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田高新技术产业应超越常态发展

盐田高新技术产业应超越常态发展

一、盐田高新技术产业要超常规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关梦贤[1](2021)在《城市群城际客运交通分布预测方法研究 ——以穗莞深城市群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城市群是我国近些年来城镇化发展的新模式,该模式下以大城市为依托带动周围中小城市和城镇协同发展,目前已逐步确立了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双城经济圈等19个城市群,极大推动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使更多人民群众享有了更高品质生活。为保证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有效推进,城市间高效快速的旅客运输规划成为了城市群交通规划研究的主要课题,而其中交通分布预测则是规划中重要的研究方向。城市群层面下的交通分布预测与传统城市内有很大不同——城市群在形成过程中的内在发展规律与单一城市并不相同,吸引城市间相互联系的内在因素也不完全一致,由此导致了交通分布特征的改变,传统交通分布预测方法的适用性大大降低。本文从城市群一般发展规律和基本特征入手,结合穗莞深城市群的实际情况,分析梳理出影响城市群交通分布的主要因素,进而对现有预测模型进行改进。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方面:(1)城市群特征分析。从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中总结梳理城市群形成与发展的一般规律,然后分析穗莞深城市群的实际发展路径,总结其空间、经济、人口、就业、交通等领域的结构特征,为后续研究其内部的相互关系做铺垫。(2)城市群结构特征对于交通分布的影响。从空间分布、经济产业、行业联系三个方面分析对于交通分布的影响作用,并总结一般规律。(3)交通分布模型梳理和改进。总结归纳现有经典交通分布模型的优点和不足,分析其对于城市群交通分布问题的适用性,然后根据总结出的规律对模型进行改进,最后验证改进模型的精度,分析城市群交通分布预测的优势与不足。

林立勇[2](2017)在《功能区块论 ——国家级新区空间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家级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进行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继批准设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之后,中央为推动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发展而采取的又一重大举措。国家级新区一经诞生,就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创新政策的试验田,成为推动我国开发开放热潮的国家级增长极和其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引擎,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格局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本论文以国家级新区为研究对象,从制度创新这一影响国家级新区空间发展的主要因素入手,结合所在工作单位重庆两江新区的设立背景和开发建设实际,对1992年第一个国家级新区设立近25年来,上海浦东、天津滨海两个建设时间相对较长的国家级新区空间发展历程和重庆两江新区头几年的城市空间规划及其实施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和研究,总结提炼出了在制度创新背景下国家级新区的空间发展理论。本论文首先分析了我国改革开放历程、国家级新区设立的背景和目的,结合制度创新的经济学原理,认为制度创新是国家级新区的基本特征,确立了判断国家级新区开发建设成败的四条评价标准。对浦东新区和滨海新区的空间规划及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分析了国家级新区空间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度创新对国家级新区空间发展的综合影响,探索提出“功能区块”论是国家级新区空间发展理论,明确了功能区块理论的内涵和空间结构模型,并详细阐述了在功能区块理论指导下,国家级新区在空间结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和交通空间等方面应采取的发展策略。在实证研究部分,以功能区块理论在重庆两江新区的规划实践为例,介绍了功能区块论在重庆两江新区申报和规划阶段的探索应用,运用功能区块论,对两江新区今后在空间结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和交通空间等方面的发展策略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最后,根据功能区块理论,结合国家级新区发展要求,对构建适应功能区块论的国家级新区规划编制工作机制的创新思路进行了研究探讨。

林寿彤[3](2011)在《区域土地空间综合利用研究 ——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土地空间综合利用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拓展有效空间,扩大利用范围,二是实现土地资源空间的优化配置。这两个层面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即根据特定规划目标,依靠一定技术手段,系统优化区域土地利用的规模、结构、强度和功能,得到由点、线、面、网组成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最佳的土地空间格局。本文重点围绕集约节约高效利用土地,参照土地空间立法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研究提出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人口规模、城市化水平、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的土地空间综合利用的思路和具体对策,主要做了如下工作:第一、在借鉴我国各沿海经济区政策支持与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扶持政策,包括产业支持、财政金融、土地利用、海域使用、海洋经济、港口发展、城乡一体化与人才支撑等,对于土地利用政策进行了重点描述。第二、分别从发展阶段、功能导向等角度对多个国家的土地空间利用战略进行了分析,并得到了一定的启示。第三、对蓝色经济区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在分析蓝色经济区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上,研究了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空间利用之间的关系。第四、对蓝色经济区土地空间利用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相应对策:首先建立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模型及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模型,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以实际数据代入模型得到了评价结果。其次,建立了土地综合利用分区评价模型,应用此模型对蓝色经济区各区块进行了评价。最后,基于上述评价与分析提出了蓝色经济区土地空间综合利用的对策与建议。

徐敬俊[4](2010)在《海洋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研究暨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海洋与人类活动和生产力布局的关系十分密切,海洋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第二空间,是人类维持生存繁衍和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地。中国是世界海洋大国,拥有18000公里的大陆海岸线,14000公里的海岛岸线,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丰富多样的海洋资源是21世纪中华民族实现经济腾飞的重要战略支撑。但海洋产业布局的理论研究是目前海洋经济研究相对薄弱的一个领域,国内学者关于海洋产业布局的研究一直局限在较小的范围,且多属于应用研究,研究内容也不够系统和深入,基础理论欠缺是目前中国海洋产业布局研究与实践中存在的一大缺陷。海洋产业布局研究薄弱的原因之一是长期以来受“重陆轻海”思想的束缚,人们很少关注海洋,更少关注海洋产业布局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海洋经济开始以远高于国民经济的速度增长,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迅速提升,已成为推动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但是,由于缺乏基础理论的有力支撑和对海洋产业布局规律的正确认识,海洋产业布局应用研究成果的可信度和科学性被大大削弱,也导致海洋产业布局实践中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与此同时,海洋产业布局中的一些不合理、不协调因素开始显现,这些不合理的产业布局因素既影响着中国海洋产业整体效益水平的发挥,也影响着中国海洋经济的全面发展,导致海洋产业结构水平较低,区域布局不够合理,海洋环境污染加重等问题不断涌现。加强海洋产业布局规划和协调,克服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的盲目性,实现海洋经济协调、有序、可持续发展,已变得十分紧迫。因此,加强海洋产业布局研究,尤其是海洋产业布局的基础理论研究,探寻海洋产业布局演化的一般规律,为海洋产业布局实践提供科学指导,已成为我国海洋经济学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勿容置疑,海洋产业布局在许多方面与陆地产业是相通的,包括劳动的地域分工、产业的集聚与扩散等,但这些现象或规律背后往往隐藏着迥然不同的运行机制,从而导致同一规律在陆地产业布局和海洋产业布局中有着十分不同的表现形式,因此,海洋产业布局理论的研究决不是陆域产业布局的有关理论的简单“嫁接”。在中国海洋经济发展面临重大历史转折的关键时期,本论文以海洋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问题为研究对象,在综合参考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海洋产业经济与陆域产业经济的不同特点,充分借鉴传统产业布局的相关理论,综合运用理论研究与实际相结合、个量研究与总体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动态研究与比较动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阐释海洋产业布局的内涵与外延、海洋产业的区位选择、产业布局调整与产业结构变化的互动过程以及资源、环境、文化、政治、经济等因素影响海洋产业布局的内在机制、海洋产业布局优化的基本模式及陆海经济一体化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总结海洋产业布局的一般规律,并举例加以佐证,基本勾勒出了中国海洋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框架和政策体系,期望为今后学者们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提供些许借鉴。

