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钱的方式越来越多,为什么赚钱越来越难?

赚钱的方式越来越多,为什么赚钱越来越难?

一、赚钱门路越来越多 为啥钱反倒越来越难赚(论文文献综述)

陈玺[1](2021)在《珠江潮》文中提出1.怀思六月午后的港岛,泛着淡淡海腥的风和山林间蒸腾的热气,像久违的恋人,紧紧拥着,呢喃缠绵。雨后的太平山,一袭翠绿。茂密的森林好似雄狮的毛发,敷在逶迤翘立的躯体上,窥视着翠碧的港湾。绳子般的山径,缠绕着山体,将密林中稀落的别墅串起。轮船鸣着闷笛,拖着漫溯的海浪,在海面上飘曳。艳阳下,蜻蜓一样的直升机在林冠上盘旋,眨眼工夫,一头扎进密林,没了声息。

滕肖澜[2](2020)在《心居》文中研究指明一清晨六点,顾士宏推着那辆老式的凤凰自行车,走出单元门。初冬天气,早晚已凉得很了,夹克衫里只穿件长袖T恤,有些抵不住,脖子一缩,把领口那粒扣子系紧。环保袋往车龙头上一套,骑上去。遇见邻居,老远便打招呼,"顾老师,这么早买小菜啊!"他忙不迭点头,腾出一只手挥动着,一笑,嘴角的皱纹挤出来,"礼拜六老规矩,聚餐。"

于是[3](2018)在《查无此人》文中提出冬百堂·1945张作霖威震东北的时候,百堂还小,一家四口坐拥五十亩地,算富裕人家,日子很清净。后来日本人占领了东三省,家家户户交份粮,老王家所在的屯子又小又偏,竟也是好运,能在战事中躲过几劫。反倒是俄国兵过来打日本人时会在中国人的村里奸淫、杀伤、

郝宇[4](2018)在《东北老国企社区变迁研究 ——以军工国企庆华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大型国有企业曾经是我国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改革开放,国家的经济制度发生了深刻变革,计划经济逐渐被市场经济所取代。本研究以黑龙江省庆华厂为研究对象,以质性研究的方法展开调查,通过参与观察、无结构访谈与文献分析等方式,试图帽描绘传统产业工人从计划经济体制走向市场经济体制这样一个转型过程,多维度分析这段变革时期庆华厂职工的生活变迁。在这样一场巨大的历史变迁过程中,我国的很多任务人都经历了艰难的转型过程,而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一段经历?这样的经历对每一个成员来说意味着什么呢?对企业或者当地的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影响呢?结合现在东北地区经济萎靡和人口流失的状态,本研究试图通过描绘,东北国企改革之后留守员工们的生活经历,了解他们在面对社会变革时的举动,本文采取了西方人口迁移理论作为一个基本思路,帮助理解人们选择离开或者留下的原因,重新思考东北存在的经济和人口问题。经过研究我们认为,生存永远是大多数人最基本需求。黑龙江北安市的庆华厂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由极强的国家和信仰的力量推动下建立起来的,庆华厂职工对企业以及这块土地包含的情感和认同毋庸置疑。但是令他们放下这些眷恋,背井离乡的原因第一个就是生存的压力:生存压力,就是基本的就业,赚钱生活的压力。家乡经济不景气,对于缺乏职业竞争力的员工来说,不得不去人力资源更紧俏的南方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赚钱生活。另一方面,对于有较强能力的人来说,也只能去社会经济更繁荣、分工更精细的地区“实现自我价值”,获得更多的更好的就业机会,取得更好的发展。而国企单位在改革过程中存在执法不严、监管不利的现象,更是使得留守员工对企业和政府的信任感无增有减,人口流失势不可挡。另外,东北地区从自然和社会等客观环境条件角度,其城市建设和人口生存本身就比较困难,建国初期的昙花一现是建立在举国体制下国家政治、经济等策略需要而通过大力的扶持促成的。因此,当时代转折过程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发展瓶颈,需要我们冷静下来认真对待。本研究从庆华厂留守的居民生存状况看出,并非如现象中的人人愁眉苦脸、居住在断壁残桓之中,每一个居民都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自己的生活,回首过去的遭遇,绝大多数都能一笑而过,这让我们有理由相信,东北此刻的沉寂不是最终的结局,草根的力量总能带来最后的惊喜。

