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唱在视唱和阅读乐谱中的作用及潜在意义

微唱在视唱和阅读乐谱中的作用及潜在意义

一、微声唱法在视唱读谱中的作用与潜在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张艳林[1](2021)在《李双江歌唱艺术研究》文中提出李双江是中国声乐“美声民族化”实践探索中的一个代表,他的演唱以西洋“美声唱法”为基础,继承中国传统唱法中的润腔手法,秉承“情”“声”“字”“趣”“味”的歌唱要诀,构建了丰富的“歌唱意象”,形成了“中西结合”的独特唱法,在一段时期内影响了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中西声乐的历史文化为其产生提供了文化“土壤”,“气、声、乐、意之和”是其技术特征。其歌唱的语言表达、润腔处理和情感表现体现其浓郁的民族化特征,其“三位一体”的“姿态”表演、二度创作手法以及听众的“期待视野”等内容反映出其独特的审美接受特点,演唱中的“歌唱意象”的创造和运用表现出其独创的美学特征。李双江歌唱艺术,从中国戏曲、民歌和书法艺术中吸取艺术精华,其少年的励志、青年的学习、中年的实践构成了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真”与“和”并存于其歌唱艺术之中,其“真”大于“和”,“真、善、美”结合,构建了歌唱的“自由”之境。

崔帅[2](2020)在《普通高中合唱教学的探究与实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为笔者针对普通高中在合唱教学上的一些体会,以及对在普通高中合唱团训练教学方法上的探究和实施。笔者在考入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之前,曾有过四年的天津科技大学学生合唱团指导教师的实践教学经历,期间带领该学生合唱团多次参加国家级、省市级比赛和演出,参与多届天津市学校文艺展演和天津市学生合唱节,了解到了大中小学的学生合唱团的建设程度和演唱水平,在2018年7月带团于北京参加了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合唱节,同时见证了目前我国的一些普通高中学生合唱团现有的水平。因此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以及本团演唱了大量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合唱作品,以及学生在学习和演绎作品中的演唱能力上总结出的一些问题:学生在演唱作品时学生缺乏对气息、声音力度的支持与掌控,对声部间循环呼吸的技巧运用掌握的不够好,例如在作品中要轻处理或强处理的地方,呈现出的效果不是很恰当;在作品中需要延长多小节时值的乐句的地方,会出现气不够而造成的声音演唱效果断裂或声部间的不融洽。同时合唱队员无控制的演唱作品无疑是一个弊病。合唱教学作为学校音乐教育的分支,在我国学校美育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合唱教学的开展以教会学生如何提高艺术文化素养,和谐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提升意志品质为目的。学生在合唱学习中学会用艺术指导生活,从生活中品味艺术之美。对于普通高中学生进行合唱教育与对学生进行职业的音乐教育,两者的培养和教育意义不同,但这并不是否定了非音乐专业学生组成的学生合唱团的训练就不是以一种专业化的音乐教育的水准去培养,因为我认为要想达到最终培养学生的目的,就必须拿出最高水准来定位艺术。让学生在高水平的实践学习中获取艺术之美,因此普通高中学生合唱团的训练就需要更为科学先进的方法来指导教学。本文主要从四部分对普通高中合唱教学实施进行探究,第一,国内外学校合唱教育的开展实施情况综述;第二,通过对教学主体对象分析,合唱教学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影响,高中学生合唱团训练时常见的问题与解决方法等方面对普通高中合唱教学作以探究;第三,在合唱作品的选择和用声、合唱作品演绎状态中的“均衡”与“统一”、合唱作品二度创作等方面对普通高中合唱教学的实施进行主要分析;第四,在声乐演唱方面分别在声音的把握与声部的相对平衡、演唱中轻声高位的音色要求、以及对变声期男生的认识等方面探讨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笔者力求能通过该研究对普通高中的合唱教学有更好的贡献。

线颖莹[3](2020)在《中国古诗词歌曲演唱音色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音色,是声音四要素之一,与其他三要素即长短、高低、强弱相比具有多维性,它涉及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是人们对于声音的一种通感。音色在客观上具有物理性,同时还具有生理性、心理性及文化性。演唱音色在我国传统唱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有时一种音色就代表着一个角色或者行当,并充分显现出这个角色或行当的个性和特征。演唱者的音色除了其自身的嗓音自然音色之外,还有一部分“可调控”的音色,这与演唱技术、语言发音、审美追求等密切相关。因此,在演唱中,音色的追求与表现除了与演唱技巧有关之外,还与演唱者的观念、审美、文化、心理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观”的本义是对事物的态度和看法,是一种由此及彼的本质之见。在我国古代,观作为一种审美方式,出现在多门艺术中,如文学中的“观文以知情”、绘画中的“观画畅神”等。本研究中的“音色观”是一个复合词,是由“音色”和“观”两个词合成而来。首先,声音是听觉的艺术,而色是色彩,属视觉艺术,用色来形容音,音的色,已经是发生了联觉想象;其次,观是看,正因为音的色可“观”,音才可以通过其“色”来观,音色才有“观”,这便使音色观这一复合词得以成立。所以,音色观,即是对音色的审美观照,从审美的视角研究演唱中的音色。本研究以中国古诗词歌曲为研究对象,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演唱音色观。绪论部分,从研究缘起、“中国古诗词歌曲”界说、研究现状、研究问题与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及研究创新点等六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章,主要使用文献研究法对音色观的相关理论进行阐释,提出了“‘八音’——音色分类之滥觞”、“‘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人声为贵’之音色比较”、“‘近人声’——乐器音色发展之动力”等三种我国传统音色观。并且基于对我国传统演唱理论的梳理,总结出“声音圆转‘如贯珠’”、“声音色泽‘清且润’”、“声音响亮‘曲之本’”等演唱音色理论,并由此提出古诗词歌曲“圆”、“润”、“亮”三种演唱音色观。第二、三、四章分别是对中国古诗词歌曲圆之演唱音色观、润之演唱音色观、亮之演唱音色观进行论述。对于演唱音色观的研究主要是由主观描述与客观测量组成。所以,每一章的内容都由三节构成:第一节,对“圆、润、亮”三种演唱音色进行阐述,包括字源意义上的“圆、润、亮”、“圆、润、亮”三种音色的听觉特点及其演唱要求;第二节,是运用Vmus、Matlab、Python等软件对当代歌唱家演唱的中国古诗词歌曲音响样本进行测量,获得波形图、频谱图,进而分析,得出的结论为客观测量与主观描述相符合;第三节,阐述了“圆、润、亮”三种音色观对演唱实践的指导,即圆音色观指导下的“吐字清圆、行腔圆活”,润音色观指导下的“语音音色之润、演唱音色之润”,亮音色观指导下的“明亮柔美、清亮柔和”的演唱音色实践。第五章论述了不同的演唱音色观是由于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所决定的。而民族文化心理又是在民族、审美、心理、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圆”观是由中华民族“尚圆”之民族心理所决定、“润”观是由中华民族“尚润”之审美文化所滋润,“亮”观是被中华民族“尚亮”之审美心理所影响。“尚圆”之民族心理与中国人的情感趣味相吻合;“尚润”之审美文化与中华民族的语言音韵、表现神韵相符合;“尚亮”之审美心理又与中国人的审美经验、期望与态度相契合。结论部分论述了演唱音色作为一种表现符号,它是主体审美意识的表现。作为符号的演唱音色鲜明地表达了某种唱法、风格或体系的音乐特征及艺术个性。演唱音色观来源于演唱音色实践,同时又总是指导着演唱音色实践。“圆”音色、“润”音色、“亮”音色作为音响的现实存在,属客体,“圆”音色观、“润”音色观、“亮”音色观作为人的观念存在,与主体相关,每“观”的论述都是由形而下的音色描述至形而上的意义陈述,以今观古、以古明今。

