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进论坛》2001年总目录

《前进论坛》2001年总目录

一、《前进论坛》2001年总目录(论文文献综述)

刘雅梅[1](2019)在《基于责任清单制度的网络舆情政府监控问责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纵深发展,网络舆情事件频发,其监控成为相关政府部们管理的主要内容。而政府在应对网络时代的舆情监控工作不足日益凸显,网络舆情监控责任建设方面尤为薄弱。因此,如何构建一个合理的责任清单、基于责任清单探索出科学的问责机制来促进舆情监控工作更好的进行,是本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近年来,我国的网络舆情政府责任机制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譬如:网络舆情政府监控组织初具规模、法律逐步完善,问责方兴未艾等;与此同时,在其实践中也存在较多问题,主要有责任清单不合理、责任评价不科学、追究不到位等方面;究其原因,主要包括网络舆情政府监控责任意识淡薄、责任制度缺失、问责程序失范等,影响了网络舆情政府监控责任机制建设的科学性与有效性。目前,通过对国内典型案例的分析,发现了政府方对于网络舆情事件的监控有所重视,但是存在舆情监控的专业性不高,问责处置也不足等诸多问题引发次生舆情;从国外来看,美国构建了合理的责任问责配套制度,新加坡高效完善的问责机构以及日本齐抓共管的管理流程。综合国内教训以及国外经验,认为在网络舆情政府监控问责机制建设中,有必要科学规划其顶层设计、积极完善其责任清单、合理设计其运行流程。因此,构建一个适合于网络舆情监控的责任清单是十分有必要的,然后在基于责任清单的基础上,应着力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对网络舆情政府监控问责机制建设提出对策建议:一是构建基于责任清单制度的网络舆情责任分解监督机制,包括明确舆情监控责任的主体对象、确保舆情监控责任生成实施和严格舆情监控责任的过程监督;二是完善基于责任清单制度的网络舆情责任监控考核评价机制,包括探讨多元舆情监控责任考评主体、构建科学舆情监控责任考评指标和认真组织舆情监控责任考评实施;三是严格基于责任清单制度的网络舆情监控责任追究机制,包括合理设计舆情监控责任问责追究方式、科学规范问责追究程序和积极探讨其问责救济制度。本文的研究成果及创新点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深入研究责任清单与问责机制的内在关系,寻求其逻辑契合;二是对网络舆情监控政府监控责任机制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其主要成因进行了深层次解析;三是构制了适合于网络舆情监控问责的责任清单;四是基于责任清单给出了建设网络舆情政府监控问责机制的对策。

何辰波[2](2019)在《王枕心的乡村建设思想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民国时期,中国的历史舞台上涌现出一批乡村建设人物,他们所开展的乡村建设活动,对于缓解民国严峻的乡村问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1933年7月13日,江西农村改进社万家埠实验区在安义县万家埠成立,以王枕心为首的乡村建设人员试图通过改良的方式解决当时江西农村贫、愚、弱、乱等问题。1937年8月20日因为抗日战争的爆发,王枕心辞职投身抗战,被迫停止他的乡村建设活动。本文以民国时期江西的乡村建设运动为背景,以王枕心为研究对象,对王枕心的生平进行梳理,并提炼王枕心的乡村建设思想,总结王枕心的乡村建设实践,评析其乡村建设思想与实践的成就与不足,探讨王枕心乡村建设思想与实践的意义,从而获取王枕心的乡村建设思想与实践活动对当下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启示。首先为绪论,介绍了笔者的选题缘由、学术界的研究现状以及文章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接着将王枕心的生平分为研修农学、上下求索,五年乡建、躬身实践,抗战救国、迎接解放三部分,本文利用档案等材料对王枕心的生平经历进行介绍。随后提炼了王枕心的乡村建设思想。王枕心在借鉴他省经验的基础上,以恢复农村经济为中心,以完善农村组织、发展农村教育为两翼,针对当时中国农村普遍贫、愚、乱、弱的基本问题,以惠农、智农、聚农、强农为法宝结合自身乡村建设实践,逐渐形成了减税惠农,促进生产;办学智农,改进教育;培干聚农,推进自治;联众强农,增进合作的乡村建设思想。而后总结了王枕心的乡村建设实践。王枕心从乡村经济、乡村政治、乡村文化教育卫生三个方面推进他的乡村建设实践,采取了推广信用合作、成立群众组织、完善农村医疗等措施,改善了万家埠地区的乡村面貌。然后对王枕心乡村建设思想与实践进行评析。本文分析了王枕心的乡村建设思想与实践活动所具有的四大成就,也指出了其所存在的两大不足。最后为结语,探讨了王枕心乡村建设思想与实践活动的意义以及对当下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启示,对于20世纪30年代的江西,王枕心的乡村建设思想与实践活动改善了万家埠地区乡村的面貌,培养了一批乡村建设人才,并在江西开创了一套乡村建设理论,为日后江西的乡村建设活动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同时,王枕心所主张的从供给侧调整农村的生产;大力推行智识教育;完善保障措施,吸引人才主动下乡;经验与信息共享,放眼全国统一布局等策略可以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带来启示。

