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Bakey III 手术和同时主动脉弓和升主动脉根置换术后复发

DeBakey III 手术和同时主动脉弓和升主动脉根置换术后复发

一、DeBakeyⅢ型术后复发同期主动脉弓和升主动脉根部替换(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分会大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1](2021)在《急性主动脉综合征诊断与治疗规范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廖符鸿[2](2019)在《Bentall+孙氏手术治疗急性主动脉夹层Stanford A3型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总结深圳市孙逸仙心血管医院行Bentall+孙氏手术治疗急性主动脉夹层Stanford A3型的临床经验。方法:对2016年09月至2018年12月深圳市孙逸仙心血管医院心血管外科连续收治的42例急性主动脉夹层Stanford A3型手术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6例;年龄2267岁,平均(41.36±12.23)岁。急诊手术30例(71.4%,30/42),限期手术12例(28.6%,12/42),均采用全麻、中低温停循环、低流量选择性脑灌注技术,术式均为Bentall(升主动脉带瓣人工血管置换)+孙氏手术(主动脉全弓置换及降主动脉支架象鼻人工血管植入)。结果:本组病例手术时间(605.12±98.16)min,体外循环时间(231.79±37.52),升主动脉阻断时间(133.62±27.91)min,停循环时间(19.98±7.29)min。住院时间(26.26±11.11)天,ICU停留时间(12.05±3.77)天。住院期间死亡病例6例(14.2%,6/42),3例因术后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2例因术后呼吸循环衰竭死亡;1例因远端夹层破裂死亡。术后并发症19例(45.2%,19/42),包括二次开胸探查3例(9.5%,3/42);神经系统并发症11例(26.2%,11/42),包括脑出血2例,脑梗死2例,一过性精神症状7例;急性肾损伤(AKI)6例(14.3%,6/42);急性肝损伤(AHI)3例(7.1%,3/42);消化道出血2例(4.8%,2/42);术后肺部感染5例(11.9%,5/42)。术后随访330个月,共随访36例患者,随访率85.7%。获访病例术后复查主动脉CTA、超声心动图提示所有人工血管主干及其分支血管、支架血管通畅,无扭曲、狭窄、移位,主动脉瓣未见明显反流,瓣叶活动良好,主动脉未见新发破口,远端支架贴壁满意,主动脉弓及胸降主动脉假腔见部分血栓形成,未见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复发,未出现与吻合口相关的假性动脉瘤。结论:1、对于急性主动脉夹层Stanford A3型,早期行Bentall+孙氏手术治疗可以挽救病人的生命,并且取得满意临床疗效;2、中低温停循环、选择性脑灌注为手术提供确切脑保护和技术支持;3、手术团队技术提升对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非常重要,手术方法和神经系统保护方法仍需完善。

李庆国,於文达,马维国[3](2019)在《急性主动脉夹层国际注册数据库结果比较分析》文中指出过去60年内,尽管急性主动脉夹层的诊断治疗技术有了巨大进步,其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仍居高不下。由于发病率相对较低,为了通过收集大样本患者资料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国际同行建立了数个临床注册数据库,包括急性主动脉夹层国际注册数据库(IRAD)、德国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注册数据库(GERAADA)和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STS)成人心脏外科数据库主动脉分库。本文根据IRAD、GERAADA和STS主动脉数据库的最新结果,针对部分热点问题进行探讨和对比,为国内心血管专业同道提高急性主动脉夹层的诊断治疗水平提供借鉴参考。

李庆国,於文达,马维国[4](2019)在《急性主动脉夹层国际注册数据库结果比较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过去60年内, 尽管急性主动脉夹层的诊断治疗技术有了巨大进步, 其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仍居高不下。由于发病率相对较低, 为了通过收集大样本患者资料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国际同行建立了数个临床注册数据库, 包括急性主动脉夹层国际注册数据库(IRAD)、德国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注册数据库(GERAADA)和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STS)成人心脏外科数据库。本文根据IRAD、GERAADA和STS数据库的最新结果, 针对部分热点问题进行对比讨论, 为国内心血管专业同道提高急性主动脉夹层的诊断治疗水平提供借鉴参考。

