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粮食物流发展探讨

东北粮食物流发展探讨

一、发展东北粮食物流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师建芳,翟晓娜,王小萌,邵广,赵慧凝,谢奇珍[1](2021)在《东北地区粮食产后质量问题及保质运输技术探讨》文中研究表明东北地区是我国粮食的主产区和最重要的流出区域。东北地区粮食外运中,受原粮产后储藏条件、设施装备、运输方式、品质监测、储粮生态区域变化等因素限制,存在原粮损失偏高、颗粒破损、虫害发展、表面结露、局部发热、储藏品质和食味品质下降甚至霉变等质量问题,建议推进粮食分类分级、品质检测、绿色储粮工艺、运粮通道物流设施完善、提高"四散化"运输率和集装箱运输率、粮食物流信息服务、粮食食用及加工需求产销对接、粮食品质监测追溯等技术应用,加强保质流通标准体系建设,为我国粮食保质运输提供技术参考。

齐寅[2](2020)在《锦州港散粮集装箱运输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当今是物联网与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机遇越来越多,而威胁与市场竞争也显得更加严峻。港口是一个陆地与水上紧密相通的物流系统,市场竞争也同样存在。为了使港口适应时代经济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自身的各项优势,最终达到经济利益最大化且能稳步发展,必须提出全新的发展战略。本文为促进锦州港现有的散粮运输与集装箱运输相结合的运输模式及经营状况,深入研究了锦州港口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对散粮集装箱运输方面的生产、经营、发展模式。考虑到散粮集装箱运输的清洁程度高、运力大、客户满意度高等特点,本文以公司管理者的角度提出了锦州港散粮集装箱运输发展的战略目标。再通过国内外对散粮集装箱运输的发展历程进行研究,对锦州港散粮集装箱运输内部和外部环境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当今锦州港散粮集装箱运输的发展规划、布局并提出锦州港散粮集装箱运输发展所需的战略定位。利用Logistic回归预测方法,对锦州港散粮集装箱运输年度吞吐量预测,结合预测结果将锦州港散粮集装箱运输发展的战略目标重新规划。最后通过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进行选择定位,重新找到港口发展的新策略和新措施,使锦州港在新的战略支撑下制定新的支撑体系和新的战略保障,并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使港口的下一步战略任务得以实现。本文运用科学的战略管理理论,从定性和定量分析的角度入手,探讨锦州港散粮集装箱运输发展战略过程中存在的新问题,获取了锦州港散粮集装箱运输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运用新的战略决策。符合当今的市场经营规律,对加速锦州港散粮集装箱运输吞吐量,提高锦州港综合实力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

邢策[3](2020)在《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粮食问题是我国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既要提高粮食的生产能力,保证有效供给,又要确保粮食的质量安全。自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总量逐年递增,2015年实现“十一连增”,粮食总量达到12428.7亿斤。但是,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15年出版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研究》一书中的测算:到2020年,按总人口数量为14.3亿、粮食消费人均平均水平为409~414公斤计算,我国人口对粮食的总需求量将达到58487~59202万吨,基于我国现在的粮食生产能力,国内粮食的供给缺口将达到4000~5000万吨左右,可以看出,粮食缺口问题将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我国粮食持续增产的背后面临着粮食供给的脆弱平衡、强制平衡和紧张平衡。因此,要解决“十三五”期间粮食缺口问题,不仅要通过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供需结构,更要通过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并进一步提升粮食产出能力。黑龙江省作为国内商品粮食净调出的重要商品粮主产区,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国家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农业发展环境下,黑龙江省如何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以商品粮主产区为实施主体,依托各项措施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商品粮净调出量,为解决国内粮食供需紧平衡提供支持,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已成为当前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工作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探讨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路径尤为关键。首先,从农业圈带理论、农业区域专业化理论、空间规划理论入手,对粮食主产区、商品粮主产区概念的进行剖析,并比较分析了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主产区的异同;从投入产出理论、公共物品理论、外部性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入手,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行全面分析,提出可以将自然产出能力、要素投入能力、科技支撑能力、政策保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风险抵御能力作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构成要素;将粮食产量、农民收入、粮食生产效率、商品粮净调出量、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作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表征要素。因此,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构成要素角度出发,归纳并总结了现行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研究发现,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现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但是在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面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定并提升商品粮净调出量等的情况下,仍需要突破瓶颈,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其次,借助于演化博弈分析,从理论分析的角度论证了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借鉴了国内外重点粮食生产区域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典型经验。基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现状、理论分析、经验借鉴,选择出适合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路径。研究发现,所选择的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路径在依据路径选择的目标和路径选择的原则的前提下,可以分为内生路径、外生路径及多重相关路径。利用系统动力学对所选择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路径实施效果进行仿真模拟,研究发现,所选择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路径可以在未来的实施过程中实现商品粮主产区的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粮食生产效率提升、商品粮净出口量增加、农业可持续发展。再次,提出了保障商品粮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措施。从粮食主产区共有和商品粮主产区特有的特点出发,提出应从建立耕地保护机制、强化财政资金监管、完善配套政策体系、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建立有效的反哺机制等方面给予保障。可能的创新之处在于:首先,初步构建了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路径选择的理论框架,建立了适合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路径,包括内生路径,外生路径和多重相关路径。其次,根据系统动力学的相关理论及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路径的特点,构建了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效果的系统动力学模型,首次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所选择的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路径的运行效果进行了仿真模拟。

