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活性剂和水溶性聚合物对A型沸石合成的影响(待续)

表面活性剂和水溶性聚合物对A型沸石合成的影响(待续)

一、表面活性剂和水溶性聚合物对合成A型沸石的影响(待续)(论文文献综述)

王鹏飞[1](2021)在《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洗涤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洗涤技术是人类保持健康、维持生存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追求美好生活、展示精神风貌的重要方式。人类洗涤的历史与文明史一样悠久绵长,从4000多年前的两河流域到我国的先秦,无不昭示着洗涤与洗涤技术的古老。但现代意义上的洗涤及其技术,是以表面活性剂的开发利用为标志的,在西方出现于19世纪末,在我国则更是迟至新中国成立以后。前身可追溯至1930年成立的中央工业试验所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是我国日化工业特别是洗涤工业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专业技术研究机构,是新中国洗涤技术研发的核心和龙头。以之为研究对象和视角,有助于系统梳理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全貌。迄今国内外关于我国洗涤技术发展的研究,仅局限于相关成果的介绍或者是某一时段前沿的综述,且多为专业人员编写,相对缺乏科学社会学如动因、特征与影响等科技与社会的互动讨论;同时,关于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系统学术研究也基本处于空白阶段。基于丰富一手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院史档案,本文从该院70年洗涤技术研发的发掘、梳理中透视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的历程、动因、特征、影响及其当代启示,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在对档案资料进行初步分类、整理时,笔者提炼出一些问题,如:为何我国50年代末才决定发展此项无任何研发究经验的工业生产技术?在薄弱的基础上技术是如何起步的?各项具体的技术研发经历了怎样的过程?究竟哪些关键技术的突破带动了整体工业生产水平的提升?在技术与社会交互上,哪些因素对技术发展路径产生深刻影响?洗涤技术研发的模式和机制是如何形成和演变的?技术的发展又如何重塑了人们的洗涤、生活习惯?研究主体上,作为核心研究机构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在我国洗涤技术发展中起了怎样的作用?其体制的不断变化对技术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其曲折发展史对我国今天日用化工的研发与应用走向大国和强国有哪些深刻的启示?……为了回答以上问题,本文以国内外洗涤技术的发展为大背景,分别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其它离子型(非离子、阳离子、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助剂及产品、合成脂肪酸等四大洗涤生产技术入手,以关键生产工艺的突破和关键产品研发为主线,重点分析各项技术研究中的重点难点和突破过程,以及具体技术研发之间的逻辑关系,阐明究竟是哪些关键工艺开发引起了工业生产和产品使用的巨大变化;同时,注重对相关技术的研发缘由、研究背景和社会影响等进行具体探讨,分析不同时期的社会因素如何影响技术的发展。经过案例分析,本文得到若干重要发现,譬如表面活性剂和合成洗涤剂技术是当时社会急切需求的产物,因此开发呈现出研究、运用、生产“倒置”的情形,即在初步完成技术开发后就立刻组织生产,再回头对技术进行规范化和深化研究;又如,改革开放后市场对多元洗涤产品的需求是洗涤技术由单一向多元转型的重要动因。以上两个典型,生动反映出改革开放前后社会因素对技术研发的内在导向。经过“分进合击”式的案例具体研究,本文从历史特征、发展动因和研发机制三个方面对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总结,认为:我国洗涤技术整体上经历了初创期、过渡期、全面发展期和创新发展期四个阶段,而这正契合了我国技术研发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从精到新不断发展演进的历史过程;以技术与社会的视角分析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反映出社会需求、政策导向、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环保要素在不同时代、不同侧面和不同程度共塑了技术发展的路径和走向;伴随洗涤领域中市场在研究资源配置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我国洗涤技术的研发机制逐渐由国家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过度和转化。本文仍有一系列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挖掘和全面拓展,如全球视野中我国洗涤技术的地位以及中外洗涤技术发展的比较、市场经济环境下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核心力量的潜力发挥等。

张华新[2](2021)在《蛋白质与药物及硅基材料的相互作用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蛋白质是人体细胞和组织的重要组分,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血液中约一半的蛋白质是白蛋白,其与药物分子及各种生物医用材料的相互作用是生物物理化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对于评价药物及材料的性能、生物相容性等至关重要。本论文通过系统研究血清白蛋白与药物分子及不同维度硅基材料(包括硅量子点、介孔二氧化硅纳米棒、多级孔分子筛微球等)之间的相互作用,为蛋白质主-客体化学在药物设计、药物传递、蛋白质分离、酶固定化等方面的应用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理论参考。论文具体内容如下:第1章,概述了课题的研究背景。第2章,采用多重光谱及分子对接技术,研究了人血清白蛋白(HSA)对拉米夫定(3TC)、隐丹参酮(CTSO)、次黄嘌呤核苷(HXR)等3种不同类型药物的分子识别作用。测定了不同温度下药物与HSA作用的平衡常数、热力学参数、结合位点数、相互作用力等;采用荧光探针技术确定了药物分子在HSA中的结合位点;利用同步发射和圆二色谱技术分析了药物对HSA二级结构造成的影响;通过分子对接模拟了药物-蛋白复合物的结构。第3章,由2-氨基苯并噻唑(ABT)制备了N-2-苯并噻唑基甲酰胺(MABT),并通过光谱、分子模拟和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系统地研究和比较了ABT和MABT与蛋白的作用机理、作用热力学和几何特征。通过DFT计算初步解释了ABT和MABT与蛋白之间能量转移效率的差异。揭示了氨基甲酰化对苯并噻唑衍生物蛋白亲合性的影响,为2位N原子取代的苯并噻唑类药物及农药的设计提供了一定的依据。第4章,在不添加还原剂或催化剂的条件下,通过水热法合成了氨基功能化的蓝光硅量子点(Si QDs)。通过XRD,TEM,XPS,IR,UV,TG,表面电位,荧光寿命,三维荧光、圆二色谱、分子表面模拟和细胞试验等讨论了其结构特征、光学性质、蛋白结合及细胞成像性质。结果表明Si QDs与HSA通过氢键结合,蛋白结合对Si QDs的荧光寿命没有明显影响;Si QDs细胞毒性小,可用于细胞荧光成像。第5章,将内源性蛋白HSA连接到两性离子修饰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棒(MSNR)表面构建了p H敏感型药物传递系统,并测定了其在含蛋白的介质中的释放行为。两性离子有效改善了MSNR的分散性和稳定性,并抑制了其对蛋白质的非特异性吸附,苯甲酰亚胺键实现了释放过程的p H响应。以3TC为模型药物,利用紫外光谱及同步荧光猝灭光谱,分别测定了其在不含蛋白和含有蛋白的模拟体液中的释放过程。结果表明,真实体液中的蛋白质会改变载体的药物释放行为,蛋白“门控”可以有效减少药物提前释放,并改善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第6章,研究了MWW纳米片层构建的多级孔分子筛微球(HSZ-Cal)及其功能化衍生物(HSZ-OH、HSZ-NH2和HSZ-CHO)与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由于纳米片表面独特的十二元杯状开口,纳米片层交错生长形成的高外比表面以及有利于大分子扩散的堆积介孔和大孔,HSZ材料比普通微孔沸石具有更高的BSA负载量,且其对BSA的组装和释放性质可通过表面官能团调节。从表面性质、作用力和热力学等角度分析了HSZ对蛋白的组装机理。最后,尝试了将HSZ-NH2应用于辣根过氧化物酶的固定化。第7章,结论与展望。

