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桥脑角占位41例手术体会

小脑桥脑角占位41例手术体会

一、桥小脑角占位41例手术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杨吉鹏,邱翔,李晓瞳,李琛,李朝晖,胡红超,陈晓雷,徐兴华,孙晓枫[1](2021)在《3DSlicer软件在乙状窦后入路开颅术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评价3DSlicer软件在乙状窦后入路术中的应用价值,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开颅辅助方法。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0年8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患者45例,听神经瘤33例,脑膜瘤9例,表皮样囊肿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与对照组(25例),术前完善颞骨CT、MRV等影像学检查,观察组利用3DSlicer软件建立颅骨与静脉窦3D模型,于颅骨表面标记关键孔位置并测量关键孔与星点与二腹肌沟上末端的距离,根据两组距离确定术中关键孔的位置。为对照组中患者开颅时术者根据影像学结果经验性的定位关键孔。结果观察组20例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患者关键孔均可显露横窦-乙状窦结合处的内侧缘,定位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0例手术均实现单骨孔骨瓣形成,无1例损伤静脉窦,开颅时间缩短,颅骨缺损减少,骨瓣复位良好,术后无1例患者出现脑脊液漏。结论应用3DSlicer软件可有效辅助枕下乙状窦后入路骨瓣开颅时关键孔的精准定位,有利于保护静脉窦与减少颅骨缺损。

张云一[2](2019)在《大型听神经瘤的手术治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大型听神经瘤(Acoustic Neuroma,AN)手术切除程度及面神经功能情况,总结手术经验提高大型听神经瘤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九病区2014年0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45例大型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手术均由同一术者(王宏主任)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进行。常规行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颞骨精扫CT、头颅平扫+增强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以及听力和后颅窝电生理检查。手术均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进行。依照HB面神经功能分级系统(House-Brackmann grading system,HB)对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及随访期间的面神经功能进行详细的评估分级。术后定期复查,对随访期间肿瘤复发或再生长患者进行放射治疗。统计并分析影响大型听神经瘤患者术后面神经功能的相关因素,并对比分析肿瘤切除程度与面神经功能的关系,以及肿瘤切除程度与肿瘤复发的关系。使用SPSS25.0软件对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45例大型听神瘤患者中,女性约占52%,年龄为48.00±11.59岁。右侧听神经瘤占56.0%,肿瘤直径38.91±7.31mm,最大直径为58mm。随访时间4个月至5年,随访1年以上的患者有40例。无围术期死亡病例。40例随访1年以上的患者中,全切除率12.5%(5/40),近全切除率55.0%(22/40),次全切除32.5%(13/40)。面神经解剖保留率100%,术后早期(出院时)及远期(随访时间满1年)面神经功能良好率分别为(HBIII级)62.5%(25/40)和82.5%(33/40)。术后早期及远期面神经功能良好率各组分别为,全切组为20%和60%,近全切除组为77.3%和86.4%,次全切组为76.9%和84.6%;统计分析得出术后早期面神经功能与肿瘤切除程度相关(P<0.05)。全切组、近全切组和次全切组复发率分别为0,13.6%,15.4%。伽玛刀放射治疗后平均随访34.3个月,控制率为100%。结论:大型听神经瘤经乙状窦后入路可以全切肿瘤,在面神经及脑干与肿瘤粘连较紧密时可选择近全切除或者次全切除并辅助放射治疗或者随访观察,能够获得良好的面神经功能保留以及良好的肿瘤控制,此策略可作为提高大型听神经瘤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一个可行方法。

