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等院校的文化责任

论高等院校的文化责任

一、论高等学校的文化责任(论文文献综述)

教育部[1](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李响[2](2020)在《地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以河南省高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人文素质教育一直是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面对新时代的政策导向和现实问题,人文素质教育需要进行特色鲜明和深度突破的变革,以推动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满足社会转型对人才素质的需求与期待。同时,随着“文化强国建设”和“坚定文化自信”理念的提出,高校的文化传承创新职能被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也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对于地方高校来说,意蕴深厚、内涵丰富的优秀地域文化资源具有可贵的人文教育开发价值,因此,地方高校可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承担文化传承的责任、建设文化强国的历史使命联系起来,从而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和文化育人功能,推进人文素质教育变革发展,促进高校特色文化建设,推动优秀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明确“人文素质教育”“地域文化”“地方高校”等核心概念,并在高等教育文化功能理论和高校文化传承创新职能理论的指导下,从人文素质教育发展和地域文化传承的相互关系,以及优秀地域文化的人文教育功能和价值方面,论证地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地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必要性,同时,从政策指引、文化资源现实条件、有效途径三方面分析了可行性。因此,通过对必要性与可行性的分析,能肯定地域文化对地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明确为何及如何将地域文化融入地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从而实现二者的双向互动。本研究以处于历史悠久、地域文化资源丰富的河南省高校为例,选取了四所位于不同城市且具有一定办学实力的本科院校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考察、访谈调研、资料收集,归纳当前河南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地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五项成效,即在育人理念中强调地域文化价值、在部分专业中开设地域文化人文课程、组织地域文化主题的校园活动、在校园建设中引入地域文化元素、依托研究成果丰富人文教育资源。同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分析了地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有效传承、发展地域文化的影响因素。基于理论分析与实证调研,本文以现状问题与做法成效为导向,从地域文化的人文教育功能及融入地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形式出发,提出地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地域文化传承、发展的对策及建议。第一,推进地方高校与本地社会内外联动,提高高校管理层对地域文化传承发展的规划方案制定工作的重视程度,积极与政府部门建立密切联系,获取相应社会保障,形成地域文化传承发展合力;第二,地方高校要革新教学体系,发挥人文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挖掘优秀地域文化的育人资源,开发地域文化校本教材,优化人文课程体系建设,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提升地域文化育人的实效;第三,要充分利用人文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整合校内资源,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地域文化主题的人文教育第二课堂体系,扩大地域文化宣传教育途径和覆盖面;第四,在校园景观中融入地域文化特色元素,为高校传承地域文化营造良好的特色校园文化氛围;第五,建立合理完善的地域文化教育教学的相关考核评价制度和保障制度,促进地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为优良持久。

李森,彭兰[3](2020)在《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社会责任》文中提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担负着更多的社会责任。只有让他们履行好这些责任,才能更好地培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时代新人。以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新要求、思政课教师独特的社会角色和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为依据,从党和国家对思政课教师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的要求出发,提出思政课教师的社会责任主要有政治责任、道德责任、文化责任和教学责任。政治责任是思政课教师社会责任的根本,道德责任是思政课教师社会责任的底线,文化责任是思政课教师社会责任的基础,教学责任是思政课教师社会责任的核心。思政课教师要发挥主体作用,通过教学、宣讲、研究、学习等方式践行这些社会责任。

