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物化技术对华溢出分析

日本物化技术对华溢出分析

一、日本对中国的物化技术溢出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陈佳任[1](2020)在《日本资源与张承志的文学书写》文中提出张承志是一位有着流浪秉性的作家,无论是心灵还是身体,他始终处于“在路上”的状态,除了内蒙古草原、新疆天山、黄土高原这三块大陆之外,他还数次走访日本、西班牙、加拿大、墨西哥、巴勒斯坦等地,对于异域他始终怀抱着“求学”的心态,渴望冲决思想的束缚获取更多来自世界的参照。其中,日本与张承志的关系最为密切复杂,他于1983-1984年期间赴日本东洋文库进修,1990-1993年期间再赴日本谋生,又于2006年本着文化考察的目的再度居留两月,而在其余时间他也曾短期地多次出入日本。张承志有着丰富多元的日本体验,他常常将自己对日本民族的认知以及个人的异国感受流露于文学创作当中,这些文字鲜明地表现出张承志一种复杂的日本情结,本文将立足于张承志的日本体验与书写,厘清他的文学世界与日本这一文化资源的关系,分析他的日本情结的生成背景与前后变迁,同时以此为切入点探究其价值立场的选择与转变,并对他的言说与取道进行历史评价。第一章聚焦张承志小说中的日本叙事,以《金牧场》《黑山羊谣》《金草地》这三部小说为中心,阐释张承志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对日本的情感认知,就主题而言,这一时期的日本书写交杂着留日学生的异国体验以及对左翼理想的热忱歌颂,在情感态度上,则存在着爱憎纠缠,并在最终选择回避一切价值评判,总体看来,张承志的对日情感尚存混乱。第二章对张承志散文中的日本书写进行系统梳理,以历时性的眼光对其进行分期讨论,以《日本留言》为转折点,张承志摹写日本的散文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主要是对1990-1993年留日打工期间心境的倾吐,后期则为90年代中后期回国后的回忆散文,以及2006年赴日调查研究后写下的文章,在言说方式以及情感态度上呈现出从主观批判到冷静反思的转变,在对日本表达敬重的同时,张承志最终选择与其惜别。第三章以日本歌手冈林信康为个案,分析冈林信康作为文本层面的构成元素、文学之外的艺术养分、接触现代叙事的途径以及文学道路的引领者对张承志的文学创作及价值观念所造成的影响,同时考察张承志对冈林信康情感态度的前后转变及其内在原因,并总结张承志接受日本文化资源时所坚守的一贯立场,即民族立场、正义观念与人道主义。第四章主要论述张承志日本情结的生成背景,试图在细密爬梳张承志的人生经历与日本体验的基础上,回归具体的历史语境、贴近作者的精神结构,分析出张承志日本情结的存在之由以及变迁之故,概括说来,日本左翼的心灵共鸣与复杂多元的日本体验共同造就了张承志对日本爱恨相杂、两极撕裂的复杂情感。第五章通过对近代以来文学领域日本言说的梳理,在比较中明确张承志的独特性,并发掘其日本书写的学术价值,张承志继承了以鲁迅为发端的言说传统又实现了一定的超越,在民族意识的树立、中国文明的反思、多元文化的共存等方面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考。

刘嘉欣[2](2018)在《基于吸收能力的进口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4年,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经济“新常态”的概念,把技术创新摆在了重要的战略发展位置。围绕这个主题,结合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贸易大国的现实,如何充分有效利用对外贸易的技术扩散和转移,实现我国的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是值得学术界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基于此,本文从吸收能力的视角,结合门槛回归模型对进口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展开研究。本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第二部分,进口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的机制机理,包括对研究方法、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吸收能力等的文献综述。第三部分,中国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现状分析,主要是对我国各省市进口贸易的发展现状与吸收能力的水平,以及选取美国、日本、德国、韩国、法国、俄罗斯、英国、巴西等8个国家作为中国的主要贸易国家进行进口贸易发展的现状分析。第四部分,对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利用2000年-2016年中国经济面板数据,结合L-P模型和门槛回归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第一,作为吸收能力的人力资本和研发投入对进口贸易的技术溢出均存在显着的单门槛效应,当一个地区的吸收能力未跨过门槛值时,吸收能力的提高会显着促进该地区进口贸易的技术溢出效果,当地的技术发展有赖于对外来科技的吸收、模仿和创新;当吸收能力跨过门槛值时,吸收能力的提高会显着抑制该地区进口贸易的技术溢出效果,且这种抑制作用要强于未跨过门槛值时的促进作用,当地的技术发展逐步摆脱对外来技术的依赖,转向独立的自主创新;第二,中国整体的人力资本和研发投入仍有待发展,大部分省市在短时间内不具备跨过门槛值的条件。第五部分针对实证结果和分析,对跨过人力资本和研发投入门槛值前后的省市如何促进当地技术发展提出政策建议。第六部分,结论与未来展望,对本文研究的结果进行总结,针对本文研究过程中的不足和缺陷提出的完善办法和思路,并进一步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崔兴华[3](2016)在《进口服务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比较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50年代,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促进了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全球服务贸易也随之快速发展。到了 20世纪90年代,服务贸易更加自由化,科技人员的国际流动更加频繁,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开始赶超货物贸易。之后随着近些年来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服务贸易在飞速发展,全球经济的重点也在逐渐向服务贸易转变,服务贸易在世界各国经济中的地位日趋突出。特别是近几十年以来,服务贸易开始以知识技术密集型为主,代替了传统的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服务贸易。全球各国纷纷把国际贸易的关注点转移服务贸易上来,以增强自身在全球服务贸易中的竞争力。技术进步是促进一国经济实现长期稳定增长的主要源动力,而通过国际贸易所获得的技术溢出又是影响一国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进口服务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不仅可以丰富进口服务贸易理论,同时还期待可以为我国未来的服务贸易发展提供可参考的政策和制度建议。目前已有很多学者开始关注和研究进口服务贸易的技术溢出问题,但是相对商品贸易而言,目前服务贸易的相关研究仍然不足,服务贸易学术研究的步伐与服务贸易飞速发展的现状相比仍然有一定的距离。同时以往关于服务贸易的研究也大都忽略了制度因素的影响,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本文在Coe和Helpman(1995)经典的知识驱动模型的基础上,把制度因素作为解释变量加入到模型中,构建了包含制度变量的计量模型,采用31个国家2005-2014年的面板数据,对进口服务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进行了比较分析。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有必要探讨目前国内的政策制度能否有助于促进进口服务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和经济的增长,这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创新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的研究以新贸易理论、内生增长理论以及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为基础,首先介绍本文研究的历史背景和研究价值以及本文的框架结构,并且对国内外进口服务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进行梳理;其次,根据进口服务贸易技术溢出的途径,把服务贸易分为跨境服务贸易和商业存在服务贸易两类,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进口服务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因素;再次,在经典CH知识驱动模型的基础上加入制度变量,就知识产权保护、市场化经济制度、营商环境,以及高等教育质量四类制度分别对这两种途径的服务贸易的技术溢出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分析,构建了进口服务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计量模型,运用加权最小二乘(WLS)、广义距估计(GMM)等方法对31个国家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最后,根据本文的回归结果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及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研究结论显示,本国的R&D资本存量、人力资本存量以及分别通过跨境服务贸易和商业存在服务贸易获得的技术溢出对东道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均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同时制度对东道国的进口服务贸易的技术溢出有重要影响,相对更加完善的高质量的政策制度会更加有助于获得进口服务贸易的技术溢出,从而促进一国的经济增长。模型结果显示: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市场化经济制度、营商便利制度、高等教育制度对进口服务贸易的技术溢出均会产生显着的影响,这意味着优化和完善一个国家自身的制度体系是促进一国进口服务贸易技术溢出的一条有效途径。本文最后指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求我们必须充分重视我国的制度体系在促进进口服务贸易技术溢出效应中所发挥的作用,这是提高我国整体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必须针对我国的特殊国情制定具有相适应的制度政策。

