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嘉模具A股上市

三嘉模具A股上市

一、三佳模具A股上市(论文文献综述)

王成韦[1](2019)在《基于超网络的城市化发展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文中提出没有任何一个经济社会进程能够像城市化一样创造出如此多的机会,不论是对产业的发展还是就业的促进,城市化都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城市化已经成为我国继工业化之后新的经济发展引擎,国家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双引擎驱动的新成长阶段。随着区域性贸易自由化、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以及新一轮技术变革和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资金、信息、人员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区域内、产业间不断流动、集中和分配。城市的发展已经超越自身界限,涉及地理空间、经济空间和行为主体等多个层面。不同属性和层次的主体(产业、企业和城市等)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迥异,并通过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使得不同属性主体在层内和层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在此背景下,厘清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要素主体关系以及识别影响城市化发展的重要主体及其关联组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城市群为基础发展城市化既是提升我国城市化整体水平的内在要求,又是加快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现实选择。城市经济发展问题涵盖产业、企业和城市等不同属性和层次的经济主体及其关系结构,可视为以产业关联为基础的企业和城市等多属性、多层次主体间的关系整合问题。其中,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是企业业务交流和城市经贸往来的内在基础;企业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微观主体,是产业组织网络的高级细分形态,依赖产业空间集聚的同时也对城市经济产生动态影响,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实现;城市承载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具体反映着贸易与合作的效率与效能,是产业关联和企业发展的最终体现。城市内、外要素主体的关联强度和结构表征着资源要素整合和劳动地域分工程度,关键要素主体的辐射带动能力与功能支撑作用影响着城市化发展的效率和效益。因此,在推进城市化发展,制定城市化战略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城市群内产业、企业和城市等主体及其层内和层间关联结构对城市经济的影响。为了更好的基于城市群经济发展促进城市化进程,在城市化发展的研究中必须要开启新的视角,关注城市发展的宏观背景、影响因素、内在机制以及结构演进趋势。本文对城市群经济系统内的各层次要素主体归纳在一个框架下进行整合,在综合考虑城市间的产业投入产出关系和企业业务往来关系对城市发展的影响,采用超网络思想研究城市化发展问题。超网络存在于由很多单一网络相交织形成的现实系统之中,其可更全面描述复杂系统,逐步成为研究现实问题的新方法。因此,本文引入超网络分析方法,基于城市群经济系统构建城市化发展超网络模型,并从关联结构视角刻画和描述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各层次主体的层内、层间交互关系,这对制定科学有效的城市化发展战略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讲,本文主要完成以下研究内容:(1)分析多属性要素主体关联对城市化发展影响的内涵和机理,构建城市化发展超网络模型。城市群作为城市化发展的主要载体,城市群内的产业、企业和城市及其关联结构是影响城市化发展的关键要素,城市群内要素主体关联的本质是在产业和地域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不同层次和各具特色的合作网络,核心是跨区域的资源整合与协同,基础是地区产业存在的投入产出关系。因此,本文第3章在分析城市群内要素主体及其关系对城市化发展影响的基础上,分别构建产业、企业和城市关联网络,并根据其内在的属性和逻辑关系,基于超网络理论耦合三层要素主体关联构建城市化发展超网络模型。(2)设计城市化发展超网络的层内和层间结构度量指标。经济含义清晰且可操作的城市化发展超网络模型的构建,不仅需要明确的应用目标和合理的描述工具,也包括指标设计和指标体系的构建。文中从多个维度分析揭示产业、企业和城市等主体内部及其间的关联结构,测度城市群内单层次和多层次要素关联结构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如基于子网络局部关联结构指标(节点度、点介中心性和边介中心性)可以从层内关联的视角识别层内关键节点和连边,基于子网络整体关联结构指标(基础关联结构、核关联结构和循环关联结构)可以识别单层网络中的关键支撑结构,基于超网络局部关联结构指标(节点超度和强度中心性)可以从层间关联的视角,识别层间交互的关键节点,基于超网络整体关联结构指标(超边度、超边相似度和超边距离)可以识别系统中影响力最强的产业、企业和城市组合。这些主体关联的结构特征可以为制定城市化发展战略以及促进城市经济协同发展提供定量依据。(3)对影响山东省城市化发展的省内、外要素及其关联结构进行应用研究。山东省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处于实现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的关键时期。山东省城市化的发展不仅需要省内要素主体的协同,也离不开省外要素主体支撑,因此,通过构建山东省自身以及分别与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要素关联的城市化发展超网络,分析要素主体间的关系及结构,找出支撑山东省城市化发展的省内、外关键产业、企业和城市及其组合。根据计算结果分析山东城市化发展中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验证了城市化发展超网络模型构建方法和指标计算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本文具有如下创新点:(1)从产业、企业和城市关联视角分析城市化发展问题。文中研究了城市群内的产业、企业和城市等不同属性主体的层内和层间关联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首先,明确了产业、企业和城市等主体的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将影响城市化发展的要素主体关联从单属性、单层次主体关联扩展到多属性、多层次主体间的关联。进而,基于要素关联关系定义城市化发展的内涵为:通过城市群经济系统内多属性、多层次要素主体的有序关联运动促使其在子系统层内和层间形成有序的关联和集聚,并找出子系统层内和层间的关键节点和结构,发挥其核心辐射带动作用,从而实现城市群经济的多层次、多方面的互惠共赢和经济结构优化,最终推进城市化的发展。(2)将超网络的思想融入城市化发展模型构建中。超网络为研究社会经济生活中包含多属性、多目标、跨层级等特征的主体关联结构提供了有效工具。本文基于超网络理论抽象城市群经济系统,将产业、企业和城市等不同属性的要素主体纳入到统一的框架中进行分析,构建了包含城市经济发展的关键主体、反映城市化过程中的单层次内和跨层次间的要素主体关联超网络模型。并以山东省城市化发展超网络为例进行应用研究,进而为识别山东城市化发展中的关键产业、核心企业和重要城市,并确定辐射力广、支撑性强的产业、企业和城市组合提供了模型依据,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城市化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3)设计了经济含义清晰且可操作的层内和层间结构度量指标。文中从多个维度分析揭示产业、企业和城市等主体内部及其间的关联特征,找出影响城市化发展的关键要素主体及其关联结构。具体指标包括基于子网络局部关联结构指标(节点度、点介中心性和边介中心性)、基于子网络整体关联结构指标(基础关联结构、核关联结构和循环关联结构)、基于超网络局部关联结构指标(节点超度和强度中心性)以及基于超网络整体关联结构指标(超边度、超边相似度和超边距离),文中并对山东省城市化发展超网络结构进行实例计算,找出了影响山东城市化发展的省内、省外关键要素主体及其关联组合。这些指标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城市化发展指标设计体系。

