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两个凡是”的对抗与“帮派”的转移——访华南同志

围绕“两个凡是”的对抗与“帮派”的转移——访华南同志

一、围绕“两个凡是”的交锋和“纲”的转移——访华楠同志(论文文献综述)

赵连杰[1](2020)在《蒋大椿与改革开放以来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建设》文中提出改革开放后,伴随着解放思想的时代大潮,史学理论在新时期大放异彩,与此同时,它和唯物史观的关系得到澄清,此疆彼界分外清晰,由此步入真正的学理建构层面。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在新时期的建设日进日新,先是以破除现代迷信为职志,继则以吸纳西方理论为动力,最终在植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批判性继承传统史学理论精髓、吸收外来理论有益思想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日益完善。探究学人的学术生涯,需要兼顾时代的发展大势,唯有如此,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其学术发展脉络。蒋大椿主要成长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虽是和平时期,但在问学的青年时代,却遭逢一浪高过一浪的政治运动,这对他世界观的形成和学术道路的选择影响深刻。特别值得强调的是,他与黎澍情同父子般的师生关系,对于蒋大椿的学术成长和人生选择意义重大,在很大程度上形塑了蒋大椿的学术道路。作为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史学家,蒋大椿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者,他对这一学科的建设多有贡献。在唯物史观研究方面,他提出实践动力论和历史创造者三层次理论。在历史创造者问题的讨论中走在史学界的前列,也为解决相关问题提供了一个思路。从1980年代开始,蒋大椿始终沿循着“还原与重构”、“回归与超越”的思路,不断对唯物史观进行深入地发掘、解读,在新世纪创造性地建构起“唯物辩证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系统史观”理论,为史学界所独有。在史学方法体系建设方面,蒋大椿主要运用历史主义来纠正阶级分析方法的偏颇,契合了时代呼唤学术自由的步伐。另一方面,他通过发掘、再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经典作家着作中的研究方法,并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蒋大椿对史论关系的重新整合,大致回答了学界对这一问题的争执,使人有涣然冰释之感。在史学理论学科建设方面,蒋大椿创建了史学理论研究室、编纂了史学理论工具书,史学理论研究室参与创办《史学理论研究》、组织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为史学理论学科的建设贡献良多。蒋大椿所主持编纂的多种工具书,在史学理论领域具有独一无二的学术价值。这些学术实践活动在搭建平台、培养人才、提供资源、组织力量的同时,还极大地促进了史学理论学科的发展与进步。作为一门崭新的学科,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是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发展起来的,经过四十多年的成长,对这一学科建设的利弊得失,需要进行及时地回顾与总结,从而不断摆正它的发展途程。蒋大椿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研究及其实践无疑为此提供了一个契机。因此,通过对蒋大椿的研究,或许可以探寻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学科的未来走向。

刘贵军[2](2018)在《论邓小平与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的提出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历史性决策,这是"最根本的拨乱反正"①,从此开始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重温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的历史进程,深刻把握邓小平对实现这个历史性转变所发挥的决定性作用,对于深入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所以不断取得重大成就,充分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所提出的