孙云飞[4](2016)在《地区安全公共产品供求关系与东亚安全困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冷战结束至今,东亚地区上演了一场场令人应接不暇的剧目,崛起国和霸权国在这个舞台上短兵相接;东亚国家在安全领域中地碰撞与经济领域中日益紧密地联系形成富有戏剧性的对比;地区安全困境逐渐加深,演变成笼罩在东亚地区挥之不散的阴霾。国际政治学科中各个理论纷纷对东亚问题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不仅仅是因为各理论流派都可以在东亚找到适合自己的“用武之地”,更因为东亚地区正在发生的和即将发生的事件将会影响到整个国际体系,甚至是决定今后国际秩序的走向。在霸权稳定论与联盟理论中均论及了“公共产品”的相关问题,尤其是霸权稳定论认为霸权是公共产品得以供应的必要条件。本文将公共产品概念和理论引入传统安全领域中,试图搭建一个框架,分析冷战后东亚地区安全公共产品供求变化与地区安全生态之间的关联:安全公共产品供求失调是导致东亚安全困境加剧并难以解决的重要原因,但两者之间并非充分必要条件,前者是安全困境产生的充分非必要条件。影响地区安全公共产品供求的最重要因素是地区权力结构,权力是成为提供者的最基本素质。但权力并不是成为提供者的唯一条件,权力结构的变动也未必一定会导致安全公共产品供求关系的变化。因为是否成为提供者还需要考虑到该国的偏好;而在一个地区主义成熟、地区机制完备的区域,权力结构的变化未必会导致安全公共产品需求的激增。地区主义更多发挥的是润滑剂作用。在地区主义发展缓慢、地区机制不完备的地区,伴随着权力结构的持续转变,国家对安全公共产品地需求呈现上升的趋势;原有的供应模式和供应主体将很有可能成为新供应主体出现的最大障碍;原有提供者难以继续满足地区内国家对安全公共产品的需求,而是更多的从本国战略出发将安全公共产品去公共性、加强私物化。于是供求失调状况出现:供非所求与供不应求,地区安全生态彻底恶化。东亚地区的安全公共产品供求市场是一个扭曲的市场。一般情况下,是由“求”决定或影响供应方提供以及怎样提供安全产品,但是在东亚却是“供”的变化刺激了需求的上升,“求”在一定程度已无法影响已有供应方的偏好。因为在东亚既没有成熟的地区主义以促成地区内国家合作供应安全产品,也不存在一个域内的主导力量可以想东亚国家之所想。冷战后的东亚处于一个由域外力量供应本地区安全公共产品的非正常状态。在理想状态下,安全公共产品理应由本区域国家以多边合作的方式联合供应。由域外力量主导供应安全产品为东亚地区出现供求失调的状况埋下了伏笔。其主要原因在于域外力量和域内国家在安全关切与威胁感知上的不一致性,造就了即使在表面上看似类同却实质上相去甚远的安全需求。这也就酝酿了由域外力量供应安全公共产品的天然缺陷。冷战后,东亚地区安全公共产品的供求关系经历了从大体平衡到供求失调地转变。冷战以出乎意料的方式结束,但东亚地区的双边同盟体系却没有随着冷战烟云地散去而消逝,美国凭借无以伦比的实力将其主导的双边同盟体系打造成供应安全公共产品最重要的工具。此时,经济发展、稳定社会是东亚诸国面临的最棘手问题。在大部分东亚国家经济需求高于安全需求的环境中,美国高居地区权力结构的金字塔顶端,无可置疑地成为安全公共产品最重要的提供者。随着中国实力的持续上升和东亚一体化初露锋芒,以及新世纪前后发生的伊拉克、阿富汗战争与2008年肇始于美国进而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使得美国在地区权力结构中的优势缩小,于是逐渐将眼光聚焦于东亚地区。针对东亚地区力量地发展,美国调整了对安全公共产品地供应:将受益范围缩小、排外性增强、提升消费产品的成本。摆在东亚国家面前的却是:乍露头角的地区主义在美国重返亚太势头地冲击下几近停滞;地区安全机制由于自身缺陷难以真正解决安全问题;在地区权力结构转变之际,东亚安全困境愈演愈烈。中国作为东亚地区重要大国,虽然自身深陷安全困境中,却可以对安全困境地解决起到关键性作用——供应东亚国家所需的安全公共产品,而非私物化后的安全产品。中国选择主动供应安全公共产品,一方面是受国家利益驱动,在实力日渐提升的今天,中国的安全不再局限于边界安全而是更注重安全边界;另一方面则是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需要通过自身行动扭转东亚地区供求失调的状况,消除周边国家对本国崛起的不必要担心。供应安全公共产品既是中国与国际体系互动进入一个新阶段后的重新定位本国角色后选择,也是中国回击“中国威胁论”、树立国际形象的有效手段。中国构建的供应模式并不是单枪匹马的霸权模式,而是与东亚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合作供应,中国在其中发挥的是协调倡导的作用,同时承担最大化的成本支出。中国在供应安全公共产品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阻力来自美国。但从实力和偏好上看,中国并不是要取美国而代之,而是要尽可能的弥补现阶段美国供应的不足。目前中国所能供应的安全公共产品主要是制度类、观念类以及安全效应等。长久看中国是否可以持续地为东亚国家供应高质量的安全公共产品取决于三方面因素:最关键是中国是否能够保持综合国力的稳定上升;其次是供应安全公共产品合法性的问题;最后一个方面的因素则来自安全公共产品的消费者——中国与东亚国家之间的互动。东亚地区安全公共产品供求失调的状况在中短期内并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善,这与权力结构转变过程有着直接的关联;原有供应模式带来的正外部性也逐渐转变为负外部性。中美两种不同的模式将在磕磕绊绊的磨合中找寻到彼此相处的“权宜之计”;中国与东亚国家间将就如何使彼此的安全需求调整到同一个频率上相互试探、沟通与合作。东亚安全的未来取决于东亚国家间的协调与努力,由于权力结构变动带来的安全困境也唯有东亚国家自己能够真正的解决,远非域外力量或某一大国所能改变。

万洁洁[5](2015)在《中国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技术外溢行业差异性研究》文中提出外商直接投资已经成为中国最主要的技术和资本来源渠道,中国政府积极吸引外资的目的是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外溢来提高本国企业的技术水平。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技术外溢效应对中国制造业生产率的提高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外商资本的流入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本文以中国制造业各细分行业的样本数据为基础,运用改进后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和VAR模型来分析,估计中国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外溢结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FDI对中国制造业的技术溢出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不同技术水平和要素密集度的制造业获得的技术外溢效应是不同的。这种结构差异性具体表现为:技术水平高的制造业较技术水平低的制造业获得的技术溢出较明显,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较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获得的技术溢出也较明显。因此我们要针对这种差异性,区别对待不同的制造业,增加研发投入,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加强技术合作,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使FDI技术外溢效应得到充分利用。

