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三曹》

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三曹》

一、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三曹”(论文文献综述)

朱玉兰[1](2020)在《曹植乐府诗研究》文中提出As the "hero of jian an",cao zhi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jian an period and the whol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The study of cao zhi and his works has never been cut off.Cao zhi’s works are rich in categories and high in quantity and quality,while his yuefu poems take a large proportion in his poems and have high achievements,which cannot be ignored.The most frequent and thorough research on cao zhi’s yuefu poems is the literatization of his yuefu,that is,the innovation of his yuefu poems.However,his literary achievement was not achieved overnight,but based on the further exploration on the basis of predecessors.Therefore,this paper takes cao zhi’s yuefu poetry as the research object,takes the simulation and acceptance of the works of the previous generation as the focus,and focuses on the innovation of cao zhi’s yuefu poetry,namely its characteristics.This thesis takes cao zhi’s yuefu poetry as an independent research object,which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The first part is the introduction,which mainly describes cao zhi’s life experience,research status and research results of cao zhi’s works.First of all,the introduction of cao zhi’s life story is helpful to understand the reason why his yuefu poems were created almost in the later period.Secondly,a summary of the academic research on cao zhi is helpful to clarify the various aspects of cao zhi’s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to determine the academic significance of this topic.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es the existing situation of cao zhi’s yuefu poems and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his yuefu poems,focusing on a clear definition of the existing yuefu poems of cao zhi and an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for cao zhi’s creation of yuefu poems.The second chapter mainly deals with the themes and contents of cao zhi’s yuefu poems,and divides them into four categories: banquet poems,female poems,fairy poems and epic poems.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s the acceptance of cao zhi’s yuefu poems to the yuefu of the han dynasty,respectively from the acceptance of the yuefu of the han dynasty,the acceptance of cao cao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literati of the same period,and then preliminarily discusses the reasons for the simulated acceptance of cao zhi’s yuefu poems.The four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ao zhi’s yuefu poems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use of allusions,the conversion of vulgarities into elegance,and the musicality,which is conducive to an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his yuefu poems.

陈玉萍[2](2020)在《明清曹操诗接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曹操其人,从自身性格、政治地位、文学成就等方面看,均有话可说、有论可辩,故成为后世诸人笔下重点谈论的人物之一。明清两代,诗学飞速发展,文人思想相互碰撞,对曹操诗的接受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本文就立足于明清时期,以曹操诗为对象,运用接受美学理论,分四章分别考察明清时期对曹操诗的整体接受情况。于绪论中归纳各朝文献,整理魏至明清时对曹操诗的接受研究脉络。魏至明清对曹操诗的接受主要集中在评说艺术风格、辨析诗品与人品、考证渊源、总结地位及影响、创作同题乐府诗、整理诗文集、三曹优劣论等七个方面,并构成现代学界曹操诗接受研究的基本框架。第一章为明清曹操诗接受背景及方式,主要从曹操形象的历史演变、明清诗学接受背景、曹操诗接受方式等三个方面考察明清时期对曹操诗接受的基本情况。同前代相比,明清俗文学不断发展,使曹操形象跳脱史书外,曹操之‘恶’被无限放大,成为较为独立的文学形象,并影响着文人对曹操诗的相关接受态度。在诗学背景上,复古思想的不断传承与以诗话为代表的诗论的复兴和集大成,使曹操诗在明清存在被仔细研究的土壤。曹操诗的接受方式基本上以诗歌集辑录、诗选本的选录评议、诗话诗论的涉及、同题诗创作等为主。第二章从诗选的角度,审视明清时曹操诗于经典诗选本中的选录情况和地位价值。在明清曹操诗的相关诗选本中,以明《古今诗删》《古诗归》《古诗镜》《古诗解》,清《乐府广序》《采菽堂古诗选》《古诗评选》《古诗源》等为代表,对曹操诗的选录情况比较突出。曹操诗作为明清诗选本中的常驻客,同样兼具由诗选本带来的阐释与传播双重价值。第三章从渊源论、风格论、诗品与人品论、地位论等方面总结明清诗论中对曹操诗的关切点,并关注诗论中对曹操诗的接受倾向。细化而言,曹操诗源于《诗经》《楚辞》《古诗十九首》、汉乐府、和汉赋等。古直悲凉和以“气”入诗是操诗风格的主要特征,明清曹操诗风格的相关论说既有对前代的继承,又结合时代风潮,更凸显对其诗“气”的独特审视,显示出明清诗论家不同的审美追求。诗论中对曹操诗品与人品关系的讨论分人奸诗奸和奸雄情真两派观点。明清诗论家认为曹操是古体诗的承继与发展者,是诗与人的启蒙家,同时对曹操诗地位的评价常存在于三曹地位评价体系中。第四章从名家对曹操同题诗的创作角度,考察明清时名家在实际诗歌创作上对曹操诗的接受。名家创作的同题诗分为三类:直言仿作诗、疑似仿作诗、同题创新诗。受时代因素和诗学思潮影响,明清曹操同题诗创作呈现集中性和持续性的特征。在具体的同题诗创作实践中,明清名家所创之诗与曹操诗相比,既有继承关系,又结合时代特点和自身诗学理想,显示出新的创作之境。同时其缺陷亦难以忽视,过于追求对曹操原诗的模仿,使诗作成为原诗附和语,实际价值不大。结语总结,明清两代对曹操诗的接受呈现集大成之势,各方面的探讨和研究皆非前代可比,是古代曹操诗歌接受的高峰期。附录部分辑录了明清刘基、高启、李梦阳、李攀龙、王世贞、陈子龙、王夫之、王士禛、沈德潜等名家对曹操的同题诗作,依时代和生卒年整理。论文的核心是从明清曹操诗接受背景、操诗在选本中的择录情况和价值、诗论家对操诗风格和地位的探讨、创作同题诗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明清时期对曹操诗接受的基本情况。通过对材料的收集整理,分析明清名家对曹操同题诗的创作,是研究曹操诗在明清两代接受的突破之处。

