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源渡大坝前后库区氮含量动态变化

大源渡大坝前后库区氮含量动态变化

一、大源渡合坝前后库区水体中氮含量的动态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汪仁[1](2017)在《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库区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价》文中提出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工程的蓄水运行改变了库区水沙过程,引起水生态系统及其服务功能的相应变化。为了揭示枢纽运行前后库区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量的变化,促进库区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有效发挥,为库区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维护与调控提供依据,本文以库区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研究对象,以枢纽运行前后库区“水沙变化特征分析——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比——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化”为主线,采用生态学、环境学经济学等理论与方法对枢纽运行前后的库区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进行评估。枢纽的运行切断了湘江干流的连续性,将原有的天然河道变为河流型水库,改变了库区水沙过程,导致库区水生态系统及其服务功能发生改变。枢纽运行引起库区径流总量变大、丰枯水期径流量变小、水位抬升、来沙量减少、泥沙颗粒物细化等变化,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随之产生响应,出现水面面积扩大、水质变好、可利用的水资源量增多、生物生境破碎化等现象。研究结果表明:(1)库区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总量由枢纽运行前的年均387.18×108元增加到运行后年均507.94×108元;(2)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的大气调节、用水供水、休闲旅游、水利航运、调蓄洪水等功能一直发挥着主导作用,其服务价值之和占总价值量的95%以上;枢纽运行后,调蓄洪水、休闲旅游功能价值逐步突显,与运行前相比分别增加了3.43倍、1.83倍,而受大坝拦截影响,枢纽运行后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价值年均仅0.50×108元,与枢纽运行前相比减少了99.17%;(3)随着入库污染物减少、泥沙颗粒物细化对污染物的吸附能力变强,枢纽运行后库区水质净化功能价值为0.06×108元,比运行前减少了69.65%,表明水质逐步变好;(4)从总体来看,库区水生态系统的经济功能价值与环境功能价值比由枢纽运行前的23.14:76.83变化到运行后的35.94:64.04,社会文化功能价值始终在0.09×108元—0.10×108元之间波动,所占比重随着总价值量的增加而逐步降低。最后基于评价结果,提出合理调控枢纽运行方式、加强库区水环境监管工作、建立库区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预警机制的库区维护与调控建议。

帅红,李景保,蒋聪,王丹阳,谭芬芳[2](2015)在《湘江长沙综合枢纽蓄水初期长沙段水环境参数的变化》文中研究指明以湘江长沙段5个监测断面9个检测项目的实测数据为依据,运用综合指数法、污染物分担率以及营养状态综合指数法,分析了湘江长沙综合枢纽蓄水初期长沙段水环境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从总体上讲,长沙综合枢纽蓄水初期,长沙段5个监测断面水体的氨氮、高锰酸盐、总磷(营养物质)、挥发酚、石油类(有机毒物)镉、砷、汞、铅(重金属)9项综合污染指数等级、污染物分担率,以及营养物含量等级在时空尺度上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其中以重金属污染指数下降趋势最明显。改善长沙段水环境质量的主要原因是:1长沙经济结构的优化与调整;2长沙综合枢纽建设与库区长沙段治污工程建设同步;3长沙综合枢纽蓄水功能,当水库蓄至正常水位时,一方面使库区长沙段年最低水位上升约1.5 m;另一方面使库区长沙、湘潭、株洲三江段分别较多年平均水位抬高46m、24m、12m,如此增加了长沙段水量,从而对水体污染物起到一定的稀释、降解与输移作用。

