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对特区政府满意度飙升

市民对特区政府满意度飙升

一、市民对特区政府满意度急升(论文文献综述)

赵喆,王家合,和经纬[1](2021)在《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购买医疗服务的运行机制及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概述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医疗体系的基本框架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购买医疗服务的主要实践,从筹资机制、合作机制、支付机制及监察机制方面介绍政府购买医疗服务的运行机制。我国香港特区政府购买医疗服务的许多改革理念和政策工具可供内地借鉴,以进一步提高政府购买医疗服务质量。

郑宏泰,尹宝珊[2](2018)在《香港与内地融合进程的反思:兼论“一国两制”的落实》文中提出自回归以来,香港经济和金融发展取得不少突出成绩,对此不同的客观指标可以证明,但大众对特区政府及社会的不满却仍然存在。本文尝试引用客观和主观的数据,一来勾勒香港回归后20年的社会经济变化,二来扼要地点出经济和资源高度垄断方面的严重问题,以及香港与内地融合过急过猛产生的反效果,进而指出广大市民由于未能较好地分享经济发展与两地融合的成果,并且承担了不少发展或融合过程中衍生的问题,因而滋生了一些不满,给"一国两制"的实践带来冲击。

李宜乔[3](2018)在《港澳在国家发展战略的地位和作用——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文中提出为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由中山大学主办,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承办的"港澳在国家发展战略的地位和作用——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7年5月13~14日在中山大学举行。来自日本阪南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澳门理工学院等境内外的百余位专家学者与会,共同探讨了港澳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

魏宗财,何深静,刘玉亭,陈婷婷[4](2017)在《回归后香港公共住房政策审视及实施成效——基于社会可持续性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香港在解决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方面是一个成功的典范。但回归20年来,香港公共住房的供给除了受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和泛政治化的社会环境的影响,还受社会阶层固化、政策覆盖面有限、政府部门间协调不畅等深层次因素的显着影响,供求脱节的问题难以在短时间内解决。对将军澳新市镇的调查发现,香港已建成的公屋住区具有较高水平的社会可持续性,显示出香港公共住房政策的实施成效显着。这对中国内地及亚洲其他城市在公共住房政策制定和实施方面具有一定的借鉴。笔者建议国内保障性住房政策需要循序渐进地推进,数量与质量并重,更加重视低收入家庭的实际需求。

赵秉志,黄耀佳[5](2017)在《台湾地区死刑废除运动的困境及建议——以港澳地区死刑废除经验为借鉴》文中认为目次一、前言二、香港废除死刑前后的状况考察(一)死刑废除前的犯罪率(二)走向死刑废除之路(三)死刑废除后的犯罪率三、澳门废除死刑前后的状况考察(一)死刑废除前的犯罪率(二)走向废除死刑之疑虑(三)死刑废除后的犯罪率四、台湾地区死刑废除运动之困境研判(一)国际公约签订与死刑存在间的冲突(二)民众对于死刑废除的态度(三)被害人欠缺完善的保护(四)愿意承担刑事司法误判之风险五、结论及建议(一)研讨结论 (二)研讨建言

赵秉志,黄耀佳[6](2016)在《台湾地区死刑废除运动的困境及建议——以港澳地区死刑废除经验为借鉴》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台湾地区当前废除死刑的运动面临诸多困境,而香港、澳门废除死刑的道路与经验或可为台湾所借鉴。香港、澳门在大部分民众不赞成废除死刑的情况下,根据当时社会的发展需要,以社会精英主导的方式通过了废除死刑的法案,并且没有因此而引起严重犯罪率的上升,且经历多年已使社会大众适应了没有死刑的法治社会。台湾地区可借鉴香港、澳门废除死刑的经验,走向全面停止执行死刑,并理性面对死刑民意的舆论,科学斟酌死刑替代方案,以逐步实现全面废除死刑的最终目标。

