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水平射击时的枪口方向

谈水平射击时的枪口方向

一、谈水平射击时的枪口方向(论文文献综述)

寒木钓萌[1](2021)在《如果在月球上……》文中研究指明各种枪有不同的射程,从几百米到上千米不等。通常来说,一把枪的射程越远,性能就越好。你想过吗,如果将同样的一把枪带到月球上,它的射程会有什么变化?能比在地球上射得更远吗?如果更远的话,能远多少?相信等你知道结果后,一定会大吃一惊的。这是个有趣的问题。虽然我们没有去过月球,更不可能打枪,但仍然可以通过这个问题了解一些知识。别打岔,我们就要开始了。

张梦迪[2](2021)在《手枪与步枪射击运动员注意特征与射击技术水平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注意力的参与是进行体育活动的关键。当处于注意的状态时,心理活动会对一定数量的刺激进行选择和集中,当没有了注意力的参与时,任何形式的活动都将无法持续和进行。特别在体育竞赛时,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是运动员顺利进行比赛的重要条件之一。射击运动对运动员注意品质有着较高要求的运动项目。注意作为诸多心理因素之一,在射击比赛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进一步研究了解不同的射击项目注意品质特点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中使用注意心理测试量表,对不同性别、年龄段、训练年限、运动等级射击运动员进行注意特征各维度进行测试。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分析手枪、步枪项目的注意特征特点与发展规律,了解手枪步枪注意特征与射击技术间的关系。通过研究为完善射击项目心理选材、训练监控以及比赛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本文研究对象分为山东省射击队与同省其他地市两支业余训练队的手枪运动员(32人)、步枪运动员(42人),并且要求训练年限均在三年以上且具有二级以上运动水平。研究过程分两步:集中采用注意力测试量表对研究对象进行注意分配、注意稳定、注意广度和注意转移进行测试,尝试找出射击运动员注意特征各维度的性别、年龄段、训练年限、运动等级所存在哪些差异;对不同运动等级运动员使用装有SCATT MX-02激光瞄准测试分析系统的枪支进行60发气枪实弹射击,得到运动员射击技术评价,通过对注意特征与射击技术的关系研究,了解射击运动员注意特征的性别、年龄段、训练年限、运动等级特点。通过对两项目射击运动员注意特征与射击技术关系研究后,得出以下研究结果:1.手枪、步枪项目射击运动员注意分配(F=16.109,p<0.05)、注意广度(F=6.113,p小于0.05)出现显着性差异。2.不同性别手枪步枪运动员注意各维度未呈现出显着性差异(p>0.05)。不同年龄段、训练年限、运动等级手枪项目运动员注意稳定呈现显着性差异(p<0.05);步枪项目注意广度呈现显着性差异(p<0.05)。随年龄、训练年限、运动等级增加,手枪项目注意稳定水平逐步提高;步枪项目注意广度逐步降低。3.不同训练年限手枪射击技术存在显着差异(p<0.05),且随训练年限手枪射击技术也逐步增加;步枪项目训练年限3-5年组与6-8年、9年以上两年限组运动员射击技术出现显着性差异(p<0.05),且训练年限6-8年与9年以上组射击技术差异性不大。小年龄组与大年龄组手枪步枪射击运动员射击技术呈现显着性差异(p<0.05);一般水平组与高水平组手枪步枪射击运动员射击技术呈现显着差异(p<0.05)。大年龄组与高水平组运动员射击技术显着优于小年龄组与一般水平组。4.手枪项目射击技术不存在性别差异(p>0.05),男子手枪注意稳定与射击技术呈显着正相关,女子手枪注意转移与射击技术呈显着正相关(p<0.05);步枪射击技术女子步枪优于男子步枪,不同性别步枪注意特征与射击技术无关。训练年限6-8年与9年以上组、大年龄组、高水平组,手枪注意广度与射击技术呈显着正相关(p<0.05)。训练年限6-8年与9年以上组、大年龄组、高水平组步枪注意广度与射击技术呈显着负相关(p<0.05),高水平组步枪注意分配与射击技术呈负相关(p<0.05);一般水平组步枪注意广度、注意分配与射击技术呈显着正相关。研究结论:1.步枪注意分配水平高于手枪,手枪注意广度高于步枪。随年龄、训练年限、运动等级增加,手枪注意稳定维度逐渐升高;步枪注意广度则逐渐降低。2.手枪射击技术无性别差异;手枪射击技术随训练年限的增加而提高。步枪项目女子步枪优于男子步枪;步枪射击技术训练年限达到6年后逐渐趋于稳定。手枪步枪运动员18岁前为射击技术快速提高关键阶段,18岁后射击技术逐渐稳定。且手枪步枪运动员运动等级达到一级水平后射击技术达到高水平阶段。3.手枪注意广度越高,射击技术越佳;女子手枪注意转移越高,射击技术越佳;男子手枪注意稳定越高;射击技术越佳。步枪项目注意广度、注意分配越低,射击技术越佳。不同性别步枪运动员注意特征与射击技术不相关。

张洁[3](2021)在《优秀射击运动员射击表现的脑电特征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现代运动训练方法的发展,运动员在创造出更高的运动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更严峻的竞争与挑战。射击运动涉及精准的瞄准过程,需要射手拥有良好的认知与运动控制能力,以保证最佳的射击状态。近年来运动科学结合神经电生理学,不断寻找量化评估运动员能力及其能力提升的手段。在各种神经电生理学信号研究中,脑电图作为一种分析技术手段,具有安全高效、时间分辨率高的特点。目前关于射击运动的相关研究主要从专家射手与新手对比、射击状态以及射击表现三个方面展开,但迄今为止很少有人研究竞争压力对射击表现的影响。面对激烈的竞赛环境,射手可能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在这种竞争压力下,运动员的射击表现、射击状态可能会受到影响。为了探究竞争压力对射击运动员射击击发前大脑皮层活动的影响,本研究设计了10米气步枪竞争射击实验。招募11名国家射击运动员完成60枪射击实验,同时采集他们射击过程中的脑电和心电信号。通过对射击运动员脑电功率谱和脑电微状态的分析,从射击表现、射击状态以及射击能力三个方面展开讨论。研究结果表明在竞争压力下,运动员可以维持稳定的射击表现,同时,脑电神经活动表明射击运动员大脑通过调用更多注意力与视觉资源来应对竞争压力。另外,通过建立脑电特征参数与射击表现的多元回归模型,发现射击能力与大脑资源分配具有显着的线性相关性。微状态分析结果发现,静息和射击状态下的脑电微状态时间序列参数存在差异,这些微状态时间序列参数差异性反映了射击运动员大脑神经电活动过程中的时域波动特点,也说明了相较于静息态,射手在射击任务下大脑内部功能性状态的改变。本研究探讨了优秀射击运动员射击表现的脑电特征,通过两种分析方法,分析了射击运动员在不同状态下的生理信号特征参数变化,建立了基于生理参数与射击表现之间的线性模型。通过微状态分析,探讨了静息态与射击态大脑状态转换的动力学参数变化。本研究从神经学角度量化评估了射击表现及射击状态,研究结果为筛查具有射击潜能的选手提供了脑电量化指标,对于指导射击运动员提升运动表现提供了神经学指标依据。

