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市林业资源开发利用分析

昭通市林业资源开发利用分析

一、昭通市林业资源开发利用浅析(论文文献综述)

杜心如,贾卫国[1](2021)在《云南昭通市竹产业发展策略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从竹资源培育、竹产业加工企业发展、旅游业发展等方面对云南省昭通市竹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指出昭通市竹产业发展存在竹资源产量不高、竹加工企业相对较少、竹文化旅游尚未起步等问题,并结合昭通市竹产业发展进行SWOT分析,提出了"重点发展第二产业,拉动第一产业发展,推动第三产业发展"的昭通市竹产业的策略与具体措施建议。

王春雨[2](2021)在《云南省土地系统脆弱性评价及时空分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土地作为人类生存的载体和生产生活资料来源,通过对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土地所产出的物质资料能够满足人们对于生存发展的需求。土地系统一方面进行着自然演化,一方面接受着人类改造,是一种兼具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双重属性的系统。近年来,云南省用地需求与土地资源的之间矛盾凸显,为追求经济的发展,快速扩张导致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同时工业生产中废水、废弃物过度排放,农业种植时化肥农药过度使用,导致土地污染问题不断暴露,土地系统遭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损毁,进而导致土地系统脆弱性严重。云南省以高原山地为主,人多地少,人地关系紧张,如何协调人地关系,确保区域土地系统稳定,促进土地系统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开展土地系统脆弱性评价、分析其时空分异特征,找出导致土地系统脆弱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了解人类活动对区域土地的干扰和破坏程度,对区域因地制宜出台土地可持续发展政策,更好地保障人地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文的研究对象为云南省土地系统脆弱性,首先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复杂系统理论、自组织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支撑,对土地系统及其脆弱性的概念进行界定,并从系统内部作用和外部作用两个方面分析土地系统脆弱性的形成机理。其次对云南省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系统脆弱性表征进行分析。在构建土地系统脆弱性VSD模型框架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土地系统脆弱性指标权重,通过综合加权求和模型和脆弱度模型测算云南省土地系统脆弱性,并根据其脆弱性进行分级。在此基础上,对云南省土地系统脆弱性进行时空分异研究,首先从暴露度指数、敏感型指数、适应能力指数和脆弱性指数对云南省土地系统脆弱性进行时序变化分析,其次对土地系统脆弱性进行空间变化分析,总结云南省土地系统脆弱性空间分布特征,并运用全局自相关和局部自相关分析土地系统脆弱性的空间集聚特征,最后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甄别对土地系统脆弱性解释力较大的影响因子。总结国内外应对土地系统脆弱性的经验,提出云南省及各区域应对土地系统脆弱性的管理对策。研究结果显示:从时间上来看,2010-2018年云南省土地系统脆弱性整体呈上升趋势。2010年、2015年和2018年云南省土地系统脆弱性指数均值分别为3.1482、3.4661、3.6650,云南省土地系统脆弱性演化速度较快,脆弱程度由较低脆弱演化为中度脆弱。2010-2018年云南省土地系统的暴露度指数总体上呈波动上升趋势;2010-2018年云南省土地系统的敏感性指数总体上呈波动下降趋势,但波动幅度较小;2010-2018年云南省土地系统的适应能力指数总体上呈波动上升趋势。从空间上来看,云南省土地系统脆弱性呈现出从滇西北部向南部地区降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土地系统脆弱性程度较高区域在云南省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地域锁定。从全局Moran’s I指数结果可以看出,其指数值均为正值,说明云南省土地系统脆弱性在空间分布上成显着正相关。由Moran散点图可以看出处于第一象限的格网单元个数逐渐增加,第二、四象限的格网单元个数不断减少,说明云南土地系统脆弱性程度呈上升趋势。2010年、2015年和2018年三期的云南省土地系统脆弱性Lisa集聚图可以看出,“高-高”(H-H)类型主要分布于滇西北地区以及滇中地区和滇东北的部分地区。“低-低”(L-L)类型主要分布在滇西的中部地区、滇南地区以及东部地区。“高-低”(H-L)类型和“低-高”(L-H)类型网格单元分布较少,占比相对较小。地理探测器结果表明,单因子探测结果中暴露度指标对云南省土地系统脆弱性的解释力较大影响因子是废水排放强度、垦殖指数、单位农药使用量;敏感性指标中,对云南省土地系统脆弱性的解释力较大影响因子是年降水量、高程、地质岩性、植被覆盖度;适应能力指标中对云南省土地系统脆弱性的解释力较大影响因子有废水治理处理能力、财政支出、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交互探测结果中,双因子增强占绝大多数,土地系统脆弱性是系统中要素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但各指标因素对土地系统脆弱性的力度不同,有的起到的是加重土地系统脆弱性作用,有的则对土地系统脆弱性产生减缓作用。针对云南省土地系统脆弱性分布特征,本文根据省内区域差异性特点,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因地制宜的管理策略。同时对云南省层面,提出落实国土空间规划、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持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稳固生态安全屏障;加快调整产业布局和结构,转变产业发展模式;建立土地系统实时监管与维护体系等对策建议。