时冲[3](2019)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疗效及并发症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病例的回顾性分析,探讨手术效果及引起并发症的危险因素,通过对临床资料的统计分析提出降低并发症的注意事项,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解放军第371中心医院神经外科自2014年1月1日到2015年12月31日一共完成MVD治疗HFS 295例,从中筛选出由同一术者完成的MVD 174例作为研究对象,入组资料能完成6M以上的随访。所有资料行MRI FLAIR扫描确诊为原发性面肌痉挛。完善检查后行枕下-乙状窦后入路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记录责任血管类型,通过术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的回访分析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恢复情况,统计责任血管情况并分析引起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及原因。结果总样本174例,其中男性61例,占35.1%,女性113例,占64.9%,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左侧发病89例,占51.1%,右侧85例,占48.9%;年龄从22Y-75Y,平均54.1±13.2Y;病史从1Y-20Y,平均病史5.2±3.6Y;住院时间从8D-21D,平均住院时间12.5D。根据发病程度进行Cohen分级:I级33例,占19%;II级39例,占22.4%;III级59例,占33.9%;IV级43例,占24.7%。术前已接受针灸、A型肉毒素封闭治疗81例,占46.6%。责任血管为椎动脉(VA)型22例,占比12.6%;椎动脉+小脑前下动脉(VA+AICA)型41例,占比23.6%;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VA+PICA)13例,占7.5%;小脑前下动脉(AICA)型62例,占比35.6%;小脑后下动脉(PICA)型22例,占比12.6%;小脑前下动脉分支11例,占6.3%;无明显责任血管3例,1.7%,未发现静脉血管压迫,以上责任血管术中探查与术前MRI检查一致。将手术效果分为治愈、有效、无效,其中治愈143例,占82.2%;有效22例,12.6%;无效9例,占5.2%;术后6M回访治愈患者156例,手术成功率90%;12M回访治愈160例,占92%;18M回访治愈163例,占93.7%;24M回访治愈164例,手术成功率94.3%。术后2W内出现并发症患者58例,发生率33.3%,其中面神经麻痹21例,占36.2%;脑脊液漏患者8例,占13.8%;手术切口愈合不良患者5例,占8.6%,听力下降患者24例,占41.4%;术后24小时内复查头颅CT无脑出血及中枢系统感染患者。术后6M回访面瘫10例,听力障碍8例;术后12M回访面瘫8例,听力障碍13例;术后18M、24M回访面瘫7例,听力障碍13例。结论1.应根据不同的责任血管选择不同的减压方式,椎动脉参与的多血管压迫是影响手术成功率、引起并发症的关键因素。2.急性出现的并发症往往预后不良,而迟发出现的并发症多数预后良好。

林继业[4](2018)在《3D打印技术在颅底外科疾病诊治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第一章 3D打印技术在颅底外科手术规划中的应用目的 探讨3D打印技术制作的颅底疾病模型用于术前规划、模拟手术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3月至2015年12月在我科手术的9例颅底疾病患者,术前获取患者头颅CT/MR资料,应用MIMICS 17.0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借助3D打印机打印出颅底疾病模型,用于术前评估和设计手术方案。结果 术者在术前完成了颅底疾病模型的制作,能清楚显示颅底病变的形态及其与邻近大血管、颅骨的空间关系,为设计手术入路和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并可在体外进行模拟手术。术中借助3D模型指导肿瘤切除或动脉瘤夹闭,9例手术均获得较好结果,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结论 3D打印颅底疾病模型技术上可行,能够有效辅助复杂颅底疾病手术方案的制定及模拟手术,提高手术效率和安全性。第二章 3D打印个体化颅神经在颅底肿瘤手术中的应用目的 术前使用3D打印技术创建个体化的颅底肿瘤模型,使视交叉、面神经等颅神经可视化,协助术中识别和保护颅神经。方法 应用内镜经鼻蝶入路、经翼点入路切除鞍区肿瘤23例,经乙状窦后入路切除桥小脑角区肿瘤15例。术前获取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以3D T1-TFE序列和DTT技术实现颅神经的示踪重建,用MIMICS17.0软件进行颅底肿瘤的三维重建并打印3D实体模型,用于模拟手术基本步骤及术中导航。结果 38例颅底肿瘤的手术过程与术前设计基本一致,术后神经功能保存良好,未出现严重并发症。3D打印个体化颅神经与颅底肿瘤实体模型直观显示了鞍区和桥小脑角区的解剖细节,视交叉与鞍区肿瘤的位置关系:前下方21.74%(5/23),前上方65.22%(15/23),后上方8.70%(2/23),有1例术前未知;面神经与桥小脑角区肿瘤的位置关系:背侧6.67%(1/15),下极6.67%(1/15),腹侧下方 26.67%(4/15),腹侧中央 13.33%(2/15),腹侧上方 33.33%(5/15),上极0.00%,有2例术前未知,经术中或影像证实了其准确性。初步问卷评估显示神经外科医师对于模型辅助手术的准确性和实用性评价较高。结论 3D打印颅底肿瘤模型及相关的颅神经,将虚拟三维模型转为实体模型模拟手术,可协助术前设计手术方案,术中实时指导手术操作,提高手术效率,避免颅神经误损伤。