程梅娟[2](2015)在《董事会特征对审计费用的影响研究 ——来自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文中指出众所周知,作为委托人对代理人监督形式的独立审计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产物,同时也是重要的外部监督和担保机制。此外,审计费用反映了企业向会计师事务所购买相关专业服务所支付的对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审计服务的价值。我们知道,高质量的审计服务会要求较高的审计费用,这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正向关系。所以为了保证审计服务质量,我们应当制定合理的审计收费标准,防止因为不正当的竞争造成的不良影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外学者在上世纪80年代已经积极地展开了实证研究。近年来我国也开始关注审计收费的标准问题。我国学者开始审计费实证研究的契机是我国证监会要求从2002年起上市公司必须在年报中公开披露其支付给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费用。不同于之前部分学者所做的研究的是,本文是基于被审计单位的角度,依据审计需求理论,从审计需求观的角度出发,研究董事会特征对审计费用的影响,我国的现有研究大部分是从会计师事务所的角度出发,研究审董事会特征对审计费用的影响。在选取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作为研究对象的基础上,本文从理论和实际上分析了运用审计需求观的可行性。基于不同的视角以及选取数据对象不同等原因,导致我国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结论差异较大。本文选取了沪深A股上市公司2008-2013年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在相关理论分析和和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董事会特征对审计费用影响的七大假设,实证分析的结果支持所提出的假设,结果表明:一、董事会规模、董事会独立性、董事会报酬、董事会持股比例以及董事会会议次数与审计费用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且显着;二、董事长与CEO是否兼任与审计费用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且显着;三、“四委”完善程度与审计费用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但是不存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最后,本文根据研究结论及前面的理论分析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赵亮[3](2014)在《绿地集团借壳上市的交易结构研究》文中指出资本市场的基本功能之一在于优化资源配置。借壳上市是实现资源优化组合的一种有效方式。有条件的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为适合的方式实现借壳上市,可以利用低门槛进入资本市场融资,在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企业经营者素质和完善企业治理结构的过程中,经济效益最大化。本文重点分析影响企业成功借壳上市应该的几个关键问题,包括企业借壳上市的目的和定位,壳公司的全面分析和评估,资金的筹措渠道,并以绿地集团借壳金丰投资为例,着重研究了借壳上市的交易结构。论文主要内容包括:第1章主要提出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贡献。第2章主要探讨借壳上市的主要理论问题。介绍了资产重组的概念,并对上市公司参与资产重组的主要模式进行梳理。此外,本章还介绍了借壳上市的概念、特点以及市场通行的借壳上市模式及交易结构的情况。第3章主要讨论中国证券市场上房地产企业借壳上市的现状,并对房地产企业借壳上市的动因进行介绍。第4章是本文的核心章节,主要对绿地集团借壳金丰投资的交易结构进行研究。包括绿地集团借壳上市的基本情况,绿地集团借壳上市的交易安排,绿地集团借壳上市面临的的主要风险等。第5章阐明了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并对国家规范借壳上市提出了政策建议。

王艺蒙,肖吉德[4](2011)在《中发集团:创新驱动优化产业布局》文中研究指明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创建的中发集团是一家立足输配电产业的大型股份制企业,近十五年来,中发集团受益于改革开放,在集团董事长陈邓华等股东的领导下,一步一个脚印,无论是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方式的升级和转变,还是从技术创新到形成面对全球化竞争的核心竞争力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着的成就,特别是

康雪燕[5](2011)在《上市公司盈余持续性及市场价值相关性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进步,会计信息质量以及稳定的投资回报已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会计盈余信息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广泛关注。但由于会计盈余信息内容繁杂,往往会因为对会计盈余信息解读的偏差而导致投资失误,因此就要对会计盈余信息的结构特征、盈余信息的质量进行深入研究,以获得具有投资价值的信息。会计盈余持续性即为盈余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针对盈余自身持续性和盈余持续性的市场价值相关性两方面,以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本文的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建立不同研究模型,使用不同盈余指标,研究盈余持续性的存在性问题;其次利用累计异常回报模型研究盈余持续性的市场价值相关性。通过上述研究过程,本文获得了比较有效、可靠的研究结论:首先,证明了我国A股上市公司盈余持续性是客观存在的;其次,通过价值相关性研究,证实盈余持续性在短期内具有市场价值相关性;再次,通过对不同盈余指标的持续性的比较,发现不同盈余指标的持续性是不同的,并且其价值相关性也不同。综上,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逐渐规范,一方面上市公司会计盈余披露将更加具有信息含量;另一方面投资者对会计盈余信息的判断会更加理性化。