张萍[7](2014)在《城市公共住房体系建构策略与建筑形态研究》文中认为公共住房建设的相对滞后使得城市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得不到较好的解决。首先,当前中国的住房供应市场失衡,住房供给过度依赖于商品房;其次,住房保障制度不完善,无法给予最需保障的群体以帮助;第三,公共住房的建设管理制度不健全,公共住房建设失控。大力发展公共住房成为解决中国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难问题的必由之路。本文从公共住房的形态特质视角出发研究公共住房体系的建构策略,旨在探讨以下三个问题:1)为什么要建设公共住房;2)怎么建设公共住房;3)公共住房应该建成什么样。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研究。首先,界定了公共住房的概念和定义,限定了明确的研究范围,和其他形态的保障性住房以示区分。其次,回顾了住房发展的历史,梳理出公共住房产生与发展的脉络,分析比较了国内外不同国家公共住房发展建设特点,归纳出公共住房所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不足。再次,从权属、建筑和管理三个方面深度剖析了公共住房独具的特征属性。权属问题是理清公共住房本质特点的首要问题,使用权与所有权相分离是公共住房最鲜明的特点;通过分析比较不同国家的公共住房管理经验,归纳出公共住房在运营机构、服务对象、管理机制等方面的管理特点;此外,从类型、密度、尺度三个层次分析了公共住房的建筑类型特点。最后,结合中国公共住房的发展历史和现实问题,并以天津市公共住房建设为例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了面向中国国情的公共住房发展的策略建议:第一,应从政策上做到产权明晰,确保体现公平的公共住房保障能够成功实现;第二,在公共住房规划上要结合城市的总体产业发展合理规划,践行混合居住的规划理念,加大配套服务的公共化程度;第三,在建筑设计阶段要充分考虑标准化和通用性的设计理念,确保建造阶段的工业化的可能,并对于居住群体具有良好的适应性;第四在公共住房项目管理层面同样要实现标准化和精细化的管理方式。

蔡永君[8](2014)在《利益表达与诉求演变——澳门第三、第四届立法会议员书面质询研究》文中提出回归后书面质询成为澳门立法会议员利益表达并监督行政当局的最活跃方式。本文透过对澳门特区第三届(20052009)和第四届(20092013)立法会议员的书面质询梳理,剖析两届立法会议员运用书面质询的特点和其关注重点后发现:在社会经济转型情形下,澳门社会诉求正透过立法会议员的利益表达体现并持续演变。立法会议员通过书面质询表达利益时具有议题适时性、多样性和不同政治力量侧重性等特点。但书面咨询在互动中也存在着问题,包括社会诉求与议员回应之间存在时间差、议员利益代表部分缺位以及政府回应质询质量不足等,有待进一步完善。

高武洲[9](2014)在《基于住宅价值模型的澳门高地积比住宅发展研究》文中认为澳门回归后开放赌权,随即经济获得迅猛的发展,而伴随着外地和本地资金大量涌入澳门、外地雇员和本地人口增加,住宅的供求关系失去平衡。由于澳门是陆地面积仅31.3平方公里的小城,无法象其它地区或城市一样向社会提供更多的土地,以大量大量地增加住宅。住宅价格在供求失衡的状况下高速上升,工薪阶层难以购置房屋,居住和住宅问题逐渐严重。目前,建筑学研究领域对澳门住宅的研究、居住问题产生的原因、原因之间的相互关系缺乏深入的研究。此时针对澳门特有的社会、经济情况,对澳门住宅进行一定深度、广度的研究具有深远的学术和实际意义。通过在澳门多年的工作、生活和研究,对澳门住宅价值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过程中,针对研究的内容对澳门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获得第一手的资料,并利用权威机构的数据资料,深入每一个住宅区,对住宅楼宇进行实地研究和分析,得到了充分的感性和理性认知,最终获得客观的研究成果。论文探讨了澳门住宅发展的内在问题,认为澳门住宅具有与众不同的地区特点,澳门住宅的研究需要由澳门的住宅价值研究开始。论文通过先了解事物的本质后推导出解决方法的思路进行论述。首先,通过对澳门住宅价值的研究,论文从建筑学的角度首次提出澳门住宅价值模型的概念,以此作为解读澳门住宅价值判定的方式;然后,论文提出了以高地积比的方式为澳门提供居住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对其进行论证;最后,论文提出实现高地积比的方法和建议。论文并不深入涉及澳门住宅具体设计层面的建筑细节研究,而是面向城市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城市管理的政策取向、使用者的体验、开发者的行为目标等进行探讨。住宅价值模型则以数学模型的表达形式,简练地归纳住宅价值的各因素和相互关系,尽管不是严格的数学方程式,但能为后继住宅价值量化研究奠定基础。通过研究,论证了澳门住宅发展走高地积比的道路是现实的选择。实行符合社会和居民需求的高地积比住宅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包括法律制度的修订、政府公共政策的引导、专业的规范和指标、建筑领域专业人士和开发者的投入。论文谨希望为城市建筑领域提供一种理性的思考和选择。

