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全国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首届全国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一、第一届全国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成功举行(论文文献综述)

上海市制冷学会[1](2020)在《第十一届全国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在长沙召开》文中认为9月19日—9月20日,第十一届全国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在长沙召开。会议由上海交通大学和中国制冷学会联合主办,中南大学和湖南省制冷学会承办。本次会议共收录了157篇论文,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来自全国的制冷空调学科的专家、教授、学生及制冷空调领域的研究者、企业等32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陶亮[2](2019)在《建筑师视角下的工程设计管理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内的建筑设计管理长期呈现出流程片段化的特征,这种粗放的管理体系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虽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整个建筑行业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以及投资模式、技术创新、信息技术发展、产业转型、人文变化和国际化趋势等一系列的变化发展,这种管理体系对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已大大降低。随着2015年WTO过渡保护期的结束,国内建筑设计市场进一步全面放开,推行以建筑师为主体的全程设计管理,回归“建筑师负责制”已成为业界的共识。转变正在发生,在上海、广西、福建等地试点的“建筑师负责制”,体现了政府推进建筑业与国际接轨、提升品质的态度和决心。我国建筑设计行业的转型升级、专业的强化与新的建设项目运作模式的产生,促使我国建筑师的角色正在重塑,新的形势需要建筑师逐渐成为项目的潜在管理者,并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运用专业技能及系统的观点、方法和理论,对项目涉及设计的全部工作进行有效地管理,从而全面保证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最终提供高品质的建筑产品。同时建筑信息化作为建筑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已经成为引领变革这个领域发展的重要趋势,正逐渐改变传统建筑设计行业的运作及管理模式。当建筑设计摆脱单一的图纸沟通的束缚,进而实现以BIM(建筑信息化模型)为代表的建筑信息化表达后,建筑师在整个建设流程中的作用将发生重大变化,从仅侧重于设计阶段的技术服务,到对工程全流程的整体掌控。建筑信息化技术已经把整个工程建设流程中大部分的设计问题前置化,为解决贯穿整个建筑工程活动中各个主体、各个阶段出现的问题,提供了有效且可行的工作模式,从而为建筑师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合理角色提供了技术支持。这种变革发展的趋势也恰恰是建筑师负责制所倡导的----让建筑设计源头的建筑师,成为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的领导者。在建筑设计行业这样的发展趋势下,本论文主要研究以建筑师为主导进行全程设计管理的意义及策略,对涉及到策划、设计、施工和运管等方面工作的各个阶段进行更加合理的阶段划分,并结合作为全程设计管理重要技术手段的建筑信息化技术,提出各个阶段相应的设计管理要求和策略。为此,本论文提出了“六序法模式”的全程设计管理方法,并探讨其与BIM进行结合的意义及有效途径。论文希望一方面能为推行适合中国的建筑师负责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方法,另一方面也希望进一步拓展BIM在建筑师全程设计管理中的应用。论文通过三个部分展开阐述:第一部分为基础研究。首先,论文的绪论部分通过对目前国内外关于建筑设计管理相关研究若干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和分析,提出研究的内容,阐述研究的方法、关键技术和思路。在第二章论述了建筑设计管理的职能、核心任务、主体内容和影响因素,并指出了建筑设计管理中知识信息管理的重要性和主要策略。在第三章通过分析对比中外通行的职业建筑师的职能体系和全程设计管理思想,探讨建筑师负责制框架下的建筑师全程设计与管理,在建造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以及发展趋势及建构要素,为后续的理论实践研究奠定基础。第二部分为理论实践研究。首先在第四章以国际通行的职业服务内容和专业化、全程化的标准,提出适应中国建筑师负责制的建筑师全过程工程设计管理的职业服务体系----“六序法模式”,对各阶段的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工作成果和工作要求进行阐述,并结合项目实例进行分析总结。接着探讨了建筑师进行全程设计管理所需要的基础组织形式----建筑工作室/事务所,以保持建筑创意为核心目的的组织机构管理策略。最后在第五章研究了BIM在建筑全程设计管理中的重要性和适应性问题,论证了在建筑全程设计管理中应用BIM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并提出了“BIM整同设计管理模式”和“复合总建造师”的相关概念。第三部分为策略研究。是在对上述研究的总结和拓展基础上,分别在构建以建筑师为主体的全程设计管理、创建适宜建筑师创作的组织机构、BIM在全程设计管理中的应用以及全程化建筑师的职业教育四个方面对建筑师全程设计管理提出了适宜的优化策略。最后对论文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本研究需要继续完善的方面,展望了建筑师视角下并结合BIM技术的全过程工程设计管理的应用前景。

