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诱饵组合对日本对虾人工繁育成活率的影响

不同诱饵组合对日本对虾人工繁育成活率的影响

一、不同饵料搭配对日本对虾人工育苗存活率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陈亭君[1](2020)在《低盐、高亚硝酸盐胁迫日本囊对虾转录组分析及MjTPS基因克隆和功能研究》文中指出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是中国沿海地区最具有经济价值的虾类之一。低盐和高亚硝酸盐氮是环境胁迫的两个重要因子,与虾类的生长、存活和免疫调节密切相关。研究低盐和高亚硝酸盐氮胁迫日本囊对虾的分子机制,为日本囊对虾的健康养殖提供重要理论依据。本研究对低盐和高亚硝酸盐氮胁迫下的日本囊对虾进行转录组分析,并筛选出一个与抗逆性密切相关的海藻糖6-磷酸合成酶(TPS)基因进行克隆,用RNA干扰技术对其抗逆和免疫功能进行初步的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低盐胁迫日本囊对虾转录组分析:在盐度为8的低盐胁迫下,分别于6、12、24、48和96h取日本囊对虾的肝胰腺以及对照组的肝胰腺进行转录组测序。我们获得88890960–105130044个Clean Reads,数据量为6.68G-7.88G,G30为93.34-94.53%,利用Trinity组装后获得48807条unigenes,N50为1746bp。与对照组相比,分别得到811、589、1095、745和875个差异基因(DEGs)。我们对DEGs进行注释,得到与渗透调节、代谢和免疫相关的通路和基因。并通过q PCR对随机选择的9个基因(Tau D、Sar DH、CLEC、GNMT、BHMT、MAT2α、PPP2Cβ、TAUT和AGMAT)进行验证,其表达量与RNA-seq趋势一致。(2)高亚硝酸盐胁迫日本囊对虾转录组分析:在浓度为80mg/L的高亚硝酸盐胁迫下,分别于6、12、24、48和96h取日本囊对虾的肝胰腺以及对照组的肝胰腺进行转录组测序。10个文库共获得920785608个Clean Reads,数据量为6.48G-7.34G,Q30大于93.07%。利用Trinity软件组装后获得46308条unigenes,N50为1833bp。与对照组相比,分别得到593、606、1089、497和988个DEGs。我们对DEGs进行注释,得到与免疫和代谢相关通路和基因。并通过q PCR对随机选择的9个差异基因(DPD、ABCH、Pro POb、ACADL、CYP2J、PAT4、BHMT、CLEC和PEPCK)进行验证,其表达量与RNA-seq趋势一致。(3)日本囊对虾TPS基因的克隆和表达:Mj TPS基因c DNA全长3308bp,编码844个氨基酸,其分子质量为95.82ku,p I为6.45,具有Glyco_transf_20 domain和Trehalose_PPase domain两个保守的功能结构域。系统进化树显示Mj TPS基因与甲壳类动物聚为一支。q PCR结果显示,Mj TPS在肝胰腺中表达水平最高,在低盐胁迫6-96h内Mj TPS基因的表达量显着上调再下调,而在高亚硝酸盐胁迫6-96h内Mj TPS基因表达水平呈现上调-下调-上调的趋势。(4)Mj TPS基因干扰后功能研究:Mj TPS基因干扰后的3-48h自身表达量显着下降,海藻糖的含量也显着下降。低盐和高亚硝酸盐氮胁迫Mj TPS基因沉默后的日本囊对虾,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死亡率显着增加;Mj TPS基因自身的表达水平以及下游产物合成量都显着降低;免疫基因PMO25、ERP、CD、HSP90、HSP70、HSP60、HMC和CLEC2的表达量发生了显着的改变,通过促进或抑制来参与日本囊对虾的免疫应答。其中,CD和ERP属于溶酶体通路,推测当Mj TPS基因被沉默后,日本囊对虾通过抑制溶酶体通路来参与免疫应答。另外,我们发现Mj TPS基因沉默会影响CHI1、ERP和CHS这3个与蜕皮相关的基因的表达量,推测TPS基因可能与蜕皮相关。

李金锦[2](2020)在《日本沼虾两种苗种培育模式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质恶化与过度捕捞导致日本沼虾的野生资源数量急剧下降,人工增殖放流使这一现状得到有效改善。但是,在增殖放流的过程中,一直存在日本沼虾仔虾出苗率低而引发的苗种短缺问题。本论文针对白洋淀和衡水湖水泥池人工化育苗和池塘半人工化育苗两种育苗模式的培育设施、抱卵虾的选择、幼体存活率、水质保证、饵料选择和投喂、疾病防控等生产过程和育苗效果进行了对比,找出影响两种育苗效果的关键技术进行优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白洋淀水泥池人工化育苗和池塘半人工化育苗过程的调查发现:在幼体发育过程中,池塘半人工化育苗模式各幼体发育各阶段体长大于水泥池人工化育苗模式,并在第Ⅶ期和第Ⅷ期存在显着性差异。池塘半人工化育苗过程中第II期至第Ⅲ期幼体、第IV至第Ⅴ期幼体和第Ⅸ期到仔虾期幼体的存活率较其他时期出现显着下降;水泥池人工化育苗过程中第IV期至第Ⅴ期幼体和IX期至仔虾期存活率出现显着下降。可以看出II-V期和IX-仔虾期是日本沼虾水泥池人工化育苗的关键节点。池塘半人工化育苗的仔虾平均出苗率(32%),远远高于水泥池人工化育苗(17.7%)。导致两种育苗效果不同的原因在于池塘半人工化育苗中的幼体以天然饵料为主,而水泥池人工化育苗以人工饵料为主,人工饵料中的营养含量不能满足幼体的生长;IX期到仔虾生活习性的改变是降低水泥池人工化育苗出苗率的直接原因。经过试验证明,在水泥池人工化育苗过程中添加附着物能够显着提高IX到仔虾的出苗率。池塘中水生植物的存在是高出苗率的重要原因。2、衡水湖池塘半人工化培育模式出苗率(29.9%)大于水泥池人工化育苗模式(24.9%);衡水湖水泥池人工化育苗模式出苗率高于白洋淀,而池塘半人工化育苗模式差异较小。原因在于投喂人工饵料的选择和投喂方式不同。3、通过白洋淀和衡水湖两种育苗模式的对比,优化关键技术如下:水泥池人工化育苗模式:1)直接将抱卵虾投放到育苗池并及时清理产后亲虾,降低亲虾死亡率,增加孵化出来第Ⅰ期幼体产出率,从而提高仔虾出苗率。2)保证虾苗各期的同步性。3)选择适合日本沼虾各期幼体并能满足营养的分阶段饵料,并补充人工培育的天然饵料。4)日本沼虾幼体在IX到仔虾的转化过程中发生行为的变化,在育苗池中增加附着物,有利于Ⅸ期到仔虾期的幼体存活率。5)水泥池人工化育苗容易造成水质恶化,加强水质监测,通过换水和适当喷洒EM等微生物菌剂调控水质。池塘半人工化育苗模式:1)水质调控。在育苗的过程中投放底泥改良剂、水质改良剂、定期对池塘进行换水,调节水质,降低水体中的有害物质,增加幼体存活率。2)水草密度。在育苗的过程中要保持水草的密度,控制在30%左右,保证人工饵料营养的需要和为仔虾提供附着物。3)饵料优化。在人工育苗前期泼洒定量的人工饵料,提高第Ⅱ期到第Ⅲ期幼体存活率。