韩平平[6](2015)在《中国进口增长的原因及影响研究》文中提出据统计,中国货物进口额从1980年的200.2亿美元升至2013年的1.95万亿美元,在全球货物总额中的比重也由0.98%升至9.1%,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进口国。外贸依存度也大幅度提升,由1980年的6.6%升至2013年的46%。中国不但是全球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石油、豆类等大宗资源型产品的进口额在全球进口贸易中也占有较高份额。随着进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和进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政府也逐步认识到进口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中国已到了进口与出口并重的新阶段,要像重视出口那样重视进口,完善相关的进口政策,营造有利于进口的贸易环境,加大进口的促进力度。但由于目前进口贸易体制和政策不够完善,进口组织化程度偏低等问题,导致进口的政策环境并不理想。而改进贸易环境需要一定的现实基础,需要我们对进口贸易做更详细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并分析中国进口增长的原因和进口贸易的影响作用,确定进口在对外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有两个:第一,以三元边际的视角分析中国进口贸易的增长,准确把握进口增长的结构特征,深刻理解本国进口贸易增长的路径。贸易的增长是一国所有参与贸易的企业行为的集合,对贸易增长原因的分析应该建立在微观企业的角度。我们认为,基于贸易广度、价格和数量的视角,对一国的进口贸易进行微观层面上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把握进口增长的结构和性质,深刻理解本国贸易增长的特征,为改善本国的贸易结构、分析由贸易增长带来的福利提供一个新的解释渠道和理论依据。第二,在行业层面和企业层面通过研究进口对就业、工资、技术进步和企业生产率的影响,较为全面地分析了进口贸易的影响作用。在研究企业生产率的过程中,通过对进口中间投入品对企业生产率影响机制的理论和实证分析,探讨了中国进口中间品的产品种类多样化效应和质量效应在促进企业生产率方面的差异性。本文共10章内容,首章为绪论,末章为总结与启示,第2章为文献综述,其他章节为核心内容。第2章对进口贸易增长原因及影响的实证与理论所涉及的几个方面进行了述评,分别为:国际贸易增长的二元边际研究、进口与经济增长研究、进口与技术进步研究、进口与产业升级研究、进口与就业、工资研究以及进口与企业生产率研究等方面。第3章构建了三元边际的理论分析模型,并对中国进口贸易总体的增长以及进口主要来源国贸易的增长从广度、价格和数量三方面进行了实证分析;为了反映中国进口贸易在广度、价格和数量上的结构性差异,第4、5章以第3章的理论模型为基础,分别按照技术密集度和生产阶段两种分类方法,对进口贸易的增长原因进行结构性分析;第6、7章分析了进口对就业、工资的影响;第8章分析了进口对技术进步的影响;第9章分析了进口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作用。具体第3章至第9章核心章节的主要内容安排及结论如下。第3章引入了hummels和klenow(2005)三元边际的理论模型,计算了1996-2009年中国对所有国家进口的广度、价格和数量,并在此基础上得到中国对世界以及中国对主要贸易伙伴国进口的广度、价格和数量。结论发现进口的增长主要依靠数量激增模式,广度增加次之,进口总体价格指数呈现下降趋势且一直处于世界进口平均价格以上。第4章按照lall(2000)关于技术密集度的分类方法将制成品分为资源型制造品、低技术制成品和中高技术制成品,对各类制成品进口贸易的增长进行三元边际分析,并比较分析了进口主要来源国的情况,结果发现:1.在中国进口增长中,中高技术制成品的广度最高,价格和数量居中,各个因素变动幅度较小,说明这类产品的进口增长趋势较为稳定;低技术制成品进口价格最低,进口数量指数最高;资源型制造品进口价格最高,进口数量指数最小。2.从各个因素增幅的角度来看,低技术制成品的广度、数量的增加值最高,中国近年来进口的增长主要依靠数量的扩张来实现,尤其是低技术制成品和资源型制造品数量急剧增加;3.进口价格指数在进口增长中起到次要作用,资源型制造品进口价格增长幅度最大,中高技术制成品价格略微上升,低技术制成品的价格略有下降。值得一提的是,与之前我们计算的中国进口总体价格指数的结论一致,所有类别产品的价格指数均高于世界平均价格指数。第5章根据cepiibaci贸易数据库按产品生产阶段不同,将进口产品分为初级产品、中间品、消费品和资本品四类。通过对各类产品进口增长的因素分解,得出以下几个结论:1.在中国进口增长中,中间产品的数量指数最高,价格指数居中,各类因素指标的变化比较明显。消费品进口广度最高,数量指数最低,且各类因素变化幅度最小。2.除了消费品以外,其它几类进口产品的增长主要依靠数量的扩张来实现。3.进口价格指数在进口增长中起到次要作用,进口广度的作用最不明显,原因可能与进口广度本身的基数较大有关。由于中间品的进口额占据中国总进口50%左右的比重,因此本文再次将中间品细分为零部件和半成品,计算了中间品进口和出口、半成品的进口和出口、零部件的进口和出口的三元边际,并进行组内比较和组间比较,结论表明:1.中国中间品进口增长中,技术含量较高的零部件的数量和价格的增长贡献度最大。2.中间品出口增长中,半成品与零部件产品的贸易深度(价格指数*数量指数)对增长的贡献度旗鼓相当。半成品的数量指数增幅最大,价格指数提供了负增长。其次为零部件的数量指数和价格指数。需要指出的是,尽管零部件出口价格指数增长51.38%,但仅为同期进口价格指数的一半,中国在进口高成本零部件产品的同时出口价格低廉的同类产品,说明零部件产品的进、出口价格差出现悬殊,其内在原因与进出口产品的质量差异性和国际贸易环境有关。3.数量指数在中间品的进出口增长中所做的贡献度最大,价格增长次之,广度增长较小。第6章研究了进口对就业方面的影响作用。按照盛斌(2002)对32个行业的划分标准,将cepiibaci数据库的hs6位码与之匹配,得到了32个行业的进口额,并按照技术密集度不同将各个行业划分为低技术制造业部门、中高技术制造业部门和资源型制造业部门。之后实证分析了进口对就业的影响,结果表明:就业方面,进口对低技术制造业部门的就业影响较为显着,对其他部门的影响不显着,这与中国存在大量的加工贸易企业关系密切。第7章分析了进口对工资的影响作用。我们在行业层面对进口的工资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表明进口的当期变量对所有行业工资的影响在5%的水平上显着,对中高技术制造业部门的工资在1%的水平上显着,对低技术制造业部门的影响在5%的水平上显着但为负值,其资源型制造业部门的影响并不显着。其中,进口增加一单位,总体行业的工资随之增长14%,中高技术制造业部门的工资增长30%,低技术制造业部门工资降低22%。进口拉大了中高技术制造业部门和低技术制造业部门员工工资收入的差距。第8章分析了进口对行业研发的技术溢出作用。我们首先用dea软件测算了行业层面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并根据不同的技术密集度分别计算了低技术密集度行业、中高技术密集度行业、资源型制造品行业和初级产品行业的技术效率均值、技术进步指数、规模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其次,借鉴coe和helpman(1995)的做法,确定了国内外研发资本存量。最后实证分析了进口对行业的吸收作用和溢出作用,结果显示国外研发资本对行业的技术效率显着为负,对技术进步具有正的影响,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并不确定。第9章分析了进口贸易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首先,我们将2000-2006年工业企业调查数据库和2000-2006年海关数据库进行合并,筛选出连续存在7年的企业。控制了企业年份、所在地区、所在行业等虚拟变量,通过ols法、op法和lp法估算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下资本、劳动的贡献度。第二步根据索洛剩余推导出tfp的绝对水平值,得出企业tfp生产率,发现进口企业生产率明显高于非进口企业。之后对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跨行业层面和跨地区层面的分析,得知高新技术行业的生产率最高、传统行业主要依赖资源投入其生产率最低;广东等沿海发达地区生产率最高,中部内陆地区生产率居中,西部地区生产率最低。中部内陆企业的生产率高于西部地区,一方面说明进口企业生产率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正相相关关系,另一方面中国的工业企业整体上存在收敛趋势。最后,我们实证分析了进口中间投入品对生产率作用的两个渠道:进口产品多样化效应和产品质量效应。研究结果发现尽管集体企业的进口多样化产品能力较差,但是进口质量较高;外资企业的进口多样化程度最高,但进口质量略低于集体企业。国有企业无论从产品多样化还是进口质量上,都表现较好。通过实证分析,我们检验了两种作用机制对生产率的影响,发现所有企业均通过进口产品种类多样化效应提高生产率。产品质量虽然对生产率的作用也为正值,但远低于产品种类多样化效应对生产率的贡献度。将企业细分为中高技术企业和低技术企业后,也能得到这一结论。这说明产品种类多样化效应在提高企业生产率的作用方面,远高于质量效应。进口中间产品种类越多的企业,其对生产率的促进作用越明显。因此,外资企业进口中间品在提高生产率方面处于绝对优势,其次为集体企业和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则处于劣势。另外,按技术密集度划分,进口中高技术制成品作为中间品的企业,其进口对生产率提高的影响最大。但中国目前进口的增长仍然是“以量取胜”的模式,进口广度对进口增长的贡献度非常有限,因此产品种类多样化效应难以有效发挥对生产率的作用。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选题视角新颖。有关贸易增长的原因及其影响的文献虽然很多,但大多数学者只是从宏观角度进行研究,最近几年虽然出现不少文献在产品层面和产品-国家层面寻找贸易增长路径,但基本上都是针对出口贸易,中国进口方面的研究比较少。本文以进口的视角在产品层面分析中国贸易增长的原因,在行业和企业层面分析进口贸易的影响作用,对以往国际贸易增长原因及影响方面的文献进行补充或扩展。其次,研究方法前沿。我们在二元边际的基础上,将深度细分为价格和数量,更为精确地从微观方面分析中国进口增长的原因。并按照技术密集度标准和不同生产阶段标准,探讨了进口商品结构三元边际的差异性特征,同时深入分析了中国进口商品结构的格局及发展趋势。最后,本文系统地从宏观层面、行业层面和企业层面考察了中国进口贸易的影响作用,以确定进口在中国外贸中的重要地位。尤其在研究企业生产率方面,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进口中间品投入对企业生产率作用机制的两种渠道,发现进口中间投入品更多地通过进口产品多样化效应提高企业生产率。