侯叶[3](2019)在《中国近现代以来体育建筑发展研究》文中指出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面临成熟与转折并存的时代大背景,中国体育建筑在实际建设发展层面已取得丰厚成绩,却面临转型需求;在学科发展层面有了多元扩展,却亟需理性总结、回顾得失。此时,将中国体育建筑的发展历程进行尽可能完整、客观的回顾总结,不但有利于体育建筑学科的完善,也有利于我们理性地应对这个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时代。体育建筑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外延广阔,却又专业性强的研究课题。本文针对“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的命题沿着两个轴向进行研究:在纵轴上,基于时间线索,从线性历史观视角将近现代以来的中国体育建筑分为四个时期进行梳理。在横轴上,基于要素脉络,从系统视角对体育建筑的发展背景、发展概况、演变特征进行总结和分析。其中,演变特征则主要包括功能、形式、技术(结构技术、材料技术、设备技术、数字化技术等)三要素,以形成多层次的研究系统。本文采用跨学科研究法、文本研究法、实地考察法和访谈法作为研究方法,引入系统论作为理论基础,构建以时序系统、空间系统、背景系统、建筑系统为内容的多层次系统构架,从而形成清晰明确的研究框架。本文第一章为绪论,指出课题的时代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范围、相关文献综述、研究内容和方法以及研究的创新点。第二章为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的发展基础,从中国古代传统体育建筑与文化和西方现代体育建筑与文化两方面来探讨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的发展来源及发展土壤。第三章到第六章分别分析了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各时期包括近代时期、现代时期、改革开放到新千年间的当代时期、新千年后的当代时期的发展进程,对每一时期的发展概况以及功能、形式、技术的发展特征进行分析。第七章为中国体育建筑体系演变解析及未来发展预判。一方面从要素的角度总结分析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的演变特征,探讨现状问题;另一方面结合未来社会发展背景预判中国体育建筑发展趋势,并提出理性设计策略。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从薄弱的基础开始发展,经历四个时期,功能、形式、技术均有所演变发展。在新常态的社会背景下,基于未来体育事业和建筑事业的发展,中国体育建筑将面临功能、形式和技术的理性回归。

“第七届全国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组委会[4](2011)在《2012年第七届全国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第一轮通知》文中认为为促进我国制冷空调研究的发展,及时交流与反映我国制冷空调发展的最新技术,架设制冷空调新技术产学研结合的桥梁,促进自主创新,"第七届全国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计划于2012年8月在陕西省西安市举行。会议由上海交通大学和中国制冷学会联合主办,陕西省制冷学会和西安制冷学会协办,西安工程大学和西安交通

《机电信息》市场部[5](2008)在《2007年中央空调市场总结报告》文中认为总体市场分析一、2007年中央空调市场总体销售情况2007年,我国宏观经济环境对中央空调行业发展非常有利:一是党的"十七大"召开;二是落实"十一五"规划的第2年;三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各项宏观调控措施进一步落实;四是我国结束入世5年的过渡期后,各领域进

王如竹,张小松[6](2006)在《序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促进我国制冷空调研究的发展,及时交流与反映我国制冷空调发展的最新技术和研究成果,架设制冷空调新技术产学研结合的桥梁,培养21世纪中国制冷空调创新人才,活跃学术研究,促进自主创新, 上海交通大学于2000年发起召开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并于2001年11月、2003年1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分别召开了第一届和第二届全国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正式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第三届全国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于2005年4月在浙江大学召开,会议出版了相应论文集。“第四届全国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于2006年4月9~11日在江苏省南京市东南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东南大

范锦姬,劳木源[7](2004)在《简讯·动态·信息》文中认为

李志浩[8](2004)在《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4年学术年会综述》文中提出介绍了本届年会概况 ,综合了年会各专题交流会的讨论小结 ,分别介绍了地板辐射供暖技术、供暖热计量、供暖新技术、生物安全与生物洁净、建筑能耗模拟、风系统与水系统的变频节能、住宅空调、热回收、区域供热供冷、大地耦合热泵系统、异井回灌热泵系统、同井回灌热泵系统等方面专题交流形成的意见。

