接三氟甲硫基化策略:先以高的对映选择性和区域选择性合成硫代磺酸酯类化合物,以该硫代磺酸酯为前体,进一步进行S-三氟甲基化,从而实现非对称碘鎓盐的三氟甲硫基化。

杨清[3](2020)在《萘醌类衍生物的设计合成与催化应用》文中指出醌类衍生物作为有机化学中历史悠久的氧化还原物质,被开发应用于多个研究领域,例如C-H活化反应、药物化学、天然产物、染料与配体合成等方向。因其空间结构的电子特性,醌类化合物常在有机合成中扮演着化学计量氧化剂、配体等角色,但很少被用于胺类小分子的仿生催化中。因此,利用醌类衍生物在氧化过程中的电子转移、质子传递的功能,对其环上取代基电子效应和位阻效应进行探究测试,开发出温和条件下以分子氧为氧化助剂的反应体系是醌催化应用的首要目标。考虑到均相催化的特点,活性醌在发挥催化效果后往往失去原本的稳定剂结构而以酚醌、亚氨基醌等反应中间体的形式存在,难以捕捉跟踪反应历程,且催化体系的均相性增加了有机物的溶解,使目标产物分离的工作量变大及催化剂回收的难度提高。本课题致力于合成制备具有催化活性的醌类衍生物,并且开发出负载醌催化的的绿色非均相体系。主要研究思路与内容总结如下:(1)首先,本文合成了一种具有生物抗癌活性且热稳定性极好的多环型醌结构,并将其成功接枝到氯甲基聚苯乙烯微球表面,首次成功制备出一种可回收型醌催化剂HBND-MR。通过FT-IR、SEM、EDX、XPS、EA等表征手段证明了负载的成功。这一负载型醌可以在无金属无碱醇溶剂体系中有效作用于胺-胺的偶联反应,得到亚胺类生命中间体,因此具有仿生催化特性。对反应机理提出猜测的基础上,利用动力学实验验证了反应中间体的可能性。(2)其次,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本课题在筛选催化剂的过程中成功将2-羟基-3-氯-1,4-萘醌应用于苄胺与苯乙酮的脱氢偶联反应中,得到2,4,6-三苯基吡啶化合物。为了减少催化剂中间体的干扰也将其进行负载进而得到非均相催化剂NQ-MR,并且通过一系列表征,如FT-IR、EDX、XPS等分析出接枝化学键的存在,实现了绿色条件下的仿生合成取代吡啶的工作,同时该体系具有良好的循环利用性能以及放大试验的开发潜能。后期试验了负载醌催化反应的底物普适性,拓宽了反应范围。通过关键中间体的捕获试验提出两种可能的反应机制,确立了这一新型醌催化的作用机理。(3)最后,本文设计将固载于官能化聚合物树脂表面的4,4’-二羟基-2,2’-联吡啶作为Cu(II)的一侧配位端,且在具有氧化还原醌基团的1,10-菲啰啉-5,6-二酮配体的参与下,制备出一种非均相双功能化配合物催化剂MR-Cu(II)。接着通过FT-IR、SEM、EDX、XPS等表征手段对新开发的固载型铜配合物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分析,并将其应用于胺类底物的借氢反应中,取得了较好的催化效果并提高了产物分离效率。最后提出反应机理并设计验证试验得到反应途径,同时该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循环利用性能。

晏显航[4](2020)在《DDQ介导的CDC反应用于含氮杂环的合成研究》文中认为含氮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医药化学、药物合成以及功能材料中,因此含氮杂环的构建一直是有机合成的研究热点。从原子经济性的角度来看,交叉脱氢偶联(CDC)反应避免了原料预先官能团化,是构建C-C键和C-N键的最直接、经济的方法。基于课题组长期以来对DDQ的氧化偶联反应研究,本论文分别以DDQ和四氯对苯醌作为氧化剂,主要研究:(1)研究了四氯对苯醌介导的邻烯丙基苯胺类化合物的氧化成环反应。首先,考察了不同的溶剂、反应温度、氧化剂等因素对反应结果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的反应条件:以2.1当量的四氯对苯醌作为氧化剂,DCE为溶剂,在80°C下加热2小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方法学研究,得到了一系列2,4-二芳基喹啉化合物。同时,发展了一锅法合成2,4-二芳基喹啉化合物,即以苯胺和1,3-二芳基丙烯为反应底物,经DDQ氧化、三氯化铁催化重排、四氯对苯醌氧化成环,得到2,4-二芳基喹啉化合物。此外,进行了克级的放大实验,得到良好收率的2,4-二苯基喹啉。最后,通过对比试验并结合实验结果,提出了可能的反应机理。(2)研究了DDQ介导的1,3-二芳基苯丙烯和4-氨基香豆素的氧化偶联反应。首先,探究了不同的溶剂、反应温度、氧化剂当量等因素对反应结果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以1.2当量的DDQ作为氧化剂,DCE为溶剂,室温条件下反应4小时,并进行相应底物拓展,得到了系列3-烯丙基香豆素偶联产物。同时,在偶联反应的基础上,开展了DDQ介导的1,3-二芳基丙烯和4-氨基香豆素的氧化成环反应,得到了5个吡啶并香豆素类化合物。此外,尝试了β-烯胺酯类化合物与1,3-二芳基丙烯的氧化偶联反应,仅能得偶联产物进一步水解的产物。最后,通过对比试验并结合实验结果,提出了可能的反应机理。(3)研究了DDQ介导的1,3-二芳基丙烯和邻氨基苯甲酰胺的氧化成环反应。首先,考察了不同的溶剂、反应温度、氧化剂当量等因素对反应结果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以氯仿作为溶剂,1.2当量DDQ为氧化剂,室温反应10分钟,再继续加入1.0当量DDQ,50°C下反应1到4小时,得到良好及以上收率的环化产物。该反应条件温和且操作简单,对于各种官能团底物具有良好的耐受性。最后通过对比试验并结合实验结果,提出了可能的反应机理。上述研究方法一共合成了55个化合物,其中,新化合物有37个,所有化合物的结构均经过核磁、质谱等手段进行鉴定。本论文的研究为含氮杂环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简洁、新颖的思路,对于碳氮键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庞俊杰[5](2019)在《伏安法测定质子惰性溶剂中Br(?)nsted-Lowry酸和碱强度的方法》文中指出酸-碱解离常数(pKa和pKb)是重要的物理化学参数之一。许多有机化合物具有酸性或碱性官能团,它们对其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性质具有强烈的影响。目前,大部分化合物在水液中的pKa和pKb值已经被测定。然而,在非水溶剂中物质的酸-碱解离常数的测定较少报道,随着二甲基亚砜、N,N二甲基亚酰胺和乙腈等质子惰性溶剂在有机合成、药物分析领域中的广泛使用,探索一种简单有效测定非水溶剂中物质的酸-碱解离常数是一项有意义的研究工作。对苯二酚和对苯醌的氧化还原行为是典型的质子耦合电子转移反应(PCET)。向对苯醌及其衍生物的乙腈溶液中加入小浓度的Br(?)nsted酸,会产生新的阴极峰。本论文利用伏安法重点研究了影响该新阴极峰电位的因素。结果表明,新峰的峰高随着Br(?)nsted酸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其峰电位取决于Br(?)nsted酸的pKa,而与苯醌的浓度无关。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用伏安法测定Br(?)nsted酸在乙腈中的pKa的新机理,并且建立了Br(?)nsted酸的pKa与新峰的峰电位之间的关系式。本论文中,我们还提出一种间接测定质子惰性溶剂中弱的Br(?)nsted酸和碱解离常数的新方法。根据弱酸(HA)的共轭碱(A-)是强碱,弱碱(RNH2)的共轭酸(RNH3+)是强酸,再通过上述伏安法测定共轭酸、碱的pKa和pKb。利用乙腈的质子自递常数(pKauto)求得弱酸和弱碱的pKa和pKb。采用我们提出的方法测得的酸、碱解离常数值与文献中的结果基本一致。另外,我们还测定了磺胺嘧啶药物在乙腈中的解离常数。本文建立了质子惰性溶剂中电化学测定有机物酸和碱解离常数的方法,具有不受参比电极电位漂移的影响、分析速度快、样品用量少、可测定的pKa范围宽等优点。

