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富碱火成岩及相关大型、超大型金铜矿床

中国富碱火成岩及相关大型、超大型金铜矿床

一、我国富碱火成岩及有关的大型-超大型金铜矿床成矿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戴塔根,潘君庆,张德贤[1](2019)在《中国有色金属矿产勘查70年进展》文中提出矿产资源是国民建设的基础,而有色金属在矿产资源中占着重要的地位。自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有色金属矿产勘查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本文就以往我国有色金属矿产勘查进展予以回顾,主要总结过去70年有色金属矿产地质勘查的主要成果、基于我国地质科学家提出的成矿与勘查理论应用进展、我国及世界上主要的地质勘查技术方法进展等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

李晓峰,华仁民,马东升,徐净,张龙,齐有强,武丽艳,朱艺婷[2](2019)在《大陆岩石圈伸展与斑岩铜矿成矿作用》文中研究说明华南地区自古生代以来一直属于陆内构造演化环境。华南陆内伸展型斑岩铜矿主要形成于早侏罗世、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3个时期,其中晚侏罗世成矿期与华南中生代大规模钨锡成矿作用的形成基本属于一个时期。这些斑岩型矿床的时空分布与同时期的俯冲带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具有明显不协调的关系,且与俯冲有关的、后俯冲伸展背景以及陆陆碰撞有关的斑岩铜矿的线性分布特点明显不同,尤其是早白垩世斑岩铜矿的分布明显呈面状分布,与华南中生代地壳明显减薄的区域基本一致。虽然这3个时期的斑岩型铜矿在地球化学上显示出弧岩浆岩的特点,但是地质事实证明在这3个时期,华南岩石圈发生了明显的伸展作用,尽管每个时期华南不同地区岩石圈伸展的程度可能不同。因此,我们把华南这种类型的斑岩铜矿归称之为"陆内伸展型"斑岩铜矿。陆内伸展型斑岩铜矿的成矿机制可能是岩石圈伸展背景下软流圈上涌导致陆下岩石圈地幔或者下地壳被改造有关。

黄玉蓬[3](2017)在《滇西北甭哥碱性杂岩体成岩机制研究与成矿潜力分析》文中提出滇西北香格里拉甭哥地区发育一套以正长岩、正长岩斑岩及煌斑岩为组合的碱性杂岩体,并产有金矿。野外岩石学特征显示,该岩体由数十个小岩株或岩枝集群式出露,不同类型岩石相互呈无序、混杂产出,岩相分带性不明显。此外还见有角砾状脉体、隐爆角砾岩脉、钾长石伟晶岩脉、石英脉及蚀变二长岩包块等特殊岩类,它们是深源流体强烈活动的产物。甭哥碱性杂岩体正长岩及正长斑岩主要矿物组合为钾长石+石英+角闪石+黑云母±辉石(斑晶为正长石),煌斑岩主要矿物组合为钾长石+辉石+黑云母+角闪石(斑晶为辉石及黑云母),除蚀变二长岩包块见少量斜长石外,其余岩石类型均不含斜长石,而钾长石伟晶岩脉则由巨晶钾长石+石英(充填状)+黄铁矿+方铅矿等组成,完全不含暗色矿物。岩体中矿物自形程度中-高,可见熔蚀、反应边及交代蚕蚀结构。此外在正长斑岩中还见有角闪石岩、煌斑岩及黑云变粒岩包体,反映了幔源岩浆和壳源岩浆的混合作用。对杂岩体和包体中黑云母、长石、辉石及角闪石的矿物化学研究也显示,岩浆具有壳幔混合的特征。岩石地球化学方面,甭哥碱性杂岩体以富碱高钾为特征,K2O/Na2O变化范围非常大,从0.38159.67,平均25.06,属钾玄岩和超钾质岩系列;正长岩及正长斑岩SiO2变化范围较大,从50.65%68.38%,而煌斑岩SiO2含量在53.94%58.20%,明显偏高,且岩石中K2O/Na2O值并不随SiO2及MgO的含量变化而变化,表明成岩过程存在富钾富硅源区部分熔融的熔体/流体的混入。另外,甭哥碱性杂岩体除钾长石伟晶岩脉及个别矿化强烈的样品外,REE总量较高,在150×10-6250×10-6之间,轻重稀土分馏明显(LREE/HREE及(La/Yb)N分别为8.230.4和4.4640.89),Eu异常变化较大,负Eu异常到Eu异常不明显到强烈的正Eu异常均有出现(δEu=0.531.92),大部分受蚀变及矿化作用影响的样品均表现出明显的正Eu异常(δEu=1.11.92)及正Ce异常(δCe=1.21.6),而相对新鲜的样品则表现出中等至弱的负Eu和Ce异常(δEu=0.530.9,δCe=0.850.9),表明甭哥碱性杂岩体既有继承上地幔源区Ce异常的特征,又有低氧逸度下流体长期而缓慢的交代岩石致使其出现显着的正Eu异常。岩石还富集LILE,亏损HFSE,显着亏损Ni、Cr等相容元素,具有Rb、Ba、Th正异常,Nb、Ta、Sr、Ti的负异常,而Zr、Hf则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负异常与正异常。对甭哥碱性杂岩体地球化学特征深入分析研究表明,该岩体与义敦岛弧带印支期中酸性侵入岩体以及滇西新生代富碱侵入岩具有相似相近的源区及成因动力学机制。因此其并非由单一岩浆源区结晶分离而来,而是既有角闪石相加厚下地壳源区部分熔融的熔体,也有含金云母尖晶石相富集地幔源区部分熔融的熔体,还有俯冲洋壳部分熔融及俯冲流体交代的富集地幔楔部分熔融的混合熔体,多种熔体在不同阶段分别演化,出现了橄榄石+角闪石+单斜辉石+石榴石的结晶分异趋势,晚阶段熔体不断作用于早阶段熔体产物,并最终相互叠加、混杂同步上升侵位成岩。在此过程中,还伴随有一定程度的地幔流体交代及壳幔混染等作用。其中,钾长石伟晶岩脉代表了流体作用最晚期阶段富挥发分富集作用的结果,蚀变二长岩包块则代表了早阶段岩浆体在流体强烈交代改造后的残留。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表明,甭哥碱性杂岩体具有从晚三叠渐新世的年龄信息(220200Ma,192Ma,16787Ma,89Ma,35Ma,28.2Ma)。这些年龄数据虽然是采用不同测试方法获得,但实际上反映了甭哥岩体多期多阶段演化的复合杂岩体的特点。结合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及区域上具有类似特征侵入岩体的时空分布情况来看,可以认为,甭哥碱性杂岩体实际上是一个由晚三叠印支期开始,至新生代喜山期结束的叠加复合富碱侵入体。因此,该岩体主要成岩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1)初始岩浆期(220200Ma):由甘孜理塘俯冲洋片部分熔融以及交代富集地幔部分熔融的混合熔体在深部形成初始岩浆体;(2)逐步叠加期(20065Ma):主要为加厚的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熔体在上升过程中遇到早期定位的初始岩体,并与之发生叠加混染及混合等,同时携带其继续上升侵位;(3)富碱岩浆与流体作用期(4030Ma):受印度-欧亚板块强烈碰撞的影响,由古俯冲交代富集地幔源区部分熔融的富碱岩浆和流体在走滑拉张背景下快速上升,在甭哥地区遇到印支燕山期的叠加混合岩体,进而与之发生流体交代和物质交换等过程,同时受到加厚下地壳部分熔融的熔体的混入并伴随地幔流体交代的壳幔混染等作用,最终形成现今出露地表的碱性杂岩体,其中,正长岩体可能更多地代表了初始岩浆期的产物。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甭哥碱性杂岩体中与金成矿有关的石英脉中存在NaCl-H2O和NaCl-H2O-CO2两类体系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别为124.1284.5℃和197.6296.9℃,盐度则分别为0.18%10.98%和1.43%7.97%,总体属于低盐度低温流体,但包裹体盐度及温度变化范围较大,表明有不同来源的流体加入及混合,且H2O(V)+H2O(L)气液两相包裹体、CO2(V)+H2O(L)气液两相包裹体和CO2(V)+CO2(L)+H2O(L)气液液三相包裹体共生,代表了流体不混溶体系,表明甭哥金成矿作用很可能与流体不混溶有关。综合研究认为,甭哥金矿成矿与正长岩关系不甚明显,其赋矿部位均为张性构造破碎带,成矿作用主要受制于该区多阶段岩浆与含矿地幔流体的相互作用及与之相伴的壳幔混染作用。与岩浆作用相伴的含矿地幔流体实际上是一种透岩浆流体,以不混溶独立相形式赋存于富碱岩浆且与其同步运移,并以交代作用方式参与岩浆结晶成岩过程,必然引发一定程度壳源物质混染的同时,促进岩体深部或其相邻部位的矿质富集;结合区域上典型的与富碱侵入岩有关的金矿床特征,可以预测甭哥金矿富矿体可能定位于深部碱性杂岩体内外不同岩石类型接触部位尤其是作为物理化学边界层碎屑岩及碳酸盐岩的层间滑脱带等。