慕亚芹[3](2017)在《朱兆良与中国现代植物营养学研究》文中提出肥料被称为“粮食”的“粮食”,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施肥是增加农作物单产的重要措施。20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在肥料使用方面发生巨大变化,由习惯经验施肥转变为科学施肥,由只施氮肥转变为平衡施肥。这些转变是众多科研工作者几十年工作的结果,是植物营养学发展的见证,更是中国肥料政策转变的佐证。朱兆良,1932年8月21日生于山东青岛。1949年考入国立山东大学农艺系,1950年转入化学系,1953年毕业,同年到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工作至今。1993年获得陈嘉庚农业科学奖,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学术委员。朱兆良在植物营养研究领域硕果累累,多项研究成果或者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或者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以朱兆良为线索对中国现代植物营养学发展史进行研究,可以很好地认识植物营养学发展历史轨迹,这对于了解和掌握我国土壤化学肥料的科研、施肥技术推广发展过程与成就,了解我国肥料政策的变迁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朱兆良中小学接受的都是先进西式教育。1949年,他以同等学力资格考入国立山东大学农学院,四年大学生活让他养成了理性思考问题的习惯。1953年毕业后到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工作到今天。期间,他经历专业与职业的磨合期,服从安排到古巴援建一年,还在泗阳做了几年农民。从1974年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系统研究土壤氮素,他用20多年的时间让自己从一个门外汉成长为土壤氮素研究领域开拓者和学科带头人。花甲之年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在参政议政的道路上踏出别样的浪花。从懵懂少年成长为院士,离不开家庭影响、学校教育、名师的指导,领导的关心、支持和爱护,更离不开朱兆良本人所拥有的独特内在气质。朱兆良对土壤氮素的研究可以概括为“提高化学氮肥利用率,减少其损失”。他以“任务带学科”的研究模式和同事主要围绕着作物高产及环境友好的总要求,研究土壤氮素转化与迁移,着力于作物(以水稻为主)高产中氮肥合理施用的理论和技术的探索。提出并论证了以“区域平均适宜施氮量作为宏观控制的基础,结合田块具体情况进行微调”的推荐作物适宜施氮量的建议;为追求氮素的农学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他在太湖地区和黄淮海平原等地区系统研究农田作物系统化学氮肥的去向;他根据田间观测和文献数据总结得出:中国农田中氮肥的当季作物表观利用率较低、损失率较高,降低氮肥施入农田后的损失率是提高其当季作物表观利用率的潜力之所在,也是减轻面源污染的着力点和关键。朱兆良积极推动植物营养学发展。组织编写《中国土壤氮素》、《中国农业持续发展中的肥料问题》等专着。他借鉴国内外已有的肥料长期定位试验的设计经验并结合国情,于1986年与钦绳武同志合作,在河南封丘试验站建立独具特色的肥料长期定位试验。学科的发展离不开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与合作,他两次组织土壤氮素研究领域全国会议,朱兆良不仅自己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还推荐学生和同事参加中外合作项目,为他们提供学习和发展的平台。朱兆良和国内外同行利用参加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在2003年启动“农业面源污染项目”的机会,对中国农业面源污染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经过调查,加之多年科研工作中对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深刻认识,他指出,造成中国地表水氮、磷污染的主要原因是集约化养殖场畜禽排泄物,其次才是农田中氮肥的不合理施用。作为一名植物营养专家,朱兆良深知肥料对提高我国粮食产量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可是伴随着粮食产量成倍增长的同时,化肥施用量在逐年增加,氮肥的当季利用率只有约35%。为缓解中国粮食安全压力,也为节约农业经营成本和保护环境,他从不同的层次、不同视角思考如何保障中国粮食数量充足、品质优良、结构合理,以满足人们对粮食的需求。朱兆良在几十年的研究工作中取得卓越的成绩与他在研究工作过程中注意形成自成一体的学术风格分不开。对研究对象的热爱和坚持、本人的个性特征和植物营养学研究范式三者相互作用形成了朱兆良学术风格。坚持为农业生产服务,深入理论、简化技术,敢于挑战、创新,对象专一,广泛涉猎是朱兆良学术风格的主要内容。

林森[4](2017)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优化研究》文中指出按照国际标准衡量,我国在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从人口总量及增长速度看,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超过欧洲各国,仅次于日本;低生育率加剧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显着;我国进入老年型社会后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处于发展中国家行列,呈现出未富先老的特点。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带来一系列不利因素。社会抚养比上升,社会负担加重,劳动供给减少,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压力加大,社会代际关系受到影响。对于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保险制度而言,参保人群年龄结构开始老化。我国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自20世纪90年代“两江”试点以来,建立了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统帐”模式,在一定范围内缓解了职工就医的经济负担。老年退休职工比例的增加带动医疗费用的增加。劳动力减少将导致基金征缴来源减少,退休人员无需继续缴纳医疗保险费用的政策加重了代际供款压力。参保群体的疾病谱已由过去急性传染病逐步转向以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为主,慢性病病程长,治疗费用占全国医疗总费用的七成,增加了医疗保险基金的支出。职工医保制度内老年参保者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与基金的承载力不相适应等矛盾突显。退休职工到子女工作城市安享晚年,对异地联网就医结算提出了更加紧迫的要求。失能、半失能老人、高龄老人、“空巢”老人逐年增多,在医疗照护、医疗保健、疾病预防等方面均提出保障需求,对社会福利和社区照料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时间短、筹资模式、支付方式、经办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仍处在不断完善和探索阶段。面对诸多棘手问题,迫切需要从顶层设计入手对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进行完善和优化,提高制度整体的运行绩效与保障能力,增强医疗保险基金的抗风险能力。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已经开始着手防范和解决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险制度造成的冲击。医疗保险的制度设计受政治、经济、社会乃至历史文化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乡差别、区域差别、群体间差别仍然存在。因此,在对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优化设计时不能盲目照搬西方国家的高福利模式。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中国人经历了文革、上山下乡、下岗、提前退休、买断工龄,民众的公平性诉求越来越强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基本价值取向是公平正义,而作为再分配重要手段的医疗保险制度更加追求公平。本文以人口老龄化为背景,研究如何对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体优化和改进。重点分析人口因素对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基金运行、经办管理产生的影响。选取大连市作为研究对象,建立基金收支数理模型,对未来十年基金的收支状况进行预测。对国内外医疗保险制度应对人口老龄化措施的适用性进行深入探讨。从促进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制度的框架、基金的收支、经办管理能力的提升等方面进行优化设计。我国现阶段已基本实现医疗保险政策的全覆盖,医疗保险工作任务也随之从扩大参保范围向提升保障质量转变。本文以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等综合改革作为依托,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原则,按照“十三五”规划提出的社会保障具体任务和新医改的要求,结合相关的政策法规提出制度优化的具体措施。本文认为,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有助于分散人口老龄化对职工基本保险制度带来的风险;建立稳定、合理的筹资机制和多元化的付费方式,有助于提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运行效率;逐步实现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标准化建设,有助于以精准化的管理手段顺应老年参保者的多样化需求。本文的创新之处体现在:(1)以大连市为样本,选取2004年至2013年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运行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印证了我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医疗费用上涨将使得医疗保障体系面临巨大的压力,将导致医疗保险基金出现收支缺口的基本结论。(2)对我国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进行整体优化设计。提出应逐步缩小个人账户规模,同步完善门诊统筹制度,在统账结合模式下,实行“大统筹、小账户”。将从事经济活动的全体劳动者都纳入保障范围,逐步延长参保者的缴费年限。通过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和城乡一体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形成社保统一管理的大格局。制度优化设计过程中注重统筹推进制度内资金筹集、支付手段、经办管理等方面的协同发展。(3)结合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提出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优化的三个实施步骤。2017-2018年,搭建全国异地就医联网结算平台,缓解老年参保者异地就医的经济压力;2019-2020年,搭建长期护理保险政策框架,促进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运行更加平稳;2021-2025年,将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与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为一,最终实现健康老龄化。三个实施步骤进一步细化和深化了已有的研究内容。提出应依托大数据技术对参保者就医信息进行更深层面的信息挖掘;以全民参保计划为契机,打破公共服务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深入实施“互联网+人社”2020行动计划;利用大数据提升监管效率,通过数据挖掘对参保和就医人员的逆向选择行为进行甄别,构建和谐的医保患关系。

