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插入的传感器插头很容易混淆

错误插入的传感器插头很容易混淆

一、容易混淆插错的传感器插头(论文文献综述)

韩强[1](2017)在《风电塔筒爬升装置及叶片与塔筒检测管理系统的开发》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风电行业迅猛发展,制造以及运行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装机数量以及单机容量逐年增加。面对蓬勃发展的风电产业,问题机组日益增多、风机集中出质保期等问题随之而来,大量的风电机组必须进行日常检测与维护,才能确保风电机组的安全经济运行,否则会适得其反,不但浪费大量风力资源,还将产生巨额经济损失。目前,风电叶片及塔筒的日常检测与维护工作多是利用大型机械吊装平台、人工攀爬等形式,依靠人工操作进行,其效率低、安全性差,严重制约了风电行业的发展。针对这一状况,本文旨在开发一种风电塔筒爬升装置及叶片与塔筒检测管理系统,从而替代大型机械及人工进行检测与维护工作。风电塔筒爬升装置及叶片与塔筒检测管理系统主要由塔筒爬升装置、检测装置、检测数据管理系统三部分组成。本文首先对风电叶片以及塔筒的结构构造、常见缺陷及其形成原因进行了研究分析,并从三个组成部分对整个爬升检测系统结构进行了设计。其次,从整体尺寸、机械动力部分以及控制系统对塔筒爬升装置进行了优化设计,使其具有可靠性高、承载能力强、安装方便、便于携带等优点,并在张北某风电场成功完成了空载及负重状态下的上升、下降、转向行走、螺旋行走等多个作业过程的试验。最后,利用Visual Basic 6.0与Access 2003开发设计了检测信息管理系统,其主要作用是与外部相关设备相连接,对采集的数据以及图像、报告信息进行接收存储,经详细信息说明后录入系统数据库,以便后期的分析处理与查看对照工作,具有检测信息接收存储、查询筛选、对照查看以及导出等多种功能。

赵宏飞[2](2016)在《A型号研制阶段总装质量改进研究》文中认为世界形势瞬息万变,随着科技的进步,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地将新技术带来的力量应用于武器开发上,不断的丰富现代战争的内涵的同时,也在不断的打破旧有的平衡和建立新的平衡。如何在一次次洗牌中不被淘汰,需要有良好的科技水平,也要有优秀的项目管理能力。研制阶段,作为理论与实际磨合的阶段,产品大都面临着频繁的状态更改,大量的不确定性不断产生,如果应对不当,往往会使项目面临超期的风险,因此,研制阶段是产品生命周期中非常重要的时期。总装环节,作为产品成形,逐步具备实用功能的重要环节,更是研制阶段的重点环节,大量变动带来的周期压力,周期紧张带来的质量压力,都在考验着项目的管理者们。如何合理利用改进手段,使项目得以顺利开展,就成为每个新型号研制单位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基于精益六西格玛管理理论,针对某国家重点型号A型号在研制阶段总装环节的项目质量提升,开展了分析。从顾客满意度调查着手,对型号研制过程中在总装环节发生的问题进行了多方位调查和分析,并将问题归纳分类,利用DMAIC(一种六西格玛的质量改进模式,定义、测量、分析、改进、控制的首字母)质量提升模式对各个问题进行解决。以达成压缩项目耗时,增加客户合意度的目标。

苏霞,景新荣,刘向丽,张彦龙,郝巨[3](2016)在《防差错技术在航空产品中的应用》文中提出从航空产品常见差错出发,提出了产品设计防差错、工艺防差错、工装设计防差错具体方法和措施。

潘菊玲[4](2015)在《面向产品快速设计的三维CAD资源平台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二十世纪初出现的大规模生产方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为制造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规模生产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趋个性化的产品需求。一种新型的生产模式,即大规模定制的生产模式,成为制造业内部所公认的有效的生产模式。而快速设计产品是大规模定制生产方式得以推广的重要基础与保障。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分析了某铁路电气企业在管理三维CAD资源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制定了新的分类标准对三维CAD资源重新进行分类。同时,建立了一种包含三维几何模型与物料属性的全息三维CAD模型,其中,物料属性涵盖制造、采购与工艺等多个领域的信息。然后,分析了该企业新产品开发的设计流程,并探讨了产品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明确了三维CAD资源平台的功能需求,分析了构建平台的可行性,提出了该资源平台的体系结构和功能模块的构成。接着,研究了Solid Edge二次开发技术、可视化技术与参数化技术等在三维CAD资源平台中的实现过程。在此基础上,以Visual Studio 2010为二次开发的平台,利用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C#和Solid Edge ST3提供的二次开发接口,设计了以SQL Server 2008与Access 2003为基础的数据库,开发了与CADPDMERP集成的三维CAD资源平台。最后,论文介绍了三维CAD资源平台的工作流程和运行模式,并阐述了标准件库、参数化设计工具、BOM表自动生成器与后台管理系统的界面和运行方式。实际应用表明,基于三维CAD资源平台的系统架构和解决方案能满足企业快速开发产品的需求。

