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诱发地震的扩展——通信模型

水库诱发地震的扩展——通信模型

一、水库诱发地震的扩容—沟通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王家全[1](2006)在《城市建设与地基土卓越周期变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类活动对于场地和地基土的卓越周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化城市理念的变化,21世纪大城市的地下建设必将成为大的趋势。城市大尺度地下空间的开发、大量桩基甚至超长桩基的设置,深大基础的运用、软弱土地基的加固与处理、地下水的汲取与污染、城市建设荷载施加给地质体的附加应力、城市规划引起地形地貌的变化以及城市独特的环境效应(如热岛效应)等等都影响到地质体及地基土性状的变化。 城市建设强度加大,地基土结构、性状发生变化,引发城市地基土的振动特性及卓越周期发生变异。地基土卓越周期与结构物自振周期接近即产生共振破坏,在震害中出现的许多异常现象利用普遍的认识无从解释。结构物的自振周期通常是一个“定值”,但卓越周期可能是“变量”却往往被忽略。对城市建设与地质体及地基土卓越周期变异进行研究,这对于大、中城市的防震减灾,特别是大、中城市各种结构物的抗震设防具有较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经济效益。 基于上述观点,本文在总结城市建设环境下地质体与地基土结构、性状变化要素、方式的基础上,建立地质体与地基土结构、性状演变与地基岩土动力特性变化的响应关系并分析影响地基岩土动力特性的主要因素。 建立三维场地地基土模型,模拟城市建设如均布桩基、复合地基、地下空间开发等等引起岩土层的刚度变化,通过ANSYS的模态分析、谱分析、地震时程分析,研究城市建设因素作用下地基土卓越周期改变前后地基土自振周期、位移、速度、加速度变化规律,分析验证卓越周期变化的几个主要因素。 进行波速测试,分析剪切波速与土体密度、含水量、应力水平的关系,进而推求地基土卓越周期的变化规律,发现城市建设作用使土体的弹性比

代志宏[2](2003)在《城市建设的附加应力与地质极限问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是人类密集居住的场所,也是人类向地质体施加作用最强烈的区域之一。城市地质环境是指城市所在部分的地壳表层在自然条件下,依其自然规律保持着动态平衡的系统,它是具有自身特征和功能的空间。 从地质学与力学的角度看,城市的大规模建设,等同于城市对地质环境施加规模和强度不断增大的荷载。当城市地质环境系统受到外界扰动的时候,系统会自行调整来维持平衡。但是,如果扰动过大,超过系统承受的极限,平衡将不再能恢复。所以,我们将城市所依附的地质体承受上部城市建设荷载的极限能力定义为城市建设荷载的城市地质环境极限,简称“地质极限”。 从而,本文从一个新的侧面切入城市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问题。注重潜在的、缓慢的城市地质作用。以承载能力的极限为研究目标,重在提示附加应力对地质介质力学性状的作用,并由此揭示对地基破坏、区域地面沉降、含水层状态、地震波传输性状及断裂活动性诱发等存在的扰动机理。 首先利用理论推导、数值模拟,全面剖析了地质极限的内涵。作用于地质环境的外部荷载并不仅仅是以建筑物的重量、开挖卸荷等直接的方式出现。本文详细的分析了城市建设行为的荷载表达以及等效荷载转化为附加应力的作用机理。全面阐述由此引发的地质极限问题的表现形式和相应的触发条件。 城市地质环境向极限方向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建设荷载产生的附加应力不断向地下传递,改变了地质体的原始应力状态。因此,附加应力的研究是本课题的一个关键环节。 本文详细分析了附加应力的影响因素。并且考虑到:土体细观结构是附加应力传递的桥梁、分布的载体。所以,在因素分析基础上,结合理论分析建立了附加应力分布和传递的细观结构模型,并成功的解释了成层地基中应力集中和扩散现象。 通过分析,认识到土体附加应力系统是集外在随机性、确定性、内在随机性于一身的复杂、非线性系统.为了更深入揭示附加应力系统的特性,我们设计了:附加应力分布实验(均匀土体中的应力分布、具有硬壳层的土体中的应力分布、加载面积不断加大时的应力分布)、附加应力传递实验(纵向传递实验、横向传递实验)、附加应力混沌性试验、附加应力对土体的动力性质的影响试验、检验试验,共五类试验。文中对实验结果和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进行了详尽的机理分析。 实验不但获得了大量附加应力系统的演化规律,并且通过对一些实验数据计算混沌表征量,证实了土体附加应力系统是具有主体演化规律的混沌系统。 以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为基础,建立了描述土体附加应力系统的时空特性(确定性)、混沌特性以及附加应力对土体动力特性的作用的一系列理论模型;总结了附加应力系统的主体演化趋势:综合分析了附加应力对城市地质极限的触发作用;利用所得结果对一些实际的地质极限现象进行了成功的解释,同时这些地质极限现象背后所隐藏的规律也是对我们所得结果有力的检验。