陈斌先[5](2017)在《响郢》文中研究表明依着大别山向北而来,地势越来越平,走到寿春地界,可谓一马平川了,平原拥堵到淮河边,便有一些奇妙的地貌,沟塘堰坝很多,杨柳、椿树、楝树、刺槐树也多,当然也有依着季节而生的桃树、梨树、柿树、枣树等,春天里最早开花的是桃树,桃花开满郢前郢后,郢子到处粉嘟嘟的,连着乌泱泱的树,郢子便有了奇妙的景象。在寿春叫郢子的村庄多,叫响郢的少,叫得响郢,得有影响四方的人物诞生才行。譬如

格非[6](2016)在《望春风》文中研究说明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诗经·小雅·节南山》我将继续怀着这秘密默默走在人群中,他们都不回头。——蒙塔莱《也许有一天清晨》第一章父亲走差腊月二十九,是个晴天,刮着北风。我跟父亲去半塘走差。半塘是个位于长江边的小渔村,不久前的一场火灾,使它一时间远近闻名。父亲挎着一只褪了色的蓝布包袱,沿着风渠岸河道边的大路走得很快。我渐渐就有些跟不上他。我看见他的身影升到了一个大坡的顶端,然后又一点点地矮下去,矮下去,乃至完全消失。过不多久,父亲又在另一个大坂上

