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性糖尿病大鼠主动脉早期变化

实验性糖尿病大鼠主动脉早期变化

一、实验性糖尿病大鼠主动脉的早期改变(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文[1](2021)在《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糖心平胶囊治疗糖尿病心肌病药效及机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糖尿病心肌病(Diabetic cardiomyopathy,DCM)是指在高糖状态下出现的以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为主要特征的病理改变,是糖尿病相关心脏并发症之一。糖心平胶囊(tangxinping capsule,TXPC)是用于治疗和改善糖尿病心脏病的中药制剂,但其机制仍不十分明确。本研究基于北京市科委课题“十病十药研发-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新药糖心平胶囊成药性研究”,整合网络药理学和动物实验验证的研究方法,挖掘和验证TXPC药效及机制。研究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结合动物实验验证的研究方法挖掘并评价TXPC对DCM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探究。研究方法1、方法一:本研究通过TCMSP、ETCM、TCMID、BATMAN中药材化学信息数据库挖掘TXPC组方中的活性成分化合物;通过Pubchem及Swiss Target Prediction平台预测筛选出组方作用靶点;通过Cytoscape软件构建TXPC药物-成分-靶点网络,利用Network Analyze插件分析筛选出TXPC组方中的核心成分;通过OMIM、Disgenet和Genecards疾病靶点数据库构建DCM靶点合集;通过R Studio软件映射出TXPC靶点及DCM靶点交集;利用String在线蛋白功能分析网站构建TXPC-DCM-靶点网络,并导入Cytoscape软件进行可视化,构建PPI网络,通过Network Analyze分析筛选出PPI网络的核心靶点;通过MCODE插件对PPI网络进行模块分析;最后通过Matescape在线富集分析平台对PPI网络进行GO及KEGG分析,得到核心靶点的生物过程(BP)、分子功能(MF)、细胞组成(CC)及富集通路分析结果。2、方法二:本实验采用高脂饮食喂养联合小剂量STZ腹腔注射的方法制备DCM大鼠模型。在高脂饮食喂养4周后一次性予35mg/kg STZ腹腔注射,STZ注射6周后,采用随机数字法将高脂喂养大鼠分为模型组(Model)、糖心平高(TXPG)、中(TXPZ)、低剂量(TXPD)组及二甲双胍组(Met),正常饮食组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分组后连续给药6周,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采用0.9%NaCl溶液1ml/100g灌胃;糖心平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使用0.21g/kg、0.42g/kg、0.84g/kg TXPC药粉水溶液1ml/100g灌胃;二甲双胍组采用每日0.15g/kg二甲双胍药粉水溶液1ml/100g灌胃。给药时于第2、4、6周测大鼠空腹血糖;给药结束后,生化测大鼠TC、TG、LDL-C、HDL-C、INs水平,计算HOMA-IR 值;ELISA 检测大鼠血清 CKMB、CRP、BNP、6-KPG、ET-1、TXB2、MDA水平,并通过心脏病理切片观察心肌组织损伤情况,以明确TXPC对DCM的治疗作用;通过心脏超声检查评估心脏功能,利用舌下注射垂体后叶加压素制备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观察TXPC治疗后大鼠心电图ST-T段位移;进一步组织学检测DCM大鼠心肌组织 TNF-α、IL-1β、SOD、ATP、ADP、ATP/ADP 水平,蛋白印迹法检测大鼠心肌 NF-κBp65、GLUT4、TGF-β1、PI3KP85、P-AKT、P-GSK3 β 蛋白及 PI3KP85mRNA、P-AKT mRNA、P-GSK3βmRNA、NF-κBp65 mRNA、GLUT4 mRNA转录水平,以探究TXPC药效机制。研究结果1、方法一结果:糖心平组方中活性有效成分共107个;核心成分包括:槲皮素、山奈酚、木犀草素等;共得到对应靶点192个,关键靶点主要包括:AKT1、EGFR、SRC等;通过模块分析共聚类出4个功能模块,其中模块1和模块2所包含靶点数目较多,对糖心平胶囊对糖尿病心肌病的整体治疗效果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共富集到生物过程961个;分子功能75个;细胞组成60个;信号通路218条,能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内分泌抵抗等途径发挥对DCM的治疗作用。2、方法二结果:①TXPC能够改善DCM大鼠的FPG,降低大鼠TG、TC、LDL-C水平,同时升高HDL-C水平,减轻心肌组织中的脂质沉积,发挥调节糖脂代谢得作用;②TXPC能够降低心肌损伤指标CRP、BNP、CKMB水平,改善心肌纤维断裂、损伤等,可能通过降低炎症水平,发挥心肌保护效应;③TXPC能够降低血清ET-I及TXB2,同时升高6-KPG水平,调节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预防心肌微血管病变;④TXPC能够降低血清MDA水平,缓解氧化应激损伤;⑤TXPC能降低DCM大鼠LVIDs水平,升高LVIDD、SV、FS及EF水平,维持心脏结构及形态的稳定,从而发挥心肌保护的作用;⑥TXPC能抵抗加压素所引起的ST-T抬高,提高心肌对急性心肌缺血的抵抗能力,从而发挥心脏保护的作用。⑦TXPC能提高DCM大鼠的ATP及ATP/ADP水平,促进GLUT4蛋白及GLUT4 mRNA转录水平的表达,通过激活PI3K/AKT/GLUT4信号通路,调节DCM大鼠能量代谢;⑧TXPC能降低DCM大鼠TNF-α水平,同时降低促炎因子IL-1β水平,抑制NF-κB蛋白表达及NF-κBmRNA转录,通过激活PI3K/AKT/NF-κB信号通路,发挥抑制炎症的作用;⑨TXPC能降低DCM大鼠GSK3β蛋白表达水平,同时降低大鼠大TGF-β1及SOD水平,通过激活PI3K/AKT/GSK-3β信号途径抑制GSK-3β蛋白及GSK-3βmRNA转录表达,发挥抗心肌细胞损伤的作用;TXPC能促进PI3K/AKT通路上靶蛋白PI3K、AKT的磷酸化及表达,同时能促进PI3KP85mRNA、p-AKT mRNA的转录水平的提高,提示TXPC对DCM治疗效应的发挥,与PI3K/AKT通路有关。研究结论1、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显示,TXPC能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发挥对DCM的治疗作用;2、TXPC能调节糖脂代谢,改善炎症,降低氧化应激水平,发挥血管内皮细胞保护的作用;保护心功能、抗心肌缺血,具有心脏保护的作用;3、TXPC药效的发挥与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从PI3K/AKT/GLUT4、PI3K/AKT/GSK-3β及PI3K/AKT/NF-κB途径发挥对DCM的治疗作用。

牟雷[2](2020)在《基于miR-126探讨冠心通络方对2型糖尿病大鼠主动脉血管重构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冠心病的主要病理基础。糖尿病是最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发病类型以2型糖尿病为主,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条件水平不断提高,人口逐渐老龄化,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病率逐年提高。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是糖尿病主要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糖尿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目前普遍认为糖尿病可通过高糖损伤血管内皮,刺激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等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发生血管重构,从而导致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但其具体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西方医学中的“糖尿病”与中医学中的“消渴”相类似,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可归纳为消渴病病变范畴。中医药治疗消渴病源远流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气阴两虚,络阻血瘀”是贯穿糖尿病及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核心病机,在治疗上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实践证明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疗效性。中医学自古就有“上工治未病”之说,重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防治结合,寓防于治。