赵江[10](2013)在《我国都市警察公共服务职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警察的公共服务职能是现代警察的一项重要职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员流动的愈发频繁,城镇化的持续扩张,特别是在“点轴"经济发展理论深刻影响中国宏观经济布局和发展的大环境下,人口、资源等向中型、大型城市加速流动、集中,各种人口数百万甚至超千万的都市型城市不断出现、发展、成型,而这种现象在可预见的将来是不可阻挡的。都市化是城市化过程中一种特殊的地域空间组织形式,是城市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必然产物。在这一类型的城市里,市民社会的形成更加迅速,特别是近10年来,公民意识在这些城市里率先萌芽,伴随着社交沟通网络技术的革新而空前高涨,公众对政府公共服务需求日益增长,服务质量要求不断提升。而作为最直接向公众提供政府公共服务的警察组织面临着供不应求的压力,法律、法规、政策等制度规范的不完善又使我国都市警察难以一一回应民众公共服务的需求。本文选取深圳这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平地崛起型的都市的基层公安机关和民警作为研究单位,同时参考香港、新加坡以及西方一些都市警察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经验教训,旨在对目前我国都市基层警察组织的公共服务工作进行描述、比较、解释,并对我国现代都市警察到底应该承担什么公共服务职能,警察通过怎样的方式才能提供充分、优质的公共服务提出建设性的建议。本文通过公共产品理论对我国都市警察公共服务内容进行详细解剖分析,对警察国家职能与公共服务职能的有效区分提出了动态性边界的制度安排设想,并运用“治理”理论中的“多中心”治理理论,提出了我国都市警察公共服务的多重供给模型-警民合作视野下的新型社区警务战略,契合了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社会和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于填补中国都市警察公共服务研究空白有着积极意义。

二、市民对特区政府满意度急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市民对特区政府满意度急升(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购买医疗服务的运行机制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香港特别行政区医疗体系概况
2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购买医疗服务的具体实践
    2.1 公私营协作计划
    2.2 病历互联计划
3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购买医疗服务的运行机制
    3.1 筹资机制
    3.2 合作机制
        3.2.1 医院管理局与私立医疗机构的合作
        3.2.2 医院管理局与非政府机构的合作
        3.2.3 医院管理局与社区医疗机构的合作
    3.3 资金支付机制
        3.3.1 绩效评估支付方式
        3.3.2 服务量成本支付方式
        3.3.3 服务券模式
    3.4 监察机制
4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购买医疗服务运行机制对内地的启示
    4.1 明确政府购买医疗服务的公共性原则
    4.2 鼓励建立合作购买机制,倡导公私平等合作
    4.3 逐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注重提升公民满意度
    4.4 构建多主体、多层次的监察体系,强调政府部门的监管责任

(4)回归后香港公共住房政策审视及实施成效——基于社会可持续性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香港公共住房政策演变及主要问题
    1.1 公共住房政策演变
        1.1.1 第一阶段:积极有为的住房政策
        1.1.2 第二阶段:“不作为”的住房政策
        1.1.3 第三阶段:适度有为的住房政策
    1.2 深层次原因分析
        1.2.1 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和泛政治化的社会环境
        1.2.2 阶层固化, 公共住房政策覆盖面有限
        1.2.3 政府部门间协调不畅, 效率较低
2 基于社会可持续性视角的公共住房政策实施评价
    2.1 社会可持续性
    2.2 社区的社会可持续性研究:以将军澳为例
        2.2.1 将军澳简介与研究设计
        2.2.2 主要研究发现
         (1) 公共交通
         (2) 公共服务设施
         (3) 就业
         (4) 住区管理
3 结论与讨论

