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紫草霜霉病调查研究

甘肃紫草霜霉病调查研究

一、甘肃紫草科牧草霜霉病调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婧,郭子雯,潘春清,项鹏,刘大伟[1](2022)在《苜蓿病虫草害研究现状》文中研究指明苜蓿(Medicago sativaL.)是我国畜牧业发展的优质豆科牧草,而病害、虫害、草害是限制苜蓿生长及品质的主要原因。本文收集了我国近40年来的有关资料,对苜蓿病虫害的种类进行科学分类,制作出了苜蓿病害和苜蓿部分虫害的种类名录,对主要病虫害的分布及防治措施进行了综述;收集近20年我国各地区调查的苜蓿地杂草的相关资料进行归纳统计,整理苜蓿杂草名录,为畜牧业发展及苜蓿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田多[2](2018)在《公元前一千纪东天山地区的植物考古学研究 ——以石人子沟遗址群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东天山地区位于新疆东部,山地、盆地、河湖相间,自然环境多样,植被垂直差异明显,适合多种生业方式。公元前一千纪是气候变化和文化快速交流融合的时期。东天山南北的遗址中发现了许多植物资源利用相关的证据。但是,公元前一千纪东天山地区的生业模式、农牧关系、植物资源的利用及其水平等相关研究很少。本文从巴里坤石人子沟遗址群的植物考古浮选成果出发,结合近年来作者的调查、研究工作,进行分析和归纳,从而以植物考古学视角去探索上述问题。东天山地区发现的农作物遗存主要是青稞、小麦、粟和黍,其他植物可以分为麦田杂草类和牧草类两类。其中,青稞在以石人子沟遗址群中占到了统治地位。遗址群中各遗迹单位中出土的植物遗存组合都有不同特征,每种植物的分布情况也存在差异,从而可以将它们与储藏、加工、丢弃等功能联系起来。在东天山其他遗址也发现了数量可观、种类丰富的青稞遗存。这说明东天山北麓青稞种植较为普遍。不过,东天山南麓还发现了较多的黍,以及少量粟和小麦遗存。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参考了有关东天山和新疆中亚农牧业生产生活的历史文献和民族学资料,并实地进行了民族学调查和实验考古,结合多重证据研究了本地区植物资源的来源和获取方式。研究认为,青稞拥有优良的抗逆性和较短的生长期,能较好地适应当时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群生活规律,从而成为东天山地区古今流行的农作物。另外,在东天山南麓较为普遍的多种作物种植体系可能是从减少风险,最大化利用绿洲资源的角度出发而建立的。青稞和麦田杂草遗存还反映出青稞加工的水平,而炭化牧草类植物则很可能来源于粪燃料。总的来看,持续地农牧兼营是东天山地区生业历史的主线,而农牧业的发展水平、作物的选择在自然环境、社会组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存在着时空差异。随着气候波动变化和游牧业的发展,东天山北麓此时的农业种植比重逐渐减少,而南麓则强化了定居农业。另外,东天山地区与周边地区的生业模式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异同和可能的源流关系。这也是今后新疆地区考古学研究值得关注的地方。

刘勇[3](2016)在《放牧对陇东与甘南草原植物病害的影响》文中提出放牧是天然草原利用的最主要方式,草畜互作不仅影响植被及土壤,也影响植物病害的发生与发展。本研究在甘肃省环县甜水堡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放牧试验点和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阿孜畜牧示范园区进行,2013-2015年连续三年调查研究了不同放牧强度条件下草地植物病害的发生规律,分析了其与放牧的关系,所获主要结果如下:1、在环县和玛曲两地共发现20属25种植物病原真菌引致11科18属27种植物的35种病害。其中,在环县共发现8属10种病原真菌引致15种植物的17种病害,按各科植物发病种数由高到低的顺序,发病植物分别为豆科、旋花科、禾本科、菊科、蔷薇科、大戟科、唇形科和十字花科。常见牧草病害为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锈病(Uromyces lespedezae-procumbentis)和长芒草(Stipa bungeana)平脐蠕孢叶斑病(Bipolaris stipicola)。在玛曲共发现8科12属12种植物的18种病害,其中最常见的病害是锈病、叶斑病,分别有9和4种植物发生。按各科植物发病种数由高到低的顺序,发病植物分别为菊科、唇形科、毛茛科、禾本科、蓼科、豆科、大戟科和龙胆科。