李玉成,赵书梅,贾立芹,王京涛,张良良,李随民[4](2017)在《邯郸娄里金矿铅同位素组成及其地质意义》文中研究说明在邯郸永年洪山碱性杂岩体及其附近发现了数条金矿化带和多处铜矿化点。碱性杂岩体及其周边多金属及贵金属矿化的发现突破了以往邯郸-邢台地区只是矽卡岩式铁矿富集区的认识,找矿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洪山碱性岩体北侧娄里金矿为例,测试分析了金矿石、斑岩体及不同围岩中Au,Cu等成矿元素含量,初步确定区内燕山期火成岩是形成金矿床和铜矿床重要的矿源层。在此基础上利用铅同位素示踪和分析了娄里金矿成矿物质来源,亦得出相同的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形成碱性岩体的岩浆以地幔源为主,区内金、铜成矿元素均来源于幔源的碱性岩体。

古阿雷[5](2016)在《大兴安岭中东部浅成热液—斑岩铜多金属成矿系统成矿地质过程与成矿模式》文中研究指明大兴安岭中东部是我国重要的浅成热液-斑岩铜(钼)铅锌矿集区之一,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勘探出布敦化孔雀山、莲花山、闹牛山中型、聚宝小型浅成热液铜矿床、布敦化金鸡岭中型斑岩型铜矿床以及长春岭中型浅成热液银铅锌矿床、孟恩陶勒盖大型铅锌银矿床以来,有关该区铜多金属矿的成矿地质过程和资源潜力问题一直倍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研究;特别是近期随着对矿区、矿田、矿集区(带)勘探和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相继在闹牛山矿田东山勘探出小型斑岩型铜(钼)矿床、布敦化矿田勘探出浅成热液银铅锌矿体、莲花山矿田勘探出陈台屯小型斑岩型铜(钼)矿床以及矿带(突泉-龙江县)北部龙江县发现勘探出后六九大型斑岩型铜钼矿床,使得该区真正成为以浅成热液铜矿为主,发育浅成热液铅锌、银矿和斑岩型铜(钼)矿的矿集区或成矿带;从南到北可划分五个重要的矿田,分别是布敦化浅成热液铜(铅锌、银)-斑岩铜(钼)矿田、孟恩陶勒盖铅锌银矿田、闹牛山浅成热液铜(铅锌、银)-斑岩铜(钼)矿田、莲花山浅成热液铜(铅锌、银)-斑岩型铜(钼)矿田和后六九斑岩型铜钼矿田,使得该区成为一个探索浅成热液-斑岩铜多金属成矿系统成矿理论和建立成矿地质模型的良好天然实验室。鉴于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区域成矿背景为前提,以发育浅成热液铜矿、共伴生浅成热液银铅锌以及斑岩型铜(钼)矿的莲花山、闹牛山、布敦化矿田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了矿田、矿床地质、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以及成岩成矿年代学等方面研究,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1.通过典型矿田、矿床地质特征研究,厘定各矿田内普遍发育着规模不等的浅成热液铜矿、浅成热液银铅锌矿和斑岩型铜(钼)矿床(体);其中,莲花山矿田同时发育中型浅成热液铜矿床、中型浅成热液银铅锌矿床和小型斑岩型铜(钼)矿床;闹牛山矿田以发育浅成热液铜矿床为主,共伴生浅成热液银铅锌矿体和细脉浸染型铜钼矿体或小型矿床;布敦化矿田发育中型浅成热液铜矿床、斑岩型铜(钼)矿床和浅成热液银铅锌矿体;整体上各矿田内构成浅成热液-斑岩铜多金属成矿系统。2.在矿体类型方面,浅成热液-斑岩铜多金属成矿系统中斑岩型铜(钼)矿床以发育细脉浸染型矿体为主;浅成热液铜矿床以发育脉状、细脉浸染状矿体为主,在闹牛山矿田内浅成热液铜矿床发育共伴生的隐爆角砾岩型矿体;浅成热液银铅锌矿以发育脉状、网脉状矿体为特征;从斑岩型铜(钼)矿、浅成热液铜矿到浅成热液银铅锌矿床在空间上矿体类型整体表现为细脉浸染型→细脉浸染型+脉型±隐爆角砾岩型→脉型。矿化蚀变方面:研究区内浅成热液-斑岩铜多金属成矿系统的主要围岩蚀变类型包括钾化-黑云母化、绢英岩化、青磐岩化、硅化和碳酸盐化。其中,斑岩型铜(钼)矿床主要的赋存于钾化-黑云母化带和绢英岩化带中,浅成热液铜矿床主要赋存于绢英岩化带和青磐岩化带中,浅成热液银铅锌矿床主要赋存于青磐岩化带和碳酸盐化带中。研究区内浅成热液-斑岩铜多金属成矿系统早期普遍发育磁铁矿,其中莲花山矿田内早期有少量原生赤铁矿,可能指示着一种更强的初始氧化环境;该成矿系统主要的金属矿物形成顺序为:(赤铁矿)+磁铁矿+辉钼矿+毒砂+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深红银矿。3.各典型矿田的流体包裹体研究揭示:(1)莲花山矿田内浅成热液铜矿床从早到晚矿化阶段的均一温度分别为460316℃、401186℃、279178℃和198123℃,盐度依次为4.3252%Na Cl equiv、1.944.5%Na Cl equiv、0.874.48%Na Cl equiv和0.532.73%Na Cl equiv。(2)闹牛山矿田浅成热液铜矿体从早到晚矿化阶段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别为405260℃、407183℃和183109℃,盐度依次为3.0543.83%Na Cl equiv、0.3546.56%Na Cl equiv和0.713.69%Na Cl equiv;浅成热液铅锌矿体的均一温度介于368170℃之间,盐度为0.358.67%Na Cl equiv。(3)布敦化矿田内斑岩型铜矿床的均一温度分别为576301℃、501237℃和312150℃,盐度依次为13.2253.81%Na Cl equiv、6.8748.84%Na Cl equiv和2.5611.36%Na Cl equiv;浅成热液铜矿床均一温度分别为562241℃、425175℃和225138℃,盐度依次为8.8157.19%Na Cl equiv、4.3238%Na Cl equiv和0.875.7 Na Cl equiv。结合流体拉曼成分分析和氢-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进一步揭示研究区内浅成热液-斑岩成矿系统的初始含矿流体来源于残余岩浆的流体出溶,为高温、高氧逸度、高盐度的H2O-CO2-CH4-Na Cl流体体系,卸载元素过程中不断有大气降水/古雨水加入。其中早期细脉浸染型铜(钼)矿化的成矿机制主要为流体沸腾作用,浅成热液铜矿床主要受控于流体沸腾和混合作用卸载成矿,而浅成热液银铅锌矿化主要为大气水流体混合作用富集成矿。4.通过对各矿田主要岩浆岩的LA-ICP-MS锆石U-Pb测年和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代学研究揭示:(1)莲花山矿田内石英安山岩和花岗闪长斑岩的形成时代分别为242.1±1.8Ma和246.1±7.6Ma,即早-中三叠世;(2)闹牛山矿田赋矿围岩安山玢岩、花岗闪长斑岩和石英斑岩的形成时代分别为143±4.2 Ma、141.2±0.74 Ma和162.8±1.6Ma,铜钼矿化发生在134.3±0.8 Ma,成矿发生在早白垩世早期,成矿作用发生在花岗闪长斑岩浅成就位之后;(3)布敦化矿田的英安斑岩、斜长花岗斑岩、黑云母花岗闪长斑岩、花岗斑岩和闪长玢岩的形成时代分别为157±2.3 Ma、151.1±1.1 Ma、151.7±1.3 Ma、140.1±1.3 Ma和127.1±1.7 Ma,铜钼矿化发生在150±2.2 Ma(武新丽,2013),成矿发生在晚侏罗世,成矿作用发生在斜长花岗斑岩-黑云母花岗闪长斑岩浅成就位之后。结合野外地质调查、成岩成矿年代学及锆石微量元素特征表明,莲花山矿田出露的印支期岩浆岩不具有成矿地质体的属性,可能具有与闹牛山矿田相同的成矿地质体,即早白垩世早期花岗闪长斑岩;布敦化矿床的成矿地质体为晚侏罗世花岗闪长斑岩-黑云母花岗闪长斑岩系列。5.研究区内与成矿密切相关的岩浆岩岩石学、元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表明:(1)布敦化矿田与成矿密切相关的晚侏罗世岩浆岩为由7080%新生玄武质下地壳和2030%先存的古老下地壳组成的均匀混合源区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初始岩浆,后经历了分离结晶过程而形成,岩浆在上升演化过程中受到一定程度的地壳混染;(2)闹牛山矿田与成矿密切相关的早白垩世早期花岗闪长斑岩具有Si O2、高Al2O3、高Sr、低Y、偏钾质、低Mg O、Cr、Co、Ni等特点,为加厚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埃达克质岩浆,矿区内主要赋矿围岩玛尼吐组安山玢岩表现出明显较低的Mg#、Cr和Ni含量,不具有同时期埃达克型高镁安山岩的岩浆属性,应为同时期相对较浅部位新生下地壳部分熔融而形成。结合矿石矿物的硫-铅、铼-锇同位素结果表明,布敦化矿床为底侵的玄武质岩浆与下地壳的混合均匀源区,发生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携带成矿物质上升至地壳浅部,富集成矿;而莲花山和闹牛山矿床的形成主要由于新生加厚的下地壳部分熔融导致成矿物质从新生的下地壳中活化出来,混染了部分上地壳物质,最终富集成矿。6.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背景,初步将研究区主要的成岩成矿地质过程概括为:(1)晚侏罗世,蒙古-鄂霍茨克俯冲板片断离,软流圈物质上涌,导致混合约7080%新生玄武质岩浆和2030%先存的古老下地壳的新生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布敦化矿田初始中酸性岩浆,岩浆上升至地壳浅部发生含矿流体出溶,含矿流体上升过程中形成了布敦化矿田浅成热液-斑岩铜多金属成矿系统;(2)早白垩世早期,适值古太平洋向欧亚大陆挤压作用减缓和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造山后挤压向伸展转换阶段,区域性的岩石圈伸展造成大规模软流圈物质的上涌提供热量引起新生的玄武质加厚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形成以石榴石、辉石、金红石、钛铁矿等矿物为残留相的具有高氧逸度?(O2),富含矿质和流体的埃达克质中酸性岩浆。在伸展环境下,埃达克质中酸性岩浆上升至地壳浅部发生含矿流体出溶形成初始含矿流体,含矿流体上升过程中形成了闹牛山(莲花山)矿田浅成热液-斑岩铜多金属成矿系统。

