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研制成功“生态纤维”

日本研制成功“生态纤维”

一、日本开发成功“生态纤维”(论文文献综述)

黄敏杰[1](2020)在《玄武岩纤维人工湿地的运行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工湿地是一种运行成本低、管理维护简单且兼具景观效应的生态处理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污废水处理领域。填料作为人工湿地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污染物的去除起着决定性作用。传统人工湿地填料往往存在比表面积不大、微生物附着性不强、去除效果不佳等问题。开发新型可替代填料,弥补传统人工湿地填料的缺陷,提高系统除污效率是目前人工湿地技术研究的重点之一。玄武岩纤维(Basalt Fibre,BF)是一种比表面积大、生物亲和性好、成本低且无环境危害的高性能无机纤维,目前已作为新型填料应用于SBR、A/O、生物接触氧化等水处理工艺。但是,将玄武岩纤维作为新型填料应用于人工湿地的研究鲜见报道。因此,探讨研究玄武岩纤维作为人工湿地填料强化系统除污性能的可行性,对于开发低成本高效率的湿地填料以及拓宽玄武岩纤维在水处理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比了常规基质(砾石)人工湿地系统(CW1)和玄武岩纤维人工湿地系统(CW2)在两种不同污染负荷条件下的除污性能。结果表明:在低污染负荷条件(COD=200mg/L,TN=25mg/L,TP=3mg/L)下,两组湿地对有机物和磷的去除效果在0~60d内无明显差异,但随着运行时间的延长(60~90d),CW2对COD和TP的平均去除率较CW1分别提高了11.62%和14.08%。在脱氮方面,CW2对TN、NH4+-N、NO3--N的平均去除率均高于CW1,尤其在NO3--N去除方面的显着优势是其脱氮效果提升的主要原因。在高污染负荷条件(COD=500mg/L,TN=62.5mg/L,TP=7.5mg/L)下,CW2对有机物去除的优势到试验末期(60~90d)逐渐显示出来;在脱氮方面,CW2对NH4+-N的平均去除率较CW1提高了29.17%,使得CW2的整体脱氮效果优于CW1。在除磷方面,CW2也表现出明显的优势,TP平均去除率较CW1提高了37.58%。总体而言,CW2的整体除污性能优于CW1。因此,将玄武岩纤维作为新型填料应用于人工湿地以提高系统的除污性能具有可行性。研究考察了玄武岩纤维填充方位(上层CW3和下层CW2)对人工湿地系统除污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污染负荷条件下,两组湿地在有机物去除和除磷方面未表现出显着差异,去除效果均较好;在脱氮方面,CW3在试验初期(0~30d)对NH4+-N、NO3--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比CW2高11.04%和13.78%,整体脱氮效果优于CW2。在试验中期(30~60d)和末期(60~90d),两组湿地对NH4+-N的平均去除率均达到95%以上,但CW2对NO3--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比CW3高6.22%和12.04%,使得整体脱氮效果优于CW3。在高污染负荷条件下,两组湿地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仍然未表现出显着差异;在脱氮方面,CW2对NH4+-N和TN的去除效果均显着优于CW3,但随着运行时间的延长,玄武岩纤维填充方位对湿地脱氮效果的影响逐渐减弱。在除磷方面,CW2对TP的平均去除率较CW3显着提高了17.84%。综上所述,玄武岩纤维填充方位对湿地污染物去除效率的影响与进水强度、运行时间有关。整体而言,在高污染负荷条件下,玄武岩纤维填充在下层的湿地在脱氮除磷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本研究还通过五种不同的表面改性方法(聚多巴胺(PDA)、聚丙烯酰胺(PAM)、马来酸酐(MAH)、硅烷偶联剂(KH550)和壳聚糖(CTS))制备了改性玄武岩纤维,并对其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玄武岩纤维的生物亲和性按从大到小的排序为:PDA-BF>PAM-BF>MAH-BF>BF>KH550-BF>CTS-BF;电镜扫描(SEM)表明:改性玄武岩纤维(MBF)的表面粗糙度明显高于未改性玄武岩纤维(BF);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表明:相比于BF,MBF表面具有更多的活性官能团。将MBF作为生物载体应用于污水处理,结果表明:MBF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明显优于BF,且耐有机负荷冲击能力强;NH4+-N、TN、TP平均去除率按从大到小的排序均为:PAM-BF>PDA-BF>MAH-BF>BF。总体而言,聚多巴胺和聚丙烯酰胺改性后的玄武岩纤维的综合性能更优。进一步考察了改性玄武岩纤维(PDA-BF和PAM-BF)应用于人工湿地对系统除污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玄武岩纤维人工湿地和未改性玄武岩纤维人工湿地在有机物去除和脱氮方面均未表现出显着差异。在除磷方面,TP平均去除率按从大到小的排序为:聚丙烯酰胺改性玄武岩纤维人工湿地>聚多巴胺改性玄武岩纤维人工湿地>未改性玄武岩纤维人工湿地。湿地表层基质酶活性监测结果显示:改性玄武岩纤维明显提高了湿地基质的磷酸酶活性。