杨久琪[4](2020)在《后向散射式光幕探测性能优化方法》文中指出在常规身管武器测试中,光幕测试系统可以有效地获取被测装备弹丸飞行速度、射击速率、射击密集度等关键参数。传统光幕阵列测试系统基于无源光电探测技术,易受天空亮度起伏、气象环境因素影响,且在夜晚无法正常使用,而后向散射式光幕测试系统则基于有源光电探测原理,可有效避免传统光幕阵列测试系统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因此,本课题以后向散射式光幕测试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旨在有效提升系统探测能力,通过研究建立了系统探测模型,并进行了数字仿真及实验。主要研究内容及贡献如下:1)对后向散射式光幕探测系统国内外发展现状进行综述,归纳了其不足及弊端。基于前人研究基础上,研究了后向散射式光幕的探测原理,并结合现有的光幕测试系统探测性能评定方法,提出一种适用于后向散射式测试系统性能评定方法,为以下的研究提供了基础。2)基于后向散射式光幕探测原理,建立了系统采用不同结构时的探测模型,并针对不同目标特性对系统探测模型进行了修正。在设定参数下,进行了系统探测性能仿真,对几种口径弹丸及不同破片的探测能力对比,并得到了最优化模型。3)根据两靶区截测速的测试情形,以后向散射式光幕探测原理和探测模型为基础,结合实际测试布靶参数,研究了应用于身管武器弹丸速度测试及定向预制破片速度测试情况下后向散射式光幕探测系统对目标的捕获率,建立了系统捕获率数学模型。4)利用菲涅尔透镜的大通光孔径及双光源,设计了一种后向散射式光幕探测系统试验样机,并完成了系统探测性能验证实验。采用了两种不同口径的模拟弹丸,并分别验证了系统单光源与双光源工作时的性能。实验结果说明理论值与模拟实验测量值基本一致,验证了所建立的系统模型。本文研究了后向散射式光幕探测技术,建立了系统探测模型及其捕获率模型,并对其性能行了仿真,验证了所建立的系统模型,对相关理论研究和测试工作具有促进意义。

车林耿[5](2019)在《基于机器学习的网络游戏作弊行为识别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网络游戏行业的发展壮大,游戏外挂、辅助脚本、虚拟发报机、鼠标宏等游戏作弊行为日益猖獗,严重影响游戏平衡与玩家体验。尤其在射击类为主流的电子竞技网络游戏中,作弊行为不仅影响玩家游戏体验,甚至影响竞技比赛的结果。而众多作弊方式中,以一系列宏编程脚本驱动硬件实现的鼠标宏为最难识别和防范的对象,使用鼠标宏的作弊行为大多数靠人为举报和人工检测来查证。其难以从程序和报文角度察觉的属性,也成为本文研究所使用的最佳作弊方式。机器学习作为一门交叉领域的学科,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分析方式也逐渐成为现今数据识别、分类的主流。使用机器学习对网络游戏作弊数据进行分析,成为现今各大网络游戏公司重点关注的方向,而现有的利用机器学习进行网络游戏作弊行为识别的工作多基于实际游戏应用,少有理论框架总结。本文结合分析各类型网络游戏的数据特点,研究并设计了一套完整的基于机器学习的网络游戏作弊行为识别系统原型,以某款射击类网络游戏平台为实例,验证了本文研究成果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将机器学习方法在网络游戏作弊行为识别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础。本文还提出一种网络游戏数据映射和处理方法(IBGDM),与多数将游戏属性直接作为输入不同,该方法更契合成熟的机器学习方法并且得到更好的识别效果,利用该方法提取的数据集可供相关研究者作进一步研究。本文在研究中为追求数据真实性,仿真了《绝地求生》游戏并使用官方枪械数据。本文的基于图像信息矩阵映射的数据提取方法借鉴了图像识别的实现过程,从识别准确率结果来看效果颇佳。从数据主成分分析结果来看,本文的自制FCM数据集简洁且分类可行,相较于前人使用的角色属性数据作为输入的方法数据规模较小也更易于学习。从模型准确率比较结果来看,基于本文FCM数据集,ResNet模型的分类识别率要高于SVM模型,99.22%和97.12%的准确率远高于前人基于属性数据的神经网络模型的84.7%。这不仅说明本论文提出的游戏作弊识别领域的机器学习研究流程的逻辑完整性和实现可行性,也说明本文的作弊行为识别方法成功识别难以检测的鼠标宏作弊现象,节约了人工检测时间成本。最后,本文结合数据集类别划分和游戏运营策略提出几种对模型准确率和机器学习指标进行提升的方法,为今后机器学习在网络游戏作弊识别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建议。

