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星颗粒对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皮质脑电位的影响

脑星颗粒对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皮质脑电位的影响

一、脑醒冲剂对大鼠全脑缺血及再灌注皮层脑电位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杨小梅[1](2018)在《开窍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风痰阻络证)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以开窍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中经络风痰阻络证患者,通过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残疾程度(mRS)、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评分和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比较清心开窍法(以醒脑静为代表)和化痰开窍法(以刘氏菖郁汤为代表)疗效差异,探讨开窍法治疗中风风痰阻络证的作用机制,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2017年6月至2017年12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中风中经络风痰阻络证患者18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3例,醒脑静组57例,刘氏菖郁汤组48例,醒脑静+刘氏菖郁汤组51例。对照组给予基于指南的西医治疗,其他三组在与对照组保持基本一致的西医治疗基础上与醒脑静、刘氏菖郁汤或醒脑静+刘氏菖郁汤联合使用。醒脑静注射液给药方案为20ml用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稀释后静脉滴注,每天一次,刘氏菖郁汤每天1剂,分两次口服或鼻饲,10天为1疗程。治疗前后对患者根据NIHSS、mRS、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评定量表进行评分,治疗前后抽取患者静脉血检测Lp-PLA2和hs-CRP。观察:(1)开窍法对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内风、内火、痰湿、血瘀、气虚、阴虚)积分及NIHSS、mRS评分的影响,评价;(2)开窍法对Lp-PLA2、hs-CRP的影响,探讨不同开窍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机制。结果:1.中医证候总积分改善情况对照组总有效率36.4%;醒脑静组总有效率57.9%;刘氏菖郁汤组总有效率87.5%;醒脑静+刘氏菖郁汤组总有效率83.4%。刘氏菖郁汤组、醒脑静+刘氏菖郁汤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刘氏菖郁汤组总有效率高于醒脑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积分变化情况内风:治疗后,各组内风积分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醒脑静组、刘氏菖郁汤组治疗前后积分差值大于醒脑静+刘氏菖郁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对内风证均有疗效,其中醒脑静组、刘氏菖郁汤组疗效优于醒脑静+刘氏菖郁汤组。内火:治疗后,三个中药治疗组内火证积分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醒脑静组、刘氏菖郁汤组、醒脑静+刘氏菖郁汤组治疗前后积分差值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醒脑静组、刘氏菖郁汤组、醒脑静+刘氏菖郁汤组治疗内火证疗效优于对照组。痰湿:治疗后,三个中药治疗组内火证积分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醒脑静+刘氏菖郁汤组积分差值大于刘氏菖郁汤组、醒脑静组、对照组(P<0.01),刘氏菖郁汤组差值大于醒脑静组和对照组(P<0.01)。三个中药治疗组对痰湿证有效,且醒脑静+刘氏菖郁汤组疗效最优,其次为刘氏菖郁汤组,再到醒脑静组。血瘀:治疗后,对照组、醒脑静+刘氏菖郁汤组血瘀积分增加,刘氏菖郁汤组血瘀积分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刘氏菖郁汤组差值大于对照组和醒脑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刘氏菖郁汤组治疗血瘀证疗效优于对照组和醒脑静组。气虚:治疗后,醒脑静组气虚积分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刘氏菖郁汤组治疗前后积分差值大于醒脑静组(P<0.01),刘氏菖郁汤组对气虚证疗效优于醒脑静组。阴虚:治疗后,刘氏菖郁汤组、醒脑静+刘氏菖郁汤组阴虚积分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治疗前后积分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刘氏菖郁汤组、醒脑静+刘氏菖郁汤组不能改善阴虚证候。3.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对照组总有效率27.3%,醒脑静组总有效率73.7%,刘氏菖郁汤组总有效率50%,醒脑静+刘氏菖郁汤组总有效率64.7%。醒脑静组、醒脑静+刘氏菖郁汤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醒脑静组总有效率高于刘氏菖郁汤组(P<0.01)。4.mRS等级改善情况治疗后,醒脑静组、刘氏菖郁汤组和醒脑静+刘氏菖郁汤组mRS等级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醒脑静组等级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Lp-PLA2水平的变化治疗后,三个中药治疗组Lp-PLA2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刘氏菖郁汤组、醒脑静+刘氏菖郁汤组Lp-PLA2水平下降大于对照组(P<0.01)。醒脑静组、刘氏菖郁汤组、醒脑静+刘氏菖郁汤组能降低血浆Lp-PLA2水平,其中刘氏菖郁汤组、醒脑静+刘氏菖郁汤组疗效优于对照组。6.hs-CRP水平的变化治疗后,醒脑静组hs-CRP水平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刘氏菖郁汤组和醒脑静+刘氏菖郁汤组治疗前后hs-CRP水平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开窍法改善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积分总有效率均优于单纯西医治疗,化痰开窍法疗效优于清心开窍法。开窍法在改善内火、痰湿证候方面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化痰开窍法活血化瘀效果优于清心开窍法;化痰开窍法和清心开窍法联合使用,化痰疗效增强。(2)开窍法改善神经动能缺损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其中清心开窍法疗效最好,其次为清心开窍法和化痰开窍法联合使用,再次为化痰开窍法。(3)开窍法能改善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mRS等级,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4)开窍法能降低脑梗死患者Lp-PLA2水平,其中化痰开窍法、清心开窍法和化痰开窍法联合使用疗效优于清心开窍法。清心开窍法能降低脑梗死患者hs-CRP水平。总的来说,清心开窍法和化痰开窍法均通过改善证候积分、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患者mRS等级以提高临床疗效。两种方法联合使用化痰力增强。开窍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提高临床疗效可能与降低Lp-PLA2、hs-CRP水平有关。