申宁宁[6](2019)在《1-磷杂富烯与对苯醌的反应》文中指出磷杂富烯是合成含磷的多环化合物和大环化合物的重要结构单元,因此研究其化学性质具有重要的意义。磷杂富烯和富烯的结构非常相似,都含有三个共轭双键,易发生丰富的环加成反应。磷杂富烯可以作为4π体系发生[4+2]环加成反应,也可以通过活性更高的碳磷双键以2π电子体系发生[2+4]环加成反应,还能够以6π电子体系发生[6+4]环加成反应生成多种含磷的多环化合物。磷杂富烯中有活性较高的磷碳双键,导致其与富烯的化学性质在某些方面不同,富烯与对苯醌容易发生[4+2]和[2+3]的环加成反应,1-磷杂富烯、对苯醌和N-苯基马来酰亚胺在100°C的条件下,反应48小时得到产率由中等到高等的磷杂多环产物。我们认为该反应是通过1,4-苯醌对1-磷杂富烯的氧化加成反应实现的,在反应过程中得到有两个环外双键的磷杂环戊烯中间体,进而和N-苯基马来酰亚胺发生两次Diels-Alder反应最终得到含磷的多环产物。2H-磷杂环戊二烯与磷杂富烯的结构相似都含有碳磷双键,但其并不会与对苯醌发生反应,表明了1-磷杂富烯的环外双键在该反应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环外双键上连有吸电子基团时,生成含磷的多环化合物的产率较高;当对苯醌上连有取代基时,受空间位阻的影响不利于反应的进行,吸电子基团与供电子基团相比较,吸电子基团更有利于反应的进行;当对苯醌上连有大位阻基团时,即使在高温的情况下也不会发生反应。

率为举[7](2019)在《酚的电氧化及酸催化合成对羟基苯甲醚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醌类化合物、酚溴代衍生物、对羟基苯甲醚和其他酚醚化合物均是比较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医药、农药和染料等领域。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以苯酚、对苯二酚等酚化合物为原料电化学氧化合成相应醌类化合物;以苯酚、对叔丁基苯酚和对甲酚等酚化合物为原料电化学氧化溴化合成相应酚的溴代衍生物;以醌氢醌为原料合成对羟基苯甲醚及其他酚醚化合物。(1)通过电化学分别氧化苯酚、对苯二酚合成对苯醌,苯酚转化率为20.62%,对苯醌选择性为100%;对苯二酚转化率大于99%,对苯醌收率为98%;电氧化1-萘酚合成1,4-萘醌,1,4-萘醌的选择性为100%,产率为27.39%。电氧化对苯二酚合成醌氢醌,较优条件:200 mL 5%硫酸溶液,15 g对苯二酚,恒温30℃,电流2 A,通电时间110 min。五次放大平行反应验证,醌氢醌平均收率大于86%。(2)电化学氧化溴化反应条件温和,溴原子利用率接近100%,通过电氧化溴代得到:对溴苯酚的产率为18.35%,2,4,6-三溴苯酚的产率为93.76%,2,6-二溴对甲酚的产率为94.15%,除对溴苯酚外,其他酚的溴代衍生物都得到较高产率。比较特殊的是4-甲氧基苯酚没有被溴代,而是被氧化生成了对苯醌。(3)合成对羟基苯甲醚的优化条件:醌氢醌1 g(4.58 mmo1),0.1 g(0.0174 mmo1)磷钨酸,10 mL无水甲醇,恒温70℃反应4 h。气相色谱(GC)分析得出醌氢醌的转化率为97.11%,对羟基苯甲醚的选择性为98.33%,产率为95.49%。以磷钨酸为催化剂,通过对醇底物的扩展合成其他酚醚,其中,4-乙氧基苯酚产率为92.45%,4-正辛氧基苯酚产率为92.35%。除了4-叔丁氧基苯酚、4-叔戊氧基苯酚和4-三氟乙氧基苯酚产率为0以外,大部分产物的产率都大于90%。采用732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作为催化剂合成对羟基苯甲醚同样取得较好效果,产率在90%左右。最后对醚化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和完善,以上产物采用GC、FT-IR、1H NMR和13C NMR等手段进行检测。

潘金龙[8](2019)在《过渡金属催化的C-H键硅烷化反应和C-H键串联[3+2]环化反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几十年来,过渡金属催化的C-H键活化的广泛研究使得我们对非活泼C-H键如何有效地进行官能团化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相较于经典的钯催化的偶联反应(如Heck偶联和Suzuki偶联等),过渡金属催化的C-H键活化能够缩短合成步骤,减少预官能团化的起始原料的制备,更加具有高效性和经济性。本论文运用过渡金属催化和导向基团的策略,成功实现了钯催化的非活泼C-H键直接分子间硅烷化反应以及铑催化的C-H键串联[3+2]环化反应,主要包括以下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我们以带有8-氨基喹啉作为导向基团的脂肪酰胺为底物,六甲基二硅烷为硅源,实现了钯催化的β-甲基或者β-亚甲基的C(sp3)-H键的直接分子间硅烷化反应。该催化体系具有良好的底物适用性和官能团耐受性,为构筑C-Si键提供了新的合成策略。该反应能够以克级规模进行,产物中的导向基团可以在简单条件下轻易脱除,并为β-硅基-α-氨基酸衍生物的合成提供一种简捷高效的方法。此外,该方法可以应用于更远端的γ-甲基的C(sp3)-H键的硅烷化反应。接下来,为了拓展该硅烷化反应的应用范围,我们以带有8-氨基喹啉作为导向基团的丙烯酰胺为底物,六甲基二硅烷为硅源,实现了钯催化的β-C(sp2)-H键的直接分子间硅烷化反应,能够以较高的收率和专一的Z-式立体选择性得到相应的乙烯基硅烷衍生物。该催化体系具有良好的底物适用性和官能团耐受性。同时,硅烷化产物能够以制备规模获得,导向基团可以通过两步反应轻易脱除,而且产物可以进行后续的衍生化。此外,我们成功分离得到关键的双五元环钯中间体,为可能的反应机理提供了有力证据。第二部分:我们以带有内氧化型的氧乙酰胺(O-NHAc)作为导向基团的N-芳氧乙酰胺和3-芳基丙炔酸甲酯为底物,实现了铑催化的无外加氧化剂的串联[3+2]环化反应,为带有环外烯酰胺结构的苯并呋喃-2-酮衍生物提供了新的合成方法。该反应具有专一的Z-式立体选择性,较好的官能团耐受性,较宽的底物适用范围以及较好的反应收率。机理实验研究和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表明,该串联反应可能经历了C-H键官能团化/环外双键异构化/分子内酯交换过程。紧接着,我们以带有内氧化型的氧酰胺(O-NHAc)作为导向基团的N-芳氧乙酰胺和1-炔基环丁醇为底物,实现了铑催化的无外加氧化剂的串联[3+2]环化/开环反应。该反应具有良好的底物适用性、官能团耐受性以及较高的反应收率,高效地、高区域选择性地合成了一系列取代的苯并呋喃衍生物。反应中使用的O-NHAc和-OH双导向基团在产物中并未呈现,从而避免了导向基团脱除的额外步骤。综上,本论文运用过渡金属催化和导向基团的策略,分别实现了钯催化的8-氨基喹啉导向的非活泼C-H键的直接分子间硅烷化反应以及铑催化的氧乙酰胺导向的C-H键的串联[3+2]环化反应。

