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治贫开放致富——和灵儿县盛园区崛起的启示

改革治贫开放致富——和灵儿县盛园区崛起的启示

一、改革治穷 开放致富——和林格尔县盛乐园区崛起的启示(论文文献综述)

杨志敏[1](2017)在《黄河流域道情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道情戏作为戏曲的一个类别,清初已有剧种形成,是由曲艺道情或皮影道情受当地戏曲、民歌等艺术形式影响,以代言体方式搬上舞台的剧种统称。据统计有八仙戏、蓝关戏、渔鼓戏、太康道情戏、晋北道情戏等20种,分布于山东、河南、安徽、河北、山西、陕西、宁夏、内蒙古、甘肃等省(自治区)。道情戏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宗教文化与戏曲艺术结合的典型范式,至今仍活跃在黄河流域的广大地区。本文在借鉴、吸纳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广泛系统搜集资料,结合重点剧种的田野调查,深入考察道情戏现状。打破以往以单一剧种或剧团为主的研究局面,将道情戏系统置于全国戏曲发展的大背景之下,对其发展阶段、班社剧目、音乐舞美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梳理及分析。并从文化地理学、宗教学、社会学以及民族音乐学的角度出发,综合概括黄河流域道情戏的文化品格和审美特征。同时结合当下的“非遗”保护热潮,寻求黄河流域道情戏的生存之道,为传统戏曲的现代化转型提供可资借鉴的途径。

申秀清[2](2014)在《中国农业科技园区创新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农业科技园区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载体,是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的产物。我国自1989年在山东禹城开始探索建立农业高新技术园区诱导中国农村经济振兴的道路以来,陆续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经济发达地区开始区域性的实践,在可行的基础上,国家科技部联合六部委在全国分五批批准建设了118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对整合区域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用现代农业和知识农业的理念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带动农民增收和促进农民和谐就业,促进区域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农业科技园区作为新生事物,是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重大变革,对其引起的体制机制变革进行创新性探索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本文在对国内外农业科技园区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首先从产业集群理论、两次农业现代化理论、增长极理论、农业技术创新与扩散理论等理论角度分析了农业科技园区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创新网络形成的重要作用;然后从产业化经营机制创新、科技机制创新、管理机制创新、土地利用机制创新和投融资机制创新的角度对农业科技园区的创新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旨在建立起农业科技园区动态的网络合作创新机制;最后以内蒙古和林格尔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和发展的实践为例,指出了农业科技园区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实现体制机制创新应采取的对策。本文主要就五方面的机制创新提出了建议:(1)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发展了农业科技园区创新的概念,提出了农业科技创新已经从企业创新发展到网络创新,进而指出农业科技园区对区域创新网络建设的重要意义。(2)提出了农业科技园区应该与区域内农业产业园区和农业开发区协作创新。农业科技园区以农业高新技术集成创新、示范和推广的宗旨决定其具有较强的公益性,不能完全用经济效益和规模经营来衡量园区的发展绩效。然而不搞产业化经营,又会出现农民和园区高技术对接难、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和经济效益低,难以激发农民的参与动力。农业科技园区可依托产业园区的发展基础,实现从科技园区到产业园区再到农民的技术传播路径。(3)提出了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以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来促进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农业科技园区技术创新是多主体合作的网络创新,科技中介的桥梁作用非常突出。现代服务业可以为科技中介的发展提供技术、制度和政策环境,也能促进创新主体的积聚和相互学习机制的形成,从而为农业科技园区科技创新提供持续的动力。(4)提出多元主体共管的网络治理模式是农业科技园区的目标管理模式。以单一的政府管理模式为主的模式在园区建设和发展的初期阶段非常适用,但随着园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单一政府管理模式会降低园区的管理效率。农业科技园区的管理模式要根据园区的发展阶段、区域市场发育状况以及社会组织的实力来适时调整。(5)提出了土地利用机制创新的途径。土地利用机制是土地制度创新的核心,对园区的公益性建设用地应以高于市场价格的补偿价格征用,一方面使土地及其地上建筑具有融资功能,另一方面可减少农地浪费,避免农民的土地权益流失。园区的生产性用地应选择合作的方式进行土地集中。