肖俊波[6](2019)在《小口径自动炮低后坐发射与振动控制技术研究》文中指出以科研项目中的多种小口径自动炮系统为研究对象,以武器系统低后坐发射和连发射击身管振动控制为主要研究内容,结合多体系统动力学、枪炮内弹道学、气体动力学等理论与方法,对所研究的小口径自动炮系统低后坐发射机理及技术、架座受力与身管振动控制的关键影响因素等方面展开研究工作,解决武器系统发射时后坐力大、振动剧烈的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某小口径自动炮的结构特点和发射原理,考虑身管和架座弹性变形建立了火炮连发射击刚柔耦合多体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数值计算获得了单发和连发射击条件下的后坐运动和后坐力规律,与试验测试结果吻合较好,并发现了不同射速对后坐力变化有较大影响,获得了摩擦阻尼缓冲器参数与射速的匹配关系对后坐力的影响规律,合理匹配小口径自动炮射速与摩擦阻尼缓冲器的相关参数,能够有效降低该火炮的后坐力。(2)提出了将膛口制退器和缓冲器两者合理匹配的高效减后坐力技术,实现大幅度降低自动炮连发射击后坐力。建立了小口径自动火炮刚柔耦合多体动力学模型,通过仿真计算,使该自动炮后坐力得到了显着降低,理论计算曲线与试验曲线基本相符。得出了只有将高效的膛口制退器与缓冲器的参数合理匹配,才能使小口径自动炮的后坐力得到显着降低的结论。(3)采用“正交实验设计”与“N元M次正交多项式数值拟合”相结合,对制退器与摩擦阻尼缓冲器参数匹配进行了优化设计,得出了制退器与摩擦阻尼缓冲器结构参数的最优解。这两种优化方法相结合,对所建立的复杂数学模型,可以方便、快捷、精确地求解出设计方案中的最优解,这种优化设计方法不仅计算量相对较小而且最优解精确度较高。(4)提出并设计了新型时延式喷管气流反推减后坐装置,并与多种膛口制退器进行了匹配和分析。推导了含有变质量项的内弹道方程组和含有变质量项的后效期火药燃气基本运动方程组,建立了时延式喷管装置多体动力学数学模型。分析了时延式喷管气流反推减后坐装置对膛口制退器制退效率的影响。新型时延式喷管气流反推减后坐装置与膛口制退器两者有机相结合,既能够明显使身管武器发射的后坐力降低,又能够对弹丸的初速影响较小。(5)提出将高效膛口制退器、时延式喷管减后坐装置和新型阻尼可调缓冲器3者相结合的复合型减后坐技术,建立了小口径自动炮复合型减后坐刚柔耦合数学模型。经过仿真分析和试验验证,计算结果曲线与试验曲线基本相符。将高效膛口制退器、时延式喷管减后坐装置和新型阻尼可调缓冲器3者相结合的复合型减后坐技术能够有效使自动炮后坐力显着降低。(6)提出了利用喷管气流反推动力偶来同步控制火炮身管振动的技术,并提出了制退减振双功能喷管气流反推动力偶来同步控制火炮身管振动的技术。喷管气流水平反推冲量可以高效减后坐,喷管气流垂直反推冲量形成的动力偶可以有效控制火炮身管振动,由于后坐力是引起身管振动的主要激励力,因此减少武器身管的后坐力也可以实现使身管减振的目的。(7)提出一种新型身管武器自适应保压超高速弹丸推进技术,能显着提高常规身管武器弹丸初速。该技术能够在保持最大膛压基本不升高的前提下,大幅度提升枪炮身管武器的弹丸初速,是一种可行的超高初速弹丸推进新原理,并将高效膛口制退器、时延式喷管减后坐装置和新型阻尼可调缓冲器3者相结合的复合型减后坐技术在超高初速身管武器上加以应用,表明该复合型减后坐技术能够有效使该超高初速自动炮的后坐力显着降低。通过上述关键问题的研究,最终形成了一整套适应小口径自动炮系统低后坐发射与身管振动控制的研究方法,为我国新一代高初速、高精度、低后坐、轻量化的小口径自动炮系统的研制提供技术支撑。

犹熙[7](2019)在《某型无人车载机枪发射动力学特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以某型无人车载机枪系统为研究对象,开展了车-枪系统发射动力学建模与仿真分析工作,分析了车-枪系统在不同工况条件下的发射动力学特性。首先,根据某遥控履带式无人车本体结构,提出了无人车载机枪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开展了车载武器云台的结构设计,实现了武器云台的俯仰、方位调节和遥控发射功能,并建立了无人车载机枪系统的三维模型。其次,运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云台传动机构的关重件进行了强度校核,并对无人车载机枪系统进行了模态分析,获得了车载机枪系统前6阶模态的固有频率和振型。再者,利用ADAMS软件了建立了无人车载机枪系统的刚柔耦合仿真模型,编写仿真脚本施加机枪连发射击时的作用载荷,对其在不同工况条件下进行了发射动力学的仿真分析。最后,试制了车载机枪系统的原理样机,开展了实弹射击试验,利用高速摄像仪记录了试验样机的发射过程,采用ProAnalyst高速运动分析软件获取了车载机枪系统在不同射击模式、不同射击方位条件下枪口跳动的位移数据,并与仿真分析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验证了仿真模型的有效性。论文的研究结果对进一步优化云台结构,提高车载机枪的射击稳定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司访[8](2019)在《无人化作战轻武器结构与控制综合设计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无人作战轻武器智能化程度高,能够大幅降低士兵伤亡,逐渐成为世界各国未来轻武器发展的主流方向。传统无人作战轻武器设计过程,机械系统和伺服控制系统分开设计,机械系统采用“画加打”模式,伺服控制系统模型精度较低,只能靠样机实验验证设计结果,迭代设计,效率很低。本论文研究无人作战轻武器设计流程、一种自上而下的机电结构设计方法、控制策略设计方法、机电协同设计仿真方法,最终基于Sysware搭建一款综合设计软件。全文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分析无人化作战轻武器的结构特性和控制特性,研究分析无人化作战轻武器结构组成及控制原理,确定的无人作战轻武器综合设计的主要内容,根据设计内容确定无人化作战轻武器的综合设计流程。分析无人化作战轻武器的技术指标,研究确定关键部件设计计算方法。具体包括系统方案参数确定、高低起落部件力学分析、方向转动部件力学分析、耳轴强度校核分析、电机的选取与校核方法,研究基于UG/WAVE自顶向下针对无人化作战轻武器总体布局设计方法。建立无人化作战轻武器的高低、方向伺服系统数学模型,研究无人化轻武器的控制算法,包括经典PID控制算法、滑模变结构控制算法、模糊控制策略,最后设计三个不同类型的控制策略并仿真,研究无人化作战轻武器不同类型控制策略建立及仿真模型建立方法。基于ADAMS多体动力学软件,分析研究无人化作战轻武器的多体动力学建模方法;基于Simulink控制系统仿真软件,分析研究无人化作战轻武器的控制系统建模方法;运用ADAMS和Simlulink软件联合仿真,确定无人化作战轻武器机电协同建模与仿真方法,并搭建考虑射击响应和传动齿轮间隙的班组遥控轻武器机电联合仿真模型。研究机电一体化综合设计思想与实现方式,基于Sysware软件平台,利用专用软件接口,搭建无人作战轻武器综合设计软件平台,实现无人化作战轻武器,从指标到机电耦合模型的机电协同设计。