龚成红[7](2016)在《打拉池的权威与自主 ——一个回汉杂居村镇的社会生活史研究》文中指出打拉池是甘肃和宁夏两省交界处的一个回汉杂居村落。从历史与现实的宏观角度看,这里地处西北民族走廊,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是我国重要的民族文化区——北部蒙古高原文化区、南部汉族儒家文化区、西部为多民族文化区的交汇之地,是研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个典型地区。虽然打拉池是中国西部的一个村镇,但又是中国乡村社会的一个缩影。通过对这个村落百年变迁的研究,我们可以窥见整个中国西部乡土社会的变迁。这个村镇由权威引领至自主行动的社会变迁,其实就是中国乡土社会尤其是西北乡土社会的行动逻辑。本文运用民族学的田野调查法,以社会史叙述为架构,对打拉池近百年以来的经济、社会、文化、风俗、信仰等层面的变迁进行考察,试图反映出自中国现代民族国家形成以来该村庄的变迁、转型及整体形貌。通过对打拉池村民百余年来的社会生活、经济生活、宗教生活、婚姻家庭生活以及婚姻、建房、丧葬的变迁进行挖掘和描述,以图探讨引起一百年社会文化变迁的动因。论文聚焦于两种权威力量,即国家权威与包括地方政治、经济与知识精英、宗族家长、宗教文化等在内的地方权威在社会变迁与民众互动中的各司其职,相互协调,共同支撑了地方社会的整合与调适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国家权威与地方精英权威表现出有效的社会控制与调适功能,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当地民众组织社会、管理社会的自主性。通过对村落的百年变迁考察及微观描述,本文发现,村落社会中普遍存在着“庇护与被庇护”的民众与权威之间的依附关系。国家权威力量在打拉池的百年经济生活变迁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是百年经济变迁中的决定性变量。这种力量主要表现在政府的行政规划与政策的强制性等方面;而其他权威则是民众生存过程中面对各种生存压力与不定性而采取行动的决策群体,是民众自主性选择的具体体现;而日常生活中宗族家长权威与宗教文化权威也是民众寻求与家庭、社会、自然和谐的良好愿望与实现自主性的主要中介,村镇民众希望通过对各种权威力量的认同及依靠,使生活安定、家族兴旺、子孙发达等。正是这些权威力量形塑了打拉池的百年变迁。本文的学术启示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社会史研究中社会变迁因素及动力的探讨至关重要,是理解与阐释地方社会发展规律的基本切入点;第二,对地方村落小社会的研究可以成为反映大社会的微观案例。本文通过具有典型性的微观叙述上升到宏观层面,对韦伯的权威理论进行了批判性的反思,对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社会关系建构的“自我行动”逻辑进行了阐述与分析,进而从文化学的角度解释了中国单位组织中普遍存在着的“权威庇护”模式;最后,本研究说明,文化资本与文化自觉为乡村社会民众从依附权威到自主人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解军[8](2016)在《金戈铁马:晚清以来苏州评话研究》文中认为苏州评话自明末清初形成以来,便有其独具一格的传统特色。在书目题材上,大多是讲述列国征战、英雄豪杰的故事,这和以恩怨纠葛、儿女情长为主的弹词题材差别甚大。在表演上,传统评话以其粗犷豪放,夸张突悌的风格,与弹词纤细优雅、柔和潇洒的风格形成鲜明对比。传统评话与传统弹词之间互相竞争,相互借鉴,共同发展,是苏州评弹走向成熟、保持稳定和繁荣的重要因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使传统评话适应政治宣传的需要而被不断改造:从开始时的“调弦试音”,到后来的“暴风骤雨”,致使大批优秀传统评话,或被删改,或被禁演。同时,为了配合政治宣传而编演的评话新书占领了书坛,迫使传统评话少有立足之地。1950年代末,当评弹界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以后,绝大多数评弹演员走上了集体化道路。由于在经济和政治利益的分配上所出现的种种不合理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评话演员在演出上和钻研业务上的积极性,这就给传统评话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从20世纪60年代起,政治路线更向“左”偏,传统评话全部停演。在经历了十年“文革”之后的70年代末期,当人们希冀重拾传统评话之时,却发现这门艺术已陷入奄奄一息的困境之中。为使其恢复生机,当时的评弹界主要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积极起用评话老演员登台演出。但因他们饱受多年的折腾,在健康、艺事和情绪等方面有着诸多消极因素,再也无法恢复往日的风采。加上年事过高,难以成为演出的中坚力量。二是,鼓励体制内的中青年评话演员坚持演出传统书目。怎奈他们都是从60年代后期,甚至是在70年代中期才开始学艺的,对传统评话的菁华所在知之甚少。何况他们所继承的评话,已被多次改造,和原汁原味的传统评话相去甚远,难受听众欢迎。为了适应评弹市场的需求,从1990年代开始,评话界便出现了一批时政题材的长篇评话,如《文革纪事》《彭大将军》《六四事件》《红墙内外》《京都风云》等。虽然演出受到了听众们的欢迎,也有较高的票房价值,却受到了来自官方的制约。尤其是在江南最大的书码头上海,管控更严。这就出现了新编评话难以发展,传统评话难以传承的局面。于是,“谁来演出评话”的呼声随之而起。纵观评话发展四百余年的历史不难发现,传统评话交织着延续与断裂的过程。当传统评话得到很好延续之时,评弹事业便欣欣向荣;当传统评话遭遇挫折时,评弹事业也随之而出现危机。

万小广[9](2013)在《转型期“农民工”群体媒介再现的社会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多数关于“农民工”群体媒介再现的研究很少把他们当作“社会变革主体”,因而在这些研究中既听不到他们的声音,也看不到他们的行动,更看不到他们对大众媒介的改变。本研究在社会史框架下对大众媒介对打工群体的再现及其历史变迁,打工群体通过另类媒介进行自我建构,以及他们展开的影响大众媒介再现的媒介参与行动,进行综合性分析。研究发现:(1)大众媒介在不同时期使用不同的框架来再现打工群体的身份、工资、职业安全、子女教育以及居住状况等五个议题。(2)打工群体通过另类媒介进行的自我建构使用了大量差异性的再现框架,批判和反思了大众媒介的再现框架,并呈现了很多被遮蔽的社会事实,同时,打工群体的建构与大众媒介的再现框架之间也存在重合交叉、互相合作的一面。(3)打工群体通过各种传播行动来影响和参与大众媒介的再现,这些行动促进了相关议题在大众媒介中的可见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其再现框架,为打工群体争取权益、进行社会动员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本研究进一步认为,大众媒介实际上将打工群体建构为“想象的异乡人”,以建构和维系城市内部再生的新城乡二元结构;基于打工群体自我建构与媒介参与的实践,笔者认为应当从议题可见性、再现框架的差异性与不同主体的在场三个标准来衡量转型社会“公共领域”的公共性;此外,应当从“反霸权”或“反向架构”的角度来重新界定“另类媒介”。