(5)台湾地区死刑废除运动的困境及建议——以港澳地区死刑废除经验为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目次
一、前言
二、香港废除死刑前后的状况考察
    (一)死刑废除前的犯罪率
    (二)走向死刑废除之路
        1.司法的不公正问题
        2.错判的可能性问题
        3.死刑会否沦为杀人的工具
        4.民意的意向问题
        5.阻吓犯罪之作用问题
        6.改善经济问题
        7.教育及改造问题
        8.国际人权公约遵守问题
    (三)死刑废除后的犯罪率
三、澳门废除死刑前后的状况考察
    (一)死刑废除前的犯罪率
    (二)走向废除死刑之疑虑
    (三)死刑废除后的犯罪率
四、台湾地区死刑废除运动之困境研判
    (一)国际公约签订与死刑存在间的冲突
        1.空洞的“逐步废除死刑”政策
        2.减少死刑适用沦为空话
        3.消失中的废除死刑政策
        4.无法停止死刑的执行
        5.死刑犯欠缺完善请求赦免的制度
        6.法官误判之可能性问题。
    (二)民众对于死刑废除的态度
    (三)被害人欠缺完善的保护
    (四)愿意承担刑事司法误判之风险
五、结论及建议
    (一)研讨结论
    (二)研讨建言
        1.全面停止执行死刑
        2.关于民意舆论的反思
        3.关于死刑替代方案的质疑

(7)城市公共住房体系建构策略与建筑形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概念界定与相关概念辨析
        1.2.1 概念界定
        1.2.2 基本特征
        1.2.3 概念辨析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2 现有研究评述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1.6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公共住房发展历程及演变
    2.1 理念溯源
        2.1.1 社会公平理念
        2.1.2 以人为本理念
        2.1.3 层次需求理念
    2.2 历史沿革
        2.2.1 乌托邦时代:公共住房思想启蒙(16-19世纪)
        2.2.2 工人廉租住宅时代:城市卫生与住宅短缺(19世纪50年至二战前)
        2.2.3 现代集合住宅时代:战后重建与住宅短缺(二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
        2.2.4 多元住宅发展时代:社会公平与住宅短缺(20世纪60年代-今)
    2.3 社会贡献
        2.3.1 空间实用化
        2.3.2 建筑标准化
        2.3.3 功能集成化
    2.4 产生问题
        2.4.1 居住隔离的公共住房规划加剧社会分层极化
        2.4.2 缺乏人文关怀的公共住房建设形成新贫民窟
    2.5 小结
第三章 公共住房基本形态与特质剖析
    3.1 权属形态
        3.1.1 产权概念
        3.1.2 产权组成
        3.1.3 权属关系
    3.2 建筑形态
        3.2.1 形式
        3.2.2 密度
        3.2.3 尺度
    3.3 管理形态
        3.3.1 运营机构
        3.3.2 管理机制
        3.3.3 服务对象
    3.4 小结
第四章 中国公共住房发展机遇与挑战
    4.1 发展历程
        4.1.1 住宅“过度”公有时期(1998年前)
        4.1.2 住宅“过度”私有时期(1998年后)
    4.2 现状分析——以天津市为例
        4.2.1 发展概况
        4.2.2 调查问卷
        4.2.3 现状评析
        4.2.4 现存问题
    4.3 发展机遇与政策性挑战
        4.3.1 现实使命
        4.3.2 发展机遇
        4.3.3 政策性挑战
    4.4 小结
第五章 中国公共住房发展策略研究
    5.1 产权明晰的政策保障策略
        5.1.1 公有产权
        5.1.2 对象明确
        5.1.3 体现福利
    5.2 结合城市发展的选址策略
        5.2.1 安全适宜的居住生态环境
        5.2.2 结合就业的职住平衡规划
        5.2.3 易于出行的公共交通体系
        5.2.4 全面便捷的生活配套设施
    5.3 融合混居的社区规划策略
        5.3.1 避免居住隔离的混合社区规划
        5.3.2 居住非基本功能融入社区规划
    5.4 立足住宅产业的设计建筑策略
        5.4.1 产品设计标准化
        5.4.2 普适性的通用住宅设计
        5.4.3 满足预制装配工业化结构体系
        5.4.4 项目管理标准化
    5.5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公共住房大事年表
    附录(二)国外公共住房政策和立法
    附录(三)日本住宅部品生产的历史
    附录(四)1988-2012年发布的关于住房政策的纲领性文件
    附录(五)中国十大城市公共租赁住宅建设和运营模式比较
    附录(六)天津市公共(租赁)住房问卷调查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利益表达与诉求演变——澳门第三、第四届立法会议员书面质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书面质询成为澳门立法会议员利益表达的重要方式
二、从书面质询看利益表达的特点
    (一) 书面质询的分类
    (二) 书面质询的分布
    (三) 书面质询与利益表达
        1. 利益表达议题的适时性
        2. 利益表达议题的多样性
        3. 不同政治力量议员利益表达的侧重性
三、存在的问题