陈义韬[5](2012)在《牵引变流器低压测控系统的设计开发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从2006年开始,时代电气开始了与国外某轨道交通电气配件公司合作的关于高速动车组项目,主要在其中负责牵引变流器(CI)、辅助变流器(APU)、列车信息控制系统(MON)等电气产品的制造组装以及测试工作。在2007年至2009年期间的200km/h (300km/h)动车组产品生产阶段,其中的CI系统的出厂试验一直是沿用国外所采用的手动试验方式进行,并成功完成所有200km/h CI产品的试验工作。从2008年开始动车产品产量不断上升,为了应对生产需要,提升产品生产效率,缩短制造周期,必须尽可能提升产品出厂试验效率。在需要确保试验可靠性及稳定性的前提下,必须选用一种全新的测试方案替代现有的手动试验方案,而虚拟仪器技术的发展以及GPIB和PCI控制总线的应用,为自动测试台搭建提供了硬件基础;而LabVIEW二次开发软件在国内国际的广泛应用,也为测试系统的开发提供了简洁高效的软件平台。本文首先对低压测试系统在国内及国际的开发应用现状进行了简介,并以此为基础阐述了牵引变流器控制系统低压测试系统开发的目的及意义。其次,对目前高速动车组牵引变流器的工作原理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对DCU(牵引变流器控制单元)在牵引变流器中所起的关键作用进行说明,并分析了相关测试步骤对于其效果验证的必要性。再次,根据出厂试验的要求及测试台未来可扩展建设的需求,结合目前各类控制总线及二次开发软件的优劣进行了对比分析。该测试台的开发主要是用来满足目前200km/h (300km/h)动车组项目CI整柜出厂试验低压弱电功能测试要求,能够与被试主变流器的控制程序结合,对被测系统进行开环或闭环控制;对于以后弱电测试仪器的增加可以通过简便的资源补充来满足要求,并确保在进行必要的资源扩展后,能满足未来制造中心生产的主变流器产品出厂试验弱电功能测试的需求。据此选定以GPIB+PCI总线为主的硬件平台搭建方案及应用LabVIEW实施测试软件的二次开发。最后,完成了该低压测试系统的设计开发及搭建应用,测试台可以全而模拟被测产品工作环境,通过整合后的低压测控仪器设备,对被测主变流器的弱电功能进行高可靠性、全方面检测;系统将按照测试步骤用自动或手动的方式提供测试所需信号,根据测试值与标准值进行比对,自动或手动判断本步骤试验结果,从而完成主变流器产品的出厂试验工作,最终实现在原有基础上大幅提升测试工作效率及测试精度、准确度的目标。

李明诚[6](2010)在《电控汽车容易接错的插头及预防措施》文中认为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插接器及真空管路的接头数量繁多,这些插接器或接头的形状和大小相差不多,而且距离很近。如果接错了位置,往往引发意想不到的故障,甚至让人啼笑皆非。

俞宁[7](2008)在《机电产品寿命周期防差错设计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机电产品在其寿命周期中经常会发生各种质量问题和安全事故,它不仅会给企业和用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会给人身安全产生很大的危害,严重时还会带来社会的不安定。目前,人们在进行产品设计时,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了一些防差错设计技术方法。但到目前为止,国内外还没有形成一套系统完整的理论和方法去指导防差错设计,甚至防差错设计所包含的内容和方法都不够明确,仍旧缺乏防差错设计流程和推行防差错设计的有效策略等。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一套完整、系统的防差错设计体系,分析和解决了防差错设计中所涉及的内容和重要技术问题,提出了防差错设计的实施策略。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①研究了差错形成的机理。阐述了差错的基本概念;从人、机、料、法、环的角度对差错产生的原因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和建立了差错因素模型。②借鉴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对机电产品防差错设计进行系统性的规划,研究了防差错设计体系内涵,构建了防差错设计体系的结构模型。③对防差错设计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研究,探讨了适用于防差错设计的要求和应用原理,提出了“EPDFX”防差错设计方法及相关技术,分析了防差错设计内容与产品所处寿命周期阶段的关系。④提出了符合企业生产和运作现状的防差错设计体系实施策略,完善和细化了防差错设计的“七步法”实施步骤。本文针对机电产品防差错设计体系的研究,体现了事先预防的思想,使产品的“零缺陷”和“零事故”控制成为可能;有利于提高我国机电企业的产品质量,降低故障和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期望研究成果对提高我国的防差错设计理论研究和实施技术发挥一定的作用。

