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度、氮和钾量对卷心菜杂交油菜植物初级和次级分枝概率的影响

密度、氮和钾量对卷心菜杂交油菜植物初级和次级分枝概率的影响

一、密度、施氮、钾量对甘蓝型杂交油菜单株一、二次分枝抽生概率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王灵敏[1](2021)在《密度和施氮量对复播饲料油菜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试验以优质的饲料油菜华油杂62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20万株/hm2、30万株/hm2、40万株/hm2)和不同施氮量(140kg/hm2、170kg/hm2、200kg/hm2)对饲料油菜的形态指标、干物质积累、冠层指标、经济性状和产量构成因素、冠层结构及光合特性等的影响。旨在为饲料油菜生产中的合理栽培、提高产量、实现高产以及优质的种植方式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显示:1.密度和施氮量对饲用油菜农艺性状产生显着影响,20万株/hm2密度时,茎粗、分枝部位、主花序长、有效分枝高度、主轴有效长度和侧根数等性状较优,40万株/hm2时,株高、主茎叶数和二次分枝数等性状较优;增施氮肥可提高单株干物质积累量以及花后时期干物质积累量占全生育期的比率。其中30万株/hm2密度,200kg/hm2的施氮处理下综合农艺性状最优,一次分枝数也最多,干物质积累由叶片向角果转运量也最多。2.密度的增大会降低各部叶片无截取散射,叶倾角也会逐渐减小,趋于水平,高密度下的油菜更易倒伏,光分布呈“V”字形。施氮量的增加会使叶面积指数增大,导致油菜底层枝叶郁蔽,光线入射量小。3.增大种植密度会加快叶片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变小,初始荧光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在20万株/hm2密度时,气孔导度、叶绿素含量和PSⅡ受体库大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变大。电子传递效率在低迷高氮时达到最大,电子传递量子产额、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额和PSⅡ潜在活性在高密低氮时最大。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在正午14:00左右达到最大,胞间CO2浓度在下午16:00左右出现最小值。4.密度和氮肥对油菜角果数、角果重、果粒数、角果皮面积以及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均存在显着影响。在密度与氮肥互作下,主花序长与主轴有效长度呈正相关关系,二次分枝数与籽粒产量存在正相关关系,角果数与角果重、结角层厚度以及结角层密度存在正相关关系,果长和角果宽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不同处理可提高53%生物产量以及90%的籽粒产量,其中30万株/hm2密度,200kg/hm2的施氮处理下的生物产量最高为62692kg/hm2,且综合评价最优。

陈松林[2](2020)在《长江流域冬油菜适宜密植关键株型指标及参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探究不同株型结构的油菜材料在不同密度条件下的产量变化规律,以及不同密度条件下,各株型材料的关键株型参数的变化规律及其对产量的影响,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3个种植密度作为主区(D2:3×105株/hm2、D3:4.5×105株/hm2、D4:6×105株/hm2),12个具有较大株型差异的材料(来源于自然群体及DH系的12个材料,分别为1:Sophia、2:Chuanyou20、3:N69、4:N34、5:Zhongshuang12、6:WH-81、7:N35、8:N157、9:Erake、10:11-9-704、11:N14、12:N91)作为副区,于2018-2019、2019-2020两年在华中农业大学试验基地进行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株型参数在不同密度下的响应规律,并采用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路径分析等统计方法,探讨密植条件下不同株型结构的油菜群体产量与株型结构参数的关系,以期为密植条件下适宜油菜品种的选育及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密植条件下不同株型结构的油菜产量变化规律。1)12个不同株型材料随密度变化产量趋势不同。其中,1、4、5、10号材料在3×105~6×105株/hm2密度间随密度增加产量呈逐渐下降趋势;3、6、7、8、9、11、12号材料在3×105~6×105株/hm2密度间随密度增加产量呈先增加后下降的波峰曲线变化,在4.5×105株/hm2密度下达峰值;较特殊的是2号材料,在3×105~6×105株/hm2密度间随密度增加产量呈逐渐上升趋势。就产量构成而言,供试的12个油菜材料的群体角果数的变化趋势与大田产量较一致;单株角果数均随密度的增加呈逐渐下降的趋势;1、3、5材料每角粒数呈下降趋势,6、11呈波峰曲线变化,其余材料变化不显着;千粒重随密度增加变化并不显着。2)将不同株型材料在不同密度条件下的产量进行了低产、中产及高产聚类,发现高产群体在大部分为4.5×105株/hm2密度条件下,均具有较高的角果数、每角粒数和千粒重。在中等肥力地块,高产群体的产量可达2951.7~3193.2kg/hm2,在4.5×105株/hm2密度条件下,单株角果数为166.0~244.5,每角粒数为11.4~14.9,千粒重为2.9~3.6g;在高肥力地块,高产群体的产量可达到3671.0~4471.9kg/hm2,在4.5×105株/hm2密度条件下,单株角果数为225.1~282.6,每角粒数为11.4~13.0,千粒重为3.4~3.7g。3)进一步分析表明,不同株型材料的高产群体均具有较高的分枝层厚度、分枝数、分枝粗、分枝角果数上下部差值,较粗的果身及较大表面积的角果,较小的角果着生角度。这些指标可以作为筛选高产群体的关键农艺指标。在中肥力地块,高产群体的分枝层厚度为72.1~81.8cm,分枝数为6~7,整株平均分枝粗为3.17~3.84mm,分枝角果数上下部差值为24.6~40.1,果身粗为3.96~5.17mm,单个角果表面积为292.7~442.9mm2,角果与主茎角度为39.8~62.9°;在高肥力地块,高产群体的分枝层厚度为84.1~96.2cm,分枝数为6~8,整株平均分枝粗为3.23~3.51mm,分枝角果数上下部差值为42.2~66.3,果身粗为4.41~5.23mm,单个角果表面积为334.6~454.3mm2,角果与主茎角度为35.1~47.5°。2、本试验中,2号材料为高产耐密材料。以5号不耐密材料为对照,2号高产耐密材料表现为高密条件下分枝层较厚,其原因是节间长随密度变化较不显着,没有加剧分枝重叠现象;2号高产耐密材料在高密条件下分枝粗较粗且分枝角果数上下部差值较大的原因是分枝层中上部分枝粗变化幅度较小,随密度增加中上部分枝角度逐渐减小,对分枝生长影响较小,最终使中上部分枝角果数变化幅度较小;2号高产耐密材料在高密条件下具有较粗的果身及较大表面积的角果,较小的角果着生角度的原因是随着密度增加角果形态变化不显着,使得高密条件下角果保持较大较粗的形态,且随着密度增加角果着生角度显着减小,使得高密条件下角果结构更为紧凑。3、关键农艺指标的遗传效应差异。双列杂交试验表明,单株角果数、每角粒数、千粒重、单株产量等关键产量构成指标,分枝层厚度、分枝数等关键农艺指标一般配合力(GCA)、特殊配合力(SCA)、反交效应(REC)均具有显着性差异。部分关键农艺指标的广义遗传力排序为:千粒重>分枝层厚度>每角粒数>分枝数>单株角果数>单株产量;显性遗传方差占比排序为:单株产量>分枝层厚度>千粒重>每角粒数>单株角果数>分枝数。分枝层厚度较每角粒数与单株角果数具有更高的广义遗传力及显性遗传效应,分枝数的广义遗传力及显性遗传效应较低。