邢欢[6](2016)在《娄里金矿床成矿作用过程及找矿靶区优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河北省南部邯-邢地区处于太行山南段铁多金属成矿带,是我国重要的矽卡岩铁矿矿集区(邯-邢式铁矿)。前人对该地区的铁矿研究十分深入[1-6],然而本区除铁矿外其他金属矿产发现较少。铁矿由于常年的开采已接近枯竭,寻找新的矿产资源种属显得尤为必要。娄里金矿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县,地处邯郸大断裂与鼓山-紫山断裂之间的多金属成矿有利部位。区内火山喷发作用强烈,火山机构受区域性构造所控制。目前已经在娄里一带初步圈出四条含金矿化蚀变带,但对娄里金矿床的矿床成因认识还不够清楚。本次在研究区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和实测地质剖面等工作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地质背景概况和金矿床地质特征进行了总结分析。通过对研究区金矿石包裹体分析,总结了流体包裹体气、液相特征,测试了包裹体均一温度和盐度,据此计算了成矿压力和成矿深度。通过氢氧同位素、硫同位素、铅同位素和稀土元素示踪,确定了金矿床成矿物质的来源,厘定了金矿床类型,总结了金矿床成矿模式和成矿规律。在成矿规律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不同比例尺的化探异常,圈定了六处找矿靶区,为后继的找矿工作提供了方向和范围。

陈宣华,陈正乐,白彦飞,韩淑琴,丁伟翠,李江瑜,施炜,叶宝莹[7](2016)在《中亚成矿域西部巴尔喀什—准噶尔成矿带晚古生代成矿作用大爆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巴尔喀什—准噶尔成矿带主要由巴尔喀什成矿带、西准噶尔成矿带和东准噶尔成矿带组成,是中亚成矿域西部重要的晚古生代成矿带。巴尔喀什—准噶尔成矿带产出有大量着名的大型—超大型斑岩型铜钼矿床(科翁腊德、阿克斗卡、博尔雷和包古图)、大型矽卡岩型铜矿床(萨亚克)、大型稀有金属矿床(东科翁腊德、扎涅特和阿克沙套)和大型造山带型金矿床(哈图)等。锆石U-Pb测年,辉钼矿Re-Os测年,角闪石、白云母、黑云母和钾长石40 Ar/39 Ar热年代学,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U-Th)/He测年和热历史模拟,限定了金属矿床从深部形成到地表剥露的全过程热演化历史。热年代学研究揭示该地区晚古生代与岛弧/大陆弧有关的深成岩浆侵入活动和同时代的金属成矿作用、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的中温区域冷却历史以及中生代以来金属矿床的剥露作用。综合花岗岩类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结果,该地区经历了从晚石炭世大洋板块的俯冲到早二叠世陆内伸展作用的构造环境转换;在此构造转换时期,发生了金属铜、钼、稀有金属和金成矿作用的大爆发,可称之为中亚成矿域西部"晚古生代成矿作用大爆发"。矽卡岩型铜矿、斑岩型铜(钼)矿、云英岩-石英脉型钼钨矿和造山带(石英脉)型金矿构成了巴尔喀什—准噶尔成矿带晚古生代成矿作用大爆发完整的区域成矿系列。

