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桉树高效固氮菌和菌根菌

8、桉树高效固氮菌和菌根菌

一、八、桉树高效固氮菌及菌根菌(论文文献综述)

任涵[1](2020)在《生物炭、益生菌对桉树林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林木生长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生物炭和根际益生菌能够作为土壤改良剂和生物肥料改善土壤养分条件,并且对植物的生长和植物养分积累具有促进作用。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对于反映土壤肥力状况及生态环境演变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一直是土壤生态学研究中的热点。本研究分析施用益生菌和不同浓度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以及桉树生长等的影响,为调控桉树生长的土壤理化和生态环境提供参考依据。以桉树(DH32-29)为研究对象,进行3种浓度(0t/hm2,20.0 t/hm2和40.0 t/hm2)生物炭+5×1010 cfu/m L益生菌的野外栽培试验。我们得到以下五个实验处理:(1)不施加生物炭和不施加益生菌(M0B0),(2)单施5×1010 cfu/m L益生菌(MB0),(3)单施20.0 t/hm2生物炭(B20),(4)混施5×1010 cfu/m L益生菌和20.0 t/hm2生物炭(MB20),(5)混施5×1010 cfu/m L益生菌和40.0 t/hm2生物炭(MB40)。将传统的平板稀释法、Biolog微平板法和Illumina高通量测序方法结合起来,解释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土壤质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桉树生长对生物炭和益生菌施加的响应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相较于对照,所有处理均显着降低土壤硝态氮含量,所有处理均有促进土壤铵态氮积累的趋势。不同处理对土壤全氮含量影响显着;MB20处理对土壤全钾含量影响极显着。不同处理对土壤含水率和电导率影响显着,表明施加生物炭和益生菌影响桉树林下某些土壤养分和土壤理化性质。(2)施加生物炭和益生菌影响桉树林下土壤微生物数量。在土壤微生物三大类群中,各处理和对照中微生物的主体是细菌。真菌在不同类型土壤中的数量大小差异显着,细菌和放线菌在不同类型土壤中的数量大小差异不显着。土壤放线菌数量与土壤全氮、全磷、全钾显着负相关(p<0.001;p<0.001;p<0.05),与土壤p H和电导率呈显着正相关(p<0.001;p<0.01)。表明土壤养分可以敏感的指示与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的相关微生物的活动与生长状况。(3)除土壤蔗糖酶活性受施加生物炭和益生菌影响显着外,其他土壤酶受不同处理的影响差异不显着。单施益生菌显着降低了土壤蔗糖酶活性。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土壤真菌和放线菌数量显着正相关(p<0.05;p<0.001,),与土壤硝态氮(p<0.01)、总氮(p<0.001)、全磷(p<0.001)显着负相关,与土壤p H显着(p<0.05)正相关。土壤脲酶活性与土壤放线菌数量显着负相关(p<0.01)。此外,土壤蛋白酶与硝态氮显着正相关(p<0.01),与含水率显着负相关(p<0.05);土壤脲酶与全磷显着正相关(p<0.01);土壤蔗糖酶与土壤硝态氮(p<0.05)、p H(p<0.05)、EC(p<0.05)显着正相关,表明土壤酶活性可以敏感的指示土壤养分的变化状况。(4)施加生物炭和益生菌影响桉树林下土壤平均颜色变化率、功能多样性和微生物碳源利用效率。综合四个季度不同处理对微生物碳代谢因子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MB20在桉树生长在不同时期均能显着增加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能力。(5)施加生物炭和益生菌影响桉树林下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且土壤养分和土壤优势菌群存在显着相关性。此外,不同处理下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及分布差异可以看出,对照和各处理林下土壤在土壤菌落组成上无较大区别,但在菌群结构(门、属水平)和相对丰度上差异较大。冗余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施加生物炭和益生菌对土壤细菌群落优势细菌的影响主要通过引起土壤全钾、全磷、p H、硝态氮的变化实现的。(6)施加生物炭和益生菌对桉树林生长的影响作用随桉树生长时间的增加表现越明显,益生菌对土壤肥力和桉树生长的改善作用表现为长效缓释。对不同桉树生长时期的树高分析可知,其整体表现为随着生长时间的增加MB0对树高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且一年之后能够显着提高桉树地径。此外,MB0显着提升桉树桉树根、茎、叶和总生物量。(7)通过对林地土壤养分、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桉树生长发育、桉树不同部位养分含量做冗余分析可以看出,生物炭和益生菌通过调控土壤硝态氮、全磷、电导率、全钾从而影响桉树叶片的养分含量,进而影响桉树生长。此外,生物炭和益生菌通过调控土壤优势细菌的Chloroflexi、Rokubacteria、Firmicutes、Gemmatimonadetes、Acidobacteria相对丰度从而影响桉树生长量和生物量;生物炭和益生菌通过调控土壤细菌的物种丰度和土壤微生物的物种均匀度从而影响桉树不同部位的养分含量。(8)施加生物炭对桉树生长没有显着促进作用,但是能明显改善土壤结构和微生物生长环境;施加益生菌能显着改善土壤微生物活性且对桉树促生作用显着。对生物炭和益生菌在桉树人工林的施用应该考虑样地的土壤状况,且将土壤改良、桉树种植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等方面作为与桉树速生同等考虑的要素。

路晓培[2](2020)在《植物根际促生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对马铃薯快繁苗生长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快繁是马铃薯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繁殖手段。但是,快繁需反复的继代培养,常引起快繁苗的生长速度的降低、生长节点数的减少以及根系不发达和茎细弱等问题。这使得快繁苗继代繁殖周期延长,扩繁数量和移栽后成活率的降低,最终使得原原种微型薯产量低、生产成本增加。植物根际促生菌定殖于植物根际系统,可以刺激植物生长,缓解生物和非生物胁迫,增加产量,在植物快繁中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然而,接种微生物对马铃薯快繁苗生长影响的相关研究报道目前尚较缺乏。本研究采集内蒙古武川马铃薯根际土和凉城植物柠条根际土,采用基于选择性培养基、以涂布划线方法进行根际细菌的分离培养,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对分离得到菌株进行初步的分类鉴定;将菌株分别接种于组培瓶及移栽培养的马铃薯苗,观测对马铃薯苗生长的影响;选择分别对马铃薯快繁苗节点数、茎粗和根长促进效果最显着的10株菌,以分光光度法等技术分析10株菌促生特性,并采用逐一剔除法进行复合菌剂的构建。主要的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共分离获得134株细菌,它们分属于34个菌属,芽孢杆菌属数量最多,占所有菌株的22.31%。其中,通过无机磷培养基分离得到的菌株共93株,包含了 25个菌属,链霉菌属、芽孢杆菌属和节杆菌属为优势菌属,分别占解无机磷菌株的22.58%、20.43%、9.68%;固氮培养基分离得到29株菌,包含了 15个菌属,根瘤菌属为第一优势菌属,占固氮菌的27.59%;有机磷培养基分离得到12株菌,包含了 4菌属,芽孢杆菌属为第一优势菌属,占解有机磷菌株的58.33%。2.单菌对组培马铃薯快繁苗生长的影响:完成了 70株菌的接种分析;其中48株菌相比不接菌的对照的株高提高了 0.3%-32.69%,39株菌使根长增加了1.04%-49.48%,51株菌使节点数提高了 1%-34.75%,46株菌使茎粗增加0.9%-33.33%,42株菌使根干重增加了 3.75%-397.31%,36株菌使茎干重提高了 6.67%-66.67%;17株菌对株高、根长、节点数、茎粗、根干重和茎干重均有促进作用。3.单菌对移栽马铃薯快繁苗的影响:完成了 70株菌的接种分析;其中51株菌相比不接菌的对照的株高提高了 0.43%--54.28%,44株菌使节点数增加了1.62%-57.31%,20株菌使根干重提高了 2.65%-105.3%,59株菌使茎干重增加了 0.88%-186.73%,36株菌使种薯数量增加了 20%-60%,44株菌使单颗种薯平均重量增加了 1.62%-198.87%;5株菌对株高、节点数、根干重、茎干重、种薯数量和单颗种薯平均重量增加均有促进作用;39株菌对种薯数量和重量增加有促进作用。4.菌株促生特性:10株菌均具有产铁载体和产IAA的能力,相关能力最强的分别是菌株MP16(培养后菌液中IAA浓度可达26.75 mg/L)和W39(橙色晕圈直径与菌落直径比值D/d为2.53);菌株T1、T2、N20、L3、L2和MP16均具有固氮和解无机、有机磷潜力,其中T2、L3、L2和MP16还具有产ACC脱氨酶的能力;T1、T4、N2-1、L3和MP16还具有产NH3的能力。5.复合菌对马铃薯快繁苗的影响:综合10株菌不同组合方式对快繁苗生长指标的影响,初步得出一个由6株菌(T1、T2、N2-1、N20、L3和L2)构成的优势复合菌菌剂。