张瑞[2](2020)在《生态多孔纤维棉用于海绵城市建设耐侵蚀及服役特性研究》文中提出由于生态多孔纤维棉具有良好的透储水功能,使其成为海绵城市建设的新型透水材料。本文通过探究生态多孔纤维棉表观密度和酸度系数与宏观性能和微观机理之间的联系,结合数值模拟,对该材料进行功能性、安全性、耐久性服役分析和预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通过室内模拟真实降雨试验,对表观密度为75kg/m3和120kg/m3、酸度系数为2.2和2.4的多孔纤维棉的触水性能进行研究。在长期降雨试验下,表观密度对多孔纤维棉的触水性能影响较大,高密纤维棉的孔隙度高,吸水和透水性能较差,但是保水时间略长。酸度系数对触水性能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但其可能会影响多孔纤维棉本身的吸水和保水性能。(2)通过模拟降雨试验,对不同密度和不同酸度系数的多孔纤维棉的力学性能进行研究。多孔纤维棉的破坏形态分为屈服破坏和变形量达到总厚度10%的失效破坏。表观密度对纤维棉的压缩性能影响较大,高密多孔纤维棉在抗压性能上优于标密纤维。酸度系数在纤维中的优势仍然没有被发挥出来。(3)在酸性介质中,对不同酸度系数的多孔纤维棉耐腐蚀性能进行研究。随着侵蚀时间的增加,多孔纤维棉表面出现沉积物和蚀刻,甚至出现线状微裂纹;单纤维的直径逐渐减小,最大断裂力减小,抗拉强度下降;酸度系数越大,表观形貌和单丝抗拉强度均较好,表明更耐酸性侵蚀。(4)生态多孔纤维棉在长期的酸性介质中,Si4+、Al3+、Ca2+、Mg2+在浸酸18d内迅速溶出,之后溶出速率减慢。Si4+、Al3+不易溶出,并且溶出程度相当;Ca2+、Mg2+较易溶于酸性介质中,Ca2+更易溶出。这些离子与侵蚀溶液中的H+发生离子交换反应,使纤维的网络结构遭到破坏,最终纤维失效。酸度系数大的生态多孔纤维棉,网络结构更为稳定。(5)通过数值模拟预测不同表观密度多孔纤维棉的压缩强度。利用Geo Dict软件建立生态多孔纤维棉随机生长三维模型,基于快速傅里叶变换法计算压缩强度,压缩强度随着表观密度的增加呈线性增加。当受到压缩应力时,模型两端承压面首先出现高应变区域,内部部分纤维出现高应力分布区域,最终导致纤维断裂、强度降低甚至发生失效破坏。(6)通过建立多孔纤维棉在触水、压缩、耐侵蚀性能与不同侵蚀龄期间的变化关系,进行服役特性分析,预测其在功能性、安全性、耐久性上的服役时长。从长期服役来看,标密生态多孔纤维棉的触水性能优于高密纤维棉,高密多孔纤维棉的力学性能优于标密纤维,酸度系数高的多孔纤维棉更耐侵蚀。在酸度系数≥2.2的前提下,限制标密纤维服役时长的是抗压强度,限制高密纤维服役时长的是透水性能,这将为生态多孔纤维棉服役于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张秀超[3](2014)在《细菌生物纤维素溶液流变性及其制备高强纤维湿法纺丝初级凝固浴的研究》文中指出细菌生物纤维素作为一种新型的纤维素具有高纯度、高机械强度、高弹性模量、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可降解性等其它纤维素所不具有的优异性能,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但在制备纤维方面报道甚少,本文为制备优异性能的细菌生物纤维素纤维,选择氯化钾/二甲基乙酰胺溶剂体系作为溶剂,以二甲基乙酰胺/水为混合沉淀剂采用湿法纺丝工艺制备了细菌生物纤维素纤维。本文在制备细菌生物纤维素前做了大量的相关准备工作,对氯化锂/甲基乙酰胺溶剂溶解细菌生物纤维素的溶解条件进行了研究,研究了含固量、分子量、LiCl含量,温度及时间对细菌生物纤维素溶解能力的影响,i果表明:溶解能力随含固量的增加而减小,最大含量为5%;分子量越大溶解能力越差;LiCl最佳含量为8%,过高或过低都会降低溶剂能力;温度越高,溶解能力越好,但不宜过高,会导致纤维素降解;时间越长,溶解能力越好。采用旋转流变仪考察了细菌生物纤维素LiCl/DMAc的溶液的流变性能,研究了剪切速率、含固量、分子量,温度等对溶液表观黏度大小的影响,计算了溶液不同含固量及分子量下的非牛顿指数n,计算了溶液的结构黏度指数,研究了动态流变下耗能模量G”与储能模量G’随含固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细菌生物纤维素溶液的表观黏度随剪切速率的增大而减小,随含固量的增大而增大,随分子量的增大而增大,随温度的增大而减小;非牛顿指数n随含固量的增大而减小,随分子量的增大而增大,说明含固量增加,非牛顿行为增强,分子量增大非牛顿行为减弱;溶液含固量越高结构黏度指数越大,纺丝越难;耗能模量G”与储能模量G’均随含固量的增大而增大。为制备高质量高性能的细菌生物纤维素纤维,本文探索了初级凝固浴工艺条件对初生态纤维的结构与性能的影响,为二、三凝固浴及最终的纤维制备大下了良好的基础。结果表明细菌生物纤维素初生态纤维的直径随凝固浴浓度增大而减小,随凝固浴温度的增大而增大,随凝固浴停留时间的增大而减小,随凝固浴表观负牵伸的增大而增大;强度随凝固浓度的增大而增大,随凝2固浴温度的增大而减小,随凝固浴停留时间的增大而增大,随凝固浴表观负牵伸的增大而先增大后减小并于50%负牵伸最大。结晶度随凝固浴浓度的增大而增大,随凝固浴温度的增大而减小,随凝固浴停留时间的增大而增大,随凝固浴表观负牵伸的增大而减小。

王婷[4](2014)在《沙漠砂生态纤维混凝土耐久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大规模基础工程的建设,混凝土因其优越的性能被大量应用,建材行业被逐渐带动起来,中、粗砂资源不论是从经济、质量、储量或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察,已不能满足当代建设规模的需要。宁夏及周边内蒙、甘肃地区具有丰富的沙漠砂资源,在积极倡导“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今天,开发并利用当地沙漠砂资源,并将其应用于建设工程中,变废为宝。不仅有利于遏制荒漠化,减少荒漠化损失,为生态环境做出了贡献,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而且降低了工程造价,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和优越的经济价值。本文在分析沙漠砂混凝土利用现状,总结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选取宁夏本地的毛乌素沙漠砂取代部分工程中砂,针对沙漠砂混凝土极易开裂收缩,抗冲磨性能不佳问题,提出通过掺入生态纤维,利用其特殊的增强效果,来提高沙漠砂混凝土的耐久性能。通过正交试验以及抗裂收缩性能、抗冲磨性能、抗冻性能的对比试验,研究生态纤维对沙漠砂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抗裂收缩性能、抗冲磨性能以及抗冻性能的影响作用并探讨其影响机理,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及综合分析,得出沙漠砂生态纤维混凝土最优配合比为A1B2C2D1E3,水灰比0.29-0.32,粉煤灰掺量范围20-25%,沙漠砂取代率20-30%,砂率36-40%,生态纤维掺量为0.9-1.2kg/m3。(2)通过28d物理力学性能试验结果显示,通过掺入生态纤维,最优组拉压比明显高于其他组,比基准组高22.54%。拉压比越大,反应混凝土整体的韧性越好,由此可知,生态纤维对混凝土具有较高的抗裂增韧作用。(3)生态纤维可以显着提高混凝土的抗冻性能,在冻融循环初期,混凝土内部原有的初始缺陷对其动弹模量的负面影响要比纤维正面效应明显: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纤维对改善混凝土抗冻性能的作用逐渐明显,当冻融200次后,沙漠砂生态纤维混凝土的相对动弹模量是基准混凝土的120%左右,混凝土中掺入生态纤维是提高抗冻等级的有效途径之一。(4)从抗冲耐磨试验可以得出:基准组、无纤组、最优组磨损率分别为1.4%、2.0%、1.5%,掺入沙漠砂后使混凝土抗冲磨性能有所降低,但掺入生态纤维后对将沙漠砂混凝土的抗冲磨性能有较显着改善,与无纤维组对比,其抗冲磨强度提高了33.2%,磨损率降低了0.5%。(5)混凝土收缩试验表明:不管是收缩值还是收缩率,基准组混凝土远高于其他两组掺入了纤维和沙漠砂的混凝土,收缩率最大为9.149×10-6,收缩率值最大为9.12,收缩率增速较大。无纤维组1d收缩率最低,7d附近与最优组持平,后显着增加,后期收缩率大于最优组混凝土。说明,生态纤维可以改善沙漠砂混凝土后期收缩性能。