吴婉婷[3](2020)在《三国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三国赋研究》主要以三国赋的创作为研究对象,展示三国时期魏蜀吴整体的赋文学创作盛况。三国时期秉承汉代遗风,赋体文学得以继续发展,并在赋体文学的创作上一反汉代主流风格的铺张繁缛,文风转向清丽,情感在辞赋中日趋个性化,表现的对象亦由宫廷走向民间生活与关山宦海,如《文心雕龙·时序》所言“歌谣文理,与世推移,风动于上,而波震于下者。”三国辞赋创作因时代地域的差异呈现出精彩纷呈的风格。关于赋的起源论,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研究,其中“诗”源说、“辞”源说、“纵横家”之说,是研究较为集中的三个方向,分析考证这三种理论说法的来源,在分析赋的起源及形成特点下探讨三国赋对汉赋的继承和创新,进而揭示在“赋源说”影响下的三国赋创作所呈现的新特点。整个三国时期在地域上可以划分为魏、蜀、吴三个政权,这三个政权内的文学创作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对三个政权中赋文学发展状况的探讨,能全面了解三国赋创作的整体面貌。在时间上曹魏政权可以划分为东汉末年、建安时期和正始前期三个历史阶段,思想分别对应儒学传统、儒学瓦解、玄学发展的三种意识形态,因此赋体文学创作风格呈现出不同的精神内涵。在作家方面曹魏有三曹、七子、杨修、繁钦、丁仪等一批有才华的赋作者,通过对他们中个别作家的单独论述,能够看到在曹魏政权内部赋作家创作共性与个性的交织融合,以及在文学发展中他们独特的文学创作活动。三曹作为曹魏政权内部文学的提倡者,登高而呼,从者如流,其赋体文学创作影响了政权内其他作家的创作,通过留存的文学文献及史籍,运用文学、史学、地理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对这些赋作进行史实系年考证,有助于文献的整理分析及展示曹魏赋作在时间上的发展趋势。蜀汉、孙吴由于地理环境的偏僻,社会文化落后,统治者不提倡等原因,文学没能如曹魏一样呈现全面繁荣局面。蜀、吴辞赋成就整体上虽不及曹魏,但孙吴有诸葛恪、韦昭、闵鸿、杨泉等极富文学修养的赋作家,蜀汉有费祎、郤正等才华绝俗的赋作家,他们的赋作流丽轻盈呈现出不同于曹魏的特点,对这些赋作作品和赋作家的研究能丰富三国文学的整体研究状况。

胡慧琛[4](2019)在《建安公宴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历来学者倾向于将建安文学的特征概括为“慷慨悲凉”,而占据建安文学很大比例的公宴诗则记录了邺下诸子在建安中期和墨酣歌、逍遥快活的生活。“逍遥快活”和“慷慨悲凉”两种情感看似相悖,却并存于建安公宴诗之中。本文以建安公宴诗为研究对象,尝试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探讨,分析其之于建安诗人、建安诗歌的地位,从而更全面地了解建安文学的面貌。论文的绪论部分对建安公宴诗的研究概况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建安公宴诗的概念——即是指建安诗人以参加公家宴集为契机所创作的,或是以公家宴会活动为内容的那部分诗作。进而指出公宴诗与游宴诗、宴饮诗的区别,主要在于是否能体现其“公家属性”。第一章将建安公宴诗的特征分为公家属性与娱乐属性两部分进行分析,认为其既有着公宴诗本身固有的特征,也蕴含了建安诗人着重于抒情的特点。而后文章从建安公宴诗的创作背景和创作内容两个方面对其进行分类,了解到建安公宴诗的“新”具体体现在题材的进一步丰富以及建安诗人对抒情的热衷。第二章则通过联系前后代的公宴诗文创作,对公宴诗所体现的建安诗人的文学需求进行分析,认为建安公宴诗中不仅体现了诗人对抒情的日益重视,还开始追求个性的表达。第三章则立足于公宴诗的具体文本,以“清”、“慷慨”和风、鸟意象为切入点,探讨它们在建安公宴诗中的表现的独特之处,进一步论证了建安诗人那种潇洒、爽健的精神风貌和公宴诗之于建安文学的重要地位。论文最后讨论了《诗经》、《古诗十九首》和建安三个时期的公宴诗话题与结构的发展变化,认识到抒情、个性化书写等文学风尚在建安公宴诗的发展过程中的独特作用。

