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黄泥河铁路货场发展区域经济

依托黄泥河铁路货场发展区域经济

一、依托黄泥河铁路货场发展区域经济(论文文献综述)

方伟洁[1](2019)在《线性文化遗产昆明米轨的保护与利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铁路遗产是近代工业革命的产物,对人类社会文化与经济贸易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是典型的线性文化遗产。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形式,线性文化遗产本质上是大型的具有综合性特征的线型遗产区域,以运河、铁路、道路等线型遗迹形态为主体,将沿线区域内重要遗产节点联系起来,共同组成了涵盖区域较大的遗产廊道空间。线性文化遗产代表了一种整体性评价和利用区域文化遗产的方法,回应了文化遗产从局部融入整体的协同发展需求。运河、铁路等形式的线性文化遗产整体保护及将其发展融入现代城市文明与市民生活是国外众多城市利用线性文化遗产的实践经验。随着线性文化遗产的研究逐渐引起国内外的广泛重视,而我国对于线性文化遗产的管理既缺乏行之有效的评价标准,又缺少适应我国国情的经验,这一切都为在理论和现实中探索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必要性。昆明米轨由滇越铁路和滇缅铁路共同组成,主体部分具有百年历史,是全国城市中极为少见的、仍在使用的米轨铁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刻的文化意义。作为昆明市重要的文化遗产资源,昆明米轨既需要得到保护,也需要融入城市的发展之中。本文首先以昆明米轨为研究对象,以对沿线实地田野考察为基础,形成昆明米轨保存概况及其核心性、外延性文化遗产资源的详细介绍,论述昆明米轨作为线性文化遗产而具备的历史、文化、艺术和旅游等多元价值特征。其次,通过专题调研、访谈等田野调查形式,分析在利益相关者“路、地”双方部门分割的体制条件下,昆明米轨存在的文物性质难以界定、民间对于昆明米轨价值的认同度不统一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探寻由于昆明米轨文化遗产保存情况较为复杂、社会资本难以进入昆明米轨的开发与保护对昆明米轨保护与发展形成的障碍。基于此,提出“路、地”双方力量联合、公共服务与文化产业转化手段并举、推动社区参与昆明米轨的保护以及通过昆明米轨的遗产廊道效应带动沿线文化遗产节点整体利用等方式实现昆明米轨融入昆明城市发展的总体格局当中的思考。

杨荣志[2](2019)在《云南省Y县工业园区市场化管理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不论是上市企业管理还是中小企业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一直是企业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其中以薪酬管理的激励作用尤为明显。有效的薪酬管理办法可以提升员工的积极性,发掘出员工潜力,激发组织活力。云南省内工业园区经过近20年的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不可磨灭的力量,本来应该作为经济转型升级试验田的工业园区,近几年发展跟不上园区内企业发展速度,工业园区管理部门也出现人员结构不合理、专业人才不足、新技术使用滞后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如何激发工业园区活力,提高工业园区管理部门行政效率则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Y县工业园区是云南省内的市级工业园区,近几年主要经济指标考核排在全省前列。近几年云南省政府对全省工业园区管理提出“小机构+大服务”的思路,近期将出台全省工业园区管理的相关办法。我就云南省范围内工业园区市场化管理进行探索,并以云南省Y县工业园区进行调查分析,发现Y县工业园区发展速度快,市场潜力大,在转型升级及产业结构调整中具有重要作用,利用上级主管部门认可的聘任制、年薪制等政策措施,结合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薪酬管理理论、增长极理论、产业集群理论等理论,以省内外案例作借鉴,提出Y县市场化管理方案,结合Y县工业园区的特点,提出Y县工业园区市场化管理机制中的薪酬考核方案。这样有效解决园区管理部门人员结构不合理、专业人才不足等问题,有利于工业园区管理部门在机构改革中找出一套合理的解决方案,本文的研究也可为省内其他同类工业园区提供实践经验,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武雅卉[3](2018)在《新建临河铁路物流基地功能布局方案比选》文中认为新建临河铁路物流基地对于推动铁路货运转型、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增强产业发展活力、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在阐述临河站铁路货场现状和临河铁路物流基地概况的基础上,分析新建临河铁路物流基地的意义及定位,提出发展新建临河铁路物流基地的接轨站方案,并从布置原则、主要功能区建设规模对物流基地总体布置方案进行探讨,提出仓储区集中于基地中部、其他功能区环形布置方案,以及仓储区集中于基地南部、其他功能区集中于北部方案2个方案,从工程实施、货流组织方面对方案进行优缺点分析比选,推荐采用仓储区集中于基地中部、其他功能区环形布置方案,以期为类似项目提供参考。

张彬[4](2017)在《乌海经济开发区低碳产业园铁路规划研究》文中认为乌海经济开发区低碳产业园铁路规划建设对促进区域产业整合具有重要意义。以概述乌海经济开发区低碳产业园现状及预估园区货物分品类到发量为基础,提出该园区从田盖素车站接轨的东乌线东胜方向设联络线和田盖素西端设环到环发线2个接轨方案,并从运输组织、工程投资等方面进行优缺点分析比选,最终推荐东乌线东胜方向设联络线方案;根据园区优先发展物流区和北工业区设想,规划"人"字型布局和"一"字型布局2个线路走向方案,从功能、工程可行性角度分析并推荐"一"字型布局方案;从田盖素站、田盖素南站等方面对车站方案进行分析,为乌海经济开发区低碳产业园铁路规划研究提供参考。