邱一平[4](2019)在《A高校出版社履行社会责任研究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视角》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出版单位从2009年开始体制改革,截至目前全国108家高校出版社已全部转为企业。“企业化”加“市场化”的结果必然要求出版社发展成为兼具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出版企业。我国高校出版社一直是服务于国家战略、科研教学的中坚力量,其是否切实履行好社会责任直接关系到国家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持续进步。高校出版社的社会责任与政府管理、高校利益、出版社利益、员工福利等各方面密切相关,并相互依存。在目前情况下,强化高校出版社的社会责任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关系契约理论以及激励理论,结合高校出版社的特点,通过对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调查与研究,探析目前A校出版社在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讨论与此相关的解决对策。本文通过深度访谈、实证分析等研究方法,对目前A校出版社对政府、A校、员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社会责任履行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首先本文将高校出版社的社会责任定义为,为国家战略服务,为高校科研前沿服务,为聘用制员工拓宽晋升渠道服务的社会责任,努力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本文的研究结论为,A校出版社在当前形势下,积极践行了高校出版社的社会责任,但仍存在如下问题:1.服务国家战略的责任意识还需加强。这主要体现在党政文化类主题出版选题开发不足与版权输出量不足,并且品种单一。2.服务高校科研教学责任意识不足,精品教材与专着有限,并且图书定价和出书价格超出师生的心理预期。3.在履行人员福利社会责任方面,聘用制员工的福利分配和晋升渠道仍需改善。4.为保障高校出版社正常履行社会责任,还缺少与社会责任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应的管理监督机构。对此,本文针对A校出版社履行社会责任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1.积极践行出版政治责任和文化责任。2.提高为高校科研教学服务的责任意识。3.拓宽人才晋升渠道;第四,建立健全高校出版社履行社会责任的内外部保障机制。本研究将为A校出版社乃至全国各高校出版社在未来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汤颖[5](2019)在《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研究 ——以江苏省13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规模虽越来越大,但在培养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间却存在着明显差距,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的结构性矛盾不断凸显,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短缺已严重阻碍了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归根结底,这种矛盾是因高校专业结构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不吻合引起的,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高度同构性。因而,可借鉴经济领域供给侧改革的调控性思维,促使定位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不断优化专业设置,从而提高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供给质量与供给效率。基于以上认识,选取江苏省13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为研究对象,通过定量分析、文献研究等方法,探求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优化路径。通过对江苏省13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学科门类设置、专业类设置、专业布局及专业布点等几个指标的定量分析发现,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困境主要体现在:专业设置贪大求全,低成本专业增长过快;同质化竞争严重,专业特色不明显;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脱节;专业布局不合理,专业群集聚效应难以彰显;专业内涵建设不足。这是由政府、社会及高校三大高等教育供给主体共同造成的。从政府层面看:政府行政权力冲击着高校专业设置自主权;相关法律及资金适时供给乏力;有效而完善的专业评估体系匮乏;有关专业前景预测性不足。从社会层面来看:企业、行业参与意识薄弱;社会对人才需求信息的反馈具有滞后性;社会资金支持力度不够。从高校层面来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普遍存在定位意识缺失,价值取向偏差及质量观念淡薄的问题。为进一步提高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供给质量与供给效率,立足对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困境及其成因分析的同时合理吸取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及改革开放后我国大学本科在专业设置与调整方面积累的诸多经验与教训。总的来说,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应遵循如下原则: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原则;强调预测的前瞻性原则;注重规模与效益的和谐发展原则;凸显差异化的特色性原则;与学科建设保持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政府、社会与高校这三大高等教育供给主体应共同发力。具体地,政府层面上,应界定政府权力,规范政府角色,落实并完善高校办学自主权;建立人才供求与专业设置的预测预警机制;建立并完善综合性的专业质量监管体系。社会层面上,充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企业等用人单位以及其他社会力量对高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作用。高校层面上,应坚持科学而合理的办学定位;建立健全预警及退出机制;提高专业与产业的适应性与协调性,培育特色专业并形成集群效应;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杨荣[6](2019)在《论高等学校的问责文化》文中认为近年来,“质量”、“问责”、“绩效”等术语在世界高等教育改革政策与文献中频繁出现。高等学校已经逐渐从原来的“象牙之塔”成为“大众之厦”,这意味着高等学校面临的压力与挑战已不仅限于简单的“高深知识”范畴,社会公众对高等学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此情况下,深层次“文化的力量”已经成为保障高等学校公平与效率,推动高等教育进步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尤其在我国强调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高等学校问责的有效实施需要更加民主、宽容的文化土壤。本研究以高等学校的问责文化为研究对象,依据受普遍认可的文化四层次理论,将其按照从内到外、由里及表的变化规律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四个层次。通过这四个层次的分析,试图从文化的层面去解读高等学校问责,建构高等学校问责文化的理想图景,以此来保障高等学校与利益相关者更好地履行使命与责任,实现高等学校问责的有效性和长效性。本研究主体内容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高等学校问责的精神文化是指在社会文化背景下,利益相关者应遵循的问责意识与理念等一切精神成果的总和,是高等学校问责文化的核心。从结构上来看,依据精神文化由理想、认知、价值和情感这四种成分构成,高等学校问责精神文化也分别从这四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二,高等学校问责的制度文化不是一种制度或文化的单纯分析,而是指制度与文化的理性结合,即价值观念、道德伦理、认知理想和制度的规范、规则的内在统一。具体包括全面协调高等学校问责的相关制度与统筹兼顾高等学校问责的组织机构,意在有形的制度或实体机构中渗透无形的精神内涵。第三,高等学校问责的行为文化是受精神文化所支配,由制度文化所约束,以物质文化为基础所形成的特定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的积淀,是高等学校问责文化的行为导向与活的载体。本研究基于行为模式、行为主体、行为路径这三个视角对其进行剖析,旨在将高等学校问责的精神和制度付诸于行动和实践。第四,高等学校问责的物质文化指可以保障高等教育质量、推进高等学校问责过程的物质成果与新兴技术的总和。物质本身并不是文化,而物质文化不单指一种“物质”,也不是单纯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与组合,它更强调一种文化或文明状态。具体包括政府的相关财政投入保障、高校的基础设施建设保障与社会的资源保障与文化传播。