谢白羽[10](2011)在《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比较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比较是人类基本的思维方式之一。近年来有关比较句研究的论文及专着层出不穷,不过这些研究成果并不能完全满足教学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理论语法多局限于对单一句式的研究,对比较句间的差异描写不够;(2)将理论语法转化为教学语法的工作做得不够。教学语法与理论语法是相辅相成的,教学语法可以为理论语法提供新的课题,理论语法也可以为教学语法提供所需的营养。本文在已有比较句本体研究的基础上,从教学出发,针对第二语言学习者偏误集中的问题,运用各种语言理论和方法,从几个不同的方面对比较句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主要包括比较句的语序类型、比较句的不对称特征、比较句的量性特征、比较句的否定特征以及比较句的主观性特征。绪论部分简要介绍了研究目的、方法、范围和语料来源。第一章首先作了比较句本体研究和比较句教学研究方面的文献综述,然后在对学习者“比”字句偏误的定量统计分类的基础上,总结出学习者学习的难点和重点,从而确立本文研究的重点。第二章从语言类型学的角度,探讨了汉语比较句的语序特点。指出汉语两种句法性差比格式“X+J+于+Y”和“X+比+Y+J”虽然来源不同,但都体现出时间顺序原则。“X+比+Y+J”中“比”词的位置所表现出的类型学差异在于它仍处于语法化的过程中。除了句法性差比句外,汉语中还存在着很多非句法性比较形式,这些形式是对句法性差比句功能的补充。与人类认知规律相一致的“X+比+Y+J”序列的语序习得难度低,会被泛化使用。第三章主要针对比较句结构不对称的问题,探讨了比较点的隐现和“N12的N”的替代规律。对比较点的概念进行了新的界定,并从易于理解和操作的角度,对“N2的N”的替代规律进行了总结。还对“比”字句的基本结构类型和基本语义类型进行了整理。第四章探讨比较句结论项部分的量性表现。比较句的句式义对结论项部分的量性要求,使结论项的形式表现出特殊性,这些特殊性正是学习者习得的难点。本章节对充当结论项的不同结构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说明和对比分析,比如“形容词+多了”、“形容词+得+多”、“形容词+很多”三种形式。第五章结合语法化过程,讨论“不比”句、“没有”句和“不如”句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特点,并明确了这些句式在比较句系统中的地位。第六章讨论比较句的主观性特征。一是对比较句中的情态动词的位置及语义进行考察,二是讨论“比”字句中趋向动词的主观性意义,三是对比较句结论项部分出现的主观标记“还”、“要”和“也”的主观性意义进行说明。第七章在前几章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前人已有习得研究成果,对比较句语法项目的排序进行了调整,并对三本教材进行了考察,分析优点和不足,还提出了将“构式-语块”教学法运用于比较句教学的构想。结语部分对全文作了简要总结,并指出了本文尚存的问题与不足。

二、赚钱门路越来越多 为啥钱反倒越来越难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赚钱门路越来越多 为啥钱反倒越来越难赚(论文提纲范文)

(1)珠江潮(论文提纲范文)

1.怀思
2.佘家
3.田螺
4.偷油
5.夹缝
6.砖厂
7.观光
8.逃港
9.催婚
10.父忘
11.苦撑
12.曙光
13.召唤
14.回乡
15.办厂
16.港潮
17.征地
18.残疾
19.高升
20.英皇
21.又是春天
22.上市
23.瑛子
24.雪梅
25.展会
26.弥月
27.探访
28.过冬
29.相逢
30.狮门

