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体变异对物种形成的贡献:进化论的非达尔文观点

染色体变异对物种形成的贡献:进化论的非达尔文观点

一、染色体变异对物种形成的贡献——非达尔文主义进化观(论文文献综述)

李楠[1](2020)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进化与适应观培养的途径与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育部2018年的文件《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高中生物学教学的基本理念是:核心素养为宗旨、内容聚焦大概念、教学过程重实践、教学评价促发展,并指出生物学的学科核心素养是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其中,生命观念是最能体现生物学的学科特征与育人价值,生命观念的核心是进化与适应观。进化与适应观是贯穿所有中学生物学内容的经线和纬线,是统一生物学知识体系的核心思想。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进化与适应观的重要性。本研究基于现有的相关教学研究成果,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在进一步分析进化与适应观内涵的基础上,对高中生物学教师培养学生进化与适应观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最后,从梳理与挖掘教材素材、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选择三个方面提出对学生进化与适应观培养的途径与方法,并设计相应的教学设计,为一线高中生物学教师提供参考。本研究对进化与适应观的内涵进一步理解为:通过生物学教学促使学生对生命形成以生物进化与适应为核心的认知思想、意识和观念,拥有进化与适应观是认识地球上生物界、研究生命现象以及学习生物学知识最重要的思想武器。目前高中生物学教师培养学生进化与适应观面临的主要问题有:教师对《课标》内容研读不够充分、对进化理论的理解需进一步深入、对进化理论研究进展关注度不高、教学时间紧张等。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应对策略有:建议加强教师职后专业持续学习力度、加强教学资源交流共享平台的开发、促使教学评价体系的探索。本研究提出培养高中学生进化与适应观的教学途径与方法主要包括:挖掘教材、制定合理教学目标、选择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分析教材内容时,教师不仅要明确并利用培养学生进化与适应观的“显性”知识,更要挖掘可利用的“隐性”知识。在教学目标制定上,教师要结合《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制定具体的、可达成的、可测量的进化与适应观教学目标。在教学策略上,本研究提出的主要策略包括:通过科学史、概念图、开展第二课堂等,帮助学生形成进化与适应观念。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灵活采用多种教学策略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谢毓玲[2](2019)在《基于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的高中生生命观念的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版)》中明确提出了包括生命观念在内的四大学科核心素养。而在各项素养的要求中,生命观念占据首屈一指的重要地位,是学生在学习生物学课程后的重要成果,是生物学中最富价值的精华内容。本研究为积极贯彻新课改的发展理念,落实新课标的指导精神,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基于现有研究成果,笔者选取了“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两个生命观念进行重点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及方法如下:首先,笔者通过文献研究法和内容分析法对“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进行内涵阐释后,为合理的认知两个生命观念的理论基础和目标指向提供了可靠的理论支持。其次,结合文献所得及一线教师经验传授提出教学策略,并利用个案研究法结合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内容要求,对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科书《遗传与进化》模块中的知识进行了教材内容分析,再根据此分析结果基于“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进行教学设计。最后,将上述研究及设计所得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检测教学成果。笔者利用数据分析法对教学实践对象进行了前后测的成绩结果分析,得出结论,期望可以为后续的教学环节中落实生命观念的培育实现理论参考和现实依据。历经上述研究及实践过程,本文的研究成果是:对“生命观念”的来源进行了深度挖掘,提炼了“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的内涵来源,参考课程标准及专家学者、一线骨干教师的教学心得提出了教学策略,并基于重要概念的解读进行了教材内容分析,据此开展了教学设计并以实践结果证明生命观念在高中生物学中的重要性以及教学策略的合理性与可行性,为一线教学提供理论支撑和现实参考。