常见牧草病害为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锈病(Puccinia recondita)和垂穗披碱草离蠕孢叶斑病(Bipolaris sorokiniana)。2、发现甘肃省草类植物病害新记录10种。分别是白苞筋骨草(Ajuga lupulina)白锈病(Albugo macrospora)、垂穗披碱草锈病、独一味(Lamiophlomis rotat)锈病(P.ustalis)、高山唐松草(Thalictrum alpinum)锈病(P.rubigo-vera)、白花枝子花(Dracocephalum heterophyllum)白粉病(Erysiphe pisi)、蚓果芥(Neotorularia humilis)白粉病(E.cruciferarum)、垂穗披碱草离蠕孢叶斑病、长毛风毛菊(Saussurea hieracioides)尾孢叶斑病(Cercospora chrysanthemi)、长芒草叶斑病、珠芽蓼(Polygonum viviparum)尾孢褐斑病(Cercospora sp.)。3、放牧强度对植物病害的影响因植物和病害的种类而异,环县的放牧处理为0、2.7、5.3和8.7只羊单位/hm2,玛曲的放牧处理为0、2.7和5.3只羊单位/hm2,综合两地的研究结果,胡枝子锈病、垂穗披碱草锈病、垂穗披碱草离蠕孢叶斑病等3种病害的发病率及病情指数皆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降低,即在0只羊单位/hm2下最高,在8.7只羊单位/hm2下最低,且在8.7只羊单位/hm2和5.3只羊单位/hm2下显着低于0只羊单位/hm2(P<0.05)。长芒草平脐蠕孢叶斑病的发病率及病情指数则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升高,在0只羊单位/hm2下最低,在8.7只羊单位/hm2下最高,且在0只羊单位/hm2和2.7只羊单位/hm2下显着低于5.3只羊单位/hm2和8.7只羊单位/hm2(P<0.05)。而田旋花(Convolvulus arvensis)白粉病(Erysiphe convolvuli)和蚓果芥白粉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与放牧强度无明显相关性。4、主要病害的发生与寄主植物的盖度、密度等显着相关。长芒草叶斑病、胡枝子锈病和垂穗披碱草离蠕孢叶斑病等3种病害的发病率及病情指数均与寄主植物的盖度、密度呈显着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923、0.802和0.765,分别可用y=0.884x+23.40,y=2.465x-4.506和y=1.625x+11.21方程式表示,其中y表示病害发病率,x表示植株密度。综上所述,从草地植物病害管理的角度,似可认为环县草原以5.3只羊/hm2、玛曲草原以2.7只羊/hm2放牧强度为宜,在此条件下,病害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低于其他放牧处理。

张蓉[4](2009)在《甘南高寒草地植物主要真菌病害调查与鉴定》文中研究说明牧草病害是阻碍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导致牧草产品质量下降,产量降低,引起巨大的经济损失。而在草地病害中最主要的是真菌病害,过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少数人工牧草方面上,如苜蓿、沙打旺等,而对天然草地真菌病害的研究很有限。因此,作者对甘南州的植物真菌病害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旨在通过对天然草地真菌病害的调查和鉴定,探索草地病害的发生规律,寻求最佳的防治措施,为草地病害的发病机理、科学防治和治理草地退化等提供理论依据。在2007.32008.9期间,在甘南州的玛曲、碌曲、迭部、卓尼、临潭和舟曲等地,采集压制的新鲜标本,和整理部分实验室已保藏标本,采用常规的分离鉴定方法对各种叶斑病害进行真菌分离培养鉴定,共得到326个真菌菌株,根据病原菌的培养性状和形态学特征鉴定9种叶斑类真菌;而对专性寄生菌(活体营养生物)如锈病,黑粉菌,白粉病和霜霉病则直接通过挑取病原物进行镜检,观察病原菌各种孢子的形态、结合寄主植物的种类和病害症状鉴定出锈病11种,黑粉病11种,白锈病2种,白粉病5种,霜霉病3种。涉及草地植物11个科、30个属。共采集和鉴定出草地病害44种(属)。