王帅,赵秀梅[4](2019)在《中国粮食流通与粮食安全:关键节点的风险识别》文中研究说明粮食安全不仅取决于粮食生产的量和自给率,还取决于可获性,包括"买得起"和"买得到"。当前中国粮食总量安全,但粮食生产的区域结构性矛盾突出,粮食生产日渐向优势区域集中,主销区的粮食消费日益依赖于主产区的粮食调运,粮食运达的及时性对于粮食安全愈发重要。粮食调运必然面临长距离运输问题,这其中尤以在粮食运输网络中起枢纽作用的关键节点的平稳有序运行最为关键。当前实现粮食调运的运输方式主要依靠铁路、水路以及铁水联运,但是这一运输网络存在运力不足、物流方式落后、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等风险因素,与粮食运输量的增长速度以及运输的顺畅性、及时性要求不相匹配,因此亟待通过加快铁路、水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粮食物流方式变革和健全粮食物流应急响应机制等措施,保障粮食的稳定供给和粮食安全。

卢建宁[5](2017)在《以辽东半岛为节点北粮南运物流网络优化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辽东半岛粮食物流为研究对象,深入了解辽东半岛的实际情况,以降低辽东半岛粮食物流的成本及促进辽东半岛粮食生产的发展为目的,提出优化辽东半岛粮食物流网络的途径和对策建议,并结合开拓北粮南运的海上运输业务,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践应用,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粮食物流服务的竞争力有着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法、调查法和定性分析法、定量分析法及综合运用逻辑演绎与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对物流、粮食物流、粮食仓储及优化技术等理论进行阐述,并结合国内外的相关理论,分析辽东半岛粮食物流的发展现状,包括运输现状、仓储现状、流向现状等物流网络方面进行研究、讨论、分析,提出辽东半岛粮食物流网络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总结、提炼,建立优化物流模型,并加以验证及分析,提出选择营口港、锦州港作为北粮南运的中转港、加快连接产区到中转港口的铁路网建设、加快粮食主产区和铁路枢纽地的仓容建设、加强信息化建设并成形各流通节点的协同性效应等优化途径,提出统筹管理,推进粮食物流“四散”的发展,加强金融平台建设,加强粮食企业、铁路、港口、船东的合作等对策,实现北粮南运物流系统工程的集约化和科学化。

姜世臣[6](2017)在《大连港散粮码头公司粮食专用车调度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跨省运输格局已经形成,铁路运输逐渐在“北粮南运”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粮食专用车调度优化研究对缓解铁路粮食运输压力,降低粮食运输成本,扩大东北口岸粮食转运规模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东北口岸相关企业粮食专用车整体数量猛增,造成市场运力饱和;粮食码头经营始终过度依赖外部市场环境,缺少应对机制,依旧遵循“价格战”主导的经营方针,码头一般凭借经验来调度粮食专用车,缺乏科学的车辆调度方案。因此,合理的粮食专用车调度方案对于粮食码头而言至关重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北粮南运的现状以及大连港粮食码头粮食专用车的经营概况,通过对粮食专用车经营效果的内外部影响因素分析,参考传统的车辆调度问题,以货主等待时间最短为目标,建立了粮食专用车调度优化模型,利用多属性模糊决策法对各个货主进行评估,将各货主效用值占总效用值的比例作为权重代入模型。最后本文利用lingo11进行求解,将所得方案与原方案进行对比,证明了模型的有效性。