米庆彬[3](2015)在《闸控河段水质多相转化过程模拟及机理研究》文中认为闸坝是辅助人类开发管理水资源的重要工具,它在防洪排涝、拒咸蓄淡、灌溉供水、通航养殖、景观娱乐、生态保护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然而,闸坝的建设,截断了天然河流的连续性,导致水流流速趋缓,河道径流减少,水体自净能力降低,水污染加剧。近年来,闸坝建设的负面效应逐渐凸显出来,造成水污染事故频繁发生、生态与环境持续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一系列问题。目前,闸坝建设给河流水资源开发管理、下游地区造成的水污染防治压力等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开展闸控河段水质多相转化过程及机理研究,加强闸控河段水环境系统演化机理研究和水闸调度在水质改善方面的功效评估,对客观认识闸坝在水资源开发和保护中所起的作用,减少水利工程建设所带来的生态与环境风险,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闸控河段水质多相转化过程及机理开展了研究:(1)对闸控河段内水质多相转化的机理进行了归纳总结,提出闸控河段水体—悬浮物—底泥—藻类界面水质多相(溶解相、悬浮相、底泥相、生物相)转化驱动模式的整体架构;分析水闸调度对水质多相转化的驱动作用。(2)研制考虑水闸调度作用的水质多相转化数学模型。该模型不但能反映出闸控河段内不同水域的水动力过程空间差异,又能通过建立的描述主导反应过程的数学表达式反映出溶解相、悬浮相、底泥相、生物相水质之间相互转化过程,为对闸控河段水质多相转化过程的仿真模拟提供手段。(3)结合同步监测实验收集的数据资料,对研制的数学模型进行参数率定和验证,并对闸控河段的水动力过程以及不同相态水质之间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反应过程进行模拟,揭示受水闸调控作用后水质在水体—悬浮物—底泥—藻类界面内的重新分配关系及其对水闸调度的响应程度。(4)通过情景分析和数值模拟,分析不同调度方式下污染物迁移转化过程的时空差异,识别不同调度方式下水质多相转化的主导反应机制,并计算出水闸调度对水质多相转化的贡献率大小,进而构建不同物质浓度变化率与主要影响因子之间的量化关系,以揭示闸控河段水环境系统的演变规律。

万长园[4](2014)在《华北平原典型区地下水三氮时空分布与运移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华北平原地下水三氮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鲜有报道,研究内容结合华北平原水文地质条件,从山前平原至中部平原选取两个剖面作为典型区,于2010年至2013年四次采集地下水样品并测定三氮含量,调查评价典型区三氮污染状况并深入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最后根据三氮的污染情况,选取保定总氮为典型地区典型污染物,通过Visual MODFLOW对地下水总氮垂向迁移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天窗、抽水井、吸附降解对总氮垂向迁移的影响以及总氮垂向迁移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华北平原典型区地下水的三氮中超标最为严重的是氨氮;三氮总量整体上随时间呈上升趋势;硝态氮、氨氮在山前平原的含量高于中部平原;亚硝态氮呈相反趋势;从垂直方向上看,三氮含量随地下水埋深增加而减小。在不同的水井类型中,灌溉井和监测井中三氮的含量普遍较高,而在饮用水井中氨氮污染相对严重,会对人类健康造成一定风险。地表的总氮污染源对其下部地下水潜在危害依据水文地质条件与开采条件而变。总氮的垂向迁移受浅层渗透系数的影响较大;浅层水开采一定程度上会阻碍总氮垂向迁移,而深层水开采对总氮垂向迁移影响较小。天窗的存在促进了地下水中总氮的垂向迁移;抽水井的作用和吸附降解的作用均削弱了溶质垂向迁移,对污染物的扩散有较强的减弱作用。识别出浅层含水层渗透系数、吸附系数和弥散度作为华北平原典型区氮污染垂向迁移的主控因素,对华北平原典型区地下水氮污染防控工作的实施与开展有着较为明确的指导作用。