李勇[9](2019)在《四氯苯醌的电化学再生及其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醌类化合物(如DDQ和四氯苯醌)因其可用作化合物的脱氢氧化剂,因而在药物化学和合成化学中应用广泛。另一方面噻唑作为一类重要的五元芳香杂环化合物,其在许多领域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工业上通常利用四氯苯醌对二氢噻唑氧化脱氢来制备噻唑,但其存在反应条件苛刻,污染严重,产物收率低等问题。因此建立一种绿色高效再生四氯苯醌的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合成噻唑,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本文研究了四氯苯醌的氧化再生,重点研究了电化学再生,利用循环伏安(CV)法,系统研究了以不同卤素离子为电催化剂时对于四氯氢醌的催化氧化效果,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实现了电化学再生四氯苯醌,并将其应用于噻唑的电化学合成,建立了一种噻唑化合物的绿色合成工艺。本论文主要开展了以下两个方面的研究:1.四氯苯醌的再生方法研究1)建立了一种过氧化氢氧化再生四氯苯醌的方法。首先优化了反应条件,然后在最优反应条件下进行了扩大量反应,并通过循环使用反应溶剂证明了该反应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该反应在常用的简单反应装置中进行,以甲醇为溶剂,双氧水为氧化剂,浓硫酸为添加剂,最终经过简单过滤即可分离得到产物,且溶剂可以回收循环使用。因而是一种操作简便,绿色环保,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四氯苯醌再生方法。2)建立了一种以卤素离子为电催化剂时的电化学再生四氯苯醌的方法。首先利用循环伏安法,测试不同卤素离子作为电催化剂时的CV曲线,确定溴离子为最优电催化剂。接下来考察了一系列反应因素对实际电反应的影响,得到最优反应条件。在此条件下进行了扩大量反应,证明了该再生方法的工业化应用前景。该反应在简单的单室电解槽中即可进行,以溴化钠为电催化剂,甲醇为溶剂,廉价易得的石墨为工作电极,利用“清洁能源”电子实现了四氯苯醌的再生。因而是一种成本低廉、易于操作、环境友好,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电化学再生四氯苯醌的方法,为醌类化合物的再生提供了一种新思路。2.噻唑类化合物的电化学合成研究在电化学再生四氯苯醌的研究基础上,研究了噻唑的电化学合成。建立了一种电化学合成噻唑的方法。首先同样是利用循环伏安法,测试四氯氢醌单催化体系与溴离子/四氯氢醌双催化体系的CV曲线,确定了双催化体系最佳。接下来进行了实际反应条件优化,得到了最优反应条件,在此条件下对不同底物的反应性进行了研究,最后通过循环伏安测试结果及相关文献报道推测出可能的反应机理。该反应在简单的单室电解槽中恒电流电解,反应中无需加入额外的支持电解质和添加剂,利用电化学方法实现了噻唑化合物的合成,因而是一种绿色环保、易于控制的噻唑合成工艺,具有一定的研究及应用价值。

邱圣祺[10](2019)在《钯催化活性碳碳不饱和键的双官能化反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过渡金属催化的碳-杂原子键和碳碳键形成,是现代有机化学的重要研究方向。近年来,钯催化作为过渡金属催化的热门之一,得到了有机化学家们的关注。与铑、铱、铂等传统金属催化剂相比,钯催化剂相对而言更加经济,反应效率也较好。而碳碳双键作为一种基础的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单元,其官能化反应一直以来都是有机化学研究的重点。虽然钯催化反应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变得越来越成熟,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仍还有许多领域需要进一步拓展和丰富。通过钯催化实现多取代高官能团化烯烃双键的高效构建,并要求最大程度上满足新时代合成经济、环保的需求,仍然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本论文中,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对钯催化制备官能化碳碳双键的反应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包含四个章节:在第一章中,我们分别介绍了钯催化的烯烃碳氢键烷基化、芳基化反应,钯催化的联烯芳基化反应,使用共轭炔烯酯(酸)合成吡喃酮化合物的反应,使用烯丙醇作为偶联试剂的相关研究与多取代茚并异喹啉的合成方法等研究进展。在第二章中,我们通过对钯催化的烯烃芳基-酰氧基化反应,实现了高效、高普适性的四取代官能化烯烃结构的构建。利用芳基碘作为芳基化试剂,在醋酸钯催化下,在反应中加入不同羧酸,可以一步实现芳基化及酰氧基官能团的交换反应,为产物后续的多样性衍生化反应提供了保障和可行性。在第三章中,我们使用共轭炔烯酯和烯丙醇作为原料,实现了钯催化共轭炔烯酯的高区域选择性6-endo环化与烯丙基化串联反应,从而实现了 5-烯丙基多取代吡喃酮类化合物的制备。该反应具有反应条件温和、区域选择性好、原子经济性高、原料低毒、环境友好等优点。并且,反应的副产物为水和乙醇,符合绿色合成化学的指导思想和要求,为高效合成5-烯丙基多取代吡喃酮类化合物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与方法。在第四章中,我们通过钯催化联烯的分子内双芳基化反应,一步实现了茚并异喹啉骨架的构建。首先反应底物与零价钯发生氧化加成反应生成活性芳基钯物种,与联烯官能团分子内6-exo顺式加成,得到的烯丙基钯中间体在碱辅助作用下,再进一步活化分子中另一芳环的邻位碳氢键,最终经过还原消除反应形成新的碳碳键得到目标产物。该反应具有反应效率高,底物官能团耐受性强,操作简单等优点。并且通过该方法合成的产物收率远高于传统的合成方法,为茚并异喹啉类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有利于该类药物分子的高效合成与更大规模生产应用。

二、对苯醌氧化加成合成四氯-1,4-苯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苯醌氧化加成合成四氯-1,4-苯醌(论文提纲范文)

(1)[4+2]环加成合成四氢喹啉稠环化合物的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四氢喹啉化合物的重要性
