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烷基糖苷在洗发水中的应用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烷基糖苷在洗发水中的应用

一、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烷基糖苷在洗发液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鹏飞[1](2021)在《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洗涤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洗涤技术是人类保持健康、维持生存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追求美好生活、展示精神风貌的重要方式。人类洗涤的历史与文明史一样悠久绵长,从4000多年前的两河流域到我国的先秦,无不昭示着洗涤与洗涤技术的古老。但现代意义上的洗涤及其技术,是以表面活性剂的开发利用为标志的,在西方出现于19世纪末,在我国则更是迟至新中国成立以后。前身可追溯至1930年成立的中央工业试验所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是我国日化工业特别是洗涤工业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专业技术研究机构,是新中国洗涤技术研发的核心和龙头。以之为研究对象和视角,有助于系统梳理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全貌。迄今国内外关于我国洗涤技术发展的研究,仅局限于相关成果的介绍或者是某一时段前沿的综述,且多为专业人员编写,相对缺乏科学社会学如动因、特征与影响等科技与社会的互动讨论;同时,关于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系统学术研究也基本处于空白阶段。基于丰富一手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院史档案,本文从该院70年洗涤技术研发的发掘、梳理中透视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的历程、动因、特征、影响及其当代启示,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在对档案资料进行初步分类、整理时,笔者提炼出一些问题,如:为何我国50年代末才决定发展此项无任何研发究经验的工业生产技术?在薄弱的基础上技术是如何起步的?各项具体的技术研发经历了怎样的过程?究竟哪些关键技术的突破带动了整体工业生产水平的提升?在技术与社会交互上,哪些因素对技术发展路径产生深刻影响?洗涤技术研发的模式和机制是如何形成和演变的?技术的发展又如何重塑了人们的洗涤、生活习惯?研究主体上,作为核心研究机构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在我国洗涤技术发展中起了怎样的作用?其体制的不断变化对技术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其曲折发展史对我国今天日用化工的研发与应用走向大国和强国有哪些深刻的启示?……为了回答以上问题,本文以国内外洗涤技术的发展为大背景,分别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其它离子型(非离子、阳离子、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助剂及产品、合成脂肪酸等四大洗涤生产技术入手,以关键生产工艺的突破和关键产品研发为主线,重点分析各项技术研究中的重点难点和突破过程,以及具体技术研发之间的逻辑关系,阐明究竟是哪些关键工艺开发引起了工业生产和产品使用的巨大变化;同时,注重对相关技术的研发缘由、研究背景和社会影响等进行具体探讨,分析不同时期的社会因素如何影响技术的发展。经过案例分析,本文得到若干重要发现,譬如表面活性剂和合成洗涤剂技术是当时社会急切需求的产物,因此开发呈现出研究、运用、生产“倒置”的情形,即在初步完成技术开发后就立刻组织生产,再回头对技术进行规范化和深化研究;又如,改革开放后市场对多元洗涤产品的需求是洗涤技术由单一向多元转型的重要动因。以上两个典型,生动反映出改革开放前后社会因素对技术研发的内在导向。经过“分进合击”式的案例具体研究,本文从历史特征、发展动因和研发机制三个方面对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总结,认为:我国洗涤技术整体上经历了初创期、过渡期、全面发展期和创新发展期四个阶段,而这正契合了我国技术研发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从精到新不断发展演进的历史过程;以技术与社会的视角分析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反映出社会需求、政策导向、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环保要素在不同时代、不同侧面和不同程度共塑了技术发展的路径和走向;伴随洗涤领域中市场在研究资源配置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我国洗涤技术的研发机制逐渐由国家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过度和转化。本文仍有一系列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挖掘和全面拓展,如全球视野中我国洗涤技术的地位以及中外洗涤技术发展的比较、市场经济环境下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核心力量的潜力发挥等。

李颖[2](2021)在《N-月桂酰基甲基丙氨酸钠的合成与性能研究》文中提出N-脂肪酰基氨基酸盐作为一种天然温和、表面化学性能优异的表面活性剂,广泛应用于日化、食品、医药等领域。一般使用肖顿-鲍曼缩合反应进行工业化生产,该方法通常以丙酮与水混合作为溶剂,反应条件温和,且原料廉价易得,但丙酮沸点低易挥发,闪点低且具有毒性,使用安全性较差,碱性环境下易自身缩合生成杂质导致产品变黄。此外,有机溶剂的存在提高了对工艺和设备的要求,产品中残留的微量有机溶剂具有刺激性,限制了其应用范围。故寻找合适的反应溶剂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并扩大其应用范围。本文通过肖顿-鲍曼缩合反应以更加绿色环保的方法合成了一种阴离子型氨基酸表面活性剂N-月桂酰基甲基丙氨酸钠(SLMA),分别以乙醇-水混合溶液、水为溶剂,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脂肪酸盐含量,结合两相滴定法计算产率,通过单因素及正交实验探索出SLMA的最佳合成条件,经提纯获得高纯度产品。结果表明,以乙醇-水混合溶液为溶剂,反应溶剂体积比V(乙醇):V(水)为1:1,投料摩尔比n(甲基丙氨酸):n(月桂酰氯)为1.2:1,反应温度为35°C,反应体系p H=10~11,加料全部完成后反应2 h,SLMA活性物含量为30wt%,产率高达90.78%;以水为溶剂,投料摩尔比n(甲基丙氨酸):n(月桂酰氯)为1.3:1,反应温度为35°C,反应体系p H=9~10,加料全部完成后反应2.5 h,SLMA活性物含量为25wt%,产率可达54.21%。表面化学性能和应用性能测定结果表明,SLMA的Krafft点低于0°C,适用范围宽泛;25°C下SLMA临界胶束浓度(cmc)为8.23×10-3 mol·L-1,最低表面张力(γcmc)为33.00 m N·m-1,随着温度的升高,其cmc增大,γcmc降低,吸附能力及降低表(界)面张力效率增大;不同温度下SLMA胶束化过程均为熵驱动的放热自发过程;25°C下SLMA在cmc时的胶束聚集数为11;不同浓度的SLMA均存在球状及非球状两种胶束,随着浓度的增大,球状胶束占比增大;从吸附前期到后期,SLMA由扩散控制吸附转为混合动力控制吸附;SLMA具备优异的乳化性和润湿性,起泡稳泡性及去污力较N-月桂酰基肌氨酸钠(LS)略弱。将SLMA依次与月桂酰胺丙基甜菜碱(LAB)及烷基糖苷(APG1214)进行二元及三元复配,研究发现SLMA/LAB二元复配体系及SLMA/LAB/APG三元复配体系均表现出全面增效的协同作用,其最佳摩尔比分别为:n(SLMA):n(LAB)=3:7,n(SLMA/LAB):n(APG1214)=3:7,对应cmc分别为1.054×10-3 mol·L-1、1.595×10-4 mol·L-1。二元复配体系趋于形成分布集中的单一形态聚集体,且总体偏小;三元复配体系的胶束大小比单一体系分布宽,且其胶束体积明显大于二元复配体系。两种复配体系所形成的胶束聚集数均小于单一体系,形成了更加紧密、稳定、较小的胶束结构,且泡沫、乳化、润湿及去污性能较单一体系优异。SLMA因自身结构无法达到合适的粘度,且难以通过简单方法增稠,本文将其与LAB、APG1214混合形成SLMA自增稠体系以提升其粘度,结果表明,SLMA自增稠体系的最佳制备条件为SLMA与LAB总量占样品的12wt%,且质量比为8:4,APG1214及Na Cl添加量均为样品的3wt%,且p H=6,剪切速率为1 s-1时,粘度可达3663.40 m Pa·s,其粘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最佳制备条件下SLMA自增稠体系在250 s内结构恢复率超过95%,并体现出剪切变稀的性质。在固定频率下,自增稠体系中粘性占主导地位且结构强度较弱;在固定应变下,自增稠体系粘性结构与弹性结构趋于一致,当角频率增大到一定程度后,体系转为弹性占主导地位且结构强度增强。将SLMA应用于一款无硅油氨基酸型洗发香波中,制得的样品外观透明均一、无异物,气味正常,样品p H值为6.14,其粘度为10136.99 m Pa·s,具有良好的离心、耐热耐寒稳定性及泡沫性;从多方面展开志愿者感官评价,结果表明样品达到了令人满意的使用效果。