赵孝淳[5](2018)在《老年脑膜瘤患者的临床特点、预后影响因素以及治疗策略》文中研究指明脑膜瘤是成人中最常见的颅内肿瘤之一。它具有着良性和缓慢生长的特点。老年患者的颅内肿瘤与相对较年轻的患者相比有着不同的临床特点。我们回顾性分析了本院2007年1月至2014年6月的528例有效的脑膜瘤病例,其中包括115例(21.8%)65岁以上的患者。我们以65岁作为年龄的分界线,比较了老年患者和年轻脑膜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术后情况的差异。我们进一步关注了老年脑膜瘤患者群体本身,分析了哪些因素会影响老年脑膜瘤患者的预后。我们的结果提示老年患者肿瘤直径明显较大(平均值[±SD]43.4±18.0 mm),与年轻组相比(平均值[±SD]37.6±16.5 mm)。老年组中的术后KPS评分显着低于青年组(平均值[±SD]79.64±26.37)和(平均值[±SD]88.81±17.36)。老年人群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均高于年轻组。脑膜瘤的手术引起的并发症主要包括颅内血肿,颅内感染,外周运动障碍,感觉障碍以及颅神经障碍,KPS评分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手术并发症(p<0.01),术前合并症(p<0.01)和非凸面的肿瘤位置(p<0.01)对术后结局有着显着影响。统计分析显示直径对于KPS有一定影响,但无统计显着性。而肿瘤的血供(p=0.94),Simpson分级及切除程度分级(p=0.50),病理分级(p=0.67),以及术前症状(p=0.52)并不是影响术后KPS评分的主要因素。老年脑膜瘤患者的结局与手术直接相关的因素的关系更加显着,而肿瘤特征相关的因素则对于预后影响较小。而肿瘤的切除程度对于老年脑膜瘤患者而言应当并不是放在首位的因素。我们对不同部位的脑膜瘤手术入路和治疗策略进行了系统研究,并结合新的手术入路的解剖学研究,探讨了老年人不同部位脑膜瘤手术的入路选择以及预防术中并发症的策略。结论:由于脑组织的老化和萎缩,老年人较青年人而言,颅内的代偿空间更大,因而老年人脑膜瘤具有直径较大,症状较轻的临床特点。老年脑膜瘤患者的术后结局以及生活质量与手术本身的因素直接相关,包括肿瘤部位,手术直接相关的并发症,和术前合并症。但术后的结局与肿瘤直径,肿瘤血供,肿瘤切除程度的Simpson分级,病理分级及术前症状无显着相关。相对保守的切除和安全性优先的治疗策略应该被视为维持术后生活质量的重中之重,即使肿瘤未能达到完全切除,通过术后的放疗可以达到满意的肿瘤控制。由于老年人术前合并症较年轻人多且复杂,故应当高度重视围手术期的护理和支持治疗。根据肿瘤部位的不同,神经外科医生应当选择简单、安全并且有效的入路以及不同的手术策略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为了保护术后的神经功能以及患者的生活质量,应当采用相对保守的手术策略和术后辅助控制肿瘤生长的措施。