杨刚[3](2020)在《糜子溶磷、固氮内生菌的筛选及应用效应分析》文中提出从产自宁夏、甘肃不同品种的糜子种子内分离、筛选出具有高效溶磷、固氮能力的内生菌菌株,并在糜子中接种评价其溶磷、固氮、促生效果。同时通过盆栽试验测定其对糜子苗期生长、光合及磷氮吸收累积的作用,并且进一步通过大田试验验证菌株在自然条件下对糜子生长、产量及水分利用率效率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从糜子种子内分离的内生真菌菌株中有5株具有溶磷能力,2株来自甘肃LM1(Talaromyces sp.黄丝曲霉属)、LM2(Talaromyces sp.),3株来自宁夏GM1(Talaromyces sp.)、GM2(Penicillium sp.青霉属)、GM3(Penicillium chrysogenum产黄青霉)。采用溶磷圈和钼锑抗比色法测定其溶磷能力,发现GM1,GM3号菌株溶磷圈直径与菌落直径的比值D/d最大,分别达到了1.59,1.47;相同成分液体培养基中可溶性磷含量分别为264.75和323.48μg/m L,溶磷率分别达到5.26%和6.43%,显着高于其他菌株(p<0.05);其p H值分别为2.88和3.63,显着低于其他菌株(p<0.05),5个溶磷真菌的溶磷率与p H呈极显着(p<0.01)负相关。盆栽试验中,当磷用量减少75%和50%并接种溶磷菌GM3时,糜子SPAD值(叶绿素相对含量的一个参数)分别为20.63和21.46,净光合速率分别达为23.2和25.87μmol m-2s-1,植株全磷含量分别为10.09和12.39 mg/盆,均显着高于对照(CK)(p<0.05)。表明接种GM3对糜子促生作用表现明显,并且可以有效减磷40 mg/kg。GM3(Penicillium chrysogenum产黄青霉)为本试验得到的目标菌株且表现出良好的溶磷促生作用。(2)通过无氮培养基以及扩增nif H基因(固氮酶基因)来对糜子种子内的固氮细菌进行筛选。研究表明,PCR扩增nif H基因反应结束后,在1%琼脂糖凝胶上进行电泳,紫外凝胶成像仪下能产生明显条带的有3株。其中,2株来自宁夏BGM1(Delftia sp.戴尔福特菌属)、BGM2(Paenibacillus illinoisensis.伊利诺伊类芽孢杆菌),1株来自甘肃BLM3(Enterobacter sp.肠杆菌属)。盆栽试验中,当缺氮、氮用量减少75%和50%并接种固氮菌BGM2时,糜子SPAD值分别为22.82、24.73、25.77,净光合速率分别为15.59、17.89、22.94μmol m-2s-1,植株全氮含量分别为0.10、0.13及0.14 g/盆,均显着高于对照(CK)(p<0.05)。表明接种BGM2促生作用表现明显,并且可以有效减氮78.7 mg/kg。BGM2(Paenibacillus illinoisensis.伊利诺伊类芽孢杆菌)为本试验得到的目标菌株且表现出良好的固氮促生作用。(3)通过大田试验进一步验证溶磷、固氮菌株对糜子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GM3、BGM2号菌株处理下的糜子产量分别达到了0.36 kg/m2和0.39 kg/m2,显着高于对照(CK)(p<0.05)。GM3能显着增加糜子的主穗重、主穗粒重,分别较对照提高了119.35%、108.33%(p<0.05)。BGM2号菌株处理下的糜子主穗重及主穗粒重,较对照增加了71.05%、82.14%(p<0.05)。同时,GM3、BGM2号菌株均能显着提高糜子的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达到0.78 kg/mm和0.76 kg/mm(p<0.05)。表明,在大田中接种GM3(Penicillium chrysogenum产黄青霉)、BGM2(Paenibacillus illinoisensis.伊利诺伊类芽孢杆菌)不仅能够有效增产而且提高了糜子的水分利用效率。

郭振华[4](2019)在《阿尔山地区白桦和落叶松根际土壤固氮菌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人们对于固氮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固氮树种以及经济作物,对于非固氮树种研究相对较少。为研究阿尔山地区白桦和落叶松根际固氮菌的多样性。采用稀释平板分离法,结合16S rDNA序列比对,对不同时期固氮菌组成类群及其多样性进行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传统的稀释平板,结合16S rDNA序列分析等方法对阿尔山地区白桦及落叶松根际固氮菌群落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从白桦根际土壤中,共计分离纯化细菌菌株97株,分属于19属。包括32株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2株沙雷菌属(Serratia),1株肠杆菌属(Enterobacter),1株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8株伯克氏菌属(Burkholderia),4株类伯克氏菌属(Paraburkholderia),2 株贪噬菌属(Variovorax),1 株产碱杆菌属(Alcaligenes),1株寡氧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7株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1株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3株芽孢杆菌属(Bacillus),3株红球菌属(Rhodococcus),6株节杆菌属(Arthrobacter),1株黏液杆菌(Mucilaginibacter),1株新鞘氨醇菌(Novosphing0obium),10 株根瘤菌属(Rhizobium),1 株柄杆菌属(Caulobacter),12株叶杆菌属(Phyllobacterium)。其中优势菌群为Pseuomonas,次优势菌群为Phyllobacterium,Rhizobium。(2)从落叶松根际土壤中,共分离纯化112株固氮菌株,它们分别属于14个属。包括57株Pseudomonas,10株Burkholderia,6株Rhizobium,10株Phyllobacterium,9株 Arthrobacter,3 株类 Paenibacillus,3株Serra 株 1 株欧文菌属(Erwinia),3株短小杆菌属(Curtobacterium),1 株属Bacillus,2株Enterobacter,株Acinetobacter,1株Caulobacter,2株Rhodococcus。其中优势菌群为Pseudomonas,次优势菌群为Phyllobacterium,Burkholderia 和 Arthrobacter。2.研究结果表明,白桦及落叶松根际优势固氮菌群落组成呈现明显季节变化,主要表现为夏高冬低,不同时期的变化特征有所不同。3.对白桦及落叶松根际固氮菌群落组成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表明:pH值、速效磷、速效钾、速效氮、有机质显着影响固氮菌细菌群落结构。