郭文静[3](2016)在《甘蓝型油菜stb1突变体曲茎性状的QTL定位与转录组分析》文中提出油菜作为世界四大油料作物之一,也是我国主要的油料、饲料和能源作物,常年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居世界首位。随着油菜产量和品质的提高,单株结实量不断增大,油菜倒伏已成为一个普遍性的问题。理想株型可提高光能利用率,发掘与利用甘蓝型油菜多样化的性状(基因),对培育高产、优质和高效的油菜品种是十分必要的。曲茎的特异株型性状在油菜育种中具有潜在的利用价值。同时甘蓝型油菜曲茎茎秆生长异常导致突变,分离其基因可对植物茎秆生长发育的遗传机制进行深入的了解。本研究利用甘蓝型油菜曲茎突变体stb1(stem bending1)与中双11(ZS11)杂交的F1和F2群体进行曲茎性状的遗传分析和QTL定位,结合油菜60K SNP芯片和基于全基因组重测序的QTL-Seq方法对该基因进行定位。对stb1突变体弯曲茎秆及ZS11正常茎秆进行转录组测序(RNA-seq),分析定位区间内的差异表达基因,并根据stb1和ZS11全基因组重测序结果获得在两个材料间存在非同义突变的差异表达基因作为候选基因。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本研究对GH06×ZY821高世代重组自交系中筛选的自然突变曲茎材料stb1与对照ZS11进行了表型比较。结果表明,茎秆发生弯曲的关键时期大约为初花期前10 d至初花后5d,即蕾薹末期至初花期。冷冻切片及电镜扫描均观察到初花期stb1茎秆木质部、导管数量、厚壁组织和薄壁细胞发达程度远低于对照ZS11;利用GC-MS测定stb1木质素单体发现,S/G木质素比例较ZS11显着降低;上述表型观察证实与对照ZS11相比,stb1的维管系统发育异常,木质素组分也有较大改变。蕾薹前期即茎秆弯曲表型出现前,对stb1突变体进行打顶及对茎尖生长点喷施生长素,处理后的新生主茎均恢复直立,且打顶处理的侧枝出现弯曲,提示stb1的表型可能与生长素的代谢或极性运输异常(polar auxin transport,PAT)有关。2、创建stb1与ZS11正反交F1群体,对群体植株表型调察结果表明,所有后代植株茎秆均与ZS11相同,未发生弯曲,推测stb1突变体由隐性基因控制。为分析其遗传规律,考察了F2群体273个单株的茎秆弯曲性状,结果发现曲茎后代弯曲程度存在差异,且不同材料弯曲起始高度不完全相同。F2群体中有215株茎秆表型正常,58株茎秆弯曲;卡方测验结果显示,卡方检测值χ2=2.05<χ2(0.05)=3.84,无显着差异,直茎与曲茎符合3:1的表型分离比例,表明stb1突变体的遗传规律符合孟德尔常染色体隐性单基因遗传。3、利用F2分离群体,根据表型选择30个曲茎和64个直茎的F2植株,将其与两个亲本材料一起提取DNA,利用甘蓝型油菜60K SNP芯片进行基因型鉴定。在检测的52157个SNP位点中,共有47139个SNP标记能够对90个以上的样品进行基因型分析,表明SNP芯片杂交检测成功,适合用于后续分析。对亲本材料ZS11和stb1突变体的差异基因型分析发现,共有16159个SNP标记在亲本间存在基因型差异,其中适合用于遗传连锁图谱构建、无明显偏分离的纯合差异SNP标记位点共11721个。结合94个F2植株的SNP基因型数据,采用Joinmap4.0构建了一张包含19个连锁群的遗传连锁图,包括1840个SNP位点,覆盖基因组长度为1821.72 cM,标记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99 cM。利用WinQTL Cartographer 2.5进行单标记SNP位点分析,最终将STB1基因定位于A01染色体Bn-A01-p2421445与Bn-A01-p3939508标记之间,定位区间遗传距离为1.802 cM。根据定位区间上所有SNP标记与法国公布的甘蓝型油菜基因组序列进行BLASTN比对,结果发现Bn-A01-p2421445与Bn-A01-p4230829在基因组上的距离为1.995 Mb。4、利用RNA-Seq对ZS11和stb1突变体茎秆的转录组进行了分析,结果共鉴定出3073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在stb1中上调表达的基因1424个,下调表达基因1649个。利用BinGO对差异表达基因分别进行GO富集分析发现,stb1突变体下调基因主要集中在磷酸肌醇生物合成、长日照光周期、多元醇生物合成、生长素极性运输和紫外线响应等生物学功能,与PAT有关的基因共有29个。此外,与细胞分化和根分生组织形态有关的SAUR41、与茎秆节间伸长及维管束发育相关的ACL5和调节质外体pH值以影响生长素输出蛋白定位的AVP1等基因在stb1突变体中也显着下调。stb1突变体中与木质素生物合成相关的基因PAL1、PAL2、PAL4、C4H、4CL5和COMT1表达量均显着下调。在确定的定位区间Bn-A01-p2421445与Bn-A01-p4230829标记区间及200kb侧翼序列范围内,发现有5个下调表达基因与生长素合成、运输和信号转导有关,很可能为STB1基因的候选基因,其中APM1和CCD8参与PAT,ARF16和IAA11参与生长素的信号转导,PRHA受生长素正向调控,并与维管组织发育关系密切。5、基于stb1和ZS11的全基因组重测序数据,以公布的油菜基因组序列为参考序列,分析了在Bn-A01-p2421445与Bn-A01-p4230829定位区间的InDel(Insertion/Deletion)变异位点,及在参考基因组序列上的分布特点。根据序列比对结果,在QTL定位区间挑取唯一比对的InDel位点,利用Geneious 4.8.5设计27对引物,两亲本检测InDel多态性检测。结果表明,27对引物均能成功扩增,其中有8个可作为下一步精细定位的多态性标记。

张凤启,程晓辉,刘越英,童超波,董彩华,于景印,黄军艳,刘胜毅[4](2015)在《甘蓝型油菜分枝数QTL定位及其候选基因预测》文中研究表明分枝数是影响油菜产量的重要株型性状之一。为了有助于油菜分枝数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以甘蓝型油菜品系888-5(多分枝)和M083(少分枝)杂交形成的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为材料,通过利用第一张油菜60KSNP芯片对群体进行高通量SNP分型,并结合单环境和多环境2种QTL检测方法对RIL群体在4个环境(武汉-2012、武汉-2013、扬州-2012和扬州-2013)下分枝数进行QTL定位。结果表明:共检测出18个分枝数QTL,分布于A2、A6、A7、C1和C4连锁群。其中11个QTL在2个以上环境下可重复检测到;有2个QTL与环境之间存在互作效应。主效QTL 2个(qBN2-3和qBNE2-1),分别在3个、4个环境下重复检测到,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13.12%20.60%,2.80%30.10%。qBNE2-1与环境存在互作效应。另外,通过利用SNP标记侧翼序列和油菜基因组比对作图,从3个QTL(qBN2-1、qBN7-6和q BN7-8,三者可解释的表型变异分别为19.40%17.30%、5.70%12.21%和7.88%10.32%)的基因组区段内(分别为279kb、165kb和562kb)共筛选出4个与分枝数有关的候选基因,它们的拟南芥同源基因(分别为CUC2、PIN3、F23N20.8和PIN4)均参与拟南芥分枝数的分化或形态建成。