因此运用中医药预防与治疗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目的:本实验通过观察冠心通络方对2型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谢、氧化应激、炎性指标及主动脉形态、主动脉中VEGF、TGF-β 1、Collagen-1、VCAM-1、PI3K和Akt蛋白表达和miR-126表达的影响,旨在探讨冠心通络方防治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作用机制,从而为临床推广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血管并发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SPF级条件下喂养65只雄性SD大鼠,用SPSS软件随机分为空白组和造模组,空白组给予普通饲料和动物房饮用水喂养,造模组给予高脂高糖饲料+高脂乳制+蔗糖水三联法喂养,连续喂养6周后称量体质量,若体质量≥空白组体质量均值+2倍标准差者纳入食源性肥胖大鼠。选择符合食源性肥胖的大鼠予以单次小剂量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1%STZ 28mg/kg)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造模组于注射STZ后7天、14天、21天、28天经尾静脉采血测空腹血糖,连续4次空腹血糖≥11.1mmol/L,且伴有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现象者确定为2型糖尿病大鼠。然后将2型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中药组和西药组。中药组给予冠心通络方灌胃,西药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灌胃,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同等体积蒸馏水灌胃,一共干预12周。实验期间每日观察并记录各组大鼠一般精神状况,如体毛色泽变化情况、摄食量、饮水量情况及活动情况。实验结束后测量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测量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测量超氧化歧化酶、丙二醛、一氧化氮水平;测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测量尿微量白蛋白和尿酸水平。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收缩期最大流速、颈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速度、血管阻力指数及脉动指数。用苏木精-伊红、维多利亚蓝及大体油红染色观察主动脉病理情况,测量主动脉管壁厚度及计算主动脉管壁/腔比值。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主动脉中miR-126的表达。免疫蛋白印迹法检测主动脉VEGF、TGF-β 1、Collagen-1、VCAM-1、PI3K和Akt的表达水平。结果:(1)实验结束后,与空白组比较,各组的摄食量、饮水量、尿量显着增加(P<0.05),体质量显着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的摄食量、饮水量、尿量显着减少(P<0.05),体质量显着增加(P<0.05)。(2)实验结束后,与空白组相比,各组的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丙二醛、一氧化氮、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血尿酸、尿微量白蛋白均显着升高(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超氧化歧化酶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冠心通络方能降低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丙二醛、一氧化氮、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血尿酸、尿微量白蛋白(P<0.05),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超氧化歧化酶(P<0.05)。(3)实验结束后,染色结果可见模型组大鼠主动脉内皮不完整,少量内皮细胞脱落,中膜层平滑肌排列紊乱,主动脉管壁厚度增厚,主动脉管壁/腔比值增加(P<0.05);弹性纤维断裂,排列紊乱,含量减少;血管壁有红色的脂质沉积。中药组主动脉组织病理情况较模型组明显改善,主动脉管壁厚度、主动脉管壁/腔比值降低(P<0.05)。(4)实验结束后,与空白组相比,各组颈动脉超声显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厚,颈动脉收缩期最大流速、颈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速度、脉动指数降低,血管阻力指数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减低,颈动脉收缩期最大流速、颈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速度、脉动指数改善,血管阻力指数降低(P<0.05)。(5)实验结束后,与空白组比较,各组主动脉的VEGF、TGF-β 1、Collagen I、VCAM-1蛋白表达升高,PI3K、Akt表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的VEGF、TGF-β 1、Collagen I、VCAM-1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I3K、Akt表达升高(P<0.05)。(6)实验结束后,与空白组比较,各组主动脉的miR-126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的miR-126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结论:冠心通络方可以通过降低血糖水平、调节脂质代谢,减轻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改善主动脉病理损伤及颈动脉超声情况、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等与2型糖尿病主动脉血管重构密切相关的几个方面,发挥抑制或延缓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主动脉组织中miR-126的表达,从而调控VEGF、VCAM-1、TGF-β 1、Collagen I、PI3K及Akt蛋白表达水平有关。

王爽[3](2019)在《益气养阴,解毒祛浊法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大鼠NF-κB、TGF-β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益气养阴,解毒祛浊中药复方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大鼠NF-κB、TGF-β的影响,从而了解益气养阴,解毒祛浊中药复方保护糖尿病大血管的作用原理。材料与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清洁级75只,按照体重随机挑选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喂食普通饲料;随机挑选10只作为AS组,给予高脂饲料饲养;随机挑选13只作为中药预防组,给予高糖高脂饲料饲养;余42只喂高糖高脂饲料。一个月后,对55只大鼠进行小剂量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来复制糖尿病大鼠的病理模型,造模成功43只,按照血糖值随机分成六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蒙诺对照组、中药预防组、中药治疗组和AS组,每组10只大鼠。给药和饲养方法:造模成功后,中药预防组、中药治疗组均予以高糖高脂饲料及中药灌胃;蒙诺对照组予以高糖高脂饲料及福辛普利钠片灌胃;模型对照组予以高糖高脂饲料及等剂量的生理盐水;正常对照组予以普通饲料及等剂量的生理盐水;AS组予以高脂饲料及等剂量的生理盐水。每日给药一次。实验过程中大鼠可自由饮水,10周后采集标本。观察各组大鼠治疗前、后的一般状态及动脉壁的病理改变,实验前后血糖、血脂的变化,测定治疗后各组大鼠NF-κBmRNA、TGF-βmRNA的含量及NF-κB蛋白、TGF-β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造模后,除外AS组,其余各组大鼠血糖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糖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中药治疗组大鼠的血糖比模型对照组大鼠的血糖值降低(p<0.05);中药预防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大鼠的血糖值下降(p<0.01),但仍高于正常,从表1和图1可以看出中药预防组的血糖值下降最为明显;阳性药降糖作用不明显(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S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S组大鼠血糖值升高(p<0.01)。