钱伟清[8](2007)在《基于现场总线的智能通风系统控制网络设计与研究》文中认为现场总线技术具有数字化、全分散性、开放性和互操作性等特点,代表了今后工业控制网络发展的方向。企业内部的工业控制网络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国内正处于起步阶段。在生产现场,根据工艺、被控设备的不同,存在大量不同类型的智能控制器、测量仪表、远程I/O等设备,这些设备的物理接口、通讯协议是多样化的,因此底层网络建设有多样性。如何实现这些现场设备的网络接口成为工业控制网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2006年苏州大学智能通风控制系统控制网络建设项目中,集中体现了上述方面的问题。由于课题的选题及整个研究开发过程都遵循着面向实际工程应用的目标,因此系统的总体设计也自始至终贯彻“安全可靠、操作方便、简单实用”的原则。主要工作包括:(一)深入分析了Modbus和Profibus两种应用广泛的现场总线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智能通风系统控制网络的整体设计方案。(二)阐述了使用S7 200 PLC作为Mobus主站实现网络通讯的方法,解决了控制器的网络接口问题。(三)设计了Modbus网络从站--智能信号采集器,满足了系统对远程信号的采集,并解决了远程I/O设备的网络接口问题。(四)描述了基于Profibus DP的PLC网络组态方法,解决了控制层与操作层间的网络接口问题。(五)设计了基于MCGS组态软件的系统人机界面,实现了对整个通风系统的监控与管理。

陈亚萍[9](2007)在《捷联惯性/GNSS组合导航系统通用测试平台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组合导航系统为飞机提供位置、姿态等导航信息,是飞机安全飞行的重要航空机载设备,因此设计一套能够对组合导航设备进行全面测试并诊断故障的系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对某型捷联惯性/GNSS组合导航系统的功能、对外交联关系及输出信号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该系统测试平台的方法,并研究了软硬件设计中关键技术的实现方法,具有很强的工程实践参考价值,为其它机载设备测试平台的建立提供了一个成功的参考案例。 本文研究的测试平台采用虚拟仪器技术,基于工控机的硬件平台,所有的测试板卡都安装在工控机插槽上,利用工控机的强大功能,完成信号采集、任务管理等功能。测试平台的软件采用LaBVIEW图形化编程语言,实现系统测试、故障检测、用户管理、测试系统维护以及测试报告管理等功能。所设计的测试平台具有操作简便、功能齐全等特点,能够很好的满足用户的要求。 在硬件设计中,对模拟量和离散量的采集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应用实例,对状态选择器的设计进行了研究,重点研究了基于计算机ISA总线的ARINC429总线传输的硬件设计,最后对抗干扰和防差错设计进行了分析。 软件是虚拟仪器的灵魂,虚拟仪器测试系统能否正常运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软件。本文对虚拟仪器的软件结构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各层软件的实现进行了阐述,并结合本测试系统的软件设计进行了论证,研究了VISA体系的应用,重点研究了仪器驱动库的建立和DLL文件的应用;同时对测试系统软件设计中经常出现的多任务编程进行了重点分析,因为这对于测试软件的执行效率和正确性起着重要作用。 故障检测和故障诊断在测试系统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本文中提出了系统的地检信息在故障检测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对基于专家系统的故障诊断理论进行了研究。 本文对测试平台的建立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践研究,所研究的测试平台具有很好的通用性,稍加改动,就可以应用到别的测试系统中。