席世改[3](2020)在《紫海胆胚胎与幼体发育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紫海胆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紫海胆的人工育苗技术、饵料和光照对紫海胆浮游幼体的生理生态学的影响,通过微宇宙实验研究了紫海胆胚胎发育过程、不同饵料对紫海胆浮游幼体生长发育和存活的影响,及不同光照强度对紫海胆浮游幼体体内消化酶活性的影响,旨在探讨饵料和光照对紫海胆胚胎和浮游幼体生长发育的影响,为紫海胆苗种的规模化繁育提供必要的生物学参数。主要结果如下:1.紫海胆在水温(29.7±0.48)℃下,胚胎发育和幼体发育的过程共经历约22 d,每个阶段所经历的时间有所不同,且都具有显着的形态差异。紫海胆从受精卵发育到稚海胆的发育过程为:受精卵、胚胎发育、棱柱幼虫、长腕幼虫(又细分为两腕幼虫、四腕幼虫、六腕幼虫和八腕幼虫)、幼体变态期以及稚海胆。其中前期胚胎发育速度较快,胚胎发育过程持续约12 h。从棱柱幼虫阶段发育到两腕幼虫阶段大约只有2 h,此阶段经历的时间最短。长腕幼体各阶段发育时间为:17 h后进入两腕幼体阶段,1 d7 h发育到四腕幼虫阶段,5 d后发育到六腕幼虫阶段,8 d后发育到八腕幼体阶段。2.以湛江叉鞭金藻(Dicrateria zhanjiangensis)、纤细角毛藻(Chaetoceros gracilis)、绿色巴夫藻(Pavlova viridis)、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混合藻(金藻和角毛藻1:1混合)作为紫海胆幼体饵料,研究微藻种类对幼体存活及发育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以金藻作为紫海胆浮游幼体的饵料效果最好,角毛藻次之,再次分别为巴夫藻、小球藻和混合藻,扁藻不适合作为紫海胆浮游幼体的开口饵料。金藻作为紫海胆浮游幼体的饵料成活率为(23.12?1.8)%;角毛藻和金藻混合喂食的海胆浮游幼体整体发育速度最快,幼体平均体长为885.25?30.49μm,投喂巴夫藻的浮游幼体前期生长较慢,体长为337.98?24.56μm,后期较其它单胞藻类生长较快,体长可达580?32.95μm,适宜作为紫海胆浮游幼体后期饵料。3.测定0、500、1000、2000、3000lx光照强度下紫海胆幼体的存活及消化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光照强度对紫海胆浮游幼体的体长(larval length)、躯干部骨针长度(body-rod length)和口后腕骨针长度(post-oral arm length)的影响表现一致。趋势由高到低为500lx>全黑暗>1000lx>2000lx>3000lx。在500lx条件下,紫海胆浮游幼体的体长、躯干部骨针长度和口后腕骨针长度都达到最高,而且显着高于其他实验组(P<0.05)。在3000 lx的光照环境下,紫海胆浮游幼体发育到11 d已经全部死亡。在光照强度500 lx条件下,存活率最高;在光照强度为500 lx时,紫海胆幼体的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最强,在光照强度为2000 lx时,紫海胆的蛋白酶活性最强。

朱芸[4](2020)在《高盐养虾池塘的环境特性及温度、盐度对凡纳滨对虾生理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有大量的高盐水体,广泛分布在我国的19个省、市和自治区。近年来,这些水域除晒盐、提溴及进行丰年虫捕捞生产外,部分高盐水体也开展了凡纳滨对虾养殖尝试。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因具有养殖周期短、适应范围广、抗病力强、海淡水均可养殖等优点,已经成为我国的主要养殖品种。虽然有报道显示,对虾在低盐度环境条件下生长较快,但因高盐虾在口感、品质等方面优于低盐虾,使得凡纳滨对虾成为高盐水养殖的潜力种。目前,关于盐度对虾类影响的研究更多集中于低盐对对虾生长、存活、饵料利用、酶活等方面的研究,关于高盐对凡纳滨对虾存活、生长、酶活等研究较少,尤其缺乏大水面高盐水养殖凡纳滨对虾的效果方面的研究。高盐养殖凡纳滨对虾的技术尚不成熟,放苗初期的死亡率高,生产不稳定,单位面积产量低,亟待加强高盐对凡纳滨对虾影响及高盐水体养殖技术的研究。本文对大水面高盐池塘养殖过程的环境变化及对虾养殖效果进行了监测,研究了盐度和温度对凡纳滨对虾呼吸、摄食等生理生态学特性的影响,测定了对虾个体生长动态收支模型的有关参数,以期为高盐水对虾养殖技术和生态养殖模式的构建提供科技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实验于2018年4~7月在山东省滨州市滨海进行,监测分析了不同盐度(30、45、55)条件下大水面养殖池塘的水质状况及凡纳滨对虾生长和产出效益。结果显示:(1)三个盐度组池塘的营养盐和COD浓度在国家二类水质范围内;高盐组的叶绿素浓度显着低于其它组;(2)对虾的体长、体重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中盐组与高盐组间、高盐组与低盐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中盐组显着高于低盐组(P<0.05);低、中、高三个盐度组对虾体重的特定生长率分别为7.37(%/d)、7.77(%/d)、7.53(%/d),亩产量和亩利润均为中盐组>高盐组>低盐组。2、温度、盐度变化对凡纳滨对虾呼吸代谢的影响:(1)在实验的温度范围内(10℃~35℃),温度对耗氧率有极其显着的影响(ANOVA,P<0.01),凡纳滨对虾的耗氧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温度与耗氧率RR的关系式如下:RR=-0.023T2+0.2968 T-0.1822(R2=0.9689)。(2)耗氧率与盐度线性正相关,关系式如下:RR=0.084S+0.2575(R2=0.8519)。单因素方差结果显示,在实验的盐度条件下(31~55),盐度31、35以及40与盐度55差异极显着(P<0.01)。3、盐度、卤虫浓度对不同规格凡纳滨对虾摄食率的影响:(1)卤虫浓度范围(62.5~312.5ind/L),凡纳滨对虾在卤虫密度为250个/L时的摄食率最大,为13.6(个/(尾·h);摄食率FR与卤虫密度C的关系式如下:FR=-0.5786C2+4.3014C+3.6(R2=0.6255)。(2)不同盐度下(35~60),单位个体的凡纳滨对虾对卤虫的摄食率在10.44~15.94 ind./h范围。通过回归分析得到摄食率FR与盐度S之间的关系式:FR=-1.2344S2+4.5031S+12.422(R2=0.9426);摄食率与虾体长L(cm)呈显着的幂函数关系:FR=0.5887L1.8478(R2=0.9457)。4、盐度和饵料微藻浓度对卤虫摄食率的影响:(1)卤虫对不同浓度下金藻(103~106 ind/ml)的摄食研究发现,饵料浓度对卤虫的摄食率有显着影响(ANOVA,p<0.05),且卤虫的摄食率与饵料浓度的关系为倒钟形,在饵料浓度为105 ind/ml时,摄食率达峰值。(2)在盐度为35~60的范围内,不同盐度条件下卤虫摄食微藻的摄食率差异极显着(ANOVA,P<0.01)。5、凡纳滨对虾动态能量收支模型基本参数的测定。结果显示:对虾体长(L)与虾体部肉湿重的关系为ww=0.0062L3.0743,R2=0.9795据公式V=(δmL)3,获得凡纳滨对虾的形状系数δm为0.1925;依据对虾耗氧率与水温(热力学温度,T)倒数的线性回归关系,获得阿伦纽斯温度TA为6483 K;根据对虾饥饿实验获得[(?)M]=93.9 J/(cm3·d)、[EG]=4339.5 J/cm3、[EM]=3230.8 J/cm3。