吴成业[3](2021)在《旅游歌曲中的区域意象建构 ——以近70年来云南旅游歌曲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旅游歌曲影响的不断扩大,学术界已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歌曲的创作、作用与功能以及对旅游地的形象塑造与传播等方面,对旅游歌曲本身的文本内容分析以及对具体区域的意象建构分析的研究虽有涉及,但还未进行过多探讨。而旅游歌曲能否真正发挥其效果,其歌词文本中所建构的区域意象发挥了重要作用。云南作为中国旅游歌曲较为丰富和运用旅游歌曲推动区域旅游发展较为成功的地区之一,对其旅游歌曲的专门研究却很少。故文章选择云南旅游歌曲作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近70年来云南旅游歌曲中建构的区域意象进行探讨,以期丰富旅游歌曲在研究内容和研究区域上的多样性。文章以“QQ音乐”“网易云音乐”“酷狗音乐”“酷我音乐”目前中国最常用的四大互联网音乐平台为主,以抖音短视频、新浪微博、百度搜索引擎等其他互联网媒体为辅,结合网友评论与推荐选取235首云南旅游歌曲作为研究样本。基于符号学理论、文化表征理论、意象理论、地理想象理论,运用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可视化法、空间分析法、田野调查法等方法技术提取歌曲样本中运用较多的意象符号,在此基础上对云南旅游歌曲中区域自然意象和人文意象的建构进行分析,并对云南各市(州)的区域自然意象和人文意象的差异性展开相关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云南旅游歌曲样本中运用较多的自然意象符号主要集中在云南的“地形地貌”“水文”“生物”以及“田园风光”等方面,并通过对这些自然意象符号的组合与运用建构了“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江湖广布的水乡泽国”“物种丰富的动植物王国”“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的云南区域自然意象。(2)云南旅游歌曲样本中运用较多的人文意象符号主要集中在云南的“少数民族”“历史与文化”“故乡”以及“社会发展”等方面,并通过对这些人文意象符号的组合与运用建构了“海纳百川的多民族聚居区”“多样化的少数民族形象”“绚丽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源远流长的历史与文化”“心灵与现实的双重‘故乡’”“社会全面发展的彩云之南”的云南区域人文意象。(3)受所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历史发展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云南各市(州)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这也直接体现在各市(州)旅游歌曲样本中区域意象符号的选取和区域意象的建构上。(4)在自然意象建构的差异性方面,丽江市、大理州、迪庆州、保山市、玉溪市、昭通市、怒江州主要以“山水”意象建构为主;普洱市、临沧市、曲靖市、楚雄州主要以“生物”意象建构为主;红河州、德宏州、文山州主要以“田园风光”意象建构为主;昆明市、西双版纳州主要以“气候”意象建构为主。(5)在人文意象建构的差异性方面,迪庆州、临沧市、红河州、昭通市、西双版纳州、德宏州、文山州、楚雄州、怒江州主要以“少数民族风情”意象建构为主;普洱市、保山市、玉溪市、曲靖市主要以“历史与文化”意象建构为主;丽江市主要以“爱情”意象建构为主;大理州主要以“心灵治愈”意象建构为主;昆明市主要以“社会发展”意象建构为主。

王敏[4](2020)在《云南山区土地梯度承载力空间分异及土地开发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土地承载力是衡量土地资源承载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程度的科学依据,是指导国土空间开发、整治,提升区域空间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与约束条件。因此,对于土地承载力的研究一直以来便是学界和政府机构探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特别是中共十九大以后,党中央进一步明确了资源环境承载力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约束性作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试行)》文件的出台,更是强调区域土地承载力对国土空间规划编制重要性。中国是世界上的山区大国,山区面积(包括高原、山地和丘陵)约占国土面积的69%。云南作为我国山区的典型代表,山区面积占比94%。山地垂直地带性和海拔梯度性明显,深刻影响区域土地资源开发、人口空间分布和社会经济发展,提高土地承载能力、优化土地资源开发是云南山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本论文从地理学综合观出发,以云南为研究的空间载体,在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针对云南垂直地带性和海拔梯度性明显的山区区域特征,尝试提出并界定土地梯度承载力的内涵和外延,构建土地梯度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筛选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等为主的方法模型,定量与定性深入分析云南山区土地梯度承载力的空间分异特征,剖析影响土地梯度承载力的因素,探讨土地开发优化类型和对策建议,以期为提高云南山区土地资源承载能力、促进山区人地系统协调发展提供区域理论与实践的有益尝试。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说明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简述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第二章为国内外研究综述。主要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土地承载力和土地开发优化的相关理论研究,分析承载力、土地承载力、土地综合承载力的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并界定土地梯度承载力的内涵和外延,并从地理学的空间观,论述土地梯度承载力评价与土地开发空间优化之间的内在关系,为本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三章为云南山区基础环境特征。从自然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和土地利用现状三个方面分析归纳云南省基础环境特征,为科学合理的筛选构建土地梯度承载力评价方法体系提供客观基础。第四章为云南山区土地梯度承载力空间分异。在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云南垂直地带性和海拔梯度性明显的山区区域特征,筛选构建集成云南土地梯度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定量与定性深入分析云南山区土地梯度承载力的空间分异特征,剖析影响土地梯度承载力的因素。第五章为云南山区土地开发优化类型特征。以土地开发优化为目标,基于土地梯度承载力评价结果,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为主的空间分析法,从县域空间尺度,分析提出云南129个县(市区)土地开发优化类型分区。第六章为云南山区土地开发优化对策建议。结合土地梯度承载力空间分异特征、土地开发优化类型特征,有针对性的提出云南山区土地开发优化对策建议。第七章为研究结论与展望。归纳总结研究的主要结论,就不足之处和后续可改进的地方进行说明,并展望今后可深化研究的方面。