其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形态学特征,结合病害症状和寄主,共鉴定出锈病11种,分别是蒲公英锈病(Puccinia hieracii)、秦艽锈病(Puccnicia gentianae)、珠芽寥锈病(puccinia vivipari)、防风锈病(puccinia sileris)、蕴苞麻花头锈病(puccinia calcitrapae de Candolle)、刺儿菜锈病(puccinia calcitrapae de Candolle var. centaureae)、早熟禾锈病(Puccinia brachypodii)、高原毛茛锈病(Puccinia ustslis Berkekey)、毛莲菜锈病(Puccinia hieracii)、驴蹄草锈病(puccinia Calthicola J.schr?ter)、凤毛菊锈病(puccinia Saussureae Thümen)。(2)鉴定出各种黑粉病11种,分别是珠牙蓼黑粉病(Ustiligo bistortarum)、大麦坚黑穗病(Ustilago hordei)、大麦散黑穗病(Ustilago nuda)、垂穗披碱草条形黑粉病(Urosystis dahuricus Turcz)、赖草黑粉病(Ustilago serpens)、赖草条形黑粉病(Ustiligo striiformis)、嵩草炭黑粉病(Anthracoidea elynae )、芨芨草条黑粉病(Urocystis achnatheri)、风毛菊黑粉菌病(Thecaphora trailii)、茅香条黑粉病(Urocystis hierochloae)和冰草条黑粉病(Urocystis agropyri)。(3)鉴定出白锈病2种,即蕴苞麻花头白锈病[Albugo macrospora(Togashi)Ito],艾蒿白锈病(Albugo tyagopogonis);麦角病(ergot)3种,即赖草麦角病(Claviceps purpurea (Fr.) Tul.),鹅观草麦角病(Claviceps purpurea (Fr.) Tul.)和披碱草麦角病(Claviceps purpurea (Fr.) Tul.);白粉病5种,即蒲公英白粉病(Sphaerotheca fusca),二裂委陵菜白粉病(Sphaerotheca aphanis),早熟禾白粉病(Blumeria graminis),毛莲菜白粉病(Oidium)和苜蓿白粉病(Erysiphe pisi);霜霉病3种,即苜蓿霜霉病(Peronospora aestivalis)、苦卖菜霜霉病(Bremia lactucae)和苍耳霜霉病(Plasmopara angustiterminalis)。(4)通过分离鉴定,初步鉴定出叶斑类病害9种,占分离总数的20.1%,分别是:草玉梅黑斑病[Alternaria tenuissima(Nees ex Fr) Wiltshire var.]、蒲公英褐斑病[Alternaria tenuissima(Fr.)Wiltshire]、唐松草褐斑病(Alternaria thalivtriicola)、珠芽蓼褐斑病(Cercospora sp.)、刺儿菜黑斑病[Alternaria tenuissima (Fr.)Wiltshire],异叶青兰褐斑病(Alternaria tenuissima (Fr.)Wiltshire)、黄菷橐吾褐斑病(Trichometasphaeria sp.),微孔草黑斑病(Alternaria rosicol)、苦苣菜褐斑病(Phoma sp.)。(5)在分离或鉴定出的病害中,危害最为严重的是锈病和黑粉病,其中锈病11种,占鉴定总数的25%,黑粉病11种,占鉴定总数的25%,危害较为严重的是叶斑病和白粉病,分别占总鉴定总数的20.1%和11.36%;其它分离或鉴定的病害包括白锈病、麦角病和霜霉病,分别占鉴定病害总数的4.55%、6.82%和6.82%。(6)寄主植物共涉及到11个科的植物,依次是菊科(Compositae )、毛莨科(Ranunculaceae)、蓼科(Polygonaceae )、禾本科(Gramineae)、蔷薇科(Rosaceae)、唇形科(Labiataea)、紫草科(Boraginaceae)、豆科莨科、蓼科、禾本科、伞形科和龙胆科,其中危害最为严重的是菊科,其次是禾本科。鉴定出能被黑粉菌所侵染的植物有5个科,依次为禾本科、菊科、莎草科、蓼科和毛莨科,其中危害最为严重的是禾本科。

顾小华[5](2006)在《毛乌素沙地草地资源评价及可持续利用对策 ——以乌审旗为例》文中认为天然草地是我国牧区畜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抵御沙漠化扩展的天然生态屏障。为给草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科学规划,草地建设、改良,草地环境保护及草地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本文运用野外试验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从草地资源的自然属性及经济价值综合考虑,选取多项指标综合评价,对毛乌素沙地乌审旗草地资源进行评价并提出该区草地可持续利用对策。