吴美娜[3](2020)在《洗衣液用酶的稳定性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蛋白酶和脂肪酶作为家用洗涤剂中的重要助剂,已经广泛用于洗衣粉配方中,对无磷化以及提高洗涤剂的洗涤性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液体洗涤剂的普及,液体洗涤剂用酶日趋重要。但是,在水环境中,液体洗涤剂中的表面活性剂和其他助剂会直接影响蛋白质构象而降低酶活,常用硼砂作为稳定剂。而由于目前硼砂在世界各地的限用,需要研究和开发新的适用的稳定剂来稳定液体洗涤剂用酶。本文首先研究了洗涤剂中典型的7种表面活性剂对常用洗涤剂用酶的酶活影响;即考察了脂肪醇聚氧乙烯醚(AEO7/AEO9)、烷基糖苷(APG0810/APG1214)、脂肪酸甲酯聚氧乙烯醚(FMEE),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AES)以及工业十二烷基苯磺酸钠(LAS)对四种蛋白酶(Savinase Utra16L/Progress Uno 100L/P300/Purafect 4000L)和三种脂肪酶(Lipolase 100L/Lip-1A/Alkaline Lipase 5000x L)活性的影响。然后以硼砂为对照,基于文献总结和表面活性剂对酶活影响的预实验结果,在一系列柠檬酸盐、多元醇和酯类稳定剂中筛选出复合柠檬酸盐作为稳定剂。继而研究了温度、p H等因素对蛋白酶Purafect 4000L在洗衣液中稳定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洗衣液配方进行了优化。进一步地,以海藻酸钠、壳聚糖为包材对脂肪酶和蛋白酶分别进行固定化,用单因素法和正交法优化了脂肪酶Alkaline Lipase 5000x L和蛋白酶Purafect 4000L的固定化条件,考察了固定化酶在高浓度表面活性剂中和洗衣液中的稳定性。最后,以牛血清蛋白(BSA)为模型蛋白,初步探讨了稳定剂对BSA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相互作用的影响。全文主要结论如下:1.在40℃,p H7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蛋白酶和脂肪酶的影响显着小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蛋白酶对非离子表面活性剂AEO、APG、FMEE的总体耐受性为Savinase Utra16L≈Progress Uno16L>P300>Purafect 4000L,脂肪酶的为Lipolase100L>Lip-1A>Alkaline Lipase 5000x L。2.单、二组分稳定剂中,柠檬酸铵钙对蛋白酶Purafect 4000L实验酶的稳定作用最好,在含有该稳定剂的配方洗衣液中,在40℃下储存24 h后酶活保持率为67.3%,而硼砂对照组的仅为56.2%。根据单因素实验结果,选取柠檬酸铵钙、APG0810和APG1214作为三元复合稳定剂体系,然后通过正交法优化,确定最佳三元复合稳定剂组合为:2%柠檬酸铵钙,2%APG0810,1%APG1214,0.5%Purafect 4000L,四周后酶活保持率为43.7%,而硼砂对照组在96 h后便完全失活。在含有复合稳定剂的洗衣液中,温度比p H对酶活力的影响更大。在25℃时,p H7-8下,3周后蛋白酶Purafect 4000L的酶活保持率分别为84.3%,76.2%,在37℃时则分别为47.1%,47.2%。3.所试典型表面活性剂对碳黑污布、蛋白污布和油脂污布的总体去污力为AES>LAS>AEO7≈AEO9≈FMEE>APG1214>APG0810。此外,当AES/(AES+AEO9)小于0.4时,所试脂肪酶在40℃下48 h内酶活保持不变,而蛋白酶则在AES/(AES+AEO9)小于0.6时酶活保持不变。综合表面活性剂的去污力和表面活性剂对蛋白酶的稳定能力,选取AEO9、FMEE和AES三种表面活性剂作为液体洗涤剂的配方原料,通过正交法优化洗衣液配方,得到最佳体系组成为:6%AES、8%FMEE、6%AEO9,其总去污比值为6.15,4周后酶活保持率为26.07%。4.以海藻酸盐和壳聚糖为包材分别固定化脂肪酶和蛋白酶,研究固定化酶在液体洗衣液中的稳定性。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了脂肪酶的最佳固定化条件:1000rpm/min,2%(w/v)壳聚糖,p H5.5,1.5%(w/v)海藻酸钠,1.5%(w/v)氯化钙,2%(v/v)Alkaline Lipase 5000x L,30℃,所得固定化酶活回收率为34.77%。蛋白酶的最佳固定化条件为:1000 rpm/min,1.5%壳聚糖,p H5.5,2%海藻酸钠,2%氯化钙,0.5%Purafect 4000L,30℃,所得固定化酶活回收率为57.47%。根据单因素实验结果,以壳聚糖浓度,海藻酸钠浓度、氯化钙浓度以及加酶量四个因素进行正交优化实验,得到脂肪酶的最佳固定化条件为:1.5%壳聚糖,2%海藻酸钠,3%Alkaline Lipase 5000x L,2%氯化钙,固定化酶活回收率为39.85%。蛋白酶的最佳固定化条件为:2%壳聚糖,2%海藻酸钠,0.1%Purafect 4000L,2.5%氯化钙,固定化酶活回收率为64.13%。在25%(w/v)的AEO9中,固定化脂肪酶在40℃下储存24 h后残余酶活为66.65%,固定化蛋白酶在20℃下储存24 h后的残余酶活为23.49%,未经固定化的脂肪酶和蛋白酶在同等条件下完全失活。固定化脂肪酶在AEO9:AES为21:5的洗衣液中24h后残余酶活为84.58%,固定化蛋白酶的则为11.27%,而未固定化的酶则完全失去活性。5.通过荧光光谱表征不同浓度SDBS与BSA的相互作用,发现SDBS在0-0.05m M范围内,与BSA结合的主要作用力是氢键作用力和范德华力。此外,当浓度大于1%(w/v)时,多元醇(甘油/山梨醇/PEG600)、无机盐(柠檬酸铵/柠檬酸镁/氯化钙)以及酶抑制剂(EDTA-2Na/硼砂)对与0.05 m M SDBS共存的BSA的无明显稳定作用;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FMEE和APG在小于1%(w/v)时,能降低SDBS对BSA二级结构的破坏;高于1%(w/v)时,将协同SDBS加速破坏BSA的二级结构。分子对接计算结果能较好地吻合实验结果。