白桂萍[5](2014)在《密植条件下油菜理想冠层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设计了两个试验:一是以15个不同来源的双低油菜品种(系)为材料,设置15万株/hm2、30万株/hm2、45万株/hm2、60万株/hm2、和75万株/hm2五个种植密度,研究油菜高产群体密度及产量构成等性状的动态变化,探讨密植条件下油菜高产群体的冠层结构;二是利用三个不同株型油菜品种(系)材料,在30万株/hm2、60万株/hm2、90万株/hm2和120万株/hm2四个种植密度水平下,通过人工去除主花序和人工去除腋芽改变油菜固有株型,研究人工改型对油菜产量及产量构成性状的影响。通过以上两个试验对密植条件下油菜理想冠层结构的研究,为密植条件下油菜高产育种提供理论指导,减少油菜高产育种中的盲目性。研究结果如下:1、油菜高产群体密度15个双低油菜品种(系),在15万、30万、45万、60万和75万株/hm2五个种植密度水平下,产量随密度增加变化规律一致为先增加后降低,只是不同株型品种最高产量值的最适密度不同,但高产群体密度分布在30-60万株/hm2之间,其中7个品种在密度30万株/hm2时产量最高,3个品种在密度4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5个品种在密度60万株/hm2时产量最高。2、油菜高产条件下各农艺性状对产量重要性研究将15个品种在30-60万株/hm2高产密度区间小区产量与各农艺性状关联进行灰色关联梯度分析,得到各性状对油菜产量重要性为:有效分枝数>主花序长>分枝角果数>株高>每角粒数>分枝千粒重>单角籽粒重>分枝高度>单位面积花序数>单株分枝产量>密度>主花序角果数>主花序千粒重>单株主花序产量。3、油菜产量构成性状随密度变化趋势15个品种在密度15-75万株/hm2范围内,单位面积花序数(分枝数和主花序数之和)和单位面积角果数随密度提高增加趋势变缓,最大值时密度集中在60-75万株/hm2之间,其中:广源58和华杂6号两个品种在密度60万株/hm2时单位面积花序数最高,其余13个品种在密度75万株/hm2时单位面积花序数最多;单位面积角果数最高时密度为60万株/hm2时有9个品种,其余6个品种单位面积角果数最高时密度为75万株/hm2。油菜每角粒数和千粒重随密度增加略为降低,变化幅度不明显,单角籽粒重随密度增加呈下降趋势。4、人工改变冠层结构对油菜产量及产量构成性状的影响密度在30-120万株/hm2条件下,三个不同株型代表品种人工改型去除腋芽和去除主花序后的产量变化规律一致为先升高后降低,产量最大值都出现在60-90万株/hm2密度范围内,只是不同改型处理后的产量最高值的密度不同:去除主花序后,产量最高值时密度为60万株/hm2,去除腋芽后,产量最高值时密度为90万株/hm2。将密度水平平均为75万株/hm2,人工改型处理与CK相比:仅保留主花序后,主花序千粒重、每角粒数、单角果籽粒重及主花序产量均高于CK,但三个品种小区平均产量均低于CK;去除主花序仅保留分枝后,分枝数和分枝千粒重与CK相比增加,但不同品种单位面积角果数、每角粒数和小区产量增减不同,仅分枝优势相对较强的华杂9号的分枝数、单位面积花序数、分枝角果数、分枝单株产量均显着增加,其产量比CK高出4.02%。5、油菜理想冠层结构油菜在现有叶型结构条件下,提高油菜密度潜力有限,油菜要获得高产主要还是要依靠分枝数和分枝角果数,兼顾每角粒数和千粒重,将各产量构成潜力最大发挥,油菜每亩产量理论值可达697公斤,单杆或少分枝型是不可行的;要实现油菜超高密度增产潜力,必须优化叶型结构,提高光合效率,统筹叶型结构和冠层结构的同步改良。

张倩[6](2013)在《甘蓝型油菜主要株型性状的遗传分析和QTL初步定位》文中指出油菜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如何最大程度的提高油菜的产量和实现油菜的机械化生产是油菜育种和栽培的主要目标。通过对油菜株型相关性状的遗传规律和QTL定位进行研究分析,可以为这个目标的实现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采用松散型甘蓝型油菜S33B和紧凑型甘蓝型油菜86-5-10-17组合杂交所得的F2群体为对象,探讨了与油菜机械化收获紧密相关的包括株高、分枝高度、分枝数和分枝角度4个性状的发育动态及遗传规律,并在构建遗传连锁图谱的基础上进行了4个性状的QTL定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分枝角度的大小将甘蓝型油菜的株型分为紧凑型、中间型和分散型。这三种类型油菜的株高、分枝高度和分枝数的发育动态都不相同,但是每个性状的发育动态变化趋势几乎是一致的。从初花期到盛花期是油菜株高、分枝高度和分枝数快速生长期,在这四个生育期内株高、分枝数都是中间型株型>松散型株型>紧凑型株型;分枝高度则是松散株型>中间型株型>紧凑型株型。2.在紧凑型株型中,第一分枝角度和第三分枝角都呈先缓下降后上升最后快速下降的趋势,第二分枝角度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第四分枝角度在整个生育期内都是呈直线缓慢下降的趋势;在中间型油菜株型中,第二分枝角度和第四分枝角度变化趋势是一致的,都是先下降后上升的的趋势,第一分枝角度呈先下降后上升最后再下降的趋势,第三分枝角度呈不断上升趋势;在松散型油菜株型中,第一个分枝角度,在整个生育期内都呈不断增加趋势,第二个分枝角度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从第三个分枝角呈先缓慢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第四分枝角度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3.甘蓝型油菜株高和分枝数的F1正反交均值都超过了亲本,说明株高和分枝数F1具有很好的杂种优势;分枝角度的F1正反交均值都介于双亲之间,都偏向于亲本S33B,说明控制分枝角度的基因是以加性效应为主,有部分显性效应,分散型对紧凑型为部分显性;分枝高度的F1正交均值比亲本的要大,F1反交均值介于双亲之间,偏向于亲本86-5-10-17,说明分枝高度可能存在一定的胞质效应。4.甘蓝型油菜的株高符合两对主基因控制的等显性模型(B-6模型),这两个主基因的显性效应相等并与相应的加性效应也相等,无上位性效应存在;分枝高度是一对主基因控制的加性和部分显性或超显性模型(A-1模型):分枝数符合两对主基因控制的等加性模型(B-4模型),两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相等且无显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分枝角度平均数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B-1模型),有两个主基因控制的株高,分枝高度,分枝数,和分枝角度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44.71%,64.43%,4.55%,60.52%。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1.36%,8.34%,0.56%,0.95%。都以主基因遗传为主。5.用223个SSR多态性标记构建了包含了13个连锁群163个标记位点的F2家系群体连锁图谱,有60个标记位点没有进入任何连锁群,占总数的26.9%。该遗传连锁图谱总长度为906.986cM。最大的连锁群有63个标记,最小的只有2个标记,标记间平均距离为12.286cM。其中超过100cM的有3个连锁群,分别是LG1、LG2和LG8。其中LG1距离最长,为177.222cM,LG13距离最短,仅为9.481cM。平均间距最大的为LG11,达30.968cM;平均间距最小的为LG1,只有2.858cM。6.共检测到11个与这四个株型性状相关的QTLs,分别位于LG1、LG2、 LG3、LG5、LG8连锁群上,且都具有较大的遗传效率。其中株高4个,分别位于LG1、LG2连锁群上,可解释表型变异的8.54%-17.04%;分枝高度5个,分别位于LG3、LG5、LG8连锁群上,可解释表型变异的3.92%-21.82%;分枝数1个,位于LG3连锁群上,可解释表型变异的11.08%;分枝角度1个,位于LG1连锁群上,可解释表型变异的14.16%。只有分枝高度的第二个QTL、分枝数和分枝角度QTL的增效基因都来源于松散型亲本S33B,其余QTL的增效基因都来源于紧凑型亲本86-5-10-17。油菜株型的初步定位结果为该基因的精细定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基因克隆功能分析等奠定基础。