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乌审旗共有草地植物400种,隶属70科。其中以菊科最多,计27属53种7变种;禾本科其次,计32属46种2变种;豆科第三,藜科第四;(2)通过在乌审旗半流动沙丘不同部位设置样地得出,随着半流动沙丘不同部位风蚀影响逐渐增加,沿着生境由湿变干的水分梯度,群落物种多样性呈下降的趋势;在沙漠化草地的恢复演替中,群落中的物种多样性呈现出由低-高-低的变化规律;(3)乌审旗草地光合生产潜力YP、光温生产潜力YT、气候生产潜力YW分别是现实生产潜力的12.97倍、6.9倍、2.67倍。温度、水分、养分是该旗影响牧草潜力发挥的主要因子,影响系数分别为47%、61%、70%;(4)乌审旗天然草地中三等草地面积最大,占全旗草地面积的61.87%,四等次之,占32.47%;从草地分级上看,四级草地面积最大,占全旗草地面积的61.18%,五级草场次之,占35.79%。从总体看,乌审旗草地质量较好,但产草量较低,草地资源属于中等中下级水平;(5)乌审旗理论载畜量为112.89万只绵羊单位,而全旗实际拥有牲畜为198.75万只绵羊单位,超载85.86万只绵羊单位;(6)乌审旗草场中营养类型为碳氮型(CN)的草场占据最大比重。此外,还有碳氮-灰分型(CN-A)、碳型(C)草场。

孟有儒[6](2004)在《甘肃紫草科牧草霜霉病调查研究》文中提出甘肃紫草科Boraginaceae牧草上发现 5种霜霉菌 ,寄生危害 6种植物。除微孔草霜霉病发病率达 15 %以上外 ,其他均为零星发生。

二、甘肃紫草科牧草霜霉病调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甘肃紫草科牧草霜霉病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苜蓿病虫草害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苜蓿病害研究现状
    1.1 苜蓿主要病害
        1.1.1 褐斑病
        1.1.2 锈病
        1.1.3 霜霉病
        1.1.4 白粉病
        1.1.5 根腐病
        1.1.6 炭疽病
    1.2 苜蓿其他病害
        1.2.1 葡柄霉叶斑病
        1.2.2 花叶病
        1.2.3 小光壳叶斑病
2 苜蓿害虫研究现状
    2.1 苜蓿主要害虫
        2.1.1 蚜虫类
        2.1.2 蓟马类
    2.2 苜蓿其他害虫
3 苜蓿田杂草种类
4 小结

(2)公元前一千纪东天山地区的植物考古学研究 ——以石人子沟遗址群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时空范围
        1.1.1 东天山地区的地理范围
        1.1.2 研究的时代范围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农业
        1.2.2 畜牧业
        1.2.3 游牧
        1.2.4 农牧兼营
    1.3 新疆植物考古研究述评
        1.3.1 上世纪东天山考古中发现的植物遗存
        1.3.2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植物遗存鉴定研究
        1.3.3 新世纪以来东天山植物大遗存考古
        1.3.4 东天山地区微体植物遗存及其生化指标研究
        1.3.5 新疆其他地区的植物考古研究
        1.3.6 小结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内容
        1.4.2 基本思路和方法
        1.4.3 重点难点
        1.4.4 研究意义
第二章 东天山的环境与考古遗存
    2.1 东天山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
    2.2 东天山地区公元前一千纪的古环境
    2.3 东天山地区公元前一千纪前后的考古遗存概述
        2.3.1 哈密盆地
        2.3.2 巴里坤-伊吾盆地
        2.3.3 吐鲁番盆地
        2.3.4 东天山南北两麓
        2.3.5 小结
第三章 植物考古工作
    3.1 石人子沟遗址群的材料
        3.1.1 遗址概况
        3.1.2 样品收集情况
    3.2 其他地区的材料
        3.2.1 哈密诸遗址
        3.2.2 吐鲁番与博格达山北麓
        3.2.3 小结