蔡娟[4](2020)在《建国后十七年视唱教材的本土化研究 ——以马思聪、马革顺、胡江非视唱教材为例》文中认为建国后十七年,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样的,中国的音乐文化也从“以西为主”的模仿阶段渐渐转向于中国国内一众音乐家努力追求自我个性、追求中国传统音乐文化革新的“以中为主”的大胆创作阶段。如何既能革新本土音乐文化,又能在西方列强环伺的社会环境中不至于被西方文化牵着鼻子走,还能不丢掉自己的传统,并挖掘传统音乐文化魅力,这是一众中国音乐家在建国后十七年所致力研究并且一直延续至今的难题。本文以建国后十七年的视唱教材本土化研究为切入点,以三位音乐教育家:马思聪、马革顺、胡江非为主要研究人物,以他们三人的三本视唱教材《视唱练习》、《单声部视唱练习》、《儿童视唱初步》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老一辈音乐家在建国后十七年视唱教材的编写创作本土化上所做的努力和贡献。本文第一章以社会人类学、哲学、传播学、音乐学四个大学科有关本土化的论述为理论基点,在梳理“本土化”这一核心概念的同时,提炼出本土化研究的三个纬度“理念、方法和内容”,推导出视唱教材小学科本土化“理念、方法和内容”的评价框架,并简要介绍了建国后十七年我国的音乐文化环境,对建国后十七年我国出版的东西方视唱教材做了较详细梳理;第二章对马思聪、马革顺、胡江非三人生平、包含本土化元素的作品、音乐本土化思想做了简述,进一步以第一章推导出来的“视唱教材理念、方法本土化的分析框架”为理论基础,对三人的三本视唱教材进行了“理念、方法”的本土化研究;第三章主要是视唱教材内容的本土化研究。首先对三本视唱教材内容从谱号、调号、拍号、节奏等方面做了详细分析,而后同样以第一章已经形成的“视唱教材内容本土化的分析框架”为理论基础,对三本视唱教材进一步做了内容本土化的研究,其中辅以大量的表格和谱例;第四章回到现在,精选了现当代六部经典的视唱教材,利用“视唱教材理念、方法、内容的分析框架”评析其优点和不足,并进行反思,而后借鉴建国后十七年视唱教材本土化探索的成功经验来促进我国现当代本土化视唱教材的编创,最终提升理论高度,提出了现代视唱教材编创必须融全球化、本土化、现代化三化于一体的编创思想。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本土化“理念、方法、内容”的分析框架的成功推导;二是对建国后十七年视唱教材所做的断代史研究;三是对胡江非个人的挖掘与发现;四是对马思聪《视唱练习》、马革顺《单声部视唱练习》、胡江非《儿童视唱初步》的曲式分析等其他方面所做的研究。

黄若然[5](2020)在《中国民间音乐故事的类型分析与文化透视》文中研究指明文学和音乐自古互渗,民间音乐故事是一条贯连两者的重要通道。作为以音乐事象为主题的散文体叙事作品,它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民众当中广泛流传。目前我国的音乐文学研究尚需拓展,民间叙事中的音乐内容尤待垦拾。本文通过整理“十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省卷本所收录的民间音乐故事,辅以部分县卷本、各类民间文学选集和古籍文献,结合问卷调查、个人访谈和田野调查,力图以故事类型及其结构的研究作为文化透视的基础,对中国民间音乐故事进行内部文本和外部语境的综合探讨。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从两千余篇音乐故事中按重复情节序列抽取出212个类型,主类含“音乐创制类”“音乐传承类”“音乐表演类”“音乐风俗类”共四种,下设20个系列,分为199个主型和13个亚型。在212个类型中有60个复合类型以因果、并列、条件、转折、递进的逻辑关系而产生顺序连缀、乱序连缀、叠缀或混合连缀的样态。音乐故事和宝物、禁忌、机智人物等其他主题故事的交集形成了叙事母题的异类互融,显出音乐故事的兼容性和独特性。各个故事类型可按故事功能、行动元和符号矩阵析出三重结构,展现出民间音乐故事的本质内涵——音乐是通向新生活的舟楫。由此可导出后四章的研究方向,包括故事的文化意蕴、构建机制和当代应用。第二章,探讨民间音乐故事中的音乐观念,包含音乐认知、音乐审美、音乐伦理和音乐信仰。首先,民众的乐感基于时空形式和想象力,以有限的数字探求音乐的无限,并借助五感的联觉达到听觉与视、味、嗅、触觉的融通。其次,音乐生成了合于人“心”的自然之“象”,依靠“感官宣泄”“超越功利”和“悬置雅俗”的审美体验得以与音声相区别,并通过“疯癫”“知音”和“热闹”回旋出主体间的情感共鸣。再次,音乐沟通的过程中应当尽量发出乐音且避免噪音,这一义务惠及了目的性的欲望和功利,从自发和自觉进往无限的自由追求。最后,音乐作为巫术的媒介,以“乐风孕世”“音乐通天”和“乐人升仙”的途径从信仰载体上升至信仰对象。该章在分析民众音乐观点之余,也隐证着第一章的结论,即音乐是助人从物质到情感、从个体到社会、从功利到义务、从生存到道德过渡的一条舟楫。第三章,阐释民间音乐故事中的主题文化,基于音乐创制、音乐传承、音乐表演和音乐风俗这四大类故事探讨相关活动的运作秩序及意义。从农耕到游牧的创制环境、从帝王到平民的创制人物、从物质到精神的动机,各种多维的创制条件归于民众对音乐的融通性共赏。传承作为一种再创造需遵循社会秩序,这既影响了行业秩序中相互转化的师徒之“义”和同行之“利”,也对表演方式的革新产生促进或制约作用。音乐的传统生成于现场表演的过程中,乐人和听众凭借情感互动而体会音乐之“美”,由彼此会意而敞开关系之“真”,且以情补技地收获现实之“善”。音乐表演既助益也遵循着各地的风俗活动,音乐的异能感为音乐仪式、音乐行规和音乐禁忌平添了权威的力量并强化认同。该章从民间文本剖析我国音乐文化,体现出民众渴望搭乘音乐之舟以通往理想的生活。第四章,分析民间音乐故事的构建机制。在时间和空间、群体和个体、本土和他者的关系中,历史、地域、族群和口承主体是四项主导性的文本生成要素。首先,个人讲述的故事需要与时代或人物的特征相符合,而不同时期的民众对乐人存有主观认知,所以口头叙事、文人书写和史家记录共同构建出层累性的互文记忆。其次,民间音乐故事类型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中、华东、华南、西北、西南共七大圈层,每一类型在不同地区弥散出异文,而文本内部衍生出有别于真实地域情貌的本土想象,展现了空间区隔和地方认同对故事文本的影响。再次,民间音乐故事的地域性伴随着族群性,演化出以英雄制乐为代表的叙事情节,体现着主观塑形的族群记忆。最后,以“唱歌的心”型故事的25篇异文为例,讲述者的性别、阅历和所处环境使口承主体对同类故事进行各异的陈述。音乐故事作为目的由客观素材和主体意识合力铺陈,这解答了第一章引出的问题“民间音乐故事从何而来”。第五章,考察民间音乐故事在城市建设、乐曲创作、义务教育、行业信仰四个层面的实践应用。首先,湖北汉阳区和蔡甸区将“知音”故事打造为城市名片,依托于当地景观记忆而分据市场,促进了民众对知音文化的认知,但制衡关系束缚了双方的发展前景,而突破掣肘且维护稳定的合理方式是共建记忆。其次,童年记忆和故里情怀被谱写出乡愁音乐,齐·宝力高的马头琴曲《苏和的白马》表达了对草原家国的乡愁,在寓教于乐的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传说的扩展和再造。再次,《伯牙鼓琴》和《月光曲》进入部编版小学课文,通过文本探源以及对安徽宿州瓦坊乡中心学校的问卷调查,可知两篇课文具有通识和伦理两方面的教育意义。最后,音乐产业离不开行业信仰,田公元帅是戏曲界的通行神只,它在闽西一带粘附于口头传说、田公堂庙宇和田公戏偶的互动关系中,衍生出整顿行业秩序和保障艺人权益的戏班组织田公会,至今仍对当地不同唱腔的傀儡戏艺人具有精神规束和交流维系的双重效力。音乐故事作为手段以文化和产业相结合的方式推动了社会的良性发展,这解答了第一章引出的问题“民间音乐故事通往何方”。综上所述,民间音乐故事在文本的内外都表现为一条通向彼岸的舟楫,显示出故事主人公以及现实中的讲述者和听众对于和谐生活的追求。关于音乐故事的各个类型、异文和主题文化均可供深入剖析,而民间故事的涉乐母题也待于搜集补阙。本文仅从故事的类型结构、音乐观念、文化意蕴、构建机制和当代实践这五个方面大致探讨民间音乐故事对于民众生活的意义,为民间故事学和民族音乐学拓宽研究视野并提供相关例证,以此助力于凿通文学研究和音乐学之间的学科壁垒,推进两门学科的交汇繁荣。