丁丽曼[5](2017)在《基本药物制度对医疗保险患者医疗服务利用和费用的影响》文中认为基本药物制度作为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制度推行重点首先放在基层医疗机构,其目的在于引导患者向基层医疗机构下沉,保障群众基本用药的同时,减轻患者药品费用负担,进而降低患者总费用和自负费用。对于基本药物制度的推行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需要通过科学严谨的研究来回答。该研究采用天津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2008-2011年参保人随机抽样数据,在医疗机构层面对天津市医保定点医院医疗服务利用和费用变化趋势进行描述性分析;患者层面针对天津市内六区91家公立综合性一级医院的患者样本,其中在49家基本药物制度试点一级医院就诊的患者为干预组,在未试点的42家一级医院就诊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基于回归的倍差法研究设计,评估基本药物制度执行前后,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患者年总门诊和住院医疗服务利用和费用变化。医疗机构层面研究结果显示,2008-2011年一级医院的人均门诊次数显着增加,二三级医院增幅略低于一级医院。各级医院门诊次均药品费用和次均总费用下降;住院次均药品费用和次均总费用,除一级医院在2010年后出现小幅下降外,二三级医院均呈平稳上涨趋势。在患者层面,虽然在基本药物制度执行前后,两组患者的年门诊次数均显着增加,但在控制了患者的年龄、性别、工作状态和以权-查尔森合并症指数为指标的健康状况后,与对照组相比,在基本药物制度执行后,干预组患者年总门诊次数未见显着变化。干预组患者门诊年总费用、年药品费用和自负费用及在各级医院的分布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在基本药物制度执行前后也均未见显着变化。基本药物制度对患者住院服务利用和费用的影响与门诊类似。从患者年总费用变化和在各级医院的费用变化视角来识别政策效果,与现有研究中仅基于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患者的次均费用变化进行评价相比,消除了次均费用受就诊次数干扰可能给研究带来的偏倚。通过患者层面的研究发现基本药物制度推行并未实现其预期的引导患者向基层医疗机构分流,并通过降低药品价格减轻患者药品费用负担,从而降低总费用和自负费用目的。基本药物制度作用的发挥仅从地方层面进行调整还是不够的,需要从完善制度顶层设计;再造基本药物目录遴选机制;通过多元化管理破解基本药物生产供应保障难题;通过改革医保付费方式解决临床使用需求短缺的难题;持续进行针对基层医生的基本药物宣传教育等方面持续不断完善。

苗怀明[6](2017)在《二十一世纪前十多年间红学文献研究的新进展》文中提出二十一世纪前十多年间的红学文献研究呈现出良性发展的态势,取得不少收获,这可以从重要红学文献的新发现、相关目录、索引的编制、作品的整理出版、红学资料的整理与汇编、相关辞书的编纂及相关论着的出版等五个方面体现出来。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是衡量红学研究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在学术积累日益丰厚的当下,尽管这一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但只要下工夫,做得更为全面、精细,还是存在继续提升的学术空间。

陈丽[7](2016)在《周谷城的世界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1年,由于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及我国世界史研究学术界多方面的努力,世界史终于成为与中国史同级的一级学科而摆脱其从属地位。20世纪初期,我国的世界史研究开始起步。到20世纪中叶,我国的世界史学科才开始建立。在世界史学科建立的基础上,又经历了半个世纪,世界史学科才得到应有的重视,成为一级学科。在世界史研究和世界史学科体系建设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始终不能忘记世界史研究和世界史学科建设中第一批学者的艰苦努力,如雷海宗、杨人楩、周谷城等。所以,出于学术的自觉,我们有必要考察这些学者在世界史研究上的相关活动,并在此基础上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本文选取周谷城作为研究对象,以周谷城的《世界通史》为中心,分四章述评周谷城的世界史研究。第一章,“周谷城从事世界史研究活动概述”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三个阶段概述了周谷城一生中所从事的世界史研究活动,论及周谷城学术活动与现实政治之间的关系,得出周谷城从事世界史研究的整体认识。第二章,“周谷城的世界史研究与教学活动”从世界史研究及世界史教学两方面出发,论述了两方面的成果、内容。在此基础上,得出周谷城在教学活动上的特点和特色,指出周谷城在我国世界史学科体系建立和发展上的作用。第三章,“周谷城《世界通史》的编撰特色与成就”讨论了《世界通史》的编撰特色与成就,并通过比较得出周谷城编撰世界史论着的特色,从而对其展开评价。通过这三章的论述,首先理清周谷城从事世界史研究的史实,然后得出周谷城的世界史研究活动对我国的世界史研究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的观点。