韩永光[3](2012)在《乌兰布和沙漠绿洲沙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认为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是内蒙古规模最大的沙漠绿洲,其垦殖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现在绿洲面积仍在大幅度增长。关于乌兰布和沙漠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绿洲建设、沙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报道不少,这些研究对乌兰布和沙漠绿洲的发展起到了现实的指导作用。但是近几十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之间的关系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有必要把绿洲沙产业的思想、科学理论和实践系统地进行梳理和总结。作者在乌兰布和沙漠地区工作20多年,对该地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和资源环境问题有深刻的了解,结合攻读博士期间学习的科学理论,本着联系实际对绿洲沙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进行阐述,运用发展绿洲沙产业的理论分析乌兰布和沙漠地区的资源环境问题,研究总结切实可行的开发技术,提出合理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并提出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措施和政策保障。论文分7章:前言;乌兰布和沙漠(基本情况介绍);乌兰布和沙漠绿洲沙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构建;乌兰布和沙漠绿洲沙产业发展条件分析;乌兰布和沙漠绿洲沙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预测:乌兰布和沙漠绿洲沙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措施和政策保障;结论与讨论。沙漠绿洲沙产业的概念是:利用沙漠绿洲自然及生物资源,采用高新技术,高效转化太阳能,延伸产业链,对接市场,实现沙漠绿洲可持续发展的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效合一”的知识密集型产业。沙漠绿洲沙产业可持续发展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效益最大、高科技支持、光能利用最大化、资源开发的双项目标、资源开发适度利用、产业间多项互补等原则。乌兰布和沙漠的主要风险是自然灾害,优势条件是水、土地和光能。基于模糊评价法的定量评价模型的模拟结果显示,乌兰布和沙漠绿洲沙产业发展面临自然环境风险、市场环境风险和企业内部风险这三个层次的风险。该地区沙产业发展风险评级等级为良,也就是说在该地区发展沙产业风险较低。与自然环境风险和市场环境风险相比,由于企业内部风险的评价等级为差,因此该地区发展沙产业是要特别重视对企业内部风险的控制和防范,重点应该放在技术和管理上。用回归模型分析乌兰布和沙漠绿洲沙产业结构,结果表明轻工业、养殖业和旅游业都对当地的经济有正向影响。其中对地方经济贡献最大的是轻工业(相关系数0.632),其次是养殖业(相关系数0.383),贡献最小的是旅游业(相关系数0.176)。利用Eviews软件建立非季节的Holt模型来预测乌兰布和沙漠绿洲不同沙产业今后经济增长趋势,2011—2015年种植业、养殖业、经济林、中草药和旅游业的产值(收入)都呈增加的趋势,种植业和养殖业增加趋势明显高于其他3种产业类型。乌兰布和沙漠发展沙产业的基本模式包括:城市和农村的地域经济一体化模式;沙产业建设、生态建设、经济发展一体化模式;高效节水设施农业发展模式;以生态治理为核心的沙产业发展模式;林草种植结合的发展模式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模式。乌兰布和沙漠绿洲沙产业主要以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种植加工为主的绿色食品产业;以肉苁蓉、甘草、苦豆子等为主的中药材加工业;以果——粮模式、果一菜模式和果——草模式为主的生态经济林产业;以奶牛和肉羊养殖为重点的畜牧养殖业;顺应时代潮流发展,自然人文兼具,科技生态并重,历史文化交融的复合型多功能的生态旅游业,发展光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六大产业。

顾薇[4](2011)在《和林格尔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中的一个重要层次,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性地位。没有县域经济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我国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未来的20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这一目标最人的难点和重点在于占国土面积93%、人口85%强的县域。因而,十六大第一次鲜明提出了要“壮大县域经济”,县域经济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县域经济与农产品加工、农业产业化、小城镇建设、劳动力有序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等工作紧密结合成为新时期城乡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内容。目前对县域经济的研究比较热,但是结合和林格尔县实际情况的还不多,尤其是对近年来新形势下的和林县域经济发展研究的更不多。本文分析了县域经济研究理论成果及和林格尔县发展实际,结合有关专家对“和林格尔现象”及对和林格尔经济发展研究成果,提出了促进和林格尔县经济的发展思路和发展对策,为和林格尔县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些理论上的参考意见。由于政府的有效引导及正确战略的实施,和林格尔县在1999年建立起经济开发区后,县域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自2003年起连续八年荣膺中国西部百强县市,2010年在第十届中国西部百强县市评选中,和林格尔县排名第51位,从国贫县到西部百强县市,“和林格尔现象”引起关注。但和林格尔县县域经济的发展仍存在问题。因此,怎样促进和林格尔县县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剖析了和林格尔县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整体水平偏低、主导产业面临瓶颈、多元经济产业聚集力不强、发展现代化农业差距大、金融服务弱化、基础设施建设缺乏财力支撑等问题及其制约因素,提出符合和林格尔县域经济发展实际的对策建议。