张圆芳[6](2019)在《小学音乐素养培育中多声部训练的实践探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中,就总目标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强调:注重启发学生学会感受音乐整体性,多样化教材中曲谱的体裁、形式,把乐器演奏在课堂中得以充分发挥以此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再次创造,使学生能够主动喜爱音乐、感受音乐艺术魅力。当下,很多家庭中独生子女的比重居多,独生子女因受环境影响绝大多数会出现合作意识淡薄的现象,而多声部训练的核心就是要求通过团员间的协作达到声音的统一,通过在课程中多声部的听觉、节奏、声乐、器乐等综合训练,用这样综合性的训练方式使学生掌握在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音乐模式中更好的提高自身音乐素养。教师在进行多声部训练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将多声部教学思路应用在听、唱、奏、创这几个环节,有利于提高学生协作能力、创编能力,增强多声部的音乐思维能力,从而更好的提高学生音乐素养,开阔学生审美视野。因此,依据当前我国2011版教学目标,并结合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现状,适实在学校开展系统性、科学性的多声部教学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艺术形式中音乐是最具实践性的,我们听到的音乐在前期是由作曲家在乐谱上用一个个音符记录下来的,我们听到的音乐是将乐谱中的音符通过唱、奏等综合的表演展现出来的,所以表现音乐最重要的是要实践。因此在实际的多声部合唱教学操作中,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实践环节,而听、唱、奏、创这些教学环节将是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最基本的途径之一,它对丰富学生音乐素养,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通过文献法、调查法和实验研究法对在小学音乐素养培育中多声部训练教学应用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与研究,以此为基础继续进行论述了在小学音乐素养培育中多声部训练的实践探究的实际应用,并通过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来了解音乐素养培育中多声部训练的现状,发现在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论文主要分为四大章节。第一章,主要论述新课标下音乐素养和多声部的相关概念,进一步论述多声部训练的教学设定。第二章,论述小学音乐素养培育中多声部训练的现状,为能够进一步因材施教做详细分析。第三章,论文的核心章节,主要论述了小学生音乐素养培育中多声部训练的具体实践。第四章,论述了小学音乐素养培育中多声部训练的结论。论文围绕多声部训练在培育小学音乐素养中起到的作用进行了一系列的阐述,其中有理论的支撑,也有实际的教学运用,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通过深入调研小学音乐教育现状,梳理总结小学多声部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剖析问题产生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为培育小学生音乐素养中多声部训练探寻更有益的教学方式方法。

孟卓[7](2018)在《中国艺术歌曲演唱思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艺术歌曲是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艺术歌曲演唱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身的演唱方式和思维特征。本文以中国艺术歌曲演唱为研究对象,对中国艺术歌曲演唱的民族性、艺术性及多声性思维进行了深入探讨。论文主要运用思辨研究方法和解释研究方法,对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历程、概念界定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和学理分析,深入阐释了中国艺术歌曲演唱的思维特征,以期为中国艺术歌曲演唱的理论建设做出具有启迪性的探索。本文具体章节如下:第一部分为绪论第一章:艺术歌曲的历史溯源追溯艺术歌曲起源,是廓清艺术歌曲演唱思维形成的重要基础,也是界定艺术歌曲的必要前提。基于此,本章对艺术歌曲的起源进行了历史性概述,对德奥、法国、俄罗斯、意大利等国的艺术歌曲发展进行了认真梳理。同时,对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释。在此基础上,本文对中国艺术歌曲的概念进行了尝试性的界定,指明了中国艺术歌曲演唱的发展规律,为揭示中国艺术歌曲演唱多元思维理念的形成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研究基础。第二章:演唱思维的理论阐释本章着重对演唱思维进行了综合性的理论阐释。其一,从思维的理论视域入手,就其概念及其发展展开了深入探讨,并从哲学、心理学、艺术学的视角阐述了思维的方式和特征。其二,对演唱思维的理论范畴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演唱思维的理论阐释,探析其所赖以依存的思维方式,进一步明晰演唱思维所具有的单一性、综合性和秩序性的基本特点。其三,从理论依据、思维理念、思维实践等不同角度,对演唱思维的形成进行了理论阐释,为进一步完善中国艺术歌曲演唱理论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中国艺术歌曲演唱民族性思维的辨析本章通过对民族性思维概念、特点的分析,系统阐发了中国艺术歌曲一度创作和二度创作的民族性思维特征,深入的探讨了民族性思维在中国艺术歌曲演唱实践中的运用。结合经典作品分析,通过对中国艺术歌曲的歌词、曲调、伴奏、意境等方面的分析,充分论证了中国艺术歌曲在演唱方法、演唱规律和演唱风格中所呈现的民族性思维。第四章:中国艺术歌曲演唱艺术性思维的功能价值艺术性思维是中国艺术歌曲演唱的关键所在。本章主要对中国艺术歌曲演唱的艺术性思维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通过对欧洲和中国艺术思维概念的解读,进一步阐明了艺术思维和艺术性思维的关系,为艺术性思维理论的确立和推演提供了依据。结合典型作品分析,对中国艺术歌曲演唱艺术性思维的审美表达和价值体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第五章:中国艺术歌曲演唱多声性思维的实践阐释多声性思维是中国艺术歌曲演唱得以升华的思维方式。本章主要对中国艺术歌曲演唱的多声性思维进行了探讨。通过对欧洲音乐多声性思维发展脉络着手,对音乐领域中多声性的不同解释进行了阐述,并对中国多声性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理论分析。文中结合具体作品,以多声性视角对中国艺术歌曲旋律、节拍、调性、和声等进行了阐释,并对中国艺术歌曲演唱多声性思维在演唱方法、演唱音色和演唱形式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实践性的探讨。