窦蕾[8](2013)在《促进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发展的财政补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中医药是我国医疗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近年来,中医药服务发展面临着许多新问题,与西医服务相比,中医药服务开展数量少、收费价格较低、亏损比较严重。医疗机构开展的中医服务项目越多,亏损就越多,经济效益成为影响中医药服务供方提供中医药服务积极性的主要原因,中医药服务发展面临萎缩。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色和优势在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居民防病治病、养生保健都有显着疗效,能够有效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现象。新医改以来,政府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我国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中的作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医药的发展,但是政策效力十分有限。政府补偿、药品收费补偿和医疗服务收费补偿是中医药发展的主要补偿渠道。长期以来,中医医疗机构形成了以药品收入为主的补偿方式,公立医院改革取消药品加成政策,相当于切断了中医医疗机构的主要收入来源;由于中医药服务收费价格低,开展项目少,医疗服务收费无法成为中医药服务发展的主要补偿方式。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无法依靠市场机制和自身发展实现,只能依靠政府财政扶持。目前对医疗服务财政补偿的研究基本上仅仅围绕补偿制度的某一方而进行研究,研究存在补偿方式不确定,补偿对象不明确,补偿标准不易量化等问题,并且很少有研究系统设计财政补偿流程。在以何种方式补偿,补偿哪些服务,以什么标准补偿,以什么方式支付补偿资金等方面尚缺乏实证研究。因此,本论文从设计系统的财政补偿模式出发,通过性分析、筛选和测算,设计相对科学的补偿方式、补偿对象、补偿标准和支付方式,为中医药服务财政补偿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提出四个研究问题,具体为:(1)财政补偿的方式是什么?是补供方还是补需方?补医疗机构还是补医疗服务?(2)财政补偿的对象是哪些或哪类服务?如何筛选出这些服务项目?(3)财政补偿的标准是什么?如何使补偿兼顾政府财政支付能力、医疗服务运营以及医务人员激励间的关系?(4)财政补偿如何支付?通过什么渠道落实财政补偿,以充分发挥财政补偿的效率?研究目的本论文的总目标是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探索科学合理的中医药服务财政补偿模式,包括补偿方式、补偿对象、补偿标准和支付方式,并提出财政补偿政策实施的配套措施,为促进中医药服务发展提供政策参考。具体目标是:通过样本地区中医药服务提供和运营情况,分析中医药服务存在的问题;通过理论研究,分析政府中医药服务财政补偿方式;综合评价各类基层医疗机构的中医药服务项目,筛选中医药服务补偿对象;分析测算不同补偿标准对政府财政支付能力、医疗服务项目运营、医务人员激励的影响,以确定合理的补偿标准;构建合理的财政补偿支付方式;提出中医药服务财政补偿政策的配套措施,以促进财政补偿政策的有效实施。研究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资料来源于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医药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度保障机制研究》,调查研究包括定量调查和定性调查两部分,于2009年4-5月份完成。定量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形式,主要内容包括样本地区基本情况调查、样本机构基本情况调查、中医服务项目调查三部分。定性调查使用半结构式访谈提纲,访谈重点是中医药服务在本地区、本机构的总体应用情况、影响因素、对中医药服务补偿的意见和建议等,通过定性调查对定量结果做进一步补充和解释。本研究以山东省泰安宁阳县,淄博张店区、潍坊青州市,威海荣成市作为项目研究的样本县(区),选取每个样本县(区)的县级中医院、县级综合医院,并在各样本县(区)随机抽取2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每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随机抽取3个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本研究共调查4个样本县(区)的基本情况,4所县级中医院、4所县级综合医院、8所乡镇卫生院(包括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4所村卫生室(包括6所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机构基本情况,1160项中医服务项目成本调查,定性访谈54人。本研究利用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方法对医疗机构开展的所有中医服务项目进行成本核算,分析项目盈亏情况及成本构成情况;利用两轮德尔菲法建立补偿对象筛选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体系的权重系数,通过线性加权综合法确定项目的综合评价值,根据综合评价值的大小对项目排序,作为补偿对象的筛选基础;利用项目本量利方法分析项目补偿之后的保本和盈亏情况,分析不同补偿比例对服务项目运营的影响。论文分析过程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分析样本地区中医药服务的提供情况和运营情况,资料来源于样本地区医疗机构基本情况和中医药服务项目成本核算;第二部分是从补偿方式、补偿对象、补偿标准和支付方式四个方面系统设计财政补偿制度,资料主要来源于第一部分的成本核算数据、样本地区关键人物访谈、中国统计年鉴,山东省卫生统计年鉴,全国中医药统计摘编等。研究结果(1)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开展情况:样本县三类基层医疗机构的收入以药品收入为主,并且以西药和中成药收入为主,财政收入和上级补助收入在医疗机构总收入中所占比例非常小,在县级中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分别占1.89%、5.50%和1.33%。中医服务项目收入占医疗收入的比例也较低,分别占医疗收入的19.93%、9.20%、9.48%。医疗机构中医服务项目开展率不高,县级中医院项目平均开展率为48.57%,乡镇卫生院项目平均开展率为17.68%,村卫生室项目平均开展率为11.94%。推拿类、针灸类项目开展广泛,中医外治、中医特殊疗法等项目开展较少。不同医疗机构的中医药服务项目收费价格存在较大差异,具体表现在:县级中医院中医服务项目平均收费价格最高,平均收费316.45元,收费价格集中于10-20元和100-300元;乡镇卫生院平均收费130.75元,收费集中于0-10元和10-20元;村卫生室平均收费12.23元,收费集中于0-10元。不同类别中医项目收费价格也存在较大差异,中医骨伤和中医肛肠项目的收费价格明显高于同级别其它类项目价格,中医外治、针灸项目、推拿疗法的平均收费价格明显低于同级别其它类项目。(2)中医服务项目成本核算结果:各类医疗机构开展的中医服务项目存在不同程度亏损,村卫生室项目亏损比例为60%,县级中医院和乡镇卫生院项目亏损比例约为30%。中医综合类、针灸类和推拿类项目亏损数量最多,100%的中医综合项目、50%以上的针灸项目、40%以上的推拿项目收费价格无法弥补实际成本。医疗机构开展的中医服务项目的固定成本高于变动成本,人力成本和一次性材料成本在总成本中占比例很高,人力成本约占总成本的60%-70%,一次性材料成本约占16%-31%。不同类别中医服务项目的成本构成存在差异,中医骨伤和中医肛肠类项目的一次性材料成本比例最大,针灸、推拿和中医综合疗法的人力成本在总成本中的比例最大。(3)补偿方式选择:现阶段尤其是新医改以来,对医疗服务需方的补偿途径主要是鼓励中医药在医疗保险中的应用,文献研究和理论分析发现,以需方为主体的中医药服务补偿政策均已到位,但是需方补偿对中医药发展的促进作用有限。中医药的特殊性、经济原因所致的中医药服务萎缩现象、中医医疗机构面临的西医化问题、中医医务人员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等问题揭示了政府对中医药服务供方补偿的必要性。因此,本研究重点探讨中医药服务供方补偿机制。根据补偿对象不同,供方补偿分为医疗机构补偿和医疗服务补偿。政府对医疗机构补偿仍然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化补偿方式,养人不养事,不利于提高供方的服务积极性,也不利于发挥卫生资源的效率。研究提出按中医服务项目补偿,这种补偿方式有利于提高供方中医药服务积极性,降低财政成本和管理成本,更好的达成财政补偿目的。(4)补偿对象筛选:通过两轮德尔菲法建立补偿对象筛选指标体系由3个一级指标和10个二级指标构成,一级指标包括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应用价值;利用层次分析法确立筛选指标体系权重系数,指标权重表明筛选应首先关注项目的经济价值,其次是其应用价值和社会价值。二级指标分别是项目利润、项日技术劳务价值、项目安全边际率、项目收费标准、项目开展机构数、项目年服务量、项目是否适合在本级机构开展、是否针对常见病、多发病、项目疗效、项目价值。筛选结果显示应该优先补偿绝大多数针灸、推拿项目以及部分骨伤项目。由于按照单个项目补偿的方式操作复杂,执行繁琐,因此,本研究以项目类别为单位打包补偿,即将针灸类、推拿类、中医手法整复类项目优先纳入财政补偿范围(5)补偿标准确定:现阶段无法实现在成本核算基础上,以项目实际成本与收费标准差距作为补偿依据。研究提出以服务量形式进行补偿,将针灸类、推拿类、中医手法整复三类服务包各自的平均收费价格作为财政补偿基点。分别测算三类服务包平均收费价格的10%、20%、30%、40%、50%、60%、70%、80%、100%、150%、200%等12个补偿比例,分析不同补偿比例对政府财政支付能力、医疗服务运营状况、医务人员激励程度的影响,从而确定合理的财政补偿比例。财政支付能力:样本地区县级财政的支付能力存在差异,总体来看,样本地区县级财政能够支付以各类服务包平均收费价格的50%所确定的补偿数额。医疗服务运营状况:补偿服务包收费价格的50%对亏损项目弥补程度最大,能够使县级中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80%以上的亏损中医项目达到保本乃至盈利,补偿50%后,样本县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开展的中医项目平均盈利2.69元、2.00元、0.87元。对医务人员的激励程度:县级中医院三类服务项目补偿50%后,将对提供各类服务的中医人员服务积极性产生激励作用;乡镇卫生院针灸推拿项目补偿50%时,将对提供该类服务的医生服务积极性产生激励作用,中医手法整复项目补偿至60%时将对医务人员产生激励作用。仅从激励系数来看,补偿对村卫生室医生的激励作用较小,补偿至平均收费价格200%时,才会对村医产生激励作用,但由于村医原来的变动工资就很低,激励系数也很低,补偿50%之后,激励系数已经翻倍,因此,补偿将会产生激励作用。总体分析财政补偿比例对样本县县级财政支付能力、亏损项目运营状况、医务人员激励作用等三个方面的影响程度,研究提出将补偿比例设定为:中医手法整复项目包、针灸项目包、推拿项目包各自服务包平均收费价格的50%。(6)支付方式选择:研究认为要首先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估指标体系对医疗机构提供的服务进行评估考核,每半年作为一个评估周期,依据评估考核结果进行分层补偿。考核评估体系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技术水平与业务开展、组织管理等指标,从项目应用规范性、创新性、质量、数量角度进行评价。财政补偿资金建议由国家、省、市、县(市、区)四级财政根据经济发展水平,按比例共同承担。补偿经费拨付采取预付制和后付制相结合的支付方式,由各级政府先行拨付一定数额启动资金,政府定期对项目开展情况进行考核评估后,根据考核结果进行补偿,拨付补偿经费。结论与配套措施我国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开展和运营面临许多问题。与西医服务相比,中医服务项目开展少,项目开展率低;医疗服务收费价格低,许多项目的收费价格无法弥补成本,项目亏损较严重。中医药服务经济效益低成为影响基层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提供中医药服务积极性的主要原因。中医药服务发展需要国家政策、财政及制度等各个方面的扶持。但是财政投入并不与医疗服务发展成正比,要有效发挥财政投入效率,必须设计科学合理的财政补偿机制,包括补偿方式、补偿对象、补偿标准及支付方式。研究认为应该采取补偿中医药服务的方式对中医药进行财政扶持,优先补偿中医针灸类、推拿类、中医手法整复类项目,以促进这些开展广泛、服务量大、需求量大,简便、价廉、有效的服务项目的提供和利用。研究认为将针灸类、推拿类、中医手法整复三类服务包各自平均收费价格的50%作为补偿标准,在县级政府的财政支付能力内,能够弥补80%以上的亏损项目,使其扭亏为盈,获得较好的成本效益,将会激励医务人员提供中医药服务的积极性。同时,财政补偿应该建立在对服务进行评估考核的基础上,根据考核指标体系定期考核医疗机构提供的中医服务,依据考核结果进行分层补偿。采取预付制和后付制相结合的补偿资金支付方式,补偿资金建议由国家、省、市、县(区)四级财政按比例共同承担。主要配套措施:要充分发挥财政补偿的作用,除了设计合理的财政补偿制度外,还需要发挥其它配套措施的补充和保障作用。研究认为主要的配套措施有:(1)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督机制,贯穿于对医疗机构考核评估、补偿资金落实、资金使用管理等各个环节,保证补偿资金落实,充分发挥财政补偿的效果。(2)加大需方补偿及政策倾斜力度,继续促进中医药参与各类医疗保险政策的广度和深度。(3)调整中医药服务收费价格:首先要在充分调研和完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适当调整中医服务项目的收费价格,充分体现中医的真实价值及中医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其次,缩短中医药服务收费价格调整周期,使收费价格与项目实际成本、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物价上涨水平及群众需求相一致。(4)完善中医服务项目成本核算:首先,探索能够体现中医特殊性的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方法;其次,建立完善统一的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系统,提高成本核算分析结果的科学性和可比性。