李瑞[2](2015)在《NR2B9c纳米粒的构建及经鼻递药的脑缺血保护作用》文中研究说明脑卒中为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高的特点,缺血性脑卒中为脑卒中最常见的类型,然而,临床上迄今仍缺乏疗效明确的治疗药物,曾被寄予厚望的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拮抗剂由于阻断了受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而未能在临床上取得成功。NR2B9c(KLSSIESDV)是一个针对NMDA受体亚型NR2B羧基端的9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NR2B9c可与突触后密集区蛋白-95(postsynaptic density-95,PSD-95)特异性结合,解除NMDAR/PSD-95偶联,阻断引起神经兴奋性毒性的下游信号传导,但不影响NMDA受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其神经保护作用已在类似于人类的灵长类动物身上被证实。NR2B9c是一种极有临床应用前景的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多肽,但目前相关研究均集中在作用机制方面,其它方面尚未见文献报道,且现有实验中均由源自HIV的Tat携带NR2B9c透过血脑屏障。由于Tat在安全性方面存在很大争议,为将NR2B9c高效安全的递送入脑,在本项研究中,我们建立了NR2B9c的体内、体外分析测试方法,并对NR2B9c的基本理化性质及其稳定性进行了考察,构建了包载NR2B9c的麦胚凝集素(wheat germ agglutinin,WGA)修饰的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纳米粒并进行优化和表征,评价了载NR2B9c的纳米粒(nanoparticle,NP)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的脑内递药特性,考察了WGA修饰的载NR2B9c纳米粒的在体内外的神经保护作用,还对纳米粒安全性的进行初步探讨。第一章NR2B9c的处方前研究建立了NR2B9c的体外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分析方法,并利用此法对NR2B9c的基本理化性质及稳定性进行了考察。NR2B9c的等电点预测为4.37;NR2B9c在水中具有非常好的溶解性,而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能均很差;NR2B9c在正辛醇-水体系中油水分配系数为0.026±0.003,说明NR2B9c属于水溶性很高、脂溶性极低的药物,其跨膜转运能力非常差,因此要寻找合适的递药系统来提高NR2B9c透过生物膜的能力。NR2B9c在水溶液中的降解符合一级动力学过程,p H7.5为其最稳定的p H,适度增加体系的离子强度,降低缓冲液浓度,降低NR2B9c的浓度,减小溶剂极性,使用抗氧剂及低温环境对提高NR2B9c的稳定性非常有利,在制剂制备过程中,若使用超声设备,应注意超声功率和超声时间,了解和掌握上述理化性质及稳定性影响因素,对于发展NR2B9c的药物传递系统非常有必要。第二章麦胚凝集素修饰的NR2B9c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的制备、表征与制剂学评价构建包载水溶性多肽类药物的WGA修饰的PEG-PLGA纳米粒;以粒径、载药量及WGA的连接效率为指标,采用Box-Behnken效应面法优化NR2B9cWGA-NP的处方与制备工艺,考察纳米粒外观形貌、粒径分布、Zeta电位、包封率和载药量等理化特征,通过优化所制得NR2B9c-WGA-NP为类球形粒子,外观圆整,NR2B9c-WGA-NP的平均粒径140 nm,纳米粒分布均匀,呈现淡蓝色乳光,Zeta电位约为-23 m V,包封率为50%,载药量为11%,NR2B9c-WGA-NP上WGA的连接效率为60%,WGA连接密度为每mg纳米粒17.99μg WGA,红细胞凝集试验说明载NR2B9c的PEG-PLGA纳米粒表面连接的WGA仍然能保持其生物活性,证实采用的连接方法得当。纳米粒性状优良,可用于后续实验研究。NR2B9c-WGA-NP胶体溶液的释放曲线符合Weibull方程,具有明显的缓释效应。NR2B9c-WGA-NP胶体溶液在4°C冰箱中放置1个月内能基本保持稳定,甘露醇被证明是纳米粒最适合的冻干保护剂。NR2B9c制成聚合物纳米粒后,在血浆和鼻洗液中稳定性显着提高。第三章麦胚凝集素修饰的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经鼻入脑递药特性评价采用香豆素-6为荧光探针,考察WGA修饰的纳米粒体外摄取及鼻腔给药后脑内递药特性,结果发现Calu-3细胞和神经元对载香豆素-6的纳米粒的摄取呈现出时间、浓度和温度依赖性,且这两种细胞对WGA修饰的纳米粒的内吞量均显着高于未修饰的纳米粒;无论是Calu-3细胞还是原代神经元,纳米粒的摄取均可被实验浓度的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途径抑制剂氯丙嗪和蔗糖,小窝蛋白介导的内吞途径抑制剂甲基-β-环糊精,能量抑制剂叠氮钠及溶酶体酸性环境调节剂莫能星所抑制,WGA-NP的摄取可被WGA特异性糖基底物N-乙酰-D-氨基葡萄糖所抑制,而未修饰的纳米粒不受影响,此外在Calu-3细胞和神经元上均展示出部分溶酶体的红色荧光与载香豆素-6纳米粒的绿色荧光共定位;提示纳米粒经网格蛋白和小窝蛋白介导的内吞途径进入细胞,在胞内转运过程中部分纳米粒进入了溶酶体,细胞内吞过程需要消耗能量。载香豆素-6的纳米粒鼻给药后,WGA修饰的纳米粒能显着增加所携载的荧光探针的入脑量,并减少了其在外周组织的分布。以罗丹明(5-Carboxytetramethylrhodamine,5-TAMRA)修饰的NR2B9c为模型药物制备纳米粒,考察Calu-3和神经元细胞对纳米粒及药物的摄取,建立NR2B9c体内分析测试方法,评价载NR2B9c的纳米粒经鼻腔给药进入脑部的递药能力,结果发现两种细胞对载5-TAMRA-NR2B9c的纳米粒的摄取均明显多于游离药物,WGA对纳米粒的修饰可进一步促进5-TAMRA-NR2B9c的摄取。鼻腔给予NR2B9c溶液后,其可沿鼻脑通路直接转运入脑,和静注相比增加了NR2B9c脑部转运量;纳米粒包载NR2B9c后能够促进NR2B9c在鼻腔的吸收,提高NR2B9c的稳定性,进一步提高了NR2B9c的脑转运量;而WGA修饰的纳米粒比未修饰的纳米粒更能提高NR2B9c的入脑量。在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上评价纳米粒经鼻入脑的能力,结果表明WGA修饰的纳米粒能显着增加所携载的近红外荧光探针Di R在MCAO模型大鼠上的入脑量,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鼻腔给予载NR2B9c的纳米粒1h后,纳米粒组在左侧、右侧大脑皮层及嗅球和嗅束中的浓度都比NR2B9c溶液组高。第四章麦胚凝集素修饰的NR2B9c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初步安全性评价采用NMDA诱导神经元损伤,通过乳糖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法和PI(propidium iodide,PI)染色来评价载NR2B9c纳米粒的神经保护作用,并采用成年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intraluminal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评价载NR2B9c纳米粒鼻腔给药后的抗脑缺血损伤作用。体内外实验结果都表明,NR2B9c-WGA-NP与阳性对照药Tat-HA-NR2B9c一样具有神经保护作用,作用优于NR2B9c和NR2B9c-NP。采用CCK法评价了纳米粒对Calu-3细胞和神经元的细胞毒性,结果表明无论在Calu-3细胞还是原代神经元上,载药纳米粒和空白纳米粒在实验浓度范围内均未呈现出明显的细胞毒性。空白纳米粒和载药纳米粒鼻腔连续给药7天后,嗅球和其它脑区以及心、肝、脾、肺、肾中TNF-α的含量没有明显变化;心、肝、脾、肺及鼻腔均未发生明显的组织病理学改变,说明空白纳米粒和载药纳米粒在实验剂量并不会产生相应的免疫效应及炎症反应,纳米粒并无明显毒性反应。结论:WGA修饰的PEG-PLGA纳米粒,是经鼻入脑的一种优良载体,其可为NR2B9c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脑部递药方法,本研究对其它具有中枢治疗作用的多肽蛋白类药物亦有一定借鉴作用。