傅晓华[5](2014)在《湘江流域水权交接生态补偿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水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分,是人类生存与发展不可缺少的生态资源。在“21世纪城市水资源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联合国就把中国列为世界上13个最缺水的国家之一。如何有效保护和高效利用水资源已成为全球性的时代课题。论文以湘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和高效利用为目标,设计与构建水权交接生态补偿机制,借助行政权威和市场效率解决湘江流域的污染与治理问题而导致的各种矛盾。促进湘江流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加快“经济升级版”进程,为湘江流域综合治理提供参考建议。湘江流域治理效果不佳的根本原因是“行政外部性”和“经济外部性”叠加而造成“治理失灵”,要解决这两个“外部性”,从行政路线解决水权交接问题,从经济路线解决生态补偿问题,建立水权交接生态补偿机制,是湘江流域治理的理想选择。生态正义是生态补偿的逻辑目标,即人类损坏的生态环境要得到恢复,所以生态补偿的主体是人,客体是生态环境。水权交接是对水资源作为公共物品的政府干预与公共管理,更高效解决代内利益、代内与代际之间利益的博弈。生态补偿是对湘江水资源作为经济资源的成本与收益,在各行政区找到均衡点,达成水资源的公平而高效利用。因此,论文的理论基础是生态正义思想、生态补偿理论与水权交接理论。湘江流域在湖南省有着最重要的战略地位,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补偿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在界定水权交接生态补偿的主客体的基础上,针对湘江特点分析水权补偿标准的指标体系、交接点的选择、补偿路线和补偿方式的协调。改良了湘江流域水足迹计量模型,以验证和评估湘江流域水权交接生态补偿机制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提出湘江流域水权交接生态补偿机制的配套管理应着重落实水权交接点管理、生态补偿专项资金管理,强化法制措施和成立湖南湘江流域管理局统一管理。基于以上研究,得出四个基本结论:(1)湘江流域以行政区划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建立水权交接生态补偿机制是理想选择;(2)湘江流域水权生态补偿标准不能完全市场化;(3)水权交接生态补偿机制具有一定的推广适用性;(4)水权交接生态补偿机制是一条生态河流综合治理的发展方向。基于以上结论,本研究的最大价值与创新在于构建了湘江流域水权交接生态补偿机制,这同时也是对中国道路理论的开拓创新。

邹桂英[6](2011)在《淮河流域高癌区水体NO3--N和NO2--N时空变化及来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选择高癌区沈丘县石槽乡作为研究区,开封市杏花营为对照区,采用实地调查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旱季和雨季在研究区和对照区采样,样品采用AA3仪器测定。数据采用Matlab等技术进行分析,分析水体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的时间和空间变化、污染来源,并以国家相关标准为依据,进行地下水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污染状况评价。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水体硝酸盐氮及亚硝酸氮污染研究进展和论文研究的内容第二部分:全面介绍了沈丘县石槽乡的概况及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第三部分:主要介绍采样点布设及样品采集、试验方法以及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第四部分:水体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时间变化分析第五部分:水体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空间变化分析第六部分:水体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的来源分析第七部分:地下水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污染评价及防治对策通过以上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研究区地表水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含量无明显的季节变化;地下水硝酸盐氮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但地下水亚硝酸盐氮的季节变化不明显。雨、旱两季地表水的硝酸盐氮平均含量(分别为1.39 mg·L-1和1.24 mg·L-1)和亚硝酸盐氮平均含量(分别为0.08 mg·L-1和0.07 mg·L-1)均十分接近;雨季地下水硝酸盐氮平均值为7.87 mg·L-1,亚硝酸盐氮平均值为0.03 mg·L-1;而旱季地下水硝酸盐氮平均值为1.90mg·L-1,亚硝酸盐氮平均值为0.03 mg·L-1。(2)研究区水体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空间分布不均匀,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其中,雨季地表水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空间分布具有一致性,含量较高的样点多分布在石槽集及以北的重要蔬菜种植区。雨季地下水硝酸盐氮空间变化较亚硝酸盐氮明显,地下水硝酸盐氮含量高值主要集中在后张营及其北面和南面的7个村庄;而亚硝酸盐氮含量除了石槽集附近、北虎头村及邵庄稍高外,其他地区亚硝酸盐氮含量均较低。旱季地表水各样点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空间分布也较一致,硝酸盐氮含量和亚硝酸盐氮含量均无明显的区域差异。旱季地下水硝酸盐氮空间变化较小,各样点硝酸盐氮含量均较低,亚硝酸盐氮空间变化比较大。(3)农业过量施用氮肥是导致当地地下水硝酸盐氮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分析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的时间和空间变化发现,硝酸盐氮含量较高的样点大多分布在耕地及菜地的地下水;从土地利用方式方面分析,地下水硝酸盐氮含量最高值也出现在菜地,而且在超过30 mg·L-1的7个样品中,有3个是菜地地下水。但也有不在蔬菜种植区,地下水硝酸盐氮含量较高的,这说明除氮肥影响外,居民区排放的污水,畜禽粪便可能是影响地下水硝酸盐氮含量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4)研究区的地下水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污染很严重,部分浅层地下水已不适合饮用。石槽集以南的杨营、陈庄及王湖村等村的部分井位地下水硝酸盐氮含量已经超过地下水环境质量五级标准,为严重超标。居民区地下水亚硝酸盐氮含量存在部分超标现象,雨季地下水亚硝酸盐氮含量平均值为0.01 mg·L-1,旱季地下水亚硝酸盐氮含量平均值为0.04 mg·L-1,雨、旱季分别有13.1%和13.3%的井位超过《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4848-93)》的三级标准,这些村庄居民均直接饮用井水,未经任何处理。总体上看,当地的地下水污染有恶化趋势,当地居民健康存在一定的风险。