    1.2 四氢喹啉化合物的合成策略
        1.2.1 分子内胺化反应合成四氢喹啉化合物
        1.2.2 过渡金属催化喹啉氢化合成四氢喹啉化合物
        1.2.3 C-H键活化构建四氢喹啉化合物
        1.2.4 Diels-Alder反应构建四氢喹啉化合物
        1.2.5 扩环构建四氢喹啉化合物
        1.2.6 其它策略构建四氢喹啉化合物
    1.3 氮杂邻亚甲基苯醌在[4+2]环加成反应中的应用
        1.3.1 邻氨基苄氯参与[4+2]环加成反应
        1.3.2 邻氨基苯甲醇参与[4+2]环加成反应
        1.3.3 苯并恶嗪酮参与[4+2]环加成反应
    1.4 论文的立题
第二章 邻氨基苄氯与呋喃构建二氢呋喃并[3,2-b]四氢喹啉和四氢呋喃并[2,3-b:4,5-b']二喹啉化合物
    2.1 课题的引出
    2.2 反应尝试及条件优化
        2.2.1 反应尝试
        2.2.2 条件优化
    2.3 底物拓展
    2.4 可能的反应机理
    2.5 克级量制备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u_2O催化邻氨基苄氯与氧杂双环烯烃构建环氧苯并[b]吖啶化合物
    3.1 课题的引出
    3.2 反应尝试及条件优化
        3.2.1 反应尝试
        3.2.2 条件优化
    3.3 底物拓展
    3.4 控制实验和可能的机理
        3.4.1 控制实验
        3.4.2 可能的机理
        3.4.3 克级量制备和转化
    3.5 不对称反应尝试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u(Ⅱ)催化邻氨基苄氯与吲哚构建吲哚啉并[2,3-b]四氢喹啉化合物
    4.1 课题的引出
    4.2 反应尝试及条件优化
        4.2.1 反应尝试
        4.2.2 条件优化
    4.3 底物拓展
    4.4 反应机理
    4.5 克级量制备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邻氨基苄氯参与三组分不对称合成四氢呋喃并[2,3-b]四氢喹啉化合物
    5.1 课题的引出
    5.2 反应尝试及条件优化
        5.2.1 反应尝试
        5.2.2 条件优化
    5.3 底物拓展
    5.4 修饰药物分子
    5.5 哈默特方程实验
    5.6 控制实验
    5.7 反应机理
    5.8 克级量制备
    5.9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氯代醛肟参与三组分不对称合成四氢呋喃并[3,2-d]异恶唑啉化合物
    6.1 异恶唑啉生物碱的重要性
    6.2 课题的引出
    6.3 反应尝试和底物拓展
        6.3.1 反应尝试
        6.3.2 底物拓展
    6.4 修饰药物分子
    6.5 反应可能的机理
    6.6 本章小结
论文总结
第七章 实验部分
    7.1 实验试剂和仪器
    7.2 邻氨基苄氯与呋喃构建二氢呋喃并[3,2-b]四氢喹啉化合物
        7.2.1 邻氨基苄氯的合成
        7.2.2 呋喃原料的合成
        7.2.3 二氢呋喃并[3,2-b]四氢喹啉3的合成
        7.2.4 四氢呋喃二喹啉化合物4aa的合成
    7.3 Cu_2O催化邻氨基苄氯与双环烯烃构建环氧苯并[b]吖啶化合物
        7.3.1 双环烯烃原料8的合成
        7.3.2 四氢喹啉并双环化合物9的合成
        7.3.3 化合物10的合成
        7.3.4 环己烯并[b]四氢喹啉11的合成
        7.3.5 环戊烷[b]四氢喹啉-1,3-二羧酸12的合成
        7.3.6 环氧乙烷并[2,3-b]吖啶13的合成
    7.4 乙酸铜催化邻氨基苄氯与吲哚构建吲哚啉并[2,3-b]四氢喹啉化合物
        7.4.1 N-甲基吲哚14的合成
        7.4.2 四氢喹啉并吲哚啉15的合成
    7.5 邻氨基苄氯参与三组分合成不对称四氢呋喃并[2,3-b]四氢喹啉化合物
        7.5.1 芳基三氟甲磺酸酯16的合成
        7.5.3 不对称四氢呋喃并[2,3-b]四氢喹啉18的合成
    7.6 氯代肟与2,3-二氢呋喃和三氟甲磺酸苯酯三组分构建不对称恶唑烷并呋喃化合物
        7.6.1 氯代肟19的合成
        7.6.2 不对称四氢呋喃并异恶唑20的合成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新化合物部分结构表征和HPLC谱图
附录二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2)环状碘鎓盐的对映选择性膦酸酯化和三氟甲硫基化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含轴手性分子合成化学简介
    1.1 引言
    1.2 不对称芳基-芳基偶联反应
        1.2.1 亲核与亲电底物的直接交叉偶联反应
        1.2.2 氧化偶联反应
        1.2.3 还原偶联反应
    1.3 手性转移反应
    1.4 选择性芳香合成反应
    1.5 去对称化反应
    1.6 动力学拆分及动态动力学拆分
        1.6.1 动力学拆分
        1.6.2 动态动力学拆分
        1.6.2.1 芳基C-H键官能团化反应
        1.6.2.2 芳基(类)卤化物官能团化反应
        1.6.2.3 环状分子不对称开环反应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铜催化环状碘鎓盐的不对称膦酸酯化和膦迁移反应
    2.1 联芳基轴手性膦化合物合成简介
        2.1.1 联芳基轴手性双膦配体的合成
        2.1.2 联芳基轴手性单膦配体的合成
        2.1.3 联芳基轴手性亚膦酸酯及亚膦酰胺类配体的合成
    2.2 课题背景及设计
    2.3 不对称膦酸酯化反应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部分环状碘鎓盐与二芳基膦氧化合物的合成
        2.3.2 不对称膦酸酯化反应条件优化
        2.3.3 不对称膦酸酯化反应底物普适性研究
        2.3.3.1 二芳基膦氧底物的电子效应及位阻效应探究
        2.3.3.2 非对称膦氧底物的研究
        2.3.3.3 联芳基碘鎓盐底物拓展
        2.3.4 不对称膦酸酯化反应控制实验及同位素标记实验
        2.3.4.1 二苯基膦酸为底物的直接开环膦酸酯化反应
        2.3.4.2 ~(18)O同位素标记实验
        2.3.5 膦酸酯生成可能机理
    2.4 膦迁移反应研究
        2.4.1 分子内膦迁移重排反应条件探究