袁志林,潘雪玉,靳微[5](2019)在《林木共生菌系统及其作用机制——以杨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杨树(Populus)是重要造林树种,也是研究林木基础生物学性状的模式材料。不仅如此,杨树可与多种细菌(内生细菌、内生固氮菌和根际促生菌)和真菌(外生菌根真菌、丛枝菌根真菌和内生真菌)类群建立共生关系,为揭示树木和微生物之间的互惠共生机制提供了理想模型。这些共生菌能积极调控林木生长发育、营养吸收和生理生态过程。目前在杨树-双色蜡蘑(Laccaria bicolor)形成的外生菌根发育、提高杨树耐盐、耐重金属的生理与分子机制、叶片内生真菌群落结构与病害发生、菌根辅助细菌和菌丝内共生细菌-真菌-杨树形成的三重跨界共生等方面取得多项突破。近年来,一批模式草本植物微生物组(microbiome)计划相继实施,对共生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的认识有了革命性的进步。以美洲黑杨、毛果杨和胶杨为代表的林木微生物组研究也已启动,表明宿主基因型和环境因子可显着影响共生菌群落结构与物种组成;在根际(rhizosphere)和内生(endosphere)环境存在结构和功能迥异的菌群。另一方面,以根系为诱饵,通过宿主表型来推测菌群功能的反向"钓鱼"策略将推动林木根际微生物工程研究,为揭示杨树-微生物群落的相互关系、菌群进化搭建了研究模型。总之,深入认识多元微生物对林木表型和生理代谢的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将为今后创制新型菌剂并用于高效育苗和抗性育种提供新的思路,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牛艳芳[6](2017)在《内蒙古森林植被主要建群树种根际固氮菌多样性及生物特性》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农作物和固氮树种的固氮受到广泛关注,而对于非固氮树种研究相对较少,而森林植被的建群种以非固氮树种为主,有必要研究森林地区根际固氮菌的多样性,为以非固氮树种为主的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采集了内蒙古地区由东向西大兴安岭根河生态站、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赤峰旺业甸国家森林公园、呼和浩特大青山自然保护区、贺兰山自然保护区不同树种的根际土壤,采用阿须贝无氮培养基分离纯化根际土壤固氮菌,用细菌通用引物27f/1492r扩增固氮菌的16S r DNA序列,应用DNAMAN6.0软件进行多序列分析比对,使用MAGE4构建系统发育树,结合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进行分类;测定典型固氮菌的生长特性和解磷能力;分析五个样区非固氮树种根际固氮菌的群落结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根河生态站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白桦(Betula platyphylla)和山杨(Populus davidiana Dode)根际土壤中共分离得到88株固氮菌,分别属于19个属,伯克霍尔德属(Burkholderia 34株)、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19株)、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 8株)、短波单胞菌属(Brevundimonas 2株)、根瘤菌属(Rhizobium 4株)、Filimonas(2株)、芽孢杆菌属(Bacillus 3株)、Mitsuaria(3株)、苍白杆菌属(Ochrobactrum 1株)、成团泛菌(Pantoea agglomerans 1株)、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 1株)、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 1株)、纳西杆菌属(Naxibacter 1株)、盐水球菌属(Salinicoccus 1株)、Dyadobacter(1株)、叶杆菌属(Phyllobacterium 1株)、贪噬菌属(Variovorax 1株)、黄杆菌属(Xanthomonas 1株)、土壤杆菌属(Agrobacterium 2株)等,其中伯克霍尔德菌属(Burkholderia,38.6%)、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21.6%)为优势属。筛选出9株有解磷能力的固氮菌,分别是Burkholderia(3株)、Pseudomonas(3株)Brevundimonas(1株)、Naxibacter(1株)、Paenibacillus(1株)。2.从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兴安落叶松、白桦、山杨根际土壤中共分离得到72株固氮菌,分别属于17个属,Pseudomonas(23株)、Bacillus(4株)、Paenibacillus(8株)、Rhizobium(9株)、肠杆菌属(Enterobacter 6株)、Phyllobacterium(5株)、Bosea(4株)、Burkholderia(2株)、贪噬菌属(Variovorax 2株)、噬几丁质菌属(Chitinophaga 1株)、克雷伯氏杆菌属(Klebsiella 1株)、节杆菌属(Arthrobacter 2株)、沙雷氏菌属(Serratia 1株)、柄杆菌属(Caulobacter 1株)、粘液杆菌属(Mucilaginibacter 1株)、中慢生根瘤菌属(Mesorhizobium 1株)、双头菌属(Labrys 1株)等,其中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31.9%)为优势属。筛选出8株有解磷能力的固氮菌,分别是Pseudomonas(2株)、Paenibacillus(3株)、Enterobacter(1株)、Phyllobacterium(1株)。3.从赤峰旺业甸国家森林公园华北落叶松(Larixprincipis-rupprechtii)、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白桦、山杨根际土壤中共分离出固氮菌143株,分别属于9个属,Pseudomonas(51株)、Paenibacillus(41株)、Bacillus(32株)、Burkholderia(3株)、Rhizobium(3株)、Phyllobacterium(1株)、Arthrobacter(3株)、Mucilaginibacter(7株)、Mesorhizobium(2株);其中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35.7%),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28.7%),芽孢杆菌属(Bacillus,22.4%)为优势属。筛选出9株有解磷能力的固氮菌,分别是Pseudomonas(3株),Paenibacillus(2株)、Burkholderia(2株)、Bacillus(2株)。4.从呼和浩特大青山自然保护区油松、白桦、山杨根际土壤中共分离得到89株固氮菌,分别属于14个属,Pseudomonas(32株)、Phyllobacterium(15株)、Arthrobacter(1株)、Sinorhizobium(8株)、Enterobacter(6株)、Rhizobium(5株)、Burkholderia(4株)、Cupriavidus(4株)、Bacillus(1株)、Paenibacillus(1株)、Promicromonospora(2株)、Massilia(1株)、Azotobacter(1株)、Hymenobacter(1株)等,其中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40%),叶杆菌属(Phyllobacterium,16.9%)为优势属。筛选出5株有解磷能力的固氮菌,分别是Pseudomonas(3株)、Burkholderia(1株)、Bacillus(1株)。5.从贺兰山自然保护区油松、山杨根际土壤中共分离出固氮菌60株,分别属于8个属,Phyllobacterium(18株)、Rhizobium(13株)、Pseudomonas(12株)、Arthrobacter(8株)、Bacillus(6株)、Paenibacillus(1株)、Caulobacter(1株)、Massilia(1株)等。其中叶杆菌属(Phyllobacterium,30%),根瘤菌属(Rhizobium,21.7%)、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18.3%),节杆菌属(Arthrobacter,13.3%)为优势属。筛选出2株有解磷能力的固氮菌,分别是Pseudomonas和Paenibacillus。6.不同类群的固氮菌随地理区域的不同而分布不同,广分类群有Pseudomonas、Bacillus、Rhizobium、Paenibacillus和Phyllobacterium;有些类群的分布具有区域性;不同类群的固氮菌生物学特性差异显着。