雷志军[6](2010)在《A股市场借壳上市的主要模式与交易结构的设计》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证券市场中涌现出了大量借壳上市案例,本文在分析了众多A股市场借壳上市案例的基础上,对借壳上市的模式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分类,并由此提出了借壳上市交易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方式。

胡武建[7](2008)在《股票期权激励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 ——以三佳科技为例》文中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在企业建立一种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是当前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试图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股票期权在企业薪酬改革中的激励和约束作用,以及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并根据笔者对于股票期权的思考,形成铜陵三佳科技的股权设计方案。首先,阐述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提出研究思路。然后对股票期权的理论进行了梳理:对股票期权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引出股票期权的理论基础——契约理论,并详细分析了期权与期股的异同,继而研究股票期权的长期激励效应和局限性的问题。根据国内外股票期权的发展实践,提出了在实施股票期权制度过程中,宏观政策方面和企业外部环境的诸多问题,以及对于三佳科技实施股票期权的借鉴意义。最后结合三佳科技的现实情况,分析了三佳科技实施股票期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针对股票期权的设计关键,对于股票期权的授予对象、赠与时间、股票来源、行权价格、股票期权行权时期等要点问题制定了具体方案。特别是股票期权的长期激励问题,提出了股权锁定现金激励与股权行权激励相结合的设计构想,进而形成三佳科技股票期权的设计方案。

张舒[8](2008)在《A股亏损企业的盈余管理不同行业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我国特殊的经济体制,上市公司资格成为一种极为稀缺的资源。对亏损上市公司来讲,若不能及时扭亏,将面临被特别处理、暂停上市及终止上市的危险。如果正常的经营活动不能扭亏,上市公司便会通过盈余管理手段来避免亏损或扭亏为盈。盈余管理已成为我国证券市场上普遍存在的现象,深入研究盈余管理在我国的状况,对投资者和监管者都具有深远的意义。迄今为止,西方学者对盈余管理度量模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证实了盈余管理的存在,但是许多研究结论还是出现了较大的差异。而我国学者对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在结合前人大量的规范研究基础上,选取了A股沪市亏损企业为研究对象,按照行业类型的不同,构建了适应我国实情的盈余管理程度计量模型和盈余管理手段偏好模型。通过实证研究发现:(1)不同行业的亏损企业存在不同的盈余管理程度,非保护行业的亏损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要高于保护性行业的亏损企业。(2)通过对新的度量模型的检验,验证了陆建桥等的相关研究结论,即亏损企业在亏损的前一年和亏损当年会分别做出调增利润和调减利润的盈余管理。(3)本文研究证实了不同行业的亏损企业会有盈余管理手段的偏好。保护性行业主要是采用线下项目中的营业外收益和投资收益来调节对净利润的影响;而非保护性行业则采用线上项目中的存货和线下项目中的营业外收益、投资收益来实现对报告盈余的调节。