(2)心居(论文提纲范文)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4)东北老国企社区变迁研究 ——以军工国企庆华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
        一、现象:东北地区的人口流失
        二、回溯:东北地区国企的衰落
        三、问题:东北人为何出走?为何留守
    第二节 相关文献综述
        一、社区变迁的研究
        二、单位制度和国企改革
        三、国企下岗工人的生活
    第三节 理论基础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国企社区从辉煌到失落
    第一节 改革前的庆华厂—光彩照人的国企社区
        一、建国初期的基本情况
        二、企业和社区的繁荣
        三、管理的模式和特征
        四、总结
    第二节 庆华厂的衰落—社会变革与优胜劣汰
        一、内忧: 单位福利的扭曲发展
        二、外患: 企业丧失市场竞争力
        三、结局: 从辉煌走向湮灭
第三章 复兴无望和人口流失
    一、无法起死回生的企业
    二、员工安置和出走
    三、北安市的人口波动
第四章 今日庆华厂社区居家与留守生活
    第一节 庆华厂社区居住概况
    第二节 留守的选择和现在生活
        一、留守的原因
        二、居民现在的生活
    第三节 生存的困境—生存压力和心理压力
        一、生存的压力:失落感无处不在
        二、心理的困境
第五章 思考、讨论和总结
    一、思考和讨论
    二、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已发表和录用的论文

