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分电机三相引线头尾的简单方法

区分电机三相引线头尾的简单方法

一、区分电动机三相引线首尾的简便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楚志恒[1](2021)在《电动式高速磁浮系统直线发电机的设计与阻尼特性研究》文中提出铁路运输以运输量大、成本低、方便快捷等因素已成为世界各国道路运输的主要方式,然而与飞机运输相比,铁路运输在速度方面的缺点同时也限制着其发展。磁悬浮概念的提出克服了轮轨系统摩擦这一限制,极大的提高了列车的运行速度。随着磁悬浮列车技术的不断发展,普通的接触式供电方式已经满足不了列车在超高速运行时的供电需求,而且接触式供电需要增设额外的供电线路,存在着维护、切换、摩擦等问题,同时接触式供电也限制着列车运行速度的提升。感应发电装置有着高效、安全、无噪音、维护方便等优点被应用在磁悬浮列车中,由于消除了与列车外部供电装置的物理连接,使列车运行速度可以得到大幅度提升。首先,本文介绍了课题的研究背景与直线电机在磁浮列车上的应用,然后再详细的分析了不同类型的磁悬浮列车发电系统的原理及差异,之后介绍了几种无线发电装置的原理,再对比其差异,最后选择直线发电机作为磁浮列车的车载供电方式。然后,本论文以日本EDS式磁悬浮列车为设计基础,利用空间谐波法对超导线圈产生的电磁场进行分析,将悬浮线圈所处位置的磁场在悬浮线圈所在的区域进行积分,求出交链的磁通量,之后再求解出悬浮线圈中的感应电动势,根据其电阻与电感,再计算出悬浮线圈中感应的电流。悬浮电流中基波电流与三次谐波电流分量占比最大,为简便计算,取这两部分电流产生的磁场进行分析,发现基波磁场与五次谐波磁场占比最大,又因基波磁场相对于运行的磁浮列车来说是静磁场,不能将其利用来发电,所以我们根据悬浮线圈五次谐波磁场特点来进行集电线圈的设计。再根据供电要求,深入分析集电线圈连接方式,设计出能够满足高速磁浮列车供电需求的直线电机的参数。最后,由于电动式超导磁悬浮系统自身固有阻尼较小,为了改善磁阻尼,本文提出了一种集电线圈的排布方式,通过改变集电线圈的布置并控制集电线圈中的零序电流,可以得到可控的电磁力,从而增加磁浮系统自身的阻尼力。本文主要分析零序电流对磁浮列车磁阻尼的影响,并计算列车产生横向偏移和悬浮高度发生变化等工况下集电线圈产生的磁阻尼,明确磁浮列车发生俯仰、偏航、侧滚时集电线圈对列车运行的影响。通过解析,可知在零序电流为100A时,列车在悬浮方向上的电磁力可达4000N左右,在水平方向上的电磁力可达2000N左右,当列车处于任何非正常运行姿态时,零序电流型集电线圈都可提供稳定的电磁力来增加列车运行时的稳定性。

朱新凯[2](2021)在《双定子高温超导励磁场调制电机的分析与设计》文中认为与普通电机相比,超导电机拥有更高的电负荷或磁负荷,具有高功率密度和高效率的优势,在大容量高转矩密度推进电机、大功率直驱风力发电机、轨道交通直线驱动等领域应用前景广阔。但目前研发的超导电机多为基于电励磁同步电机拓扑结构的超导励磁同步电机,其超导励磁绕组位于转子或定子上,需要使用电刷滑环、旋转密封耦合器和力矩管等辅助部件,这些部件需要定期维护,而且运行可靠性难以保证。对可靠性要求极高的高温超导电机而言,去除电刷滑环和力矩管,实现冷却液的静态密封,提高系统可靠性,降低运维成本,将是高温超导电机的发展趋势。论文以磁场调制理论为指导,进行超导电机拓扑结构创新,提出了双定子高温超导励磁场调制电机(Dual-Stator HTS Exciting Field-Modulation Machine,简称DSHTSFMM)。这种双定子拓扑结构,超导励磁绕组和电枢绕组均位于定子上,既实现了冷却液的静态密封,又保证了电流传输的无刷化,还可降低力矩管的设计难度,具有显着特色和优势。论文以DSHTS-FMM为研究对象,提出并分析了双定子静态密封超导电机的拓扑结构,揭示了磁场调制超导电机中电枢反应磁场对超导线圈的特殊影响,提出了一种复合防失超技术,基于磁场调制理论建立了该型电机的设计方法,试制了一台10 k W样机并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证明了该型电机分析与设计方法的正确性,最后给出了10 MW双定子高温超导场调制直驱发电机(Dual-Stator HTS Field Modulation Direct-Drive Generator,简称DSHTS-FMDDG)的概念性设计方案。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介绍了DSHTS-FMM的拓扑结构,以磁场调制理论为指导,说明了该拓扑结构的创新来历和工作机理,阐述了该型超导电机在功率密度、超导磁体保护等方面的优势,是一种具有工程应用价值的拓扑结构。2.揭示了磁场调制超导电机中电枢反应磁场对超导线圈的特殊影响,主要是三个方面:电枢反应的基波磁场相对于超导线圈是一个低频率、大幅值的交变外部磁场;电枢反应磁场经调制器调制后会在气隙中产生丰富的相对于超导线圈运动的交变磁场;相对于超导线圈运动的交变磁场会在超导线圈上产生高的感应电压,不仅易引起励磁电流的波动,增大交流损耗,而且会影响超导线圈的电压监测。针对电枢反应磁场的特殊影响,在双定子拓扑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由鼠笼式阻尼绕组和铜屏蔽层共同组成的复合式电磁屏蔽层,分别抑制大幅值低频谐波和小幅值高频谐波,对电枢反应磁场的负面影响有很好的抑制效果。3.基于磁场调制理论建立了DSHTS-FMM的数学分析模型。磁场调制理论指出任何一台电机的电磁性能都可通过“磁场源”、“调制器”和“选择器”三要素加以表征。基于此,给出了该型电机的励磁磁场源和电枢反应磁场源的数学表达式,提出了一种基于无限深槽模型的外定子调制器、转子调制器和内定子调制器的表征方法。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基本能满足初始设计阶段的要求,与有限元法相比,计算速度快。4.建立了DSHTS-FMM的设计与制造方法,试制了一台10 k W样机。提出了基于气隙磁场调制理论的DSHTS-FMM初始电磁参数设计方法,根据功率、转速、体积等电机设计要求,可方便地确定出励磁磁动势、电枢绕组匝数、线圈线径等初始设计参数,为后续有限元分析与优化设计提供参考。提出了一种基于超导短样载流测试结果的超导线圈设计方法,在电磁设计阶段确定的励磁磁动势基础上,可设计出超导线圈的匝数和工作电流,从而保证超导线圈安全工作。5.搭建了DSHTS-FMM的发电实验平台,包括冷却系统、超导励磁及测试系统、对拖电机等,可通过变频调速和调节负载的方式进行10 k W样机的空载和负载实验,验证了所提分析与设计方法的正确性。6.设计了两台10 MW DSHTS-FMDDG概念性样机,一台是半超导DSHTS-FMDDG,一台是全超导DSHTS-FMDDG。从单位体积功率密度角度而言,半超导DSHTSFMDDG比永磁直驱发电机(Permanent Magnet Direct-Drive Generator,简称PMDDG)高约1.83倍,全超导DSHTS-FMDDG比PMDDG高约2.62倍。从单位重量功率密度角度而言,全铁心半超导DSHTS-FMDDG与PMDDG相比不具备优势,但采用非导磁内定子后,半超导DSHTS-FMDDG的单位重量功率密度可比PMDDG提升约28.4%。全超导DSHTS-FMDDG单位重量功率密度性能表现更优异,全铁心全超导DSHTS-FMDDG比PMDDG能提高约34.8%,采用非导磁内定子后,能提高约62%。DSHTS-FMDDG功率密度不输于基于电励磁同步电机拓扑结构的SCDDG,但DSHTS-FMDDG能解决动态密封、电刷滑环和力矩管的问题,从电机系统和服役成本的角度而言,DSHTS-FMDDG比SCDDG更具有优势。