李琛[3](2020)在《草酸钠作为洗涤助剂的性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助剂是衣物洗涤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分,主要起脱除硬水离子改善洗涤性能的作用。三聚磷酸钠(STPP)是目前性价比最高的洗涤剂助剂,但中国磷资源不丰富,而且磷酸盐的使用也会带来水体“富营养化”的问题。以有机小分子羧酸盐,沸石,层状硅酸盐,聚羧酸盐等替代磷酸盐的助剂,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寻找高性价比的代磷助剂仍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草酸钠是一种二元羧酸螯合剂,它可以与多价离子形成不溶盐而起到软化水的作用。草酸钠作为洗涤剂助剂有过初步探索,但由于草酸钠生产成本比较高,没有推广应用。伴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目前以工业尾气生产草酸钠的技术,能够有效降低草酸钠生产成本,为草酸钠作为洗涤剂助剂提供了契机。本文在分析了草酸钠的物理化学基本性质、毒理学性质和生物降解性的基础上,以草酸钠为洗涤剂助剂,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并在相同试验条件下,与传统磷酸盐助剂三聚磷酸钠和现用量最大的代磷助剂4A沸石进行了对照研究。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首先,对草酸钠作为洗涤助剂的基本性质进行了研究,包括草酸钠的钙脱除容量、钙脱除速率以及对表面活性剂润湿性能、乳化性能、发泡性能及洗涤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与4A沸石等代磷助剂比较,草酸钠具有钙脱除容量高、脱除速率快的特点。且草酸钠有助于表面活性剂的去污能力的提升。(2)去污性能是洗涤剂最重要的性质。在了解草酸钠具有助洗性基础上,进一步对草酸钠在洗涤剂配方中的去污性进行研究。本文通过调整洗涤剂配方组成、洗涤时间和温度,多角度研究了草酸钠为助剂的洗涤剂的去污性能,并与STPP和4A沸石作对比。实验结果表明,草酸钠为助剂的洗涤剂可达到与STPP相近相的结果,远优于无磷助剂4A沸石。(3)酶是现代洗涤剂的重要组分,添加少量的酶可以有效提高对特定污渍的去除能力。为研究草酸钠与酶在洗涤配方中的复配性能,分别在草酸钠洗涤剂配方中添加了蛋白酶、脂肪酶和纤维素酶,针对相应污渍的污布进行了去污力的测定,并与STPP和4A沸石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与STPP和4A沸石相比,草酸钠与酶显示出更好的复配性能。原因是草酸钠对酶的活性影响较小,保持了酶在洗涤剂中的活力,产生了更好的去污性能。(4)草酸钠是以沉淀的方式脱除硬水离子,生成的不溶性草酸盐颗粒可能会沉积在织物上,产生灰分。灰分沉积会造成织物的“板结”,使衣物发黄、变硬。本文通过对草酸钠洗涤剂中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种类的调整出不同的配方,通过循环洗涤的方法对不同纤维织物(棉、聚酰胺、聚酯纤维)灰分沉积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发现,棉织物比合成纤维织物更容易造成灰分沉积。通过对洗涤剂配方的筛选,得到了在三种织物上同时具有低灰分量和高白度保持的三种配方:脂肪酸甲酯磺酸钠(MES)/羧甲基纤维素钠(CMC)、MES/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和脂肪醇醚硫酸钠(AES)/CMC。(5)采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和草酸钠配方体系,选用棉织物,进一步对草酸钠洗涤剂灰分沉积机理进行了研究。通过测定不同表面活性剂溶液中不溶草酸盐和棉织物的zeta电位,并利用Derjaguin–Landau–Verwey–Overbeek(DLVO)理论对两者间的相互作用力进行计算来揭示灰分沉积与相互作用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生成相同物相的草酸钙下,草酸钙颗粒与棉织物间的相互作用力越大,灰分沉积量越小。(6)采用统计学方法,使用Plackett-Burman设计方法,对以AES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CMC为抗沉积剂的草酸钠洗涤剂配方进行了显着因子筛选,为配方进一步优化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草酸钠对洗涤性能的提升效果分别达到了极显着和显着,尤其对于蛋白污布和皮脂污布的洗涤性能,在较大范围内改变草酸钠的添加量,灰分量的差别并没有达到显着影响的水平。

曹菲[4](2020)在《多级孔NaY分子筛的实验室—中试放大合成及工业生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NaY分子筛具有较好水热稳定性和较高的酸性,且合成成本较低,因此广泛用于催化裂化等苛刻的化工过程。但传统微孔Y型分子筛因其单一孔道结构,使其在重油等大分子的转化过程中的应用受到限制。因此,将介孔引入微孔分子筛体系得到多级孔的NaY分子筛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以实验室自行合成的含有烷氧基基团和长碳链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Mesotemp为介孔模板剂,利用烷氧基水解得到的羟基锚定到分子筛的骨架进而形成晶内介孔,合成多级孔NaY分子筛。Mesotemp分子在碱性环境下,其中的-Si(OCH3)3水解成-Si(OH)3,凝胶组分中的硅铝源以共价键的形式与硅羟基键合,将Mesotemp分子锚定在分子筛骨架中,疏水的烷基长链自组装成胶束进而诱导介孔的生成构建多级孔NaY分子筛。以Mesotemp为模板剂合成的多级孔NaY分子筛相对结晶度达到了 92%,对其进行BET表征分析,外比表面积为148 m2·g-1,总比表面积高达730 m2·g-1;其介孔孔容较高为0.24 cm3·g-1,总孔容为0.50 cm3·g-1,平均孔径为 3.6 nm。对这一体系进行了中试放大合成,并进行了工业生产研究。100L的中试放大合成获得的样品的结晶度为73%,总比表面积为646 m2·g-1,外比表面积为187 m2·g-1,总孔容为0.49 cm3·g-1,平均孔径为4.9 nm。在10 m3的晶化釜进行多级孔NaY分子筛的工业化生产,产品的结晶度为93%,总比表面积为751 m2·g-1,微孔比表面积为615 m2·g-1,外比表面为136 m2·g-1,总孔容为0.46 cm3·g-1,介孔孔容为0.31 cm3·g-1,平均孔径为5.3 nm。高岭土的晶体结构是由四面体二氧化硅和八面体氧化铝层组成。高岭土在高温下能够活化出合成NaY分子筛所需的活性氧化硅和氧化铝,能够替代部分化学试剂,降低合成成本;同时还能够为分子筛的生长提供基质,其固有的粗孔结构能够与Y型分子筛的微孔组成多级孔。使用苏州高岭土为原料合成NaY分子筛,以850℃条件下煅烧的苏州高岭土合成的Y型分子筛总比表面积达到706 m2·g-1,外比表面积为73 m2·g-1,总孔容为0.36 cm3·g-1,平均孔径为3.2 nm;通过添加柠檬酸钠作为络合剂,合成出了较小晶粒的NaY分子筛,晶粒尺寸大约为1 μm。

杜君[5](2019)在《中孔ZSM-5沸石合成、表征及其催化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ZSM-5沸石具有独特的孔道结构、良好的热和水热稳定性、适宜的酸性,对反应物、产物和中间产物的分子大小和形状都具有特定的选择性能,通常作为一类优良的固体酸催化材料而被广泛地应用于石油炼制、石油化工和环境保护等领域。但由于传统ZSM-5沸石单一的微孔结构限制了客体分子在孔道内的扩散速率,不利于相对较大的分子反应,从而也极大地限制了沸石在重油裂解等有大分子参与的催化研究领域中的应用。为了克服以上弊端,科学家们努力尝试,如:利用中孔模板剂将沸石微晶自组装,将中孔材料进行原位沸石化,限域合成纳米沸石等,成功地合成了各种多级孔ZSM-5沸石。这些所制备的多级孔结构ZSM-5沸石材料既包含了晶态结构的微孔孔壁又存在大约2~50 nm范围内的中孔结构的中孔通道,这些中孔结构有的可能是存在于晶体内部,也有可能是由于晶体间的堆积而形成的中孔孔隙。这些多级孔沸石的成功合成大大拓展了传统沸石在石油化工等行业中的应用范围。本论文通过在中孔材料孔壁中引入有机物并高温碳化,利用碳化后得到的碳材料保护中孔孔道和支撑骨架结构,进一步对有序中孔二氧化硅材料进行重结晶,合成了中孔ZSM-5型沸石。在合成过程中既要实现沸石晶核的快速生成,又必须对晶体粒子的生长速度进行一定的限制,即在一个相对合理的范围内,既可以利用碳材料进行保护和支撑中孔孔道结构的同时保证沸石晶体的快速成核和生长。通过不同合成方法得到两种不同的中孔沸石材料。一种是有机碳源进入到中孔孔道内和Si-OH交联,在原有SBA-15中孔孔道形成一层碳圈,而孔壁上硅铝层是连续的,原位沸石化过程中形成的纳米晶粒和相邻的晶粒按照相同的晶格取向进行结合,形成ZSM-5沸石棒。另一种是有机碳源和Si-OH交联在一起共同形成SBA-15中孔材料的孔壁,从而使孔壁上硅铝层变得不连续,原位沸石化过程中由于碳材料对晶体的限域和阻断作用,形成ZSM-5纳米沸石微球。本论文利用1,3,5三异丙苯(TIPB)裂解反应作为评价中孔沸石分子筛催化剂的酸性位可接近性和中孔孔结构特征。尽管中孔沸石的酸强度对比传统微孔沸石有所下降,但中孔沸石由于大的外比表面积和引入中孔,可以促进TIPB等大分子在其孔道内的扩散,并提高中孔沸石催化剂酸性活性位可接近性的有效利用率,进而提高其催化活性。相对于传统微孔ZSM-5沸石,TIPB裂解反应仅发生在微孔沸石有限的外表面上,TIPB转化率较低,TIPB裂解反应的反应速率常数较小;含有多级孔结构的HPZ-SIC-8h和HPZ-CSI-8h沸石上三异丙苯裂解反应的转化率提高10~20%左右。经过优化条件合成出了层状中孔MZSM-5沸石,利用萘的傅克苄基化反应作为评价中孔MZSM-5沸石催化剂的酸性位可接近性和中孔孔结构特征。HMZSM-5沸石在萘与苄基氯的苄基化反应中343 K下反应4 h后,苄基氯的转化率可达到47.3%,经过4次重复利用后,苄基氯的转化率仍可达43%。与传统HZSM-5沸石和HSBA-15分子筛催化剂比较,HMZSM-5沸石在涉及较大分子的催化反应中表现出高的催化活性和良好的重复使用性。中孔HMZSM-5沸石较大的中孔通道对反应没有择形选择性,且在M-ZSM-5沸石上异构体α-BN和β-BN发生二次苄基化反应的速率是相等的。随着苄基氯转化率的增加,二苄基萘的选择性提高。当苄基氯转化率为47.3%时,二苄基萘的选择性提高为24.2%。