李华晔[3](1999)在《水库诱发地震研究(二)》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有关资料研究分析,主要讨论了水库诱发地震水的渗透润滑作用.同时也研究了诱发地震预测预报统计、模糊数学方法并讨论了现场调查工作.资料评实,方法简明,对水库诱发地震研究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叶世强[4](1990)在《黄河小浪底水库诱发地震危险性初步评价》文中认为根据黄河小浪底地区的地球动力学环境,本文采用扩容一沟通(DL)模式,对小浪底水库诱发地震进行了分析和计算。结果表明,位于水库淹没区的塔底断层北段、东段和石井河断层西段是危险性最大的三个潜在诱发地震源,而对大坝危害最大的震源是连地断层,但它们的最大震级都不会超过5.0级。此外,对于预防诱发地震发生,本文也提出了建议。

王士天[5](1989)在《区域地壳稳定性问题研究现状》文中研究说明 近几年来,我国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工作的发展,一方面是由于一些大型工程建设的推动,同时也是防震抗震斗争的实践密切相关连的。大家知道,我国从1966年以来相继在邢台(1966)、通海(1970)、炉霍(1973)、海城(1975)、唐山(1976)、松潘(1976、)澜沧(1988)等人口稠密区发生了6级以上的强震。

李智毅,叶世强[6](1988)在《水库诱发地震的扩容—沟通模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引言人类工程活动引起的水库诱发地震,是环境地质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之一。本世纪六十年代初,世界上有几个大型水库蓄水后相继发生了强烈地震,给水库安全和近区人民生命财产带来极大危害。1970年加拿大学者高夫(D.I.G ough和W.I.Gough)指出:水库诱发地震,可能有三种机制:①水库荷载形成剪切应力直接引起地震.②附加应力触发已处临界状态的构造地震。③蓄水引起孔隙水压力增加而诱发地震。理论和实践证明:第一种机制由

