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煤灰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

粉煤灰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

一、粉煤灰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和鱼,章君飞,黄志成,李强[1](2021)在《石屑粉煤灰改良膨胀土的胀缩和强度特性》文中研究指明在建筑物地基及公路路基修建过程中,膨胀土因膨胀特性对其易产生严重的危害,为探讨石屑粉煤灰对膨胀土的胀缩与强度性能的改良效果,在膨胀土中掺加不同品质及不同比例的粉煤灰,通过对膨胀土膨胀性能的抑制效果及强度的改良效果试验,研究石屑粉煤灰品质及掺量对膨胀土胀缩及强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掺入石屑粉煤灰能有效抑制膨胀土的膨胀特性,且品质较好的粉煤灰效果更明显。掺加粉煤灰可有效抑制膨胀土膨胀特性,保障建筑物地基及公路路基的稳定性。

刘向斌[2](2021)在《油田用耐温耐盐及智能调剖凝胶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油田由于长期的开采,在储层深部形成很多大尺度的优势通道,造成低效无效循环严重,油井产油量下降、含水上升过快,深度调剖技术是改善注入液波及体积,控制低效无效循环的最有效方式之一。但针对部分油藏地层温度高(60-90℃)、矿化度高(5-15×104mg/L)以及碱性环境等情况,目前的凝胶调剖体系存在交联反应减弱、调剖剂性能低等问题,影响调剖效果。本论文旨在研究功能和智能化超高分子量的聚丙烯酰胺聚合物类凝胶调剖剂,既能在高温、高矿化度条件,又能在碱性环境中实现调堵,满足油田开发实际需求。实现凝胶的多功能化也是学术界一直以来的研究热点。针对储层温度40-60℃,5-15×104mg/L矿化度的条件,合成了耐温耐盐的乳酸-丙二酸二元复配的有机铬交联凝胶体系。确定最佳物质的量比为:n(铬):n(乳酸):n(丙二酸)=1:4:4,选择超高分子量2300 W的聚丙烯酰胺增加铬凝胶的耐温耐盐性能,最佳添加量为0.30 wt%时,体系成胶粘度大于10000 m Pa·s。该体系中Cr3+先发生水合形成六配位的水合离子,通过水解和羟桥作用形成双键桥配位体,进一步聚合形成多核羟桥络离子,再与高分子聚丙烯酰胺链节中的-COO-发生交联反应形成耐温耐盐凝胶结构。针对储层温度60-90℃,5-15×104mg/L矿化度的条件,合成了酚醛交联体系,确定最佳的合成条件为:温度90℃、反应时间30 min、物质的量比n(苯酚):n(甲醛)=1:3,选择超高分子量2300 W的聚丙烯酰胺增加酚醛凝胶的耐高温耐盐性能,最佳添加量为0.3wt%时,体系成胶粘度大于10000 m Pa·s。明确了耐高温耐盐酚醛交联反应机理,酚醛树脂中苯环2,6位上的-CH2OH与聚丙烯酰胺分子中的-CONH2发生反应,生成-CH2-NH-CO-,进而形成凝胶的网状结构。矿化度增加导致聚合物分子上羧酸基团与溶液中金属离子的相互作用的增强。温度升高加快成胶过程,提高体系粘度,形成的三维体型结构可有效抑制温度对聚合物的盐效应。针对储层温度45-65℃,pH值(8-14)碱性的条件,以聚酰胺胺、聚乙二醇为原料,设计合成了温度、pH值双重响应智能型凝胶体系,满足清水及现场污水配制,粘度大于100000 m Pa·s,成胶性能不受高速剪切影响。明确了响应机理为物理交联和化学交联共同作用。疏水缔合作用产生温敏响应和质子化作用产生pH值响应为物理交联。分子链间仲胺基与环氧基团的开环作用产生化学交联。有机铬凝胶体系,在40-60℃,矿化度5-15×104mg/L环境中,凝胶反应呈现一级成胶动力学性质,凝胶存在从二维到一维生长的二次生长模式。温度和矿化度对凝胶二次生长模式和凝胶致密维度几乎无影响,凝胶二次生长反应速率都随着温度和矿化度的升高而加快,矿化度对一次生长反应速率影响较大。有机铬凝胶更适合高矿化度环境,具有矿化度反应的成胶动力学稳定性。酚醛凝胶体系,在60-90℃,矿化度5-15×104mg/L环境中,凝胶反应呈现一级成胶动力学性质,凝胶存在从二维到一维生长的二次生长模式。温度对凝胶二次生长模式和凝胶致密维度几乎无影响,矿化度降低了凝胶一次生长反应速率,矿化度可以增加一次生长的空间维度,而致密维度不变。酚醛凝胶体系更适合高温环境,具有高温反应的成胶动力学稳定性。温度、pH值双重响应智能凝胶,在45-60℃,pH值10-12环境中,凝胶反应呈现一级成胶动力学性质,凝胶存在从三维到一维生长的二次生长模式,具有反应成胶动力学稳定性。在温度40-60℃、矿化度5-15×104mg/L条件下,有机铬凝胶可以对岩心进行有效封堵,封堵压力大于5 MPa。在温度60-90℃、矿化度5-15×104mg/L条件下,酚醛凝胶可以对岩心进行有效封堵,封堵压力大于6 MPa。在温度60℃、pH值9-11条件下,双重响应智能凝胶可以对岩心进行高效封堵,封堵压力大于10 MPa。温度、pH值双重响应智能型凝胶颗粒的尺寸是封堵效果的决定性因素。大颗粒凝胶(500 nm)具有强阻塞孔道并改变压力平衡和水相流路的能力,岩心孔隙中凝胶颗粒的迁移改变了岩心的压力分布,平均压力沿岩心孔隙的轴向连续降低,导致注入端和出采出端的压力差增加,从而改了油、水两相的流动路径。大颗粒凝胶比小颗粒凝胶(200nm)的调堵效果更好,大颗粒凝胶封堵压力比小颗粒凝胶上升8%,驱油率提高10%。