常江[3](2020)在《核电多相环形无刷励磁机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故障分析与在线监测》文中指出多相无刷励磁机作为一种特殊的同步发电机,多用于核电站中为发电机提供高品质的励磁电源。在无刷励磁机内部故障频发的情况下,励磁机目前的“弱保护”状态已无法满足机组安全稳定运行的要求。为实现对多相环形无刷励磁机励磁绕组匝间短路的在线监测,本文在数学建模、仿真实验对比、故障特征及其机理、故障在线监测原理及故障保护装置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基于多回路分析法,本文首先提出了多相环形无刷励磁机励磁绕组匝间短路的一般数学建模方法。以单个线圈为基本单元,构建了各组成部分间电感参数矩阵。考虑电机定转子实际连接,根据回路组成建立多相无刷励磁系统方程组。考虑故障发生后励磁回路变化情况,根据二极管导通关断状态,实时更新基本回路矩阵,完成最终的迭代求解。为验证数学建模方法的正确性,首先根据5对极11相实验样机的相关参数,建立了该电机的数学模型,计算了样机的定转子各侧自互感参数。在实验样机上进行了实验研究,对比了相关电气量实验与仿真波形。样机的实验和仿真波形吻合度高,验证了一般建模方法的正确性。仿真与实验结果间存在一定的误差,本文总结了产生误差的原因并讨论了可提高数学模型精度的办法。为明确故障后定转子电流谐波特征,提出了无刷励磁机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故障的一般机理分析方法。以一般m相P对极无刷励磁机为分析对象,从故障时定、转子绕组产生的磁场及其相互感应作用入手,理论分析了定、转子电流的稳态故障特征。分析表明励磁电流中存在m/P倍次谐波而电枢电流中存在各次谐波。多相环形无刷励磁真机的仿真研究进一步证明了机理分析的正确性。作为上述机理分析的延伸,对不同类型同步发电机的结构进行调研,总结了一般同步发电机常用的电枢绕组形式,并分析了电枢绕组形式对故障后稳态励磁电流谐波特性的影响,完善了一般同步发电机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故障一般机理分析方法。总结了无刷励磁机发生不同内部故障时故障特征,明确了多相环形无刷励磁机励磁绕组匝间短路的故障特征独有性。基于定子励磁电流所发生的变化规律,制定了相应的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故障监测原理,进行定值整定。根据上述保护监测原理,研发了监测装置,并于实验样机上测试了监测装置性能。实验结果验证了检测原理的有效性以及监测装置的电气量采样、电气量计算以及故障判断的正确性。