一是进行适度的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进行倾斜式发展;重视人才引进与培养;改革金融体制,加强金融机构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二是壮大特色主导产业。做好销售;建设好奶牛饲养基地;增加良种补贴;增强价格形成机制效应;培养管理人才。三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以特色经济园区规划与建设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大力发展高新技术,提升县域经济的产业层次;承接东南沿海产业转移。四是发展农牧业现代化。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以农民协作社为依托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充分利用和林格尔在发展农业产业化型、资源开发型、都市圈一体化型县域经济的优势条件,最终实现发展产业集聚型县域经济强县的目标。

苗国庆[5](2006)在《和林格尔反贫困模式探究》文中研究表明贫困问题一直以来是困扰中国发展的重要问题。中国在反贫困方面做出了极大的努力,但是目前,中国西部地区的贫困状况依然很严峻。特别是在内蒙古地区,由于贫困地区交通不便,生态环境恶劣,使反贫困的任务显得更加艰巨。根据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内蒙古农牧区有31个旗县列入国家级贫困旗县,19个旗县列入自治区级贫困旗县,共计50个旗县为贫困旗县,贫困旗占自治区全部旗县的50%。因此,解决内蒙古的贫困问题是一个非常迫切的研究课题。基于这样的考虑,作者对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和林格尔县的贫困问题进行了彻底调查和分析,旨在为内蒙古的贫困问题的解决提供一种新思路。和林格尔县经济文化落后,自然资源匮乏,水土流失严重,曾是内蒙古最贫困的国贫旗县之一。但是近几年,和林格尔县经济增长迅速,贫困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和林格尔反贫困模式是通过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发展来反贫困的一个成功范例。通过本研究,作者试图去说明在自然禀赋不好的条件下,一个贫困地区通过走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之路,是可以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在本文中,作者对和林格尔的反贫困模式做了彻底的分析和探究,在理论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和林格尔县摆脱贫苦的原因所在以及在脱贫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赵剑峰[6](2004)在《中国奶业结构—行为—绩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食物结构也发生了变化,更加注重健康、营养的需求。牛奶的价值也逐渐被人们认识。伴随者消费和生产的快速增长,奶业也取得了超常规发展。 奶业是一个由乳品消费、乳品制造、原料奶生产三个主要环节、农户、企业、消费者、政府和协会等要素构成的有机系统。相互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经济联系,但作为独立的利益主体又存在一定的冲突。 本文以产业组织理论、信息经济学、契约理论等为理论依据,运用产业组织方法(SCP分析范式)博弈论分析方法和案例分析,围绕乳品消费、乳品制造和原奶生产这三个主要环节展开,对产业发展中的结构、绩效,特别是各利益主体的关系、行为进行深入研究,对运行现状进行系统分析,力求客观反应我国奶业发展态势,揭示影响奶业发展的诸环节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 1.我国城乡、地区之间消费不平衡,收入水平、乳制品价格、消费习惯是影响乳品消费的主要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消费者对乳品的认知度提高,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有所变化。 2.企业对奶源的争夺和大企业规模效应,奶业的进入壁垒逐步提高,行业处于垄断竞争型的市场结构。而在局部市场则呈现一两家企业为主导的寡占型市场结构。 3.市场结构和产权结构的共同作用,推动着我国乳品制造业的良好业绩。而集中度比规模对利润率的影响更大;国有产权对利润率的负作用已经很小,行业集中度表现的是正常的效率竞争的结果。目前的乳品制造业存在着较为充分的市场竞争。 4.受制于市场集中度不高和现有的消费状况,投入产出效率低,乳品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不足,造成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和产品开发的深度、广度不足。企业更多将注意力放在确立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和市场份额的争夺上。 5.通过价格竞争和广告、并购等非价格竞争以及规范行业的无序竞争有利于寡头为主导、大中小共生的产业组织的形成。 6.跨国公司在中国的错位竞争-合作竞争改变了国内的竞争格局,推动了产业绩效的提升。由于奶业的特殊性,在与跨国公司竞争-合作中,要避免盲目的以市场、资源换资金、技术。 7.我国高速增长的乳品制造业与奶源不足形成了巨大反差,发生了争夺奶源的恶性竞争。完善并严格执行包括鲜奶标识在内的行业标准,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管、服务体系,实行规模养殖和科学养殖是我国奶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袁俊芳[7](2002)在《改革治穷 开放致富——和林格尔县盛乐园区崛起的启示》文中研究说明贫困旗县或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如何在西部大开发中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腾飞,和林格尔县三年的成功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启迪。本刊将陆续摘发部分学者专家的调研成果,以供借鉴。

二、改革治穷 开放致富——和林格尔县盛乐园区崛起的启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改革治穷 开放致富——和林格尔县盛乐园区崛起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黄河流域道情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