张莹[5](2014)在《氧化镁混凝土收缩膨胀行为及耐久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混凝土材料的长期性能和耐久性影响混凝土工程的使用功能和使用寿命。有关混凝土长期性能、收缩、膨胀和徐变一直是工程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和重点课题,也是实现混凝土高性能化的难点。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和绿色健康的环境需要,混凝土长期性能、收缩、膨胀和耐久性问题已成为制约混凝土应用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因此,加强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针对水工混凝土存在收缩、膨胀和徐变的缺陷影响混凝土服役寿命和耐久性的问题。提出通过掺加粉煤灰、氧化镁膨胀剂和复合生态纤维的方法对混凝土性能进行改进,从而提高混凝土耐久性。通过对比试验,研究氧化镁和复合生态纤维对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抗收缩性能、抗冲耐磨性能、抗渗性能产生的影响并探讨其影响机理。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氧化镁复合生态纤维的最优配合比为A1B2C2D1E3。即水胶比0.30,粉煤灰掺量15%,氧化镁掺量5%,砂率35%,复合生态纤维体积掺量为0.9kg/m3,按此配合比配制的混凝土强度满足设计要求。(2)正交试验的结果表明:在标准养护条件下,各因素对混凝土28d抗压强度的影响显着性顺序为:水胶比>氧化镁掺量>砂率>粉煤灰取代率>复合生态纤维掺量;各因素对混凝土28d劈裂抗拉强度的影响显着性顺序为:砂率>水胶比>粉煤灰掺量>复合生态纤维>氧化镁掺量。(3)优选组力学性能试验表明:MgO混凝土7d的抗压强度低于普通混凝土21.2%,28d抗压强度较素混凝土下降20.4%,28d劈裂抗拉强度较普通混凝土降低10.2%。最优组混凝土早期力学性能不及普通混凝土,但7d抗压强度较MgO混凝土提高11.1%,28d抗压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较MgO混凝土分别提高0.5%、8.7%。(4)收缩试验表明:氧化镁和复合生态纤维的加入对于减小混凝土的干缩值极为有益,尤其是复合生态纤维掺入以后,对于混凝土早期的收缩值降低效果显着,氧化镁的掺入有效的控制了混凝土的后期收缩。(5)抗冲耐磨试验表明:单掺复合生态纤维的ZX组及最优组ZY组较基准混凝土ZJ组的磨损率分别下降了16.9%、40.6%,抗冲耐磨强度分别提高了20.8%、56.1%,可见氧化镁和复合生态纤维的复掺显着提高了混凝土的抗冲磨强度,而且氧化镁对混凝土抗冲耐磨性能的贡献更大。(6)抗渗试验表明:单掺复合生态纤维的ZX组及最优组ZY组较基准混凝土ZJ组的相对渗透系数分别提高了21.16%和52.38%,充分说明了复合生态纤维和氧化镁均可以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性能,且两者复掺效果更显着。

张增胜[6](2010)在《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适用技术及机理研究》文中提出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对农村的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因地制宜的研究开发适合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的新技术与新工艺是解决农村水污染问题的关键所在。本研究基于上海市科委2007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项目崇明生态岛建设科技专项“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适用技术的应用与示范”(编号:07dz12408),在崇明生态岛面源污染控制示范区国家级生态村-前卫村内调查了农村分散式污水的水质水量特征,建立了复合型生物净化槽-强化生态浮床组合工艺处理设施及相应微生物研究的小试装置,研究了复合型生物净化槽的启动过程及其对农村分散式污水中污染物质的去除效果和机理,比较了强化生态浮床与普通浮床对污染物质的去除效果、提出了强化生态浮床的强化依据及其对污染物质的去除效果和机理,然后对复合型生物净化槽优势菌株进行了条件优化性能测定及鉴定,对强化生态浮床系统微生物生态学特征与功能进行了分析研究,最后对组合工艺的总处理效果及其经济技术适用性作了相关的分析。崇明岛农村地区人均用水量约为95L/d,收集量只有用水量的40-45%,可收集的人均生活污水量约为40L/d。复合型生物净化槽-强化生态浮床组合工艺位于崇明岛前卫村,整个工艺依次包括化粪池、复合型生物净化槽和强化生态浮床。采用了好氧活性污泥预挂膜的方式对复合型生物净化槽进行微生物膜的培养与驯化,在流量为0.5m3/d、平均水温为25.7℃的条件下约10d便可培养成功。复合型生物净化槽对COD的去除效果明显,平均去除率夏季69.29%、秋季60.22%、冬季45.82%、春季59.45%,从沿程变化规律来看,第一格净化槽去除贡献率最大,整体上呈现出第一格、第二格及第三格净化槽去除贡献率的比值为5:3:2的趋势;复合型生物净化槽对氮的去除率不理想,但由于进水中氮的浓度较高,在低去除率的情况下仍旧保持了较高的氮去除量,第二格净化槽去除贡献率最大,整体上呈现出去除贡献率的比值为3:5:2的趋势;复合型生物净化槽对磷的去除效果较好,平均去除率夏季37.74%、秋季33.58%、冬季28.95%、春季32.36%,第一格、第二格净化槽去除贡献率较大,整体上呈现出去除贡献率的比值为4:4:2的趋势。在强化生态浮床中种植不同的浮床植物来实现全年不同季节植物的衔接作用,并在水生植物间利用纤维填料附着微生物膜,强化植物与微生物之间的协同作用,提高了微生物的浓度和数量,其对污染物质的去除效率明显优于普通浮床。第一阶段以茭白为浮床植物,对COD、NH4+-N、TP及SS平均去除率,普通浮床的分别为37.33%、74.54%、45.95%和50.99%,而强化生态浮床的分别为51.11%、79.32%、64.14%和82.15%;为实现全年不同季节上植物的衔接作用,第二阶段低温下选择喜寒植物水芹菜及第三阶段中温下选择喜暖植物睡莲作为浮床植物,结果表明强化生态浮床对污染物质均保持着较好的去除效果。对污染物质在强化生态浮床内沿程变化的研究表明污染物变化规律各有差异,COD、TN、NH4+-N及TP的浓度沿程逐渐降低的,COD和TP第一段去除贡献率最高,TN第三段去除贡献率最高;NH4+-N则不同季节有所差别,对于寒季而言,第二段去除贡献率最高,暖季则是第一段和第二段的去除贡献率均较高;SS的浓度沿程变化为先降低、再增加、最后降低,第一段去除贡献率最大;NO3--N及NO2--N的浓度沿程变化为先增加后降低,其中NO3--N的第三段去除量最大,NO2--N的第四段去除量最大。通过以培养基为单位进行初筛和脱氮除磷实验的复筛,得到了三株优势菌株:编号A-1、B-5及C-2,并在各自的最佳条件下进行了优化性能测定表明各菌株单独脱氮除磷的效果均不理想。将三种菌株按照1:1:1的比例复合4d对TN的去除率达到了87.4%,7d对TP的去除率达到了57.9%,脱氮除磷效果明显;运用正交试验的方法确定了复合菌株的最佳环境条件并在该条件下进行了模拟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脱氮除磷的性能测定,结果为14d中TN去除率达到了97%,TP去除率为63%,去除效果理想。运用离子色谱法和营养液培养法综合分析菌株脱氮除磷后的产物组成,再采用革兰氏染色法对菌株进行初步判定,然后从基因的角度进行鉴定,建立了三种菌株的系统树,运用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法分析了三种菌株的基因序列,对菌株的理化指标分析表明:菌株A-1的理化指标符合奇异变形杆菌的特征,菌株B-5的理化指标符合门多萨假单胞菌的特征,菌株C-2的理化指标符合枯草杆菌的特征。对16S rDNA基因序列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与奇异变形杆菌同源性达到99%,与门多萨假单胞菌同源性达到98%,与枯草杆菌同源性达到98%。在强化生态浮床中,纤维填料酶活性、细菌数量及微生物量基本上是从前到后沿程依次降低的,都是以夏季7月份最高,其它三个季节无明显差异规律。蛋白酶、脲酶和脱氢酶活性上层纤维填料低于下层的,磷酸酶活性则是上层高于下层的,上层的细菌总数和下层的没有明显差异规律,微生物碳、氮均呈现出上层明显低于下层的,微生物磷则是上层高于下层。从沿程各段变化来看,蛋白酶和脲酶活性的沿程各段变化与TN的去除贡献率负相关性较差;磷酸酶活性的沿程各段变化与TP去除贡献率、脱氢酶活性的沿程各段变化与COD的去除贡献率均正相关性显着;从整体上来看,各个季节蛋白酶、磷酸酶活性分别与TN、TP总去除率正相关性显着;脲酶、脱氢酶活性分别与TN、COD总去除率相关性较差。纤维填料上细菌的数量与污染物去除率之间没有显着相关性。因此无论是酶活性、细菌数量还是微生物量,都是强化生态浮床中不同季节的植物、纤维填料及微生物等各种因素联合作用的结果,直接将一种参数与不同季节沿程各阶段污染物去除贡献率及污染物总去除率之间建立线性关系似乎过于简单。总的来说CBPT-EEFR组合工艺对COD、TN、NH4+-N及TP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全年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了79.59%、61.06%、72.14%和77.14%,出水NO3--N、NO2--N、PO43--P和SS浓度全年平均值分别为1.533mg/L、0.442mg/L、0.36mg/L和27.3mg/L,其中出水COD达到了城镇污水处理厂一级A标准的要求,TN及TP出水达到了城镇污水处理厂一级B标准的要求,NH4+-N及SS出水达到了城镇污水处理厂二级标准的要求。通过对CBPT-EEFR组合工艺进行经济技术适用性分析发现,组合工艺基本处于零运行费用的状态,且具有出水水质好、不易堵塞、管理维护方便等优点,符合现阶段农村的经济技术发展现状,是一种生态的适用的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便于在农村地区普及推广。