雷自刚[4](2020)在《烷基糖苷APG1214的绿色合成及应用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烷基糖苷(APG)是由葡萄糖及淀粉水解糖与醇在酸性催化剂条件下缩合而成的,具有表面张力低、配伍性能强、泡沫细腻丰富、耐强酸强碱及较强抗盐性等诸多优点,同时,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无毒无刺激等环保优势。本文针对其在工业生产中存在的液体酸腐蚀设备、产品不纯等问题,利用固体酸催化合成烷基糖苷,并对其性能进行研究。复配得到一种绿色环保的低界面张力泡沫驱油剂,并对其泡沫性能、界面性能、乳化性能、驱替性能进行了系统的评价,结果表明,该复配体系在以上性能中均表现出优良的性能。(1)以葡萄糖、混合醇为原料,氧化铝负载对甲苯磺酸为固体酸催化剂,采用直接苷化法,以高产品收率及产物色泽浅为目标,通过单因素实验方法对C12-14烷基糖苷的合成条件进行实验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最适宜的合成条件为:反应温度115℃-120℃,催化剂与葡萄糖质量比0.015,混合醇与葡萄糖物质的量比5:1,葡萄糖分批加入,催化剂使用2-3次为宜。在此条件下,产物产率可以达到96%,产品色泽较浅。(2)以玉米淀粉、乙二醇、混合醇为原料,氧化铝负载对甲苯磺酸为固体酸催化剂,采用转糖苷法,以高产品收率及产物色泽浅为目标,通过单因素实验法探究了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乙二醇用量、混合醇用量和反应时间对合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比较适宜的合成条件为:反应温度为120℃、催化剂浓度与淀粉质量比为0.015、n(玉米淀粉中葡萄糖单元):n(乙二醇):n(混合醇)=1:4:2、转糖苷时间2h、催化剂使用2次为宜。在此条件下,具有良好的产物收率、产品色泽浅、反应时间短的优点。(3)对APG表面性能、界面性能、泡沫性能、乳化性能进行研究;将其与多种表面活性剂进行复配,以得到具有优良泡沫性能、低界面张力、低乳化稳定性的复配体系,并考察了复配体系配比、无机盐离子及浓度、温度等条件对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m(APG):m(K12):m(OAB)=5:1:4时,APG/K12/OAB复配体系起泡体积在500 mL以上,半衰期在4h以上,具有良好的泡沫性能,并受矿化度和温度影响较小;该复配体系能很好地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油水界面张力可以达到10-2mN/m,并随着矿化度的增大,界面张力逐渐减小。(4)采用岩心流动评价试验装置进行了室内填砂管调驱实验,考察了烷基糖苷复配体系驱替性能。结果表明,当质量浓度为0.1%时,泡沫驱及后续水驱原油总采收率提高了约20%;随着烷基糖苷复配体系浓度的增加,泡沫驱阶段压力明显升高,原油采收率进一步提升,当质量浓度为0.3%时,泡沫驱及后续水驱原油总采收率提高了约25%,该复配体系具有良好的封堵能力和洗油能力。