    第二节 研究综述
    第三节 选题意义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形成及发展历史
    第一节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文化地理环境
    第二节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空间分布
    第三节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形成期
    第四节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兴盛期
    第五节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衰落期
    第六节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复兴期
第二章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班社剧团活动
    第一节 “胶东半岛中心”道情戏班社剧团活动
    第二节 “豫东淮北中心”道情戏班社剧团活动
    第三节 “山陕中心”道情戏班社剧团活动(上)
    第四节 “山陕中心”道情戏班社剧团活动(下)
    第五节 “陇东中心”道情戏班社剧团活动
第三章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剧目
    第一节 道情戏的剧目概况
    第二节 宗教神话剧
    第三节 孝贤劝善剧
    第四节 家庭生活剧
    第五节 社会历史剧
    第六节 现代戏
第四章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艺术特征
    第一节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音乐体制
    第二节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唱词衬字
    第三节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帮腔艺术
    第四节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乐队乐器(上)
    第五节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乐队乐器(下)
    第六节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舞台艺术
第五章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艺术品格及功用
    第一节 宗教品格
    第二节 民俗品格
    第三节 乡土品格
    第四节 艺术功用
第六章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传承与保护
    第一节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现状
    第二节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困境
    第三节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传承及保护
结语
附录: 道情戏大事记
附表一: “豫东淮北”中心道情戏班社统计表(清末—1956年左右)
附表二: 太康县道情剧团演职人员表
附表三: 太康道情戏脚色行当表
附表四: 太康道情剧团2012年(1月25—5月5日)演出统计表
附表五: 太康道情剧团2010—2011年演出总收入表
附表六: 太康道情剧团2011年(夏秋冬三季)演出地点、场次、收入统计表
附表七: 太康道情剧团2010年(夏秋冬三季)演出地点、场次、收入统计表
附表八: 太康道情剧团演员代际表
附表九: “山陕中心”道情戏班社活动表(清——1950年左右)
附表十: “山陕中心”班社剧团表(1950-至今)
附表十一: 临县道情剧团演职情况表
附表十二: 陇剧脚色行当表
附表十三: 胡家营业余渔鼓戏剧团的脚色行当
附表十四: 右玉县道情剧团演员基本情况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中国农业科技园区创新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和附表清单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科技园区
        1.2.2 农业科技园区
        1.2.3 农业科技园区创新
        1.2.4 农业科技园区创新机制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
    1.5 主要观点和研究创新
2 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理论溯源
    2.1 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基本理论
        2.1.1 产业集群理论
        2.1.2 两次农业现代化理论
        2.1.3 增长极理论
        2.1.4 农业技术创新与扩散理论
    2.2 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国内外研究述评
        2.2.1 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与发展的理论研究
        2.2.2 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与发展的对策研究
        2.2.3 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评价研究
        2.2.4 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运行机制研究
        2.2.5 农业科技园区创新理论研究
        2.2.6 已有研究述评
    2.3 本章小结
3 农业科技园区产生、发展和主要模式
    3.1 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产生
    3.2 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