徐睿[7](2015)在《降香黄檀—檀香根际土壤高效功能菌的筛选及生物复合肥研究》文中认为降香黄檀(Dalbergiaodorifera)是豆科蝶形花科植物,而檀香(Sandalwood)为半寄生性植物,均为名贵红木用材、重要药材树种。但生长缓慢,野生资源濒临灭绝。为保护其野生种质资源而进行大面积种植试验表明,降香黄檀-檀香混交种植效果良好。但存在苗木(幼林)阶段培育周期长、长势差,土壤中速效态N、K及可溶性无机磷偏低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论文从降香黄檀-檀香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高效功能菌。优化其培养基组分和液体发酵条件,以麸皮为功能菌液吸附载体,腐熟鸡粪为主要有机质,添加多种辅料,研制生物复合肥。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降香黄檀、檀香根际土壤高效功能菌的分离筛选与鉴定。利用选择性培养基从不同林龄的降香黄檀、檀香根际土壤中分离固氮菌、解磷菌、解钾菌。通过乙炔还原法、全氮比色法测定菌株固氮活性,菌株JT-N301、JT-N304、JT-N305的固氮酶活在420nmol.h-1.mL-1以上,固氮量均在40mg/L以上。同时研究表明,菌株的固氮酶活与固氮量间无显着线性关系。利用溶磷圈法及铝锑钪比色法筛选解磷菌。11株菌株的D/d值大于2.0,其中菌株JT-P25、JT-P15的无机磷溶量高达223.27μg/mL、196.47μg/mL,有机磷溶量高达 19.22μg/mL、25.05μg/mμL。原子分光光度法测得23株解钾菌株的可溶性钾含量在48μg/mL以上,菌株JT-K21的可溶性钾含量达到132.68μg/mL。采用Salkowski比色法测定菌株IAA分泌量,其中菌株JT-N301、JT-N304、JT-N305的分泌IAA量在35.0μg/mL以上。4株解磷菌株分泌IAA量在25μg/rmL以上,菌株JT-P25分泌IAA量达到32.14μg/mL。同时研究表明,菌株IAA分泌量与培养液终点pH值间无显着线性关系。综合考虑后,筛选菌株JT--N301、JT-N304、JT-N305、JT-P15、JT-P25、JT-K21 用于研制生物复合肥。基于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序列比较分析,初步鉴定,JT-N301为 Burkholderia anthina、JT-N304 为 Enterobacter ludwigii、JT-N305 为 Burkholderia seminalis、JT-P15为Bacillus pumiu、JT-P25为Bacillus su tiis、JT-K21为Pseudomo as putida。(2)土壤高效功能菌发酵优化实验。研究表明,培养24h~36h时,菌株均处于稳定期,适宜取样接种,同时菌株之间均无拮抗性。菌群活性的研究表明:菌株混合培养后,固氮菌群的固氮酶活高达498.66 nmol.h-1.mL/1,解磷菌群的无机磷溶量达256.4μg.mL-1。通过碳氮源单因素、培养基正交设计实验,确定培养基最佳配比,使菌体浓度及活性达到最大,通过液体发酵实验,确定最优发酵条件。固氮菌群的最优培养基为:葡萄糖1lg/L,CaCO35.0g/L,(NH4)2SO40.2g/L,MgSO4.7H20 0.2 g/L,磷酸二氢钾 0.2 g/L 二水硫酸钙 0.2 g/L,NaCl 0.2 g/L,去离子水。其最优液体发酵条件为:34℃,pH 7.4,装液量25%,接种量10%,转速160r/min。解磷菌群的最优培养基组分为:葡萄糖8g/L,磷酸钙3g/L,(NH4)2SO40.5g/L,酵母膏 0.3 g/L,KCl0.2 g/L,NaCl 0.1 g/L,MgS04.7H20 0.1 g/L,硫酸锰 0.004 g/L,FeS040.002g/L,去离子水。其最优液体发酵条件为:34℃,pH7.0,装液量25%,接种量8%,转速160r/min。解钾菌的最优培养基组分为:蔗糖10g/L,CaCO35.0g/L,Na2HPO40.2g/L,(NH4)2SO40.2g/L,MgS04.7H20 0.3g/L,NaCl0.2g/L,二水硫酸钙0.2g/L,钾长石粉(150目)5g/L,去离子水。其最优液体发酵条件为:31℃,pH7.0,装液量30%,接种量10%,转速160 r/min。(3)生物复合肥研制。以麸皮为功能菌液的吸附载体,腐熟鸡粪为主要有机质,添加多种辅料,研制生物复合肥。按不同的配比设计7组实验,检测施用生物复合肥后的各项指标。结果显示,EG2组的应用效果最好。与施用前相比,降香黄檀EG2组的苗高、地径分别增加了 82.01%、37.79%,檀香EG2组的苗高、地径分别增加了 93.31%、39.63%。其中降香黄檀EG2组的土壤有机质、土壤微生物总量、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比CK 组分别增加了 89.61%、57.62%、41.16%、117.07%、45.28%。檀香 EG2 组的土壤有机质、土壤微生物总量、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比CK组分别增加了 79.91%、60.4%、39.66%、116.88%、43.88%。通过上述试验,确定生物复合肥的最佳配比。其中初次发酵时,各组分的质量比为:干鸡粪100%、清水(无污染、无菌)30%、红糖0.2%、椰糠20%、过磷酸钙5%、木薯渣1%、鸡粪发酵剂2ML/Kg。二次发酵时,各组分质量比为:60%的初次发酵腐熟物料+40%的化学复合肥(N:P:K=1:1:1)+4%的功能菌液含麸皮。