楚亚婷[8](2016)在《深部地质过程中流体作用及流体演化研究 ——以滇西新生代富碱岩浆成岩成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富碱侵入岩这一概念最早由着名地质学家涂光炽先生于1982年提出,它包括硅不饱和的碱性岩与硅过饱和的碱性花岗岩;两者主要形成于与拉张作用有关的陆内裂谷、热点和后造山松弛环境当中,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常与重要多金属矿床共生相伴;源区多与交代富集地幔的部分熔融有关,具有特征的幔源稀土、微量元素和Sr、Nd、Pb同位素组成,它们是地幔流体和物质在深部地球动力学背景下向上运移并与地壳岩石和流体相互作用的历史记录,因而该类岩石被认为是除镁铁质-超镁铁质岩浆岩外,另一类可直接探测地幔地质作用的重要岩石。受印度-亚欧大陆俯冲碰撞的影响,青藏高原东缘新生代幔源岩浆作用广泛,特别是沿金沙江-哀牢山古缝合带及两侧产出大量以富碱斑岩为主的新生代富碱火成岩和系列相关多金属矿床而彰显其特殊重要性。地幔流体作用是深部地质过程的重要构成,与之相关的成岩成矿作用机制更是当前地学前沿研究课题。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流体作用成矿理论和分析测试技术,结合相关典型矿床研究,以遗留于岩(矿)石中的流体作用微观物质踪迹和流体或玻璃包裹体为载体,以揭示地幔流体作用和流体性质演化导致系列成岩成矿效应为主线,深入剖析滇西新生代以六合、剑川、小桥头正长斑岩为代表的硅不饱和富碱岩浆和以马厂箐赋矿斑状花岗岩为代表的硅过饱和富碱岩浆的成岩成矿过程,并结合老王寨金矿、金顶铅锌矿床中岩(矿)石分析,获得如下主要认识和成果:(1)岩相学研究发现,发育于富碱斑岩及其包体中的富钠微晶玻璃、富铁微晶玻璃以及富铁熔浆包体是一种含地幔标型矿物和挥发分的纳米-微米级的超显微隐晶固体,与寄主岩浆呈熔浆不混溶关系,也见穿插于相关典型矿床岩(矿)石中。研究认为,该物质起源于富集地幔,是具熔浆性质的超临界流体在上升运移过程中因温压等环境突变导致挥发分散失,过冷凝形成的隐晶-雏晶-非晶质固体,是地幔流体参与成岩成矿作用而遗留于岩(矿)石中的现实微观物质踪迹,同时也是引发硅化、碳酸盐化、钾化、钠化蚀变和多金属矿化的重要物质源和动力源。(2)地幔流体在伴随富碱岩浆耦合运移和解耦分离过程中,对主岩、包体和矿床围岩进行交代蚀变和引发多金属矿化。在此过程中,地幔流体自身随环境温压和氧逸度及壳幔混染程度的改变而发生物质组成和流体性质演变,其微观物质踪迹的超微观矿物组成表现为:六合、剑川正长斑岩和包体中以富含典型地幔标型矿物组合→马厂箐赋矿斑岩中产出以出现与矿化有关的微晶金属矿物和富铁、钛硅酸盐组合→老王寨矿化岩石以含金硫化物、碳酸盐、硅酸盐等组合→金顶矿化岩石以铅锌硫化物、碳酸盐、甚至出现硫酸盐等组合为特征;相对应的含矿地幔流体性质演化表现为强地幔属性的熔体→壳幔混染属性的熔流体→以壳源为主导的壳幔混染属性的热液流体。(3)富铁熔浆包体、石英包晶(体)中含CO2和H20的高钾玻璃包裹体、石英方解石包晶(体)和钠长石伟晶岩包体共同构成了贫硅富碱岩浆中所含不混溶的四种不同地幔流体物质成分端元,即含CO2和H20的高钾硅酸盐玻璃代表了富K端元;钠长石伟晶岩包体代表了富Na端元、石英方解石包晶(体)代表了富CO2端元,而富铁熔浆包体与富铁微晶玻璃类型相同,代表了富Fe端元;熔流体不混溶作用和氧逸度变化(包括壳慢物质混染)是引发流体性质演化的根本原因。(4)岩(矿)石年代学研究发现,滇西三江地区新生代富碱岩浆源区的形成和富碱岩浆活动是两个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的阶段。幔源包体中交代角闪石的Ar-Ar年龄在102.87±1.19Ma和116Ma左右,而六合花岗质岩浆活动起始时间约为42.8±1.6Ma,与包体结晶成岩和寄主正长斑岩成岩年龄基本一致,为38.63±0.52Ma,指示幔源包体在富碱岩浆形成之前已经遭受过碱交代作用;马厂箐含矿富碱岩浆起始活动时间约为38.51±0.52Ma,结晶成岩时间与辉钼矿Re-Os模式年龄基本吻合,为35.80±0.20Ma;锆石的Ti温度计、稀土元素以及Ce+4/C e+3分析指示了富碱岩浆上侵过程中发生了岩浆混合作用。据此综合分析认为:超前活动地幔流体的交代作用触发了交代富集地幔的形成,来自交代富集地幔源区的硅不饱和富碱岩浆伴随互不混溶含矿地幔流体同步上升运移;该富碱岩浆以其底劈作用和所含地幔流体交代作用引发地壳深熔成长英质岩浆;此后的两类岩浆演化过程分为两部分:一是富碱岩浆直接捕获少量长英质岩浆以不混溶方式继续同步运移至地壳结晶成岩,形成含花岗岩包体的硅不饱和富碱斑岩;二是富碱岩浆与长英质岩浆发生同化混染形成混合岩浆运移至地壳,其中所含不混溶含矿地幔流体伴随其结晶成岩进行自交代蚀变,形成硅过饱和的赋矿花岗岩类岩石。(5)综合研究认为,成矿作用发生的关键并不在于壳幔混染作用,而是含矿地幔流体作用过程中的某个阶段是否易于多金属成矿物质的活化与卸载。地幔流体作用及其流体性质演化过程是制约滇西新生代多金属系列成矿的核心因素。在上述认识成果基础上,运用地幔流体作用结合透岩浆流体成矿理论的综合分析研究成功揭示,遗留于滇西新生代各类岩(矿)石中的流体作用微观物质踪迹,在与富碱岩浆耦合与解耦过程中,对不同部位的不同岩石进行交代蚀变成矿,相应形成“斑岩型”矿床→“接触交代型”矿床→远程中低温热液矿床系列成矿效应。本论文研究对于深入认识和揭示滇西新生代富碱岩浆-地幔流体-成矿作用三者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岩浆-流体演化关系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丁正江,孙丰月,刘福来,刘建辉,彭齐鸣,纪攀,李碧乐,张丕建[9](2015)在《胶东中生代动力学演化及主要金属矿床成矿系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胶东处于古特提斯和太平洋两大成矿域的结合部位,经历了强烈的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和重要金属矿床成矿作用。本文通过对中生代各期岩浆活动背景、典型矿床成因类型的分析判别,结合区域地质构造特征,总结提出胶东中生代成岩成矿动力学演化主要受扬子板块、华北板块碰撞造山作用和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影响,并可划分为晚三叠世陆陆碰撞造山期,中侏罗世被动陆缘向活动陆缘转换、地壳增生期,早白垩世早期地壳增生向垮塌转换期,早白垩世中期岩石圈大规模拆沉、壳幔强烈作用期,早白垩世晚期陆缘弧俯冲作用期,和晚白垩世早期弧后岩石圈强烈伸展期六个演化阶段,分别对应着区域205Ma、160155Ma、135125Ma、125115Ma、115100Ma、10090Ma等六期主要金及多金属成矿作用;形成的贵金属及有色金属矿床具有较为明显的时空分布规律,大致包括6个矿床成矿系列,分为9个亚系列和16个矿床式。自西向东,可划分出莱州西部、招远-平度、栖霞-蓬莱-福山、胶莱盆地东北缘、牟平-乳山、文登-威海、荣成等7个贵金属、有色金属成矿区(带)。区内造山型金矿仍是找矿的重点,斑岩型有色金属矿床可望取得突破,中低温热液脉型多金属矿床应受到充分重视。