刘明亮[7](2016)在《基于新形势下的高校教师文化责任担当研究》文中认为高校教师队伍是高校文化生态系统中的第一资源,在完成文化优质传承和创新、确保文化先进性的使命中,教师的作用不可或缺。针对高校教师在文化责任担当方面的意识、动机、目标、行为等缺失,加强对教师具备扎实的文化素养、提升教学改革创新能力、掌握传播先进文化本领、增强优秀学风引领意识等措施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张琦[8](2016)在《当代大学教师的文化责任担当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学是培育人才的摇篮,是孕育文化、发展文化、传播文化的核心基地。大学作为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与人类社会的进步有着不可割裂的内在联系。大学教师在我国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可替代的,其是掌握先进科学技术与专业知识的精英人才,肩负着创造文化、传播文化的神圣使命。而文化的首要特征是历史继承性,这种历史继承性需要大学教师的传承,因此大学教师不仅要向青年学生传递先进的技术与知识,同时还要承担起传递精神文化的历史重任,向一代又一代的大学生阐释优秀文化的内涵与意义。大学教师应用辩证的思维去质疑和反思文化,要用严谨得学术精神去创造和传播文化,使自身成为学生学习文化、践行文化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从而促进大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大学教师也只有不断地增强文化责任与担当意识,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出自身文化创造和传播的作用与能力。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命题与缘起。这一部分列举了论文研究的背景、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从而为后续部分的研究奠定基础。第二部分:大学教师文化责任担当的理论解读。第二部分重点对于大学教师文化责任的内涵、大学教师践行文化责任必备的素养以及培养大学教师文化责任的紧迫性进行了论述,为课题的研究扫清了理论上的障碍。第三部分:当前我国大学教师文化责任担当的不足及成因。在不足方面研究发现主要表现为文化责任担当意识欠缺以及文化责任担当能力不足。其次论述了我国大学教师文化责任缺失的归因,包括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西方文化的渗透以及教师队伍自身存在的认知偏差等三个方面,从而为第四部分的研究指明方向。第四部分:促进大学教师文化责任担当的路径选择。结合前文的研究尝试从政府、学校、教师自身三个路径促进大学教师的文化责任担当,并提出具体对策,力求为当前我国大学教师文化责任的担当以及大学事业的发展贡献微薄之力。

谢婧[9](2015)在《高校图书馆文化责任及其实现》文中认为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家文化建设和提高全民族文化素养的任务之中。文章从文化积累、文化整合、文化传播、文化教育等方面阐述了高校图书馆文化责任的内容,提出了实现高校图书馆文化责任的策略与途径。