高楠[3](2019)在《榆树林油田树103区块葡萄花油层调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榆树林油田作为低渗透油藏,早期开发的区块含水已经达到60%以上,进入了中高含水阶段,目前存在明显的水驱优势通道、产液低,产油递减快、注水困难的问题,研究发现采用诸如层系细分、优化井网布局、注水方案调整等常规调整技术往往难以挖掘区块剩余油潜力,只有开展调剖剂在葡萄花油层的适应性研究及调剖剂的优选,提出合理注入方案,才能达到减缓产量递减、控制含水上升的目的,提高油田采收率。本文根据榆树林油田低渗透的特点,筛选出了聚/Cr3+调剖体系,并确定了分子量1200万的聚合物,适宜的浓度为500-1500mg/L。交联剂以氯化铬与乳酸摩尔比1:3配比,适宜浓度130160mg/L,硫脲适宜浓度为9001000mg/L,氯化钠适宜浓度为600-800mg/L,凝胶成胶前粘度较低,能够保证注入效果,成胶后,具有较好的地层水配伍性、稳定性、流变性,封堵率较高。通过对树103区块进行三维地质建模,完成历史拟合,从而完成对区块剩余油分布进行了分析,初步筛选调剖井,对RS调剖选井方法进行简化,建立调剖井筛选体系,最终确定调剖井,通过CMG数值模拟方法,对调剖剂用量,注入速度,注入时机,进行优化,得出用量为0.125PV,注入速度30m3/d,注入时机建议在含水60%70%调剖。

安会通[4](2019)在《粉煤灰三相泡沫稳泡机理及封堵效果研究》文中指出能源问题是当今世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在我国,能源供应与需求矛盾尤为突出,近年来我国石油对外依赖程度不断增加,提高油气开发的效率成为当今我国油气工业领域的重点和热点。我国大部分油田进入开发的中后期,含水率增加,非均质性强,传统的驱油体系无法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因此,急需一种调驱技术来改变现状。鉴于此,本文采用Warning Blender方法,使用α-烯烃磺酸钠(AOS)、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十二烷基二甲基胺乙内酯(BS-12)、烷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钠土和粉煤灰,研制高性能三相泡沫体系,实验发现,AOS与粉煤灰配伍性最好,当其浓度为0.5wt%,粉煤灰与钠土浓度比为2:1,固相浓度为5.0wt%时,三相泡沫具有最好的起泡性能及泡沫稳定性。使用界面张力仪、稳定性分析仪研究三相泡沫稳定性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起泡剂浓度越大,界面扩张模量越小,但泡沫稳定性随起泡剂浓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这是因为起泡剂浓度较低时,起泡剂单层吸附在固体颗粒上,疏水基向外,改变了固体颗粒的润湿性,提高了颗粒界面分散能力,泡沫稳定性增强;浓度较高时,起泡剂在颗粒表面形成双层吸附,亲水性增强,同时在界面上起泡剂与固体颗粒形成竞争吸附,泡沫稳定性减弱。固体颗粒浓度越大,泡沫稳定性越强,固相浓度的增加不仅增加了体相黏度,而且增加了界面上固体颗粒的吸附量,界面膜强度增加。使用扫描电镜和粒度分析仪研究混合前后颗粒微观形貌和粒径大小,结果表明钠土粒径小于粉煤灰,在水溶液中,钠土形成的片状结构可均匀包覆在粉煤灰颗粒表面上,提高颗粒分散能力,增强气/液界面膜强度。岩心驱替实验结果表明,粉煤灰三相泡沫在地层中不容易破裂,具有很好的封堵效果,且随着固相总浓度的增加,封堵性能越好。

陈阳[5](2018)在《无机地质聚合物凝胶配方优选及封堵效果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开发时间延长,渤海油田部分储层大孔道和特高渗透条带发育越来越严重,因此识别储层大孔道和特高渗透条带并且优化出一种封堵强度高、药剂成本较低、海上油田适应性强的封堵剂是值得研究讨论的重点。针对渤海某油藏储层物性和流体性质,本文以物理化学、高分子材料学和油藏工程等为理论指导,以仪器分析、化学分析和物理模拟等为技术手段,开展了油藏储层大孔道识别以及无机复合地质聚合物凝胶(简称封堵剂)药剂筛选、配方优选和配制注入工艺优化实验研究。通过水油比双对数法判定SZ36-1油田东二段2小层D2、D7和D12井大孔道优势级别为二级,其余油井大孔道优势级别为三级。采用管流模型计算可知,S油田东二段2小层D2井控制面积范围内大孔道体积为346.7×104m3,平均渗透率为15.2μm2,平均喉道半径25.5μm。岩心实验表明,孔眼(孔深和孔径)对岩心平均渗透率贡献率不高,这意味着即使油藏开发过程中在注采井附近区域内形成了高强度大孔道或特高渗透条带,但储层平均渗透率增幅并不明显,容易造成误判。实验优选固化剂为NaOH、增黏剂为无机增黏剂、缓凝剂为复合缓凝剂。优选出配方组成“增黏剂5%+固化剂0.1%+缓凝剂0.25%+主剂30%”。在该配方组成条件下,固化时间在90h左右,缓凝剂对固化时间影响最明显,随缓凝剂浓度增加,固化时间延长,固化时间范围在5.5h480h。封堵剂对水不敏感且具有良好耐碱性,但耐酸性较差,与盐酸和氢氟酸相比较,土酸对无机地质聚合物溶蚀效果较好,溶蚀时间在4h左右。封堵剂具有1MPa左右的抗压强度,且渗透率极低,封堵效果良好。实践表明,若将无机地质聚合物凝胶优势通道封堵技术和化学调驱技术相结合,可以获得“封堵+驱油”双重效应,增油降水效果更加明显;随封堵距离增加,转向进入低渗透层和高渗透层基质部分驱油剂和水返回大孔道时间延后,波及区域增大,采收率增幅增加。