唐亚鹏[5](2019)在《两种微藻对斑节对虾育苗微生物群落结构和水环境因子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虾产业是全国水产养殖的重要产业,优质苗种是对虾养殖成功的关键因素。尽管过去围绕对虾人工育苗的生物饵料、水质、细菌有关的研究报道较多,但受限于传统的研究方法,对育苗水环境及微生物多样性及其与幼体发育与健康关系的认识非常有限。本研究采用对虾繁育生物学,藻类学、水化学、免疫生理学、微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研究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与威氏海链藻(Thalassiosira weissflogii)两种饵料微藻培育过程中生长及水质因子变化规律,以及两种微藻对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育苗水环境微生物群落、对虾幼体体内微生物群落和对幼体发育变态的影响,从分子水平上了解对虾育苗水环境、幼体和微生物群落间的相互关系,以期为斑节对虾人工育苗技术提供科学依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牟氏角毛藻与威氏海链藻指数增长周期分别为第0-5天与第0-3天,可达到最大培养密度分别为3×106个·m L-1和1.16×106个·m L-1。两种微藻在指数增长期细菌数量都明显下降,第3-6天牟氏角毛藻藻液中弧菌数量几乎为零,而在第2-4天威氏海链藻藻液中弧菌数量下降到0.13-0.29×103cfu·m L-1。在微藻生长过程中,氨氮与亚硝酸氮质量浓度也随之增高,最终牟氏角毛藻与威氏海链藻藻液中氨氮与亚硝酸氮质量浓度分别达到0.04mg·L-1、0.04mg·L-1和0.06mg·L-1、0.10mg·L-1。因此,在对虾育苗生产中,建议牟氏角毛藻可在培养的第4-6天后进行投喂,威氏海链藻可在培养第3-5天进行投喂。2.投喂两种微藻后能降低育苗水体的弧菌数量,在糠虾1期(M1)期,牟氏角毛藻与威氏海链藻育苗组水体中弧菌的数量最低,分别为0.1×102cfu·m L-1和0.5×102cfu·m L-1。在整个育苗过程中,两种微藻育苗水体的总异养菌数量、氨氮与亚硝酸氮质量浓度呈不断上升的趋势,特别是在M1~P5期,两组总异养菌数量均达到3.0×105cfu·m L-1左右,牟氏角毛藻组的氨氮与亚硝酸氮质量浓度分别为0.08mg·L-1和0.06mg·L-1,低于威氏海链藻育苗组(0.10mg·L-1和0.08mg·L-1),且在P5期,威氏海链藻育苗组中亚硝酸氮浓度显着高于牟氏角毛藻组育苗水体(p<0.05)。幼体发育各期消化酶活性均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在Z1期幼体脂肪酶达到最高,在M1期幼体淀粉酶与胃蛋白酶活力最高,脂肪酶在幼体内活力最低,胃蛋白酶活力最高。投喂牟氏角毛藻的幼体在溞状期脂肪酶活力及成活率显着高于威氏海链藻组幼体(p<0.05),P5期幼体在牟氏角毛藻组和威氏海链藻组中成活率分别为18%和11%;投喂威氏海链藻组的幼体蛋白酶活力较高,且在糠虾期幼体淀粉酶活性及变态率显着高于牟氏角毛藻组(p<0.05)。两组斑节对虾幼体免疫酶碱性磷酸酶(AKP)与酸性磷酸酶(ACP)存在相同的变化趋势,即在M1期达到最高,在仔虾期下降,除糠虾期幼体外,牟氏角毛藻组幼体免疫酶活性均高于威氏海链藻组。3.使用Illumina Mi Seq测序平台对育苗水体、幼体以及投喂藻液的微生物群落进行16Sr DNA可变区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所有样品OTU数总和为13559,幼体内菌群OTU数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Z 1期含有的OTU数最多,对菌群多样性进行分析,幼体内菌群在Z1期多样性与丰富度最高,在M1期与P5期达到多样性和丰富度达到最低,而且投喂威氏海链藻组幼体内菌群多样性要低于投喂牟氏角毛藻组。育苗水体与幼体中细菌群落主要由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组成,牟氏角毛藻藻液中优势菌为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68.93%),威氏海链藻藻液中优势菌为Patescibacteria(52.54%)。Z1期幼体内主要以变形杆菌为主,在牟氏角毛藻与威氏海链藻育苗组中所占比例分别为85%和82%;M1期牟氏角毛藻育苗组中幼体内放线菌门细菌较多(35.4%),而威氏海链藻组中拟杆菌门所占比例较高(52.64%)。在科水平上,育苗水体与幼体内主要优势细菌为红杆菌科(Rhodobacteraceae)和黄杆菌科(Flavobacteriaceae),牟氏角毛藻中含有大量的Virgulinella fragilis(68.8%),而威氏海链藻中含有大部分未分类细菌和微杆菌科细菌(Microbacteriaceae)(13.3%),溞状期幼体内主要优势菌为红杆菌科细菌,在牟氏角毛藻与威氏海链藻育苗组糠虾幼体内分别以微杆菌科(35.2%)及腐螺旋菌科(47.4%)为优势菌。投喂的藻液中微生物菌群结构与育苗水环境中菌群结构差异较大。在育苗过程中,饵料转换可以暂时性的影响育苗水体与幼体内菌群,但幼体对外界细菌具有选择性,不会受育苗水体优势细菌影响。

朱昔恩[6](2019)在《国审品种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桂海1号”生态育苗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态育苗技术指在饵料上选用对虾适口的天然生物饵料,在水质处理上使用微生物调控、物理吸附等生物物理方法,育苗各阶段采用复方中草药制剂进行病害防控,不使用任何抗生素药物培育出规格均一、活力强、抗应激性高、不带特定病原、无抗生素药物残留的高健康生态苗种。单细胞藻类是生态育苗的核心环节,特定种类的单胞藻不仅是对虾幼体适宜的开口饵料,而且能净化水质,维护良性的养殖生态环境。本文对牟氏角毛藻的生长和凡纳滨对虾生态育苗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目的在于:(1)探索接种密度、环境因子和营养因子对牟氏角毛藻生长的影响;(2)探索环境因素和饵料在凡纳滨对虾“桂海1号”生态育苗中的影响。(3)研发建立凡纳滨对虾“桂海1号”高健康生态育苗技术规范。1.采用单因子变量的方法研究盐度、温度、光照对牟氏角毛藻生长的影响。不同环境因子对牟氏角毛藻的生长影响显着(P<0.05);牟氏角毛藻在5~40‰条件下均能生长,中盐度组(20~30‰)为牟氏角毛藻的最适生长条件,低盐度组(5‰,10‰)优于高盐度组(35‰,40‰),0‰条件下在经过环境适应之后藻细胞逐渐增加;31℃为牟氏角毛藻的达到最大藻细胞浓度,温度越低,生长速度越慢,稳定期越长,温度越高,生长速度越快,稳定期越短;4000Lx为最适合牟氏角毛藻的生长光照强度,光照强度越高,稳定期越长。盐度为20‰、温度为31℃、光照强度为4000Lx时是牟氏角毛藻最佳生长条件,生长速度和藻细胞密度均达到最高,过高或过低的盐度、温度、光照均会抑制牟氏角毛藻的生长。2.采用单因子实验方法研究接种密度和氮源等五种营养盐对牟氏角毛藻生长的影响。接种密度和五种营养盐对牟氏角毛藻的生长均影响显着(P<0.05),其中最佳接种密度为0.7×106cell/mL;适宜氮源依次为:NaNO3>CO(NH2)2>NH4HCO3,但CO(NH2)2和NH4HCO3在高浓度(>75mg/L)下对牟氏角毛藻生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适宜磷源为KH2PO4,其最佳浓度为2.5mg/L;有机碳源(C6H12O6)的促长效果优于无机碳源(NaHCO3),其最适浓度为20mg/L;硅源(Na2SiO3)最适添加浓度为30mg/L;维生素B1和B12联用效果显着优于分别单独添加(P<0.05)。接种密度和筛选获得的五种营养盐在适宜浓度下均能显着促进牟氏角毛藻的生长,进而提高规模化培养的产量和稳定性,但高浓度下均对牟氏角毛藻的生长速度和藻细胞密度产生明显抑制作用。3.本研究采用单因子变量的方法,以生物饵料为主研究温度、盐度、密度、饵料对凡纳滨对虾育苗成活率和变态时间的影响,探索出适应凡纳滨对虾育苗的最佳环境条件及饵料搭配。结果表明:在生态育苗模式下,温度、盐度、密度和饵料对凡纳滨对虾的成活率影响显着;温度、密度对凡纳滨对虾的变态时间影响显着,盐度、饵料对凡纳滨对虾的变态时间影响不显着。生态育苗最佳温度、盐度、密度分别28~30℃、30‰、100尾/L;饵料实验中,CM+SC搭配出苗率最高,SP+FD组最低,CM的育苗效果显着优于SC,添加SC明显优于添加SP。在生态育苗模式下,控制温度为28~30℃、盐度为30%、密度为100尾/L可显着提高成活率。牟氏角毛藻可作为最佳开口饵料,添加牟氏角毛藻可显着提高凡纳滨对虾的成活率,搭配中肋骨条藻效果更显着,且出苗率优于使用人工饲料。

蒋湘,曹家辉,文赵明,冉春丽,刘永奎,刘建勇[7](2018)在《不同饵料对日本囊对虾的生长与存活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研究不同饵料对日本囊对虾生长、存活与饵料系数的影响,实验设置5个饵料种类,人工合成饲料、新鲜蛤仔肉、冰冻丰年虫成虫、人工合成饲料+新鲜蛤肉、人工合成饲料+冰冻丰年虫成虫,每个组合设置3个重复实验。结果表明,饵料对日本囊对虾生长性状、存活率与饵料系数均有显着影响(P<0.05)。投喂人工合成饲料+冰冻丰年虫成虫组合的效果显着大于投喂人工合成饲料组合(P<0.05),投喂新鲜蛤仔肉组合与投喂人工合成饲料组无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存活率的变化范围为(71.86±9.05)%86.89±3.11%,投喂丰年虫组与投喂人工合成饲料+新鲜蛤肉组的存活率分别为最高和最低;饵料系数的变化范围为(2.00±0.06)2.87±0.12,投喂饲料+丰年虫组合与投喂人工合成饲料组的饵料系数分别为最低和最高。综合分析表明:投喂人工合成饲料+冰冻丰年虫成虫组合为最优组合,其次是人工合成饲料+新鲜蛤肉组合,在该条件下对虾生长速率较快、饵料系数低。