包耘赫[8](2018)在《《交响》办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学报作为一所高校的学术窗口,忠实地记录和反映了各高校在学术上的成就与积累。《交响》作为西安音乐学院的学报,以弘扬和发展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为己任,在几十年的办刊过程中大量地追踪与发表了相关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并由此形成了自己的办刊风格。根据不同时期主编的变化,其办刊方针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到“放眼世界”,《交响》一直都在与时俱进。目前国内关于西安音乐学院学报《交响》的研究并不多,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交响》的历史渊源、引文分析和音乐美学等方面,本文从音乐编辑学角度出发对《交响》142期实体刊物进行的整体性研究,因此本论题具有写作空间和价值。从1982年创刊传承至今,在《交响》三十余年的办刊历程中,逐渐沉淀出以深入挖掘、传承陕西地方和西北区域音乐文化传统为立足点,积极追踪音乐学术热点,热情关注音乐教育和实践成果,努力培养学术新人的办刊特点,在不同的办刊时期都编发有享誉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无论对内对外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音乐学术界认同度较高的理论期刊。各个时期历任主编都在工作中强调“学报是学校学术窗口”的作用,从研究栏目的设计,到学术活动的跟踪,从教师成果的及时发布,到学生习作的精心修改和编发,无不看重本校这片学术园地的生态维护和果实凝结。为此,在几十年来西安音乐学院学科专业建设中形成的标志性成果中,诸如西安鼓乐研究、长安乐派研究、秦派民乐研究、陕西作曲家创作群体研究、陕北音乐文化研究、陕西地方戏曲研究等不同领域,都浸透有学报《交响》的影子,甚至有些理论概念、观念的沉淀、形成与发扬都离不开《交响》的助推作用。同时《交响》也为学校的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的学术生态网,学校师生可以通过学报了解并学习到一些音乐资讯和理论知识,可以从学报中找到补充自身认识与研究的切入点,学报为他们提供了文献资料,学报给很多人的创作、研究开启了思路,《交响》真正成为了多向交流、全方位覆盖的思想与理论碰撞平台。

仵兴旺[9](2018)在《音乐艺考生视唱练耳教学实践与研究》文中指出“音乐艺考生”是指在高中阶段进行较系统的专业音乐学习,并主要以“声乐与器乐”两大类为主的群体。视唱练耳以培养学生的音准、节奏感和音乐感为目的,为学生学习声乐、器乐与音乐理论打好基础。视唱是视谱即唱,是按乐谱的曲调高低、长短、强弱、速度和乐曲基本情绪等方面的要求进行准确演唱的能力;练耳是指培养对音乐的听辨能力和记忆能力,丰富和提高内心听觉,加深对乐谱的理解能力和音乐效果的想象能力。在音乐艺考中,视唱主要考查考生的读谱能力,要求考生在视唱时能够较好地控制音乐中的音准、节奏、力度、速度等要素,并辅以适当的音乐处理;练耳主要考查考生在音高、节奏、旋律、和声等方面的听辨能力和记谱能力。作为音乐艺考生学习音乐的必修课程,不仅影响着考生的艺考成绩,而且影响着考生未来专业音乐学习的能力。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其视唱练耳成绩以及相关能力,是进行高考视唱练耳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本文首先通过对国内视唱练耳课程教学的文献进行查阅分析,将有关音乐艺考生视唱练耳教学的文献进行对比总结;其次将艺考生视唱练耳教学的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特性进行分析,并以此作为本课题《音乐艺考生视唱练耳教学实践研究》的首要理论依据,进而明确考生的视唱练耳教学的直接性目的是什么?间接性目的是什么?再次通过综述视唱练耳教学与音乐认知心理学的关系,从音乐认知心理学的角度下对音乐艺考生视唱练耳教学的一些具体教学方法进行分析,总结为什么某种教学环节要采用某种方法进行?对其视唱练耳的具体教学步骤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依据某些省联考与某些院校校考的考试大纲内容,以及分析在音乐艺考阶段国内普遍运用的视唱练耳教学教材。与此相应,将音乐高考阶段的视唱练耳课程中的音程、和弦、旋律等构成元素具体教学方法进行梳理剖析,并通过笔者近几年对音乐艺考生视唱练耳课程教学实践探索的总结,提出一些较适用于大多数艺考生视唱练耳课程学习行之有效的方法;进一步对现阶段音乐艺考视唱练耳教学实践工作的不足与改进之处给出相关建议与相关策略。