王朋飞[9](2018)在《某型转管机枪射频与安装平台刚度匹配对密集度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对转管机枪进行了建模与仿真研究。首先简要描述了转管机枪国内外发展现状;介绍了我国正在研制的某型转管机枪的结构特点及工作原理;深入分析了某型转管机枪射击过程中主要载荷情况。然后在多刚体动力学软件ADAMS环境中,通过定义部件属性、运动约束、作用载荷等,建立了某型转管机枪多刚体动力学模型。调整参变量仿真分析某型转管机枪:1.不同射频情况下,转管机枪安装在同一刚度平台上射击时枪口的扰动;2.在同一射频条件下,分别计算了某转管机枪不同方向不同刚度条件下的前10阶模态并得到枪口位移量的大小。在此基础上,采用模态叠加法计算了某型车载转管机枪的枪口动态响应,得出枪口在10个连续弹丸出枪口瞬间枪口位移值,从而分析枪口响应对射击密集度的影响,分析了射频和安装平台刚度对射击密集度的影响。从而有利于我们在研制转管机枪时确定更为理想的射频及安装平台刚度。上述研究对缩短某型转管机枪的研制时间,减少研制费用,提高射击密集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孙浩天[10](2018)在《某小型无人车载狙击系统设计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无人车载遥控武器是可以通过远程遥控实施瞄准发射的武器系统,不但能够减免人员伤亡,还能够有效提高作战效能。其中狙击遥控武器云台具有精度高、射程远且隐蔽性强的特点。本文以某小型无人车载狙击武器系统为对象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首先,提出了无人车载狙击枪武器云台的总体方案,具备高低俯仰、方位调节功能,并开展了武器云台的详细结构设计,使用Solidworks软件建立了三维模型。其次,通过ABAQUS有限元软件对该狙击枪作战平台进行了静力学分析,校核了关键部件的结构强度;在还原车体悬挂系统、轮系和履带结构的前提下,利用ADAMS动力学仿真软件建立了车-云台-枪系统的刚柔耦合模型,研究了不同俯仰角、高度和方位角条件下狙击系统的发射动力学特性,分析了影响枪口跳动的因素和作用规律。最后试制了原理样机,进行了实弹射击试验,验证了仿真模型的有效性。通过研究表明,无人车载狙击枪的俯仰角、高度、周向偏转角对枪口跳动情况均有一定的影响;枪管轴线距离底座耳轴越近,枪口跳动越小;车体对纵向方向的射击缓冲效果较好。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对后续的改进设计和实际应用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二、谈水平射击时的枪口方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水平射击时的枪口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2)手枪与步枪射击运动员注意特征与射击技术水平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注意
        2.1.2 注意特征
        2.1.3 射击技术
        2.1.4 射击
    2.2 .注意理论的发展
        2.2.1 国外对注意能力的研究
        2.2.2 国内对运动注意的研究现状
        2.2.3 我国注意特征测评方法的研发现状
        2.2.4 我国射击运动注意力研究现状
    2.3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心理测验法
        3.2.4 数据测试法
        3.2.5 实地观察法
        3.2.6 数理统计法
    3.3 研究流程图
    3.4 .预期结果
4 研究结果
    4.1 射击运动员的注意特征特性
        4.1.1 手枪注意特征特性
        4.1.2 步枪注意特征特性
    4.2 注意特征与射击技术的关系
        4.2.1 手枪注意特征与射击技术的关系
        4.2.2 步枪注意特征与射击技术的关系
5.分析与讨论
    5.1 射击运动员注意特征特性
        5.1.1 射击运动员注意特征的性别差异
        5.1.2 射击运动员注意特征的年龄差异
        5.1.3 射击运动员注意特征的训练年限差异
        5.1.4 射击运动员注意特征的运动等级差异
    5.2 射击运动员注意特征与射击技术相关性的分析与讨论
        5.2.1 手枪项目注意特征与射击技术的相关性讨论与分析
        5.2.2 步枪项目注意特征与射击技术的相关性讨论与分析
6 研究结论
    6.1 结论
    6.2 建议
    6.3 研究局限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优秀射击运动员射击表现的脑电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和缩略语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射击运动稳定性研究
        1.2.2 射击运动脑电研究
        1.2.3 大脑微状态分析研究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问题提出
        1.3.2 研究目标
        1.3.3 研究内容
        1.3.4 技术路线
    1.4 论文章节安排
第2章 实验设计及脑电信号预处理
    2.1 实验方案
        2.1.1 实验对象
        2.1.2 实验流程
    2.2 实验仪器
        2.2.1 脑电采集系统
        2.2.2 心电采集系统
        2.2.3 射击报靶系统
    2.3 数据采集
        2.3.1 射击成绩
        2.3.2 心电数据采集
        2.3.3 脑电数据采集
    2.4 脑电信号预处理
        2.4.1 脑电信号中的干扰
        2.4.2 信号预处理