花昌林[5](2020)在《两种注射用增溶辅料的设计合成》文中研究表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水溶液呈非解离状态,与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相比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因其不受电解质和溶液的影响,且低毒性、低溶血性等特征,可用于医药行业中作为配伍辅料使用。目的:设计并合成出具有生物安全性高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经分离纯化后,以Tween 80为对照品,紫杉醇为模型药,考察产物表面特征以及增溶、溶血安全性相关参数,以期得到安全性高的注射用增溶辅料,为药用辅料的开发研究提供参考办法。方法:以10-十一烯酸、1,12-十二醇为原料,对甲苯磺酸为催化剂,甲苯-二甲苯作为带水剂,合成出二-10-十一烯酸十二烷基二醇酯,反应条件为:油醇比2:1,1 wt%的对甲苯磺酸,135~155℃回流3 h,得到粗产品。一步产物溶于二氯甲烷中,分批次加入2.2倍量的间氯过氧苯甲酸室温搅拌70 h,经过滤、洗涤后得到粗品;石油醚:乙酸乙酯=9:1上柱洗脱,旋干后得到二-10-环氧十一烷酸十二烷基二醇酯,两步总产率为85.53%。将制得的二步产物溶解于三氯甲烷中,加入4倍量的聚乙二醇(300-1000),加热45℃溶解后,氮气保护下快速搅拌并逐滴加入2 wt%的三氟化硼乙醚,升温70℃并维持3 h,ODS上柱分离,旋干后得到淡黄色油状液体至蜡状固体,此PEG-Bola型多元醇脂肪酸酯产率为78.25-28.51%。同理,以油酸、1,12-十二醇和聚乙二醇为原料,经上述相同步骤合成出PEG-Gemini型多元醇脂肪酸酯,并对此步粗产物进行了分离纯化。经IR、NMR对上述三步产物进行结构表征,确定了产物结构。对产物进行纯度检测,红外(IR)、核磁共振谱图(1H-NMR、13C-NMR)分析,表征了相关参数,测试了目标分子的增溶活性和溶血安全性。结果:以市售注射用Tween 80为对照,通过测定Bola和Gemini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表面张力(γCMC)、临界胶束浓度(CMC)、增溶性和溶血安全性,优选出比Tween 80更好的绿色安全型注射用增溶辅料。实验结果表明:DUADGE-PEGE 800的CMC值为0.0128 g·L-1,γCMC值为44.1 m N·m-1,增溶曲线k和安全浓度分别为1.49和3.00,计算安全有效指数为10.55;DUADAE-PEGE1000的CMC值为0.00994 g·L-1,γCMC值为37.7 m N·m-1,增溶曲线k和安全浓度分别为1.10和5.00,计算安全有效指数为13.34;对照品Tween 80的CMC值为0.0160 g·L-1,γCMC值为37.5 m N·m-1,增溶曲线k和安全浓度分别为1.39和0.3,计算安全有效指数为1.00。经对比发现,DUADGE-PEGE 800和DUADAE-PEGE 1000的相关表征值均低于Tween 80,安全有效指数达到Tween80的10倍,说明目标产物的总体性能优于市售注射液增溶辅料Tween 80。结论:1.合成的Bola和Gemini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随着亲水基团聚氧乙烯聚合度的增加,溶血活性减少,甚至比具有相近HLB值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ween 80细胞膜活性还要低,不易导致溶血。2.综合数据表明,Gemini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整体优于Bola型十一烷酸系列表面活性剂,相比于Tween 80,DUADGE-PEGE 800、DUADGE-PEGE 1000和DUADAE-PEGE 1000具有在难溶药物的制剂开发的应用前景,更适于作为注射用增溶辅料使用。

傅燕玲,汤小芹,陈明华[6](2020)在《以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作为主表的洗发水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评估了以目前常用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烷基多糖苷(APG)]作为主表的洗发水的泡沫性能、絮凝情况、梳理性和温和性。结果表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泡沫性最好,其次是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APG的泡沫性最差;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作为主表的洗发水有明显的絮凝,而两性离子和APG都没有絮凝的发生;冲洗和湿发的梳理性方面,从好到差依次为:APG>阴离子>两性离子,而在干发中,阴离子和两性离子为主表的洗发水的梳理性相当,APG为主表的洗发水梳理性最差;鸡胚绒毛尿囊膜试验表明以APG作为主表的洗发水最为温和,而以阴离子和两性离子作为主表的洗发水的温和性相当。

汪多仁[7](2019)在《烷基糖苷的开发与应用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烷基糖苷的性能,生产的主要技术路线与最佳的操作条件及有关进展情况。对现工业化运行的主要烷基糖苷生产工艺的技术特点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总结,阐述了国内外研究开发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并探讨了扩大应用范围等的前景与市场需求。

杨泽宇,台秀梅,刘惠民,王万绪[8](2019)在《表面活性剂在化妆品中的应用》文中提出表面活性剂具有乳化、增溶、分散、清洁、发泡等作用,是化妆品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介绍了目前化妆品中常用的几类表面活性剂和表面活性剂在化妆品中常见功能,重点介绍了天然表面活性剂,最后对化妆品用表面活性剂的发展和应用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张婉萍[9](2019)在《《化妆品配方与工艺技术》第四讲 毛发清洁类化妆品》文中提出毛发清洁用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用于洗净附着在头皮和头发上的人体分泌的油脂、汗垢、头皮上脱落的细胞以及灰尘、微生物和不良气味等,保持头皮和头发的清洁及头发美观。毛发清洁类化妆品多指"香波",是英文"Shampoo"一词的音译意为洗发;近些年,大家更喜欢称之为"洗发水"。

宋芳[10](2019)在《2-乙基己基葡糖苷的合成及其助磨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开发新型绿色表面活性剂受到广泛关注。烷基糖苷(简称APG)是由天然可再生的糖类与脂肪醇在酸性催化下脱水缩合生成的一类新型的绿色非离子表面活性剂,APG产品由于其配伍性能好、对人体刺激小、环境友好、生物易降解等特点,近年来已经被应用到日化、医药、石油化工、冶金等许多领域。本课题以无水葡萄糖和2-乙基己醇(异辛醇)为原料,采用直接苷化法合成2-乙基己基葡糖苷(异构烷基糖苷,APG-IC8)。优选出十二烷基苯磺酸(DBSA)为主催化剂,配制的混合酸催化效果优于单一酸DBSA,反应所需时间更短。选择自制混合酸作为催化剂,分别以催化剂添加量、醇糖比、反应温度、反应压力为考察对象,以反应所需时间、产物平均聚合度和透明度(副反应)为考察指标,苷化反应的单因素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反应真空度越高,所需反应时间越短;在真空度0.07~0.08 MPa条件下,得到较佳工艺参数为:温度95℃、催化剂投加量是葡萄糖质量的3%、醇糖摩尔比5:1,此时APG-IC8产率为156%,反应所需时间为10 h,平均聚合度为1.3,产物透明度和色泽均好。响应面优化实验设计是以自制混合酸为催化剂,以反应温度、醇糖摩尔比、催化剂投加量为交互影响因素,以单因素影响实验所得最佳参数为中心值,以反应所需时间为响应值,建立Box-Behnken中心组合响应面法优化设计方案。优化验证结果显示,在真空度为0.08~0.09 MPa条件下,反应温度为98℃、醇糖摩尔比5.24:1、催化剂投加量为葡萄糖质量的3.63%,反应所需时间为6.7 h,APG-IC8产率为162%,平均聚合度为1.51,产物透明度和色泽均好。对合成产物的红外光谱分析发现,在1250 cm-1、1030 cm-1处有不对称醚的C-O-C伸缩振动峰,为糖苷类物质的特征吸收峰;产物经衍生化处理后,与APG气相色谱图的保留时间一致,可以确定为目标产物APG-IC8。性能研究结果表明,APG-IC8表面张力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在20℃时APG-IC8表面张力为29.0mN/m,临界胶束浓度(CMC)为0.046%,属于一种高活性、低泡型、乳化能力较强的烷基糖苷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可以与典型的阳离子、阴离子、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以任意比例复配,起到协同增效作用。自制APG-IC8产品的pH值、色泽、固含量、硫酸化灰分均符合烷基糖苷标准一级品要求。磨矿是氧化铝工业生产中高能耗、高物耗工段,添加助磨剂有利于节能降耗。本研究首次将自制APG-IC8应用于对铝土矿的助磨模拟研究,不添加助磨剂时:灰矿质量比10%、磨矿时间20 min、转速100 r/min时粉磨效果最佳;在相同磨矿条件下,添加一定量的APG-IC8作为助磨剂,对矿浆料液比为1.27、1.50,粒径d1~3 mm铝土矿助磨效果明显,可使矿浆中粒径≤63μm颗粒含量比空白提高6.29%;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分析发现,APG-IC8在铝土矿颗粒表面发生吸附,表面粗糙度降低;热重分析结果显示,在260℃下糖苷热分解10%左右,360℃有较大的热解峰。综上,添加APG-IC8有助于磨矿,但对氧化铝熔出和分解工段的影响尚需深入研究,本研究可以为今后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基础数据。