在中药预防组和中药治疗组的TC和LDL-C的值下降明显(p<0.01),其中中药预防组降低的最明显;中药预防组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较,中药预防组能够降低NF-κBmRNA、TGF-βmRNA的含量、抑制NF-κB蛋白、TGF-β蛋白的表达。结论:1.益气养阴、解毒祛浊中药复方能够改善糖尿病大鼠的一般状态,降低糖尿病大鼠的血糖、血脂水平。2..益气养阴、解毒祛浊中药复方能够降低NF-κBmRNA、TGF-βmRNA的含量,抑制核转录因子NF-κB蛋白、转化生长因子TGF-β蛋白的表达。3.益气养阴、解毒祛浊中药复方能够减少糖尿病大鼠大血管的损伤,在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大血管病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梁丽嫦[4](2019)在《理中汤抑制2型糖尿病大鼠肾脏纤维化的作用和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一食源性肥胖SD大鼠2型糖尿病模型的实验研究背景:高脂饮食喂养联合注射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是实验性2型糖尿病模型最常用的的造模方法,该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2型糖尿病及2型糖尿病肾病的研究中。研究发现,高脂饮食喂养可诱导部分动物形成食源性肥胖模型。食源性肥胖动物模型具有明显的胰岛素抵抗特征,利用该模型注射小剂量STZ形成2型糖尿病模型的成功率比常规造模方法明显提高。但是,高脂饮食仅能诱导大约50%的动物产生食源性肥胖,因此需探讨如何提高食源性肥胖成模率。同时,STZ的注射剂量与2型糖尿病成模率直接相关,但是目前尚无统一的STZ注射量标准,因此仍需继续探讨STZ的注射剂量。目的:通过观察给予不同高脂饮食配方后大鼠的食源性肥胖成模情况,寻求建立食源性肥胖大鼠模型较佳的造模方式;在食源性肥胖大鼠模型的基础上探讨不同STZ剂量对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影响,为制备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实验分为两大步骤,第一步先制造食源性肥胖大鼠模型,第二步在食源性肥胖大鼠模型的基础上注射小剂量STZ制造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第一步: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高脂高糖饲料组和三联法组。空白组给予普通饲料喂养,高脂高糖饲料组给予高脂高糖饲料喂养,三联法组给予高脂高糖饲料自由进食+高脂乳制灌胃+蔗糖水自由饮用。高脂高糖喂养第6周末称量体重,若体重≥空白组体重均值+2倍标准差者为食源性肥胖大鼠,纳入食源性肥胖大鼠,其余不达标者淘汰。纳入食源性肥胖大鼠后,称量大鼠体重并用代谢笼收集和计算各组大鼠一天的进食量、饮水量和尿量。第二步:各组大鼠禁食12小时后,按照注射剂量不同,将食源性肥胖大鼠随机分为A组(原高脂高糖饲料组,STZ 26mg/kg)、B组(原高脂高糖饲料组,STZ 28mg/kg)、C组(原高脂高糖饲料组,STZ 30mg/kg)、D组(原三联法组,STZ 26mg/kg)、E组(原三联法组,STZ 28mg/kg)、F组(原三联法组,STZ 30mg/kg),空白组腹腔注射同等剂量柠檬酸钠缓冲液。各组于注射STZ后7天、14天、21天、28天经尾静脉采血测空腹血糖,连续4次空腹血糖≥11.lmmol/L者为2型糖尿病大鼠。纳入2型糖尿病大鼠后,称量大鼠体重并用代谢笼收集和计算各组大鼠一天的进食量、饮水量和尿量。注射STZ后第31天取材,采血检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胰岛素,并取部分胰腺组织进行HE染色。结果:(1)经过6周的高脂高糖饮食后,三联法组食源性肥胖的成模率(81.25%)明显高于高脂高糖饲料组的成模率(47.92%),有显着性差异(P<0.05)。(2)注射STZ 4周后,A~F组与自身注射STZ前比较,进食量、饮水量、尿量均明显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5),体重明显下降,有显着性差异(P<0.05),出现明显的“三多一少”现象。(3)注射STZ后第31天,与空白组相比,A~F组的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均明显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5)。(4)注射STZ后第31天,与空白组相比,A~F组的胰腺组织HE染色可见胰岛组织明显萎缩,胰岛数量与细胞数减少,部分胰岛细胞内出现脂质沉积等病理改变。(5)注射STZ后的31天内,C组和F组(STZ 30mg/kg剂量组)有动物死亡,但是A~F组存活率没有显着差异(P>0.05);E组(STZ 28mg/kg剂量组)的2型糖尿病成模率高于D组(STZ 26mg/kg剂量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连续6周三联法喂养是建立食源性肥胖大鼠模型的较佳方法。(2)连续6周三联法喂养联合一次性腹腔注射STZ 28mg/kg是建立2型糖尿病模型的较佳方法。研究二 理中汤抑制2型糖尿病大鼠肾脏纤维化的作用和机制研究背景:糖尿病是最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发病类型以2型糖尿病为主。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主要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报道,约有20%~30%的2型糖尿病患者会发生糖尿病肾病,随着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升高,糖尿病肾病的发病率也逐渐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西方医学中的“糖尿病”与中医学中的“消渴”相类似。中医药治疗消渴源远流长,积累了许多经验。总结古今治疗消渴的用药经验,可以发现“气虚”是贯穿消渴始终的基本病机。同时,从“治未病”角度出发,治疗消渴肾病应当先温阳健脾,补后天以养先天。因此,我们认为治疗早期消渴肾病宜采用“益气温阳健脾”疗法。理中汤是临床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常用方,具有温中祛寒、益气健脾之功,故针对早期消渴肾病可选用理中汤治疗。但是目前关于理中汤对2型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较少,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和研究。目的:通过观察理中汤对2型糖尿病大鼠一般情况、肾重指数、肾功能、肾组织形态、肾皮质VEGFA、TGF-β 1、COL-1蛋白表达和miR-200b基因表达的影响,证实理中汤对2型糖尿病大鼠肾脏有抗纤维化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所在。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和造模组。空白组给予普通饲料和动物房饮用水喂养,造模组给予高脂高糖饲料自由进食+高脂乳制灌胃+蔗糖水自由饮用三联法喂养,连续喂养6周后称量体重,若体重≥空白组体重均值+2倍标准差者为食源性肥胖大鼠,纳入食源性肥胖大鼠,其余全部淘汰。纳入食源性肥胖大鼠后,造模组停止高脂高糖乳制和蔗糖水喂养,改为高脂高糖饲料和动物房饮用水喂养,直至实验结束。然后对纳入的食源性肥胖大鼠一次性腹腔注射1%STZ 28mg/kg,空白组腹腔注射同等剂量柠檬酸钠缓冲液。造模组于注射STZ后7天、14天、21天、28天经尾静脉采血测空腹血糖,连续4次空腹血糖≥11.1mmmol/L,且伴有多饮、多食、多尿现象者确定为2型糖尿病大鼠。然后将2型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氯沙坦钾组和理中汤组3组。氯沙坦钾组给予氯沙坦钾灌胃,理中汤组给予理中汤灌胃,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同等体积蒸馏水灌胃,连续干预12周。干预12周末用代谢笼收集大鼠24小时尿液并记录尿量,检测24h尿微量白蛋白。干预12周后取材,采血检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尿素氮、血肌酐、糖化血红蛋白和空腹胰岛素,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称量体重与双肾重量,计算肾脏重量指数(肾重/体重);取部分肾皮质组织用于HE、PAS、PASM、MASSON染色和电镜标本制作,并利用软件分别计算PAS、PASM、MASSON染色的阳性染色面积百分比;取部分肾皮质组织检测VEGFA、TGF-β 1、COL-I蛋白表达水平和miR-200b基因表达水平。结果:(1)干预0周、4周、8周、12周时,与空白组比较,各组的体重均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理中汤组和氯沙坦钾组的体重无显着性改变(P>0.05)。