        2.4.2 膦迁移反应底物普适性研究及应用拓展
        2.4.2.1 不含磷中心手性膦酸酯的迁移反应研究
        2.4.2.2 含膦手性中心的非对称膦酸酯物种迁移反应研究
        2.4.2.3 三芳基膦氧产物在手性膦配体合成方面的应用研究
        2.4.3 膦迁移反应过程及计算
    2.5 课题总结与前景展望
    2.6 实验部分
        2.6.1 实验试剂与测试仪器
        2.6.2 实验步骤与实验数据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铜催化环状碘鎓盐的不对称三氟甲硫基化反应
    3.1 不对称三氟甲硫基化反应研究进展
        3.1.1 有机小分子催化不对称三氟甲硫基化反应
        3.1.2 金属催化的不对称三氟甲硫基化反应
        3.1.3 其他类型不对称三氟甲硫基化反应
    3.2 课题设计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直接三氟甲硫基化反应条件筛选
        3.3.2 底物扩展
        3.3.3 非对称环状碘鎓盐选择性开环实验设计
        3.3.4 硫代磺酸酯化底物普适性分析
        3.3.5 通过硫代磺酸酯间接多氟烷基化过程底物普适性分析
        3.3.6 合成拓展与应用
    3.4 反应可能机理
    3.5 课题总结与前景展望
    3.6 实验部分
        3.6.1 实验试剂与测试仪器
        3.6.2 实验步骤与实验数据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附录1 化合物结构一览表
附录2 单晶数据一览表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萘醌类衍生物的设计合成与催化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醌类衍生物的概述
    1.3 醌类衍生物的传统应用研究
        1.3.1 苯醌类衍生物的氧化应用
        1.3.2 萘醌类衍生物的生物活性
        1.3.3 含氮杂环醌类的配体功能
    1.4 醌在仿生催化领域的研究进展
    1.5 课题的创新性及研究内容、方法
        1.5.1 课题的创新性
        1.5.2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二章 可回收型多环骨架醌催化剂的合成及其在芳胺氧化偶联中的应用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设备及仪器
        2.2.3 多环醌化合物(HBND)的合成及表征
        2.2.4 可回收型醌催化剂(HBND-MR)的合成
    2.3 可回收型催化剂HBND-MR的表征分析
        2.3.1 全反射红外光谱(FT-IR)分析
        2.3.2 扫描电镜(SEM)及能谱(EDX)分析
        2.3.3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2.3.4 有机元素(EA)分析
    2.4 催化剂HBND-MR在胺-胺偶联中的应用
        2.4.1 反应条件优化
        2.4.2 底物普适性研究
        2.4.3 回收循环试验
    2.5 反应机理探索试验
        2.5.1 醌催化机理
        2.5.2 机理验证实验
    2.6 实验步骤与结果
        2.6.1 对称型亚胺2a的合成方法
        2.6.2 不对称型亚胺4a的合成方法
        2.6.3 产物结构表征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负载型氯醌催化剂NQ-MR的制备及其在三取代吡啶类合成中的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设备及仪器
        3.2.3 负载型催化剂NQ-MR的制备
    3.3 负载型催化剂NQ-MR表征及分析
        3.3.1 催化剂NQ-MR的 FT-IR分析
        3.3.2 催化剂NQ-MR的 EDX分析
        3.3.3 催化剂NQ-MR的 XPS分析
    3.4 负载型催化剂NQ-MR在合成三取代吡啶中的应用
        3.4.1 反应条件优化
        3.4.2 底物普适性研究
        3.4.3 回收及放大试验
    3.5 醌催化合成吡啶的机理探索
        3.5.1 催化剂活性测试
        3.5.2 自由基捕获测试
        3.5.3 反应机理验证
    3.6 实验步骤与结果
        3.6.1 三苯基吡啶8a的合成方法
        3.6.2 产物结构表征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双功能型醌-铜络合物的合成及其在胺-胺借氢反应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催化剂MR-CU的制备实验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设备及仪器
        4.2.3 羟基联吡啶配体L1的制备
        4.2.4 催化剂MR-Cu的合成
    4.3 催化剂MR-CU的表征分析
        4.3.1 催化剂MR-Cu的 SEM分析
        4.3.2 催化剂MR-Cu的 FT-IR分析
        4.3.3 催化剂MR-Cu的 EDX分析
        4.3.4 催化剂MR-Cu的 XPS分析
    4.4 催化剂MR-CU在借氢反应中的应用
        4.4.1 条件优化实验
        4.4.2 底物普适性研究
    4.5 反应机理
    4.6 回收实验
    4.7 实验结果与讨论
        4.7.1 苄胺1a和对甲氧基苯胺3a的反应步骤
        4.7.2 苄胺1a和邻苯二胺10a的反应步骤
        4.7.3 产物结构表征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4)DDQ介导的CDC反应用于含氮杂环的合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通过CDC反应构建碳氮键的发展
    1.2 分子间CDC反应
        1.2.1 芳香胺参与的偶联反应
        1.2.2 酰胺参与的偶联反应
        1.2.3 磺胺参与的偶联反应
        1.2.4 其他氮源参与的偶联反应
    1.3 分子内CDC反应
        1.3.1 芳香胺参与的成环反应
        1.3.2 酰胺参与的成环反应
        1.3.3 磺胺参与的成环反应
        1.3.4 其他氮源参与的成环反应
    1.4 分子内/分子间CDC反应