彭鹏[5](2020)在《气-生体系康养旅游资源区的识别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旅游的需求逐步提高,特别是对于康养旅游的需求较大。因此,加快对康养旅游相关理论系统性、整体性的研究十分必要。气-生体系作为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自然环境及其人类社会关系密切,气-生体系康养旅游资源是康养旅游资源的一部分,也是发展康养旅游的重要基础和条件。气-生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功能主要是通过一定区域的生物景观所展示出来,因而气-生体系康养旅游资源与其他旅游资源不同,且由于生物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性特征,本文对气-生体系康养旅游资源进行了相关理论研究,探寻气-生体系康养旅游资源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内在作用机理,建立其识别的体系与方法。云南省地理位置优越,气候适宜,风景秀丽,资源丰富,是生活和旅游的优良之地,特别是逐渐兴起的康养旅游,云南更是拥有巨大的潜力,因此在识别的基础上对云南省气-生体系康养旅游资源进行研究,以期为今后国内外康养旅游发展与开发提供借鉴和参考。(1)文章首先对气-生气体康养旅游资源的相关概念及其特征进行研究。在分析康养旅游和康养旅游资源的概念基础之上,认为气-生体系是指空气与生物群落之间组成的物质循环体系。将气-生体系康养旅游资源初步定义为:气-生体系中能够对人体产生健康、疗养、养生功效,能够吸引旅游者且能够被开发为旅游产品的物质总和。气-生体系康养旅游资源具有综合性与复杂性、区域性、功能性、季节性和可持续性的特征。(2)在气-生体系康养旅游资源的功能研究上,得出其对人体健康具有养生功能、康体功能和其他功能。其中气-生体系康养旅游资源的养生功能主要包括:心理调适功能,即安神静心、降低疲劳感、缓解心理压力的作用;改善心肺功能和增强免疫力的作用。气-生体系康养旅游资源的康体功能主要体现在其能够对人体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血液系统等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其他功能则为维持生态平衡和杀菌净化空气两个方面。(3)在气-生体系康养旅游资源区的识别方法构建中,提出了开发性、保护性、科学性和可行性四大构建原则,对气-生体系康养旅游资源识别的指标进行遴选,基于研究区域范围的差异,将指标的遴选分为省级尺度区域和市(县)尺度区域两种。其中省级尺度区域的遴选指标为气候特征、森林特征和海拔高度三个方面;市(县)尺度区域的遴选主要有植物精气、空气质量和气温三个指标。且对于气-生体系康养旅游资源的识别,应当从大尺度到中(小)尺度的程序,有层次、有目的的进行识别,识别主要用到了遥感影像分析、空气质量指数等方法。(4)在分析云南省基本概况的基础上,对云南省气-生体系康养旅游资源区进行宏观识别,通过对识别指标的初步分析,同时借助ArcGIS 10.2软件叠加分析,最终选定了云南省气-生体系康养旅游资源分布的六大区域,分别为滇东北昭通—曲靖北部片区、滇东南文山—红河片区、滇中楚雄—昆明—玉溪片区、滇西北怒江—大理—丽江片区、滇西南西双版纳—普洱片区、滇西德宏—保山—临沧片区。同时探索性的提出了云南省气-生体系康养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有:构建国内外知名气-生体系康养旅游带、打造不同季节精品气-生体系康养旅游目的地、开发地域特色气-生体系康养旅游产品三大方向。