吴健鹏[5](2008)在《广东省海洋产业发展的结构分析与策略探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世界人口增长、陆地资源短缺和陆域开发空间日益缩小,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将成为21世纪缓解全球面临的人口、资源与环境压力的有效途径。广东是海洋经济大省,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毗邻港澳台的区位优势,实力雄厚的经济基础以及规模较大的海洋经济实力与门类齐全的海洋产业体系等先发优势,具备向海洋经济强省跨越的基础和条件。本文以广东海洋经济与海洋产业结构为研究对象,探讨广东如何实现由海洋经济大省向海洋经济强省跨越的战略性转变。文章首先对海洋经济与海洋产业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对涉及的相关理论进行阐析,奠定全文论述的理论基础。接着文章分三部分层层深入,对广东海洋经济与海洋产业结构作全面分析:先从海洋资源、海洋经济发展、海洋产业结构和海洋经济区域布局等对广东海洋经济发展现状作一般分析;再从实证角度对广东海洋产业结构作静态分析、动态分析与效益分析,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确定海洋主导产业,区位熵分析确定海洋优势产业:最后从发展规模与发展速度、产业结构与产业地位、海洋科技竞争力及地区差距变动等对广东海洋经济发展竞争力作省际比较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广东发展海洋经济具备海洋资源丰富、发展基础雄厚和先发优势明显等基础与优势,同时面临海洋产业结构有待优化、科技实力偏低、区域发展不平衡、海洋资源环境恶化、国内竞争激烈等问题与挑战,进而提出新形势下广东省海洋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应对策略与保障措施。

张艳[6](2008)在《我国国家级开发区的实践及转型 ——政策视角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开发区建设是我国在特定环境背景下的一项战略选择。经过20多年的发展,开发区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但也伴生着一系列的问题。基于当前开发区发展理论的不足与实践的困惑,本文以国家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的实证研究,并基于实证结论展开规范性讨论。中国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别源自国际上的出口加工区和科技园区模式,借鉴了它们的一些成熟的经验和做法,又因特殊的国情而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国际分工理论和创新理论分别为出口加工区和科技园区的存在提供了理论基础,这也决定了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高新区在发展方式上应该存在本质的差别。开发区的发展,是外部环境作用力、自身禀赋作用力和地方政府作用力这三种基本动力复合作用的结果。由于在不同开发区中三种动力的强弱表现各不相同,也就导致了开发区发展实践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本文依据影响开发区发展的作用力的不同,对不同类型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进行了详细的个案分析,展现了开发区发展实践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并揭示了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发展实践中的趋同性。进而从产业发展、空间拓展、社会发展和管理体制等方面对开发区建设运行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归纳和总结。本文认为,这些客观状态和表现,是开发区这一特定的、在政策驱动下实践运行的结果。从公共政策的视角来看,开发区政策取得了一些预期的效果,但也存在相当程度的政策失效。这既与开发区实践本身的政策逻辑有关,也与制度背景环境所引致开发区政策执行的异化有关。研究最后建议,基于政策连贯和政策聚焦的原则,对开发区政策进行调整:淡化空间类型及经济类型的指向,构建“专业化园区+研发孵化”的发展格局;在政策资源的使用上“聚焦”于研发、创新及创业活动。

连云港市政府研究室“突破海州湾开发研究”课题组[7](2006)在《突破海州湾开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湾型经济是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以海湾中心城市为枢纽,以大型港口为引擎,以现代海洋产业为主体,以腹地发展为支撑,以对外开放为动力,呈梯度式推进、网络化拓展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海州湾具备海湾型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和条件。连云港以港口区域为经济中心,以新亚欧大陆桥沿线为经济腹地,以海州湾沿海区域为经济载体,客观和必然地将经济和社会各优势要素向海州湾地域空间集聚。★海州湾开发将形成中国海洋战略规划实施最具潜力的三大发展区域之一,是江苏沿海经济开发的突破口,是环黄海经济圈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海州湾开发应从战略思路和切实举措上取得突破。

邱凤霞[8](2006)在《津冀海洋产业创新评估与合作创新研究》文中提出二十一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产业作为物质生产的重要原料基地、人类所需食品的重要来源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新空间等承载了人类的无限厚望。为了在新世纪海经济发展、海洋科技领域占据领先地位,沿海发达国家纷纷制定了海洋科技发展规划,力求通过创新实现海洋产业的发展,实现“海上强国"的发展梦想。同样,近十年来,我国的沿海省市也已逐渐把海洋科技、创新视为海洋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决定要素,“创新则生,不创新则亡”对海洋产业同样适用。 而天津市和河北省均位于环渤海经济区之内,都同样拥有发展海洋经济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近年来海洋经济也取得了良好的发展业绩。但与全国其他沿海经济发达省市相比,两地的海洋经济发展程度还较低,对环渤海地区区域经济整体的带动作用还较弱,而海洋产业发展尚有一定的拓展空间。特别是在创新的推动下,两地的海洋产业发展潜力会得到极大的挖掘。加之在海洋产业发展中,两地各有优势与不足,却都有发展海洋产业的强烈渴望,但在海洋产业创新中却较少合作。 基于此,本文将天津市和河北省海洋产业创新作为研究视角,选取两地海洋产业中发展起步较早,对海洋产业整体发展所起的带动作用较大,在产业创新中表现活跃的海水养殖与加工业及盐化工业进行分析,将创新理论应用于海洋产业,并将两地海水养殖与加工业及盐化工业产业合作创新作为产业发展的途径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在查阅有关海洋产业创新的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较为系统的归纳、整理了海洋产业创新研究的现状。 2、对天津市和河北省海洋产业整体、海水养殖与加工业、盐化工业进行了现状分析;对两地海洋产业中海水养殖与加工业创新能力建立了评价模型,应用DEA方法进行了评价;并对两地盐化工业产业创新进行了分析、评价。 3、在对天津市和河北省海水养殖与加工业及盐化工业两个行业的创新能力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了两地海洋产业合作创新的发展构想。