张蕾[6](2017)在《王徐庄油田裂缝性生物灰岩油藏深部调堵、调驱技术研究》文中认为裂缝型油田产量递减的原因主要是裂缝引起的油井产水上升,合理有效的控制油井产水是提高裂缝储层采收率的关键。王徐庄油田的主力开发层系为生物灰岩储层,该储层断层裂缝发育,油井初期产能高,近水活跃,无水采油期短,在注水开发过程中,注入水易沿裂缝及大孔道窜流,层内、平面非均质性严重,油井含水上升迅速,这大大降低了注入水波及体积和油田开发效果。本论文从区块特征出发,结合温度、矿化度以及封堵强度进行了室内研究及矿场试验研究,最终确定的复合堵剂体系能很好的作用于所选井。多功能复合凝胶体系注入地层中能迅速作用封堵裂缝及大孔道,地质聚合物调驱剂的注入很好的增强了体系的强度,协同堵塞裂缝及高渗透层,使后续注入水绕流,驱替出储层中未被波及到的剩余油,起到降水稳油增油的目的,实现王徐庄油田裂缝性生物灰岩油藏的高效开发开采。

李若莹[7](2015)在《塔河油田177.8mm尾管注水泥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缩短钻井周期和节约成本,塔河油田普遍采用简化井身结构,但随之出现了长封固段、长裸眼段固井的难题。虽然为了解决长封固段固井漏失的问题,采用了尾管固井、双级固井等工艺技术,但未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没有从根本解决固井漏失的问题。由于地层承压能力低,常规密度水泥浆容易在施工中发生漏失,并且封固段较长,上下温差大,水泥浆强度发展极不均匀,导致固井质量较差,给后期作业带来系列问题,缩短了油井开采时间,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为了提高固井质量,降低固井漏失风险,根本上要从水泥浆体系入手,降低水泥浆的密度。通过分析塔河油田十二、跃进等区块的固井现状,了解了区域固井的难点并提出了相应的提高固井质量的措施。针对塔河油田地层承压能力低、封固段长的特点,研究了适合该地区的密度为1.50g/cm3的粉煤灰低密度水泥浆体系,其流动度、失水、稠化时间、抗压强度、流变性等性能均能满足施工要求。粉煤灰低密度水泥浆体系密度易于调节,便于现场施工,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能有较高的早期强度,适合用于低温、低压、易漏地层的固井。该水泥浆体系不仅可以解决塔河油田固井质量差的问题,而且对其他类似区块复杂深井固井水泥浆体系的研究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杨慧壁[8](2014)在《姬塬油田黄3长8区块深部调剖堵水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姬塬油田黄3长8区块油藏地质特征表现为低渗透裂缝和孔隙交错分布,裂缝发育不完善,储层结构复杂,平面和纵向非均质性严重。水驱突破后油井含水率迅速上升,水驱程度低,裂缝和孔隙大量的剩余油。单一深部调剖技术不适合于低渗透裂缝性油藏。本文提出复合段塞深部调剖堵水技术,即高强度堵剂封堵大裂缝出水通道,使注入水发生流向改变,提高波及体积;弱凝胶的强度适中,起到“调”和“驱”的双重作用,有效驱替中小裂缝中的原油。室内研究确立了堵剂的基本配方:缔合聚合物+柠檬酸根/铝离子+稳定剂+缓凝剂。优化了缔合聚合物ZND-5较佳的浓度为2000mg/L~4000mg/L,对应交联剂柠檬酸根/铝离子的浓度为100 mg/L~200mg/L,稳定剂的较佳用量为800mg/L,缓凝剂酒石酸钠浓度为160mg/L。堵剂在黄3长8的地层条件(总矿化度67463mg/L、48.5℃)表现出优异的抗盐性能及抗剪切性能;3000mg/L及4000mg/L的ZND-5堵剂的封堵率高达98.71%及99.64%,在0.3μm2多孔介质中的突破压力梯度分别为6.982MPa/m和18.529MPa/m;3000mg/L的ZND-5堵剂耐冲刷能力强,剖面改善能力达85.47%。基于近井地层封堵高渗透区域,中部地层迫使水流转向,远井地层调驱的思路及作用原理,研究了水驱液流转向剂的基本性能。水驱液流转向剂在黄3长8区块油藏条件胀倍数达32倍,老化60d未发生脱水现象,并且水驱液流转向剂的吸水膨胀性能不受油藏条件的pH影响。水驱液流转向剂在黄3长8区块油藏表现耐温抗盐性能及长期稳定性能。姬塬油田黄3长8区块在注入时机优化的基础上采用复合段塞调剖堵水技术,进行了两轮次的现场实践应用,窜流通道得到有效封堵,水驱方向发生改变,主向见水井液量、含水有所下降,注水利用率得到提高。黄3区的13 口水淹井重新动用,平均单井日增油1.2t。两轮次的调剖堵水共进行41井/次,见效油井67 口,累计增油5517.8t,取得了明显的增油控水效果。本文的研究成果为姬塬油田黄3长8区块低渗透裂缝现场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现场措施表明,采用“调-堵”同步的深部调剖堵水技术能有效的抑制水窜优势通道,启动低渗油层,该技术在姬塬油田有重大的推广潜力。