孙云凤[6](2020)在《土壤康养旅游资源的识别研究 ——以云南省为例》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自然环境质量的不断下降,大众对于身体健康和延年益寿的追求逐渐提高,健康的生活、休闲娱乐和放松方式逐渐成为热潮,康养旅游应运而生,并快速发展。旅游资源是区域进行旅游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旅游资源限定了区域旅游开发的方向和重点,旅游规划与开发必须建立在对旅游资源的科学认识上。因而,康养旅游作为旅游业中的一颗新星,对康养旅游资源进行识别研究,明确康养旅游资源分类和评价,是现今康养旅游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以土壤中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元素作为切入点,从全新的视角出发去识别康养旅游资源,初步界定土壤康养旅游资源的概念,构建土壤康养旅游的识别体系,进行案例地研究,并提出开发利用方向建议。主要结论如下:(1)在参考旅游资源和康养旅游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初步界定土壤康养旅游资源的概念,其概念是指土壤中对人体具有健康、疗养、养生作用的各种物质或元素,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且能够被开发成旅游产品的土壤。(2)土壤的康养功能主要包括直接康养功能和间接康养功能,直接康养功能是土壤中的康养元素直接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间接康养功能是土壤的康养物质或元素通过水体、植物等方式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3)人体与土壤相互作用的关系和途径是土壤实现康养功能的主要方式,在土壤康养旅游资源概念的基础上,分析土壤康养旅游资源的特性,包括康养性、自然性、地域性和时间性。(4)本文以《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17)国家标准作为现有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再认识对象,发现其分类与评价方法并不适用于本文的土壤康养旅游资源识别。(5)在参考本文初步提出的土壤康养旅游资源的概念和特性,以及土壤中康养元素对人体健康的主要功效,初步构建土壤康养旅游资源分类体系和识别指标。土壤康养旅游资源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土壤养生资源,另一类是土壤康疗资源。(6)以云南省作为案例地,依据《全国土壤环境背景值研究概论》和《云南省地球化学地质应用研究》数据,参考本文的云南省康养元素取值范围,利用相关专业软件,提取出云南省土壤康养元素,并通过数据的叠加分析,识别出云南省土壤康养旅游资源类型。并依据云南省土壤康养旅游资源的识别结果,初步提出云南省土壤康养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方向建议。

袁三明[7](2020)在《区域古迹资源开发耦合协调度及空间差异研究 ——以茶马古道云南段沿线为例》文中指出茶马古道是世界上少有的且具有珍贵历史价值的线性遗产,其沿线区域也是南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茶马古道旅游带能够促进沿线区域旅游经济和文化艺术的发展,进而带动社会经济的全面增长。在以往的茶马古道开发研究中,研究对象多为残破的古道遗址,忽视了众多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沿线古迹资源,使得茶马古道的开发存在基础薄弱和资源不足等问题。其次,研究重点主要是旅游开发框架的构建及文物保护措施的制定,其研究方法多为定性描述和政策解读,缺少指标量化过程和定量计算方法,不能揭示交通建设和经济水平等因素对茶马古道开发的具体影响程度。为了使茶马古道旅游带的建设具有科学依据,本文对古道沿线区域做如下研究:首先,对茶马古道云南段沿线各区县的古迹、交通、城镇化和经济等数据进行采集和整理,结合GIS分析方法,构建优势度评价模型,并对各要素优势度进行分析;其次,借助耦合协调模型探究各要素优势度对古迹资源发展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方向,以数据结果证明要素选取的合理性并分析各区县古迹资源开发的突出优势;再次,构建古迹资源开发适宜性的评价模型,使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探究区域古迹资源开发适宜性的自相关程度及空间聚集特征,说明茶马古道旅游带建设的可行性;最后,根据各区县的古迹开发优势及适宜性空间差异,划分古迹资源开发合作区并制定发展类型。以此为区域古迹资源开发和茶马古道旅游带建设提供数据支持与研究参考。论文基于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以县域为研究尺度,所得研究结论如下:(1)古道沿线区县古迹资源优势度普遍较低,交通优势度空间分布差异显着。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区县呈散乱分布,而经济水平高的区县分布较为集中。(2)古迹资源开发要素的选取存在合理性。各开发要素与古迹资源优势度之间存在明显的相互影响关系,其中,交通为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但各要素与古迹资源优势度之间还处于极度不协调的发展阶段。(3)茶马古道旅游带的建设存在可行性。古道沿线区域的古迹资源开发适宜性表现出明显的空间依赖和聚集特征,同时也存在显着的两极分化现象。区域内存在11个合作区和7种发展类型,且合作区中心城市以各州市行政中心为主。

龙元丽,王娟,杨宇明,黄启贵,孙茂盛[8](2019)在《云南昭通市竹类植物资源及开发利用建议》文中认为竹类植物是昭通市北部比较优势突出的生物资源。昭通市位于中国竹子分布的混合竹林带区,复杂的地形地貌、温和湿润的气候条件及多样的土壤类型,孕育了丰富的竹类资源;昭通市自然分布的竹类15属78种,是我国西南地区竹类植物富集区之一。截至2018年底,全市竹林总面积17.19万hm2,占全国竹林面积的0.28%,占全省竹林面积的21.4%,是全国竹资源富集区和云南竹资源最富集地区之一。本文系统地介绍了昭通市竹类植物资源的种类、特点及分布情况,并对其开发利用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沈存[9](2019)在《基于乡村景观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农业公园规划设计 ——以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农业公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城乡居民对于有特色、高水平的农业公园体现出更高的需求,农业公园的景观设计和发展依托于乡村,受乡村自然环境因素的制约和人文环境的影响,反之,农业公园也是传承乡村地域文化的良好载体,对保护乡村地域文化资源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从该视角出发,对农业公园规划设计策略进行研究。本文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首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界定乡村景观、景观资源和农业公园的概念、功能与特性并加以分析,以求系统和清晰地说明农业公园的相关问题。其次,对国内外乡村景观和农业公园的研究发展现状进行整理研究和学习。并分析国内外优秀的相关案例,其后,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乡村景观资源的分类体系,并分别针对原生自然景观资源、生产性景观资源、人工聚落景观资源和非物质景观资源提出相应的评价方法和基于这些乡村景观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农业公园规划与设计的方法。最后,对各项工作进行总结,力求为我国农业公园发展和乡村景观资源的保护利用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