ADEL MOHAMMED AMER AL-KALEI(阿迪罗)[5](2018)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与近端破口关系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 近端破口对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结果的影响研究背景:在StanfordB型胸主动脉夹层的治疗中,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因微创和较好的治疗效果被当做首选治疗手段。但复杂的主动脉弓部解剖结构是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中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其中夹层近端破口大小及破口位于主动脉弓的小弯侧和大弯侧对于决定手术方案的制定和患者预后有重要影响。目前,国内还没有大规模的系统性的关于夹层破口大小及位置和预后的临床研究。目的:1.将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根据破口位置分为两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主动脉弓影像学表现及手术方式和术后中期随访结果,分析两组间的差异。2.探讨破口位置对于预后的影响和治疗方案的选择和改进。3.将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根据破口大小分为三组,比较分析三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主动脉弓影像学表现及手术方式和术后中期随访结果,分析三组间的差异。4.探讨破口大小对于预后的影响和治疗方案的选择和改进。方法:回顾分析了在2010年1月到2015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34例明确诊断为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资料。患者资料包括门诊病历、住院病历以及随访记录,根据原发内膜破口在主动脉弓远端的位置将患者分为两组:小弯侧组和大弯侧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既往史、手术方式及预后差异。数据统计采用SPSS 20。连续性变量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分类变量以频数或者百分比表示。应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检验连续变量在两组间的差异;应用卡方检验分析分类变量在两组间的差异;若变量不服从正态分布或为有序变量,应用秩和检验。三组整体差异:连续性变量使用单向方差分析法,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各组间差异:连续性变量使用方差分析的多重比较,计数资料采用分割法x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采用风险比值(RR)及95%可信区间(CI)来评估术后发生死亡的可能危险因素。Kaplan-Meier用于单因素的生存分析;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探究影响术后死亡的影响因素。p<0.05为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一般情况及临床资料根据主动脉近端原破口位置进行分组,本研究收集的334例病例中,男性患者266例、占总病例数的79.6%,其中大弯侧组男性患者179例、占总病例数的77.8%,小弯侧组男性患者87例、占总病例数的83.7%,女性患者68例、占总病例数的20.4%,大弯侧组女性患者51例、占总病例数的22.2%,小弯侧组男性患者17例、占总病例数的16.3%。两组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 0.221)。最小年龄28岁,最大年龄86岁,平均发病年龄为55.68 ±12.72岁,其中大弯侧组最小年龄28岁、最大年龄86岁、平均发病年龄为56.80±12.78岁,小弯侧组最小年龄28岁、最大年龄83岁、平均发病年龄为53.21 ±12.28岁,两组对比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 = 0.017)。按年龄分组后两组对比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 0.027)。伴随疾病的情况如下:有229例(6 8.6%)有高血病史、其中大弯侧组有161例(70.0%)、小弯侧组有68例(65.4%)、两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 = 0.400);有11例(3.3%)患Marfan综合征、其中其中大弯侧组有6例(2.6%)、小弯侧组有5例(3.8%),两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477);有15例(4.5%)的患者有外伤病史、其中大弯侧组有6例(2.6%)、小弯侧组有9例(8.7%)两组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29)。根据主动脉近端原破口大小进行分组,三组共334例患者,其中Ⅰ组177例(35%),Ⅱ组160例(47.9%),Ⅲ组例57(17.1%)。三组间术前患者一般基线资料对比: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既往史、并发症和合并Mafan综合征的比例并无明显差异,而Ⅱ组患者的外伤史比例高于其他两组(p= 0.039)。术前影像学分析发现,三组间主动脉夹层累及主动脉弓区域存在明显差异,Ⅱ组患者主动脉夹层更多累及主动脉弓S3区域,提示近端破口越大,越容易累及主动脉弓的S2和S3区域(p=0.032)。然而,原破口位置位于主动脉弓大弯侧或小弯侧,以及主动脉弓的影像学类型,均与接受TEVAR术式患者的近端原破口位置大小无显着相关性。2.TEVAR手术及术后结果总共334例患者接受了 TEVAR手术,技术成功率100%。术后30天内死亡有17例,6例死于逆撕A型主动脉夹层(大弯侧组5例,小弯侧组1例),6例死于主动脉破裂(大弯侧组5例,小弯侧组1例),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大弯侧组),2例死于脑血管意外(各组1例),2例死于消化道出血(小弯侧组)。手术30天后死亡21例,5例死于逆撕A型主动脉夹层(大弯侧组),6例死于主动脉破裂(大弯侧组),8例死于癌症,2例死于脑血管意外,4例死于其它原因。小弯侧组术后主动脉相关死亡率低于大弯侧组,p = 0.035有统计学意义。三组的患者随访期间的死亡原因比例:脑血管意外(0.3%vs0,0.3%vs 0.3%),逆撕A型主动脉夹层(1.8%vs0.3%,1.8%vs 0.3),主动脉破裂(0.3%vs 0.3,0.3%vs 0.9%)。3.生存分析及影响因素1年累积生存率:大弯侧组90%,小弯侧组98.1%;3年累积生存率:大弯侧组85.9%,小弯侧组94.5%;5年累积生存率:大弯侧组83.1%,小弯侧组91.0%;Log-rank检验p=0.021,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近端破口位于小弯侧组总生存率高于大弯侧,有统计学意义。影响术后总生存时间的因素有:高血压、覆盖无名动脉、覆膜支架平面段血栓形成程度。1年主动脉相关累积生存率:大弯侧组93.9%,小弯侧组98.1%;3年主动脉相关累积生存率:大弯侧组92.8%,小弯侧组98.1%;5年主动脉相关累积生存率:大弯侧组91.0%,小弯侧组98.1%;Log-rank检验p = 0.039。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近端破口位于小弯侧组主动脉相关生存率高于大弯侧,有统计学意义。影响术后主动脉相关生存时间的因素有:高血压、覆盖无名动脉、覆膜支架平面血栓形成程度。术后并发症方面,近端破口大小与术后主要并发症,包括逆撕A型主动脉夹层,支架远端弹破到假腔及全因死亡均无明显差异。三组生存分析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在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上具有微创、出血少、恢复快等优势,近中期随访效果明显、应用较广;2.原发内膜破口在大弯侧的患者年龄较大,胸主动脉弓被夹层累及区域多于小弯侧组,若支架锚定区前置距离过长,将覆盖重要分支血管,须使用烟囱技术、杂交技术,增加术后并发症;3.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近端破口位于小弯侧组的患者总生存率和主动脉相关生存率高于大弯侧组;4.大弯侧组患者在接受腔内修复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高于小弯侧组;5.近端破口越大,越容易累及主动脉弓。第二部分近端破口位置对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术后发生逆行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影响背景和目的:TEVAR术后逆撕导致逆行性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RTAAD)是一种不常见但致命的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并发症,但是发生RTAAD的准确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应考虑每一个可能因素以避免患者术后发生RTAAD。有报道将这种致命并发症归因于患者个体特异性或手术因素。在以往的研究中,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内膜破口的位置被认为是TEVAR术后并发症重要相关因素,但未见破口位置与RTAAD的关系研究。本研究目的:探讨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行腔内治疗患者中,原发内膜破口的位置在主动脉弓大弯侧还是小弯侧的患者更易发生RTAAD。材料和方法:从2010年1月到2015年12月,回顾性的从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数据库中选取334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根据原发内膜破口在主动脉弓远端的位置分为两组。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出院后的第1月、第6月、第12月及以后每年随访,并进行主动脉CTA检查。所有统计数据均采用SPSS 20进行分析。连续变量以均值±标准差的格式表示和分类变量以频率和百分比的格式表示。连续变量用t-检验进行比较,分类变量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进行比较。p<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Kaplan-Meier曲线被用来描述无主动脉事件存活率。采用RR及95%CI来评估可能的危险因素和发生RTAAD之间的关联强度。多级Cox比例风险分析对随访和RTAAD的关联进行建模。结果:根据原发内膜破口位置分为大弯侧组230例(68.9%),小弯侧组104例(31.1%)。腔内治疗后,20例患者(大弯侧组:7.8%,小弯侧组:1.9%)出现逆行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大弯侧组发病率较高(7.8%vs 1.9%,= 0.033)。大弯侧组中发生了 RTAAD的患者死亡率为11/18(61%),小弯侧组为1/2(50%)。12例合并Marfan综合征患者有2例发生了 RTAAD(大弯侧组1例,小弯侧组1例)。8例(40%)患者RTAAD发生在术后的30天内,6例(30%)发生在手术3个月后。2例发生于手术8个月后,其余4例发生于2年半后。单因素分析后发现原发内膜破口的位置(p=0.035),夹层累及范围(p<0.001)和是否累及头臂干(p = 0.024)与RTAAD显着相关。多变量分析显示,原发内膜破口在远端大弯侧主破口可能是RTAAD的危险因素(p = 0.053),RR为4.243(95%CI,0.984-18.286)。结论:1.RTAAD是TEVAR术后一种罕见但致命的并发症。这种并发症与多种因素有关;2.原发内膜破口位于主动脉弓远端大弯侧的夹层患者比破口位于小弯侧的患者更容易发生RTAAD;为考虑每一个可能因素以避免患者术后发生RTAAD,临床上应特别关注那些原发内膜破口在主动脉弓远端大弯侧的患者;3.RTAAD发生后开放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式。