熊国平[9](2005)在《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形态演变研究》文中提出90年代以来我国有着新的经济社会背景,城市形态演变呈现新的特征,有着新的动力和机制,及时总结,对城市理论是有益的补充和完善。城市形态演变研究的实践性强,直接关系到城市发展规模、城市发展方向、城市功能组织、城市交通组织、城市绿地系统等方方面面,在目前我国城市扩展迅速、规划实践空前发展的情况下,开展此项研究对规划管理和编制实践均有重要的实践价值。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城市形态研究的综述,指出由表及里,层层深入是本研究观察问题的基本途径;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不断循环反复,逐步提高是本研究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以人为本是本研究判断问题的基本标准。首先从城市内部结构的急剧变化和外部轮廓的迅速扩展两个方面归纳了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形态演变的总体特征,指出两者互相关联、互为因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次从90年代以来新的社会经济背景出发,建立了信息化、全球化、知识经济和快速城市化与城市形态演变的基本联系,在新的时代背景中考察城市形态的动态演变。分析了推动城市形态演变的内在动力,分别为经济增长、功能调整、新的消费需求等,外在动力分别为快速交通、行政区划的调整等,指出城市形态演变是内外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体现出了城市形态演变的复杂性。揭示了推动城市形态演变的机制,分别为市场机制、产业进化机制、投资机制和调控机制,认为无形的机制的综合作用引起了城市形态有形的变化。城市形态演变的机制并不是一个线性的具有明显因果关系的过程,而是一个非线性的多因素多层面的交织耦合过程。同时,各机制之间存在着相互反馈,机制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体现出了城市形态演变的综合性。基本总结了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形态的演变,指出外延跳跃是城市形态演变的主要形式,以产业空间为中心的新空间主导城市形态的演变,人文关怀和人地和谐将是城市形态演变的主要方向,认为这既是中国转型期的特色,也适应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发展。还从形态的协调性,形态的成长性,形态的生态性,形态的经济性等方面初步提出合理形态的评价标准,为规划编制和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最后指出了本研究的不足和今后研究的方向。

彭敏[10](2005)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及其财政效应研究 ——以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各国经济发展的竞争日趋激烈,其竞争的焦点已由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转向人才、技术、信息以及由此所派生出的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对所在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对地方财政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从全国和深圳市的直观数据看,高新技术的财政支出效果(即高新技术产业的财政效应)相当显着,如何进一步从理论上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财政效应及其大小、以及财政效应的特征与高新技术产业的不同阶段的发展趋势、高新技术产业财政效应是否具有可持续性等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结合理论与深圳市的实际进行初步的探讨。本研究在现代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基础之上,在多次实地调查并收集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的条件下,试图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包括时序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计量分析方法等,尝试性地研究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财政效应的相互关系。在借鉴和分析国外发达国家和我国各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及财政效应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财政效应的相关性,并在WTO的背景下,提出了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原则和财政、税收政策的有关建议。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还对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趋势及财政效应进行了初步预测和展望。除导论部分外,本文首先对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回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财政效应及本人对财政效应的理解和分析;描述了高新技术及高新技术产业的界定、高新技术产业的成长,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经济增长效应从微观机制和宏观层面上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讨论了高新技术产业成长对财政效应的贡献,分别从其对财政贡献的规模、结构和不同阶段进行了探讨。为了进一步分析高新技术产业及其财政效应特征,本文先简要的介绍了世界主要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概况和发展经验;同时选取了国内高新技术发展有代表性的区域,在调查各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分析了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和不同特点,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财政效应进行了计量分析,分析了其投入-产出的之间的关系。本文选取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最为迅速的地区之一——深圳市做为典型研究,比较深入地分析了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状况及原因,重点分析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财政效应—税收贡献,通过计量分析,观察其财政效应的大小、特点、趋势,与国内其他地区高新技术产业财政效应相比较,得出深圳高新技术产业财政效应高于全国水平、地方政府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地作用的结论。财政的支持与产业和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为了深入讨论这种关系,本文首先分析财政支持对产业发展的影响;用实证分析方法论证了产业发展与财政收入的影响,讨论产业升级与财政效应的互动机制,继而分析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深圳的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社会环境改进及国际竞争力提升的作用。我国加入WTO,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及其财政政策必然产生一定的影响。为此,本文对深圳高新技术产业面临的新的发展环境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对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财政效应进行了初步预测。最后,本文还对深圳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财政政策进行了探讨,并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创新提出建议。概括来讲,本文所做的有益的探索和新意在于:1.将高新技术产业与地方财政收入和支出联系起来,突破了传统的关于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发展贡献的研究视角;2.在1的研究基础上,本文研究的内容有较大突破,不仅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财政效应进行了一般分析,还对财政效应的影响进行了分解,即划分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3.在研究方法上的创新,运用调查研究方法将实证分析方法和规范分析方法相结合,辅以计量分析,在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