二、水库诱发地震的扩容—沟通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库诱发地震的扩容—沟通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城市建设与地基土卓越周期变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3.2 本文的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城市建设要素分析
    2.1 城市发展与城市正常的能量交换
        2.1.1 城市的出现和城市环境地质问题的产生
        2.1.2 城市的物流与能流
    2.2 城市建设要素的表现形式
        2.2.1 地下空间、桩基、基坑维护与深基础的运用
        2.2.2 城市规划引起地形地貌的变化
        2.2.3 地下水的汲取与污染
        2.2.4 各种工程建设行为
    2.3 城市建设的荷载表达
        2.3.1 地表建筑形成的荷载
        2.3.2 地下开挖形成的荷载
        2.3.3 城市建设形成的间接荷载
        2.3.4 城市建设荷载对地质环境扰动的特点
    2.4 小结
第三章 城市地质体变化改变地基土卓越周期
    3.1 城市地质体的变化
        3.1.1 地质体在城市建设作用下产生的宏观变化
        3.1.1.1 局部地段地基变形、影响建筑物的稳定性
        3.1.1.2 引发大面积的区域性地面沉降与地表塌陷,并造成建筑物的破坏
        3.1.1.3 引起地裂缝
        3.1.1.4 大面积滑坡
        3.1.1.5 诱发地震
        3.1.2 地质体在城市建设作用下产生的细观变化
    3.2 场地卓越周期的测定和计算方法
        3.2.1场地卓越周期的定义
        3.2.2 场地卓越周期的计算方法
        3.2.3 场地与地基的区别
        3.2.4 场地卓越周期与特征周期异同
        3.2.5 结构基本周期、结构自振周期与设计特征周期、卓越周期之间的联系
    3.3 城市建设引发地基土卓越周期变异的初步分析
        3.3.1 城市建设对地基土卓越周期的影响
        3.3.2 城市建设改变地基土卓越周期
        3.3.3 卓越周期变化影响地基土与建筑物的共振特性
    3.4 小结
第四章 计算机模拟试验的开展与卓越周期变异模拟
    4.1 城市建设因素引发地基土卓越周期变异的ANSYS分析
        4.1.1 卓越周期的计算机有限元求解
        4.1.2 实体结构模态分析
        4.1.2.1 基本理论
        4.1.2.2 模态分析
        4.1.2.2.1 未有城市建设因素作用前的场地地基土模态分析
        4.1.2.2.2 均布桩基的场地地基土模态分析
        4.1.2.2.3 均布地下空间基础的场地地基土模态分析
        4.1.2.2.4 复合地基改良的场地地基土模态分析
        4.1.2.2.5 模态分析小结
    4.2 地基土卓越周期变异前后的地震反应对比分析
        4.2.1 谱分析
        4.2.1.1基本理论
        4.2.1.2 地震反应谱的计算与分析
        4.2.1.2.2 均布桩基的场地地基土地震反应谱分析
        4.2.1.2.3 均布地下空间基础的场地地基土地震反应谱分析
        4.2.1.2.4 复合地基改良的场地地基土地震反应谱分析
        4.2.1.2.5 谱分析小结
        4.2.2 时程分析
        4.2.2.1 动力学时程分析方法
        4.2.2.1.1 基本理论
        4.2.2.1.2 阻尼取值
        4.2.2.1.3 地震波的选用
        4.2.2.1.4 地震荷载的施加
        4.2.2.1.5 分析步骤
        4.2.2.2 时程分析的计算与分析
        4.2.2.2.1 未有城市建设因素作用前的场地地基土地震时程分析
        4.2.2.2.2 均布桩基的场地地基土地震时程分析
        4.2.2.2.3 均布地下空间基础的场地地基土地震时程分析
        4.2.2.2.4 复合地基改良的场地地基土地震时程分析
        4.2.2.2.5 时程分析小结
    4.3 小结
第五章 预测模型的建立与实例分析
    5.1 城市建设引起卓越周期变化模型
        5.1.1 地基土卓越周期随剪切波速变化规律
        5.1.1.1 土体波速与密度关系
        5.1.1.2 土体波速与含水量关系
        5.1.1.3 土体剪切波速与应力状态关系
        5.1.1.4 主要影响规律与结论
        5.1.2 地基土卓越周期与土层厚度、密度变化规律
        5.1.2.1 卓越周期与覆盖土层厚度 H的关系
        5.1.2.2 卓越周期与地基土弹模密度比E/p的关系
        5.1.2.3 主要规律与结论
    5.2 卓越周期变异引起震害模型
        5.2.1 地基土卓越周期与结构基本周期的关系
        5.2.2 地基土卓越周期与结构基本周期的震害模型
    5.3 某高校主楼打桩前后的地基土卓越周期变化对结构抗震影响的ANSYS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6.1 结论
    6.2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的科研及生产项目
致谢