郑明朝[8](2013)在《益生菌对巨尾桉广林9号生长及经济效益影响研究》文中提出植物根际促生菌(Plant growth promoting rhizobacteria, PGPR)指的是某些有益菌类附生于植物根系或根系周边土壤中,促进植物对矿质营养吸收及利用,并能抑制有害生物,利于植物生长,主要有固氮菌、解钾菌和解磷菌。本研究通过对巨尾桉广9号无性系接种不同的益生菌,在造林3.5年后对不同处理林分进行生长情况调查,从林木的生长特性、林分生物量及生产力情况、接种益生菌种后桉树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对桉树经营的经济效益的影响等方面对不同处理的林分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接种不同益生菌桉树的胸径、树高、单株立木材积均有显着性差异。接种益生菌40K的桉树胸径和单株立木材积最大,其中胸径比未接种益生菌桉树胸径增长24.7%,单株材积增长增长70.9%;接种其他益生菌的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均与未接种益生菌的有一定的差异,说明接种益生菌40K、N1和P1对巨尾桉广9无性系的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的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2)接种不同益生菌桉树的单株生物量明显高于未接种益生菌的生物量,且不同益生菌处理间桉树的单株生物量也有明显差异。接种益生菌处理的桉树林木单株生物量相对未接种益生菌的分别增加了35.25kg/株、20.56kg/株、60.05kg/株。接种益生菌40K的桉树林分生物量达到206.22t/hm2,相对未接种益生菌增长了100.1t/hm2。经过接种益生菌的桉树林分地上部分生物量比例达到85%以上,生物量分配格局优于未经过接菌处理的桉树林分,说明接种不同益生菌对巨尾桉广9无性系的生物量及生物量分配有一定的影响。(3)接种益生菌N1、P1、40K对巨尾桉广9无性系地上部分各器官营养元素百分比含量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不同处理营养元素积累量以接种益生菌40K的桉树林分对营养元素N、P、K累积量较其他处理均排首位,分别为213.23kg/hm2、23.51kg/hm2.107.76kg/hm2。各处理中,去皮干生物量约占总生物量的60%,树枝、树叶、树皮的生物量总和仅占30%,但N、P、K营养元素在树叶、树皮和树枝的积累总量要高于去皮干的积累量,说明在林木采伐之后,保留树枝、树叶、树皮对林地土壤肥力恢复有重要作用。(4)采用静态和静态经济指标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人工林进行评价,通过指标数据可得知,接种益生菌的桉树人工林经济效益要高于未接种益生菌的林分;对于接种菌类来说,接种40K的桉树人工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总体来说,接种益生菌对桉树的树高、胸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提高了桉树单株立木材积和生物量,增加林木单位面积蓄积量,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其中,以益生菌40K对巨尾桉广9无性系的促进效果最佳。

张辉[9](2013)在《人工接种促生菌对桉树林木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指的是生存于植物的根际、根表,并且能直接或者间接地促进或调节植物生长的微生物。植物根际促生菌具有固氮、解磷、解钾、产生植物激素或者分泌抗生素等能力,主要包括解钾菌、解磷菌及固氮菌。本研究是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方法进行造林试验,对接种促生菌的桉树人工林进行定期观测,探讨促生菌对桉树林木生长及林地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土壤营养元素含量等的影响,阐明促生菌与桉树生长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林地土壤肥力的变化规律,为桉树种植可持续发展提供帮助以及指导意见。1.通过定期观测,分别于桉树13月龄,18月龄以及25月龄时,测定桉树的生长量。接种了促生菌的桉树处理的胸径(地径)与树高较空白对照均有十分明显的增加,并且差异到达显着或极显着水平。促生菌对桉树的生长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增加了林木的产出。2.采集13月龄以及25月龄的桉树人工林根际土壤,测定根际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接种了促生菌的各个处理,根际土壤中的细菌、真菌、放线菌在数量上较空白对照有明显的增加,固氮菌、解钾菌、解磷菌等根际促生菌的数量亦明显的多于空白对照,并且处理间的差异均达到显着,个别达到极显着水平。微生物数量的增加,直接影响到了林下土壤中物质循环和养分供应,提高土壤中的肥力供给。3.测定的13月龄以及25月龄的桉树人工林根际土壤中土壤酶的活性,可以可知:土壤蔗糖酶、土壤蛋白酶、土壤多酚氧化酶以及土壤过氧化氢酶的含量均较空白对照有显着的增加,并且差异均达到显着甚至极显着。这表明接种促生菌明显的土壤酶的活性,而土壤酶作为参与土壤新陈代谢的重要物质,与生活在一起的微生物共同推动物质的转化,在各类物质循环中扮演重要角色,可以作为评价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4.通过测定13月龄以及25月龄桉树根际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可知土壤中的全氮、土壤碱解氮、土壤有效磷,并且除13月龄土壤碱解氮及25月龄土壤有效磷外差异均显着。而土壤速效钾的含量低于对照处理,这可能与土壤中真菌的数量以及桉树生长迅速有关。土壤的营养元素的含量直观的体现出了土壤中肥力的情况,有助于肥料合理的施用。5.应用主成分分析,得出促生菌接种桉树人工林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得出土壤肥力的排名为:N6>NC>N1>P1>40K>14K>9K>CK。排名高的菌株,说明对林木根际土壤肥力的维护作用为最好,排名靠后的菌株,说明该菌株在土壤肥力维护作用中相对较差。

李波,王军,孙思,伍慧雄[10](2012)在《桉树青枯病的生物防治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文章综述了桉树青枯病的生物防治研究进展,包括利用拮抗细菌、内生菌、益生菌防治桉树青枯病等方面。指出了桉树青枯病的生物防治一方面应加强抗菌作用机制研究,提高防效稳定性;另一方面应加强林间应用技术的研究,综合运用多种生物因子,以期高效、简便、经济、安全地防治桉树青枯病。

二、八、桉树高效固氮菌及菌根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八、桉树高效固氮菌及菌根菌(论文提纲范文)