许金生,邓健,袁亚莉,陈文[7](2003)在《大源渡合坝前后库区水体中氮含量的动态变化》文中提出为了探究合坝发电前后大源渡库区氮含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对大源渡库区合坝发电前5年和后5年水体中的三氯含量在不同断面、不同年际的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并对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库区水体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年均含量总体呈逐年升高的趋势:氨氮含量年际变化幅度较大,且为库区水体超标指标之一。合坝发电前后库区水体中三氯年均含量变化没有显着性差异。但若将合坝后5年与合坝前5年三氮含量年均值比较,则亚硝酸盐氯呈现显着性升高,氨氯与硝酸盐氯无显着变化。

二、大源渡合坝前后库区水体中氮含量的动态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源渡合坝前后库区水体中氮含量的动态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库区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研究进展
        1.2.2 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研究进展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内容
2 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工程概况
        2.1.2 自然地理概况
        2.1.3 社会经济概况
        2.1.4 水生态环境概况
    2.2 研究区域界定
    2.3 典型年的选取
    2.4 数据来源
3 水沙变异下库区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变化特征
    3.1 枢纽运行前后库区水情变化分析
        3.1.1 库区径流量变化
        3.1.2 库区水位变化
        3.1.3 库区泥沙量变化
    3.2 库区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
        3.2.1 库区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类
        3.2.2 水沙变异与库区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关系
        3.2.3 库区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响应
4 水沙变异下库区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价
    4.1 评价过程
        4.1.1 经济功能价值
        4.1.2 环境功能价值
        4.1.3 社会文化功能价值
    4.2 结果分析
        4.2.1 枢纽运行前后库区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总量分析
        4.2.2 枢纽运行前后库区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构成差异分析
        4.2.3 枢纽运行前后库区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特征
5 水沙变异下库区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维护与调控
    5.1 合理调控枢纽运行方式,减轻枢纽运行的负面影响
    5.2 加强库区水环境监管工作,切实保护库区水生态系统
    5.3 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建立库区水生态保护预警机制
6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湘江长沙综合枢纽蓄水初期长沙段水环境参数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湘江长沙综合枢纽概况及研究方法
    1.1 湘江长沙综合枢纽概况及数据来源
    1.2指标选择与研究方法
        1.2.1 指标选择
        1.2.2 研究方法
        (1)综合污染指数均值P
        (2)污染物分担率ki
        (3)营养状态评价
2 结果与分析
    2.1 湘江长沙段水环境污染超标状态
    2.2 湘江长沙段水环境污染程度的时空变化
    2.3 湘江长沙段水环境污染物分担率时空变化
    2.4 湘江长沙段监测断面水环境营养状态变化
3 结论与讨论