陈建华,张庆起,高焕,阎斌伦[8](2017)在《不同饵料搭配对脊尾白虾幼体发育的影响》文中提出通过脊尾白虾幼体饵料搭配的比较试验,研究了海水小球藻、中肋骨条藻分别与虾片和卤虫无节幼体搭配投喂对脊尾白虾幼体的变态速率、存活率及体长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一使用虾片的育苗效果较差,幼体发育至2期溞状幼体后开始大量死亡,只有约30%的幼体变态成3期溞状幼体;投喂卤虫无节幼体与中肋骨条藻搭配组的脊尾白虾幼体组在第8d时有46%的幼体变态为仔虾,至第10d时幼体100%变态为仔虾;此外,卤虫无节幼体与中肋骨条藻搭配组幼体的存活率为92%,其幼体在1期仔虾平均体长为5.199mm,平均日增长达到0.3079mm/d。由此可见,卤虫无节幼体与中肋骨条藻搭配有利于脊尾白虾幼体的生长发育,可用于脊尾白虾育苗生产。

王斌[9](2016)在《轮虫的营养强化培养技术及其在凡纳滨对虾幼体培育中的应用》文中认为轮虫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饵料,能够提高鱼、虾、蟹育苗阶段的成活率。但是轮虫的培养的技术不完善,密度不稳定,生产中供不应求。并且使用传统酵母培养的轮虫缺乏对幼体生长和发育及其重要的不饱和脂肪酸,特别是EPA,DHA;轮虫强化培养能改善其营养组成,进一步提高育苗的成活率。本论文研究了5种组合的饵料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的生长及培养系统水质的影响;4组强化饵料对褶皱臂尾轮虫的生长、脂肪酸成分及其培养系统水质的影响;4组强化处理后的褶皱臂尾轮虫对凡纳滨对虾幼体生长、脂肪酸成分及其培养系统水质的影响。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五种组合的饵料(浓缩微拟球藻与面包酵母)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的生长及其培养系统水质的影响。实验评估了在8天内5个组合的饵料(浓缩微拟球藻与面包酵母的比例,T1=0:1,T2=1:0,T3=1:1,T4=1:2,T5=1:3)对褶皱臂尾轮虫的影响。结果显示:在8天内,T2组合的轮虫密度显着低于其他组合(P<0.05)。T1、T5组合轮虫密度在14天内显着高于其他组合(P<0.05),并且第4天达到密度高峰后,在48天内密度快速下降。T3、T4组合轮虫密度在在整个实验期间呈现不断升高的趋势,第8天密度到达最高,并且高于其他组合(P>0.05)。T4组合的轮虫密度在8天内高于T3组合,并且T4组合在第8天的密度显着高于其他组合(P<0.05)。5个组合的抱卵率在整个实验期间呈现不断变化的趋势。在25天,T1、T3、T4和T5组合的轮虫繁殖率下降,T2组合上升;在24天,T1、T3、T4和T5组合的轮虫繁殖率显着高于T2组合(P<0.05)。在58天内,5个组合的轮虫的繁殖率趋于平稳。在整个实验期间,所有组合的PH、溶氧、氨氮和亚硝酸盐水平在整个实验期间基本都呈现上升的趋势,除了T2组合的PH、溶氧、氨氮和亚硝酸盐水平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同时在第28天T2组合的氨氮水平显着低于其他组合(P<0.05)。结果表明,在第14天内,使用酵母含量高的T1、T5组合投喂轮虫,轮虫生长更快。而在轮虫培养的后期的48天内,使用T4组合投喂轮虫,轮虫生长更好,密度持续升高并且在第8天达到最高。2、四组强化饵料对褶皱臂尾轮虫的生长、脂肪酸及其培养系统水质的影响。使用组合T1(T1为面包酵母对照)T2、T3和T4(T2为浓缩微拟球藻,T3为裂壶藻粉,T4为DHA Preotein Seleco)组合强化培养轮虫12h,评估4个组合强化培养轮虫后的效果。结果显示,T1、T2组合的轮虫的成活率显着高于T3、T4组合(P<0.05)。T1组合的轮虫的抱卵率显着高于T2、T3、T4组合(P<0.05)。T1组合的氨氮水平显着高于T2、T3、T4组合(P<0.05);T2、T3显着高于T4组合(P<0.05)。T1组合的亚硝酸盐显着高于T2、T3、T4组合(P<0.05)。强化前轮虫T0组合的脂肪酸与强化后的四个组合T1、T2、T3、T4比较。T1、T2、T3、T4组合的DHA含量高于强化前轮虫组合T0。T3、T4组合的PUFA、HUFA、ω-3HUFA、DHA/EPA含量高于T0组合。在T1、T2、T3、T4之间比较。T2组合的ARA、EPA含量显着高于T1、T3、T4组合(P<0.05)。T3和T4组合的DHA、ω-3HUFA含量、DHA/EPA比例显着高于T1、T2组合(P<0.05)。结果表明,强化后的轮虫相比于强化前,提高了轮虫的DHA含量。使用微拟球藻强化的轮虫ARA、EPA含量较高,而使用裂壶藻粉和DHA Preotein Seleco强化培养的轮虫PUFA、HUFA、ω-3HUFA、DHA/EPA含量较高。3、四组强化后的褶皱臂尾轮虫对凡纳滨对虾幼体生长、脂肪酸及其培养系统水质的影响。实验采用T1(T1为酵母轮虫对照)T2、T3和T4的3个强化剂组合(T2为微拟球藻轮虫,T3为裂壶藻轮虫,T4为DHA Preotein Seleco轮虫)强化培养的轮虫12h后投喂投喂凡纳滨对虾幼体,评估了使用四个组合的轮虫投喂幼体6天后的效果。结果显示,在16天内四个组合的轮虫成活率不断下降,第26天T2组合的成活率高于其他组合(P>0.05)。在第6天,T2组合的成活率显着高于T1、T3、T4组合(P<0.05),T3、T4组合的成活率高于T1组合但不显着(P>0.05)。T3、T4组合的变态速率大于T1、T2组合。四个组合溶氧呈现下降趋势,氨氮和亚硝酸盐水平呈现上升趋势。T2组合的EPA含量显着高于其他组合(P<0.05),T3、T4组合的PUFA、HUFA含量高于T1、T2组合但不显着(P>0.05),T3、T4组合的DHA、ω-3 HUFA、DHA/EPA含量显着高于T1、T2组合(P<0.05)。结果表明,使用营养强化剂强化的轮虫T2、T3和T4组合投喂凡纳滨对虾幼体后,提高了幼体的脂肪酸含量。微拟球藻强化培养的轮虫能够显着提高幼体EPA含量,而使用壶藻粉和DHA Preotein Seleco强化培养的轮虫能显着提高幼体的DHA、ω-3 HUFA、DHA/EPA含量和变态率。使用强化剂强化的轮虫投喂幼体能够提高幼体的成活率,并且微拟球藻强化的轮虫能显着提高幼体的成活率(P<0.05)。