本刊编辑部[9](2018)在《开往春天 2018中国制冷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综述Over view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北京市分会、中国制冷学会、中国制冷空调工业协会共同主办,北京国际展览中心承办的"第二十九届国际制冷、空调、供暖、通风及食品冷冻加工展览会"(以下简称"制冷展"),于2018年4月9日—11日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举办。中国制冷展至今已走过31年,展会的规模与国际影响力比肩美国制冷展与德国制冷展,成为全球制冷、空调、供暖、通风行业"三大展会"之一。作为全球暖通制冷空调领域规

本刊编辑部[10](2017)在《最精彩总结2017中国制冷展》文中研究说明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一年一度的中国制冷展又重新起航,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隆重开幕!中国制冷展,如今俨然已成为中国制冷空调行业规模最为宏大、影响力最为深远、参展企业最具含金量的一次行业盛会!2017年4月,《中央空调市场》杂志社&V客暖通网重磅出击中国制冷展,用第一线的视角为行业朋友们解读和总结最具看点的中国制冷展!

二、第一届全国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成功举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一届全国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成功举行(论文提纲范文)

(2)建筑师视角下的工程设计管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
        1.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与述评
        1.2.2 国内研究现状与述评
    1.3 研究内容、方法、框架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建筑工程设计项目管理研究
    2.1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发展简述
        2.1.1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概述
        2.1.2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对象与内容
        2.1.3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特点
    2.2 建筑设计项目管理的概述与辨析
        2.2.1 建筑设计行业概述
        2.2.2 建筑设计管理辨析
        2.2.3 建筑设计管理的职能管理分析
        2.2.4 建筑设计管理与工程项目管理的辨析
    2.3 建筑设计管理的核心任务和主体内容分析
        2.3.1 建筑设计管理的核心任务
        2.3.2 建筑设计管理的主体内容
    2.4 知识管理在建筑设计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2.4.1 建筑设计知识管理的内涵和目标
        2.4.2 建筑工程设计项目实施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2.4.3 建筑设计活动知识的内容及体系
        2.4.4 建筑工程设计知识管理的主要策略
    2.5 建筑工程设计管理的研究内容
        2.5.1 范围管理
        2.5.2 进度管理
        2.5.3 质量管理
        2.5.4 投资及成本管理
        2.5.5 沟通管理
        2.5.6 风险管理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建筑师的职能体系研究
    3.1 建筑师、建造和建筑物的关系辨析
    3.2 建筑师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分析
        3.2.1 建筑师与业主的权利义务关系
        3.2.2 国际职业建筑师的权利与义务
        3.2.3 中国建筑师的权利与义务
    3.3 建筑师职能体系的内涵与比较
        3.3.1 建筑师职能体系的内涵
        3.3.2 建筑师职能体系的国际比较
        3.3.3 建筑师的职业资格及比较
        3.3.4 中国建筑师的职业定位及服务现状
    3.4 建筑师的职业经营和组织研究
        3.4.1 建筑师的职业经营及比较
        3.4.2 建筑师的职业组织---工作室和设计公司
        3.4.3 建筑师的设计组织及管理
    3.5 建构建筑师全程职能体系的策略
        3.5.1 设计到代理
        3.5.2 建成品导向与过程控制
        3.5.3 职业化精神
        3.5.4 经济和法律责任
        3.5.5 全程建筑设计服务的要素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建筑师的全过程工程设计管理研究
    4.1 建筑师全过程工程设计管理的模式研究
    4.2 阶段1:前期/策划阶段
        4.2.1 前期/策划阶段的工作内容
        4.2.2 前期/策划阶段的工作流程
        4.2.3 前期/策划阶段的工作成果及管理策略
        4.2.4 前期/策划阶段的设计管理要求
        4.2.5 案例讨论
    4.3 阶段2:方案/开发设计阶段
        4.3.1 方案/开发设计的工作内容
        4.3.2 方案/开发设计阶段的工作流程
        4.3.3 方案/开发设计阶段的工作成果及管理策略
        4.3.4 方案/开发设计阶段的工作要求
