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噶尔盆地首次发现,同年发现中型油田

准噶尔盆地首次发现,同年发现中型油田

一、首创准噶尔盆地当年发现当年探明一个中型油田(论文文献综述)

李华[1](2021)在《苏联石油技术向中国的转移及影响——以中苏石油股份公司为例》文中提出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主要通过与中国在新疆合资创办中苏石油股份公司实现向中国转移先进的石油科学技术。这些科学技术包括石油勘探技术、石油钻井技术、石油开采设备、石油加工技术以及石油技术教育等。苏联石油技术向中国转移,不仅为新疆石油工业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科学技术基础,为中苏石油股份公司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为新中国培养了一批初步掌握石油科学技术并会使用先进石油工业设备的专门人才。

戴金星,倪云燕,董大忠,秦胜飞,朱光有,黄士鹏,于聪,龚德瑜,洪峰,张延玲,严增民,刘全有,吴小奇,冯子齐[2](2021)在《“十四五”是中国天然气工业大发展期——对中国“十四五”天然气勘探开发的一些建议》文中研究表明世界10个产气大国中仅有美国、俄罗斯和伊朗年产量达2 500×108m3或更多,预计2025年中国年产气量将达到2 500×108m3。中国天然气工业大发展有3个依据:①天然气资源丰富而探明率低,仅为8.6%,具有更快发展的资源优势;②过去35年,天然气产量持续增长,具有更快发展的增长优势;③2006年以来,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逐年上扬,具有更快发展的储量优势。近10年的天然气年产量增长率、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和天然气储采比都支持中国2025年年产气量达2 500×108m3。最后提出中国"十四五"加快天然气勘探开发的建议:①开辟鄂尔多斯盆地石炭系—二叠系页岩气勘探开发新领域;②攻克3个(北天山山前坳陷、柴北坳陷和西湖凹陷)隐伏煤系潜在大气区;③加速已探明的陵水17-2气田等探明地质储量1 000×108m3以上的7个大气田的开发;④增加气井和超深层探井的钻探。

张抗,白振瑞[3](2020)在《第三次全国油气勘探战略展开的优先指向》文中研究表明建国以来我国油气勘探经历了两次全国性战略展开,其成果为石油年产量跃上1×108t、2×108t的台阶奠定了基础。目前我国油气储、产量增长都出现了新拐点,石油新增储量和产量出现缓慢波状下降,天然气也开始出现储量产量增速明显变缓。必须进行油气勘探的第三次战略展开,向新区新领域再开拓,以求油气储产量实现新的战略接替。油气勘探第三次战略展开的优先指向为:大盆地内部的深—超深层,盆地边缘的逆冲-推覆构造带,中亚陆间区南带的上古生界,西藏高原,海域的海相中生界,非常规油气中的页岩油气、致密砂岩油气和煤层气。其中,常规油气的共同点为:目的层多位于深、超深层,以前中生代古老地层为主,以海相地层为主,新增储量产量中以气为主,勘探难度增大、成本明显升高。以上诸方面都已有了程度不同的区域地质和油气地质基础性研究,有的已有探明储量或重要的油气发现。实现油气勘探第三次战略展开的目标将有相当大的难度,道路将更加曲折。