宋稀[7](2012)在《甘蓝型油菜一次分枝数的通径分析、遗传特性及QTL初步定位》文中研究说明分枝不仅影响油菜形态建成,同时也是反映油菜单株生产力的重要性状。本课题选育的一个多分枝品系MB01,一次有效分枝数最高可达20个,而目前生产上使用的品种平均分枝数为8-9个。由此看出一次有效分枝数仍具有较大改良空间。为此,本试验首先对两种不同栽培密度下各农艺性状与产量进行相关及通径分析,以明确一次分枝数对产量的作用规律。然后通过两个一次有效分枝数差异较大的品系MB01与0830112构建6个世代群体进行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同时构建两品系F2:3群体进行一次有效分枝数QTL定位,主要结果如下:1.相关与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在12-18万株/公顷种植密度下,一次分枝数主要是通过单株有效角果数的间接作用来影响油菜产量的。因此,常规品种的选育关键是要获得角果数较多的有效分枝。在39万株/公顷种植条件下,分枝数的作用被极大的削弱,与产量相关不显着。但通过结角密度和分枝部位高度对产量有较大间接正效应。因此我们认为对于该种种植模式配套品种的选育,更需要一种主茎与上部分枝结角密度均大且分枝数尽可能少的品种,以利于通过群体效应来达到高产。2.利用主基因+多基因多世代联合分离分析的方法对MB01与0830112构建的多世代群体一次有效分枝数进行遗传分析,发现其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就两对主基因而言,加性效应均使一次有效分枝数增加,显性效应均为负且显性度小于1,因此主基因中加性效应的作用是主要的。同时我们发现控制分枝数的各基因间存在很大的显-显上位性,从而掩盖了基因本身的显性负效应。F2群体主基因的遗传率为48.16%,多基因遗传率为23.13%,表现以多基因遗传为主。因此通过扩大F2群体量,可能发现超亲优势的理想单株,但由于分枝数也受环境的部分影响(28.71%),所以F2代可以适当放宽选择标准,待中世代遗传力进一步提高后即可进行一次有效分枝数的选择。3.采用SSR标记和部分SRAP标记构建了一张总长度为1199.5cM,分布于19个连锁群的遗传连锁图谱。该图谱包含142个标记位点,位点间平均间距为8.45cM,覆盖了甘蓝型油菜全基因组的49.98%。利用184个F2:3家系一次有效分枝数表型数据,同时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进行QTLs扫描,共检测到9个与一次有效分枝相关的QTLs。其中位于第14连锁群的qPB7和位于15连锁群的qPB9具有较高的贡献率,分别解释了表型变异的22.27%、17.53%。

王海鑫[8](2009)在《“油研1707”稀植高产栽培技术模式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油菜新品种“油研1707”为材料,采用(密度、氮肥、钾肥)三因素二次通用旋转正交回归组合设计,在大田试验条件下进行了油研1707品种的高产栽培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油菜品种“油研1707”,在育苗移栽条件下获得高产(籽粒产量3000 kg/hm2以上)的农艺措施组合为:密度68220~75180株/hm2,施氮(N)量267.375~302.7kg/hm2,施钾(K2O)量208.425~260.025kg/hm2。2栽培因子对产量的单因素效应分析表明:密度对其的影响最大,氮肥次之,钾肥较小。栽培因子间的互作效应对产量影响表现为:施钾量为225kg/hm2时,密度从35715株/hm2~85230株/hm2上升时,施氮量增加,产量增加;同一施氮量条件下,密度从35715株/hm2上升到75000株/hm2时,产量增加,当密度上升到75000株/hm2后,随着密度的进一步增加,产量反而有下降趋势;施氮量为225kg/hm2时,密度从35715株/hm2上升到85230株/hm2时,施钾量增加,产量增加;同一施钾量条件下,密度从35715株/hm2上升到75000株/hm2时,产量增加,当密度上升到75000株/hm2后,随着密度的进一步增加,产量反而有下降趋势;当施钾量与施氮量较少时对产量的影响较小,随着施氮、施钾量的增加,产量提高较快。3不同密度,不同氮、钾施用量对收获指数,农艺性状都有影响。随着密度的减小和氮、钾用量在一定范围内增加时,收获指数增大,但密度对其的影响大于施肥;随着密度的减少和氮、钾施用量的增加,有效分枝高度降低,单株株高、茎粗、一次分枝数、二次分枝数都增大。本实验范围内,随着密度的减小和氮、钾肥施用量的增多,植株干物重增大;三个试验因素中,密度对植株干物质重的影响大于氮、钾肥对其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干物重与产量呈正相关关系。在整个生育期内,叶面积指数呈先增后减趋势,随着密度的增大与施氮量的增加,叶面积指数增大,而施钾量对叶面积指数影响的规律性不强。4在整个生育期内,油菜植株氮、磷、钾素积累量一直处于上升趋势,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植物氮素积累量增加,密度与施钾量对其影响较小;而植株钾素积累量除主要受施钾量多少的影响外,密度对其影响也较大,氮肥最小;植株磷素积累量则受施氮量对其影响最大,密度次之,钾肥最小。从整个植株养分积累量变化动态来看,从苗期到蕾苔期上升迅速,蕾苔期以后上升较为缓慢,角果发育期到成熟期基本保持稳定。5籽粒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之间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正相关关系。单位面积有效株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通径系数0.8364),千粒重(通径系数0.3805)和单株有效角果数(通径系数0.3075)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次之,每角果粒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相对最小(通径系数0.2188)。6栽培因子对籽粒含油量的影响均达显着水平,施氮量对籽粒含油量的影响最大,密度次之,施钾量相对较小。