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烷基糖苷在洗发液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烷基糖苷在洗发液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0.2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0.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0.4 创新之处与主要不足
第一章 中外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1.1 洗涤技术的相关概念
        1.1.1 洗涤、洗涤技术及洗涤剂
        1.1.2 表面活性剂界定、分类及去污原理
        1.1.3 助剂、添加剂、填充剂及其主要作用
        1.1.4 合成脂肪酸及其特殊效用
    1.2 国外洗涤技术的发展概述
        1.2.1 从偶然发现到商品——肥皂生产技术的萌芽与发展
        1.2.2 科学技术的驱动——肥皂工业化生产及其去污原理
        1.2.3 弥补肥皂功能的缺陷——合成洗涤剂的出现与发展
        1.2.4 新影响因素——洗涤技术的转型
        1.2.5 绿色化、多元化和功能化——洗涤技术发展新趋势
    1.3 中国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1.3.1 取自天然,施以人工——我国古代洗涤用品及技术
        1.3.2 被动引进,艰难转型——民国时期肥皂工业及技术
        1.3.3 跟跑、并跑到领跑——新中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历程
    1.4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发展沿革
        1.4.1 民国时期的中央工业试验所
        1.4.2 建国初期组织机构调整
        1.4.3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筹建
        1.4.4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壮大
        1.4.5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转制和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2.1 我国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开端(1957-1959)
        2.2.1 早期技术研究与第一批合成洗涤剂产品的面世
        2.2.2 早期技术发展特征分析
    2.2 以烷基苯磺酸钠为主体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1960-1984)
        2.2.1 生产工艺的连续化研究及石油生产原料的拓展
        2.2.2 烷基苯新生产工艺的初步探索
        2.2.3 长链烷烃脱氢制烷基苯的技术突破及其它生产工艺的改进
        2.2.4 技术发展特征及研究机制分析
    2.3 新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与研究(1985-1999)
        2.3.1 磺化技术的进步与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α-烯基磺酸盐的开发
        2.3.2 醇(酚)醚衍生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2.3.3 脂肪酸甲酯磺酸盐的研究
        2.3.4 烷基苯磺酸钠生产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2.3.5 技术转型的方式及动力分析
    2.4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全面产业化及升级发展(2000 年后)
        2.4.1 三氧化硫磺化技术的产业化发展
        2.4.2 主要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产业化
        2.4.3 油脂基绿色化、功能性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2.4.4 新世纪技术发展特征及趋势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3.1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初步发展(1958-1980)
    3.2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迅速崛起(1981-2000)
        3.2.1 生产原料的研究
        3.2.2 咪唑啉型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3.2.3 叔胺的制备技术的突破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开发
        3.2.4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技术更新及新品种的开发
        3.2.5 技术发展特征及动力分析
    3.3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绿色化品种的开发(2000 年后)
        3.3.1 脂肪酸甲酯乙氧基化物的开发及乙氧基化技术的利用
        3.3.2 糖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3.3.3 季铵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进一步发展
        3.3.4 技术新发展趋势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助剂及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
    4.1 从三聚磷酸钠至4A沸石——助剂生产技术的开发与运用
        4.1.1 三聚磷酸钠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65-2000)
        4.1.2 4 A沸石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80 年后)
        4.1.3 我国助剂转型发展过程及社会因素分析
    4.2 从洗衣粉至多类型产品——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开发
        4.2.1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初步开发(1957-1980)
        4.2.2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全面发展(1981-2000)
        4.2.3 新世纪洗涤产品生产技术发展趋势(2000 年后)
        4.2.4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动力与影响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
    5.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及技术发展
        5.1.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
        5.1.2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历史
        5.1.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研发路线的选择性分析
    5.2 我国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初创(1954-1961)
        5.2.1 技术初步试探与生产工艺突破
        5.2.2 工业生产的初步实现
    5.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工业化(1962-1980)
        5.3.1 为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开展的技术研究
        5.3.2 为提升生产综合效益开展的技术研究
    5.4 合成脂肪酸生产的困境与衰落(1981-90 年代初期)
    5.5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历史反思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洗涤技术历史特征、发展动因、研发机制考察
    6.1 我国洗涤技术的整体发展历程及特征
        6.1.1 洗涤技术内史视野下“发展”的涵义与逻辑
        6.1.2 我国洗涤技术的历史演进
        6.1.3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特征
    6.2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
