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处理在重磁异常解释及其地质效应中的应用

数据处理在重磁异常解释及其地质效应中的应用

一、数据处理在重磁异常解释中的应用及其地质效果(论文文献综述)

叶睿[1](2020)在《南陵-宣城矿集区麻姑山矿田三维地质建模及成矿预测》文中提出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是我国重要的铜、铁多金属成矿带。当今中国经济水平和工业化高速发展,对金属矿产资源的消耗越来越大,与此同时随着国内的浅部矿、易识别矿的不断开采越来越少,导致我国对金属矿产资源的进口依赖度越来越大,间接威胁了我国国家战略安全,因此我国深部矿、隐伏矿的找矿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包含7个大型矿集区,前人丰富的研究工作已经证明了在这些大型矿集区的深部具有巨大的成矿潜力。南陵-宣城盆地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之中,地处铜陵矿集区以东、宁芜矿集区以南,近些年不断发现茶亭铜金矿床、麻姑山铜钼矿床等数个大中型多金属矿床表明了区域内巨大的成矿潜力,但也由于第四系地层覆盖面积大、勘探程度低等原因,这一区域的深部地质结构需要用更多更有效的勘探手段得到更清晰更准确的认识。本次研究工作针对麻姑山矿田,以先验地质信息为约束,使用重磁联合反演剖面解译的方法对覆盖麻姑山矿田全区的地质剖面进行解译,基于解译剖面建立了研究区的三维地质模型,并建立了两套验证修改流程,分别对解译剖面和三维地质模型进行了验证和修改。同时基于麻姑山铜钼矿床矿体模型和麻姑山矿田地质模型开展了三维成矿定量预测工作,并依据成矿有利程度圈定了找矿靶区。研究工作取得如下认识:(1)以先验地质信息为约束条件,使用重磁数据综合解译方法,是了解和认识区域深部地质结构的有效手段,获得剖面可以为下一步的建模工作提供基础。并利用三维建模功能对重磁联合反演解译剖面的准确性进行验证,可以有效发现解译剖面的不准确之处并对其进行修改,使解译剖面有更高的准确性。(2)利用重磁数据综合解译方法和三维地质建模方法基本确定了研究区内主要构造的形态、延展方向等信息;确定了研究区内两个主要凹陷地层的深度和厚度;确定了研究区内岩浆岩分布范围、埋深和隐伏岩株的大小与深度。(3)使用三维地球物理正演方法,可以有效的验证三维地质模型的合理性,发现三维地质模型的不准确之处。并有效的完善三维地质模型,增加三维地质模型的可信度,从而减小最终成矿预测的误差,提高找矿靶区圈定的准确性。(4)结合前人总结的研究区成矿规律与三维地质模型对于控矿地质体位置、形态的清晰显示,利用三维成矿定量预测软件对控矿指示性要素进行提取,预测出成矿潜力较大的区域并圈定了找矿靶区,可以为进一步的深部找矿勘探工作提供参考和建议。

冯爱平[2](2019)在《青海省布依坦乌拉山地区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远景预测》文中研究说明研究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之柴达木盆地北缘,主体位于布依坦乌拉山南东段,包括1:5万图幅J47E017002(巴润乌拉幅)和J47E017003(查黑乌尔塔幅),总面积820km2。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属于秦祁昆造山系-全吉地块-欧龙布鲁克地块。区内地层发育,元古代、古生代、新生代及第四纪地层广泛出露,中生代地层不发育。区内断裂构造发育,主要有北西向、北东向两组,其中北西向为主要构造线走向。除断裂外,局部地层发生轴向北东的褶皱。区内岩浆岩极不发育,仅在桑格斯帕沟西一带发育桑格斯帕岩体(Pt1Sgn),主要的岩石类型为肉红色正长(二长)花岗片麻岩。研究区属于秦祁昆成矿域—东昆仑成矿省—欧龙布鲁克—乌兰华力西期稀有、钨(铋、稀土、宝玉石)成矿带,成矿事实主要为非金属矿,如煤、石英岩、灰岩等。本次工作完成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面积600km2,采样2416个,其中高山区采样1042个,平均采样密度5.9点/km2。通过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基本查明了区内老地层区18种元素的地球化学分布、分配及富集特征,初步分析并阐述了不同地质单元各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分布规律,圈定综合异常14处,包括乙3类异常9个,丙1类异常5个,通过踏勘检查、地质草测、地化剖面测量等工作手段查证了以Mo、La元素为主的综合异常4处,新发现了Fe、Nb、Co、Y等矿化线索,在此基础上划定了1处成矿远景区和2处成矿靶区,为今后在本区的矿产预测及找矿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地球化学基础资料。

王雪松[3](2017)在《黑龙江省阿城地区铅锌矿成矿预测》文中研究表明研究区属于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多金属成矿带中的秋皮沟—五道岭铁有色金属成矿亚带,目前已发现金属、非金属矿床、矿化点多处,其中,研究程度相对较高的为中型规模的松江铜矿和五道岭钼矿,矿种为铅、锌、铜、铁、钨和钼等。但由于受地形地貌条件及勘查程度的限制,到目前为止,该区的地质找矿工作始终未取得突破性进展,总的来看可能与以往地质找矿工作思路及研究视野有关。另外,研究区内研究资金投入不足,未开展系统、全面的大比例尺(1:5万)的地质找矿工作,部分样品测试精度不高(如化探样品测试为半定量)等也是研究区未取得找矿突破的原因。本文以黑龙江玉泉镇幅、小岭幅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项目为依托,对本研究区相关地质矿产资料进行了系统收集,采用地、物、化、遥、勘查工程等找矿方法,对阿城地区铅锌矿进行控矿地质因素进行综合研究,并对研究区的地层、岩浆岩、变质岩进行深入研究和重新厘定。在研究和总结研究区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及成矿规律和找矿标志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将黑龙江省阿城地区进行成矿预测,最终将其划分成1个I级、2个II级成矿远景区,其中通过工程验证确定了两个重点找矿靶区。

杨博[4](2016)在《高精度磁测在青海某区金铜多金属矿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精度磁测作为矿产预测方法中的重要手段,主要用于寻找有色金属矿产,同时可用于划分构造,圈定岩体等。研究区内金铜多金属矿与辉长岩、辉石岩等基性岩岩体有密切的关系,金铜矿(化)体主要位于含角闪石苏长辉长岩的张性裂隙充填石英脉及接触带中。本文以辉长岩、辉石岩岩体与围岩之间明显的物性差异为前提,利用高精度磁测技术方法圈定隐伏岩体并划分构造,通过高精度磁测数据的网格化、化极、滤波、延拓等数据处理和剖面反演,圈定了成矿有利区。再结合激电解释、化探、槽探、钻探工程,对磁测解释推断结果进行验证,确认了磁测解释方法在间接寻找构造蚀变岩型金铜矿中的重要作用。