曹峰毓[4](2019)在《国际能源革命与中国的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世纪以来,国际能源形势发生了重大和深刻变化。一方面,通过不懈的政策引导与技术进步,以风能、太阳能为代表的现代可再生能源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另一方面,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格局也在经历着剧烈的变化。可以说,随着可再生能源和非常规油气产业的加速发展,国际能源新体系的雏形正在形成,国际能源革命的大幕已经悄然拉开。对于中国而言,新一轮能源革命的意义重大。一方面,中国能源革命面临的形势复杂,挑战巨大。另一方面,此轮能源革命也为中国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升创造了条件。新时期下中国能源体系的发展问题已经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的“能源革命”,为中国的能源改革指明了方向。2017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了首个国家能源革命战略。中国的新一轮能源革命已经箭在弦上。在这种情况下,对国际能源革命与中国对策进行深入研究已经成为了时代赋予能源政治研究的重大使命。本文研究的主要思路如下:首先,通过研究人类社会历次能源革命的发展过程与影响,对能源革命与人类社会发展间的联系进行探讨。其次,通过对历次能源革命特征的总结,提出能源革命的概念;并根据是否发生体系性变革将能源革命细分为纵向与横向能源革命。同时,对能源革命的爆发条件与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再次,通过对能源领域重大技术突破的研究,判定当代国际能源革命的内容、现状、发展趋势与未来影响。最后,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并将中国与欧盟、美国的能源革命态势进行比较,判断中国能源革命的总体发展情况与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中国能源革命建设的不足与能源体系的发展特征,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提出政策建议。本文在对能源革命发展历程与现状梳理与总结的基础上,得出了以下结论:第一,能源革命是由重大技术突破引发,以提升能源服务质量为目的,并对人类社会造成巨大影响的全局性能源变革。第二,能源革命爆发的关键条件在于技术进步。新技术只有在突破原有技术理论极限且拥有合适资源支撑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引发能源革命。目前非常规油气革命与现代可再生能源革命爆发的条件已经成熟。其中,前者极大地扩展了可采油气资源的范围,后者则打破了化石燃料体系在资源储量、环境承载力等方面对人类社会发展限制。第三,与美欧地区相比,中国在能源革命建设中仍较世界先进水平有着明显差距,相对不利的政策环境成为了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第四,通过对中国能源体系发展特点的分析,笔者认为中国的能源革命建设的总体方向应为以低代价确保能源安全、同时兼顾环境保护。对于非常规油气产业来说,该领域的变革应主要集中在油气产业的上游与中游,主题应以公平和开放为主。对于现代可再生能源产业来说,该领域的变革应主要集中在补贴和电力市场两个领域。

孟广辉[5](2019)在《新疆油田公司玛河气田生产指挥中心建设项目后评价研究》文中提出项目后评价是指在项目竣工验收、投入运营后,对项目立项、建设、运营管理情况进行系统分析回顾,评价其经济、环境、社会效益。本文基于项目后评价理论与实践经验,从三大维度、九小维度对新疆玛河气田生产指挥中心建设工程展开项目后评价,包括:项目过程评价(前期工作、建设实施、生产运行)、项目效益评价(经济、社会、环境)、项目可持续性评价(能耗、管理技术与创新能力、安全运行)。在初步量化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成功度分析法,并结合层次分析法中的判断矩阵、专家打分法,进一步得出定量结果。分析认为,该项目在三大维度、九小维度均达到了项目立项预期,实现了项目规划目标。整体而言,项目实施较为成功,但在设计、投资、质量管理等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结合项目建设运营实际,本文最后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尤其建议关注项目信息化建设,以提高本项目后期运营的智能化水平。同时,对该项目的后评价,也为其他项目的建设运营提供了可参考经验。

于兴河,李顺利,谭程鹏,瞿建华,张驰,赵晨帆[6](2018)在《粗粒沉积及其储层表征的发展历程与热点问题探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化石能源消费的不断增长,常规砂岩与碳酸盐岩大中型油气田的勘探举步维艰,砂砾岩这种粗粒沉积的特殊油气藏再次走进勘探家的视野。近年来,中国砂砾岩储集层展现出巨大的油气潜力,尤其是新疆准噶尔盆地玛湖大型砾岩油藏的发现,亟待开展针对性的研究。作者梳理了全球粗粒沉积研究的发展历程,将其划分为:概念形成的萌芽(1885—1947)、成因分析的快速发展(1948—1987)以及理论形成的工业应用(1988至今)3个主要阶段,每个阶段均表现为科学家对粗粒沉积的热点与瓶颈问题进行了聚焦分析与探讨,由实际现象或油气田的发现引发出问题,开展成因探讨,形成理论后再指导实践的科学发展过程。综合每个阶段的研究主题以及代表性文章和事件,并结合作者长期研究过程中的思考,提出了当前粗粒沉积所面临的关键性热点问题与今后研究方向的建议,主要包括:古地形特征与坡度、沉积成因机制、相带与微相划分、水槽模拟实验、砾岩成岩作用、测井解释瓶颈、地震处理与解释以及定量地质知识库建立的需求等。