陈文海[10](2015)在《高等职业院校德育体系自组织建构研究 ——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为个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高职院校正从传统的规模扩张转向体系建设和内涵发展的新阶段,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成为新时期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和转型升级的关键。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不只是专业技能的提高,更有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高职院校该如何“立德树人”,成为新时期高职教育改革、发展和转型升级的核心问题。本研究正是建立在求解“高职院校如何‘立德树人’”这一问题的基点上,从现实中高职院校德育体系存在的“他组织困境”为起点,尝试运用自组织理论解析高职院校德育体系自组织建构的影响因素和内在逻辑,并以广东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大德育体系建构的个案为蓝本,探讨高职院校德育体系自组织建构的目标趋向,建构原则和实践策略,以期为高职院校德育改革创新和体系建构提供参考。本研究的第一部分(第二章)开篇是“提出问题”。以高职院校德育体系建构的现实图景为立论前提,通过调查、访谈和观察,梳理当前高职院校德育体系建设的现状和“他组织困境”,分析了“他组织困境”的表现和成因,指出高职院校德育体系自组织建构是摆脱现实困境的需要,是德育体系自身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全面加强内涵建设的自觉回应。本研究第二部分(第三、第四章)中篇为“分析问题”。以自组织理论为分析框架,从理论探析和个案剖析两部分,对高职院校德育体系自组织建构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在理论探析部分,先进行整体的趋势分析,再进行静态的因素分析,然后进行动态的机制分析,深入探讨高职院校德育体系自组织建构的可能思路、内外部影响因素和内在机制。在个案剖析部分,以广东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大德育体系”建构的历程为个案,分析其德育体系从他组织阶段到混沌过渡阶段再到自组织阶段的建构历程、做法和经验,从实践中生成理论,并用以指导新的实践。本研究第三部分(第五章)尾篇求“解决问题”。以上述理论分析和实践考察的研究结果为依据,提出高职院校德育体系自组织建构的目标趋向是正效、高效和长效“德育场”,并探讨了高职院校德育体系自组织建构的六个基本原则和四个实践策略,以为实践提供参考。本研究最后进行全面的总结,并归纳出以下主要结论:第一,当前高职院校德育体系建构逐步引起重视,但依然普遍存在着“他组织困境”。高职院校德育体系建构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院校外部政府对高校的管理体制制约、院校自身主体性缺失是主要原因。第二,高职院校德育体系受到外部和内部复杂因素的影响,其中发挥序参量支配作用的因素是大学“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第三,开放与差异是高职院校德育体系自组织建构的基本条件,变量间竞争与协同的非线性作用是德育体系自组织建构的基本动力,混沌与生成是德育体系自组织建构的目标,渐变与突变是德育体系演化发展的基本途径,而整体与具体是德育体系自组织建构的基本方法。第四,自组织的建构方法是一种以自组织为主,他组织为辅的整合的建构方法。要通过自组织的方式建构自组织德育体系。实践中要结合高职特点,推进四重转变: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从教学体系向实践体系转变,从实践体系向文化体系转变,从管理体系向治理体系转变,建构“五位一体”德育场。

二、论高等学校的文化责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高等学校的文化责任(论文提纲范文)

(2)地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以河南省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导言
    (一)研究背景
        1.人文素质教育变革的时代需要
        2.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的迫切性
        3.高校承担文化传承使命的召唤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研究综述
        1.地域文化在地方高校教育中的价值研究
        2.地域文化在地方高校教育中的应用领域
        3.地域文化融入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研究
        4.地方高校服务地域文化建设与传承发展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五)概念界定
        1.人文素质教育
        2.地域文化
        3.地方高校
    (六)理论基础
        1.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
        2.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
二、地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传承发展地域文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必要性
        1.地域文化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宝贵资源
        2.人文素质教育是传承地域文化的重要平台
        3.地域文化具有独特的人文教育功能和价值
    (二)可行性
        1.地方高校传承发展地域文化的政策指引
        2.地域文化资源及其教育功能的现实条件
        3.人文素质教育传承地域文化的有效路径
三、河南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现状
    (一)调查设计
        1.确定调查对象
        2.相关资料收集
        3.确定访谈对象
        4.访谈主要内容
    (二)地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地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成效
        1.在育人理念中强调地域文化价值
        2.部分专业开设地域文化人文课程
        3.组织地域文化相关主题校园活动
        4.在校园建设中引入地域文化元素
        5.依托研究成果丰富人文教育资源
    (三)地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在传承与发展地域文化中的问题
        1.教育覆盖面有限,育人成效尚不显着
        2.内涵挖掘不深入,文化认同程度较低
        3.总体方案未制定,实施牵引动力不强
    (四)地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地域文化传承与发展问题的影响因素
        1.教师重视程度
        2.高校实施强度
        3.政府支持力度
四、地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地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推进内外联动,形成文化传承合力
        1.提高管理层重视度,制定系统规划
        2.加大政府支持力度,获取社会保障
    (二)革新教学体系,提升文化育人实效
        1.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开发校本教材
        2.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提高师资水平
        3.更新人才培养要求,优化课程体系
    (三)整合校内资源,扩大文化宣传途径
        1.开展主题系列讲座,提高地域文化育人效应和质量
        2.依靠社团组织平台,增强学生参与文化传承的热情
        3.结合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体会精神内涵和意义
    (四)融入环境建设,营造特色文化氛围
    (五)完善制度保障,增强文化传承动力
        1.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制度
        2.建立完善有效的保障制度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致谢