李侃[5](2016)在《西安铁路局物流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铁路运输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动脉,以其覆盖全国的铁路网、经营网和信息网的巨大优势,为大批量、中长距离货物提供低价、安全的运输服务,不论目前还是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都是我国交通运输网中的骨干和中流砥柱。近年来,随着其他运输方式的竞争及铁路货运设施的落后,铁路货运量及在大交通中的市场份额有明显下降的趋势,为顺应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铁路传统货运融入现代物流理念,建立完善铁路物流基础设施,加快推进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转型发展是一种必然趋势。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铁路物流业面临的形势和发展背景,论述了西安铁路局加强物流设施规划研究,建设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铁路物流基地体系的必要性。接着从国内外物流基地和铁路物流基地的发展及研究现状出发,在明确了铁路物流基地的功能、类型及规划布局原则的基础上,对西安铁路局物流基地的规划布局进行研究:1.通过西安铁路局货运量、货运设施设备现状及物流能力的分析,找出了目前西安铁路局物流设施、功能存在的问题及主要物流通道能力适应性不匹配的原因。2.按照铁路改革和物流发展对货运设施的要求,通过对西安铁路局区位特征及西安铁路局范围内社会经济特征、产业布局规划、交通运输特征等影响铁路物流基地物流需求因素的分析研究,对西安铁路局范围内铁路物流需求进行了预测。3.以预测的物流需求量为基础,结合货运设施设备现状,提出了西安铁路局铁路物流基地规划布局方案。4.最后,研究了铁路物流基地的功能布局及规模确定方法,并以宝鸡阳平铁路物流基地为例说明。本文通过西安铁路局物流基地规划布局研究,阐述了铁路物流基地规划研究的基本理论,明确了铁路物流基地规划的主要原则、内容及步骤,最后,以宝鸡阳平铁路物流基地为例,提出了物流基地内部功能布局及规模确定方法,以期能对各铁路局物流基地规划建设的实践工作提供帮助。

刘冬洋[6](2016)在《吉林省林区小城镇建设和生态格局建构研究》文中认为吉林省作为生态大省,林业资源众多。其中东部地区分布多个以林业为主导的林区小城镇,各具特点。各林区小城镇以长白山为依托建设发展,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自身产业的衰落,人口红利的减缓,林区小城镇建设逐渐滞缓。同时长白山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自然生态保护屏障,如何协调小城镇建设发展与地区自然生态保护间的矛盾,合理控制林区小城镇未来建设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以林区小城镇为载体,结合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理论,景观格局等分析方法,以Arc GIS空间分析功能在林区小城镇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研究的创新为目的,根据主导产业、交通区位、空间规模三要素现状,选取九座具有代表性的小城镇:石砬子镇、白石山镇、临江市、松江河镇、抚松镇、露水河镇、泉阳镇、靖宇镇、长白镇为研究对象。在研究视角上,以林区小城镇建设为主线,客观上将林区小城镇建设发展历程进行阶段性划分,并针对不同时期特征进行分析;以地区生态格局为辅线,利用Arc GIS等相关软件对典型林区小城镇的生态格局进行量化研究,剖析林区小城镇生态格局变化特征,构筑林区小城镇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评价体系,并构建两座典型林区小城镇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提出未来发展策略。本文研究目标是通过对典型吉林省林区小城镇建设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的量化研究,合理控制林区小城镇未来建设,为吉林省林区小城镇的未来发展提供相关指导与参考,并为小城镇建设提供新的理论与方法。