    3.3 大植物遗存的提取与分析工作
        3.3.1 浮选土样采集
        3.3.2 浮选提取
        3.3.3 鉴定与分析
    3.4 微体植物遗存的提取与分析工作
        3.4.1 植硅体提取与鉴定
        3.4.2 淀粉粒提取与鉴定
    3.5 木材切片与鉴定
第四章 炭化植物遗存鉴定结果
    4.1 农作物
        4.1.1 青稞
        4.1.2 普通小麦
        4.1.3 粟
        4.1.4 黍
    4.2 其他植物
        4.2.1 禾本科
        4.2.2 豆科
        4.2.3 藜科
        4.2.4 莎草科
        4.2.5 蔷薇科
        4.2.6 茜草科
        4.2.7 石竹科
        4.2.8 蓼科
        4.2.9 堇菜科
        4.2.10 十字花科
        4.2.11 菊科
        4.2.12 旋花科
        4.2.13 罂粟科
        4.2.14 蒺藜科
        4.2.15 松科
        4.2.16 柏科
    4.3 小结
第五章 石人子沟遗址群出土炭化植物遗存分析
    5.1 石人子沟遗址IV区复合建筑
        5.1.1 大型居址F7(GT1)
        5.1.2 小型居址群
    5.2 石人子沟遗址III区居址
        5.2.1大型居址F001
        5.2.2 小型居址
    5.3 石人子沟遗址其他居址
        5.3.1 东高台
        5.3.2 西高台
    5.4 石人子沟墓葬
    5.5 红山口遗址石围基址群
        5.5.1 I号基址群F002
        5.5.2 Ⅲ号基址群
    5.6 小结
第六章 东天山地区其他遗址出土植物遗存分析
    6.1 巴里坤盆地诸遗址
        6.1.1 海子沿遗址
        6.1.2 卡子湖遗址
    6.2 喀尔里克山北麓诸遗址
        6.2.1 阔腊遗址
        6.2.2 盐池古城
        6.2.3 托背梁南山顶遗址
        6.2.4 托背梁南山丘遗址
    6.3 哈密五堡墓地
        6.3.1 大植物遗存
        6.3.2 微体植物遗存
        6.3.3 木材遗存
        6.3.4 基本认识
第七章 东天山地区公元前一千纪的植物资源获取与利用
    7.1 农作物遗存概述
        7.1.1 青稞(大麦)遗存
        7.1.2 青稞(大麦)的年代
        7.1.3 青稞(大麦)的地位
        7.1.4 东天山地区的其他农作物
    7.2 农作物种植与利用
        7.2.1 史料与民族学中的线索
        7.2.2 青稞及多种作物种植的动因
        7.2.3 农作物的利用方式
    7.3 麦田杂草类遗存
        7.3.1 杂草的出土情况
        7.3.2 杂草所反映的农作物种植和加工
    7.4 牧草类遗存
        7.4.1 牧草的分布情况
        7.4.2 牧草的来源与粪燃料实验考古
    7.5 其他植物遗存
第八章 公元前一千纪东天山地区的生业特点
    8.1 生业特点与时空差异
        8.1.1 广谱资源获取
        8.1.2 多种作物种植
        8.1.3 持续地农牧兼营
        8.1.4 空间差异
        8.1.5 时代变化
    8.2 环境、社会与生业差异
        8.2.1 自然环境背景
        8.2.2 社会背景
    8.3 与周邻地区的比较
        8.3.1 新疆环塔里木盆地地区
        8.3.2 甘青地区
        8.3.3 西天山余脉
        8.3.4 南西伯利亚
        8.3.5 差异与联系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3)放牧对陇东与甘南草原植物病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草类植物病害及危害
        2.1.1 中国草类作物病害
        2.1.2 植物病害的危害
        2.1.2.1 产量
        2.1.2.2 品质
    2.2 甘肃天然草原的研究进展
        2.2.1 放牧对甘肃天然草原植被的影响
        2.2.1.1 放牧对陇东草原植被的影响
        2.2.1.2 放牧对甘南草原植被的影响
        2.2.2 甘肃天然草原植物病害