王锐[3](2015)在《钙调素抑制剂对血管性痴呆小鼠认知功能损伤的改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背景: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和脑血管病发病率升高,认知障碍的患病率和致残率快速上升,65~85岁人群中认知障碍的发生率为25%,85岁以上可高达65%。血管性痴呆(vasculardementia,VD)是由多种复杂脑血管危险因素造成,是伴有认智能损害和知功能障碍的慢性退行性疾病,具有获得性和持续性的特点。VD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可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第二大神经系统疾病,给个人、家庭和公共医疗体系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颈动脉狭窄导致脑血流供应不足等脑血管危险因素均与VD认知功能障碍关系密切。慢性脑血流低灌注导致的脑白质损伤和认知功能障碍在老年人中非常普遍,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由于缺乏明确的分子机制和药物靶点,临床治疗VD多采用促进胆碱能系统功能的药物及改善脑代谢药物等进行对症治疗,但这些药物能否延缓大脑功能全面衰退或逆转痴呆病程还有待长期随访观察。由此,对痴呆的防治仍是今后医药研究领域面临的严峻挑战,亟需对血管性痴呆的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探寻发现新的药物靶标。VD的发病机制是国际上神经系统疾病研究热点之一。慢性脑血流低灌注导致脑葡萄糖和氧气供应长期不足,最终可造成海马部位神经元病理生理改变,如膜磷脂代谢障碍、氧自由基过多生成、过量兴奋性氨基酸释放、细胞内钙超载等,这些因素作用的综合结果是导致该部位胆碱能神经元损害,星胶质细胞肥大和增生,小胶质细胞激活,伴有脑白质病理性损伤,由此患者最终出现认知功能障碍。VD患者人群由于病因的多样性和病程放的不同,导致抽样可控性差,其病理生理机制不同,建立统一的临床病例纳入和排除标准不容易。于此相关,如何建立能尽可能模拟VD患者病理过程的动物疾病模型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原有VD动物模型类型庞杂,各自仅模仿VD单方面发病及病生特点,不能较为全面反映VD的特征。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VD疾病的分子机理有新的揭示,加之转基因模式动物在研究中突出的优势,故探索一种可使颈动脉狭窄引起长期慢性脑血流低灌注小鼠模型,对将来从分子水平认识VD发病机理和开展新药研究尤为关键。钙调蛋白(Calmodulin,CaM)可以激活多种酶或者通道,在神经系统中参与调节神经元的代谢、轴浆运输、突触功能以及递质的合成与释放等。大量研究表明,Ca2+/CaM信号紊乱是介导脑缺血病理进程的重要因素,参与异常激活Ca2+依赖蛋白激酶如磷脂酶A2和钙蛋白酶Calpain,以及Ca2+/CaM依赖酶一氧化氮合酶(NOS)和钙调磷酸酶(calcineurin,CaN)。而磷脂酶A2激活可激发一系列病理过程,比如引起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acid,AA)堆积,从而导致AA在环氧酶及脂氧酶作用下生成前列腺素、白三烯和自由基等活性物质,进而破坏生物膜而引发广泛的炎症反应。其中炎性细胞分泌大量促炎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al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Fas配体(Fasligand),从而引起DNA、蛋白质和磷脂降解,引发缺血性脑损伤。我们前期发现针对上述Ca2+/CaM依存的信号通路进行药物调控也可有效保护急性神经血管单元损伤。虽然CaM抑制剂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研究中显示了其药理作用,但其是否可减缓或控制VD症状及病理过程还未见报道。在上述背景下,本实验将通过选择合适的VD病理模型,探索Ca2+/CaM抑制剂对VD症状及病理过程的干预作用及潜在机制。DY98,3-{2-[4N-(2-甲基-3-氯苯基)-1N-哌嗪基]乙基}-5,6-二甲氧基-1H-吲唑草酸盐是DY9760e的衍生物,属于吲唑化合物,一个用于治疗急性脑缺血药物,尚未市售。DY98作为钙调素抑制剂,化学结构和药效学作用类似DY9760e。有报道DY9760e可保护微栓塞导致的血脑屏障损害,减轻脑水肿,是一种有效的抗急性脑缺血损伤保护剂。故本研究探索DY98其是否具有治疗VD认知障碍的药理学作用。此外,多聚唾液酸(polysialicacid,PSA)是一种位于细胞表面的,由α-2,8神经氨酸组成的线性的、均一多聚的碳水化合物,神经细胞黏附因子(NCAM)是多聚唾液酸的主要载体。PSA作为一种亲水的、无毒和生物可降解的内源性聚合物,在药物载体中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聚合物胶束具有穿透血脑屏障(BBB)的能力。因此基于聚合物胶束的纳米药物传递系统,有望提高治疗VD药物的疗效,本研究中采用PSA和DY98联合给药也是基于上述目的。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框架如下:1)本研究首先参照文献,建立及优化小鼠长期慢性脑血流低灌注血管性痴呆模型。在手术30d后,采用Morris水迷宫评价学习记忆功能。另采用转轮法、旷场实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强迫游泳实验、悬尾实验,对模型小鼠进行运动关联、焦虑和抑郁功能相关的行为学评价。2)合成十八胺修饰聚唾液酸(PSA-ODA),制备载DY98 PSA-ODA胶束,并对其化学特性进行表征。3)采用钙调素抑制剂及其PSA胶束,研究对VD的治疗作用及可能机制。钙调素抑制剂 DY98(1mg/kg)及其 PSA 胶束 PSA+DY98(7+0.25)mg/kg 体重分别灌胃和腹腔注射给药治疗1月后,以Morris水迷宫等方法观察DY98及其PSA胶束对慢性脑缺血致认知损害的改善作用。收集大脑海马组织样本,Western-blot法检测炎症相关STAT1、STAT3、NLRP3蛋白表达的变化。激光共聚焦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小鼠海马CA1、CA3、DG脑区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euronal nitric oxide synthase,nNOS)、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ysteine-requiring Aspartate Protease 1,Caspase-1)、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活化加工、蛋白质酪氨酸硝基化(nitrotyrosine)表达变化。此外,考察DY98及其PSA胶束对小鼠双侧颈动脉狭窄痴呆模型小鼠海马CaMKⅡ磷酸化水平的影响。通过以上实验研究,取得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一、血管性痴呆小鼠模型优化1)小鼠双侧动脉血流阻断及合并硝普钠法,模型小鼠手术前后2h内局部脑血流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4-18d和28-32dMorris水迷宫空间记忆功能无损害,提示该模型不成功。2)双侧颈动脉血流阻断20分钟3次,术后7d Morris水迷宫空间记忆功能损害,死亡率很高。双侧颈动脉血流阻断20分钟2次,术后28d Morris水迷宫空间记忆功能损害,死亡率仍高。双侧颈动脉血流阻断10分钟2次,术后28d Morris水迷宫空间记忆功能无损害。提示小鼠双侧颈动脉血流阻断法血管性痴呆模型,均不适合做慢性疾病模型研究使用。3)线圈法致小鼠双侧颈部动脉狭窄法(颈部动脉单侧直径0.18mm)术后30天Morris水迷宫空间记忆损害明显,但死亡率极高,该模型不成功。该方法改为颈部动脉单侧直径0.20mm,存活率72.7%,术后30天开始相关行为学指标检测:Morris水迷宫结果表明其空间记忆损害明显,而运动和平衡功能无影响,强迫游泳试验提示有抑郁样行为表现,旷场实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明暗箱实验结果提示无明显焦虑现象,探究活动能力增强。综合以上实验结果,故本研究表明线圈法致小鼠双侧颈部动脉狭窄法(颈部动脉单侧直径0.20mm)为最优小鼠VD模型。二、PSA-DY98包和物的合成及特性表征分析1)合成的PSA-ODA聚合物具有两亲性特征,当PSA-ODA在水溶液中的浓度高于120μg/mL,可形成聚合物胶束的空间结构。空白胶束的粒径在水相中为145.7±2.08nm,且具有狭窄的粒径分布。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的PSA-ODA空白胶束的粒径在50 nm左右。PSA的羧基基团的zeta电位为-33.4±2.56 mV。ODA 修饰后,PSA-ODA 胶束的 zeta 电势下降到-21.2±1.01 mV,胶束表面较高的zeta电位,增加聚合物胶束的稳定性。2)DY98从载药胶束中的体外释放具有缓释特征。三、钙调素抑制剂DY98及其PSA包和物对VD小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采用DY98和其PSA包和物对慢性脑血流低灌注血管性痴呆小鼠药效学评价及海马脑区硝化应激、炎症等相关信号分子机制的探索。主要结果如下:1)药效学研究:与模型对照组小鼠相比,Morris水迷宫空间探索试验中,DY98(1mg/Kg)高剂量处理组、DY98(0.5mg/Kg)低剂量处理组、PSA(7mg/Kg)处理组、PSA+DY98(0.25mg/Kg)处理组上台潜伏期均减少;定位航行试验中,DY98(1mg/Kg)高剂量处理组、PSA(7mg/Kg)处理组上台潜伏期均减少;工作记忆试验中,DY98(1mg/Kg)高剂量处理组、PSA(7mg/Kg)处理组、PSA+DY98(0.25mg/Kg)处理组上台潜伏期均减少。2关联作用机制研究:2.1 DY98(1 mg/Kg)高剂量处理组、PSA(7mg/Kg)处理组、PS A+DY98(0.25mg/Kg)处理组可以改善VD模型组小鼠海马脑区锥体神经元CaMKⅡ磷酸化水平。2.2与模型组小鼠相比,DY98(1mg/Kg)高剂量处理组、PSA(7mg/Kg)处理组、PSA+DY98(0.25mg/Kg)处理组均可抑制NLRP3蛋白表达水平的上调;PSA(7mg/Kg)处理组、PSA+DY98(0.25mg/Kg)处理组均可使造模后上调的STAT3蛋白表达水平下降;DY98(1mg/Kg)高剂量处理组、PSA+DY98(0.25mg/Kg)处理组均可抑制造模后海马区域Nitrotyrosine的阳性表达及caspase-1/IL-1β信号通路的激活。提示DY98及其PSA包和物可减轻慢性脑血流低灌注进程中硝化应激诱发的炎症级联反应所致的血管性痴呆。结论:1)以水迷宫等作为认知功能障碍行为学评价指标,在小鼠双侧动脉血流阻断加硝普钠法、小鼠双侧动脉血流阻断法、线圈法(颈部动脉单侧直径0.18、0.20mm)致小鼠慢性脑血流低灌注血管性痴呆模型中,以线圈法(颈部动脉单侧直径0.20mm)为最优。2)新型钙调素抑制剂DY98和其PSA胶束均显示出对慢性脑缺血低灌注VD模型小鼠学习记忆功能障碍有改善作用。3)首次采用多聚唾液酸作为药物载体负载钙调素抑制剂,并开展药效学研究,发现0.25mg/kg钙调素抑制剂DY98经多聚唾液酸载可以起到高剂量组(1mg/kg)同等药效。提示多聚唾液酸作为药物载体在提高药物效应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4)DY98及其PSA胶束通过减少海马部位Nitrotyrosine过量表达、进而减轻硝化应激损伤和NLRP3/caspase-1/IL-1β关联炎症反应。经由上述机制,DY98及其包合物增加海马锥体神经元CaMKⅡ蛋白磷酸化水平,改善慢性脑缺血低灌注VD模型小鼠学习记忆功能。钙调素抑制剂DY98有望成为治疗VD的候选化合物。综上所述,本研究建立优化了小鼠双侧颈部动脉狭窄VD模型。首次采用钙调素抑制剂DY98及其PSA胶束证实其具有对血管性痴呆病理过程的改善作用。初步阐明DY98药理作用机制与减轻VD小鼠海马部位硝化应激损伤和NLRP3/caspase-1/IL-1β关联炎症反应密切相关。