(2)干预12周后,与空白组比较,各组的肾脏重量指数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理中汤组和氯沙坦钾组的肾脏重量指数明显降低(P<0.05),但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3)干预12周后,与空白组相比,各组的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肌酐、尿素氮、胰岛素抵抗指数、糖化血红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均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理中汤组能降低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胰岛素抵抗指数和糖化血红蛋白(P<0.05),而氯沙坦钾组无显着性改变(P>0.05)。干预12周后,与模型组相比,理中汤组和氯沙坦钾组均可以明显降低肌酐、尿素氮和尿微量白蛋白(P<0.05),但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4)干预12周后,染色和电镜结果可见理中汤组和氯沙坦钾组的病理变化较模型组明显减轻;与模型组比较,理中汤组和氯沙坦钾组PAS、PASM、MASSON染色阳性率均降低,有显着性差异(P<0.05)。(5)干预12周后,与空白组比较,各组的VEGFA、TGF-β 1、COL-I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理中汤组和氯沙坦钾组的VEGFA、TGF-β 1、COL-I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但理中汤组和氯沙坦钾组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6)干预12周后,与空白组比较,各组的miR-200b基因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理中汤组和氯氯沙坦钾组miR-200b基因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但是理中汤组和氯氯沙坦钾组两组间的miR-200b基因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理中汤可以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谢和肾功能;(2)理中汤可以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肾脏病理学变化,抑制纤维化进展;(3)理中汤对2型糖尿病大鼠肾脏的抗纤维化作用可能与降糖、调节脂代谢和调控 TGF-β 1/miR-200b/VEGFA 通路有关。

卢伟[5](2014)在《两色金鸡菊提取物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观察两色金鸡菊提取物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血糖血脂的作用;2.初步研究两色金鸡菊提取物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1.采用高糖高脂饲料喂养6周、腹腔注射小剂量STZ的方法建立实验性糖尿病大鼠模型,将成模大鼠按血糖随机分为模型组、二甲双胍组(0.2g·kg-1)、醇提物高(1.6g·kg-1)、中(0.8g·kg-1)、低(0.4g·kg-1)剂量组和水提物高(1.2g·kg-1)、中(0.6g·kg-1)、低(0.3g·kg-1)剂量组,取同批正常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观察两色金鸡菊两种提取物对模型大鼠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清胰岛素和血脂四项等指标的影响,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IRI)和胰岛素敏感指数(ISI);2.测量各组大鼠血肌酐(SCr)、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和24h尿微量白蛋白(mALB)的含量,计算肝肾指数,考察两色金鸡菊提取物对模型大鼠肝肾功能的影响:3.测量各组大鼠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等酶活力变化,检测血浆中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和脂联素(APN)的含量变化,研究两色金鸡菊提取物作用机制。结果:1.药物干预4周后,两色金鸡菊两种提取物中、高剂量可以改善模型大鼠体重减轻现象,明显降低大鼠血清胰岛素、HbAl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的含量(p<0.01),降低IRI(p<0.01),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明显增加高密度脂蛋白(HDL-C)的含量(p<0.01);2.两色金鸡菊两种提取物中、高剂量可明显降低模型大鼠的肝脏和肾脏指数(p<0.01),降低血清中SCr的含量(p<0.01),降低24h尿中mALB的含量(p<0.01);3.两色金鸡菊两种提取物的高、中剂量可以降低大鼠血清中MDA的含量(p<0.01),升高SOD和GSH-PX的活力(p<0.01),增加APN的含量。结论:1.两色金鸡菊两种提取物都可以改善实验性糖尿病大鼠的血糖血脂紊乱,能够改善糖尿肾功能异常;2.两色金鸡菊提取物对糖尿病血糖血脂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升高体内脂联素含量、抑制氧化应激和改善脂代谢紊乱作用有关。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6](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研究指明

董世芬[7](2011)在《小檗碱治疗实验性糖尿病心肌病作用和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实验性2型糖尿病心肌病大鼠模型建立与评价目的:建立和评价实验性2型糖尿病心肌病(DC)大鼠模型,探究高糖脂饮食在模型诱导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Control),高糖脂饮食组(HSF)和高糖脂饮食负荷小剂量链脲佐菌素组(HSF-STZ).Control大鼠喂养常规饲料12周,HSF大鼠喂饲高糖高脂饲料12周,HSF-STZ大鼠喂饲高糖高脂饲料6周后一次性腹腔注射30 mg/kg STZ并继续给予高糖高脂饲料6周以诱导2型糖尿病心肌病病变。监测大鼠一般状态;容积阻抗法测定心排量;左心室插管测定血流动力学指标;称重法测定大鼠心脏重量,计算心重指数(HW/BW)和左心室肥厚指数(LVW/BW):心脏赤道面横切作常规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并计算左心室前壁(LVWT)和室间隔厚度(IST);生化法测定血液糖、脂代谢指标和心肌组织胶原含量。结果:①HSF-STZ大鼠腹腔注射STZ并继续喂养6周后,与正常大鼠比较,进食量和饮水量分别显着增加16%和84%。②与Control大鼠比较,HSF大鼠喂养高糖高脂饲料4周后,总胆固醇(TCH,26%)和甘油三脂(TG,34%)水平显着升高;HSF-STZ大鼠腹腔注射STZ并继续喂养6周后血浆TCH(44%)、血浆游离脂肪酸(NEFA,100%)和心肌组织NEFA(69%)水平显着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值(HDL)降低26%;同时血浆空腹血糖(FBG,233%)、糖化血红蛋白(HbAlc,35%)和糖化血清蛋白(GSP,28%)明显增加。③与Control大鼠比较,HSF-STZ大鼠左心室收缩压(LVSP,15%)、每搏输出量(SV,26%)和心排量(CO,23%)显着降低,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LVEDP,44%)和左心室最大舒张速率(一dp/dtmax,29%)明显升高。④与Control大鼠比较,HSF-STZ大鼠HW/BW和LVW/BW指数分别升高15%和10%。⑤HE染色结果显示HSF-STZ大鼠心肌纤维排列紊乱、断裂,心肌细胞肥大,细胞核边缘不清、融合,甚至消失;LVWT(33%).IST值(80%)和胶原含量(18%)显着增加。结论:①Wistar大鼠高糖高脂饲料喂养负荷链脲佐菌素(30 mg/kg)腹腔注射可建立实验性2型糖尿病心肌病大鼠模型。②高糖高脂饲料喂养可诱导肥胖和高血脂,在2型糖尿病心肌病大鼠模型发病过程中有重要作用。第二部分小檗碱治疗2型糖尿病心肌病作用及机制整体实验研究目的:建立实验性2型糖尿病心肌病大鼠模型,观察小檗碱对模型大鼠机体一般状况,血糖、血脂和心脏功能和结构,心肌组织NEFA、脂肪酸转运和氧化酶含量,以及心肌组织过氧化物增殖体激活受体(PPAR)α、PPARγ和葡萄糖转运体4 (GLUT4) mRNA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糖尿病心朋病大鼠模型(DC rat model)建立同第一部分,小檗碱(Berberine)分为7.5、15和30 mg/kg组,阳性药包括二甲双胍(Metformin) 140 mg/kg组、罗格列酮(Rosiglitazone) 2 mg/kg组和卡托普利(Captopril) 45 mg/kg组,另设正常对照组(Control)。治疗组动物从注射STZ后72小时按相应剂量开始灌胃给药6周。定期监测各组大鼠一般体征变化;生化法检测血糖和血脂,以及心朋组织胶原(Collagen)、肌酸激酶(CK)和NEFA含量;容积阻抗法测定心排量,左心室插管测定血流动力学指标;称重法测定大鼠心脏重量,计算HW/BW和LVW/BW;心脏作常规HE染色,计算LVWT和IST; Elisa去检测心肌红织脂肪酸转运蛋白-1(FATP-1)、脂肪酸转运蛋白(FATPs)和脂肪酸β氧化酶(FA-β-oxidase)含量。实时定量PCR检测心肌组织PPARα、PPARγ和GLUT mRNA基因表达;Western blot去检测PPAR a、PPAR 7和GLUT4蛋白表达。