贾男[9](2007)在《中国股市噪音交易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和有效市场假说(EMH)为代表的标准金融理论面临着理论与实践上的重大挑战,随着认知心理学中个体行为偏差的研究引入金融经济学以及信息经济学的发展,行为金融学派应运而生并不断地发展壮大。与标准金融理论不同的是,行为金融学建立在有限理性和有限套利两个假设基础之上,构建了一套能够正确反映投资者实际决策行为和市场运行状况的描述性模型来讨论投资者实际上是如何决策的,证券市场上的价格是如何确定的,因而对于证券市场的异常现象具有更强的解释力。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大体上遵循两条路线,一是研究行为心理学在金融市场上的直接运用;二是研究非理性行为对市场总体行为的影响,在这一方面最主要的就是噪音交易理论。作为一个兼具新兴和转轨双重特征的资本市场,中国股市具有典型的非有效和非理性特征,大量与公司基本面无关的信息主导着市场。许多研究者通过大量的实证分析证明中国股市投资者普遍存在着“代表性偏差”、“羊群效应”、“追涨杀跌”等表现特点;除了投资者行为存在偏差之外,上市公司、中介机构甚至于政府的行为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非理性的偏差,这些微观主体的行为会对投资者行为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些现象说明,在中国股市中与基本面无关的噪音泛滥,噪音交易主导市场,其结果是股价形成机制扭曲,股市波动幅度增大,股市效率降低,股市泡沫膨胀,股市风险积聚。基于寻求股市发展的矛盾根源,深刻认识股票市场的功能定位和运作机制,防范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推动股市发展和完善的目的,本文在全面引证和评述相关金融学文献的基础之上,以中国股市的噪音交易为切入点和主题,对噪音交易的表现、噪音交易的形成机理、噪音交易的影响和矫正噪音交易的政策措施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全文除导言外,可以分为七章:第一章提出了噪音交易研究的理论基础。本章首先回顾了马克思主义和行为金融学的相关理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股市噪音交易的分析框架,逐级厘清了噪音、噪音交易、噪音交易者、噪音交易者风险等相关概念在噪音交易理论中的含义,对噪音交易的二重性和噪音交易者的获利机制和生存机制进行了分析,然后着重对噪音交易产生的一般原因进行了科学的分类和详细地论述,以此作为研究的起点。第二章分析中国股市噪音交易的特殊表现。从中国股市发展的态势出发,收集了中国股票市场的具体数据,从噪音交易的特殊类型、噪音交易活跃程度的统计特征来说明中国股市噪音交易的表现程度,并运用行为资产定价模型对中国股市噪音交易的活跃程度进行了实证的检验;然后从噪音交易者的特殊构成、噪音交易者的生存状况等方面探讨了噪音交易者的现状,以此来说明研究噪音交易的必要性。第三章研究了中国股市噪音交易形成的内部机理,即市场参与主体的行为偏差。由于参与者自身的有限理性,导致他们产生启发式偏差和框架依赖等认知和行为偏差,而这正是形成噪音交易的最直接原因。具体到我国股市,这些行为偏差表现在投资者的羊群行为、内幕交易、市场操纵、过度投机、短期行为等;上市公司的过度融资、并购重组、关联交易、信息披露、股利分配等行为上;除此之外,中介机构和政府部门的行为偏差也是导致噪音交易形成的重要来源。第四章进一步探讨中国股市噪音交易形成的外部机理,即市场制度约束。制度在金融市场中是规范投资者行为的约束条件,这些约束条件肯定对投资者认知和行为产生种种影响。本章分析了制度安排通过影响信息排列方式和信息呈现背景而加深了投资者系统的认知和行为偏差,导致制度性噪音的产生。而在转型期中国股票市场的制度约束主要包括市场分割制度、股权分置制度、卖空制度、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全退市制度、市场开放制度等。第五章和第六章主要研究了噪音交易对股票市场产生的负面影响。噪音交易对股市的影响首先体现在价格上,第五章分析了噪音交易对股票价格机制的影响,从理论上分析了噪音交易背景下的股票价格形成机制和股票价格的过度波动,并分别运用计量分析法和事件分析法对中国股市存在的IPO折价、封闭式基金折价和股价过度波动等现象进行了实证的分析。第六章则主要探讨噪音交易对股票市场有效性的深层次影响,由于噪音交易的过度活跃,致使中国股市的效率降低,非理性泡沫滋生膨胀,并且还形成了一种新的股市风险——基于投资者行为的风险,这些负效应导致股票市场有效性被大大削弱,本章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做出了说明。第七章提出了本文的结论和噪音交易的矫正对策,指出持续制度创新、培育理性市场主体、规范政府监管行为应作为矫正噪音交易的重要措施,而投资者利益的保护应始终放在股市发展的重要地位。本文的研究得出的结论主要集中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本文认为“噪音”是指不能正确反映证券的基本面,而使证券的市场价格不同程度地偏离其内在价值的扭曲的、虚假的信息,或者“无信息”;噪音交易是指一切使得证券价格偏离其内在价值的交易;噪音交易的内涵非常广泛,不仅包括一部分投资者由于获取、选择、分析信息的能力有限,而只能以噪音为基础进行的交易;也包括一些掌握有内部信息的投资者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而主动进行的个体理性而集体非理性的交易。这种噪音交易同时也可以看作是市场操纵者的一种主动投机策略。因此,噪音交易者的范畴也并不仅限于有限理性的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和拥有内幕信息的投资者也是潜在的噪音交易者,在一定条件下,他们也会主动地进行噪音交易。第二,本文将噪音交易产生的一般原因归纳为行为偏差、信息不对称、委托-代理关系和市场操纵四类,并对每一类原因如何导致噪音交易形成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本文认为受价值取向、目标多元性、情绪和个性等因素的影响,现实中的投资者是介于理性和非理性之间的一种有限理性,市场参与者的有限理性所导致的价值判断和交易决策同理性交易行为的偏差是引起噪音交易的主要原因之一;信息获取的不对称或信息处理能力的有限性致使噪音交易者只能以他们认为真实但实际虚假的“信息”为基础进行交易,从而错误地判断证券的价格,形成对证券过多或过少的需求,这种噪音交易的来源可以概括为信息不对称;委托-代理关系导致的噪音交易是指由于代理人与委托人目标函数的背离,致使代理人有更大的积极性去从事更多的、超出基于私人信息合理规模的噪音交易,因为他们的噪音交易向委托人传达了更高水平的信息交易的信号,使委托人将会更多地进行投资;市场操纵者为实现操纵目的利用噪音交易者非理性行为主动地制造噪音交易以干扰市场信息,并且为操纵者赢得相对信息优势,这种来源的噪音交易同时也是一种主动性投机策略,这是操纵行为在市场上广泛存在的内在激励。第三,本文将中国股市的噪音交易区分为系统性噪音交易和非系统性噪音交易。本文认为系统性噪音交易是指存在于每一个证券市场中,是构成市场所必需的,能够增强市场流动性并且不能够通过提高投资者素质、加强监管等措施加以消除的噪音交易。例如一定程度内的认知和行为偏差、合理范围内的信息不对称以及委托-代理关系都是证券市场存在和得以发展的必然特征,这些原因造成的噪音交易无法避免和消除,因而都属于系统性的噪音交易;非系统性噪音交易是指某一个市场上特殊存在的噪音交易,这类噪音交易的程度、范围都超过了系统性噪音交易,它是由股票市场主体过度的行为偏差或结构性、制度性约束、市场操纵行为、政策过度干预等原因造成的,会给市场带来负面的影响、降低市场效率。通过这种区分,本文证明了中国股票市场噪音交易的程度比成熟市场更加严重正是由于非系统性噪音交易过于活跃,而这种非系统性噪音交易是可以通过政策措施加以矫正和治理的。第四,本文将中国股市的噪音交易者区分为直接的噪音交易者和间接的噪音交易者,直接的噪音交易者是指直接参与了噪音交易的投资者,包括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和私募基金;间接的噪音交易者是指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噪音交易,但其行为会引起或诱发投资者进行噪音交易,以致加深了噪音交易的频度和范围的市场参与主体,包括上市公司、中介机构和政府监管机构等。这些间接噪音交易者的行为偏差会对投资者的决策和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使投资者行为偏差进一步加剧,因此这些主体的行为偏差也构成噪音交易形成的重要机理。本文认为制度在金融市场中是规范投资者行为的约束条件,这些约束条件肯定会对投资者认知和行为产生种种影响。中国股市既不可避免地存在新兴市场所固有的制度缺陷,同时也处于制度转型的时期,制度缺陷和制度转型的双重约束通过改变信息的排列方式和信息呈现的背景使投资者产生错觉,进一步加深了投资者系统的认知和行为偏差,形成制度性噪音,成为噪音交易形成的深层来源。