刘贵军[3](2017)在《论邓小平与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的提出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在历史转折关头,邓小平不失时机地提出并坚决推进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并在最终实现转移的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他主持的1975年整顿是突破"以阶级斗争为纲"、实行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的尝试和预演,为后来转移的实现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他1977年复出后率先提出"纲"的转移,支持并引导按劳分配等问题讨论,倡导发展生产力,经济建设日益成为全党关注的重点,这是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的先声;他1978年9月在东北视察时率先提出要结束揭批"四人帮"运动,进而在中国工会九大上提出要开始"新的战斗任务",明确提出了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的任务;在他的建议下,讨论工作着重点转移问题成为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的第一个议题,并在会上形成普遍共识,进而他在历史转折关头倡导团结一致向前看,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由阶级斗争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发挥了关键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骄人的成就。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仍是解决当今中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文世芳[4](2017)在《中国共产党对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认识与借鉴(1976-1984)》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总结历史上封闭保守的深刻教训,勇于面对中国与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巨大差距,充分认识到关起门来搞建设行不通、闭关自守实现不了工业化和现代化,虚心学习和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是这个伟大觉醒的重要内容,对探索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是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探索而成,从改革开放之初一步一步摸索而来。探求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的经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可以从改革开放史中寻求历史的逻辑、问题的病灶和成功的钥匙。因此,从改革开放之初对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认识和借鉴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从开放和改革的相互关系及国际经验视角探求改革开放开启并获得成功的原因,对当前全面推进深化改革,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这些正是论文致力于探求的深层次问题。论文包括绪论、正文四章和小结。绪论,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缘由、意义,研究的现状、问题,研究的资料准备、特点,研究的方法、思路,研究的目标、方向。第一章,主要讨论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历史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深刻变化。考察整个社会,国民经济遭受重创,人民生活在温饱线上长期徘徊,社会各界渴望变革;考量党内状况,使命意识空前觉醒,执政危机意识日渐浓厚,全党洋溢着把“文化大革命”耽误的时间抢回来的情绪;环顾世界局势,世界政治格局寻求新的平衡,在两极格局下存在寻求多极化的内在张力,资本主义国家经过迅猛发展后进入滞胀阶段,亟需产业转移,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崛起树立了发展榜样,调整和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潮流。特定的历史条件,给中国指明了方向:旧的道路难以为继,变革已是民心所向,国际形势为迎接中国融入世界大家庭、登上国际大舞台提供了历史契机。一种历史的合力,悄然引导着中国朝着改革与开放的道路走去,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历史条件生成。第二章,主要讨论从“文化大革命”结束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期间中共逐渐扩大对外交流,冷眼向洋看世界,以世界为参照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共党内和思想理论界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和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思考已经不可抑制。中共高层从战争的阴影中走出来,对世界局势作出新的研判,认为存在长时段和平发展的可能。在对历史的反思中,中共又逐渐从“左”的迷雾中走出来,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讨论,工作重心开始务实地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倾斜。在此基础上,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初步行动,党和国家领导人主动出访“触摸世界”、把握世界发展脉搏,派出大批对外考察的“侦察兵”了解世界各国发展经验和研究中国应有的对策,部署理论界召开世界经济讨论会研究国外情况。特别是派团对外考察是中共高层的重大战略举措。中央政治局从听取和讨论考察汇报开始,改革开放的思想在酝酿中逐渐生根发芽,经过1978年国务院务虚会和中央工作会议的两次大讨论,改革开放决策呼之欲出。第三章,主要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经过对盲目冒进的反思,在国民经济调整中深化对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认识,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思想的过程。经过1979年对盲目引进和吸收外资的反思,在对国民经济调整的思考、讨论以及初步实施中,中共对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进行了总结深化,制定了更加科学更具操作性的对外引进规定、吸收外资政策、对外考察办法、国民经济计划。在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结合中国实际进行的改革试点和探索中,中共对建设四个现代化有了更深层的认识,在政策上、试点上、理论上都有重大的转变。在政策上,提出经济政策的三大转变,要求逐步实现经济政策和经济制度转型;在试点上,创办经济特区,使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从某个领域的试点转换为更深层次的综合性改革试点;在理论上,从四个现代化转变为“中国式的现代化”,将“中国式的现代化”作为统领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指导性思想。第四章,主要讨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逐步由引进技术、外资和管理经验,朝着更深层次的经济体制改革理论与实践、国际组织发展经济经验以及引进国外智力发展和深化,并最终推动确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过程。结合中国实际,探索适合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是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在中共高层的支持和部署下,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经验和理论以及联邦德国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和法国经济计划化理论等,成为中国考察和学习借鉴的重点内容。布鲁斯和奥塔·锡克等东欧经济学家的来访,在中国掀起研究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和改革理论的热潮。在改革开放实践的锻炼和理论探讨的熏陶中,中国新一代经济理论人才终于在1984年莫干山会议上崛起,逐渐承担起为改革建言献策的使命。在和思想理论界的良性互动中,中共终于克服各种困难,出台《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这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共对中国经济改革发展方向的探索获得巨大成功,以经济体制改革方向为重点的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取得重大的阶段性成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巴山轮会议为标志,中共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小结,主要对论文作一概括性总结,集中探讨境外发展经济经验是如何被中共重视、学习和吸收,形成了什么样的原则和路径;究竟在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积累了哪些重要历史经验,对当前中国的改革发展有哪些重要启示。为确保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取得好的效果,中共在探索之中确立和完善了自力更生为主、积极争取外援,取长补短、保持优势,多方学习、反复比较,解放思想、谨慎渐进等基本原则;形成了从境外经验的学习了解、到决策层多渠道掌握信息、到中共高层利用境外经验进行决策、到中层和基层干部掌握境外先进经验的上下贯通、良性互动的路径。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在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改变对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认识成为改革的先声;推动了改革开放决策出台和具体政策不断完善;促进了社会主义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理念的突破;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历史关头,分析研究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历史,能带来深刻的启示。它告诉我们,改革应该如何优化调查研究,如何加强顶层设计,如何重视基础性工作。