常书锋[6](2016)在《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岩裂—桥脑裂入路的显微解剖和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岩裂-桥脑裂入路的显微解剖学研究目的:通过对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岩裂-桥脑裂入路的各段结构进行显微解剖学研究,观察其所涉及的解剖结构,测量其显微解剖数值,探索其解剖学特征,明确其相互毗邻关系,定量研究该入路分开前、后对周边相关组织结构的显露范围和显微手术可利用的操作空间,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对15具30侧正常成人湿头颅标本进行解剖:模拟手术状态下该入路操作,将尸头侧卧位固定在头架上,乳突后横(纵)切口,开2.5cm-3cm骨窗,切开硬脑膜,测量分开岩裂-桥脑裂前后时手术野显露范围变化,以及三叉、面听、舌咽神经入脑干处暴露情况;显微镜下解剖岩裂和小脑桥脑裂上、下支;对岩裂、桥脑裂上、下支、岩静脉、小脑动脉、三叉、面听、舌咽神经入脑干处等相关研究对象进行测量、照相。结果:该入路可显露的解剖结构上至天幕前侧缘,下到枕骨大孔颈静脉结节,内侧到桥脑和中脑的侧方。可显露桥小脑角区包括岩静脉、小脑上中下三个神经血管复合体。岩裂-桥脑裂分离前后距离在统计学具有差异性。结论:该入路是对经典乙状窦后入路的补充和扩大,根据疾病及病变特点不同,按其在后颅窝上中下神经血管复合体的不同位置,分别设计了手术切口,横(或纵)形切口,具有切口小、脑损伤小,充分利用小脑的自然间隙,不牵拉或少牵拉小脑的情况下增加了操作空间;该入路在微血管减压治疗颅神经疾病方面在解剖学上具有可操作性,有利于显露三叉、面听、舌咽神经全程,减少对岩静脉及其属支的牵拉或切断,三叉、面听、舌咽神经入脑干处显露充分,责任血管探查更全面,使减压更彻底。该入路在同等条件下使后颅窝相关区域的组织结构显露更大,为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的切除提供了解剖学空间。第二部分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岩裂-桥脑裂上支入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目的:评估该入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探讨改良后的手术切口、骨瓣设计、打开岩裂-桥脑裂上支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从2009年2月至2016年1月,采用该入路手术治疗251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51例患者中231例发现责任血管,20例未发现责任血管,4例蛛网膜增厚粘连,16例无血管接触。219例获完全减压,13例未能完全减压,19例术中未能判断是否充分减压。术后疼痛消失244例,明显减轻6例,无效1例。治愈率为99.6%;听力下降3例,面瘫2例。结论:该入路治疗三叉神经痛,有利于显露三叉神经全程,特别是三叉神经入脑干区,有利于责任血管的探查、减压,减轻岩静脉及面、听神经的牵拉,可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改良的手术切口、骨瓣符合手术要求,可减少并发症。第三部分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小脑桥脑裂入路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研究目的:评估该入路治疗面肌痉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探讨改良后的手术切口、骨瓣设计、打开桥脑裂上、下支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从2009年2月至2016年1月,采用该入路手术治疗148例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8例均发现责任血管压迫,136例完全减压,12例未完全减压。术后痉挛消失134例,明显减轻14例;听力下降1例,面部轻瘫3例,脑脊漏1例。结论:该入路治疗面肌痉挛,有利于显露面神经全程,特别是面神经入脑干区,有利于责任血管的探查、减压及减轻面、听神经的牵拉,可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改良的手术切口、骨瓣符合手术要求,可减少并发症。第四部分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小脑桥脑裂下支入路治疗舌咽神经痛的临床研究目的:评估该入路治疗舌咽神经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探讨改良后的手术切口、骨瓣设计、打开桥脑裂下支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从2009年2月至2016年1月,采用该入路手术治疗17例舌咽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例均发现责任血管压迫。14例完全减压,3例未完全减压。术后14例疼痛消失,3例疼痛明显减轻。3例术后并发一过性吞咽困难。结论:该入路治疗舌咽神经,对显露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全程有帮助,特别是靠近脑干处的责任血管,便于探查、减压,可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改良的手术切口、骨瓣符合手术要求,可减少并发症。第五部分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岩裂-桥脑裂入路治疗桥小脑角区肿瘤的临床研究目的:探讨该入路治疗桥小脑角区肿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打开岩裂-桥脑裂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16年1月31例经该入路手术治疗大型听神经瘤(≥3.0cm)3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全切除,11例近全切除,5例次全切除。29例面神经解剖保留,2例未能解剖保留,均于术中行面神经端端吻合。结论:该入路在有限的骨窗内,利用小脑自然间隙,在不牵拉或少牵拉的情况下,达到了手术操作所需的空间,创伤小、并发症少,降低脑组织、神经、血管的牵拉损伤风险,以较小的手术切口及骨窗范围使桥小脑角区肿瘤特别是大型肿瘤(直径≥3cm)的手术效果达到或优于传统开颅手术。