张拓[3](2017)在《人工合成小麦遗传多样性及重要农艺性状变异分析》文中提出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我国以及全世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硬粒小麦与粗山羊草杂交选育而成的人工合成小麦具有被改良的D组染色体,相较普通小麦提供了更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丰富了小麦育种资源。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核心,是进行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研究和开发利用的基础,也是品种改良的基础。本研究以87份来自CIMMYT的人工合成小麦材料和23份普通小麦材料组成含110份材料的自然群体,对群体材料重要的农艺性状进行调查,利用SPSS 20软件处理数据,研究其遗传多样性是否丰富。对三个地区110份材料六个性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多样性指数,变异系数以及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得到具体结果如下:1.三个试验点变异系数最大的性状为河南南阳试验点的穗下节长,最小的为河南南阳试验点的旗叶宽性状,变异系数分别为22.93%和8.55%。人工合成小麦总体的变异系数大于普通小麦变异系数。2.三个试验点的多样性指数绝大多数都是人工合成小麦大于普通小麦,只有河南南阳试验点人工合成小麦穗长多样性指数小于普通小麦,陕西三原试验点的人工合成小麦和普通小麦穗长多样性指数相等。3.聚类分析将陕西杨凌和河南南阳的供试材料在欧氏距离为7的时候分为了两大类别。我们称之为A和B两大类别。其中87份材料包含于A类之中,B类包含23份材料,分别就是人工合成小麦材料和普通小麦材料。在陕西三原试验点由于环境的影响,使得聚类结果不同与其余两地,有9份人工合成小麦在欧氏距离为5的时候和常规小麦分在了一组,这说明三原斗口试验站环境对该9份材料的影响比较大。4.相关性分析表明旗叶宽与其余几个性状容易呈现出负相关性或负显着性相关,株高与其余性状均有正相关关系。

张银霞[4](2009)在《相邻位点碱基突变的熵性质》文中研究指明自然界的生物绚丽多姿,千姿百态,不但不同种属的生物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即使是同一种属的生物不同个体之间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同,即生物具有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一种普遍现象,是生物群体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熵”是其最好的度量。生物多样性有些是由于环境因素造成的,有些是由于生物体自身的遗传物质不同造成的。遗传因素是决定生物多样性最主要、最根本的因素。而突变是造成生物遗传物质不同的最主要原因。为了揭示突变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进而最终揭示生物多样性的发展方向,本文以Shannon信息熵作为生物多样性的度量,在分子水平上对相邻位点碱基突变的熵性质进行了两个方面的研究:理论分析和模拟研究。理论分析:首先,对长度无限的DNA序列进行了分析,证明了在任何突变率下,序列总是达到平衡而序列的两相邻位点碱基组成的信息熵也总是达到最大值4ln2;其次,对于有限长DNA序列,分别在双参数模型和单参数模型下建立两相邻位点碱基突变的微分方程模型,得出了16种碱基组成的概率随世代变化的函数关系式,证明两相邻位点碱基突变具有保熵性,生物是朝着熵增方向即多样性增加的方向进化的;该结论也适用于3个相邻位点以及更多相邻位点碱基突变的情况。模拟研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Matlab软件进行两相邻位点碱基突变的随机计算机模拟。首先,利用计算机随机产生一条长度为5×104bp的DNA序列,然后让它分别在突变率为0.0025、0.0034、0.0046/基因组/世代的基因组平均突变率下随机地发生突变,不区分转换和颠换率的前提下,模拟500000个世代,计算序列在每一个世代的序列熵;其次,利用计算机随机地产生三条长度分别为5×103bp,5×104bp,2×105bp的随机DNA序列,然后让它们在突变率为0.0034/基因组/世代的基因组平均突变率下随机地发生突变,不区分转换和颠换率的前提下,模拟500000个世代,计算每一条序列每一个世代的序列熵。模拟结果与理论分析相吻合,直观验证了所得理论结果。通过理论分析和模拟研究,得出了DNA序列相邻位点碱基突变的熵随世代的发展而变化,并逐渐地趋于序列熵的最大值的重要结论。进而也阐释了生物是朝多样性增大的方向发展进化的这一客观事实。