邢菁[7](2014)在《FDI可再生能源技术扩散对我国区域能源产业绩效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能源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如何在能源安全和全球变暖的双重压力下实现绩效增长是我国能源产业发展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可再生能源由于其环境友好性而成为能源产业低碳化转型中的关注热点。FDI引起的国外先进可再生能源技术扩散可提高我国能源产业技术水平,促进我国区域能源产业绩效增长。因此,本文以FDI可再生能源技术扩散与我国区域能源产业绩效为研究对象,研究FDI可再生能源技术扩散对我国区域能源产业绩效的影响,为促进我国区域能源产业绩效增长提出相应建议。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FDI可再生能源技术扩散对我国区域能源产业绩效影响展开研究。首先,从理论上对FDI可再生能源技术扩散及我国区域能源产业绩效进行深入研究,并对相关概念、发展现状和构成要素进行解析;其次,在相关理论基础上分别从FDI可再生能源技术扩散的两个构成要素对我国区域能源产业绩效的三个组成部分的影响展开分析,由此确立模型假设,建立FDI可再生能源技术扩散对我国区域能源产业绩效影响的概念模型;再次,运用因子分析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分别对FDI可再生能源技术扩散及我国区域能源产业绩效进行测算,运用变截距固定效应面板数据模型对二者的影响进行回归分析,探讨FDI可再生能源技术扩散对我国区域能源产业绩效影响效应;最后,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实证结果进行深入分析,从FDI可再生能源技术溢出效应及技术吸收能力两方面提出促进我国区域能源产业绩效提升的对策。

黄昌朝[8](2013)在《日本东亚环境外交研究 ——基于区域公共产品理论的视角》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区域公共产品理论的视角,论述了日本在东亚区域环境外交中供给区域环境公共产品的根源、目的、供给手段和主体等内容,并通过案例研究分析了日本对不同类型区域环境公共产品的供给意愿和目的,也总结出了东亚区域环境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制度化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以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为标志,环境问题进入了国际政治的研究范畴,保护和改善环境从此成为人类一个紧迫的目标。冷战结束后,环境安全作为非传统安全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内容,更是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然而,在全球环境治理活动中,全球环境公共产品的供给却越来越显示出其结构性的缺陷。国际社会的自助状态、由霸权国家供给并逐步被“私物化”的国际公共产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就谁该为环境问题付更大责任的争执等等,这些问题都使得全球环境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20世纪80年代全球化浪潮的一个特征就是区域主义再次兴起,并因其有别于欧洲一体化特点的东亚和北美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兴起,以及这一次区域主义是基于区域内部发展,不但在政治、安全、经济方面合作,也在文化、环境等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参与主体也不仅仅是国家主体,企业和市民社会也成为区域一体化的推动力量,而被称为“新区域主义”。在全球环境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时,区域环境公共产品的供给就成为国际公共产品的一种补充,也是区域环境治理的重要手段。东亚区域环境公共产品的供给也正是新区域主义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体现。本文以区域公共产品理论为视角,论述了在东亚区域环境安全日益受到威胁的状态下,东亚区域环境公共产品的供给现状,尤其是日本作为国际环境外交大国在东亚的环境外交中如何供给区域环境公共产品。二战后,在美国的支持下,日本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取得经济发展并成为东亚唯一发达国家的过程中,日本也遭受了环境危机,一度被称为“污染列岛”。从20世纪60年代起,日本制定了严格的环境政策,并在70—80年代就取得了环境治理良好的效果,在环境技术、环保产品和科学研究上都保持世界领先的水平。另一方面,日本从80年代起提出了力争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努力为国际社会发挥自身的贡献。然而日本的政治大国之路走得并不平坦,其所谓的“国际贡献”也总是由于历史的记忆而被国际社会质疑。90年代环境外交的兴起使日本意识到供给国际环境公共产品是日本争取成为国际政治大国的一个新的途径。由于环境具有区域的系统性,且东亚一直是日本经济发展和政治诉求的重要区域,因此力争成为供给东亚环境公共产品的主导国也就成为日本的重要目标。东亚国家从50年代的日本开始,亚洲四小龙、东盟四国和中国的经济先后取得了高速发展,逐步走向了工业化的进程。然而,随之而来的是环境破坏和生态退化,空气污染、海洋污染、水土流失和森林退化等环境问题突出。90年代起,在全球环境治理的背景下,东亚各国也都意识到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区域环境治理所需要的环境公共产品也纷纷出现。日本作为国际环境大国,又是开展环境外交较早的国家,在东亚环境公共产品的供给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具体地说,日本在东亚供给区域公共产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在环境机制创新上的主导和推动作用。②提供环境ODA,且把东亚作为重点援助区域。③推动建立区域环境认知共同体。④日本企业和非政府组织在区域环境公共产品中发挥重要的供给作用。本文以东亚三种区域环境公共产品,即“东亚酸沉降监测网络”、“西北太平洋行动计划”和“东盟环境治理机制”作为案例分析,详细论述了日本在酸雨治理、海洋污染和森林退化这三种不同类型区域环境公共产品的供给作用。从论述中可以看出,日本从自身的政治、经济和环境利益出发,对不同类型的区域环境公共产品,其供给的方法、主体和目的也完全不同。总之,日本在东亚环境公共产品供给中并没有起到真正的主导作用,加之东亚邻国都是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发展程度决定了供给的意愿和能力。这也是相比起欧洲和北美而言,东亚环境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化水平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本文还论述了日本在推动东亚共同体过程中碰到的障碍,并提出通过提高区域环境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的制度化水平,增强区域国家的“一体感”,构建新的共同价值观以及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东亚国家可以逐步建立起东亚环境共同体,并由此推动东亚共同体的建设。日本作为东亚环境大国有作为区域环境公共产品供给主导国的条件和意愿,但是东亚区域公共产品的供给制度化水平整体的提高还需要东亚其他国家的共同努力。作为新兴的区域大国,又是区域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中国对区域环境公共产品的供给作用也很重要。因此本文在结论部分还提出了中国参与区域环境公共产品主要途径。