刘时易[4](2020)在《三电平变频器电磁干扰抑制研究》文中认为以IGBT作为功率开关器件的三电平变频器,因为其工作时开关损耗较小、效率高、输出谐波含量少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大功率变频调速系统。但随着设备功率越做越大,开关频率越来越高,由其引发的电磁干扰(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EMI)问题愈加突出,这不仅影响着其自身的安全稳定运行还会影响其周围设备的正常工作,因此迫切需要对其进行研究并加以抑制。本文依托大功率变频调速系统,以三电平变频器为研究对象,对其电磁干扰抑制技术进行研究。论文首先对IGBT及其栅极驱动电路寄生参数加以分析,基于Simplorer建立了IGBT动态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针对驱动电路对器件开关特性的作用机理,详细分析了IGBT的开关过程,并通过仿真分析了不同栅极电阻和栅-射极外接电容对IGBT动态特性的影响规律,为驱动电路参数的电磁兼容性优化设计提供支持。对由于驱动电压过冲引起的栅极驱动电路EMI进行分析并提出抑制方案,仿真和实验验证了该抑制方法的有效性。其次,论文从物理模型角度对系统传导干扰源进行分析并给出干扰传播路径,介绍了变频器传导干扰的限值标准及测试结果。针对结果中干扰超标现象,从传播路径着手在产品设计阶段提出一种基于增大功率器件对地共模阻抗与阻断(改变)干扰流通路径兼备的系统传导共模EMI抑制方法。先后通过MATLAB和CST软件对采用该抑制方法前/后的系统干扰特性变化和散热器表面场强变化进行仿真,结果均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抑制系统传导共模EMI发射。然后,论文认为EMI滤波器是在产品整改阶段从干扰传播路径着手的最有效的抑制办法,阐述了EMI滤波器的相关理论并详细分析了影响其插入损耗值的因素。针对系统传导EMI部分超标的现象,设计并逐步优化了单级滤波器、两级滤波器和带有匹配网络的两级滤波器,通过Multisim仿真和实验验证了所设计EMI滤波器的有效性,使得系统的传导电磁干扰值满足国标要求。最后,论文对三电平变频器辐射干扰的干扰源进行分析并给出干扰传播方式,介绍了变频器电磁辐射干扰的限值标准及测试结果。针对系统辐射EMI超标的现象,基于电缆屏蔽技术对其进行抑制。通过CST电磁场仿真对有无屏蔽层时电缆周围电磁场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并采用场路协同仿真从屏蔽层的接地方式、具体结构、端接方式和地环路等几个方面对影响其干扰抑制效果的因素进行研究,将所得结论应用于系统整改,使得系统的电磁辐射干扰值满足国标要求。该论文有图105幅,表10个,参考文献74篇。

罗远林[5](2019)在《水轮发电机局部放电信号传播特性与去噪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电力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发电机朝着高电压、大容量的方向发展,单机24kV、1000MW的巨型水轮发电机即将投入运行,我国水电事业已经进入了由工程建设到管理运行的关键转型期。同时,在能源互联网建设及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风电和光伏发电等间歇性新能源容量增长迅速,水轮发电机组在电网中的调峰调频任务更加繁重,机组的运行方式和运行环境愈加恶劣。大型水轮发电机的安全稳定运行日益重要,这对状态监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局部放电监测通过检测定子绕组内局部放电脉冲,获取绝缘缺陷和故障信息,结合模式识别和故障诊断技术,可以实现定子绕组绝缘的故障诊断和事故预防,是提高大型水轮发电机状态监测水平和安全稳定性的重要手段之一。当前,国内外已经对发电机局部放电监测开展了大量研究,并且取得了丰硕的应用实践和成果。然而,随着工程实践的深化,局部放电监测系统监测不全面、无法定位放电源和难以标定放电量的问题日益突出,局部放电监测课题面临新的挑战。因此,应就当前的普遍关切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就新的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开展攻关。本文着眼应对工程实践中暴露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就大型水轮发电机局部放电监测中面临的关键问题展开了研究。首先,局部放电监测应在对定子绕组绝缘结构和故障机理深入研究,对局部放电机理和放电特征全面掌握的基础上展开。为此,首先对定子绕组结构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绕组连接方式辨识规则;随后,结合热、机械、环境和电应力对绝缘的破坏作用,对绝缘故障机理进行了归纳研究;之后,结合最新研究成果和工程实践需要,对局部放电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扩展,提出了新的局部放电定义,并就局部放电的机理、部位、脉冲频谱和危害性进行了全面详实的综述;最后,总结并构建了绝缘故障与局部放电类型间清晰的对应关系。其次,局部放电准确监测的实现建立在全面有效地获取放电信号的基础上。大型水轮发电机定子绕组是一个复杂的分布式结构,放电信号从放电点传播到检测点,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幅值衰减和波形畸变。对局部放电信号在定子绕组中的传播规律进行研究,可以为合理选择放电检测点和传感器频带,有效去除噪声和干扰,定位局部放电源及标定放电量提供理论依据。根据绕组结构特点和局部放电特性,规划了定子绕组传输特性实验研究方案。通过真机侵入式实验,对局部放电脉冲在定子绕组中的传播模式和交叉耦合现象进行了详细的测量分析,并结合定子线棒传导、线棒槽部耦合和线棒端部耦合实验进行辅助研究,以详实的实验结果对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矛盾进行了剖析和讨论,同时验证了课题组中性点局部放电监测系统的全绕组覆盖检测能力。最后,面向通用建模方法研究,提出了基于常规测量的绝缘参数辨识方法。第三,局部放电监测中亟待攻克的放电源定位和放电量标定均依赖于准确有效的定子绕组模型。因此,亟需建立一个足够准确且覆盖局部放电脉冲频谱的定子绕组宽频模型。为此,本文研究了基于多导体传输线理论的定子绕组多段多导体传输线级联模型。针对定子绕组结构的非均匀性,提出了多段级联模型以对模型进行均匀化处理,并研究了对应的模型分段级联规则和方法。就宽频带下趋肤效应和邻近效应引起的模型参数频变特性,结合有限元法和磁阻网络法提出了全频带参数求解方法,并引入等效磁导率表征铁心叠片结构对模型参数的影响。针对频变参数模型复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频率响应混合仿真法以降低模型复用的时间复杂度。在此基础上,结合规范化绕组连接关系表,研究了大型水轮发电机定子绕组的模型自动降维方法。最后,从理论层面对局部放电脉冲极性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最后,在线监测中面临严重的噪声和干扰,不仅会导致监测系统误报、漏报,降低监测结果可靠性,而且使基于放电分布的模式识别理论不适用,难以识别放电类型。为此,开展了噪声和干扰快速消减方法研究。结合噪声和干扰特征,本文提出了一种分层分步式信号去噪方法,首先针对幅值大、持续时间长的离散谱干扰,提出了一种结合数学形态学滤波器和频谱校正的快速消减方法。其次沿袭课题组采用的小波阈值法研究了白噪声消减方法,就分解层数确定中存在的随机性和阈值对采样参数敏感的问题,分别提出了对应的解决方法。分解层数确定依赖于有效频率分布,因此提出了一种基于信号有效累积能量分布的有效下限频率辨识方法。针对阈值敏感性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迭代滤波的自适应阈值计算方法,使用迭代滤波循环剔除滑动能量窗识别的系数中的脉冲成分,并用假设检验推断剩余系数是否满足正态分布,并以此作为迭代停止条件,以实现噪声阈值的准确估计。课题组研发的发电机中性点局部放电监测系统已成功应用于三峡、葛洲坝、水布垭、隔河岩和三板溪等电厂的四十多台大型水轮发电机,现场监测数据验证了本文所提去噪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有效促进了电厂的状态检修和智能电站建设。