马国际[5](2008)在《点突变的熵性质》文中研究表明自然界的生物丰富多彩,多种多样,不但不同种属的生物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即使是同一种属的生物不同个体之间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同,即生物具有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一种普遍现象,是生物群体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熵”是其最好的度量。生物多样性有些是由于环境因素造成的,有些是由于生物体自身的遗传物质不同造成的。遗传因素是决定生物多样性最主要、最根本的因素。而突变是造成生物遗传物质不同的最主要原因。为了揭示突变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进而最终揭示生物多样性的发展方向,本文以Shannon信息熵作为生物多样性的度量,在分子水平上对点突变的熵性质进行了两个方面的研究:理论分析和模拟研究。理论分析:首先,根据有关“无限”的数学理论,对长度无限的脱氧核糖核苷酸序列进行了分析,证明了在任何突变率下,序列总是达到平衡而序列熵也总是达到最大值ln4;其次,对于有限长脱氧核糖核苷酸序列,在突变的单参数模型下,建立了点突变的微分方程模型,得出了四种碱基在序列中的数目随世代变化的函数关系式,证明了随着世代的增加,脱氧核糖核苷酸序列的序列熵趋向于最大值;最后,对于有限长脱氧核糖核苷酸序列,在突变的双参数模型下,建立了点突变的微分方程组模型,得出了四种碱基在序列中的数目随世代变化的函数关系式,证明了随着世代的增加,脱氧核糖核苷酸序列的序列熵也趋向于最大值。模拟研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Matlab软件进行随机点突变的计算机模拟。首先,利用计算机的随机函数产生三条长度相同的脱氧核糖核苷酸序列,然后让它们分别在突变率为0.0025、0.0034、0.0046/基因组/世代的基因组平均突变率下随机地发生突变,不区分各类碱基之间相互的突变率,分别模拟100000、200000、500000个世代,计算每一条序列在每一个世代的序列熵;其次,利用计算机随机地产生三条长度分别为5×103bp,5×105bp,5×106bp的随机脱氧核糖核苷酸序列,然后让它们在突变率为0.0034/基因组/世代的基因组平均突变率下随机地发生突变,不区分各类碱基之间相互的突变率,分别模拟100000、200000、500000个世代,计算每一条序列每一个世代的序列熵。两类模拟结果均与理论分析相吻合,直观验证了所得理论结果。通过理论分析和模拟研究,得出了生物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苷酸序列的序列熵随世代的发展而变化,并逐渐地趋于序列熵的最大值的重要结论。进而也阐释了生物是朝多样性增大的方向发展进化的这一客观事实。