二、盐田高新技术产业要超常规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盐田高新技术产业要超常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城市群城际客运交通分布预测方法研究 ——以穗莞深城市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内外交通分布预测模型研究概况
        1.2.2 国外城市群交通分布特征研究概况
        1.2.3 国内城市群交通分布特征研究概况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城市群特征分析
    2.1 城市群概述
        2.1.1 城市群定义
        2.1.2 城市群由来
        2.1.3 城市群形成机理
        2.1.4 城市群空间结构特性
        2.1.5 城市群产业与就业结构特性
        2.1.6 城市群交通特性
    2.2 穗莞深城市群特征分析
        2.2.1 形态特征分析
        2.2.2 人口、经济特征分析
        2.2.3 产业与就业特征分析
        2.2.4 交通特征分析
        2.2.5 分析结论
    2.3 穗莞深城市群结构对于交通出行分布的影响
        2.3.1 城市群形态对交通分布的影响
        2.3.2 城市群经济、人口布局对交通分布的影响
        2.3.3 城市群行业联系加强对交通分布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3 交通分布预测模型的分析比较及改进
    3.1 经典交通分布预测模型分析
        3.1.1 重力模型法
        3.1.2 介入机会模型
        3.1.3 城市群交通分布适应性分析
    3.2 城市群交通分布预测模型改进
        3.2.1 改进思路
        3.2.2 建立量化因子
        3.2.3 模型改进及计算方法
        3.2.4 模型检验
    3.3 本章小结
4 总结与展望
    4.1 本文的主要结论
    4.2 成果应用价值
    4.3 后续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改进模型与介入机会模型误差比较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功能区块论 ——国家级新区空间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和领域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领域
    1.3 国内外研究理论及实践研究进展
        1.3.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及实践进展
        1.3.2 国内相关研究及理论进展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内容和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框架
2 国家级新区发展历程和空间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国家级新区发展的基本概况
        2.1.1 改革开放战略的总体推进历程
        2.1.2 国家级新区设立的背景和目的
        2.1.3 已批国家级新区主要类型划分
    2.2 主要国家级新区空间规划建设历程
        2.2.1 上海浦东新区
        2.2.2 天津滨海新区
    2.3 国家级新区空间发展的主要特征
        2.3.1 空间结构均主要由若干个产业功能区构成
        2.3.2 空间拓展均主要以多支点跳跃式同步推进
        2.3.3 开发建设指导思想均越来越注重产城融合
        2.3.4 空间发展历程均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2.4 国家级新区空间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4.1 新区空间发展缺乏成熟理论的有效指导
        2.4.2 产业空间发展基地化布局和集群化不足
        2.4.3 产城分离导致新区宜居性不足难聚人气
        2.4.4 新区城市公共服务功能不完善层级不清
        2.4.5 城市空间规划建设品质不高且特色不彰
    2.5 小结
3 国家级新区发展的制度创新动力研究
    3.1 制度创新的经济学原理
        3.1.1 制度的经济功能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3.1.2 制度创新是保障经济长期发展的重要因素
    3.2 制度创新是国家级新区的基本特征
        3.2.1 国家级新区的功能定位和模式要求
        3.2.2 制度创新是国家级新区发展的根本要求
        3.2.3 国家级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特点
        3.2.4 国家级新区制度创新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3.2.5 制度创新对国家级新区空间发展的主要影响
    3.3 国家级新区发展绩效评价
        3.3.1 国家级新区的评价标准建议
        3.3.2 国家级新区的发展绩效评判
    3.4 小结
4 “功能区块”论——国家级新区空间发展理论创新
    4.1 现行城市空间发展理论
        4.1.1 城市空间结构三大传统经典理论
        4.1.2 其它城市空间发展理论
        4.1.3 现行城市空间发展理论的适应性
    4.2 国家级新区空间发展的新特点
        4.2.1 空间拓展跳跃化
        4.2.2 产业布局基地化
        4.2.3 功能管控精细化
        4.2.4 公共服务均等化
        4.2.5 市政配套精确化
    4.3 “功能区块”论的探索提出
        4.3.1 功能区块的形成与概念
        4.3.2 功能区块理论及其内涵
        4.3.3 功能区块论的空间结构模型
        4.3.4 功能区块论在国家级新区的实践验证
        4.3.5 功能区块论的发展动力基础
        4.3.6 功能区块论与传统相关理论的异同
    4.4 小结
5 功能区块理论指导下的国家级新区空间发展策略研究
    5.1 国家级新区空间结构发展
        5.1.1 传统的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模式
        5.1.2 国家级新区空间结构发展特点
        5.1.3 国家级新区空间结构发展策略
    5.2 国家级新区生产空间发展
        5.2.1 传统的城市生产空间发展模式
        5.2.2 国家级新区生产空间发展特点
        5.2.3 国家级新区生产空间发展策略
    5.3 国家级新区生活空间发展
        5.3.1 传统的城市生活空间发展模式
        5.3.2 国家级新区生活空间发展特点
        5.3.3 国家级新区生活空间发展策略
    5.4 国家级新区生态空间发展
        5.4.1 传统的城市生态空间建设模式
        5.4.2 国家级新区生态空间发展特点
        5.4.3 国家级新区生态空间发展策略
    5.5 国家级新区交通空间发展
        5.5.1 传统的城市交通空间发展模式
        5.5.2 国家级新区交通空间发展特点
        5.5.3 国家级新区交通空间发展策略
    5.6 小结
6 功能区块论的规划实践——以重庆两江新区为例
    6.1 重庆两江新区的发展概况
        6.1.1 地理区位基本概况
        6.1.2 经济社会发展历程
        6.1.3 城市空间发展历程
    6.2 功能区块理论的探索应用
        6.2.1 申请报批阶段
        6.2.2 总规制定阶段
        6.2.3 控规制定阶段
    6.3 重庆两江新区空间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6.3.1 空间结构:部分片区功能不明确空间拓展太零散
        6.3.2 生产空间: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多基地化坚持不够
        6.3.3 生活空间:区域发展很不平衡公共服务配套不足
        6.3.4 生态空间:体系尚未构建对资源保护与利用不足
        6.3.5 交通空间:通勤时间过长未实现快慢和客货分离
    6.4 重庆两江新区空间发展建议
        6.4.1 空间结构发展建议
        6.4.2 生产空间发展建议
        6.4.3 生活空间发展建议
        6.4.4 生态空间发展建议
        6.4.5 交通空间发展建议
    6.5 小结
7 构建适应功能区块论的国家级新区规划编制工作机制
    7.1 现行的国家级新区规划编制工作机制
        7.1.1 现行的主要规划编制体系
        7.1.2 现行规划制定的主要技术思路
        7.1.3 现行规划编制工作机制对功能区块理论的主要不适应性
    7.2 国家级新区规划编制工作特点
        7.2.1 规划制定与实施速度快
        7.2.2 规划成果的质量要求高
    7.3 创新适应功能区块论的规划编制体系和技术思路
        7.3.1 创新国家级新区规划编制体系
        7.3.2 创新国家级新区总体规划制定的技术思路
        7.3.3 创新功能区块规划制定的技术思路
        7.3.4 创新控制性详细规划制定的技术思路
    7.4 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论文的主要结论
    8.2 论文的主要创新
    8.3 未来主要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3)区域土地空间综合利用研究 ——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1.2.1 研究思路
        1.2.2 主要内容
        1.2.3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国内外理论研究综述
    2.1 概念简述
    2.2 国外研究的主要观点及成果
    2.3 国内研究的主要观点及成果
        2.3.1 开发区、经济区土地利用研究
        2.3.2 土地资源优化研究
第三章 沿海经济区政策支持研究
    3.1 各沿海经济区的政策支持与发展经验
        3.1.1 各种“先行先试权”
        3.1.2 政策性支持
        3.1.3 各省关于沿海经济区的政策支持
        3.1.4 各沿海经济区的政策特点
    3.2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扶持政策
        3.2.1 产业支持政策
        3.2.2 财政金融支持政策
        3.2.3 土地利用政策建议
        3.2.4 海域使用政策
        3.2.5 海洋经济政策
        3.2.6 沿海港口发展政策
        3.2.7 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政策
        3.2.8 科技人才开发政策
第四章 国内外土地空间利用战略及启示
    4.1 不同发展阶段的土地空间利用战略
    4.2 不同功能导向的土地空间利用战略
    4.3 不同国家或地区土地利用战略启示
第五章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关系研究
    5.1 区域土地综合利用状况与面临形势
        5.1.1 土地资源禀赋与综合利用现状
        5.1.2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
        5.1.3 土地空间综合利用的特点
        5.1.4 土地空间综合利用面临的形势
    5.2 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空间综合利用
        5.2.1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态势