鲁家栋[6](2018)在《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无位置传感及复合容错控制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内置式永磁同步电动机具有效率高、过载能力强、结构简单、可靠性高等显着优点,因而获得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在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中,位置传感器、电流传感器、逆变器作为连接控制器与电机的桥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这些关键器件的损坏(或缺失)将会使驱动系统无法实现高性能、高效率的闭环控制,甚至会导致整个系统的“瘫痪”。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针对这些关键部件发生故障情况下的容错控制方法,以及不同类型部件同时发生故障时的复合容错控制方法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控制策略,使得驱动系统在复杂故障情况下的容错能力得到了提升。论文首先针对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转子位置传感器故障情况下的无位置检测方法进行了研究,并针对不同的系统需求,提出了两种基于旋转高频电压信号注入法的检测策略。第一种算法通过对三相高频电流响应幅值的直接分析,实现了转子位置的检测,该方法具有检测速度快、计算量小等显着优点。第二种方法通过提取高频电流响应的正负序分量相角之差,实现了位置信息的估计,该方法尽管计算量略微有所增加,但是其具有更高的检测精度。随后,论文针对在三相六开关逆变器的电机驱动系统中,相电流传感器和位置传感器同时故障的情况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复合容错控制策略。提出的全新矢量合成策略,能够同时满足三相电流重构以及“最小相电流重构时间”的要求,不需要再进行额外的补偿。并且该矢量合成策略所能输出电压范围是一个恒定不变的区域,从而省去了在每个PWM周期中相应的计算过程。另外,利用本文提出的“α-β坐标系旋转变化法”,实现了在不同扇区中,矢量合成策略的统一化计算方法,从而极大地节省了微处理器的存储空间和计算量。论文针对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中,逆变器的单桥臂功率管开路故障和位置传感器故障同时发生时的情况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复合容错控制策略。论文提出的针对三相四开关逆变器的非线性-非正交k-l坐标系及其矢量合成策略,仅仅需要通过简单的数学变换,就可以将任意输出电压矢量等效为两个基本电压矢量的矢量和,具有算法简单、计算量小的显着优点。紧接着,论文针对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中,逆变器的单桥臂功率管开路故障和位置传感器、相电流传感器故障同时发生时的情况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复合容错控制策略。相比拥有正常三相电流传感器的驱动系统,论文提出的控制策略,仅在“相电流重构死区”对输出矢量的合成方法做了一定的更改,而在更大范围的“相电流重构正常区域”没有进行更改,从而减少了针对相电流重构问题在矢量合成过程中的计算量,减轻了微处理器的负担。最后,论文针对相电流重构过程中存在的固有误差进行了详细分析,指出了造成这些误差的原因。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相电流“变化率”估计的补偿策略,利用有限个采样点处的电流值即可实现三相电流在整个“PWM周期内”平均值的估计。该补偿策略的提出,能够有效提升高频电流分量的采样精度,对于具有单电流传感器的无位置检测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黄莉明,陈金刚,张红枝[7](2018)在《笼型三相异步电动机绕组错线故障解析》文中认为主要讲述笼型异步电动机的定子绕组错线故障,对单速电机定子绕组内部错线和外部接错造成的故障进行说明和分析,并提出辨别和改正预防措施。同时对多速三相异步电动机和单相异步电动机的错线故障现象进行论述。

马家庆[8](2014)在《真空管道HTS磁浮系统中驱动器的设计与控制》文中研究表明安全问题、能耗问题、噪声问题是伴随着交通工具速度的提高而出现的几大问题。高速度的交通方式是人类一如既往孜孜不倦的追求,当速度提高时,诸如前面所列的问题等就总会或多或少地出现,地面火车交通有轮轨的摩擦与空气阻力,所以速度受限;飞机运输得提供机身与所载物的相应高度的重力势能,而真空管道磁浮交通可能将会是未来社会中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最佳交通方式。真空管道磁浮系统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车体的驱动与控制方式、真空管道的铺设方式、各组件的做工精细程度、运行经济问题等。而其中的驱动与控制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优良的驱动与控制方式可以弥补系统中其它一些非主要的设计不足,让真空管道磁浮系统的优势明显地体现出来。本文中真空磁悬浮系统中的悬浮方式采用永磁轨道上悬浮高温超导体(High-Temperature Superconductor, HTS)的悬浮方式,为了能在一个小空间内得到一定持续时问的运行状态,故采用环形轨道。电机的安装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在某一点或几点安装上驱动电机,一种是整个圆周上都安装上驱动电机。用直线感应电动机作为系统的驱动电机,影响直线感应电动机驱动性能的因素有气隙磁场、摩擦阻力、供电方式等。本文的目的就是讨论与之相关的一些问题。首先从电机的基本原理出发,研究驱动所用直感应电动机的数学模型,针对HTS磁浮系统的特点和技术研发的需要引入了平动坐标系统。直线电机中没有旋转的概念,这里的平动坐标系统具有直观的优点,它使得在直线电机的控制方式中用矢量控制时的理解更直观,计算更容易。然后从矢量控制的基础出发分析了加速系统中用于驱动的直线感应电机的电源的控制基础,并且分析了用于驱动的直线感应电动机的等效电路。接着分析了系统中的感应电机的气隙磁场特性。针对真空管道HTS磁浮系统,引入了一种分析直线感应电动机的电磁分布及推力特性的电流瞬时值方法,以此方法为基础分析了加速系统所用直线感应电动机的初级绕组的布置、三相单层绕组与双层绕组电机的电磁特性。系统中感应电动机初、次级间的摩擦阻力包括空气阻力与永磁轨道磁场分布不均衡引起的磁阻力。通过分析真空管道HTS磁浮系统中的驱动器的阻力起因和特性,建立了相应的物理模型,分析了空气阻力与系统中阻塞比、气压、运行速度的关系以及从轨道磁场分布不均衡所致的振动耗能而折算的阻力。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相应的恒定速度控制器并进行了初步的仿真与实验验证。