        2.4.3 独立成分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射击运动员脑节律功率谱分析
    3.1 脑电分析
        3.1.1 个体Alpha频带设定
        3.1.2 脑电功率分析
        3.1.3 数据转换
    3.2 统计学分析
        3.2.1 配对样本T检验
        3.2.2 多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3.2.3 多元回归分析
    3.3 结果
        3.3.1 射击成绩
        3.3.2 心率
        3.3.3 不同射击状态对脑电功率的影响
        3.3.4 竞争输赢对脑电功率的影响
        3.3.5 脑电与射击成绩的关系
    3.4 控制分析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射击运动员脑电微状态分析
    4.1 微状态分析介绍
    4.2 射击微状态分析
        4.2.1 分析流程
        4.2.2 射击运动员脑电的微状态时间序列参数
    4.3 微状态分析结果
        4.3.1 微状态时间序列参数的统计分析
        4.3.2 微状态时间序列参数的差异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附录

(4)后向散射式光幕探测性能优化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3.1 论文研究目标
        1.3.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2 后向散射式光幕探测原理及探测性能评定方法
    2.1 狭缝型视场系统探测原理
    2.2 宽视场系统探测原理
    2.3 现有光幕阵列测试系统探测性能评定方法
        2.3.1 天幕靶探测性能评定方法
        2.3.2 光幕靶探测性能评定方法
        2.3.3 CCD立靶系统探测性能评定方法
    2.4 后向散射式光幕探测系统探测性能评定方法
    2.5 本章小结
3 系统探测模型的建立及修正
    3.1 单光源系统探测性能分析
        3.1.1 镜头光轴与激光器同向布置
        3.1.2 单激光器倾斜镜头光轴布置
    3.2 双光源系统探测性能分析
        3.2.1 双激光器同向镜头光轴布置
        3.2.2 双激光器倾斜镜头光轴布置
    3.3 多光源叠加系统探测性能分析
    3.4 扩展视场系统探测性能分析
    3.5 不同目标特性模型修正
        3.5.1 斜入射情形修正
        3.5.2 立方体形预制破片修正
        3.5.3 球形预制破片修正
    3.6 本章小结
4 系统探测性能仿真分析
    4.1 弹丸类目标
        4.1.1 单光源系统仿真
        4.1.2 双光源系统仿真
    4.2 破片类目标
        4.2.1 立方体型预制破片
        4.2.2 球形预制破片
    4.3 本章小结
5 后向散射式光幕系统测试捕获率分析
    5.1 身管武器射击测试目标捕获率分析
    5.2 定向破片测试目标捕获率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试验样机设计与探测性能实验验证
    6.1 试验样机设计
        6.1.1 光源部分
        6.1.2 镜头部分
        6.1.3 狭缝部分
        6.1.4 电路与探测器件部分
    6.2 系统探测性能验证实验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研究内容总结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致谢

(5)基于机器学习的网络游戏作弊行为识别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课题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网络游戏作弊与机器学习理论综述
    2.1 网络游戏作弊综述
        2.1.1 网络游戏作弊方式概述
        2.1.2 作弊识别和防范技术
        2.1.3 鼠标宏原理与使用方法
    2.2 图像识别和图像处理
        2.2.1 概述
        2.2.2 图像处理的常用方法
    2.3 支持向量机
        2.3.1 基本型
        2.3.2 对偶问题
        2.3.3 软间隔
    2.4 残差网络
        2.4.1 概念
        2.4.2 ResNet的特点
        2.4.3 网络结构
        2.4.4 ResNet34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机器学习的研究流程和游戏实例建模分析
    3.1 基于机器学习的游戏作弊识别研究流程
        3.1.1 机器学习游戏作弊识别研究流程概述
        3.1.2 机器学习游戏作弊识别研究实例
    3.2 游戏数据类型与实例分析
        3.2.1 网络游戏类别及数据类型分析
        3.2.2 射击类网络游戏实例分析
    3.3 基于Unreal4引擎的射击游戏仿真建模
        3.3.1 Unreal4引擎概述
        3.3.2 模型框架与游戏流程
        3.3.3 游戏关键系统模拟
        3.3.4 仿真数据说明
    3.4 游戏行为特征分析
        3.4.1 玩家射击行为特征
        3.4.2 鼠标宏作弊行为特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游戏数据特征分析与数据采集
    4.1 基于图像特征的游戏数据映射方法
        4.1.1 结合机器视觉的构想和应用依据