        3.2.1 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概况
        3.2.2 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阶段
    3.3 农业科技园区的类型和模式
        3.3.1 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类型和模式
        3.3.2 国外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主要模式
        3.3.3 国外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主要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3.4 本章小结
4 农业科技园区发展与产业化经营机制创新
    4.1 农业科技园区产业化经营的内涵和理论基础
        4.1.1 农业科技园区产业化经营的内涵
        4.1.2 农业科技园区产业化经营的理论基础
    4.2 农业科技园区产业化创新路径
        4.2.1 农业科技园区产业化的瓶颈解析
        4.2.2 农业科技园区产业化经营的规模效应实证分析
        4.2.3 农业科技园区的产业化路径选择
        4.2.4 农业科技园区产业化经营策略
    4.3 本章小结
5 农业科技园区发展与科技机制创新
    5.1 农业科技园区科技机制创新的内涵
        5.1.1 农业科技园区科技机制创新的概念界定
        5.1.2 农业科技创新的特点
        5.1.3 农业科技园区创新技术的分类
    5.2 农业科技园区科技创新的主体行为分析
        5.2.1 农业科技园区主体行为分析的理论框架
        5.2.2 农业科技园区科技创新主体行为分析
    5.3 农业科技园区创新技术推广的模式分析
        5.3.1 “专家+农户”的推广模式
        5.3.2 “专家+农业中介组织+农户”的推广模式
        5.3.3 “专家+龙头企业+农户”的推广模式
        5.3.4 “专家+市场+农户”的推广模式
        5.3.5 “专家+企业+基地+农户”的推广模式
    5.4 制约农业科技园区科技创新推广的因素分析
        5.4.1 现有科技体制的制约
        5.4.2 现有经营模式的制约
        5.4.3 科技供求错位问题严重
        5.4.4 园区管理机构与农业科研及推广部门的有效沟通不足
        5.4.5 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建设相对滞后
    5.5 农业科技园区科技机制创新的路径
        5.5.1 农业科技园区科技机制创新的原则
        5.5.2 农业科技园区科技创新的内在机理分析
        5.5.3 农业科技园区科技机制创新的路径选择
        5.5.4 农业科技园区科技机制创新的策略
    5.6 本章小结
6 农业科技园区发展与管理机制创新
    6.1 国外科技园区的管理模式及其经验借鉴
        6.1.1 世界科技园区的管理模式
        6.1.2 国外科技园区管理模式的对比分析
        6.1.3 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现行管理模式
        6.1.4 国外科技园区的管理经验对我国管理农业科技园区的启示
    6.2 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6.2.1 以单一政府管理模式为主导,未建立起完善的管理调整机制
        6.2.2 政府行政管理者的观念约束着园区的跨越式发展
        6.2.3 农村社会保障缺失,导致园区用地紧张
        6.2.4 融资渠道窄,资金短缺问题严重
        6.2.5 机制不健全,缺乏优惠的政策配套体系
    6.3 农业科技园区管理机制创新路径
        6.3.1 农业科技园区管理机制创新的原则
        6.3.2 农业科技园区管理机制创新的路径
    6.4 农业科技园区管理机制创新的举措
        6.4.1 进一步弱化园区的行政管理,加大部门协调力度
        6.4.2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推进税收体制改革
        6.4.3 建立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农民利益
        6.4.4 加大各种社会组织的建设力度,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6.5 本章小结
7 农业科技园区发展与土地利用机制创新
    7.1 农业科技园区土地利用机制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7.1.1 农业科技园区土地利用的现状
        7.1.2 现行土地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7.1.3 农业科技园区土地利用中问题分析
    7.2 农业科技园区土地利用制度创新
        7.2.1 农业科技园区土地流转制度创新应注意的问题
        7.2.2 农业科园区土地利用机制创新的路径
    7.3 本章小结
8 农业科技园区发展与投融资机制创新
    8.1 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多元投融资机制的主要经验
        8.1.1 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资金来源多元化的主要措施
        8.1.2 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多元投融资发展的主要经验
    8.2 我国农业科技园区投融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8.2.1 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投融资现状
        8.2.2 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投融资总体发展状况
        8.2.3 我国农业科技园区投融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8.3 我国农业科技园区投融资机制创新的路径