李福玲[10](2004)在《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特种加工测试系统》文中认为虚拟仪器作为一种全新的测试设备,是随着计算机和检测技术的迅速进步而发展起来的。一套虚拟仪器可应用于各种不同测试目的,但是它特别适应于企业试验室。目前一种新型的磨料水射流加工设备正在研制中,它有许多参数需要同时测试和分析,包括电压、电流、高压水的压力、流量、高压水磨料流和工作区的温度都需要同时测试和记录、分析。传统仪器不可能完成此任务,一套虚拟仪器为此而研制出来。这套虚拟仪器包括一台工控机,一块数据采集卡,一套信号调理装置和相应的一套传感器。还有非常重要的一套美国NI公司的“LabVIEW”虚拟仪器软件。数据采集卡PCI-6024E的采样速率为200KS/S,分辨率为12位,可以满足特种加工机床测试需要,LabVIEW不仅用于数据采集,也用于数据信号分析。利用LabVIEW软件,本例中电压和电流可进行FFT处理,得出其幅频特性,从中可以对磨料水射流加工时的基本物理规律做出分析。

二、容易混淆插错的传感器插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容易混淆插错的传感器插头(论文提纲范文)

(1)风电塔筒爬升装置及叶片与塔筒检测管理系统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1.2 风电叶片与塔筒无损检测技术概述
        1.2.1 风电叶片无损检测技术
        1.2.2 风电塔筒无损检测技术
    1.3 风电叶片与塔筒爬升作业装置发展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风电叶片与塔筒常见缺陷及其爬升检测系统整体结构
    2.1 风力发电机组简介
    2.2 风电叶片结构及其常见缺陷
    2.3 风电塔筒结构及其常见缺陷
    2.4 风电叶片与塔筒爬升检测管理系统结构设计
        2.4.1 塔筒动力爬升装置整体结构
        2.4.2 风电叶片与塔筒自动检测技术及实现方案
        2.4.3 检测信息管理系统结构及其设计功能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风电机组塔筒动力爬升装置设计与实验
    3.1 风电机组塔筒爬升装置动力机械设计
        3.1.1 爬升装置单元尺寸设计
        3.1.2 爬升装置变径机构设计
        3.1.3 爬升装置行走机构设计
        3.1.4 爬升装置转向机构设计
    3.2 塔筒爬升装置电路系统设计
    3.3 塔筒爬升装置控制系统设计
        3.3.1 控制系统整体设计
        3.3.2 控制系统硬件组成
        3.3.3 控制系统软件流程
    3.4 塔筒爬升装置爬升试验
        3.4.1 爬升试验目的
        3.4.2 爬升试验准备
        3.4.3 爬升试验步骤及其注意事项
        3.4.4 爬升试验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风电叶片与塔筒检测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
    4.1 检测信息管理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4.2 检测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
        4.2.1 系统数据库的建立
        4.2.2 登录模块设计
        4.2.3 系统主窗体设计
        4.2.4 用户管理模块设计
        4.2.5 检测信息录入模块设计
        4.2.6 检测信息查询模块设计
    4.3 系统主要功能应用
        4.3.1 用户管理操作
        4.3.2 数据信息录入
        4.3.3 数据信息查询与导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2)A型号研制阶段总装质量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2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LSS理论发展概述
        1.3.1 精益生产的发展
        1.3.2 六西格玛管理的发展
        1.3.3 精益生产同六西格玛的特点与结合的必要性
        1.3.4 LSS在项目中施行的关键
        1.3.5 LSS工具综述
    1.4 国内外此领域的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3 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简析
    1.5 本文研究的内容与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框架
第2章 A型号研制阶段总装质量现状分析与要因确认
    2.1 质量现状分析
    2.2 要因确认
        2.2.1 要因分析
        2.2.2 要因汇总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A型号研制阶段总装质量改进方案设计
    3.1 称重定重心耗时过长问题改进方案设计
        3.1.1 SMED工具简述
        3.1.2 称重定重心工序简述及定义
        3.1.3 测量阶段
        3.1.4 分析阶段
        3.1.5 改进阶段
        3.1.6 控制阶段
    3.2 电连接器错接与检验时机设置不合理问题改进方案设计
        3.2.1 定义阶段
        3.2.2 测量阶段
        3.2.3 分析阶段
        3.2.4 改进阶段
        3.2.5 控制阶段
    3.3 管理不当导致的资料遗失和检索困难耗时长问题改进方案设计
        3.3.1 定义阶段
        3.3.2 测量阶段
        3.3.3 分析阶段
        3.3.4 改进阶段
        3.3.5 控制阶段
    3.4 本章小结
第4章A型号研制阶段总装质量改进实施效果评估与保障措施制定
    4.1 改进措施实施效果评估
        4.1.1 改进措施实施效果简述
        4.1.2 跟踪数据分析和顾客满意度调查
    4.2 问题根源分析和效果保障措施制定
        4.2.1 问题根源分析
        4.2.2 效果保障措施制定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面向产品快速设计的三维CAD资源平台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课题来源
第二章 基于全息三维CAD模型的产品快速设计
    2.1 三维CAD资源概念界定
        2.1.1 设计资源概述
        2.1.2 企业三维CAD资源
    2.2 全息三维CAD模型
        2.2.1 全息三维CAD模型概念
        2.2.2 全息三维CAD模型信息的获取
    2.3 BOM与全息三维CAD模型关系映射
        2.3.1 BOM的定义
        2.3.2 BOM的分类
        2.3.3 BOM与全息三维CAD模型的映射关系
    2.4 基于全息三维CAD模型的产品快速设计技术的研究
        2.4.1 产品快速设计概念
        2.4.2 基于全息三维CAD模型的产品快速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企业三维CAD资源平台总体设计
    3.1 三维CAD资源平台需求分析
        3.1.1 三维CAD资源平台需求背景
        3.1.2 三维CAD资源平台的功能需求
        3.1.3 构建三维CAD资源平台的可行性
    3.2 三维CAD资源平台的解决方案
        3.2.1 三维CAD资源平台的性能
        3.2.2 三维CAD资源平台的开发环境
        3.2.3 三维CAD资源平台的实现
    3.3 三维CAD资源平台总体架构
    3.4 三维CAD资源平台功能结构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维CAD资源平台中的关键技术及其实现过程
    4.1 基于Solid Edge的三维CAD二次开发
        4.1.1 基于ActiveX Automation技术的二次开发
        4.1.2 三维CAD资源平台与Solid Edge的交互过程
        4.1.3 BOM表自动生成器开发方法
    4.2 可视化技术在三维CAD资源平台中的应用
        4.2.1 可视化技术
        4.2.2 可视化技术在三维CAD资源平台中的实现过程
    4.3 三维CAD资源平台中的数据库设计
        4.3.1 标准件库数据库设计
        4.3.2 参数化设计工具数据库设计
    4.4 Solid Edge ST3的参数化设计技术
        4.4.1 电流互感器的几何约束关系
        4.4.2 电流互感器的尺寸变量设计表
        4.4.3 电流互感器三维模型参数化生成过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企业三维CAD资源平台运行实例
    5.1 三维CAD资源平台运行方法
    5.2 三维CAD资源平台运行实例
        5.2.1 标准件库
        5.2.2 参数化设计工具
        5.2.3 BOM表自动生成器
        5.2.4 后台管理系统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全文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录B