丁正江[10](2014)在《胶东中生代贵金属及有色金属矿床成矿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胶东地区地处古特提斯与环太平洋两大构造域的交接部位,横跨华北板块和苏鲁大别造山带两大地质构造单元,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频繁,尤其以燕山早期由被动陆缘转为活动陆缘为标志,该区进入环太平洋构造域发展演化阶段以来,壳幔作用强烈,幔源流体上侵,成岩成矿作用显着。论文以最新矿床学理论为指导,以该区地球动力学演化背景为主线,以现代测试分析技术为辅助,野外实地调查与室内分析测试相结合,在综合分析区域成矿地质条件及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和重新厘定了胶东地区中生代成岩成矿动力学演化背景;系统深入研究了各成因类型典型矿床的成矿条件及成矿时代,厘定了成因类型,建立了相应成矿模式,总结了矿床时空分布规律;并通过对比研究,将胶东地区中生代贵金属有色金属矿床系统划分为受不同地质构造演化阶段动力学机制控制的2大成矿系列,包括5个成矿亚系列和15个矿床式。通过研究,明确指出该区中生代印支期末稀有金属铍成矿主要与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有关,而燕山期以来的成岩成矿作用严格受伊泽奈奇板块俯冲作用所控制。区内燕山期发生的5次主要成岩成矿作用,分别对应于古太平洋板块的156.6Ma、137Ma、97Ma等3期增生期及其中间期。燕山早期(160155Ma),欧亚大陆东部由被动陆缘转化为活动陆缘,伊泽奈奇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控制了邢家山式斑岩-矽卡岩型钼钨矿床;燕山晚期135125Ma,伊泽奈奇板块的不断俯冲,岩石圈不断加厚,导致发生了大规模的岩石圈拆沉作用,控制了香夼式斑岩-矽卡岩型铜(钼)铅锌矿床和王家庄式中低温热液脉型铜锌矿床;125115Ma,伊泽奈奇冷的洋壳的快速NWW向俯冲,引发地幔强烈对流,岩石圈大规模拆沉,幔源C-H-O流体涌入上地壳导致了巨量金的堆积,形成了焦家式、玲珑式、盘马式、岔夼式等造山型金矿,及胶莱盆地边缘中低温热液脉型金矿;115110Ma,伊泽奈奇板块后撤式俯冲,胶东地区转为大陆弧环境,壳幔混熔型岩浆高位侵入,控制了冷家、尚家庄、南台等斑岩铜钼多金属矿床的形成;10090Ma,伊泽奈奇-太平洋板块洋中脊俯冲消亡,上地幔物质强烈对流,岩石圈强烈伸展,形成了汤村店子式中低温热液脉型金铅锌银铜多金属矿床和杜家崖式(类)卡林型金矿。分别利用LA-ICP-MS锆石U-Pb法和辉钼矿Re-Os法对邢家山钼钨矿床成矿岩体和矿石矿物辉钼矿进行了同位素测年,获得母岩幸福山岩体成岩年龄为(157±2)Ma、辉钼矿成矿年龄为(158.7±2.5)Ma,将邢家山钼钨矿床形成时代厘定为燕山早期,并通过与中国东部地区该期铜钼多金属成矿作用对比,提出并论证了胶东地区存在中生代燕山早期钼钨多金属成矿作用,并指出胶东地区该期成矿作用应发生在160155Ma期间,填补了该期成矿作用研究的空白。较为系统的研究了福山杜家崖金矿、荣成伟德山地区冷家-南台铜钼矿床和荣成大疃刘家铍矿床之成矿背景、成矿地质特征、成矿时代等,分别确定了矿床成因,首次明确提出杜家崖金矿为(类)卡林型金矿、伟德山地区冷家-南台铜钼矿为斑岩型矿床、大疃刘家铍矿为中低温热液脉型矿床,并建立了相应成矿模式;采用LA-ICP-MS锆石U-Pb法获得伟德山地区斑岩型铜钼矿床母岩成岩年龄为(113.4±1.8)Ma和(114.2±2.1)Ma,指出该期成矿作用应发生于115110Ma。杜家崖(类)卡林型金矿的研究与提出,为该区岩石圈存在强烈伸展期提供了矿床学证据,同时也填补了该期矿床研究的空白。同时指出,广泛发育于栖霞-蓬莱-福山成矿区中南部福山高疃-东厅地区粉子山群中的金矿(化)可能亦属此类型,已发现的杜家崖金矿和隆口金矿(微细浸染型)分别为该区的南、北界。大疃刘家铍矿为国内目前发现的唯一以细粒羟硅铍石矿物出现的低温热液脉型独立铍矿床,提供了铍矿研究的一个新类型。综合分析研究了区内焦家式、玲珑式、盘马式、岔夼式等造山型金矿成矿背景及成矿条件,指出前三者同为受胶东西部地区中地壳不连续面基础上形成起来的脆韧性平缓断裂构造控制,发生于岩石圈剧烈减薄,地壳应力松弛,但仍呈挤压状态,幔源C-H-O流体提供了主要的成矿流体及成矿物质,主成矿期成矿流体为中温、低密度、低盐度的H2O-CO2-NaCl流体,成矿作用发生于6.3212.55km,属中等深度条件。金牛山断裂带金矿为定位于早期张性陡倾断裂中的多金属硫化物石英脉型金矿,控矿构造属开放空间,矿液不易集中,形成矿体规模较小,该成矿带缺少形成焦家式金矿床的构造条件。对新发现的岔夼金锑矿床的研究显示,该矿床为一中偏低温热液型矿床,属造山型金矿的浅成矿床,成矿时代与其他造山型金矿成矿期一致;由于矿床受剥蚀较少,保存较好,深部应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在此基础上,对该类型金矿建立了地壳连续成矿模式。研究指出,胶莱盆地东北缘地区金矿,为受鹊山变质核杂岩构造控制的中低温热液脉型矿床,成矿与燕山晚期地幔强烈对流、幔源流体上升有关,与造山型金矿同期。蓬家夼式、宋家沟式和郭城式金矿是统一构造系统不同构造部位上发育的同类型金矿。该区新发现的铅锌矿化为后期叠生矿化,大致发育于晚白垩世早期,与杜家崖金矿形成大致同期,此期中低温热液脉型铅锌银铜金多金属矿化在胶东地区普遍存在。最后,论文系统总结了胶东中生代贵金属及有色金属成矿规律,指出该区成矿作用主要包括2期贵金属成矿作用和4期多金属成矿作用,前者以125115Ma造山型金矿成矿为主,卡林型金矿成矿为辅;后者以分别发生于160155Ma、135125Ma和115110Ma之3期斑岩型矿床成矿作用为主,205Ma(?)的低温热液脉型铍成矿作用为辅。对胶东地区成矿区带重新进行了划分,即莱州西部、招远-平度、栖霞-蓬莱-福山、胶莱盆地东北缘、牟平-乳山、文登-威海、荣成等7个贵金属、有色金属成矿区(带);并把胶东地区中生代成矿划分为金矿和多金属矿2个成矿系列,分5个成矿亚系列、15个矿床式。