        8.3.1 创新投资管理理念,健全基础设施建设融资体系
        8.3.2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优化投融资政策环境
        8.3.3 科学规划建设方案,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8.3.4 完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体系
        8.3.5 引导建设农业资本市场
        8.3.6 加大园区自筹资金的规模
    8.4 本章小结
9 农业科技园区创新机制的探索与实践——以和林格尔为例
    9.1 内蒙古和林格尔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现状
        9.1.1 基本上形成了乳、肉、饲料和生物技术为主导的产业集群
        9.1.2 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
        9.1.3 实行以政府为主导的管理模式
        9.1.4 形成了以企业投资为主的投融资体系
        9.1.5 科技中介组织不断发展壮大
    9.2 内蒙古和林格尔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中的问题及成因
        9.2.1 县域经济基础薄弱,资金投入明显不足
        9.2.2 园区与大学和科研单位联系不紧密
        9.2.3 创新技术推广仍以政府推广模式为主
        9.2.4 农民组织化程度低,技术对接难度大
    9.3 内蒙古和林格尔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机制创新的对策
        9.3.1 加强组织领导,出台配套的优惠政策
        9.3.2 增加专项投入,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
        9.3.3 推进政产学研合作创新,完善企业自主创新研发体系
        9.3.4 落实惠农惠牧政策,加强中介组织建设
        9.3.5 加强基础设施和现代服务业建设,营造园区创业环境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乌兰布和沙漠绿洲沙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对绿洲和沙产业的研究现状
        1.2.1 国内对绿洲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对沙产业的研究现状
        1.2.3 国外对沙产业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2 乌兰布和沙漠的基本情况
    2.1 乌兰布和沙漠现状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气候特征
        2.1.4 土壤
        2.1.5 植被
        2.1.6 水文水资源状况
        2.1.7 社会经济条件
    2.2 乌兰布和沙漠的危害及治理
        2.2.1 乌兰布和沙漠危害
        2.2.2 乌兰布和沙漠治理
    2.3 乌兰布和沙漠绿洲发展历史
        2.3.1 古绿洲历史与乌兰布和沙漠成因
        2.3.2 旧绿洲发展过程
        2.3.3 新绿洲的现代发展过程
3 乌兰布和沙漠绿洲沙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构建
    3.1 沙漠绿洲沙产业概念
    3.2 沙漠绿洲可持续发展战略
    3.3 沙漠绿洲沙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3.4 沙漠绿洲沙产业可持续发展
        3.4.1 沙漠绿洲沙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构建原则
        3.4.2 乌兰布和沙漠绿洲沙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建设
        3.4.3 乌兰布和沙漠绿洲沙产业可持续发展目标
4 乌兰布和沙漠绿洲沙产业发展条件分析
    4.1 乌兰布和沙漠绿洲发展沙产业的资源优势
        4.1.1 自然地理特征及区位优势
        4.1.2 光热资源优势
        4.1.3 水资源优势
        4.1.4 土地资源优势
        4.1.5 植被资源优势
        4.1.6 农业基础优势
    4.2 乌兰布和沙区沙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
        4.2.1 风沙灾害
        4.2.2 土地沙化、土壤盐渍化
        4.2.3 灌溉设施滞后,运行不合理
        4.2.4 自然灾害频繁
        4.2.5 人口压力过大
        4.2.6 农业结构不合理
        4.2.7 科技相对落后
        4.2.8 产业结构不合理
    4.3 沙产业发展态势
        4.3.1 沙漠绿洲沙产业开发的自然及社会条件具备
        4.3.2 沙区开发的技术条件成熟
    4.4 乌兰布和沙漠绿洲沙产业风险评价
        4.4.1 乌兰布和沙漠绿洲沙产业风险分析
        4.4.2 绿洲沙产业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4.4.3 基于模糊评价法的绿洲沙产业风险定量评价模型
        4.4.4 乌兰布和沙区沙产业发展风险程度定量评价结果分析
5 乌兰布和沙漠绿洲沙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预测
    5.1 乌兰布和沙漠绿洲沙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5.1.1 城乡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
        5.1.2 沙产业与生态经济建设一体化发展模式
        5.1.3 高效节水设施农业发展模式
        5.1.4 以生态治理为核心的发展模式
        5.1.5 林草种植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5.1.6 可再生能源发展模式
    5.2 乌兰布和沙漠绿洲沙产业的发展