曾宪林[10](2017)在《两岸文化生态中的南音散曲传承比较与思考 ——以马香锻和蔡小月的曲唱艺术为例》文中指出本文以流传于海峡两岸的南音散曲为研究对象,运用跨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将南音作为音乐“物种”,剖析两岸文化生态中散曲传承的繁盛表征与局限性;以两岸代表性曲唱家马香缎与蔡小月的曲唱艺术为流派标本,比较并讨论导致两岸南音曲唱艺术差异之根源,提出误识理论[1],认为南音作为音乐的“物种”属性是产生两岸曲唱艺术及其传统价值观误识的重要原因,对南音散曲艺术传统价值观的误识是引发南音散曲传承局限性的根源,进而思考化解误识引发的南音散曲传承局限性的对策。本文认为,传承为了发展,发展必须传承。当今,社会面临大转折的时代,更应当关注传承保护,以利于构筑更加坚实的发展基础。本文共六章,内容分别如下:第一章两岸文化生态及南音物种传承的繁盛表征比较,第二章南音文化生态中核心系统之散曲传承局限性。第三章两岸文化生态中南音散曲传承大陆标本——马香缎的曲唱艺术,第四章两岸文化生态中南音散曲传承台湾标本——蔡小月的曲唱艺术,第五章文化隔离语境下的两岸南音散曲标本比较——马香缎与蔡小月的曲唱艺术比较,第六章两岸文化生态中南音散曲传承局限性成因及其对策思考。本文旨在通过揭示掩盖在两岸南音文化生态旺盛语境下的散曲传承局限性,试图以50年代-80年代的两岸代表性曲唱家马香缎与蔡小月的曲唱艺术为标本,提供散曲传承的流派范式,讨论散曲艺术传统是南音作为音乐的“物种”表征,为化解两岸文化隔离与误识引发的散曲传承局限性提供对策,为化解当下南音散曲艺术传承与南音现代化发展之间的矛盾提供思路,以期对我国非遗后的传统音乐文化保护有所启示。

二、微声唱法在视唱读谱中的作用与潜在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微声唱法在视唱读谱中的作用与潜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李双江歌唱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综述
    三、几对概念
    四、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歌唱艺术的文化背景
    第一节 “美声唱法”的史学考查
        一、产生与确立
        二、发展与繁盛
        三、分流与多元
    第二节 民族唱法的历史背景
        一、积累与沉淀
        二、传播与推进
        三、土洋之争
        四、中西结合
    第三节 “美声民族化”的艺术历程
        一、歌唱定位
        二、根植于传统
        三、军旅实践
        四、历史贡献
    小结
第二章 歌唱的技法特征
    第一节 呼吸技法
        一、“美声”呼吸理论
        二、李双江的呼吸理论
        三、歌唱呼吸的再认识
    第二节 共鸣技法
        一、“美声”歌唱的共鸣理论
        二、李双江的共鸣理论
        三、共鸣方法的再认识
    第三节 “哼鸣”训练
        一、“哼鸣”唱法
        二、“哼鸣”练习
        三、“哼鸣”唱高音
    第四节 歌唱之“三和”
        一、气与声和
        二、声与乐和
        三、乐与意和
    小结
第三章 歌唱的民族化方式
    第一节 语言表达
        一、横韵竖唱、宽韵窄唱
        二、后韵前唱、窄韵宽唱
        三、前韵后唱、竖韵横唱
        四、其他方法
    第二节 韵味呈现
        一、装饰音润腔
        二、速度与力度变化
        三、断音与音色之韵
        四、特殊的韵味
    第三节 情感表达
        一、构建歌唱情境
        二、提升歌曲内涵
        三、传达民族情感
    小结
第四章 歌唱的审美接受
    第一节 感官享受
        一、动作手势
        二、身形表演
        三、歌唱表情
        四、三位一体
        五、高音演唱
    第二节 句法享受
        一、速度偏离
        二、力度偏离
        三、换气与顿挫
        四、个案分析
    第三节 听众的想象性
        一、自由想象
        二、模拟联想
        三、通感联想
        四、情境联想
    第四节 期待视野
        一、概念的界定
        二、合法偏见
        三、视界融合
        四、效果历史
    小结
第五章 歌唱的创造性特征
    第一节 歌唱想象力
        一、生活体验
        二、歌唱联想
        三、审美意象
    第二节 独创性
        一、运腔方式
        二、情感表现
        三、意象表达
    第三节 歌唱自由
        一、真善美
        二、诗性的歌唱自由
        三、文化内涵
    小结
结语
附录1 李双江大事记
附录2:李双江歌唱艺术教学常用语汇集
附录3:李双江演唱的歌曲目录
附录4-1:民族声乐润腔技法符号表格1
附录4-2:民族声乐润腔技法符号表格2
附录4-3:民族声乐润腔手法符号表格3
附录4-4:民族声乐润腔手法符号表格4
附录4-5:民族声乐润腔手法符号表格5
附录5:普通话声、韵母四呼配合简表
附录6:普通话声韵母音节配合表格
附录7:汉语普通话辅音成阻、除阻情况表
附录8:汉语普通话十三辙行腔与收音表
附录9:歌唱语言分类表
附录10:歌唱语言一般规律表
附录11:汉语十三辙咬字收音舌位图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2)普通高中合唱教学的探究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研究的目的
        2、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2、问卷调查法
        3、实践观察法
    (四)国内外学校合唱教学现状分析
        1、美国学校合唱教学的开展
        2、匈牙利学校合唱教学的开展
        3、日本学校合唱教学的开展
        4、我国学校合唱教学的开展
二、普通高中合唱教学的探究
    (一)合唱教学的主体对象分析(以北京市潞河中学为例)
    (二)合唱教学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重要影响
    (三)探索高中学生合唱团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法
三、普通高中合唱教学的实施
    (一)合唱作品的选择与诠释
        1、合唱作品的选择
        2、不同风格合唱作品的用声训练
        3、合唱作品演绎状态中的“平衡”与“统一”
        4、合唱作品二度创作能力的培养
    (二)声乐演唱技能教学实施
        1、声音的把握与声部的相对平衡
        2、轻声高位的音色训练
        3、认识及训练变声期男生
    (三)合唱教学中柯达伊教学法的运用
    (四)舞台演出或参赛实践的训练
四、关于普通高中合唱教学的反思与创建
    (一)教学反思
    (二)教学创建
五、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中国古诗词歌曲演唱音色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缘起
    二、 “中国古诗词歌曲”界说
        (一) “古诗词歌曲”之历史发展梗概
        (二) “古诗词歌曲”之词
        (三) “古诗词歌曲”之曲
    三、 研究现状
        (一) 着作
        (二) 学位论文
        (三) 期刊论文
    四、 研究问题与意义
        (一) 研究问题
        (二) 研究意义
    五、 研究思路与方法
    六、 研究创新点
        (一) 立意新
        (二) 方法新
第一章 音色观理论之阐释
    第一节 音色概述
        一、 音色、音品及音质
        二、 音色的本质
        三、 人声音色与乐器音色
        四、 音色的主观性——通感的可行性
        五、 音色的客观性——频谱的可视化
    第二节 音色观释义
        一、 “观”之涵义
        二、 “观”是我国传统的审美方式
        三、 “观”与“审美”的意义重叠
        四、 音色观即音色审美
    第三节 我国传统音色观溯源
        一、 “八音”——音色分类之滥觞
        二、 “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人声为贵”之音色比较
        三、 “近人声”——乐器音色发展之动力
    第四节 我国传统演唱音色观理论
        一、 声音圆转“如贯珠”
        二、 声音色泽“清且润”
        三、 声音响亮“曲之本”
        四、 “圆、润、亮”——古诗词歌曲演唱之音色审美
第二章 圆之演唱音色观
    第一节 古诗词歌曲演唱音色之“圆”
        一、 字源意义上的“圆”
        二、 歌声清圆、运腔圆转——“圆”音色之听觉特点
        三、 字正腔圆——“圆”音色之演唱要求
    第二节 “圆”音色之频谱特征
        一、 共振峰密集均匀
        二、 “圆”音色在频谱图上的呈现
    第三节 古诗词歌曲“圆”音色观之演唱实践
        一、 吐字清圆
        二、 行腔圆活
第三章 润之演唱音色观
    第一节 古诗词歌曲演唱音色之“润”
        一、 字源意义上的“润”
        二、 纯净润泽、温润如玉——“润”音色之听觉特点
        三、 “多吟少唱”——“润”音色之演唱要求
    第二节 “润”音色之频谱特征
        一、 IOI偏离度曲线
        二、 “润”音色在波形频谱图上的呈现
    第三节 古诗词歌曲“润”音色观之演唱实践
        一、 语音音色之“润”
        二、 演唱音色之“润”
第四章 亮之演唱音色观
    第一节 古诗词歌曲演唱音色之“亮”
        一、 字源意义上的“亮”
        二、 尚亮忌涩、清越寥亮——“亮”音色之听觉特点
        三、 “字字响亮”——“亮”音色之演唱要求
    第二节 “亮”音色之频谱特征
        一、 高频泛音的多少与音色的明亮度呈正相关
        二、 波形图上“明亮-暗淡”音色的呈现
    第三节 古诗词歌曲“亮”音色观之演唱实践
        一、 明亮柔美
        二、 清亮柔和
第五章 “圆、润、亮”音色观之深层民族文化心理
    第一节 中国人“尚圆”之民族心理
        一、 音色审美中民族心理的历史积淀
        二、 音色审美感知能力的形成
        三、 “尚圆”民族心理之原因
        四、 “情”——圆之演唱音色观之情感趣味
    第二节 中国人“尚润”之审美文化
        一、 形象作为审美文化之研究范畴
        二、 审美的文化性决定了声乐表演的个性特征
        三、 “韵”——润之演唱音色观的音韵神韵
    第三节 中国人“尚亮”之审美心理
        一、 偏高频的心理倾向
        二、 偏清亮的审美期望
        三、 “亮”的“原型”的积淀
结论
    一、 音色作为一种表现符号
    二、 音色观作为演唱的审美依据
参考文献
后记