李红玑[6](2018)在《活化ATP为前驱体合成分子筛及其杂化膜的制备和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环境问题是21世纪人类面对的主要挑战。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口迅速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同时全球化石能源短缺及石化能源在使用和开采过程中对环境的危害,如何有效实现水资源再生以及水处理过程清洁化利用,成为世界范围内普遍关注的问题。隔膜材料作为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cell,简称MFC)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种类和性能对MFC的产电能力具有较大影响,在水处理和新能源开发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PVA(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的简称)基杂化膜以分子筛的骨架支撑改善PVA基质膜的溶胀性和质子传导能力,利用分子筛规则孔道形成质子通过的贯通孔道结构,通过膜修饰及孔道壁改性有机链段,在抑制膜的吸水性和溶胀性的同时,利用表面酸性位点和骨架阳离子可交换基团增强膜的离子交换性和质子传导能力。掺杂的分子筛来源于硅酸盐类黏土凹凸棒石的活化,定向合成后研究杂化膜各项性能变化,以期为低成本、高性能的有机-无机杂化膜制备提供有效途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对天然凹凸棒土进行活化,研究了活化产物的骨架组分、结构和形貌。研究发现碱焙烧活化过程中存在置换反应,主要影响骨架中阳离子组分。其中,ATP与NaOH高温焙烧产物中Si含量提高,K、Ca、Cu等离子被去除,故选用NaOH与ATP在空气气氛中进行高温焙烧碱活化。在水热活化过程中,酸处理主要作用去除碳酸盐杂质,所得产物碱焙烧酸水热产物(HH-NC-ATP)在551.70cm-1处的峰为结构敏感的Si-O4四面体非对称伸缩振动峰,与分子筛具有相同的骨架结构,为其合成提供前驱体。(2)以碱焙烧酸微波产物(HM-NC-ATP)、微波酸活化凹凸棒石原土(HM-ATP)和水热酸活化凹凸棒石原土(HH-AIP)为分子筛前驱体,以四乙基氢氧化铵(TEAOH)为模板剂,分别获得ZSM-5、ZSM-12和ZSM-11分子筛为主的三种不同种类分子筛,其中,硅铝比和模板剂用量是影响合成产物的种类、结构和形貌的关键因素。在相同晶化条件下,所合成的样品在晶体结构和种类方面存在显着差异,孔道和比表面积随之发生改变。(3)研究碱焙烧酸水热产物(HH-NC-ATP)和碱焙烧酸微波产物(HM-NC-ATP)作为前驱体,在四丙基氢氧化铵(TPAOH)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双模板剂共同作用下进行分子筛的合成,揭示分子筛合成的结晶过程和孔道层次变化规律。发现此过程中晶体的生长过程是从固体成核开始的,期间在TPAOH作用下不断进行前驱体组装,逐步晶化至具有晶面的ZSM-5分子筛,晶体内部的孔道呈现从大孔到微孔,再到微孔介孔的形成过程,且过长的水热反应时间易形成晶体颗粒堆积,封堵颗粒内部孔道,造成比表面积减小.当TPAOH 和 CTAB共同参与分子筛合成时.CTAB投加量导致分了筛晶型转化,从ZSM-5过渡至(H)ZSM-11分子筛,SEM显示粒径尺寸和形状发生不规律性变化,相对结晶度不一。(4)研究将ATP、改性ATP、ZSM-5及(H)ZSM-11分子筛掺杂形成有机-无机杂化膜体系,测试杂化膜的吸水率、溶胀率,离子交换性.质了·传导性以及热稳定性能等,其中,PVA/NC-ATP/FA膜和PVA/HH-NC-ATP/FA膜的交联性显着降低,同时质子导电率下降,说明三种物质掺杂均未对质子传导起有效作用;当分子筛掺入至PVA/FA膜内,所得膜极大改善了PVA/FA膜的亲水性能,在液体环境中可抑制由于水分了引起的溶胀,延缓膜的失效时间,同时提高了膜的离子交换和质子传导能力。

曹莉[7](2018)在《特殊浸润性功能表面的构建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特殊浸润性表面在流体力学、光学、能量学等方面均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其中超亲水表面可应用于自清洁、减反增透、防雾抗霜、油水分离等方面,引起了研究者极大的兴趣。目前用于制备超亲水表面的材料主要是各类氧化物纳米颗粒如SiO2、SiO2等,其它无机材料和有机材料研究较少。纳米沸石颗粒具有分子尺度的三维网络结构孔道,其中Y型沸石颗粒亲水性很好,可用于构建超亲水表面,但目前其在润湿性方面的制备和应用方面鲜有报道。此外,亲水性聚丙烯酸酯理论上也适用于亲水、防雾表面的构建,相关研究也较为少见。本研究首先以四甲基溴化铵、四甲基氢氧化铵为模板剂采用水热法合成了稳定的Y型纳米沸石,产品平均粒径约为28nm,产率为11.6%。采用脱水-再水合法合成工艺,经5循环流程产率提升为42%,得到产品平均粒径约为95nm,对水热法分离出来的上清液再进行脱水-再水合工艺处理,产品平均粒径约为76nm,收率达到26%。说明采用脱水-再水合法能有效缩短反应时间,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增加纳米沸石的产率,降低生产成本,为后续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其次,利用合成的Y型纳米沸石溶胶采用浸渍提拉法在玻璃基材上制备了透明、超亲水、减反增透涂层,经表征,其在400~700nm波长范围内的透光率最高值为98.33%。涂层具有优异的高温和低温防雾性能,并可在自然温度条件下保持至少六个月。涂层表面的纳米沸石颗粒和微观缺陷小到足以降低光的散射,在适合的涂层厚度条件下共同造就了涂层的减反增透性能;而涂层表面及内部的孔道、空隙引起的毛细管作用力、Y型纳米沸石颗粒本身的具有内部微孔的三维结构给予的吸湿性能及氢键的作用,共同造就了涂层良好的亲水性和防雾性。第三,利用有机聚电解质的辅助,通过层层组装法在玻璃基材上分别构建了Y型纳米沸石涂层,经煅烧得到了透明、表面均一的纳米级薄膜,最大透光率可达99%。与相同条件下构建的纳米二氧化硅涂层进行比较,纳米沸石涂层具有超亲水性,且在冷热两种考察条件下均展示出优异的防雾性能,机械性能和耐候性良好。第四,采用浸渍提拉法在不锈钢丝网上构建了超双亲性纳米沸石膜,采用二次生长法进一步形成微米级沸石膜,湿性能的考察表明其具有空气中的超双亲性和水下超疏油性。采用不同油类对双层叠加结构式微米级沸石膜滤网的油水分离性能进行考察,发现其油水分离率均在99.97%以上,重复使用次数可达15次,水中油分残留率均小于20ppm。说明双层叠加结构式微米级沸石膜滤网在油水分离方面极具优势,在工业实践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最后,以正丁醇为溶剂、丙烯酸为单体、乙醇为稀释剂合成了醇溶性聚丙烯酸树脂,并用甲醚化氨基树脂进行交联固化制备了湿度响应有机亲水性防雾涂层。对涂层的耐水性、硬度、附着力、接触角、透光率、防雾等性能和微观形貌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适当工艺条件下制备的有机涂层耐水性能优,附着力0级,硬度B级,涂层厚度约2μm,在400~700nm的波段内透光率稳定,涂层亲水性能随环境湿度增加而增加,初步润湿后在4min时的接触角可降至8.7°和4.5°,并具有良好的防雾性能。