杜闻博[4](2013)在《黑苏嘎-25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脑血管病是当今危害人类健康生活的三大原因之一,而缺血性脑卒中约占70%-80%.其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和复发率高的四高特点,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生活,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的精神压力和巨大经济负担。目前有效的方法是溶栓、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治疗后血管再通可发生二次损伤即再灌注损伤,而炎症反应在大脑缺血后二次损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采用黑苏嘎-25药物预处理的方法,通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MCAO) Wistar大鼠模型,观察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测定脑梗死的体积,检测血清中TNF-α、IL-1β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黑苏嘎-25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取清洁级健康Wistar大鼠60只,分为假手术组、模型未治疗组、黑苏嘎-25低剂量组、黑苏嘎-25中等剂量组、黑苏嘎-25高剂量组,用药组动物灌胃给药7天,制备MCAO大鼠模型,通过行为学判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组织病理学测定脑梗死面积、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中TNF-α、IL-1β水平,采用SPSS11.0系统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用Wilcoxon秩和检验法,检测数据在组间表达的变化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表示有显着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黑苏嘎-25能减少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脑梗死的面积,降低局灶性脑缺血后血清中TNF-α、IL-1β水平。结论:黑苏嘎-25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与降低脑组织中TNF-α、IL-1β含量有关。

方海燕,方学勤,刘元胜[5](2011)在《右旋酮洛芬氨丁三醇中细菌内毒素的检测方法学研究》文中提出细菌内毒素检查是药品一个非常重要的安全指标。特别对注射用原料药和注射用制剂药。《中国药典》2005年版尚未收载该品种。我们对3批样品进行了细菌内毒素检测,以考察该方法的可行性。1药品与试剂右旋酮洛芬氨丁三醇(黄石世星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批号:20100301、20100601、20100801);细菌内毒素标准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批号:150601-210169);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湛