(3)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社会责任(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社会责任确立的基本依据
    1.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2.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新要求
    3. 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独特的社会角色
    4. 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需求
二、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
    1. 政治责任是思政课教师社会责任的根本
    2. 道德责任是思政课教师社会责任的底线
    3. 文化责任是思政课教师社会责任的基础
    4. 教学责任是思政课教师社会责任的核心
三、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社会责任的践行方式
    1. 守正创新,推进有效教学
    2. 宣讲交流,助力“三全”育人
    3. 回应问题,主动展开研究
    4. 主动学习,提高责任素养

(4)A高校出版社履行社会责任研究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2.1 国内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
        1.3.2.2 关于出版社与利益相关方关系的研究
        1.3.2.3 出版社社会效益评价指标研究
        1.3.2.4 关于践行高校出版社社会责任的对策建议的研究
        1.3.3 文献评述
        1.3.3.1 企业社会责任
        1.3.3.2 出版社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
        1.3.3.3 关于践行高校出版社社会责任建议
    1.4 研究目的、问题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问题
        1.4.3 研究方法
第2章 A校出版社社会责任相关概念理论及利益相关者分析
    2.1 社会责任的理论基础
        2.1.1 利益相关者理论
        2.1.2 关系契约理论
        2.1.3 激励理论
    2.2 社会责任相关概念
        2.2.1 企业社会责任的涵义
        2.2.2 高校出版社社会责任
        2.2.3 社会责任标准
        2.2.3.1 SA8000标准
        2.2.3.2 ISO26000标准
    2.3 A校出版社对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
        2.3.1 A校出版社概况及案例意义
        2.3.2 A校出版社概况的利益相关者
        2.3.3 A校出版社对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履行内容
        2.3.3.1 A校出版社对政府的责任
        2.3.3.2 A校出版社对A校的责任
        2.3.3.3 A校出版社对员工的责任
        2.3.3.4 其他责任
第3章 A校出版社社会责任履行现状
    3.1 对政府的责任履行现状
        3.1.1 遵纪守法及依法纳税责任
        3.1.2 政治文化宣传责任
        3.1.3 文化版权输出责任
    3.2 对A校的责任履行现状
        3.2.1 对A校教学科研服务的责任
        3.2.2 对A校师生服务的责任
    3.3 对员工的责任履行现状
        3.3.1 关于对员工履责现状的问卷调查
        3.3.2 关于对员工履责现状的数据分析
    3.4 对其他责任履行现状
第4章 A校出版社社会责任履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A校出版社社会责任履行存在的问题
        4.1.1 服务国家党政文化宣传及“走出去”战略的力度不足
        4.1.2 精品教材专着及数字产品偏少服务高校师生的责任意识不够
        4.1.3 聘用制员工福利分配与晋升制度仍需完善
        4.1.4 内外部监督机制缺失
    4.2 A校出版社社会责任履行不到位的原因分析
        4.2.1 服务国家战略的责任意识亟待增强
        4.2.2 服务科研教学的责任意识及政策支持不足
        4.2.3 合理分配员工福利完善晋升体系
        4.2.4 缺乏社会责任管理意识及内外部监管机构
第5章 A校出版社履行社会责任的改进对策及建议
    5.1 积极践行出版社政治责任和文化责任
        5.1.1 弘扬主旋律高度重视主题出版
        5.1.2 加强版权输出力度助推中华文化“走出去”
    5.2 提高为高校科研教学服务的责任意识
        5.2.1 打造精品向出版数字化转型
        5.2.2 合理定价积极建设教学服务平台
    5.3 拓宽人才晋升渠道
    5.4 建立健全监管社会责任履行的内外部机制
        5.4.1 健全监管社会责任履行的外部机制
        5.4.2 建立监管社会责任履行的内部机制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对A校出版社员工社会责任调查问卷
附录二 与A校出版社领导深度访谈提纲
附录三 合作方及消费者对于A校出版社的相关责任评价访谈提纲