李倪萍[8](2018)在《多级孔纳米ZSM-5分子筛的制备及催化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中,在无有机结构模板剂(OSDA)条件下,合成具有多级孔结构的纳米ZSM-5沸石分子筛和纳米Y沸石分子筛团聚体。在采用聚合物-晶种协同辅助的基本策略合成多级孔纳米ZSM-5分子筛时,其基本原理是:向初期反应母液添加少量目标沸石的晶种溶液,促使无机源物质快速解聚、重排,进而强化成核过程;添加聚丙烯酰胺(PAM)形成凝胶网络,并利用网格间隙容纳分子筛基本构筑单元(Composition Biulding Units,CBU)或初期获得的纳米颗粒,对其生长进行限制;同时,利用CBU对呈团聚状态的聚丙烯酰胺基团进行包覆;在随后的晶化过程中采用较苛刻的实验条件,调控分子筛骨架元素溶解、重排、融合、再生长过程(Ostwald Effect);合成具有高结晶度和大量多级孔结构的纳米分子筛团聚体。研究了阴离子聚丙烯酰胺(PAM,Mn≈3000000)的浓度、晶种添加量、反应体系的碱度和晶化温度对产物结构性质的影响,并对晶内介孔的形成的机制进行研究。发现:(ⅰ)引入ZSM-5晶种溶液可高效的促进成核过程;(ⅱ)PAM凝胶网络加速分子筛合成中诱导期的相分离过程,对所得的超细MFI结构构筑单元进行“限域固定”,脱除后对应产物中的晶间介孔结构;(ⅲ)部分PAM团聚物被ZSM-5基本构筑单元包覆,可对应产物中的晶内介孔结构。由于存在多样的多级孔结构,制备的纳米ZSM-5团聚体具备了优异的传质性能。在固体塑料废弃物(SPW)模型化合物,低密度聚乙烯(LDPE)的催化降解反应中显示了高催化活性,表观反应活化能由170 kJ·mol-1降低至95 kJ·mol-1。在不同聚合物空间限域的条件下,合成多级孔纳米Y分子筛团聚体,系统研究了不同模板策略的调控作用,包括具有不同分子量的聚合物,硬模板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胶束。总之,引入小分子量Mn≈3000000的PAM后,可以合成出高度有序,结晶度较高的纳米Y分子筛团聚体;当使用大分子量Mn≥5000000的PAM作为模板时,产生的Y分子筛具有“穴”状的介观结构,类似于使用纳米碳粉作为硬模板时获得的介孔结构。

谷悦[9](2017)在《粉煤灰基磁性A型沸石的合成及其吸附性能研究》文中认为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其中染料由于其毒性大、难分解等性质可对环境以及生物体造成极大的危害,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与此同时,粉煤灰的排放和后期处理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因此以廉价易得的粉煤灰为原料合成磁性A型沸石并将其应用于染料废水的吸附处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A型沸石分子筛具有独特的孔穴骨架结构和较大的比表面积,同时拥有良好的耐高温、耐酸碱的性质,这些特性使其具有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但是由于A型沸石为纳米粒子,在完成吸附过程之后很难实现与物质的快速分离以及循环再生,磁性载体技术可将具有强磁性的物质均匀地分散到弱磁性或无磁性的基体表面,增加磁化率,从而实现基体在外磁场的作用下能与作用体系快速分离的目的,正好为解决这些方面的问题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基础。本课题以粉煤灰为实验原料,通过碱熔融水热合成法制备了磁性A型沸石,从合成方法、对亚甲基蓝吸附性能、再生性能三个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得到以下结论。经过多次地实验探究得出合成磁性A型沸石的条件为:硅铝比为1,锻烧温度为600℃,煆烧时间为120min,液固比为6,碱灰比为1.2,晶化温度为100℃,晶化时间为4h。同时XRD分析、扫描电镜分析、红外分析和磁性能分析,结果均表明成功合成了磁性A型沸石,合成产物呈典型的磁性A型沸石形貌,Fe304微粒的引入没有破坏A型沸石的晶体结构。通过振动样品磁强计测试出Fe304微粒的饱和磁化强度为80emu/g,磁性A型沸石的饱和磁化强度为15.8emu/g。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合成产品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产品对亚甲基蓝具有较好的吸附性能。在亚甲基蓝初始浓度设为30mg/L,溶液pH值为8.0,吸附剂质量0.3g/L的常温条件下,吸附进行50min时,吸附达到平衡,吸附剂对亚甲基蓝的吸附量为95.76mg/g,去除率可达95.76%;电解质溶液的浓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不大;采用拟一级动力学方程能够准确的描述磁性A型沸石对亚甲基蓝的吸附行为,同时表明其吸附过程为吸热过程,适当的升高温度将有利于提高吸附速率,缩短吸附达到平衡时所需时间;通过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拟合得出的最大吸附量为1047.75mg/g,吸附形式为单分子层吸附;Freundlich方程的参数n大于1,表明磁性A型沸石对亚甲基蓝的去除较容易进行。经过再生实验得出结论:在相同条件下对A型沸石和磁性A型沸石进行固液分离实验,得出A型沸石与磁性A型沸石分别需要108min和0.5min,说明磁性A型沸石可实现快速的固液分离。且在酸性条件下,解吸后的磁性A型沸石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效果较好,表明在解吸过程中未破坏磁性A型沸石的分子骨架结构,保持了较好的吸附性能;在HCI溶液浓度为0.4mol/L时,再生效果最佳,解吸率为93.42%,再生率为91.83%,说明适当的增加HCI溶液浓度将有助于磁性沸石的再生,再生后的磁性A型沸石具有较好的循环利用性。