(2)城市建设的附加应力与地质极限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序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现状
        1.2.1 人类对城市环境的影响问题的研究现状
        1.2.1.1 社会学、人口学、环境科学对城市环境极限问题的研讨。
        1.2.1.2 地学对城市环境的研究。
        1.2.2 地基中的应力分布研究现状
        1.2.3 土体微观(细观)结构研究现状
        1.2.3.1 微观结构定性定量模型
        1.2.3.2 微观结构与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关系的研究
        1.2.3.3 细观结构模型及细观结构与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关系的研究
        1.2.4 混沌理论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现状
        1.2.4.1 混沌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1.2.4.2 混沌在岩土力学中的应用
        1.2.4.3 混沌在地质灾害研究中的应用
    1.3 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城市建设地质极限问题分析
    2.1 城市建设地质极限的定义
    2.2 城市建设的荷载表达
        2.2.1 城市建设的直接荷载的形式及转化机理
        2.2.1.1 地表建筑形成的荷载
        2.2.1.2 地下开挖形成的荷载
        2.2.2 城市建设的间接荷载的形式及转化机理
        2.2.2.1 热岛效应形成的等效荷载
        2.2.2.2 电容器效应形成的等效荷载
        2.2.2.3 电磁效应形成的等效荷载
        2.2.2.4 工业生活污染形成的等效荷载
        2.2.2.5 地下水开采形成的等效荷载
        2.2.3 城市建设形成的荷载对地质环境扰动作用的特点
        2.2.3.1 速度快
        2.2.3.2 强度大
        2.2.3.3 范围广
        2.2.3.4 效果明显
    2.3 城市建设地质极限问题的宏观表现
        2.3.1 局部地段地基变形、影响建筑物的稳定性
        2.3.2 引发大面积的区域性地面沉降
        2.3.3 激活城市下伏构造断裂,诱发地震
        2.3.3.1 计算模型建立
        2.3.3.2 计算结果及分析
        2.3.3.3 诱发地震问题讨论
        2.3.4 改变地基土原有的力学特性,影响地基土与建筑物的共振特性
        2.3.4.1 城市建设附加应力对土体动力特性的影响分析
        2.3.4.2 城市建设附加应力对地震破坏强度的影响分析
        2.3.5 破坏城市下伏第四系孔隙含水层的储水性状,引发新的地基稳定问题
    小节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影响附加应力传递和分布的机理分析
    3.1 土体中附加应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3.1.1 内因(介质分析)
        3.1.1.1 地基土体的物质组成
        3.1.1.2 构造
        3.1.1.3 结构
        3.1.2 外因(荷载分析)
        3.1.2.1 按作用方式分类
        3.1.2.2 按随时间的变异分类
        3.1.2.3 按地质体的反应分类
    3.2 细观结构的研究尺度
        3.2.1 土体结构研究的空间尺度
        3.2.2 土体结构研究的时间尺度
    3.3 附加应力在土体中传递分布的细观模型
        3.3.1 理想土体附加应力传递分布的细观模型
        3.3.1.1 颗粒间无连结的土体中附加应力传递分布的细观模型
        3.3.1.2 颗粒间刚性连结的土体中附加应力传递分布的细观模型
        3.3.2 一般土体中粒间连结的细观模型
        3.3.2.1 土颗粒之间可能存在的作用力
        3.3.2.2 不同状态土体的颗粒间作用力
        3.3.3 一般土体附加应力传递细观模型
        3.3.3.1 附加应力的纵向传递细观模型
        3.3.3.2 附加应力的横向传递细观模型
        3.3.4 成层地基中附加应力集中和扩散现象的细观分析
    小节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附加应力系统实验模拟及验证
    4.1 附加应力系统空间特性实验模拟与研究--应力分布实验
        4.1.1 匀土体中的纵向附加应力分布模拟实验
        4.1.1.1 实验设计
        4.1.1.2 实验结果整理及分析
        4.1.2 上部具有硬壳层的土体中的应力分布模拟实验
        4.1.2.1 实验设计
        4.1.2.2 实验结果整理及分析
        4.1.3 加载面积增大时土体中的应力分布模拟实验
        4.1.3.1 实验设计
        4.1.3.2 实验结果整理及分析
    4.2 附加应力系统时间特性实验模拟与研究--应力传递实验
        4.2.1 实验设计
        4.2.1.1 实验目的
        4.2.1.2 实验模型
        4.2.1.3 实验过程
        4.2.2 实验结果整理及分析
        4.2.2.1 纵向应力传递实验
        4.2.2.2 横向应力传递实验
    4.3 附加应力系统确定性实验模拟与研究--验证实验
        4.3.1 实验方法
        4.3.2 验证结果
    4.4 附加应力系统混沌性实验模拟与研究
        4.4.1 混沌理论为附加应力的研究提供了新视野
        4.4.2 实验设计
        4.4.2.1 实验目的
        4.4.2.2 土样准备
        4.4.2.3 实验过程
        4.4.3 实验数据分析(混沌现象研究)
        4.4.3.1 附加应力时间序列的相空间重构
        4.4.3.2 附加应力的混沌吸引子关联维数的确定
        4.4.3.3 附加应力的Lyapunov指数的提取
        4.4.3.4 附加应力混沌吸引子Kolmogorov熵
    4.5 附加应力对土体动力特性的影响实验模拟与研究
        4.5.1 实验设计
        4.5.1.1 实验目的
        4.5.1.2 具体思路
        4.5.2 实验结果及分析
        4.5.2.1 实验结果
        4.5.2.2 结果分析
    小节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预测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5.1 附加应力系统确定性模型--时空特性
        5.1.1 附加应力空间特性
        5.1.1.1 附加应力分布的统计模型
        5.1.1.2 附加应力分布的主体演化趋势
        5.1.2 附加应力时间特性
        5.1.2.1 附加应力纵向传递统计模型
        5.1.2.2 附加应力传递主体演化趋势
    5.2 附加应力系统混沌模型--内在随机性
        5.2.1 一维Lyapunov指数预测模式理论及计算方法
        5.2.2 模型建立与验证
        5.2.3 混沌性的主体演化趋势
    5.3 附加应力对土体动力特性的影响模型
        5.3.1 附加应力对土体波速的影响模型
        5.3.2 附加应力对土体波速的主要影响规律
    5.4 附加应力对城市地质极限的触发作用分析
    5.5 研究结果对实际地质极限现象的解释以及现象对结果的检验
        5.5.1 上海地面沉降现象
        5.5.2 西安地裂缝现象
        5.5.3 黄海6.1级地震前后地壳变形及地下水位的混沌特征
        5.5.4 唐山大地震地面破坏现象
        5.5.4.1 城市建设荷载对土体动力特性的影响
        5.5.4.2 土层特性对地面震害的影响
    小节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束语
    6.1 结论
    6.2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附录
    附录1 实验设计
        附录1.1 附加应力应力分布、传递试验实验设计
        附录1.2 附加应力系统混沌特性实验实验设计
        附录1.3 附加应力对土体动力特性影响实验实验设计
    附录2 混沌概述
论文发表与参加科研、工程项目情况
致谢