(9)基于住宅价值模型的澳门高地积比住宅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澳门地少人多经济发展迅猛
    1.1.2 经济发展使澳门住宅价格急速上升
    1.1.3 澳门特有的城市管理模式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研究住宅价值的重要性
    1.2.2 需要确立住宅价值模型为研究基础
    1.2.3 研究澳门高地积比住宅的重要性
1.3 研究内容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住宅价值和高地积比的定义尚没有统一
    1.4.2 缺乏澳门住宅价值和地积比方面的专着
    1.4.3 国内外曾出现少量关于澳门住宅的文章
    1.4.4 国内外的实践经验
1.5 研究途径与方法
    1.5.1 综合性理论的研究
    1.5.2 数据收集、统计和评估
    1.5.3 调查法
    1.5.4 人物专访
1.6 研究框架
1.7 主要创新点
    1.7.1 论文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首创性
    1.7.2 建立新的研究基础—住宅价值模型
    1.7.3 以多角度的分析方法进行论证
    1.7.4 完整的覆盖面和独到的观点
1.8 相关概念以及辨析
    1.8.1 澳门住宅的划分
    1.8.2 地积比及相关内容的内涵
    1.8.3 本文研究的高地积比住宅类型分级
    1.8.4 需要研究的关键问题
1.9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澳门住宅发展概况与居住问题
2.1 澳门住宅发展概况
    2.1.1 明清时期华人住宅
    2.1.2 明清时期葡萄牙人住宅
    2.1.3 工业港口经济时期住宅
    2.1.4 旅游博彩经济时期住宅
2.2 澳门住宅类型及高地积比住宅的现状
    2.2.1 私人住宅
    2.2.2 公共房屋
    2.2.3 高地积比住宅的分布
2.3 澳门的居住问题
    2.3.1 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的经济总量增大
    2.3.2 经济总量和购买力的增加影响住宅价格
    2.3.3 澳门住宅土地十分有限
    2.3.4 澳门人口不断增长
    2.3.5 澳门新建住宅量少
    2.3.6 对住宅价值的判定持续增高
2.4 城市发展面对的矛盾
    2.4.1 法律制度与发展的矛盾
    2.4.2 经济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矛盾
    2.4.3 澳门住宅市场泡沫严重
2.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澳门住宅价值研究
3.1 住宅价值的内涵
    3.1.1 价值与住宅价值
    3.1.2 广义的住宅价值--人的需要
    3.1.3 包含劳动价值理论的内容
    3.1.4 包含主观价值理论的内容
    3.1.5 住宅价值具有多元性
    3.1.6 成交价格反映住宅价值
3.2 使用者眼中的住宅价值
    3.2.1 满足使用者需求的使用价值
    3.2.2 促进资产增值的投资价值
    3.2.3 受文化影响的居住价值
    3.2.4 使用者的高层次居住体验
3.3 开发者眼中的住宅价值
    3.3.1 实现经济收益的工具
    3.3.2 通过满足使用者需求来实现目标
    3.3.3 实现最小的消费者剩余和最大的生产者剩余
3.4 城市公共管理者眼中的住宅价值
    3.4.1 能满足居民居住需求的财产
    3.4.2 实现财政收入和调控投资的功能
    3.4.3 实现城市管理的手段
3.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构建住宅价值模型
4.1 住宅成本 C-COST
    4.1.1 土地成本(C1)
    4.1.2 设计与工程顾问费用(C2)
    4.1.3 建造成本(C3)
    4.1.4 交易成本(C4)
    4.1.5 维护成本(C5)
4.2 需求的满足 R –REQUIREMENT FULFILMENT
    4.2.1 建筑密度与容量越高(r1)满足程度越低
    4.2.2 城市管理的法律制度(r2)影响着需求的满足
    4.2.3 使用者的居住需求(r3)
    4.2.4 满足基本舒适度(r4)的需求
4.3 投资价值 I - INVESTMENT VALUE
    4.3.1 法律制度与政策(i1)确保了住宅投资价值的地位
    4.3.2 经济环境(i2)强化了住宅投资价值持续增长的预期
    4.3.3 投资意欲(i3)支撑住宅投资价值的实现
    4.3.4 套型设计的配合(i4)有利于增加住宅投资价值
4.4 文化价值 C – CULTURE VALUE
    4.4.1 特有的城市形象(c1)产生独特文化价值
    4.4.2 不同的建筑形式(c2)反映不同的文化价值
    4.4.3 文化认同(c3)决定住宅文化价值的形成
    4.4.4 文化保护(c4)保护了文化价值抑制了土地价值
4.5 愉悦价值 H – HAPPINESS VALUE
    4.5.1 居住环境品质主导着愉悦价值
    4.5.2 基本品质因素(h1)满足基本的生理感受
    4.5.3 中层次品质因素(h2)注重住宅的良性延续