臧如月[5](2017)在《华国锋与“两个凡是”(1976~1978)》文中研究指明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以及《红旗》杂志联合发表社论《学好文件抓住纲》,提出“两个凡是”,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两个凡是”一经提出,就迅速引起了广泛争议。“两报一刊”社论不可避免地将时任中共中央主席的华国锋推至风口浪尖,一时间批评之声也将矛头对准华国锋本人。1976年,华国锋、叶剑英、汪东兴等人抓捕“四人帮”后,国内外敌对势力发起了“非毛化”、“军事政变”的质疑,趁机制造矛盾,扰乱局势。而“两个凡是”的提出,就是高举毛泽东伟大旗帜,继承毛泽东遗志,团结全国人民,稳定局势,发展经济,实现国家安定团结的局面。但由于表述本身的绝对性以及高层意图与民间信息接收的差距,“两个凡是”产生了与之相悖的社会理解,对华国锋的误解也延续至今。但事实并非如此,从提出过程来看,“两个凡是”前后三版:李鑫为华国锋准备1月份召开的中央党政机关负责人会议上的讲话提纲,“两报一刊”经典版本以及华国锋在1977年3月份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三次稿件皆由李鑫起草,并且都是出于高举红旗,稳定局势的需要。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召开,华国锋接受邓小平提出的用“完整的准确的毛泽东思想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的表述,结束了“两个凡是”的提法。自粉碎“四人帮”以来,邓小平、胡耀邦、胡绩伟等一批批老干部先后复出,“六十一人叛徒集团”案件、陶铸案件等一批冤假错案得以平反,错划右派分子的改正工作都基本结束,“真理标准”问题在全国讨论中得以解决。种种结果表明,身为中共中央主席的华国锋非但没有阻碍以邓小平为代表的老干部复出及冤假错案的平反,而是积极推进了“文革”遗留问题的解决,从而保证了两年的平稳过渡,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创造了自由、民主的气氛,为改革开放创造了稳定的政治环境。“两个凡是”并非华国锋大搞个人崇拜,阻挠老干部复出的“罪证”,华国锋1977年3月份提出“两个凡是”也不是拖延冤假错案的平反。1977年的“两个凡是”让华国锋备受非议,而两年过渡时期的华国锋做出的种种行动算是对自己意图的最好证明。

汤应武[6](2002)在《关于新时期党史的研究概况》文中认为对于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党的历史 ,学术理论界发表了不少成果 ,在若干重要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进展。本文对这些成果和进展情况作了概述。

傅颐[7](2001)在《围绕“两个凡是”的交锋和“纲”的转移——访华楠同志》文中研究指明1976年粉碎“四人帮”的胜利,实际宣告了十年动乱的结束。当揭批林彪、“四人帮”的热潮归于平静之时,“文化大革命”的阴霾依然未散。1977年2月,在那个本该是春风送暖、万物复苏的季节,“两个凡是”却给怀抱热望的人们带来一股寒流。中国如何摆脱“文化大革命”的阴影,许多人都在思索着、期盼着。这年4月,邓小平发出对“两个凡是”的讨伐。1978年5月,一个久违的哲学命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重新提出,由此引发了一场当代中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交锋。1978年11月至12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则是这场交锋取得根本性胜利的标志。二十多年过去了,当年在社会各个层面产生波动的这场交锋,至今仍让党史工作者关注备至,也令亲历者萦绕于怀。作为这段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者的《解放军报》社原社长、解放军总政治部原副主任华楠同志,接受了我的采访。我们的谈话是从1978年的中央工作会议开始的。

二、围绕“两个凡是”的交锋和“纲”的转移——访华楠同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围绕“两个凡是”的交锋和“纲”的转移——访华楠同志(论文提纲范文)