季兵[7](2010)在《生态塘—湿地耦合系统处理上海崇明地表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主要研究内容有:(1)建立生态塘-垂直流湿地和生态塘-水平流湿地小试装置净化中心河水的效能研究(2)考察水力负荷、溶解氧和温度对污染物去除能力的影响及污染物的沿程变化。(2)从基质、高等植物、低等植物角度研究中心河水中氮磷在系统中的迁移转化规律。(3)建立中试工程研究整个系统去除污染物的效能和主要单元生态纤维塘、潜流式湿地去除污染物的机理,对整个系统的贡献,营养元素输移规律。(4)拟合污染物在无植物系统、浮萍系统、金鱼藻系统去除动力学模型并进行参数研究。(5)对系统进行环境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评价,研究提高系统去除污染物能力的途径。主要创新点:(1)针对崇明前卫村的高浊度表征地表水,进行氮、磷元素高效去除污染控制技术及机理的深化研究。(2)污染物质在生态净化系统中的迁移转化一直用“灰箱”理论加以描述,本论文通过实验对污染物质具体的迁移过程和转化途径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揭示生态塘-湿地耦合系统中氮磷的存在形式及转化方式,从基质、高等植物和低等植物等角度对氮磷的吸收吸附的进行实验,为塘.湿地系统的脱氮除磷提供理论依据。(3)在中试系统氧化塘中采用东华大学自主研发的聚酯纤维弹性填料模拟自然水草,微生物在纤维丝上附着生长,强化塘对水中浊度去除,并前置于人工湿地前解决目前潜流式湿地普遍存在的堵塞问题。(4)采用河道疏竣底泥作为原料,烧制多孔生态轻质陶粒,应用于崇明的水体生态修复,研究其在氮磷去除方面的功效和吸附释放平衡。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小试系统对浊度变化有很强的适应性。随着水力负荷的降低,系统对浊度的去除率呈曲线型升高,在水力负荷条件达到0.015 m3/(m2.h)前,水力负荷的降低与去除率的升高呈线性关系,水力负荷达到0.015 m3/(m2.h)后,随着水力负荷的降低,去除率升高不明显,趋向平缓。确定水力负荷在0.015 m3/(m2.h)为宜。低水力负荷水力条件下,对总氮的处理效果明显优于高负荷水力条件。对于总磷的去除,进水总磷浓度相近的情况下,高负荷水力条件处理效果稍好一些。(2)采用y=A*eBx指数方程拟合温度与COD去除速率效果最佳,生态塘一水平流湿地COD去除速率与温度的拟合方程为y=10.58exp(0.0344x)R2=0.6028;生态塘—水平流湿地COD去除速率与温度的拟合方程为y=10.59233exp(0.03662x)R2=0.75。两塘温度与COD去除速率之间均呈正相关的关系,在相同温度条件下垂直流复合系统明显高于水平流。总氮去除速率极差垂直流大于水平流,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总氮去除速率受温度影响较大。总氮去除速率不仅与氨氮相关,还会受到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诸多过程共同影响。两系统总磷去除速率的相伴概率皆为0.000,相关性在α为0.01显着。两系统温度与总磷去除速率的拟合采用Sigmoidal方程。两系统总磷去除速率的极差相近,去除速率受温度影响差异不大,总磷的去除主要取决于填料的物理吸附作用。(3)塘区单元内沿深度方向的DO变化情况所配合的回归方程为y=A×exp(B*x),塘—垂直流湿地系统A=5.409,B=-0.032,R2=0.9937;塘—水平流湿地系统,A=6.053,B=-0.036,R2=0.9880。显着性检验均非常明显。在沿着水流方向,塘—水平流湿地生态系统的DO表现出很好的相关性。所配合的回归方程为y=ax2+bx+c,求得a=-0.002379,b=0.2386,c=4.07,R2=0.9599,线性相关性显着。微生物和植物呼吸作用耗氧速率与植物的光合作用产氧速率以及大气复氧速率基本保持动态平衡。(4)对浊度、氨氮去除生态塘-垂直流湿地出水效果优于生态塘—水平流湿地。生态塘是NH4+-N去除的主要单元,平均占到总去除率的75%~90%,后续湿地系统主要滤去处理水中的藻类和截留大部分的悬浮物,利用植物根系和陶粒的吸附、截留作用对出水氨氮再做进一步处理。两系统对TP的去除率分别在19%~54%和14%~45%之间,塘-垂直流系统对TP去除稍高于塘—水平流系统。湿地填料对总磷去除存在一个动态平衡,4~6小时解吸附的速率下降,6h以后陶粒对磷的解吸量呈现缓慢上升,0.2mg/L析出与吸附达到动态平衡。塘-垂直潜流湿地系统的CODcr去除率要好于塘-水平潜流湿地系统。生态塘中去除率最高可达28%,是CODcr的主要去除单元。(5)系统中脱氮途径对除氮的贡献依次为微生物代谢(硝化反硝化及微生物吸收)、基质吸附、湿地植物地上生物量吸收、塘内藻类吸收。系统中除磷途径对除氮的贡献依次为基质吸附、植物地上生物量吸收、塘内藻类吸收。陶粒的吸附是湿地除磷的最主要的形式,植物也起到重要作用。(6)石灰石与陶粒对氮都有吸附作用,而且两种基质随着污染物浓度升高,吸附量也有所增高,但到一定程度增长速率有下降趋势,石灰石吸附量在总氮浓度21.5mg/L的条件下,达到最大值,随着总氮浓度的增加,吸附量基本维持稳定。对于总氮的吸附量,陶粒的吸附能力要强于石灰石,在总氮浓度为19mg/L条件下,达到吸附平衡,石灰石的吸附量为0.089mg/g,而陶粒的吸附量为0.228mg/g,约为石灰石吸附量的2.56倍。选择陶粒作为填料更有利于总氮的去除。(7)石灰石和陶粒对磷都具有吸附作用,陶粒吸附磷的作用要强于石灰石。在1.8mg/L总磷污水中,达到平衡时,石灰石对于TP的吸附量为0.1mg/g,陶粒的吸附量为0.15mg/g,约为石灰石吸附量的1.5倍。随着污染物浓度的增加,两种基质吸附量都有所增加,但是陶粒增加速度更快,在含0.6mg/L总磷的污水中,达到平衡时,而石灰石的吸附量为0.24mg/g,陶粒的吸附量为0.38mg/g,约是石灰石吸附量的1.6倍。对于吸附磷而言,基质应该选择陶粒为佳。相同条件下,陶粒对总磷吸附量为石灰石的1.5倍以上,总氮吸附量为2.5倍以上,而且陶粒多孔,比表面积大易于微生物附着,形成生物膜。但综合考虑起来,石灰石取用方便,而且石灰石的使用加大了厌氧层的厚度,有利于总氮和其他污染物的去除,同时石灰石可以调节水体的pH值,使微生物生活的环境更加稳定,有利于微生物生长,所以采用底层陶粒,中间层用石灰石。(8)植物对氮磷的转移量与植物量呈现正相关,与装置类型和种植面积关系不大。植物对氮磷的吸收量变化不大,吸收量很少,通过收割不能够大幅度提高装置的脱氮除磷效率,但应该采取适当收割,去除腐败植物的方式来处理湿地中植物。(9)研究藻类对氮素的吸收作用。TN进水浓度基本在1.6mg/L左右,出水浓度保持在1.2mg/L左右,而去除率却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变低,由开始的35%降到最后基本维持在20%左右,靠藻类对于氮素的吸收不能够满足处理要求。TP进水浓度在0.12-0.17mg/L范围内徘徊,出水也保持在0.07-0.11m/L之间,处理效果不是很理想。单纯利用藻类对于氮磷的吸收来处理河水,效果并不理想。在氮去除作用中,随着时间的延长,处理效果逐渐下降;而在磷去除作用中,去除率很不稳定,出水总磷浓度随进水变化很大,再考虑到水体中磷的含量与浊度的关系和实验中悬浮物的沉淀,从而反应藻类对磷的去除效果也并不明显。(10)建立的中试系统高效生态纤维塘/潜流式人工湿地对CODcr、TN、TP、浊度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48.4%、45.3%、65.38%、94.89%;最终出水指标达到或接近设计要求,能满足农村景观水的需要。系统中有机污染物主要依靠微生物代谢,氮的去除主要依靠微生物硝化与反硝化,总磷主要通过基质吸附沉淀去除,浊度主要通过自然沉降、生态纤维膜和填料表面生物膜的吸附而去除。(11)陶粒填料的表层覆盖20厘米平均粒径在3~5厘米的碎石,主要为石灰石,从某种意义上将厌氧层增厚了20cm,延长了厌氧层的水力停留时间,有更多的有机物在厌氧层被消耗,降解同样质量的有机物厌氧微生物的产泥量远小于好氧微生物;表层碎石的粒径变大后吸附效果降低,污泥不易在表层沉积;石灰石还能改善底部厌氧微生物产酸发酵形成的酸性水质,为表层好氧微生物创造更好的环境条件,有利于CODcr的去除。(12)前置生态纤维塘能有效去除悬浮污染物,改善崇明地表水进水高浊度的状况。降低湿地的负荷,解决目前湿地普遍存在的堵塞问题。前置氧化塘中人工水草是采用东华大学自主研发的聚酯纤维弹性填料,由弹性丝、中心件和中心绳组成,其中弹性丝用于粘附生物膜,填料在水中悬浮,弹性填料垂直悬挂,进水中的悬浮颗粒与弹性填料碰撞后速度减小,进而沉降至氧化塘底部,和潜流式人工湿地相比,可以设置排泥管,这是生态纤维塘作为悬浮物主要去除单元不可替代的优势,(13)无植物、浮萍、金鱼藻系统对NH3-N、TP、PO43--P、CODcr去除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处理能力为:金鱼藻系统>浮萍系统>无植物系统。无植物、浮萍、金鱼藻系统NH3-N去除速率系数分别为0.0372d-1、0.1071d-1和0.1534d-1,TP去除速率系数为0.0061d-1、0.0097 d-1和0.0234d-1,PO43--P去除速率系数为0.0036d-1、0.0108d-1和0.0364d-1,CODcr去除速率系数为0.0046 d-1、0.064 d-1和0.074d-1。(14)该项目研究开发的污水资源化处理技术,不仅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同时还具有明显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李月佳[8](2009)在《竹纤维 纺织产品的绿色革命》文中指出随着全球原油资源的逐渐萎缩,化纤原料也将呈现不断下降趋势。竹纤维等生态纤维的面世,无疑会对化解未来纺织原料市场的紧缺拓宽发展空间,进一步丰富纺织原料市场均大有裨益。而且,竹纤维产品集健康、时尚、创新和环保于一身,迎合人们对舒适生