        4.1.2 基于计算机图形学的数据映射
    4.2 数据采集模块
    4.3 数据预处理模块
    4.4 自制数据集说明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机器学习建模与仿真
    5.1 机器学习建模工具与运行环境
        5.1.1 PyTorch简介
        5.1.2 建模及训练PC配置
    5.2 基于FCM数据集的PCA分析与SVM建模
        5.2.1 基于PCA的FCM数据集分析
        5.2.2 SVM的核函数
        5.2.3 基于PyTorch的SVM建模
        5.2.4 SVM射击数据训练及核函数验证
    5.3 基于FCM数据集的残差网络应用分析与建模
        5.3.1 ResNet理论特性与应用依据
        5.3.2 基于PyTorch的ResNet建模
        5.3.3 ResNet射击数据验证分析
    5.4 测试结果与分析
        5.4.1 基于FCM数据集的SVM与ResNet测试结果比较
        5.4.2 结果对比与分析
        5.4.3 评估与总结
    5.5 进阶提升方法
        5.5.1 基于枪械分类的识别效果提升方法
        5.5.2 基于运营策略与机器学习指标的参数调整
        5.5.3 结合游戏历史数据的构想
    5.6 本章小结
        5.6.1 内容小结
        5.6.2 课题结论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研究生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小口径自动炮低后坐发射与振动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 低后坐发射技术
        1.2.2 身管武器振动控制技术
        1.2.3 武器系统动力学仿真研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工作
2 小口径自动炮系统发射动力学建模
    2.1 引言
    2.2 多体系统动力学数学建模
        2.2.1 多刚体系统动力学基本方程
        2.2.2 刚柔耦合系统动力学的基本方程
    2.3 小口径自动炮低后坐发射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构建
        2.3.1 考虑刚柔耦合的发射动力学模型
        2.3.2 载荷计算与施加
    2.4 模型验证与改进
        2.4.1 模型验证
        2.4.2 新型阻尼可调高吸能缓冲器
    2.5 射速对后坐力的影响
        2.5.1 动力学仿真结果
        2.5.2 结果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膛口制退器与缓冲器减后坐技术研究
    3.1 引言
    3.2 膛口制退装置的制退特性研究
        3.2.1 膛口制退力计算
        3.2.2 制退器主要结构参数对制退效率的影响规律
    3.3 膛口制退器与缓冲器的参数匹配研究
        3.3.1 动力学仿真结果曲线
        3.3.2 仿真结果分析
    3.4 制退器与缓冲器结构参数匹配正交优化设计技术
        3.4.1 正交实验与正交多项式数值拟合
        3.4.2 优化设计试验安排
        3.4.3 优化方案
    3.5 高效膛口制退器的设计
    3.6 本章小结
4 身管武器时延式喷管减后坐技术研究
    4.1 引言
    4.2 身管武器时延式喷管减后坐动力学建模
        4.2.1 时延式喷管气流反推装置原理与结构
        4.2.2 时延式喷管气流反推减后坐数学建模
        4.2.3 喷管管道气流参数数值求解分析
        4.2.4 动力学仿真与结果分析
    4.3 时延式喷管气流反推装置与制退器耦合作用的分析
        4.3.1 多刚体动力学仿真结果
        4.3.2 结果分析
    4.4 时延式喷管复合式减后坐技术
        4.4.1 动力学仿真与结果分析
        4.4.2 试验验证
    4.5 本章小结
5 小口径自动炮连发射击振动控制技术研究
    5.1 引言
    5.2 小口径自动炮有限元模态分析
        5.2.1 有限元模态分析概述
        5.2.2 某小口径火炮系统模态分析
    5.3 制退器与缓冲器匹配对身管振动的影响
        5.3.1 仿真算例与模型的试验验证
        5.3.2 高效减后坐对抑制身管振动的影响
        5.3.3 高效减后坐对抑制身管振动的分析
    5.4 喷管气流反推同步身管振动控制技术
        5.4.1 喷管气流反推同步身管振动控制动力学建模
        5.4.2 喷管气流反推振动控制技术的仿真分析
        5.4.3 射击密集度数学模型
        5.4.4 气流反推振动控制模型密集度验证
    5.5 制退减振双功能喷管气流反推控制振动技术
    5.6 本章小结
6 超高初速身管武器减后坐技术研究
    6.1 引言
    6.2 具有自适应保压腔的超高初速弹丸推进技术研究
        6.2.1 超高初速弹丸推进物理模型
        6.2.2 超高初速弹丸推进数学模型
        6.2.3 模型仿真结果与分析
    6.3 复合型减后坐技术在超高初速身管武器上的应用
    6.4 本章小结
7 结束语
    7.1 全文总结
    7.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7.3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某型无人车载机枪发射动力学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地面无人作战平台研究现状
        1.2.2 发射动力学仿真技术研究现状