金之钧,蔡勋育,刘金连,张宇,程喆[7](2018)在《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近期勘探进展与资源发展战略》文中研究说明低油价以来,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化)油气勘探工作积极转变观念,以高效勘探为目标,立足大盆地、聚焦大目标,突出重点、分清层次,持续推进海相碳酸盐岩、东部陆相断陷盆地、中西部碎屑岩、页岩油气以及新区的突破发现与规模增储工程,形成了石油稳定增储稳产、天然气快速增储上产的局面。分析认为中国石化探区剩余油气资源丰富,石油勘探总体上处于早中期阶段、天然气勘探处于早期阶段,具备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在资源禀赋日益变差、国际油价持续低迷等多重因素叠加下,勘探工作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信心,以东部陆相断陷盆地、海相碳酸盐岩、中西部碎屑岩、页岩油气、海域等领域为重点,依靠理论、技术、管理创新,持续推进老区精细勘探、新区新领域突破发现工程,不断夯实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

张玲,陈萍,王惠民[8](2014)在《准噶尔盆地储量构成变化特征与启示》文中指出自1955年克拉玛依油田发现工业油气流以来,准噶尔盆地经历了60多年的勘探开发,相继发现了独山子、克拉玛依、石南等30多个油气田,累计探明石油储量24.63亿吨,天然气储量1 972.71亿立方米。本文通过回顾准噶尔盆地油气储量的发现历程,分析了油气储量在不同构造单元、不同层位的分布以及储量规模、储量丰度、储采平衡特征,剖析了资源探明程度与产量增长关系,展示了盆地储量、产量的增长潜力,为今后勘探开发规划提供参考。

郭仲军,刘亚峰[9](2011)在《沙南油田 千呼万唤始出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沙南油田位于昌吉州吉木萨尔县境内、准噶尔盆地东部沙漠边缘,距乌鲁木齐市北偏东直线距离约130公里,距克拉玛依市区约450公里。沙南油田是一座中型油田,它的发现,填补了准东地区中部油气生产地域的空白。沙南油田的稳定开发效果,是准东采油厂科学开采油气资源的结果。

苏文[10](2012)在《全球化油气竞争与中国的战略选择》文中研究说明经济全球化是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它使得许多国家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和相互竞争的局面。随着当代科技水平的迅猛发展,生产和消费水准的空前提高,单纯依赖国内发展,不仅越来越受到国内资源和市场限制,也无法满足消费者更加多样化的需求。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充分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两种资源,最大限度地参与国际分工,通过生产要素跨国流动实现战略资源的最优配置,实现国内产品成本最小化目标。同时经济全球化进程也伴随着各国国家利益之间、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矛盾。在全球化进程中,一个国家的实力已经不完全取决于本国的生产力总量,而决定于该国可绝对的控制并能稳定的获取全球资源尤其是战略资源的总量;一个国家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不再单纯地决定于它当前拥有财富的总量,而决定于能否保证这些财富不断得以增长并使国民生产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占有量;一个国家在竞争中的失败,不再表现为国家现有财富的丧失,而是为生产这些财富的全球资源供应链被切断。对于战争与和平的估计,始终是制定国际战略的一个重要问题。国家发展战略本质就是资源战略,在油气时代就表现为油气战略。油气战略关系着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随着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的油气战略不再是独立的圈闭体系,而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互动体系。全球化意味着油气生产和贸易向全球市场开放,石油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则导致对油气资源主导权的争夺更加激烈血腥。石油战略已不仅仅是局部的经济问题,而是关乎全局发展的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全局性问题。在全球化背景下,一个国家的能源形势与国际石油市场密不可分,深入分析全球油气竞争格局与走势,是确定国家油气战略的重要前提。分析中美石油产业成长历史并做相似性对比借鉴,有益客观的选择和设计中国的油气战略。随着全球经济逐步复苏,勘探开发投资和活动重新活跃,全球石油剩余探明储量进入缓慢增长阶段。后危机时期的全球油气市场恢复性繁荣,消费需求迅速反弹,资源供应总体上升,交易价格高位运行。应用自回归滑动平均混合模型(ARMA)建立全球石油储量成长模型和运用自回归—求和—滑动平均方法(ARIMA)建立全球石油产量增长模型,运用最小二乘法和指数平滑法建立中国各大区产量模型和中国石油消费量预测模型,定量出常态条件下全球和中国资源量增长前景和消费形态。本文提出“国内2亿、海外3亿”的供应结构目标,同时指出:南海深水是海洋时期新增油气战略重点区域;青藏高原和东海水域是下一个油气战略接续区。美国仍是全球石油体系的主导力量,其“霸权和平”下的石油战略仍是影响主要资源国和消费国油气供求态势的决定性变量,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中国油气的战略选择。鉴于美国在中东的整体实力的衰退和对非洲的资源企图的增强,建议在坚持油气来源多元化的同时,强化与中东国家的能源合作;在积极参与非洲油气合作和资源竞争的同时,认真发展与中亚里海,特别是俄罗斯广泛的、多模式的经济贸易和油气合作;适时拓展南美油气市场和北美非传统资源市场。建议迅速加强国家海军的远洋战力,提高相关武装(包括黑鹰特警)部队的现代化机动能力,提高中国军力的影响力和对油气战略通道的保障能力,确保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海洋时期中国油气的总体战略是:“稳定陆上突破深水发展海外”;国际化战略是:“加强中东争夺非洲发展中亚开拓其它”。