        5.2.2 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空间综合利用的关系
        5.2.3 区域经济增长及建设用地需求预测
        5.2.4 土地空间综合利用的目标与重点
第六章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土地空间综合利用评价及对策建议
    6.1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与潜力分析
        6.1.1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评价
        6.1.2 土地集约利用潜力预测
        6.1.3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存在问题
    6.2 土地综合利用分区与空间战略
        6.2.1 土地综合利用分区的原则与依据
        6.2.2 土地综合利用分区过程
        6.2.3 土地综合利用分区结果及用地方向
        6.2.4 土地综合利用空间战略
    6.3 土地空间综合利用的对策与建议
        6.3.1 完善空间立法与规划,加强土地空间管制
        6.3.2 发掘土地潜力,拓展利用空间
        6.3.3 制定约束门槛,促进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
        6.3.4 开拓海陆一体空间,实现海陆联动发展
        6.3.5 加强土地储备,建立共享信息平台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海洋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研究暨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前言
    0.1 海洋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
    0.2 海洋产业布局的基本内涵
    0.3 海洋产业布局的特点及演化规律
    0.4 海陆产业的一体化布局
1 海洋产业布局理论研究的相关概念
    1.1 海洋资源、海洋经济与海洋产业
        1.1.1 海洋资源
        1.1.2 海洋经济
        1.1.3 海洋产业
    1.2 海洋产业布局与海洋产业结构
        1.2.1 海洋产业布局
        1.2.2 海洋产业结构
        1.2.3 海洋产业结构与海洋产业布局的关系
2 海洋产业布局理论综述
    2.1 海洋产业布局理论的开端
        2.1.1 产业革命对产业布局理论的影响
        2.1.2 产业布局理论的诞生
    2.2 海洋产业布局理论的形成
        2.2.1 高兹的"海港区位理论"
        2.2.2 胡佛的"转运点区位论"
    2.3 海洋产业布局理论的新发展
        2.3.1 单一港口空间结构
        2.3.2 港口体系空间结构
        2.3.3 港区产业布局研究
        2.3.4 海陆一体化理论
        2.3.5 海域承载力理论
3 海洋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3.1 海洋地理环境因素
        3.1.1 海洋地理环境因素对海洋产业布局影响综述
        3.1.2 海洋地理环境因素对海洋渔业布局的影响
        3.1.3 海洋地理环境因素对海洋二、三产业布局的影响
    3.2 社会历史因素
        3.2.1 传统海洋产业的历史基础对海洋产业布局的影响
        3.2.2 人口和人力资源状况对海洋产业布局的影响
        3.2.3 政治、法律和文化因素对海洋产业布局的影响
    3.3 经济因素
        3.3.1 产业属性对海洋产业布局的影响
        3.3.2 经济区位对海洋产业布局的影响
        3.3.3 海洋基础设施对海洋产业布局的影响
    3.4 科学技术条件因素
        3.4.1 科学技术改造了传统产业,拓展了海洋产业布局的空间范围
        3.4.2 科学技术发展催生了新兴海洋产业,推动着海洋产业升级和布局优化
        3.4.3 科技改变了海洋经济的内部结构,进而影响着海洋产业布局
4 海洋产业总体布局
    4.1 中国海洋产业总体布局
        4.1.1 中国海洋产业总体布局的成绩
        4.1.2 中国海洋产业总体布局中存在的问题
        4.1.3 现阶段中国海洋产业布局的总体目标
        4.1.4 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努力建设各具特色的海洋经济区
    4.2 海洋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布局
        4.2.1 海洋主导产业在区域海洋产业布局中的地位
        4.2.2 中国区域海洋主导产业的选择方法
        4.2.3 海洋产业发展的重点选择
    4.3 海洋产业聚集与布局
        4.3.1 产业聚集对海洋产业布局中的作用
        4.3.2 海洋产业群落布局的形成
        4.3.3 海洋产业带的形成与布局
5 海洋三次产业布局
    5.1 海洋第一产业布局
        5.1.1 海洋渔业的基本内涵
        5.1.2 海洋渔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5.1.3 海洋渔业布局的内容
    5.2 海洋第二产业布局
        5.2.1 海洋矿业布局
        5.2.2 海洋能源产业布局
        5.2.3 沿海重化工产业布局
        5.2.4 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布局
    5.3 海洋第三产业布局
        5.3.1 海洋交通运输业布局
        5.3.2 海洋旅游业布局
        5.3.3 其它海洋服务业布局
6 海洋经济区划与区域海洋产业布局
    6.1 海洋经济区划
        6.1.1 海洋经济区划的基本内涵及主要任务
        6.1.2 海洋经济区划的类型、方法与特点
        6.1.3 中国的海洋经济区
    6.2 区域海洋产业布局
        6.2.1 区域海洋产业布局的历史沿革
        6.2.2 区域海洋产业布局的一般特征与中国的特殊性
    6.3 海洋产业布局规划
        6.3.1 海洋产业布局规划的基本特征、依据和任务
        6.3.2 海洋产业布局规划与相关规划的关系
        6.3.3 制订海洋产业布局规划的原则
        6.3.4 海洋产业布局规划的类型和内容
        6.3.5 海洋产业布局规划编制的方法及步骤
7 海洋产业布局机制与政策
    7.1 海洋产业布局机制与海洋区域分工
        7.1.1 海洋产业布局机制
        7.1.2 海洋产业区域分工
        7.1.3 海洋产业区域分工与海洋产业布局的关系
    7.2 海洋产业布局政策
        7.2.1 海洋产业布局政策的概念
        7.2.2 海洋产业布局政策的目标
        7.2.3 海洋产业布局政策的导向
        7.2.4 海洋产业布局政策的区域差异分析
    7.3 海洋产业布局政策的内容
        7.3.1 海洋产业布局政策的类型
        7.3.2 中国海洋产业布局政策的重点
        7.3.3 海洋产业布局的调控手段
    7.4 海洋产业布局政策的优化选择
        7.4.1 海洋产业布局政策制定中的利益关系
        7.4.2 海洋产业布局政策的优化选择
        7.4.3 海洋产业布局政策效应的评价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广东省海洋产业发展的结构分析与策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内容、研究方法与主要创新
    1.2.1 研究思路和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主要创新
1.3 研究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与阐释
    2.1.1 海洋经济与海洋产业的相关概念界定
    2.1.2 海洋产业的划分标准及其分类
2.2 理论基础
    2.2.1 海洋经济的区域经济特征
    2.2.2 产业地域集聚过程
    2.2.3 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的互动关系
    2.2.4 区域海洋产业的空间结构及其演变规律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东省海洋经济及其结构布局的现状分析
3.1 广东省海洋资源的现状分析
    3.1.1 海洋水产资源
    3.1.2 海洋矿产能源资源
    3.1.3 海洋港口资源
    3.1.4 滨海旅游资源
3.2 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3.3 广东省海洋产业结构的现状分析
3.4 广东省海洋经济区域布局的现状分析
    3.4.1 珠三角海洋经济区
    3.4.2 粤东海洋经济区
    3.4.3 粤西海洋经济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东省海洋产业结构的实证分析
4.1 海洋产业结构的静态分析
4.2 海洋产业结构的动态分析
    4.2.1 海洋经济产业结构变动值指标
    4.2.2 海洋经济产业结构熵数指标
    4.2.3 Moore结构变化指标
4.3 海洋产业结构的效益分析
    4.3.1 比较劳动生产率分析
    4.3.2 产业结构增长波动分析
    4.3.3 技术进步贡献率
4.4 海洋主导产业与优势产业的选择分析
    4.4.1 灰色关联分析确定海洋主导产业
    4.4.2 区位熵分析确定海洋优势产业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广东海洋产业竞争力的省际比较分析
5.1 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规模与发展速度的省际比较
    5.1.1 广东省海洋经济绝对规模与发展速率的省际比较
    5.1.2 广东省海洋经济相对规模的省际比较
5.2 广东省海洋经济产业结构与产业地位的国内比较
5.3 广东省海洋经济科技竞争力的省际比较分析
5.4 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变动与空间集聚分析
    5.4.1 区域差异指数选取与数据准备
    5.4.2 我国海洋经济省际绝对差距与相对差距比较分析
    5.4.3 我国海洋产业省际绝对差距与相对差距比较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广东海洋产业结构优化与竞争力提升的策略建议
6.1 广东省发展海洋经济具备的基础与优势
    6.1.1 海洋空间广阔,海洋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
    6.1.2 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实力雄厚,发展基础坚实
    6.1.3 经济规模宏大,产业结构完善,先发优势明显
6.2 广东省发展海洋经济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6.2.1 海洋经济比重有待加强,海洋产业结构亟须优化
    6.2.2 海洋资源开发粗放为主,海洋产业科技实力偏低
    6.2.3 区内海洋资源配置不合理,区域海洋经济发展不协调
    6.2.4 海洋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海洋资源环境不断恶化
    6.2.5 国内海洋经济竞争激烈,省际相对差距不断缩小
6.3 广东省海洋产业结构优化与竞争力提升的应对策略与保障措施
    6.3.1 积极扶持海洋经济发展,优化升级海洋产业结构
    6.3.2 加大海洋科技投入,实施"科技兴海"战略
    6.3.3 合理布局区域海洋经济,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6.3.4 加强保护海洋资源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6.3.5 发挥自身先发优势,建设海洋经济强省
6.4 本章小结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学术课题与发表学术论文 后记