赵炜科[10](2007)在《发行制度和发行方式与我国IPO定价效率》文中提出我国曾对新股发行制度和发行方式进行了一系列旨在提高新股发行定价市场化程度、发行市场效率的改革,这无疑会对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定价效率产生影响。故本文从发行制度和发行方式方面研究我国IPO定价效率。IPO定价效率研究主要是检验新股发行定价是否合理。具体讲,衡量我国IPO定价效率的标准有两个:一是相对效率标准。即合理的新股发行价不仅能够充分反映发行人的内部因素,而且能够充分反映发行时发行人所面临的外部因素。一是绝对效率标准。即合理的新股发行价应与反映新股内在价值的上市首日收盘价非常接近,两者的拟合程度越高,则IPO定价效率越高。本文首先对国内外IPO定价效率的理论及实证研究成果进行综述。然后,在回顾我国新股发行制度变迁历程,分析审批制与核准制特点的基础上,利用相对效率标准,采用19951999年和20012005年沪深市场的IPO数据,建立计量模型,通过实证研究比较分析审批制与核准制下的IPO定价效率,从而确定发行制度变革对我国IPO定价效率的影响。其次,分析我国新股发行方式的变迁及其市场化改革的历程,利用绝对效率标准,选用19992007年沪深市场的IPO数据,先通过统计分析研究我国两次新股发行方式的市场化改革与IPO定价效率的关系,再通过实证研究确定发行方式变革对我国IPO定价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①就发行制度而言,审批制下新股发行价只能反映发行人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该股票在二级市场的供求状况,说明IPO定价效率有限;而核准制下发行价不仅反映了新股定价的上述影响因素,而且反映了发行人的规模、未来的成长能力和该股票的发行方式,说明核准制下IPO定价效率提高,IPO定价趋于合理。②就发行方式而言,第一次市场化改革不仅没有提高我国的IPO定价效率,反而降低了IPO定价效率;第二次市场化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提高了IPO定价效率,新股询价发行的方向是正确的。最后,本文提出了提高我国IPO定价效率及我国证券一级市场规范运作的建议。