张露菲[5](2019)在《曹操曹植表文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曹操和曹植作为表文撰写的大家,在表文发展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曹操和曹植的表文的比较研究,前人虽有所论述,但多是一些零碎化、片段式的评价,缺少对两人表文进行系统的对比分析,使得后世对二人表文的写作特色及相互联系缺少足够的认识。本文立足于曹操和曹植表文,从公文写作的视角出发,从宏观入手,从细处着眼,去发现二者存在的相同之处与独特风格。本篇论文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主要综述前人对曹操表文与曹植表文的研究情况,呈现“二曹”表文的研究价值。第二章从“二曹”表文的数量、写作分期、价值三个方面进行研究。经研究可知,在数量上,曹操与曹植的表文数量分别居两汉和魏晋时期数量之最;在写作分期上,二曹在不同时期其表文写作情况有明显不同;在价值上,曹操推动了报告表类的发展,“二曹”开创了新的表文写作模式。第三章从“二曹”的地位变化和性格差异两方面入手,对比二者表文写作内容的不同。“二曹”同为人臣时,都表述了对统治者的赞颂之情和忠诚之意,同时陈述国家现状,并献计献策。因身份不同,在表文内容方面曹操多为部将求取封赏而曹植多为自我举荐。因性格不同,曹操表文呈现出了高超的政治智慧而曹植表文则充分体现出对亲情的表述。第四章从“二曹”表文的外在格式和内在逻辑入手,认为“二曹”表文结构不仅标题结构一致,而且内在逻辑大体相似,同时都遵从上行文的写作程式。但在文本构成中曹操创新使用了附录而曹植仍遵循旧式体例。第五章从用词、句式、语言风格和身份地位四个方面探讨二曹表文在语言表述方面的异同。在用词方面,“二曹”都巧用实词使语言精炼生动;善用虚词更好的表情达意;结合具体语境巧用谦敬词。在句式方面,都骈散相间,和谐流畅。但身份地位的不同,曹植使用带有尊卑关系的谦敬词“伏”而曹操用“窃”与“谨”。语言风格的不同,曹操语言简洁凝练,而曹植语言清丽生动。在用词风格上,曹操喜用短句而曹植惯用骈句。第六章从用典、比喻、对比、直叙四个方面入手比较了二曹表文写作的常用手法。共同性是“二曹”都喜用典故,委婉表达;都喜欢引譬设喻,并喻体相同;巧用对比使形象深刻;直叙其事,单刀直入。差异性是,“二曹”用典的方式不同,曹操习惯正用反用而曹植厉用;比喻目的不同,曹操用于烘托品格而曹植更想象的表达忠心;直叙表文类型不同,曹操多为告请表而曹植多为进谏表;曹操以文为文而曹植以赋为文。结语是对全文研究的回顾与总结。