(1)生物炭、益生菌对桉树林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林木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与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植物根际益生菌
        1.2.2 生物炭
        1.2.3 土壤养分
        1.2.4 土壤酶
        1.2.5 微生物多样性
    1.3 研究意义
        1.3.1 探讨生物炭和益生菌对桉树林下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作用
        1.3.2 探讨单施/混施益生菌和生物炭作为菌肥的可能性
        1.3.3 探讨植物与微生物之间的互作关系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和结构
        1.4.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基本概况
        2.1.1 研究区现状
        2.1.2 试验材料
        2.1.3 试验设计
    2.2 试验方法
        2.2.1 植物和土壤样品的采集
        2.2.2 样品测定
    2.3 数据统计分析
第三章 林地土壤养分和理化性质的分布和变化特征
    3.1 土壤养分和理化性质的季节性差异
    3.2 土壤养分和理化性质的水平分布
    3.3 土壤养分和理化性质的垂直分布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施加生物炭和益生菌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分布的影响及其变化特征
    4.1 土壤细菌
    4.2 土壤真菌
    4.3 土壤放线菌
    4.4 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微生物数量之间的相关性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施加生物炭和益生菌对土壤酶活性和土壤质量分布的影响
    5.1 土壤酶活性的水平分布
    5.2 土壤酶活性的季节性差异
    5.3 土壤酶活性的垂直分布
    5.4 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微生物数量之间的相关性
    5.5 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相关性
    5.6 土壤质量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
        5.6.1 施加生物炭和益生菌对土壤质量影响的主成分分析
        5.6.2 桉树林下土壤质量季度间变化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施加生物和益生菌对桉树林下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6.1 土壤微生物的碳源利用率
    6.2 多样性指数分析
    6.3 土壤微生物对不同类型碳源利用的差异
    6.4 生物炭和益生菌处理下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主成分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施加生物炭和益生菌对桉树林下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7.1 Illumina焦磷酸测序结果及其序列分析
    7.2 基于OTU的细菌遗传多样性分析
    7.3 土壤细菌多样性指数
    7.4 基于分类地位的细菌群落多样性分析
        7.4.1 土壤样品细菌群落组成
        7.4.2 不同处理下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及分布差异
        7.4.3 基于OTUs的主成分分析
        7.4.4 基于OTUs的 Heatmap热点图分析
    7.5 土壤细菌遗传多样性与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
        7.5.1 土壤养分含量与土壤细菌多样性指数与的相关性
        7.5.2 土壤优势细菌菌群与土壤养分之间的相关性
        7.5.3 细菌优势菌群与土壤理化性质冗余分析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施加生物炭和益生菌对桉树林木及林下草灌木生长和养分含量的影响
    8.1 施加生物炭和益生菌对桉树幼苗树高的影响
    8.2 施加生物炭和益生菌对桉树地径的影响
    8.3 施加生物炭和益生菌对桉树不同部位干生物量的影响
    8.4 生物炭和益生菌对桉树林下草灌木多样性的影响
    8.5 生物炭和益生菌施加对桉树林下草灌木干生物量的影响
    8.6 生物炭和益生菌施加对植物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
    8.7 桉树不同部位营养元素配比
    8.8 叶片养分含量、叶绿素含量与林下土壤理化性质的关联性分析
    8.9 桉树生长量和生物量与林下土壤优势细菌丰度的关联性分析
    8.10 桉树各部位和林下草灌木养分含量与林下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的关联性分析
    8.11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9.1 主要结论
        9.1.1 水平分布
        9.1.2 垂直分布
        9.1.3 季度分布
    9.2 讨论
    9.3 主要创新点
    9.4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2)植物根际促生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对马铃薯快繁苗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马铃薯快繁概述
    1.2 植物根际促生菌对及其植物生长的影响
        1.2.1 植物根际促生菌概念及种类
        1.2.2 植物根际促生菌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
        1.2.3 植物促生菌促进植物生长的机制
        1.2.4 植物促生菌对植物快繁苗生长的影响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马铃薯栽培品种
        2.1.2 实验样品的采集
        2.1.3 主要试剂与试剂盒
        2.1.4 序列分析软件
        2.1.5 主要仪器
        2.1.6 培养基配方
        2.1.7 主要溶液的配制
        2.1.8 PCR扩增引物
    2.2 实验方法
        2.2.1 根际溶磷和固氮细菌的初筛分离及纯化
        2.2.2 基于16S rRNA基因对的菌株的初步分类鉴定
        2.2.3 筛选促进马铃薯快繁苗生长的菌株
        2.2.4 菌株促生特性的分析
        2.2.5 复合菌对马铃薯快繁苗及移栽的影响
        2.2.6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根际细菌的分离鉴定
    3.2 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及菌株初步分类
    3.3 单菌接种对组培瓶培养快繁苗生长的影响
        3.3.1 对组培瓶快繁苗株高的影响
        3.3.2 对组培瓶快繁苗根长的影响
        3.3.3 对组培瓶快繁苗节点数的影响
        3.3.4 对组培瓶快繁苗茎粗的影响
        3.3.5 对组培瓶快繁苗根干重的影响
        3.3.6 对组培瓶快繁苗茎干重的影响
    3.4 筛选促进移栽快繁苗生长的菌株
        3.4.1 对移栽马铃薯快繁苗株高的影响
        3.4.2 对移栽马铃薯快繁苗节点数的影响
        3.4.3 对移栽马铃薯快繁苗根干重的影响
        3.4.4 对移栽马铃薯快繁苗茎干重的影响
        3.4.5 对移栽马铃薯快繁苗种薯数量的影响
        3.4.6 对移栽马铃薯快繁苗种薯重量的影响
    3.5 10菌株对马铃薯快繁苗生长促进作用
        3.5.1 10菌株对马铃薯快繁苗株高的影响
        3.5.2 10株菌对马铃薯快繁苗根长的影响
        3.5.3 10株菌对马铃薯快繁苗节点数的影响
        3.5.4 10株菌对马铃薯快繁苗茎粗的影响
        3.5.5 10株菌对马铃薯快繁苗根干重的影响
        3.5.6 10株菌对马铃薯快繁苗茎干重的影响
    3.6 10株菌对移栽马铃薯快繁苗生长促进作用
        3.6.1 10株菌对移栽马铃薯快繁苗株高的影响
        3.6.2 10株菌对移栽马铃薯快繁苗节点数的影响
        3.6.3 10株菌对移栽马铃薯快繁苗根干重的影响
        3.6.4 10株菌对移栽马铃薯快繁苗茎干重的影响
        3.6.5 10株菌对移栽马铃薯快繁苗种薯数量的影响
        3.6.6 10株菌对移栽马铃薯快繁苗种薯重量的影响
    3.7 10株菌株促生能力及拮抗的分析
        3.7.1 菌株促生能力的分析
        3.7.2 菌株的拮抗作用
    3.8 复合菌对组培瓶培养马铃薯快繁苗促生效果分析
        3.8.1 对马铃薯快繁苗株高的影响
        3.8.2 对马铃薯快繁苗根长的影响
        3.8.3 对马铃薯快繁苗节点数的影响
        3.8.4 对马铃薯快繁苗茎粗的影响
        3.8.5 对马铃薯快繁苗根干重的影响
        3.8.6 对马铃薯快繁苗茎干重的影响
4 讨论
    4.1 接种微生物显着促进马铃薯快繁苗生长
    4.2 马铃薯快繁苗生长促进微生物类群和促生特征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3)糜子溶磷、固氮内生菌的筛选及应用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植物内生菌定义
    1.2 植物内生菌的分布及多样性
    1.3 植物内生菌与植株相互作用的机制
    1.4 植物内生菌抗逆促生的国内外研究
    1.5 固氮微生物的国内外研究
    1.6 溶磷微生物的国内外研究
    1.7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材料及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2.2.1 内生菌的分离
        2.2.2 溶磷真菌的筛选
        2.2.3 固氮细菌的筛选
    2.3 盆栽试验
        2.3.1 溶磷真菌盆栽试验设计
        2.3.2 固氮细菌盆栽试验设计
    2.4 大田试验设计
    2.5 内生菌的鉴定
        2.5.1 溶磷真菌的鉴定
        2.5.2 固氮细菌的鉴定
    2.6 测定项目与方法
        2.6.1 光合参数的测定
        2.6.2 糜子苗期生长指标的测定
        2.6.3 植株全氮含量及全磷含量的测定
        2.6.4 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测定
    2.7 数据处理
    2.8 技术路线图
第三章 溶磷真菌的筛选及其鉴定
    3.1 引言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溶磷真菌的初步筛选
        3.2.2 溶磷真菌的复筛及溶磷能力的比较
    3.3 溶磷真菌对糜子苗期生理特征及溶磷效能的影响
        3.3.1 溶磷真菌对糜子苗期生长的影响
        3.3.2 溶磷真菌对糜子苗期叶绿素的影响
        3.3.3 溶磷真菌对糜子苗期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3.3.4 溶磷真菌对糜子植株全磷的影响
    3.4 溶磷真菌的初步鉴定
    3.5 讨论
    3.6 小结
第四章 固氮细菌的筛选及其鉴定
    4.1 引言
    4.2 固氮细菌的初步筛选
    4.3 固氮细菌对糜子苗期生理特征及固氮效能的影响
        4.3.1 固氮细菌对糜子苗期生长的影响
        4.3.2 固氮细菌对糜子苗期叶绿素的影响
        4.3.3 固氮细菌对糜子苗期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4.3.4 固氮细菌对糜子植株全氮的影响
    4.4 固氮细菌的初步鉴定
    4.5 讨论
    4.6 小结
第五章 溶磷、固氮内生菌促生作用的大田验证
    5.1 引言
    5.2 结果分析
        5.2.1 溶磷、固氮菌对糜子产量的影响
        5.2.2 溶磷、固氮菌对糜子生长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
        5.2.3 溶磷、固氮菌对糜子水分利用的影响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阿尔山地区白桦和落叶松根际土壤固氮菌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根际
    1.2 植物根际微生物多样性
    1.3 植物根际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技术及方法
        1.3.1 传统的培养方法(传统微生物平板分离法)
        1.3.2 生理生化的研究法
        1.3.3 分子生物学方法
    1.4 影响植物根际微生物多样性的因素
        1.4.1 植被
        1.4.2 土壤类型
        1.4.3 季节变化
    1.5 根际促生菌的功能
    1.6 植物根际促生菌主要类群研究现状
        1.6.1 固氮菌的研究
        1.6.2 溶磷菌的研究
        1.6.3 解钾菌研究
    1.7 根际促生菌剂的研究进展及现状
        1.7.1 根际促生菌剂的研究进展
        1.7.2 根际促生菌剂发展现状
    1.8 研究内容和意义
2 阿尔山白桦根际固氮菌研究
    2.1 阿尔山白桦根际土壤固氮菌的分离与优势固氮菌筛选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结果与分析
    2.2 白桦根际优势固氮菌的生理生化测定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方法
        2.2.3 结果与分析
    2.3 白桦根际优势固氮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2.3.1 试验材料
        2.3.2 试验方法
        2.3.3 结果与分析
        2.3.4 结论与讨论
    2.4 阿尔山白桦根际固氮菌多样性分析
        2.4.1 试验材料
        2.4.2 试验方法
        2.4.3 结果与分析
        2.4.4 小结与讨论
    2.5 不同时期白桦根际土壤理化性质与固氮菌群落的关系
        2.5.1 试验材料
        2.5.2 试验方法
        2.5.3 结果与分析
        2.5.4 小结与讨论
3 阿尔山落叶松根际固氮菌研究
    3.1 阿尔山落叶松根际土壤固氮菌的分离与优势固氮菌筛选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结果与分析
    3.2 落叶松根际优势固氮菌的生理生化测定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方法
        3.2.3 结果与分析
    3.3 落叶松根际优势固氮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3.3.1 试验材料
        3.3.2 试验方法
        3.3.3 结果与分析
        3.3.4 结论与讨论
    3.4 阿尔山落叶松根际固氮菌多样性分析
        3.4.1 试验材料
        3.4.2 试验方法
        3.4.3 结果与分析
        3.4.4 小结与讨论
    3.5 不同时期落叶松根际土壤理化性质与固氮菌群落的关系
        3.5.1 试验材料
        3.5.2 试验方法
        3.5.3 结果与分析
        3.5.4 小结与讨论
4 结论
5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5)林木共生菌系统及其作用机制——以杨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杨树内生细菌及根际促生细菌
    1.1 内生细菌提高杨树抗病性及土壤污染修复能力
    1.2 杨树根际促生细菌 (PGPR) 功能
    1.3 杨树内生联合固氮菌系统
2 杨树菌根
    2.1 杨树外生菌根真菌分布特征及生物多样性
    2.2 杨树外生菌根发育的分子机制
    2.3 以卷缘桩菇 (Paxillus involutus) 为例论述外生菌根真菌增强杨树非生物胁迫能力的生理机制
    2.4 杨树丛枝菌根
3 杨树内生真菌及生物学功能
    3.1 杨树根系暗色有隔内生菌
    3.2 杨树叶片内生真菌与抗病抗虫相关性研究
    3.3 根系内生真菌对杨树生长调控的可塑性
4 杨树微生物组研究概况
5 细菌-真菌-杨树形成三重跨界共生
6 展望