(3)水库诱发地震研究(二)(论文提纲范文)

1 水库地震的诱发机制
    1.1 库水渗透作用
    1.2 库水对断层面的弱化、润滑和腐蚀作用
    1.3 水库诱发地震扩容——沟通[3]
        1.3.1 包体构成
        1.3.2 失稳准则
    1.4 孕震过程
        1.4.1 平衡阶段
        1.4.2 扩容阶段
        1.4.3 扩散阶段
        1.4.4 临震及沟通、主震发生阶段
2 水库诱发地震预测
    2.1 贝叶斯概率统计预测法
    2.2 水库震级估算
    2.3 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
    2.4 古哈估算法
3 水库诱发地震预测的调查与研究
    3.1 调查的目的
    3.2 工作步骤和程序
    3.3 内容与方法
4 结 语

四、水库诱发地震的扩容—沟通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建设与地基土卓越周期变异研究[D]. 王家全. 广西大学, 2006(12)
  • [2]城市建设的附加应力与地质极限问题[D]. 代志宏. 广西大学, 2003(04)
  • [3]水库诱发地震研究(二)[J]. 李华晔.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1999(02)
  • [4]黄河小浪底水库诱发地震危险性初步评价[J]. 叶世强. 人民黄河, 1990(01)
  • [5]区域地壳稳定性问题研究现状[J]. 王士天.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1989(04)
  • [6]水库诱发地震的扩容—沟通模式[A]. 李智毅,叶世强. 全国第三次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下卷), 1988

标签:;  ;  ;  ;  ;  

水库诱发地震的扩展——通信模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