曹婷婷,施小豹,聂程程[9](2012)在《电机绕组接反故障检查方法》文中指出电机绕组是按一定规则进行连接的,如连接错误,将造成绕组中的电流方向相反,不能形成旋转磁场,电机也就不能正常运行,而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在绕组嵌线、接线后和浸漆前。否则,在电机绕机浸漆后或装配完成后发现故障,就不易或不能修理。

杨成柱[10](2012)在《三相异步电动机定子绕组首尾端的判别》文中指出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会遇到电动机接线端子烧焦等现象,分不清定子绕组的首尾端,这里主要介绍如何判别出三相异步电动机定子绕组首尾端的问题。

二、区分电动机三相引线首尾的简便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区分电动机三相引线首尾的简便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电动式高速磁浮系统直线发电机的设计与阻尼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序言
1 引言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磁悬浮列车的产生与发展
    1.3 磁悬浮列车的原理
    1.4 直线电机分类及应用
    1.5 本文所做的工作
2 磁浮列车供电系统分析
    2.1 牵引供电系统
    2.2 车载无线电能传输方式
    2.3 磁浮列车直线发电机的结构
    2.4 本章小结
3 直线发电机的解析计算
    3.1 MLX01磁浮列车概况
        3.1.1 MLX01磁浮列车结构
        3.1.2 MLX01磁浮列车阻尼特性
    3.2 超导线圈与悬浮线圈的电磁关系
    3.3 超导线圈磁场强度计算
    3.4 悬浮线圈感应电流的计算
    3.5 悬浮线圈感应磁场计算
        3.5.1 悬浮线圈基波电流的磁场计算
        3.5.2 悬浮线圈三次谐波电流磁场分析
    3.6 悬浮线圈的感应磁场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直线发电机集电线圈的设计
    4.1 基础型集电线圈设计
        4.1.1 基础型集电线圈的形状与位置
        4.1.2 基础型集电线圈的极距与长度设计
        4.1.3 基础型集电线圈横截面积与匝数设计
    4.2 零序电流型集电线圈设计
        4.2.1 零序电流型集电线圈的形状与位置
        4.2.2 零序电流型集电线圈的极距与长度设计
        4.2.3 零序电流型集电线圈的匝数设计
        4.2.4 集电线圈电阻与电感的计算
    4.3 基础型与零序型集电线圈比较
    4.4 总结
5 零序电流型集电线圈的阻尼特性分析
    5.1 零序电流产生的电磁力计算
    5.2 集电线圈的阻尼特性分析
        5.2.1 列车不同悬浮高度时与横向偏移时的阻尼特性
        5.2.2 列车发生侧滚时的阻尼特性
        5.2.3 列车发生俯仰时的阻尼特性
        5.2.4 列车发生偏航时的阻尼特性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集电线圈横截面积计算
附录B 零序电流下的垂直力计算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双定子高温超导励磁场调制电机的分析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选题背景及意义
    §1.2.超导材料发展及应用简介
        §1.2.1.超导体概述
        §1.2.2.超导线材发展简介
        §1.2.3.超导块材发展简介
    §1.3.高温超导电机的发展现状
        §1.3.1.动态密封超导电机
        §1.3.2.静态密封超导电机
        §1.3.3.磁场调制类超导电机
    §1.4.本课题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1.4.1.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1.4.2.论文结构
    参考文献
第2章 双定子高温超导励磁场调制电机拓扑结构研究
    §2.1.引言
    §2.2.双定子高温超导励磁场调制电机拓扑结构
    §2.3.双定子高温超导励磁场调制电机工作原理
    §2.4.双定子高温超导励磁场调制电机预防超导磁体失超的能力
    §2.5.双定子高温超导励磁场调制电机拓扑结构演化
    §2.6.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磁场调制超导电机中电枢反应对超导线圈的影响及抑制方法
    §3.1.引言
    §3.2.磁场调制超导电机与超导同步电机电枢反应的比较
        §3.2.1.超导同步电机中电枢反应对超导线圈的影响
        §3.2.2.磁场调制超导电机电枢反应对超导线圈的影响
    §3.3.抑制电枢反应对超导线圈影响的策略研究
        §3.3.1.阻尼绕组屏蔽层
        §3.3.2.复合式电磁屏蔽层
    §3.4.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基于气隙磁场调制理论的双定子超导励磁场调制电机数学模型研究
    §4.1.引言
    §4.2.气隙磁场调制理论
    §4.3.双定子高温超导励磁场调制电机数学模型
        §4.3.1.励磁磁动势模型
        §4.3.2.电枢磁动势模型
        §4.3.3.等效气隙模型
        §4.3.4.阻尼绕组屏蔽层模型
    §4.4.数学模型的分析结果及有限元验证
        §4.4.1.气隙磁通密度
        §4.4.2.电枢绕组反电动势
        §4.4.3.电磁转矩
        §4.4.4.阻尼绕组的焦耳损耗
    §4.5.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10k W双定子高温超导励磁场调制电机的设计与制造
    §5.1.引言
    §5.2.极槽配合设计
    §5.3.电磁参数设计
    §5.4.超导线圈设计
    §5.5.电磁屏蔽层设计
    §5.6.电磁性能分析
    §5.7.超导磁体热负荷估算
        §5.7.1.电流引线传导热
        §5.7.2.支撑架传导热
        §5.7.3.环境温度辐射热量
        §5.7.4.超导线圈的交流损耗
        §5.7.5.过冷液氮的流量设计
    §5.8.10 kW DSHTS-FMM样机制造
        §5.8.1.超导磁体制造
        §5.8.2.样机部件制造
        §5.8.3.样机装配
    §5.9.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双定子高温超导励磁场调制电机的试验平台与试验研究
    §6.1.引言
    §6.2.DSHTS-FMM样机的试验平台简介
    §6.3.DSHTS-FMM样机的试验研究
        §6.3.1.超导线圈的临界电流测量
        §6.3.2.超导磁体的临界电流测量
        §6.3.3.DSHTS-FMM样机试验
    §6.4.本章小结
第7章 10 MW双定子高温超导场调制直驱风力发电机的概念设计与性能分析
    §7.1.引言
    §7.2. 10 MW双定子高温超导场调制直驱风力发电机的设计
        §7.2.1.拓扑结构设计
        §7.2.2.超导线材选择
        §7.2.3.低温杜瓦的设计
        §7.2.4.极对数组合的设计
        §7.2.5.磁负荷与电负荷的设计
    §7.3.10 MW双定子高温超导场调制直驱发电机电磁性能分析
    §7.4. 10MW概念性直驱风力发电机的对比分析
        §7.4.1.DSHTS-FMDDG重量估算
        §7.4.2.非导磁性内定子DSHTS-FMDDG
        §7.4.3.DSHTS-FMDDG功率密度对比
    §7.5.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全文总结
    §8.2.课题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核电多相环形无刷励磁机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故障分析与在线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核电多相环形无刷励磁机的结构
        1.1.2 研究的必要性
        1.1.3 研究的特殊性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检测原理及方法
        1.2.2 发电机内部故障计算方法
    1.3 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2 核电多相环形无刷励磁机励磁绕组匝间短路的数学模型
    2.1 核电无刷励磁机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故障的基本方程
        2.1.1 多相无刷励磁机方程
        2.1.2 直流侧电压方程
        2.1.3 系统方程
        2.1.4 导通回路电压方程
    2.2 电感参数的计算
        2.2.1 电感参数计算的一般思路
        2.2.2 气隙磁场的计算
        2.2.3 定子励磁绕组的电感系数
        2.2.4 转子电枢绕组的电感系数
        2.2.5 定子励磁绕组与转子电枢绕组间的电感系数
    2.3 基于多回路模型的仿真程序结构
    2.4 本章小结
3 核电多相环形无刷励磁机励磁绕组匝间短路的仿真与实验
    3.1 实验样机及实验方法
        3.1.1 实验样机介绍
        3.1.2 实验平台情况
        3.1.3 实验设备图片
        3.1.4 实验方法
    3.2 电感参数的计算与分析
        3.2.1 励磁绕组自感参数的计算验证
        3.2.2 电枢绕组自互感参数的计算验证
        3.2.3 励磁绕组与电枢绕组间互感参数的计算验证
    3.3 实验与仿真的对比分析
        3.3.1 正常运行时实验与仿真对比
        3.3.2 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故障时实验与仿真对比
    3.4 实验样机发生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故障的特征分析
        3.4.1 其他抽头间励磁绕组匝间短路实验结果
        3.4.2 不同励磁水平下3-5抽头间励磁绕组匝间短路仿真结果
    3.5 本章小结
4 核电多相环形无刷励磁机励磁绕组匝间短路特征机理分析
    4.1 故障机理分析方法
        4.1.1 定子励磁电流直流分量产生的励磁磁动势
        4.1.2 励磁磁动势引起的转子电枢相电流特性
        4.1.3 转子电枢反应的合成磁动势
        4.1.4 电枢反应引起的定子励磁电流谐波特性
    4.2 无刷励磁机真机故障仿真分析
        4.2.1 11相无刷励磁真机系统仿真结果分析
        4.2.2 39相无刷励磁真机系统仿真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电枢绕组形式对同步发电机故障后励磁电流谐波特性影响