二、三佳模具A股上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佳模具A股上市(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超网络的城市化发展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1.4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系统论与协同论
        2.1.2 区域经济学相关理论
        2.1.3 超网络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城市化的内涵
        2.2.2 城市化的动力研究
        2.2.3 城市化战略的选择
        2.2.4 超网络建模研究
    2.3 文献评述
第3章 基于超网络的城市化发展模型构建
    3.1 基于超网络的城市化发展内涵和特征
        3.1.1 基于超网络的城市化发展内涵
        3.1.2 基于超网络的城市化发展特征
    3.2 基于超网络的城市化发展关键要素和机理
        3.2.1 基于超网络的城市化发展要素
        3.2.2 基于超网络的城市化发展机理
    3.3 城市化发展超网络建模原理
        3.3.1 产业关联网络建模原理
        3.3.2 企业关联网络建模原理
        3.3.3 城市关联网络建模原理
        3.3.4 城市化发展超网络耦合原理
    3.4 城市化发展超网络模型构建
        3.4.1 产业关联网络模型构建
        3.4.2 企业关联网络模型构建
        3.4.3 城市关联网络模型构建
        3.4.4 城市化发展超网络模型构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网络结构的城市化发展指标体系研究
    4.1 城市化发展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4.2 基于子网络局部关联结构的发展指标
        4.2.1 节点度计算与内涵
        4.2.2 点介中心性计算与内涵
        4.2.3 边介中心性计算与内涵
    4.3 基于子网络整体关联结构的发展指标
        4.3.1 核关联结构计算与内涵
        4.3.2 基础关联结构计算与内涵
        4.3.3 循环关联结构计算与内涵
    4.4 基于超网络局部关联结构的发展指标
        4.4.1 节点超度计算与内涵
        4.4.2 节点强度中心性计算与内涵
    4.5 基于超网络整体关联结构的发展指标
        4.5.1 超边度计算与内涵
        4.5.2 超边相似度计算与内涵
        4.5.3 超边距离计算与内涵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山东省城市化发展超网络模型构建
    5.1 问题描述
    5.2 数据来源与处理
        5.2.1 数据处理思路
        5.2.2 产业数据来源与处理
        5.2.3 企业数据来源与处理
        5.2.4 城市数据来源与处理
    5.3 山东省城市化发展超网络子网络构建
        5.3.1 产业关联网络构建
        5.3.2 企业关联网络构建
        5.3.3 城市关联网络构建
    5.4 山东省城市化发展超网络中子网络耦合
        5.4.1 子网络层间逻辑关系
        5.4.2 山东省城市化发展超网络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山东省城市化发展超网络结构研究
    6.1 基于子网络局部关联结构的计算与分析
        6.1.1 节点度计算与分析
        6.1.2 点介中心性计算与分析
        6.1.3 边介中心性计算与分析
    6.2 基于子网络整体关联结构的计算与分析
        6.2.1 核关联结构计算与分析
        6.2.2 基础关联结构计算与分析
        6.2.3 循环关联结构计算与分析
    6.3 基于超网络局部关联结构的计算与分析
        6.3.1 节点超度计算与分析
        6.3.2 节点强度中心性计算与分析
    6.4 基于超网络整体关联结构的计算与分析
        6.4.1 超边度计算与分析
        6.4.2 超边相似度计算与分析
        6.4.3 超边平均距离计算与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超网络的山东省城市化发展分析和对策
    7.1 基于超网络的山东省城市化发展分析
        7.1.1 山东省城市化要素重要性排序
        7.1.2 山东省城市化发展现状分析
    7.2 基于超网络的山东省城市化发展对策
        7.2.1 延伸拓展产业链,优化区域产业结构
        7.2.2 重视跨层级联动,培育发展内生动力
        7.2.3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协同网络体系
        7.2.4 完善要素流动机制,健全创新发展措施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工作和结论
        8.1.1 主要工作
        8.1.2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局限与展望
        8.2.1 研究局限
        8.2.2 研究展望
附录1 上市公司对应的产业及其代码和名称
附录2 上市企业代码及其对应的产业和城市
附录3 上市公司分布的城市及其代码和名称
图目录
表目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董事会特征对审计费用的影响研究 ——来自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本文研究框架
    1.3 主要研究方法
    1.4 本文创新之处
    1.5 本文研究思路
2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审计费用的一般影响因素
        2.1.1 国外研究现状
        2.1.2 国内研究现状
    2.2 董事会特征对审计费用的影响
        2.2.1 国外文献回顾
        2.2.2 国内文献回顾
    2.3 文献综述小结
3 相关理论基础
    3.1 董事会制度运作的相关理论
        3.1.1 委托代理理论
        3.1.2 现代管家理论
        3.1.3 资源依赖理论
    3.2 审计费用的相关理论分析
        3.2.1 审计费用与审计质量的关系
        3.2.2 董事会特征对审计费用影响的理论基础—需求理论
    3.3 董事会特征对审计费用影响的相关观点
        3.3.1 审计需求观
        3.3.2 审计风险观
4 董事会特征对审计费用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4.1.1 董事会规模与审计费用
        4.1.2 独立董事比例与审计费用
        4.1.3 董事会会议次数与审计费用
        4.1.4 董事会领导权结构与审计费用
        4.1.5 董事会报酬与审计费用
        4.1.6 董事会持股水平与审计费用
        4.1.7 “四委”完善程度与审计费用
    4.2 变量设计
        4.2.1 被解释变量
        4.2.2 解释变量
        4.2.3 控制变量
    4.3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4.4 模型设计
    4.5 实证结果及分析
        4.5.1 描述性统计
        4.5.2 相关性分析
        4.5.3 多元回归结果分析
        4.5.4 稳健性检验
5 研究结论及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完善我国董事会制度的相关建议
        5.2.1 合理设置公司董事会人数
        5.2.2 合理设置董事会领导权结构
        5.2.3 适当提高董事会报酬及持股比例
        5.2.4 加强董事会的独立性
    5.3 研究的不足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绿地集团借壳上市的交易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主要贡献
        1.2.1 本文的研究思路
        1.2.2 本文的主要贡献
第2章 借壳上市相关理论问题
    2.1 资产重组的概念与主要模式
        2.1.1 资产重组的概念
        2.1.2 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主要模式
    2.2 借壳上市的概念、特点与主要模式
        2.2.1 借壳上市的概念
        2.2.2 借壳上市的特点
        2.2.3 市场通行的借壳上市模式及交易结构情况
第3章 房地产企业借壳上市现状及动因
    3.1 房地产企业借壳上市现状
    3.2 房地产企业借壳上市动因探讨
        3.2.1 有利于房地产企业拓宽融资渠道
        3.2.2 房地产企业IPO尚未放开,借壳上市是其现实的选择
        3.2.3 借壳上市有助于重组方股东实现财富增值
第4章 绿地集团借壳金丰投资的交易结构
    4.1 绿地集团借壳上市的基本情况
        4.1.1 本次交易前重组各方的基本情况
        4.1.2 本次交易的背景
        4.1.3 本次重组方案概况
    4.2 绿地集团借壳上市的交易结构安排
        4.2.1 交易结构概述:资产置换+发行股份购买资产
        4.2.2 资产置换情况
        4.2.3 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情况
        4.2.4 重组前后上市公司主要财务数据变化
    4.3 绿地集团借壳上市的风险分析
        4.3.1 本次重组被暂停、中止或取消的风险
        4.3.2 审批风险
        4.3.3 房地产业务核查风险
        4.3.4 房地产行业政策风险
        4.3.5 经济周期波动风险
        4.3.6 房地产行业经营风险
        4.3.7 能源行业经营风险
        4.3.8 存货减值影响盈利的风险
        4.3.9 资产负债率上升的风险
        4.3.10 股价波动的风险
第5章 主要研究结论和建议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主要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5)上市公司盈余持续性及市场价值相关性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1.3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本文相关理论分析
    2.1 盈余持续性及相关研究综述
    2.2 盈余持续性与市场价值相关性研究回顾
        2.2.1 盈余持续性与市场价值相关性国外相关研究
        2.2.2 盈余持续性与市场价值相关性国内相关研究
    2.3 以盈余持续性为前提的其他领域研究简述
        2.3.1 盈余预测性
        2.3.2 盈余质量
    2.4 盈余持续性相关理论
        2.4.1 会计盈余的含义
        2.4.2 盈余持续性的含义
        2.4.3 盈余持续性的研究方法
        2.4.4 影响盈余持续性的因素
第三章 实证研究
    3.1 本文的研究假设
    3.2 盈余持续性与市场价值相关性实证研究设计
        3.2.1 模型的建立
        3.2.2 变量的选取
        3.2.3 样本的筛选
    3.3 盈余持续性与市场价值相关性实证研究主要结果
        3.3.1 样本的初步统计分析
        3.3.2 混合样本数据回归模型分析
        3.3.3 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分析
        3.3.4 盈余持续性与市场价值相关性分析
    3.4 关于提高上市公司盈余持续性的建议
        3.4.1 加强公司核心业务的发展
        3.4.2 完善会计制度和证券市场相关法律法规
        3.4.3 增强会计信息使用者识别盈余持续性的能力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及作者简介
附录