阳沐乎韧[9](2011)在《注定要与你相伴而行》文中研究指明幸福,是品读好书的一种感受;幸福,是好书给你指点迷津所获得的豁然开朗;幸福,是你的小"豆腐块"登上大雅之堂的激动。幸福,这种感觉能带给人无限美好的回忆。我认识《前进论坛》,品读《前进论坛》,就享有

谭宏旭[10](2016)在《协商民主视角下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问题研究 ——以中国农工民主党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民主党派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要素之一。近年来,民主党派逐渐将工作中心转移到参政议政上来,并通过民主协商、调研报告、政协提案、大会发言、社情民意信息等形式建言献策,推动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和完善。本文以中国农工民主党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为例,运用协商民主、公共治理和公共政策“多源流”理论,研究了民主党派参政议政问题。本文绪论说明了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对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介绍了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指出了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第1章对民主党派、政党协商、参政议政等概念进行界定,并阐述了协商民主、公共治理和公共政策“多源流”理论。第2章介绍了农工党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参政议政工作现状,总结了农工党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参政议政工作的成就和经验。第3章分析了农工党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参政议政存在的问题,探讨了问题产生的原因。第4章针对农工党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参政议政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农工党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参政议政工作的对策建议。结论提出了本文的结论和意义。

二、《前进论坛》2001年总目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前进论坛》2001年总目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责任清单制度的网络舆情政府监控问责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的思路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
        1.3.3 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
    1.4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网络舆情政府监控责任清单制度与问责机制
    2.1 网络舆情政府监控责任清单概述
        2.1.1 责任清单内涵与特征
        2.1.2 责任清单制度价值目的与构建理念
        2.1.3 网络舆情政府监控责任清单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2.2 网络舆情政府监控问责机制概述
        2.2.1 问责机制内涵与特征
        2.2.2 网络舆情政府监控问责机制的理论依据与实践动因
        2.2.3 网络舆情政府监控问责机制的基本要素分析
    2.3 网络舆情政府监控责任清单制度与问责机制关系分析
        2.3.1 责任清单制度是问责机制建设基础
        2.3.2 问责机制是责任清单制度实现的基本手段
        2.3.3 责任清单制度与问责机制是网络舆情政府监控责任体系建设的基础内容
第3章 网络舆情政府监控问责机制的现状问题与成因分析
    3.1 网络舆情政府监控问责机制的主要成效
        3.1.1 网络舆情政府监控组织初具规模
        3.1.2 网络舆情政府监控法律逐步完善
        3.1.3 网络舆情政府监控问责方兴未艾
    3.2 网络舆情政府监控问责机制存在的问题
        3.2.1 网络舆情政府监控责任清单不合理
        3.2.2 网络舆情政府监控责任评价不科学
        3.2.3 网络舆情政府监控责任追究不到位
    3.3 网络舆情政府监控问责机制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3.3.1 网络舆情政府监控责任意识淡薄
        3.3.2 网络舆情政府监控责任制度缺失
        3.3.3 网络舆情政府监控问责程序失范
第4章 网络舆情政府监控问责机制的案例分析及经验启示
    4.1 国外网络舆情政府监控问责机制的经验
        4.1.1 美国:构建明确规范的问责制度清单管理
        4.1.2 新加坡:设置高效完善的问责机构
        4.1.3 日本:具有科学合理的问责实施流程
    4.2 我国网络舆情政府监控问责机制的主要做法—以天津港爆炸案为个案分析
        4.2.1 事件回顾
        4.2.2 发展概况
        4.2.3 舆情分析
    4.3 主要启示
        4.3.1 科学规划网络舆情政府监控问责机制的顶层设计
        4.3.2 积极完善网络舆情政府监控问责机制的责任清单
        4.3.3 合理设计网络舆情政府监控问责机制的运行流程
第5章 基于责任清单制度的网络舆情政府监控问责机制对策
    5.1 网络舆情政府监控责任清单的设计原则与内容构成
        5.1.1 网络舆情政府监控责任清单的设计原则
        5.1.2 网络舆情政府监控责任清单的模式选择
        5.1.3 网络舆情政府监控责任清单的内容构成
    5.2 构建基于责任清单制度的网络舆情监控责任生成机制
        5.2.1 明确网络舆情监控责任的主体对象
        5.2.2 明晰网络舆情监控责任的适用范围
        5.2.3 确保网络舆情监控责任的实施推进
    5.3 完善基于责任清单制度的网络舆情监控责任考核评价机制
        5.3.1 探讨多元网络舆情监控责任考评主体
        5.3.2 构建科学网络舆情监控责任考评指标
        5.3.3 认真组织网络舆情监控责任考评实施
    5.4 严格基于责任清单制度的网络舆情监控责任追究机制
        5.4.1 合理设计网络舆情监控责任追究方式
        5.4.2 科学规范网络舆情监控责任追究程序
        5.4.3 积极探讨网络舆情监控责任问责救济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课题与发表论文