        6.2.1 社会需求是技术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6.2.2 政策导向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支撑
        6.2.3 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是驱动的双轮
        6.2.4 环保要求是技术发展不可忽视的要素
    6.3 我国洗涤技术研发机制的变迁
        6.3.1 国家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6.3.2 国家主导向市场引导转化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6.3.3 市场经济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N-月桂酰基甲基丙氨酸钠的合成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氨基酸表面活性剂简介
        1.2.1 氨基酸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
        1.2.2 氨基酸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1.3 N-酰基氨基酸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进展
        1.3.1 N-酰基氨基酸表面活性剂的简介
        1.3.2 N-酰基氨基酸表面活性剂的合成
        1.3.3 N-酰基氨基酸表面活性剂的性能
        1.3.4 N-酰基氨基酸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1.4 表面活性剂二元/三元复配体系的研究进展
        1.4.1 表面活性剂二元复配体系的研究进展
        1.4.2 表面活性剂三元复配体系的研究进展
    1.5 氨基酸表面活性剂自增稠体系及配方的研究进展
    1.6 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1.6.1 选题背景及依据
        1.6.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N-月桂酰基甲基丙氨酸钠的合成、表征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N-月桂酰基甲基丙氨酸钠的合成
        2.3.1 实验原理
        2.3.2 合成步骤
        2.3.3 产品含量分析
        2.3.4 样品的提纯
    2.4 N-月桂酰基甲基丙氨酸钠的结构表征
    2.5 N-月桂酰基甲基丙氨酸钠的性能测定
        2.5.1 表面化学性能测定
        2.5.2 应用性能测定
    2.6 结果与讨论
        2.6.1 液相色谱分析
        2.6.2 N-月桂酰基甲基丙氨酸钠的合成条件
        2.6.3 N-月桂酰基甲基丙氨酸钠的结构表征
        2.6.4 N-月桂酰基甲基丙氨酸钠的表面化学性能
        2.6.5 N-月桂酰基甲基丙氨酸钠的应用性能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N-月桂酰基甲基丙氨酸钠的二元/三元复配体系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SLMA/LAB与 SLMA/LAB/APG复配体系的研究
        3.3.1 表面张力测定
        3.3.2 平均流体力学半径测定
        3.3.3 胶束聚集数测定
        3.3.4 胶束微极性测定
        3.3.5 应用性能测定
    3.4 结果与讨论
        3.4.1 SLMA/LAB二元复配体系的表面化学性能
        3.4.2 SLMA/LAB二元复配体系的协同作用参数
        3.4.3 SLMA/LAB/APG三元复配体系的表面化学性能
        3.4.4 SLMA/LAB/APG三元复配体系的协同作用参数
        3.4.5 平均流体力学半径及胶束分布
        3.4.6 胶束聚集数
        3.4.7 胶束微极性
        3.4.8 应用性能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N-月桂酰基甲基丙氨酸钠自增稠体系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试剂与仪器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3 SLMA自增稠体系的研究
        4.3.1 自增稠体系粘度测定
        4.3.2 自增稠体系粘温性测定
        4.3.3 自增稠体系粘弹性测定
        4.3.4 自增稠体系触变性测定
        4.3.5 自增稠体系剪切变稀特性测定
    4.4 结果与讨论
        4.4.1 不同质量比对自增稠体系粘度及粘温性的影响
        4.4.2 p H对自增稠体系粘度及粘温性的影响
        4.4.3 Na Cl添加量对自增稠体系粘度及粘温性的影响
        4.4.4 最佳制备条件下自增稠体系的流变特性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N-月桂酰基甲基丙氨酸钠在日化配方中的应用
    5.1 引言
    5.2 实验试剂与仪器
        5.2.1 实验试剂
        5.2.2 实验仪器
    5.3 SLMA在洗发香波中的应用
        5.3.1 一款无硅油氨基酸型洗发香波配方及工艺流程
        5.3.2 配方稳定性测定
        5.3.3 p H和粘度测定
        5.3.4 泡沫性能测定
    5.4 结果与讨论
        5.4.1 洗发香波配方的理化指标
        5.4.2 志愿者感官评价
    5.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洗衣液用酶的稳定性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洗衣液用酶的历史沿革
    1.3 洗衣液用酶的稳定性影响
        1.3.1 表面活性剂对洗涤用酶的影响
        1.3.2 助剂对洗涤剂用酶的影响
    1.4 稳定洗衣液用酶策略
        1.4.1 添加稳定剂
        1.4.2 洗涤剂用酶的固定化
        1.4.3 蛋白质工程改造酶
    1.5 酶与表面活性剂的相互作用
    1.6 立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1.6.1 立题依据
        1.6.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稳定剂的筛选及其在洗衣液中的应用
    2.1 引言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脂肪酶和蛋白酶酶活的测定
        2.3.2 去污力的测定
        2.3.3 发泡力的测定
        2.3.4 脂肪酶和蛋白酶的稳定性测试
    2.4 实验结果
        2.4.1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脂肪酶和蛋白酶的影响
        2.4.2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对脂肪酶和蛋白酶的影响
        2.4.3 稳定剂的筛选
        2.4.4 单一表面活性剂的去污力
        2.4.5 不同比例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蛋白酶和脂肪酶的影响
        2.4.6 加酶复配洗衣液的洗涤性能及蛋白酶稳定性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洗衣液用脂肪酶和蛋白酶的固定化及其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固定化脂肪酶和蛋白酶酶活的测定
        3.3.2 海藻酸盐/壳聚糖微囊固定化脂肪酶和蛋白酶
        3.3.3 固定化酶在高浓度表面活性剂中及洗衣液中的稳定性
    3.4 实验结果
        3.4.1 海藻酸盐/壳聚糖微球的外观形貌及红外表征
        3.4.2 单因素优化海藻酸盐/壳聚糖固定化脂肪酶和蛋白酶
        3.4.3 脂肪酶和蛋白酶固定化条件优化
        3.4.4 固定化酶在表面活性剂中的稳定性
        3.4.5 固定化酶在洗衣液中的稳定性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稳定剂对牛血清白蛋白结构稳定性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试剂与仪器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荧光光谱分析
        4.3.2 圆二色谱分析
        4.3.3 Autodock Vina分子对接
    4.4 实验结果
        4.4.1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4.4.2 稳定剂对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影响
        4.4.3 分子对接结果
    4.5 本章小结
全文主要结论与展望
    全文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利