张译丹[5](2016)在《物化探方法在内蒙某多金属矿勘查中的综合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章以内蒙古某多金属矿为研究对象,该矿区地处大兴安岭中南段成矿带内,是多金属矿成矿有利地段,但由于研究区内露头较少,加之地表风化层较厚、覆盖比较强烈,破坏和掩盖了地表构造形迹,使用地质填图、槽探工程揭露等都没能很好的解决构造及矿体赋存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开展综合物化探方法对矿区进行深部勘探研究。文章在分析物化探方法的适用性和有效性的基础上,选择在研究区内开展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激电中梯面积测量、联合剖面测量以及大功率激电单极—偶极测深测量。文章主要围绕各方法的实际应用展开系统研究,并进行钻探工程深部验证,最终得出:研究区内地球化学特征以Ag、Cu、Pb、Zn、As、Bi、Mo元素异常为主,对应的视电阻率和视极化率表现中高阻高极化特征,推测地下300~600m范围内多金属矿(化)体富集;研究区内进行的各种物化探方法其成果有较好的对应关系,相互印证,钻探结果与物化探方法解译结果相吻合;结合实际地质情况判定研究区内多金属矿形成与燕山早期第二次岩浆侵入有关,控矿地质构造为北西向的蚀变裂隙带及岩石裂隙。该找矿模式的成功实践说明在研究区开展的物化探勘查方法及其布设方案是合理可行的,对相邻矿区及类似地质条件下多金属矿勘探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朴英哲[6](2015)在《多重地球物理数据交叉梯度联合反演研究及应用》文中指出交叉梯度联合反演方法不依靠岩石物性关系,而是假定每种物性模型之间具有结构上的相似性,因此适用于任何不同的地球物理方法的联合解释。交叉梯度联合反演在多种地球物理模型之间实现结构耦合,在岩石物性关系不确定的情况下,既能提高反演结果的可靠性,又能减少反演的多解性,还能减少不同方法解释结果之间的矛盾性。联合反演与单一反演方法一样需要加上一些正则化项,并且联合反演方法解释效果与每一种单一反演方法的有效性有着密切的关系。本论文主要研究以大地电磁测深法为主的重、磁、电、震联合反演方法。为了提高联合反演方法的效率,本文首先改进了大地电磁二维Occam反演方法。Occam反演不但具有可靠性,而且具有加上各种先验信息的可行性的优点,但是因为求取拉格朗日乘子需要很长时间,所以前人提出了几个直接选取乘子方法。本论文改进了上述反演中求取拉格朗日乘子的方法。在搜索过程中加入观测数据拟合差与期望值的比较。改进的Occam反演方法中,在反演模型光滑阶段,能够减少多余的正演计算。这种改进不但对反演结果没有影响,而且使得反演速度加快并且更符合Occam思想。在对模型实验和野外数据处理中,正演次数可以减少20%50%。联合反演中,当不同的模型观测数据覆盖范围不一致时,交叉梯度联合反演通常需要针对重叠区域数据进行联合反演,并且建模时还要扩展一些模型范围。本论文提出并实现了部分区域约束下的交叉梯度联合反演算法;接着进行了算法的模型试算并证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部分区域交叉梯度约束方法不但能在重叠区域内很好地恢复结构相似的模型,而且在非重叠区域与重叠区域的边界处仍然可以得到平滑变化的模型。本论文提出基于数据空间的多重交叉梯度联合反演。由于在一般反演问题中数据参数量远远小于模型参数量,数据空间在内存存储量方面比模型空间方法更有效。本论文的算法采用了由四个三角型子单元组成的矩形单元,因此能处理起伏地形并且容易检测交叉梯度函数、处理数据空间方法的模型协方差矩阵。提出交叉梯度约束项中模型梯度加权因子的默认值,并通过模型试算分析不同加权因子的影响。将交叉梯度联合反演算法用到金厂找矿和本溪–集安深部地质调查重磁电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解释中。实际应用结果表明,模型空间交叉梯度联合反演方法和数据空间联合反演方法都比单独反演能获得结构上更相似的模型,有利于更好的确定地质体性质,查明研究区域的深部地质结构等地质信息;并且数据空间方法在内存存储量上比模型空间方法更有效。