胡小娟,唐天雷[9](2013)在《中日装备制造业贸易规模与结构的主要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995-2011年间,中日装备制造业贸易总体来说中国呈逆差状态,且逆差额以年均10.8%的速度递增,2011年中日装备制造业贸易逆差额是1995年的5.2倍。根据联合国《经济大类分类标准》(BEC)以及《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第3版)5位数产品分类,中日装备制造业贸易结构中资本品比重不断下降,由1995年的55%下降到2011年的48%;中间产品比重不断上升,由1995年的38%上升到2011年的46%。17年来中日装备制造业贸易结构发生了显着变化,资本品减少,中间产品增加,但除了通信设备、计算机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之外,中国其它类装备制造品竞争力指数均在一般水平之下。

李莎[10](2013)在《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在过去十年快速增长,2011年全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达到746.5亿美元,近十年的平均年增长率达到了44.6%;2011年全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到4247.8亿美元,其中对美国直接投资存量为66.85亿美元。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同样在过去十年的时间里增长迅速,流量从2003年的0.65亿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18.11亿美元,增长了2686.15%;存量从2003年的5.02亿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66.85亿美元,增长了1231.67%,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且在中国对外投资总量中所占比例不高,且以资源获取型投资为主,近几年以技术获取为目的对美直接投资才刚刚起步,但增长速度十分快①。美国是当今世界头号发达国家,掌握着世界最领先的高新技术,如果中国能够增加技术获取型的对美投资比重,则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会相应的增多。本文就通过实证分析了影响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的影响因素,为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提供理论支持。本文的实证分析最终得到了预期的结果。本文利用时间序列数据,重点考察了中国R&D支出、中美两国人力资本、中美两国信息化程度和美国专利申请数量六个因素对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是否有显着影响,由于各经济变量存在多重共线性,本文使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方法建立模型进行回归。回归结果发现,各个因变量除了中国人力资本与技术溢出是负相关关系之外,其他变量均与逆向技术溢出成正相关关系,其中中国R&D支出、中国信息化程度、美国人力资本对逆向技术溢出的解释能力最强,这说明主要是这三个因素影响了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的效果。从而,本文最后得出的政策建议是增加中国R&D支出、加快中国信息化程度建设和中国跨国公司充分利用美国人力资本优势等。

二、日本对中国的物化技术溢出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本对中国的物化技术溢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日本资源与张承志的文学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张承志小说中的日本叙事
    第一节 《金牧场》:留日学生的复杂体验
    第二节 《黑山羊谣》:剑拔弩张的尖锐对抗
    第三节 从《金牧场》到《金草地》:日本部分的删改
第二章 张承志散文中的日本书写
    第一节 前期散文:主观化的日本批评
    第二节 后期散文:严谨客观的日本认知
第三章 张承志与冈林信康的艺术关联
    第一节 张承志与冈林信康的结缘
    第二节 张承志的文学道路与冈林信康的关系
    第三节 从狂热到审慎:张承志对冈林信康的接受变迁
第四章 张承志日本情结的生成动因
    第一节 日本左翼与个人立场的碰撞共鸣
    第二节 日本体验与情感认知的交融互生
第五章 张承志日本书写的价值估衡
    第一节 张承志与近代以来的日本叙述
    第二节 张承志日本书写的学术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2)基于吸收能力的进口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进口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的文献综述
        1.2.1 研究方法
        1.2.2 进口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
        1.2.3 吸收能力
    1.3 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
第二章 进口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的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
        2.1.1 进口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
        2.1.2 吸收能力
    2.2 进口贸易技术溢出的理论
        2.2.1 内生增长的经济理论
        2.2.2 新增长理论
        2.2.3 新贸易理论
第三章 中国进口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的现状分析
    3.1 中国各省进口贸易的现状分析
        3.1.1 中国各省进口贸易的现状分析
        3.1.2 中国各省主要贸易国家的进口贸易的现状分析
    3.2 中国各省吸收能力的现状分析
        3.2.1 人力资本
        3.2.2 研发投入
第四章 基于吸收能力的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实证分析
    4.1 实证模型
        4.1.1 L-P模型
        4.1.2 门槛模型
    4.2 数据解释与分析
        4.2.1 全要素生产率
        4.2.2 国内R&D资本存量
        4.2.3 国外R&D资本存量
        4.2.4 吸收能力
        4.2.5 控制变量
    4.3 实证分析与结果
        4.3.1 人力资本对进口贸易技术溢出的门槛效应
        4.3.2 研发投入对进口贸易技术溢出的门槛效应分析
第五章 实证结果与政策建议
    5.1 实证结果
        5.1.1 人力资本
        5.1.2 研发投入
    5.2 政策建议
        5.2.1 大力推进进口贸易发展,不断优化进口贸易结构
        5.2.2 全面提升国民的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人力资本水平
        5.2.3 抓住人口流动规律,加大本地优质人才储备
        5.2.4 提高R&D研发投入强度,鼓励企业开展研发活动
        5.2.5 促进研发经费投入与经济发展进程相协调,提高研发经费利用率
        5.2.6 加快转变技术发展模式,积极引导自主创新
        5.2.7 建立健全法制体系,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进口服务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的背影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文献述评
    1.4 研究方法和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论文的框架
2 进口服务贸易的理论分析
    2.1 概念的界定
        2.1.1 服务贸易
        2.1.2 技术溢出
    2.2 技术溢出效应的理论分析
        2.2.1 新贸易理论与技术溢出
        2.2.2 新古典增长理论和技术溢出
        2.2.3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和技术溢出
    2.3 进口服务贸易技术溢出的途径
        2.3.1 跨境服务贸易的技术溢出
        2.3.2 商业存在服务贸易的技术溢出
    2.4 进口服务贸易技术溢出的影响因素
        2.4.1 人力资本水平
        2.4.2 国内研发投入
        2.4.3 经济规模
        2.4.4 进口服务贸易结构
        2.4.5 制度因素
3 进口服务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
    3.1 技术进步和国际技术溢出的测算
    3.2 构建计量模型
    3.3 变量测算和数据说明
        3.3.1 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
        3.3.2 本国的知识存量R&D的测算
        3.3.3 通过服务贸易所溢出的R&D的存量的测算
        3.3.4 人力资本的测算
        3.3.5 国家制度特征变量
        3.3.6 描述性统计
    3.4 模型检验
        3.4.1 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
        3.4.2 面板协整检验
    3.5 计量方法及实证结果
        3.5.1 考虑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下的结果描述
        3.5.2 考虑市场经济制度下的结果描述
        3.5.3 考虑营商便利制度下的结果描述
        3.5.4 考虑高等教育质量下的结果描述
    3.6 本章小结
4 结论和政策建议
    4.1 主要结论
    4.2 对策建议
        4.2.1 提高国内R&D投资水平
        4.2.2 提高人力资本水平
        4.2.3 完善自身制度体系
    4.3 本文创新点
    4.4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后记