祝丽娟,许益,鲍韡韡,谢晓英[9](2009)在《2008年度纺织产品开发现状分析》文中认为1.背景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造成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市场消费需求受到显着影响,经济增长明显放缓,中国纺织行业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外部需求显着减少,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上升,传统比较优势逐渐减弱;另一方面,从紧的货币政策使大多数中小企业资金周转困难,短期内显着提高的用工成本和起伏动荡的原材料价格使企业成本控制难度加

刘杰[10](2009)在《纺织材料生态化及其发展趋势》文中指出从采用绿色原料、利用生物技术和开发可降解纤维3方面,综述了纺织材料生态化的发展现状,指出循环材料开发和使用是纺织生态材料发展的趋势。

二、日本开发成功“生态纤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本开发成功“生态纤维”(论文提纲范文)

(1)玄武岩纤维人工湿地的运行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人工湿地概述
        1.1.1 人工湿地的分类
        1.1.2 人工湿地的净化机理
        1.1.3 人工湿地的基质研究
    1.2 玄武岩纤维概述
        1.2.1 玄武岩纤维的特性及应用
        1.2.2 玄武岩纤维在水处理领域的应用
        1.2.3 玄武岩纤维填料的改性
    1.3 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玄武岩纤维
        2.1.2 植物与常规填料
        2.1.3 试验污水
    2.2 试验方法
        2.2.1 湿地构建与运行
        2.2.2 测定指标与方法
        2.2.3 改性玄武岩纤维制备
        2.2.4 改性玄武岩纤维性能分析
    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第三章 玄武岩纤维人工湿地系统除污性能研究
    3.1 低污染负荷条件下玄武岩纤维人工湿地的净化效果
        3.1.1 COD的去除效果
        3.1.2 脱氮的效果
        3.1.3 除磷的效果
        3.1.4 基质酶活性
    3.2 高污染负荷条件下玄武岩纤维人工湿地的净化效果
        3.2.1 COD的去除效果
        3.2.2 脱氮的效果
        3.2.3 除磷的效果
        3.2.4 基质酶活性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玄武岩纤维填充方位对人工湿地系统除污性能的影响
    4.1 填充方位对湿地系统处理低污染负荷污水效果的影响
        4.1.1 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4.1.2 对脱氮效果的影响
        4.1.3 对除磷效果的影响
        4.1.4 对基质酶活性的影响
    4.2 填充方位对湿地系统处理高污染负荷污水效果的影响
        4.2.1 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4.2.2 对脱氮效果的影响
        4.2.3 对除磷效果的影响
        4.2.4 对基质酶活性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玄武岩纤维改性对人工湿地系统除污性能的影响
    5.1 改性玄武岩纤维的性能研究
        5.1.1 生物亲和性
        5.1.2 表面形貌
        5.1.3 表面官能团
        5.1.4 水质净化能力
    5.2 改性对湿地系统处理低污染负荷污水效果的影响
        5.2.1 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5.2.2 对脱氮效果的影响
        5.2.3 对除磷效果的影响
        5.2.4 对基质酶活性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2)生态多孔纤维棉用于海绵城市建设耐侵蚀及服役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海绵城市建设研究现状
        1.2.2 透水材料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原材料基本性质分析及模拟降雨试验
    2.1 引言
    2.2 原材料
    2.3 原材料基本性质分析
        2.3.1 化学成分分析
        2.3.2 触水试验及基本性质分析
        2.3.3 力学试验及基本性质分析
    2.4 室内模拟降雨过程试验
        2.4.1 试验原材料
        2.4.2 试验设备
        2.4.3 试验设计
        2.4.4 试验过程
        2.4.5 试验仪器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模拟降雨条件下生态多孔纤维棉的触水及力学研究
    3.1 引言
    3.2 降雨条件下不同龄期生态多孔纤维棉的触水性能研究
        3.2.1 形貌变化研究
        3.2.2 吸水性能变化研究
        3.2.3 透水性能变化研究
        3.2.4 保水性能变化研究
    3.3 降雨条件下不同龄期生态多孔纤维棉的力学性能
        3.3.1 抗压强度变化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模拟酸雨环境下生态多孔纤维棉的耐腐蚀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酸雨环境下不同龄期生态多孔纤维棉的腐蚀特征
        4.2.1 表面形貌变化研究
        4.2.2 单丝抗拉强度变化研究
        4.2.3 离子溶出变化研究
    4.3 酸雨环境下生态多孔纤维棉的腐蚀机理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态多孔纤维棉建模研究及服役预测
    5.0 引言
    5.1 生态多孔纤维棉建立模型计算压缩强度
        5.1.1 GeoDict软件建模过程
        5.1.2 Elastodict模块计算原理
        5.1.3 压缩破坏形态分析
        5.1.4 计算结果分析
    5.2 生态多孔纤维棉服役特性研究和服役预测
        5.2.1 生态多孔棉长期服役功能性分析与预测
        5.2.2 生态多孔棉长期服役安全性分析与预测
        5.2.3 生态多孔棉长期服役耐久性分析与预测
    5.3 生态多孔纤维棉服役预测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学术论文成果
致谢