(6)内蒙古森林植被主要建群树种根际固氮菌多样性及生物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根际
    1.2 根际促生菌(PGPR)
    1.3 根际促生菌(PGPR)功能
        1.3.1 固氮作用
        1.3.2 溶磷作用
        1.3.3 合成生长激素
        1.3.4 促进宿主根系生长
    1.4 PGPR主要类群研究现状
        1.4.1 植物根际固氮菌的研究现状
        1.4.2 植物根际溶磷菌的研究现状
        1.4.3 植物根际解钾菌的研究现状
    1.5 植物促生菌剂的应用现状和应用前景
    1.6 研究根际微生物的方法
        1.6.1 传统微生物平板分离法
        1.6.2 Biology法
        1.6.3 磷脂脂肪酸(PLFA)图谱分析法
        1.6.4 系统发育分析的标记分子
2 研究背景及研究思路
    2.1 选题背景
    2.2 研究内容和方法
    2.3 技术路线
3 根际土壤固氮菌多样性和生物特性
    3.1 调查区概况
    3.2 材料和仪器
        3.2.1 根际土壤采集
        3.2.2 培养基
        3.2.3 主要试剂
        3.2.4 主要仪器
    3.3 试验方法
        3.3.1 根际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3.3.2 根际固氮菌的分离纯化
        3.3.3 根际固氮菌16SrDNA分析
        3.3.4 根际土壤典型固氮菌形态观察
        3.3.5 根际土壤典型固氮菌生理生化测定
        3.3.6 根际土壤典型固氮菌特性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大兴安岭根河样区根际固氮菌多样性和生物特性
        4.1.1 根际土壤理化性质
        4.1.2 根际土壤固氮菌分离纯化结果
        4.1.3 兴安落叶松根际土壤固氮菌多样性及特性分析
        4.1.4 白桦根际土壤固氮菌多样性及特性分析
        4.1.5 山杨根际土壤固氮菌多样性及特性分析
        4.1.6 根河地区不同树种根际土壤固氮菌群落结构分析
        4.1.7 结论
    4.2 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建群树种根际土壤固氮菌多样性及生物特性
        4.2.1 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4.2.2 根际土壤固氮菌分离纯化结果
        4.2.3 16SrDNA琼脂糖凝胶电泳
        4.2.4 兴安落叶松根际土壤固氮菌多样性及特性分析
        4.2.5 白桦根际土壤固氮菌多样性及特性分析
        4.2.6 山杨根际土壤固氮菌多样性及特性分析
        4.2.7 阿尔山地区不同树种根际土壤固氮菌群落结构分析
        4.2.8 结论
    4.3 赤峰旺业甸自然保护区建群树种根际土壤固氮菌多样性及生物特性
        4.3.1 根际土壤理化性质
        4.3.2 根际土壤固氮菌分离纯化结果
        4.3.3 落叶松根际土壤固氮菌多样性及特性分析
        4.3.4 油松根际土壤固氮菌多样性及特性分析
        4.3.5 白桦根际土壤固氮菌多样性及特性分析
        4.3.6 山杨根际土壤固氮菌多样性及特性分析
        4.3.7 赤峰旺业甸地区不同树种根际土壤固氮菌群落结构分析
        4.3.8 结论
    4.4 呼和浩特大青山样区建群树种根际土壤固氮菌多样性及生物特性
        4.4.1 根际土壤理化性质
        4.4.2 根际土壤固氮菌分离纯化结果
        4.4.3 油松根际土壤固氮菌多样性及特性分析
        4.4.4 白桦根际土壤固氮菌多样性及特性分析
        4.4.5 山杨根际土壤固氮菌多样性及特性分析
        4.4.6 呼和浩特大青山样区不同树种根际土壤固氮菌群落结构分析
        4.4.7 结论
    4.5 贺兰山样区建群树种根际土壤固氮菌多样性及生物特性
        4.5.1 根际土壤理化性质
        4.5.2 根际土壤固氮菌分离纯化结果
        4.5.3 油松根际土壤固氮菌多样性及特性分析
        4.5.4 山杨根际土壤固氮菌多样性及特性分析
        4.5.5 贺兰山不同树种根际土壤固氮菌群落结构分析
        4.5.6 结论
5 不同地区主要建群树种根际土壤固氮菌群落结构分析
    5.1 不同地区针叶树种根际土壤固氮菌群落结构分析
    5.2 不同地区白桦根际土壤固氮菌群落结构分析
    5.3 不同地区山杨根际土壤固氮菌群落结构分析
    5.4 不同地区主要建群树种根际土壤固氮菌群落结构分析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作者简介