程发峰[6](2011)在《精制清开灵注射液对脑缺血的治疗作用及对兴奋性毒性级联损伤的调控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缺血性中风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存健康的疾病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治疗对预后影响重大,也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课题旨在研究复方中药精制清开灵(JZQKL)注射液的抗脑缺血作用,并系统阐释其对脑缺血后兴奋性毒性级联损伤的综合调控机制,揭示其抗兴奋性毒性的部分分子靶点。中医药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医认为,热毒是缺血性中风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清热解毒法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有效治法之一。本研究进行一项纳入39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Meta分析发现,清热解毒治法指导下的中药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疗效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优势。故本课题选择清热解毒的代表中药——清开灵注射液进行研究。然而清开灵目前面临着不良事件发生率高的重要问题,限制了临床应用。基于此,本课题组提出了“部分替代、局部优化、质量可控、疗效提高”的策略,在清开灵基础上优化处方,研制出精制清开灵(JZQKL)。本课题对JZQKL进行了处方优化,进一步确定了其处方配比。JZQKL是在采用中药有效成分进行配伍组方的新型复方中药,它具有如下突出优势:其一,增强了质量可控性,提高了药物安全性;其二,JZQKL仍具备复方中药多靶点作用的优势;而且,其组方成分明确,更容易与现代药理学进展接轨。对脑缺血损伤机制的研究表明,兴奋性毒性是脑缺血病理机制的关键始动环节。脑缺血后,由于能量耗竭和胞膜去极化,会引起以谷氨酸为主的兴奋性氨基酸的快速过量释放,引起NMDA受体过度激活,导致钙超载和氧化应激,二者又会造成内质网应激,最终启动凋亡通路。多年来,针对上述机制研发了大量药物,如NMDA受体阻断剂,钙离子拮抗剂,抗氧化剂等,但尚无一种药物被证实临床有效。基于上述基础,我们分析认为:其一,脑缺血发病机制非常复杂,相互关联,单独针对单一分子靶点很难取得很好疗效,多靶点调控应是脑缺血治疗的更有效策略;其二,通过宏观辨证和微观分析,我们发现,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兴奋性毒性损伤与中医毒邪致病有较强的相关性。那么清热解毒复方JZQKL是否可以多靶点调控兴奋性毒性损伤机制呢?王永炎院士指出“中医药研究只有在整体论、系统论、理性论指导下才能更好阐发其原创优势。”围绕上述问题,在系统生物学策略的指导下针对脑缺血后的兴奋性毒性相关机制的整体性和动态性变化,评价JZQKL整体效应和多靶点干预作用,从而阐释其抗脑缺血和调控兴奋性毒性的分子机制。研究内容分为3部分:一、JZQKL治疗脑缺血的药效学研究,首先比较并选择了神经功能评分标准;然后对JZQKL进行了处方筛选,确定了处方;分别采用永久性局灶脑缺血、局灶脑缺血再灌及全脑缺血模型,系统评价JZQKL的抗脑缺血作用;并进一步探讨了JZQKL对脑缺血的治疗时间窗。二、JZQKL对脑缺血后兴奋性毒性级联损伤的调控机制,围绕脑缺血后兴奋性毒性级联损伤机制,针对谷氨酸异常释放、钙超载、氧化应激、内质网应激及细胞凋亡等具体机制展开研究,以期阐明JZQKL注射液对兴奋性毒性级联损伤的多层次多角度干预作用。三、JZQKL干预兴奋性毒性介导氧化应激的分子靶点探讨,针对NR2B-PSD95-nNOS蛋白间相互作用依赖的nNOS激活和NADPH氧化酶激活这两个分子靶点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探讨JZQKL抗氧化应激的具体靶点,为全面揭示JZQKL对脑缺血后兴奋性毒性的多靶点调控机制提供依据。实验结果和结论如下:1、JZQKL注射液是一种具有较长治疗时间窗的抗脑缺血药物本研究采用多种动物模型综合评价JZQKL抗脑缺血药效,结局评价重视组织学病灶与神经功能评分相结合。首先,比较了几种国内外常见的神经损伤评分表,以选择更适合的神经功能药效指标。结果发现与国内常用的Bederson评分相比较,Julio H评分和Clark局灶性功能损伤评分与脑梗塞体积相关性更高,更准确地反映神经损伤程度,故选用其作为药效指标;采用两种局灶脑缺血模型,pMCAO和tMCAO大鼠,分别给予JZQKL注射液6、3、1.5ml/Kg治疗,以清开灵注射液3ml/Kg作为阳性对照,结果发现各给药组均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可显着减小脑梗死体积并改善神经功能评分,且JZQKL存在一定剂量依赖性;同样,JZQKL各剂量组对小鼠全脑缺血再灌模型(BCCAO)也表现出显着治疗作用,可减少神经细胞死亡和尼氏体的脱失;在明确JZQKL抗脑缺血药效后,继续探索其治疗时间窗,分别在脑缺血后1.5、3、6、9h给药,发现6h内给药均可显着减小梗死体积并改善神经功能,说明JZQKL治疗时间窗可达6h。具有一定的治疗时间窗是抗脑缺血药物的重要优势,也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有力依据。2、JZQKL对脑缺血后兴奋性毒性级联损伤具有综合调控作用针对兴奋性毒性级联损伤的不同环节进行研究发现,JZQKL对其具有多层次的综合调控作用。JZQKL可以显着降低MCAO大鼠脑微透析液中的Glu含量,说明其有抑制脑缺血后Glu异常释放的作用;JZQKL可以降低脑缺血2h后神经细胞内Ca2+含量,提示其具有抑制脑缺血后神经细胞钙超载的作用;JZQKL对MCAO小鼠缺血24h后脑内ROS含量、MDA含量具有显着降低的作用,并可增加SOD含量,证实其具有明显的抗氧化应激作用;JZQKL可抑制MCAO小鼠脑匀浆中caspasel2的激活,并下调P-elF2a表达,提示其具有显着的抗内质网应激作用;JZQKL可减少TUNEL染色中荧光阳性细胞数,表明其具有明显的抗神经细胞凋亡作用。3、通过干预PSD95-nNOS蛋白间相互作用下调nNOS激活和抑制NADPH氧化酶激活是JZQKL的具体分子靶点近年来发现,NR2B-PSD95-nNOS蛋白间相互作用是兴奋性毒性介导nNOS激活生成一氧化氮的关键分子机制。我们采用免疫共沉淀的方法分析PSD95-nNOS蛋白间相互作用发现,脑缺血1.5h再灌0.5h后,患侧前额皮层组织中nNOS:PSD95显着上调,说明PSD95-nNOS蛋白间相互作用增强;JZQKL给药组nNOS:PSD95较模型组显着下调,表明JZQKL可抑制PSD95-nNOS蛋白间相互作用。2009年Brennan等在Nature Neuroscience上发文证实NADPH氧化酶是NMDA受体介导的超氧阴离子生成的关键机制。本实验表明,MCAO小鼠缺血1.5h再灌22.5h后,脑组织中NADPH氧化酶活性显着上调,其激活状态蛋白NOX2在海马和皮层区的表达显着增加;JZQKL治疗组NADPH氧化酶活性和NOX2表达水平较模型组均显着下降,说明JZQKL可抑制脑缺血后NADPH氧化酶的过度激活。可见,JZQKL可通过干预上述两个分子靶点,抑制兴奋性毒性介导的氧化应激损伤。另外,本实验发现JZQKL对脑缺血后nNOS磷酸化具有上调作用。nNOS磷酸化是脑缺血后机体抑制nNOS过度激活的代偿性机制,其在磷酸化状态不会被兴奋性毒性激活。JZQKL的这一作用很可能是其抑制nNOS激活的另一靶点,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概括上述结论,本课题在系统生物学策略的指导下,从整体、动态的角度,对有效成分配伍小复方JZQKL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结果表明了JZQKL具有显着的抗脑缺血作用,且具备一定的治疗时间窗;揭示了JZQKL对兴奋性毒性级联损伤机制具有综合调控作用;发现了JZQKL抗兴奋性毒性的两个分子靶点——NADPH氧化酶和PSD95-nNOS相互作用。上述结论有力地支持了我们立题之初的设想,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中药复方JZQKL,确实对兴奋性毒性级联损伤机制具有多靶点的调控作用,而且对脑缺血有显着的治疗作用。这启示我们,对待中药复方治疗现代疾病的研究,既要坚持在中医药指导思想下进行分析,重视整体观念,又要深入认识现代疾病的病理生物基础,跟踪最新研究进展,并在系统生物学策略的指导下对上述两方面进行有机整合,从而凝炼出科学设想,采用实验进行研究,这将为研究中药复方科学内涵提供一个新思路。总之,本文对JZQKL的研究是在系统生物学策略指导下,将JZQKL的中医药特色与现代药理最新进展相结合,阐明了JZQKL抗脑缺血后兴奋性毒性级联损伤的综合调控机制,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JZQKL的部分作用靶点,为全面认识JZQKL抗脑缺血作用的科学内涵奠定了基础。