(4)地区安全公共产品供求关系与东亚安全困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论文选题的缘起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三、前提设定与重要问题说明
    第二节 研究现状述评
        一、地区安全公共产品研究综述
        二、东亚安全问题研究综述
    第三节 论文的研究方法、创新点与结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三、论文结构
第一章 安全公共产品的供求关系与地区安全生态
    第一节 地区安全公共产品的界定
        一、地区安全公共产品的涵义
        二、地区安全公共产品的特征
        三、地区安全公共产品的分类
    第二节 地区安全公共产品的供应模式
        一、个体—合作模式的划分
        二、角色—分工模式的划分
    第三节 影响地区安全公共产品供求的因素
        一、权力与偏好:地区安全公共产品提供者的基本条件
        二、外部环境:地区主义与权力结构的互动对安全公共产品需求的影响
    第四节 安全公共产品的供求与地区安全生态之间的关系
        一、供大于求、供求平衡与地区安全生态的稳定
        二、供应失调与地区安全生态的恶化
        三、多供应主体的出现与地区安全生态的变化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东亚安全公共产品供求的相对平衡与地区安全生态的稳定(冷战结束——20世纪末)
    第一节 美国供应地区安全公共产品的基础与动力
        一、美国供应地区安全公共产品的基础:超群的实力
        二、美国供应地区安全公共产品的动力:可观的收益
    第二节 美国霸权模式下地区安全公共产品的供应
        一、美国供应安全公共产品最关键的工具:双边同盟体系
        二、东亚多边安全合作与美国的安全公共产品供给
        三、美国供应地区安全公共产品的潜在隐患
    第三节 东亚国家对安全公共产品需求状况分析
        一、政治经济统一的一元格局与东亚国家的低安全需求
        二、中国对地区安全产品的需求分析
    第四节 低安全需求下东亚地区安全生态的稳定
        一、美日同盟的正外部性对东亚国家安全需求的积极作用
        二、双边同盟体系的正外部性:东盟大国平衡战略的实施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世纪后美国供应地区安全公共产品的日益私物化及其动因
    第一节 地区力量与霸权力量的角逐:美国转变供应的诱因
        一、东亚地区力量的发展
        二、霸权力量的式微
    第二节 美国供应安全公共产品私物化的表现
        一、对安全公共产品消费成本的提升
        二、排他性的增强:双边同盟体系的加固
        三、搭便车者的消失:以越南为例
    第三节 美国供应安全公共产品的未来趋向
        一、美国霸权模式的变化:从个体到合作
        二、美国供应地区安全公共产品的未来走向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世纪后东亚国家安全产品需求的提升与地区安全困境
    第一节 新世纪后东亚国家安全产品需求的上升
        一、中国崛起引发东亚国家安全产品需求的激增
        二、美国重返亚太战略对东亚国家安全产品需求的刺激
        三、日本的政治大国追求与东亚安全生态的恶化
    第二节 东亚国家对安全产品需求的内在矛盾性
        一、东亚国家安全产品需求的矛盾性:排他性与非排他性需求并存
        二、东亚国家安全需求矛盾性的原因
    第三节 安全困境加剧:美国霸权供应与东亚国家安全产品需求之间的脱节
        一、供非所求:美国与东亚国家在应对中国崛起时的不同需求
        二、供不应求:美国刻意助长东亚国家的安全需求
        三、由正到负:美日同盟外部性的转变
        四、美国对潜在供应主体的限制:囚徒困境博弈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东亚安全公共产品供求失调下中国的战略选择
    第一节 中国供应地区安全公共产品的可行性分析
        一、中国供应地区安全公共产品的外部条件
        二、中国供应安全公共产品的基础:实力与意愿的结合
    第二节 中国的定位:与东亚国家合作供给安全公共产品
        一、中国坚持以多边安全合作方式供给安全公共产品
        二、中国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成本份额
        三、中国与霸权的相处之道:大国协商管控分歧
    第三节 中国供应安全公共产品的内容
        一、安全效应类:中国的和平崛起
        二、新安全观指引下多边安全合作机制的推进与发展
    第四节 中国供应地区安全公共产品的可持续性思考
        一、合法性:中国持续供应安全公共产品的前提
        二、实力提升:中国持续供应安全公共产品的支柱
        三、对“投机”行为的态度:中国对安全公共产品的维护
    本章小结
结论
    一、本文的研究结论
    二、研究的未尽之意
附录一论文中所用表格
附录二论文中所用图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中国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技术外溢行业差异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方法和内容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思路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3.1 FDI技术外溢的理论探讨
        1.3.2 FDI技术外溢的影响因素
        1.3.3 FDI技术外溢的存在性探讨
    1.4 可能创新
第二章 FDI技术外溢的相关理论
    2.1 FDI技术外溢效应的定义及相关理论
        2.1.1 FDI技术外溢的定义
        2.1.2 FDI的相关理论
    2.2 FDI技术外溢影响经济的途径
        2.2.1 示范—模仿效应
        2.2.2 竞争效应
        2.2.3 培训效应
        2.2.4 联系效应
    2.3 FDI技术外溢的制约要素
第三章 中国制造业发展和利用外资现状分析
    3.1 制造业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3.2 中国制造业的演进过程和特点分析
        3.2.1 中国制造业演进过程
        3.2.2 中国制造业规模
        3.2.3 中国制造业行业结构特征
        3.2.4 中国制造业行业研发水平
    3.3 中国制造业利用外资现状和问题分析
        3.3.1 中国制造业利用外资现状
        3.3.2 中国制造业利用FDI存在的问题
    3.4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分析
        3.4.1 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比较分析
        3.4.2 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制造业比较分析
第四章 中国制造业FDI技术外溢效应的测度和分析
    4.1 模型的选择和影响因素的设定
    4.2 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4.3 FDI对制造业技术外溢的结构异质性分析
        4.3.1 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
        4.3.2 模型的估计与检验
        4.3.3 FDI对制造业技术外溢的行业差异性及效应分析
第五章 政策建议
    5.1 区别对待不同技术水平行业的FDI
    5.2 区别对待不同要素密集度行业的FDI
    5.3 增加制造业研发投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机制
    5.4 提高人力资本水平,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5.5 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发挥竞争示范效应
    5.6 加强技术合作,促进示范模仿效应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题目