周朝昕[9](2013)在《粉煤灰混凝剂制备及与电絮凝联用处理含聚采出水研究》文中认为目前,油田普遍采用的是混凝沉降+过滤的油田采出水处理技术。但随着聚合物驱在油田的推广应用,聚合物驱含聚采出水水质复杂且难以处理的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油田现有常规水驱采出水混凝沉降+过滤技术及系统已无法满足油田正常生产的要求。因此,针对聚驱含聚采出水组成及成分的变化,开发有效、稳定、廉价的产出水处理及回用技术,不仅有望解决油田继续扩大聚驱作业中的技术难题,而且具有着显着的实际应用价值和良好的环境效益。粉煤灰混凝剂与电絮凝联用将脉冲电絮凝的电中和、电压缩优势与粉煤灰混凝剂的多核无机高聚物的吸附、卷扫优势结合起来,提高含聚污水处理效率,成为集脉冲电絮凝胶体脱稳—旋流混凝反应双向沉降分离为一体的高效处理方法。本论文从粉煤灰混凝剂制备、电絮凝处理研究、化学絮凝机理及电絮凝机理等几个方面开展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粉煤灰固相反应制备絮凝剂研究1)研究了粉煤灰固相反应制备絮凝剂的反应条件。通过研究原料成分配比、焙烧温度、焙烧时间、固液比、酸浸时间研究对制备产物絮凝性能及稳定性的影响,确定了粉煤灰制备聚硅酸铝铁锌絮凝剂的反应条件:ZnO/粉煤灰质量比为0.3:1、NaOH/粉煤灰质量比为0.6:1,600℃焙烧2h,固液比为0.155g/mL,酸浸时间2h,制备出聚硅酸铝铁锌(PAFZS)。2)利用XRD及红外光谱研究了粉煤灰固相反应生成无机高分在絮凝剂的机理。改变焙烧温度,比较不同焙烧温度条件下固相反应产物与粉煤灰原料的XRD谱图,发现粉煤灰、ZnO与NaOH在高温下发生了固态化合反应,生成了硅酸铁、硅酸铝。焙烧温度从200℃升到650℃,温度越高反应越充分,越有利于酸浸后聚合成为PAFZS.红外谱图表明,在1053cm-1附近存在一个较窄的吸收峰,表明PAFZS中铝、铁、锌连接的羟基(Al-OH-Al、Fe-OH-Fe和Zn-OH-Zn)伸缩振动形成的,并且随着ZnO的加入量的增加,透光率变得更低,说明ZnO的加入有利于Zn-OH-Zn的生成,而阻止聚硅酸胶凝,增加了PAFZS稳定性。在444cm-1附近的吸收峰表明,此处的铝、铁、锌离子与羟基结合共聚的作用加强,将聚铝、聚铁和聚硅基团用羟基键连接反应,从而形成无机高分子PAFZS。3)通过对浊度、聚合物含量去除率研究了PAFZS处理含聚采出水的絮凝性能,聚硅酸铝铁锌絮凝剂(PAFZS)适宜的处理pH范围为5-7。PAFZS处理较低浓度(73.14mg/L)和较高浓度(560mg/L)聚合物废水的处理效果都相对较好;处理较低聚合物浓度(73.14mg/L)的含聚采出水,PAFZS的加药量达到1000mg/L时,聚合物废水的剩余浊度降到1NTU以下,聚合物浓度降到5mg/L以下;处理较高聚合物浓度(560mg/L)的含聚采出水时,PAFZS的加药量达到1400mg/L时,聚合物废水的剩余浊度降到20NTU以下,聚合物浓度降到450mg/L以下;4)通过表面张力、ζ电位的变化研究了PAFZS絮凝机理,发现PAFZS与水中残留聚合物通过电吸附改变含聚采出水ζ电位、表面张力。并且随着PAFZS加量增加,ζ电位绝对值下降。而表面张力先下降,后又上升。在达到表面张力最低点之前,PAFZS处理含聚采出水机理是电中和与吸附卷扫联合作用;在达到表面张力最低点之后,PAFZS处理含聚采出水机理主要是吸附卷扫作用。2.电絮凝处理含聚采出水研究1)研究了多种电极材料电絮凝处理含聚采出水对聚合物、浊度的去除效果,分别筛选出两级电絮凝电极材料,第一级极板材料为不锈钢-不锈钢,中间填充铁屑,第二级铝为消耗性阳极极板材料。以油、浊度、聚合物的去除效果优化电絮凝参数,确定电絮凝时间20min,极板间距2cm,电絮凝电压6V,水样初始pH为6,脉冲频率0.3KHz,占空比0.4。最价操作条件下,电絮凝模拟含聚采出水聚合物去除率达99.9%,浊度降为0.62。2)电絮凝与化学絮凝联合处理含聚采出水研究。研究了多种因素对电絮凝与化学絮凝联合处理含聚采出水去除油、浊度、聚合物的影响,在最佳条件下,二者联用处理模拟含聚采出水可以达到:油1mg/l,悬浮固体5mg/l,聚合物30mg/l。说明电絮凝与化学絮凝联合处理含聚采出水具有一定的可行性。3.含聚采出水电絮凝机理研究1)通过循环伏安图研究了电极电化学反应机理。测量、比较了多种电极材料的氧化还原电位,认为不锈钢-不锈钢(中间添加铁屑)电极还原电势较高,有利于氧化,作为第一级电絮凝电极对破乳有利。Al氧化还原峰电势较低,有利于产生Al离子,起电中和作用,作为第二级电絮凝电极有利于电中和、电吸附作用。2)通过XRD、场发射扫描电镜、红外光谱等表征手段,研究了电絮凝含聚采出水絮体形貌、结构特征、元素成分及相成分等微观形成机理,XRD确认电絮凝絮体产物主要成分为氢氧化铝;场发射扫描电镜发现与电絮凝水驱采出水产生的片状、柱状晶状结构不同,电絮凝含聚采出水形成的絮体为球团结构;红外光谱发现聚合物通过氢键与氢氧化铝结合。根据以上结果推测出电絮凝含聚采出水机理模型是在阳极产生铝离子,铝离子水解成为氢氧化铝,通过范德华力或氢键与水中HPAM发生吸附,形成球团结构,球团结构再通过HPAM相互连接成为团聚体。4.电絮凝与化学絮凝联合处理可行性研究通过制成套小型试验设备在油田现场试验,研究了现场条件下电絮凝与化学絮凝联合处理可行性。含聚采出水处理工艺流程:原水→电絮凝器→缓冲罐→加药混凝沉降器→缓冲罐→改性纤维球过滤器→出水。处理油田实际含聚采出水达到油含量小于5mg/L、悬浮物含量在小于1mg/L,聚合物含量小于15mg/l水平,达到了《碎屑岩油藏注水水质推荐指标及分析方法》(SY5329-94) Al级标准,可满足含聚污水回注低渗透油层要求。