(4)烷基糖苷APG1214的绿色合成及应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烷基糖苷
        1.1.1 烷基糖苷的发展概述
        1.1.2 烷基糖苷的合成工艺
        1.1.3 烷基糖苷的性质
    1.2 三次采油技术
        1.2.1 三次采油技术的发展
        1.2.2 三次采油用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1.3.1 立题的背景和意义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葡萄糖烷基糖苷的合成研究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试剂制备
        2.2.1 固体酸制备
        2.2.2 斐林试剂制备
    2.3 葡萄糖烷基糖苷合成
        2.3.1 合成机理
        2.3.2 合成实验装置
        2.3.3 合成步骤
    2.4 合成工艺研究
        2.4.1 反应温度的影响
        2.4.2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2.4.3 醇糖比的影响
        2.4.4 反应时间的影响
        2.4.5 催化剂使用次数的影响
    2.5 烷基糖苷产物表征
        2.5.1 产物提纯
        2.5.2 红外光谱仪表征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淀粉烷基糖苷合成探索
    3.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1.1 实验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2 试剂制备
        3.2.1 固体酸制备
        3.2.2 斐林试剂制备
        3.2.3 KI-I试剂制备
    3.3 淀粉烷基糖苷合成
        3.3.1 合成机理
        3.3.2 合成装置
        3.3.3 合成方法
    3.4 合成工艺研究
        3.4.1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3.4.2 反应温度的影响
        3.4.3 乙二醇用量的影响
        3.4.4 混合醇用量的影响
        3.4.5 反应时间的影响
        3.4.6 催化剂使用次数的影响
    3.5 烷基糖苷产物表征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烷基糖苷及复配体系应用性能研究
    4.1 主要试剂及仪器
        4.1.1 实验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2 烷基糖苷的表界面性能
        4.2.1 表面张力的测定
        4.2.2 界面张力的测定
    4.3 烷基糖苷的泡沫性能
        4.3.1 起泡性能研究
        4.3.2 泡沫稳定性研究
    4.4 烷基糖苷乳化性能
        4.4.1 浓度对APG乳化稳定性的影响
        4.4.2 矿化度对APG乳化稳定性的影响
        4.4.3 温度对APG乳化稳定性影响
    4.5 表面活性剂界面性能筛选研究
        4.5.1 不同表面活性剂界面性能
        4.5.2 APG与不同表面活性剂复配界面性能
    4.6 表面活性剂泡沫性能筛选研究
        4.6.1 起泡性能研究
        4.6.2 泡沫稳定性
    4.7 APG/K12 复配体系泡沫性能
        4.7.1 APG/K12 复配体系起泡性能
        4.7.2 APG/K12 复配体系泡沫稳定性
    4.8 APG/K12/OAB三元复配体系泡沫性能
        4.8.1 APG/K12/OAB三元复配体系起泡性能
        4.8.2 APG/K12/OAB复配体系泡沫稳定性
    4.9 APG/K12/OAB三元复配体系乳化性能
        4.9.1 矿化度对乳化性能的影响
        4.9.2 温度对乳化性能的影响
    4.10 APG/K12/OAB三元复配体系界面性能
        4.10.1 界面张力的测定
        4.10.2 矿化度对界面张力的影响
    4.11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烷基糖苷泡沫复配体系驱油性能评价
    5.1 实验试剂与仪器
        5.1.1 实验试剂
        5.1.2 实验仪器
    5.2 驱油效果评价
        5.2.1 实验方法
        5.2.2 实验装置
        5.2.3 浓度为0.1%复合体系驱油效果评价
        5.2.4 浓度为0.3%复合体系驱油效果评价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5)两种注射用增溶辅料的设计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引言
文献综述
    1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分类概述
        1.1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定义
        1.2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结构
        1.3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分类和应用
        1.3.1 聚氧乙烯基醚类
        1.3.2 多元醇酯类
        1.3.3 胺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1.3.4 嵌段聚醚类
    2 表面活性剂溶血安全性及机制概述
        2.1 红细胞膜特征与形态学改变
        2.1.1 红细胞膜结构特征
        2.1.2 红细胞膜形态学改变
        2.2 表面活性剂溶血机理
        2.2.1 渗透裂解
        2.2.2 膜溶解
    3 本论文研究思路
第一章 PEG-Bola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1 实验试剂
        1.1.2 实验仪器
        1.1.3 实验动物
        1.1.4 PEG-Bola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合成路线
    1.2 实验部分
        1.2.1 二-十一烯酸十二醇二酯的合成
        1.2.2 二-10-环氧十一烷酸十二烷基二醇酯的合成
        1.2.3 二-11(10)PEG300,二-10(11)-羟基-十一烷酸十二烷基二醇酯的合成
    1.3 测试与表征
        1.3.1 纯度检查方法
        1.3.2 结构确定
        1.3.3 表面张力和临界胶束浓度
        1.3.4 亲水亲油平衡值(HLB)
        1.3.5 增溶性
        1.3.6 溶血性
        1.3.6.1 血细胞混悬液的配制
        1.3.6.2 溶血率测试具体步骤
        1.3.7 综合评价
    1.4 结果与讨论
        1.4.1 纯度分析
        1.4.2 结构鉴定
        1.4.3 PEG-Bola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性能研究
        1.4.3.1 PEG-Bola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活性
        1.4.3.2 PEG-Bola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增溶活性
        1.4.3.3 溶血安全性
第二章 PEG-Gemini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2 PEG-Bola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合成路线
    2.2 合成步骤
        2.2.1 二-油酸十二烷基二醇二酯的合成
        2.2.2 二-8-环氧十八烷酸十二烷基二醇二酯的合成
        2.2.3 二-9(8)PEG300,二-8(9)-羟基-十八烷酸十二烷基二醇二酯的合成
        2.2.4 分离与纯化
    2.3 测试与表征
    2.4 结果与讨论
        2.4.1 DUADAE-PEGE的制备、分离纯度分析
        2.4.2 结构鉴定
        2.4.3 表征及安全有效性评价
        2.4.3.1 表面活性
        2.4.3.2 增溶活性
        2.4.3.3 溶血安全性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6)以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作为主表的洗发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部分
    1.1 主要试剂与仪器
    1.2 试验方法
        1.2.1 样品的制备
        1.2.2 样品性能测试
2 结果与讨论
    2.1 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为主表的洗发水的泡沫性能特点
    2.2 以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为主表的洗发水的絮凝情况
    2.3 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作为主表的洗发水的调理性研究
    2.4 温和性测试
3 结论