赖颖[7](2016)在《东北粮食物流发展研究》文中指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我国未来政策及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作为粮食数量和质量的主要发展区域,东北在经济转型期间需抓住政策及区域优势,结合信息化、产业化和系统化的要求,形成物流三维立体体系,依赖于大物流业的发展,发展粮食就业优势和粮食产品二次开发能力,为东北粮食产业二次振兴打开新局面。

陈来柏,曹宝明,高兰[8](2016)在《中国粮食物流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粮食消费量的上涨,粮食供需逐渐呈现紧平衡状态,粮食物流的作用日趋重要。在"北粮南运"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分析粮食物流发展的必要性,描述其发展现状以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发展我国粮食物流的对策建议。

袁鹏,潘琤,马天红,袁育芬[9](2016)在《关于“十三五”粮食物流发展的几点思考——从粮食流通世行项目建设谈起》文中研究表明上世纪90年代,我国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改善粮食流通设施(以下简称世行项目),取得了巨大成绩。该项目是我国首次在国际粮食物流专家指导下,实施的真正意义上的粮食物流系统建设项目。项目以东北粮食流出通道为重点,长江粮食流出通道次之,适当顾及西南、京津通道进行建设。建设内容涵盖

周万才[10](2015)在《东北三省粮食物流LGF模式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LGF粮食物流模式在东北三省的应用;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及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东北三省当前粮食物流模式运作情况,及存在着哪些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在粮食物流节点(logistics nodes)体系中充分发挥粮食银行(food bank)的作用,并使用GIS辅助的多指标综合评判法,描绘出区域电子地图,为粮食物流的决策支持提供信息来源,借助电脑来研究路径优化的可视性。构建新型粮食物流模式,并使之逐步完善;经论证,LGF粮食物流模式不仅可以解决当前东北三省"北粮南调"格局中存在的运输难的问题,也可以促进将来东北粮食横向递进的发展;此观点可应用于实践,也可为国内粮食物流模式的构建提供参考。

二、发展东北粮食物流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展东北粮食物流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东北地区粮食产后质量问题及保质运输技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东北地区粮食生产及外运流通现状
    1.1 粮食生产情况
    1.2 粮食收储情况
    1.3 粮食外运流通模式
        1.3.1 粮食流通方式及距离
        1.3.2 粮食运输基本情况
        1.3.2. 1 外运的主要品种
        1.3.2. 2 粮食外运载体
        1.3.2. 3 粮食外运形式
    1.4 粮食外运接收转入配送情况
2 东北地区粮食外运流通质量问题
    2.1 原粮质量问题及影响因素
        2.1.1 总体霉变、鼠害损失率高
        2.1.2 原粮品质提升缓慢
    2.2 粮食收集–储存质量问题及影响因素
        2.2.1 粮食入库品质影响
        2.2.2 储藏期间粮食品质变化
    2.3 粮食运输品质问题及影响因素
        2.3.1 传统流通方式粮食损失率高
        2.3.2 散粮运输中混运、结露、虫害等现象
        2.3.3 粮食长途运输及海运问题
        2.3.4 流通渠道衔接“瓶颈”
        2.3.5 粮食流通质量信息监测不足
    2.4 粮食中转接收质量问题及影响因素
        2.4.1 粮食中转接收基础设施不足
        2.4.2 多次装卸造成粮食质量受损
        2.4.3 接收储粮设施不足
3 粮食保质流通技术、标准体系及发展趋势
    3.1 粮食产后及收储保质技术
        3.1.1 粮食分类分级贮藏
        3.1.2 强化粮食品质检测
        3.1.3 优化储粮基础设施设备
        3.1.4 推广应用粮食储藏新工艺
    3.2 粮食保质流通技术
        3.2.1 运粮通道物流设施建设
        3.2.2 提高运输“四散化”率、加强粮食集装箱运输
        3.2.3 粮食在途和到达品质控制
        3.2.4 粮食物流信息技术平台
        3.2.5 统筹粮食输出输入一体化建设
    3.3 粮食转运接收保质技术
        3.3.1 强化接收站点港口基础设施
        3.3.2 强化接收库质量规范
        3.3.3 对接粮食销区实际需求
    3.4 完善物流标准体系
        3.4.1 推进粮食全程监测信息技术应用
        3.4.2 加大保质流通新设技术研究和推广力度,完善粮食物流标准体系
4 结论