马艳英[7](2015)在《吉林省延边东部地区金铜矿综合信息矿产预测》文中研究表明吉林省延边东部地区是吉林省金及多金属矿产重要成矿区域之一。区内矿产丰富,种类繁多,主要出产有金、铜、铅、锌、钨、钼、铁等矿产[2]。其中金铜为该地区主要矿产,具有分布广泛,已知矿床、矿化点多,潜在能力大的特点。2008年,吉林省科技厅为加速省内金铜矿开发及提高利用速度,设立了金铜矿产资源预测项目,并开展了系统研究。1.地质资料综合[1]吉林省延边东部地区处于滨太平洋地层大区和兴凯地层大区之上[2],经历了滨太平洋构造域发展阶段及亚洲构造域发展阶段。区内地质情况复杂,出露地层为古生界、中生界及新生界,其中以古生界地层为主。区内侵入岩以花岗岩为主,较为发育[2]。火山岩以中—新生代火山活动为主。火山活动以中心式—裂隙式沿断裂带及坳陷盆地喷发,以复式火山机构及火山岩(玄武岩)台地为主。区内主要断裂构造为春阳—汪清NW向大断裂带、老黑山—延吉NE向大断裂带、五道沟—春化NE向断裂。这些断裂对全区构造演化、控岩、控盆及区域贵金属、多金属成矿起到关键作用[2]。区内典型的褶皱构造为五道沟向斜及小盘岭背斜。2.地球化学解释本次研究采用水系沉积物对区域内化学元素进行统计分析,选出15种与金、铜矿成矿有关的元素。通过对这15种元素的分析,结合地质条件对区域金、铜成矿条件进行分析,从而挖掘出更深层次的地球化学信息。首先从元素地球化学参数角度,分析出Au、Cu元素在研究区内为强离散元素,较为富集。区内与Au、Cu成矿活动有关的组合异常,即Au、As、Ag、Cu、Bi、Sb和W、Cu、Bi、Mo等元素形成结构复杂、规模较大的组合异常。最后利用水系沉积物数据,对Au、Cu等15种元素进行解释,分析出研究区内Au、Cu化学特征,并求出Au异常下限为1.77×10-9,Cu异常下限为26.62×10-6。金元素异常主要分布于研究区的中间狭长地带,位于延吉北部,老黑山与珲春交接地带以及珲春的东部地区,在空间上呈带状展布,东西向为Au异常的主要方向。Au异常具有形态不规则、规模不等、点异常少等特点。铜元素的异常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西两端,呈北东向带状分布,异常规模差异较大。3.地球物理解释本次研究使用的资料为重力测量和航磁测量成果,资料精度为1:250000。通过对地质、构造、地层、岩浆岩等进行分析推断,对该地区的地质信息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扩大了该地区金、铜矿产信息容量,从而提高了评价成果的质量。在重磁测量中,不同规模的磁性体或密度体的观测值随观测高度不同呈现规律性的变化。根据定性解释,本次上延高度分别为200m、500m、1000m和5000m。并对0°、45°、90°和135°四个方向进行一阶导数计算和垂向二阶导数计算。而后利用“关联”原理在所得结果基础上,对区域构造进行解译,实现了利用重力信息对研究区断裂构造的推断,重力显示了北东向断裂更突出,北东向断裂成带出现,典型代表为图们—罗子沟断裂带,以下切深度大,延长远为特征。其它方向均为小规模的行迹,但密度集中,展现了断裂构造以东西向为主的特征。4.典型矿床分析典型矿床研究能够了解和掌握研究区域内矿床的地质特征,查明对矿床的形成起着控制作用的地质条件,为矿床地质概念模型的构造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次研究以刺猬沟金银矿床、小西南岔金矿床、农坪金矿床、闹枝金银铜矿床为代表,分析了研究区内金、铜矿的成矿背景、地质特征、成矿作用、成矿规律等特点,总结出研究区内金、铜矿控矿条件为寒武纪—奥陶纪地层、断裂构造、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及地球化学异常区。5.成矿条件分析对研究区内金、铜矿成矿条件分析是本次工作的重要内容,为矿产资源预测打下基础,并为预测成果可信性提供了保障。通过研究得知:大地构造单元、地层、构造、地球化学及岩浆岩等地质条件对研究区内金、铜矿产的形成都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研究区处于两陷加一隆的大地构造环境中[3],陷断单元之间为区域性大断裂带所隔。隆称为牡丹岭—春化隆折带,呈东西向展布。其北为敦化—杜荒子断裂带,其南为新合—马滴达断裂带。目前已发现的贵、多金属矿床(点)、矿化点均分布在隆折带所限定的范围内[2]。这一分布特征证明了大地构造单元与矿产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研究区内断裂构造通过直接与间接作用对金、铜分布与产出起到控制作用。其中间接作用是由断裂构造对岩浆侵入活动和喷出活动的控制体现的。直接作用为受断裂构造的控制,区内已知矿床(点)、矿化点呈东西成带、北东成、北西成列的两带三行四列的空间分布规律;已知矿床(点)、矿化点成群分布于断裂带或断裂的交汇部位,体现出断裂构造控制了金铜元素富集成矿的特点。如小西南岔矿化集中区,马滴达—农坪矿化集中区、刺猬沟矿化集中区、闹枝矿化集中区、五星山矿化集中区均受东西向、北东向、北西向、南北向不同级别断裂交汇控制[2]。区内断裂不仅为矿液的运移提供了通道,而且也为成矿物质的沉淀提供沉淀场所。地层不仅是赋矿的地质体,有些地层还为金、铜矿的形成提供了成矿物质来源。区内出露的各时期地层与金、铜成矿活动关系有明显差异[2]。其中主要的赋矿地层组为寒武纪—奥陶纪时期的五道沟群、二叠系解放村组、三叠系大兴沟群[2,4]。研究区中岩浆活动为燕山期晚期。燕山晚期中—酸性侵入岩是矿体的主要容矿围岩,与金、铜成矿的直接来源。金、铜矿多产于燕山晚期中酸性侵入岩外接触带之上。金、铜元素高背景场区是金、铜成矿又一重要标志。金、铜元素高背景场区内金、铜矿占已知产地的90%以上;如小西南岔金铜矿、农坪金铜矿、闹枝金矿等均产于高背景区。金、铜元素异常以强度高、规模大、浓集中心突出为特征。6.矿产资源预测及评价本研究使用特征分析、聚类分析、对应分析和数量化理论Ⅳ、灰色关联分析、灰色聚类分析等数学模型对金、铜矿产的成矿可能进行了定量估计,实现了金、铜矿产的位置预测。31个统计地质单元中A级7个,B级6个,C级10个,D级8个。7.预测成果(1)系统地收集了研究区范围内的地、物、化、矿产资料,为今后该范围内基础地质和矿产地质工作的开展做了物质上的准备。(2)首次依据重磁方法原理对研究区的航磁资料、重力资料进行了解释,从地球物理角度认识研究区的地质特征。其中该区的断裂构造的重磁推断成果,对认识构造地质特征、雪带山岩体的深部产状的推断、中生代岩浆活动及其与区内矿产的关系及认识具有启示作用。(3)应用地球动力学理论与方法,对研究区的地质历史进行了再认识。划分出古亚洲构造域发展阶段和滨太平洋构造域发展阶段。总结了每个发展阶段的相对独立的演化过程,但后者对前者形成地质记录起到了强烈的改造作用。(4)在典型矿床研究的基础上,依据矿石的组分将区内金矿划分成三种类型。以已知矿床为目标,应用信息关联方法,分析了本区的控矿条件及成矿要素,建立起金(铜、银)矿床综合信息找矿模型。(5)以综合信息找矿模型和成矿控制条件分析为指导,从已获取的信息中提取了地质变量27个,应用赋值方法实现了地质变量的数学转换。(6)对预测成果进行了野外踏查,采集了样本、样品39个,其中5个样品中Au、Cu的测试结果具有找矿意义。(7)对研究区内的金、铜矿产的今后找矿工作的战略部署提出了建议,圈出4个金、铜找矿远景区可作为近期选择的矿产勘查地。