(3)细菌生物纤维素溶液流变性及其制备高强纤维湿法纺丝初级凝固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细菌生物纤维索
    1.2 细菌生物纤维素的合成与结构特性
        1.2.1 细菌生物纤维素的合成
        1.2.2 细菌生物纤维素的结构与性能
    1.3 细菌生物纤维素的溶解
        1.3.1 氯化锂/N,N-二甲基乙酰胺溶解体系
        1.3.2 N-甲基吗啉-N-氧化物溶解体系
        1.3.3 离子液体
        1.3.4 氢氧化钠/尿素体系
    1.4 细菌生物纤维索的应用
        1.4.1 食品行业的应用
        1.4.2 生物医学行业的应用
        1.4.3 造纸行业的应用
        1.4.4 纺织行业的应用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1.5.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5.2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材料及仪器
        2.1.1 材料
        2.1.2 仪器
    2.2 溶液及纤维制备
        2.2.1 溶液制备
        2.2.2 初生态纤维制备
    2.3 结构及性能测试
        2.3.1 分子量测定
        2.3.2 溶解性
        2.3.3 流变性能
        2.3.4 纤维直径
        2.3.5 机械性能
        2.3.6 X射线衍射XRD
        2.3.7 扫描电镜SEM
第三章 细菌生物纤维素在氯化锂/二甲基乙酰胺溶剂体系中溶解性研究
    3.1 前言
    3.2 含固量对氯化锂/二甲基乙酰胺溶剂溶解性能的影响
    3.3 分子量对氯化锂/二甲基乙酰胺溶剂溶解性能的影响
    3.4 氯化锂含量对细菌生物纤维素溶解性能的影响
    3.5 温度对细菌生物纤维素的容解性能影响
    3.6 时间对细菌生物纤维素溶解性能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细菌生物纤维素的氯化锂/二甲基乙酰胺溶液流变性能研究
    4.1 前言
    4.2 细菌生物纤维素的稳态流变行为
        4.2.1 切变速率对细菌生物纤维素溶液表观黏度的影响
        4.2.2 切变速率对细菌生物纤维素应力的影响
        4.2.3 含固量对细菌生物纤维素表观黏度的影响
        4.2.4 分子量对细菌生物纤维素表观黏度的影响
        4.2.5 温度对细菌生物纤维素表观黏度的影响
        4.2.6 溶液结构黏度指数
    4.3 细菌生物纤维素溶液的动态流变行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为生产高强细菌生物纤维素湿法纺丝工艺对初生态纤维结构与性能关系的探索
    5.1 前言
    5.2 正交试验
    5.3 凝固浴浓度对初生态纤维结构与性能影响
        5.3.1 凝固浴浓度对初生态纤维机械性能影响
        5.3.2 凝固浴浓度对初生态纤维结晶性能影响
        5.3.3 凝固浴浓度对初生态纤维表面形貌的影响
        5.3.4 凝固浴浓度对初生态纤维断面形貌的影响
    5.4 凝固浴温度对初生态纤维结构与性能影响
        5 4.1 凝固浴温度对初生态纤维机械性能影响
        5.4.2 凝固浴温度对初生态纤维结晶性能影响
        5.4.3 凝固浴温度对初生态纤维表面形貌影响
        5.4.4 凝固浴温度对初生态纤维断面形貌影响
    5.5 凝固浴停留时间对初生态纤维结构与性能影响
        5.5.1 凝固浴停留时间对初生态纤维机械性能影响
        5.5.2 凝固浴停留时间对初生态纤维结晶性能影响
        5.5.3 凝固浴停留时间对初生态纤维表面形貌影响
        5.5.4 凝固浴停留时间对初生态纤维断面形貌影响
    5.6 凝固浴表观牵伸率对初生态纤维结构与性能影响
        5.6.1 负牵伸设置机理
        5.6.2 凝固浴表观牵伸率对初生态纤维机械性能影响
        5.6.3 负牵伸对细菌生物纤维素初生态纤维表面形貌的影响
        5.6.4 负牵伸对细菌生物纤维素纤维结晶结构的影响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4)沙漠砂生态纤维混凝土耐久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沙漠特细砂混凝土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3 生态纤维与纤维混凝土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方案
        1.4.1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3 创新点
        1.4.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原材料选择及性能测定
    2.1 水泥
    2.2 粉煤灰
    2.3 生态纤维
    2.4 集料
    2.5 外加剂
    2.6 拌合水和养护用水
第三章 沙漠砂生态纤维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设计
    3.1 配合比设计
    3.2 正交试验设计
    3.3 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试验方法
        3.3.1 混凝土拌合方法
        3.3.2 混凝土试件成型及养护方法
        3.3.3 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测定方法
        3.3.4 混凝土立方体劈裂抗拉强度试验
        3.3.5 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试验设备
第四章 沙漠砂生态纤维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评定
    4.1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4.1.1 正交试验结果
        4.1.2 正交试验混凝土28天抗压强度的极差、方差分析
        4.1.3 正交试验混凝土28天劈裂抗拉强度极差、方差分析
    4.2 最优组合的判定(综合平衡法)与对比分析
        4.2.1 优选组配合比的确定
        4.2.2 优选组对比试验研究
    4.3 机理分析
        4.3.1 水胶比对沙漠砂生态纤维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4.3.2 粉煤灰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第五章 沙漠砂生态纤维混凝土干缩性试验研究
    5.1 混凝土干缩机理
    5.2 混凝土干缩的影响因素
    5.3 试验方法
    5.4 试验结果与分析
    5.5 试验小结
第六章 沙漠砂生态纤维混凝土抗冻融试验研究
    6.1 沙漠砂生态纤维抗冻性能研究现状
    6.2 影响混凝土抗冻性的因素
    6.3 试验方法及试验设计
    6.4 试验结果与结果分析
    6.5 试验小结
第七章 沙漠砂生态纤维混凝土抗冲磨试验研究
    7.1 悬移质的冲磨破坏机理
    7.2 推移质的冲磨破坏机理
    7.3 混凝土抗冲磨性能的影响因素
    7.5 试验方案
        7.5.1 试验方法
        7.5.2 试验步骤
        7.5.3 试验设备
    7.6 试验结果与分析
    7.7 试验小结
第八章 机理分析
    8.1 沙漠砂的削弱机理
    8.2 生态纤维对沙漠砂混凝土的增强机理
        8.2.1 纤维增强沙漠砂混凝土收缩性能机理分析
        8.2.2 生态纤维提高沙漠砂混凝土的韧性、抗冲击性、耐磨性能
        8.2.3 生态纤维改善沙漠砂混凝土抗冻性能的机理
    8.3 粉煤灰对沙漠砂混凝土的增强效应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5)氧化镁混凝土收缩膨胀行为及耐久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本课题的提出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二章 试验原材料及其基本性能
    2.1 胶凝材料
    2.2 骨料
    2.3 高效减水剂
    2.4 拌合水和养护水
    2.5 复合生态纤维
第三章 混凝土试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3.1 试验设计
    3.2 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试验方法
    3.3 正交试验方案与结果
    3.4 正交试验28d抗压强度结果分析
    3.5 正交试验28d劈裂抗拉强度结果分析
    3.6 正交试验的最优配合比优选(综合平衡法)
第四章 正交优选组试验研究与对比分析
    4.1 优选组配合比的确定
    4.2 优选组对比试验研究
    4.3 机理分析
第五章 氧化镁混凝土收缩膨胀试验
    5.1 混凝土干缩的理论学说
    5.2 混凝土干缩的影响因素
    5.3 试验方法