(7)打拉池的权威与自主 ——一个回汉杂居村镇的社会生活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附图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关于“社会生活史”的研究现状
        (一)基本概念界定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及“田野”工作
        (一)村落社区的田野调查法
        (二)以访谈为主的“质性研究”法
    四、研究思路及理论指导
    五、论文结构及主要内容
第一章 打拉池:自然、历史、人口与民族
    第一节 自然环境
        一、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二、气候特征及自然资源
    第二节 历史:古道重镇
        一、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道
        二、古迹及主要地名介绍
    第三节 人口与民族
        一、人口构成
        二、回汉杂居
    小结
第二章 大动荡时代:国家权力的式微与地方权威的行动
    第一节 1920年代的大灾难
        一、1920 年前期的社会生活状况
        二、民国九年(1920)大地震后政府的救济无力
        三、民国十八年(1929)大饥馑后乡土精英的生成
        四、逃难与投靠
    第二节 1930—1949 年的打拉池
        一、民国军政府强迫下的烟土经济
        二、乡土精英的村庄治理
        三、民国时期的回汉关系
    小结
第三章 集体化时代:国家政治权威的社会控制
    第一节 在国家权威主导下(1949-1978)
        一、毛泽东主席关怀下的回汉民族关系
        二、从农村初级合作社到高级合作社时期
        三、人民公社时期的大事件与村民的生活
        四、国家对村民政治身份的重新界定
    第二节 集体化时代的地方政治精英
        一、一个区委书记的经历
        二、一个公社革委会组长的故事
        三、两个村大队书记的贡献
    第三节 国家权威体制下的村民经济生活
        一、1970-1978 年村民的生活状况
        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打拉池工程队
        三、国家权威体制下的稀缺资源配置制度
    小结
第四章 大变革时代:国家权威与地方权威共筑下的村民经济生活
    第一节 政治经济精英的地方引领
        一、1970 年代末期的“责任田承包”风波
        二、1979-1990 年村民的生活状况
        三、地方政治精英的村庄建设
        四、地方经济精英的致富之路
        五、打拉池的“隙缝经济”
    第二节 经济发展的十年(2000 年之后)
        一、政府的政策
        二、发展的路径
        三、“外生型”与“内源型”共生的经济发展模式
    第三节 经济发展的困境
        一、落空的煤矿集体所有权
        二、不完善的股份制
        三、屈胜煤矿矿难之后
        四、后小煤窑时期打拉池居民的生计
    小结
第五章 大变革时代:宗教权威的建构与民众的宗教生活
    第一节 三山中的佛道寺庙及汉民的宗教活动
        一、主要寺庙及道观
        二、庙会及道教仪式活动
    第二节“龙轿”信仰
        一、道教信仰中的人神“对话”—“龙轿”问卜
        二、“龙轿”信仰之社会功能
        三、基于认同与权威建构的“龙轿”信仰
        四、作为宗教和生活方式的“龙教”信仰
    第三节“上九会”
        一、“上九会”概况
        二、仪式准备
        三、仪式过程
        四、彰显宗教权威与传统文化的“上九会”
        五、仪式功能分析
    第四节“黄箓大醮”之渡亡仪式
        一、“黄箓大醮”概要
        二、仪式准备
        三、仪式过程
        四、仪式功能分析
    第五节 回民的宗教生活及宗教权威
        一、打拉池清真寺
        二、一年中的主要宗教活动
    小结
第六章 大变革时代: 宗族家长权威的延续与民众的日常生活
    第一节 婚姻与家庭中的权威与自主
        一、结婚
        二、生育观念中的权威与自主
        三、家族观念与认同
        四、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妇女家庭地位
    第二节 村民的建房及其象征体系
        一、建房过程
        二、生命观念与社会变迁在建房中的体现
        三、堂屋的家具摆放及其象征意义
    第三节“事死事生”的实践
        一、回汉不同的丧葬仪式
        二、风水权威的信仰
        三、祖先权威的崇拜
    小结
第七章 大转型时代:权威与自主互动中的村落社会发展
    第一节 地方经济精英的权威解魅
        一、依然萧条的打拉池煤炭业
        二、打拉池的几次大规模融资
        三、两位煤老板争夺资源的冲突
    第二节 村落政治精英的权威危机
        一、难于落实的镇长发展规划
        二、村民眼中的村长、书记
    第三节 村落宗教权威的复振
        一、道教复振的人类学分析
        二、宗教权威与村落社会的整合
    第四节 地方知识精英的权威隐喻
        一、逐渐升温中的打拉池教育
        二、一个考上大学孩子的送行典仪
    第五节 国家与地方行政权威互动下的社会发展实践
        一、政府部门关于未来的规划
        二、村落行政权威的未来发展规划
        三、村民的文化自觉与自主行动
    小结
结论
    一、村庄变迁中的决定性变量与民众的自主性体现
    二、从小地方到大社会:社会关系建构的“自我行动”逻辑
    三、从微观叙事到宏观理论的反思
    四、从权威依附到自主人生的发展
附录一 历史沿革
附录二 几个典型家户的百年生活
附录三 打拉池上九会醮筵功课表
附录四 渡亡醮筵功课表
附录五
附录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8)金戈铁马:晚清以来苏州评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一 苏州评弹研究概况
        二 政治对戏曲改造研究
    第三节 关于理论方法
第一章 从历史走来:近代评话的发展变迁
    第一节 明末清初至19世纪中叶的评话
    第二节 近代上海都市文化中的评话
        一 评话生存的上海都市环境
        二 评话在上海都市的繁荣与嬗变
        三 评话与近代上海城市文化娱乐生活
        四 评话在近代上海的困境
    第三节 近代评话艺人群体
        一 艺人来源与学艺生涯
        二 艺人演艺生涯
        三 同业竞争与互助
    第四节 评话艺人的性别分野
第二章 向社会宣讲: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评话事业
    第一节 变与不变:1949年前后的《上海书坛》与评话传播
        一 《上海书坛》与评话传播
        二 艺术性与政治性之间
        三 作为仪式的戏曲研究班
        四 革新步伐加快
    第二节 被改造的传统:“十七年”评话传统书目的禁与改
        一 斩尾巴:传统书的被禁
        二 接尾巴:传统书的整理
    第三节 传统的裂变:“十七年”新评话的创作
        一 战后苏联创作模式
        二 评话新书的编演原则
        三 新评话中的人物塑造
        四 新评话中的革命叙事
    第四节 “评话要绝种了”:六十年代评话座谈会
        一 组织内艺术分配不平衡
        二 六十 年代评话座谈会
第三章 不尽的政治:评话的困境与再造
    第一节 走向“文革”
    第二节 岌岌可危的评话生态
    第三节 政治评话的异军突起
结论传统评话的存与失
附录
    附录一 苏州评话传统书目历代传人世系表
    附录二 不同时期上海书场节目单
    附录三 1941年上海无线电台播放评话、弹词节目一览
    附录四 评话艺人昵称
    附录五 口述采访一览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科研与获奖情况
致谢
附件