二、首创准噶尔盆地当年发现当年探明一个中型油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首创准噶尔盆地当年发现当年探明一个中型油田(论文提纲范文)

(1)苏联石油技术向中国的转移及影响——以中苏石油股份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苏联石油勘探技术向中国的转移及影响
    (一)地面地质调查
    (二)地球物理勘探
    (三)地形测量与岩心钻井
二、苏联油田钻井技术向中国的转移及影响
    (一)钻机
    (二)钻柱
    (三)钻头
三、苏联石油开采技术向中国的转移及影响
四、苏联石油加工技术向中国的转移及影响
    (一)对老厂进行技术设备改造
    (二)采用新生产装置和新工艺
五、苏联石油技术教育向中国的转移及影响
    (一)组织多种技术培训
    (二)派人员赴苏联留学
结 语

(2)“十四五”是中国天然气工业大发展期——对中国“十四五”天然气勘探开发的一些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天然气工业大发展的关键依据及重要条件
    1.1 中国天然气资源丰富而探明率低,具备更快发展天然气的资源优势
    1.2 中国天然气产量持续增长,具备更快发展天然气的增长优势
    1.3 中国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逐年上扬,具备更快发展天然气的储量优势
    1.4 预测2025年中国年产气量达2 500×108m3级
        1.4.1 近10年天然气产量增长率表明中国具备上产2 500×108m3级趋势
        1.4.2 中国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具备上产2 500×108m3级条件
        1.4.3 天然气储采比支持中国上产2 500×108m3级
    1.5“十四五”中国将成为热值当量天然气超过石油的产气大国
2 天然气勘探开发建议
    2.1 开辟鄂尔多斯盆地石炭系—二叠系煤系泥页岩气藏勘探新领域
    2.2 攻克3个隐伏煤系广布的潜在大气区
        2.2.1 攻克北天山山前坳陷隐伏中-下侏罗统煤系潜在大气区
        2.2.2 攻克柴北坳陷隐伏中-下侏罗统煤系潜在大气区
        2.2.3 攻克西湖凹陷隐伏古近系—新近系煤系潜在大气区
    2.3 加速陵水17-2气田等探明地质储量1 000×1 08m3 以上的7个大气田的开发,增加年产气1 00×1 08m3
    2.4 增加气井和超深层气探井的钻探
3 结论

(3)第三次全国油气勘探战略展开的优先指向(论文提纲范文)

1 历史的回顾:第三次全国油气勘探战略展开势在必行
2 常规油气领域的新区新领域开拓
    2.1 大盆地内部的深—超深层
        2.1.1 隆坳格局及其演化是盆地演化的首要因素
        2.1.2 多套多类型烃源岩多期生烃
        2.1.3 储层发育和深部流体的作用
        2.1.4 断裂在成藏中的作用
    2.2 盆地边缘的逆冲-推覆构造带
        2.2.1 中、深部具备形成油气田群的基本条件
        2.2.2 滑脱层及其顶蓬构造效应
        2.2.3 特别艰难曲折的勘探历程
    2.3 中亚陆间区南带的上古生界
        2.3.1 中亚陆间区南带发育的总体特征
        2.3.2 中亚陆间区南带中、新生代的后期改造
        2.3.3 已见到源于上古界的大量油气显示和油气田
    2.4 西藏高原
        2.4.1 新生界裂谷系
        2.4.2 前新生界羌塘盆地
    2.5 海域的海相中生界
    2.6 常规油气新区新领域勘探的共同点
        2.6.1 目的层多位于深、超深层
        2.6.2 以前中生代古老地层为主
        2.6.3 以海相地层为主
        2.6.4 新增储量产量中以气为主
        2.6.5 勘探难度增大,成本将明显升高
3 非常规油气领域的新区新领域开拓[68]
    3.1 页岩气
    3.2 页岩油
    3.3 致密(砂岩)气
    3.4 致密(砂岩)油
    3.5 煤层气
4 结语