邓慧,秦爽[10](2012)在《我国利用粉煤灰去除含油废水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含油污水是油田的主要废水污染源,具有成分复杂难以处理的特点,而粉煤灰的化学成分和形态结构,决定其在废水处理中是一种廉价的吸附剂,已广泛用于对含油废水的处理,通过改性和与其他工艺联用可以提高粉煤灰对废水中石油烃的去除率。

二、粉煤灰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粉煤灰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石屑粉煤灰改良膨胀土的胀缩和强度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原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实验配合比
2 结果与讨论
    2.1 抗压强度
        2.1.1 粉煤灰掺量对膨胀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2.1.2 粉煤灰品质对膨胀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2.2 自由膨胀率
        2.2.1 粉煤灰掺量对膨胀土自由膨胀率的影响
        2.2.2 粉煤灰品质对膨胀土自由膨胀率的影响
        2.2.3“粉煤灰掺量-膨胀土自由膨胀率”模型
3 结论

(2)油田用耐温耐盐及智能调剖凝胶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耐温耐盐功能调剖剂的研究进展
        1.1.1 聚合物凝胶调剖剂
        1.1.2 颗粒调剖剂
        1.1.3 无机调剖剂
        1.1.4 生物调剖剂
    1.2 智能凝胶调剖剂的研究进展
        1.2.1 温度响应型凝胶
        1.2.2 pH值响应型凝胶
        1.2.3 电磁响应型凝胶
        1.2.4 光响应型凝胶
    1.3 凝胶的成胶动力学研究进展
        1.3.1 凝胶结晶生长理论
        1.3.2 凝胶成胶动力学模型
        1.3.3 凝胶成胶动力学研究方法
    1.4 凝胶在多孔介质中的封堵性能机理研究进展
    1.5 本文的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1.5.1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1.5.2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第二章 实验方法
    2.1 实验药剂与仪器
    2.2 实验药剂合成方法
        2.2.1 有机铬交联剂的合成方法
        2.2.2 酚醛交联剂的合成方法
        2.2.3 聚酰胺胺(PAMAM)的合成方法
        2.2.4 PEG中间体的合成方法
        2.2.5 PAMAM-PEG凝胶的合成方法
    2.3 分析表征方法
        2.3.1 傅里叶红外光谱表征
        2.3.2 紫外光谱表征
        2.3.3 热重分析表征
        2.3.4 核磁共振波谱表征
        2.3.5 微观结构扫描电镜表征
        2.3.6 流变性能表征
        2.3.7 CT扫描表征
    2.4 凝胶性能研究方法
        2.4.1 聚合物水溶胀性研究实验
        2.4.2 成胶性能测试实验
        2.4.3 热稳定性研究实验
        2.4.4 溶胀性能测试
        2.4.5 温度响应测试
        2.4.6 pH值响应测试
        2.4.7 岩心封堵实验
第三章 耐温耐盐功能凝胶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3.1 耐温耐盐凝胶的制备与表征
        3.1.1 耐温耐盐聚合物优选
        3.1.2 交联剂合成与表征
    3.2 耐温耐盐凝胶的性能测试
        3.2.1 有机铬凝胶体系耐温耐盐性能评价
        3.2.2 酚醛凝胶体系耐温耐盐性能评价
    3.3 凝胶耐温耐盐机理
        3.3.1 影响因素分析
        3.3.2 成胶机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温度、pH值双重响应智能凝胶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4.1 温度、pH值双重响应智能凝胶的制备与表征
        4.1.1 中间体合成条件优化
        4.1.2 原料物质的量比优化
        4.1.3 温度、pH值双重响应智能凝胶合成条件优化
        4.1.4 分子结构解析
    4.2 温度、pH值双重响应智能凝胶的性能评价
        4.2.1 浓度对成胶性能的影响
        4.2.2 温度对成胶时间的影响
        4.2.3 pH值对成胶时间的影响
        4.2.4 表面活性剂对成胶时间的影响
        4.2.5 矿化度对成胶时间的影响
        4.2.6 碱对成胶时间的影响
        4.2.7 污水配制凝胶体系评价
        4.2.8 高速剪切对凝胶体系成胶效果影响评价
    4.3 双重响应机理研究
        4.3.1 溶胀性表征
        4.3.2 温敏性能
        4.3.3 pH值敏感性能
        4.3.4 凝胶的溶胀-退胀可逆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功能和智能凝胶的成胶动力学研究
    5.1 凝胶成胶动力学理论
    5.2 耐温耐盐功能凝胶成胶动力学
        5.2.1 有机铬凝胶成胶动力学研究
        5.2.2 酚醛凝胶成胶动力学研究
    5.3 温度、pH值双重响应智能凝胶成胶动力学
        5.3.1 温度对双重响应智能凝胶成胶动力学的影响
        5.3.2 pH值对双重响应智能凝胶成胶动力学的影响
    5.4 凝胶成胶动力学致密维度与微观结构
        5.4.1 耐温耐盐功能凝胶成胶动力学致密维度与微观结构
        5.4.2 温度、pH值双重响应智能凝胶成胶动力学致密维度与微观结构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功能和智能凝胶室内封堵性能评价
    6.1 实验方案
    6.2 岩心封堵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6.2.1 注入量对岩心封堵效果的影响
        6.2.2 注入速度对岩心封堵效果的影响
        6.2.3 温度、矿化度对岩心封堵效果的影响
        6.2.4 温度、pH值对岩心封堵效果的影响
        6.2.5 储层岩心的化学伤害研究
    6.3 调堵理论模拟与调堵机理
        6.3.1 模型与算法
        6.3.2 模拟结果与讨论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3)榆树林油田树103区块葡萄花油层调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调剖技术研究历史及现状
    1.3 弱凝胶类别及驱油机理
第2章 树103 区块概况
    2.1 地质特征
        2.1.1 岩性特征
        2.1.2 岩矿特征