袁雪松,卞晓星,魏文锋,刘平,包卿[7](2015)在《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桥小脑角区脑神经压迫综合征的疗效》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桥小脑角区颅神经压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2011-03—2014-10采用颅神经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的43例桥小脑角区颅神经压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左侧三叉神经痛2例,右侧三叉神经痛1例,面肌痉挛40例。结果术后症状完全消失35例(81.40%)(左侧三叉神经痛1例,面肌痉挛34例),症状明显减轻5例(11.63%)(右侧三叉神经痛1例,面肌痉挛4例),无明显缓解3例(6.98%)(左侧三叉神经痛1例,面肌痉挛2例),有效治愈率93.02%;1例左侧三叉神经痛术后出现面部麻木及嘴角疱疹,面肌痉挛术后听力下降或轻度面瘫2例,无死亡病例,给予临床治疗后可自行痊愈;术后复发2例(面肌痉挛)。结论微血管减压术(MVD)是治疗桥小脑角区颅神经压迫综合征的有效安全方法,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章桂飞[8](2013)在《桥小脑角区肿瘤围手术期的护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桥小脑角区肿瘤围手术期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对50例桥小脑角区肿瘤患者其术前易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有效沟通,术后加强病情变化的观察及并发症的护理,观察护理效果。结果通过精心的护理和治疗,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结论桥小脑角区肿瘤早期生长隐匿,就诊时肿瘤已较大,手术危险性高,且术后极易出现颅神经损伤,及时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能减少患者的焦虑情绪,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王国飞[9](2013)在《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半月节治疗继发性三叉神经痛》文中指出目的: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又称症状性三叉神经痛(STN)。是由于颅内、外各种器质性疾病引起的三叉神经痛。它可继发于桥小脑角,三叉神经根或半月神经节部位的肿瘤、血管畸形、动脉瘤、蛛网膜炎及多发性硬化等疾患。以桥小脑角(CPA)肿瘤引起的三叉神经痛最多见。目前开颅切除肿瘤是唯一可以被认为是针对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病因”治疗的外科治疗手段,但开颅手术危险性极大,某些不愿手术或对开颅手术依从性差的病人不能接受手术,或者由于老年体弱、合并严重系统疾病的高龄患者不能耐受手术,或者患者已经进入癌症晚期,当我们考虑必须借助外科手段去治疗这部分患者时,治疗的目标应该是安全有效且并发症少且轻微,甚至有时仅仅是为了缓解症状。Mullan等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首先报道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半月节(PMC)治疗三叉神经痛,由于该技术安全有效、操作简便,此后在许多国家得以广泛开展,我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临床报道较少,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更未见报道,本文旨在介绍采用PMC方法治疗一组57例STN患者的初步体会。材料及方法:自2005年l月至2012年6月,共采用PMC微创外科治疗STN患者57例,全部患者术前均行CT或MRI检查证实为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其中因胆脂瘤致三叉神经痛24例,脑膜瘤13例,听神经瘤13例,带状疱疹2例,三叉神经鞘瘤2例,颅骨骨瘤1例,鼻咽癌1例,小脑左侧动静脉畸形1例。对行手术治疗的57例继STN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及随访。总结归纳患者的性别、年龄、患病时间、症状、体征、手术情况及术后疼痛缓解及随访情况。结果:本组57例患者共行59次手术,其中2例分别术后1年和2年后疼痛复发再次行2次手术。治疗后疼痛即刻完全缓解52例,有3例疼痛部分缓解,总有效率为96.5%,疼痛无缓解者2例(3.5%)。1例为对侧脑膜瘤压迫引起,术后效果良好。肿瘤切除术后复发1例,肿瘤切除后疼痛部分缓解,后加重又行PMC治疗,疼痛缓解;听神经瘤继发TN1例,PMC术后2年复发再次行手术,疼痛缓解;脑膜瘤继发TN1例术后1年复发再次行PMC术,疼痛缓解;以上两例随访至今未见复发。另有一例脑膜瘤STN开颅手术探查后认为风险极大未能切除,后又改为PMC术,效果满意。治疗后患者感到同侧轻度感觉减退52例,占91.2%;同侧张口受限、咀嚼肌无力52例,占91.2%,症状多于l~3个月内好转消失或良好耐受,围手术期并发口角疱疹7例,占12.3%,术后1周左右恢复。无角膜感觉缺失及角膜反射消失症状出现;随访时间为1099月,平均疼痛缓解时间46个月。截止随访时间内9例(15.8%)术后复发,4例行开颅肿瘤切除术后缓解,5例药物保守治疗可以控制症状。本组患者平均住院6.9天,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1、对于比较年轻的、不典型的三叉神经痛患者术前CT或MRI是非常有必要的。2、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三叉神经半月节是治疗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十分有效的微创方法,对于不适合或不愿意开颅手术,经历其他多种方法治疗不理想的,经皮手术治疗及开颅术后复发的STN患者,PMC是非常值得考虑的。