袁园[8](2015)在《全张量重力梯度数据的综合分析与处理解释》文中指出地球重力场是地球的固有物理特征,可以反映地球内部的物质分布、运动和变化的规律。重力测量是对重力场变化规律的直接反映。随着测量手段的多样化(地面测量、海洋测量、航空测量和卫星测量)和测量数据精度的提高,人们不仅可以直接测量地球重力场,而且可以对重力梯度场进行测量。重力梯度张量数据相对于传统的重力测量数据有着更高的频率信息,能更加准确、细致的研究地球浅部构造、矿产资源分布等信息。为了更加准确的处理和解释全张量重力梯度数据,需要从全张量重力梯度仪器设计原理出发,分析仪器产生噪声的原因,进而更好的从测量数据中提取反应地下异常体的真实信号进行解释。首先,本文利用理论模型对比分析了重力梯度测量相对于重力测量的优势,为文章的选题提供依据。重力梯度张量数据的获取,可以通过实际测量或计算得到。然而,计算得到的重力梯度张量数据最多能包含与测量的重力数据相同的信息成分,而且在计算过程中还会造成信息缺失,并不会增加信息成分。因此,重力梯度张量数据的获取通常需要通过重力梯度仪器测量得到。通过对比分析,重力梯度异常能反映相对波长短的高频信号,重力异常数据能反映相对波长长的低频信号。因此,联合梯度张量数据的高频信号成分和重力异常的低频信号成分可以得到加强的重力异常数据,该数据能同时保留重力异常数据及其梯度张量数据的所有信息,拓宽重力异常数据的频宽范围。这一过程主要通过余弦平方滤波完成。目前,国内外多家研究机构正在研究多种不同类型的重力梯度仪,但是,投入生产使用的只有基于旋转加速度计的重力梯度仪。因此,本文针对用于航空移动平台高精度全张量重力梯度测量系统,深入研究了全张量梯度仪12个加速度计按3个不同旋转轴圆盘形成差分组合的结构。在确认该结构具有有效抑制运动共模加速度减少外界环境干扰实现高精度探测优点的同时,着重分析了重力梯度仪测量误差的来源和影响。研究表明,主要影响包括仪器固有随机噪声和外界确定性噪声。为定量描述影响程度,笔者推导了在航空动态环境下的测量方程,并分离出加速度计的性能不匹配、平台不稳定、圆盘转速不稳定3个主要固有因素,从时间域和频率域角度定量分析固有影响因素的噪声水平。试验分析表明,通过利用Simulink仿真系统可以获得固有因素产生的噪声水平,并提出抑制方案。针对搭载环境测量误差,笔者还分析了实测飞行中姿态和质量的改变对重力梯度测量值造成的环境影响,提出了基于点质量源的自身梯度校正方法。经固有噪声和自身梯度校正后的各个梯度数据中还存在大量随机噪声,但是其噪声水平各不相同。本文利用奇偶测线网格化方法对各个梯度张量数据的噪声进行了定量估计,为后续噪声去除提供依据。全张量重力梯度张量数据相对于重力数据含有更高频的信号成分,能更好的描绘小的异常特征。然而,全张量重力梯度仪测量值的噪声成分也为高频。因此,从高频信号成分中分离出噪声将是处理重力梯度张量数据的一个挑战。通过联合全张量重力梯度仪测量的多个信息成分进行噪声处理能更好的压制随机干扰。本文利用重力梯度信号满足的拉普拉斯方程约束条件,推导了重力梯度张量的笛卡尔方程和引力位的级数解表达式,然后利用级数解去拟合测量的重力梯度张量值,拟合的部分认为是真实的梯度信号,未拟合的部分认为是噪声。在拟合过程中引入数据噪声加权矩阵和数据能量加权矩阵进行最优线性反演求解拉普拉斯方程级数解的系数,然后利用求得的系数进行正演计算得到真实的梯度信号。全张量重力梯度数据经噪声滤波后,只包含实际地下重力信息,能更加准确的进行数据的解释。重力梯度数据的解释工作通常需要从数据中获取有关场源的水平位置和深度范围。水平位置的确定通常利用边界识别方法;深度范围参数的确定需要深度计算方法来完成。边界识别方法在重力梯度数据解释中占有重要角色,它能准确且快速地确定地质体边界位置、构造水平位置而被广泛关注。一些传统的方法有的不能同时显示不同埋藏深度地质体的边界信息,有的在深部地质体边界位置确定中误差较大,且对细节信息的提取能力不足。而且,已有的方法基本上都是针对重力异常数据,专门针对重力梯度张量数据的方法还比较少。本文针对全张量重力梯度数据信息量大、信号频率高,能更好的描述小的异常特征等特点,提出了改进的水平解析信号方法、加强水平方向总水平导数方法和改进的结构张量算法进行全张量重力梯度数据的边界解释。在解释过程中,本文针对各个方法进行相应的归一化处理,使其能均衡不同埋藏深度的异常体的边界结果的振幅强度。通过模型试验和实际测量的全张量重力梯度数据验证了这些方法的可靠性、实用性和抗噪能力,并与一些传统的边界识别方法进行对比,证明了这些方法的优点。重力异常及重力梯度异常场源深度计算的方法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史,形成了针对不同的场源类型和地质研究对象的不同深度计算方法。快速成像方法是近几年的一个发展热点,它能快速得到地下异常体分布状况,避免传统方法耗时长,内存消耗大等缺点。本文利用极大值深度计算方法DEXP进行地下异常体的埋藏深度成像,从而进行异常体的深度估计。然而,传统的DEXP方法需要事先指定异常体的构造指数,通常是根据异常形态对其进行假设,但这会对成像结果带来误差。因此,本文又利用不同阶的垂向导数的比值进行DEXP变换,有效的去除了构造指数的影响。该方法能在不知道构造指数的情况下对异常体进行深度成像,从而得到地质体的深度。利用估计的深度值在尺度函数上的对应值可以对地质体的构造指数进行估计。利用该方法对模型数据和实际测量的文顿岩丘的重力梯度数据进行分析,取得了准确的深度和构造指数估计。

梁宏达[9](2015)在《大陆岩石圈电性结构研究 ——以大兴安岭、华北北缘、秦岭为例》文中指出岩石圈电性结构研究不仅可以为解决地球科学问题服务,而且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大地电磁测深方法是研究岩石圈结构的一种重要的地球物理方法。本论文以大兴安岭(400km)、华北北缘(600km)、秦岭地区(350km)三条大地电磁测深剖面为基础,通过Robust估算、远参考以及功率谱编辑等技术对大地电磁数据进行处理,利用Bahr二维偏离度和GB分解对数据进行定性分析,使用非线性共轭梯度(NLCG)算法对三条剖面进行了二维反演,经过分析对比,获得了大兴安岭、华北北缘和秦岭地区的岩石圈电性结构模型。结合其它地质资料和地球物理资料,对电性结构模型进行了综合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大兴安岭地区:电性结构模型表明大兴安岭与海拉尔盆地东缘可能同属兴安地块,与松辽盆地西缘接触关系比较复杂;大兴安岭上地壳整体表现为高阻特征,可能是多次叠置的岩浆岩,代表大兴安岭经历了多期次岩浆活动;中下地壳的低阻体则反映了大兴安岭内部地壳较弱,可能依旧处于活动状态;岩石圈地幔存在明显高阻体,暗示大兴安岭下地壳可能发生过拆沉作用:大兴安岭和松辽盆地之间存在一个岩石圈尺度的西倾低阻带,推断松嫩地块向兴安地块俯冲并以软碰撞形式发生拼合,后期受到火山活动和走滑作用改造。华北北缘地区:电性结构模型表明剖面整体具有汇聚后的伸张构造的特点,根据电性结构推断古亚洲洋可能沿索伦缝合带闭合;剖面上地壳高阻体与分布的花岗岩对应,中下地壳的高导层可能与岩浆岩形成时的含盐流体相关,推断形成于板块碰撞后的伸展环境,并反映出地幔物质的上升作用,是碰撞后构造伸展的主要动力。秦岭地区:电性结构模型表明剖面整体具有“横向分块”的特点,四川盆地、南大巴山、北大巴山、南秦岭、北秦岭和渭河盆地等构造单元呈现不同的电性特征。秦岭造山带下方存在大范围高导体,暗示其可能发生过底侵和拆沉作用;南大巴山和北大巴山呈明显不同的电性结构特征,被走滑作用分割,说明它们具有不同的构造发展过程:四川盆地东北缘和渭河盆地有一定的“纵向分层”特点,两个盆地的下方可能都存在古老克拉通基底残余体。