(4)建国后十七年视唱教材的本土化研究 ——以马思聪、马革顺、胡江非视唱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对象与问题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问题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四、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五、研究方法
        (一) 文献分析法
        (二) 访谈法
        (三) 量化分析法
第一章 概念、背景与理论分析框架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建国后十七年”
        二、“本土化”的学科内涵
    第二节 理论分析框架:“本土化”的语用
        一、“本土化”的理念、内容与方法
        二、四大学科“本土化”的具体维度
        三、视唱教材“本土化”的理论分析框架
    第三节 建国后十七年视唱教材“本土化”发展概况
        一、建国后十七年民族音乐发展及理论着作
        二、建国后十七年西方音乐的传入与理论着作
    第四节 建国后十七年视唱教材的整体出版情况
        一、国外视唱教材传入中国的情况
        二、中国音乐家自编自着本土化视唱教材情况
    小结
第二章 马思聪、马革顺、胡江非视唱教材理念、方法的“本土化”研究
    第一节 马思聪视唱教材理念、方法的“本土化”研究
        一、马思聪生平及其作品中的本土化(民族元素)运用
        二、马思聪的音乐本土化理念
        三、马思聪《视唱练习》中的本土化理念、方法
    第二节 马革顺视唱教材理念、方法的“本土化”研究
        一、马革顺生平及其作品中的本土化(民族元素)运用
        二、马革顺的音乐本土化理念
        三、马革顺《单声部视唱练习》中的本土化理念、方法
    第三节 胡汀非视唱教材理念、方法的“本土化”研究
        一、胡江非生平及其作品中的本土化(民族元素)运用
        二、胡江非的音乐本土化理念
        三、胡江非《儿童视唱初步》中的本土化理念、方法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马思聪、马革顺、胡江非视唱教材内容的“本土化”研究
    第一节 马思聪《视唱练习》内容的本土化研究
        一、《视唱练习》的内容详析
        二、《视唱练习》内容的本土化研究
    第二节 马革顺《单声部视唱练习》内容的本土化研究
        一、《单声部视唱练习》的内容详析
        二、《单声部视唱练习》内容的本土化研究
    第三节 胡江非《儿童视唱初步》内容的本土化研究
        一、《儿童视唱初步》的内容详析
        二、《儿童视唱初步》内容的本土化研究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反思与借鉴
    第一节 六部经典视唱教材与“本土化”反思
        一、六部经典视唱教材简述
        二、六部经典视唱教材“本土化”理念、方法的优势、不足与反思
        三、六部视唱教材“本土化”内容的优势、不足与反思
    第二节 建国后十七年视唱教材本土化对于当今本土化视唱教材编创的借鉴
        一、建国后十七年视唱教材本土化“理念、方法”的借鉴
        二、建国后十七年视唱教材本土化“内容”的借鉴
    第三节 关于现代视唱教材编创的思考
        一、视唱教材编创中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辩证关系
        二、立足于本土化的视唱教材的现代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中国民间音乐故事的类型分析与文化透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二、研究现状和意义
    三、研究方法及目的
第一章 民间音乐故事的类型概况
    第一节 音乐故事的类型简目
        一、音乐创制类
        二、音乐传承类
        三、音乐表演类
        四、音乐风俗类
    第二节 复合类型的连缀规则
        一、连缀结构的四种形态
        二、连缀形态的逻辑关系
        三、连缀组频和类型属性
    第三节 叙事母题的异类融合
        一、宝物与妙音
        二、禁忌与沉默
        三、乐人与智者
    第四节 故事类型的三维结构
        一、功能、行动元和符号矩阵
        二、212个型式结构
        三、结构的意义
第二章 民间音乐故事中的音乐观念
    第一节 音乐认知:乐感的要素
        一、时空:感官的形式
        二、数字:有限代无限
        三、联觉:五感的相通
    第二节 音乐审美:情感的复调
        一、心象:人化的自然
        二、悲欢:合情的奏听
        三、共鸣:主体间对话
    第三节 音乐伦理:理欲的扬弃
        一、自发:为人欲而音乐
        二、自觉:为社会而音乐
        三、自由:为音乐而音乐
    第四节 音乐信仰:神圣的话语
        一、孕世:乐风贯生息
        二、通天:天道和天意
        三、升仙:乘乐往永生
第三章 民间音乐故事的文化阐释
    第一节 音乐创制:多维的融通
        一、创制环境:农耕与游牧
        二、创制人物:乐者无贵贱
        三、创制动机:生存与生活
        四、创制结果:乐归于民众
    第二节 音乐传承:变动的秩序
        一、行业秩序:师徒义与同行利
        二、表演秩序:守正统和翻花样
        三、社会秩序:天下平与美名扬
    第三节 音乐表演:真与善归美
        一、真:以情达意
        二、善:由情生益
        三、美:唯情而已
    第四节 音乐风俗:权力的声麦
        一、认同:权力的话语
        二、权力:歌颂的对象
        三、音乐:至高的权柄
第四章 民间音乐故事的构建机制
    第一节 乐人形象的互文层累
        一、乐人形象的四重阶段
        二、乐人形象的互文叙事
        三、乐人形象的历时层累
    第二节 空间区隔与地方认同
        一、故事类型的分布圈层
        二、故事异文的空间弥散
        三、故事情节的地方想象
    第三节 英雄制乐与族群塑形
        一、族群英雄的分工制乐
        二、族群分界与英雄选择
        三、族群形象的音乐基调
    第四节 口承主体的表演视域
        一、讲述者的性别分界
        二、讲述者的个人阅历
        三、讲述者的地域视角
第五章 民间音乐故事的转化应用
    第一节 知音名片:故里之争与记忆重构
        一、知音景观的记忆再造
        二、品牌博弈的记忆分据
        三、制衡发展与记忆共建
    第二节 乡愁作曲:齐·宝力高与《苏和的白马》
        一、草原家国:乡愁的过去式
        二、曲式结构:乡愁的现在式
        三、现场互动:乡愁的进行式
        四、传统再造:乡愁的未来式
    第三节 寓教于乐:《伯牙鼓琴》和《月光曲》的教学实践
        一、民与士:课文的来源
        二、古和今:教学的策略
        三、学与乐:问卷的分析
        四、伪与诚:社会的反响
    第四节 行会凝聚:闽西傀儡戏的田公信俗
        一、两派唱腔的田公传说
        二、庙宇戏偶的互文叙事
        三、田公会及行业规约
        四、诞辰仪式与行会共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民间音乐故事类型(212个)
        一、音乐创制类(1-4系列)
        二、音乐传承类(5-8系列)
        三、音乐表演类(9-17系列)
        四、音乐风俗类(18-20系列)
    附录二 《伯牙鼓琴》和《月光曲》教学调查问卷
致谢
在学期间的学术成果