白祖云[10](2018)在《昭通市天麻菌材树种选择研究》文中认为天麻种植是昭通市林下资源开发的重要项目,确定天麻菌材树种选择标准,用以指导天麻菌材基地建设,对天麻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列出十齿花、灯台树等14种天麻菌材常用树种,总结优良天麻菌材树种的特点:速生性、易繁性、耐腐性、广布性及多功能性。依据天麻菌材树种的特点和选择原则,确定天麻菌材树种的主要技术指标为繁殖方式、径生长、高生长、木材耐腐年限、分布海拔和用途,并依此分别确定了天麻菌材基地建设树种、基地配套树种和兼用树种。

二、昭通市林业资源开发利用浅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昭通市林业资源开发利用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云南昭通市竹产业发展策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昭通市竹产业发展现状
    1.1 竹资源现状
    1.2 竹产业加工企业发展状况
    1.3 生态旅游及竹文化旅游发展状况
2 昭通市竹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分析
    2.1 竹资源产量不高
    2.2 竹加工企业相对较少、规模较小
    2.3 竹文化旅游等尚未起步
3 昭通市竹产业SWOT分析
    3.1 优势
    3.2 劣势
    3.3 机遇
    3.4 威胁
4 昭通市竹产业发展策略
    4.1 重点发展第二产业
    4.2 第二产业拉动第一产业发展
    4.3 第二产业推动第三产业发展