于晓磊[7](2015)在《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遗产文化研究》文中提出17、18世纪,工业革命使英国为首的一批西方国家一跃成为世界强国,率先进入了现代化社会,从此开启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纪元。技术的进步与动力的改革带来了生产的工业化和文化的工业化,机器生产成为社会新兴的产业类型,随之兴起的工业建筑,也成为最具时代性的建筑类型之一。19世纪40年代,中国开埠,外资开始在上海等沿海通商口岸经商办厂,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成为最先接受西方文化的区域之一,西方先进的工业文明也在此拉开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序幕。中国在近代工业时期建设的工厂建筑汇聚了西方传入的新样式、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它的发展与当时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最先进的社会生产力紧密相连,成为同时期采用西方风格建筑类型的率先之作。正是在这些工业建筑中,在机器大生产的轰鸣声中,中国几千年传统农业社会的运行体制遭受了巨大的冲击,人们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社会生活方式也受到颠覆,不仅如此,近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面临改革,在这一历史剧烈变革、新旧交替的时期,中国传统与现代化的冲突、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撞击表现得尤为激烈,其中产生的各类问题和现象也就更值得探讨,故论文正是选取了 1840年至1949年这一时间节点中的工业建筑遗产进行研究。首先,论文选择长三角地区进行区域工业建筑遗产的研究主要有两点考虑,即它的历史背景和地理区位。近代中国长三角地区成为社会变革最剧烈的地方,与这两点因素密不可分。从地理区位来看,长三角地区东临黄海与东海,西与安徽、江西接壤,北临山东,南邻福建。淮河、长江、钱塘江等大型河流穿越于此,如此通江达海、南北东西进退裕如的优越地理位置,使得这片区域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有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从历史背景来看,长三角地区自六朝伊始,便是历史上的文化富集区,中华民族的精英文化在这里积淀,久远的文化血脉在这里得以保存和延续,传统棉纺织业、丝绸业、陶瓷业、漆木业等工商业堪称发达。到了中国近代,良好的地理优势、厚重的文化基础和工商传统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这里有“五口通商”中以上海为代表的工业经济中心和工业科技中心,又有以南京为主的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签约地、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建立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政治中心,也有作为民族工业发源地的无锡、南通、宁波等一批重要城市。故得益于这两点因素,长三角地区成为中国近代社会变革最剧烈的地方,现代中国正面临向知识经济转型的变革期,该地区在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利用和保护方面仍走在时代的前沿,对这一区域的工业建筑遗产进行研究,可以为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案例。其次,从文化遗产学的视角来看,近代社会所遗留下来的工业建筑是直接受西方工业革命影响而诞生的一种物质形态。近代工业生产力的诞生,改变了厂房建筑、生产设施,甚至社会的生产方式,这种工业化的改变成为近代经济方式和生活方式诞生的逻辑起点,所以工业建筑作为近代社会生活方式的物质载体,可以直观的反映当时的社会变化。但是现实情况是工业建筑遗产这种具有珍贵价值的物质文化遗产迄今并没有受到很好的重视和保护。近些年虽然国家有关部门及社会有识之士在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总体上对工业建筑遗产的科学调查和认知上仍存在不足,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手工业生产不重视的历史渊源有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由于受“雅”“俗”文化之制约,人们对与礼制、政治与宗庙相关的建筑特别重视,而对与生产性相关的手工业建筑相当忽视,导致从历史到今天,对于保存了中国农业社会生产方式的手工业建筑记载和保存数量都很少。即使在今天,与生产相关的遗产仍然没有获得应有的重视,大量近代工业建筑被拆毁,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与现实状况,本文重新梳理近代社会工业建筑遗产,既是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同时也力求重塑公平公正的文化遗产观。综上,论文以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遗产这类物质遗存作为研究对象,这些遗产实际具有全国范围内的典型性。一方面,近代洋务运动的领袖人物如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等人都曾在此从事过工业活动,他们与其他工程技术人员、建筑设计师等共同为中国近代工业创造了一批最早的军事类和“官督商办”类的工业,由此使长三角地区诞生了中国近代最多的工业门类、开创了很多近代工业类型,并且还影响了全国的近代工业建设,这是中国其他城市和区域所不具备的。在此过程中创建的工业建筑从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这时全国工业建筑的风格、特点和成就。另一方面,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在近代聚集有大量建筑师、建筑设计事务所,不管是西方的、留学归来还是本土培养的建筑师,皆在此从事设计工作,所以在工业建筑的设计方面,长三角地区的工业建筑代表了近代中国全国范围内工业建筑的典型特征,最能体现东方与西方思想的结合以及当时的建筑设计理念、设计风格和最高水平。中国长三角区域内的近代工业建筑,率先吸收了西方工业建筑的诸多特征,并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建造技艺和审美思想,成为一种在中国的土地上开花结果的新兴建筑。长三角近代工业建筑遗产不仅蕴含着自身发展和演变的历程,反映出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碰撞,更展示出中国作为东亚地区重要国家的特定历史发展阶段及这一过程中所代表的工业文明成就,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这一国家及文明转型特殊时代,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和中国人社会文化、精神特质、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和生存智慧在新生的工业文明形态中的某种表现。本篇论文共分为十章。第一章是绪论,主要阐述了论文的研究目的、研究路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等内容,对论文的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做了界定,并梳理了中国近代工业建筑(遗产)的研究发展脉络。第二章主要对西方工业革命的原点——英国工业建筑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分析了英国的工业建筑在不同阶段的不同变化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文化及审美变革。中国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主要受此影响,拉开了中国近代社会工业化的变革序幕。第三章至第七章,主要反映了笔者的田野调查成果,展现了长三角地区主要城市中的一大批近代工业建筑遗产现状,系统梳理了 1840——1949年间,中国受西方工业革命影响下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的发展和演变,分析了不同城市的工业建筑遗产所反映出的工业建筑文化。第八章主要使用文化遗产学的方法理论,对长三角地区的近代工业遗产的建筑元素进行结构,分析了其时、空演变整个过程。本文在第九章认为中国近代工业建筑发展存在“移植”与“重塑”两大系统,这两大系统的工业建筑在长三角区域内的互相碰撞、融合、不断创新,发展出适应中国实际情况的近代工业建筑类型,通过对这两大系统出现和演变过程的原因解析,分析了隐藏其中的近代变革期的社会文化。同时,本文还主张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遗产的“文化价值”应是其核心价值。文化遗产学的研究意义在于它不仅关注过去的文化,更立足于当代、为社会未来发展服务,所以论文在第十章尝试以“文化遗产学”的视角,对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模式进行多角度的探索。通过前文对近代工业建筑遗产文化价值的研究,近代工业建筑遗产在保护与利用上,应与体现工业遗产核心价值的物质元素一起,如生产设备、生产环境、生产系统、档案资料和企业文化等,共同得到原真性的保护与利用。

李秀民[8](2014)在《延边林区天保工程实施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森林资源实施有效保护和科学经营是目前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及保护工作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为此,党中央、国务院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开展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重大决策。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实施取得了巨大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要对天保工程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并对天保工程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延边林区是我国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在国家的生产生活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和调节气候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本论文将通过对延边林区天保工程实施情况的分析,研究建立延边林区天保工程实施效果评价体系,并选取较为典型的珲春林业局进行实证分析。本文将从森林资源价值理论、森林生态系统理论、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理论、协调发展理论四方面深入分析天保工程实施理论,为研究延边林区天保工程实施及评价提供理论指导。本文从自然概况、社会经济概况、森林资源概况、特殊性和长白山森工集团有限公司情况四方面对延边林区进行综合分析,并进行延边林区天保工程实施情况分析。首先对延边州天保工程一期情况进行分析,从森林资源恢复、结构调整、富余职工分流、职工收入、林区环境、社会职能剥离六个方面分析其主要成效并进行成效分析。然后对延边州天保工程二期情况进行分析,包括总体思路与主要任务、面临的主要问题、重点内容、社会保障与社会公益体系建设、产业发展构想、政策与资金投入、保障措施、效益分析和组织领导九个方面。基于对延边林区基本情况以及天保工程实施情况的分析,同时结合理论分析法、频度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本文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大方面进行天保工程实施效果评价指标的选取,进而研究构建起延边林区天保工程实施效果评价体系。该体系分为总目标层(1个指标)、一级指标层(3个指标)、二级指标层(12个指标)和三级指标层(26个指标)四个层次。在评价方法上,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取得各指标实际值后采用归一化处理方法得到各指标评价值,最后采用加权算术平均法进行逐层加权求和,得到综合评价值,即天保工程实施效果。本文参照天保工程检查验收标准和评定办法,确定实施效果评价等级:综合得分在90分以上,优秀;综合得分在80-89分,良好;综合得分在70-79分,中等;综合得分在60-69分,合格;综合得分在60分以下,不合格。本文以珲春林业局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对天保工程一期末与实施前比较、天保工程二期初期与一期末比较、天保工程二期初期与实施前比较三方面对其天保工程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得到三方面的综合评价值分别为81分、85分和89分,评价结果均为良好。基于评价结果,从森林经营、林业产业和全民创业三方面对珲春林业局天保工程实施效果进行分析。