(7)降香黄檀—檀香根际土壤高效功能菌的筛选及生物复合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土壤功能微生物概述
    1.2 根际土壤功能微生物研究进展
        1.2.1 根际土壤固氮微生物研究进展
        1.2.2 根际土壤解磷微生物研究进展
        1.2.3 根际土壤解钾微生物研究进展
    1.3 微生物固氮、解磷、解钾活性及分泌IAA的研究方法
    1.4 生物复合肥研究进展
        1.4.1 生物复合肥概况
        1.4.2 生物复合肥的促进作用机理
    1.5 降香黄檀、檀香概况及施肥现状
        1.5.1 降香黄檀概况
        1.5.2 檀香概况
        1.5.3 降香黄檀-檀香互促机理
        1.5.4 降香黄檀、檀香施肥现状
    1.6 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6.1 课题来源
        1.6.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6.3 主要研究内容
        1.6.4 技术路线
2 降香黄檀、檀香根际土壤高效功能菌株的分离筛选
    2.1 研究区概况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2 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降香黄檀-檀香根际土壤功能菌的分离纯化
        2.3.2 根际土壤高效功能菌的筛选
        2.3.3 功能菌IAA分泌量与培养液终点pH间关系
        2.3.4 高效功能菌株的鉴定
    2.4 小结
3 根际土壤高效功能菌株液体发酵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功能菌株生长曲线测定
        3.2.2 功能菌株间的拮抗试验
        3.2.3 功能菌组合的活性研究
        3.2.4 不同碳氮源对功能菌群活性及菌体浓度的影响
        3.2.5 培养基正交优化试验
        3.2.6 高效功能菌株液体发酵条件优化
    3.3 小结
4 降香黄檀-檀香生物复合肥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生物复合肥对降香黄擅、擅香苗木生长的影响
        4.2.2 生物复合肥微生态效应指标检测
        4.2.3 生物复合肥质量检测
    4.3 小结
5 结论与讨论
    5.1 降香黄檀、檀香根际土壤高效功能菌株的分离筛选
    5.2 根际土壤高效功能菌液体发酵优化
    5.3 降香黄檀-檀香生物复合肥研究
6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图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8)益生菌对巨尾桉广林9号生长及经济效益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植物益生菌研究现状及评价
        1.2.1 固氮菌研究概况
        1.2.2 解磷菌研究概况
        1.2.3 解钾菌研究概况
        1.2.4 国内益生菌研究现状
    1.3 桉树益生菌的研究概况
    1.4 桉树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研究动态
        1.4.1 桉树人工林养分研究动态
        1.4.2 桉树人工林可持续发展研究动态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内容
    1.7 论文技术路线
    1.8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试验地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研究内容及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设计
        2.2.3 试验方法
        2.2.4 养分元素测定
        2.2.5 林分经济效益评价
        2.2.6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接种不同益生菌对桉树林木生长影响
        3.1.1 对桉树胸径以及树高的影响
        3.1.2 对桉树林木单株材积的影响
    3.2 接种不同益生菌对桉树林木生物量的影响
        3.2.1 不同益生菌对桉树林木单株生物量的影响
        3.2.2 不同益生菌对桉树林林分生物量积累的影响
    3.3 接种不同益生菌对桉树营养元素含量与分布的影响
    3.4 接种不同益生菌对桉树林分营养元素累积量与分布的影响
    3.5 接种不同益生菌对桉树经济效益的影响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人工接种促生菌对桉树林木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前言
    1.1 植物根际促生菌的研究
    1.2 植物促生菌国内外研究水平及现状
    1.3 桉树及土壤肥力的研究概况
    1.4 研究的意义及目的
第二章 研究方案
    2.1 样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方法
    2.4 采样方法
    2.5 研究方法
    2.6 数据分析
第三章 接种不同的促生菌对林木生长的影响
    3.1 桉树造林13月龄生长量的比较分析
    3.2 桉树造林18月生长量的比较分析
    3.3 桉树造林25月龄生长量的比较分析
    3.4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桉树林下根际微生物数量的变化分析
    4.1 桉树根际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分析
    4.2 桉树根际土壤中促生菌(固氮菌、解磷菌及解钾菌)数量分析
    4.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桉树林地土壤酶活性测定
    5.1 桉树根际土壤中蔗糖酶活性测定
    5.2 桉树根际土壤中蛋白酶活性测定
    5.3 桉树根际土壤中多酚氧化酶活性测定
    5.4 桉树根际土壤中过氧化氢酶活性测定
    5.5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桉树林根际土壤营养元素测定
    6.1 桉树根际土壤中营养元素含量测定
    6.2 结论与讨论
第七章 不同促生菌对土壤肥力综合评价的探讨
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进一步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问题和不足
    8.3 进一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10)桉树青枯病的生物防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拮抗细菌防治桉树青枯病
2 内生菌防治桉树青枯病
3 益生菌防治桉树青枯病
4 诱导抗病性防治桉树青枯病
5 转基因技术防治桉树青枯病
6 将两种抗病机制结合防治桉树青枯病
7 结语

四、八、桉树高效固氮菌及菌根菌(论文参考文献)

  • [1]生物炭、益生菌对桉树林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林木生长的影响[D]. 任涵. 广西大学, 2020(01)
  • [2]植物根际促生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对马铃薯快繁苗生长的影响[D]. 路晓培.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3]糜子溶磷、固氮内生菌的筛选及应用效应分析[D]. 杨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4]阿尔山地区白桦和落叶松根际土壤固氮菌初步研究[D]. 郭振华.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
  • [5]林木共生菌系统及其作用机制——以杨树为例[J]. 袁志林,潘雪玉,靳微. 生态学报, 2019(01)
  • [6]内蒙古森林植被主要建群树种根际固氮菌多样性及生物特性[D]. 牛艳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7(10)
  • [7]降香黄檀—檀香根际土壤高效功能菌的筛选及生物复合肥研究[D]. 徐睿.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5(01)
  • [8]益生菌对巨尾桉广林9号生长及经济效益影响研究[D]. 郑明朝. 广西大学, 2013(02)
  • [9]人工接种促生菌对桉树林木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影响[D]. 张辉. 广西大学, 2013(03)
  • [10]桉树青枯病的生物防治研究进展[J]. 李波,王军,孙思,伍慧雄. 广东林业科技, 2012(01)

标签:;  ;  ;  ;  ;  

8、桉树高效固氮菌和菌根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