王佳[10](2016)在《多级孔道氧化铝及其NaY沸石复合物的可控合成研究》文中提出原油重质化的问题日益严重,微孔分子筛作催化剂使用时常常因其单一的小孔径产生较大的传质阻力而限制其对有大分子参与反应的应用。传统颗粒型沸石催化剂在成型时添加无机粘合剂,会阻碍反应物分子到达催化活性中心,整体型多级孔道材料在解决材料成型问题的同时引入介孔和/或大孔,可有效降低反应器的压降、增大材料的比表面积、改善传质与传热,因此具有多级孔道结构的新型重质油轻质化催化材料的研发对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深远影响。本文以无机结晶氯化铝(AlCl3·6H2O)为铝源,水溶性高分子聚氧化乙烯(PEO)为相分离剂,环氧丙烷(PO)为质子捕获剂控制凝胶,水(H2O)和无水乙醇(EtOH)为溶剂,使用伴随有相分离的溶胶-凝胶法合成具有整体型外观形貌的介孔-微米级大孔氧化铝材料,考察了相分离剂PEO的分子量和添加量、质子捕获剂的种类及添加量、溶剂极性(水醇比H2O/EtOH)、焙烧温度和时间等对合成多级孔道氧化铝整体材料的影响,当PEO(Mv=1×106)的添加量为0.09g,投料比H2O:EtOH:AlCl3·6H2O:PO=12.4:5.28:1:2.99时,使用简易的方法减缓湿凝胶干燥时的溶剂挥发速率,合成出大孔孔径为0.52μm具有双连续骨架结构的整体型多孔氧化铝材料。针对大量合成时出现的材料结构不均匀现象,调整了反应物料的加入顺序,合成出微观结构均匀且整体形貌保持的多孔氧化铝材料;另外在同时保证材料宏观整体性及微观双连续孔道结构的情况下,通过向合成体系中添加三嵌段共聚物(P123、F127)调节介孔的孔径和形貌,可控合成多孔氧化铝材料,作为合成多级孔道沸石复合物的载体。使用晶种胶作导向剂合成NaY沸石,用作合成沸石复合物的晶种,通过提高硅源浓度,增大晶种胶的添加量并延长整体凝胶陈化时间合成小晶粒NaY沸石。分别以在不同温度下焙烧后形成的整体型介孔-微米级大孔γ-Al2O3和α-Al2O3为载体,晶种胶作导向剂合成的小晶粒NaY沸石为晶种,使用超声振荡辅助真空吸附沸石晶种,二次晶化生长合成微孔-介孔-微米级大孔FAU/Al2O3沸石复合物,考察了晶种状态及负载次数、二次晶化液的物料比、晶化条件、晶化方式及晶种胶辅助对不同晶型载体负载效果的影响,提出不同晶型氧化铝载体晶种二次生长合成三重孔径沸石复合物的合成机理为“液相转变机理”。分别以在不同温度下焙烧后形成的整体型介孔-微米级大孔γ-Al2O3和α-Al2O3为载体,使用液态晶化导向剂诱导法对载体进行多步处理后晶化合成微孔-介孔-微米级大孔FAU/Al2O3沸石复合物。考察了晶种胶在合成体系中的作用、载体铝对合成沸石复合物的贡献、晶化液的物料比、晶化条件和晶化方式对不同晶型载体负载效果的影响,提出γ-Al2O3、α-Al2O3为载体,液态晶化导向剂诱导合成三重孔径沸石复合物的合成机理分别为“固相-液相双相转变机理”和“液相转变机理”。本文提出的整体型微孔-介孔-大孔多级孔道沸石/氧化铝复合物的合成方法对使用其他组成及孔道结构载体负载沸石有借鉴意义。生成的沸石复合物对有大分子参与及其他由于扩散阻力而受限的反应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二、表面活性剂和水溶性聚合物对合成A型沸石的影响(待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表面活性剂和水溶性聚合物对合成A型沸石的影响(待续)(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0.2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0.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0.4 创新之处与主要不足
第一章 中外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1.1 洗涤技术的相关概念
        1.1.1 洗涤、洗涤技术及洗涤剂
        1.1.2 表面活性剂界定、分类及去污原理
        1.1.3 助剂、添加剂、填充剂及其主要作用
        1.1.4 合成脂肪酸及其特殊效用
    1.2 国外洗涤技术的发展概述
        1.2.1 从偶然发现到商品——肥皂生产技术的萌芽与发展
        1.2.2 科学技术的驱动——肥皂工业化生产及其去污原理
        1.2.3 弥补肥皂功能的缺陷——合成洗涤剂的出现与发展
        1.2.4 新影响因素——洗涤技术的转型
        1.2.5 绿色化、多元化和功能化——洗涤技术发展新趋势
    1.3 中国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1.3.1 取自天然,施以人工——我国古代洗涤用品及技术
        1.3.2 被动引进,艰难转型——民国时期肥皂工业及技术
        1.3.3 跟跑、并跑到领跑——新中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历程
    1.4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发展沿革
        1.4.1 民国时期的中央工业试验所
        1.4.2 建国初期组织机构调整
        1.4.3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筹建
        1.4.4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壮大
        1.4.5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转制和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2.1 我国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开端(1957-1959)
        2.2.1 早期技术研究与第一批合成洗涤剂产品的面世
        2.2.2 早期技术发展特征分析
    2.2 以烷基苯磺酸钠为主体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1960-1984)
        2.2.1 生产工艺的连续化研究及石油生产原料的拓展
        2.2.2 烷基苯新生产工艺的初步探索
        2.2.3 长链烷烃脱氢制烷基苯的技术突破及其它生产工艺的改进
        2.2.4 技术发展特征及研究机制分析
    2.3 新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与研究(1985-1999)
        2.3.1 磺化技术的进步与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α-烯基磺酸盐的开发
        2.3.2 醇(酚)醚衍生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2.3.3 脂肪酸甲酯磺酸盐的研究
        2.3.4 烷基苯磺酸钠生产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2.3.5 技术转型的方式及动力分析
    2.4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全面产业化及升级发展(2000 年后)
        2.4.1 三氧化硫磺化技术的产业化发展
        2.4.2 主要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产业化
        2.4.3 油脂基绿色化、功能性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2.4.4 新世纪技术发展特征及趋势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3.1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初步发展(1958-1980)
    3.2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迅速崛起(1981-2000)
        3.2.1 生产原料的研究
        3.2.2 咪唑啉型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3.2.3 叔胺的制备技术的突破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开发
        3.2.4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技术更新及新品种的开发
        3.2.5 技术发展特征及动力分析
    3.3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绿色化品种的开发(2000 年后)
        3.3.1 脂肪酸甲酯乙氧基化物的开发及乙氧基化技术的利用
        3.3.2 糖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3.3.3 季铵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进一步发展
        3.3.4 技术新发展趋势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助剂及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
    4.1 从三聚磷酸钠至4A沸石——助剂生产技术的开发与运用
        4.1.1 三聚磷酸钠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65-2000)
        4.1.2 4 A沸石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80 年后)
        4.1.3 我国助剂转型发展过程及社会因素分析
    4.2 从洗衣粉至多类型产品——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开发
        4.2.1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初步开发(1957-1980)
        4.2.2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全面发展(1981-2000)
        4.2.3 新世纪洗涤产品生产技术发展趋势(2000 年后)
        4.2.4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动力与影响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
    5.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及技术发展
        5.1.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
        5.1.2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历史
        5.1.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研发路线的选择性分析
    5.2 我国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初创(1954-1961)
        5.2.1 技术初步试探与生产工艺突破
        5.2.2 工业生产的初步实现
    5.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工业化(1962-1980)
        5.3.1 为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开展的技术研究
        5.3.2 为提升生产综合效益开展的技术研究
    5.4 合成脂肪酸生产的困境与衰落(1981-90 年代初期)
    5.5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历史反思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洗涤技术历史特征、发展动因、研发机制考察
    6.1 我国洗涤技术的整体发展历程及特征
        6.1.1 洗涤技术内史视野下“发展”的涵义与逻辑
        6.1.2 我国洗涤技术的历史演进
        6.1.3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特征
    6.2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
        6.2.1 社会需求是技术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6.2.2 政策导向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支撑
        6.2.3 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是驱动的双轮
        6.2.4 环保要求是技术发展不可忽视的要素
    6.3 我国洗涤技术研发机制的变迁
        6.3.1 国家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6.3.2 国家主导向市场引导转化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6.3.3 市场经济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蛋白质与药物及硅基材料的相互作用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蛋白质的结构、功能及应用
        1.1.1 血清白蛋白(SA)的生理功能
        1.1.2 人血清白蛋白(HSA)
        1.1.3 牛血清白蛋白(BSA)
        1.1.4 白蛋白的主要应用
    1.2 硅基材料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
        1.2.1 硅量子点(SiQDs)
        1.2.2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MSNs)
        1.2.3 分子筛晶体材料
    1.3 蛋白质与药物及硅基材料的相互作用
        1.3.1 蛋白质与药物分子的作用
        1.3.2 蛋白质与硅量子点的作用
        1.3.3 蛋白质与介孔二氧化硅的作用
        1.3.4 蛋白质与分子筛的作用及应用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1.4.1 本论文选题目的及意义
        1.4.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血清蛋白与药物分子的结合作用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实验方法
        2.2.3 内滤光的校正
        2.2.4 荧光数据处理
        2.2.5 圆二色谱数据的处理
        2.2.6 分子对接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拉米夫定(3TC)与HSA的相互作用
        2.3.2 隐丹参酮(CTSO)与HSA的相互作用
        2.3.3 次黄嘌呤核苷(HXR)与HSA的相互作用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氨基甲酰化对2-氨基苯并噻唑蛋白结合性质的影响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MABT的合成与表征
        3.2.3 实验方法
        3.2.4 荧光数据处理
        3.2.5 圆二色谱数据的处理
        3.2.6 分子对接方法
        3.2.7 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荧光发射光谱
        3.3.2 猝灭机理分析
        3.3.3 结合平衡热力学
        3.3.4 结合作用力分析
        3.3.5 蛋白质构象的变化
        3.3.6 结合部位研究
        3.3.7 分子对接模拟
        3.3.8 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水溶性氨基硅量子点的制备、蛋白结合及生物成像性质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和仪器
        4.2.2 硅量子点的合成
        4.2.3 样品制备
        4.2.4 荧光数据处理
        4.2.5 圆二色谱数据的处理
        4.2.6 细胞毒性试验
        4.2.7 分子模拟
        4.2.8 细胞成像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硅量子点的合成与表征
        4.3.2 硅量子点的光学性质
        4.3.3 硅量子点的发光稳定性
        4.3.4 硅量子点对HSA荧光的影响
        4.3.5 硅量子点对HSA的猝灭机理
        4.3.6 相互作用热力学
        4.3.7 表面性质模拟
        4.3.8 硅量子点对蛋白质结构的影响
        4.3.9 硅量子点的细胞毒性
        4.3.10 硅量子点的细胞成像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白蛋白修饰的pH响应型介孔二氧化硅纳米棒载药系统的制备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试剂和仪器
        5.2.2 MSNR1 的合成
        5.2.3 MSNR6 的合成
        5.2.4 MSNR8 的合成
        5.2.5 HSA溶液中的药物释放
        5.2.6 细胞毒性试验
    5.3 结果和讨论
        5.3.1 MSNR1 的合成与表征
        5.3.2 MSNR2 的表面优化
        5.3.3 MSNR载药系统的制备和表征
        5.3.4 MSNR的分散性和稳定性
        5.3.5 MSNR材料与HSA的作用
        5.3.6 组装模型药物3TC
        5.3.7 MSNR的药物释放
        5.3.8 MSNR材料的细胞毒性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血清蛋白与多级孔分子筛微球的相互作用及应用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试剂和仪器
        6.2.2 分子筛母体的合成
        6.2.3 HSZ-Cal的修饰
        6.2.4 HSZ对 BSA的组装
        6.2.5 BSA吸附等温线
        6.2.6 BSA的释放
        6.2.7 HSZ-NH_2对HRP的固定化
        6.2.8 酶催化活性的测定
    6.3 结果与讨论
        6.3.1 HSZ材料的表征
        6.3.2 HSZ材料的形貌
        6.3.3 BSA的组装
        6.3.4 材料的质地评价
        6.3.5 吸附等温线和热力学
        6.3.6 BSA的释放
        6.3.7 BSA构象的变化
        6.3.8 相互作用机理分析
        6.3.9 HSZ固定化酶的应用探索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草酸钠作为洗涤助剂的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衣物洗涤剂简介
        1.1.1 衣物洗涤剂的发展
        1.1.2 衣物洗涤剂成分介绍
    1.2 早期洗涤助剂
        1.2.1 早期碱性助剂
        1.2.2 磷酸盐助剂
    1.3 代磷助剂
        1.3.1 有机小分子代磷助剂
        1.3.2 沸石类助剂
        1.3.3 层状结晶硅酸钠
        1.3.4 聚羧酸盐类
    1.4 草酸钠概述
        1.4.1 草酸钠的生产
        1.4.2 草酸钠基本性质
        1.4.3 草酸盐在自然界中的降解
    1.5 选题背景及研究内容
    1.6 课题来源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试剂与材料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钙离子脱除容量测定
        2.2.2 钙脱除速率测定
        2.2.3 表面张力的测定
        2.2.4 润湿力的测定
        2.2.5 乳化能力测定
        2.2.6 泡沫性质测定
        2.2.7 白度测定
        2.2.8 洗涤剂去污力测定
        2.2.9 循环洗涤测定
        2.2.10 白度保持能力
        2.2.11 抗灰分性能的测定
        2.2.12 酶活力测定
    2.3 测试表征
        2.3.1 X-射线粉末分析
        2.3.2 形貌分析
        2.3.3 zeta电位的测定
第三章 草酸钠助剂基本性质的研究
    3.1 引言
    3.2 钙脱除容量的测定
    3.3 钙脱除速率的测定
    3.4 草酸钠与表面活性剂的相互作用
        3.4.1 草酸钠对平衡表面张力的影响
        3.4.2 草酸钠对润湿能力的影响
        3.4.3 草酸钠对乳化能力的影响
        3.4.4 草酸钠对发泡能力的影响
    3.5 草酸钠与表面活性剂的协同去污性能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以草酸钠为助剂洗涤剂去污性能的研究
    4.1 引言
    4.2 不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及添加量对去污性能的影响
    4.3 助剂添加量的影响
    4.4 洗涤时间的影响
    4.5 洗涤温度的影响
    4.6 聚合物对去污性能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草酸钠为助剂洗涤剂与酶的复配
    5.1 引言
    5.2 助剂对酶活力的影响
    5.3 洗涤配方的pH
    5.4 加蛋白酶配方的去污能力
    5.5 加脂肪酶配方的去污能力
    5.6 加纤维素酶配方的去污能力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以草酸钠为助剂洗涤剂配方抗沉积性能的研究
    6.1 引言
    6.2 灰分沉积量和白度保持
    6.3 收集固体颗粒的XRD表征
    6.4 收集固体颗粒的形貌
    6.5 以草酸钠为助剂洗涤剂在不同织物纤维上的沉积
        6.5.1 不同配方在棉布上的沉积性质
        6.5.2 不同配方在聚酰胺织物上的沉积性质
        6.5.3 不同配方在聚酯纤维上的沉积性质
        6.5.4 草酸钙沉积过程
    6.6 温度对棉织物循环洗涤性能的影响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抗灰分沉积机理的研究
    7.1 引言
    7.2 灰分沉积量
    7.3 表面活性剂对草酸钙结晶行为的影响
    7.4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对草酸钙形貌及zeta电位的影响
    7.5 不同溶液中草酸钙与棉织物之间相互作用的计算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配方显着因素分析
    8.1 引言
    8.2 单一阴离子表面活性剂Plackett-Burman筛选实验
        8.2.1 Plackett-Burman实验与结果
        8.2.2 Plackett-Burman显着性分析
    8.3 本章小结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9.1 结论
    9.2 展望与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多级孔NaY分子筛的实验室—中试放大合成及工业生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多级孔分子筛的应用
        1.1.1 石油化工
        1.1.2 吸附分离
    1.2 多级孔分子筛的制备
        1.2.1 破坏法
        1.2.2 建设法
    1.3 高岭土合成多级孔分子筛
        1.3.1 高岭土合成A型分子筛
        1.3.2 高岭土合成ZSM-5型分子筛
        1.3.3 高岭土合成Y型分子筛
    1.4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与实验仪器
    2.2 表征方法
        2.2.1 X射线衍射(XRD)表征
        2.2.2 比表面及孔隙度(BET)分析
        2.2.3 扫描电镜(SEM)分析
        2.2.4 热重(TG)分析
第三章 以Mesotemp为模板剂合成多级孔NaY分子筛
    3.1 引言
    3.2 实验过程
        3.2.1 合成多级孔NaY分子筛
    3.3 机理分析
    3.4 实验条件考察
        3.4.1 导向剂加入量的影响
        3.4.2 模板剂用量的影响
        3.4.3 投料硅铝比的影响
        3.4.4 水量的影响
        3.4.5 聚乙二醇-600辅助合成NaY分子筛
    3.5 中试合成
    3.6 小结
第四章 多级孔NaY分子筛的工业生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过程
        4.2.1 实验室工业原料小试合成
        4.2.2 工业生产过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工业原料小试样品的物化性质
        4.3.2 常规NaY的合成及晶化釜类型的比选
        4.3.3 晶化时间对常压釜合成多级孔NaY分子筛的影响
        4.3.4 工业生产多级孔NaY分子筛的物化性质
    4.4 小结
第五章 高岭土为原料合成多级孔NaY分子筛
    5.1 引言
    5.2 实验过程
        5.2.1 煅烧活化高岭土
        5.2.2 以高岭土为原料合成多级孔NaY分子筛
    5.3 合成样品的表征
    5.4 合成机理
    5.5 合成条件考察
        5.5.1 考察导向剂的加入量对NaY分子筛的影响
        5.5.2 考察导向剂的老化条件对NaY分子筛的影响
        5.5.3 投料硅铝比对NaY分子筛的影响
        5.5.4 钠硅比对合成的NaY分子筛的影响
        5.5.5 不同煅烧温度对合成NaY分子筛的影响
        5.5.6 添加柠檬酸钠对合成NaY分子筛的影响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及导师简介
附件