(7)烷基糖苷的开发与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理化性质
2 生产工艺
    2.1 一步法
        2.1.1 操作过程
        2.1.2. 终点鉴定分析
        2.1.3 精制
    2.2 酶法
3 技术指标
4 实用配方
5 应用
    5.1 日用化妆品
    5.2 洗涤剂
    5.3 食品工业
    5.4 化学助剂
6 市场展望

(8)表面活性剂在化妆品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化妆品中常用表面活性剂
    1.1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1.2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1.3 两性表面活性剂
    1.4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2 表面活性剂在化妆品中的作用
    2.1 乳化作用
    2.2 增溶作用
    2.3 分散作用
    2.4 清洁作用
    2.5 流变改性剂
    2.6 其他
3 化妆品用表面活性剂的发展趋势
    3.1 生物表面活性剂
        3.1.1 糖脂
        3.1.2 脂肽
        3.1.3 磷脂
    3.2 生物表面活性剂衍生物
        3.2.1 烷基糖苷系列
        3.2.2 壳聚糖系列
        3.2.3 蔗糖脂肪酸酯系列
        3.2.4 氨基酸系列
4 结语

(9)《化妆品配方与工艺技术》第四讲 毛发清洁类化妆品(论文提纲范文)

1 产品性能结构特点和分类
2 产品配方结构
3 设计原理
    3.1 洗涤力和发泡力
    3.2 粘度
    3.3 润发和保湿
    3.4 抗硬水
    3.5 p H
    3.6 香精、色素和防腐剂
4 相关理论
    4.1 阳离子聚合物的护理机理
    4.2 祛屑机理
    4.3 影响泡沫稳定性的因素
        (1) 表面张力
        (2) 表面粘度
        (3) 液体粘度
        (4) 表面张力的修复作用
        (5) 气体通过液膜的扩散
        (6) 表面电荷的影响
5 原料选择
    5.1 主表面活性剂
    5.2 辅助表面活性剂
        (1)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2) 两性表面活性剂
        (3) 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5.3 调理剂
        (1)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2) 阳离子聚合物
        (3) 硅油
    5.4 流变调节剂
    5.5 珠光剂
    5.6 螯合剂
    5.7 酸度调节剂
    5.8 防腐剂
    5.9 香精和色素
    5.1 0 去屑止痒剂
        (1) 吡啶硫酮锌 (ZPT)
        (2) Octopirox (OCT)
6 配方示例与工艺
    6.1 透明洗发水
    6.2 珠光洗发水
    6.3 祛屑洗发水

(10)2-乙基己基葡糖苷的合成及其助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国内外表面活性剂的研究现状及发展
        1.1.1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1.1.2 表面活性剂的发展趋势
    1.2 烷基糖苷概述
        1.2.1 烷基糖苷的结构及理化性质
        1.2.2 烷基糖苷的合成工艺及流程
        1.2.3 烷基糖苷的应用
    1.3 烷基糖苷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1.3.1 烷基糖苷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3.2 烷基糖苷的国内外发展趋势
    1.4 铝土矿助磨剂技术研究进展
        1.4.1 氧化铝工业助磨剂种类
        1.4.2 铝土矿助磨剂的助磨机理及研究现状
    1.5 选题背景及研究内容
        1.5.1 选题背景
        1.5.2 研究内容
2 2-乙基己基葡糖苷的合成及工艺优化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装置及工艺流程
        2.2.1 实验装置
        2.2.2 工艺流程
        2.2.3 分析方法
    2.3 单因素影响实验
        2.3.1 酸催化剂的选择
        2.3.2 催化剂用量对合成反应的影响实验
        2.3.3 反应温度对合成反应的影响实验
        2.3.4 醇糖比对合成反应的影响实验
        2.3.5 真空度对合成反应的影响实验
    2.4 单因素影响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酸催化剂的选择及用量
        2.4.2 反应温度对合成反应的影响
        2.4.3 醇糖比对合成反应的影响
        2.4.4 真空度对合成反应的影响
    2.5 Box-Behnken中心组合响应面优化设计实验
        2.5.1 实验因素水平设计
        2.5.2 优化实验设计
        2.5.3 响应面优化实验结果统计
        2.5.4 回归方程拟合及方差分析
        2.5.5 Box-Behnken中心组合响应面优化参数验证
    2.6 小结
3 合成产物表征及其性能测试研究
    3.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1.1 实验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2 表征及性能测试方法
        3.2.1 红外光谱分析方法
        3.2.2 表面张力及CMC值测定方法
        3.2.3 泡沫性能测试方法
        3.2.4 乳化性能测试方法
        3.2.5 复配性能测试方法
        3.2.6 亲水亲油平衡值的计算方法
        3.2.7 2-乙基己基葡糖苷产品评价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红外光谱分析
        3.3.2 表面张力及CMC值
        3.3.3 泡沫性能
        3.3.4 乳化性能
        3.3.5 复配性能
        3.3.6 亲水亲油平衡值
        3.3.7 合成产物评价
    3.4 小结
4 2-乙基己基葡糖苷对铝土矿助磨性能研究
    4.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4.1.1 实验原材料及预处理
        4.1.2 实验试剂
        4.1.3 实验仪器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装置及流程
        4.2.2 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磨矿参数对磨矿效率的影响
        4.3.2 添加不同表面活性剂对铝土矿助磨效率的影响
        4.3.3 2-乙基己基葡糖苷对铝土矿助磨效率的影响
        4.3.4 红外光谱分析
        4.3.5 扫描电子显微镜图谱分析
        4.3.6 热重分析
    4.4 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四、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烷基糖苷在洗发液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D]. 王鹏飞. 山西大学, 2021(01)
  • [2]N-月桂酰基甲基丙氨酸钠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 李颖. 江南大学, 2021(01)
  • [3]洗衣液用酶的稳定性及其应用研究[D]. 吴美娜. 江南大学, 2020(01)
  • [4]烷基糖苷APG1214的绿色合成及应用性能研究[D]. 雷自刚.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0)
  • [5]两种注射用增溶辅料的设计合成[D]. 花昌林.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5)
  • [6]以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作为主表的洗发水研究[J]. 傅燕玲,汤小芹,陈明华. 香料香精化妆品, 2020(02)
  • [7]烷基糖苷的开发与应用进展[J]. 汪多仁. 中国洗涤用品工业, 2019(11)
  • [8]表面活性剂在化妆品中的应用[J]. 杨泽宇,台秀梅,刘惠民,王万绪. 日用化学品科学, 2019(10)
  • [9]《化妆品配方与工艺技术》第四讲 毛发清洁类化妆品[J]. 张婉萍. 日用化学品科学, 2019(05)
  • [10]2-乙基己基葡糖苷的合成及其助磨性能研究[D]. 宋芳. 郑州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烷基糖苷在洗发水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