(5)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研究 ——以江苏省13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分析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目的及方法
        1.3.2 研究内容与结构
        1.3.3 研究思路及创新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
        2.1.2 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
        2.1.3 专业与专业调整
    2.2 理论基础
        2.2.1 需求与供给理论
        2.2.2 教育的内外部关系规律
        2.2.3 人力资本理论
        2.2.4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现状与反思
    3.1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3.2 江苏省13 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基本信息
        3.2.1 调查高校发展概述
        3.2.2 调查高校专业设置现状
    3.3 江苏省13 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3.3.1 调查高校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
        3.3.2 供给侧结构性视域审视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困境成因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路径分析
    4.1 高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相关经验分析
        4.1.1 改革开放后中国大学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历史变迁与特点分析
        4.1.2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专业设置与调整经验的观察与借鉴
    4.2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原则
        4.2.1 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原则
        4.2.2 强调预测的前瞻性原则
        4.2.3 注重规模与效益的和谐发展原则
        4.2.4 凸显差异化的特色性原则
        4.2.5 与学科建设保持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4.3 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具体路径
        4.3.1 政府对高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对策
        4.3.2 社会力量对高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对策
        4.3.3 高校微观层面专业设置与调整对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的主要结论
    5.2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查高校专业布点统计简表
附录2 调查高校2013-2017年专业新增及撤销情况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附录4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6)论高等学校的问责文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已有研究综述
        1.3.1 国内外已有研究进展
        1.3.2 国内外已有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法
        1.5.2 比较分析法
第二章 高等学校问责文化及相关理论
    2.1 高等学校问责文化的概念界定
        2.1.1 文化
        2.1.2 高等学校问责
        2.1.3 高等学校问责文化
    2.2 高等学校问责文化的结构
    2.3 高等学校问责文化的理论基础
        2.3.1 权责统一理论
        2.3.2 新公共管理理论
        2.3.3 利益相关者理论
        2.3.4 组织文化理论
        2.3.5 文化功能主义理论
第三章 高等学校问责的精神文化
    3.1 理想成分:高等学校的社会期望与使命
        3.1.1 高等学校的法治文化构建
        3.1.2 高等学校的人本文化构建
        3.1.3 高等学校的责任文化构建
    3.2 认知成分:政府、社会、高校的关系认知
        3.2.1 政府与高校的关系认知
        3.2.2 社会与高校的关系认知
        3.2.3 政府、社会与高校三者的协调发展
    3.3 价值成分:高等学校问责背后的价值取向
        3.3.1 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
        3.3.2 价值认同到文化自觉
    3.4 情感成分:高等学校问责主客体的道德情感
        3.4.1 高等学校问责主体的道德情感
        3.4.2 高等学校问责客体的道德情感
第四章 高等学校问责的制度文化
    4.1 全面协调:高等学校问责的相关制度
        4.1.1 以质量为核心的高等学校管理制度
        4.1.2 以规范为坐标的高校问责法律法规
        4.1.3 以激励为导向的高校问责奖惩制度
        4.1.4 以协商为基础的高等教育评估制度
    4.2 统筹兼顾:高等学校问责的组织机构
        4.2.1 高校问责的组织管理文化化
        4.2.2 组织机构的权责分配合理化
        4.2.3 高校问责的机构设置系统化
第五章 高等学校问责的行为文化
    5.1 基于行为主体的高等学校问责
        5.1.1 内部问责视角下的行为主体
        5.1.2 外部问责视角下的行为主体
    5.2 基于行为模式的高等学校问责
        5.2.1 从行为方式到行为习惯
        5.2.2 从行为习惯到行为风气
    5.3 基于行为路径的高等学校问责
        5.3.1 确立问责目标过程中的行为选择
        5.3.2 完善问责程序过程中的行为选择
        5.3.3 评价问责结果过程中的行为选择
第六章 高等学校问责的物质文化
    6.1 政府财政投入的物质基础建设
    6.2 高等学校环境与文化设施建设
        6.2.1 潜移默化,加强体现问责理念的设施建设
        6.2.2 与时俱进,推进高等学校问责的信息共享
    6.3 社会资源保障与文化传播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7)基于新形势下的高校教师文化责任担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教师文化责任担当的现状
    1. 文化责任担当的意识不深刻
    2. 文化责任担当的动机不纯洁
    3. 文化责任担当的目标不明确
    4. 文化责任担当行为不积极
二、高校教师文化责任担当的实现途径
    1. 教师要具备扎实的文化素养
    2. 教师要不断提升教学创新的能力
    3. 教师要掌握传播先进文化的本领
    4. 教师要增强优秀学风引领的意识