    2.3 草地利用方式对草地植被的影响
        2.3.1 放牧对草地植被的影响
        2.3.2 围封对草地植被的影响
        2.3.2.1 物种多样性、盖度
        2.3.2.2 草地牧草产量
        2.3.2.3 围封年限
    2.4 草地利用方式对草地植物病害的影响
        2.4.1 放牧对草地植物病害的影响
        2.4.1.1 放牧有效控制草地植物病害
        2.4.1.2 放牧加重草地植物病害
        2.4.2 围封对草地植物病害的影响
        2.4.2.1 围封增加植物多度从而加重草地植物病害
        2.4.2.2 围封降低物种多样性从而加重草地植物病害
    2.5 草地植物病害管理展望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区自然概况
        3.1.1 陇东草原
        3.1.2 甘南草原
    3.2 放牧试验设计
        3.2.1 陇东草原放牧设计
        3.2.2 甘南草原放牧设计
    3.3 草地植物调查与鉴定
        3.3.1 草原植被调查
        3.3.2 草类植物病害调查
        3.3.3 寄主植物与病原菌鉴定
    3.4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四章 结果
    4.1 草地植被特征
        4.1.1 环县草原
        4.1.1.1 植被总盖度
        4.1.1.2 植物种丰富度
        4.1.1.3 主要植物分密度、分盖度
        4.1.2 玛曲草原
        4.1.2.1 植被总盖度
        4.1.2.2 植物种丰富度
        4.1.2.3 主要植物分密度、分盖度
    4.2 环县草原植物病害
        4.2.1 植物病害种类
        4.2.2 主要植物病害 5-9 月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
        4.2.3 不同放牧强度下病害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
        4.2.4 植被特征与主要植物病害发病率的关系
    4.3 玛曲草原植物病害
        4.3.1 植物病害种类
        4.3.2 3种主要植物病害 5-9 月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
        4.3.3 不同放牧强度下病害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
        4.3.4 植被特征与植物病害发病率的关系
第五章 讨论
    5.1 草地植物病害发生与植被特征和放牧强度的关系
        5.1.1 草地植物病害与植被特征
        5.1.2 草地植物病害与放牧强度
    5.2 草地植物病害流行的季节动态
    5.3 病害调查与鉴定
    5.4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项目资助
致谢

(4)甘南高寒草地植物主要真菌病害调查与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意义
        1.1 国内外草地资源
        1.2 天然草地的重要性
        1.3 天然草地的功能
        1.4 天然草地所面临的困境
    2 天然草地真菌病害研究进展
        2.1 真菌病害的特点
        2.2 真菌的形态学分类及其研究技术
        2.3 天然草地病害的研究现状
    3 甘南基本概况
        3.1 自然地理概括
        3.1.1 地理位置
        3.1.2 气候状况
        3.1.3 植被类型
        3.1.4 生态环境
        3.2 社会发展概况
        3.2.1 行政区划
        3.2.2 畜牧业经济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1 供试材料
    2 植株体病原真菌的分离方法
        2.1 斑点病病原真菌的分离
        2.2 维管束组织内病原真菌的分离
        2.3 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离
        2.4 细菌污染的排除方法
    3 供试培养基
    4 鉴定方法