张小容[9](2008)在《油菜超稀高产栽培技术模式研究》文中认为本试验以高产油菜新品种HRS-1为材料,以播期、密度和施肥作为三因素,采用三因素五水平二次回归正交旋转设计。找出适合该品种的栽培措施。结果表明:1油菜品种“HRS-1”,决策变量农艺措施为:29/8-2/9期间播种即生育期天数为244-248天,密度为26123-31230株/hm2,施肥681.23-836.40kg//hm2时,平均产量可达3750 kg/hm2以上。2在单因素对产量的效应分析中,密度对其的影响最大,播期和施肥次之。互作效应的影响为:施肥在零水平即312.5 kg/hm2时,播期越早,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增加;当播期推迟,随着密度的增大,产量反而有下降的趋势。密度在零水平即22500株/hm2时,早播,增加施肥量,产量增加,迟播,随着施肥量的增加,产量反而呈减少趋势。播期在零水平即9/6时,施肥一定时,密度增加,产量增加,密度一定时,施肥增加,产量无明显变化,且高密度产量总体比低密度产量高,而施肥在不同密度水平下对产量的影响都不大。最后,通过边际产量效应分析得出该品种在实际栽培上,种植播期应取较迟的时期,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应取较高的水平。3播期对生育期有明显的影响,密度和施肥量对生育期影响不显着。播期、密度和施肥对农艺性状的影响。不同播期、密度和施肥对株高,茎粗、累计单株绿叶片数、根颈粗都有影响:随着播期的提前、密度的减小和施肥量的增多,单株株高,茎粗、累计绿叶片数、根颈粗都增大。这三个因素中,播期对它们的影响达极显着水平,密度和施肥对其有影响,但不如播期的明显。在适宜的密度范围内,上述农艺性状与产量呈正相关,产量随着农艺性状值的增大而提高。干物重分配随着生长中心的转移而转移,叶片干物重在蕾苔期达到最大值。随着后期叶片的衰退,重量转移至角果和茎枝等部位,各处理的单株干重在成熟期达到最大值。在本实验范围内,随着播期的提前、密度的减小和施肥量的增多,单株干物重增大;这三个因素中,播期对其的影响最为显着,大于密度和施肥对它的影响。另外,稀植可使单株干物重增加,但由于株数的减小,使得总产量没有明显优势外,随着单株干物重的增加,总体产量也呈增长趋势,在一定范围内,干物重与产量呈正相关关系。在整个生育期内,叶面积指数呈先增后减趋势,到蕾苔期达到最大值。随着播期的提前和密度的增大,叶面积指数增大,施肥量对叶面积指数影响不大。随着施量的增加,植物各器官含氮量呈增加趋势,播期和密度对其影响不显着;同时含磷量也受施肥量的影响,播期和密度对其影响不大;油菜各器官钾素含量随着生育进程变化不是很大,播期、密度和施肥这三个因素都对其影响不大。播期、密度和施肥对一枝分枝数有显着影响,除了密度影响,一次分枝数与群体产量呈正相关。在对单株有效角果数影响方面,播期、密度和施肥对其都有影响,且密度的作用明显大于播期和施肥。这三个因素对角粒数没有明显的影响,说明角粒数主要由品种遗传特性决定。而施肥对千粒重有显着影响,播期和密度对其影响不显着。4通过对产量与构成因素的相关与通径分析得出:株数、角粒数和千粒重与产量成正相关,相关程度大小为株数(0.570)>角粒数(0.431)>千粒重(0.084),单株有效角果数与产量呈负相关(-0.028)。同时根据通径系数可知,在提高产量主面,株数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其次为角粒数和千粒重。单株有效角果数由于受密度的影响对产量起负相关作用。

汪瑞清[10](2008)在《肥料用量与油菜产量品质及其养分含量关系的研究》文中认为为了更深入的探讨油菜高产优质栽培的施肥技术,采用混合均匀设计方法,以中油杂11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氮、磷、钾、镁、硫5种肥料用量与油菜的产量、油菜籽蛋白质含量和含油量以及叶片养分含量的关系。土壤中全氮含量为0.217%,土壤速效磷含量13.58mg/kg,土壤速效钾含量105mg/kg,交换性镁含量为91.04mg/kg,有效硫含量18.13mg/kg。结果表明:肥料用量与产量的回归方程显着性水平为0.0487,不同肥料对产量的影响顺序为S(X5)>N(X1)>K2O(X3)>P2O5(X2)>MgO(X4)。交互项X2X5对产量的影响达到显着水平,当磷处于低水平,硫处于高水平时,产量较高;当磷肥处在高水平,硫肥处于低水平时,产量也较高;它们都处于中间水平时产量反而较低。以高产为目标的肥料适宜施用量(kg/hm2)分别为N 255.78-259.01,P2O5 129.87-131.50,K2O 127.51-130.08,MgO 7.40-7.74,S 1.96-2.06。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通径分析结果为单位面积角果数>角果粒数>千粒重。5种肥料的用量与蛋白质含量和油菜籽含油量回归方程的显着性水平分别为0.0099,0.0091。不同肥料对蛋白质含量的影响顺序为K2O(X3)>P2O5(X2)>MgO(X4)>N(X1)>S(X5);对油菜籽含油量的影响顺序为N(X1)>K2O(X3)>P2O5(X2)>MgO(X4)>S(X5),钾镁的交互项对油菜蛋白质含量的影响显着,氮磷的交互项对含油量的影响显着。钾-镁肥处于低-低水平或者高-高水平时都能够获得较高的蛋白质含量,而氮.磷肥分别处于高.f氐或者低.高的水平时都能够获得较高的含油量。获得含油量≥41%和蛋白质含量≥20%适宜的肥料用量(kg/hm2)为N240.51-245.31,P2O5136.78-139.12,K2O 143.25-146.82,MgO 5.67-6.06,S 2.98-3.11。苗期,油菜TN含量,与N肥用量16DAT(移栽后的天数)极显着负相关,与Mg肥16DAT显着负相关、86DAT极显着正相关;TP含量,与N肥16DAT显着负相关,与P肥16DAT显着正相关;TK含量,与K肥86DAT极显着正相关。花期,油菜TN含量,与N肥137DAT显着正相关,与K肥大体呈负相关,但161DAT极显着正相关;TP含量,与K肥167DAT显着负相关,与Mg肥145DAT显着正相关,与S肥137DAT、167DAT分别为极显着和显着负相关;TK含量,与N肥161DAT显着负相关,与Mg肥161DAT显着正相关。不论是苗期还是花期,全氮和全磷的相关性基本上为正;全磷和全钾的相关性主要为正,不过花期的相关性没有达到显着水平;全氮和全钾的相关性苗期基本为正,花期基本为负。一般认为苗期的后期(72DAT)全氮含量越高,则盛花和终花期的全氮含量也较高。在58DAT时叶片中全钾含量对花期叶片中全钾含量有一定的正影响,而苗期全磷含量与花期全磷含量的相关性不大。油菜NPK含量与油菜产量相关显着,其中花期NPK含量相关性更大。油菜产量,与TN含量137DAT显着正相关、154DAT和161DAT极显着负相关;与TP含量16DAT和154DAT极显着正相关;与TK含量16DAT极显着负相关、137DAT显着正相关。油菜全生育期含P较高、前期含N适中、含K较低、后期含N较低、含K较高,有利于油菜产量的提高。