(4)国际能源革命与中国的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 对于国内外研究态势的整体分析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国外研究现状
        (四) 对现有研究的评价
    三、研究思路和主要创新
        (一) 写作思路
        (二) 框架结构
        (三) 研究方法
        (四) 创新点
第一章 能源革命与人类历史进程
    第一节 主动用火革命的爆发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主动用火技术诞生的背景与主要表现
        二、主动用火技术对人类社会造成的主要影响
    第二节 蒸汽机革命的爆发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蒸汽机技术诞生的背景
        二、蒸汽机技术的诞生与普及
        三、蒸汽机技术对人类社会造成的主要影响
    第三节 电力与内燃机革命的爆发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电力和内燃机技术诞生与实用化的背景
        二、电力和内燃机技术的诞生与普及
        三、电力与内燃机技术对人类社会造成的主要影响
    第四节 对能源革命历史地位的再思考
        一、能源革命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必然性与关键变量
        二、能源革命影响历史进程的一般路径
第二章 能源革命的相关理论及其建构
    第一节 能源革命的基本特征
        一、能源革命的共性特征
        二、能源革命的差异性特征
    第二节 能源革命的概念建构
        一、能源革命的整体概念
        二、能源革命二维概念框架的建立
        三、与“能源转型”的概念辨析
    第三节 能源革命的爆发条件与发展模式
        一、能源革命爆发的基本条件
        二、能源革命的发展模式
第三章 当代国际能源革命的爆发条件
    第一节 非常规油气革命的爆发条件
        一、非常规油气技术的日益成熟
        二、非常规油气技术对常规油气技术的突破与发展潜力
        三、有利市场条件对非常规油气产业发展的促进
    第二节 现代可再生能源革命的爆发条件
        一、现代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日益成熟
        二、现代可再生能源技术对化石能源技术的突破与发展潜力
        三、有利政策环境对现代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促进
第四章 当代国际能源革命的现状、趋势与可能影响
    第一节 当代国际能源革命的现状
        一、非常规油气革命的现状
        二、现代可再生能源革命的现状
    第二节 当代国际能源革命的发展趋势
        一、当代国际能源革命发展方向的差异性
        二、纵向与横向能源革命的互动
        三、双重革命下至21世纪中叶世界能源市场的变化趋势
    第三节 当代国际能源革命对人类社会的未来影响
        一、环境问题的改善
        二、对经济增长的推动
        三、对能源政治的重塑
第五章 对中国能源革命的现状分析、态势评估与政策思考
    第一节 中国能源革命的发展现状
        一、中国非常规油气产业的发展现状
        二、中国现代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现状
    第二节 对中国能源革命的态势评估
        一、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二、对中国能源革命的条件评估
        三、对中国能源革命的进度评估
        四、对中国能源革命的整体评估
    第三节 对中国能源革命的政策思考
        一、中国能源体系的基本特点与发展趋势
        二、对中国能源革命的宏观政策建议
        三、对中国能源革命的微观政策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5)新疆油田公司玛河气田生产指挥中心建设项目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民经济发展对天然气资源需求旺盛
        1.1.2 玛河气田储量可观开发工作仍需加强
        1.1.3 生产指挥中心是开发气田的重要保障
    1.2 研究内容及目的
        1.2.1 项目基本信息
        1.2.2 项目建设过程
        1.2.3 本文研究目的
    1.3 研究方法及路线
        1.3.1 本文结构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综述
    2.1 项目后评价的涵义
        2.1.1 基本涵义
        2.1.2 项目后评价的发展