周俊杰[10](2015)在《基于结构耦合与物性耦合的重磁联合反演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反演是重磁资料处理的核心环节之一。然而,反演结果往往受较强的非唯一性影响,这严重阻碍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推广和普及。联合反演具有克服单一方法局限,充分挖掘数据有效信息,获得可靠反演结果的巨大潜力,成为当前重磁研究的一大热点。结合实际需要,本文对重磁数据约束及联合反演方法展开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构建了重磁资料单一反演的目标函数,并在广义最小二乘算法意义下进行推导求解。使用直接在模型项加权的形式添加深度加权,同时使用转换函数法引入物性范围约束。该算法收敛稳定而迅速,可拓展性强,为进一步开发联合反演算法奠定了基础。二、基于结构耦合思想,给出融入多种约束条件的重磁交叉梯度联合反演算法。该算法目标函数将多种物性参量及数据进行对应组合,在结构耦合等式约束下进行同步迭代求解。提出使用结构耦合因子求解结构扰动项,大幅提升了计算效率。同时,引入了深度加权和物性范围约束,与交叉梯度耦合配合使用使反演质量得以显着提升。此外,还给出局部交叉梯度耦合的联合反演算法,以满足不同的应用需求。模型算例表明该算法收敛稳定,所得物性模型结构能达到高度一致。该算法最大优点为能具有区分具有不同物性特征的异常,且物性交汇分布具有收敛特征,与单一反演发散分布的物性交汇形成明显区别。三、首次对剩磁影响下的重磁联合反演做了分析。由于联合反演具有信息互传机制,当测区存在强剩磁干扰,而反演又将其忽略时,反演结果将受到负面影响。提出用弱敏感与磁化方向的归一化磁源强度代替常规磁异常参与联合反演,削弱观测数据输入的剩磁影响,从而达到抗剩磁干扰的目的。模型算例表明,当存在剩磁干扰时,该方法比常规数据联合反演和单一反演归一化磁源强度都有较大改善。这体现出其巨大的实用价值。四、基于物性耦合思想,对多物性引导耦合的重磁联合反演做了研究。此方法引入隶属度和物性类别概念,在反演物性参量的同时对其进行分类,引导模型参量逐步迭代向已知物性类别靠近,从而削弱反演多解性。模型试验表明,该约束可获得具有尖锐边界的反演模型,其聚焦特性远远优于物性范围约束,物性异常识别能力比单一约束更强。多物性引导耦合的物性交汇散点分布于聚类中心附近,印证其强烈的聚焦特性,再次说明该联合反演的优势所在。五、对长江中下游某矿区实测重磁数据联合反演进行了实例探讨,进一步验证了本文所述算法的有效性和实用价值。

二、数据处理在重磁异常解释中的应用及其地质效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据处理在重磁异常解释中的应用及其地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南陵-宣城矿集区麻姑山矿田三维地质建模及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背景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于重磁数据的综合地质解译
        1.2.2 三维地质建模
        1.2.3 三维成矿预测
        1.2.4 研究区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概况
        2.1.1 构造
        2.1.2 地层
    2.2 南陵-宣城盆地地质概况
        2.2.1 构造
        2.2.2 地层
    2.3 麻姑山矿田地质概况
        2.3.1 地层
        2.3.2 构造
        2.3.3 岩浆岩
    2.4 典型矿床
        2.4.1 矿区地层
        2.4.2 矿区构造
        2.4.3 岩浆岩
        2.4.4 变质作用与热液蚀变
    2.5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5.1 研究区重力场特征
        2.5.2 研究区磁场特征
        2.5.3 地质体物性划分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基于重磁数据的综合地质解译方法
    3.2 三维地质建模方法
    3.3 三维成矿预测方法
第四章 基于重磁数据的剖面综合地质解译
    4.1 先验地质约束
    4.2 剖面范围及地质体单元
    4.3 重磁联合反演
    4.4 重磁反演结果
第五章 三维地质建模与地质解译结果优化
    5.1 三维地质建模
        5.1.1 三维矿体模型
        5.1.2 三维地质模型
    5.2 基于三维地球物理正演的地质解译结果优化
        5.2.1 初次结果与实测对比验证
        5.2.2 三维模型修改
第六章 三维成矿预测与靶区圈定
    6.1 麻姑山矿床成矿规律
    6.2 三维成矿预测及找矿靶区
        6.2.1 三维成矿预测
        6.2.2 找矿靶区圈定
第七章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2)青海省布依坦乌拉山地区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远景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区位置及自然地理景观概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区以往工作程度
        1.4.1 基础地质调查
        1.4.2 物化探工作
        1.4.3 矿产勘查与矿产预测
    1.5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1.6 完成工作量及取得的主要成果
        1.6.1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6.2 取得的主要成果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地层
        2.1.1 元古宙
        2.1.2 古生界
        2.1.3 新生界
    2.2 构造
    2.3 岩浆岩
    2.4 变质岩
    2.5 矿产概况
3 水系沉积物样品采集与分析
    3.1 水系沉积物样品的采集与加工
        3.1.1 样点布设
        3.1.2 布点原则
        3.1.3 采样密度
        3.1.4 采样方法
        3.1.5 样品管理与加工
    3.2 分析元素及分析方法
    3.3 分析质量监控
        3.3.1 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及质量水平
        3.3.2 实验室外部质量控制
        3.3.3 重复采样合格率
4 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
    4.1 元素分布特征
        4.1.1 分布形式与特征参数
        4.1.2 区域丰度对比
        4.1.3 元素的富集离散特征
    4.2 元素组合特征
    4.3 地质单元中元素分布特征
    4.4 单元素分布特征
5 地球化学异常特征与解释推断和查证
    5.1 单元素异常圈定及评序
        5.1.1 单元素异常的圈定
        5.1.2 单元素异常评序
    5.2 综合异常圈定与评序
        5.2.1 异常的圈定
        5.2.2 异常的分类及评序
    5.3 重点异常查证和评价
        5.3.1 HS_(乙3)~2La/Nb(Y/Zn)
        5.3.2 HS_(乙3)~3Co(Cr/Nb/W/Sn/Y/Ni)
        5.3.3 HS_(乙3)~5Mo(Ag/Cr/Zn/Cu/W/Sn/Bi/Sb)
        5.3.4 HS_(乙3)~6Mo/Nb(Cr/Hg/Y/Ni/Co/W/Bi)
    5.4 成矿预测
        5.4.1 找矿远景区划分及特征
        5.4.2 找矿靶区圈定、找矿意义分级
6 结论
    6.1 取得成果
    6.2 存在问题及建议
7 致谢
参考文献