彭芳[9](2013)在《曲靖麒沾马城市群人口增长趋势及规划指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中国正进入快速城镇化阶段,人口大量由农村涌向城市,城镇化引起的全国范围内的人口空间流动已成为中国未来人口发展的主要方式,在这一发展背景下,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行,西部城市人口空间流动出现了新的特征与规律。云南桥头堡和滇中城市群的建设,给曲靖麒沾马城市群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曲靖市未来要构建云南省滇中城市群的区域次中心并实现麒麟区、沾益县和马龙县的同城化发展,在构建一体化发展大城市的同时以此提高麒沾马城市群的核心竞争力。面临这样的发展机遇,曲靖麒沾马城市群只有不断促进自身城市化的发展,促进人口像城市群聚集,并对这一人口增长趋势给予一定的规划指引,以人为主体,实现各个层级的产业协调发展、交通和基础设施的完善建设,构建适宜麒沾马城市群自身人口增长和空间发展的新空间结构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城市的凝聚力,实现健康发展。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人口,合理的人口预测和规划指引是决定城市未来空间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本研究中,首先,通过对人口空间流动、空间发展形式的相关理论和案例进行研究总结,引出城市的人口空间流动成因和空间对人口流动的支撑要素,提升了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可行性;其次,通过研究麒沾马城市群的发展背景,将理论和案例研究的的成果应用于本研究主体中,总结了影响城市群人口空间流动和分布的原因,探讨了城市群的人口和空间流动趋势,并在这些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人口预测,提升了本研究最后规划指引的操作可行性;最后,本研究的落脚点在麒沾马城市群人口空间流动的规划指引上,以规划对人口的引导来检验规划的可行性和前瞻性,在人口有效聚集的基础上,促进曲靖麒沾马城市群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形成以人口增长趋势研究进行城市空间规划指引的城市总体规划方式,达到促进麒沾马城市群人口和空间协调发展的最终目的。

杨荔平[10](2013)在《汉中市道路货运站场规划相关问题研究》文中指出道路货运场站是道路运输枢纽的重要交通基础设施,对提高道路运输的效率,降低运输成本,提升服务水平,实现交通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汉中市道路货运场站建设现状整体滞后,货运站场建设不能适应货运量增长和物流服务的需求。为此,根据汉中市目前道路货运场站情况进行规划的相关问题研究,重点研究了汉中市道路货运场站的合理布局、场站内部系统建设、道路货运信息系统建设,并提出规划建设的保障措施。力图通过研究能够加快汉中市道路运输枢纽建设的措施,建设与汉中经济社会发展、城市格局以及干线公路网布局相适应,与多种运输方式相衔接,满足道路货运发展需求的公路运输枢纽及其货运网络服务体系。汉中市道路运输站场的合理规划,能统筹协调和推进汉中市道路货运物流业发展,促进陕南地区与周边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为实现西部大开发与区域经济共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依托黄泥河铁路货场发展区域经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依托黄泥河铁路货场发展区域经济(论文提纲范文)

(1)线性文化遗产昆明米轨的保护与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三) 研究内容
    (四) 研究方法
    (五) 相关研究概念
    (六) 国内外线性文化遗产研究综述
一、昆明米轨的历史及概况
    (一) 昆明米轨的历史沿革
    (二) 昆明米轨的现状
    (三) 昆明米轨的文化遗产空间内容
二、昆明米轨作为线性文化遗产判别的价值特征
    (一) 历经百年时间的历史价值
    (二) 在时间和空间跨度上展现的文化特征
    (三) 在建筑和历史记忆等领域所展现的艺术价值
    (四) 角色转变中的旅游价值
三、昆明米轨保护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一) 昆明米轨沿线文化遗产文物性质界定困难
    (二) 民间对于昆明米轨“存”“废”之争
    (三) 昆明米轨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
四、昆明米轨保护与发展的若干思考
    (一) 路、地双方力量联合以共同促进昆明米轨的保护与开发
    (二) 公共服务与文化产业方式并举以实现昆明米轨的适应性利用
    (三) 强化社区参与,促进昆明米轨沿线形成昆明市文化创意空间
    (四) 以昆明米轨的可持续发展形成带动沿线文化遗产开发的廊道效应
结语
附录: 昆明米轨沿线居民社会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2)云南省Y县工业园区市场化管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对象发展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路线
第二章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工业园区的相关概念
    第一节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
    第二节 工业园区概念
    第三节 工业园区管理理论
    第四节 工业园区管理体制理论
第三章 Y县工业园区概况
    第一节 Y县工业园区发展现状
    第二节 省内其他工业园区管理现状
    第三节 Y县工业园区市场化管理SWOT分析
    第四节 Y县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现状
    第五节 现行管理体制下Y县工业园区管理利弊分析
第四章 省内外工业园区市场化管理成功的案例
    第一节 省内相关工业园区管理体制
    第二节 省外工业园区管理体制案例
第五章 云南省Y县工业园区市场化管理机制建设
    第一节 明确工业园区职能职责
    第二节 工业园区市场化机制利弊分析
    第三节 工业园区人力资源配置及激励措施
    第四节 Y县工业园区市场化管理机制保障措施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创新之处及不足之处
    第三节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新建临河铁路物流基地功能布局方案比选(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1.1 临河站铁路货场现状
    1.2 临河铁路物流基地概况
    1.3 新建临河铁路物流基地定位
2 新建临河铁路物流基地接轨站方案研究
    2.1 新建杜家台接轨站
    2.2 站位选择及其规模
3 临河铁路物流基地总体布置方案研究
    3.1 布置原则
    3.2 主要功能区建设规模
        3.2.1 铁路作业区
        3.2.2 仓储区
        3.2.3 城市配送区
        3.2.4 流通加工区
        3.2.5 公路港
        3.2.6 海关监管区
        3.2.7 综合服务区
    3.3 临河铁路物流基地总体布置方案
        3.3.1 仓储区集中于基地中部、其他功能区环形布置方案 (方案Ⅰ)
        3.3.2 仓储区集中于基地南部、其他功能区集中于北部方案 (方案Ⅱ)
        3.3.3 方案优缺点分析
4 结束语