        5.2.1 绿洲沙产业适合发展类型
        5.2.2 乌兰布和沙漠绿洲沙产业现状
    5.3 乌兰布和沙漠绿洲沙产业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5.4 乌兰布和沙漠绿洲沙产业与经济增长预测模型
6 乌兰布和沙漠绿洲沙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措施和政策保障
    6.1 合理利用水资源,实施节水农业技术
        6.1.1 水资源对农业发展的承载潜力
        6.1.2 节水农业的具体措施
    6.2 增加林草植被,完善防护林体系
        6.2.1 绿洲外围封沙育林育草恢复天然植被
        6.2.2 营造绿洲边缘防风固沙林
        6.2.3 完善绿洲内部农田林网建设
        6.2.4 严禁乱砍滥伐,合理利用沙区野生植物资源
    6.3 合理开发光热土地资源
        6.3.1 光热资源生产潜力分析
        6.3.2 充分利用光热资源
        6.3.3 提高农产品转化效益
    6.4 科学合理的规划产业布局
    6.5 发展循环经济,扶持龙头企业,完善产业体系
    6.6 制定优惠的政策
        6.6.1 制定优惠政策,对政府的推动和引导机制进行完善
        6.6.2 制定沙产业发展政策及配套相关政策
        6.6.3 形成沙产业发展的科学评估与决策机制
    6.7 资金与法律政策支持
        6.7.1 法律支持
        6.7.2 资金支持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和林格尔县域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选题背景
    (二) 选题意义
    (三) 本文的研究方法
    (四) 本文的结构安排
    (五) 创新点
一、县域经济的理论界定及研究述评
    (一) 县域经济的理论界定
    (二) 国内学者关于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状况
二、县域经济发展概况
    (一)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类型
    (二) 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三) 和林格尔县域经济发展概况
    (四) 和林格尔发展县域经济经验总结
三、和林格尔发展县域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一) 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偏低
    (二) 产业结构水平较低,产业结构不协调的矛盾依然突出
    (三) 主导产业发展面临瓶颈
    (四) 多元经济产业聚集力不强
    (五) 发展现代化农业差距大
    (六) 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金融服务弱化问题
    (七) 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缺乏财力支撑
四、和林格尔县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对策
    (一) 进行适度的体制机制创新,突破经济发展中的政策性障
        1、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
        2、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进行倾斜式发展
        3、改革金融体制,加强金融机构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
        4、重视人才引进与培养
    (二) 壮大特色主导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1、龙头乳品企业应该持续做好国内市场的销售业绩
        2、乳品企业要加大投资建设自己直接管理的奶牛饲养基地
        3、增加资金改良奶牛的品种并且提高奶牛良种补贴等措施
        4、增强由主管部门、协会、企业和奶农参与的原料奶收购价格形成机制的效应
        5、提供资金培养奶牛饲养行业的高素质管理人才
    (三)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更多产业集群
        1、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2、以特色经济园区规划与建设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
        3、大力发展高新技术,提升县域经济的产业层次
        4、承接东南沿海产业转移
    (四) 发展农牧业现代化的途径
        1、实施农业综合开发
        2、以农民协作社为依托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参考文献
致谢

(5)和林格尔反贫困模式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 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内容
    1.3 前人研究综述
        1.3.1 国外对反贫困模式问题的研究
        1.3.2 我国对反贫困模式问题的研究情况
        1.3.3 对和林格尔反贫困模式的研究情况
    1.4 本文的研究重点和创新之处
    1.5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2 反贫困模式理论综述
    2.1 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
    2.2 佩鲁的发展极理论
3 和林格尔县的反贫困成果
    3.1 全县 GDP 和人均 GDP 迅速增长
    3.2 财政状况得到巨大的改善
    3.3 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度提高
    3.4 贫困人口与贫困发生率明显下降
    3.5 产业结构逐渐合理
    3.6 全县的综合经济实力逐步加强
4 和林格尔反贫困模式的阐释
    4.1 和林格尔选择的反贫困路径
        4.1.1 以园区建设作为整个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