(2)云南省土地系统脆弱性评价及时空分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一、关于脆弱性的研究进展
        二、关于生态脆弱性的研究进展
        三、关于土地系统脆弱性的研究进展
        四、综合评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复杂系统理论
        二、自组织理论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二节 土地系统脆弱性及形成机理
        一、土地系统脆弱性相关概念界定
        二、土地系统脆弱性形成机理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
    第一节 自然地理条件
    第二节 经济社会条件
    第三节 云南省土地利用现状
    第四节 云南省土地系统脆弱性表征
第四章 云南省土地系统脆弱性评价
    第一节 土地系统脆弱性评价方法
        一、土地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二、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三、土地系统脆弱性评价方法
    第二节 土地系统脆弱性评价
        一、指标权重计算结果
        二、云南省土地系统脆弱性评价结果分级
第五章 云南省土地系统脆弱性时空分异研究
    第一节 云南省土地系统脆弱性时序变化分析
        一、云南省土地系统暴露度时序变化分析
        二、云南省土地系统敏感性时序变化分析
        三、云南省土地系统适应能力时序变化分析
        四、云南省土地系统脆弱性时序变化分析
    第二节 云南省土地系统脆弱性空间变化分析
        一、探索性时空数据(ESDA)分析方法
        二、空间分布特征
        三、空间自相关分析
第六章 云南省土地系统脆弱性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分析方法与序列选择
        一、分析方法
        二、数据处理
    第二节 云南省土地系统脆弱性影响因素结果分析
        一、因子探测结果分析
        二、交互探测结果分析
第七章 国内外应对土地系统脆弱性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第一节 国外应对土地系统脆弱性的经验借鉴
    第二节 国内应对土地系统脆弱性的经验借鉴
    第三节 对云南省应对土地系统脆弱性的启示
        一、云南省应对土地系统脆弱性的重点、难点和突破点
        二、云南省各区域应对土地系统脆弱性管理对策
        三、云南省应对土地系统脆弱性的政策建议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创新点
    第三节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本人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3)旅游歌曲中的区域意象建构 ——以近70年来云南旅游歌曲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旅游歌曲研究进展
        1.2.2 区域意象研究进展
    1.3 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
        1.3.1 理论基础
        1.3.2 相关概念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样本选取
    2.1 区域概况
    2.2 样本选取
第3章 区域自然意象建构分析
    3.1 区域自然意象的符号分析
    3.2 区域自然意象的建构分析
        3.2.1 地形地貌自然意象建构
        3.2.2 水文自然意象建构
        3.2.3 生物自然意象建构
        3.2.4 田园风光自然意象建构
第4章 区域人文意象建构分析
    4.1 区域人文意象的符号分析
    4.2 区域人文意象的建构分析
        4.2.1 少数民族人文意象建构
        4.2.2 历史与文化人文意象建构
        4.2.3 故乡人文意象建构
        4.2.4 社会发展人文意象建构
第5章 自然意象建构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5.1 以“山水”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5.1.1 丽江市
        5.1.2 大理州
        5.1.3 迪庆州
        5.1.4 保山市
        5.1.5 玉溪市
        5.1.6 昭通市
        5.1.7 怒江州
    5.2 以“生物”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5.2.1 普洱市
        5.2.2 临沧市
        5.2.3 曲靖市
        5.2.4 楚雄州
    5.3 以“田园风光”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5.3.1 红河州
        5.3.2 德宏州
        5.3.3 文山州
    5.4 以“气候”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5.4.1 昆明市
        5.4.2 西双版纳州
第6章 人文意象建构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6.1 以“少数民族风情”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6.1.1 迪庆州
        6.1.2 临沧市
        6.1.3 红河州
        6.1.4 昭通市
        6.1.5 西双版纳州
        6.1.6 德宏州
        6.1.7 文山州
        6.1.8 楚雄州
        6.1.9 怒江州
    6.2 以“历史与文化”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6.2.1 普洱市
        6.2.2 保山市
        6.2.3 玉溪市
        6.2.4 曲靖市
    6.3 以“爱情”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6.4 以“心灵治愈”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6.5 以“社会发展”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云南旅游歌曲样本歌词文本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4)云南山区土地梯度承载力空间分异及土地开发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2.1 研究方法
        1.2.2 技术路线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1.3.1 研究内容
        1.3.2 创新之处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1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1 相关概念界定
        2.1.2 理论基础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2.1 土地承载力研究进展
        2.2.2 土地开发优化研究进展
        2.2.3 相关研究评述
第3章 云南山区基础环境特征
    3.1 自然资源环境特征
        3.1.1 地理区位条件特殊
        3.1.2 自然环境错综复杂
        3.1.3 自然资源丰富多样
    3.2 经济社会发展特征
        3.2.1 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
        3.2.2 社会发展进程总体平稳
        3.2.3 交通运输能力不断提升
    3.3 土地利用现状特征
        3.3.1 国土面积相对较大
        3.3.2 土地利用类型多样
        3.3.3 梯度分布差异明显
第4章 云南山区土地梯度承载力空间分异
    4.1 土地梯度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筛选
        4.1.1 数据来源
        4.1.2 评价指标体系筛选
    4.2 土地梯度承载力评价方法构建
    4.3 土地梯度承载力评价实证分析
        4.3.1 土地梯度承载力本底评价
        4.3.2 土地梯度承载力状态评价
        4.3.3 土地梯度承载力潜力评价
        4.3.4 土地梯度承载力综合评价
    4.4 土地梯度承载力影响因素
第5章 云南山区土地开发优化类型特征
    5.1 土地开发优化方法构建
        5.1.1 三维魔方法
        5.1.2 聚类分析法
        5.1.3 二维关联矩阵法
    5.2 土地开发优化结果分析
        5.2.1 土地利用功能分区
        5.2.2 土地利用发展分区
        5.2.3 土地利用综合分区
第6章 云南山区土地开发优化对策建议
    6.1 因地制宜发展,差别化制定政策
    6.2 优化空间布局,切实保护耕地
    6.3 合理配置资源,集约利用土地
    6.4 “三效”均衡发展,保障生态安全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主要结论
    7.2 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5)气-生体系康养旅游资源区的识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气-生体系康养旅游资源的界定与特征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康养旅游
        2.1.2 康养旅游资源
        2.1.3 气-生体系康养旅游资源
    2.2 气-生体系康养旅游资源特征
        2.2.1 综合性与复杂性
        2.2.2 区域性
        2.2.3 功能性
        2.2.4 季节性
        2.2.5 可持续性
第3章 气-生体系康养旅游资源的功能
    3.1 自然环境与人体健康之间关系的认识
        3.1.1 自然环境对人体健康的积极影响
        3.1.2 自然环境对人体健康的消极影响
    3.2 气-生体系康养旅游资源的养生功能
        3.2.1 心理调适功能
        3.2.2 改善心肺功能
        3.2.3 增强免疫能力
    3.3 气-生体系康养旅游资源的康体功能
        3.3.1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3.3.2 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3.3.3 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3.3.4 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3.3.5 其他康体功效
    3.4 气-生体系康养旅游资源的其他功能
        3.4.1 维持生态平衡
        3.4.2 杀菌净化空气
第4章 气-生体系康养旅游资源区的识别方法构建
    4.1 构建原则
        4.1.1 市场性原则
        4.1.2 保护性原则
        4.1.3 科学性原则
        4.1.4 可操作性原则
    4.2 气-生体系康养旅游资源区识别的指标遴选
        4.2.1 省级尺度区域
        4.2.2 市(县)级尺度区域
    4.3 气-生体系康养旅游资源区识别的程序与方法
        4.3.1 识别的程序
        4.3.2 识别的方法
第5章 案例研究-云南省气-生体系康养旅游资源区的识别
    5.1 云南省概况
        5.1.1 自然环境
        5.1.2 社会经济环境
        5.1.3 康养旅游发展现状与问题
    5.2 云南省气-生体系康养旅游资源区的初步识别
        5.2.1 宏观识别气-生体系康养旅游资源区的必要性
        5.2.2 关键指标识别
        5.2.3 识别结果
    5.3 云南省气-生体系康养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方向
        5.3.1 构建国内外知名气-生体系康养旅游带
        5.3.2 打造不同季节精品气-生体系康养旅游目的地
        5.3.3 开发地域特色气-生体系康养旅游产品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与论文成果
致谢