李卓东[6](2018)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临床分析及住院死亡危险因素探讨》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通过建立主动脉夹层外科治疗数据库并以其为基础完成本中心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5月31日期间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数据的登记工作,通过筛选其中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疾病的发病特点、术前夹层破裂死亡、手术死亡的围术期危险因素做回顾性分析,讨论目前治疗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进一步提高治疗水平的方法。【方法】一、单中心主动脉夹层治疗数据库的建立参考国内首次多中心主动脉夹层治疗登记的资料并通过科室讨论、专家咨询,制定出患者临床资料的登记表格,收集本中心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5月31日期间收治的主动脉夹层患者资料,与第二军医大学计算机网络中心合作,完成数据库及网络信息平台的软件开发及调试工作,将收集的患者资料录入、核对及上传,完成患者资料的电子化。二、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临床分析1、筛选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性别构成、年龄分布、发病季节、地区分布等流行病学特点。2、分析患者发病后的临床表现、既往疾病史、入院后检查及检验结果等情况。3、分析患者治疗及预后情况。三、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术前破裂死亡危险因素分析1、筛选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破裂组和非破裂组,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发病时间、入院时间、破裂死亡时间、手术时间、发病后临床表现、既往史、入院检查及血检验情况。2、根据两组患者对比分析结果,选择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确定潜在危险因子。3、进行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分析,确定夹层破裂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四、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死亡危险因素分析1、筛选手术治疗的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发病时间、入院时间、手术时间、发病后临床表现、既往史、入院检查及血检验情况、手术内容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2、根据两组患者对比分析结果,选择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确定潜在危险因子。3、进行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分析,确定手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一、单中心主动脉夹层治疗数据库的建立1、根据科室出入院登记、ICU出入室记录、体外循环手术记录等多数据核实,收集主动脉夹层患者456例并完成资料登记。2、通过电子表单完成患者资料的录入及保存,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完成数据上传,实现患者资料电子化,建成可持续扩充的主动脉夹层患者数据库。二、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临床分析:1、全组共329例患者,其中96.0%的患者为DebakeyⅠ型。发病人数从11月至第二年3月期间明显增多,本组患者发病的高峰年龄在41-60岁,男女比为3.9:1(262:67),女性患者平均年龄高于男性患者(54.5±12.8岁VS 50.2±13.1岁,P=0.017);66.0%的患者有高血压,其中仅31.8%的患者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32例为马凡综合征患者、主动脉瓣二叶瓣畸形患者4例。2、大部分患者主动脉破口位于升主动脉(31.9%)及主动脉弓部(37.1%),少数患者内膜破口位于主动脉根部(8.8%);62.0%的患者发病后白细胞高于正常值,其与患者年龄、发病时间、氧饱和度有一定相关性;87.2%的患者发病后D-二聚体快速升高,6-8小时达到峰值,发病后14天内仍高于正常值。3、本组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住院死亡率20.1%(66/329),手术率75.1%(247/329),手术死亡率9.3%(23/247),非手术死亡52.4%(43/82),破裂死亡占所有死亡患者总数的47.0%(31/66)。三、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术前破裂死亡危险因素分析1、本组329例ATAAD患者中,术前破裂死亡31例,经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分析发现:ATAAD患者发病合并休克(OR:19.11,P<0.001)、疼痛症状需要药物控制或药物控制不良(OR:10.88,P<0.001)、入院后肌钙蛋白检测值>0.7ng/ml(OR:6.24,P=0.002)、D-二聚体检测值≥10μg/ml(OR:25.88,P<0.001)是住院夹层破裂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2、本组ATAAD患者中,男性患者是女性患者的3.9倍,而破裂组男性患者是女性患者2.9倍(23:8),但性别并非夹层破裂死亡的危险因素(P=0.135);本组患者年龄是夹层破裂的影响因素,但年龄≥60岁(P<0.001)对夹层破裂的影响需进一步考证。3、ATAAD患者发病后合并昏迷(P<0.001)、肢体脉搏减弱或消失(P=0.002)、PaO2<80mmHg(P=0.027)、尿素氮>8mmol/L(P=0.037)、ALT≥130U/L(P<0.001)、乳酸≥3mmol/L(P=0.007)等是夹层破裂的影响因素,但不是独立危险因素。四、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死亡危险因素分析1、本组247例ATAAD手术患者,术后30天内死亡23例,经多因素分析,手术死亡有统计学意义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年龄≥68岁(OR:14.78,P=0.005),合并休克(OR:13.50,P=0.034),肌钙蛋白>0.67ng//ml(OR:34.95,P<0.001),D-二聚体>13.1μg/ml(OR:11.79,P=0.002),术后呼吸功能不全(OR:4.58,P=0.032),术后肝功能不全(OR:32.47,P<0.001)。2、本研究未能得性别(P=0.416)、体重指数(P=0.434)、既往疾病史等流行病学因素对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的危险性存在影响的结论,而入院收缩压<105mmHg(P=0.004)、术前肝功能不全(P=0.001)、术前肾功能不全或衰竭(P=0.006)、主动脉脉瓣关闭不全(P=0.031)、二尖瓣关闭不全(P=0.024)、三尖瓣关闭不全(P=0.004)及EF<50%(P=0.006)等在单因素分析中显示对手术死亡有影响,本组手术因素对患者不良预后无明显影响。【结论】1、通过制定主动脉夹层数据登记表收集患者信息、以电子表单进行数据录入、上传至网络信息平台进行数据存储管理等方式成功构建了单中心主动脉夹层数据库。2、与既往文献报道结果相一致,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的发病在冬季明显增多,男性多于女性,高血压控制不良为主要发病原因,大部分患者发病后血D-二聚体快速升高,6-8小时达到峰值,发病后14天内仍高于正常值;该病发病后死亡率极高,夹层破裂死亡是主要的死亡原因,目前手术死亡率远低于住院死亡率;本组患者手术率仍偏低,进一步提高手术率能降低住院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3、发病合并休克、疼痛症状需要药物控制或药物控制不良、入院后肌钙蛋白检测值>0.7ng/ml、D-二聚体检测值≥10μg/ml是急性A型夹层破裂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患者年龄、发病后合并晕厥、昏迷、偏瘫、呼吸功能不全、肢体脉搏减弱或消失、入院时乳酸≥3mmol/L等是夹层破裂的影响因素,但不是独立危险因素。4、年龄≥68岁、合并休克、肌钙蛋白>0.67ng//ml、D-二聚体>13.1μg/ml、术后呼吸功能不全、术后肝功能不全,是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入院血压、术前肝/肾功能不全、心脏瓣膜及心肌功能等是影响手术预后因素。5、本研究的结论与既往文献报道相比具有共同性及相异性,其原因主要与本课题研究对象的来源特点、病情特点等原因密切相关。