徐莉[6](2003)在《新疆阜康地区重要荒漠植物自然种群生态遗传学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试图以新疆阜康绿洲沙漠过渡带分布的三种重要植物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无叶假木贼(Anabasis aphylla)和角果藜(Ceratocarpus arenarius)作为研究对象,就其各自的生态遗传学特点做了初步的研究,进而探讨三种荒漠植物自然种群在形态学、遗传学及生理生态学等方面的变异和分化与环境的关系,为阐释物种进化、物种形成的生态遗传学机制和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提供理论上的依据和遗传学背景。 首先,应用RAPD标记技术对分布于新疆阜康荒漠的重要植物红砂种群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15条随机引物对红砂7个亚种群的136个个体进行扩增,共检测71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69个。研究结果表明:红砂种群的多态位点比率(PPB)为97.18%,显示出分布于过渡带的红砂种群内存在较高的遗传多样性。Shannon多样性指数(0.3075)、Nei基因多样性指数(0.3127)和基因分化系数(Gst=0.3120)揭示了红砂种群遗传变异多存在于亚种群内,而亚种群间的遗传分化则较小。红砂亚种群间的基因流Nm=1.1028,Nm>1但低于一般风媒传粉植物(Nm=5.24)的基因流水平,处于分化的临界状态。AMOVA分析说明红砂种群变异的61.58%存在于亚种群内,而亚种群间的变异占总变异的38.02%。另外,通过RAPD资料的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以及相关性分析研究,发现红砂自然种群的遗传结构与绿洲沙漠过渡带的微生境生态因子(主要是土壤因子)相关,其中红砂亚种群遗传多样性水平与土壤中全磷和Cl-含量呈显着负相关,与CO32-含量呈显着正相关。而其它土壤生态因子则与红砂的遗传多样性指数的相关性均不显着(P>0.05)。表明红砂个体的分布可能与过渡带土壤的某些易溶性盐分相关。研究还发现,随着土壤中有机质、水分、全氮和全磷含量的减少,红砂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有上升的趋势。这可能与植物为了适应恶劣环境而在长期进化中产生更大的遗传变异潜力有关。本试验结果也进一步证实分布于较小范围内的红砂亚种群间的遗传距离、遗传多样性与亚种群的地理距离(经纬度差异)大小无显着的相关性。 同时,本文采用RAPD标记技术对分布于新疆阜康绿洲沙漠过渡带的重要藜科盐生半灌木无叶假木贼种群和一年生泌盐性草本角果藜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进行了研究。试验分别选择了16条随机引物,对同一生境中的无叶假木贼3个亚种群(58个个体)及角果藜4个亚种群(80个个体)进行RAPD扩增。研究结果表明:无叶假木贼种群的多态位点比率(PPB)为94.56%,角果藜种群的多态位点比率则为98%,显示出分布于过渡带的无叶假木贼和角果藜种群内均存在较高的遗传多样性,而角果藜种群遗传多样性水平高于无叶假木贼种群。经分析表明,无叶假木贼种群与角果藜种群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1403和0.1615,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1469和0.1659,揭示了两物种种群遗传变异多存在于亚种群内,亚种群间的遗传分化则不明显。AMOVA分析说明无叶假木贼种群变异的87.59%存在于亚种群内,而亚种群间的变异占总变异的12.41%;而角果藜亚种群内与亚种群间的变异则分别占总变异的87.43%和12.57%。另外,通过RAPD资料的聚类分析及相关性分析研究,发现无叶假木贼和角果藜自然种群的遗传结构与绿洲沙漠过渡带的微生境生态因子(主要是土壤因子)相关,其中无叶假木贼亚种群遗传多样性水平不仅与土壤含水量(W)、钾钠离子浓度(K+Na)和氯离子浓度(Cl)呈显着的正相关(P<0.05),还与土壤中有机质(SOM)、全氮(Nt)和全磷(Pt)含量呈显着的负相关;同时,角果藜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与土壤中有机质(SOM)和全氮(Nt)含量呈显着的正相关,而与CO32-浓度呈显着的负相关;除此之外,其它土壤生态因子与两物种遗传多样性水平的相关性均不显着(卜0.05)。试验结果还进一步证实,分布于较小范围内的无叶假木贼和角果葵亚种群间的遗传距离、遗传多样性与亚种群的地理距离(经纬度差异)大小无显着的相关性。研究通过对同一生境、不同生活型的无叶假木贼和角果要两种盐生植物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比较,探讨了两种植物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与生态生物学特点和进化过程的关系,为进一步全面研究两种植物种群的遗传结构和进化适应提供参考。 另外,本文以构件理论为基础,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技术,对新疆阜康荒漠红砂自然种群构件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l)植株冠幅是表征红砂生长情况的重要指标,随着红砂植株冠幅的增大,植株高度明显增加,而且植株冠幅与植株的一级分枝系统和当年生枝系统的构件因子相关度较大.2)在某种意义上,一级分枝系统是红砂植株的基础,三级分枝系统和当年生枝系统则是二级分枝系统的派生物,它们之间的关联性显示了红砂种群构件组成间的整合作用。3)一级分枝系统内的分枝高度与分枝数、长度及分枝角度有较大的关联度,但与径粗关联度相对较小,说明一级分枝系统内后者的变化与前四者并不完全相似,表现出一定的异质性。4)在二级分枝系统中,一方面,各构件特征与一级分枝系统存在较大的关联度,反映了红砂种群构件结构一定程度的整合作用;另一方面,二级分枝构件系?