(5)中孔ZSM-5沸石合成、表征及其催化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选题意义
    1.1 单一孔道结构的材料简介
        1.1.1 微孔沸石
        1.1.2 中孔材料
        1.1.3 沸石和中孔材料的合成方法和生成机理
    1.2 单一孔道结构材料特点及其局限性
        1.2.1 微孔沸石特点
        1.2.2 中孔材料特点
        1.2.3 从单一孔道结构材料到多级孔沸石
    1.3 多级孔沸石
        1.3.1 多级孔沸石
        1.3.2 多级孔沸石材料的合成
        1.3.4 多级孔沸石合成中存在的问题
    1.4 选题目的与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中孔沸石的合成
        2.2.1 中孔硅碳复合材料的合成
        2.2.2 硬碳模板的合成
        2.2.3 中孔ZSM-5型沸石的合成
    2.3 物化性质表征
        2.3.1 X射线衍射(XRD)
        2.3.2 比表面和孔体积测试
        2.3.3 热重(TG)分析
        2.3.4 扫描电镜(SEM)测试
        2.3.5 透射电镜(TEM)测试
        2.3.6 红外光谱(IR)测试
    2.4 催化测试
第三章 中孔硅碳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其表征
    3.1 前言
    3.2 中孔硅碳复合材料的合成
    3.3 中孔硅碳复合材料的表征
        3.3.1 XRD表征
        3.3.2 N_2吸附和孔分布
        3.3.3 SEM和TEM表征
    3.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氧化石墨烯做硬模板合成中孔沸石及其表征
    4.1 前言
    4.2 氧化石墨烯水溶液的合成
    4.3 中孔ZSM-5沸石和中孔Beta沸石的合成
        4.3.1 不同类型氧化石墨烯对中孔ZSM-5沸石合成的影响
        4.3.2 不同氧化石墨烯对中孔Beta沸石合成的影响
    4.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中孔ZSM-5沸石的合成和表征
    5.1 前言
    5.2 中孔ZSM-5沸石的合成及其表征
        5.2.1 中孔ZSM-5沸石结构表征
        5.2.2 沸石结构导向剂用量对中孔ZSM-5沸石结构的影响
        5.2.3 晶化时间对中孔ZSM-5沸石结构的影响
        5.2.4 中孔ZSM-5沸石的合成机理
    5.3 中孔ZSM-5沸石的酸性能研究
        5.3.1 中孔ZSM-5沸石的表面Si/Al比
        5.3.2 中孔ZSM-5沸石的酸性能
    5.4 三异丙苯裂解反应
    5.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层状中孔ZSM-5沸石的催化应用
    6.1 前言
    6.2 催化剂制备
    6.3 催化剂的表征
        6.3.1 催化剂的组成和结构表征
        6.3.2 催化剂的酸性能
    6.4 萘和苄基氯的苄基化反应
        6.4.1 MZSM-5沸石对萘苄基化反应的催化性能
        6.4.2 HMZSM-5沸石催化剂的重复使用性
    6.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总结
        7.1.1 中孔ZSM-5沸石合成条件研究
        7.1.2 层状中孔ZSM-5沸石合成
    7.2 论文创新点
    7.3 今后工作设想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6)活化ATP为前驱体合成分子筛及其杂化膜的制备和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沸石分子筛简介
        1.1.1 沸石分子筛合成方法
        1.1.2 沸石分子筛生长机理及生长模型
        1.1.3 沸石分子筛合成影响因素
        1.1.4 沸石分子筛种类
        1.1.5 沸石分子筛性质
        1.1.6 沸石分子筛应用
    1.2 硅酸盐类矿物合成沸石分子筛研究
        1.2.1 硅酸盐类矿物合成沸石分子筛的可行性
        1.2.2 硅酸盐矿物活化的必要性
        1.2.3 凹凸棒石合成沸石分子筛可行性
        1.2.4 凹凸棒石活化及分子筛合成
    1.3 燃料电池中的质子交换膜
        1.3.1 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
        1.3.2 微生物燃料电池
        1.3.3 质子交换膜传质机理
        1.3.4 质子交换膜种类
        1.3.5 复合质子交换膜的研究进展
        1.3.6 质子交换膜的改性研究
    1.4 本文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1.6 本文创新点
2 凹凸棒石活化及产物成分分析
    2.1 引言
    2.2 实验试剂及仪器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及表征
        2.3.1 实验方法
        2.3.2 表征手段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2.4.1 天然凹凸棒石的组成及成分分析
        2.4.2 凹凸棒石热活化产物分析
        2.4.3 凹凸棒石碱活化产物分析
        2.4.4 凹凸棒石酸活化产物分析
        2.4.5 水热和微波活化产物对比
        2.4.6 凹凸棒石活化产物中Si的结合能分析
        2.4.7 凹凸棒石活化产物的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单模板剂合成分子筛的研究及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试剂及设备
    3.3 材料的表征方法
        3.3.1 X射线多晶衍射仪
        3.3.2 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仪
        3.3.3 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仪
        3.3.4 TG/DTG分析仪
    3.4 分子筛定向合成
    3.5 结果与讨论
        3.5.1 HM-NC-ATP为前驱体合成产物分析
        3.5.2 HM-ATP为前驱体合成产物分析
        3.5.3 HH-ATP为前驱体合成产物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双模板剂作用下合成分子筛的研究及表征
    4.1 引言
    4.2 实验仪器及试剂
    4.3 材料的表征方法
    4.4 分子筛定向合成
        4.4.1 以TPAOH为模板剂合成分子筛
        4.4.2 以TPAOH和 CTAB为模板剂合成分子筛
    4.5 结果与讨论
        4.5.1 TPAOH作用下合成产物分析
        4.5.2 TPAOH和 CTAB共同作用下合成产物分析
        4.5.3 CTAB对合成产物的影响
        4.5.4 前驱体种类对合成产物的影响
        4.5.5 HM-NC-ATP为前驱体合成产物的结晶过程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PVA基杂化膜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5.1 引言
    5.2 实验试剂及仪器
        5.2.1 实验试剂
        5.2.2 实验仪器
    5.3 杂化膜的制备
        5.3.1 PVA基质膜的制备
        5.3.2 杂化膜的制备
    5.4 材料表征及性能测试
        5.4.1 材料表征
        5.4.2 性能测试方法
    5.5 结果与讨论
        5.5.1 PVA基质膜的性能
        5.5.2 PVA/ATP/FA杂化膜的性能
        5.5.3 PVA/ZSM-X/FA杂化膜的性能
        5.5.4 PVA/(H)ZSM-11/FA杂化膜的性能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7)特殊浸润性功能表面的构建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特殊浸润性功能表面
    1.2 特殊浸润性功能表面的应用
        1.2.1 自清洁防污涂层
        1.2.2 减反增透涂层
        1.2.3 防雾抗霜材料
        1.2.4 油水分离材料
        1.2.5 其它应用
    1.3 超亲水表面的构建
        1.3.1 电化学沉积法
        1.3.2 气相沉积法
        1.3.3 溶胶-凝胶法
        1.3.4 层层组装法
    1.4 构建超亲水表面的材料
    1.5 研究意义及内容
第二章 Y型纳米沸石的合成
    2.1 前言
    2.2 实验原料
    2.3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2.4 Y型纳米沸石的合成
        2.4.1 Y型纳米沸石的水热法合成
        2.4.2 纳米沸石的脱水-再水合法合成
        2.4.3 纳米沸石的合成过程的上清液循环再利用
        2.4.4 DRHT工艺循环优化纳米沸石的合成
    2.5 合成纳米沸石的表征
    2.6 实验结果与讨论
        2.6.1 水热法产物的表征
        2.6.2 DRHT法产物的表征
        2.6.3 上清液DRHT法产物的表征
        2.6.4 DRHT法循环优化产物的表征
        2.6.5 合成过程比较及讨论
    2.7 小结
第三章 Y型纳米沸石超亲水表面的制备与其减反增透及防雾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原料
    3.3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3.4 Y型纳米沸石的合成
    3.5 涂层的制备
    3.6 纳米沸石及涂层的表征方法
        3.6.1 纳米沸石的性能表征方法
        3.6.2 涂层的性能表征方法
    3.7 实验结果与讨论
        3.7.1 纳米沸石和纳米SiO_2的性能表征
        3.7.2 涂层的湿性能
        3.7.3 涂层的表面形貌
        3.7.4 涂层的减反增透性能
        3.7.5 涂层的防雾性能
        3.7.6 涂层的机械性能
        3.7.7 纳米沸石涂层与纳米SiO_2涂层的比较
    3.8 小结
第四章 层层组装法制备纳米沸石超亲水型减反增透涂层
    4.1 前言
    4.2 实验原料
    4.3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4.4 基于Y型纳米沸石的超亲水涂层的层层自组装
        4.4.1 基材的预处理
        4.4.2 Y型纳米沸石复合涂层的制备
    4.5 基于纳米二氧化硅的超亲水涂层的层层自组装
        4.5.1 基材的预处理
        4.5.2 纳米二氧化硅复合涂层的制备
    4.6 涂层的表征方法
    4.7 结果与讨论
        4.7.1 多层复合涂层的湿性能
        4.7.2 多层复合涂层的增透性能
        4.7.3 多层复合涂层的表面形貌
        4.7.4 多层复合涂层的防雾性能
        4.7.5 多层复合涂层的其它性能
        4.7.6 讨论
    4.8 小结
第五章 双层叠加结构式微米级沸石膜滤网的制备及油水分离性能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原料
    5.3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5.4 沸石膜用种子溶胶的合成