(6)土壤康养旅游资源的识别研究 ——以云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立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立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土壤康养旅游资源的界定
        1.2.1 康养旅游
        1.2.2 旅游资源
        1.2.3 土壤康养旅游资源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康养旅游研究
        1.3.2 国内康养旅游研究
        1.3.3 土壤康养旅游相关研究
    1.4 文献研究评述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第2章 土壤的康养功能
    2.1 土壤元素康养功能
        2.1.1 土壤中微量康养元素
        2.1.2 土壤中常量康养元素
    2.2 间接康养功能
        2.2.1 土壤-水体
        2.2.2 土壤-植物
        2.2.3 土壤-辐射
        2.2.4 土壤-磁场
第3章 土壤康养旅游资源的特性
    3.1 人体与土壤的相互作用
        3.1.1 人体与土壤相互作用的关系
        3.1.2 人体与土壤相互作用的途径
    3.2 土壤康养旅游资源的特性
        3.2.1 自然性
        3.2.2 地域性
        3.2.3 时间性
        3.2.4 康养性
第4章 土壤康养旅游资源识别方法探讨
    4.1 现有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方法对土壤康养旅游资源的适用性分析
        4.1.1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
        4.1.2 《国标》对土壤康养旅游资源的适用性分析
    4.2 土壤康养旅游资源分类体系构建
        4.2.1 土壤康养旅游资源分类原则
        4.2.2 土壤康养旅游资源分类体系
    4.3 土壤康养旅游资源的识别指标遴选
    4.4 土壤康养旅游资源的识别方法
        4.4.1 土壤康养元素的识别
        4.4.2 土壤康养旅游资源类型的识别
第5章 案例分析--云南省土壤康养旅游资源的识别
    5.1 云南省概况
        5.1.1 自然环境
        5.1.2 社会环境
        5.1.3 旅游发展
    5.2 数据来源及处理
    5.3 云南省土壤康养元素的识别
        5.3.1 土壤康养氟元素
        5.3.2 土壤康养铬元素
        5.3.3 土壤康养钾元素
        5.3.4 土壤康养磷元素
        5.3.5 土壤康养锰元素
        5.3.6 土壤康养钼元素
        5.3.7 土壤康养镍元素
        5.3.8 土壤康养铁元素
        5.3.9 土壤康养铜元素
        5.3.10 土壤康养锡元素
        5.3.11 土壤康养锌元素
    5.4 云南省土壤康养旅游资源类型的识别
        5.4.1 土壤养生资源
        5.4.2 土壤康疗资源
    5.5 云南省土壤康养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方向建议
        5.5.1 打造土壤康养旅游特色项目
        5.5.2 开发土壤康养旅游新产品
        5.5.3 突出土壤的康养功能
        5.5.4 多种土壤康养旅游产品联合开发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课题项目和学术成果
致谢

(7)区域古迹资源开发耦合协调度及空间差异研究 ——以茶马古道云南段沿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茶马古道开发的相关研究
        1.2.2 耦合协调关系的研究现状
        1.2.3 ESDA在空间差异研究中的应用
    1.3 研究内容和框架
        1.3.1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2 研究框架
        1.3.3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古迹资源开发的研究方法与理论基础
    2.1 研究方法
    2.2 古迹资源评价模型
        2.2.1 古迹点密度
        2.2.2 区域旅游资源影响度
        2.2.3 古迹资源优势度
    2.3 交通优势度评价模型
        2.3.1 公路网络密度
        2.3.2 交通干线影响度
        2.3.3 区位优势度
        2.3.4 交通优势度
    2.4 城镇化与经济综合水平评价模型
        2.4.1 城镇化水平
        2.4.2 经济综合水平
    2.5 耦合协调模型
        2.5.1 耦合度
        2.5.2 耦合协调度
    2.6 古迹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模型
    2.7 ESDA空间分析方法
        2.7.1 全局Moran's I指数
        2.7.2 局部Moran's I指数
        2.7.3 Getis-Ord Gi指数
第三章 古迹资源开发要素评价
    3.1 研究区域概况
        3.1.1 研究区域界定
        3.1.2 地形气候
        3.1.3 古迹资源
        3.1.4 交通建设
        3.1.5 经济人口
    3.2 数据来源
    3.3 区县古迹资源评价
        3.3.1 古迹点密度分析
        3.3.2 区域旅游资源影响度分析
        3.3.3 古迹资源优势度分析
    3.4 区县交通优势度评价
        3.4.1 公路网络密度分析
        3.4.2 交通干线影响度分析
        3.4.3 区位优势度分析
        3.4.4 交通优势度分析
    3.5 区县城镇化与经济水平评价
        3.5.1 城镇化空间格局分析
        3.5.2 经济综合水平分析
第四章 古迹资源开发耦合协调研究
    4.1 古迹资源优势度与交通优势度耦合协调研究
    4.2 古迹资源优势度与城镇化水平耦合协调研究
    4.3 古迹资源优势度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研究
第五章 古迹资源开发适宜性空间差异与发展规划研究
    5.1 古迹资源开发适宜性空间差异研究
        5.1.1 全局自相关空间差异分析
        5.1.2 局部自相关空间差异分析
    5.2 古迹资源合作开发规划研究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附录B 攻读硕士期间获奖情况
    附录C