二、我国富碱火成岩及有关的大型-超大型金铜矿床成矿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富碱火成岩及有关的大型-超大型金铜矿床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2)大陆岩石圈伸展与斑岩铜矿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斑岩铜矿研究前沿和热点
    1.1 岩石圈地幔的组成与大型、超大型斑岩铜矿之间存在明显耦合关系
    1.2 斑岩铜矿形成中软流圈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已成为当前矿床学研究的重点领域
    1.3 深部幔源岩浆与成矿的关系一直是斑岩铜矿研究中争论的焦点
2 华南陆内环境岩石圈伸展与斑岩成矿作用
    2.1 中生代斑岩铜矿的分布及其特点
    2.2 华南斑岩型矿床是否属于一种新的类型:伸展型斑岩铜矿
3 陆内伸展型斑岩铜矿研究中关键的科学问题

(3)滇西北甭哥碱性杂岩体成岩机制研究与成矿潜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富碱火成岩的相关研究现状
        1.2.2 滇西富碱火成岩研究现状
        1.2.3 流体与成矿作用关系研究现状
        1.2.4 埃达克岩及其与成矿作用关系研究现状
        1.2.5 甭哥岩体成岩成矿作用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和科学问题
        1.3.2 研究内容与技术方法
        1.3.3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1.3.4 研究技术路线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工作量
第2章 地质背景概况
    2.1 研究区大地构造背景及演化
        2.1.1 大地构造位置
        2.1.2 主要构造单元及演化
    2.2 区域地质特征
        2.2.1 地层概况
        2.2.2 构造特征
        2.2.3 岩浆岩概况
        2.2.4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2.5 深部构造与地表构造的关系
    2.3 区域地质演化与成矿作用概述
第3章 岩体岩石学和矿物学研究
    3.1 岩体地质特征
        3.1.1 岩石组合特征
        3.1.2 围岩特征
        3.1.3 岩体矿化特征
    3.2 主岩及包体岩相学特征
        3.2.1 寄主岩岩相学特征
        3.2.2 脉体显微特征
        3.2.3 包体岩石岩相学特征
    3.3 岩体矿物学特征
        3.3.1 黑云母
        3.3.2 长石
        3.3.3 角闪石
        3.3.4 辉石
    3.4 寄主岩与包体关系及其成因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岩体地球化学示踪研究
    4.1 元素地球化学分析
        4.1.1 常量元素特征
        4.1.2 稀土元素特征
        4.1.3 微量元素特征
    4.2 铅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4.3 围岩与石英脉地球化学特征
    4.4 岩体成矿特征分析
    4.5 年代学结果讨论及对成岩时代的限定
第5章 流体包裹体研究
    5.1 样品采集及分析测试
    5.2 流体包裹体显微特征及分类
    5.3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5.4 流体包裹体地质压力计
    5.5 流体不混溶与金矿化关系
第6章 岩体成岩成矿机制探讨
    6.1 岩浆作用的地球动力学背景
        6.1.1 岩体成岩构造背景分析
        6.1.2 成岩过程地球动力学机制分析
        6.1.3 深部地质过程对甭哥岩体的影响
    6.2 多阶段成岩作用模型
    6.3 成矿潜力分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4)邯郸娄里金矿铅同位素组成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娄里地质概况
2 矿床地质特征
3 火成岩中成矿元素含量组成
4 铅同位素组成及地质意义
    4.1 铅同位素组成特征
    4.2 铅同位素示踪
5 碱性岩体控矿性讨论
6 结论

(5)大兴安岭中东部浅成热液—斑岩铜多金属成矿系统成矿地质过程与成矿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研究区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3.4 项目依托与实物工作量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概况
        2.1.1 石炭系
        2.1.2 二叠系
        2.1.3 中生界
        2.1.4 新生界
    2.2 区域侵入岩概况
        2.2.1 晚华力西期
        2.2.2 印支期
        2.2.3 燕山期
    2.3 区域构造特征
        2.3.1 褶皱构造
        2.3.2 断裂构造
    2.4 区域矿产资源
    2.5 区域构造演化
        2.5.1 前中生代
        2.5.2 中生代
第3章 区域浅成热液-斑岩铜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
    3.1 莲花山矿田
        3.1.1 矿田地质特征
        3.1.2 矿床地质特征
    3.2 闹牛山矿田
        3.2.1 矿田地质特征
        3.2.2 矿床地质特征
    3.3 布敦化矿田
        3.3.1 矿田地质特征
        3.3.2 矿床地质特征
    3.4 小结
第4章 成矿流体特征
    4.1 分析测试方法及样品采集
        4.1.1 流体包裹体
        4.1.2 H-O同位素
        4.1.3 样品采集
    4.2 流体包裹体研究
        4.2.1 莲花山矿田
        4.2.2 闹牛山矿田
        4.2.3 布敦化矿田
    4.3 H-O同位素组成
    4.4 小结
第5章 成岩成矿时代与成矿地质体厘定
    5.1 测试样品及分析测试方法
        5.1.1 LA-ICP-MS锆石U-Pb测年
        5.1.2 辉钼矿Re-Os同位素测年样品、方法
    5.2 实验结果
        5.2.1 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
        5.2.2 辉钼矿Re-Os同位素测年结果
    5.3 成岩成矿时代与成矿地质体厘定
第6章 与成矿密切相关地质体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6.1 分析测试方法
        6.1.1 主微量元素
        6.1.2 Sr-Nd-Pb-Hf同位素
    6.2 地质、岩相学特征
    6.3 实验结果
        6.3.1 晚侏罗世次火山岩-浅成斑岩
        6.3.2 早白垩世早期次火山岩-浅成斑岩
第7章 成岩成矿地质过程与成矿模式
    7.1 岩浆起源与演化
        7.1.1 晚侏罗世
        7.1.2 早白垩世早期
    7.2 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与动力学模式
    7.3 含矿流体起源、性质与成矿物质来源
        7.3.1 含矿流体起源、性质
        7.3.2 成矿物质来源
    7.4 流体演化与成矿机理
        7.4.1 莲花山矿田
        7.4.2 闹牛山矿田
        7.4.3 布敦化矿田
    7.5 成矿模式与资源潜力分析
        7.5.1 成矿模式
        7.5.2 资源潜力分析
第8章 结论
    8.1 取得的主要成果
    8.2 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娄里金矿床成矿作用过程及找矿靶区优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区研究现状
    1.3 碱性岩型金矿床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地层特征
    2.2 构造特征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第四章 矿床成因分析
    4.1 成矿流体性质及来源分析
        4.1.1 流体包裹体分析
        4.1.1.1 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成分
        4.1.1.2 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
        4.1.1.3 包裹体盐度、密度测试
        4.1.1.4 成矿压力及深度计算
        4.1.2 成矿流体来源
    4.2 成矿物质来源示踪
        4.2.1 赋矿地层中成矿元素含量变化
        4.2.1.1 娄里矿区不同岩性的成矿元素本底
        4.2.1.2 成矿元素的变化规律
        4.2.2 稀土元素
        4.2.3 硫同位素
        4.2.4 铅同位素
        4.2.4.1 铅同位素组成
        4.2.4.2 铅同位素示踪
    4.3 金矿床年代学特征
    4.4 矿床成因
        4.4.1 矿床类型
        4.4.2 成矿模式
        4.4.2.1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成矿模式研究现状
        4.4.2.2 娄里金矿床成矿模式
第五章 成矿规律分析
    5.1 深部构造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5.2 碱性岩体及火山作用的控矿作用
    5.3 化学异常对金矿的制约作用
第六章 化学异常的圈定及分布特征
    6.1 化探异常圈定及分布特征
        6.1.1 Ba元素异常圈定
        6.1.1.1 异常下限值确定
        6.1.1.2 异常圈定及排序
        6.1.1.3 局部奇异性法Ba元素异常圈定
        6.1.2 Cu元素异常圈定
        6.1.2.1 异常下限值确定
        6.1.2.2 异常圈定及分析
        6.1.2.3 局部奇异性方法Cu元素异常圈定
        6.1.3 Au元素异常圈定
        6.1.4 Au与 Ba元素异常对应关系
    6.2 找矿靶区圈定
        6.2.1 研究区东部
        6.2.2 研究区西部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成果