结果:①Berberine 30 mg/kg和Metformin 140 mg/kg可显着抑制DC rat mode体重降低;Metformin 140 mg/kg降低模型大鼠饮水量10%,其余药物均未明显改变动物模型的饮食量。②与DC rat model比较,小檗碱30 mg/kg和Metformi 140 mg/kg可显着降低FBG(69%和67%)、GSP(40%和34%)、HbAlc(46%和42%)和果糖胺(FMN)(40%和34%)含量;Rosiglitazone 2 mg/kg可显着降低降低FBG(36%)和HbAl。(24%);Captopril 45 mg/kg可明显降低HbAl(31%)。③与DC rat model比较,Berberine 30 mg/kg组动物TCH(42%)、TG(42%)和低密度脂蛋白(LDL)值(40%)显着降低;Rosiglitazone 2 mg/k可显着降低TG(49%)和LDL(37%)水平;Metformin显着降低TG值达41%④与DC rat model比较,小檗碱30 mg/kg组动物LVSP (14%)和左心室最夕收缩速率(+dp/dtmax,81%)明显增加,LVEDP (80%)和-dp/dtmax (55%)显着降低,心排量增加60%; Captopril 45 mg/kg组LVSP(15%)和+dp/dtmax(77%显着增加,-dp/dtmax降低52%,心排量增加54%;Metformin 140 mg/kg组动物+dp/dtmax上升60%,心排量增加71%。⑤与DC大鼠模型比较,小檗碱30 mg/k治疗可明显降低HW/BW (6%)和LVW/BW (9%)指数、心肌组织胶原含量(32%)、IST(20%)和LVWT (46%)值;Metformin 140 mg/kg显着降低术型大鼠心肌胶原含量(26%)和IST水平(26%)。⑥光镜下观察左心室纵切片HE染色结果显示,Berberine 30 mg/kg.Metformin 140 mg/kg和Captopril 45 mg/kg治疗后,心肌组织病理损伤有明显的改善,心肌细胞排列较规则,细胞核清晰可见。⑦与正常大鼠比较,DC rat model心肌组织NEFA和CK含量分别显着升高69%和95%;与DC rat model比较,小檗碱7.5、15和30 mg/kg组动物心肌NEFA含量分别降低34%、27%和25%,阳性药Metformin 140 mg/kg(36%)和Captopril 45 mg/kg(24%)组动物心肌组织NEFA含量也显着下降;Berberine 30 mg/kg.Metformin.Rosiglitazone和Captopril组动物心肌组织CK水平分别降低20%、39%、26%和18%;另外,DC rat model心肌组织FATP一1 (68%).FATPs(22%)和FA-p-Oxidase(47%)含量较正常大鼠比较显着降低,小檗碱30 mg/kg治疗后,大鼠心肌组织FATP-1、FATPs和FA-β-oxidase含量分别提高了159%、56%和91%。⑧与正常大鼠比较,DC rat model心肌组织PPARαmRNA表达升高了80%,Berberine 30mg/kg(54%).Metformin 140mg/kg(40%).Rosiglitazone 2 mg/kg(47%)及Captopril 45 mg/kg(38%)可显着下调心肌组织的PPARαmRNA表达。⑨与正常大鼠比较,DC rat model心肌组织PPARγmRNA基因(38%)和蛋白(40%)表达明显降低;Berberine 30 mg/kg组动物PPARγ基因(50%)和蛋白(83%)表达与大鼠模型比较显着升高;同时,DC rat model心肌组织GLUT4 mRNA基因(34%)和蛋白(68%)表达明显比正常大鼠降低;与DC rat model比较,Berberine 30 mg/kg(32%)和Captopril 45 mg/kg(36%)组动物GLUT4 mRNA基因表达明显升高,另外Berberine 30 mg/kg(133%).Metformin 140 mg/kg(208%)和Rosiglitazone 2 mg/kg(166%)组动物GLUT4蛋白表达也显着升高。结论:小檗碱可显着改善高糖高脂负荷小剂量STZ诱导的实验性2型糖尿病心肌病大鼠模型心脏舒张功能和收缩功能损伤,并且抑制心肌胶原积聚和左心室重构;同时还可以显着降低大鼠模型血糖、血脂各项指标,并且对糖尿病大鼠一般体征状态有明显改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心肌组织转录调控因子PPARγ和GLUT4 mRNA基因和蛋白表达,降低PPARαmRNA基因表达,上调下游目的因子FATP-1、FATPs和FA-β-oxidase含量,改善心肌组织脂肪酸的转运氧化能力,提高葡萄糖的转运能力,抑制心肌组织脂质积聚有关。第三部分小檗碱对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脂肪积聚和脂肪因子分泌的影响目的:培养小鼠3T3-L1前脂肪细胞,观察小檗碱对前脂肪细胞向脂肪细胞分化、细胞甘油三脂积聚以及脂肪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培养小鼠3T3-L1细胞,用含10%胎牛血清(FBS)、100U/mL青霉素、100μg/mL链霉素、5μg/mL胰岛素、1μM地塞米松和500μM 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的高糖DMEM培养基诱导分化(Day 0),为期3天(Day 0-Day 2).细胞于Day 3,Day 5和Day 7用小檗碱(5μM、10μM和20μM)处理,共给药3次,Day 8进入实验。未分化的细胞称为前脂肪细胞(Preadipocyte)。油红-O染色测定细胞内脂滴积聚,观察细胞内脂滴大小。生化法测定细胞内蛋白和甘油三脂含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检测调控前脂肪细胞分化基因和脂质代谢相关基因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C/EBP)α、C/EBPβ、PPARγ、脂肪细胞脂质结合蛋白(aP2)和脂肪酸合成酶(FAS),以及脂肪因子脂联素(adiponectin)、瘦素(leptin)、抵抗素(resistin)、血管紧张素原(AGT)、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和单核巨噬细胞趋化蛋白-1(MCP-1)基因表达。结果:①小檗碱(5、10和20μM)呈剂量依赖性分别降低脂肪细胞TG值26%、37%和43%,抑制脂质积聚。②小檗碱10μM和20μM可降低脂肪细胞C/EBP a(21%和47%)和PPAR y mRNA(21%和55%)基因表达;小檗碱20μM显着降低C/EBPβmRNA基因表达16%。③小檗碱10μM和20μM分别降低aP2基因18%和40%;20μM显着降低FAS基因表达18%。④前脂肪细胞中未见adiponectin. leptin和resistin基因表达,而脂肪细胞中adiponectin、leptin和resistin 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01),小檗碱5μM、10μM和20μM呈剂量依赖性分别降低adiponectin(9%、46%和85%)、leptin(33%、75%和100%)和resistin(13%、63%和82%)在脂肪细胞中的表达。⑤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为脂肪细胞后,细胞内AGT mRNA基因表达明显升高84%,小檗碱10μM和20μM分别降低脂肪细胞中AGT mRNA表达15%和24%。⑥3T3-L1前脂肪细胞与脂肪细胞均可以分泌PAI-1和MCP-1,且二者比较,PAI-1和MCP-1 mRNA基因表达并没有明显的差异;小檗碱20μM明显降低脂肪细胞内PAI-1(12%)和MCP-1 mRNA (28%)基因表达。结论:小檗碱可抑制3T3-L1前脂肪细胞向脂肪细胞分化,降低细胞内TG含量和脂滴积聚,这与其抑制细胞分化过程中转录因子C/EBPβ、C/EBP a和PPAR y以及下游与脂肪代谢调节相关的基因aP2和FAS基因表达有关。小檗碱可下调脂肪因子adiponectin、leptin、resistin、AGT、PAI-1和MCP-1基因表达,进一步证实小檗碱对肥胖、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保护作用。

钱令波[8](2011)在《黄酮类对实验性糖尿病心血管改变的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糖尿病患者极易并发心血管疾病,心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高血糖诱导的氧化应激、血管内皮损伤在糖尿病早期即可出现,是糖尿病心血管病变的关键起始事件。杭白菊总黄酮(total flavonoid of Flos Chrysanthemi, TF)及其两个主要单体成分luteolin与apigenin具有舒张血管、抗心律失常、抗心/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抗氧化应激等生物学作用,但是有关TF及其单体luteolin与apigenin干预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国内外尚未见报道。