(5)牵引变流器低压测控系统的设计开发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测试系统开发的目的
    1.2 目前国内外研究动态及水平
第2章 动车组牵引变流器工作原理及试验方法简介
    2.1 牵引变流器基本工作原理
        2.1.1 牵引变流器主电路基本工作原理及特点
        2.1.2 牵引变流器无触点控制单元简介
        2.1.2.1 控制系统的主要电路构成
        2.1.2.2 控制系统主要插件功能介绍
    2.2 牵引变流器主要试验方法
        2.2.1 型式试验简介
        2.2.2 例行(出厂)试验简介
    2.3 牵引变流器功能测试需求调研
        2.3.1 测试台总体设计需求
        2.3.2 产品测试需求及被试产品种类
        2.3.3 测试台总体性能目标
        2.3.4 测试台管理要求
        2.3.5 测试台测试资源需求
        2.3.6 测试台校准、结构、安全及维护需求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低压测试台硬件方案设计及实现
    3.1 测试系统硬件平台方案选择
    3.2 硬件系统结构设计
    3.3 路由方案设计
        3.3.1 供电电源路由
        3.3.2 交流信号源路由
        3.3.3 直流电压信号路由
        3.3.4 频率量信号路由
        3.3.5 信号测量通道路由
        3.3.6 路由资源配置选型
    3.4 信号资源实现方案
        3.4.1 供电电源
        3.4.2 直流电压信号源
        3.4.3 交流信号源
        3.4.4 频率量信号
        3.4.5 交、直流信号测量
        3.4.6 频率量测量
    3.5 系统接口实现方案
    3.6 系统机械结构设计方案
    3.7 系统安全设计方案
        3.7.1 系统接地方案
        3.7.2 系统硬件防护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低压测试台软件方案设计及实现
    4.1 软件方案需求
    4.2 软件方案实现
    4.3 测试台软件介绍
        4.3.1 测试流程
        4.3.2 测试台软件界面
        4.3.3 TestStand用户界面需求
        4.3.4 数据库需求
        4.3.5 硬件接口
    4.4 测试台软件开发流程
    4.5 测试台软件编程基本原则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低压测试台的实际应用
    5.1 牵引变流器功能试验简介
        5.1.1 试验前的准备工作
        5.1.2 低压功能试验主要内容
        5.1.2.1 试验前参数设置
        5.1.2.2 低压功能试验内容
        5.1.2.3 门极脉冲波形确认试验
        5.1.3 主电路通电试验
        5.1.3.1 试验前接线工作
        5.1.3.2 主要试验内容
    5.2 测试台的精度控制
    5.3 测试系统的校准
    5.4 测试台的维护及保养
        5.4.1 测试台如何实现保护及自我保护
        5.4.2 紧急情况的处理
        5.4.3 故障情况的处理
        5.4.4 日常维护和保养
        5.4.5 系统自检
        5.4.6 仪器的拆卸与安装
    5.5 整体方案配置性能指标
        5.5.1 系统技术参数
        5.5.2 系统扩展能力
    5.6 后续展望
    5.7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电控汽车容易接错的插头及预防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容易插错的传感器插接器
    ⑴爆燃传感器的插接器
    ⑵氧传感器的插接器
    ⑶自动变速器输入轴转速传感器和输出轴转速传感器的插接器
2. 容易接错的软管
    ⑴废气再循环 (EGR) 系统的真空管
    ⑵燃油蒸气排放控制 (EVAP) 系统的软管
3. 容易接错的自动变速器电磁阀插头
4. 其他容易插错的接头或插接器
5. 防止插接器、电磁阀或真空管接错的几项措施