(4)乌海经济开发区低碳产业园铁路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乌海经济开发区低碳产业园铁路规划方案设计
    2.1 接轨方案
    2.2 线路方案
        2.2.1“人”字型布局方案
        2.2.2“一”字型布局方案
        2.2.3 方案比选
    2.3 车站方案
3 结束语

(5)西安铁路局物流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铁路物流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2.西安铁路局物流现状分析
    2.1 西安铁路局货运量概况
    2.2 西安铁路局既有货运设施概况
    2.3 西安铁路局既有物流能力分析
        2.3.1 主要物流通道线路主要技术标准
        2.3.2 主要物流通道能力适应性
    2.4 存在的主要问题
3.西安铁路局物流需求分析
    3.1 区位特征分析
    3.2 区域内交通运输特征分析
        3.2.1 交通概况
        3.2.2 铁路运输特征分析
    3.3 区域内经济特征、产业布局规划
        3.3.1 经济特征分析
        3.3.2 产业布局规划
    3.4 区域内物流布局规划及物流节点城市
        3.4.1 物流布局规划
        3.4.2 物流节点城市
    3.5 西安铁路局货运量预测
        3.5.1 铁路货运需求总体特征
        3.5.2 运量预测
    3.6 区域内物流需求分析
        3.6.1 物流需求特征
        3.6.2 物流需求的影响因素
        3.6.3 各城市物流需求分析
4.西安铁路局物流基地规划布局方案
    4.1 铁路物流基地规划布局主要原则
    4.2 西安铁路局物流基地规划布局主要内容
        4.2.1 物流基地布局分级
        4.2.2 铁路物流基地规划布局方案
5.铁路物流基地功能布局及规模确定-以宝鸡阳平铁路物流基地为例
    5.1 铁路物流基地功能布局
        5.1.1 铁路物流基地的功能布局原则
        5.1.2 铁路物流基地的功能分区
    5.2 铁路物流基地规模确定
        5.2.1 铁路物流基地的总体规模确定
        5.2.2 铁路物流基地分区规模确定
    5.3 铁路物流基地设备配置
        5.3.1 装卸机械
        5.3.2 仓储设备
    5.4 铁路物流基地设施配置
        5.4.1 铁路线路的配置
        5.4.2 通道和停车场设计
    5.5 宝鸡阳平铁路物流基地功能布局及规模
        5.5.1 物流基地功能定位
        5.5.2 物流量预测
        5.5.3 功能布局方案
        5.5.4 建设规模
6.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及展望
    6.1 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6)吉林省林区小城镇建设和生态格局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背景
        1.1.2 经济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主要创新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林区小城镇生态安全格局研究概述
    2.1 林区小城镇生态安全格局相关概念解释
        2.1.1 林区小城镇
        2.1.2 生态安全格局
    2.2 生态安全格局相关研究概述
        2.2.1 生态安全格局理论
        2.2.2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相关理论
    2.3 林区小城镇与生态安全格局研究
        2.3.1 国内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2.3.2 国内外林区小城镇
        2.3.3 生态安全格局典型案例
    2.4 国内外林区小城镇发展概述
        2.4.1 国外林区小城镇现状
        2.4.2 东北林区小城镇现状
    2.5 吉林省林区小城镇发展概述
        2.5.1 吉林省林业现状
        2.5.2 吉林省林区小城镇
        2.5.3 典型林区小城镇研究范围界定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吉林省林区小城镇建设问题和生态格局现状分析
    3.1 吉林省林区小城镇发展历程与特征分析
        3.1.1 封禁时期(1897 年以前):保护为主,居民点初步形成
        3.1.2 水运时期(1897年—1911年):林业兴起,城镇建设沿江发展
        3.1.3 铁路时期Ⅰ(1911 年—1949 年):资源遭受掠夺,城镇畸形发展
        3.1.4 铁路时期Ⅱ(1949 年—1986 年):采伐业兴盛,城镇建设快速发展
        3.1.5 公路时期(1986 年—至今):可用资源减少,城镇建设发展滞缓
    3.2 典型林区小城镇类型划分与发展特征
        3.2.1 划分原则
        3.2.2 林区小城镇类型划分
        3.2.3 林区小城镇类型特征
    3.3 吉林省林区小城镇建设问题
        3.3.1 人口流失,人口红利减弱
        3.3.2 产业结构单一,资源过度开采
        3.3.3 土地资源缺乏,资源无合理利用
        3.3.4 生态脆弱,灾害频发
    3.4 吉林省林区小城镇建设影响因素
        3.4.1 生态承载力的制约
        3.4.2 宏观政策引导
        3.4.3 区域交通设施建设与推动
        3.4.4 地方产业带动
    3.5 基于景观指数对典型林区小城镇生态格局分析
        3.5.1 工业主导型林区小城镇生态格局特征:农田开垦,景观破碎
        3.5.2 综合型林区小城镇生态格局特征:城镇建设与农田开垦,景观破碎
    3.6 基于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评价体系建构
        3.6.1 评价标准
        3.6.2 评价因子:社会因子
        3.6.3 评价因子:自然因子
        3.6.4 评价体系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吉林省林区小城镇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建构和发展策略研究
    4.1 吉林省上位规划空间控制和管制要求
        4.1.1《吉林省城镇体系规划》建设控制要求
        4.1.2《吉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建设控制要求
    4.2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下林区小城镇发展研究
        4.2.1 低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下研究
        4.2.2 中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下研究
        4.2.3 高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下研究
    4.3 基于ArcGIS系统下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建构
        4.3.1 研究方法及其科学性
        4.3.2 典型操作样本选取
        4.3.3 泉阳镇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建构
        4.3.4 临江市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建构
        4.3.5 泉阳镇与临江市高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发展趋势比对
    4.4 典型林区小城镇发展策略
        4.4.1 工业主导型林区小城镇发展策略
        4.4.2 综合型林区小城镇发展策略
    4.5 吉林省林区小城镇发展策略
        4.5.1 基于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发展建设,划定生态红线
        4.5.2 精明引导人口发展,实施生态移民
        4.5.3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绿色生态产业
        4.5.4 完善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带动区域经济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遗产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略径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路径