        4.1.2 工业化引领农业产业化
        4.1.3 工业化推动城镇化
        4.1.4 政府主导经济发展
    4.2 和林格尔反贫困模式的涵义
    4.3 和林格尔反贫困模式提供的宝贵经验
5 促进和林格尔县反贫困的各种经济社会因素的分析
    5.1 产业结构与和林格尔反贫困
        5.1.1 和林格尔县主导产业的选择
        5.1.1.1 和林格尔县主导产业选择遵循的原则
        5.1.1.2 选择乳业作为主导产业
        5.1.2 和林格尔产业结构调整过程
        5.1.3 对和林格尔产业结构调整的评价
    5.2 工业化与和林格尔反贫困
        5.2.1 工业化对贫困地区实现现代化的推动作用
        5.2.2 兴办乡镇企业的工业化道路
        5.2.3 和林格尔的工业化路径
        5.2.3.1 创建工业园区是和林格尔县发展经济的重大举措
        5.2.3.2 盛乐经济园区建设情况
        5.2.3.3 盛乐经济园区发展目标
        5.2.4 对和林格尔工业化的评价
    5.3 城镇化与和林格尔反贫困
        5.3.1 贫困与城镇化的关系
        5.3.2 和林格尔的城镇化
        5.3.3 对和林格尔的城镇化的评价
    5.4 旅游文化产业与和林格尔反贫困
        5.4.1 贫困地区与旅游文化产业
        5.4.2 和林格尔的文化资源
        5.4.3 和林格尔的旅游开发
        5.4.4 和林格尔发展旅游业的SWOT分析
        5.4.5 对和林格尔县旅游文化产业的评价
    5.5 政府与和林格尔反贫困
        5.5.1 政府介入反贫困的必要性
        5.5.2 和林格尔县政府在反贫困中的作用
        5.5.3 对和林格尔政府作用的评价
6 和林格尔经济增长与贫困缓解关系的技术分析
    6.1 经济增长与和林格尔贫困
    6.2 量化分析验
        6.2.1 变量的选取
        6.2.2 回归模型的建立
        6.2.3 数据来源及处理
        6.2.4 回归结果
        6.2.5 回归结果的经济分析
7 和林格尔反贫困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对策
    7.1 对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源开发程度不够
    7.2 扶贫资金方面存在的不足
    7.3 扶贫措施有待改进
    7.4 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相对较慢
    7.5 发展空间有待扩大
    7.6 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快实施反贫困行动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中国奶业结构—行为—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方法
    1.5 本文所默认的经济学假定
    1.6 本论文研究的创新说明和不足
    1.7 论文框架
第二章 中国乳品消费结构和消费者行为分析
    2.1 中国乳品消费水平分析
    2.2 乳品消费的结构特征分析
    2.3 乳品消费群体特征分析
    2.4 我国乳品消费者行为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乳品制造业的结构、绩效分析
    3.1 中国乳品制造业的发展状况
    3.2 我国乳品制造业的产品结构分析
    3.3 乳品制造业的空间结构分析
    3.4 我国乳品制造业产权结构分析
    3.5 乳品制造业市场结构分析
    3.6 乳品制造业的规模、结构与绩效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奶业的无序竞争与行业规范
    4.1 奶业发展与无序竞争
    4.2 鲜奶标识与行业的规范竞争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乳品制造业的企业行为分析
    5.1 价格竞争行为分析
    5.2 乳品企业产品差异化分析
    5.3 技术创新行为分析
    5.4 乳品企业并购、合作行为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奶业跨国公司策略与行为分析
    6.1 外资企业在国内的发展状况及策略分析
    6.2 奶业跨国企业的上游控制
    6.3 跨国企业的并购行为与启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原奶生产结构和利益主体的行为分析
    7.1 中国原奶生产结构分析
    7.2 奶源争夺与政府行为分析
    7.3 规模养殖-我国原奶生产的发展态势
    7.4 原奶生产中的主体-奶户行为分析
    7.5 奶户与企业的契约行为分析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改革治穷 开放致富——和林格尔县盛乐园区崛起的启示(论文参考文献)

  • [1]黄河流域道情戏研究[D]. 杨志敏.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8)
  • [2]中国农业科技园区创新机制研究[D]. 申秀清.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4(12)
  • [3]乌兰布和沙漠绿洲沙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韩永光.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2(06)
  • [4]和林格尔县域经济发展研究[D]. 顾薇.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1(12)
  • [5]和林格尔反贫困模式探究[D]. 苗国庆.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6(12)
  • [6]中国奶业结构—行为—绩效研究[D]. 赵剑峰. 中国农业大学, 2004(03)
  • [7]改革治穷 开放致富——和林格尔县盛乐园区崛起的启示[J]. 袁俊芳. 实践, 2002(01)

标签:;  ;  ;  ;  ;  

改革治贫开放致富——和灵儿县盛园区崛起的启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