    5.5 不锈钢丝网上沸石膜的制备
        5.5.1 不锈钢丝网的预处理
        5.5.2 载玻片上纳米沸石膜的负载
        5.5.3 不锈钢丝网上沸石膜的负载
    5.6 纳米沸石膜的表征
    5.7 纳米沸石膜的油水分离性能研究
        5.7.1 负载纳米沸石膜的不锈钢丝网油水分离性能的表征
        5.7.2 负载纳米沸石膜的不锈钢丝网的使用重复性和稳定性表征
        5.7.3 二次生长负载微米级沸石膜的不锈钢丝网性能表征
    5.8 结果与讨论
        5.8.1 不同洗涤程序对丝网亲水性能的影响
        5.8.2 负载纳米沸石膜的载玻片的湿性能
        5.8.3 负载纳米沸石膜的不锈钢丝网的湿性能
        5.8.4 二次生长沸石膜的不锈钢丝网的湿性能
        5.8.5 两种沸石膜丝网的表面形貌
        5.8.6 负载纳米沸石膜的丝网油水分离性能
        5.8.7 二次生长法微米级沸石膜丝网的油水分离性能
        5.8.8 二次生长沸石膜丝网的长期稳定性
    5.9 小结
第六章 湿度响应聚丙烯酸树脂亲水涂层的制备及防雾性能研究
    6.1 前言
    6.2 实验原料
    6.3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6.4 亲水性聚丙烯酸酯树脂的合成及改性
        6.4.1 醇溶性聚丙烯酸酯树脂溶剂的选择
        6.4.2 聚丙烯酸酯实验装置图
        6.4.3 醇溶性丙烯酸酯树脂的合成工艺
    6.5 亲水防雾涂层的制备
        6.5.1 载玻片的预处理
        6.5.2 涂层的制备
    6.6 合成丙烯酸树脂的性能表征方法
        6.6.1 聚丙烯酸酯的表观状态
        6.6.2 聚丙烯酸酯的储存稳定性
        6.6.3 聚合树脂的玻璃化温度
        6.6.4 聚丙烯酸酯的固含量
        6.6.5 醇溶性聚丙烯酸树脂的红外表征
    6.7 涂层性能测试和表征方法
        6.7.1 耐水性
        6.7.2 硬度、附着力、透光率、亲水性
        6.7.3 防雾性能测试
    6.8 实验结果与讨论
        6.8.1 聚丙烯酸酯树脂中不同丙烯酸用量对树脂亲水性能的影响
        6.8.2 醇溶性聚丙烯酸树脂的合成反应机理及红外图谱
        6.8.3 氨基树脂固化丙烯酸的反应机理
        6.8.4 氨基树脂交联固化聚丙烯酸树脂涂层的耐水性能
        6.8.5 涂层的硬度和附着力
        6.8.6 不同固化剂使用比例对产品涂层亲水性能的影响
        6.8.7 涂层吸湿对涂层亲水性的影响
        6.8.8 涂层的透光性能
        6.8.9 涂层的防雾性能
        6.8.10 涂层的微观形貌及涂层厚度
    6.9 小结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8)多级孔纳米ZSM-5分子筛的制备及催化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沸石分子筛概述
    1.1 聚烯烃的催化裂化
        1.1.1 聚烯烃催化裂化所用催化剂类型
    1.2 多级孔沸石分子筛
        1.2.1 去除骨架原子法
        1.2.2 软模板法
        1.2.3 硬模板法
        1.2.4 多级孔沸石合成法中存在的问题
    1.3 多级孔纳米沸石分子筛
        1.3.1 有机模板剂法
        1.3.2 无模板剂法
        1.3.3 晶种诱导法
        1.3.4 空间限域法
    1.4 本论文选题依据
第2章 多级孔纳米ZSM-5分子筛的合成与催化应用
    2.1 引言
    2.2 实验试剂和仪器
    2.3 实验部分
        2.3.1 多级孔纳米ZSM-5分子筛的合成过程
        2.3.2 热重实验
    2.4 样品表征方法
    2.5 实验结果与分析
        2.5.1 不同合成条件制备的ZSM-5分子筛
        2.5.2 晶化温度的影响
        2.5.3 NaOH的影响
        2.5.4 PAM添加量的影响
        2.5.5 晶种溶液添加量的影响
        2.5.6 催化剂性能测评
    2.6 本章总结
第3章 多级孔纳米Y分子筛的合成
    3.1 引言
    3.2 实验试剂和仪器
    3.3 实验部分
        3.3.1 无模板剂法合成纳米Y分子筛
        3.3.2 聚合物空间限域合成多级孔纳米Y分子筛
    3.4 样品表征方法
    3.5 实验结果与分析
        3.5.1 晶化时间对合成纳米Y分子筛的影响
        3.5.2 PAM(Mn≈3000000)添加量对合成多级孔纳米Y分子筛的影响
        3.5.3 PAM(Mn≥5000000)添加量对合成多级孔纳米Y分子筛的影响
        3.5.4 纳米碳粉的添加量对合成多级孔纳米Y分子筛的影响
        3.5.5 F127的添加量对合成多级孔纳米Y分子筛的影响
    3.6 本章总结
第4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9)粉煤灰基磁性A型沸石的合成及其吸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粉煤灰简述
        1.1.1 粉煤灰的概述
        1.1.2 粉煤灰的综合应用
    1.2 粉煤灰合成沸石分子筛的研究现状
        1.2.1 沸石分子筛的简介
        1.2.2 A型沸石分子筛的结构性质
        1.2.3 粉煤灰合成沸石的常用方法
    1.3 磁性载体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磁性Fe_3O_4微粒的常见制备方法
        1.3.2 磁性沸石的制备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染料废水的危害及处理方法
        1.4.1 染料废水的来源及危害
        1.4.2 常见染料废水处理方法
    1.5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1.5.1 本课题研究意义
        1.5.2 本课题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及研究方案
    2.1 主要仪器和试剂
        2.1.1 主要仪器
        2.1.2 主要试剂
    2.2 表征方法
        2.2.1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
        2.2.2 X射线衍射(XRD)
        2.2.3 红外光谱分析(FTIR)
        2.2.4 扫描电镜分析(SEM)
        2.2.5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
        2.2.6 振动样品磁强计(VSM)
    2.3 实验研究方案
第3章 粉煤灰基磁性A型沸石的合成研究
    3.1 粉煤灰基A型沸石的合成研究
        3.1.1 A型沸石的合成
        3.1.2 A型沸石的表征
    3.2 磁性Fe_3O_4微粒的合成研究
        3.2.1 磁性Fe_3O_4微粒的合成
        3.2.2 磁性Fe_3O_4微粒的表征
    3.3 粉煤灰基磁性A型沸石的合成研究
        3.3.1 磁性A型沸石的合成
        3.3.2 磁性A型沸石的表征
    3.4 小结
第4章 磁性A型沸石对亚甲基蓝吸附性能研究
    4.1 亚甲基蓝标准拟合曲线
    4.2 磁性A型沸石吸附性能影响因素研究
        4.2.1 吸附剂用量的影响
        4.2.2 pH的影响
        4.2.3 吸附时间的影响
        4.2.4 电解质溶液浓度的影响
        4.2.5 吸附动力学模型
        4.2.6 吸附等温线模型
        4.2.7 对比实验
    4.3 再生性能实验
        4.3.1 固液分离实验
        4.3.2 再生剂类型对磁性A型沸石再生效果的影响
        4.3.3 不同浓度再生剂对磁性A型沸石再生效果的影响
    4.4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成果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10)多级孔道氧化铝及其NaY沸石复合物的可控合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多孔材料简介
        1.2.1 微孔材料
        1.2.2 介孔材料
        1.2.3 大孔材料
        1.2.4 微孔-介孔复合材料
        1.2.5 介孔-大孔复合材料
        1.2.6 微孔-大孔复合材料
        1.2.7 微孔-介孔-大孔复合材料
    1.3 微米级大孔整体材料
        1.3.1 微米级大孔整体材料的结构特点
        1.3.2 微米级大孔整体材料的合成方法
        1.3.3 微米级大孔整体材料的孔道调变
        1.3.4 微米级大孔整体材料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1.4 多级孔道沸石材料
        1.4.1 多级孔道沸石材料的结构分类
        1.4.2 多级孔道沸石材料的合成方法
        1.4.3 氧化铝载体的特点
        1.4.4 多级孔道沸石复合物材料的应用
        1.4.5 多级孔道沸石复合物材料的发展趋势
    1.5 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2章 多级孔道氧化铝材料的可控合成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多级孔道氧化铝材料的合成
        2.2.3 多级孔道氧化铝材料的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多级孔道氧化铝的合成机理探讨
        2.3.2 多级孔道氧化铝的合成与表征
        2.3.3 多级孔道氧化铝的控制合成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晶种胶作导向剂合成小晶粒NaY沸石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NaY沸石的合成
        3.2.3 NaY沸石的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硅源浓度的影响
        3.3.2 晶种胶加入量及整体凝胶陈化时间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晶种二次生长法合成FAU/氧化铝沸石复合物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与试剂
        4.2.2 FAU/氧化铝沸石复合物的晶种二次生长法合成
        4.2.3 晶种二次生长法合成FAU/氧化铝沸石复合物的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以多级孔道 γ-Al2O3为载体,晶种二次生长法合成沸石复合物的条件探索
        4.3.2 以多级孔道 α-Al2O3为载体,晶种二次生长法合成沸石复合物的条件探索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液态晶化导向剂诱导合成FAU/氧化铝沸石复合物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仪器与试剂
        5.2.2 FAU/氧化铝沸石复合物的液态晶化导向剂诱导合成
        5.2.3 液态晶化导向剂诱导合成FAU/氧化铝沸石复合物的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以多级孔道 γ-Al2O3为载体,液态晶化导向剂诱导合成沸石复合物的条件探索
        5.3.2 以多级孔道 α-Al2O3为载体,液态晶化导向剂诱导合成沸石复合物的条件探索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作者简介