(6)我国国家级开发区的实践及转型 ——政策视角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研究背景
        1.1 国家战略层面科学发展观的树立
        1.2 开发区正遭遇越来越多的质疑
        1.3 对开发区宏观调控的力度在加大,但未来发展的方向和思路井不明确
    2 研究对象界定
    3 既有研究概况
        3.1 关于开发区总体发展的研究
        3.2 关于开发区发展所涉各专业领域的研究
        3.3 总体评述
    4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研究设计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基础
        4.3 研究视角
        4.4 研究结构与内容安排
第1章 开发区的渊源
    1 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出口加工区(Export Processing Zones,EPZs)
        1.1 出口加工区的发展实践
        1.2 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政策
        1.3 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特定性
    2 高新区与科技园区(Science Parks,SPs)
        2.1 世界范围科技园区的发展实践
        2.2 中国高新区的设立
        2.3 高新区的特定性
        2.4 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比较
    3 开发区与产业集群理论
        3.1 产业集群的主要特征
        3.2 开发区建设产业集群的重要性
        3.3 开发区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
    4 小结
第2章 全国开发区发展概况
    1 区位分布
        1.1 经济技术开发区
        1.2 高新区
        1.3 两类开发区的综合分布
    2 发展历程
        2.1 经济技术开发区
        2.2 高新区
    3 现实状况
        3.1 总体绩效:两类开发区均取得了显着的经济成就
        3.2 分类比较:高新区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同质化表现
        3.3 分区域比较:东部地区开发区总量占绝对优势,但在增长质量上的优势并不显着
        3.4 个体差异:个体经济规模差异大,但经济规模与技术创新能力的相关性不明显
    4 小结
第3章 开发区案例研究:发展动力的多样性与区域差异
    1 开发区发展的基本动力
        1.1 外部环境作用力
        1.2 自身禀赋作用力
        1.3 地方政府作用力
    2 经济技术开发区实践案例分析
        2.1 外资主导型
        2.2 国企转制推动型
        2.3 依托重点项目型
        2.4 立足资源优势型
        2.5 偶发机遇型
    3 高新区实践案例分析
        3.1 强禀赋型
        3.2 政府强力推动型
        3.3 城市环境相关型
        3.4 国家科技政策驱动型
        3.5 军工企业嫁接型
    4 小结及引申
        4.1 小结
        4.2 引申
第4章 开发区建设运行模式
    1 产业发展
        1.1 开发区产业发展的一般特征
        1.2 开发区产业集群建设
    2 空间拓展
        2.1 开发区空间拓展的一般特征
        2.2 开发区空间拓展与城市空间的关系
        2.3 开发区空间拓展过程中的城市规划调控
    3 社会发展
        3.1 开发区建设作为一种特殊的城市化方式
        3.2 开发区人口构成特征
        3.3 开发区社会空间矛盾
    4 管理体制
        4.1 多样化的体制类型
        4.2 开发区管理体制的运作
        4.3 开发区管理体制的发展趋势
    5 小结及引申
        5.1 小结
        5.2 引申
第5章 开发区政策过程及政策效果
    1 开发区政策过程分析
        1.1 精英式的政策形成
        1.2 渐进式的政策方案
        1.3 缺失的政策评估
    2 开发区政策效果的诉求
        2.1 开发区的政策逻辑
        2.2 开发区的政策执行
    3 开发区政策效果考察
        3.1 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
        3.2 开发区政策的成本分析
        3.3 一些预期之外的负面效果
    4 小结
第6章 政策变迁与开发区转型
    1 开发区转型的方式与目标
        1.1 方式选择——政策变迁
        1.2 开发区转型的目标
    2 政策调整方案设计
        2.1 政策调整的原则
        2.2 政策调整的主要思路
        2.3 政策调整的主要内容
    3 原政策区的后续发展
        3.1 战略方向:从“政策区”回归“城市功能区”
        3.2 空间重构实施要点
        3.3 产业重构实施要点
        3.4 相关制度保障
结论
    1 研究的主要结论
        1.1 开发区的历史渊源
        1.2 开发区的发展实践
        1.3 开发区政策分析及转型
    2 研究的创新点
    3 研究的不足之处与进一步的发展方向
        3.1 不足之处
        3.2 进一步的发展方向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突破海州湾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海湾型经济的发展状况及主要特征
    (一)组合大港建设的摇篮
    (二)带状城市发展的依托
    (三)海洋特色产业的集聚
    (四)外向经济发展的前沿
    (五)陆向经济腹地的门户
二、突破海州湾开发的意义
    (一)突破海州湾开发是完善环黄海经济圈整体构架的重要支点
    (二)突破海州湾开发是落实沿海率先东西协调发展的战略平台
    (三)突破海州湾开发是构筑桥头堡都市圈核心圈层的强力引擎
    (四)突破海州湾开发是打造江苏新一轮发展增长极的关键举措
    (五)突破海州湾开发是放大港城一体两翼战略效应的现实取向
三、突破海州湾开发条件分析
    (一)突破海州湾开发的理论依据
        1. 点轴开发理论启示突破海州湾开发已经势在必行
        2. 网络开发理论启示突破海州湾开发确实刻不容缓
        3. 双核结构理论启示突破海州湾开发必须协同联动
        4. 竞争优势理论启示突破海州湾开发已是只欠东风
    (二)突破海州湾开发的经验借鉴与反思
    (三)突破海州湾开发的现实基础与条件
        1. 江苏海洋开发规划有关条件评析
        2. 突破海州湾开发的优势条件
        3.突破海州湾开发的制约因素
四、突破海州湾开发的总体思路、战略目标和战略支点
    (一)突破海州湾开发的总体思路
        1. 提升战略定位,以突破海州湾开发的预期效应掀起国际性海滨城市大开发大开放热潮
        2.提升思维定位,以突破海州湾开发的空前气势拉开江苏沿海经济带大开发、大发展框架
        3. 提升策略定位,以突破海州湾开发的整体效应,形成带动苏北加快发展第一增长极
    (二)突破海州湾开发的阶段目标
        1. 到2010年,打造基础,提升功能,重点突破
        2. 到2015年,统筹兼顾,优化组合,全面突破
        3. 到2020年,整合提升,凸显优势,形成核心竞争力
    (三)突破海州湾开发的战略支点
        1. 以建设国际性枢纽港为核心,构筑带动海州湾开发的“一体两翼”组合大港
        2. 以建设国际性海滨城市为龙头,打造带动海州湾开发的“三极拉动”组团城市
        3. 以发展大型临港产业为主体,构建带动海州湾开发的“一核三带”产业格局
        4. 以建设现代化立体交通为重点,完善带动海州湾开发的“六位一体”支撑体系
        5. 以突破赣榆沿海地区开发为支点,形成带动海州湾开发的“湾顶凸起”极核效应
五、突破海州湾开发的产业体系构建和主导产业选择
    (一)产业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 互补性原则
        2. 超前性原则
        3. 放射性原则
        4. 多元化原则
        5. 分步骤原则
    (二)海州湾地区产业体系构建的方向
        1. 符合国际化方向,建立开放型产业结构体系
        2. 符合时代化方向,建立都市型产业结构体系
        3. 符合大众化方向,建立多元型产业结构体系
    (三)突破海州湾开发主导产业选择
六、突破海州湾开发的关键举措和政策保障
    (一)科学规划
    (二)政策呼应
    (三)强化整合
    (四)制度创新
    (五)借助外力
    (六)和谐推进
    (七)政策重点