        2.1.3 储层物性特征
        2.1.4 储层非均质性
        2.1.5 压力和温度
        2.1.6 流体性质
    2.2 开发简况
    2.3 存在的问题
        2.3.1 水驱优势通道突出
        2.3.2 产液低,产油递减快
        2.3.3 水井吸水能力逐年变差,注水困难
第3章 深度弱凝胶调剖剂筛选
    3.1 交联剂优选
    3.2 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优选
    3.3 聚合物浓度优选
    3.4 辅剂浓度优选
    3.5 稳定剂浓度优选
第4章 弱凝胶调剖体系性能评价
    4.1 地层水配伍性
        4.1.1 地层水稀释的调剖体系配伍性评价
        4.1.2 地层水配置的调剖体系配伍性评价
    4.2 热稳定性
    4.3 流变性
    4.4 可注入性
    4.5 封堵性
第5章 弱凝胶调剖剂驱油效果评价
    5.1 驱油效果评价
    5.2 段塞组合方式优选
第6章 剩余油分布特征及调剖井筛选
    6.1 树103 区块数值模拟
        6.1.1 地质建模建立
        6.1.2 拟合关键技术
        6.1.3 历史拟合结果
    6.2 树103 区块剩余油分布
        6.2.1 平面剩余油分布
        6.2.2 纵向剩余油分布
        6.2.3 调剖井初步筛选
    6.3 树103 区块调剖井层筛选
        6.3.1 调剖井层筛选体系的建立
        6.3.2 调剖选井指标体系建立
        6.3.3 各井层综合评价指数
        6.3.4 调剖井层的确定
第7章 树103 区块调剖方案优选
    7.1 化学驱模型
    7.2 调剖剂用量优选
    7.3 注入速度优选
    7.4 注入时机优选
    7.5 单井调剖方案设计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4)粉煤灰三相泡沫稳泡机理及封堵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泡沫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1.3 三相泡沫形成机理
    1.4 研究意义与目的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粉煤灰基本性质分析
    2.1 实验药品
    2.2 实验设备及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粒径测量方法
        2.3.2 密度测量方法
        2.3.3 Zeta电位测量方法
        2.3.4 扫描电镜
        2.3.5 化学成分分析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粉煤灰粒径
        2.4.2 粉煤灰密度
        2.4.3 粉煤灰Zeta电位
        2.4.4 扫描电镜结果分析
        2.4.5 粉煤灰化学成分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粉煤灰三相泡沫体系的优选及稳定性研究
    3.1 实验药品
    3.2 实验设备及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模拟地层水的制备
        3.3.2 两相和三相泡沫的制备
        3.3.3 固相颗粒沉降过程分析
        3.3.4 界面性质的测定
        3.3.5 表观黏度测定
        3.3.6 冷冻刻蚀及扫描电镜
    3.4 粉煤灰三相泡沫的优选
        3.4.1 起泡剂和粉煤灰起泡性能评价
        3.4.2 钠土对粉煤灰悬浮性能的影响
        3.4.3 粉煤灰三相泡沫体系的优化
    3.5 界面性质的测定
        3.5.1 起泡剂浓度对体系界面流变的影响
        3.5.2 固相浓度对体系界面流变的影响
    3.6 体相流变性能的测定
        3.6.1 起泡剂浓度对体相流变的影响
        3.6.2 固相浓度对体相流变的影响
    3.7 粉煤灰三相泡沫的排液过程
        3.7.1 不同起泡剂浓度的三相泡沫排液过程
        3.7.2 不同固相浓度的三相泡沫排液过程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粉煤灰三相泡沫封堵效果研究
    4.1 泡沫在多孔介质中的稳定性
    4.2 含水岩心的驱替实验
        4.2.1 单岩心的驱替实验
        4.2.2 双岩心驱替实验
    4.3 岩心驱替物理模拟实验
        4.3.1 单岩心三相泡沫封堵性能研究
        4.3.2 双岩心三相泡沫分流实验研究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无机地质聚合物凝胶配方优选及封堵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背景及意义
    1.2 无机地质聚合物凝胶概念
    1.3 无机地质聚合物凝胶反应机理
        1.3.1 国外地质聚合物凝胶成胶机理研究
        1.3.2 国内地质聚合物机理研究
        1.3.3 无机地质聚合物凝胶结构
        1.3.4 无机地质聚合物凝胶成胶缓凝剂作用机理
    1.4 无机地质聚合物凝胶反应机理
        1.4.1 主剂
        1.4.2 缓凝剂
        1.4.3 增稠剂
    1.5 小结
第二章 储层大孔道(高渗条带)识别方法研究
    2.1 SZ36-1油田大孔道识别
        2.1.1 目标区域概况
        2.1.2 大孔道识别技术现状
        2.1.3 大孔道识别方法研究
    2.2 QHD32-6油田大孔道识别
        2.2.1 目标区域概况
        2.2.2 大孔道识别技术现状
        2.2.3 大孔道识别方法研究
    2.3 大孔道对储层平均渗透率影响研究
        2.3.1 实验条件
        2.3.2 结果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无机地质聚合物凝胶配方优选及性能评价
    3.1 实验条件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设备
    3.2 方案设计
    3.3 结果分析
        3.3.1 药剂筛选
        3.3.2 无机地质聚合物凝胶成胶速度及其影响因素
        3.3.3 无机地质聚合物凝胶耐酸碱性定性分析
        3.3.4 无机地质聚合物凝胶耐酸碱性定量计算
        3.3.5 无机地质聚合物成胶抗稀释性能评价
        3.3.6 无机地质聚合物凝胶温度敏感性能评价
        3.3.7 无机地质聚合物凝胶耐盐性能评价
        3.3.8 无机地质聚合物凝胶渗透性
    3.4 小结
第四章 无机地质聚合物凝胶封堵和液流转向效果评价
    4.1 实验条件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设备和方案设计
    4.2 结果分析
        4.2.1 采收率
        4.2.2 动态特征
    4.3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参加科研项目
致谢