李俊哲[7](2010)在《芎冰喷雾剂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实验与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实验与临床研究,阐明芎冰喷雾剂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其作用机理,通过芎冰普通制剂与纳米制剂的药效对比,予纳米制剂客观评价,并为芎冰喷雾剂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一)实验研究: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并采用神经功能评分、TTC染色、实时荧光定量-PCR、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显微结构及检测血清中炎症因子等方法,分别对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模型组)、尼莫通组、普通芎冰喷雾剂、芎冰纳米喷雾剂(高、低剂量)组的缺血后大鼠神经功能缺失征象、再灌注后缺血侧脑梗塞体积,Caspase-3. AQP4基因表达的定量,TNF-α、IL-1β的含量进行观测和比较。(二)临床研究: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将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治疗组(常规西药加用芎冰喷雾剂)和常规西药对照组,疗程均为两周,重点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一)实验研究:普通制剂组、尼莫通组、纳米制剂高剂组均能明显改善脑缺血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减少缺血体积,下调Caspase-3、AQP4基因的表达,减轻缺血缺氧缺血的病理改变,有效抑制TNF-α、IL-1β的升高,其中三种制剂的疗效大致相似,而部分指标则提示普通芎冰喷雾剂、芎冰纳米制剂高剂量的效果更优于尼莫通。(二)临床研究: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但中医证候疗效与对照组尚无统计学差别。安全性研究证明芎冰纳米喷雾剂无明显肝肾毒性及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芎冰喷雾剂通过抗细胞凋亡,减轻缺血后脑水肿,抑制炎症反应等而发挥对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具有显着的脑保护作用,纳米制剂有其优越之处,但仍有待改进。临床观察表明芎冰喷雾剂能改善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理想药物之一,值得推广应用。

王道刚[8](2010)在《冰片对麻醉大鼠意识状态及其海马γ-氨基丁酸、谷氨酸、β-内啡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冰片对麻醉大鼠意识状态及其对大鼠海马齿状回区γ-氨基丁酸(GABA)、谷氨酸(GLU)和β-内啡肽(β-EP)表达的影响,以期从神经递质角度揭示冰片“醒脑开窍”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取SD雌性大鼠55只,随机分为空白组5只,模型组、乙醇对照组、低、中、高剂量冰片组各10只。低、中、高剂量冰片组预先给予冰片乙醇溶液(依次按冰片用量25mg/Kg、100mg/Kg、200mg/Kg)灌胃3天,每天1次,每次3ml,乙醇对照组给予等量的乙醇溶液。末次用药后1h,给予腹腔注射水合氯醛(350mg/Kg),观察各组大鼠翻正反射消失时间及翻正反射恢复时间。大鼠意识恢复后,再给予腹腔注射水合氯醛(175 mg/Kg)麻醉后灌注固定取材。空白组直接快速颈椎脱臼处死后,断头取材。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内GABA,GLU和β-EP的表达。结果:①各组大鼠麻醉后翻正反射消失时间和翻正反射恢复时间均无明显差别;②GABA、GLU及β-EP在各组大鼠大脑海马齿状回区均有表达。③模型组、乙醇对照组较空白组大鼠海马齿状回GABA表达量明显增加(P<0.01);低、中、高剂量冰片组GABA表达量均较模型组显着减少(P<0.010.05),与空白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各组大鼠海马齿状回区GLU表达均无显着差别(P>0.05)。模型组大鼠海马齿状回β-EP表达量较空白组无明显差别(P>0.05),乙醇对照组、低剂量冰片组较模型组及空白组亦无明显差别,中、高剂量冰片组β-EP的表达量较模型组及空白组明显增加(P<0.01~0.05),高剂量冰片组较乙醇对照组亦有明显的增加(P<0.01~0.05)。结论:①冰片对麻醉大鼠意识状态无明显影响。②降低麻醉大鼠海马GABA的表达和增加麻醉及正常大鼠海马β-EP的表达可能是冰片“醒脑开窍”作用机制之一。

高江宝[9](2009)在《脑醒丸联合体外反搏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以风痰瘀阻证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脑醒丸联合体外反搏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包括临床症状、中医症候、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等),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为临床运用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参照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的标准,选取病例6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对照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每日加服脑醒丸6g Tid,共观察14天。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体外反搏治疗50min Qd,观察14天。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观察患者的中医症状、证候积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及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研究结果显示:①临床中医症状疗效:治疗组30例中,显效、有效、无效分别为10例、17例、3例,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分别为7例、15例、8例总有效率为73.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②中医证候疗效:治疗组30例中,显效、有效、无效分别为8例、18例、4例,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30例中分别为6例、12例、10例,总有效率为6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③各项积分组内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在中医症状、证候积分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方面,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或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中上述积分均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差异有显着性意义。④血液流变学指标治疗组内治疗前后比较:治疗组中全血高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但全血低切粘度、血沉与治疗前相比下降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全血高切粘度、血浆粘度较治疗前下降明显((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中血液流变学各项积分下降均较对照组明显(P<0.05),差异有显着性意义。结论:研究初步显示:脑醒丸联合体外反搏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中医症状及症候,明显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说明脑醒丸联合体外反搏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

高红莉[10](2008)在《“瘀血生风”假说检验 ——活血熄风法干预缺血性中风大鼠的作用机理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与瘀血的关系以及活血熄风法对缺血性中风大鼠的干预作用和作用机理。方法:采用光化学法诱导制备缺血性中风大鼠模型,观察具有活血熄风作用的活血熄风方对模型大鼠的拮抗作用以及在不同水平层面上的影响,用评分法观察神经功能情况,TTC染色法测脑梗塞体积,称重法测脑组织水肿,激光多普勒测量仪测局部脑血流,放免法测IL-1β、TNF-α和ET的变化,分光光度法测脑组织中SOD、GSH-PX、ATPase及LDH的活性以及MDA、NO含量,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TUNEL法观察神经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化法测凋亡相关基因Bax、Bcl-2、Caspase-3蛋白表达,RT-PCR法测脑组织中Caspase-3mRNA及VEGFmRNA表达。结果:活血熄风方能明显改善缺血性中风大鼠神经症状,减小脑梗塞范围,减轻脑水肿,增加局部脑血流,降低IL-1β、TNF-α的含量,调节ET/NO比值;增强脑组织中SOD、GSH-PX、Na+-K+-ATPase、Ca2+-ATPase及LDH的活性,降低MDA含量,减少TUNEL阳性细胞数,上调抑凋亡基因Bcl-2蛋白的表达,抑制促凋亡基因Bax、Caspase-3蛋白表达及Caspase-3mRNA表达,上调VEGFmRNA的表达。结论:光化学法诱导的缺血性中风大鼠模型行为学改变以及导致这些行为改变的内在病理变化与瘀血具有相关性,活血熄风法治疗具有明显的脑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加脑血流量,抑制炎症反应,调节血管舒缩状态,改善能量代谢障碍,抗自由基损伤,调节凋亡相关基因表达,促进血管新生等有关。