(8)津冀海洋产业创新评估与合作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论文结构和主要创新点
        1-2-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2-2 论文结构
        1-2-3 论文主要创新点
    §1-3 相关概念界定
    §1-4 相关理论基础
        1-4-1 产业发展理论
        1-4-2 技术创新理论
        1-4-3 产业技术创新理论
第二章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2-1 海洋产业创新研究现状
        2-2-1 海洋产业创新的必要性
        2-2-2 制约海洋产业创新实现要素
        2-2-3 海洋产业创新实现模式
        2-2-4 海洋产业创新实现的保证条件
    §2-2 海洋产业创新研究现状评述
第三章 天津市海水养殖与加工业及盐化工业分析与创新评价
    §3-1 天津市海洋产业发展概况
    §3-2 天津市海水养殖与加工业发展现状分析
        3-2-1 天津市海水养殖业发展状况分析
        3-2-2 天津市海水养殖产品加工业发展状况分析
        3-2-3 天津市海水养殖与加工业发展潜力分析
    §3-3 天津市海水养殖与加工业创新能力评价
        3-3-1 海水养殖与加工业创新活动特性
        3-3-2 海水养殖与加工业创新活动的阶段划分
        3-3-3 天津市海水养殖与加工业创新活动分析
        3-3-4 天津市海水养殖与加工业创新环境分析
        3-3-5 天津市海水养殖与加工业创新能力分析
    §3-4 天津市盐化工业分析
        3-4-1 天津市盐化工业发展状况分析
        3-4-2 天津市盐化工业发展潜力分析
    §3-5 天津市盐化工业创新评价
        3-5-1 天津市盐化工业创新活动分析
        3-5-2 天津市盐化工业创新环境分析
        3-5-3 天津市盐化工业创新能力分析
第四章 河北省海水养殖与加工业及盐化工业分析与创新评价
    §4-1 河北省海洋产业发展概况
    §4-2 河北省海水养殖与加工业分析
        4-2-1 河北省海水养殖业发展状况分析
        4-2-2 河北省海洋水产加工业的发展状况分析
        4-2-3 河北省海水养殖与加工业的发展潜力分析
    §4-3 河北省海水养殖与加工业创新能力评价
        4-3-1 河北省海水养殖与加工业创新活动分析
        4-3-2 河北省海水养殖与加工业创新环境分析
        4-3-3 河北省海水养殖与加工业创新能力分析
    §4-4 河北省盐化工业分析
        4-4-1 河北省海盐产业发展现状概述
        4-4-2 河北省盐化工业发展潜力分析
    §4-5 河北省盐化工业创新评价
        4-5-1 河北省盐化工业创新活动分析
        4-5-2 河北省盐化工业创新环境分析
        4-5-3 河北省盐化工业创新能力分析
第五章 津冀海水养殖与加工业及盐化工业合作创新
    §5-1 津冀海水养殖与加工业及盐化工业创新能力比较
        5-1-1 津冀海水养殖与加工业创新能力比较
        5-1-2 津冀盐化工业创新能力比较
    §5-2 津冀海水养殖与加工业及盐化合作创新研究
        5-2-1 产业合作创新定义
        5-2-2 津冀海水养殖与加工业及盐化工业合作创新基础条件
        5-2-3 津冀海水养殖与加工业及盐化工业合作创新方式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9)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形态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作者简介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范畴
        一、城市形态的概念
        二、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主旨、方法及框架
        一、研究主旨
        二、技术路线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理论
    一、经济学的理论
    二、政治和社会学的理论
    三、可持续发展的理论
    四、小结
第三章 90 年代以来城市形态演变的特征
    第一节 内部结构的急剧变化
        一、结构趋势明显,专业中心逐步形成
        二、商业块状集聚,新的商务区逐步形成
        三、居住由同质到分异,由分散到集聚
        四、工业优先增长,向开发区集聚
        五、城市空间快速垂直增长,天际线的日益丰富
    第二节 外部轮廓的快速扩展
        一、用地持续快速扩展,城市形态多变
        二、向交通设施靠近,沿交通轴线扩展
        三、区域群体空间发展,城市空间区域化
    第三节 小结
第四章 90 年代以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新背景对城市形态演变的影响
    第一节 迅速融入全球化进程
        一、城市体系的水平结构向垂直结构转化
        二、城市商务区形成
        三、新的外向型产业空间兴起
    第二节 信息化不断渗透到各个领域
        一、促进城市用地的相互兼容
        二、新的信息产业空间兴起
        三、虚拟空间成为新的城市空间形式
        四、促进管理机构的集聚和城市空间的扩散
    第三节 知识经济的影响开始显现
        一、促进城市用地构成的变化
        二、新的知识型的城市空间兴起
    第四节 进入和经历快速城市化阶段
        一、大城市及以大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区(圈)优先增长
        二、促进新城的建设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城市形态演变的动力变化
    第一节 经济快速粗放增长
        一、经济快速增长促进城市快速扩展
        二、经济粗放增长引起城市外延低效扩展
    第二节 功能迅速调整
        一、引起用地结构变化
        二、区域功能增强促进商业或商务区形成
        三、导致新空间出现
    第三节 新的消费需求不断涌现
        一、小汽车迅速增加
        二、住宅建设不断增长
        三、旅游休闲快速发展
    第四节 快速交通方式兴起
        一、高速铁路初现端倪
        二、城市轨道交通逐步发展
        三、高速公路快速增加
        四、城市快速路不断发展
    第五节 行政区划调整明显增多
        一、优化中心城市的结构
        二、促进多中心城市、组合城市的形成
    第六节 小结
第六章 城市形态演变的机制分析
    第一节 市场机制逐步完善
        一、土地市场日渐成熟
        二、房地产市场蓬勃发展
    第二节 产业进化机制主导
        一、产业结构调整迅速
        二、产业不断升级
        三、产业组织方式向集聚集群发展
    第三节 投资机制多元
        一、国际资本外在促进
        二、民间资本内在推动
        三、政府资本示范引导
    第四节 调控机制多样
        一、规划引导
        二、政策指导
    第五节 小结
第七章 城市形态演变的基本总结
    第一节 外延跳跃是城市形态演变的主要形式
        一、内涵外延复合,以外延增长为主
        二、渐进跳跃共存,以跳跃扩展为主
        三、开发区是跳跃扩展的主要载体
    第二节 以产业空间为中心的新空间主导城市形态的演变
        一、多种新空间并起
        二、开发区为主体的新产业空间主导
    第三节 人文关怀和人地和谐将是城市形态演变的主要方向
        一、人文关怀是城市形态演变的新理想
        二、人地和谐是城市形态演变的新追求
    第四节 小结
第八章 城市合理形态的讨论
    第一节 形态的协调性
        一、与规模的协调
        二、与功能的协调
    第二节 形态的成长性
        一、适应空间生长
        二、适应结构生长
    第三节 形态的生态性
        一、尊重和利用自然
        二、完善的绿地系统
        三、多中心的城市结构
    第四节 形态的经济性
        一、符合城市发展方向
        二、节地、节水、节能,集中、集聚、集约发展
        三、高效使用设施
    第五节 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一、基本结论
    二、主要创新与特色
    三、需要继续研究的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图目录
表目录