    4.5.4 高层次品质因素(h3)把物质上升到精神层面
    4.5.5 劣品质(h4)带来负面价值
4.6 构建住宅价值模型 V = RICH * C
    4.6.1 住宅价值的数学模型的组成
    4.6.2 住宅价值模型的运用
    4.6.3 住宅价值模型中的系数比
    4.6.4 从住宅价值系数获得的资讯
    4.6.5 住宅价值模型的应用范例
4.7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以住宅价值解读高地积比住宅的必要性
5.1 高地积比提高成本(C)效益
    5.1.1 整体成本上需要提高土地利用强度
    5.1.2 利用高地积比改良城市空间的效益
    5.1.3 扩充街道(小投入)能有效提高地积比(大产出)
    5.1.4 资源共享驱使选择高地积比
5.2 高地积比促进需求获得满足(R)
    5.2.1 满足住宅数量需求最直接的选择
    5.2.2 高地积比与离岛都市化的轨迹相吻合
    5.2.3 高地积比住宅能与服务设施相协调
5.3 高地积比抑制投资价值(I)的增加
    5.3.1 新法律提高土地价值降低投资价值
    5.3.2 高地积比使单位住宅投资价值降低
    5.3.3 高地积比有利于抑制投机
5.4 高地积比推动文化价值(C)的演进
    5.4.1 有利于维持 15~45 分钟生活圈的文化
    5.4.2 促进新现代文化价值的产生
    5.4.3 推动法律建设协调历史文化遗产保育
5.5 高地积比以提高生活品质增加愉悦价值(H)
    5.5.1 交通疏导能力达到便利性要求
    5.5.2 高地积比令更多的住户获得中层次环境品质
    5.5.3 参与住宅管理获得高层次环境品质
5.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如何通过适度高地积比实现住宅价值最优化
6.1 适度高地积比降低各项资源利用的成本
    6.1.1 以城市规划管控土地成本
    6.1.2 适度规划高地积比区提高土地效益
    6.1.3 调控土地价格避免堕入高地价怪圈
    6.1.4 发挥新填海区的作用
    6.1.5 以高地积比优化住宅建造成本
    6.1.6 以“住宅发展密度区”均衡社会设施和资源
6.2 满足各方面需求达到更高的价值
    6.2.1 高地积比的选址
    6.2.2 综合配置区域设施
    6.2.3 保证使用功能达到舒适度标准
    6.2.4 优化道路宽度
    6.2.5 更新航空设施规划
    6.2.6 以公共房屋满足基层需求
6.3 维持稳定的投资价值
    6.3.1 增加住宅数量抑制投资价值增长
    6.3.2 高地积比率与低覆盖率相配合
    6.3.3 大幅提高公共房屋数量平抑投资价值
    6.3.4 加重交易成本抑制投机行为
    6.3.5 延续以税务调节私人住宅交易
6.4 保证文化价值的延续与发展
    6.4.1 以法律保护文化价值
    6.4.2 维持原有人文文化的住宅分布模式
    6.4.3 为文化保护区域注入生命力
    6.4.4 平衡文物保育和私产发展
6.5 提高品质获得更大的愉悦价值
    6.5.1 成立业主委员会实行有效管理
    6.5.2 以专业标准提高住宅品质
    6.5.3 制定综合措施控制高地积比区域的空气污染
    6.5.4 城市空间与空气流通
    6.5.5 高地积比住宅区的环境保护规划
    6.5.6 制定住宅性能认定制度
6.6 适度高地积比住宅发展的制度化与指标化
    6.6.1 推动建筑法理发展
    6.6.2 从亚洲城市地积比指标中获取经验
    6.6.3 建立符合住宅环境品质的区域管理
    6.6.4 以宜居为住宅环境的宗旨
    6.6.5 建立指标化管理的执行、监督和保障机制
6.7 小结
参考文献 总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我国都市警察公共服务职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警察公共服务职能研究的理论背景——政府职能转变
        1.1.1 政府职能的基本内涵
        1.1.2 国家政治统治职能与社会管理职能的关系辨析
        1.1.3 福利国家政府理论逐步陷入危机——矫枉过正的破产
        1.1.4 政府职能重心的转移——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的强化
        1.1.5 政府公共管理的基本模式——公共服务型政府
        1.1.6 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内容
    1.2 警察公共服务职能的研究成果评述
    1.3 研究的逻辑框架
        1.3.1 现实意义
        1.3.2 论文创新点
        1.3.3 研究框架、重点问题和目的
        1.3.4 研究假设
    1.4 核心概念和理论界定
        1.4.1 警察
        1.4.2 都市
        1.4.3 警察公共服务
        1.4.4 公共物品理论
        1.4.5 治理理论
        1.4.6 警察公共服务的多中心和自主治理理论
        1.4.7 社区警务理论
    1.5 警察公共服务职能的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内容分析与二次分析