何碧华[10](2013)在《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盐度对三疣梭子蟹胚胎及幼体发育的慢性毒性》文中认为本文以三疣梭子蟹为研究对象,进行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盐度对三疣梭子蟹胚胎及幼体发育慢性毒性的影响试验,结果如下:1.盐度30、温度27~28℃、pH值7.8~8.5的条件下,设置3.125mg/L、6.25mg/L、12.5mg/L、25mg/L、50mg/L、100mg/L6个氨氮浓度梯度,和一个对照组(未添加氨氮),将刚产出的三疣梭子蟹受精卵进行氨氮对三疣梭子蟹胚胎发育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氨氮浓度不高于6.25mg/L时,三疣梭子蟹胚胎均能孵出第一期溞状幼体(Z1);氨氮浓度不高于3.125mg/L,存活率较高,在21.00%以上,它们之间没有显着差异(p>0.05),但对照组与6.25mg/L浓度组之间有显着差异(p<0.05);氨氮浓度不高于3.125mg/L浓度,胚胎发育时间较短,平均时间在361.8h以内,与6.25mg/L浓度组之间有显着差异(p<0.05)。这说明,三疣梭子蟹胚胎发育可行氨氮浓度不高于6.25mg/L,最适宜氨氮浓度不高于3.125mg/L。2.盐度30、温度27~28℃、pH值7.8~8.5的条件下,设置3.125mg/L、6.25mg/L、12.5mg/L、25mg/L、50mg/L、100mg/L6个亚硝酸盐氮浓度梯度,和一个对照组(未添加亚硝酸盐氮),将刚产出的三疣梭子蟹受精卵进行亚硝酸盐氮对三疣梭子蟹胚胎发育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亚硝酸盐氮浓度不高于6.25mg/L时,三疣梭子蟹胚胎均能孵出第一期溞状幼体(Z1);亚硝酸盐氮浓度不高于3.125mg/L浓度,存活率较高,在21.67%以上,它们之间没有显着差异(p>0.05),但对照组与6.25mg/L浓度组之间有显着差异(p<0.05);不高于3.125mg/L浓度,发育时间较短,平均时间在367.8h以内,与6.25mg/L浓度组之间有显着差异(p<0.05)。这说明,三疣梭子蟹胚胎发育可行的亚硝酸盐氮浓度不高于6.25mg/L,最适宜亚硝酸盐氮浓度不高于3.125mg/L。3.温度27~28℃、pH值7.8~8.5的条件下,设置5、10、15、20、25、30、35、40、45、50、55共计11个盐度梯度,将刚产出的三疣梭子蟹受精卵进行盐度对三疣梭子蟹胚胎发育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20~35盐度时,三疣梭子蟹胚胎均能孵出第一期溞状幼体(Z1);25~35盐度时,存活率较高,在23.67%以上,它们之间没有显着差异(p>0.05),但它们与20盐度组之间有显着差异(p<0.05);25~30盐度时,发育时间较短,平均时间在359.4h以内,它们与20盐度组之间有显着差异(p<0.05)。这说明,三疣梭子蟹胚胎发育适宜盐度为20~35,最适宜盐度为25~30。4.盐度30、温度27.8~28.8℃、pH值7.8~8.5,投喂轮虫和卤虫的条件下,设置1.25mg/L、2.5mg/L、5mg/L、10mg/L、20mg/L、40mg/L、80mg/L7个氨氮浓度梯度,和一个对照组(未添加氨氮),将刚孵化的三疣梭子蟹溞状幼体进行氨氮对三疣梭子蟹幼体生长发育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幼体活力组间有显着差异(p<0.05),氨氮浓度不高于2.5mg/L时,幼体的活力较强;幼体存活率组间有显着差异(p<0.05),0~5mg/L幼体均能变态为C1,氨氮浓度不高于2.5mg/L时,幼体的存活率较高,在1.67%以上;不高于2.5mg/L氨氮浓度下,三疣梭子蟹幼体发育速度较快,平均时间在376.0h以内,与5mg/L浓度组之间有显着差异(p<0.05)。三疣梭子蟹溞状幼体的氨氮暴露12h、24h、36h、48h、60h、72h时,LC50分别为82.441mg/L、32.304mg/L、30.251mg/L、23.442mg/L、23.423mg/L、11.589mg/L;三疣梭子蟹溞状幼体的氨氮暴露72h的氨氮安全浓度为1.159mg/L。5.盐度30、温度27.4~28.6℃、pH值7.8~8.5,投喂轮虫和卤虫的条件下,设置1.25mg/L、2.5mg/L、5mg/L、10mg/L、20mg/L、40mg/L、80mg/L7个亚硝酸盐氮浓度梯度,和一个对照组(未添加亚硝酸盐氮),将刚孵化的三疣梭子蟹溞状幼体进行亚硝酸盐氮对三疣梭子蟹幼体生长发育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幼体活力组间有显着差异(p<0.05),亚硝酸盐氮浓度不高于2.5mg/L时,幼体的活力较强;幼体存活率组间有显着差异(p<0.05),0~5mg/L幼体均能变态为C1,亚硝酸盐氮浓度不高于2.5mg/L时,幼体的存活率较高,在1.33%以上;不高于1.25mg/L亚硝酸盐氮浓度下,三疣梭子蟹幼体发育速度较快,平均时间在367.8h以内,与其他各浓度组之间有显着差异(p<0.05)。三疣梭子蟹溞状幼体的亚硝酸盐氮暴露12h、24h、36h、48h、60h、72h、84h、96h时,LC50分别为96.500mg/L、49.776mg/L、49.738mg/L、44.010mg/L、25.540mg/L、19.529mg/L、14.786mg/L、8.792mg/L。三疣梭子蟹溞状幼体的亚硝酸盐氮暴露96h的亚硝酸盐氮安全浓度为0.879mg/L。6.温度27.5~28.6℃、pH值7.8~8.5,投喂轮虫和卤虫的条件下,设置10、15、20、25、30、35、40、45、50共计9个盐度梯度,将刚孵化的三疣梭子蟹溞状幼体进行盐度对三疣梭子蟹幼体生长发育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幼体活力组间有显着差异(p<0.05),25~30盐度时,幼体的活力较强;幼体存活率组间有显着差异(p<0.05),20~35盐度幼体均能变态为C1,25~30盐度范围时,幼体的存活率较高,在1.67%以上,与其他各浓度组之间有显着差异(p<0.05);25~30盐度下,三疣梭子蟹幼体发育速度较快,平均时间在371.2h以内,与其他各浓度组之间有显着差异(p<0.05)。这说明,三疣梭子蟹幼体发育适宜盐度为20~35,最适宜盐度为25~30。

二、不同饵料搭配对日本对虾人工育苗存活率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饵料搭配对日本对虾人工育苗存活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低盐、高亚硝酸盐胁迫日本囊对虾转录组分析及MjTPS基因克隆和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日本囊对虾简介
        1.1.1 日本囊对虾的生物学特性
        1.1.2 日本囊对虾研究现状
    1.2 水产养殖中低盐和亚硝酸盐胁迫
        1.2.1 低盐胁迫对虾类的影响
        1.2.2 亚硝酸盐胁迫对虾类的影响
    1.3 转录组测序
        1.3.1 高通量测序技术
        1.3.2 甲壳类在环境胁迫下转录组测序的研究
    1.4 海藻糖合酶基因的研究进展
    1.5 RNA干扰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日本囊对虾在低盐胁迫下肝胰腺的转录组分析
    2.1 材料和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
        2.2.1 转录组的测序和从头组装
        2.2.2 基因的功能注释
        2.2.3 差异基因的表达分析
        2.2.4 差异基因的GO功能分类和KEGG富集分析
        2.2.5 q PCR验证RNA-seq
    2.3 讨论
        2.3.1 转录组数据的质量评估
        2.3.2 低盐胁迫下与离子交换有关的过程和差异基因
        2.3.3 低盐胁迫下与渗透调节相关的脂质代谢
        2.3.4 低盐胁迫下的免疫应答
3 日本囊对虾在高亚硝酸盐胁迫下肝胰腺的转录组分析
    3.1 材料和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分析
        3.2.1 转录组的测序和从头组装
        3.2.2 基因的功能注释
        3.2.3 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3.2.4 差异基因的GO功能分类和KEGG富集分析
        3.2.5 q PCR验证RNA-seq
    3.3 讨论
4 日本囊对虾TPS基因c DNA克隆表达及功能分析
    4.1 实验材料
        4.1.1 日本囊对虾的组织材料
        4.1.2 日本囊对虾低盐和亚硝酸盐应激下的组织材料
        4.1.3 干扰实验的日本囊对虾
        4.1.4 实验试剂
        4.1.5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日本囊对虾海藻糖6-磷酸合成酶(MjTPS)基因的筛选
        4.2.2 日本囊对虾TPS基因的克隆
        4.2.3 生物信息学分析
        4.2.4 MjTPS基因的不同组织以及低盐和高亚硝酸盐胁迫的表达分析
        4.2.5 RNA干扰
    4.3 实验结果
        4.3.1 MjTPS基因序列分析
        4.3.2 日本囊对虾TPS基因同源性及系统进化分析
        4.3.3 日本囊对虾TPS基因的组织表达分析
        4.3.4 低盐应激日本囊对虾TPS基因表达分析
        4.3.5 高亚硝酸盐应激日本囊对虾TPS基因表达分析
        4.3.6 日本囊对虾TPS基因沉默后的表达以及下游产物分析
        4.3.7 MjTPS基因沉默后低盐和高亚硝酸盐胁迫日本囊对虾的死亡率
        4.3.8 Mj TPS基因沉默后低盐和亚硝酸盐胁迫Mj TPS的表达和下游产物合成量的变化
        4.3.9 MjTPS基因沉默后低盐免疫基因的表达分析
        4.3.10 MjTPS基因沉默后高亚硝酸盐免疫基因的表达分析
    4.4 讨论
        4.4.1 日本囊对虾TPS基因的分子特征
        4.4.2 MjTPS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4.4.3 TPS在胁迫环境下的表达情况
        4.4.4 MjTPS基因干扰后的表达以及海藻糖合成分析
        4.4.5 MjTPS基因干扰后抗逆性
        4.4.6 MjTPS基因的免疫功能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2)日本沼虾两种苗种培育模式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我国日本沼虾人工育苗现状
        1.2.1 日本沼虾的发育过程
        1.2.2 日本沼虾繁殖生物学
        1.2.3 水质对日本沼虾生存和繁殖的影响
    1.3 人工育苗方式
    1.4 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日本沼虾水泥池人工化育苗和池塘半人工化育苗的一般过程
    2.1 水泥池人工化育苗过程
        2.1.1 培育设施
        2.1.2 抱卵虾选择和布苗
        2.1.3 水质保证
        2.1.4 饵料投喂
        2.1.5 疾病防治
    2.2 池塘半人工化育苗过程
        2.2.1 育苗设施
        2.2.2 放养前准备工作
        2.2.3 抱卵虾放养
        2.2.4 饲料及投喂
        2.2.5 水质保证
        2.2.6 日常管理
        2.2.7 疾病防治
第三章 白洋淀两种日本沼虾不同育苗模式的试验对比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水泥池人工化育苗
        3.1.2 池塘半人工化育苗
        3.1.3 数据采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日本沼虾亲虾繁殖力
        3.2.2 各期虾苗的平均体长
        3.2.3 存活率的变化
        3.2.4 两种育苗模式出苗率的比较
        3.2.5 水质的变化
        3.2.6 附着物设置对幼虾存活率的影响
    3.3 讨论
        3.3.1 日本沼虾相对抱卵量与体长、体重的关系
        3.3.2 日本沼虾两种育苗模式下幼体体长、存活率与出苗率的的变化
        3.3.3 两种育苗模式下水体质量的变化及其对育苗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衡水湖日本沼虾两种不同育苗方式对比
    4.1 水泥池人工化育苗
        4.1.1 育苗场地
        4.1.2 饵料投喂
        4.1.3 换水频率和换水量
        4.1.4 疾病预防
    4.2 池塘半人工化育苗
        4.2.1 试验场地
        4.2.2 饵料投喂
        4.2.3 换水频率和换水量
        4.2.4 疾病预防
    4.3 两种育苗模式出苗率的比较
    4.4 小结
第五章 两种育苗模式的优化
    5.1 两种育苗模式的对比
        5.1.1 水质的调控
        5.1.2 抱卵虾密度
        5.1.3 饵料
        5.1.4 附着物
    5.2 白洋淀和衡水湖池塘半人工化育苗的对比
        5.2.1 饵料
        5.2.2 水质的调控
        5.2.3 水草
        5.2.4 抱卵虾的密度
    5.3 白洋淀和衡水湖水泥池人工化育苗的对比
        5.3.1 抱卵虾的投放方式
        5.3.2 饵料投喂种类
        5.3.3 饵料投喂次数
    5.4 两种育苗模式的关键技术及优化
        5.4.1 水泥池人工化育苗关键技术及优化
        5.4.2 池塘半人工化育苗关键技术及优化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紫海胆胚胎与幼体发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1 海胆生物学及人工育苗技术研究进展
        1.1.1 海胆的生物学特性
        1.1.2 海胆人工育苗技术研究进展
    1.2 光照对水生生物生理生态学的影响
        1.2.1 光照强度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1.2.2 光照周期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1.2.3 光谱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1.3 消化酶活力的研究进展
        1.3.1 温度对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1.3.2 pH对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1.3.3 光照对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预期成果
        1.4.1 研究意义
        1.4.2 预期成果
第二章 紫海胆胚胎及幼体发育观察
    2.1 材料方法
        2.1.1 亲胆的采集及幼体培育
        2.1.2 受精卵收集及观察
        2.1.3 浮游幼体培育、取样及观察
        2.1.4 数据处理
    2.2 结果
        2.2.1 紫海胆胚胎发育
        2.2.2 紫海胆幼体发育
    2.3 讨论
        2.3.1 受精
        2.3.2 紫海胆胚胎发育和幼体发育特征
    2.4 结论
第三章 微藻饵料对紫海胆浮游幼体生长及存活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浮游幼体的培育
        3.1.2 实验方法
        3.1.3 数据处理
    3.2 结果
        3.2.1 摄食不同微藻浮游幼体的成活率
        3.2.2 浮游幼体摄食不同单胞藻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3.3 讨论
        3.3.1 浮游幼体在不同生长阶段对饵料的选择
        3.3.2 浮游幼体摄食不同单胞藻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3.4 结论
第四章 光照强度对紫海胆幼体存活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浮游幼体的培育
        4.1.2 实验方法
        4.1.3 数据处理
    4.2 结果
        4.2.1 不同光照强度下浮游幼体的成活率
        4.2.2 不同光照强度下浮游幼体的消化酶活性
    4.3 讨论
        4.3.1 光照强度紫海胆浮游幼体存活的影响
        4.3.2 光照强度对紫海胆幼体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4.3.3 光照强度对紫海胆幼体不同阶段的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4.4 结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着作