(10)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及其财政效应研究 ——以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 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
    1.4 本文的框架安排
2 相关理论分析
    2.1 财政政策分析
    2.2 税收政策分析
    2.3 税收与财政的关系
    2.4 财政效应分析
3 高新技术产业及其财政效应
    3.1 高新技术产业
    3.2 高新技术产业的财政效应
4 高新技术产业财政效应的实证分析
    4.1 国外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经验及借鉴
    4.2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概况
    4.3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财政效应分析
5 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及财政效应
    5.1 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及原因
    5.2 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的财政效应
    5.3 深圳与其他地区高新技术产业财政效应之比较
6 深圳高新技术产业财政效应的反馈机制
    6.1 财政支持与产业发展
    6.2 产业发展与财政效应的良性循环
    6.3 产业升级与财政效应的反馈机制
7 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及财政效应的展望
    7.1 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趋势
    7.2 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财政效应预测
    7.3 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8 结语
    8.1 本文总结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的目录

四、盐田高新技术产业要超常规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群城际客运交通分布预测方法研究 ——以穗莞深城市群为例[D]. 关梦贤.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功能区块论 ——国家级新区空间发展研究[D]. 林立勇. 重庆大学, 2017(12)
  • [3]区域土地空间综合利用研究 ——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为例[D]. 林寿彤. 天津大学, 2011(06)
  • [4]海洋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研究暨实证分析[D]. 徐敬俊. 中国海洋大学, 2010(06)
  • [5]广东省海洋产业发展的结构分析与策略探讨[D]. 吴健鹏. 暨南大学, 2008(03)
  • [6]我国国家级开发区的实践及转型 ——政策视角的研究[D]. 张艳. 同济大学, 2008(04)
  • [7]突破海州湾开发研究[J]. 连云港市政府研究室“突破海州湾开发研究”课题组.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6(02)
  • [8]津冀海洋产业创新评估与合作创新研究[D]. 邱凤霞. 河北工业大学, 2006(09)
  • [9]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形态演变研究[D]. 熊国平. 南京大学, 2005(04)
  • [10]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及其财政效应研究 ——以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例[D]. 彭敏. 华中科技大学, 2005(04)

标签:;  ;  ;  ;  ;  

盐田高新技术产业应超越常态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