(3)黑龙江省阿城地区铅锌矿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
        1.4.1 研究区范围
        1.4.2 自然地理、交通概况
    1.5 以往工作程度
        1.5.1 区域地质调查
        1.5.2 矿产地质调查
        1.5.3 地球物理调查
        1.5.4 地球化学调查
        1.5.5 遥感地质调查
    1.6 论文取得的成果及工作量
第2章 成矿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1.1 上石炭统唐家屯组(C_2t)
        2.1.2 二叠系
        2.1.3 中侏罗统太安屯组(J_2t)
        2.1.4 下白垩统宁远村组(K_1n)
        2.1.5 古近系宝泉岭组(Eb)
        2.1.6 第四系
    2.2 岩浆岩
        2.2.1 侵入岩
        2.2.2 火山岩
    2.3 变质岩
        2.3.1 区域变质岩
        2.3.2 接触热变质岩
        2.3.3 动力变质岩
        2.3.4 变质岩岩相学分类及变质矿物
    2.4 构造
        2.4.1 构造及建造特征
        2.4.2 构造变形特征
        2.4.3 地质构造及发展史
    2.5 矿产
第3章 区内典型矿床
    3.1 白岭铜锌矿
        3.1.1 矿区地质特征
        3.1.2 矿床特征
        3.1.3 矿石矿物成分
        3.1.4 矿石化学成分
        3.1.5 矿床成因类型
    3.2 苏家铁锌矿床
        3.2.1 矿区地质特征
        3.2.2 矿床特征
        3.2.3 矿石矿物成分
        3.2.4 矿石化学成分
        3.2.5 矿床成因类型
第4章 成矿规律与找矿标志
    4.1 控矿条件
    4.2 成矿规律
        4.2.1 矿床(点)的空间分布规律
        4.2.2 矿床(点)的时间演化规律
    4.3 找矿标志
    4.4 成矿过程及成矿模式
第5章 研究区铅锌铜矿成矿预测
    5.1 地质特征
        5.1.1 区内地层
        5.1.2 区内侵入岩
        5.1.3 区内变质岩
        5.1.4 构造
    5.2 地球物理特征
        5.2.1 高精度磁测成果
        5.2.2 激电中梯磁测成果
        5.2.3 航磁特征
        5.2.4 地球物理找矿标志的建立
    5.3 地球化学特征
        5.3.1 区域地球化学景观特征
        5.3.2 1:5 万地球化学特征
        5.3.3 元素的分布特征
    5.4 异常的圈定
        5.4.1 单元素异常的圈定与评序
        5.4.2 组合异常的圈定与评序
    5.5 铅锌铜矿成矿预测
        5.5.1 组合异常特征
        5.5.2 异常查证及矿产检查
        5.5.3 成矿远景区的划分
        5.5.4 成矿预测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高精度磁测在青海某区金铜多金属矿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
        1.3.1 研究区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1.3.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构造特征
        2.1.1 地层
        2.1.2 构造
        2.1.3 岩浆岩
        2.1.4 变质作用
        2.1.5 围岩蚀变
    2.2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2.1 区域重力场特征
        2.2.2 区域航磁异常特征
    2.3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2.4 重砂异常
    2.5 区域矿产
        2.5.1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5.2 主要矿点、矿化点
第三章 物探野外工作方法
    3.1 调查区物性特征
    3.2 工作思路
    3.3 地面高精度磁测
        3.3.1 剖面布设和敷设
        3.3.2 方法技术及要求
第四章 数据处理及解释
    4.1 高精度磁测
        4.1.1 △T数值的计算
        4.1.2 数据网格化
        4.1.3 化极处理
        4.1.4 滤波处理
    4.2 激电中梯
        4.2.1 视电阻率计算
        4.2.2 平剖图绘制
        4.2.3 激电剖面反演
第五章 综合磁异常解释与成矿预测
    5.1 地质特征
    5.2 磁异常反演
        5.2.1 最优化方法及步骤
        5.2.2 反演效果
    5.3 综合剖面异常特征
    5.4 工作区成果
第六章 总结及建议
    6.1 总结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5)物化探方法在内蒙某多金属矿勘查中的综合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与交通
    2.2 区域地质背景
    2.3 研究区地质概况
3 物化探方法理论概述
    3.1 物化探方法选择
    3.2 理论基础
        3.2.1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
        3.2.2 激发极化法
4 物化探成果解释及应用效果
    4.1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
        4.1.1 野外工作及数据处理
        4.1.2 异常特征及解释
    4.2 激电中梯面积测量
        4.2.1 野外工作及数据处理
        4.2.2 异常特征及解释
    4.3 激电联合剖面测量
    4.4 大功率激电单极—偶极测深
        4.4.1 野外工作及数据处理
        4.4.2 异常特征及解释
    4.5 综合分析及应用效果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多重地球物理数据交叉梯度联合反演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Occam 反演方法研究现状
        1.2.2 联合反演方法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地球物理反演中正则化问题及联合反演
    2.1 地球物理反演概述
        2.1.1 反演问题及发展历史
        2.1.2 求解反演问题的不同方法
    2.2 TIKHONOV正则化方法
        2.2.1 Tikhonov 正则化概述
        2.2.2 非线性反演问题的正则化牛顿方法
    2.3 OCCAM反演方法
        2.3.1 Occam 反演方法概述
        2.3.2 大地电磁 Occam 反演中求取拉格朗日乘子方法的改进 .
    2.4 结构耦合联合反演
        2.4.1 结构耦合多重地球物理反演问题
        2.4.2 梯度方向有关的结构约束联合反演
        2.4.3 梯度方向无关的结构约束联合反演
        2.4.4 结构耦合联合反演中不确定性的分析
第3章 部分区域约束下的交叉梯度联合反演
    3.1 交叉梯度联合反演方法
    3.2 部分区域约束方法
    3.3 模型试验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重数据空间交叉梯度联合反演
    4.1 多重交叉梯度联合反演方法的目标函数及模型更新
    4.2 模型空间联合反演方法
    4.3 数据空间联合反演方法
    4.4 数据空间联合反演算法
        4.4.1 考虑起伏地形的模型离散化
        4.4.2 模型参数化
        4.4.3 多重联合反演算法
    4.5 模型试验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交叉梯度联合反演应用
    5.1 金厂音频大地电磁法和磁法数据联合反演
    5.2 本溪–吉安地区大地电磁、重力、磁力数据联合反演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本文主要研究成果
    6.2 今后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7)吉林省延边东部地区金铜矿综合信息矿产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论文选题的依据
        1.1.2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矿产预测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综合信息矿产预测方法
    1.4 地质工作和研究程度
    1.5 研究内容
    1.6 论文完成工作量
    1.7 技术路线
    1.8 取得主要成果
    1.9 研究区位置及交通
第2章 地质矿产概况
    2.1 区域地层
        2.1.1 下古生界构造地层
        2.1.2 上古生界地层
        2.1.3 中生界地层
        2.1.4 新生界地层
    2.2 区域岩浆岩
        2.2.1 镁铁质岩
        2.2.2 中酸性侵入岩
    2.3 区域火山岩
        2.3.1 古生代火山岩
        2.3.2 中生代火山岩
        2.3.3 新生代火山岩
    2.4 区域变质岩
        2.4.1 早古生代变质岩
        2.4.2 接触变质岩
    2.5 区域地质构造
        2.5.1 中—浅构造层
        2.5.2 表—浅构造层
        2.5.3 断裂构造
        2.5.4 褶皱构造
第3章 地球化学特征及解译
    3.1 元素地球化学参数
    3.2 主元素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3.3 区域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第4章 地球物理特征及解译
    4.1 地球物理资料解释
        4.1.1 地球物理测量成果解释
        4.1.2 数据处理
        4.1.3 数据处理成果解释
        4.1.4 地球物理信息的地质推断
    4.2 重力资料解译
        4.2.1 重力场的划分
        4.2.2 断裂构造的重力推断
        4.2.3 地质推断
    4.3 航磁资料解译
        4.3.1 磁场划分及解释
        4.3.2 断裂航磁法推断
    4.4 综合解释
        4.4.1 断裂构造的地球物理推断
        4.4.2 主要地质特征推断
第5章 典型矿床研究
    5.1 火山岩型金银矿床
        5.1.1 矿床产出的地质背景
        5.1.2 矿床地质
    5.2 次火山岩型金铜矿床
        5.2.1 农坪金铜矿床
        5.2.2 小西南岔金铜矿床
    5.3 火山—次火山岩型金银铜矿床
        5.3.1 地质概况
        5.3.2 矿区地质
        5.3.3 矿床地质特征