(9)转型期“农民工”群体媒介再现的社会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文献综述
        (一) 大众媒介对“农民工”群体的再现
        (二) 打工群体的发声与自我建构
        (三) 打工群体的媒介参与行动
        (四) 对现有文献的小结
    三、 理论框架
        (一) 媒介再现
        (二) 架构分析
        (三) 传播政治经济学
        (四) 社会史
    四、 研究方案
        (一) 关于研究材料
        (二) 关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农民工”身份的媒介建构及其历史变迁
    一、 媒介对“农民工”建构的历史变迁
        (一) “进城农民”
        (二) 盲流
        (三) 农民工
        (四) 打工者、打工仔、打工妹、外来工
    二、 打工群体对自身社会身份的想象与建构
        (一) 碎片化自我认同
        (二) 身份的特质
        (三) 对外界命名的不同回应
    三、 媒介、“农民工”群体与身份政治
        (一) 媒介与身份政治
        (二) 行动者与身份
        (三) 小结
第二章 “农民工”工资议题的媒介再现及历史变迁
    一、 媒介再现“农民工”工资议题的框架及其历史变化
        (一) 1978 年—1988 年:“农民工”工资议题尚未成为报道主题
        (二) 1989 年-1998 年:侧面涉及工资议题
        (三) 1999 年至今:工资议题成为重要的媒介议题
    二、 打工群体对工资议题的建构
        (一) 打工文艺作品中的工资议题
        (二) 劳工刊物中的工资议题
    三、 打工群体在工资议题方面的行动案例
        (一) 打工者个体在工资议题方面的媒介参与
        (二) 劳工组织在工资议题方面的媒介参与
        (三) 小结
第三章 “农民工”职业安全议题的媒介再现及历史变迁
    一、 媒介再现“农民工”职业安全议题的框架及其历史变迁
        (一) 1988 年之前:被忽视的“农民工”职业安全议题
        (二) 1989 年-2000 年:“农民工”职业安全议题的侧面再现
        (三) 2001 年至今:媒介开始正面再现“农民工”职业安全议题
    二、 打工群体对职业安全议题的建构
        (一) 打工文艺作品中的职业安全议题
        (二) 劳工刊物中的职业安全议题
    三、 打工群体在职业安全议题方面的行动案例
        (一) 意识觉醒行动:集体创作音乐工作坊
        (二) 通过大众媒介推动变革:“大爱清尘”
        (三) 小结
第四章 “农民工”子女教育议题的媒介再现及历史变迁
    一、 媒介再现“农民工”子女教育议题的框架及其历史变迁
        (一) 2000 年之前:“碎片化”的打工子女教育议题
        (二) 2001 年至今:多方博弈的打工子女教育议题
    二、 打工群体对打工子女教育议题的建构
        (一) 打工文艺作品中的打工子女教育议题
        (二) 劳工刊物中的打工子女教育议题
    三、 打工群体在打工子女教育议题方面的行动案例
第五章 “农民工”居住议题的媒介再现及历史变迁
    一、 媒介再现“农民工”居住议题的框架及其历史变化
        (一) 2000 年之前:被污名化的打工群体居住议题
        (二) 2001 年至今:多重框架中的打工者居住议题
    二、 打工群体对居住议题的建构
        (一) 打工文艺作品中的居住议题
        (二) 劳工刊物中的居住议题
    三、 打工群体在居住议题方面的行动案例
结论与讨论
    一、 主要结论
        (一) 改革开放以来大众媒介对“农民工”群体的再现及其历史变迁
        (二) 打工群体的自我建构及其与大众媒介再现的异同
        (三) 打工群体的媒介参与及其社会效果
    二、 “想象的异乡人”:作为文化建构的媒介再现与身份政治
    三、 转型社会“公共领域”的运行逻辑
    四、 对另类媒介的再定义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主要样本来源
附录二 媒介批评案例
附录三 《一样的雨水——有感于北京朝阳区关停打工子弟学校》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10)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比较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
    0.2 研究思路、方法与原则
    0.3 本文所要讨论的范围
    0.4 语料来源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1 比较句研究综述