(1)蒋大椿与改革开放以来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时代、史学与蒋大椿
    第一节 蒋大椿的生平经历
    第二节 与黎澍的师生情谊
第二章 蒋大椿的唯物史观研究
    第一节 破坏与建设并重: 反思流行的唯物史观
    第二节 从回归到超越: 重构唯物史观之路
第三章 蒋大椿重塑马克思主义史学方法体系的尝试
    第一节 走出阶级斗争论: 历史主义的再次张扬
    第二节 回应系统论: 重新发掘史学方法
    第三节 整合与重塑: 史论关系再平衡
第四章 蒋大椿构建史学理论学科的努力
    第一节 创建史学理论研究室
    第二节 编纂史学理论工具书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论邓小平与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的提出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一、邓小平主持的1975年全面整顿“同‘文化大革命’唱反调”[3], “强调把经济搞上去”[4], 这是突破“以阶级斗争为纲”、实行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的尝试和预演, 为后来转移的实现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二、1977年邓小平复出后率先提出“纲”的转移, 支持并引导按劳分配等问题讨论, 从理论层面批驳“资产阶级法权”、“唯生产力论”等错误观点, 倡导发展生产力, 经济建设日益成为全党关注的重点, 这是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的先声
三、邓小平1978年9月在东北视察时率先提出要结束揭批“四人帮”运动, 进而在中国工会九大上提出要开始“新的战斗任务”, 实质就是发出“要迅速地坚决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34]的号召, 这就明确提出了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的任务
四、在邓小平的建议下, 讨论工作着重点转移问题成为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的第一个议题, 并在会上形成普遍共识, 进而他在历史转折关头倡导团结一致向前看, 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由阶级斗争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发挥了关键作用
五、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的历史启示和现实意义

(4)中国共产党对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认识与借鉴(1976-1984)(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选题意义
        (一) 研究缘起
        (二) 选题意义
    二、概念界定与研究资料
        (一) 概念界定
        (二) 研究资料
    三、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 研究的基本状况概述
        (二)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观点
        (三)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四、研究方法
        (一) 历史分析法
        (二) 文献分析法
        (三) 比较分析法
    五、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一) 研究重点
        (二) 研究难点
        (三) 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背景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经济社会状况
        一、国民经济遭受重创
        二、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
        三、社会各界渴望变革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中共党内思想状况
        一、执政使命意识逐渐觉醒
        二、执政危机意识日益浓厚
        三、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世界形势
        一、世界政治格局寻求新的平衡
        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和科技的高速发展
        三、产业转移与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崛起
        四、苏东社会主义国家普遍推行改革
第二章 对外交流考察与改革开放决策的作出
    第一节 历史大转折前的思想“解冻”和发展探索
        一、世界局势的新研判
        二、思想解放潮流涌动
        三、工作重点逐渐转移
    第二节 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初步行动
        一、邓小平对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支持
        二、召开世界经济讨论会研究境外经验
        三、领导人主动出访“触摸世界”
        四、有计划地组织对外考察“探路”
    第三节 中共高层对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内部讨论
        一、中央政治局听取讨论考察汇报
        二、国务院务虚会讨论如何加快现代化建设速度
        三、中央工作会议讨论境外快速发展经济经验
第三章 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总结深化与“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提出
    第一节 对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反思
        一、陈云、薛暮桥等对盲目引进的批评
        二、中共高层讨论和部署经济调整
        三、控制引进规模和制定引进政策
        四、财政经济委员会组织大规模经济问题调研
    第二节 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深化和落实
        一、对外考察专业性、针对性加强
        二、境外访问团和专家的来访与“传经”
        三、参与和召开国际会议
        四、成立中国企业管理协会和举办企业管理研究班
    第三节 西方经济学说的引入
        一、西方经济学说引入的主要路径
        二、三次大型西方经济学讲座(讲习班)
        三、西方经济学引入的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
    第四节 “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提出
        一、经济政策的转变和建立经济特区
        二、两份《初步意见》的制定和经济体制改革方向的探讨
        三、邓小平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
第四章 借鉴境外经济体制改革经验与经济体制改革决定的出台
    第一节 学习借鉴重点转移到经济体制改革理论与实践
        一、苏东经济体制改革经验的考察
        二、苏东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引入
        三、苏东经济体制改革经验的探讨和研究
        四、联邦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等西方经验的学习借鉴
    第二节 学习和借鉴重要国际组织的经验
        一、联合国提供的考察与培训
        二、世界银行对中国的两份考察报告
    第三节 引进国外智力决定的出台和初步成效
        一、引进国外智力的历史经验与新的探索
        二、邓小平关于引进国外智力的讲话和引进国外智力政策出台
        三、引进国外智力政策的初步落实和成效
    第四节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改革目标的确立和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进入新阶段
        一、改革中的问题和境外因素的影响
        二、邓小平视察南方与商品经济意见再次提出
        三、1984年莫干山会议与新一代经济理论人才崛起
        四、《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出台
        五、巴山轮会议标志借鉴境外经验进入新阶段
小结
    一、中共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原则和路径
    二、中共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作用和影响
    三、中共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经验和启示
参考文献
附件1 中国领导人出访一览表(1976. 10—1984. 12)
附件2 1978年引进22项工程项目表
附件3 赵人伟等就经济改革问题向布鲁斯的提问
附件4 一个大学在政治经济学教学中提出的一些问题(资本主义部分)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后记