王立忠,王正[7](2002)在《染色体变异成种说能够推翻达尔文进化论吗?——和赵汉雄先生商榷》文中认为

赵汉雄[8](2001)在《染色体变异对物种形成的贡献——非达尔文主义进化观》文中指出

二、染色体变异对物种形成的贡献——非达尔文主义进化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染色体变异对物种形成的贡献——非达尔文主义进化观(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生物学教学中进化与适应观培养的途径与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1.进化理论是生物学科最统一的理论
        2.进化与适应观是高中生物学科特有的生命观念
        3.进化与适应观是贯穿高中生物学课程所有内容的主线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2.问卷调查法
        3.案例分析法
二、研究基础
    (一)核心概念界定
        1.生物学核心素养
        2.生命观念
        3.进化与适应观
    (二)研究现状
        1.进化理论研究进展
        2.高中学生进化与适应观培养的研究现状
        3.高中学生进化与适应观培养的教学难度
    (三)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理论
        2.学科结构理论
三、高中生物学教学中进化与适应观的培养现状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实施
        1.问卷编制
        2.问卷实施
    (三)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1.教师的基本情况
        2.教师对进化理论及其进展了解情况
        3.高中学生进化与适应观培养的现状
    (四)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教师对《课标》研读不够充分
        2.教师对进化理论的理解需进一步深入
        3.教师对进化理论研究进展关注度不高
        4.学生进化与适应观培养仍面临挑战
    (五)应对策略
        1.加强教师职后专业学习力度
        2.教学资源交流共享平台的开发和利用
        3.促进进化与适应观形成的教学评价体系探索
四、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进化与适应观的途径与方法
    (一)梳理教材内容寻找培养学生进化与适应观的切入点
        1.《分子与细胞》中进化与适应观素材梳理
        2.《遗传与进化》中进化与适应观素材梳理
        3.《稳态与环境》中进化与适应观素材梳理
        4.必修教材“进化与适应观”内容体系分析
    (二)教学目标中进化与适应观的渗入
    (三)通过不同教学内容与方法不断强化学生的进化与适应观
        1.通过科学史的教学,帮助学生了解进化思想的形成过程
        2.通过概念图的建构,帮助学生理解进化思想的核心地位
        3.通过开展第二课堂,促使学生用进化理论解释生物现象
五、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结论
        1.对进化与适应观内涵的进一步解读
        2.进化与适应观培养的现状分析与解决策略
        3.高中学生进化与适应观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学位论文数据集
就读期间论文发表
致谢

(2)基于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的高中生生命观念的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选题缘由
        1. 顺应时代格局,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2.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凝练学科核心素养
        3. 立足学科基础,培养学生生命观念
        4. 结合研究现状,深挖生命观念内涵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2. 内容分析法
        3. 个案研究法
        4. 数据分析法
    (四) 研究意义
二、理论综述
    (一) 相关概念界定
        1. 核心素养
        2. 学科核心素养
        3.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4. 生命观念
    (二) 结构与功能观的内涵阐释
        1. 基于哲学视角的“结构与功能观”理论构建
        2. 基于生物学学科本质的“结构与功能观”内容体现
    (三) 进化与适应观的内涵阐释
        1. 基于哲学视角的“进化与适应观”理论构建
        2. 基于生物学学科本质“进化与适应观”的内容体现
    (四)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国外研究现状
        2. 国内研究现状
三、基于“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的培育策略
    (一) 丰富生物学学科自然属性与实验属性的内涵,强化观念渗透
    (二) 重视生物科学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凸显跨学科学习的优势
    (三) 整合校内外学习资源,共筑“生命观念”的养成
四、《遗传与进化》模块中生命观念的内容分析及教学设计
    (一) 《遗传与进化》模块中生命观念的内容分析
        1. 基于“结构与功能观”的教材内容分析
        2. 基于“进化与适应观”的教材内容分析
    (二) 《遗传与进化》模块中生命观念的教学设计及分析
        1. 基于“结构与功能观”的教学设计及分析
        2. 基于“进化与适应观”的教学设计及分析
五、基于“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的高中生物学教学实践分析
    (一) 实践方案设计及实施
        1. 实践目的
        2. 实践对象
        3. 实践方法
    (二) 实践结果与分析
        1. 前测实践(期中考试成绩)结果分析
        2. 后测实践(期末考试成绩)结果分析
六、结论与展望
    (一) 主要结论
        1. 对“生命观念”的内涵解读
        2. 基于重要概念的解读,分析“生命观念”的培育过程
        3. 分析“生命观念”在培育过程中的阻碍
    (二)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期中考试试题
附录2 期末考试试题