二、密度、施氮、钾量对甘蓝型杂交油菜单株一、二次分枝抽生概率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密度、施氮、钾量对甘蓝型杂交油菜单株一、二次分枝抽生概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密度和施氮量对复播饲料油菜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引言
    1.2 密度和氮肥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1.3 密度和氮肥对作物品质的影响
    1.4 密度和氮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5 密度和氮肥对作物生理形态的影响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和试验设计
    2.3 调查项目
        2.3.1 生育期观测
        2.3.2 生长指标测定
        2.3.3 光合荧光指标
        2.3.4 冠层指标
        2.3.5 技术路线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密度和施氮量对复播油菜生长发育的影响
        3.1.1 密度和施氮量对复播油菜农艺性状的影响
        3.1.2 密度和施氮量对复播油菜株高的影响
        3.1.3 密度和施氮量对复播油菜茎粗的影响
        3.1.4 密度和施氮量对复播油菜主茎叶数的影响
        3.1.5 密度和施氮量对复播油菜根系的影响
    3.2 密度和施氮量对复播油菜冠层结构的影响
        3.2.1 不同密度和施氮量下复播油菜叶面积指数的变化
        3.2.2 不同密度和施氮量下复播油菜无截取散射的变化
        3.2.4 不同密度和施氮量对复播油菜叶倾角的变化
    3.3 密度和施氮量对复播油菜光分布的影响
    3.4 密度和施氮量对复播油菜光合特性的影响
        3.4.1 密度和施氮量对复播油菜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3.4.2 密度和施氮量对复播油菜气孔导度的影响
        3.4.3 密度和施氮量对复播油菜胞间CO_2 浓度的影响
        3.4.4 密度和施氮量对复播油菜蒸腾速率的影响
    3.5 密度和施氮量对复播油菜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3.5.1 密度和施氮量对复播油菜 SPAD 值的影响
        3.5.2 密度和施氮量对复播油菜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3.6 密度和施氮量对复播油菜干物质积累、分配的影响
        3.6.1 密度和施氮量对油菜各器官生育期干物质的影响
        3.6.2 密度和施氮量对油菜干物质分配的影响
    3.7 密度和施氮量对复播油菜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3.7.1 农艺性状与产量相关性
        3.7.2 角果性状与产量相关性
        3.7.3 密度和施氮量对复播油菜产量的影响
        3.7.4 各性状主成分分析
第4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密度和氮肥对油菜生长发育的影响
        4.1.2 密度与氮肥对油菜冠层结构的影响
        4.1.3 密度和氮肥对油菜光合指标的影响
        4.1.4 密度和施氮量对油菜产量及构成的影响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长江流域冬油菜适宜密植关键株型指标及参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前言
    1 株型研究现状
        1.1 作物株型结构的认识
        1.2 油菜株型研究概况
        1.3 其它作物株型的研究进展
    2 适宜密植作物株型研究现状
        2.1 合理密植的概念
        2.2 油菜密植相关研究
        2.3 密度对不同株型作物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3.1 作物理想株型和密植模式
        3.2 目前存在的问题
        3.3 目前可开展的研究
    4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密植条件下不同株型油菜产量形成差异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及环境概况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1.5 数据分析
        1.6 技术路线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于产量的系统聚类分析
        2.2 产量及产量构成
        2.3 成熟期株型结构
        2.4 成熟期株型对密植油菜产量结构的影响
        2.5 前期关键农艺指标特征
    3 讨论与结论
        3.1 讨论
        3.2 小结
第三章 高产耐密材料关键农艺指标建成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及环境概况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1.5 数据分析
        1.6 技术路线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及产量构成
        2.2 成熟期株型结构
        2.3 全生育期干物质分配
        2.4 前期营养生长期器官生长特征
    3 讨论与结论
        3.1 讨论
        3.2 小结
第四章 不同株型油菜双列杂交遗传效应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田间设计
        1.2 农艺性状调查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配合力方差分析
        2.2 遗传方差与遗传力分析
        2.3 亲本一般配合力综合评价
    3 讨论与结论
        3.1 讨论
        3.2 小结
第五章 总结
    1 研究总结
        1.1 关键农艺指标参数分布
        1.2 密植油菜成熟期株型综合分类
        1.3 增密增产成熟期株型改良方向
        1.4 高产耐密材料与不耐密材料的差异
        1.5 关键农艺指标遗传效应
    2 本研究创新点
    3 研究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甘蓝型油菜stb1突变体曲茎性状的QTL定位与转录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油菜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生产现状
        1.1.1 油菜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1.1.2 油菜的生产现状
    1.2 作物理想株型研究概况
        1.2.1 植物株型的概念
        1.2.2 主要农作理想株型育种研究
        1.2.3 甘蓝型油菜理想株型育种研究
    1.3 油菜曲茎相关性状的研究进展
        1.3.1 倒伏性状研究
        1.3.2 油菜抗倒伏性状的研究进展
        1.3.3 油菜茎倒对产量的影响
    1.4 植物曲茎性状的研究进展
        1.4.1 生长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研究
        1.4.2 生长素与植株表型变异的关系
        1.4.3 曲茎性状相关的基因功能研究进展
    1.5 SNP技术及其应用
        1.5.1 SNP技术简介及其特点
        1.5.2 SNP标记技术的应用
    1.6 转录组测序技术及其应用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甘蓝型油菜stb1突变体的表型观察
    2.1 试验材料
        2.1.1 材料特征
        2.1.2 田间试验设计
    2.2. 主要实验仪器与试剂
    2.3 试验方法
        2.3.1 曲茎性状调查
        2.3.2 角果长性状调查
        2.3.3 生长素处理及含量的测定
        2.3.4 木质素及木质素单体含量的测定
        2.3.5 茎秆发育的细胞学观察
    2.4 结果与分析
        2.4.1 曲茎突变体的表型观察
        2.4.2 stb1激素外处理后的植株表型观察
        2.4.3 stb1发生突变表型前后各时期的生长激素含量
        2.4.4 茎秆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2.4.5 ZS11和stb1的组织切片染色
    2.5 结论
第三章 甘蓝型油菜STB1基因的定位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2.1 实验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
        3.2.2 植物基因组DNA提取
        3.2.3 琼脂糖凝胶的制备
        3.2.4 分子标记
        3.2.5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及QTL位点扫描
        3.2.6 候选基因预测
        3.2.7 InDel标记的开发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甘蓝型油菜曲茎性状的遗传分析
        3.3.2 材料总DNA的质检结果
        3.3.3 SSR标记引物的筛选
        3.3.4 SNP芯片标记分析
        3.3.5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3.3.6 QTL分析
        3.3.7 序列比对及连锁不平衡分析
        3.3.8 全基因组重测序分析
        3.3.9 InDel标记单一位点的鉴定
    3.4 结论
        3.4.1 曲茎突变体stb1的遗传分析
        3.4.2 曲茎突变体stb1的QTL定位
第四章 甘蓝型油菜曲茎突变体stb1的转录组测序及候选基因预测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主要试剂与仪器设备
    4.3 试验方法
        4.3.1 植物总RNA的提取
        4.3.2 甘蓝型油菜cDNA第一链的合成
        4.3.3 荧光定量PCR反应
        4.3.4 油菜茎秆RNA-Seq测序
    4.4 结果与分析
        4.4.1 RNA纯度测定及电泳检测
        4.4.2 材料cDNA合成与内标调整
        4.4.3 差异表达基因GO富集分析
        4.4.4 定量PCR验证
    4.5 结论
第五章 讨论
    5.1 曲茎突变体的特点
    5.2 甘蓝型油菜曲茎突变体stb1的遗传分析
    5.3 基于甘蓝型油菜SNP遗传图谱的构建及QTL定位分析
    5.4 基于甘蓝型油菜全基因组重测序的InDel标记的开发
    5.5 基于RNA-seq对曲茎突变体stb1的候选基因预测
主要创新之处
进一步工作设想
参考文献
主要缩略词
致谢
硕士学习期间发表论文
主研课题情况
参与课题情况