    第二节 研究对象及界定
    第三节 本文研究对象的时间、空间范围等相关概念说明
        一、时间界限
        二、“长三角”的含义及其代表性的工业遗产地
        三、近代工业建筑个案描述选择标准
        四、文化遗产学概念
        五、工业建筑与工业建筑遗产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近代工业建筑(遗产)研究综述
        一、国外工业遗产保护理论与政策
        二、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历程
        三、中国近代工业建筑(遗产)研究综述
        四、长三角地区工业建筑(遗产)专题研究综述
    第六节 创新点及存在问题
        一、创新点
        二、存在问题
第二章 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及建筑文化的发展背景
    第一节 英国工业革命及其工业建筑的出现与发展
        一、工业革命开始前英国手工工场建筑(18世纪中期之前)
        二、工业革命初期技术改革对工业建筑的影响(约1750—1800年)
        三、动力改革对工业建筑的影响(约1800—1835年)
        四、重工业发展与多种建筑派别流行对工业建筑的双重影响(约1835—1855年)
    第二节 英国工业革命及工业建筑带来的文化变革
    第三节 中国1840年之前工业建筑概况——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一、明清时期长三角地区的手工业发展背景
        二、长三角地区古代工业建筑概况
        三、受西方工业建筑文化影响下的中国早期近代工业建筑
第三章 最具开创性的长三角近代工业建筑遗产——上海工业建筑遗产文化研究
    第一节 外商主导的萌芽时期工业建筑文化(19世纪40年代——90年代)
        一、文化背景
        二、西方工业建筑的引入
    第二节 民族资本快速发展时期的工业建筑及建筑文化(1894 年—1918 年)
        一、文化背景
        二、仿西式的工业建筑
    第三节 华资、外资碰撞高峰期的工业建筑及建筑文化(1919 年—1936 年)
        一、文化背景
        二、工业建筑
    第四节 战时缓慢发展期的建筑及建筑文化
        一、文化背景
        二、工业建筑
    第五节 上海近代工业建筑遗产文化综述
第四章 城镇型工业建遗产—南通磨闸历史工业城镇遗产文化研究
    第一节 以大生纱厂为中心的工业城镇构成
        一、南通唐闸历史工业城镇的诞生
        二、南通唐闸历史工业城镇的空间布局
    第二节 大生纱厂工业建筑及建筑文化
        一、文化背景
        二、大生纱厂工业建筑
    第三节 其他衍生工业建筑及建筑文化
        一、文化背景
        二、唐闸历史工业城镇其他工业建筑
    第四节 南通唐闸历史工业城镇建筑文化综述
第五章 受政治因素主导的南京工业建筑遗产文化研究
    第一节 南京近代工业萌芽期的工业建筑及建筑文化(1864——1911 年)
        一、文化背景
        二、工业建筑
    第二节 政府主导城市建设期的工业建筑及建筑文化(1912——1949 年)
        一、文化背景
        二、工业建筑
    第三节 南京近代工业建筑遗产文化综述
第六章 民族资本为主导的无锡工业建筑遗产文化研究
    第一节 无锡近代工业起步期的工业建筑及建筑文化(1895 年—1913)
        一、文化背景
        二、工业建筑
    第二节 经济繁荣期的工业建筑及建筑文化(1914 年—1936 年)
        一、文化背景
        二、工业建筑
    第三节 抗日坚挺期的工业建筑及建筑文化
        一、文化背景
        二、工业建筑
    第四节 无锡近代工业建筑文化综述
第七章 长三角地区其他城市近代工业建筑遗产文化研究
    第一节 杭州近代工业建筑遗产及建筑文化
        一、文化背景
        二、主要工业建筑
    第二节 宁波近代工业建筑遗产及建筑文化
        一、文化背景
        二、主要工业建筑
    第三节 镇江近代工业建筑遗产及建筑文化
        一、文化背景
        二、主要工业建筑
    第四节 常州近代工业建筑遗产及建筑文化
        一、文化背景
        二、主要工业建筑
    第五节 嘉兴近代工业建筑遗产及建筑文化
        一、文化背景
        二、主要工业建筑
    第六节 苏州近代工业建筑遗产及建筑文化
        一、文化背景
        二、主要工业建筑
    第七节 长三角地区其他城市工业建筑的文化特点综述
第八章 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遗产时空演变研究
    第一节 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遗产建筑形态及要素分析
        一、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的造型特征及其演变
        二、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技术与结构的演变
    第二节 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避产时间演变分析
        一、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文化的萌芽期(1840—1860)
        二、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文化的发展期(1860—1895)
        三、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文化的成熟期(1895 — 20世纪10年代)
        四、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文化的蜕变期(20世纪10年代—20世纪40年代)
        五、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文化的停滞和复兴期(1937-1949)
    第三节 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文化的空间演变
        一、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化的发展线路
        二、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文化元素的空间传播
第九章 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遗产价值研究
    第一节 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文化“移植”的过程及内在动力分析
        二、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文化“重塑”的过程及内在动力分析
        三、长三角地区工业建筑文化特征演变的内在动力分析
    第二节 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遗产的文化价值
        一、西式建筑中的东方精神——选择的智慧
        二、近代工业建筑是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先锋之作
        三、因水而延续的文脉
        四、近代工业建筑空间营造中的文化意蕴
    第三节 与中国近代其他区域工业建筑遗产的比较
        一、中国近代工业建筑发展概况
        二、中国近代其他区域工业建筑文化
        三、长三角地区与华南、华北、西南地区工业建筑文化比较
第十章 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模式探讨
    第一节 基于文化价值研究的近代工业建筑造产保护原则与模式
        一、近代工业建筑遗产现有保护模式与利弊分析
        二、基于文化价值的保护原则探讨
    第二节 基于文化价值研究的近代工业建筑遗产可持续发展利用原则与模式
        一、近代工业建筑遗产现有利用模式与利弊分析
        二、基于文化价值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探讨
    第三节 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遗产的申遗策略
        一、以唐闸历史工业城镇的遗产价值标准为例
        二、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遗产申遗策略小结
结语
后记
参考文献
附录1 长三角地区十六个(市级)城市近代工业建筑遗产名录