(3)人工合成小麦遗传多样性及重要农艺性状变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遗传多样性
        1.1.1 遗传多样性的涵义
        1.1.2 遗传多样性研究意义
        1.1.3 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
        1.1.3.1 表型标记
        1.1.3.2 细胞学标记
        1.1.3.3 生化标记
        1.1.3.4 分子标记
    1.2 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1.3 人工合成小麦农艺性状研究进展
        1.3.1 人工合成小麦在抗病性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1.5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田间种植和性状调查
    2.3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陕西杨凌试验点供试材料数据分析
        3.1.1 所选农艺性状变异系数和多样性指数分析
        3.1.2 所选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
        3.1.3 聚类分析
    3.2 河南南阳试验点供试材料数据分析
        3.2.1 所选农艺性状变异系数和多样性指数
        3.2.2 所选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
        3.2.3 聚类分析
    3.3 陕西三原试验点供试材料数据分析
        3.3.1 所选农艺性状变异系数及多样性指数
        3.3.2 所选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
    3.4 三试验点数据综合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遗传变异和遗传多样性
    4.2 聚类分析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4)相邻位点碱基突变的熵性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进化论的思想发展
    1.1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1.2 新达尔文主义
    1.3 现代达尔文主义
    1.4 分子生物学对进化论的影响
第二章 遗传多样性
    2.1 遗传多样性的概念
    2.2 遗传多样性的指标体系
        2.2.1 多态位点的比例
        2.2.2 杂合性
        2.2.3 分化性指标
        2.2.4 有效等位基因数目
        2.2.5 平均密码子差数
        2.2.6 Shannon 信息熵
    2.3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2.3.1 形态学水平
        2.3.2 染色体水平
        2.3.3 等位酶水平
        2.3.4 DNA 水平
第三章 SHANNON 信息量在遗传学中的应用
    3.1 信息的度量—SHANNON 信息量
        3.1.1 Shannon 信息量的定义和性质
        3.1.2 最大信息熵原理
    3.2 SHANNON 信息量在遗传学中的应用基础
        3.2.1 平衡定理是Shannon 信息熵最大定理
        3.2.2 Shannon 信息熵是基因多样度的最好测度
    3.3 SHANNON 信息量在遗传学中的研究进展
第四章 相邻位点碱基突变的信息论模型
    4.1 DNA 序列两相邻位点碱基组成的熵
    4.2 无限长DNA 序列两相邻位点碱基突变的熵性质
    4.3 有限长DNA 序列两相邻位点碱基突变的熵性质
        4.3.1 双参数模型下有限长DNA 序列两相邻位点碱基突变的熵性质
        4.3.2 单参数模型下有限长DNA 序列两相邻位点碱基突变的熵性质
        4.3.3 三相邻位点以及更多相邻位点碱基突变的熵性质
    4.4 相邻位点碱基突变的有限长DNA 序列熵值变化的计算机模拟
    4.5 结论和讨论
第五章 结果和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点突变的熵性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进化论的思想发展
    1.1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1.2 新达尔文主义
    1.3 现代达尔文主义
    1.4 分子生物学对进化论的影响
第二章 遗传多样性
    2.1 遗传多样性
    2.2 遗传多样性的成因
    2.3 遗传多样性的指标体系
        2.3.1 多态位点的比例
        2.3.2 杂合性
        2.3.3 分化性指标
        2.3.4 有效等位基因数目
        2.3.5 平均密码子差数
        2.3.6 Shannon 信息熵
    2.4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2.4.1 形态学水平
        2.4.2 染色体水平
        2.4.3 等位酶水平
        2.4.4 DNA 水平
第三章 SHANNON 信息量在遗传学中的应用
    3.1 信息的度量—SHANNON 信息量
        3.1.1 Shannon 信息量的定义和性质
        3.1.2 最大信息熵原理
    3.2 SHANNON 信息量在遗传学中的应用基础
        3.2.1 平衡定理是Shannon 信息熵最大定理
        3.2.2 Shannon 信息熵是基因多样度的最好测度