(2)锦州港散粮集装箱运输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散粮集装箱运输发展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2.1 散粮集装箱运输发展国外研究现状
        1.2.2 散粮集装箱运输发展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框架
2 相关的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的概念及特点
        2.1.1 战略的定义及特点
        2.1.2 企业战略的定义
        2.1.3 企业发展战略
        2.1.4 散粮的定义及散粮运输的特点
        2.1.5 散粮集装箱的定义及其特点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Logistic曲线方程
        2.2.2 SWOT矩阵分析
3 锦州港散粮集装箱运输发展内外部环境分析
    3.1 锦州港散粮集装箱运输发展内部环境分析
        3.1.1 锦州港散粮集装箱运输发展的历史
        3.1.2 锦州港散粮集装箱运输发展的现状
        3.1.3 锦州港散粮集装箱运输发展的主要优势与劣势
    3.2 锦州港散粮集装箱运输发展外部环境分析
        3.2.1 宏观环境分析
        3.2.2 散粮集装箱运输发展趋势及主要竞争力与行业竞争分析
4 锦州港散粮集装箱运输发展预测
    4.1 Logistic模型的建立与原理
        4.1.1 Logistic模型的产生
        4.1.2 Logistic方程的提出及其生态意义
    4.2 Logistic方程的建立与改进
        4.2.1 基于Yule最小二乘法的Logistic生长预测模型参数值求取
        4.2.2 基于光皮桦种群研究的宋丁全改进Logistic模型
5 锦州港散粮集装箱运输发展战略的选择
    5.1 锦州港内外部要素评价
        5.1.1 IFE内部要素评价
        5.1.2 外部要素评价
        5.1.3 IE矩阵分析及战略思想
    5.2 锦州港散粮集装箱运输发展战略目标与定位
        5.2.1 SWOT矩阵与战略匹配
        5.2.2 锦州港散粮集装箱运输发展战略定位
        5.2.3 锦州港散粮集装箱运输发展战略目标
    5.3 锦州港散粮集装箱运输发展战略重点
        5.3.1 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扩大散粮集装箱运输规模
        5.3.2 改善“货源地-港口”交通情况,扩大货源腹地
        5.3.3 加强锦州港基础设施及疏运系统建设
6 锦州港散粮集装箱运输发展战略的推进措施与对策
    6.1 锦州港散粮集装箱运输发展战略的推进措施
        6.1.1 继续发展多式联运
        6.1.2 北粮南运,水路无缝化对接
        6.1.3 整合上下游资源配置
        6.1.4 完善港口内部价值链
    6.2 锦州港散粮集装箱运输发展战略对策
        6.2.1 积极推进港口管理体制改革创新
        6.2.2 政府相关政策支持,优化港口设施建设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基于Matalab的Yule法logistic回归的实现
附录B 锦州港各泊位信息图
附录C 锦州港集装箱出口业务主要航线划分一览表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3)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
2 理论参照系: 研究的核心概念及基础理论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商品粮
        2.1.2 粮食主产区
        2.1.3 商品粮主产区
        2.1.4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2.2 研究的基础理论
        2.2.1 商品粮主产区研究的基础理论
        2.2.2 投入产出理论
        2.2.3 公共物品理论与外部性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商品粮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作用机理
        2.3.1 演化博弈的前提假设及指标设定
        2.3.2 演化博弈模型的构建与演化策略分析
        2.3.3 演化博弈分析结论
    2.4 本章小结
3 现实参照系: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典型经验分析与借鉴
    3.1 国外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经验分析
        3.1.1 美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经验
        3.1.2 法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经验
        3.1.3 印度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经验
        3.1.4 荷兰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经验
        3.1.5 以色列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经验
    3.2 国内产粮大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经验分析
        3.2.1 河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经验
        3.2.2 山东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经验
        3.2.3 江苏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经验
        3.2.4 内蒙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经验
        3.2.5 新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经验
    3.3 对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启示
        3.3.1 积极推进耕地保护及土地规模化经营提升自然产出能力
        3.3.2 增加生产要素投入提升要素投入能力
        3.3.3 依靠科技进步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3.3.4 积极出台支持政策提升政策保障能力
        3.3.5 引导粮食生产规模化经营提升组织管理能力
        3.3.6 健全农业保险机制提升风险抵御能力
    3.4 本章小结
4 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现状及评价
    4.1 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现状
        4.1.1 粮食生产自然产出现状
        4.1.2 粮食生产要素投入现状
        4.1.3 粮食生产科技支撑现状
        4.1.4 粮食生产政策保障现状
        4.1.5 粮食生产组织管理现状
        4.1.6 粮食生产风险抵御现状
    4.2 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粮食产出及商品粮净调出现状
        4.2.1 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粮食产量情况
        4.2.2 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粮食产出结构分析
        4.2.3 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商品粮净调出情况
    4.3 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评价
        4.3.1 DEA的基本原理
        4.3.2 DEA的基本模型
        4.3.3 基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构成因素的评价指标选取
        4.3.4 基于DEA的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评价
        4.3.5 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瓶颈分析
    5.1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构成要素投入总量及效率仍需提升
        5.1.1 粮食数量提升的水土资源承载力日益趋紧
        5.1.2 实行耕地流转及适度规模化经营的机制不完善
        5.1.3 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依然偏低
        5.1.4 农田水利基础建设依然存在短板
        5.1.5 农业科技衔接机制不畅
        5.1.6 财政政策支农力度仍显不足
        5.1.7 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发展滞后
        5.1.8 种粮农民生产积极性保护与调动不足
        5.1.9 农村金融服务发展不平衡
    5.2 实现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要求存在差距
        5.2.1 粮食结构调整过程中保产增收的压力不断加大
        5.2.2 粮食产业链融合深度不够
        5.2.3 粮食去库存缺少完善的利益补偿与发展互助机制
    5.3 本章小结
6 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路径选择及仿真模拟
    6.1 路径选择的目标
    6.2 路径选择的原则
    6.3 内生路径选择
        6.3.1 坚守耕地当量红线
        6.3.2 提高耕地质量等级
        6.3.3 培育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
        6.3.4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6.4 外生路径选择
        6.4.1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6.4.2 提升财政支农政策效率
        6.4.3 促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化经营
        6.4.4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6.4.5 健全农业保险机制
    6.5 多重相关路径选择
        6.5.1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6.5.2 提高粮食全要素生产率
        6.5.3 实施粮食生产全球化战略
    6.6 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路径效果仿真模拟
        6.6.1 系统动力学简介
        6.6.2 系统动力学建模步骤
        6.6.3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路径效果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6.6.4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路径效果系统动力学模型检验
        6.6.5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路径效果仿真模拟
        6.6.6 结果分析
    6.7 本章小结
7 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保障措施
    7.1 建立完善的耕地保护机制
        7.1.1 建立耕地质量监测机制和预警机制
        7.1.2 建立耕地保护联动机制
    7.2 强化粮食生产利益补偿政策实效
        7.2.1 积极争取国家财政及粮食主销区互助资金
        7.2.2 促进粮食三项补贴改革的落实
    7.3 搭建现代化的粮食流通网络
        7.3.1 完善粮食市场体系
        7.3.2 加强粮食仓储设施建设和管理
        7.3.3 积极打造立体化的粮食物流网络
    7.4 充分调动粮食生产主体积极性
        7.4.1 建立促进粮食生产主体增收的长效机制
        7.4.2 优先发展商品粮主产区教育事业
    7.5 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7.5.1 扩大公益性服务体系的覆盖范围
        7.5.2 促进经营性服务体系内粮食产业价值链的延伸
        7.5.3 提升专项服务体系支撑作用
    7.6 完善粮食生产的组织管理体系
        7.6.1 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
        7.6.2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7.7 完善配套支持体系
        7.7.1 积极推动商品粮主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7.7.2 建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7.8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中国粮食流通与粮食安全:关键节点的风险识别(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中国粮食生产结构及流通格局的变迁
    (一) 粮食生产区域结构的变迁
    (二) 粮食产销格局的变迁
    (三) 粮食流通格局的变迁
二、粮食流通环节关键节点风险识别
    (一) 粮食运输现状及薄弱环节
    (二) 铁路粮食运输的风险识别
        1. 铁路运力不足。
        2. 运输成本高。
        3. 物流方式落后。
    (三) 水路粮食运输的风险识别
        1. 灵活性差、容易受自然条件限制。
        2. 港口基础设施薄弱。
        3. 船舶老化、缺乏专业的散粮运输团队。
三、粮食流通风险的应对策略
    (一) 加快铁路和水路建设, 优化基础设施
    (二) 推动粮食物流方式变革
    (三) 健全粮食物流应急机制