        2.1.3 项目后评价的意义
    2.2 项目后评价内容
        2.2.1 后评价的主要内容
        2.2.2 本项目后评价的具体内容
    2.3 项目后评价的主要方法
        2.3.1 成功度分析法
        2.3.2 对比分析法
        2.3.3 逻辑框架法
        2.3.4 层次分析法
        2.3.5 模糊评价法
第三章 项目过程评价
    3.1 前期工作评价
        3.1.1 工程项目方案评价
        3.1.2 项目决策评价
        3.1.3 初步设计评价
    3.2 建设实施评价
        3.2.1 施工图设计评价
        3.2.2 工程建设评价
        3.2.3 工程管理评价
    3.3 生产运行评价
        3.3.1 交接准备
        3.3.2 生产试运行情况
        3.3.3 生产运行
第四章 项目效益评价
    4.1 经济效益评价
        4.1.1 投资概况
        4.1.2 投资执行情况评价
        4.1.3 投资控制的经验
        4.1.4 资金来源及到位情况
        4.1.5 气田业绩指标完成情况
    4.2 环境效益评价
        4.2.1 环境管理控制措施
        4.2.2 污染源及污染物的管理
        4.2.3 征占土地
    4.3 社会效益评价
        4.3.1 产气保供
        4.3.2 促进经济发展
        4.3.3 营造企业文化
第五章 可持续性评价
    5.1 能耗评价
        5.1.1 项目能耗指标选择
        5.1.2 项目能耗概况
    5.2 管理和技术创新能力评价
        5.2.1 人力资源管理
        5.2.2 安全生产管理
        5.2.3 全过程精细化管理
    5.3 安全运行评价
        5.3.1 安全预评价
        5.3.2 安全验收评价
第六章 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及定量分析
    6.1 成功度分析法概述
        6.1.1 主要内容
        6.1.2 基本思路
        6.1.3 权重的确定
    6.2 成功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6.2.1 基本指标体系
        6.2.2 权重计算程序
        6.2.3 权重计算结果
    6.3 项目后评价结果分析
        6.3.1 项目过程评价结论
        6.3.2 项目效益评价结论
        6.3.3 可持续性评价结论
        6.3.4 项目综合评价结论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6)粗粒沉积及其储层表征的发展历程与热点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概念形成的萌芽阶段 (1885—1947)
    2.1 粗粒沉积研究的开端—经典三角洲
    2.2 Φ值的提出与粒级界限的划分
    2.3 首个大型砂砾岩油气田的发现
3 成因分析的快速发展阶段 (1948—1987年)
    3.1 二战后砂砾岩油田的相继发现
        3.1.1 国外典型砂砾岩油田的发现与特点
        3.1.2 国内典型砂砾岩油田的发现与特点
    3.2 冲积扇相带划分及其模式建立
    3.3 砂砾岩的结构分类与储集层特点
    3.4 流体成因讨论与多种沉积类型
    3.5 粗粒沉积垂向序列分析与模式
4 理论形成的工业应用阶段 (1988至今)
    4.1 粗粒沉积概念与模式系统形成
    4.2 中国砂砾岩油气田的再次发现
    4.3 多种成因解释与物源特征分类
    4.4 粗粒沉积岩相划分与沉积作用
    4.5 地震上砂砾岩体识别方法探讨
    4.6 碎屑流物理水槽实验及其启示
    4.7 砂砾岩测井解释的难点与思路
    4.8 国际会议重点与学术研讨方向
5 热点问题
    5.1 古地形及其坡度
        5.1.1 问题的提出
        5.1.2 方法与成因探讨
        5.1.3 未来方向与建议
    5.2 成因机制的分析
        5.2.1 问题的提出
        5.2.2 未来方向与建议
    5.3 相带与微相划分
        5.3.1 问题的提出
        5.3.2 未来方向与建议
    5.4 水槽模拟的实验
        5.4.1 问题的提出
        5.4.2 未来方向与建议
    5.5 砾岩的成岩作用
        5.5.1 问题的提出
        5.5.2 未来方向与建议
    5.6 测井解释的瓶颈
        5.6.1 问题的提出
        5.6.2 未来方向与建议
    5.7 地震处理与解释
        5.7.1 问题的提出
        5.7.2 未来方向与建议
    5.8 定量地质知识库
        5.8.1 问题的提出
        5.8.2 未来方向与建议
6 结论