孔庆蓉[6](2019)在《汉代诗歌研究史论(汉-清)》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诗歌史上,汉代诗歌的产生具有特殊意义。关于汉代诗歌的研究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程。从汉代起,每一个时代都有对汉代诗歌的整理、考辨、集释,其研究内容十分广泛,这为我们今天的研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研究资料。历来对汉代诗歌的考察,依据研究者不同的研究趣味,或分门别类地对汉诗进行专题研究,或对汉诗的时代背景、结构内容、名物称谓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辨伪考证。随着对汉代诗歌研究的不断深入,渐渐积累起比较全面、完整、细致入微的研究成果。本文力图对汉代诗歌研究史进行考镜源流的历史追索,作一番动态、定向的考察,凸显历代研究面貌,辨明研究流变的历史轨迹和承递关系。全文共分六章,主要内容概括如下:第一章,主要对汉代诗歌进行了分类描述,具体阐述了乐府产生的机制和演唱、表演及其相关情况。《史记》和《汉书》是这一时期记载汉代诗歌相关情况的两部史书,其中对汉诗片段式的理论评述开启了汉代诗歌研究的酝酿阶段。第二章,魏晋南北朝时期,对汉鼓吹曲进行改造并将其雅化为纪颂功德的朝廷音乐。随着宫廷雅乐和俗乐双向互动交流过程的不断深化,汉代所侧重的雅乐传统被颠覆了。《宋书·乐志》将汉乐府相和曲、杂曲,纳入了官修乐志的范畴,并且首次记录了《汉铙歌十八曲》和《陌上桑》,其开创之功不可没。南朝时期,正式拉开了汉诗研究的序幕,刘勰、钟嵘对汉代诗歌的品评,语言虽然稍嫌简略,但已涉及五言诗的起源、诗歌风格及作品真伪问题。《文选》和《玉台新咏》对汉代诗歌的整理和收录作出了贡献。第三章,隋唐时期的复古思潮,开启了对六朝文风的批判。陈子昂将批判的锋芒直指齐梁,鲜明地表示了自己推崇风雅和汉魏古诗的态度。面对南朝以来古题乐府诗歌创作的娱情化潮流,以吴兢为代表的乐府学家对古题作出了正本清源的梳理,为古题乐府创作开辟了理论上的支撑点。李白更加重视乐府古题的规定性,通过创作实践表达了自己对古题题义的深刻体认。汉代诗歌在这一时期有赖于《文选》而得以广泛传播。皎然将汉代诗歌纳入审美批评视野,表明此时期对汉代诗歌的研究开始深化和细化。唐代的类书对汉代诗歌按性质归类,虽然和南朝不尽相同,但对苏、李诗的态度和《文选》《诗品》的观点是一致的。第四章,宋代严羽确立了汉魏诗歌在其诗学体系中的“第一义”地位。郑樵的《通志·乐略》将汉魏以来至唐代的音乐典籍进行梳理,试图力挽崔豹、吴兢以“义”解诗之弊。左克明对汉乐府独特的解题方式成为乐府研究的重要转折。诗话在宋元时期就已成为诗歌理论批评的一种主要形式,严羽、刘克庄、杨载等人均在诗话着作中表达了自己对汉代诗歌的理解和看法。第五章,明代对汉代诗歌进行全面的选、编、注、考、点、评、论等多种形态的研究,其卷帙之繁富,体系之完整,理论之精确,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体现了多样化的诗学批评模式。明前后七子以“古体宗汉魏”为创作纲领,将汉代诗歌推到仅次于《诗经》的亚经典地位。第六章,清代的汉诗研究在历代研究的基础上,有了更深入的发展和更全面的展开。清代是“经学复盛时代”,儒家诗学的传统政教精神复兴,学者们在汉代诗歌研究中多继承汉儒比兴解诗的传统,探求诗外之旨,在汉代诗歌研究中形成了注重史科、耽于考据的研究特色。研究方法的更新最为显着的是打破传统的评点方法,将时文的创作与批评方法运用到对汉诗的评点诠释中。

伍鹏飞[7](2019)在《曹操诗文用典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曹操是三国时期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在文学方面有很深造诣,凭着自己的相王之尊,身体力行开创了建安文学的彬彬之盛,呈现了与先秦百家争鸣并峙的中国文学的高峰。从古至今,人们对曹操这位优秀的作家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对其作品也给予了充分的研究,这主要集中在对曹操的生平、思想、人格和诗歌、散文以及综合性评价等几方面的研究。尽管也有对曹操作品中用典的研究,但相对来说是比较薄弱的。本文以曹操诗文中所用典故为对象作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本论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对曹操诗文用典进行论述:绪论主要对有关曹操诗文及用典的研究概况分别进行阐述,曹操诗文用典研究相对较少,主要散见于一些期刊。此外,笔者对相关概念的界定,为了便于分析,首先通过曹操在政坛上的作用,把诗文分为三个时期;其次对用典和典故的概念进行界定;最后简述用典与诗文语言,意境等的关系。第二部分为正文,共分三章。第一章探讨曹操作品典故的来源及其原因,按照经、史、子、集四分法,通过表格的形式,对曹操诗、文用典进行统计,其中引用经类典故约126个,史类典故约107个,引用子类典故约42个,引用集类典故约1 9个,另有2条谚语,说明曹操还善于向民间学习。其次通过剖析社会,家庭及个人等因素来探讨曹操大量用典的原因。在对曹操作品的语典和事典进行分类中,通过文本分析,结合历史背景,以探曹操使用语典和事典的特征。第二章是曹操作品用典的特征。分别从取语、取义和文学三个方面研究曹操作品中用典的特征。取语特征对引典所涉及到词语,篇目和句子来探析。曹操对典故的取义分别由正用、反用和活用进行分析。第三章是从用典看曹操的人格和思想倾向。第一节从曹操作品对经、史、子、集典故的引用情况来探讨,曹操的人格是真正将原始儒学“诗言志”理想落实到创作之中。第二节从用典的角度探讨曹操的思想倾向,曹操作品中用典极为广泛,通过数据分析和统计得知,原始儒学是他的治国理想,兼及道、法、兵多家融合。第三部分为结语。总结了曹操诗文以经部取向为主的原因,是揉杂儒、道、法各家的思想而形成的,尤其与《孟子》关于理想王国的描绘一脉相承。