四、表面活性剂和水溶性聚合物对合成A型沸石的影响(待续)(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D]. 王鹏飞. 山西大学, 2021(01)
  • [2]蛋白质与药物及硅基材料的相互作用及应用研究[D]. 张华新. 湖北大学, 2021(01)
  • [3]草酸钠作为洗涤助剂的性质研究[D]. 李琛. 太原理工大学, 2020
  • [4]多级孔NaY分子筛的实验室—中试放大合成及工业生产的研究[D]. 曹菲.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5]中孔ZSM-5沸石合成、表征及其催化性能的研究[D]. 杜君. 太原理工大学, 2019(01)
  • [6]活化ATP为前驱体合成分子筛及其杂化膜的制备和性能研究[D]. 李红玑. 西安理工大学, 2018(08)
  • [7]特殊浸润性功能表面的构建及性能研究[D]. 曹莉. 西北大学, 2018(04)
  • [8]多级孔纳米ZSM-5分子筛的制备及催化应用[D]. 李倪萍. 齐鲁工业大学, 2018(05)
  • [9]粉煤灰基磁性A型沸石的合成及其吸附性能研究[D]. 谷悦. 东北大学, 2017(06)
  • [10]多级孔道氧化铝及其NaY沸石复合物的可控合成研究[D]. 王佳. 北京理工大学, 2016(06)

标签:;  ;  ;  ;  ;  

表面活性剂和水溶性聚合物对A型沸石合成的影响(待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