(7)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近期勘探进展与资源发展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1 勘探进展
    1.1 塔里木盆地海相勘探发现顺北油田
    1.2 四川盆地西部海陆相天然气勘探快速发展
        1.2.1 海相勘探发现彭州气田
        1.2.2 陆相勘探取得侏罗系商业发现
        1.2.3 二叠系火成岩新领域勘探取得好苗头
    1.3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多层系勘探稳定增储
    1.4 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天然气勘探持续发现
    1.5 东部断陷盆地精细勘探全面推进
    1.6 四川盆地及其周缘页岩气勘探快速建产
    1.7 外围新区勘探不断取得重要发现
        1.7.1 涠西南凹陷石油勘探取得重要新发现
        1.7.2 银额盆地新区石油勘探取得重要新发现
2 发展战略
    2.1 形势与挑战
    2.2 应对低油价的主要做法
    2.3 发展潜力
    2.4 发展方向
        2.4.1 东部断陷盆地
        2.4.2 海相碳酸盐岩
        2.4.3 中西部碎屑岩
        2.4.4 发展页岩油气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3 结语

(8)准噶尔盆地储量构成变化特征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储量发现历程
2储量的分布特征
    2.1不同构造单元的油气储量分布
    2.2不同层位的油气储量分布
    2.3储量规模和储量丰度特征
3储采平衡状况
    3.1资源探明程度与产量增长关系
    3.2储量增长与产量关系
4启示

(10)全球化油气竞争与中国的战略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1.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4 研究文献
    1.2 研究内容与科学问题
        1.2.1 建立全球油气资源量与中国油气消费量模型
        1.2.2 温故知新:中国油气战略回顾和分析
        1.2.3 他山之玉:美国油气地图及其战略分析
        1.2.4 向南突围:海洋时代中国油气战略实施要点
        1.2.5 定性定量:绘制中国油气战略地图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理论视角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3.4 研究方案
    1.4 研究成果与主要创新
        1.4.1 研究成果
        1.4.2 主要创新
第2章 后危机时期全球经济与油气市场
    2.1 全球经济恢复性增长
        2.1.1 全球经济触底反弹
        2.1.2 油气需求迅速上升
        2.1.3 勘探开发重新活跃
        2.1.4 炼油能力继续增长
        2.1.5 油气公司业绩回升
        2.1.6 漏油事件影响深远
        2.1.7 政治动荡威胁减产
    2.2 中国经济及油气产业转型发展
        2.2.1 中国经济继续高速发展
        2.2.2 国内油气需求强劲反弹
        2.2.3 国内油气产量稳定增长
        2.2.4 国内炼油能力继续增加
        2.2.5 油气管道建设快速推进
        2.2.6 石油战略储备能力提高
        2.2.7 三大公司实力明显提高
        2.2.8 产业规制建设取得进展
    2.3 全球经济与油气市场发展趋势
        2.3.1 全球经济保持增长油气供需基本平衡
        2.3.2 “十二五”中国经济将持续稳定发展
        2.3.3 石油需求继续增长天然气市场供需两旺
        2.3.4 炼化产业继续扩张结构调整深度优化
        2.3.5 油气市场稳步发展石油价格总体趋升
        2.3.6 国内油气开发:“稳定大陆发展海洋”
    2.4 小结
第3章 中美油气资源量增长比较研究
    3.1 美国石油储量成长历史
        3.1.1.起步阶段(1900—1919)
        3.1.2 快速增长阶段(1920~1945)
        3.1.3 稳定增长阶段(1946~1970)
        3.1.4 递减阶段(1971~2004)
    3.2 美国油气资源量变化的影响因素
        3.2.1 储量增减因素
        3.2.2 市场油价因素
        3.2.3 开发强度因素
        3.2.4 理论发展与技术进步因素
        3.2.5 政策法规因素
    3.3 美国原油产量历史阶段
        3.3.1 起步阶段(1900~1919)
        3.3.2 快速增长阶段(1920 ~1965)
        3.3.3 高位稳定阶段(1966~1975)
        3.3.4 递减阶段(1976—2009)
    3.4 中国油气储量与产量成长历程
        3.4.1 中国油气资源量与储量
        3.4.2 中国油气储量增长与年度资源探明率
        3.4.3 中国油气勘探工作量
        3.4.4 中国的油气勘探理论与技术
        3.4.5 中国原油储量增长历史阶段
        3.4.6 中国未来储量增长领域
        3.4.7 中国石油产量历史
    3.5 中美石油储量与产量历史对比
        3.5.1 中美原油资源基础对比
        3.5.2 中美原油储量增长对比
        3.5.3 中美勘探工作量对比
        3.5.4 中美石油产量历史对比
    3.6 结论
第4章 全球油气竞争与供应潜力模型
    4.1 二战以后全球经济增长
    4.2 现阶段全球油气竞争态势
        4.2.1 全球油气心脏地带基本形成
        4.2.2 全球经济严重失衡
        4.2.3 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下降
        4.2.4 全球新油气权力中心形成
        4.2.5 全球金融资本流动性加剧
        4.2.6 国际货币体系面临新的挑战
        4.2.7 中东北非政治动荡加剧油价走高和波动
        4.2.8 非传统油气领域争夺升级
    4.3 全球油气储量增长模型
        4.3.1 全球石油储量成长模型设计
        4.3.2 应用ARMA 建立全球石油储量成长模型
        4.3.3 模型预测结论
    4.4 全球油气产量增长模型
        4.4.1 全球石油产量增长模型设计
        4.4.2 运用ARIMA 建立全球石油产量增长模型
        4.4.3 模型预测结论
    4.5 小结
第5章 海洋时期中国油气的供求模型与发展路径
    5.1 中国油气发展历史回顾
        5.1.1 玉门摇篮时期(1939~1959)
        5.1.2 大庆会战时期(1955~1978)
        5.1.3.全国拓展时期(1979~2009)
        5.1.4.海洋发展时期(2010~现在)
    5.2 中国各大区石油剩余可开采量模型
        5.2.1 建立石油产量预测模型的设计思路
        5.2.2 运用最小二乘法建立中国各大区石油产量模型
        5.2.3 模型预测结论
    5.3 中国石油消费量增长模型
        5.3.1 指数平滑法应用思路
        5.3.2 指数平滑法建立石油消费量预测模型
        5.3.3 模型预测结论
    5.4 海洋时期的中国油气战略
        5.4.1 中国油气进入海洋发展时期
        5.4.2 陆地油气开发的忧患——以延安志丹县为例
        5.4.3 中国国内油气战略——“稳定陆上突破深水发展海外”
第6章 美国油气地图与中国的战略选择
    6.1 美国油气地图及战略内涵
        6.1.1 美国油气战略的目标定位
        6.1.2 美国油气战略的系统内涵
        6.1.3 美国油气战略的深刻启示
    6.2 美国油气战略的真实意图
        6.2.1 对非洲资源的新企图
        6.2.2 大中东计划的衰落
        6.2.3 对中亚里海的强行渗透
        6.2.4 对欧洲和亚太的无奈
        6.2.5 对北美、拉美的怀柔和控制
    6.3 海洋时期中国油气的战略选择
        6.3.1 美欧等国油气战略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6.3.2 海洋时期中国油气战略的适应空间
        6.3.3 全球化时代中国油气的战略选择
第7章 结论与思考
    7.1 主要研究成果与认识
    7.2 本文创新点
    7.3 进一步研究思考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作者简介
附录2 论文发表及学术成果