第6章 金铜矿综合信息找矿模型
    6.1 成矿条件分析
        6.1.1 大地构造单元与金铜矿产的关系
        6.1.2 断裂构造与金铜矿产的关系
        6.1.3 地层与金铜矿产的关系
        6.1.4 岩浆岩与金铜矿产的关系
        6.1.5 地球化学场与金铜矿化关系
    6.2 模型的构建方法
    6.3 金铜矿产综合信息找矿模型
第7章 找矿模型数字化
    7.1 统计单元的划分
        7.1.1 统计单元划分的原则
        7.1.2 统计地质单元的划分方法
    7.2 研究区统计单元划分
        7.2.1 研究区统计单元划分原则
        7.2.2 研究区地质单元边界划分依据
        7.2.3 研究区地质单元划分
    7.3 预测变量研究
        7.3.1 变量提取
    7.4 信息数字化
第8章 研究区金铜矿产预测
    8.1 统计变量的优选
        8.1.1 已知单元选择
        8.1.2 变量的优选
    8.2 矿产资源定位预测数学方法
        8.2.1 特征分析方法
        8.2.2 Q 型聚类分析
        8.2.3 对应分析
        8.2.4 数量化理论Ⅳ
        8.2.5 灰色关联分析
        8.2.6 灰色聚类分析
    8.3 矿产资源定位预测数学模型
        8.3.1 特征分析
        8.3.2 Q 型聚类分析
        8.3.3 对应分析
        8.3.4 数量化理论Ⅳ
        8.3.5 灰色关联分析
        8.3.6 灰色聚类分析
    8.4 综合评价分析
        8.4.1 级别的综合判定准则
        8.4.2 综合评价结果
第9章 预测成果表达及解释
    9.1 预测成果表达
        9.1.1 金铜矿产资源预测图
    9.2 预测成果解释
        9.2.1 金铜矿产资源分布规律
        9.2.2 成矿远景区的确定
        9.2.3 金铜矿产工作建议
    9.3 取得成果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全张量重力梯度数据的综合分析与处理解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重力梯度张量测量的发展及现状
    1.3 重力梯度张量数据的处理与解释研究现状
        1.3.1 质量控制
        1.3.2 边界检测方法研究现状
        1.3.3 深度计算方法研究现状
        1.3.4 反演及相关成像解释
    1.4 存在的主要问题
    1.5 论文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5.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5.2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2章 重力梯度测量理论及其优势
    2.1 重力梯度理论
    2.2 重力梯度测量的优势
        2.2.1 重力梯度测量与重力测量的比较
        2.2.2 计算梯度值与测量梯度值的比较
    2.3 增强重力异常
        2.3.1 余弦平方滤波
        2.3.2 文顿岩丘实际处理
    2.4 本章总结
第3章 重力梯度仪器误差分析
    3.1 重力梯度仪器简介
        3.1.1 旋转加速度计重力梯度仪
        3.1.2 超导重力梯度仪(SGG)
        3.1.3 冷原子干涉重力梯度仪
    3.2 全张量重力梯度仪测量误差分析
        3.2.1 全张量重力梯度仪动态测量方程
        3.2.2 全张量重力梯度仪误差分析
    3.3 模拟仿真
    3.4 自身梯度校正
        3.4.1 飞行姿态变化产生的梯度改变
        3.4.2 飞机自身质量变化产生的梯度改变
    3.5 全张量重力梯度数据噪声定量估计
        3.5.1 奇偶网格分析法
        3.5.2 实际数据质量分析
    3.6 本章总结
第4章 全张量重力梯度数据滤波处理
    4.1 LCF 的基本理论
        4.1.1 重力梯度张量理论
        4.1.2 拉普拉斯方程求解
        4.1.3 矩阵方程的建立
    4.2 方法实现
        4.2.1 降噪性能估计
        4.2.2 模型数据处理
    4.3 实际数据处理
    4.4 本章总结
第5章 重力梯度张量数据边界解释
    5.1 改进的水平解析信号
        5.1.1 方向解析信号
        5.1.2 二阶方向解析信号
        5.1.3 归一化处理
        5.1.4 应用到实际重量梯度张量数据
        5.1.5 小结
    5.2 加强水平方向总水平导数
        5.2.1 方向总水平导数
        5.2.2 加强方向总水平导数
        5.2.3 归一化处理
        5.2.4 模型试验
        5.2.5 应用到实际数据
        5.2.6 小结
    5.3 改进的结构张量算法
        5.3.1 结构张量理论
        5.3.2 改进的边界探测方法
        5.3.3 合成模型试验
        5.3.4 应用到实际数据
        5.3.5 小结
    5.4 本章总结
第6章 重力梯度数据的深度快速成像反演
    6.1 DEXP 极大值深度估计法
        6.1.1 DEXP 基本理论
        6.1.2 模型实验
        6.1.3 文顿岩丘重力梯度数据的 DEXP 应用
    6.2 DEXP 深度自动估计方法
        6.2.1 不同阶垂向导数的比值 DEXP 变换
        6.2.2 比值中零值问题
        6.2.3 模型实验
        6.2.4 文顿岩丘数据处理
    6.3 本章总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9)大陆岩石圈电性结构研究 ——以大兴安岭、华北北缘、秦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岩石圈电性结构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立项研究的基础与可行性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和论文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大地电磁测深基本理论
    2.1 大地电磁法基本原理
    2.2 大地电磁测深场源
    2.3 大地电磁测深数据采集
    2.4 大地电磁测深数据处理与分析
    2.5 大地电磁正反演研究现状
    2.6 非线性共轭梯度(NLCG)算法简介
    2.7 地下介质导电性特征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兴安岭地区岩石圈电性结构研究
    3.1 区域构造背景
    3.2 前人地球物理工作
    3.3 大地电磁数据采集
    3.4 大地电磁数据分析
    3.5 大地电磁数据二维反演
    3.6 电性结构特征
    3.7 电性模型分析与构造解释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华北北缘岩石圈电性结构研究
    4.1 区域构造背景
    4.2 前人地球物理工作
    4.3 大地电磁数据采集
    4.4 大地电磁数据分析
    4.5 大地电磁数据二维反演
    4.6 电性结构特征
    4.7 电性模型分析与构造解释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秦岭岩石圈电性结构研究
    5.1 区域构造背景
    5.2 前人地球物理工作
    5.3 大地电磁数据采集
    5.4 大地电磁数据分析
    5.5 大地电磁数据二维反演
    5.6 电性结构特征
    5.7 电性模型分析与构造解释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研究工作
    6.2 主要研究成果
    6.3 存在问题及进一步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10)基于结构耦合与物性耦合的重磁联合反演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重磁约束反演研究现状
        1.2.2 重磁联合反演研究现状
        1.2.3 剩磁影响下磁法数据处理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第二章 重磁反演及其约束方法
    2.1 正演理论
        2.1.1 重力异常正演
        2.1.2 磁异常正演
    2.2 重磁约束反演理论
        2.2.1 考虑先验信息的广义最小二乘算法
        2.2.2 协方差矩阵的构建
        2.2.3 深度加权和距离加权
        2.2.4 物性范围约束
        2.2.5 反演算法流程
    2.3 理论模型算例分析
        2.3.1 示例一:重力数据的二维约束反演
        2.3.2 示例二:磁测数据的三维约束反演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结构耦合的重磁联合反演
    3.1 结构耦合原理和交叉梯度算子
    3.2 结构耦合联合反演算法
        3.2.1 反演基本框架
        3.2.2 交叉梯度偏导数矩阵求解
        3.2.3 引入结构耦合因子
        3.2.4 引入深度加权和物性范围约束
        3.2.5 局部交叉梯度联合反演
    3.3 模型算例分析
        3.3.1 算例一:交叉梯度联合反演基本效果
        3.3.2 算例二:引入深度加权的联合反演效果
        3.3.3 算例三:引入严格物性范围约束的联合反演效果
        3.3.4 算例四:结构耦合因子对联合反演的影响
        3.3.5 算例五:不同异常特征物性模型的联合反演效果
        3.3.6 算例六:不整合模型的联合反演效果
        3.3.7 算例七:局部交叉梯度联合反演效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剩磁条件下的重磁联合反演
    4.1 忽略剩余磁化强度对重磁联合反演的影响
    4.2 归一化磁源强度及其反演
    4.3 重力与归一化磁源强度的结构耦合联合反演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多物性引导耦合的重磁联合反演
    5.1 模糊C均值聚类和物性引导约束
    5.2 重磁物性引导约束反演方法
        5.2.1 硬约束方法
        5.2.2 软约束方法
    5.3 重磁多物性引导耦合联合反演方法
    5.4 模型算例分析
        5.4.1 示例一:物性引导约束示例
        5.4.2 示例二:多物性引导耦合示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重磁联合反演实例探讨
    6.1 地质地球物理概况
        6.1.1 区域地质简介
        6.1.2 区域岩(矿)石物性特征
    6.2 重磁数据反演效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下一步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及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四、数据处理在重磁异常解释中的应用及其地质效果(论文参考文献)