(4)高盐养虾池塘的环境特性及温度、盐度对凡纳滨对虾生理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凡纳滨对虾养殖概况及养殖现状
    1.2 目前我国凡纳滨对虾养殖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高盐池塘凡纳滨对虾的相关研究
    1.4 凡纳滨对虾池塘水质因子及水生生物的相关研究
        1.4.1 凡纳滨对虾摄食饵料卤虫的研究
        1.4.2 凡纳滨对虾池塘卤虫摄食浮游植物的研究
    1.5 DEB模型简介及相关研究
        1.5.1 DEB模型简介
        1.5.2 DEB模型相关研究
    1.6 本文的研究的目的、意义以及研究内容
        1.6.1 滨州池塘养殖状况简介
        1.6.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6.3 研究内容
        1.6.4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不同盐度条件下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的水质与养殖效果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设计
        2.1.2 样品采集和分析
        2.1.3 数据分析与计算
    2.2 实验结果
        2.2.1 基本理化因子的季节变化
        2.2.2 营养盐浓度的季节变化
        2.2.3 水体中悬浮颗粒物及叶绿素浓度的变化
        2.2.4 对虾的生长及产量效益
    2.3 讨论与分析
        2.3.1 三种养殖模式的池塘水质特征和差异
        2.3.2 影响凡纳滨对虾生长、产量效益的因素
第三章 温度、盐度变化对凡纳滨对虾呼吸代谢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不同温度下凡纳滨对虾的耗氧率的测定方法
        3.1.3 不同盐度下凡纳滨对虾的耗氧率的测定方法
        3.1.4 耗氧率的计算
        3.1.5 数据处理
    3.2 实验结果
        3.2.1 不同温度下的耗氧率结果
        3.2.2 不同盐度下的耗氧率结果
    3.3 讨论
        3.3.1 不同温度下凡纳滨对虾的耗氧率
        3.3.2 不同盐度下凡纳滨对虾的耗氧率
第四章 盐度、卤虫浓度对不同规格凡纳滨对虾摄食率的影响
    4.1 凡纳滨对虾对不同浓度卤虫的摄食率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仪器
        4.1.3 实验方法
    4.2 盐度对凡纳滨对虾摄食卤虫的影响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方法
    4.3 规格对凡纳滨对虾摄食卤虫的影响
        4.3.1 实验材料
        4.3.2 实验仪器
        4.3.3 实验方法
    4.4 摄食率的计算公式
    4.5 数据处理
    4.6 实验结果
        4.6.1 凡纳滨对虾对不同浓度卤虫的摄食率
        4.6.2 不同盐度下凡纳滨对虾摄食卤虫实验结果
        4.6.3 规格对凡纳滨对虾摄食卤虫的影响
    4.7 讨论
        4.7.1 凡纳滨对虾对不同浓度卤虫
        4.7.2 不同盐度下凡纳滨对虾摄食卤虫
        4.7.3 不同规格凡纳滨对虾摄食卤虫
第五章 盐度、饵料微藻浓度对卤虫摄食率的影响
    5.1 实验方法
        5.1.1 饵料微藻浓度对卤虫摄食率的影响
        5.1.2 盐度对卤虫摄食率的影响
        5.1.3 卤虫摄食率的计算公式
        5.1.4 数据处理
    5.2 结果
        5.2.1 微藻浓度对卤虫摄食率的影响
        5.2.2 盐度对卤虫摄食率的影响
    5.3 讨论
        5.3.1 微藻浓度对卤虫摄食率的影响
        5.3.2 盐度对卤虫摄食率的影响
第六章 凡纳滨对虾动态能量收支(DEB)模型参数的测定
    6.1 材料和方法
        6.1.1 形状系数(Shape coefficient,δm)的获得
        6.1.2 阿伦纽斯温度(Arrhenius temperature,T_A)
        6.1.3 模型关键参数[(?)_M]、[E_G]、[E_M])的测定
        6.1.4 样品分析
        6.1.5 计算
        6.1.6 数据处理
    6.2 实验结果
        6.2.1 凡纳滨对虾形状系数(Shape coefficient,δm)
        6.2.2 阿伦纽斯温度(Arrhenius temperature,T_A)
        6.2.3 模型关键参数[(?)_M]、[E_G]、[E_M])的获得
    6.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两种微藻对斑节对虾育苗微生物群落结构和水环境因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1 斑节对虾人工育苗
    1.2 微藻在水产上的应用
        1.2.1 微藻简介
        1.2.2 微藻作为生物饵料在水产动物人工育苗中的应用
        1.2.3 微藻对水质的调节作用
        1.2.4 水环境中微藻与细菌的关系
    1.3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养殖水环境微生物研究的应用
    1.4 虾类肠道菌群研究进展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威氏海链藻和牟氏角毛藻培养中藻细胞、细菌数量及水质指标变化规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藻种和培养基
        2.1.2 实验方案及管理
        2.1.3 藻细胞数目测定
        2.1.4 微藻的比生长速率测定
        2.1.5 细菌测定方法
        2.1.6 亚硝酸氮与氨氮的测定
        2.1.7 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两种微藻培养过程中藻密度及比生长率变化
        2.2.2 两种微藻培养过程中弧菌及异养菌数量变化
        2.2.3 两种微藻培养过程中氨氮与亚硝酸氮质量浓度变化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微藻对斑节对虾育苗水体异养细菌、水质因子以及幼体发育、免疫指标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虾及饲养管理
        3.1.2 实验方案
        3.1.3 细菌测定方法
        3.1.4 亚硝酸氮与氨氮的测定
        3.1.5 幼体酶活测定
        3.1.6 幼体变态、成活率测定
        3.1.7 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水体异养菌与弧菌数量变化
        3.2.2 水体氨氮与亚硝酸氮质量浓度变化
        3.2.3 幼体消化酶变化
        3.2.4 幼体免疫酶变化
        3.2.5 幼体变态、成活率变化
    3.3 讨论
        3.3.1 微藻对育苗水体细菌数量的影响
        3.3.2 微藻对育苗水体水质指标的影响
        3.3.3 微藻对幼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3.3.4 微藻对幼体免疫酶活性的影响
        3.3.5 微藻对幼体变态及成活率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微藻对育苗水体及幼体内菌群结构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虾及饲养管理
        4.1.2 样品采集
        4.1.3 细菌总DNA提取及多样性分析
        4.1.4 数据处理及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质检结果分析
        4.2.2 菌群多样性分析
        4.2.3 菌群结构变化
        4.2.4 菌群相似性和差异性分析
    4.3 讨论
        4.3.1 幼体发育各期体内菌群变化
        4.3.2 影响菌群变化的因素
        4.3.3 优势细菌在育苗中发挥的作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会议