    5.1 电枢绕组形式的调研分析
        5.1.1 线圈嵌线方向
        5.1.2 绕组端口连接方式
        5.1.3 分支内线圈构成
        5.1.4 分支间相对空间位置
    5.2 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故障机理分析方法的完善
        5.2.1 分组思想的引入
        5.2.2 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故障的机理分析完善
    5.3 一个特殊实例的分析-汽轮发电机
        5.3.1 常用汽轮发电机的结构特点
        5.3.2 特性分析及总结
    5.4 仿真分析
    5.5 大型同步发电机故障后稳态励磁电流谐波特征总结
    5.6 本章小结
6 核电多相环形无刷励磁机励磁绕组匝间短路的在线监测
    6.1 各种故障独有特征的分析
    6.2 基于励磁机定子励磁电流的监测原理及定值整定
        6.2.1 励磁机定子匝间短路的故障特点
        6.2.2 故障监测原理的提出
        6.2.3 监测定值整定
        6.2.4 辅助判据
        6.2.5 监测原理的灵敏度分析
    6.3 监测装置的研发与测试
        6.3.1 监测装置的系统概况
        6.3.2 系统软硬件系统设计
        6.3.3 保护逻辑
    6.4 监测装置的动模测试
        6.4.1 实验平台与实验方法
        6.4.2 试验记录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11相实验样机的主要参数
附录 B 无刷励磁机真机主要参数
附录 C A1553实验样机几种电枢绕组形式变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三电平变频器电磁干扰抑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基于栅极驱动电路的三电平变频器EMI分析与抑制
    2.1 引言
    2.2 IGBT栅极驱动电路结构
    2.3 IGBT模块及其驱动电路寄生参数分析
    2.4 基于Simplorer的 IGBT动态特性影响参数分析
    2.5 IGBT栅极驱动电路EMI分析与抑制
    2.6 本章小结
3 三电平变频器传导共模EMI的分析与抑制
    3.1 引言
    3.2 传导共模干扰分析
    3.3 变频器传导干扰的标准及测试
    3.4 三电平变频器传导共模EMI抑制方法分析
    3.5 仿真分析与验证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EMI滤波器的三电平变频器传导电磁干扰抑制技术研究
    4.1 引言
    4.2 插入损耗
    4.3 传统EMI滤波器分析
    4.4 三电平变频器无源EMI滤波器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三电平变频器输出电缆辐射EMI的分析与抑制
    5.1 引言
    5.2 电缆辐射干扰机理分析
    5.3 变频器电磁辐射干扰的标准及测试
    5.4 基于电缆屏蔽技术的辐射干扰抑制方法分析
    5.5 基于电缆屏蔽技术的辐射干扰抑制方法应用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水轮发电机局部放电信号传播特性与去噪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发电机局部放电在线监测研究现状
    1.3 定子绕组传输特性研究现状
    1.4 发电机局部放电在线监测中存在的问题
    1.5 本文的研究框架
2 水轮发电机定子绕组绝缘故障及局部放电机理
    2.1 引言
    2.2 定子绕组结构特点分析
    2.3 定子绕组绝缘故障机理
    2.4 局部放电机理及特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水轮发电机定子绕组传输特性实验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规划与设计
    3.3 现场真机绕组传输特性实验
    3.4 实验室线棒传输特性实验
    3.5 基于常规测量的绝缘参数辨识
    3.6 本章小结
4 水轮发电机定子绕组的建模与仿真研究
    4.1 引言
    4.2 定子线棒传输线级联模型
    4.3 定子绕组传输线级联模型
    4.4 脉冲极性变化规律研究
    4.5 本章小结
5 发电机局部放电信号分层分步式去噪方法研究
    5.1 引言
    5.2 结合数学形态学滤波和频谱校正的窄带干扰消减
    5.3 基于迭代滤波自适应阈值的白噪声消减
    5.4 全绕组局部放电监测系统应用实践
    5.5 本章小结
6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6)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无位置传感及复合容错控制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技术
        1.2.2 相电流重构技术
        1.2.3 逆变器故障及三相四开关控制策略
        1.2.4 多部件故障的复合容错控制关键技术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初始位置检测方法
    2.1 常用的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初始定位方法
        2.1.1 凸极电机和隐极电机
        2.1.2 “预定位”方法
        2.1.3 脉冲电压信号注入法
        2.1.4 旋转高频信号注入法
    2.2 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高频数学模型
    2.3 基于高频电流幅值的初始位置检测方法
        2.3.1 初始位置估计方法
        2.3.2 波形幅值提取算法
        2.3.3 转子NS极性辨别
    2.4 基于高频电流正负序分量相角差的初始位置检测方法
        2.4.1 高精度初始位置估计方法
        2.4.2 正负序分量相角提取算法
    2.5 实验验证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单电流传感器的IPMSM无位置传感器检测方法
    3.1 基于母线电流传感器的相电流重构原理
    3.2 基于母线电流传感器的三相电流解耦重构策略
        3.2.1 三相电流的解耦重构方法
        3.2.2 基于三相电流解耦重构的新型矢量合成策略
        3.2.3 “α-β坐标系旋转变化法”在三相电流解耦重构策略中的应用
        3.2.4 基于三相电流解耦重构的PWM合成及母线电流采样策略
    3.3 基于单电流传感器的无位置传感控制策略实施方案
    3.4 实验验证
        3.4.1 相电流重构策略验证
        3.4.2 基于相电流重构技术的无位置传感器检测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三相四开关逆变器的IPMSM无位置传感器检测方法
    4.1 三相四开关逆变器拓扑结构
        4.1.1 逆变器开关管开路故障对有效矢量及输出范围的影响
        4.1.2 三相四开关逆变器拓扑结构
    4.2 三相四开关逆变器基本电压矢量及输出矢量合成策略
        4.2.1 三相四开关逆变器基本电压矢量及扇区划分
        4.2.2 三相四开关逆变器k-l坐标系及矢量合成策略
    4.3 三相四开关逆变器零电压矢量及PWM合成策略
        4.3.1 三相四开关逆变器“零电压矢量”问题及合成策略
        4.3.2 三相四开关逆变器PWM合成策略及输出相电压波形
    4.4 基于三相四开关逆变器的IPMSM无位置传感器检测方法
        4.4.1 高频旋转电压注入方法
        4.4.2 控制系统框图及无位置检测方案
    4.5 仿真及实验验证
        4.5.1 仿真验证
        4.5.2 实验验证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单电流传感器的三相四开关IPMSM无位置传感器检测方法
    5.1 基于单电流传感器的三相四开关逆变器拓扑
        5.1.1 单电流传感器检测相电流解决思路
        5.1.2 电路拓扑及电流流向分析
    5.2 三相四开关逆变器相电流重构技术
        5.2.1 相电流重构死区分析
        5.2.2 新型矢量合成策略
    5.3 基于相电流重构技术的三相四开关“等效零矢量”合成策略
        5.3.1 采用两个基本电压矢量合成“等效零矢量”的方法及缺点分析
        5.3.2 针对相电流重构技术的“等效零矢量”合成方法
    5.4 PWM合成策略及电流采样在微处理器中的实现方法
        5.4.1 PWM合成策略及电流采样点设置方法
        5.4.2 PWM及电流采样在微处理器中的实现
    5.5 仿真及实验验证
        5.5.1 仿真验证
        5.5.2 实验验证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单电流传感器的相电流重构误差分析及补偿策略
    6.1 相电流重构误差现象及问题的引出
    6.2 “相电流重构固有误差”产生原因的分析
        6.2.1 非解耦相电流重构策略误差分析
        6.2.2 瞬时采样代替平均电流导致的相电流重构误差分析
    6.3 “相电流重构固有误差”补偿思路
        6.3.1 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相电流在不同开关状态下的“变化率”
        6.3.2 相电流重构误差补偿思路
        6.3.3 补偿方案的推广方法
    6.4 仿真及实验验证
        6.4.1 “相电流重构固有误差”验证
        6.4.2 “相电流重构固有误差”补偿思路验证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7.1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
    7.2 论文不足与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7)笼型三相异步电动机绕组错线故障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单速笼型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定子绕组错线故障
    1.1 单速笼型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定子绕组内部错线故障
    1.2 单速笼型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定子绕组外部首尾颠倒错线故障
    1.3 单速笼型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定子绕组引出
2 笼型低压多速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定子绕组错线故障
3 笼型单相异步电动机的错线故障
4 结语