(6)王徐庄油田裂缝性生物灰岩油藏深部调堵、调驱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现状
    1.4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王徐庄生物灰岩油藏概况及裂缝监测技术
    2.1.储层概况
        2.1.1 生物灰岩储层简述
        2.1.2 油田储层特征
        2.1.3 流体特性及开采现状
    2.2.开发存在问题
    2.3 裂缝的监测及识别方法
        2.3.1 示踪剂监测技术
        2.3.2 三孔隙度测井
        2.3.3 蚂蚁追踪技术
        2.3.4 生产动态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堵剂优选及评价
    3.1.调堵剂封堵机理简述
        3.1.1 颗粒类调堵剂
        3.1.2 体膨类调堵剂
        3.1.3 高分子聚合物类调堵剂
        3.1.4 分散体型调堵剂
        3.1.5 微生物类调堵剂
    3.2 颗粒类堵剂
        3.2.1 无机颗粒类调堵剂
        3.2.2 体膨颗粒调堵剂
    3.3 聚合物凝胶类
        3.3.1 聚合物凝胶的分类
        3.3.2 堵漏特点
    3.4 多功能复合调堵剂
    3.5 小结
第四章 地质聚合物调堵剂的研究
    4.1 地质聚合物的性能特点
    4.2 地质聚合物原料筛选
        4.2.1 煤矸石
        4.2.2 高炉矿渣
        4.2.3 粉煤灰
        4.2.4 材料优选
    4.3 地质聚合物的活化
        4.3.1 活性来源
        4.3.2 地质聚合物激发机理
    4.4 地质聚合物调堵剂制备实验
        4.4.1 实验材料
        4.4.2 实验仪器
        4.4.3 实验步骤
    4.5 体系性能评价
        4.5.1.流动性
        4.5.2.密度
    4.6 小结
第五章 室内试验评价
    5.1 地质聚合物封堵体系封堵原理
    5.2 地质聚合物封堵体系特点
    5.3 岩心流动实验性能评价
    5.4 封堵性能实验
        5.4.1 实验仪器及试样
        5.4.2 岩心准备
        5.4.3 堵剂性能测试
    5.5 小结
第六章 工艺设计及现场实施情况
    6.1 选井原则
    6.2 所选井概况
    6.3 施工情况
        6.3.1 施工情况介绍
        6.3.2 施工效果评价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及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塔河油田177.8mm尾管注水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低密度水泥浆体系概况
        1.2.2 粉煤灰低密度水泥浆体系概况
        1.2.3 粉煤灰低密度水泥浆的应用
    1.3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3.4 创新点
第2章 塔河油田177.8mm尾管固井现状分析
    2.1 主要地质情况
        2.1.1 地层层序
        2.1.2 地层温度及压力
    2.2 主要钻井情况
        2.2.1 井身结构
        2.2.2 钻井液使用情况
        2.2.3 井径情况
        2.2.4 井漏与后效情况
    2.3 注水泥情况
        2.3.1 井深与封固段段长
        2.3.2 水泥浆封固段
        2.3.3 水泥浆体系
        2.3.4 管串结构
        2.3.5 典型井固井质量情况
        2.3.6 塔河油田177.8mm尾管固井难点及对策分析
第3章 塔河油田177.8mm尾管固井浆柱结构设计
第4章 粉煤灰低密度领浆研究
    4.1 实验条件的确定及对水泥浆性能要求
        4.1.1 实验条件的确定
        4.1.2 水泥浆性能要求
    4.2 低密度领浆研究
        4.2.1 实验结果的方差分析
        4.2.2 水泥浆最终配方
第5章 常规密度尾浆研究
    5.1 实验结果的方差分析
    5.2 水泥浆最终配方
第6章 固井液相容性测试
    6.1 固井液流变性能测试
        6.1.1 隔离液的流变性能测试
        6.1.2 顶替领浆的流变性能测试
        6.1.3 领浆的流变性能测试
        6.1.4 钻井液的流变性能测试
    6.2 固井液相容性评价分析
        6.2.1 隔离液与顶替领浆的相容性测试
        6.2.2 钻井液与顶替领浆流变相容性测试
        6.2.3 钻井液与隔离液流变相容性测试
        6.2.4 隔离液与领浆相容性测试
        6.2.5 钻井液与领浆流变相容性测试
        6.2.6 钻井液与隔离液流变相容性测试
第7章 现场应用
    7.1 粉煤灰低密度水泥浆体系评价
    7.2 TH12544井177.8MM尾管固井工艺研究
        7.2.1 井身结构
        7.2.2 扶正器安放设计
        7.2.3 注水泥作业过程及固井质量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8)姬塬油田黄3长8区块深部调剖堵水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堵水调剖技术国内外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深度调驱发展状况
    1.3 研究技术路线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姬塬油田及黄3试验区基本概况
    2.1 姬塬油田基本概况
    2.2 黄3试验区基本概况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型堵水体系的研制及性能评价
    3.1 交联剂的筛选
        3.1.1 聚合物/Al(Ⅲ)体系的成胶机理
        3.1.2 交联剂的制备
        3.1.3 柠檬酸根/铝离子的比值确定
        3.1.4 柠檬酸/铝反应温度的确定
        3.1.5 柠檬酸/铝老化时间的确定
        3.1.6 柠檬酸/铝交联剂pH值的确定
    3.2 稳定剂的筛选
    3.3 缓凝剂的筛选
        3.3.1 交联剂加量的确定
        3.3.2 基本配方的确定
    3.4 堵剂的性能评价
        3.4.1 抗温性
        3.4.2 抗盐性
        3.4.3 抗剪切性
        3.4.4 封堵性
        3.4.5 突破压力及突破压力梯度
        3.4.6 耐冲刷能力
        3.4.7 剖面改善能力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水驱液流转向剂性能评价
    4.1 水驱液流转向剂组成及原理
        4.1.1 主要成分
        4.1.2 作用机理
    4.2 水驱液流转向剂膨胀性能的影响因素
        4.2.1 矿化度的影响
        4.2.2 温度的影响
        4.2.3 温度及矿化度的影响
        4.2.4 pH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工艺方案优化与现场应用
    5.1 施工参数优化
    5.2 段塞组合优化
        5.2.1 水驱液流转向剂与凝胶堵剂的二段塞优化
        5.2.2 污泥与凝胶堵剂二段塞优化实验
        5.2.3 粉煤灰与凝胶堵剂二段塞优化实验
        5.2.4 多段塞优化试验
    5.3 调剖时机优化
    5.4 施工设备优化
    5.5 调剖剂的现场应用及效果分析
        5.5.1 黄3长8区块调剖堵水现场应用
        5.5.2 黄3长8区块调剖堵水效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粉煤灰混凝剂制备及与电絮凝联用处理含聚采出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含聚采出水的来源
    §1.3 含聚采出水的特点
        1.3.1 含聚采出水中聚丙烯酰胺性质
        1.3.2 含聚采出水性质
    §1.4 含聚污水处理技术现状
        1.4.1 物理分离法
        1.4.2 化学絮凝法
        1.4.3 生化法
        1.4.4 光降解法
        1.4.5 电化学法
    §1.5 无机高分子絮凝剂研究发展概况
        1.5.1 无机高分子絮凝剂絮凝作用机理
        1.5.2 聚合氯化铝、聚合硫酸铁无机高分子絮凝剂
        1.5.3 聚硅酸
        1.5.4 复合型聚硅酸
        1.5.5 粉煤灰絮凝剂处理含聚采出水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1.6 电絮凝研究概况
        1.6.1 电絮凝原理
        1.6.2 电絮凝研究进展
        1.6.3 电絮凝在油田废水中应用研究进展
    §1.7 本文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粉煤灰絮凝剂的制备及絮凝研究
    §2.1 粉煤灰制备絮凝剂方法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粉煤灰成分
        2.3.2 聚硅酸铝铁锌制备条件实验
        2.3.3 聚硅硫酸铝铁锌的表征
        2.3.4 聚硅硫酸铝铁锌处理含聚采出水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絮凝法处理含聚采出水实验研究
    §3.1 电絮凝实验装置
    §3.2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3.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电极材料筛选
        3.3.2 电絮凝时间的确定
        3.3.3 极板间距的确定
        3.3.4 电絮凝电压的确定
        3.3.5 水样初始pH的确定
        3.3.6 脉冲频率的确定
        3.3.7 占空比的确定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絮凝-絮凝联合处理工艺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方法
        4.2.2 实验水样
        4.2.3 影响处理效果的因素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絮凝机理
    §5.1 循环伏安测试法工作原理
        5.1.1 第一级电化学电极材料的循环伏安分析
        5.1.2 第二级电化学电极材料的循环伏安分析
    §5.2 采出水电絮凝絮体场发射扫描电镜
    §5.3 采出水电絮凝絮体XRD
    §5.4 采出水电絮凝絮体红外光谱分析
    §5.5 含聚采出水电絮凝机理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现场试验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仪器与方法
        6.2.2 油田现场试验
    §6.3 试验结果
        6.3.1 华北油田电化学与化学处理联合处理试验及结果
        6.3.2 新疆油田81号站含聚采出水处理现场试验及结果
        6.3.3 化学絮凝与电絮凝联用工艺在稀油处理站现场试验及结果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10)我国利用粉煤灰去除含油废水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1 粉煤灰处理含油废水的研究成果
2 粉煤灰与其他工艺联合除油的研究成果
3 结论