奚健[10](2012)在《岩静脉保护在听神经瘤手术中的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听神经瘤手术中岩静脉保护的临床意义。方法:以2009年1月-2011年7月施行的听神经瘤显微手术患者共149例为观察对象。详细回顾研究了岩静脉未保留的患者临床资料特点。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对比了岩静脉保留组和未保留组的患者临床资料。同时回顾性研究了听神经瘤术后再次后颅窝减压的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特点。结果:149例患者中岩静脉保留完整141例,保留率达94.6%。岩静脉未能保留患者(以下简称前者)平均年龄为43.5岁,岩静脉保留患者(以下简称后者)平均年龄46岁;前者男女各4例,后者男性50例,女性84例;前者病程平均6.8年,后者病程平均3.8年;前者肿瘤最大径平均46mm,后者肿瘤最大径平均38.6mm;前者肿瘤囊性变为主者仅1例,后者肿瘤囊性变为主有27例。前者术后复查见术区血肿发生为(4/8),小脑水肿发生为(5/8),小脑出血发生为(3/8),1例患者行后颅窝减压。无患者行侧脑室外引流,术后平均住院14天;后者术后复查发现术区血肿40例,小脑水肿56例,小脑出血12例,行后颅窝减压6例,行脑室外引流2例,术后平均住院天数10.6天。统计分析两组之间在发生术区血肿和小脑水肿的几率无显着性差异。统计分析显示岩静脉保留组和未保留组的小脑出血发生率有显着性差异。多因素分析显示岩静脉保留是缩短住院天数的保护性因素。后颅窝减压的7例患者平均年龄为47.6岁,男3例女4例,病程平均4.0年,肿瘤最大径平均40.7mm,肿瘤囊性变为主者0例。术后复查见术区血肿发生为(6/7),小脑水肿发生为(7/7),小脑出血发生为(5/7)。6例患者岩静脉保留。术后平均住院14天。结论:在听神经瘤手术中,应尽可能对岩静脉进行良好的保护,在目前显微外科技术条件下可以得到良好的保护。保护好岩静脉可能减少小脑出血的发生几率,同时可能会缩短术后住院时间。一旦未能保留岩静脉,手术中及时扩大缝合硬脑膜甚至敞开硬脑膜,扩大骨窗减压,若小脑外侧份肿胀明显伴挫伤,可考虑切除部分外侧小脑减压,手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积极做好再次后颅窝减压的准备。听神经瘤术后再次行后颅窝减压的主要原因是小脑出血、术区血肿和小脑水肿。建议后颅窝减压指征应适当放宽,才可能减少后颅窝高压引起的枕骨大孔疝致患者突发呼吸停止的死亡。预防措施则是术中注意保护小脑引流静脉和小脑组织,手术结束时彻底止血,术后常规复查CT争取第一时间发现异常。

二、桥小脑角占位41例手术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桥小脑角占位41例手术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3DSlicer软件在乙状窦后入路开颅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制作颅骨与静脉窦3D模型与测量关键孔相关数据
    3.手术开颅
    4.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2)大型听神经瘤的手术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1 对象和方法
    1.1.1 一般资料
    1.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1.3 临床表现
    1.1.4 影像学资料
    1.1.5 手术方法
    1.1.6 术后观察及处理
    1.1.7 术后随访
    1.1.8 统计学分析
1.2 结果
    1.2.1 一般结果
    1.2.2 肿瘤切除情况
    1.2.3 术后面神经功能
    1.2.4 肿瘤切除程度对面神经功能的影响
    1.2.5 肿瘤切除程度对复发的影响
    1.2.6 术后并发症
1.3 讨论
    1.3.1 大型听神经瘤手术入路的选择
    1.3.2 大型听神经瘤手术策略的选择
    1.3.3 术后处理方案的选择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大型听神经瘤的治疗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疗效及并发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面肌痉挛的治疗及常见并发症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个人小结

(4)3D打印技术在颅底外科疾病诊治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3D打印技术在颅底外科手术规划中的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章 3D打印个体化颅神经在颅底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5)老年脑膜瘤患者的临床特点、预后影响因素以及治疗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绪论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脑膜瘤临床特点与年龄的相关性
    1.引言
    2.材料和方法
    3.结果
    4.讨论
    5.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老年脑膜瘤的预后分析
    1.引言
    2.材料和方法
    3.结果
    4.讨论
    5.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老年脑膜瘤的手术策略及新颖手术入路的尝试
    1.引言
    2.材料和方法
    3.结果与讨论
    4.小结
    5.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已投稿的论文