(6)A股市场借壳上市的主要模式与交易结构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一、借壳上市模式分类
    (一) 传统模式———先收购股权再置换资产
        1. 以现金为支付方式, 协议收购法人股, 借非净壳上市
        2. 二级市场举牌收购流通股, 借非净壳上市
        3. 以资产为支付方式间接协议收购法人股, 借净壳上市
        4. 通过国有股行政划拨取得控股权, 借非净壳上市
        5. 通过竞买司法拍卖股份获得控股权, 实现借壳上市
    (二) 目前主流模式———换股吸收合并
        1. 原大股东或其指定的第三方以现金支付方式直接或间接回购上市公司整体资产, 实现净壳
        2. 上市公司以全部资产及负债回购原大股东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 并将所回购股份注销, 实现净壳。案例:S锦六陆 (000686) 吸收合并东北证券
    (三) 另类模式———借尸还魂
二、借壳上市交易结构的设计
    (一) 交易结构设计的原则
        1. 综合效益原则。
        2. 系统化原则。
        3. 创新原则。
        4. 稳健原则。
    (二) 借壳上市交易结构
        1. 控股权收购
        2、资产置出
        3、资产置入

(7)股票期权激励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 ——以三佳科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1.3 研究框架及创新点
第二章 股票期权的理论基础
    2.1 股票期权的概念
    2.2 股票期权与契约理论
    2.3 股票期权与期股的区别
    2.4 股票期权的激励效应
第三章 国内外股票期权实践对三佳公司的借鉴意义
    3.1 西方股票期权发展的原因及现状
    3.2 我国股票期权的实践
    3.3 国内外股票期权实践的比较及相关思考
    3.4 借鉴意义
第四章 三佳科技公司实行股票期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4.1 三佳科技公司概况
    4.2 三佳科技实行股票期权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4.3 三佳科技实行股票期权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第五章 三佳科技股票期权方案设计
    5.1 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
    5.2 三佳科技股票期权方案的设计要点
    5.3 三佳科技股票期权设计草案
第六章 结束语
    6.1 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8)A股亏损企业的盈余管理不同行业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范围和目的
    1.3 研究内容和结构
    1.4 研究流程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盈余管理的基本概念
        2.1.1 盈余管理的定义及特征
        2.1.2 盈余管理的辩证分析
    2.2 盈余管理的动机和主要手段
        2.2.1 盈余管理动机的理论基础
        2.2.2 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制度因素
        2.2.3 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
    2.3 国内外实证研究成果综述
        2.3.1 国外学者对盈余管理实证研究的文献综述
        2.3.2 国内学者对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文献综述
    2.4 文献综述和本文的改进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分析与假设
    3.2 研究方法
        3.2.1 研究思路
        3.2.2 统计方法
    3.3 模型构建
        3.3.1 盈余管理程度计量模型
        3.3.2 盈余管理手段偏好模型
    3.4 样本选取及分类
        3.4.1 样本的确定
        3.4.2 控制样本的选取
        3.4.3 数据来源
第四章 数据分析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1.1 研究样本的行业分布描述性统计
        4.1.2 与控制样本的规模比较分析
        4.1.3 亏损样本的有关财务指标描述
    4.2 盈余管理的存在性研究
        4.2.1 盈余管理计量模型的Pearson相关分析
        4.2.2 盈余管理计量模型的回归分析
        4.2.3 亏损样本的盈余管理程度
    4.3 盈余管理的偏好性研究
        4.3.1 盈余管理偏好模型的相关性分析
        4.3.2 盈余管理偏好模型的回归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研究结论
    5.2 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亏损样本与控制样本一览表
附录2 盈余管理计量模型统计分析相关数据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9)中国股市噪音交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导言
    0.1 选题背景及意义
    0.2 文献综述
    0.3 本文研究的难点与创新
    0.4 本文研究的主要方法
    0.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0.6 本文的不足之处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1 噪音交易研究的理论基础
    1.1 马克思主义关于股票价格和股市效率的论述
        1.1.1 股票价格的论述及评论
        1.1.2 股市效率的论述及评论
    1.2 行为金融学关于噪音交易的理论概述
    1.3 股市噪音交易分析框架
        1.3.1 噪音的本质
        1.3.2 噪音交易的内涵及其二重性
        1.3.3 噪音交易者、噪音交易者风险及其行为机制
        1.3.4 噪音交易产生的一般原因分析
        1.3.5 对噪音交易理论的简要评论
2 中国股市噪音交易的特殊表现
    2.1 中国股市发展态势
        2.1.1 中国股市的规模特点
        2.1.2 中国股市的结构特点
        2.1.3 中国股市深入发展的困境
    2.2 中国股市噪音交易的表现程度
        2.2.1 噪音交易的特殊类型
        2.2.2 噪音交易活跃程度的统计特征
        2.2.3 中国股市噪音交易活跃程度的经验分析
    2.3 中国股市噪音交易者的现状
        2.3.1 噪音交易者的特殊构成
        2.3.2 噪音交易者的生存状况
3 中国股市噪音交易形成的内部机理:主体行为偏差
    3.1 投资者行为偏差
        3.1.1 羊群行为
        3.1.2 内幕交易
        3.1.3 市场操纵
        3.1.4 过度投机
        3.1.5 短期行为
        3.1.6 投资者行为偏差的实证检验
    3.2 上市公司行为偏差
        3.2.1 过度融资
        3.2.2 并购重组
        3.2.3 关联交易
        3.2.4 信息披露
        3.2.5 股利分配
    3.3 中介机构行为偏差
        3.3.1 证券公司
        3.3.2 其他中介机构
    3.4 政府行为偏差
4 中国股市噪音交易形成的外部机理:市场制度约束
    4.1 制度约束导致制度性噪音的形成
        4.1.1 制度安排影响信息排列方式和信息呈现背景
        4.1.2 制度安排影响认知和行为方式
        4.1.3 转型期制度性噪音的产生
    4.2 转型期股票市场的制度约束
        4.2.1 市场分割制度与A、B股合并
        4.2.2 股权分置制度与股改后的新挑战
        4.2.3 做空制度与融资融券、股指期货的推出
        4.2.4 信息披露制度与“三公”原则
        4.2.5 退市制度与投资者风险偏好转变
        4.2.6 市场开放制度与投资者行为进化
5 噪音交易对股票价格机制的影响
    5.1 噪音交易影响股票定价机制
        5.1.1 噪音交易下的资产定价理论
        5.1.2 中国股票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
        5.1.3 噪音交易对 IPO抑价的解释
        5.1.4 噪音交易对封闭式基金折价的解释
    5.2 噪音交易引起股价过度波动
        5.2.1 噪音交易导致股价过度波动的理论探讨
        5.2.2 噪音交易引起中国股价过度波动的实证分析
6 噪音交易对股票市场效率的影响
    6.1 噪音交易与股市效率
        6.1.1 噪音交易影响证券市场效率的理论分析
        6.1.2 中国股市低效率的现实表现
        6.1.3 噪音交易影响中国股市效率的实证分析
    6.2 噪音交易与股市泡沫
        6.2.1 股市泡沫的界定和分类
        6.2.2 噪音交易与非理性泡沫的形成
        6.2.3 中国股票市场非理性泡沫分析
    6.3 噪音交易与股市风险
        6.3.1 噪音交易者风险的现实表现:基于投资者行为的股市风险
        6.3.2 噪音交易与投资者行为风险的产生
        6.3.3 投资者行为风险在股票市场风险结构中的地位
7 中国股市嗓音交易的矫正
    7.1 持续制度创新
        7.1.1 “后股权分置时代”的产权制度改革
        7.1.2 做空制度与风险规避机制的完善
        7.1.3 信息公开与公平信息披露
        7.1.4 混合型做市商制度的引入
        7.1.5 不完全退市制度的市场化
        7.1.6 市场开放制度的进一步深化
    7.2 培育理性市场主体
        7.2.1 纠正投资者的行为偏差
        7.2.2 纠正上市公司行为偏差
        7.2.3 纠正中介机构行为偏差
    7.3 规范政府监管行为
        7.3.1 转轨期政府职能的拓展和角色定位
        7.3.2 行政力量的过度介入与监管不规范
        7.3.3 转变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效率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致谢