(6)小学音乐素养培育中多声部训练的实践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二)研究概况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
一、音乐素养与多声部的概念
    (一)音乐素养概念
    (二)多声部概念
    (三)新课标中提升音乐素养为目标的多声部教学设定
二、小学音乐素养培育中多声部训练的现状
    (一)影响多声部训练的原因
        1.学校因素
        2.教师因素
        3.学生因素
    (二)多声部训练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式单一
        2.课堂实施局限
        3.知识点掌握模糊
三、小学音乐素养培育中多声部训练的具体实践
    (一)实践基础——听
        1.培养多声部听觉
        2.柯尔文手势辅助训练
    (二)实践环节——唱与奏
        1.声乐多声部训练
        2.器乐多声部训练
    (三)实践重要途径——创
        1.音乐欣赏启发多声部创作
        2.音乐游戏活动进行多声部创作
四、小学音乐素养培育中多声部训练的结论
    (一)提高学生音乐综合能力
    (二)开拓学生音乐审美视野
    (三)增强学生团结合作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致谢

(7)中国艺术歌曲演唱思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意义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艺术歌曲的历史溯源
    第一节 欧洲艺术歌曲的发展历程
        一、欧洲艺术歌曲历史概述
        二、欧洲艺术歌曲的风格与流派
    第二节 中国艺术歌曲的历史沿革
        一、中国艺术歌曲发展概述
        二、中国艺术歌曲创作和演唱特点
第二章 演唱思维的理论阐释
    第一节 演唱思维的理论范畴
        一、思维的概念解读
        二、演唱思维的界定
        三、演唱思维的特点
    第二节 演唱思维的理论基础
        一、演唱思维理论依据
        二、演唱思维理念
        三、演唱思维实践
第三章 中国艺术歌曲演唱民族性思维的辨析
    第一节 民族性思维释义
        一、民族性思维之内涵
        二、民族性思维之特点
        三、民族性思维之应用
    第二节 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民族性
        一、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题材
        二、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技法
        三、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审美意识
    第三节 中国艺术歌曲演唱民族性思维的实践阐释
        一、以民族性为基础的唱法融合
        二、依字行腔的演唱规律
        三、演唱风格民族性思维的影响因素
第四章 中国艺术歌曲演唱艺术性思维的功能价值
    第一节 艺术性思维的概念缕析
        一、18 世纪艺术性思维的理论认知
        二、19 世纪艺术性思维的理论发展
        三、20 世纪艺术性思维的观念拓展
        四、艺术性思维的内涵与外延
    第二节 艺术性思维演唱的审美表达
        一、艺术歌曲演唱的“意象”构思
        二、艺术歌曲演唱的“意蕴”诠释
        三、艺术歌曲演唱的“意境”呈现
    第三节 艺术性思维演唱的价值体现
        一、形象思维的艺术再现
        二、抽象思维的理性表达
        三、灵感思维的艺术创造
第五章 中国艺术歌曲演唱多声性思维的实践阐释
    第一节 多声性思维的界定
        一、欧洲音乐多声性思维的发展
        二、中国音乐多声性思维的界定
        三、中国艺术歌曲演唱多声性思维的内涵
    第二节 中国艺术歌曲多声性的结构形态
        一、旋律
        二、节拍
        三、调性
        四、和声
    第三节 多声性思维演唱的应用
        一、多元演唱方法的运用
        二、多样演唱音色的选择
        三、不同演唱形式的处理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的主要论文、着作及科研情况

(8)《交响》办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论文框架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20世纪80年代的国内音乐期刊
    第一节 音乐期刊发展的基本状况
        一、普通期刊
        二、核心期刊
    第二节 音乐院校学报的发展状况
第二章 《交响》的办刊缘起
    第一节 《延安歌声》时期
        一、《延安歌声》办刊前身及缘由
        二、《延安歌声》的编辑特点分析
    第二节 《交响》时期
        一、更名与复刊
        二、《交响》办刊三十余年的历史分期
第三章 《交响》的编辑实践与特色
    第一节 《交响》的编辑实践分析
        一、编辑主体的历史更替
        二、不同时期作者群的形成与发展
        三、专题栏目的内容设置
    第二节 《交响》的编辑特色分析
        一、办刊方针的变化与调整
        二、栏目设计和内容选择变化
        三、读者定位及其拓展
        四、外部装帧设计的进步
第四章 《交响》重要栏目的代表性文论评析
    第一节 中国传统音乐研究栏目
        一、西安鼓乐
        二、敦煌乐谱研究
        三、西北区域音乐及其秦派民乐研究
    第二节 音乐史研究栏目
        一、中国音乐史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二、西方音乐史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第三节 大学生研究生学术园地
        一、研究选题的多样性分析
        二、研究内容的关联性分析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1982 年--2016 年《交响》目录汇总
致谢