(3)闸控河段水质多相转化过程模拟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2.3 目前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技术路线
2 闸控河段水质多相转化基本原理
    2.1 闸控河段水流特征分析
    2.2 水质多相转化过程分析
    2.3 水闸调度对水质多相转化的驱动作用分析
        2.3.1 水闸关闭
        2.3.2 水闸开启
3 闸控河段水质多相转化数学模型
    3.1 模型整体设计思路
    3.2 研究区的选择及闸控河段的概化
        3.2.1 研究区的选择
        3.2.2 闸控河段的概化
    3.3 考虑水闸调度作用的水动力学模型构建
        3.3.1 过闸流量计算精度对比与分析
    3.4 水质多相转化数学模型构建
        3.4.1 水质迁移转化基本方程
        3.4.2 吸附-解吸过程描述方程
        3.4.3 沉降-再悬浮过程描述方程
        3.4.4 水生生物生长-死亡过程描述方程
        3.4.5 模型求解方法
        3.4.6 输入条件设置
    3.5 参数敏感性分析
    3.6 模型参数率定和验证
4 闸控河段水质多相转化规律分析
    4.1 基于现场调度实验模拟结果分析
    4.2 基于调度情景下的水质多相转化过程模拟分析
        4.2.1 情景设置
        4.2.2 情景模拟
        4.2.3 水质多相转化模拟分析
    4.3 基于调度情景下的主导反应机制分析
        4.3.1 情景设置
        4.3.2 情景模拟
    4.4 水闸调控对水质多相转化的贡献率计算
    4.5 水质浓度变化率与主要影响因子的量化关系识别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4)华北平原典型区地下水三氮时空分布与运移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三氮污染状况研究
    1.2 三氮污染季节变化的研究
    1.3 三氮污染空间的变化研究
    1.4 地下水氮污染数值模拟研究
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1 研究内容
    2.2 技术路线
3 研究区概况
    3.1 自然地理概况
        3.1.1 地形地貌
        3.1.2 气侯水文条件
        3.1.3 社会经济概况
    3.2 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3.3 区域地下水系统
    3.4 地下水动态特征
    3.5 地下水化学特征
    3.6 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现状
4 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4.1 采样前准备
    4.2 采样点布设
    4.3 样品采集与测试
5 地下水中三氮含量评价与分析
    5.1 研究区地下水化学特征
    5.2 三氮含量评价
    5.3 本章小结
6 地下水中三氮分布特征
    6.1 时间分布特征
    6.2 空间分布特征
        6.2.1 横向分布特征
        6.2.2 垂向分布特征
    6.3 不同水井类型中三氮分布特征
    6.4 本章小结
7 典型情景总氮在地下水中迁移模拟
    7.1 典型区水文地质概括
    7.2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7.3 数学模型
    7.4 模型参数确定
        7.4.1 源汇相处理
        7.4.2 水文地质参数
        7.4.3 溶质运移参数
    7.5 模拟期及应力期
    7.6 影响因素分析与情景分析
        7.6.1 模拟结果
        7.6.2 各因素影响分析
        7.6.3 天窗对溶质垂向迁移的影响
        7.6.4 抽水井对溶质垂向迁移的影响
        7.6.5 吸附降解对溶质垂向迁移的影响
    7.7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湘江流域水权交接生态补偿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目录
表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问题提出
        1.1 中国水资源短缺
        1.2 流域的分割管理
        1.3 湘江的饮水安全
        1.4 打造东方莱茵河
    2 研究意义
        2.1 实践意义
        2.2 理论价值
    3 主要观点及内容框架
        3.1 主要观点
        3.2 主要内容
    4 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4.1 技术路线
        4.2 主要研究方法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及动态
    1 水权管理模式研究
        1.1 水的公共物品属性及管理
        1.2 水权管理机制的变迁
        1.3 水权管理模式研究的走向
    2 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与实践
        2.1 国内外研究动态
        2.2 流域生态补偿的实施动态
    3 湘江流域水资源及补偿研究
        3.1 湘江流域水资源研究动态
        3.2 湘江流域生态补偿研究现状
第三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1 相关概念界定
        1.1 水权及水权交接
        1.2 流域及其生态补偿
        1.3 湘江流域水权交接生态补偿机制
    2 生态正义思想
        2.1 资源可持续利用观
        2.2 当代环境伦理观
        2.3 马克思生态正义观
    3 生态补偿理论