(8)云南昭通市竹类植物资源及开发利用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昭通市竹类资源
    1.1 竹林面积
    1.2 主要竹种及其资源量
    1.3 北部8县的主要竹种资源
2 昭通市竹种名录
3 竹资源开发利用建议
    3.1 坚持合理布局、突出资源特点的原则
    3.2 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撑,加快笋竹产品全产业链建设

(9)基于乡村景观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农业公园规划设计 ——以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农业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十九大召开以来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推进
        1.1.2 三区三线为统筹的多规合一
        1.1.3 农业公园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1.2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技术路线
    1.3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2 国内外研究及发展现状
    2.1 概念与内涵
        2.1.1 乡村景观
        2.1.2 观资源
        2.1.3 农业公园
    2.2 乡村景观资源研究现状
        2.2.1 国外乡村景观资源研究
        2.2.2 国内乡村景观资源研究现状
    2.3 农业公园研究及发展现状
        2.3.1 国外休闲农业发展
        2.3.2 国内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2.4 研究总结
3 案例分析
    3.1 谢尔比农业公园
        3.1.1 公园概况
        3.1.2 借鉴意义
    3.2 美国Overlook农场
        3.2.1 公园概况
        3.2.2 借鉴意义
    3.3 英国峰区国家公园
        3.3.1 概况
        3.3.2 借鉴意义
    3.4 法国瓦兹(Oise)区域自然公园
        3.4.1 项目概况
        3.4.2 借鉴意义
    3.5 台湾宜兰县香格里拉休闲农场
        3.5.1 项目概况
        3.5.2 借鉴意义
    3.6 比利时波克莱克露天博物馆
        3.6.1 项目概况
        3.6.2 借鉴意义
4 基于乡村景观保护与利用的农业公园规划设计方法
    4.1 场地概况
        4.1.1 场地区位
        4.1.2 设计范围
        4.1.3 场地内部GIS分析
    4.2 场地内部景观现状
        4.2.1 场地内部自然景观现状
        4.2.2 场地内部人工景观现状
    4.3 场地内乡村景观资源分类及评价
        4.3.1 乡村景观资源分类
        4.3.2 场地内乡村景观资源评价
    4.4 设计原则和目标
        4.4.1 设计原则
        4.4.2 设计目标
    4.5 乡村景观保护与利用策略
        4.5.1 原生自然景观资源—生态优先、科学评估
        4.5.2 生产性景观资源—因地制宜、分类利用
        4.5.3 人工聚落景观资源—综合评价、合理改造
        4.5.4 非物质景观资源—景文结合、融入体验
    4.6 分区设计
        4.6.1 东入口景观区
        4.6.2 基本农田保护区
        4.6.3 退耕还林斑块区
    4.7 专项规划
        4.7.1 竖向规划
        4.7.2 水景专项
        4.7.3 道路系统规划
        4.7.4 节事活动规划
        4.7.5 植物规划
        4.7.6 用地平衡表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附件

(10)昭通市天麻菌材树种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昭通市天麻菌材常用树种
3 优良天麻菌材树种的特点
    3.1 速生性
    3.2 易繁性
    3.3 耐腐性
    3.4 广布性及多功能性
4 天麻菌材主要树种选择原则
    4.1 可持续发展原则
    4.2 集约经营原则
    4.3 适地适树原则
    4.4 风险最小化原则
5 天麻菌材树种的主要技术指标
6 天麻菌材主要栽培树种的确定
    6.1 天麻菌材基地建设树种
    6.2 天麻菌材基地与天麻种植基地配套树种
    6.3 天麻菌材的兼用树种

四、昭通市林业资源开发利用浅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昭通市竹产业发展策略分析[J]. 杜心如,贾卫国. 中国林业经济, 2021(05)
  • [2]云南省土地系统脆弱性评价及时空分异研究[D]. 王春雨.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3]旅游歌曲中的区域意象建构 ——以近70年来云南旅游歌曲为例[D]. 吴成业.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4]云南山区土地梯度承载力空间分异及土地开发优化研究[D]. 王敏.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气-生体系康养旅游资源区的识别研究[D]. 彭鹏.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土壤康养旅游资源的识别研究 ——以云南省为例[D]. 孙云凤.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区域古迹资源开发耦合协调度及空间差异研究 ——以茶马古道云南段沿线为例[D]. 袁三明.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4)
  • [8]云南昭通市竹类植物资源及开发利用建议[J]. 龙元丽,王娟,杨宇明,黄启贵,孙茂盛. 世界竹藤通讯, 2019(06)
  • [9]基于乡村景观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农业公园规划设计 ——以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农业公园为例[D]. 沈存.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10]昭通市天麻菌材树种选择研究[J]. 白祖云. 林业调查规划, 2018(05)

标签:;  ;  ;  ;  ;  

昭通市林业资源开发利用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