目的:研究杭白菊总黄酮及其主要单体成分luteolin与apigenin对实验性糖尿病心血管改变的干预作用以及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链脲佐菌素诱导的早期糖尿病大鼠模型(造模成功8周后)、离体高浓度葡萄糖(44 mM,4h)胸主动脉急性损伤模型及高葡萄糖(33 mM,48 h)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模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观察慢性整体给药杭白菊总黄酮及其主要单体成分luteolin与apigenin对早期糖尿病大鼠心脏病理结构、心肌收缩功能及心肌氧化/抗氧化各项指标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之后采用Organ bath系统检测慢性整体给药杭白菊总黄酮及其主要单体成分luteolin与apigenin对早期糖尿病大鼠胸主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影响,并对其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最后采用高葡萄糖离体孵育血管及高葡萄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模型观察luteolin与apigenin急性给药对高糖孵育的离体胸主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及高糖培养内皮细胞活度与PKC表达的影响,探讨其相关机制。结果:TF(200mg/kg/d)、luteolin (10,50,100 mg/kg/d)、apigenin (10,50,100 mg/kg/d)灌胃治疗8周后均不改变糖尿病大鼠血糖,但是浓度依赖性改善了糖尿病大鼠体重。TF、高剂量luteolin及apigenin抑制了糖尿病大鼠心血管氧自由基(ROS)过量生成,提高了心血管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减少了心肌纤维化和心室肥大,增强了糖尿病大鼠心脏收缩舒张功能、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胸主动脉内皮源性一氧化氮合酶(eNOS)活性及一氧化氮(NO)水平,减小了糖尿病心肌Ca2+诱导的线粒体渗透性转换孔开放程度,抑制了PMA诱导的血管收缩反应。并且TF、luteolin及apigenin灌胃后对糖尿病大鼠心血管的改善作用无显着差异,其对糖尿病大鼠的内皮依赖性舒血管作用均被NOS抑制剂L-NAME与鸟苷酸环化酶抑制剂亚甲蓝所取消。luteolin及apigenin浓度依赖性舒张正常大鼠胸主动脉,功能性去除胸主动脉内皮显着降低了其舒张功能,急性luteolin及apigenin处理均明显减轻了高葡萄糖对大鼠胸主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损伤(该改善作用被L-NAME所取消),增强了高糖胸主动脉SOD与eNOS活性,减少了ROS过量生成与NO水平的下降。luteolin及apigenin共培养抑制了高葡萄糖导致的HUVEC细胞活度下降与ROS过量生成,显着减少了内皮细胞膜PKCβ2的表达,对细胞质PKCβ2表达无明显影响。结论:杭白菊总黄酮灌胃治疗对糖尿病大鼠心血管的保护作用可能主要是通过其单体成分luteolin及apigenin来实现的,而后两者通过增强心血管SOD活性,减少ROS过量生成,由此减少心肌MPTP开放,激活血管eNOS-NO-cGMP通路发挥对糖尿病心血管的保护作用。luteolin与apigenin抑制糖尿病血管内皮细胞PKCβ2的表达及膜转位活化,减少内皮氧化应激损伤可能是这两种黄酮单体及杭白菊总黄酮保护糖尿病心血管系统的重要途径。

杨桂元[9](2010)在《中医防治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糖尿病(diabetes meIlitus,DM)慢性并发症是影响DM患者生存和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包括大血管、微血管和神经病变并发症等。而大血管病变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周围血管病变、糖尿病足、出血性或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肾动脉硬化、肢

殷桂香[10](2009)在《酸味中药复方对糖尿病大鼠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大量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大血管病变是2型糖尿病患者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在我国,约60%的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有心血管并发症,80%死于大血管病变。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患心脑血管病的风险高4倍,低位截肢风险高40%。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即在糖尿病下的血管重构)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疾病,动脉粥样硬化是其主要病理改变之一。研究发现,高血糖与高血脂的毒性作用、蛋白质非酶糖基化、内皮功能障碍等因素共同作用于血管壁,导致平滑肌细胞增殖、胶原过度表达、血管结缔组织基质成分显着改变,与粥样斑块形成、血管壁纤维化、硬化、管腔狭窄密切相关。血管纤维化增加动脉僵硬度,引发血流紊乱,最终造成血流动力学障碍,成为动脉粥样硬化和动脉硬化发生发展的力学基础。糖尿病为全身代谢性疾病,需要终身治疗。而血管病变由于机制复杂,一种药物往往很难控制病情的发生发展。目前共同的观点是,对于糖尿病患者,应进行包括控制血糖、调节血脂、改变生活方式等多因素干预治疗,以改善其预后,特别是降低大血管事件的危险性。但长期、多因素干预治疗在提高疗效的同时大大增加了患者的治疗成本,同时也增加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因此,寻找高效、低毒、多靶点发挥作用的药物非常必要。中医药具有整体调节和多重治疗作用,单味中药就是一个多成份的复合体,中药复方的成分就更复杂了。虽然中药在某单方面的作用并不强,但由于不同的成分各自作用于不同的靶点,从而发挥协同治疗作用。在糖尿病,尤其是血管病变的防治方面显示出了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导师在长期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查阅大量古今文献,依据中医“木克土”、“酸克甘”理论,结合现代医学的新认识,提出了用“酸胜甘”法治疗糖尿病的学术观点和治法,并据此而立酸味中药复方。前期我们将该复方与甘味、苦味中药复方作对比,结果表明,该方可明显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糖、脂肪代谢紊乱和胰岛素抵抗状态,其效果优于甘味、苦味中药复方。由于中药具有整体、多靶点发挥作用的特点,我们推测该方可能对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也具有防治作用,本实验就是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观察酸味中药复方对2型糖尿病大鼠大血管病变的作用及机制。研究目的1、观察酸味中药复方对2型糖尿病大鼠主动脉病理形态学的影响2、研究酸味中药复方对2型糖尿病大鼠空腹血糖、血脂及胰岛素的影响3、研究酸味中药复方对2型糖尿病大鼠主动脉非酶糖化的影响4、研究酸味中药复方对2型糖尿病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研究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喂养加小剂量STZ腹腔注射的方法建立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成模大鼠按血糖值随机分为模型组、中药组、AG组,在药物干预8周和12周两个时间点观察相关指标变化。采用HE染色观察主动脉病理变化,VG以及立春红/维多利亚蓝染色观察血管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变化,Care sense血糖仪测FBG,全自动生化仪测血脂,硝酸还原酶法测血清NO含量、NOS活性,放免法测血浆INS、ET–1水平,荧光法测主动脉AGEs、胶原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主动脉RAGE基因表达量,免疫组化法检测主动脉NF–κB蛋白表达及α–SMA蛋白表达,原位杂交法检测主动脉内皮细胞ICAM–1基因表达。研究结果1、酸味中药复方对2型糖尿病大鼠主动脉病理变化及VSMC表型变化的影响(1)HE染色各时间点正常大鼠主动脉内膜光滑、平坦,内皮细胞扁平,紧贴于平直的内弹力板上,平滑肌细胞呈长梭形,排列整齐,与弹力板近似平行相间排列,细胞核大小均一,细胞膜及核膜清晰、完整,胞浆染色均匀。模型组大鼠在成模8周末,主动脉横断面上有多少不等的内膜增厚病灶,局部主要由排列紊乱的平滑肌细胞和泡沫细胞组成。病灶表面内皮细胞肿胀、肥胖,有的脱落、甚至坏死。内弹力板厚薄不匀或分层,中膜浅层平滑肌细胞增生,中层弹力板与平滑肌细胞间排列紊乱。成模12周末上述病理变化更明显。AG组和中药组在成模8周时主动脉内膜尚整齐,有少许泡沫细胞,平滑肌细胞排列尚整齐。12周时动脉内膜局部轻度增厚,破坏较轻,尚连续。(2)胶原纤维及弹力纤维变化VG染色显示:正常组大鼠主动脉胶原组织分布均匀,相邻细胞的胶原纤维网完好;模型组血管壁胶原纤维明显增多,围绕细胞的胶原纤维网断裂、不完整、排列紊乱;中药组和AG组胶原纤维较模型组减少,排列较规整,胶原纤维少有断裂。立春红/维多利亚蓝染色显示:正常组大鼠主动脉弹力纤维完整,无断裂,排列整齐,模型组弹力纤维断裂、不完整,排列紊乱,含量明显减少,中药组和AG组明显改善。半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各时间点糖尿病大鼠主动脉胶原纤维相对含量明显高于同时间正常大鼠(P<0.05),C/E比值增加(P<0.05);中药组和AG组大鼠主动脉胶原纤维相对含量及C/E比值均低于模型组(P<0.05)。