(8)真空管道HTS磁浮系统中驱动器的设计与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直线驱动电机的发展及应用
    1.3 直线驱动电机及其控制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真空管道运输中的直线驱动技术
    1.5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1.5.1 本文主要内容
        1.5.2 各章节安排
第2章 直线驱动系统中的平动坐标系
    2.1 真空管道HTS磁浮系统中的直线感应电机
    2.2 直线驱动系统中的平动坐标系
        2.2.1 交流直线驱动系统的数学模型
        2.2.2 平动坐标系的引入
    2.3 直线感应电机中的平动坐标系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直线驱动器的等效电路及HTS磁浮技术
    3.1 系统中的三相电压源型PWM电源
    3.2 直线驱动系统中感应电动机的等效电路
    3.3 高温超导磁悬浮车体结构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中直线驱动器的设计与分析
    4.1 直线驱动系统中气隙磁场分布
        4.1.1 感应式直线驱动系统中行波磁场的形成
        4.1.2 基波行波磁场与电流的关系
        4.1.3 在一定转差率下运行时的等效电路
        4.1.4 直线感应电机换位联接法
    4.2 不同绕组布置模式下的磁动势计算
        4.2.1 三相绕组合成基波磁动势
        4.2.2 仿真结果分析以及结论
    4.3 直线感应电机初级单层绕组推力的电流瞬时值分析方法
        4.3.1 行波电流层与行波磁场
        4.3.2 电流瞬时值法的推力公式推导
        4.3.3 计算值与实测值比较结果及结论
    4.4 直线感应电机双层初级电流瞬时值法的动态推力特性
        4.4.1 气隙中的磁场分布
        4.4.2 次级导板上的感应电流分布与受力
        4.4.3 计算与实验数据分析
    4.5 平动坐标系在直线驱动系统中的应用
        4.5.1 平动坐标系中直线感应电机的推力
        4.5.2 平动坐标系中直线电机的控制方法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直线感应电机驱动的真空管道磁悬浮加速系统
    5.1 环形加速真空管道磁悬浮系统
    5.2 系统运行时的车体受力分析
        5.2.1 管道中空气动力学流场计算数学模型
        5.2.2 系统运行时驱动器初、次级间的空气阻力近似计算
        5.2.3 计算值与实测值比较结果及结论
    5.3 系统中永磁轨道磁场分布不均衡对气隙的影响
        5.3.1 加速系统中轨道拼接方式与磁浮车结构
        5.3.2 加速系统中的轨道与磁浮车的受力分析
        5.3.3 仿真波形与实验数据分析
    5.4 永磁轨道磁场分布不均衡所产生的运行阻力的计算
        5.4.1 振动引起的能耗分析
        5.4.2 实验结果分析
    5.5 永磁轨磁分布不均匀导致的悬浮气隙变化
    5.6 真空管道HTS系统中驱动器的一种速度控制方法
        5.6.1 级联初级直线感应电机的电流矢量
        5.6.2 气隙中的磁动势与磁感应强度
        5.6.3 初、次级间的电磁推力
        5.6.4 控制方法及仿真结果
        5.6.5 实验验证及讨论
    5.7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1 本文工作总结及创新点
    2 进一步研究的工作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9)电机绕组接反故障检查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内部个别线圈或极相组接反
    1.1 检查极相组或单独线圈是否接反
    1.2 线圈组接反
    1.3 分组错误
2 外部绕组接线错误
    2.1 直流极性法
    2.2 交流电压法
    2.3 转子转动法
    2.4 直接通电测试