(8)延边林区天保工程实施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天保工程的界定
        1.1.2 天保工程实施的必要性
        1.1.3 选题理由
    1.2 国内外研究情况分析
        1.2.1 国外研究情况
        1.2.2 国内研究情况
    1.3 论文研究的内容、思路和方法
        1.3.1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2 相关理论研究
    2.1 森林资源价值理论
        2.1.1 森林资源的经济学特征
        2.1.2 森林资源的价值
        2.1.3 森林资源价值的确定
    2.2 森林生态系统理论
        2.2.1 森林生态系统的特点
        2.2.2 森林生态系统经营
    2.3 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理论
        2.3.1 林业分类经营概念
        2.3.2 森林分类区划的原则和依据
        2.3.3 国外林业分类经营评析
        2.3.4 我国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理论研究
    2.4 协调发展理论
        2.4.1 协调发展的内涵和特征
        2.4.2 我国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总体情况
        2.4.3 天保地区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情况分析
        2.4.4 天保地区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理论
    2.5 本章小结
3 延边林区情况分析
    3.1 延边州自然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自然资源
    3.2 延边州社会经济概况
        3.2.1 政策环境
        3.2.2 经济环境
        3.2.3 社会文化环境
    3.3 延边林区森林资源概况
    3.4 延边林区特殊性
    3.5 长白山森工集团(原吉林延边林业集团)有限公司情况
        3.5.1 体制沿革
        3.5.2 资产情况
        3.5.3 企业优势
    3.6 本章小结
4 延边林区天保工程实施情况分析
    4.1 延边州天保工程一期情况分析
        4.1.1 主要成效
        4.1.2 成效分析
    4.2 延边州天保工程二期情况分析
        4.2.1 总体思路与主要任务
        4.2.2 面临的主要问题
        4.2.3 重点内容
        4.2.4 社会保障与社会公益体系建设
        4.2.5 产业发展构想
        4.2.6 政策与资金投入
        4.2.7 保障措施
        4.2.8 效益分析
        4.2.9 组织领导
    4.3 本章小结
5 评价体系研究
    5.1 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5.1.1 科学性与全面性相结合
        5.1.2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5.1.3 可比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
        5.1.4 三大效益相统一的可持续性
    5.2 评价指标的选取
        5.2.1 生态效益指标
        5.2.2 经济效益指标
        5.2.3 社会效益指标
        5.2.4 实施效果综合评价指标
    5.3 评价指标体系层次结构模型的建立
    5.4 评价方法
        5.4.1 指标权重的确定
        5.4.2 指标评价值的确定
        5.4.3 综合评价值的确定
    5.5 评价等级
    5.6 本章小结
6 实证研究—以珲春林业局为例
    6.1 珲春林业局基本情况
        6.1.1 珲春概况
        6.1.2 珲春林业局概况
    6.2 珲春林业局天保工程二期情况
    6.3 珲春林业局天保工程实施效果评价
        6.3.1 指标权重
        6.3.2 指标评价值
        6.3.3 综合评价值
        6.3.4 评价结果分析
    6.4 珲春林业局天保工程实施效果分析
        6.4.1 森林经营
        6.4.2 林业产业
        6.4.3 全民创业
    6.5 问题分析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9)曲靖麒沾马城市群人口增长趋势及规划指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的缘起、范围和内容
        1.2.1 研究的缘起
        1.2.2 研究的范围
        1.2.3 研究的内容
    1.3 研究的方法和框架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框架
2 相关理论研究和总结及人口空间流动的相关案例分析
    2.1 人口分布、空间布局相关理论研究和理论总结
        2.1.1 理论研究与总结的必要性
        2.1.2 人口的空间分布和人地对应关系研究
        2.1.3 产城一体化的优势和规划应对研究
    2.2 人口空间流动的相关案例分析
        2.2.1 案例分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
        2.2.2 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的人口空间流动分析和规划指引研究
        2.2.3 成渝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的人口空间流动分析和规划指引研究
    2.3 人口空间流动影响要素分析
    2.4 人口流动的空间支撑要素分析
3 曲靖麒沾马城市群人口空间流动和分布的成因分析
    3.1 曲靖麒沾马城市群现状概述和发展背景分析
        3.1.1 曲靖麒沾马城市群现状概述
        3.1.2 曲靖麒沾马城市群发展背景分析
    3.2 曲靖麒沾马城市群人口空间流动和分布成因分析
        3.2.1 曲靖麒沾马城市群自身发展背景的影响
        3.2.2 曲靖麒沾马城市群空间发展的影响
    3.3 小结
4 曲靖麒沾马城市群人口空间流动特征趋势分析
    4.1 曲靖麒沾马城市群人口现状概述和流动趋势分析
        4.1.1 省域人口发展特征
        4.1.2 市域人口现状和分布特征
        4.1.3 麒沾马城市群城区人口现状和分布特征
        4.1.4 麒沾马城市群人口流动趋势分析
    4.2 曲靖麒沾马城市群空间发展概况及发展趋势分析
        4.2.1 空间基本组成
        4.2.2 空间发展概况
        4.2.3 空间发展趋势
    4.3 曲靖麒沾马城市群未来人口预测和结果
        4.3.1 人口预测方法的选取和确立
        4.3.2 人口预测结果
    4.4 小结
5 曲靖麒沾马城市群人口未来空间流动的规划指引
    5.1 市域范围内的人口分配及对麒沾马城市群人口空间流动的规划统筹指引
        5.1.1 市域范围内的人口分配
        5.1.2 产业布局的规划
        5.1.3 交通体系的建立
        5.1.4 给水工程的建设
    5.2 麒沾马城市群城区范围内的人口未来空间流动的规划指引
        5.2.1 麒沾马城市群城区的人口分配
        5.2.2 居住的建设及其对人口空间流动的规划指引
        5.2.3 各产业的建设和布局及其对人口空间流动的规划指引
        5.2.4 交通设施的建设及其对人口空间流动的
        5.2.5 基础设施的建设及其对人口空间流动的规划指引
    5.3 小结
6 结论与思考
    6.1 研究的应用体现
    6.2 研究的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汉中市道路货运站场规划相关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思路
第二章 道路货运系统与场站理论综述
    2.1 道路货运系统与场站的定义、类别、构成及功能
        2.1.1 道路货运系统与场站的定义
        2.1.2 道路货运场站的类别
        2.1.2.1 总体划分标准
        2.1.2.2 零担货运站的站级划分
        2.1.2.3 集装箱货运站的站级划分
        2.1.3 道路货运场站的构成
        2.1.4 道路货运场站功能
        2.1.4.1 运输组织功能
        2.1.4.2 中转换装功能
        2.1.4.3 装卸储存功能
        2.1.4.4 多式联运和运输代理功能
        2.1.4.5 通讯信息功能
        2.1.4.6 综合服务功能
第三章 汉中市社会经济与道路货运场站发展现状分析
    3.1 经济及社会发展概况
        3.1.1 汉中市概况
        3.1.2 汉中市规划区发展概况
        3.1.3 汉中市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与成就
        3.1.4 汉中市与同类地市经济现状对比
    3.2 交通运输发展现状
        3.2.1 交通运输发展现状
    3.3 道路货运站场发展现状
    3.4 汉中市货物运输业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汉中市道路货运站场市场需求预测
    4.1 运输需求特征分析
        4.1.1 道路运输需求特征
    4.2 社会经济发展预测
        4.2.1 汉中市社会经济发展预测
    4.3 交通运输量发展预测
        4.3.1 预测的思路、方法、内容及期限
        4.3.2 预测结果
        4.3.3 分方向预测结果
第五章 道路货运场站布局规划
    5.1 目标与原则
        5.1.1 规划目标
        5.1.2 布局原则
    5.2 布局规划影响因素分析
        5.2.1 城市布局和功能分区对公路货运站场布局的影响
        5.2.2 规划区域道路网结构及干线公路网的影响
        5.2.3 其它运输方式货运站场布局
        5.2.4 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布局
        5.2.5 大型货源点及集疏运需求
        5.2.6 货物流量流向特点
        5.2.7 站外交通组织及集疏运
        5.2.8 环境保护要求
    5.3 布局规划
        5.3.1 规划范围的确定
        5.3.2 工作思路与程序
    5.4 布局方案论证
第六章 货运枢纽系统的构建
    6.1 构建目标
    6.2 规划设想
        6.2.1 生产服务系统规划
        6.2.2 组织管理系统规划
        6.2.3 智能信息系统规划
        6.2.4 辅助服务系统规划
第七章 政企职责与建设重点
    7.1 政府企业在汉中国家公路运输枢纽货运枢纽建设中的职责
        7.1.1 汉中国家公路运输枢纽货运枢纽属性定位
    7.2 实施安排和近期建设重点
        7.2.1 规划安排原则
        7.2.2 实施序列
        7.2.3 近期建设重点
第八章 汉中道路运输站场布局规划保障措施
    8.1 保障措施实施需注意问题
        8.1.1 政策问题
        8.1.2 资金问题
        8.1.3 用地问题
        8.1.4 管理问题
    8.2 具体保障措施
        8.2.1 组织保障
        8.2.2 技术保障
        8.2.3 管理保障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依托黄泥河铁路货场发展区域经济(论文参考文献)