(3)主动脉VSMC表型变化药物干预8周和12周后,各组大鼠主动脉均可见α–SMA蛋白阳性表达,与同时间点正常组相比,糖尿病大鼠主动脉α–SMA蛋白阳性表达指数明显降低(P<0.05),说明糖尿病大鼠主动脉VSMC以合成表型为主;酸味中药复方组和AG组α-SMA蛋白阳性表达指数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合成表型减少,收缩表型增多;在用药8周时中药组α-SMA蛋白阳性表达指数高于AG组(P<0.05),12周时无差异(P>0.05)。2、酸味中药复方对2型糖尿病大鼠体重、FBG、INS及血脂的影响(1)大鼠FBG、体重变化正常组大鼠体重增加,模型组、中药组、AG组糖尿病大鼠体重均有下降,FBG升高,与同时间点正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时间点模型组和AG组相比,中药组大鼠体重增加、FBG降低(P<0.05)。AG组大鼠体重与同时间点模型组相比,只有12周时升(P<0.05)高,而FBG与同时间点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2)大鼠血脂变化在用药8周后,中药组大鼠血清TG、TC含量与同时间点正常组、模型组和AG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HDL含量低于同时间点正常组(P<0.05),但与同时间点模型组和AG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LDL含量低于同时间点模型组和AG组,高于同时间点正常组(P<0.05)。用药12周后,中药组大鼠血清TG、LDL含量低于同时间点模型组和AG组,高于同时间点正常组(P<0.05);HDL含量高于同时间点模型组(P<0.05),而TC与同时间点模型组相比无差异(P>0.05)。AG组糖尿病大鼠在药物干预8周和12周后,血清TC、TG、LDL、HDL含量高于同时间点正常组,HDL含量低于同时间点正常组(P<0.05),而与同时间点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3)大鼠INS变化中药组、模型组、AG组糖尿病大鼠在药物干预8周和12周后,血清INS均低于同时间点正常组大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糖尿病大鼠血清INS与同时间点模型组、AG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3、酸味中药复方对2型糖尿病大鼠主动脉非酶糖化的影响(1)主动脉AGEs及胶原含量变化药物干预8周和12周后,模型组、中药组、AG组糖尿病大鼠主动脉AGEs、胶原含量均高于同时间点正常组(P<0.05);与同时间点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和AG组大鼠主动脉胶原、AGEs含量明显降低(P<0.05),中药组大鼠主动脉胶原、AGEs含量与同时间点AG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主动脉RAGE基因表达变化所有大鼠主动脉均可见RAGE因表达,但正常组RAGE基因表达量较少(P<0.05),与同时间点模型组相比,中药组和AG组RAGE基因表达量均降低(P<0.05);同时间点AG组和中药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4、酸味中药复方对2型糖尿病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1)血清NO、NOS变化模型组、中药组、AG组大鼠血清NO、NOS水平均低于同时间点正常大鼠(P<0.05);与同时间点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和AG组大鼠血清NO、NOS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中药组和AG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2)血浆ET-1变化模型组、中药组、AG组大鼠血浆ET–1水平均高于同时间点正常大鼠(P<0.05);与同时间点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和AG组大鼠血浆ET–1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中药组和AG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主动脉ICAM-1基因表达变化原位杂交结果表明,大鼠主动脉均可见ICAM–1基因表达,但正常组ICAM–1基因表达量较少,低于同时间点糖尿病大鼠(P<0.05);与同时间点模型组相比,中药组和AG组大鼠主动脉ICAM–1基因表达量均降低(P<0.05)。结论1、酸味中药复方能够调节2型糖尿病大鼠糖、脂肪代谢;2、酸味中药复方能够减轻2型糖尿病大鼠主动脉内膜损伤,抑制VSMC增殖,降低胶原纤维相对含量及C/E值;3、酸味中药复方可减少2型糖尿病大鼠主动脉AGEs生成,下调RAGE基因表达,具有抑制非酶糖化的作用;4、酸味中药复方可提高2型糖尿病大鼠血清NO含量及NOS活性,降低血浆ET–1含量,抑制内皮细胞ICAM–1基因表达,保护内皮细胞功能。5、酸味中药复方对2型糖尿病大鼠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二、实验性糖尿病大鼠主动脉的早期改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验性糖尿病大鼠主动脉的早期改变(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糖心平胶囊治疗糖尿病心肌病药效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综述
    综述一 糖尿病心肌病的中医认识
        1 糖尿病心肌病中医病名
        2 糖尿病心肌病中医病因
        3 糖尿病心肌病中医病机
        4 糖尿病心肌病治则
        5 糖尿病心肌病论治
        6 小结与展望
    综述二 糖尿病心肌病现代研究进展
        1 糖尿病心肌病流行现状
        2 糖尿病心肌病病程特征
        3 糖尿病心肌病病理机制
        4 糖尿病心肌病诊断策略
        5 糖尿病性心肌病的干预策略
        6 小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糖心平胶囊网络药理学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 糖心平胶囊对DCM的保护作用探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实验二 糖心平干预后大鼠心功能及对抗急性心肌缺血能力评价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实验三 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糖心平胶囊药效机制探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结论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2)基于miR-126探讨冠心通络方对2型糖尿病大鼠主动脉血管重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1.1.1 我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特点
        1.1.2 糖尿病并发症
        1.1.3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病机制
        1.1.4 糖尿病血管重构
        1.1.5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检查
        1.1.6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预防与治疗
    1.2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中医学研究概况
        1.2.1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中医病名
        1.2.2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病因病机研究
        1.2.3 中医关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证型研究
        1.2.4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大血管病变
第二章 冠心通络方对2型糖尿病大鼠主动脉血管重构的机制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2 实验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结果
        2.4.1 一般情况
        2.4.2 血生化指标
        2.4.3 冠心通络方对糖尿病血管病变大鼠颈动脉超声的影响
        2.4.4 主动脉组织形态学变化
        2.4.5 主动脉VEGF、TGF-β1、CollagenⅠ、VCAM-1、PI3K、Akt蛋白表达情况
        2.4.6 主动脉miR-126表达情况
    2.5 讨论
        2.5.1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动物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2.5.2 阳性对照药物的选择