(10)三相异步电动机定子绕组首尾端的判别(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用36V交流电和万用表判定法
2 万用表判定法
3 用干电池和万用表判别法
4 用小灯泡和干电池判定法

四、区分电动机三相引线首尾的简便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电动式高速磁浮系统直线发电机的设计与阻尼特性研究[D]. 楚志恒.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双定子高温超导励磁场调制电机的分析与设计[D]. 朱新凯. 东南大学, 2021
  • [3]核电多相环形无刷励磁机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故障分析与在线监测[D]. 常江.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4]三电平变频器电磁干扰抑制研究[D]. 刘时易.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5]水轮发电机局部放电信号传播特性与去噪方法研究[D]. 罗远林.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6]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无位置传感及复合容错控制关键技术研究[D]. 鲁家栋. 西北工业大学, 2018(02)
  • [7]笼型三相异步电动机绕组错线故障解析[J]. 黄莉明,陈金刚,张红枝. 防爆电机, 2018(03)
  • [8]真空管道HTS磁浮系统中驱动器的设计与控制[D]. 马家庆. 西南交通大学, 2014(12)
  • [9]电机绕组接反故障检查方法[J]. 曹婷婷,施小豹,聂程程. 电机技术, 2012(04)
  • [10]三相异步电动机定子绕组首尾端的判别[J]. 杨成柱. 民营科技, 2012(08)

标签:;  ;  ;  ;  ;  

区分电机三相引线头尾的简单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