(2)王枕心的乡村建设思想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与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文献资料
        1.2.2 学术史回顾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基本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王枕心的生平
    2.1 研修农学上下求索(1897-1932 年)
    2.2 五年乡建躬身实践(1932-1937 年)
    2.3 抗战救国迎接解放(1937-1967 年)
第3章 王枕心的乡村建设思想
    3.1 减税惠农,促进生产——缓解农村之贫
    3.2 办学智农,改进教育——化解农村之愚
    3.3 培干聚农,推进自治——疏解农村之乱
    3.4 联众强农,增进合作——破解农村之弱
第4章 王枕心的乡村建设实践
    4.1 乡村经济建设
        4.1.1 进行农事实验
        4.1.2 推广信用合作
    4.2 乡村政治与社会建设
        4.2.1 提升公共服务
        4.2.2 恢复乡村秩序
        4.2.3 开展民众运动
    4.3 乡村文化、教育与卫生建设
        4.3.1 举行文娱活动
        4.3.2 普及基础教育
        4.3.3 培训乡建人才
        4.3.4 建设医疗体系
第5章 王枕心乡村建设思想与实践评析
    5.1 王枕心乡村建设思想与实践的成就
        5.1.1 政学合作的乡村建设模式
        5.1.2 全面覆盖的乡村建设方式
        5.1.3 博采众长的乡村建设思路
        5.1.4 详细完备的乡村建设计划
    5.2 王枕心乡村建设思想与实践的不足
        5.2.1 没有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
        5.2.2 没有因地制宜地采取对策
第6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王枕心简谱
附录B 王枕心的着述
附录C 《农村》各期目录一览表