        3.1 公共物品和外部性理论
        3.2 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3.3 生态价值及安全理论
        3.4 可持续发展理论
    4 水权交接理论基础
        4.1 资源流动理论
        4.2 资源替代理论
        4.3 区域协调理论
        4.4 比较优势理论
    5 流域补偿博弈论
        5.1 水权博弈条件
        5.2 水权交接协商
第四章 湘江流域生态补偿的问题及成因
    1 湘江流域的战略地位
        1.1 湖南自然资源宝库
        1.2 湖南经济社会主要命脉
        1.3 湖南的黄金水道
    2 湘江流域水权生态补偿存在的问题
        2.1 水质污染生态补偿的难题
        2.2 水量生态补偿的不确定性
        2.3 产业转型生态补偿的困境
        2.4 生物多样性生态补偿之急
    3 湘江流域水权生态补偿问题的成因
        3.1 行政分割管辖
        3.2 地方保护主义思想
        3.3 水权理论研究不足
        3.4 管理机制不健全
        3.5 缺乏公众参与
    4 湘江治理机制创新的历史机遇
        4.1 大江大河治理的国策
        4.2 湘江治理的湖南政策
第五章 湘江流域水权交接生态补偿机制的建构
    1. 湘江流域水权生态补偿的构思
        1.1 水权交接补偿的选择
        1.2 水权生态补偿机制的优势
        1.3 水权交接机制的深拓展
    2 水权生态补偿的主客体
        2.1 主客体的界定
        2.2 水权交接生态补偿主体
        2.3 水权交接生态补偿客体
        2.4 主客体相关性
    3 水权生态补偿的依据
        3.1 水资源生成投入
        3.2 水资源保护成本
        3.3 水量供求关系
        3.4 市界水质状况
        3.5 代际补偿成本
    4 水权生态补偿标准的测算
        4.1 测算方法及选取
        4.2 水量调整系数及测算
        4.3 水质调整系数及测算
        4.4 代际补偿系数及测算
        4.5 水权生态补偿标准初步测算
        4.6 水权标准测算的可信度评估
    5 交接点与交接原则
        5.1 交接点的勘定
        5.2 水权交接原则
        5.3 水权交接信息公开
    6 水权生态补偿路径
        6.1 行政路线
        6.2 市场路线
    7 水权生态补偿方式
        7.1 节流型补偿
        7.2 开源型补偿
    8 水权生态补偿的协同
        8.1 路线协同
        8.2 方式协调
第六章 湘江流域水足迹模型与水权交接生态补偿机制评估
    1 湘江流域水足迹模型的改良
        1.1 改良条件
        1.2 水足迹评估模型的改良
    2 湘江流域水足迹模型
        2.1 可使用水权核算
        2.2 水足迹核算方法及选取
        2.3 湘江流域水盈余/赤字计算
    3 湘江流域行政区水足迹计算
        3.1 基本数据与虚拟水估算
        3.2 长株潭三市水足迹初步估算
        3.3 长株潭三市水盈余/赤字评估
    4 水生态盈余/赤字与水权责任的一致性
        4.1 株洲-湘潭水权补偿与水权行政外部性
        4.2 株洲-湘潭水权责任与补偿的相关性
第七章 湘江流域水权交接生态补偿机制的综合管理
    1 成立湖南湘江流域管理局
        1.1 办公室的职能
        1.2 下设专门协调委员会
        1.3 下设湘江流域水银行
    2 强化垂直管理
        2.1 专项基金垂直管理
        2.2 交接点的垂直管理
        2.3 水权垂直配置
    3 立《湘江法》
        3.1 《湘江法》的政策基础
        3.2 《湘江法》的核心内容
        3.3 《湘江法》的法律责任
    4 强化地方配套机制
        4.1 提升居民的思想认识
        4.2 因地制宜推进产业升级
        4.3 打造地域特色的精品旅游
    5 加强科学研究
        5.1 支持湘江特色的科研项目
        5.2 完善湘江预警系统研究
    6 鼓励公众参与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1 研究结论
        1.1 湘江流域以行政区划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建立水权交接生态补偿机制是理想选择
        1.2 湘江流域水权生态补偿的标准不能完全市场化
        1.3 湘江流域水权交接生态补偿机制具有一定的推广适用性
        1.4 水权交接生态补偿机制是一条生态河流治理的发展方向
    2 可能的创新点
        2.1 构建了湘江流域水权交接生态补偿机制
        2.2 完善了生态补偿的主客体内涵
        2.3 提出水权交接补偿、行政外部性、虚拟水市值计算法等新概念和方法
    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淮河流域高癌区水体NO3--N和NO2--N时空变化及来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引言
1 研究内容及国内外研究进展
    1.1 研究内容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水体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污染状况研究
        1.2.2 水体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污染的季节变化研究
        1.2.3 水体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污染的空间变化研究