(6)国审品种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桂海1号”生态育苗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微藻研究概述
        1.1 微藻在凡纳滨对虾养殖中的研究概述
        1.2 环境因子和营养盐条件下牟氏角毛藻的研究现状
    2 凡纳滨对虾生态育苗技术研究概述
        2.1 生态育苗技术在对虾产业中的研究现状
        2.2 影响凡纳滨对虾育苗因素的研究现状
    3 研究意义与目的
第二章 凡纳滨对虾“桂海1号”生态育苗中核心生物饵料—单细胞藻类的研究
    第1节 温度、盐度光照强度对牟氏角毛藻生长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测定方法
        2 结果
        2.1 盐度对牟氏角毛藻生长的影响
        2.2 温度对牟氏角毛藻生长的影响
        2.3 光照强度对牟氏角毛藻生长的影响
        3 分析与讨论
        3.1 盐度对牟氏角毛藻生长的影响及差异分析
        3.2 温度对牟氏角毛藻生长的影响及差异分析
        3.3 光照强度对牟氏角毛藻生长的影响及差异分析
        4 结论
    第2节 接种密度、氮、磷、硅、碳和维生素对牟氏角毛藻生长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藻类培养
        1.3 试验设计及计算
        2 结果
        2.1 接种密度对牟氏角毛藻生长的影响
        2.2 氮源对牟氏角毛藻生长的影响
        2.3 磷源对牟氏角毛藻的生长影响
        2.4 碳源对牟氏角毛藻的生长影响
        2.5 硅源对牟氏角毛藻的生长影响
        2.6 维生素对牟氏角毛藻的生长影响
        3 分析与讨论
        3.1 接种密度对牟氏角毛藻生长的影响及差异分析
        3.2 氮源对牟氏角毛藻生长的影响及差异分析
        3.3 磷源对牟氏角毛藻生长的影响及差异分析
        3.4 碳源对牟氏角毛藻生长的影响及差异分析
        3.5 硅源对牟氏角毛藻生长的影响及差异分析
        3.6 维生素对牟氏角毛藻生长的影响及差异分析
        4 结论
第三章 温度、盐度、密度和饵料对凡纳滨对虾“桂海1号”生态育苗效果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试验饵料
        2.3 实验方法
        2.3.1 实验设计
        2.3.2 日常管理
        2.4 检测方法
        2.4.1 成活率和变态时间
        2.4.2 水质指标
        2.4.3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不同因素对凡纳滨对虾育苗效果的影响分析
        3.1.1 温度对凡纳滨对虾育苗效果的影响
        3.1.2 盐度对凡纳滨对虾育苗效果的影响
        3.1.3 密度对凡纳滨对虾育苗效果的影响
        3.1.4 饵料对凡纳滨对虾育苗效果的影响
        3.2 不同因素对凡纳滨对虾育苗过程中水质的影响
        3.2.1 温度对凡纳滨对虾育苗过程中水质的影响
        3.2.2 盐度对凡纳滨对虾育苗过程中水质的影响
        3.2.3 密度对凡纳滨对虾育苗过程中水质的影响
        3.2.4 饵料对凡纳滨对虾育苗过程中水质的影响
    4 分析与讨论
        4.1 不同因素对凡纳滨对虾育苗效果分析
        4.1.1 温度对凡纳滨对虾育苗效果分析
        4.1.2 盐度对凡纳滨对虾育苗效果分析
        4.1.3 密度对凡纳滨对虾育苗效果分析
        4.1.4 饵料对凡纳滨对虾育苗效果分析
        4.2 不同因素对凡纳滨对虾育苗过程中水质的影响
    5 结论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情况

(7)不同饵料对日本囊对虾的生长与存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地点与材料
    1.2 实验设计
    1.3 生长性状的测量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饵料对日本囊对虾生长的影响
    2.2 饵料对日本囊对虾存活率的影响
    2.3 饵料对日本囊对虾饵料系数的影响
3 讨论

(8)不同饵料搭配对脊尾白虾幼体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饵料组合分组
        1.2.2 幼体发育指数和存活率的计算
        1.2.3 显着性检验
2 结果
    2.1 不同饵料搭配组幼体的变态率
    2.2 不同饵料搭配下幼体变态的存活率
    2.3 不同饵料搭配对幼体体长增长的影响
3 讨论
    3.1 饵料搭配对脊尾白虾幼体变态的影响
    3.2 饵料搭配对脊尾白虾幼体存活的影响
    3.3 饵料搭配对脊尾白虾幼体发育的影响