(6)中国进口增长的原因及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问题的界定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数据选择
    1.4 本文的结构与内容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进口增长的原因——二元边际
    2.2 进口贸易的影响
    2.3 企业进口行为与生产率
    2.4 简评
第3章 中国进口增长原因分析——以三元边际的角度
    3.1“三元边际”理论框架
    3.2 数据来源及描述性分析
    3.3 中国对世界的进口增长分析
    3.4 中国对主要贸易伙伴国的进口增长分析
第4章 按技术密集度分类的进口增长原因分析
    4.1 数据来源及分类标准
    4.2 中国资源型制造品进口的增长分析
    4.3 中国低技术制成品进口的增长分析
    4.4 中国中高技术制成品进口的增长分析
    4.5 各类制成品之间的进口增长因素比较
    4.6 结论
第5章 按生产阶段分类的进口增长原因分析
    5.1 数据来源及分类标准
    5.2 中国初级产品进口的增长分析
    5.3 中国消费品进口的增长分析
    5.4 中国资本品进口的增长分析
    5.5 中国中间品进口的增长分析
    5.6 中国中间品进、出口增长原因之比较
    5.7 中国消费品、资本品和中间品进口增长因素的比较
第6章 进口与就业
    6.1 中国就业情况的描述性分析
    6.2 计量模型及数据处理
    6.3 实证方法与结果
    6.4 结论
第7章 进口与工资
    7.1 计量模型与数据处理
    7.2 实证方法
    7.3 基本回归分析
    7.4 结论
第8章 进口与技术溢出
    8.1 计量模型的设定、测算方法和数据
    8.2 描述性分析
    8.3 基本回归分析
    8.4 结论
第9章 进口与企业生产率
    9.1 理论模型
    9.2 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方法
    9.3 进口中间品与企业生产率
    9.4 中间投入品对生产率的作用渠道
    9.5 结论
第10章 全文总结及政策启示
    10.1 进口增长的原因
    10.2 进口贸易的影响
    10.3 启示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7)FDI可再生能源技术扩散对我国区域能源产业绩效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论文研究背景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论文研究思路、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论文的研究思路
        1.3.2 论文的主要内容
        1.3.3 论文的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之处
第2章 FDI可再生能源技术扩散与我国区域能源产业绩效理论解析
    2.1 FDI可再生能源技术扩散概念解析
        2.1.1 FDI概念解析
        2.1.2 可再生能源相关概念解析
        2.1.3 技术扩散概念解析
    2.2 我国区域能源产业绩效概念解析
        2.2.1 能源产业概念解析
        2.2.2 能源产业绩效概念解析
    2.3 可再生能源与我国能源产业发展现状解析
        2.3.1 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解析
        2.3.2 我国能源产业发展现状解析
    2.4 FDI可再生能源技术扩散与我国区域能源产业绩效构成要素解析
        2.4.1 FDI可再生能源技术扩散构成要素解析
        2.4.2 我国区域能源产业绩效构成要素解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FDI可再生能源技术扩散对我国区域能源产业绩效影响的概念模型
    3.1 技术溢出效应对我国区域能源产业绩效影响的理论研究
        3.1.1 技术溢出效应对我国区域能源产业经济绩效的影响
        3.1.2 技术溢出效应对我国区域能源产业环境绩效的影响
        3.1.3 技术溢出效应对我国区域能源产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3.2 技术吸收能力对我国区域能源产业绩效影响的理论研究
        3.2.1 技术吸收能力对我国区域能源产业经济绩效的影响
        3.2.2 技术吸收能力对我国区域能源产业环境绩效的影响
        3.2.3 技术吸收能力对我国区域能源产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3.3 概念模型构建
        3.3.1 假设条件
        3.3.2 概念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FDI可再生能源技术扩散对我国区域能源产业绩效影响实证研究
    4.1 主要变量测算
        4.1.1 测算方法介绍
        4.1.2 指标选取
        4.1.3 模型测算
    4.2 FDI可再生能源技术扩散对我国区域能源产业绩效影响实证检验
        4.2.1 面板数据模型
        4.2.2 模型的构建与数据的选取
        4.2.3 实证检验
    4.3 影响效应分析
        4.3.1 技术溢出效应对我国区域能源产业绩效的影响
        4.3.2 技术吸收能力对我国区域能源产业绩效的影响
        4.3.3 典型省市技术扩散对我国区域能源产业绩效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FDI可再生能源技术扩散促进我国区域能源产业绩效的对策
    5.1 基于技术溢出效应促进我国区域能源产业绩效的对策
        5.1.1 提高外商直接投资过程监管力度
        5.1.2 改善投资环境及完善市场体制
        5.1.3 鼓励可再生能源产品进口
    5.2 基于技术吸收能力促进我国区域能源产业绩效的对策
        5.2.1 扩大可再生能源产业市场规模
        5.2.2 加强可再生能源企业技术转化能力
        5.2.3 增加并合理使用我国能源产业R&D经费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日本东亚环境外交研究 ——基于区域公共产品理论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以及研究问题的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为什么选择日本在东亚区域的环境外交作为切入点
        三、研究问题的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和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内外区域公共产品理论研究文献综述
        二、国内外对日本环境外交研究文献综述
        三、关于区域公共产品理论和日本环境外交研究现状的评析
    第三节 本文的框架结构、创新点和研究方法
        一、本文框架结构
        二、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三、本文研究方法
第一章 区域公共产品理论与环境外交
    第一节 区域公共产品的理论框架
        一、区域公共产品理论的理论根源
        二、区域公共产品理论
        三、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的必要性及其理论政策涵义
    第二节 国际环境安全与环境外交
        一、国际环境安全观念的形成
        二、环境外交理论综述
    第三节 区域环境治理与区域环境公共产品的供给
        一、全球环境治理的困境
        二、区域环境治理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三、环境外交和区域环境公共产品
第二章 东亚环境问题及其区域环境公共产品
    第一节 东亚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一、东亚主要环境问题
        二、东亚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第二节 东亚区域环境公共产品的现状分析
        一、东亚区域环境公共产品
        二、东亚区域环境公共产品现状分析
第三章 日本环境外交及其在东亚环境公共产品供给中作用
    第一节 日本环境外交背景、发展阶段和特点
        一、日本环境外交的背景
        二、日本环境外交的发展阶段
        三、日本环境外交的目的
        四、日本环境外交的特点
    第二节 日本环境外交中供给国际环境公共产品的机制分析
        一、日本供给国际环境公共产品的国内决策机制
        二、参与和发起建立国际环境机制是日本供给国际环境公共产品最重要内容
        三、提供环境ODA是日本供给国际环境公共产品的重要载体
        四、日本非政府组织直接供给国际环境公共产品
        五、日本财界在供给国际环境公共产品中的直接作用
    第三节 日本在东亚区域环境公共产品供给中的主导作用
        一、日本在推动东亚区域环境公共产品供给和管理机制上的主导作用
        二、日本环境ODA是东亚区域环境公共产品供给的重要物资手段
        三、日本在促进东亚环境认知共同体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第四章 日本在东亚区域环境公共产品供给作用的案例研究
    第一节 日本在东亚酸雨跨境污染治理中的作用——一种加权总和型区域公共产品的供给
        一、东亚酸雨跨境污染的形成及其区域公共产品类型
        二、日本在东亚区域酸雨治理公共产品中的供给作用
        三、EANET现状整体分析
        四、日本供给加权总和型区域公共产品的意图和局限性分析
    第二节 日本在东亚海洋污染治理中的作用——一种总和型区域公共产品的供给
        一、东北亚海洋环境污染问题及其区域环境公共产品的供给类型
        二、西北太平洋行动计划(NOWPAP)
        三、NOWPAP现状整体分析
        四、日本对总和型区域公共产品的供给作用及其局限性
    第三节 日本在东盟国家森林退化治理中的作用——一种最弱环节型区域公共产品的供给
        一、东盟森林砍伐和退化问题及其区域环境公共产品供给类型
        二、东盟环境治理组织和机制
        三、东盟区域环境公共产品现状整体分析
        四、日本对东盟产生的“生态阴影”
        五、日本对最弱环节型区域公共产品的供给作用和局限性分析
    第四节 东亚区域环境公共产品运行状况以及日本作用的综合分析
        一、东亚区域环境公共产品的运行状况分析
        二、日本对不同汇总技术的区域环境公共产品的供给作用及其根源
第五章 日本视角下区域环境安全一体化对东亚共同体建设的推动作用
    第一节 日本视角下的东亚共同体的发展
        一、日本倡导下的东亚共同体的发展阶段
        二、日本倡导下的东亚共同体的核心要义
    第二节 通过构建环境安全共同体带动东亚共同体的可行性分析
        一、东亚共同体构建中的障碍
        二、构建区域环境安全共同体可以克服或避免东亚共同体建设中的障碍
    第三节 对日本推动东亚环境安全共同体的建议和对策分析
        一、完善日本国内环境外交决策机制,使对外政策更具统一性和有效性
        二、调整供给区域环境公共产品的手段和目的,推动区域环境合作力度
        三、借鉴欧美环境公共产品供给经验,破解东亚环境合作困局
终章 日本参与东亚环境公共产品供给的意义和困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一、日本供给东亚区域环境公共产品的积极意义
    二、日本东亚区域环境外交的困境
    三、中国参与区域环境公共产品的原则和途径
    四、东亚区域环境公共产品供给研究对区域公共产品理论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后记