林浩[7](2018)在《“一站式”杂交全主动脉弓修复术与全弓替换+支架象鼻手术在治疗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中期疗效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 “一站式”杂交全主动脉弓修复术应用于高风险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人群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单中心7.5年经验目的:本研究目的为评估微创杂交全主动脉弓修复术(one-one-stop hybrid Z0 total aortic arch repair,一站式HTAR)在治疗高危Debakey I型主动脉夹层(IAD)患者的安全性和中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前瞻性收集的120例接受HTAR的IAD患者(紧急/急诊手术,97例,80.8%),包括外科应用人工血管对升主动脉(0区)进行替换和主动脉弓腔内修复两个步骤,主要观察终点为早期复合不良事件包括:围手术期死亡,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和出院时需要血液透析的肾功能衰竭。为探索复合终点和近中期总死亡的危险因素,对术前和术中变量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34±46分钟(四分位间距102-163分钟),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为56±26分钟(四分位间距38-65分钟)。植入支架的平均长度为197±7mm(范围160-207mm),平均直径为34±1mm(范围32-38mm)。所有患者没有发生支架移植物移位。手术过程中3例患者出现支架近端I型内漏,3位均为急性IAD患者,术中采用短支架和球囊扩张技术对3例患者进行了治疗,术中造影和术后CTA证实3例患者支架近端内漏消失。早期(30天或住院期间)总死亡率为9.29(n=11)。复合终点发生率为11.7%(n=14)。在多变量分析中,脏器缺血是复合终点事件发生(优势比[odd ratio,OR],4.789;95%CI,1.362-16.896;P=0.015)的独立预测因子;既往脑血管意外(OR,13.74;95%CI,2.330-81.039;P=0.004)和心肌缺血时间(OR,1.038;95%CI,1.015-1.061;P=0.001)是早中期死亡独立预测因子。中位随访3.4年,总生存率为84.7%;5年免于晚期主动脉不良事件(包括再次性主动脉干预和内漏)的发生率为93.1%。各段主动脉真腔直径均显着增加,胸支架段(14.4±6.5mm至29.7±5.3m,,P<0.001),支架下端胸主动脉(14.2±6mm 至 21.6±7.2mm,P<0.001)和腹主动脉(11.7±4.8mm 至 17.4±4.1mm,P<0.001)。结论:本研究表明,接受一站式HTAR的IAD患者获得了安全且持久的结果。围手术期死亡率和永久不良事件发生率未因患者高龄和较多合并症而增加。一站式HTAR在不使用深低温停循环的前提下为IAD高危患者提供了一个可行的“微创”治疗方案,获得可接受的早期和中期结果。不断发展的杂交全主动脉弓修复方法可能会扩大腔内技术治疗高危IAD患者的适应证。第二部分 用于Debakey I主动脉夹层的主动脉弓修复术:“一站式”杂交全主动脉弓修复术与全弓替换+支架象鼻手术的中期疗效对比研究目的:旨在评估和比较杂交全主动脉弓修复术(one-stop hybrid total aortic repair,一站式HTAR)和支架象鼻(frozen elephant trunk,FET)+全主动脉弓部置换(total arch replacement,TAR)技术(FET+TAR)在治疗 I 型主动脉夹层(Debakey I aortic dissection,IAD)早、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在阜外医院接受一站式HTAR患者116例和接受FET+TAR患者613例。接受HTAR被定义为A组,接受FET+TAR被定义为B组,两组都进行了各种主动脉相关的伴随手术。主要终点是院内或术后30天内或出院后早期主要复合不良事件(early major composite adverse events,EMCAEs:包括围术期死亡率,永久性神经功能损害和需血液透析的肾功能衰竭)和中期主要复合不良事件(mid-term major composite adverse events,MMCAEs:包括全因死亡,脑卒中和主动脉破裂)。结果:与B组相比,A组患者合并Bentall手术比例较少(25.1%vs 7.0%,P<0.001),而冠状动脉移植比例较高(12.2%vs 6.7%,P<0.041),体外循环时间(124[102-171]vs 185[152-220],P<0.001)和主动脉阻断时间(96[80-115]分钟 vs 149[38-65]分钟,P<0.001)明显缩短。A组围术期死亡率8.7%(10/116),B组9.3%(57/613,P=0.841),两组相比未见见统计学差异。A、B组术后EMCAEs发生率相似(17.4%vs 17.4%,P =0.993);A 组和 B 组 MMCAEs 发生率相似(19.8%vs 15.7%,P=0.543)。与B组相比,A组停留在重症监护室时间延长(5[2-7]小时vs3[2-5]小时,P<0.001),A 主动脉干预率较高([2.6%比 0.5%],HR=6.954,[95%CI,1.549-31.215,P=0.011])。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10年-单位,OR,1.632,95%CI[1.304-2.040],P<0.001),女性(OR,1.672,95%CI[0.999-2.798],P=0.050),术前肾功能不全(OR,6.057,95%CI[2.812-13.045],P<0.001)和体外循环时间(10分钟-单位,OR,1.131,95%CI[1.091-1.173],P<0.001)独立预测 EMCAEs。总体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3.12年,MMCAEs的预测因素为年龄(10年-单位,HR,1.366,95%CI[1.132-1.649],P=0.001),手术时间(1 小时-单位HR,1.163,95%CI[1.037-1.305],=0.010),体外循环时间(10 分钟-单位,HR,1.035,95%CI[1.010-1.061],P =0.006)。A 组和 B 组 3 年生存率为 86%比 88%(P=0.398)。结论:尽管一站式HTAR组患者年龄偏大,合并症偏多,但并没有增加早期和远期死亡率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这些结果说明使用一站式HTAR技术避免了深低温停循环,同时减少了体外循环和主动脉阻断时间,减少了对患者手术创伤,治疗高危IAD患者安全且持久,中期结果不劣于FET+TAR。但一站式HTAR长期疗效评估仍然需要更长期的随访研究和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第三部分 通过倾向评分匹配对“一站式”杂交全主动脉弓修复术与全弓替换+支架象鼻手术治疗Debakey I主动脉夹层中期结果疗效分析目的:本研究通过倾向评分匹配来评估一站式杂交Z0区全主动脉弓修复术(one-stop hybrid total aortic arch repair,一站式 HTAR)与支架象鼻(frozen elephant trunk,FET)+全主动脉弓部置换(total arch replacement,TAR)技术(FET+TAR)在治疗Debakey I 型主动脉夹层(Debakey I aortic dissection,IAD)的效果。方法: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共有729例IAD患者在单一心血管研究所进行了全主动脉弓修复术(排除了半弓或部分弓重建手术、合并无主动脉相关心脏手术的病例、马凡等患者)。本研究使用倾向评分匹配方法,将符合纳入匹配标准的116例HTAR和613例FET+TAR按1:1比例进行匹配,最终共有83对患者完成了匹配。然后,本研究比较倾向匹配组(83例一站式HTAR和83例FET+TAR)之间的早期和中期结果。主要终点是早期复合不良事件(early major composite adverse events,EMCAEs)和中期主要复合不良事件(mid-term major composite adverse events plus,MMCAEs+:术后全因死亡,脑卒中,主动脉破裂和主动脉再次干预)。所有配对患者均通过欧洲心脏手术风险评估系统(EuroSCORE)评分并进行危险分层,中位EuroSCORE值作为高低危组的的临界值(低评分,Logistics EuroSCORE≤7%和高评分,Logistics EuroSCORE>7%;低评分,AdditionEuroSCORE≤5 分和高评分,AdditionEuroSCORE>5 分)。亚组分析是比较高评分区和低评分区2组患者的中远期全因死亡率和累积MMCAEs+率。结果:与FET+TAR组相比,一站式HTAR组EMCAEs率和手术死亡率(30天或住院期间)较低,接近达到统计学差异(16.9%vs 28.9%,P=0.067和8.4%vs 18.1%,P=0.073)。匹配分析显示,FET+TAR和一站式HTAR患者中位随访时间(年)分别是 3.04(1.36,4.11)和 3.28(1.13,5.30),FET+TAR 与一站式 HTAR 相比,MMCAEs+发生率([28.9%vs 18.1%],HR=1.844,[95%CI,0.886-3.839,P=0.102])升高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全因死亡率([24.1%vs 13.3%],HR=2.078,[95%CI,0.925-4.670,P =0.077])升高接近统计学差异,脑卒中发生率、主动脉破裂或突然死亡发生率和主动脉被再次干预发生率相似,与FET+TAR相比,一站式HTAR组3年生存率较高,差异接近统计学差异(88.6%比76.9%;=0.056)。Logistic EuroSCORE分层后,低评分区的两组间生存率相似(log rank =0.532),MMCAEs+率相似(log rankP=0.429)。但在EuroSCORE高评分区中,接受一站式HTAR的患者生存率明显高于接受FET+TAR的患者(logrankP=0.039),MMCAEs+率低于FET+TAR的患者,差异接近统计学差异(logr ank P=0.070)。结论:在当代情况下,传统和杂交全主动脉弓修复术均获得可接受的早中结果。比较这两种不同的手术治疗方案是具有挑战性的,匹配分析显示一站式HTAR与FET+TAR具有接近的中期结果,EuroSCORE高评分区组患者,一站式HTAR患者远期效果明显优于FET+TAR患者,个性化选择手术方式可为患者提供最佳效果。在高风险人群中,杂交手术方案有可能成为传统方法的最优替代方案,但是在临床实践中需要结合实际的主动脉弓部解剖、病灶参数和患者风险背景等精准的选择最佳治疗策略。同时,杂交技术需要进一步的发展才能成为一种更为优越的选择。