        4.3.5 案例讨论
    4.4 阶段3:技术/施工文件设计阶段
        4.4.1 技术/施工文件设计阶段的工作内容
        4.4.2 技术/施工文件设计阶段的工作流程
        4.4.3 技术/施工文件设计阶段的工作成果及管理策略
        4.4.4 技术/施工文件设计阶段的工作要求
        4.4.5 案例讨论
    4.5 阶段4:施工招投标控制阶段
        4.5.1 施工招投标控制阶段的工作内容
        4.5.2 施工招投标控制阶段的工作流程
        4.5.3 施工招投标的主要策略
        4.5.4 施工招投标控制阶段的工作要求
        4.5.5 案例讨论
    4.6 阶段5:督造/施工监管阶段
        4.6.1 督造/施工监管阶段的工作内容
        4.6.2 督造/施工监管阶段的工作流程
        4.6.3 督造/施工监管阶段的主要策略
        4.6.4 督造/施工监管阶段的工作要求
        4.6.5 案例讨论
    4.7 阶段6:竣工及后期服务阶段
        4.7.1 竣工及后期服务阶段的工作内容
        4.7.2 竣工及后期服务阶段的工作流程
        4.7.3 竣工及后期服务阶段的主要策略
        4.7.4 竣工及后期服务阶段的工作要求
        4.7.5 案例讨论
    4.8 适宜建筑师全程设计管理的组织管理研究
        4.8.1 适宜建筑师全程设计管理的组织形式
        4.8.2 建筑师工作室的组织管理
        4.8.3 建筑师工作室的创意人才管理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建筑信息化技术在建筑设计全程管理中的适应性研究
    5.1 以BIM为代表的建筑信息化的技术应用及发展
        5.1.1 BIM技术及相关理论概述
        5.1.2 BIM技术应用及发展现状
        5.1.3 BIM技术的问题及挑战
        5.1.4 BIM技术的发展趋势
    5.2 BIM在建筑设计全程管理体系中的理论研究
        5.2.1 实施BIM对建筑行业的影响
        5.2.2 BIM在建筑设计管理体系中的实施价值及目标
        5.2.3 BIM对建筑设计全程管理的优化措施
    5.3 BIM在建筑全程设计体系中的应用研究
        5.3.1 BIM在建筑全程设计体系中的应用概述
        5.3.2 建筑项目BIM的实施工作流程
        5.3.3 前期/策划阶段的BIM应用研究
        5.3.4 建筑设计阶段的BIM应用研究
        5.3.5 施工招投标阶段的BIM应用研究
        5.3.6 建设施工阶段的BIM应用研究
        5.3.7 竣工及后期运维阶段的BIM应用研究
    5.4 基于BIM的建筑师全程整同设计管理研究
        5.4.1 由BIM推动的整合设计
        5.4.2 BIM的协同工作模式
        5.4.3 由建筑师实施BIM整同设计管理
        5.4.4 教育与培训BIM整同设计管理团队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建筑工程设计全程管理的策略研究
    6.1 构建以建筑师为主体的全程设计管理策略
        6.1.1 以建筑师负责制为依托,强化建筑师在全程设计管理中的主导作用
        6.1.2 以六序法模式为基础,不断完善建筑师全过程工程设计管理的内涵
    6.2 创建适宜建筑师创作的组织机构策略
        6.2.1 适宜创意的设计组织机构建构策略
        6.2.2 重视组织机构的知识信息管理
    6.3 BIM结合“六序法模式”在全程设计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6.3.1 建构BIM与“六序法模式”的深度融合
        6.3.2 充分运用BIM分析功能优化全程设计管理
        6.3.3 用BIM模型领导全过程设计管理
        6.3.4 秉承Open BIM理念进行协同设计及管理
    6.4 全程化建筑师的职业教育策略
        6.4.1 树立建筑师全程职业化教育的思维
        6.4.2 构建多元化的建筑教育体系
        6.4.3 深化建筑师执业过程中的继续教育
        6.4.4 加强以BIM为代表的建筑信息化技术的素质教育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主要结论
    2、论文的创新点
    3、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工程实践案例分析与总结
    1、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体育中心设计咨询项目
    2、宝安体育场工程设计项目
    3、2010年亚运会游泳跳水馆工程设计项目
    4、“广州圆”--广东兴业国际仓储科研主楼工程设计项目
    5、江苏省淮安体育中心工程项目设计及管理实践
附录2 、建筑设计组织机构管理研究
    1 建筑设计机构的发展趋势
        1.1 国内外建筑设计机构的现状研究
        1.2 我国建筑设计机构的发展方向
    2 建筑创意组织机构---工作室的职能与特征
        2.1 建筑工作室的业务职能
        2.2 建筑工作室的服务特征
        2.3 工作室的业务管理特征
    3 建筑工作室的创意人才管理
        3.1 建筑工作室创意人才的资本特质
        3.2 工作室的人事管理
        3.3 工作室团队的平衡管理
        3.4 工作室设计文化建设
        3.5 工作室的人才技能发展
        3.6 员工的绩效考核
    4 建筑设计工作室的组织管理
        4.1 工作室的组织管理框架
        4.2 工作室的设计管理要素
        4.3 工作室的市场营销管理
    5 建筑工作室的信息与知识管理
        5.1 工作室的信息管理
        5.2 工作室的知识管理
致谢
附件