(7)机电产品寿命周期防差错设计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1.2.3 国内研究状况与应用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论文体系结构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论文的体系结构
    1.5 本章小结
2 差错的形成机理及理论模型研究
    2.1 引言
    2.2 差错的基本概念
        2.2.1 差错的定义
        2.2.2 差错的特点
        2.2.3 差错的种类
    2.3 差错产生的机理分析
        2.3.1 人的因素
        2.3.2 环境因素
        2.3.3 管理因素
        2.3.4 机器因素
        2.3.5 检测方法和技术手段
    2.4 基于广义的S—O—R人为差错因素模型的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机电产品防差错设计的体系结构研究
    3.1 引言
    3.2 防差错设计体系结构模型
    3.3 防差错设计体系的组成及内涵
        3.3.1 防差错设计的指导思想
        3.3.2 防差错设计的设计环境
        3.3.3 防差错设计目的与原则
        3.3.4 防差错设计的设计流程
        3.3.5 防差错设计的主要内容
        3.3.6 防差错设计的设计方法和工具
        3.3.7 防差错设计的设计评审
    3.4 本章小结
4 EPDFX防差错设计内容及技术研究
    4.1 引言
    4.2 防差错设计的要求和应用原理
    4.3 产品寿命周期与防差错设计策略
        4.3.1 产品寿命周期
        4.3.2 面向产品寿命周期的防差错设计策略
    4.4 面向产品制造的防差错设计(EPDFP)
        4.4.1 产品防差错设计
        4.4.2 防差错装置设计
    4.5 面向产品使用的防差错设计(EPDFU)及关键技术
        4.5.1 EPDFU的原则
        4.5.2 EPDFU的主要内容
        4.5.3 EPDFU的主要技术
    4.6 面向产品维修的防差错设计(EPDFM)及关键技术
        4.6.1 产品维修差错
        4.6.2 EPDFM的主要技术
    4.7 本章小结
5 防差错设计体系的实施策略研究
    5.1 引言
    5.2 树立零缺陷管理理念
    5.3 改进管理模式,实现标准化
    5.4 形成良好机制
    5.5 开展人员培训
    5.6 应用PDCA循环,“七步法”实施防差错设计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取得的主要成果
    6.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硕士期间作者发表的论文
    B. 攻读硕士期间作者参加的科研项目