安慧芳[8](2020)在《曹植政论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曹植作为汉末魏晋文学内容和体裁的巨大变革和开拓者,足以成为整个时期的代表。随着文学的独立与发展,人们对曹植的作品研究越来越深入,但实际上,除了诗歌和辞赋外,对于他的政论文研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本文力图对其政论文创作做一个全面的整理。第一部分论述汉末魏晋的政治文化背景,厘清社会形势对曹植政论文创作的影响。第二部分重点解析和论述曹植政论文的思想内容。首先对章表、颂赞、论说、书序等文体的衍变过程进行简单的梳理,其次结合着曹植一百四十篇作品呈现的思想内容进行分类整理,总结出曹植对于国家的各方面发展的观点和立场,同时展现出不同时期曹植思想情感的倾向。第三部分分析曹植政论文的艺术特色。政论文作为政论性和文学性兼具的文体,曹植在创作技巧革新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第四部分分析不同时期曹植政论文表现出的不同心态,以及与同时代作家进行比较,展现曹植政论文的独特价值。

胡洋[9](2019)在《纷乱思想下的魏晋安徽音乐家 ——时代与个性碰撞下的矛盾与革新》文中提出安徽乃我国重要省份之一,由古至今世世代代勤劳的人们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书写了灿烂的“安徽文化”,在文化的各方面都涌现了杰出的人才。在音乐的领域里有些安徽音乐家经常出现在中国音乐史的书籍当中,主要有:老子、庄子、管子、曹操、桓伊、嵇康、孟汉卿、朱载堉等,且具有较大影响。相比之下还有许多安徽音乐家未被熟知,有关音乐方面研究较少,如:戴逵、戴颙、戴勃、桓谭等。魏晋时期在我国思想史上标新立异,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这时期国家长期处于分裂,社会动荡不安。这一时期的政治对于世人控制相对先代而言较弱。因此,魏晋时期士人的思想比我国其他时期更为活跃,呈现出多元发展的特点。这一时期玄学风行、佛教广泛得到发展、道教成为较为成熟的宗教,逐渐脱离原始形态、儒家经学受到佛、道的挑战,一度衰落,但仍然影响着整个时期的学术思潮。本文以研究学习魏晋时期的学术思潮新格局为起点,联系魏晋时期安徽音乐家的音乐创作实践、创作环境与音乐思想,力求解析这一时期学术思潮对安徽音乐家们产生的影响,以及他们在音乐创作实践中自我矛盾与改革创新的体现。

吴大顺[10](2018)在《曹操“拟乐府”与建安风骨的发生》文中研究指明建安风骨的发生是从曹操"拟乐府"开始的。曹操推进礼乐文化建设促进了汉乐府在建安的广泛传播,汉乐府的音乐基础又决定着其"拟调"为主的创作方式。曹操以乐府古题写时事的做法突破了东汉文人乐府在主题上的劝诫模式,其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突破了汉乐府"普世性"的抒情模式,从而奠定了建安文学的发展基调,引领了建安诗歌的创作风气。

二、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三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三曹”(论文提纲范文)