  • [1]南陵-宣城矿集区麻姑山矿田三维地质建模及成矿预测[D]. 叶睿.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2]青海省布依坦乌拉山地区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远景预测[D]. 冯爱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3]黑龙江省阿城地区铅锌矿成矿预测[D]. 王雪松. 吉林大学, 2017(04)
  • [4]高精度磁测在青海某区金铜多金属矿中的应用[D]. 杨博. 长安大学, 2016(02)
  • [5]物化探方法在内蒙某多金属矿勘查中的综合应用研究[D]. 张译丹.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6(03)
  • [6]多重地球物理数据交叉梯度联合反演研究及应用[D]. 朴英哲. 吉林大学, 2015(08)
  • [7]吉林省延边东部地区金铜矿综合信息矿产预测[D]. 马艳英. 吉林大学, 2015(08)
  • [8]全张量重力梯度数据的综合分析与处理解释[D]. 袁园. 吉林大学, 2015(08)
  • [9]大陆岩石圈电性结构研究 ——以大兴安岭、华北北缘、秦岭为例[D]. 梁宏达.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5(08)
  • [10]基于结构耦合与物性耦合的重磁联合反演方法研究[D]. 周俊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10)

标签:;  ;  ;  ;  ;  

数据处理在重磁异常解释及其地质效应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