步纪强[8](2018)在《121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治疗经验总结》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主动脉夹层的外科治疗疗效,总结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01月至2017年12月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121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95例(78.5%),女性26例(21.5%),年龄2587岁,平均50.8±11.7岁。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占41例(开放手术17例、杂交全弓手术24例),其中单纯升主动脉置换术1例;升主动脉置换术+主动脉全弓置换术+象鼻支架植入术8例,同期行冠脉搭桥术1例;单纯Bentall术2例;Bentall术+主动脉全弓置换术+象鼻支架植入术4例,同期行冠脉搭桥术1例;改良David术+主动脉全弓置换术+象鼻支架植入术2例;升主动脉置换术+杂交全弓置换术22例;Bentall术+杂交全弓置换术2例。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占80例,行主动脉腔内隔绝术,同期行左锁骨下动脉支架植入术1例、行左颈动脉支架植入术1例、行开胸探查术1例。结果:全组死亡6例,死亡率5.0%。41例Standford A型患者,死亡4例,死亡率9.8%;80例Standford B型患者,死亡2例,死亡率2.5%。除外死亡患者,34例涉及弓部手术患者的住院时间1263天,平均22.06±9.01天;术后住院时间11.561.8天,平均21.96±8.76天;术后气管插管时间0.657天,平均3.79±4.96天;ICU停留时间1.6527.5天,平均6.65±6.36天;手术时间423830min,平均536.35±106.96min;体外循环时间137390min,平均204.82±61.11min;心脏阻断时间68262min,平均113.94±46.27 min;辅助循环时间50143min,平均72.61±21.08min。结论:1.对Stanford A型夹层患者应首选外科手术治疗。2.多科室团队协作是确保手术顺利完成的根本保障。3.根据主动脉夹层细化分型选择个体化的手术方案。4.对有条件的医院,杂交全弓手术也是一种可行的手术治疗方案。