(5)以辽东半岛为节点北粮南运物流网络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物流理论基础和粮食物流相关概念
    2.1 现代物流系统概述
        2.1.1 物流系统的概述
        2.1.2 现代物流系统发展
    2.2 粮食物流
        2.2.1 粮食物流的定义
        2.2.2 粮食物流发展现状
        2.2.3 粮食物流主要特点
    2.3 物流优化技术理论
第3章 辽东半岛粮食物流网络现状
    3.1 辽东半岛区域及延伸腹地粮食生产现状
        3.1.1 东北三省粮食生产有利因素
        3.1.2 东北三省粮食生产制约因素
    3.2 辽东半岛粮食物流网络现状
        3.2.1 辽东半岛粮食储存现状
        3.2.2 辽东半岛粮食陆路物流现状
        3.2.3 辽东半岛港口粮食物流设施现状
        3.2.4 以辽东半岛中转港口为节点北粮南运物流现状
        3.2.5 辽东半岛粮食流向流量
        3.2.6 以辽东半岛为节点粮食物流在主要港口的通过量
第4章 以辽东半岛为节点北粮南运物流网络成本优化
    4.1 以辽东半岛为节点北粮南运物流网络各环节的成本构成
    4.2 以辽东半岛为节点北粮南运物流网络建模
        4.2.1 以辽东半岛为节点北粮南运物流网络选择模型建立
    4.3 案例计算与分析
        4.3.1 目前北粮南运物流网络计算和分析
        4.3.2 建议优化后北粮南运物流网络计算和分析
第5章 以辽东半岛为节点北粮南运物流网络优化途径和对策
    5.1 以辽东半岛为节点北粮南运物流的主要问题
    5.2 以辽东半岛为节点北粮南运物流网络优化途径及管理对策建议
        5.2.1 辽东半岛为节点北粮南运物流网络优化途径
        5.2.2 以辽东半岛为节点北粮南运物流网络管理对策建议
    5.3 以辽东半岛为节点北粮南运物流网络优化规划建议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作者简介