(3)朱兆良与中国现代植物营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依据与意义
    二、研究概述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主要内容
    五、创新之处及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 朱兆良求学及工作经历简介
    第一节 求学之路
        一、小学被迫学习日语
        二、中学打下坚实基础
        三、职业学校苦练技术
        四、大学时期专攻化学
    第二节 主要工作经历
        一、入职土壤研究所
        二、援建古巴科学院
        三、安家淮阴南园大队
        四、潜心科学研究
        五、积极参政议政
    小结
第二章 朱兆良对土壤氮素研究
    第一节 农民丰产施肥经验研究
        一、学习农民丰产施肥经验
        二、研究丰产施肥的科学规律
    第二节 熟制改革与适宜施氮量研究
        一、调查与研究熟制改革后土壤肥料问题
        二、测试水稻全生育期非共生固氮量
        三、研究推荐适宜施氮量方法
    第三节 农田系统化学氮肥迁移研究
        一、太湖地区稻田化学氮肥去向研究
        二、黄淮海平原潮土化肥经济施用研究
        三、农田化学氮肥损失途径的定量研究
    第四节 农田生态系统氮素行为与氮肥高效利用研究
        一、科学研究与农业生产新矛盾
        二、农田氮肥行为与高效利用研究
    小结
第三章 朱兆良对治理农业污染研究
    第一节 考察与分析农业污染现状
        一、考察农业污染现状
        二、分析农业污染产生原因
    第二节 探寻与解决农业污染问题
        一、精准定位中国农业污染治理难点
        二、总结国际控制农业污染经验
        三、提出治理农业污染建议
        四、朱兆良的环保理念
    小结
第四章 朱兆良对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第一节 发现与认识粮食安全危机问题
        一、粮食安全内涵演变
        二、朱兆良对粮食安全危机根源认识
        三、朱兆良对保障粮食安全的路径分析
    第二节 朱兆良对粮食安全问题的学术思考
        一、粮食生产中的肥料问题
        二、粮食的供给问题
        三、粮食的品质问题
    小结
第五章 朱兆良对中国现代植物营养学学科建设的贡献
    第一节 人才培养与机构建设
        一、培养学科发展后备人才
        二、筹建及带领学术课题组
        三、建立新型长期肥料定位试验
    第二节 编写学术专着
        一、主编《中国土壤氮素》
        二、主编《中国农业持续发展中的肥料问题》
    第三节 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
        一、国内学术交流
        二、国际学术交流
    小结
第六章 朱兆良科学贡献与学术风格
    第一节 朱兆良主要的科学贡献
        一、学术研究贡献
        二、经济及社会效益贡献
    第二节 学术风格研究
        一、学术风格形成原因
        二、学术风格构成内容
    第三节 朱兆良学术成功因素分析
        一、家庭的影响
        二、李庆逵的引领
        三、于天仁等重要他人的帮助
        四、个人才智品德与兴趣爱好
    小结
结语
附录一: 朱兆良的学习、工作简历及所获奖励
附录二: 《南京宣言》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4)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及述评
        1.3.1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1.3.2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4.3 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创新点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辨析
        2.1.1 人口老龄化
        2.1.2 老年人口
        2.1.3 老龄社会
        2.1.4 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2.2 基本理论阐释
        2.2.1 产业经济学理论:把握好政府管制的“度”
        2.2.2 福利经济学理论:划分社会福利层次与内涵
        2.2.3 人口转变理论:延迟退休的理论依据
        2.2.4 新公共管理理论:医保经办中管办分离的路径选择
    2.3 小结
3 人口老龄化对中国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影响
    3.1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
        3.1.1 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基本特点
        3.1.2 老年人健康状况自评及人口老龄化趋势
    3.2 中国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3.2.1 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不断完善
        3.2.2 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取得的成效
    3.3 中国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制度设计层面
        3.3.2 基金运行层面
        3.3.3 经办管理层面
    3.4 小结
4 中国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运营情况分析:以大连市为例
    4.1 研究案例及研究数据的选择
        4.1.1 研究案例选择说明
        4.1.2 研究数据的选择
    4.2 参保人群年龄结构老化对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运行的影响
        4.2.1 参保人群年龄结构分析
        4.2.2 参保人群年龄结构老化对个人账户运行的影响
        4.2.3 参保人群年龄结构老化对住院人次率的影响
    4.3 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支情况预测
        4.3.1 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支状况时间序列分析
        4.3.2 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支状况预测分析
    4.4 小结
5 中国部分城市和地区医疗保险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实践
    5.1 上海推行家庭医生制度
        5.1.1 上海人口老龄化深度发展
        5.1.2 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相关措施
    5.2 青岛建立长期护理医疗保险制度
        5.2.1 青岛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
        5.2.2 建立长期医疗护理保险
        5.2.3 制度实施的成效
    5.3 台湾实施总额支付制度
        5.3.1 台湾进入人口高龄社会
        5.3.2 全民健保总额支付改革
        5.3.3 总额支付的实施效果
    5.4 结论与讨论
    5.5 小结
6 典型国家医疗保险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验及启示
    6.1 美国的经验及启示
        6.1.1 美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相对缓慢
        6.1.2 医疗照顾保险采取的应对措施
        6.1.3 美国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6.2 德国的经验及启示
        6.2.1 德国的人口老龄化
        6.2.2 医疗保险采取的应对措施
        6.2.3 德国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6.3 日本的经验及启示
        6.3.1 日本人口高龄化
        6.3.2 日本采取的医疗保险应对措施
        6.3.3 日本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6.4 小结
7 中国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优化及实施步骤
    7.1 医疗保障体系、筹资机制和付费方式的优化设计
        7.1.1 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优化设计
        7.1.2 资金筹措机制的优化设计
        7.1.3 支付方式的优化设计
    7.2 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优化设计
        7.2.1 管理与服务的优化设计
        7.2.2 信息管理方式的优化设计
        7.2.3 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管理的优化设计
    7.3 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优化的实施步骤
        7.3.1 退休人员异地就医联网结算
        7.3.2 建立医养结合的老年照护制度
        7.3.3 实现健康老龄化
    7.4 小结
8 结论与未来研究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未来研究展望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5)基本药物制度对医疗保险患者医疗服务利用和费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框架
        1.3.1 数据来源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基本药物理论界定与制度研究现状
    2.1 基本药物概念与制度
        2.1.1 WHO基本药物概念和作用定位
        2.1.2 各国对基本药物概念的价值认知、应用和实施效果
        2.1.3 中国国家基本药物概念引入和制度建设
        2.1.4 天津市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及发展历程
        2.1.5 现行基本药物制度设计存在的缺陷
    2.2 中国基本药物制度研究现状
        2.2.1 基本药物制度执行效果评价
        2.2.2 基本药物制度安排与机制建设
        2.2.3 基本药物制度执行利益相关者行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天津市医疗服务利用与费用分析
    3.1 天津市基层医疗机构数量增幅明显
    3.2 各级医院医疗服务利用情况
        3.2.1 一级医院门诊慢病患者略有增加
        3.2.2 门诊服务利用量显着增加
        3.2.3 住院服务利用趋势平稳
    3.3 就诊费用变化趋势分析
        3.3.1 门诊次均费用呈现下降趋势
        3.3.2 住院次均费用小幅上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本药物制度对患者门诊分流及费用的影响分析
    4.1 研究样本的选择与研究方法确定
        4.1.1 研究样本选择的标准
        4.1.2 研究方法的确定
    4.2 样本人群的社会人口学信息
    4.3 对患者年总门诊次数未产生影响
        4.3.1 描述性结果
        4.3.2 回归结果
    4.4 对患者门诊年总费用、年药品费用和自负费用均未产生影响
        4.4.1 描述性结果
        4.4.2 回归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本药物制度对患者住院服务利用和费用的影响分析
    5.1 对患者住院次数未产生影响
        5.1.1 描述性结果
        5.1.2 回归结果
    5.2 对患者年总住院天数未产生影响
        5.2.1 描述性结果
        5.2.2 回归结果
    5.3 对患者住院年总费用、年药品费用和自负费用均未产生影响
        5.3.1 描述性结果
        5.3.2 回归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本药物制度定位及执行效果影响机制分析
    6.1 基本药物制度的目的和定位
        6.1.1 基本药物制度设计与目标分析
        6.1.2 基本药物制度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的定位
    6.2 基本药物制度执行效果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分析
        6.2.1 制度顶层设计与模拟及效果评价
        6.2.2 基本药物目录遴选机制与证据使用
        6.2.3 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的根本障碍
        6.2.4 社会公众的制度认知与价值认可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主要结论
        7.1.1 基本药物制度对于促进各级医疗机构有序使用作用不明显
        7.1.2 基本药物制度对于降低患者药品费用和总费用的作用不明显
        7.1.3 基本药物制度对于降低患者自负费用的作用不明显
    7.2 政策建议
        7.2.1 在国家药物政策背景下建设基本药物制度
        7.2.2 再造基本药物目录的遴选机制
        7.2.3 建立短缺药品信息系统破解供应保障难题
        7.2.4 借助医保付费方式改革破解基本药物使用难题
        7.2.5 建立政策模拟和评价机制
        7.2.6 持续进行针对医生的基本药物宣传教育
    7.3 研究创新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二十一世纪前十多年间红学文献研究的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重要红学文献的新发现
二、红学目录、索引的编制
三、作品的整理出版
四、红学资料的整理与汇编
五、红学辞书的编纂及相关论着的出版
六、几点感想