    3.3 SHANNON 信息量在遗传学中的研究进展
第四章 点突变的信息论模型
    4.1 基因和DNA 序列的熵
    4.2 无限长DNA 序列点突变的熵性质
    4.3 有限长DNA 序列点突变的熵性质
        4.3.1 单参数模型下有限长DNA 序列点突变的熵性质
        4.3.2 双参数模型下有限长DNA 序列点突变的熵性质
    4.4 有限长DNA 序列熵的计算机模拟
    4.5 结论和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6)新疆阜康地区重要荒漠植物自然种群生态遗传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1.1 本论文研究区域--新疆阜康绿洲沙漠过渡带概况
        1.1.1 新疆阜康绿洲沙漠过渡带的地理分布与水热条件及土壤分异状况
        1.1.2 新疆阜康绿洲沙漠过渡带的植被概况
        1.1.3 论文研究的三种重要荒漠植物
    1.2 植物种群生态遗传学与生物遗传多样性保护
        1.2.1 种群生态遗传学理论
        1.2.2 植物生态遗传学研究与生物遗传多样性保护
        1.2.3 植物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分子标记
    1.3 生物遗传多样性维持机制及生物分子进化适应性机理的探讨
        1.3.1 中性理论和自然选择理论
        1.3.2 植物种群分子进化中对生境适应研究面临的难题
    1.4 构件理论及其在种群生态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
        1.4.1 构件理论
        1.4.2 构件理论在植物种群生态学中的应用
    1.5 植物种群光合特性生态适应研究
    1.6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及意义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新疆阜康绿洲沙漠过渡带三种重要荒漠植物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2.1.1 野外取样
        2.1.2 基因组DNA提取及随机扩增引物筛选
        2.1.3 PCR扩增及RAPD数据分析
    2.2 新疆阜康绿洲沙漠过渡带红砂种群构件结构及与环境因子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2.2.1 野外取样
        2.2.2 数据处理
    2.3 新疆阜康绿洲沙漠过渡带红砂种群光合特性生态适应研究
        2.3.1 影响红砂光合日变化因素的分析
        2.3.2 新疆阜康绿洲沙漠过渡带红砂种群叶绿素含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3.2.1 野外取样
        2.3.2.2 叶绿素的提取和叶绿素a与b含量的测定
        2.3.2.3 数据处理
        2.3.3 红砂各亚种群生物量分析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1 荒漠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基因组DNA提取方法研究
    3.2 新疆阜康绿洲沙漠过渡带红砂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耦合性分析
        3.2.1 红砂自然种群RAPD分析多态位点比率(PPB)
        3.2.2 红砂亚种群遗传多样性及其分布
        3.2.2.1 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Nei基因多样性指数
        3.2.2.2 AMOVA分析
        3.2.3 红砂亚种群间的遗传距离(ID)和遗传一致度(GI)分析
        3.2.4 红砂亚种群遗传距离聚类分析(UPGMA法)
        3.2.5 主成分分析(PCA)
        3.2.6 红砂亚种群遗传多样性与其微生境生态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3.2.6.1 红砂亚种群遗传多样性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及显着性检验分析
        3.2.6.2 红砂亚种群间遗传距离与地理隔离的相关性及显着性检验分析
        3.2.7 新疆阜康绿洲沙漠过渡带砂种群遗传变异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3.2.7.1 红砂种群微生境生态因子间及遗传变异指标间的相关关系
        3.2.7.2 等位基因频率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
    3.3 新疆阜康绿洲沙漠过渡带角果藜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3.3.1 角果藜自然种群RAPD分析多态位点比率(PPB)
        3.3.2 角果藜亚种群遗传多样性及其分布
        3.3.2.1 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Nei基因多样性指数
        3.3.2.2 AMOVA分析
        3.3.3 角果藜亚种群间的遗传距离(ID)和遗传一致度(GI)分析
        3.3.4 角果藜亚种群遗传距离聚类分析(UPGMA法)
        3.3.5 主成分分析(PCA)
        3.3.6 角果藜亚种群遗传多样性与其微生境生态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3.3.6.1 角果藜亚种群遗传多样性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及显着性检验分析