(1)曹植乐府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曹植生平及作品简介
    1.2 曹植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意义
第2章 曹植乐府诗概况及其创作背景
    2.1 曹植乐府诗概况
    2.2 曹植乐府诗创作背景
        2.2.1 时代对乐府的选择
        2.2.2 自身经历对乐府的选择
第3章 曹植乐府诗对前代作品的接受
    3.1 对汉乐府的模拟
        3.1.1 词章模拟
        3.1.2 意境模拟
        3.1.3 题材模拟
        3.1.4 模拟的原因
        3.1.4.1 环境因素
        3.1.4.2 思维惯性
        3.1.4.3 乐府客观局限性
    3.2 受曹操的影响
        3.2.1 篇章结构的影响
        3.2.2 情感抒发的影响
        3.2.3 诗歌风格的影响
        3.2.4 以旧题写新诗
    3.3 其他文人的影响
第4章 曹植乐府诗的思想内容
    4.1 宴游诗
    4.2 女性题材的诗歌
    4.3 游仙诗
    4.4 咏史诗
第5章 曹植乐府诗的艺术特色
    5.1 典故的大量运用
    5.2 语言化俗为雅
    5.3 声调上的音乐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2)明清曹操诗接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选题缘起
    研究现状
    研究意义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明清曹操诗接受背景及方式
    第一节 曹操文学形象的接受
        一、魏晋至宋元时期曹操形象的演变
        二、明清曹操其人接受
    第二节 曹操诗的明清诗学接受背景
        一、复古思想的不断承接
        二、诗论的复兴与集大成
    第三节 曹操诗的接受途径
第二章 明清诗选中的曹操诗
    第一节 明清曹操诗相关经典诗歌选本
        一、明代曹操诗经典诗歌选本
        二、清代曹操诗经典诗歌选本
    第二节 诗选本对曹操诗的接受价值
        一、诗评对曹操诗的阐释价值
        二、诗选对曹操诗的传播价值
第三章 明清诗论中的曹操诗
    第一节 曹操诗渊源阐释
    第二节 论曹操诗风格的继承与创新
        一、古直悲凉说的继承与发展
        二、以“气”入诗的独特关注
    第三节 论曹操的诗品与人品
        一、人为奸雄、诗称文奸
        二、奸雄诗亦有真情
    第四节 论曹操诗的影响与地位
        一、总结前代——古体诗的承继与发展者
        二、惠泽后世——唐宋人作诗的启蒙者
        三、横向比较——三曹诗地位之争
第四章 明清名家的曹操同题诗创作
    第一节 明清名家所创曹操同题诗分类
    第二节 明清名家于曹操同题诗的创作特征
        一、明盛清衰——名家同题创作的集中性
        二、经典共传——名家创作名篇的持续性
    第三节 明清曹操同题诗的沿袭、局限和突破
        一、沿袭曹操同题诗主题
        二、继承写作方法与通篇临摹
        三、破句式桎梏,去游仙虚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三国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历史与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赋的起源论说及三国赋创作
    第一节 赋源《诗经》说
        一、文献资料考证
        二、短小清丽的赋作
    第二节 赋源《楚辞》说
        一、文献资料考证
        二、抒情骚体的赋作
    第三节 赋源《战国策》说
        一、文献资料考证
        二、铺述对话的赋作
第二章 曹魏赋作研究
    第一节 魏地赋作创作分期
        一、汉代儒风
        二、建安尚俗
        三、正始玄音
    第二节 三曹赋作系年考证分析
        一、三曹赋年谱
        二、仕途对曹丕曹植赋作影响
    第三节 曹魏作家个案研究
        一、应玚的和而不壮
        二、杨修的自然率真
第三章 吴蜀赋作研究
    第一节 吴蜀赋作家研究
        一、吴地赋作家的本土滋养
        二、蜀地赋作家的人才匮乏
    第二节 吴蜀赋作史实系年考证
        一、吴地赋
        二、蜀地赋
    第三节 吴蜀赋作内容
        一、吴地赋作的社会百态
        二、蜀地赋作的平正质朴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全三国赋作家作品目录
    附录二:《全三国赋评注》释义辨疑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建安公宴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来源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动态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动态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建安公宴诗的界定及研究范围
第一章 建安公宴诗的特征及分类
    第一节 建安公宴诗的特征
    第二节 建安公宴诗的分类
第二章 建安公宴诗的功用与功能
    第一节 诗可以群
    第二节 审美需求
    第三节 情感抒发
第三章 建安公宴诗的文本分析
    第一节 情感基调及审美趣味
    第二节 意象的运用
    第三节 文本结构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曹操曹植表文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第2章 “二曹”表文概述
    2.1 “二曹”表文数量
        2.1.1 曹操表文数量居两汉之最
        2.1.2 曹植表文数量居魏晋之最
    2.2 “二曹”表文写作分期
        2.2.1 曹操表文写作分期
        2.2.2 曹植表文写作分期
    2.3 “二曹”表文的价值
        2.3.1 推动报告类表文的发展
        2.3.2 开创新的写作模式
第3章 “二曹”表文写作内容的比较
    3.1 “二曹”写作内容之同
        3.1.1 表述对统治者的赞颂之情
        3.1.2 表述自己的忠诚之意
        3.1.3 陈述国家现状,献计献策
    3.2 “二曹”表文写作内容之异
        3.2.1 为部将求取封赏与自我举荐
        3.2.2 呈现高超的政治智慧与对亲情表述
第4章 “二曹”表文写作结构的比较
    4.1 “二曹”表文写作结构之同
        4.1.1 类型不同但标题结构一致
        4.1.2 内在逻辑大体相似
        4.1.3 遵从上行文的写作程式
    4.2 “二曹”写作结构之异
        4.2.1 文本构成的创新与遵体
第5章 “二曹”表文写作语言的比较
    5.1 “二曹”写作语言之同
        5.1.1 巧用实词,精炼生动
        5.1.2 善用虚词,表情达意
        5.1.3 结合语境,巧用谦敬词
        5.1.4 骈散相间,和谐流畅
    5.2 “二曹”写作语言之异
        5.2.1 用词风格:谦敬副词“窃”“谨”与“伏”
        5.2.2 语言风格:简洁凝炼与清丽生动
        5.2.3 句式选用:喜用短句与惯用骈句
第6章 “二曹”写作手法的比较
    6.1 “二曹”写作手法之同
        6.1.1 喜用典故,委婉表达
        6.1.2 引譬设喻,喻体相同
        6.1.3 巧用对比,形象深刻
        6.1.4 直叙其事,单刀直入
    6.2 “二曹”写作手法之异
        6.2.1 用典方式不同:正用反用与厉用
        6.2.2 比喻目的不同:烘托品格与更形象表忠心
        6.2.3 直叙表文类型不同:告请表与进谏表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有关成果
致谢