二、脑醒冲剂对大鼠全脑缺血及再灌注皮层脑电位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脑醒冲剂对大鼠全脑缺血及再灌注皮层脑电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开窍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风痰阻络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中医对中风病的认识
        1.1.1 中风病的概述
        1.1.2 中风病的病因病机
        1.1.3 中风病的辨证论治
    1.2 岭南地区中风病发病及辩证论治特点
    1.3 开窍法治疗中风的依据
        1.3.1 开窍法的理论基础
        1.3.2 开窍法治疗中风的源流
        1.3.3 开窍法的现代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立论依据
        1.4.1 导师团队前期研究
        1.4.2 醒脑静注射液
        1.4.3 刘氏菖郁汤来源及应用
        1.4.4 清心开窍法和化痰开窍法联合使用依据
    1.5 刘氏菖蒲郁金汤组方分析
        1.5.1 组方思想
        1.5.2 君、臣、佐、使
        1.5.3 组方药物现代药理研究
    1.6 痰湿证与炎症的相关性
    1.7 现代医学对脑梗死的认识
        1.7.1 脑梗死的流行病学
        1.7.2 脑梗死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1.7.3 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1.8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与脑梗死的关系
    1.9 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脑梗死的关系
第二章 开窍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风痰阻络证)的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资料与方法
        2.2.1 病例来源
        2.2.2 诊断标准
        2.2.3 纳入标准
        2.2.4 排除标准
        2.2.5 脱落标准
        2.2.6 研究方法
        2.2.7 观察内容
        2.2.8 疗效判定标准
        2.2.9 统计学方法
    2.3 研究结果
        2.3.1 基线分析
        2.3.2 疗效评价
        2.3.3 安全性评价
    2.4 讨论
        2.4.1 岭南地区中风病辩证论治思路
        2.4.2 本研究的病例纳入及组方依据
        2.4.3 清心开窍法疗效评价
        2.4.4 化痰开窍法疗效评价
        2.4.5 清心开窍法联合化痰开窍法疗效评价
        2.4.6 清心开窍法和化痰开窍法联合使用与单独使用的疗效比较
        2.4.7 开窍法对脑梗死患者Lp-PLA2水平的影响
        2.4.8 开窍法对脑梗死患者hs-CRP水平的影响
    2.5 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
        2.5.1 存在的问题
        2.5.2 解决的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2)NR2B9c纳米粒的构建及经鼻递药的脑缺血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NR2B9c的处方前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与讨论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麦胚凝集素修饰的NR2B9c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的制备、表征与制剂学评价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与讨论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麦胚凝集素修饰的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经鼻入脑递药特性评价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与讨论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麦胚凝集素修饰的NR2B9c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初步安全性评价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与讨论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与展望
主要创新点
REVIEW
    References
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3)钙调素抑制剂对血管性痴呆小鼠认知功能损伤的改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专业词汇英文缩写表
前言
第一章 血管性痴呆小鼠模型探索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实验小结一
第二章 钙调素抑制剂及其多聚唾液酸肢束对血管性痴呆小鼠认知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及机制
    A部分 多聚唾液酸-DY98肢束的合成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和讨论
        4 实验小结二
    B部分 DY-98及其PSA胶束对血管性痴呆小鼠认知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及机制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实验小结三
结论和创新点
References
综述
    References
作者简介

(4)黑苏嘎-25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试验动物
        2.1.2 药品及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动物分组
        2.2.2 给药方法
        2.2.3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制备
        2.2.4 标本的收集与处理
        2.2.5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2.2.6 脑梗死体积测定
        2.2.7 血清中TNF-α、IL-1β水平的表达
        2.2.8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3.2 黑苏嘎-25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脑梗死体积的影响
    3.3 黑苏嘎-25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血清中TNF-α表达的影响
    3.4 黑苏嘎-25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血清中IL-1β的影响
4 讨论
    4.1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4.2 黑苏噶-25的药理作用
    4.3 TNF-α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4.4 IL-1β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4.5 黑苏嘎-25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4.6 本组实验的欠缺点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右旋酮洛芬氨丁三醇中细菌内毒素的检测方法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药品与试剂
2 方法与结果
    2.1 鲎试剂灵敏度的复核
    2.2 样品细菌内毒素限值的确定
    2.3 样品的干扰实验
    2.4 样品中细菌内毒素的常规检查
3 讨论

(6)精制清开灵注射液对脑缺血的治疗作用及对兴奋性毒性级联损伤的调控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清热解毒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系统综述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脑缺血病理机制与治疗策略及清开灵干预靶点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三 神经功能损伤评分在大鼠脑缺血实验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一 试析清热解毒活血法是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的重要治法
        参考文献
    理论研究二 浅谈名优中药二次开发的思路和途径
    参考文献
实验研究
    前言
    技术路线图
    第一部分 JZQKL注射液治疗脑缺血的药效学研究
        实验一 三种神经功能评分在鼠类局灶性脑缺血模型评价中的比较
        实验二 JZQKL注射液的处方筛选试验
        实验三 JZQKL注射液对大鼠永久性局灶脑缺血(pMCAO)和局灶脑缺血再灌(tMCAO)模型的干预作用
        实验四 JZQKL对小鼠全脑缺血再灌模型(BCCAO)的干预作用
        实验五 JZQKL注射液治疗脑缺血的时间窗研究
    第二部分 JZQKL注射液对脑缺血后兴奋性毒性级联损伤的调控机制
        实验一 JZQKL注射液对脑缺血后大鼠脑微透析液中G1u含量的影响
        实验二 JZQKL注射液对MCAO小鼠神经元钙超载的干预作用
        实验三 JZQKL注射液对脑缺血后氧化应激的干预作用
        实验四 JZQKL注射液对脑缺血后内质网应激和神经元凋亡的干预作用
    第三部分 JZQKL注射液干预兴奋性毒性介导氧化应激的分子靶点探讨
        实验一 JZQKL对NR2B-PSD95-nNOS蛋白间相互作用的干预
        实验二 JZQKL注射液对脑缺血后NADPH氧化酶的调控作用
结语
创新点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图