(6)大连港散粮码头公司粮食专用车调度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研究相关文献综述
        1.2.1 关于北粮南运与粮食专用车
        1.2.2 我国粮食专用车发展影响因素
        1.2.3 粮食专用车装车点选址及车辆调度优化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2章 我国北粮南运现状分析
    2.1 我国东北地区粮食南运物流现状
        2.1.1 我国东北地区粮食产量
        2.1.2 我国东北地区粮食调出情况
        2.1.3 我国东北地区粮食南运物流方式
    2.2 各种粮食运输工具特征分析
    2.3 粮食专用车用于“北粮南运”的适应性分析
        2.3.1 “北粮南运”需求量大
        2.3.2 粮食铁路散化运输优势明显
第3章 大连港散粮码头公司粮食专用车经营现状分析
    3.1 大连港散粮码头公司粮食专用车经营概况
        3.1.1 大连港散粮码头公司粮食专用车建造背景
        3.1.2 大连港散粮码头公司粮食专用车发展历程
    3.2 粮食专用车经营效果指标及影响因素分析
        3.2.1 粮食专用车经营指标组成及分析
        3.2.2 影响粮食专用车经营指标的因素分析
第4章 大连港散粮码头公司粮食专用车调度优化模型
    4.1 问题描述
    4.2 评价模型
        4.2.1 条件假设
        4.2.2 模型建立与求解
    4.3 模型求解
    4.4 对策建议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东北粮食物流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东北粮食物流发展现状
2 东北粮食物流发展面临的问题
    2.1 产业化、信息化和系统化的落后, 物流产业没有形成完备的体系
    2.2 物流载体发展相对配套设施没有跟上, 运输资源方面的利用率也有待提高, 港口设施设备也需要革新
    2.3 粮食可利用性低, 没有形成二次开发的高水准的开发产品
3 东北粮食物流解决方案分析
    3.1 利用交易平台, 进行农商交易, 扩大物流网
    3.2 运输手段是物流的发展基础, 应该放在总体布局的重点考虑的范围之内
    3.3 粮食副产品的研发, 形成全套粮食供求体系
4 结束语