        4.1 病原菌形态特征的观察
        4.2 培养性状观察及单孢分离
        4.3 褐斑病等病原菌的鉴定
    5 霜霉病、锈病和黑粉病原鉴定
    6 冬孢子或夏孢子电子显微观察
第三章 甘南草原主要真菌病害鉴定结果
    1 各类病害的数量和种类
    2 主要病害及症状描述
        2.1 锈病
        2.1.1 秦艽(Gentiana macrophylla Pall.)锈病
        2.1.2 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锈病
        2.1.3 珠牙蓼(Polygonum viviparum L.)锈病
        2.1.4 防风(Saposhnikovia divaricata (Turcz.) Schischk.)锈病
        2.1.5 蕴苞麻花头(Serratula strangulata Iljin)锈病
        2.1.6 刺儿菜[Cirsium setosum (Willd.)Kitam]锈病
        2.1.7 早熟禾(Poa annua L)锈病
        2.1.8 高原毛茛[Ranunculus tanguticus (Maxim) Orcz.]锈病
        2.1.9 毛莲菜(Picris hieracioides L.)锈病
        2.1.10 驴蹄草(Caltha palustris L.)锈病
        2.1.11 凤毛菊(Saussurea sp.)锈病
        2.2 黑粉病
        2.2.1 珠牙蓼Polygonum viviparum L.黑粉病
        2.2.2 大麦(Hordeum vulgare L.)坚黑穗病
        2.2.3 大麦(Hordeum vulgare L.)散黑穗病
        2.2.4 赖草(Leymus secalinus )黑粉病
        2.2.5 赖草(Leymus secalinus )条形黑粉病
        2.2.6 嵩草(Kobresia capillifolia)炭黑粉病
        2.2.7 风毛菊(Saussurea japonica )黑粉菌
        2.2.8 芨芨草(Achnatherum spp.)条黑粉病
        2.2.9 冰草(Agropyron sp.)条黑粉病
        2.2.10 茅香(Hierochloa sp.)条粉菌病
        2.2.11 披碱草(Elymus nutans ) 条形黑粉病
        2.3 麦角病
        2.3.1 鹅冠草(Roegnera)麦角病
        2.3.2 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麦角病
        2.3.3 赖草(Leymus secalinus)麦角病
        2.4 白锈病
        2.4.1 蕴苞麻花头(Serratula strangulata Iljin)白锈病
        2.4.2 艾蒿(Artemisia princes)白锈病
        2.5 白粉病
        2.5.1 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白粉病
        2.5.2 二裂委陵菜(Potentilla bifurca L. var. bifurca)白粉病
        2.5.3 早熟禾(Poa annua L.)白粉病
        2.5.4 毛莲菜(Picris hieracioides L.)白粉病
        2.5.5 苜蓿(Medicago sativa Linn.)白粉病
        2.6 霜霉病
        2.6.1 苜蓿(Medicago sativa Linn.)霜霉病
        2.6.2 苦卖菜(Artemisia apiacea)霜霉病
        2.6.3 苍耳(Xanthium sibiricum L.)霜霉病
        2.7 叶斑病
        2.7.1 草玉梅(Anemone rivularis Buch.-Ham.)黑斑病
        2.7.2 唐松草(Thalictrum alpinum)褐斑病
        2.7.3 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褐斑病
        2.7.4 珠牙蓼(Polygonum viviparum L.)褐斑病
        2.7.5 刺儿菜[Cirsium setosum (Willd.)MB.]黑斑病
        2.7.6 黄菷橐吾(Ligularia virgaurea )褐斑病