        1.4.1 芳香胺参与的偶联并成环反应
        1.4.2 酰胺参与的偶联并成环反应
        1.4.3 磺胺参与的偶联并成环反应
        1.4.4 其他氮源参与的偶联并成环反应
    1.5 DDQ的介绍及应用
    1.6 课题设计及研究意义
第二章 四氯对苯醌介导的邻烯丙基苯胺类化合物的氧化成环反应研究
    2.1 前言
    2.2 氧化成环反应最佳条件筛选
    2.3 氧化成环反应底物扩展
    2.4 串联反应最佳条件筛选
    2.5 串联反应底物拓展
    2.6 克级放大实验
    2.7 反应机理研究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DDQ介导的1,3-二芳基丙烯和4-氨基香豆素的偶联反应研究
    3.1 前言
    3.2 偶联反应最佳条件筛选
    3.3 偶联反应底物拓展
    3.4 偶联并环化反应
    3.5 反应机理研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DDQ介导的1,3-二芳基丙烯和邻氨基苯甲酰胺的偶联环化反应研究
    4.1 前言
    4.2 偶联环化反应最佳条件筛选
    4.3 偶联环化反应底物扩展
    4.4 反应机理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部分
    5.1 实验一般操作
    5.2 原料合成
        5.2.1 1,3-二芳基丙烯的合成
        5.2.2 邻1,3-二芳基丙烯对取代的苯胺的合成
        5.2.3 邻氨基苯甲酰胺的合成
        5.2.4 4-氨基香豆素合成
        5.2.5 带取代基的4-氨基香豆素合成
    5.3 偶联反应和成环反应
        5.3.1 邻1,3-二芳基丙烯苯胺的氧化环化反应
        5.3.2 四氯对苯醌的回收再利用实验
        5.3.3 1,3-二芳基丙烯与对位取代的苯胺的串联反应
        5.3.4 1,3-二芳基丙烯与4-氨基香豆素的偶联反应
        5.3.5 1,3-二芳基丙烯与邻氨基苯甲酰胺的偶联环化反应
    5.4 化合物表征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关键化合物的核磁谱图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5)伏安法测定质子惰性溶剂中Br(?)nsted-Lowry酸和碱强度的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测定弱酸和弱碱的解离常数的意义及影响因素
        1.1.1 测定弱酸和弱碱解离常数的意义
        1.1.2 影响弱酸和弱碱解离常数的因素
    1.2 弱酸和弱碱解离常数的测定方法
        1.2.1 紫外可见光谱法
        1.2.2 毛细管电泳法
        1.2.3 理论计算法
        1.2.4 电化学分析方法
    1.3 质子耦合电子转移(PCET)反应
    1.4 对苯醌类化合物的概述
        1.4.1 对苯醌类化合物的应用
        1.4.2 对苯醌类化合物的反应机理
    1.5 对苯二酚的概述
        1.5.1 对苯二酚的应用
        1.5.2 对苯二酚在乙腈中的反应机理
    1.6 质子惰性溶剂的种类
        1.6.1 乙腈
        1.6.2 1,2-二氯乙烷
        1.6.3 二甲基亚砜
        1.6.4 四氢呋喃
    1.7 本论文的目标和研究的思路
第2章 基于对苯醌衍生物还原的电化学方法测定质子惰性溶剂中Br(?)nsted-Lowry酸的pK_a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与装置
        2.2.3 工作电极的处理
        2.2.4 溶液的配置
    2.3 结果和讨论
        2.3.1 对苯醌及其衍生物在乙腈中的电化学行为
        2.3.2 Br(?)nsted酸对对苯醌的衍生物还原的影响
        2.3.3 乙腈中水含量对新峰的影响
        2.3.4 扫描速率的影响
        2.3.5 伏安法测定乙腈中Br(?)nsted酸的pK_a的机理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一种伏安法测定质子惰性溶剂中Br(?)nsted-Lowry弱酸和弱碱pK_a和pK_b的新方法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与装置
        3.2.3 工作电极的处理
        3.2.4 溶液的配置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测定Br(?)nsted弱酸的pK_a
        3.3.2 测定Br(?)nsted弱碱的pK_a
        3.3.3 乙腈中伏安法测定Br(?)nsted酸-碱的pK_a的机理
        3.3.4 测定磺胺类药物的解离常数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6)1-磷杂富烯与对苯醌的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富烯的合成及应用
        1.1.1 富烯的合成方法
        1.1.2 富烯的环加成
    1.2 碳磷双键的化学性质及其应用
        1.2.1 磷碳双键的反应活性
        1.2.2 含碳磷双键化合物的应用
    1.3 磷杂富烯的合成方法及应用
        1.3.1 磷杂富烯的合成方法
        1.3.2 磷杂富烯的应用
    1.4 课题引入
    参考文献
第二章 1-磷杂富烯与对苯醌的反应
    2.1 a-C2 桥联双磷杂环戊二烯衍生物与对苯醌的反应
    2.2 1 -磷杂降冰片烯衍生物与对苯醌的反应
    2.3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实验部分
    3.1 主要试剂与仪器
        3.1.1 试剂出处及纯度
        3.1.2 主要的仪器
    3.2 化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3.2.1 a-C2桥联双磷杂环戊二烯的合成
        3.2.2 主要产物的合成及表征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7)酚的电氧化及酸催化合成对羟基苯甲醚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有机电化学合成
        1.1.1 有机电化学合成发展简介
        1.1.2 有机电化学合成的优缺点
    1.2 对苯醌及其衍生物的电化学合成
        1.2.1 以苯或烷基苯为原料