(8)中国粮食物流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粮食物流的发展现状
    1.1 粮食物流规模持续增长
    1.2 目前已形成多种粮食物流模式
2 粮食物流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粮食运输过程中因中间环节导致损耗大,工作效率低
    2.2 物流成本上升,方式落后,导致效率低下,损耗高,成本高
    2.3 物流资源分散,市场组织化程度低
    2.4 铁路运能不足,粮食跨区流通不畅
3 我国粮食物流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推广“四散”化的粮食物流模式
    3.2 优化运输方式,发展粮食集装箱运输
    3.3 培育大型粮食物流企业,提高粮食物流组织化程度
    3.4 加强统筹规划、信息建设和人才培养,提高企业物流管理水平

(9)关于“十三五”粮食物流发展的几点思考——从粮食流通世行项目建设谈起(论文提纲范文)

(一)粮食物流系统完整性不足
(二)长江干线不再是粮食流出通道
(三)东北粮食流出的主要方式是铁路直达运输,这在世行项目中没有体现
(四)先做物流系统规划设计,再做系统节点的工程设计

(10)东北三省粮食物流LGF模式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国内外研究状况
    1.1国外研究状况
    1.2国内研究状况
2东北三省粮食物流现状
    2.1主产区和主销区之间流通效率低
    2.2散粮火车利用率低,散粮运输难以推广
    2.3粮食储藏社会化存在的问题
3东北三省新型粮食物流模式构建
    3.1粮食物流节点体系构建
        3.1.1粮食物流节点选址
        3.1.2粮食物流中GIS决策支持
    3.2搭建可行的粮油交易平台
        3.2.1粮食银行的概念
        3.2.2粮食银行的作用
    3.3搭建智能化粮食物流平台
        3.1.1智能化粮食物流平台模型
        3.1.2智能化粮食物流体系保障
4结论

四、发展东北粮食物流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东北地区粮食产后质量问题及保质运输技术探讨[J]. 师建芳,翟晓娜,王小萌,邵广,赵慧凝,谢奇珍. 粮油食品科技, 2021(02)
  • [2]锦州港散粮集装箱运输发展战略研究[D]. 齐寅.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3)
  • [3]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研究[D]. 邢策.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1)
  • [4]中国粮食流通与粮食安全:关键节点的风险识别[J]. 王帅,赵秀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2)
  • [5]以辽东半岛为节点北粮南运物流网络优化的研究[D]. 卢建宁. 大连海事大学, 2017(07)
  • [6]大连港散粮码头公司粮食专用车调度优化研究[D]. 姜世臣. 大连海事大学, 2017(06)
  • [7]东北粮食物流发展研究[J]. 赖颖.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6(34)
  • [8]中国粮食物流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J]. 陈来柏,曹宝明,高兰. 粮食科技与经济, 2016(02)
  • [9]关于“十三五”粮食物流发展的几点思考——从粮食流通世行项目建设谈起[J]. 袁鹏,潘琤,马天红,袁育芬. 中国粮食经济, 2016(04)
  • [10]东北三省粮食物流LGF模式构建研究[J]. 周万才.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5(20)

标签:;  ;  ;  ;  ;  

东北粮食物流发展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