    5.4 试验结果与分析
第六章 氧化镁混凝土抗冲耐磨试验
    6.1 混凝土抗冲耐磨破坏机理
    6.2 混凝土抗冲磨性能的影响因素
    6.3 试验方法及试验设计
    6.4 试验结果与分析
第七章 氧化镁混凝土抗渗性能试验
    7.1 影响混凝土抗渗性的因素
    7.2 试验方法及试验设计
    7.3 试验结果与分析
    7.4 机理分析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适用技术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农村分散式污水污染现状
        1.1.1 引言
        1.1.2 农村分散式污水的来源
        1.1.3 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的重要性
    1.2 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
        1.2.1 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的思路
        1.2.2 国内外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1.2.3 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分类
    1.3 生物净化槽技术研究进展及机理概述
        1.3.1 生物净化槽技术研究进展
        1.3.2 生物净化槽有机物去除机理
        1.3.3 生物净化槽氮去除机理
        1.3.4 生物净化槽磷去除机理
        1.3.5 影响生物净化槽处理效果的因素
        1.3.6 生物净化槽有机物及氮磷去除机理研究中尚需解决的问题
    1.4 生态浮床技术研究进展及机理概述
        1.4.1 生态浮床技术研究进展
        1.4.2 生态浮床有机物去除机理
        1.4.3 生态浮床氮去除机理
        1.4.4 生态浮床磷去除机理
        1.4.5 影响生态浮床处理效果的因素
        1.4.6 生态浮床氮磷去除机理研究中尚需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第2章 研究内容与试验方法
    2.1 课题背景、来源及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示范区概况
    2.4 前卫村分散式生活污水特征前期调研
        2.4.1 调研的目的和方法
        2.4.2 生活污水排放方式、规律和强度
        2.4.3 卫生洁具使用现状
        2.4.4 人均用水量和人均排水量
        2.4.5 污水处理方式和现状
    2.5 CBPT-EEFR组合工艺的设计与建造
        2.5.1 CBPT-EEFR组合工艺概况
        2.5.2 工艺选择
        2.5.3 各单元主要功能和设计参数
        2.5.4 CBPT-EEFR组合工艺的建造与运行
    2.6 试验测试分析方法
    2.7 农村分散式污水水质(化粪池出水)特征
        2.7.1 化粪池出水有机物和总磷浓度变化
        2.7.2 化粪池出水总氮和氨氮浓度变化
        2.7.3 化粪池出水水温和pH变化
    参考文献
第3章 复合型生物净化槽工艺运行效果研究
    3.1 复合型生物净化槽的启动
        3.1.1 复合型生物净化槽生物膜的培养与驯化
        3.1.2 复合型生物净化槽生物膜的培养期间污染物变化
    3.2 复合型生物净化槽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研究
        3.2.1 复合型生物净化槽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研究
        3.2.2 复合型生物净化槽对氮去除效果研究
        3.2.3 复合型生物净化槽对磷去除效果研究
    3.3 复合型生物净化槽中污染物的沿程变化特性研究
        3.3.1 有机物在复合型生物净化槽内的沿程变化规律
        3.3.2 总氮在复合型生物净化槽内的沿程变化规律
        3.3.3 总磷在复合型生物净化槽内的沿程变化规律
    3.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强化生态浮床工艺运行效果研究
    4.1 强化生态浮床的构建与运行
        4.1.1 强化生态浮床的强化依据
        4.1.2 强化生态浮床的构建
        4.1.3 强化生态浮床的植物选择
        4.1.4 强化生态浮床的运行
    4.2 强化生态浮床与普通浮床对污染物去除效果对比研究
        4.2.1 强化生态浮床与普通浮床对有机物去除效果对比研究
        4.2.2 强化生态浮床与普通浮床对氨氮去除效果对比研究
        4.2.3 强化生态浮床与普通浮床对总氮去除效果对比研究
        4.2.4 强化生态浮床与普通浮床对磷去除效果对比研究
        4.2.5 强化生态浮床与普通浮床对悬浮物去除效果对比研究
    4.3 强化生态浮床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研究
        4.3.1 强化生态浮床对有机物去除效果研究
        4.3.2 强化生态浮床对总氮去除效果研究
        4.3.3 强化生态浮床对氨氮去除效果研究
        4.3.4 强化生态浮床对硝态氮及亚硝态氮去除效果研究
        4.3.5 强化生态浮床对总磷去除效果研究
        4.3.6 强化生态浮床对正磷酸盐去除效果研究
        4.3.7 强化生态浮床对悬浮物去除效果研究
    4.4 强化生态浮床中污染物的沿程变化特性研究
        4.4.1 有机物在强化生态浮床床体中的沿程变化规律
        4.4.2 总氮在强化生态浮床床体中的沿程变化规律
        4.4.3 氨氮在强化生态浮床床体中的沿程变化规律
        4.4.4 硝态氮在强化生态浮床床体中的沿程变化规律
        4.4.5 亚硝态氮在强化生态浮床床体中的沿程变化规律
        4.4.6 总磷在强化生态浮床床体中的沿程变化规律
        4.4.7 悬浮物在强化生态浮床床体中的沿程变化规律
    4.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复合型生物净化槽优势菌株条件优化性能研究及其鉴定
    5.1 实验试剂与设备
    5.2 菌株的富集培养与纯化筛选
        5.2.1 选择性培养基的配制
        5.2.2 菌株的富集培养及纯化初筛
        5.2.3 本节实验结果与分析
    5.3 菌株的复筛及条件优化性能测定
        5.3.1 优势培养基的配制
        5.3.2 菌株的复筛
        5.3.3 优势菌株最佳生长条件的确定
        5.3.4 优势菌株在最佳条件下脱氮除磷性能测定
    5.4 优势菌株的复合优化研究
        5.4.1 优势菌株的复合优化
        5.4.2 复合菌株D-X脱氮除磷的条件优化
        5.4.3 复合菌株D-X的性能测定
    5.5 优势菌株脱氮除磷的产物分析及鉴定
        5.5.1 优势菌株脱氮除磷的产物分析
        5.5.2 菌株的鉴定
    5.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强化生态浮床系统微生物生态学特征与功能分析研究
    6.1 纤维填料采样及测定方法
        6.1.1 强化生态浮床纤维填料采样及酶活性的测定方法
        6.1.2 强化生态浮床纤维填料采样及微生物细菌数量的测定方法
        6.1.3 强化生态浮床纤维填料采样及微生物碳、氮及磷的测定方法
    6.2 强化生态浮床系统中酶的季节和沿程变化特征
        6.2.1 强化生态浮床蛋白酶和脲酶活性变化及与氮去除相关性分析
        6.2.2 强化生态浮床磷酸酶活性变化与磷去除相关性分析
        6.2.3 强化生态浮床脱氢酶活性变化与有机物去除相关性分析
    6.3 强化生态浮床系统中细菌数量及与污染物去除关系
        6.3.1 强化生态浮床纤维填料上细菌的数量及分布
        6.3.2 强化生态浮床纤维填料上细菌总数与污染物去除关系
    6.4 强化生态浮床纤维填料微生物碳、氮及磷变化特征
        6.4.1 强化生态浮床纤维填料微生物碳变化特征
        6.4.2 强化生态浮床纤维填料微生物氮变化特征
        6.4.3 强化生态浮床纤维填料微生物磷变化特征
        6.4.4 强化生态浮床纤维填料表面生物膜形态观察
    6.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CBPT-EEFR组合工艺总处理效果及其适用性分析
    7.1 CBPT-EEFR组合工艺总处理效果
        7.1.1 有机物去除效果
        7.1.2 氮去除效果
        7.1.3 磷及悬浮物去除效果
    7.2 CBPT-EEFR组合工艺的适用性分析
        7.2.1 CBPT-EEFR组合工艺处理设施工程概算
        7.2.2 CBPT-EEFR组合工艺运行费用
        7.2.3 CBPT-EEFR组合工艺的经济技术适用性分析
    7.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Ⅰ 符号说明
附录Ⅱ 菌株基因全序列