        2.7.7 苦苣菜(Sonchus oleraceus Linn.)褐斑病
        2.7.8 微孔草[Microula sikkimensis (Clarke)Hemsl.]黑斑病
        2.7.9 异叶青兰(Dracocephalum heterophyllum Benth.)褐斑病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1 结论
    2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发表论文

(5)毛乌素沙地草地资源评价及可持续利用对策 ——以乌审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草地资源评价方案和方法
        1.3.2 土地生产潜力的研究进展
        1.3.3 载畜量的研究进展
        1.3.4 物种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1.3.5 毛乌素沙地研究概况
2 毛乌素沙地及研究区自然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质地貌
    2.3 气候
    2.4 土壤类型
    2.5 植被
    2.6 水文特征
3 乌审旗天然草地类型
    3.1 草场类型划分的原则及其依据
    3.2 乌审旗天然草地类型
        3.2.1 沙地草场
        3.2.2 滩地草场
        3.2.3 柳湾草场
        3.2.4 梁地草场
4 乌审旗草地退化及原因
    4.1 草地退化现状
    4.2 草地退化原因
        4.2.1 自然原因
        4.2.2 人为原因
5 乌审旗草地资源评价
    5.1 乌审旗草地植物资源
        5.1.1 饲用植物
        5.1.2 药用植物
        5.1.3 有毒有害植物
    5.2 草地植被物种多样性
        5.2.1 多样性指数的计算
        5.2.2 结果分析
    5.3 草地生产潜力评价
        5.3.1 生产潜力的估算
        5.3.2 乌审旗草地生产潜力分析
    5.4 草地生产力评价
        5.4.1 草地生产力测定方法
        5.4.2 乌审旗草地生产力的评定
    5.5 草地等级评价
        5.5.1 草地资源质的评价——等的划分
        5.5.2 草地资源量的评价——级的划分
    5.6 草地载畜量评价
        5.6.1 确定草地载畜量的具体步骤
        5.6.2 计算指标
        5.6.3 理论载畜量
    5.7 草地营养评价
        5.7.1 划分草地营养类型的数量指标
        5.7.2 乌审旗天然草地营养类型
6 毛乌素沙地草地可持续利用对策
    6.1 天然草场改良
        6.1.1 天然草场的自然更新—封育
        6.1.2 天然草场的人工复壮—补播
        6.1.3 飞播
        6.1.4 合理划区轮牧
        6.1.5 病虫鼠害的防治
    6.2 人工草地建设
        6.2.1 选择适当的土地
        6.2.2 因地制宜多种牧草混播
        6.2.3 建立防护林网
        6.2.4 兴建水利设施
        6.2.5 草地施肥
        6.2.6 其他管理措施
    6.3 半人工草地建设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成果清单
致谢
博硕士学位论文同意发表声明

四、甘肃紫草科牧草霜霉病调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苜蓿病虫草害研究现状[J]. 陈婧,郭子雯,潘春清,项鹏,刘大伟. 草学, 2022(01)
  • [2]公元前一千纪东天山地区的植物考古学研究 ——以石人子沟遗址群为中心[D]. 田多. 西北大学, 2018(01)
  • [3]放牧对陇东与甘南草原植物病害的影响[D]. 刘勇. 兰州大学, 2016(09)
  • [4]甘南高寒草地植物主要真菌病害调查与鉴定[D]. 张蓉. 甘肃农业大学, 2009(06)
  • [5]毛乌素沙地草地资源评价及可持续利用对策 ——以乌审旗为例[D]. 顾小华. 北京林业大学, 2006(01)
  • [6]甘肃紫草科牧草霜霉病调查研究[J]. 孟有儒. 草业科学, 2004(01)

标签:;  ;  ;  ;  ;  

甘肃紫草霜霉病调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