        1.2.4 水体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污染的来源研究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状况
    2.2 社会经济状况
    2.3 研究区居民饮用水状况
    2.4 研究区农业生产与氮排放
    2.5 主要的环境问题
3 研究方法
    3.1 实地环境调查
    3.2 样品采集方法
        3.2.1 采样点布设
        3.2.2 样品采集及保存
    3.3 样品的处理
    3.4 样品测定及质量控制
        3.4.1 样品测定方法及原理
        3.4.2 质量控制
    3.5 数据分析方法
    3.6 技术路线图
4 水体中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的时间变化分析
    4.1 研究区雨季水体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含量
    4.2 研究区旱季水体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含量
    4.3 雨季、旱季水体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含量对比分析
        4.3.1 雨季和旱季水体硝酸盐氮含量对比
        4.3.2 雨季和旱季水体亚硝酸盐氮含量对比
    本章小结
5 研究区水体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空间变化分析
    5.1 地表水硝酸盐氮空间分布
    5.2 地表水亚硝酸盐氮含量空间分布
    5.3 地下水硝酸盐氮空间分布
    5.4 地下水亚硝酸盐氮空间分布
    本章小结
6 水体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的来源分析
    6.1 地表水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来源分析
    6.2 地下水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来源分析
    6.3 居民区和农田地下水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含量对比分析
    本章小结
7 地下水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污染现状评价及防治对策
    7.1 地下水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评价标准
    7.2 居民区地下水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污染状况
    7.3 农田地下水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污染状况
    7.4 地下水硝酸盐氮污染防治与对策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 论
    8.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大源渡合坝前后库区水体中氮含量的动态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1.1 采样断面与采样时间
    1.2 采样方法
    1.3 水样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水体中氨氮含量的时空变化
        2.1.1 各断面在不同水期水体中氨氮的变化
        2.1.2 同一年份不同断面水体中氨氮的变化
        2.1.3 同一断面,不同年份水体中氨氮的变化
    2.2 水体中亚硝酸盐氮的时空变化
        2.2.1 各断面在不同水期水体中亚硝酸盐氮的变化
        2.2.2 同一年份不同断面亚硝酸盐氮含量的变化
        2.2.3 同一断面不同年份水体中亚硝酸盐的变化
    2.3 水体中硝酸盐氮的时空变化
        2.3.1 各断面在不同水期水体中硝酸盐氮的变化
        2.3.2 同一年份不同断面水体中硝酸盐氮的变化
        2.3.3 同一断面不同年份水体中硝酸盐氮含量的变化
    2.4 库区水体氮含量均值年际变化规律
3 库区水体三氮污染来源及动态变化原因
    3.1工业污染
    3.2 农业污染
    3.3 生活污水的污染
    3.4 水流动力条件变化的影响
    3.5 生态环境演变的影响
4 结语

四、大源渡合坝前后库区水体中氮含量的动态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库区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价[D]. 汪仁.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7)
  • [2]湘江长沙综合枢纽蓄水初期长沙段水环境参数的变化[J]. 帅红,李景保,蒋聪,王丹阳,谭芬芳.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12)
  • [3]闸控河段水质多相转化过程模拟及机理研究[D]. 米庆彬. 郑州大学, 2015(01)
  • [4]华北平原典型区地下水三氮时空分布与运移数值模拟研究[D]. 万长园.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4(03)
  • [5]湘江流域水权交接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 傅晓华. 湖南农业大学, 2014(08)
  • [6]淮河流域高癌区水体NO3--N和NO2--N时空变化及来源[D]. 邹桂英. 河南大学, 2011(08)
  • [7]大源渡合坝前后库区水体中氮含量的动态变化[J]. 许金生,邓健,袁亚莉,陈文.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 2003(06)

标签:;  ;  ;  ;  ;  

大源渡大坝前后库区氮含量动态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