(9)轮虫的营养强化培养技术及其在凡纳滨对虾幼体培育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1 前言
    1.1 生物饵料
    1.2 轮虫
        1.2.1 轮虫生物学特性
        1.2.2 褶皱臂尾轮虫
        1.2.3 轮虫的繁殖
    1.3 轮虫的培养与营养强化
    1.4 凡纳滨对虾
    1.5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与总体设计
2 材料与方法
    2.1 五种组合的饵料对轮虫的生长及培养水体水质的影响
        2.1.1 仪器设备
        2.1.1.1 仪器设备
        2.1.1.2 轮虫来源及实验场所
        2.1.1.3 轮虫的饵料
        2.1.1.4 培育用水
        2.1.1.5 实验条件
        2.1.2 实验方法
        2.1.2.1 实验设计
        2.1.2.2 轮虫计数
        2.1.2.3 轮虫的投喂
        2.1.2.4 轮虫的生长繁殖计算
        2.1.2.5 水质参数的测量
    2.2 四种强化饵料对轮虫的生长、脂肪酸及培养水体水质的影响
        2.2.1 实验材料
        2.2.1.1 仪器设备
        2.2.1.2 轮虫来源及实验场所
        2.2.1.3 轮虫的饵料
        2.2.1.4 培育用水
        2.2.1.5 实验条件
        2.2.2 实验方法
        2.2.2.1 实验设计
        2.2.2.2 轮虫计数
        2.2.2.3 轮虫强化剂的投喂
        2.2.2.4 轮虫脂肪酸测定
    2.3 四种强化处理后的轮虫对凡纳滨对虾幼体的生长、脂肪酸及育苗水体水质的影响
        2.3.1 实验材料
        2.3.1.1 仪器设备
        2.3.1.1 凡纳滨对虾幼体来源及实验场所
        2.3.1.3 凡纳滨对虾幼体的饵料
        2.3.1.4 培育用水
        2.3.2 实验方法
        2.3.2.1 实验设计
        2.3.2.2 凡纳滨对虾幼体的投喂
        2.3.2.3 凡纳滨对虾幼体的计数
        2.3.2.4 凡纳滨对虾幼体的成活率和变态率
        2.3.2.5 凡纳滨对虾水质参数的测量
        2.3.2.6 凡纳滨对虾幼体的脂肪酸测定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五种组合的饵料对轮虫的生长及培养水体水质的影响
        3.1.1 轮虫密度的变化
        3.1.2 轮虫抱卵率的变化
        3.1.3 轮虫繁殖率的变化
        3.1.4 轮虫培养水体PH的变化
        3.1.5 轮虫培养水体溶氧的变化
        3.1.6 轮虫培养水体氨氮的变化
        3.1.7 轮虫培养水体亚硝酸盐的变化
    3.2 四种强化饵料对轮虫的生长、脂肪酸及培养水体水质的影响
        3.2.1 营养强化对轮虫成活率的影响
        3.2.2 营养强化对轮虫抱卵率的影响
        3.2.3 营养强化对轮虫培养水体氨氮的影响
        3.2.4 营养强化对轮虫培养水体亚硝酸盐的影响
        3.2.5 营养强化对对轮虫脂肪酸的影响
    3.3 四种强化处理后的轮虫对凡纳滨对虾幼体的生长、脂肪酸及育苗水体水质的影响
        3.3.1 强化处理后的轮虫对凡纳滨对虾幼体成活率的影响
        3.3.2 强化处理后的轮虫对凡纳滨对虾幼体发育的影响
        3.3.3 强化处理后的轮虫对凡纳滨对虾育苗水体溶氧的影响
        3.3.4 强化处理后的轮虫对凡纳滨对虾育苗水体氨氮的影响
        3.3.5 强化处理后的轮虫对凡纳滨对虾育苗水体亚硝酸盐的影响
        3.3.6 强化处理后的轮虫对凡纳滨对虾幼体脂肪酸的影响
4 讨论
    4.1 五种组合的饵料对轮虫的生长及培养水体水质的影响
        4.1.1 五种组合的饵料对轮虫密度的影响
        4.1.2 五种组合的饵料对轮虫抱卵率的影响
        4.1.3 五种组合的饵料对轮虫繁殖率的影响
        4.1.4 五种组合的饵料对轮虫培养水体PH的影响
        4.1.5 五种组合的饵料对轮虫培养水体溶氧的影响
        4.1.6 五种组合的饵料对轮虫培养水体氨氮和亚硝酸盐的影响
    4.2 四种强化饵料对轮虫的生长、脂肪酸及培养水体水质的影响
        4.2.1 营养强化对轮虫成活率的影响
        4.2.2 营养强化对轮虫抱卵率的影响
        4.2.3 营养强化对轮虫培养水体氨氮和亚硝酸盐的影响
        4.2.4 营养强化对轮虫脂肪酸的影响
    4.3 四种强化处理后的轮虫对凡纳滨对虾幼体的生长、脂肪酸及育苗水体水质的影响
        4.3.1 强化处理后的轮虫对凡纳滨对虾幼体成活率的影响
        4.3.2 强化处理后的轮虫对凡纳滨对虾幼体发育的影响
        4.3.3 强化处理后的轮虫对凡纳滨对虾育苗水体溶氧的影响
        4.3.4 强化处理后的轮虫对凡纳滨对虾育苗水体氨氮的影响
        4.3.5 强化处理后的轮虫对凡纳滨对虾育苗水体亚硝酸盐的影响
        4.3.6 强化处理后的轮虫对凡纳滨对虾幼体脂肪酸的影响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盐度对三疣梭子蟹胚胎及幼体发育的慢性毒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三疣梭子蟹的生物学特性
        1.1.1 生物学分类
        1.1.2 形态特征
        1.1.3 生活习性
        1.1.4 繁殖习性与生长发育
        1.1.5 营养价值
    1.2 研究现状
    1.3 目的意义
2 氨氮对三疣梭子蟹胚胎发育慢性毒性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1.3 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氨氮对三疣梭子蟹胚胎存活的影响
        2.2.2 氨氮对三疣梭子蟹各期胚胎发育时间的影响
        2.2.3 氨氮对三疣梭子蟹胚胎发育变化的影响
    2.3 讨论
        2.3.1 氨氮对三疣梭子蟹胚胎发育的影响
        2.3.2 氨氮对三疣梭子蟹胚胎孵化率的影响
3 亚硝酸盐氮对三疣梭子蟹胚胎发育慢性毒性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1.3 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亚硝酸盐氮对三疣梭子蟹胚胎存活的影响
        3.2.2 亚硝酸盐氮对三疣梭子蟹各期胚胎发育时间的影响
        3.2.3 亚硝酸盐氮对三疣梭子蟹胚胎发育变化的影响
    3.3 讨论
        3.3.1 亚硝酸盐氮对三疣梭子蟹胚胎发育的影响
        3.3.2 三疣梭子蟹幼体对亚硝酸盐氮的耐受性
4 盐度对三疣梭子蟹胚胎发育慢性毒性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1.3 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盐度对三疣梭子蟹胚胎存活的影响
        4.2.2 盐度对三疣梭子蟹各期胚胎发育时间的影响
        4.2.3 盐度对三疣梭子蟹胚胎发育变化的影响
    4.3 讨论
        4.3.1 盐度对胚胎发育时间的影响
        4.3.2 盐度对胚胎孵化效果的影响
5 氨氮对三疣梭子蟹幼体生长和发育慢性毒性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方法
        5.1.3 统计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氨氮浓度下饵料的数量变化情况
        5.2.2 氨氮对三疣梭子蟹幼体活力的影响
        5.2.3 氨氮对三疣梭子蟹幼体存活率的影响
        5.2.4 氨氮对三疣梭子蟹幼体发育时间的影响
        5.2.5 Probit 分析
    5.3 讨论
        5.3.1 氨氮对三疣梭子蟹幼体生长发育的影响
        5.3.2 三疣梭子蟹幼体对氨氮的耐受性
6 亚硝酸盐氮对三疣梭子蟹幼体生长和发育慢性毒性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
        6.1.2 方法
        6.1.3 统计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不同亚硝酸盐氮浓度下饵料的数量变化情况
        6.2.2 亚硝酸盐氮对三疣梭子蟹幼体活力的影响
        6.2.3 亚硝酸盐氮对三疣梭子蟹幼体存活率的影响
        6.2.4 亚硝酸盐氮对三疣梭子蟹幼体发育时间的影响
        6.2.5 Probit 分析
    6.3 讨论
        6.3.1 亚硝酸盐氮对三疣梭子蟹幼体生长发育的影响
        6.3.2 三疣梭子蟹幼体对亚硝酸盐氮的耐受性
7 盐度对三疣梭子蟹幼体生长和发育慢性毒性的影响
    7.1 材料与方法
        7.1.1 材料
        7.1.2 方法
        7.1.3 统计分析
    7.2 结果与分析
        7.2.1 不同盐度下饵料的数量变化情况
        7.2.2 盐度对三疣梭子蟹幼体活力的影响
        7.2.3 盐度对三疣梭子蟹幼体存活率的影响
        7.2.4 盐度对三疣梭子蟹幼体发育时间的影响
        7.2.5 Probit 分析
    7.3 讨论
        7.3.1 盐度对蟹幼体生长发育和存活的影响
        7.3.2 幼体对盐度的适应性
8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四、不同饵料搭配对日本对虾人工育苗存活率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低盐、高亚硝酸盐胁迫日本囊对虾转录组分析及MjTPS基因克隆和功能研究[D]. 陈亭君. 广东海洋大学, 2020(02)
  • [2]日本沼虾两种苗种培育模式对比研究[D]. 李金锦. 河北大学, 2020(08)
  • [3]紫海胆胚胎与幼体发育研究[D]. 席世改. 天津农学院, 2020(07)
  • [4]高盐养虾池塘的环境特性及温度、盐度对凡纳滨对虾生理特性的影响[D]. 朱芸.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2)
  • [5]两种微藻对斑节对虾育苗微生物群落结构和水环境因子的影响[D]. 唐亚鹏. 天津农学院, 2019(08)
  • [6]国审品种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桂海1号”生态育苗技术研究[D]. 朱昔恩. 西华师范大学, 2019(01)
  • [7]不同饵料对日本囊对虾的生长与存活的影响[J]. 蒋湘,曹家辉,文赵明,冉春丽,刘永奎,刘建勇. 水产养殖, 2018(01)
  • [8]不同饵料搭配对脊尾白虾幼体发育的影响[J]. 陈建华,张庆起,高焕,阎斌伦. 水产科学, 2017(05)
  • [9]轮虫的营养强化培养技术及其在凡纳滨对虾幼体培育中的应用[D]. 王斌. 华南农业大学, 2016(03)
  • [10]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盐度对三疣梭子蟹胚胎及幼体发育的慢性毒性[D]. 何碧华. 广东海洋大学, 2013(S1)

标签:;  ;  ;  ;  ;  

不同诱饵组合对日本对虾人工繁育成活率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