    1.3 论文工作简介
        1.3.1 研究思路
        1.3.2 主要工作内容
2 无人车载机枪系统总体设计
    2.1 设计指标
    2.2 总体设计
        2.2.1 总体布局与组成
        2.2.2 枪架机构设计
        2.2.3 观瞄机构设计
        2.2.4 输弹机构设计
        2.2.5 传动机构设计
    2.3 小结
3 无人车载机枪系统强度校核与模态分析
    3.1 ABAQUS软件介绍
        3.1.1 ABAQUS软件功能
        3.1.2 ABAQUS软件分析步骤
    3.2 关重件强度校核
        3.2.1 强度校核模型的建立
        3.2.2 强度校核模型仿真结果分析
    3.3 无人车载机枪系统模态分析
        3.3.1 无人车载机枪系统的模型建立
        3.3.2 无人车载机枪系统模态分析结果分析
    3.4 小结
4 无人车载机枪系统发射动力学特性分析
    4.1 火药燃气压力的计算
        4.1.1 膛底作用力的计算
        4.1.2 气室作用力的计算
    4.2 基于ADAMS刚柔耦合模型的建立
        4.2.1 仿真模型的建立
        4.2.2 仿真参数的设置
        4.2.3 关重件的柔性化
        4.2.4 载荷的施加
        4.2.5 模型的自检
    4.3 仿真脚本的设计
        4.3.1 传感器的创建
        4.3.2 仿真脚本的创建
    4.4 无人车载机枪系统发射仿真分析
        4.4.1 纵向水平射击仿真结果
        4.4.2 侧向水平射击仿真结果
        4.4.3 横向水平射击仿真结果
        4.4.4 仿真结果分析
    4.5 小结
5 试验样机验证
    5.1 试验计划
    5.2 试验数据的处理
        5.2.1 ProAnalyst软件简介
        5.2.2 数据的处理
    5.3 试验结果分析
        5.3.1 纵向水平射击试验结果
        5.3.2 侧向水平射击试验结果
        5.3.3 横向水平射击试验结果
        5.3.4 试验结果分析
    5.4 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工作总结和结论
    6.2 本文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无人化作战轻武器结构与控制综合设计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无人化作战轻武器结构与控制综合设计流程研究
    2.1 引言
    2.2 无人化作战轻武器结构与控制特性分析
        2.2.1 无人化作战轻武器伺服系统的分类
        2.2.2 结构特性分析
        2.2.3 控制特性分析
    2.3 基于模块化无人化作战轻武器综合设计流程确定
        2.3.1 模块化设计基本原理
        2.3.2 模块结构设计方法
        2.3.3 模块接口设计设计方法
        2.3.4 模块化设计流程
    2.4 本章小结
3 无人化作战轻武器总体参数与布局研究
    3.1 引言
    3.2 无人化作战轻武器的技术指标分析
    3.3 无人化作战轻武器的设计参数确定方法
        3.3.1 系统方案设计参数确定
        3.3.2 高低起落部件力学分析
        3.3.3 方向转动部件受力分析
        3.3.4 耳轴强度校核
        3.3.5 电机选型
    3.4 基于UG/WAVE自顶向下设计方法研究
        3.4.1 UG/WAVE概述
        3.4.2 自顶向下设计模式及流程
        3.4.3 基于UG/WAVE无人化作战轻武器设计实例
    3.5 本章小结
4 无人化作战轻武器控制策略与方法
    4.1 引言
    4.2 伺服系统结构及数学模型
    4.3 内环控制器设计
        4.3.1 电流环PI控制设计
        4.3.2 速度环控制设计
    4.4 外环控制设计
        4.4.1 位置环P控制设计
        4.4.2 位置环模糊PI控制设计
        4.4.3 位置环模糊自适应滑模控制设计
    4.5 控制策略仿真
        4.5.1 经典PID串级控制计算机仿真
        4.5.2 基于PI速度控制的位置环模糊PI控制计算机仿真
        4.5.3 基于P速度环控制的位置环模糊自适应滑模控制计算机仿真
        4.5.4 仿真结果比较
    4.6 本章小结
5 无人化作战轻武器位置伺服系统联合仿真方法
    5.1 引言
    5.2 无人化作战轻武器动力学建模
        5.2.1 轻武器动力学建模
        5.2.2 枪塔动力学建模
    5.3 电气控制建模
    5.4 动力学与伺服控制联合仿真
        5.4.1 随动系统仿真
        5.4.2 射击负载仿真
        5.4.3 动力学与控制耦合关系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无人化作战轻武器结构与控制综合设计平台开发
    6.1 IDSSC-LWUC系统框架
    6.2 IDSSC-LWUC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6.3 IDSSC-LWUC系统功能设计
    6.4 IDSSC-LWUC系统开发
        6.4.1 拓扑布局设计模块
        6.4.2 机械系统参数设计模块
        6.4.3 功能模块设计模块
        6.4.4 控制策略设计及仿真模块
        6.4.5 机电联合仿真模块
        6.4.6 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某型转管机枪射频与安装平台刚度匹配对密集度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转管机枪国内外发展状况