(9)中日装备制造业贸易规模与结构的主要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中日装备制造业贸易规模的主要特征
    (一) 中日装备制造业贸易中方逆差显着
    (二) 中日装备制造业贸易在日本对外贸易中居重要地位
    (三) 中日装备制造业贸易受国际及两国国内经济形势影响深刻
    (四) 日本在华投资影响中日装备制造品的出口规模与结构
三、中日装备制造业贸易结构的主要特征
    (一) 中日装备制造业由资本品逐步向中间产品贸易转变
    (二) 中日装备制造业资本品贸易进口与出口结构变化呈非对称性
    (三) 中日装备制造业中间产品进口与出口结构变化相对均衡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 初步结论
    (二) 政策建议

(10)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的内容
    1.3 研究的创新之处和不足
        1.3.1 研究视角的创新
        1.3.2 研究方法的创新
        1.3.3 研究的不足之处
2.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回顾
    2.1 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2.1.1 垄断优势理论
        2.1.2 内部化理论
        2.1.3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2.1.4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2.1.5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2.1.6 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启发
    2.2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2.2.1 小规模技术理论
        2.2.2 投资发展阶段理论
        2.2.3 局部技术变动理论
        2.2.4 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
        2.2.5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启发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3.1.1 对外直接投资
        3.1.2 对外直接投资技术溢出
        3.1.3 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
    3.2 国外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文献综述
        3.2.1 国外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研究综述
        3.2.2 对国外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研究的评价
    3.3 国内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文献综述
        3.3.1 国内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理论研究综述
        3.3.2 国内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实证研究综述
        3.3.3 对国内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研究的评价
4. 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的特征
    4.1 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流量特征
        4.1.1 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流量绝对值迅速增长
        4.1.2 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流量的相对地位上升
    4.2 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存量特征
        4.2.1 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存量绝对值迅速增长
        4.2.2 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流存量的相对地位上升
    4.3 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行业分布特征
        4.3.1 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
        4.3.2 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行业侧重点发生改变
        4.3.3 中国对美国科学研究等高新技术行业的投资迅速增长
    4.4 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
        4.4.1 中国对美国投资行业分布广泛但集中度高
        4.4.2 我国民营企业没有充分发挥在美直接投资的优势
        4.4.3 我国对美国技术获取型投资占对美投资总额比例仍然较小
5. 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
    5.1 中国对美国不同方式的直接投资产生逆向技术溢出的机理
        5.1.1 中国企业并购美国企业产生逆向技术溢出的机理
        5.1.2 中国企业新建企业产生逆向技术溢出的机理
        5.1.3 中国企业在美设立研发机构产生逆向技术溢出的机理
        5.1.4 中美合作成立新企业产生逆向技术溢出的机理
    5.2 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前提条件
        5.2.1 中国企业与美国企业的技术差距不能过大
        5.2.2 中国跨国公司内部技术传导机制要顺畅
        5.2.3 增加技术获取型的对外直接投资比例
    5.3 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的影响因素
        5.3.1 中国与美国技术创新能力
        5.3.2 中国与美国的信息化程度
        5.3.3 中国与美国的人力资本情况
        5.3.4 中国与美国的宏观经济情况
6. 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
    6.1 模型的设置和数据的来源
        6.1.1 模型的理论基础
        6.1.2 模型中各变量的说明
        6.1.3 数据的来源说明
    6.2 实证过程和结果
        6.2.1 最小二乘回归
        6.2.2 偏最小二乘回归
7. 结论和政策建议
    7.1 结论
    7.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日本对中国的物化技术溢出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日本资源与张承志的文学书写[D]. 陈佳任.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7)
  • [2]基于吸收能力的进口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D]. 刘嘉欣. 南昌大学, 2018(12)
  • [3]进口服务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比较分析[D]. 崔兴华. 东北财经大学, 2016(06)
  • [4]地区安全公共产品供求关系与东亚安全困境[D]. 孙云飞. 山东大学, 2016(09)
  • [5]中国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技术外溢行业差异性研究[D]. 万洁洁. 广西大学, 2015(03)
  • [6]中国进口增长的原因及影响研究[D]. 韩平平. 中央财经大学, 2015(12)
  • [7]FDI可再生能源技术扩散对我国区域能源产业绩效影响研究[D]. 邢菁.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4(04)
  • [8]日本东亚环境外交研究 ——基于区域公共产品理论的视角[D]. 黄昌朝. 复旦大学, 2013(03)
  • [9]中日装备制造业贸易规模与结构的主要特征研究[J]. 胡小娟,唐天雷. 山东社会科学, 2013(06)
  • [10]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D]. 李莎. 山东大学, 2013(09)

标签:;  ;  ;  ;  ;  

日本物化技术对华溢出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