(3)中国近现代以来体育建筑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3 研究范围的界定
    1.2 中国体育建筑发展相关文献综述
        1.2.1 针对整体历程的发展研究
        1.2.2 针对部分时间段的发展研究
        1.2.3 针对部分区域的发展研究
        1.2.4 针对世界体育建筑的发展研究
        1.2.5 体育建筑学科丰富的研究成果
        1.2.6 细化的研究类型和多元化的研究意识
        1.2.7 文献综述小结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基于系统论的理论架构
        1.3.4 研究框架
    1.4 研究创新点
        1.4.1 研究创新点
        1.4.2 研究的未尽事宜
    本章注释
第二章 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发展基础
    2.1 中国古代传统体育建筑与文化
        2.1.1 中国古代体育运动
        2.1.2 中国古代体育文化
        2.1.3 中国古代“体育建筑”
    2.2 西方现代体育建筑与文化
        2.2.1 西方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历程及场馆建设
        2.2.2 西方大众体育运动发展
    2.3 小结
    本章注释
第三章 近代时期中国体育建筑的萌芽
    3.1 西方体育建筑的被动输入
        3.1.1 满足西人娱乐休闲需求的体育建筑
        3.1.2 青年会主导下的体育文化传播及体育设施建设
        3.1.3 教会学校中的体育建筑
        3.1.4 殖民政权主导的体育建筑
    3.2 本土体育建筑的主动发展
        3.2.1 现代建筑师的培养与成熟
        3.2.2 现代体育概念的本土萌芽及发展
        3.2.3 华商建设的娱乐体育建筑
        3.2.4 公立学校体育建筑的建设
        3.2.5 城市公共体育场建设及发展
    3.3 现代体育建筑功能的泊来与探索
        3.3.1 竞技体育功能标准化探索
        3.3.2 从单纯到复合的功能演进
        3.3.3 总体规划思想的萌芽
    3.4 西式风格的泊来与“中国固有式”的探索
        3.4.1 西式风格的泊来、模仿与改良
        3.4.2 ―中国固有形式‖的探索与创造
        3.4.3 风格承载的文化意义
    3.5 现代大跨体育建筑技术的初步探索
        3.5.1 现代材料和传统本土材料的互补应用
        3.5.2 屋架体系的初步应用与发展
        3.5.3 现代设备设施的设置与自然通风采光措施的结合
    3.6 小结
    本章注释
第四章 现代时期中国体育建筑的探索
    4.1 建国初期体育建筑的建设探索
        4.1.1 过渡时期的简易场馆建设
        4.1.2 ―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场馆建设起步
    4.2 “大跃进”及“大调整”时期的体育建筑
        4.2.1 大跃进时期的场馆建设
        4.2.2 调整时期体育建筑的收缩简化方针
    4.3 “文革”时期的体育建筑
        4.3.1 ―文革‖期间建筑事业的停滞与体育事业的低潮
        4.3.2 不退反进的体育建筑建设
        4.3.3 作为外交手段的援外体育建筑
    4.4 适合中国国情的功能体系的初步建立及坎坷发展
        4.4.1 从―引入‖到―研究‖的体育建筑学科萌芽
        4.4.2 政治运动影响下功能定位
        4.4.3 平面形式的初步丰富
        4.4.4 多重使用需求下的多功能拓展
        4.4.5 总体规划与整体布局思想的起步
    4.5 政治风潮影响下的形式制约与探索
        4.5.1 民族形式——从推崇到批判
        4.5.2 现代主义——夹缝中的艰难探索
    4.6 大跨建筑技术体系的研究与创新
        4.6.1 结构技术研究潮流及大跨结构的创新发展
        4.6.2 饰面材料及性能材料的初步丰富
        4.6.3 基于功能发展的设施设备技术探索
    4.7 小结
    本章注释
第五章 改革开放到新千年间中国当代体育建筑的发展
    5.1 以“亚运会”为核心的体育赛事举办及场馆建设
        5.1.1 重点保障的竞技体育事业
        5.1.2 洲际级别的赛事及场馆建设
        5.1.3 逐渐稳定的国家级别赛事举办及场馆建设
        5.1.4 奥运会的申办工作及场馆设施规划
    5.2 竞技场馆建设的初步丰富
        5.2.1 体育馆的丰富发展
        5.2.2 体育场的建设开展
        5.2.3 游泳馆的建设开展
        5.2.4 冰雪体育建筑在东北区域的建设
        5.2.5 其它小众竞技体育建筑的零星建设
        5.2.6 体育中心的建设开展