(6)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岩裂—桥脑裂入路的显微解剖和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前言
第一部分 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岩裂-桥脑裂入路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前言
    1.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器械
        1.3 实验方法
        1.3.1 标本血管灌注
        1.3.2 模拟经枕下乙状窦后锁孔PF-CPF入路,在此过程中进行局部显微结构显露、观察、测量、拍照
        1.4 统计分析
    2.结果
        2.1 颈内动脉、颈内静脉效果满意,椎动脉效果稍差(图 1.5)。
        2.2 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切口部位解剖
        2.3 乙状窦后锁孔入路的解剖显露
        2.4 乙状窦后锁孔经PF-CPF入路的解剖显露
        2.5 小脑岩裂、小脑桥脑裂显微解剖结构和频邻血管、神经关系以及周围结构的解剖量化数据分析
        2.5.1 小脑岩裂、小脑桥脑裂显微解剖结构
        2.5.2 岩裂、桥脑裂自身数据及与相邻关系显微解剖数据
        2.6 乙状窦后锁孔经PF-CPF上入路对上血管神经复合体显微解剖结构以及PV的解剖量化数据分析
        2.6.1 经PF-CPF上入路上血管神经复合体显微解剖结构
        2.6.2 PF-CPF与三叉神经、SCA、PV周围结构的显微解剖量化数据分析
        2.6.2.1 与三叉神经有关的结构显微解剖量化数据分析
        2.6.2.2 SCA 周围结构的显微解剖量化数据分析
        2.6.2.3 PV 及其周围结构的显微解剖量化数据分析
        2.7 乙状窦后锁孔经PF-CPF入路对中血管神经复合体显微解剖以及周围结构的解剖量化数据分析
        2.7.1 经PF-CPF上入路中血管神经复合体显微解剖结构
        2.7.2 PF-CPF与面、前庭蜗神经、展神经、AICA周围结构的显微解剖量化数据分析
        2.8 乙状窦后锁孔经PF-CPF下支入路对下血管神经复合体显微解剖结构以及基底动脉的解剖量化数据分析
        2.8.1 经PF-CPF下入路下血管神经复合体显微解剖结构
        2.8.2 PF-CPF与舌咽、迷走、副神经、PICA、BA周围结构的显微解剖量化数据分析
    3.讨论
        3.1 微创神经外科与“锁孔”手术
        3.2 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PF-CPF入路相关的解剖结构及临床意义
        3.2.1 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皮肤切口位置及方向
        3.2.2 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相关骨性标志及开颅注意事项
        3.2.3 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PF-CPF入路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
        3.3 SRKA经PF-CPF入路后颅窝神经血管复合体的显露和操作要点
        3.3.1 上神经、血管复合体及 PV 暴露操作要点
        3.3.2 中神经、血管复合体的暴露操作要点
        3.3.3 下神经、血管复合体及椎-基底动脉的暴露操作要点
    4.小结
    附图 1
第二部分 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岩裂-桥脑裂上支入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
    前言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临床资料
        1.3 影像学检查
        1.4 手术方法
        1.4.1 麻醉方法、体位选择
        1.4.2 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PF-CPF上支入路微血管减压术
        1.5 术中三叉神经根减压情况
        1.6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手术资料
        2.2 术中三叉神经根减压情况
        2.3 术后疗效及并发症
        2.4 随访结果
    3. 讨论
        3.1 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PF-CPF上支治疗TN的临床意义
        3.2 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PF-CPF上支治疗TN的优缺点
        3.3 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PF-CPF上支治疗TN的减压方式选择
        3.4 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PF-CPF上支治疗TN的术中注意事项
    4. 小结
    附图 2
第三部分 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小脑桥脑裂入路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研究
    前言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临床资料
        1.3 影像学检查
        1.4 手术方法
        1.4.1 麻醉方法、体位选择
        1.4.2 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PF-CPF下支入路微血管减压术
        1.5 统计方法
    2.结果
        2.1 手术资料
        2.2 术中探查结果
        2.3 术中面神经减压情况
        2.4 术后疗效及并发症
        2.5 随访结果
    3.讨论
        3.1 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PF-CPF上、下支治疗HFS的临床意义
        3.2 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CPF上、下支治疗HFS的优缺点
        3.3 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小脑CPF上、下支治疗HFS对重点减压区的作用
        3.4 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CPF上、下支治疗HFS对减压方式选择
        3.5 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CPF上、下支治疗HFS术中注意事项
    4.小结
    附图 3
第四部分 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桥脑裂下支入路治疗舌咽神经痛的临床研究
    前言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影像学检查
        1.3 手术方法
        1.3.1 麻醉方法、体位选择
        1.3.2 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CPF下支入路微血管减压术
        1.4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手术资料
        2.2 术中舌咽神经根减压情况
        2.3 术后疗效及并发症
        2.4 随访结果
    3.讨论
        3.1 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CPF下支治疗GPN的临床意义
        3.2 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桥脑裂下支治疗GPN的优缺点
        3.3 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CPF下支治疗GPN的减压方式选择
        3.4 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CPF下支治疗GPN术中注意事项
    4.小结
    附图 4
第五部分 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岩裂-桥脑裂入路治疗桥小脑角区肿瘤的临床研究
    前言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临床资料
        1.3 影像学检查
        1.4 手术方法
        1.4.1 麻醉方法、体位选择
        1.4.2 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PF-CPF下支入路听神经瘤切除术
        1.5 随访内容
    2.结果
        2.1 手术资料
        2.2 术后疗效及并发症
        2.3 随访结果
    3.讨论
        3.1 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PF-CPF治疗CPA肿瘤的入路设计
        3.2 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PF-CPF治疗CPA肿瘤的优缺点
        3.3 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PF-CPF治疗CPA听神经瘤时重要血管的保护与处理903.4 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PF-CPF治疗CPA肿瘤的面神经保护与处理
        3.4 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 PF-CPF 治疗 CPA 肿瘤的面神经保护与处理
        3.5 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PF-CPF治疗CPA肿瘤时术中注意事项
    4.小结
    附图 5
全文结论
附录A: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岩裂-桥脑裂入路显微解剖实验数据及经统计学处理的数据资料
附录B: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岩裂-桥脑裂上支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统计、随访资料
附录C: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桥脑裂治疗面肌痉挛患者统计、随访资料
综述 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岩裂-桥脑裂入路的解剖及临床研究
    1.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概述
    2.显微神经外科锁孔手术入路概述
    3.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岩裂-桥脑裂入路相关的解剖结构
        3.1 骨性标志
        3.2 桥小脑角区
        3.3 岩裂—桥脑裂:
    4.传统乙状窦后入路的解剖学研究现状和适应症
        4.1 解剖学研究现状
        4.2 传统乙状窦后入路的适应症
    5.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的临床研究现状及进展
        5.1 枕下乙状窦后锁孔临床研究现状
        5.2 枕下乙状窦后锁孔临床研究进展
        5.2.1 内镜辅助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CPA手术
        5.2.2 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岩裂-桥脑裂入路
    6.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7)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桥小脑角区脑神经压迫综合征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8)桥小脑角区肿瘤围手术期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护理
        1.2.1 术前护理
        1.2.1. 1 心理护理
        1.2.1. 2 饮食护理
        1.2.1. 3 体位护理
        1.2.1. 4 症状护理
        1.2.2 术后护理
        1.2.3 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1.2.3. 1 角膜炎、角膜溃疡
        1.2.3. 2 肺部感染
        1.2.3. 3 误吸
        1.2.3. 4 脑干损伤和水肿
        1.2.3. 5 脑脊液漏
2 结果
3 讨论