(4)甘蓝型油菜分枝数QTL定位及其候选基因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 1 材料
    1. 2 田间试验和分枝数考察
    1. 3 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及 QTL 分析
    1. 4 候选基因预测
2 结果与分析
    2. 1 双亲及 RIL 群体分枝数表型变异
    2. 2 分枝数 QTL 定位及其与环境互作分析
    2. 3 分枝数候选基因预测
3 讨论

(5)密植条件下油菜理想冠层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株型研究现状
        1.2.1 株型的认识及概念
        1.2.2 株型研究进展
        1.2.3 株型与高产育种
        1.2.4 株型研究技术路线和方法
    1.3 油菜株型的研究
        1.3.1 油菜理想株型概念
        1.3.2 密度对油菜株型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研究
        1.3.3 油菜产量构成性状研究
        1.3.4 油菜理想株型研究进展
第二章 油菜高产群体密度及冠层结构研究
    2.1 试验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测定项目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油菜高产群体密度
        2.2.2 油菜农艺性状与产量重要性关系
        2.2.3 油菜农艺性状间相关性分析
第三章 人工改型对油菜产量及农艺性状影响
    3.1 试验材料和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测定项目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人工改型对油菜产量的影响
        3.2.2 人工改型对油菜产量构成性状的影响
第四章 油菜群体产量构成研究及高产潜力预测
    4.1 油菜群体产量构成性状随密度变化趋势
    4.2 油菜高产潜力预测
第五章 小结与讨论
    5.1 油菜高产群体密度
    5.2 油菜农艺性状对产量的重要性
    5.3 油菜产量构成相关性及高产潜力预测
    5.4 人工改变冠层结构对油菜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5.5 油菜理想冠层结构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甘蓝型油菜主要株型性状的遗传分析和QTL初步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油菜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1.2 油菜的生产现状
        1.2.1 世界油菜生产
        1.2.2 我国油菜生产
    1.3 株型对作物的影响
        1.3.1 株型对作物倒伏的影响
        1.3.2 株型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1.3.3 株型对油菜机械化生产的影响
    1.4 作物数量性状的遗传体系
        1.4.1 主基因+多基因分析
        1.4.2 QTL定位分析
    1.5 油菜株型研究进展
        1.5.1 油菜株型相关性状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1.5.2 油菜株型相关性状的QTL定位研究进展
第2章 引言
    2.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2.1 研究内容
        2.2.2 技术路线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材料
    3.2 田间实验设计
    3.3 试验方法
        3.3.1 田间测量
        3.3.2 主要试剂的配制
        3.3.3 提取DNA
        3.3.4 SSR标记的PCR扩增
        3.3.5 扩增产物的电泳检测
        3.3.6 群体基因型记录
    3.4 数据处理
        3.4.1 主基因+多基因的数据处理
        3.4.2 遗传连锁图谱构建
        3.4.3 QTL检测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4.1 油菜株型性状的发育动态
        4.1.1 株高的发育动态
        4.1.2 分枝高度的发育动态
        4.1.3 分枝数的发育动态
        4.1.4 分枝角度的发育动态
    4.2 株型性状的数量遗传分析
        4.2.1 F_2分离群体主要株型性状的表型特征值及次数分布
        4.2.2 主要株型性状的数量性状遗传分析
    4.3 群体引物多态性分析
        4.3.1 亲本和F_1的引物筛选
        4.3.2 F_2分离群体引物多态性筛选
        4.3.3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4.4 株型性状的QTL定位分析
        4.4.1 株高的QTL定位分析
        4.4.2 分枝高度的QTL定位分析
        4.4.3 分枝数和分枝角度的QTL定位分析
第5章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1.1 研究性状的选择
        5.1.2 油菜株型性状发育动态研究
        5.1.3 油菜株型相关性状的遗传规律
        5.1.4 油菜主要株型性状的QTL定位
        5.1.5 油菜主要株型性状的遗传分析与QTL定位结果的比较
    5.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与课题情况

(7)甘蓝型油菜一次分枝数的通径分析、遗传特性及QTL初步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作物分枝研究进展
        1.1.1 作物分枝的重要性
        1.1.2 影响分枝形成的环境因子
        1.1.3 油菜分枝遗传研究进展
        1.1.4 植物分枝发育调控基因
    1.2 分子标记与遗传图谱的构建
        1.2.1 分子标记在作物遗传改良中的作用
        1.2.2 分子标记技术的类型及原理
        1.2.3 甘蓝型油菜遗传图谱研究进展
    1.3 作物数量性状研究体系
        1.3.1 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1.3.2 QTL 定位与分析
    1.4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油菜一次分枝数对产量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种植密度下一次分枝数与产量的相关分析
        2.2.2 不同种植密度下一次分枝数与产量的通径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甘蓝型油菜一次有效分枝数的遗传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6个世代一次有效分枝数次数分布
        3.2.2 最适遗传模型的筛选
        3.2.3 中选模型的遗传参数估计
    3.3 讨论
第四章 甘蓝型油菜一次有效分枝数的 QTL 初级定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分子标记分析
        4.1.3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作图亲本多态性筛选
        4.2.2 F2:3群体一次有效分枝数性状表现
        4.2.3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4.2.4 一次有效分枝数的 QTL 检测
    4.3 讨论
        4.3.1 分子标记及遗传图谱的构建
        4.3.2 QTL 作图结果分析
第五章 全文结论
    5.1 油菜一次分枝数对产量的影响
    5.2 甘蓝型油菜一次有效分枝数的遗传分析
    5.3 甘蓝型油菜一次有效分枝数的 QTL 初级定位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8)“油研1707”稀植高产栽培技术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我国油菜的生产现状与市场需求
    1.2 主要栽培措施对油菜影响的研究进展
        1.2.1 播期
        1.2.2 密度
        1.2.3 施肥
2 本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地点
    3.3 试验设计
        3.3.1 试验设计方案
        3.3.2 因素水平设计
    3.4 栽培管理
    3.5 调查测定项目与方法
        3.5.1 土壤肥力测定
        3.5.2 植株干物质及其叶面积测定
        3.5.3 成熟期植株性状考察
        3.5.4 群体产量测定
        3.5.5 植株氮磷钾养分和籽粒含油量测定
    3.6 数据处理与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本试验各小区产量水平表现
    4.2 "油研1707"高产栽培模型的建立及寻优
        4.2.1 高产栽培模型的建立及显着性检验
        4.2.2 高产农艺措施的频数分布及寻优
    4.3 回归模型栽培因子效应分析
        4.3.1 栽培因子主效应分析
        4.3.2 栽培因子互作效应分析
        4.3.3 栽培因子边际效应分析
    4.4 栽培因子对成熟期植株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4.4.1 栽培因子对成熟期植株干物质积累影响模型的建立
        4.4.2 回归模型栽培因子效应分析
    4.5 栽培因子对成熟期收获指数的影响
        4.5.1 栽培因子对成熟期收获指数影响的模型分析
        4.5.2 回归模型栽培因子效应分析
    4.6 栽培因子对叶面积指数LAI的影响
    4.7 栽培因子对植株农艺性状的影响
        4.7.1 栽培因子对株高的影响
        4.7.2 栽培因子对茎粗的影响
        4.7.3 栽培因子对有效分枝高度的影响
        4.7.4 栽培因子对一次有效分枝的影响
        4.7.5 栽培因子对二次有效分枝的影响
    4.8 产量与其构成因素的相关与通径分析
        4.8.1 产量与其构成因素间的相关分析
        4.8.2 产量与其构成因素间的通径分析
    4.9 不同时期植株干物重动态变化
    4.10 栽培因子对植株养分积累的影响
        4.10.1 成熟期栽培因子对植株氮、钾、磷素积累量的影响模型建立
        4.10.2 成熟期栽培因子对植株氮素积累量的主效应分析
        4.10.3 成熟期栽培因子对植株钾素积累量的主效应分析
        4.10.4 成熟期栽培因子对植株磷素积累量的主效应分析
    4.11 不同时期植株氮、磷、钾积累动态分析
    4.12 栽培因子对籽粒含油量的影响
        4.12.1 回归方程的建立及显着性检验
        4.12.2 回归模型栽培因子主效应分析
5 结论与讨论
    5.1 "油研1707"高产栽培模型分析
    5.2 密度、施肥及其互作效应
    5.3 品种高产分析
    5.4 栽培因子对干物质积累影响分析
    5.5 栽培因子对植株养分积累与含油量影响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