(9)音乐艺考生视唱练耳教学实践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创新点
    1.6 预期目标与可行性论证
2 音乐艺考生视唱练耳教学实践的普遍经验
    2.1 音乐艺考生视唱练耳学习的必要性
        2.1.1 视唱练耳对内心听觉的培养
        2.1.2 视唱练耳对音乐想象力的培养
        2.1.3 视唱练耳对记忆能力的培养
        2.1.4 视唱练耳对创造能力的培养
    2.2 音乐艺考生视唱练耳教学实践的特殊性
        2.2.1 教学对象
        2.2.2 教学目标
        2.2.3 教学内容
        2.2.4 教学实施
        2.2.5 教学评价
3 音乐艺考生视唱练耳教学方法的研究
    3.1 视唱练耳与音乐认知心理学
    3.2 节奏、节拍教学研究
        3.2.1 节奏、节拍的相关知识
        3.2.2 节奏教学
    3.3 音程教学研究
        3.3.1 音程的相关知识
        3.3.2 音程教学
    3.4 和弦教学研究
        3.4.1 和弦的相关知识
        3.4.2 和弦教学
    3.5 旋律教学研究
    3.6 视唱教学研究
        3.6.1 视唱教学的相关知识
        3.6.2 视唱教学唱名法的选取
        3.6.3 视唱教学训练
4 音乐艺考生视唱练耳教学改进策略
    4.1 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
    4.2 教学内容与艺考内容的衔接应对
    4.3 视唱练耳与其他课程的结合教学
    4.4 “互联网+”思维与学生的视唱练耳自主学习的结合
        4.4.1 教师在视唱练耳教学过程中的多媒体运用
        4.4.2 学生在视唱练耳自主学习中的多媒体运用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两岸文化生态中的南音散曲传承比较与思考 ——以马香锻和蔡小月的曲唱艺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两岸南音学术成果综述
第二节 目的、意义与创新尝试
第三节 本选题的理论来源 第一章 两岸文化生态及南音物种传承的繁盛表征比较
第一节 两岸南音的历史传播路线
    一、两岸港口与运河经济历史发展中的南音传播路线
    二、南音历史移民路线图
    三、南音在社会阶层的身份衍化中传播
第二节 两岸南音文化生态系统比较
    一、外生态系统复杂化
    二、内生态系统行业化
    三、动力系统的多样化
    四、核心系统的一体化
    五、两岸文化生态中南音物种传承的繁盛表征 第二章 两岸文化生态中核心系统之传承局限性
第一节 两岸南音曲唱中“人”传承的局限性
    一、现有南音社会组织机构中曲唱名家存量递减
    二、现有南音组织机构中师资曲目存量减少
    三、现有南音人对南音曲唱传统知识存量认知减弱
第二节 南音曲唱传统中“乐”传承的局限性
    一、南音体裁内容传承的紧迫性
    二、上、下四管音乐体制之传承局限性
第三节 南音散曲艺术中“观”传承的局限性
    一、何谓南音散曲艺术传统
    二、南音散曲艺术传统价值观及其局限性 第三章 两岸文化生态中南音散曲传承大陆标本——马香缎的曲唱艺术
第一节 马香缎的南音曲唱人生
    一、马香缎的南音养成过程
    二、改革开放后的南音活动
    三、马香缎信中的海外教学与南音交流经历
    四、泉州市艺校教学与最后生涯
第二节 马香缎的南音曲唱艺术风格
    一、马香缎演奏演唱曲目
    二、马香缎的曲唱风格理念
第三节 马香缎曲唱艺术风格个案分析——以[中滚·望明月]为例
    一、词情与曲辞结构
    二、音乐结构
    三、马香缎曲唱的音乐特点
    四、大韵的指法行腔
    五、润腔法
    六、三音列特征 第四章 两岸文化生态中南音散曲传承台湾标本——蔡小月的曲唱艺术
第一节 蔡小月的南音曲唱艺术人生
    一、蔡小月的南音养成
    二、南音活动与交流演出
第二节 蔡小月的南音曲唱艺术分析
    一、蔡小月演唱曲目
    二、蔡小月的曲唱艺术特色
第三节 蔡小月的曲唱风格个案分析——以[南北交·心头闷憔憔]为例
    一、词情与曲辞结构分析
    二、音乐结构
    三、蔡小月曲唱的音乐特点
    四、大韵的指法行腔
    五、润腔法
    六、三音列特征 第五章 文化隔离语境下的两岸南音散曲标本比较——马香缎与蔡小月的曲唱艺术比较
第一节 曲唱传承标本之典范
    一、地域流派特征的典型性
    二、个体流派特征的代表性
第二节 南音曲唱风格之异同
    一、南音曲目
    二、曲唱特点
    三、润腔法与三音列
    四、曲唱审美
第三节 曲唱传统差异之根源
    一、个人条件
    二、师承流派
    三、南音人生
    四、文化隔离的社会语境
    五、海外传播 第六章 两岸文化生态中南音散曲传承局限性之成因与对策思考
第一节 误识及其引发的两岸南音散曲传承局限性
    一、误识理论的层次化特征及其在两岸文化生态中的表现形式
    二、南音物种“名与实”的歧义性是产生误识的根源
    三、误识引发的南音物种生存局限性表征
第二节 两岸文化生态中南音散曲传承中的主体诉求与实践
    一、南音教学机构传承南音曲唱传统的主体诉求与实践
    二、研究机构传承南音传统的主体实践
    三、民间社团南音人士为复原与传承南音曲唱传统的主体诉求
第三节 多层次存异求同化解传承与发展矛盾的策略
    一、保存与复原应成为传承南音传统的主要方式
    二、专业化传承与大众化普及是传承南音的重要手段
    三、区别对待传统南音与现代南音的发展路线
    四、构建两岸传承平台是促进文化认同的重要渠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马香缎演唱曲目[中滚·望明月]琵琶、唱腔谱 附录2. 蔡小月曲唱曲目[南北交·心头闷憔憔]琵琶、唱腔谱 附录3 福建南音网录制310首传统曲曲目名称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和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微声唱法在视唱读谱中的作用与潜在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李双江歌唱艺术研究[D]. 张艳林. 南京艺术学院, 2021
  • [2]普通高中合唱教学的探究与实施[D]. 崔帅.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3]中国古诗词歌曲演唱音色观研究[D]. 线颖莹.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4]建国后十七年视唱教材的本土化研究 ——以马思聪、马革顺、胡江非视唱教材为例[D]. 蔡娟.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5]中国民间音乐故事的类型分析与文化透视[D]. 黄若然.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6]小学音乐素养培育中多声部训练的实践探究[D]. 张圆芳.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9(08)
  • [7]中国艺术歌曲演唱思维研究[D]. 孟卓.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8)
  • [8]《交响》办刊研究[D]. 包耘赫. 西安音乐学院, 2018(11)
  • [9]音乐艺考生视唱练耳教学实践与研究[D]. 仵兴旺. 重庆大学, 2018(04)
  • [10]两岸文化生态中的南音散曲传承比较与思考 ——以马香锻和蔡小月的曲唱艺术为例[D]. 曾宪林.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8)

标签:;  ;  ;  ;  ;  

微唱在视唱和阅读乐谱中的作用及潜在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