        1.2.2 自动武器建模仿真研究概况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
2 某型转管机枪简介及主要载荷分析
    2.1 某型转管机枪结构主要特点
    2.2 某型转管机枪自动机原理
        2.2.1 自动机运动循环图
    2.3 某型转管机枪主要载荷分析
        2.3.1 内弹道时期火药气体压力变化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车载转管机枪武器系统动力学分析
    3.0 概况
    3.1 施加约束及载荷
    3.2 计算方法、已知数据、计算结果
    3.3 模型简化
    3.4 动力学分析
        3.4.1 高射频、朝车辆前方水平射击状态动力学分析
        3.4.2 低射频、朝车辆前方水平射击状态动力学分析
        3.4.3 高射频、朝车辆前方高射状态动力学分析
    3.5 结论
4 转管机枪模态分析
    4.1 概述
    4.2 计算方法、已知结论、计算结果
    4.3 模态分析
        4.3.1 朝车前方水平射击状态模态分析
        4.3.2 朝车前方65°高射状态模态分析
        4.3.3 朝车侧方水平射击状态模态分析
        4.3.4 朝车后方水平射击状态模态分析
    4.4 结论
5 转管机枪枪口响应分析
    5.1 转管机枪瞬态分析理论
    5.2 转管机枪的有限元模型
        5.2.1 模型简化
    5.3 转管机枪枪口响应计算结果及分析
        5.3.1 枪口响应计算结果
        5.3.2 枪口响应结果分析
        5.3.3 预测射击密集度
        5.3.4 实际射击密集度
    5.4 结论
6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某小型无人车载狙击系统设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小型无人作战平台研究现状
        1.2.2 武器动力学仿真分析技术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工作简介
        1.3.1 研究思路
        1.3.2 主要工作内容
2 无人车载狙击系统总体设计
    2.1 机械部分方案设计
        2.1.1 总体组成与布局
        2.1.2 工作原理
    2.2 无线遥控方案设计
        2.2.1 遥控设备
        2.2.2 电机
    2.3 总结
3 遥控武器云台的稳定性分析
    3.1 云台结构方案影响因素分析
        3.1.1 机电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3.1.2 工况影响因素分析
    3.2 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3.3 总结
4 无人车载狙击武器系统的静力学仿真分析
    4.1 仿真模型建立
    4.2 仿真结果
    4.3 总结
5 无人车载狙击武器系统发射动力学仿真分析
    5.1 火药燃气压力计算
        5.1.1 内弹道模型
        5.1.2 后效期
        5.1.3 导气室压力
    5.2 基于ADAMS刚柔耦合模型的建立
        5.2.1 建立三维模型
        5.2.2 仿真参数设置
        5.2.3 关重件柔性化
        5.2.4 加载压力
        5.2.5 模型验证
    5.3 无人车载狙击枪射击枪口振动分析
        5.3.1 平射/正射/高度150mm
        5.3.2 仰角15度/正射/高度150mm
        5.3.3 平射/偏右30度/高度150mm
        5.3.4 平射/正射/高度200mm
        5.3.5 标准工况下多次射击试验
    5.4 射击精度分析
    5.5 规律分析
    5.6 总结
6 实验验证
    6.1 实验数据处理及对照分析
    6.2 总结
7 总结
    7.1 内容与结论
    7.2 本文的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谈水平射击时的枪口方向(论文参考文献)

  • [1]如果在月球上……[J]. 寒木钓萌. 少年月刊, 2021(12)
  • [2]手枪与步枪射击运动员注意特征与射击技术水平的关系研究[D]. 张梦迪.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1)
  • [3]优秀射击运动员射击表现的脑电特征研究[D]. 张洁. 烟台大学, 2021(09)
  • [4]后向散射式光幕探测性能优化方法[D]. 杨久琪. 西安工业大学, 2020
  • [5]基于机器学习的网络游戏作弊行为识别应用研究[D]. 车林耿. 电子科技大学, 2019(12)
  • [6]小口径自动炮低后坐发射与振动控制技术研究[D]. 肖俊波.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1)
  • [7]某型无人车载机枪发射动力学特性分析[D]. 犹熙.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6)
  • [8]无人化作战轻武器结构与控制综合设计技术研究[D]. 司访.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6)
  • [9]某型转管机枪射频与安装平台刚度匹配对密集度影响的研究[D]. 王朋飞. 南京理工大学, 2018(05)
  • [10]某小型无人车载狙击系统设计与分析[D]. 孙浩天. 南京理工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谈水平射击时的枪口方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