(8)当代大学教师的文化责任担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二、研究的现状
    三、研究的方法
第一章 大学教师文化责任担当的必备素养及其紧迫性
    第一节 大学教师担当文化责任所必备的素养
        一、知识文化素养
        二、道德文化素养
        三、政治文化素养
        四、制度文化素养
    第二节 大学教师文化责任担当的紧迫性
        一、是延续与创造先进文化的迫切需求
        二、是教育发展与人才培育的强烈呼唤
        三、是教师自身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
第二章 当前我国大学教师文化责任担当的不足及成因
    第一节 当前我国大学教师文化责任担当的不足
        一、文化责任担当意识欠缺
        二、文化责任担当能力不足
    第二节 我国大学教师文化责任缺失的归因
        一、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二、西方文化渗透的影响
        三、大学教师队伍自身存在的认知偏差
第三章 促进大学教师文化责任担当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政府要健全教师发展机制,激发大学教师担当文化责任的热情
        一、健全高校教师发展的政策法规保障机制
        二、健全高校教师发展的经费投入机制
        三、健全高校教师发展的质量保证机制
    第二节 高校要建立完善的文化责任担当机制,提高教师担当文化责任的能力
        一、建立校园文化建设机制,为大学教师文化责任的担当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二、健全队伍建设机制,帮助教师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三、完善评价考核与激励机制,督促教师提高文化责任担当能力
    第三节 大学教师要积极投身于文化创新,自觉担当文化责任
        一、善于自我批判,积极投身于文化的创新
        二、争当学术创新与学风建设的领头人
        三、争做优秀文化的传播者
        四、敢为文化创新的探路者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致谢

(9)高校图书馆文化责任及其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高校图书馆文化责任的内涵
    1.文化积累
    2.文化整合
    3.文化传播
    4.文化教育
三、实现高校图书馆文化责任的策略与途径
    1.加强高校图书馆的物质文化建设,夯实文化责任实现的基础
    2.对公众开展开放服务,促进高校图书馆文化责任的实现
    3.树立高校图书馆文化为民的责任新理念
    4.完善高校图书馆管理制度,为实现图书馆文化责任提供制度保障
    5.高校图书馆不断进行创新是实现其文化责任的前提
四、结束语