(6)汉代诗歌研究史论(汉-清)(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价值和意义
    三、基本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两汉时期关于汉诗的着录
    第一节 两汉时期的诗歌创作
        一、有关乐府活动的记录
        二、乐府曲目创制
        三、歌辞记录
        四、乐舞表演
        五、《琴操》——汉代的琴曲歌辞
    第二节 《史记》《汉书》对汉诗的收录
    小结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汉诗研究
    第一节 《汉铙歌十八曲》的改造
    第二节 《宋书·乐志》对汉诗研究的贡献
        一、相和歌辞的收录
        二、首次记录《鼓吹铙歌十八曲》
        三、记录汉、魏所传15大曲
        四、《陌上桑》首次见载于《宋书》
        五、对燕乐歌辞的记录
    第三节 南朝时期对汉代诗歌的批评
        一、关于五言诗起源的争论
        二、南朝批评家对汉诗的态度
        三、南朝诗文选集选录汉诗的分歧
    小结
第三章 隋唐时期的汉诗研究
    第一节 隋代对雅乐的重视
    第二节 陈子昂力倡汉魏风骨
    第三节 唐代的乐府观
    第四节 唐代乐府创作中对汉乐府古题的关注
        一、李白的乐府古题诗——对乐府古题规定性的继承与革新
        二、唐代新乐府——对汉乐府古题的突破
    第五节 吴兢《乐府古题要解》
        一、吴兢对乐府创作“本事”的维护
        二、《乐府古题要解》称“《琴操》纪事好与本传相违”
    第六节 皎然《诗式》对汉诗的品评
    第七节 汉诗研究的多样化趋势
        一、对汉诗的注释
        二、唐代类书对汉诗的摘引
    小结
第四章 宋元时期的汉诗研究
    第一节 郑樵《通志》中关于汉诗研究的问题
        一、郑樵对乐府创作“声失义起”现象的批判
        二、关于相和歌和清商三调的归属问题
    第二节 宋诗话对汉诗的考辨和品评
        一、对苏、李诗的关注
        二、对杜甫诗承汉乐府的讨论
        三、刘克庄《后村诗话》关于《孔雀东南飞》创作时间的论争
        四、严羽《沧浪诗话》高标汉魏古诗“第一义”
    第三节 《乐府诗集》对研究汉乐府的贡献
        一、乐府分类研究
        二、乐府诗的解题方式
        三、郭茂倩对“鼓吹”曲概念的明确
        四、对《董逃行》和《董逃歌》的态度
    第四节 元代的汉诗研究
        一、吴莱对汉魏遗音的肯定
        二、左克明对乐府本事的勾勒
        三、刘履《选诗补注》对《古诗十九首》的笺注
    小结
第五章 明代的汉诗研究
    第一节 明代复古思潮与汉诗研究概说
    第二节 明代编选汉诗选集概况
        一、明代和汉代诗歌相关的古诗选本
        二、古诗选本繁荣的原因
    第三节 明前期的汉诗研究
        一、“古体宗汉魏”之先声
        二、李东阳古、律之辨
        三、陈沂标举“汉魏古诗”
    第四节 明中期的汉诗研究
        一、前七子“古体宗汉魏”理论纲领的确立
        二、前七子对汉乐府本义辞旨的拟习
        三、后七子对“古体宗汉魏”古诗观的拓展
        四、汉、魏诗之辨
        五、胡应麟对汉诗批评的深化
        六、前后七子对汉代诗歌审美特质的挖掘
    第四节 明后期的汉诗研究
        一、许学夷《诗源辨体》—汉魏之辨的理论总结
        二、竟陵派以“真”“厚”“情”“韵”诠释汉诗
    小结
第六章 清代的汉诗研究
    第一节 清代汉代诗歌研究概说
    第二节 清前期的汉诗研究
        一、清初云间、西泠派对汉诗的态度
        二、王夫之对汉诗“主情”与“求真”的体认
        三、清代选学对汉诗的研究——以《六朝选诗定论》为例
        四、费锡璜《汉诗总说》对汉诗的评点
        五、陈祚明对汉诗的“言情”考量
    第三节 清中期的汉诗研究
        一、沈德潜以“格调”论汉诗
        二、方东树对传统评点方式的突破——以“义法”论汉诗
        三、张玉谷:以“以意逆志”之法解析汉诗
        四、独具特色的汉诗评析——“音注”“诗评”相结合
    第四节 晚清时期的汉诗研究
    第五节 清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笺注
    第六节 《古谣谚》对汉代谣谚的辑录
    第七节 清代汉诗诗学批评模式的多样化
        一、清代和汉诗相关的古诗选本
        二、清代对汉乐府的笺注阐释
        三、清诗话对汉诗的品评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曹操诗文用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第三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曹操作品的创作时段
        二、用典、典故概念意涵
        三、用典与诗文语言、意境等的关系
第一章 曹操作品典故的来源、原因及其语典和事典
    第一节 曹操作品典故的来源及其原因
        一、曹操作品典故的来源
        二、曹操作品用典原因
    第二节 曹操作品中的语典
        一、曹操诗中的语典
        二、曹操散文中的语典
    第三节 曹操作品的事典
        一、曹操诗歌中的事典
        二、曹操散文中的事典
        三、曹操作品中的事典的政治人物类
        四、神仙道家类
第二章 曹操作品用典的特征
    第一节 曹操作品用典的取语特征
        一、对词语的引用
        二、对篇目的引用
        三、对语句的引用
    第二节 曹操作品用典的取意特征
    第三节 曹操作品用典的文学特征
第三章 从用典看曹操的人格和思想倾向
    第一节 从用典看曹操的人格
    第二节 从用典看曹操的思想倾向
        一、以原始儒学为主的治国理想
        二、法家的理政思想
        三、“恃武者灭,恃文者亡”的兵家思想
        四、道家思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曹操诗文用典统计表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8)曹植政论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第一章 曹植政论文产生的时代背景
    第一节 社会政治背景
    第二节 思想文化背景
    第三节 曹植的政治活动
        一、夺嫡之争
        二、黄初获罪
第二章 曹植政论文思想内容
    第一节 章表
        一、进献类
        二、陈谢类
        三、庆贺颂德类
        四、陈请类
    第二节 论说
        一、品评人物之论
        二、政治性论文
        三、自然现象的论说
    第三节 颂赞
        一、颂
        二、赞
    第四节 书序
        一、书
        二、序
第三章 曹植政论文艺术特色
    第一节 叙事方式“逞才”与“重学”兼具
        一、西汉政论文“逞才”风格
        二、曹植“逞才”与“重学”兼具
    第二节 清新畅丽的骈偶句式
        一、以骈偶句式组织文章结构
        二、句式的多样化与用典的增加
    第三节 抒情性与应用性相结合
        一、曹植政论文的抒情性
        二、曹植政论文的应用性
第四章 曹植政论文比较研究
    第一节 曹植政治心态转变历程
        一、浪漫的政治情怀
        二、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三、对信念无悔的坚守
    第二节 三曹政论文比较
        一、曹植与曹操
        二、曹植与曹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历代与曹植政论文相关的评论