        1.2.2 苯酚和对苯二酚为原料
    1.3 1,4-萘醌及其衍生物的电合成
        1.3.1 萘及其衍生物直接电氧化
        1.3.2 萘及其衍生物间接电化学氧化
    1.4 蒽醌及其衍生物的电合成
        1.4.1 以Cr(Ⅲ)/Cr(Ⅵ)为媒介间接电氧化法
        1.4.2 以KBr为媒介
    1.5 邻苯醌和菲醌及其衍生物的电合成
    1.6 醌氢醌的合成进展
    1.7 酚的电化学氧化溴代研究现状
    1.8 常见的酸催化剂
    1.9 对羟基苯甲醚的研究
        1.9.1 对羟基苯甲醚的用途
        1.9.2 对羟基苯甲醚的合成方法
    1.10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选题意义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仪器
        2.1.3 分析仪器的使用条件
        2.1.4 铅电极的制备
        2.1.5 732 离子交换树脂的处理方法
    2.2合成实验
        2.2.1 酚的电氧化合成醌类化合物
        2.2.2 酚的电氧化溴代合成芳香族溴代化合物
        2.2.3 以醌氢醌为原料合成各种酚醚
3 结果与讨论
    3.1 酚的电氧化合成醌类化合物
        3.1.1 合成产物的表征
        3.1.2 醌氢醌电合成反应条件研究
    3.2 酚的电氧化溴代合成芳香溴代物
        3.2.1 苯酚溴代衍生物的表征
        3.2.2 萘酚溴代物的表征
    3.3 以醌氢醌为原料合成各种酚醚
        3.3.1 合成产物的表征
        3.3.2 对羟基苯甲醚合成反应条件研究
        3.3.3 732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合成对羟基苯甲醚
        3.3.4 合成对羟基苯甲醚及其他酚醚化合物的机理研究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情况

(8)过渡金属催化的C-H键硅烷化反应和C-H键串联[3+2]环化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8 -氨基喹啉导向的C-H键活化/官能团化反应
        1.2.1 碳-碳键的构筑
        1.2.2 碳-氮键的构筑
        1.2.3 碳-氧键的构筑
        1.2.4 碳-卤键的构筑
        1.2.5 碳-硅键的构筑
        1.2.6 碳-磷键的构筑
        1.2.7 碳-硫键的构筑
    1.3 O-NHAc导向的C-H键活化/官能团化反应
        1.3.1 与炔烃的反应
        1.3.2 与烯烃的反应
        1.3.3 与重氮的反应
        1.3.4 与其他偶联试剂的反应
    1.4 本文立题思路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钯催化远程非活泼C(sp~3)-H键直接分子间硅烷化
    2.1 引言
    2.2 钯催化远程非活泼C(sp~3)-H键直接分子间硅烷化
        2.2.1 反应条件筛选
        2.2.2 底物拓展
        2.2.3 合成应用
        2.2.4 机理研究
    2.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钯催化C(sp~2)-H键直接分子间硅烷化立体选择性合成Z-式乙烯基硅烷
    3.1 引言
    3.2 钯催化C(sp~2)-H键直接分子间硅烷化立体选择性合成Z-式乙烯基硅烷
        3.2.1 反应条件筛选
        3.2.2 底物拓展
        3.2.3 机理研究
        3.2.4 合成应用
    3.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铑催化氧化还原中性的N-芳氧乙酰胺与丙炔酸酯的串联[3+2]环化
    4.1 引言
    4.2 铑催化氧化还原中性N-芳氧乙酰胺与丙炔酸酯的串联[3+2]环化
        4.2.1 反应条件筛选
        4.2.2 底物拓展
        4.2.3 合成应用
        4.2.4 机理研究
    4.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铑催化双导向基辅助的氧化还原中性的N-芳氧乙酰胺与1-炔基环丁醇的串联[3+2]环化/开环
    5.1 引言
    5.2 铑催化的双导向基辅助的氧化还原中性的N-芳氧乙酰胺与炔基环丁醇的串联[3+2]环化/开环反应
        5.2.1 反应条件筛选
        5.2.2 底物拓展
        5.2.3 合成应用
        5.2.4 机理研究
    5.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全文总结
第七章 实验部分
    7.1 钯催化远程非活泼C(sp~3)-H键直接分子间硅烷化
        7.1.1 原料制备
        7.1.2 底物拓展
        7.1.3 合成应用
    7.2 钯催化C(sp~2)-H键直接分子间硅烷化立体选择性合成Z-式乙烯基硅烷
        7.2.1 原料制备
        7.2.2 底物拓展
        7.2.3 合成应用
        7.2.4 机理研究
    7.3 铑催化氧化还原中性的N-芳氧乙酰胺与丙炔酸酯的串联[3+2]环化
        7.3.1 原料制备
        7.3.2 底物拓展
        7.3.3 合成应用
        7.3.4 机理研究
    7.4 铑催化双导向基辅助的氧化还原中性的N-芳氧乙酰胺与1-炔基环丁醇的串联[3+2]环化/开环
        7.4.1 原料制备
        7.4.2 底物拓展
        7.4.3 合成应用
        7.4.4 机理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1 典型化合物的核磁谱图
附录2 新化合物一览表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9)四氯苯醌的电化学再生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醌及其衍生物
        1.1.1 醌类化合物简介
        1.1.2 DDQ简介
        1.1.3 四氯苯醌简介
        1.1.4 醌类化合物催化氧化反应实例
    1.2 噻唑化合物简介
        1.2.1 噻唑化合物在医药领域中的应用
        1.2.2 噻唑化合物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
        1.2.3 噻唑化合物在材料领域中的应用