        3.3.6.2 角果藜亚种群间遗传距离与地理隔离的相关性及显着性检验分析
    3.4 新疆阜康绿洲沙漠过渡带无叶假木贼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3.4.1 无叶假木贼自然种群RAPD分析多态位点比率(PPB)
        3.4.2 无叶假木贼亚种群遗传多样性及其分布
        3.4.2.1 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Nei基因多样性指数
        3.4.2.2 AMOVA分析
        3.4.3 无叶假木贼亚种群间的遗传距离(ID)和遗传一致度(GI)分析
        3.4.4 无叶假木贼亚种群遗传距离聚类分析(UPGMA法)
        3.4.5 主成分分析(PCA)
        3.4.6 无叶假木贼亚种群遗传多样性与其微生境生态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3.4.6.1 无叶假木贼遗传多样性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及显着性检验分析
        3.4.6.2 无叶假木贼亚种群间遗传距离与地理隔离的相关性分析
    3.5 新疆阜康绿洲沙漠过渡带红砂种群构件结构及与环境因子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3.5.1 红砂种群构件间的关联度分析
        3.5.1.1 植株冠幅(南北直径和东西直径)和高度
        3.5.1.2 一级分枝构件系统
        3.5.1.3 其他各级分枝构件系统
        3.5.2 环境因子与构件之间的关联度
    3.6 新疆阜康绿洲沙漠过渡带红砂种群光合日变化研究
        3.6.1 红砂光合速率及各因素的日变化
        3.6.2 光合速率及各因素多重线性回归和相关性分析
    3.7 新疆阜康绿洲沙漠过渡带红砂种群叶绿素含量变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7.1 红砂亚种群间叶绿素含量的比较
        3.7.2 红砂亚种群叶绿素含量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3.7.3 红砂各亚种群生物量的比较
4 讨论
    4.1 新疆阜康绿洲沙漠过渡带红砂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耦合性分析
        4.1.1 新疆阜康绿洲沙漠过渡带红砂自然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4.1.2 红砂亚种群遗传分化及其与微生境中的生态因子的耦合关系
    4.2 新疆阜康绿洲沙漠过渡带重要盐生植物无叶假木贼与角果藜遗传多样性比较研究
    4.3 新疆阜康绿洲沙漠过渡带红砂种群构件结构及与环境因子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4.4 新疆阜康绿洲沙漠过渡带红砂种群光合日变化研究
    4.5 新疆阜康绿洲沙漠过渡带红砂种群叶绿素含量变异及与微生境生态因子耦合关系
    4.6 新疆阜康绿洲沙漠过渡带重要荒漠植物种群遗传多样性维持机制的探讨
    4.7 荒漠植物的生态遗传学特征分析及荒漠植物种群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探讨
5 结论
    5.1 新疆阜康绿洲沙漠过渡带红砂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耦合性分析
    5.2 新疆阜康绿洲沙漠过渡带重要盐生植物无叶假木贼与角果藜遗传多样性比较研究
    5.3 新疆阜康绿洲沙漠过渡带红砂种群构件结构及与环境因子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5.4 新疆阜康绿洲沙漠过渡带红砂种群光合日变化研究
    5.5 新疆阜康绿洲沙漠过渡带红砂种群叶绿素含量变异及其与环境因子耦合关系
    5.6 新疆阜康绿洲沙漠过渡带重要荒漠植物种群遗传多样性维持机制的探讨
    5.7 荒漠植物的生态遗传学特征分析及荒漠植物种群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探讨
致谢
发表论文
参考文献

四、染色体变异对物种形成的贡献——非达尔文主义进化观(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生物学教学中进化与适应观培养的途径与方法[D]. 李楠. 天水师范学院, 2020(12)
  • [2]基于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的高中生生命观念的培育研究[D]. 谢毓玲.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2)
  • [3]人工合成小麦遗传多样性及重要农艺性状变异分析[D]. 张拓.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02)
  • [4]相邻位点碱基突变的熵性质[D]. 张银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S2)
  • [5]点突变的熵性质[D]. 马国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12)
  • [6]新疆阜康地区重要荒漠植物自然种群生态遗传学研究[D]. 徐莉. 西北大学, 2003(01)
  • [7]染色体变异成种说能够推翻达尔文进化论吗?——和赵汉雄先生商榷[J]. 王立忠,王正. 化石, 2002(02)
  • [8]染色体变异对物种形成的贡献——非达尔文主义进化观[J]. 赵汉雄. 化石, 2001(01)

标签:;  ;  ;  ;  ;  

染色体变异对物种形成的贡献:进化论的非达尔文观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