        2.5.3 冠心通络方组方分析
        2.5.4 冠心通络方改善糖尿病大鼠主动脉血管重构的机制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3)益气养阴,解毒祛浊法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大鼠NF-κB、TGF-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英文论着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4)理中汤抑制2型糖尿病大鼠肾脏纤维化的作用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学研究概况
        1.1.1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病名
        1.1.2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病因病机
        1.1.3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药治疗
    1.2 糖尿病肾病的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1.2.1 糖尿病肾病的流行病学
        1.2.2 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
        1.2.3 糖尿病肾病的临床分期
        1.2.4 糖尿病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
第二章 食源性肥胖SD大鼠2型糖尿病模型的实验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
        2.2.2 时间及地点
        2.2.3 材料
        2.2.4 方法
        2.2.5 主要观察指标
        2.2.6 统计学方法
    2.3 结果
        2.3.1 实验动物数量分析
        2.3.2 一般情况
        2.3.3 血生化指标
        2.3.4 胰腺组织形态学变化
        2.3.5 成模率和死亡率比较
    2.4 讨论
第三章 理中汤抑制2型糖尿病肾脏纤维化的作用和机制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
        3.2.2 时间及地点
        3.2.3 材料
        3.2.4 方法
        3.2.5 主要观察指标
        3.2.6 统计学方法
    3.3 结果
        3.3.1 实验动物数量分析
        3.3.2 一般情况
        3.3.3 肾重指数
        3.3.4 肾脏相关生化指标
        3.3.5 肾脏组织形态学变化
        3.3.6 肾皮质VEGFA、TGF-β1、COL-I蛋白表达情况
        3.3.7 肾皮质miR-200b基因表达情况
    3.4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5)两色金鸡菊提取物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材料
    1.1 实验材料
    1.2 试剂
    1.3 仪器
2.方法
    2.1 模型大鼠建立
    2.2 分组及干预
    2.3 动物处理
    2.4 统计学分析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结论
本课题不足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7)小檗碱治疗实验性糖尿病心肌病作用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一 糖尿病心肌病与过氧化物增殖体激活受体
    1. 糖尿病心肌病心脏病变与能量代谢紊乱
    2. 过氧化物增殖体激活受体的分子特点及调节机制
    3. 过氧化物增殖体激活受体与糖尿病心肌病变
    4.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小檗碱主要的药理作用及机制
    1. 概述
    2. 小檗碱主要的药理作用
    3. 小檗碱调控糖、脂代谢作用的主要机制总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实验性2型糖尿病心肌病大鼠模型建立与评价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研究小结
第二部分 小檗碱治疗2型糖尿病心肌病作用及机制整体实验研究
    实验一 小檗碱对实验性2型糖尿病心肌病大鼠模型心脏保护和外周循环物质代谢作用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小檗碱对实验性2型糖尿病心肌病大鼠心肌糖、脂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小檗碱对实验性2型糖尿病心肌病大鼠心脏PPAR α、PPARγ和GLUT4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研究小结
第三部分 小檗碱对3T3-L1脂肪细胞分化和脂肪因子分泌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研究小结
研究总结
论文创新点
个人简历
致谢
附图

(8)黄酮类对实验性糖尿病心血管改变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目次
绪论
第一部分 黄酮类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的治疗性干预研究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部分 黄酮类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血管内皮舒张功能与氧化/抗氧化系统的治疗性干预研究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部分 黄酮类对高糖性血管和内皮功能的干预研究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9)中医防治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研究
2 实验研究
    2.1 脂质代谢紊乱
    2.2 纠止内皮功能异常导致的胰岛素抵抗
    2.3 改善胰岛素抵抗, 增加胰岛素敏感性
    2.4 改善炎症因子的活性和表达
    2.5 调节基因表达
3 评价与展望

(10)酸味中药复方对糖尿病大鼠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总结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1
综述·2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四、实验性糖尿病大鼠主动脉的早期改变(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糖心平胶囊治疗糖尿病心肌病药效及机制[D]. 李晓文.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基于miR-126探讨冠心通络方对2型糖尿病大鼠主动脉血管重构的影响[D]. 牟雷.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3]益气养阴,解毒祛浊法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大鼠NF-κB、TGF-β的影响[D]. 王爽.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4]理中汤抑制2型糖尿病大鼠肾脏纤维化的作用和机制研究[D]. 梁丽嫦.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
  • [5]两色金鸡菊提取物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作用及机制研究[D]. 卢伟. 新疆医科大学, 2014(05)
  • [6]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 [7]小檗碱治疗实验性糖尿病心肌病作用和机制研究[D]. 董世芬.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2)
  • [8]黄酮类对实验性糖尿病心血管改变的干预研究[D]. 钱令波. 浙江大学, 2011(07)
  • [9]中医防治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研究进展[J]. 杨桂元.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0(S1)
  • [10]酸味中药复方对糖尿病大鼠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影响[D]. 殷桂香. 第二军医大学, 2009(10)

标签:;  ;  ;  ;  ;  

实验性糖尿病大鼠主动脉早期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