(9)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半月节治疗继发性三叉神经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 一般资料
    2. 疼痛部位
    3. 既往情况
    4. 手术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10)岩静脉保护在听神经瘤手术中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简表
前言
第一章 149例听神经瘤手术中岩静脉的保护及其观察
    1. 资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章 149例听神经瘤手术后7例行再次后颅窝减压的观察
    1. 资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桥小脑角占位41例手术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3DSlicer软件在乙状窦后入路开颅术中的应用[J]. 杨吉鹏,邱翔,李晓瞳,李琛,李朝晖,胡红超,陈晓雷,徐兴华,孙晓枫.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02)
  • [2]大型听神经瘤的手术治疗[D]. 张云一.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3]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疗效及并发症分析[D]. 时冲. 新乡医学院, 2019(02)
  • [4]3D打印技术在颅底外科疾病诊治中的应用研究[D]. 林继业. 南方医科大学, 2018(01)
  • [5]老年脑膜瘤患者的临床特点、预后影响因素以及治疗策略[D]. 赵孝淳.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6]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岩裂—桥脑裂入路的显微解剖和临床应用研究[D]. 常书锋. 郑州大学, 2016(03)
  • [7]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桥小脑角区脑神经压迫综合征的疗效[J]. 袁雪松,卞晓星,魏文锋,刘平,包卿.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22)
  • [8]桥小脑角区肿瘤围手术期的护理[J]. 章桂飞.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31)
  • [9]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半月节治疗继发性三叉神经痛[D]. 王国飞. 大连医科大学, 2013(05)
  • [10]岩静脉保护在听神经瘤手术中的临床意义[D]. 奚健. 中南大学, 2012(12)

标签:;  ;  ;  ;  ;  

小脑桥脑角占位41例手术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