孙清宇[9](2018)在《急性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行“孙氏手术”术后远端降主动脉管腔重塑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以单中心急性DeBakeyⅠ型夹层行“孙氏手术”术后病人相关影像学检查(主要为主动脉CTA)为基础,对远端管腔重塑情况与术后残余破口、破口位置、主要分支受累及情况、瓣膜置换或成形以及结缔组织病变等因素与重塑之间关系进行分析。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行“孙氏手术”的急性DeBakeyⅠ型夹层患者,至少拥有3次以上胸腹主动脉CTA检查,依据CTA选取主动脉峡部、腹腔干水平、右肾动脉水平三个截面;测量患者真、假腔最大直径变化,真假腔面积变化,观察支架段、支架下端至腹腔干、腹腔干至右肾动脉水平血栓化程度,支架内漏,破口数量及位置、瓣膜置换或成形及各分支受累情况等。结果:共118例随访病例,最终35例完整随访病例,男性32例,女性3例,随访时间4-26个月,测量3次以上胸腹主动脉CTA,分别测量主动脉峡部、腹腔干水平、右肾动脉水平三个层面主动脉参数,得出真腔最大直径,假腔最大直径,真腔面积,假腔面积。在主动脉峡部、腹腔干水平、右肾动脉水平真腔面积随测量时间逐渐增大,主动脉峡部主动脉假腔面积在随测量时间缩小,腹腔干处主动脉假腔面积在术后1个月增大后又减小,右肾动脉假腔面积随四个时间段扩大。主动脉峡部完全血栓化、假腔消失的比例在术后第1个月、3-6个月、大于6个月假腔消失的比例依次为14.29%,71.43%,83.33%。假腔扩张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假腔缩小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未发现统计学意义(p<0.05)。行“孙氏手术”术后远端管腔重塑情况与破口数量(其中一例支架段内漏,数量较少归于破口处理)、破口位置、分支血管受累数量、瓣膜置换或成形等有明显关系(p<0.05)。术后降主动脉管腔重塑与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史等因素无明显关系(p<0.05),冠心病、马凡综合征病例较少,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DeBakeyⅠ型夹层行“孙氏手术”其临床效果是可以肯定的,在支架段主动脉真腔有效扩大、假腔缩小甚至消失,血栓化水平较高,效果良好;腹腔干处真腔缓慢扩大、假腔缓慢减小,血栓化程度较支架段差,右肾动脉处真假腔均呈缓慢增长趋势,血栓化水平较支架段及腹腔干处差;主动脉血栓化程度、破口数量及位置、分支血管受累及、瓣膜置换或成形等因素能影响术后降主动脉重塑,术后残余破口数量、高位破口、主要分支血管受累是真腔扩大受限、假腔增大的危险因素,可以发现不良预后因素,有利于术后远期管理,并可指导尽早干预。