        1.5.2 参与式观察
        1.5.3 问卷调查
2 都市警察公共服务职能研究的概念和理论分析
    2.1 基本概念的明晰
        2.1.1 警察的基本概念
        2.1.2 都市(Metropolis)概念的出现及相关背景
        2.1.3 警察职能概念的再认识
        2.1.4 警察公共服务职能概念及深度剖析
    2.2 基本理论分析
        2.2.1 公共物品理论的详细阐述
        2.2.2 治理理论的深度阐述
3 警察公共服务职能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3.1 警察公共服务职能的历史沿革
        3.1.1 我国警察公共服务职能的发展历史
        3.1.2 西方警察公共服务职能的发展过程
        3.1.3 东西方警察公共服务职能变迁的特点
    3.2 我国都市警察公共服务的公私属性辨析
        3.2.1 我国当前都市警察公共服务的具体内容
        3.2.2 我国都市警察公共服务内容的属性界定
        3.2.3 警察部门公共服务供给次序
        3.2.4 非政府组织在公共服务产品提供方面的作用
    3.3 世界各地都市警察公共服务供给特点
        3.3.1 香港警队公共服务的内容与特点
        3.3.2 新加坡警队公共服务的内容与特点
        3.3.3 洛杉矶警察局公共服务的内容与特点
        3.3.4 伦敦警察厅公共服务的内容与特点
4 关于警察国家职能与公共服务职能二者关系的探讨
    4.1 警察国家职能的提出
        4.1.1 基础概念的明晰
        4.1.2 警察国家职能概念与其他职能概念的辨析
        4.1.3 新中国警察国家职能的历史变迁
    4.2 警察国家职能与公共服务职能的博弈
        4.2.1 警察国家职能与公共服务职能的内在统一性的提出——博弈的前提
        4.2.2 警察国家职能与公共服务职能内在统一性的论证——博弈的过程
        4.2.3 警察的国家职能与公共服务职能二者互不独立——博弈的结果
    4.3 警察国家职能与公共服务职能的制度安排——动态的边界
        4.3.1 构建警察职能理论体系的基本原则
        4.3.2 警察职能统一的理论体系的基础——社会的政治性警察职能
5 当前都市警察公共服务供给面临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5.1 当前我国都市警察部门公共服务供给的主要矛盾
        5.1.1 当前存在的主要矛盾——需求旺盛,供给不足
        5.1.2 具体表现形式
        5.1.3 表面原因分析
    5.2 造成都市警察公共服务供给困境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5.2.1 国家政权和社会关系的转变——市民社会和公民意识的发展对都市警察公共服务提出新要求
        5.2.2 城市发展变迁对警察公共服务职能的影响——点轴理论下都市发展的大趋势对都市警察公共服务提出新要求
6 当前都市警察公共服务供给艰难转型的实践——以深圳市公安局为例
    6.1 深圳市公安局在提供警察公共服务时面临的现实状况
        6.1.1 人口结构日益复杂化
        6.1.2 对警察公共服务数量和质量的标准不断提升
        6.1.3 旧有警察组织设置与人员结构安排已经不适应都市发展的管理与服务需要——深圳市公安局现行组织结构与人员结构情况分析
    6.2 深圳市公安局警察公共服务的权宜对策——提升警察能力
        6.2.1 警察训练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提升基层警察实战与服务能力
        6.2.2 深圳警队在都市警察训练与支援体系的有益探索
        6.2.3 都市警察心理压力的疏导与释放——将内在压力转化为外在服务动力
7 多中心治理:都市警察公共服务的解决之道
    7.1 市民社会视野下警察公共服务的应变之道——公众自主参与与多中心治理
        7.1.1 单中心治理理论下警察公共服务提供面临的困境
        7.1.2 奥斯特鲁姆夫妇关于都市警察公共服务多中心供给的研究
        7.1.3 多中心治理语境下的警察公共服务提供新路径—社区警务
    7.2 警民合作基础上的社区警务——治理理论在我国警察公共服务工作中的实践
        7.2.1 社区警务的兴起——多中心治理理论背景下警务工作的自我革新
        7.2.2 社区警务在我国警察机关的沿革与现状
        7.2.3 社区警务在我国都市警察组织的发展——深圳市公安局社区警务工作的实践与困境
    7.3 警民合作——多中心治理视野下的都市警察公共服务的复合型供给
        7.3.1 公共服务的复合供给模型
        7.3.2 警民合作模式下社区警务制度设计的可行性
        7.3.3 当前我国都市警察在在警民合作背景下开展社区警务中应重点关注的方面
        7.3.4 保持供给的动态平衡——量力而行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都市警察公共服务职能研究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深圳公安派出所警察公共服务工作压力》调查问卷
后记