(5)华国锋与“两个凡是”(1976~197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1.2 选题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基本思路及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 追本溯源:“两个凡是”提出的背景
    2.1 来自国外的声音:“非毛化”的质疑
    2.2 “四人帮”余党扰乱政局
    2.3 “文革”思想桎梏的贻害
    2.4 稳重的性格与稳妥的行为
第三章 述说历史:“两个凡是”的提出过程
    3.1 不同版本的“两个凡是”
    3.2 “两报一刊”社论的经典版本
    3.3 华国锋的“两个凡是”表述
第四章 意图解读:“两个凡是”意在何为?
    4.1 主观意图:高举红旗,稳定局势
    4.2 “两个凡是”本身的绝对化
    4.3 高层意图与民间信息接收的差距
第五章 事实说话:华国锋与邓小平复出
    5.1 推邓复出,已成定局
    5.2 等待“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5.3 邓小平正式复出工作
第六章 言出必行:华国锋与平反冤假错案
    6.1 贯彻落实党的干部政策
    6.2 积极推进平反冤假错案
    6.3 全部摘除“右派分子”帽子
第七章 宽容以待:华国锋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7.1 “不表态,不介入”
    7.2 “从团结的愿望出发,达到团结”
第八章 华国锋:过渡时期的过渡性人物
参考文献
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关于新时期党史的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新时期党史的起点
    1.以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作为新时期党史的起点
    2.以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新时期党史的起点
二、关于新时期党史的阶段划分
    1.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2.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至邓小平南方谈话期间再如何分段
        (1) 以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为界分为前后两段。
        (2) 以1982年党的十二大为界分为两段。
        (3) 主张把三年治理整顿单独作为一个小的阶段, 即分三段:
        (4) 主张以党的几次全国代表大会作为划分段落的标志, 即:
        (5) 把1989年十三届四中全会也作为划分段落的标志。
三、关于新时期党史的总体概述
四、关于拨乱反正与历史的伟大转折方面
五、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方面
    1.新时期经济发展问题和“三步走”战略的形成
    2.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历程
    3.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决策和发展历程
    4.关于经济特区的创办和发展
    5.改革目标模式的选择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
    6.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道路
六、关于邓小平南方谈话与改革发展新阶段
七、关于“三个代表”和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1.从南方谈话到“七一”讲话是党的理论创新
    2.关于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十三年的历史

四、围绕“两个凡是”的交锋和“纲”的转移——访华楠同志(论文参考文献)

  • [1]蒋大椿与改革开放以来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建设[D]. 赵连杰. 山东大学, 2020(09)
  • [2]论邓小平与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的提出与实现[A]. 刘贵军. 2017年度文献研究个人课题成果集(上), 2018
  • [3]论邓小平与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的提出与实现[J]. 刘贵军. 邓小平研究, 2017(06)
  • [4]中国共产党对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认识与借鉴(1976-1984)[D]. 文世芳. 中共中央党校, 2017(06)
  • [5]华国锋与“两个凡是”(1976~1978)[D]. 臧如月. 天津大学, 2017(12)
  • [6]关于新时期党史的研究概况[J]. 汤应武. 党史研究与教学, 2002(05)
  • [7]围绕“两个凡是”的交锋和“纲”的转移——访华楠同志[J]. 傅颐. 百年潮, 2001(01)

标签:;  ;  ;  ;  ;  

围绕“两个凡是”的对抗与“帮派”的转移——访华南同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