(8)基于现场总线的智能通风系统控制网络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概述
    1.2 现场总线的特点及优点
    1.3 现场总线的现状及其发展
    1.4 课题来源及意义
    1.5 项目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现场总线技术研究及系统控制网络框架设计
    2.1 引言
    2.2 Modbus 现场总线协议分析研究
    2.3 Profibus DP 现场总线协议分析研究
    2.4 控制网络结构设计
        2.4.1 设计原则
        2.4.2 控制网络整体框架设计
    2.5 小结
第三章 基于 S7-200 PLC 的 Modbus 主站设计研究
    3.1 引言
    3.2 Modbus 监控网络拓扑结构
    3.3 PLC 监控软件架构及流程
        3.3.1 PLC 监控软件架构
        3.3.2 监控流程
    3.4 PLC 监控软件模块设计
        3.4.1 初始化模块
        3.4.2 Modbus 通讯模块
        3.4.3 其他子模块
    3.5 Modbus 通讯抗干扰技术
    3.6 小结
第四章 Modbus 从站--智能信号采集器设计研究
    4.1 引言
    4.2 ATmega128 单片机功能特点
    4.3 智能信号采集器硬件设计
        4.3.1 总体设计
        4.3.2 JTAG 接口、复位电路及晶振电路设计
        4.3.3 电源模块
        4.3.4 开关量输入模块
        4.3.5 ADC 模/数转换模块
        4.3.6 Modbus 通讯模块
        4.3.7 硬件抗干扰
    4.4 智能信号采集器软件设计
        4.4.1 编程工具及编程语言选择
        4.4.2 软件设计总体方案
        4.4.3 系统初始化设计
        4.4.4 数据采集、处理设计
        4.4.5 Modbus 通讯设计
    4.5 小结
第五章 Profibus DP 网络组态及系统人机界面开发
    5.1 引言
    5.2 基于 Profibus DP 的 PLC 控制网络组态
        5.2.1 方案设计分析
        5.2.2 系统软/硬件配置
        5.2.3 控制网络组态
        5.2.4 CPU315-2DP 与从站数据通信设置
        5.2.5 软件编程
        5.2.6 下载到 PLC 并调试
    5.3 基于 MCGS 的控制系统人机界面开发
        5.3.1 MCGS 组态软件简介
        5.3.2 设备窗口组态
        5.3.3 实时数据库构造
        5.3.4 人机界面组态设计
    5.4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参加科研项目
附件:Modbus 通信模块中的主要代码段
致谢
详细摘要

(9)捷联惯性/GNSS组合导航系统通用测试平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自动测试系统
    1.2 虚拟仪器
    1.3 课题的意义及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3.1 课题的意义
        1.3.2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被测对象及系统结构分析
    2.1 被测对象的对外交联关系及信号分析
    2.2 测试平台所实现的主要功能
    2.3 基于计算机的虚拟仪器测试系统
    2.4 测试平台的结构及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硬件设计中的关键技术
    3.1 测试平台的硬件结构
    3.2 ARINC429总线传输的设计
        3.2.1 ARINC429总线的定义
        3.2.2 ARINC429总线传输的硬件实现
    3.3 模拟量采集的实现
        3.3.1 矩阵扫描卡的原理
        3.3.2 PCL-730简介
        3.3.3 多通道切换的实现
    3.4 离散量的采集与输出
        3.4.1 离散量的采集
        3.4.2 离散量的输出模拟
        3.4.3 状态选择器的设计
    3.5 RS232及 RS422数据通信的实现
    3.6 抗干扰设计
        3.6.1 干扰
        3.6.2 干扰抑制技术
        3.6.3 计算机系统的抗干扰
    3.7 防差错设计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软件设计中的关键技术
    4.1 LABVIEW软件开发平台
    4.2 虚拟仪器自动测试系统的软件结构
    4.3 测试系统软件模块及用户界面设计
    4.4 仪器驱动层和DLL库的应用
        4.4.1 仪器驱动程序的组成
        4.4.2 问题的提出和动态链接库(DLL)
        4.4.3 LaBVIEW中DLL文件的调用方法
        4.4.4 应用实例
    4.5 VISA体系的应用
        4.5.1 VISA标准
        4.5.2 常用 VISA函数介绍
        4.5.3 应用实例
    4.6 系统测试功能的实现
        4.6.1 电源测试的实现
        4.6.2 大气机交联测试的实现
    4.7 综合显示器仿真器的设计
        4.7.1 综合显示仿真器的功能
        4.7.2 软件实现
    4.8 性能评估的软件设计
        4.8.1 位置、速度精度测试
        4.8.2 航向、姿态精度测试
    4.9 校准及误差补偿
    4.10 软件编写的注意事项及关键技术
        4.10.1 多任务的实现方法
        4.10.2 软件编写的一些注意事项
    4.11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故障检测的实现
    5.1 某型组合导航系统的故障分析
    5.2 地检信息在故障检测中的应用
    5.3 故障检测的实现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专家系统的故障诊断理论研究
    6.1 故障诊断的过程
    6.2 故障诊断专家系统
        6.2.1 基于知识的故障诊断系统结构
        6.2.2 故障诊断知识的构成
        6.2.3 知识的获取
        6.2.4 基于知识的推理方法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应用结果
第八章 总结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参考文献
致谢