朱江[10](2017)在《急性主动脉夹层根部处理方式的比较及危险因素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通过建立主动脉夹层患者外科治疗的单中心临床数据库,并在其基础上进行筛选,选取该数据库中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累及主动脉根部,伴主动脉瓣中重度返流并行手术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当前急性主动脉夹层的两种根部处理方式(根部成形术和根部置换术)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种手术方式术中情况和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的差异,对不同的手术方式进行评价;并对数据库中所有行根部成形术的患者进—步分析,探讨影响患者手术死亡的危险因素,为今后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根部处理方式的选择和预后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一)前期工作:主动脉夹层患者外科治疗临床数据库的建立、研究对象的筛选;(二)97例病变累及主动根部伴主动脉瓣中重度返流、行手术治疗的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回顾性分析:筛选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5月31日期间连续收治的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累及主动脉根部,伴主动脉瓣中重度返流,并行手术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共97例。根据术中根部处理方式的不同,将97例患者分为根部成形组(47例)和根部置换组(50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术中和术后情况的差异;(三)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行根部成形术的患者手术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筛选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5月31日期间行根部成形术的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45例。以住院期间存活和死亡为观察终点,将其分为存活组及死亡组,分析研究影响患者手术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一)建立了主动脉夹层入院患者数据登记表格和登统计软件:该数据库收录数据均为患者在院数据,其主要内容包括患者个人基本信息、联系方式、患者的发病情况、既往史、既往心血管病手术史、术前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术前诊断、治疗方案、外科手术情况、腔内介入手术情况、术后ICU情况和住院治疗结果等13个部分的内容;(二)97例累及主动脉根部伴主动脉瓣中重度返流的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术前主动脉窦部直径、主动脉瓣返流程度,术后呼吸功能不全或衰竭和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术中平均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和停循环时间等数据的比较,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全组患者住院死亡15例(15.5%),其中成形组9例(19.1%),Bentall组6例(1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三)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根部成形术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经组间比较分析得出,与手术死亡率相关的主要变量有:住院天数、胸痛、休克、心肌缺血、主动脉瓣返流、二尖瓣返流、肾功能不全(血肌酐、尿素氮升高)、肌钙蛋白、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凝血功能、肝功能不全、血小板、冠状动脉夹层、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将单因素分析具有统计学差异的这些变量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出现休克和CK-MB升高是影响患者手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在前期工作中我们根据反复查阅文献和讨论汇总,建立了符合我国国情的主动脉夹层临床单中心数据库及信息平台。2、TAAD患者术中主动脉根部的处理操作复杂,尤其是在急诊情况下。手术方式的选择应综合考虑内膜破口的位置、夹层累及的范围、主动脉瓣的质量和结构;此外,术者的经验,在手术方式的选择上和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表明,在围术期死亡率方面,主动脉根部成形术和根部置换术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而前者因术后无需行长期抗凝治疗,因此围术期风险较小,后者是治疗TAAD的经典术式,围术期结果令人满意,中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的长期随访。3、虽然目前报道TAAD患者的手术死亡率仍较高,但本研究结果显示,手术死亡率和术中各因素并无相关。患者入院后快速、准确的诊断,在发生心肌缺血和心源性休克前及时进行手术治疗,能够提高患者的术后存活率。