        1.2.4 噻唑化合物在食品香料中的应用
    1.3 有机电化学合成
        1.3.1 有机电化学合成简介
        1.3.2 卤素在有机合成及电化学合成中的应用
    1.4 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四氯苯醌的再生方法研究
    2.1 四氯苯醌氧化再生的研究现状
    2.2 立题依据以及方案设计
    2.3 以过氧化氢为氧化剂氧化再生四氯苯醌的研究
        2.3.1 反应条件优化
        2.3.2 扩大量反应及工业应用前景研究
    2.4 以卤素离子为电催化剂电化学再生四氯苯醌的研究
        2.4.1 循环伏安测试研究
        2.4.2 反应条件优化
        2.4.3 扩大量反应及工业应用前景
    2.5 实验部分
        2.5.1 实验试剂与溶剂
        2.5.2 实验仪器
        2.5.3 测试仪器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噻唑化合物的电化学合成研究
    3.1 噻唑化合物合成研究进展
    3.2 立题依据以及方案设计
    3.3 噻唑化合物的电化学合成研究
        3.3.1 循环伏安测试研究
        3.3.2 反应条件优化
        3.3.3 底物反应性研究
        3.3.4 反应机理的预测
    3.4 实验部分
        3.4.1 实验试剂与溶剂
        3.4.2 实验仪器
        3.4.3 测试仪器
        3.4.4 噻唑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3.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钯催化活性碳碳不饱和键的双官能化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钯催化烯烃碳氢键烷基化与芳基化反应的研究进展
        1.2.1 钯催化烯烃碳氢键烷基化反应
        1.2.2 钯催化烯烃碳氢键芳基化反应
        1.2.3 钯催化联烯芳基化反应的研究进展
    1.3 使用共轭炔烯酯(酸)合成吡喃酮化合物的方法
        1.3.1 非金属催化的反应
        1.3.2 钯催化的反应
        1.3.3 其它金属催化的反应
    1.4 烯丙醇作为烯丙基化试剂的相关研究
    1.5 多取代茚并异喹啉的合成方法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钯催化烯烃的双键保持芳基-酰氧基化反应
    2.1 引言
    2.2 钯催化烯烃的双键保持芳基-酰氧基化反应
        2.2.1 课题的挑战性和研究策略
        2.2.2 最佳反应条件的筛选
        2.2.3 底物兼容性的考察
        2.2.4 底物的局限性
        2.2.5 推测可能的反应机理
    2.3 总结与展望
    2.4 实验部分
        2.4.1 实验试剂、溶剂和仪器
        2.4.2 底物的合成
        2.4.3 钯催化烯烃的双键保持芳基-酰氧基化反应的实验步骤
        2.4.4 机理探究实验过程
    2.5 原料的表征数据
    2.6 新化合物的表征数据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钯催化共轭炔烯酯环化/烯丙基化串联反应合成多取代吡喃酮化合物
    3.1 引言
    3.2 钯催化共轭炔烯酯环化/烯丙基化串联反应
        3.2.1 课题的挑战性和研究策略
        3.2.2 最佳反应条件的筛选
        3.2.3 底物兼容性的考察
        3.2.4 底物的局限性
        3.2.5 推测可能的反应机理
    3.3 总结与展望
    3.4 实验部分
        3.4.1 实验试剂、溶剂和仪器
        3.4.2 底物的合成
        3.4.3 钯催化共轭炔烯酯环化/烯丙基化串联反应的实验步骤
        3.4.4 机理探究实验过程
    3.5 原料的表征数据
    3.6 新化合物的表征数据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钯催化联烯分子内双芳基化反应合成茚并异喹啉及其衍生物
    4.1 引言
    4.2 钯催化联烯分子内双芳基化反应
        4.2.1 课题的挑战性和研究策略
        4.2.2 最佳反应条件的筛选
        4.2.3 底物兼容性的考察
        4.2.4 底物的局限性
        4.2.5 推测可能的反应机理
    4.3 总结与展望
    4.4 实验部分
        4.4.1 实验试剂、溶剂和仪器
        4.4.2 底物的合成
        4.4.3 钯催化联烯分子内双芳基化反应的实验步骤
    4.5 原料的表征数据
    4.6 新化合物的表征数据
总结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它研究成果
化合物一览表

四、对苯醌氧化加成合成四氯-1,4-苯醌(论文参考文献)

  • [1][4+2]环加成合成四氢喹啉稠环化合物的反应研究[D]. 雷禄.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2]环状碘鎓盐的对映选择性膦酸酯化和三氟甲硫基化反应研究[D]. 段龙辉.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3]萘醌类衍生物的设计合成与催化应用[D]. 杨清. 江南大学, 2020(01)
  • [4]DDQ介导的CDC反应用于含氮杂环的合成研究[D]. 晏显航.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 [5]伏安法测定质子惰性溶剂中Br(?)nsted-Lowry酸和碱强度的方法[D]. 庞俊杰. 辽宁大学, 2019(01)
  • [6]1-磷杂富烯与对苯醌的反应[D]. 申宁宁. 郑州大学, 2019(08)
  • [7]酚的电氧化及酸催化合成对羟基苯甲醚的研究[D]. 率为举.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2019(06)
  • [8]过渡金属催化的C-H键硅烷化反应和C-H键串联[3+2]环化反应研究[D]. 潘金龙.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9]四氯苯醌的电化学再生及其应用[D]. 李勇. 北京工业大学, 2019
  • [10]钯催化活性碳碳不饱和键的双官能化反应研究[D]. 邱圣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对苯醌氧化加成合成四氯-1,4-苯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