(7)中亚成矿域西部巴尔喀什—准噶尔成矿带晚古生代成矿作用大爆发(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域地质概况
    1.1 中亚成矿域西部核心区成矿带划分
    1.2 巴尔喀什成矿带
    1.3 西准噶尔成矿带
    1.4 区域地壳生长
2 成矿作用与成矿时代
    2.1 斑岩型铜(钼)成矿作用
        2.1.1 科翁腊德斑岩型铜矿床
        2.1.2 阿克斗卡斑岩铜矿床
        2.1.3 博尔雷斑岩型铜钼矿床
        2.1.4 包古图斑岩型铜矿床
    2.2 矽卡岩型铜成矿作用
    2.3 云英岩-石英脉型钼钨成矿作用
    2.4 造山带型金成矿作用
    2.5 区域成矿系列与成矿作用大爆发
3 区域冷却、矿床剥露及其与走滑断裂作用的关系
    3.1 区域热演化历史
    3.2 晚古生代左行走滑断裂作用与中温冷却历史
    3.3 矿床剥露与中生代晚期右行走滑断裂作用
4 结语

(8)深部地质过程中流体作用及流体演化研究 ——以滇西新生代富碱岩浆成岩成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分析
        1.2.1 研究区地质构造背景
        1.2.2 研究区富碱岩浆成岩成矿作用研究现状
        1.2.3 地幔流体作用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1.4 论文工作量
    1.5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滇西地区成岩成矿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大地构造背景
        2.1.1 构造单元及演化
        2.1.2 主要深大断裂特征
    2.2 地球物理特征
        2.2.1 遥感地质特征
        2.2.2 地球物理异常信息
    2.3 研究区地层、岩浆岩概况
        2.3.1 区域地层概况
        2.3.2 区域岩浆岩概况
    2.4 研究区富碱火成岩及相关多金属矿床的分布特征
        2.4.1 新生代富碱火成岩的时空分布
        2.4.2 多金属矿床分布特征
    2.5 研究区典型矿床地质背景特征
        2.5.1 马厂箐矿床地质特征概述
        2.5.2 老王寨金矿地质特征概述
        2.5.3 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地质特征概述
        2.5.4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小结
    本章小结
第3章 富碱斑岩及包体岩相学研究
    3.1 典型富碱斑岩及其包体岩石特征
    3.2 主岩和包体中流体作用微观物质踪迹特征
        3.2.1 富钠微晶玻璃
        3.2.2 富铁微晶玻璃
        3.2.3 富铁熔浆包体
    3.3 典型矿床中流体作用微观物质踪迹特征
        3.3.1 马厂菁钼铜金矿床
        3.3.2 老王寨金矿床
        3.3.3 金顶铅锌矿床
    3.4 流体作用微观物质踪迹的属性分析
    本章小结
第4章 典型富碱斑岩及相关矿床地球化学
    4.1 元素地球化学
        4.1.1 主岩和包体的常量元素分析
        4.1.2 主岩和包体的稀土和微量元素分析
        4.1.3 典型矿床的稀土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
    4.2 典型岩石和矿床的同位素地球化学
        4.2.1 主岩和包体的Pb、Sr、Nd同位素特征
        4.2.2 典型矿床的Pb、Sr、Nd同位素特征
        4.2.3 典型矿床的稀有气体同位素特征
    4.3 富碱岩浆起源与地幔流体交代作用
        4.3.1 富碱岩浆源区的“部分熔融作用”
        4.3.2 富碱岩浆源区中的地幔流体交代作用
    本章小结
第5章 流体作用演化的地质年代学研究
    5.1 典型岩石和包体的锆石U-Pb定年
        5.1.1 岩石基本特征
        5.1.2 六合花岗岩包体岩相学特征
        5.1.3 样品制备、分析方法及锆石特征
        5.1.4 锆石U-Pb定年
        5.1.5 富碱岩浆成岩时代
    5.2 锆石所记录的岩浆混合作用
        5.2.1 锆石稀土特征分析
        5.2.2 岩浆氧逸度估算
        5.2.3 锆石Ti温度计
    5.3 含矿地幔流体作用时限
        5.3.1 锆石的地幔流体作用特征
        5.3.2 交代角闪石Ar-Ar定年
        5.3.3 六合岩体中石英包晶和马厂箐硅化石英的ESR定年
        5.3.4 马厂箐辉钼矿Re-Os定年
    5.4 含矿地幔流体作用及流体性质演化
        5.4.1 地幔流体作用“超前性”
        5.4.2 流体作用演化序列
    本章小结
第6章 玻璃-流体包裹体不混溶特征研究
    6.1 玻璃/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6.1.1 特殊包体岩石学特征
        6.1.2 流体包裹体显微特征
        6.1.3 玻璃包裹体特征
    6.2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6.2.1 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和盐度
        6.2.2 压力估算
    6.3 各类包晶(体)与玻璃包裹体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6.3.1 玻璃包裹体原位电子探针分析
        6.3.2 包晶(体)和主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6.4 地幔流体演化过程中的不混溶作用
        6.4.1 地幔流体运移及演化特征
        6.4.2 硅酸盐熔体-富CO_2流体不混溶作用
        6.4.3 富碱高钾硅酸盐玻璃熔体演化特征
    本章小结
第7章 深源包体的上升定位动力学机制探讨
    7.1 深源包体分布特征
    7.2 包体沉浮定位动力学机制理论基础
    7.3 理论计算结果
        7.3.1 粘度和密度
        7.3.2 包体最小沉浮半径
        7.3.3 包体沉浮速率
    7.4 包体/不混溶熔流体上升定位动力学机制分析
        7.4.1 研究区包体沉浮机制分析
        7.4.2 不混溶熔流体上升运移机制探讨
    本章小结
第8章 深部地质过程的流体作用演化
    8.1 富碱岩浆源区与地幔流体的关系
        8.1.1 富碱岩浆形成的构造动力学背景
        8.1.2 富碱岩浆源区形成机制
    8.2 成岩成矿作用和地幔流体演化
        8.2.1 成岩成矿作用与地幔流体的关系
        8.2.2 富碱岩浆运移与地幔流体演化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9)胶东中生代动力学演化及主要金属矿床成矿系列(论文提纲范文)