  • [1]线性文化遗产昆明米轨的保护与利用研究[D]. 方伟洁. 云南大学, 2019(03)
  • [2]云南省Y县工业园区市场化管理机制研究[D]. 杨荣志. 云南师范大学, 2019(12)
  • [3]新建临河铁路物流基地功能布局方案比选[J]. 武雅卉. 铁道货运, 2018(07)
  • [4]乌海经济开发区低碳产业园铁路规划研究[J]. 张彬. 铁道运输与经济, 2017(S2)
  • [5]西安铁路局物流规划研究[D]. 李侃. 兰州交通大学, 2016(04)
  • [6]吉林省林区小城镇建设和生态格局建构研究[D]. 刘冬洋. 吉林建筑大学, 2016(04)
  • [7]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遗产文化研究[D]. 于晓磊. 南京大学, 2015(01)
  • [8]延边林区天保工程实施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D]. 李秀民. 东北林业大学, 2014(02)
  • [9]曲靖麒沾马城市群人口增长趋势及规划指引研究[D]. 彭芳. 重庆大学, 2013(03)
  • [10]汉中市道路货运站场规划相关问题研究[D]. 杨荔平. 长安大学, 2013(05)

标签:;  ;  ;  ;  ;  

依托黄泥河铁路货场发展区域经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