(10)高等职业院校德育体系自组织建构研究 ——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扫描:“立德树人”成为高职转型升级、质量提升的核心主题
        二、聚焦:高职院校德育的体系困境
        三、价值: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四、综述:研究现状与不足
    第二节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几个重要概念界定
        二、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二章 现实图景:高职院校德育体系建设的“他组织困境”与转型诉求
    第一节 德育体系“他组织困境”的表现
        一、体系建构的预定化,造成过程机械僵化
        二、推动力量的外在化,引起内生动力不足
        三、管理体制的行政化,导致体系不够稳定
        四、德育过程的专门化,造成体系缺乏合力
        五、实施结果的共性化,导致体系缺乏特色
    第二节 德育体系“他组织困境”的归因
        一、院校外部原因分析:管理体制的约束
        二、院校内部原因分析:主体性的失落
    第三节 高职院校德育体系自组织建构的理性诉求
        一、自组织建构是高职院校德育体系摆脱现实困境的需要
        二、自组织建构是高职院校德育体系自身发展的根本途径
        三、自组织建构是高职院校全面加强内涵建设的自觉回应
第三章 理论探析:高职院校德育体系自组织建构的内在逻辑
    第一节 范式转换:高职院校德育体系的自组织转型
        一、组织形态转型:从他组织德育体系到自组织德育体系的转型
        二、组织方式转变:从他组织“建设”到自组织“建构”
        三、理论假设:以自组织方式建构自组织德育体系
    第二节 变量解析:高职院校德育体系自组织建构的影响因素
        一、外源变量:影响高职院校德育体系自组织建构的外部因素
        二、内源变量:影响高职院校德育体系自组织建构的内部要素
        三、支配变量:高职院校德育体系自组织建构的内在基核
    第三节 机制探究:高职院校德育体系自组织建构的内在机理
        一、机制建设:当前高职院校德育变革的突破口
        二、开放与差异:高职院校德育体系自组织建构的条件
        三、竞争与协同:高职院校德育体系自组织建构的动力
        四、混沌与生成:高职院校德育体系自组织建构的目标
        五、渐变与突变:高职院校德育体系自组织建构的途径
        六、整体与具体:高职院校德育体系自组织建构的方法
第四章 个案剖析:高职院校德育体系自组织建构的实践探索
    第一节 研究场域:走进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一、历时视界: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的外部环境与历史
        二、现况概览: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德育体系自组织建构的历程
        一、无序与模仿:组建初期的他组织阶段
        二、内嵌与自发:过渡时期的混沌阶段
        三、自主与自觉:新时期以自组织为主要特征阶段
    第三节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德育体系自组织建构的成效与经验总结
        一、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德育体系自组织建构的成效
        二、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德育体系自组织建构的经验总结
        三、自组织建构方法的反思与总结
第五章 实践路向:高职院校德育体系自组织建构的目标、原则与策略
    第一节 高职院校德育体系自组织建构的目标趋向
        一、德育场:一种自组织德育体系目的态
        二、高职院校“德育场”的要素和结构
        三、高职院校“德育场”的作用机制和功能
    第二节 高职院校德育体系自组织建构的原则
        一、价值性原则,正确导向
        二、整体性原则,形成合力
        三、开放性原则,增强活力
        四、实践性原则,回归生活
        五、教育性原则,以人为本
        六、主体性原则,内生发展
    第三节 高等职业院校德育体系自组织建构的策略
        一、教书育人,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
        二、实践育人,从教学体系向实践体系转变
        三、文化育人,从实践体系向文化体系转变
        四、管理育人,从管理体系向治理体系转变
第六章 结论
    一、研究的主要发现与新意
    二、研究的局限与未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论高等学校的文化责任(论文参考文献)

  • [1]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2]地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以河南省高校为例[D]. 李响.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3]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社会责任[J]. 李森,彭兰.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0(04)
  • [4]A高校出版社履行社会责任研究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视角[D]. 邱一平.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7)
  • [5]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研究 ——以江苏省13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为例[D]. 汤颖.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2)
  • [6]论高等学校的问责文化[D]. 杨荣. 山西大学, 2019(01)
  • [7]基于新形势下的高校教师文化责任担当研究[J]. 刘明亮.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6(06)
  • [8]当代大学教师的文化责任担当研究[D]. 张琦. 齐齐哈尔大学, 2016(04)
  • [9]高校图书馆文化责任及其实现[J]. 谢婧.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5)
  • [10]高等职业院校德育体系自组织建构研究 ——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为个案[D]. 陈文海. 华中师范大学, 2015(12)

标签:;  ;  ;  ;  ;  

论高等院校的文化责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