二、DeBakeyⅢ型术后复发同期主动脉弓和升主动脉根部替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DeBakeyⅢ型术后复发同期主动脉弓和升主动脉根部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2)Bentall+孙氏手术治疗急性主动脉夹层Stanford A3型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病例资料
    2.2 术前处理
    2.3 手术过程
        2.3.1 手术材料
        2.3.2 麻醉与体外循环
        2.3.3 手术步骤
    2.4 术后治疗
    2.5 术后随访
    2.6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病例资料
    3.2 术中情况
    3.3 术后情况
    3.4 术后随访
第四章 讨论
    4.1 主动脉近端处理方式
    4.2 主动脉弓部处理方式
    4.3 体外循环及脑保护
    4.4 死亡原因分析
    4.5 术后并发症分析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5)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与近端破口关系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近端破口对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结果的影响
    1 前言
    2 资料和方法
        2.1 理论审查
        2.2 研究对象
        2.3 诊断方法
        2.4 治疗方式
        2.5 随访
        2.6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近端破口位置
        3.2 近端原破口大小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近端破口位置对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术后发生逆行性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伦理审查
        2.2 患者人口特征
        2.3 术前检查
        2.4 设备资料
        2.5 术后随访
        2.6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CURRICULAUM VITAE

(6)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临床分析及住院死亡危险因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主动脉夹层单中心数据库的建立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临床分析
    一、临床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术前破裂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一、临床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一、临床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参与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7)“一站式”杂交全主动脉弓修复术与全弓替换+支架象鼻手术在治疗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中期疗效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一站式”杂交全主动脉弓修复术应用于高风险DeBakey Ⅰ型主动脉夹层人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单中心7.5年经验
    引言
    一、材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研究局限性
    五、结论
第二部分 用于Debakey Ⅰ主动脉夹层的主动脉弓修复术:“一站式”杂交全主动脉弓修复术与全弓替换+支架象鼻手术的中期疗效对比研究
    引言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局限性和展望
    五、结论
第三部分 通过倾向评分匹配对“一站式”杂交全主动脉弓修复术与全弓替换+支架象鼻手术治疗Debakey Ⅰ主动脉夹层中期结果疗效分析
    引言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研究局限性
    五、结论
    六、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主动脉杂交技术治疗累及弓部主动脉夹层的相关研宄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8)121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治疗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急性主动脉夹层的诊治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急性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行“孙氏手术”术后远端降主动脉管腔重塑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研究不足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10)急性主动脉夹层根部处理方式的比较及危险因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急性主动脉夹层两种根部处理方式的比较
    一、临床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急性主动脉夹层根部成形术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
    一、临床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四、DeBakeyⅢ型术后复发同期主动脉弓和升主动脉根部替换(论文参考文献)

  • [1]急性主动脉综合征诊断与治疗规范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J].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分会大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2021(05)
  • [2]Bentall+孙氏手术治疗急性主动脉夹层Stanford A3型疗效分析[D]. 廖符鸿. 南华大学, 2019(01)
  • [3]急性主动脉夹层国际注册数据库结果比较分析[J]. 李庆国,於文达,马维国. 中华外科杂志, 2019(05)
  • [4]急性主动脉夹层国际注册数据库结果比较分析[J]. 李庆国,於文达,马维国. 中华外科杂志, 2019(05)
  • [5]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与近端破口关系的初步研究[D]. ADEL MOHAMMED AMER AL-KALEI(阿迪罗). 浙江大学, 2018(02)
  • [6]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临床分析及住院死亡危险因素探讨[D]. 李卓东.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18(01)
  • [7]“一站式”杂交全主动脉弓修复术与全弓替换+支架象鼻手术在治疗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中期疗效对比研究[D]. 林浩.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8(02)
  • [8]121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治疗经验总结[D]. 步纪强. 河北医科大学, 2018(01)
  • [9]急性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行“孙氏手术”术后远端降主动脉管腔重塑的临床分析[D]. 孙清宇. 中国医科大学, 2018(01)
  • [10]急性主动脉夹层根部处理方式的比较及危险因素探讨[D]. 朱江. 第二军医大学, 2017(03)

标签:;  ;  ;  ;  ;  

DeBakey III 手术和同时主动脉弓和升主动脉根置换术后复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