(10)发行制度和发行方式与我国IPO定价效率(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IPO 定价效率的含义及其衡量标准
    1.3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1.4 创新之处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 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
    2.1 国外主要研究成果
    2.2 国内主要研究成果
3 新股发行制度与我国 IPO 定价效率
    3.1 我国新股发行制度的变迁
        3.1.1 审批制的特点及其弊端
        3.1.2 核准制的特点及其两个阶段
    3.2 审批制与核准制下IPO 定价效率的比较研究
        3.2.1 选取样本
        3.2.2 确定变量
        3.2.3 审批制下的实证
        3.2.4 核准制下的实证
    3.3 两种发行制度下我国IPO 定价效率的比较分析及结论
4 新股发行方式与我国 IPO 定价效率
    4.1 我国新股发行方式的概述及其市场化改革历程
        4.1.1 我国新股发行方式概述
        4.1.2 发行方式的市场化改革历程
    4.2 市场化发行方式与我国IPO 定价效率的关系研究
        4.2.1 样本的选取
        4.2.2 发行方式与IPO 定价效率的统计分析
        4.2.3 发行方式与IPO 定价效率的实证研究
    4.3 市场化发行方式与我国IPO 定价效率的结论
5 结论与建议
    5.1 本文主要结论
    5.2 提高我国 IPO 定价效率的建议
    5.3 规范我国证券一级市场的建议
    5.4 不足之处及后续研究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第三章研究样本股票代码、股票简称及上市时间列表
第四章研究样本股票简称及上市时间列表

四、三佳模具A股上市(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超网络的城市化发展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D]. 王成韦. 山东大学, 2019(02)
  • [2]董事会特征对审计费用的影响研究 ——来自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D]. 程梅娟.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5(06)
  • [3]绿地集团借壳上市的交易结构研究[D]. 赵亮. 上海交通大学, 2014(03)
  • [4]中发集团:创新驱动优化产业布局[J]. 王艺蒙,肖吉德. 电气技术, 2011(10)
  • [5]上市公司盈余持续性及市场价值相关性的实证研究[D]. 康雪燕. 北京化工大学, 2011(05)
  • [6]A股市场借壳上市的主要模式与交易结构的设计[J]. 雷志军. 经济视角(下), 2010(09)
  • [7]股票期权激励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 ——以三佳科技为例[D]. 胡武建. 合肥工业大学, 2008(05)
  • [8]A股亏损企业的盈余管理不同行业比较研究[D]. 张舒. 北京化工大学, 2008(11)
  • [9]中国股市噪音交易研究[D]. 贾男. 四川大学, 2007(05)
  • [10]发行制度和发行方式与我国IPO定价效率[D]. 赵炜科. 重庆大学, 2007(06)

标签:;  ;  ;  ;  ;  

三嘉模具A股上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