    5.3 校园体育建筑与大众体育建筑的起步
        5.3.1 校园体育建筑的起步
        5.3.2 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
    5.4 理论及作品的输入输出
        5.4.1 国际体育建筑发展成果的输入
        5.4.2 援外体育建筑的输出
    5.5 市场经济改革下的功能新发展
        5.5.1 市场经济对赛事举办及场馆建设的影响初显
        5.5.2 基于经济因素的场馆多功能研究与探索
    5.6 多元思潮涌入下体育建筑的创作繁荣
        5.6.1 现代主义的形式新探索
        5.6.2 与结构紧密结合的形式创作
        5.6.3 体育建筑中的地域性思考
        5.6.4 环境意识与城市意识的思考觉醒
    5.7 开放交流中的技术发展
        5.7.1 国产材料的创新及国外材料的引入
        5.7.2 结构技术的创新
        5.7.3 新型设施设备的应用
        5.7.4 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引入
    5.8 小结
    本章注释
第六章 新千年后中国当代体育建筑的飞速发展
    6.1 奥运策略下的竞技体育建筑发展高峰
        6.1.1 奥运争光计划及竞技体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6.1.2 国际级别赛事的举办及战略扩展
        6.1.3 国家级综合赛会及其场馆建设
        6.1.4 国际单项赛会及其场馆建设
        6.1.5 省级运动会及其场馆建设
        6.1.6 其它类型盛会及其场馆建设
    6.2 竞技体育场馆类型的进一步丰富
        6.2.1 传统综合型体育场馆的丰富建设
        6.2.2 专项体育建筑类型的建设兴起
        6.2.3 体育中心的蓬勃发展
    6.3 校园体育建筑及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新契机
        6.3.1 校园体育建筑的飞速发展
        6.3.2 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进步
    6.4 全球化与市场经济深化改革下的发展转变
        6.4.1 建筑行业的开放及体育建筑创作的全球化
        6.4.2 市场经济深化改革下的体育建筑发展转变
        6.4.3 快速城市化下的建设机遇
    6.5 体育建筑功能发展新特征
        6.5.1 总体布局的新特征
        6.5.2 复合化的功能模块设置
        6.5.3 灵活化的功能设计
    6.6 体育建筑形式发展新思潮
        6.6.1 建筑形态的有机化
        6.6.2 立面设计的表皮化
        6.6.3 结构美学的新表现
        6.6.4 对地域性的丰富思考和追求
        6.6.5 生态理念下的形式探索
    6.7 体育建筑技术的飞跃发展
        6.7.1 数字化技术的革命性发展
        6.7.2 张拉、混合结构的发展潮流
        6.7.3 材料的性能挖掘与创新
        6.7.4 设施设备技术的发展革新
        6.7.5 生态节能技术体系的探索
    6.8 小结
    本章注释
第七章 “新常态”下中国体育建筑发展面临问题及设计策略探讨
    7.1 中国近现代以来体育建筑系统元素演变脉络及特征分析
        7.1.1 社会背景发展脉络分析
        7.1.2 功能演变脉络及特征分析
        7.1.3 形式演变脉络及特征分析
        7.1.4 技术演变脉络及特征分析
    7.2 目前体育建筑发展面临的问题
        7.2.1 体育建筑建设存在误区
        7.2.2 对现存体育场馆历史价值和保护意识不足
        7.2.3 体育产业化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7.2.4 建筑形式的"形而上学"
        7.2.5 技术利用的不适宜
    7.3 基于“新常态”社会背景的体育建筑发展背景
        7.3.1 新常态下的社会发展背景
        7.3.2 新常态下的体育事业发展趋势
        7.3.3 新常态下的建筑事业发展趋势
    7.4 新常态下平衡化的体育建筑发展趋势探讨
        7.4.1 综合竞技场馆与专项竞技场馆的平衡
        7.4.2 竞技体育建筑、校园体育建筑与大众体育建筑的平衡
        7.4.3 新建场馆与改建场馆的平衡化发展
    7.5 新常态下中国体育建筑理性设计策略探讨
        7.5.1 适宜化的总体布局策略
        7.5.2 灵活、整合的功能设置策略
        7.5.3 多样化的形式创作策略
        7.5.4 理性的技术发展策略
    7.6 小结
    本章注释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开往春天 2018中国制冷展(论文提纲范文)