(7)芎冰喷雾剂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中医对中风病的研究论述及治疗概要
        1.中风病名概述
        2.病因病机认识源流
        2.1 唐宋以前内虚邪中的外风论
        2.2 金元以降内风论萌芽
        2.3 明清时期内外兼重,内风论日趋深化
        2.4 中风病病因病机理论的现代研究新观点
        3.治则治法
        3.1 活血化瘀法
        3.2 益气活血法
        3.3 泻下通腑法
        3.4 化痰祛瘀法
        3.5 补益肾气法
        3.6 平肝熄风法
        3.7 清热解毒法
        3.8 醒脑开窍法
        4.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4.1 缺血性中风的发病及形成机理尚需进一步阐明
        4.2 治法诸多,利弊同存
        4.3 规范化治疗任重道远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脑缺血损伤机制和治疗策略研究进展
        1. 缺血性中风的发病机制
        1.1 能量代谢障碍
        1.2 炎症反应
        1.3 谷氨酸毒性损伤
        1.4 一氧化氮(NO)损伤
        1.5 自由基损伤
        1.6 凋亡
        2. 缺血性中风的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2.1 非药物性治疗
        2.2 药物治疗
        2.3 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
        2.4 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
        2.5 基因治疗
    第三节 纳米芎冰喷雾剂的相关背景研究
        1. 鼻腔给药相关基础研究
        1.1 鼻腔的生理结构
        1.2 鼻腔给药优点
        1.3 中药鼻腔给药的经验
        2.芎冰喷雾剂的相关研究
        2.1 芎冰喷雾剂的研发的背景
        2.2 制剂主药的选择
        2.3 芎冰喷雾剂前期研究成果
        3. 芎冰纳米脂质体的研发思路
        3.1 纳米技术与纳米中药的简介
        3.2 纳米脂质体剂型研发的必要性
        3.3 纳米脂质体剂型研发的先进性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1. 实验研究技术线路
    2. 实验研究内容
    3. 实验研究实施方案
        3.1 药物
        3.2 分组与造模
        3.3 给药方法
        3.4 检测方法
        3.5 手术造模过程示意图
    4. 实验操作与结果
        4.1 Zea-Longa神经缺失症状评分
        4.2 TTC染色及计算缺血体积
        4.3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Caspase-3,AQP4基因的表达
        4.4 缺血脑组织HE染色光镜下观察显微结构
        4.5 血清TNF-α、IL-1β检测
    5. 小结与讨论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部分
    1. 研究目的
    2. 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2.1 病例来源
        2.2 病例选择
        2.3 分组及方法
        2.4 研究方法
        2.5 治疗方法
        2.6 观察项目
        2.7 疗效判定标准
        2.8 中止和撤除临床试验的标准
        2.9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治疗前组间可比性比较
        3.2 两组患者治疗后结果比较
        3.3 不良反应
    4. 讨论与分析
        4.1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4.2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疗效分析
    5.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1、中医证候观察表
附录2、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
主要缩略词表
致谢

(8)冰片对麻醉大鼠意识状态及其海马γ-氨基丁酸、谷氨酸、β-内啡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对照表
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 冰片对麻醉大鼠意识状态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冰片对麻醉大鼠海马 γ-氨基丁酸、谷氨酸、β-内啡肽表达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脑醒丸联合体外反搏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中医对急性缺血性中风的认识
        1.1 病因病机
        1.2 辨证施治
        1.3 中医药治疗中风的实验研究
    2.西医对急性缺血性中风的认识及治疗
        2.1 发病机制
        2.2 临床表现
        2.3 临床疗法
    3.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
        3.1 活血化瘀疗法联合使用西药
        3.2 祛风化痰疗法联合使用西药
        3.3 祛风活血疗法联合使用西药
        3.4 活血化痰疗法联合使用西药
        3.5 扶正活血疗法联合使用西药
        3.6 中西医综合疗法
    4.体外反搏的研究
        4.1 体外反搏发展的历史
        4.2 体外反搏的作用机制
        4.3 体外反搏的临床应用
    5.总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依据
    2.研究方法
        2.1 治疗分组
        2.2 给药方法
        2.3 疗程
        2.4 临床观察指标
        2.5 疗效判定标准
        2.6 临床资料的统计处理
    3.临床资料分析
        3.1 可比性研究
    4.治疗结果
        4.1 两组患者中风症状疗效比较
        4.2 中医证候疗效
        4.3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积分
        4.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的比较
        4.5 安全性分析
讨论
    一、脑醒丸各剂型的组方依据、作用机制及疗效分析
    二、对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中医症状、证候的疗效
    三、对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疗效
    四、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五、体外反搏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继发脑出血的安全性分析
    六、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综合治疗的意义
    七、本研究不足之处
    八、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瘀血生风”假说检验 ——活血熄风法干预缺血性中风大鼠的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瘀血与中风关系的理论探讨
    一、瘀血是中风发生的关键病因
        (一) 文献学基础
        (二) 现代实验研究依据
        1. 血液流变学方面
        2. 微循环方面
        3. 纤溶系统与血小板功能方面
        4. 血液生化方面
    二、活血熄风法是中风的基本治疗法则
        (一) 流行病学资料
        (二) 临床治疗学基础
        (三) 药物学基础
第二部分 活血熄风法干预缺血性中风大鼠的作用机理研究
    一、实验研究思路
    二、实验设计方案
        (一) 缺血性中风动物模型的复制
        (二) 动物分组及给药
        (三) 检测指标及方法
        1. 活血熄风法对缺血性中风大鼠神经行为及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2. 活血熄风法对缺血性中风大鼠模型炎性因子的影响
        3. 活血熄风法对缺血性中风大鼠血管舒缩状态的影响
        4. 活血熄风法对缺血性中风大鼠自由基代谢及能量代谢障碍的影响
        5. 活血熄风法对缺血性中风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6. 活血熄风法对缺血性中风大鼠凋亡相关蛋白及基因表达的影响
        7. 活血熄风法对缺血性中风大鼠血管新生的影响
        (四) 统计学处理
        (五) 技术路线图
    实验一 活血熄风法对缺血性中风大鼠症状行为及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实验二 活血熄风法对缺血性中风大鼠炎性因子的影响
    实验三 活血熄风法对缺血性中风大鼠内皮素和一氧化氮含量的影响
    实验四 活血熄风法对缺血性中风大鼠自由基代谢及能量代谢障碍的影响
    实验五 活血熄风法对缺血性中风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实验六 活血熄风法对缺血性中风大鼠脑组织中 Bcl-2、Bax 蛋白表达的影响
    实验七 活血熄风法对缺血性中风大鼠脑组织中 Caspase-3 蛋白及mRNA 表达的影响
    实验八 活血熄风法对缺血性中风大鼠脑组织 VEGF m RNA 表达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 实验附图
附录 2 英文缩写
附录 3 文献综述缺血性中风大鼠模型的研究进展
致谢
查新报告

四、脑醒冲剂对大鼠全脑缺血及再灌注皮层脑电位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开窍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风痰阻络证)的研究[D]. 杨小梅.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1)
  • [2]NR2B9c纳米粒的构建及经鼻递药的脑缺血保护作用[D]. 李瑞. 南京医科大学, 2015(01)
  • [3]钙调素抑制剂对血管性痴呆小鼠认知功能损伤的改善作用及机制研究[D]. 王锐. 浙江大学, 2015(03)
  • [4]黑苏嘎-25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D]. 杜闻博.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13(05)
  • [5]右旋酮洛芬氨丁三醇中细菌内毒素的检测方法学研究[J]. 方海燕,方学勤,刘元胜. 时珍国医国药, 2011(12)
  • [6]精制清开灵注射液对脑缺血的治疗作用及对兴奋性毒性级联损伤的调控机制[D]. 程发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10)
  • [7]芎冰喷雾剂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实验与临床研究[D]. 李俊哲.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09)
  • [8]冰片对麻醉大鼠意识状态及其海马γ-氨基丁酸、谷氨酸、β-内啡肽的影响[D]. 王道刚. 广西医科大学, 2010(08)
  • [9]脑醒丸联合体外反搏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D]. 高江宝.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10)
  • [10]“瘀血生风”假说检验 ——活血熄风法干预缺血性中风大鼠的作用机理研究[D]. 高红莉.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8(10)

标签:;  ;  ;  ;  ;  

脑星颗粒对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皮质脑电位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