(7)周谷城的世界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选题意义
    2. 研究现状
    3. 研究思路
第1章 周谷城从事世界史研究活动概述
    1.1 第一阶段:20世纪 20-40年代
        1.1.1 苦学英语,勤于译作
        1.1.2 转入科研,编写通史
    1.2 第二阶段(20世纪 50-70年代末)
        1.2.1 建国之初我国世界史教学与研究情况概述
        1.2.2 20世纪 50-60年代对周谷城的批判
    1.3 第三阶段(20世纪 80-90年代)
    1.4 周谷城学术活动与现实政治之间的关系
        1.4.1 周谷城与毛泽东交往情况概述
        1.4.2 政治活动对周谷城学术研究的影响
第2章 周谷城的世界史研究与教学活动
    2.1 周谷城的世界史研究
        2.1.1 成果概述
        2.1.2 周谷城对世界上古史、政治史和文化史的研究
        2.1.3 周谷城对于世界史研究理论方法的探索
    2.2 世界史研究专业机构的成立
    2.3 周谷城世界史教学的主要活动与贡献
        2.3.1 教学活动
        2.3.2 教学特色
        2.3.3 推动中国世界史学科体系的建立
第3章 周谷城《世界通史》的编撰特色与成就
    3.1 20世纪以来中国的世界史编撰活动与成果概述
        3.1.1 20世纪初中国学者编撰世界史的活动与成果概述
        3.1.2 20世纪中后期中国的世界史编撰活动与成果概述
    3.2 周谷城《世界通史》的编撰特色与成就
        3.2.1 独到的编撰体例
        3.2.2 新颖的编撰结构
        3.2.3 广博的历史视野
    3.3 周谷城《世界通史》与同类着作的比较
        3.3.1 与苏联版《世界通史》的比较
        3.3.2 与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的比较
        3.3.3.与齐世荣等主编《世界通史》的比较
    3.4 周谷城《世界通史》成就的评价
        3.4.1 学界对于周着《世界通史》的评议
        3.4.2 周着《世界通史》对于我国世界史教材编撰的启示
        3.4.3 对周着《世界通史》的整体性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周谷城年谱(以周谷城的世界史研究为主线)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8)促进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发展的财政补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发展基层中医药服务的必要性
    1.3 研究现状和研究问题
    1.4. 研究目标
    1.5 本论文的研究框架
第二章 理论研究与文献综述
    2.1 医疗服务补偿理论依据
    2.2 国内外医疗服务补偿研究
    2.3 国外对传统医学的发展策略研究
    2.4 中医药服务补偿相关研究
    2.5 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方法相关研究
第三章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3.1 概念界定
    3.2 资料来源
    3.3 资料分析方法
第四章 样本地区中医药服务提供及运营情况
    4.1 中医药服务提供情况
    4.2 中医服务项目运营情况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财政补偿方式选择
    5.1 中医药财政补偿方式选择
    5.2 政府对中医药服务供方补偿方式选择
    5.3 定性访谈中对补偿方式的研究结果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财政补偿对象筛选
    6.1 财政补偿对象
    6.2 财政补偿筛选指标体系建立
    6.3 确定筛选指标体系权重系数
    6.4 财政补偿对象综合评价
    6.5 中医药服务项目综合筛选结果
    6.6 定性访谈中对补偿对象的研究结果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财政补偿标准确定
    7.1 中医药服务财政补偿标准确定的难点
    7.2 财政补偿标准确定原则
    7.3 财政补偿比例测算
    7.4 补偿比例确定
    7.5 定性访谈中对补偿标准的研究结果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财政补偿支付方式
    8.1 对中医药服务的评估考核
    8.2 财政补偿支付方式
    8.3 定性访谈中对补偿支付方式的研究结果
    本章小结
第九章 讨论与配套政策措施
    9.1 方法学讨论
    9.2 主要研究结果讨论
    9.3 主要研究结论
    9.4 配套措施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附录:本研究所用到的调查问卷、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件

(9)注定要与你相伴而行(论文提纲范文)

读好书, 品尝幸福的滋味
她, 是我前进路上的灯塔
读《前进论坛》, 诗意地活着

(10)协商民主视角下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问题研究 ——以中国农工民主党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1. 选题缘由
        2. 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 国内研究现状
        2.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四) 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1. 论文的创新点
        2. 论文的不足之处
一、相关概念和理论阐释
    (一) 相关概念
        1. 民主党派
        2. 政党协商
        3. 参政议政
    (二) 理论阐释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
        2. 公共治理理论
        3. 社会政策多源流理论
二、农工党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参政议政的现状分析
    (一) 农工党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发展概况
        1. 农工党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的组织发展
        2. 农工党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党员队伍
    (二) 农工党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参政议政体制机制
        1. 参政议政组织职能配置
        2. 参政议政具体工作制度
        3. 参政议政工作流程
    (三) 农工党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参政议政的成就和经验
        1. 参政议政工作成就
        2. 参政议政经验
三、农工党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参政议政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一) 农工党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参政议政存在的问题
        1. 参政议政工作层次仍然较低
        2. 参政议政工作过程仍不顺畅
        3. 参政议政工作的实效和质量仍然不高
        4. 参政议政工作人才队伍仍然匮乏
        5. 参政议政工作后勤保障仍然不足
        6. 社会对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工作认识不足
    (二) 农工党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参政议政存在问题的原因
        1. 参政议政体制不完善
        2. 参政议政机制不健全
        3. 参政议政资源相对缺乏
        4. 民主党派自身建设不足
        5. 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能力薄弱
四、完善农工党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参政议政的对策建议
    (一) 执政党要发挥统一战线作用,完善政党协商制度
        1. 提高领导干部对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认识
        2. 大力支持和倡导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工作
        3. 以党内民主促进多党合作
    (二) 严格落实参政党相关政策,加强参政议政工作保障
        1. 加强党外人士的选拔任用
        2. 完善各项工作保障制度
        3. 充分民主党派保障知情明政权利
    (三) 加强参政党自身建设,激发参政议政工作活力
        1. 加强思想建设
        2. 加强制度建设
        3. 加强理论建设
    (四) 加强人才选拔培训,打造参政议政骨干队伍
        1. 注重吸纳参政议政优秀人才
        2. 加强参政议政能力的培训
        3. 推动参政议政骨干队伍建设
    (五) 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努力建设“党外智库”
        1. 创造有利于参政议政的社会氛围
        2. 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党外智库作用
    (六) 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把握创新共享的时代主题
        1. 坚持地方党委和农工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2. 努力把握创新共享的时代主题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前进论坛》2001年总目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责任清单制度的网络舆情政府监控问责机制研究[D]. 刘雅梅. 湘潭大学, 2019(02)
  • [2]王枕心的乡村建设思想与实践研究[D]. 何辰波. 南昌大学, 2019(02)
  • [3]朱兆良与中国现代植物营养学研究[D]. 慕亚芹.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4]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优化研究[D]. 林森. 东北财经大学, 2017(06)
  • [5]基本药物制度对医疗保险患者医疗服务利用和费用的影响[D]. 丁丽曼. 天津大学, 2017(09)
  • [6]二十一世纪前十多年间红学文献研究的新进展[J]. 苗怀明. 红楼梦学刊, 2017(02)
  • [7]周谷城的世界史研究[D]. 陈丽. 河北大学, 2016(03)
  • [8]促进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发展的财政补偿研究[D]. 窦蕾. 山东大学, 2013(10)
  • [9]注定要与你相伴而行[J]. 阳沐乎韧. 前进论坛, 2011(06)
  • [10]协商民主视角下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问题研究 ——以中国农工民主党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为例[D]. 谭宏旭. 内蒙古大学, 2016(12)

标签:;  ;  ;  ;  ;  

《前进论坛》2001年总目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