        1.1.1 比较句本体研究
        1.1.2 比较句教学研究
    1.2 比较句偏误情况
第二章 比较句的语序类型
    2.0 引言
    2.1 比较句的基本序列
        2.1.1 汉语中两种有标记的差比序列
        2.1.2 极比序列
    2.2 非句法性的比较表达序列
        2.2.1 词汇性泛比序列
        2.2.2 意会式差比序列
    2.3 余论
第三章 比较句的不对称特征
    3.0 引言
    3.1 比较项和比较点
        3.1.1 比较项的不对称问题与比较点
        3.1.2 比较点隐现的认知解释
    3.2 "N_2的N"的替换规律
        3.2.1 "N_2的N"的替换规律
        3.2.2 比较项的不同形式与认知的关系
    3.3 "比"字句的基本结构类型及语义类型
        3.3.1 "比"字句的基本结构类型
        3.3.2 "比"字句的语义类型
    3.4 余论
第四章 比较句的量性特征
    4.0 引言
    4.1 形容词性成分的量性特征
        4.1.1 单个形容词的无界性与有界化
        4.1.2 形容词后补语的有界化
    4.2 动词性成分的量性特征
        4.2.1 "有+属性名词"
        4.2.2 心理动词
        4.2.3 "增加"类动词
        4.2.4 多/少/早/晚+动词/动词短语
        4.2.5 "动词+补语"充当结论项
    4.3 余论
第五章 比较句的否定特征
    5.0 引言
    5.1 "不比"句
        5.1.1 "不比"句的多义性
        5.1.2 "不比"句的发展
        5.1.3 "不比"句的语义分析
        5.1.4 "不比"句的语用分析
    5.2 "没有"句
        5.2.1 "没"的功能扩展
        5.2.2 "没有"句的形成与发展
        5.2.3 "没有"句的语义分析
    5.3 "不如"句
        5.3.1 "不如"句的发展
        5.3.2 "不如"句的结构和语义
    5.4 余论
第六章 比较句的主观性特征
    6.0 引言
    6.1 比较句中的情态动词
    6.2 比较句中的趋向动词
    6.3 比较句中的主观标记词
        6.3.1 比较句中的"还"
        6.3.2 比较句中的"要"
        6.3.3 比较句中的"也"
    6.4 余论
第七章 比较句教学的相关问题
    7.1 比较句语法项目的选择与排序
        7.1.1 语法项目的选择与排序原则
        7.1.2 比较句习得的研究成果
        7.1.3 比较句语法项目排序
    7.2 对几种教材的考察
        7.2.1 教材选取及概况
        7.2.2 教材分析
    7.3 基于构式理论的比较句教学模式探讨
        7.3.1 构式理论背景
        7.3.2 比较句的教学模式探讨
结束语
附录
    附录一 HSK动态作文语料库"比"词偏误语料
    附录二 HSK动态作文语料库"比"字句偏误语料
参考文献
后记

四、赚钱门路越来越多 为啥钱反倒越来越难赚(论文参考文献)

  • [1]珠江潮[J]. 陈玺.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21(04)
  • [2]心居[J]. 滕肖澜.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20(05)
  • [3]查无此人[J]. 于是.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8(05)
  • [4]东北老国企社区变迁研究 ——以军工国企庆华厂为例[D]. 郝宇. 福州大学, 2018(08)
  • [5]响郢[J]. 陈斌先. 时代文学, 2017(08)
  • [6]望春风[J]. 格非.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6(05)
  • [7]打拉池的权威与自主 ——一个回汉杂居村镇的社会生活史研究[D]. 龚成红. 兰州大学, 2016(06)
  • [8]金戈铁马:晚清以来苏州评话研究[D]. 解军. 上海师范大学, 2016(07)
  • [9]转型期“农民工”群体媒介再现的社会史研究[D]. 万小广.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3(12)
  • [10]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比较句研究[D]. 谢白羽. 华东师范大学, 2011(12)

标签:;  ;  ;  ;  

赚钱的方式越来越多,为什么赚钱越来越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