(9)油菜超稀高产栽培技术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文献综述
    1.1 我国油菜的生产现状与市场需求
    1.2 油菜合理密植研究现状
    1.3 油菜超稀植栽培研究与实践
        1.3.1 油菜超稀植栽培的提出
        1.3.2 油菜高产超稀栽培技术
        1.3.3 油菜超稀栽培的产量水平和效益
        1.3.4 油菜超稀栽培存在的问题
    1.4 主要栽培措施对油菜影响的研究动态及进展
        1.4.1 播期
        1.4.2 密度
        1.4.3 施肥
2、研究目的和意义
3、试验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2.1 试验设计方案
        3.2.2 田间试验设计
    3.3 栽培管理
    3.4 调查测定项目
        3.4.1 农艺性状调查
        3.4.2 取样调查
        3.4.3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考察
        3.4.4 含油量测定
        3.4.5 氮、磷、钾测定
    3.5 数据结果用DPS和EXCEL进行分析与作图
4 结果与分析
    4.1 本试验各小区产量水平表现及其效应的直接分析
        4.1.1 本试验各小区产量水平表现
        4.1.2 各处理产量变异的直接分析
    4.2 产量模型与分析
        4.2.1 回归模型的建立
        4.2.2 模型解析
        4.2.3 高产农艺措施的频数分布
    4.3 回归模型技术因子效应分析
        4.3.1 技术因子主效应分析
        4.3.2 技术因子互作效应分析
        4.3.3 技术因子边际效应分析
    4.4 高产形态及生理基础分析
        4.4.1 油菜生育进程
        4.4.2 农艺性状
        4.4.3 油菜干物重积累
        4.4.4 油菜叶面积
        4.4.5 一次有效分枝数
        4.4.6 三因素对油菜产量有关的经济性状影响及效应分析
        4.4.7 N、P、K养分含量
    4.5 产量与构成因素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4.5.1 产量与其构成因素间的相关分析
        4.5.2 产量与其构成因素间的通径分析
5 讨论
    5.1 品种技术模型
    5.2 互作效应
    5.3 高产影响因素
        5.3.1 农艺性状
        5.3.2 产量性状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

(10)肥料用量与油菜产量品质及其养分含量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发展油菜生产的意义
        1.1.2 我国油菜施肥技术发展历程
    1.2 主要营养元素对油菜生产的影响
        1.2.1 氮肥对油菜生产的影响
        1.2.2 磷肥对油菜生产的影响
        1.2.3 钾肥对油菜生产的影响
        1.2.4 镁肥对油菜生产的影响
        1.2.5 硫肥对油菜生产的影响
        1.2.6 肥料混施对油菜生产的影响
    1.3 均匀设计的应用进展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指标测定方法
    2.4 数据处理
    2.5 多因素数学模型的分析
    2.6 因子间交互效应的分析
    2.7 模拟寻优
3 结果与分析
    3.1 肥料用量与油菜籽产量的影响
        3.1.1 与油菜籽产量的关系
        3.1.2 多因素数学模型的分析
        3.1.3 磷肥与硫肥的交互作用与油菜籽产量的关系
        3.1.4 以高产为目标的肥料用量寻优
    3.2 肥料用量与油菜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
        3.2.1 肥料用量与油菜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
        3.2.2 油菜产量与其构成因素的回归分析
    3.3 肥料用量与油菜籽品质的关系
        3.3.1 与油菜籽蛋白质含量的关系
        3.3.2 与油菜籽含油量的关系
        3.3.3 以优质为目标的肥料用量寻优
    3.4 肥料用量与油菜功能叶养分含量的相关性
        3.4.1 与苗期功能叶养分含量的相关性
        3.4.2 与花期功能叶养分含量的相关性
    3.5 油菜功能叶养分含量之间的相关性
        3.5.1 苗期功能叶养分含量之间的相关性
        3.5.2 花期功能叶养分含量之间的相关性
    3.6 不同时期养分含量之间的相关性
        3.6.1 不同时期全N含量之间的相关性
        3.6.2 不同时期全P含量之间的相关性
        3.6.3 不同时期全K含量之间的相关性
    3.7 油菜功能叶养分含量与油菜籽产量的相关性
        3.7.1 苗期功能叶养分含量与产量的相关性
        3.7.2 花期功能叶养分含量与产量的相关性
4 小结与讨论
    4.1 小结
        4.1.1 肥料用量对油菜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关系
        4.1.2 肥料用量对油菜品质的关系
        4.1.3 肥料用量与油菜功能叶养分含量的相关性
        4.1.4 不同时期养分含量之间的相关性
        4.1.5 不同时期功能叶养分含量与产量的相关性
    4.2 讨论
        4.2.1 关于试验结果
        4.2.2 关于试验设计方法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密度、施氮、钾量对甘蓝型杂交油菜单株一、二次分枝抽生概率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密度和施氮量对复播饲料油菜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D]. 王灵敏.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2]长江流域冬油菜适宜密植关键株型指标及参数研究[D]. 陈松林.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5)
  • [3]甘蓝型油菜stb1突变体曲茎性状的QTL定位与转录组分析[D]. 郭文静. 西南大学, 2016(02)
  • [4]甘蓝型油菜分枝数QTL定位及其候选基因预测[J]. 张凤启,程晓辉,刘越英,童超波,董彩华,于景印,黄军艳,刘胜毅.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5(01)
  • [5]密植条件下油菜理想冠层结构研究[D]. 白桂萍.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4(03)
  • [6]甘蓝型油菜主要株型性状的遗传分析和QTL初步定位[D]. 张倩. 西南大学, 2013(12)
  • [7]甘蓝型油菜一次分枝数的通径分析、遗传特性及QTL初步定位[D]. 宋稀.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10)
  • [8]“油研1707”稀植高产栽培技术模式研究[D]. 王海鑫. 四川农业大学, 2009(06)
  • [9]油菜超稀高产栽培技术模式研究[D]. 张小容. 四川农业大学, 2008(02)
  • [10]肥料用量与油菜产量品质及其养分含量关系的研究[D]. 汪瑞清. 华中农业大学, 2008(02)

标签:;  ;  ;  ;  ;  

密度、氮和钾量对卷心菜杂交油菜植物初级和次级分枝概率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