(9)纷乱思想下的魏晋安徽音乐家 ——时代与个性碰撞下的矛盾与革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
    三、本文特征
第一章 纷乱时代与士的精神
    第一节 安徽、安徽音乐家与时代
        一、皖、安徽
        二、魏晋时期安徽与行政区划
        三、本文“安徽音乐家”定义
    第二节 魏晋风度与文化风尚
        一、服药之风
        二、饮酒之风
        三、袒露之风
    第三节 清谈、玄学与士的境遇
        一、清谈
        二、魏晋玄学
第二章 动乱之中的魏晋安徽音乐家
    第一节 曹氏父子与政权
    第二节 嵇康与琴及音乐思想
    第三节 桓伊与笛曲
    第四节 戴氏家族与古琴
第三章 音乐家与学术思潮
    第一节 儒家思想与三曹
    第二节 释学与曹植佛教音乐创作
    第三节 嵇康与魏晋玄学
    第四节 隐逸风尚与戴氏家族
第四章 时代与个性的碰撞
    第一节 特殊时代下的自觉与革新
        一、自我意识之觉醒
        二、思想文艺之革新
    第二节 矛盾的个体与社会
        一、曹操: 多元思想理念与矛盾的性格作风
        二、曹植: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三、嵇康: 出世与入世之思想矛盾
    第三节 魏晋安徽音乐家整体音乐特征
        一、以家传为主要形式
        二、“自觉”、“自娱”之特征
        三、与民间音乐保持联系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10)曹操“拟乐府”与建安风骨的发生(论文提纲范文)

一、建安风骨的基本内涵
二、曹操礼乐文化建设与汉乐府在建安的传播
三、曹操“以乐府叙汉末事”与建安风骨的发生
    (一) 曹操“拟乐府”创作时间述略
    (二) 曹操“拟乐府”的创作方式
    (三) 建安十六年前其他文人的诗歌作品

四、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三曹”(论文参考文献)

  • [1]曹植乐府诗研究[D]. 朱玉兰. 湘潭大学, 2020(02)
  • [2]明清曹操诗接受研究[D]. 陈玉萍. 河南大学, 2020(02)
  • [3]三国赋研究[D]. 吴婉婷. 陕西理工大学, 2020(09)
  • [4]建安公宴诗研究[D]. 胡慧琛. 深圳大学, 2019(10)
  • [5]曹操曹植表文比较研究[D]. 张露菲. 长春理工大学, 2019(01)
  • [6]汉代诗歌研究史论(汉-清)[D]. 孔庆蓉.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8)
  • [7]曹操诗文用典研究[D]. 伍鹏飞.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 [8]曹植政论文研究[D]. 安慧芳. 黑龙江大学, 2020(04)
  • [9]纷乱思想下的魏晋安徽音乐家 ——时代与个性碰撞下的矛盾与革新[D]. 胡洋. 安徽大学, 2019(07)
  • [10]曹操“拟乐府”与建安风骨的发生[J]. 吴大顺.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2)

标签:;  ;  ;  ;  ;  

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三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