四、市民对特区政府满意度急升(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购买医疗服务的运行机制及启示[J]. 赵喆,王家合,和经纬. 中国卫生资源, 2021(06)
  • [2]香港与内地融合进程的反思:兼论“一国两制”的落实[J]. 郑宏泰,尹宝珊. 当代港澳研究, 2018(01)
  • [3]港澳在国家发展战略的地位和作用——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J]. 李宜乔. 当代港澳研究, 2018(01)
  • [4]回归后香港公共住房政策审视及实施成效——基于社会可持续性的视角[J]. 魏宗财,何深静,刘玉亭,陈婷婷. 国际城市规划, 2017(03)
  • [5]台湾地区死刑废除运动的困境及建议——以港澳地区死刑废除经验为借鉴[A]. 赵秉志,黄耀佳. 刑事法治发展研究报告(2014——2015年卷), 2017
  • [6]台湾地区死刑废除运动的困境及建议——以港澳地区死刑废除经验为借鉴[J]. 赵秉志,黄耀佳. 刑法论丛, 2016(01)
  • [7]城市公共住房体系建构策略与建筑形态研究[D]. 张萍. 天津大学, 2014(08)
  • [8]利益表达与诉求演变——澳门第三、第四届立法会议员书面质询研究[J]. 蔡永君. 港澳研究, 2014(04)
  • [9]基于住宅价值模型的澳门高地积比住宅发展研究[D]. 高武洲. 华南理工大学, 2014(12)
  • [10]我国都市警察公共服务职能研究[D]. 赵江. 武汉大学, 2013(01)

标签:;  ;  

市民对特区政府满意度飙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