四、首创准噶尔盆地当年发现当年探明一个中型油田(论文参考文献)

  • [1]苏联石油技术向中国的转移及影响——以中苏石油股份公司为例[J]. 李华. 西伯利亚研究, 2021(05)
  • [2]“十四五”是中国天然气工业大发展期——对中国“十四五”天然气勘探开发的一些建议[J]. 戴金星,倪云燕,董大忠,秦胜飞,朱光有,黄士鹏,于聪,龚德瑜,洪峰,张延玲,严增民,刘全有,吴小奇,冯子齐.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21(01)
  • [3]第三次全国油气勘探战略展开的优先指向[J]. 张抗,白振瑞. 中外能源, 2020(06)
  • [4]国际能源革命与中国的对策[D]. 曹峰毓. 云南大学, 2019(09)
  • [5]新疆油田公司玛河气田生产指挥中心建设项目后评价研究[D]. 孟广辉. 长安大学, 2019(01)
  • [6]粗粒沉积及其储层表征的发展历程与热点问题探讨[J]. 于兴河,李顺利,谭程鹏,瞿建华,张驰,赵晨帆. 古地理学报, 2018(05)
  • [7]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近期勘探进展与资源发展战略[J]. 金之钧,蔡勋育,刘金连,张宇,程喆. 中国石油勘探, 2018(01)
  • [8]准噶尔盆地储量构成变化特征与启示[J]. 张玲,陈萍,王惠民. 当代石油石化, 2014(09)
  • [9]沙南油田 千呼万唤始出来[J]. 郭仲军,刘亚峰. 中华儿女, 2011(24)
  • [10]全球化油气竞争与中国的战略选择[D]. 苏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01)

标签:;  ;  ;  ;  ;  

准噶尔盆地首次发现,同年发现中型油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