(7)生态塘—湿地耦合系统处理上海崇明地表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污水生态净化技术文献综述
        1.1.1 概念、特征与分类
        1.1.2 依据原理
        1.1.3 净化主体
        1.1.4 国内外应用进展
    1.2 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1.2.1 课题的来源
        1.2.2 研究的背景
        1.2.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试验区域水质调查与特征分析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5 本论文研究的创新之处
    1.6 难点及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生态塘—湿地耦合系统净化中心河水的小试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装置
        2.1.2 试验材料
        2.1.3 试验分析项目、方法和主要设备
    2.2 污染物去除影响因素试验研究
        2.2.1 水力条件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影响
        2.2.2 温度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影响
        2.2.3 溶解氧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影响
    2.3 生态塘-湿地耦合系统对污染物去除的效果研究
        2.3.1 对浊度的去除
        2.3.2 对NH_4~+-N的去除
        2.3.3 对TP的去除
        2.3.4 对有机物的去除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态塘—湿地系统中氮磷迁移转化的实验研究
    3.1 系统中氮的迁移转化
    3.2 系统中磷的迁移与转化
    3.3 氮磷在基质中迁移转化规律的实验
        3.3.1 试验材料
        3.3.2 试验方法
        3.3.3 试验结果
    3.4 氮磷在高等植物中迁移转化规律的实验
        3.4.1 植物的作用
        3.4.2 试验材料与方法
        3.4.3 试验结果
    3.5 氮磷在低等植物中迁移转化规律的实验
        3.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5.2 试验结果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态塘—湿地耦合系统处理中心河水中试研究
    4.1 中试工程的设计
        4.1.1 人工湿地设计步骤与方法
        4.1.2 中试工程周边概况
        4.1.3 中试工程的设计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装置的构建
        4.2.2 试验材料
        4.2.3 进水水质特征
        4.2.4 水质分析指标及方法
    4.3 中试系统对污染物去除效果与机理
        4.3.1 对浊度的去除
        4.3.2 对总氮的去除
        4.3.3 对磷的去除
        4.3.4 对CODcr的去除
    4.4 主要单元处理效果与各自作用
        4.4.1 对浊度的去除
        4.4.2 对总氮(TN)的去除
        4.4.3 对总磷(TP)的去除
        4.4.4 对COD_(cr)的去除
    4.5 前置氧化塘的防堵塞效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污染物去除动力学模型研究
    5.1 概述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方法
    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5.3.1 氮去除效果与规律
        5.3.2 磷去除效果与规律
        5.3.3 有机污染物去除效果与规律
    5.4 讨论
        5.4.1 氮的去除动力学模型
        5.4.2 磷的去除动力学模型
        5.4.3 有机污染物去除动力学模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的效益评价
    6.1 环境生态效益
    6.2 文化教育效益
    6.3 经济效益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与申请的专利
致谢

四、日本开发成功“生态纤维”(论文参考文献)

  • [1]玄武岩纤维人工湿地的运行特性研究[D]. 黄敏杰. 东南大学, 2020(01)
  • [2]生态多孔纤维棉用于海绵城市建设耐侵蚀及服役特性研究[D]. 张瑞. 长安大学, 2020(06)
  • [3]细菌生物纤维素溶液流变性及其制备高强纤维湿法纺丝初级凝固浴的研究[D]. 张秀超. 北京化工大学, 2014(07)
  • [4]沙漠砂生态纤维混凝土耐久性能研究[D]. 王婷. 宁夏大学, 2014(08)
  • [5]氧化镁混凝土收缩膨胀行为及耐久性研究[D]. 张莹. 宁夏大学, 2014(08)
  • [6]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适用技术及机理研究[D]. 张增胜. 东华大学, 2010(08)
  • [7]生态塘—湿地耦合系统处理上海崇明地表水研究[D]. 季兵. 东华大学, 2010(08)
  • [8]竹纤维 纺织产品的绿色革命[J]. 李月佳. 东方企业文化, 2009(07)
  • [9]2008年度纺织产品开发现状分析[A]. 祝丽娟,许益,鲍韡韡,谢晓英. 2009S/S中国纺织产品开发报告, 2009
  • [10]纺织材料生态化及其发展趋势[J]. 刘杰. 纺织科技进展, 2009(01)

标签:;  ;  ;  

日本研制成功“生态纤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