四、粉煤灰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石屑粉煤灰改良膨胀土的胀缩和强度特性[J]. 王和鱼,章君飞,黄志成,李强. 化学工程师, 2021(07)
  • [2]油田用耐温耐盐及智能调剖凝胶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刘向斌. 东北石油大学, 2021(02)
  • [3]榆树林油田树103区块葡萄花油层调剖研究[D]. 高楠.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1)
  • [4]粉煤灰三相泡沫稳泡机理及封堵效果研究[D]. 安会通.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5]无机地质聚合物凝胶配方优选及封堵效果评价[D]. 陈阳. 东北石油大学, 2018(07)
  • [6]王徐庄油田裂缝性生物灰岩油藏深部调堵、调驱技术研究[D]. 张蕾. 西安石油大学, 2017(11)
  • [7]塔河油田177.8mm尾管注水泥技术研究[D]. 李若莹. 西南石油大学, 2015(09)
  • [8]姬塬油田黄3长8区块深部调剖堵水技术研究[D]. 杨慧壁. 西南石油大学, 2014(05)
  • [9]粉煤灰混凝剂制备及与电絮凝联用处理含聚采出水研究[D]. 周朝昕. 中国地质大学, 2013(04)
  • [10]我国利用粉煤灰去除含油废水的应用研究[J]. 邓慧,秦爽. 粉煤灰, 2012(03)

标签:;  ;  ;  ;  ;  

粉煤灰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