综述Over view
总结篇Summarizes the article
    亮点一:磁悬浮
    亮点二:变频
    亮点三:热泵
    亮点四:新冷媒
    亮点五:智慧家居
访谈篇Inter view article
创新篇Innovative article
    第一类制冷部件
    第二类空调 (热泵) 设备
    第三类冷冻冷藏设备
企业篇Enterprise article
    格力
    海尔
    天加
    江森自控
    麦克维尔
    丹佛斯
    松下
    必信
    盾安
    远大
    依必安派特
    迈迪龙
    搏力谋
    汉钟精机
    爱优特
    格瑞德
    比泽尔
    亚太
    海林
    纳森
    清华同方
    三花
    湿腾
    温格
花絮篇Flocculent article
观点篇Viewpoint article

(10)最精彩总结2017中国制冷展(论文提纲范文)

1综述Overview
2创新产品Innovative product
    第一类:制冷部件(共13项)
    第二类:空调热泵设备(共11项)
    第三类:冷冻冷藏设备(共6项)
    第四类:能量综合利用设备及其他热泵设备(共3项)
3总结summary
    品牌大咖们为何缺席?
    产品技术创新,到瓶颈了吗?
    磁悬浮产品,水机市场的大救星?
    空气源热泵,煤改电机会还剩多少?
    新风产品,有多高的技术门槛?
4访谈录Intervlew
    三大战略新品铸高度
    自主创新,自立自强
    核心科技,格力创造
    质为洁净环境
    扎根中国市场
    看重细分市场
    三线赢市场,三专定未来
    专注品质五十年
    变中求新,用实际行动为提升能效标准服务
    用可靠方案助力中国实现绿色转型
    找准定位,不忘初心
    做系统服务的专家
    做专、做透洁净市场
    匠心铸就品质
    节能才是目的
    研发要与时俱进
5企业展Enterprise Exhibition
    2016年中国制冷空调产业发展白皮书
6花絮Tidbits

四、第一届全国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成功举行(论文参考文献)

  • [1]第十一届全国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在长沙召开[J]. 上海市制冷学会. 制冷技术, 2020(05)
  • [2]建筑师视角下的工程设计管理策略研究[D]. 陶亮. 华南理工大学, 2019
  • [3]中国近现代以来体育建筑发展研究[D]. 侯叶.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4]2012年第七届全国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第一轮通知[J]. “第七届全国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组委会. 制冷技术, 2011(02)
  • [5]2007年中央空调市场总结报告[J]. 《机电信息》市场部. 机电信息, 2008(01)
  • [6]序言[A]. 王如竹,张小松. 第四届全国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6
  • [7]简讯·动态·信息[J]. 范锦姬,劳木源. 制冷, 2004(04)
  • [8]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4年学术年会综述[J]. 李志浩. 暖通空调, 2004(10)
  • [9]开往春天 2018中国制冷展[J]. 本刊编辑部. 机电信息, 2018(13)
  • [10]最精彩总结2017中国制冷展[J]. 本刊编辑部. 机电信息, 2017(13)

标签:;  ;  ;  ;  ;  

首届全国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