1区域地质背景
2胶东中生代成岩成矿动力学演化
    2. 1前人研究基础
        2. 1. 1关于胶东地区动力学演化过程
        2. 1. 2关于中生代岩浆活动构造背景
        2. 1. 3关于太平洋板块演化与胶东成岩成矿
    2. 2胶东中生代6期成岩成矿动力学演化过程
        ( 1) 陆陆碰撞造山期
        ( 2) 被动陆缘向活动陆缘转换、地壳增生期
        ( 3) 地壳增生向垮塌转换期
        ( 4) 岩石圈大规模拆沉、壳幔强烈作用期
        ( 5) 陆缘弧俯冲作用期
        ( 6) 弧后岩石圈强烈伸展期
3胶东中生代主要金属矿床成矿系列
    3. 1胶东地区中生代有色金属贵金属成矿系列研究现状
    3. 2胶东中生代贵金属有色金属成矿系列划分
        3. 2. 1印支晚期后碰撞造山背景下的与碱性花岗岩浆活动有关的稀有金属成矿系列( S1)
        3. 2. 2燕山早期被动陆缘转化为活动陆缘背景下与地壳重熔岩浆活动有关的有色金属矿成矿系列( S2)
        3. 2. 3燕山晚期洋壳俯冲挤压向伸展转换背景下与壳幔混熔岩浆活动有关的有色金属矿成矿系列( S3)
        3. 2. 3. 1斑岩-矽卡岩型铜钼铅锌多金属矿成矿亚系列( S3. 3)
        3. 2. 3. 2中低温热液脉型铜锌多金属矿成矿亚系列( S3. 4)
        3. 2. 4燕山晚期岩石圈剧烈垮塌背景下与幔源流体活动的贵金属矿成矿系列( S4)
        3. 2. 4. 1造山型金矿成矿亚系列( S4. 5)
        3. 2. 4. 2中低温热液脉型金成矿亚系列( S4. 6)
        3. 2. 5燕山晚期大陆弧背景下与壳幔混熔岩浆活动有关的有色金属矿成矿系列( S5)
        3. 2. 6燕山晚期洋中脊俯冲消亡岩石圈强烈伸展背景下与壳幔混熔岩浆活动有关的的贵金属有色金属矿成矿系列( S6)
        3. 2. 6. 1中低温热液脉型铜铅锌银金多金属矿成矿亚系列( S6. 8)
        3. 2. 6. 2 ( 类) 卡林型金矿成矿亚系列( S6. 9)
4矿床成矿规律
    4. 1时间分布规律
    4. 2空间分布规律
        4. 2. 1总体受两大类成矿系统控制,成带成片分布
        4. 2. 2大型构造控制着大型、超大型矿床
        4. 2. 3矿床分布受近EW向和NE-NNE向构造体系联合控制
        4. 2. 4矿化作用具有较明显的分带性及共生规律不同尺度上均有表现:
        4. 2. 5矿体的定位受应力引张部位控制
5找矿前景及方向
    5. 1胶东西部两条成矿带
    5. 2栖蓬福成矿区
    5. 3胶莱盆地东北缘成矿区
    5. 4牟乳成矿带
    5. 5文威成矿带
    5. 6荣成成矿区
6结论

(10)胶东中生代贵金属及有色金属矿床成矿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区范围及自然地理概况
    1.2 地质工作程度及研究现状
        1.2.1 地质工作程度
        1.2.2 研究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
    1.3 论文选题意义及依托
    1.4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完成实物工作量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及完成实物工作量
    1.5 主要研究进展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层
        2.2.1 太古宇
        2.2.2 元古宇
        2.2.3 显生宇
    2.3 区域侵入岩
        2.3.1 太古代侵入岩
        2.3.2 元古代侵入岩
        2.3.3 中生代侵入岩
    2.4 区域火山岩
    2.5 区域构造
        2.5.1 褶皱
        2.5.2 韧性剪切带
        2.5.3 脆(韧)性断裂构造
    2.6 区域地球物理
    2.7 区域地球化学
    2.8 区域莫霍面深度
    2.9 胶东中生代成岩成矿动力学演化
        2.9.1 中生代主要岩浆岩成岩构造背景
        2.9.2 太平洋板块发展与中国东部构造运动的内在联系
        2.9.3 胶东中生代成岩成矿动力学演化
    2.10 区域矿产
第3章 典型矿床特征
    3.1 造山型金矿
        3.1.1 中成矿床——以玲珑金矿床为例
        3.1.2 浅成矿床——以岔夼金锑矿为例
        3.1.3 胶东造山型金矿成矿模式
    3.2 斑岩-矽卡岩型矿床
        3.2.1 邢家山钨钼矿床
        3.2.2 香夼铅锌铜矿床
        3.2.3 冷家-南台铜钼矿床
    3.3 中低温热液脉型矿床
        3.3.1 大疃刘家铍矿床
        3.3.2 王家庄铜锌矿床
        3.3.3 胶莱盆地东北缘金矿床
        3.3.4 汤村店子铅锌银铜金多金属矿床
        3.3.5 杜家崖金矿床
第4章 区域控矿条件及成矿规律
    4.1 区域控矿条件
        4.1.1 地球动力学背景
        4.1.2 区域地球化学异常
        4.1.3 区域重力场、莫霍面特征
        4.1.4 地层条件
        4.1.5 区域花岗岩
        4.1.6 火山活动
        4.1.7 脉岩条件
        4.1.8 构造条件
    4.2 区域成矿规律
        4.2.1 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
        4.2.2 成矿带的划分
        4.2.3 成矿系列的划分
    4.3 成矿潜力及找矿方向
        4.3.1 成矿潜力分析
        4.3.2 找矿方向及方法手段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版及说明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成果
致谢

四、我国富碱火成岩及有关的大型-超大型金铜矿床成矿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有色金属矿产勘查70年进展[J]. 戴塔根,潘君庆,张德贤.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2019(09)
  • [2]大陆岩石圈伸展与斑岩铜矿成矿作用[J]. 李晓峰,华仁民,马东升,徐净,张龙,齐有强,武丽艳,朱艺婷. 岩石学报, 2019(01)
  • [3]滇西北甭哥碱性杂岩体成岩机制研究与成矿潜力分析[D]. 黄玉蓬. 成都理工大学, 2017(01)
  • [4]邯郸娄里金矿铅同位素组成及其地质意义[J]. 李玉成,赵书梅,贾立芹,王京涛,张良良,李随民.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2017(01)
  • [5]大兴安岭中东部浅成热液—斑岩铜多金属成矿系统成矿地质过程与成矿模式[D]. 古阿雷. 吉林大学, 2016(08)
  • [6]娄里金矿床成矿作用过程及找矿靶区优选[D]. 邢欢. 河北地质大学, 2016(02)
  • [7]中亚成矿域西部巴尔喀什—准噶尔成矿带晚古生代成矿作用大爆发[J]. 陈宣华,陈正乐,白彦飞,韩淑琴,丁伟翠,李江瑜,施炜,叶宝莹.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16(03)
  • [8]深部地质过程中流体作用及流体演化研究 ——以滇西新生代富碱岩浆成岩成矿为例[D]. 楚亚婷. 成都理工大学, 2016(05)
  • [9]胶东中生代动力学演化及主要金属矿床成矿系列[J]. 丁正江,孙丰月,刘福来,刘建辉,彭齐鸣,纪攀,李碧乐,张丕建. 岩石学报, 2015(10)
  • [10]胶东中生代贵金属及有色金属矿床成矿规律研究[D]. 丁正江. 吉林大学, 2014(10)

标签:;  ;  ;  ;  ;  

中国富碱火成岩及相关大型、超大型金铜矿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