(10)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特种加工测试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1.1 虚拟仪器的概念
    1.2 虚拟仪器的历史、现状、特点
    1.3 虚拟仪器的发展前景
    1.4 本课题要求虚拟仪器的理由
    1.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2 虚拟仪器的结构形式及关键技术
    2.1 常见的虚拟仪器自动测试系统的分析
        2.1.1 GPIB总线方式的虚拟仪器测试系统
        2.1.2 PC-DAQ总线式的虚拟仪器自动测试系统
        2.1.3 VXI总线式的虚拟仪器自动测试系统
        2.1.4 PXI总线式的虚拟仪器自动测试系统
    2.2 常见虚拟仪器测试系统的分析小结
    2.3 本测试系统各部分作用
3 传感器的选择
    3.1 传感器概述
    3.2 传感器的性能要求及选用原则
        3.2.1 传感器的性能要求
        3.2.2 传感器的选用原则
    3.3 本课题传感器的选用
    3.4 本课题中传感器的安装联接
4 信号调理器设计
    4.1 常见传感器的特性及信号调理要求
        4.1.1 热电偶
        4.1.2 电阻温度计(RTD)
        4.1.3 应变传感器
        4.1.4 电流信号
    4.2 信号调理的一般作用及对测试系统的影响
    4.3 本课题中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5.数据采集卡的讨论
    5.1 DAQ工作流程
    5.2 PCI-6024E数据采集卡功能及应用
    5.3 PCI-6024E卡的组成原理框图
    5.4 数据采集的工作原理
        5.4.1 数据采集的定时
        5.4.2 数据采集的起停控制—采集方式
        5.4.3 间隔扫描采集
    5.5 数据采集卡的配置
6 其它硬件平台
    6.1 工控机的选择
    6.2 机柜的设计
    6.3 抗干扰设计
7 虚拟仪器编程
    7.1 虚拟仪器测试系统的软件结构
    7.2 虚拟仪器功能层的实现方法
        7.2.1 关于LabVIEW编程软件
        7.2.2 LabVIEW编程环境
    7.3 虚拟仪器设计步骤
    7.4 LABVIEW编程设计
        7.4.1 测试系统功能描述
        7.4.2 实现的原理
        7.4.3 进行FFT分析的讨论
        7.4.4 程序流程图
        7.4.5 设计步骤
    7.5 数据采集软件调试
8 初步调试结果与结论
    8.1 数据采集系统,联机调试
    8.2 标定方案及标定结果分析
    8.3 初步调试结果分析
    8.4 结论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容易混淆插错的传感器插头(论文参考文献)

  • [1]风电塔筒爬升装置及叶片与塔筒检测管理系统的开发[D]. 韩强. 华北电力大学, 2017(03)
  • [2]A型号研制阶段总装质量改进研究[D]. 赵宏飞.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04)
  • [3]防差错技术在航空产品中的应用[J]. 苏霞,景新荣,刘向丽,张彦龙,郝巨. 自动化应用, 2016(07)
  • [4]面向产品快速设计的三维CAD资源平台的研究与应用[D]. 潘菊玲. 武汉理工大学, 2015(01)
  • [5]牵引变流器低压测控系统的设计开发及应用[D]. 陈义韬. 西南交通大学, 2012(03)
  • [6]电控汽车容易接错的插头及预防措施[J]. 李明诚. 汽车维修与保养, 2010(02)
  • [7]机电产品寿命周期防差错设计体系研究[D]. 俞宁. 重庆大学, 2008(06)
  • [8]基于现场总线的智能通风系统控制网络设计与研究[D]. 钱伟清. 苏州大学, 2007(03)
  • [9]捷联惯性/GNSS组合导航系统通用测试平台的研究[D]. 陈亚萍. 西北工业大学, 2007(06)
  • [10]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特种加工测试系统[D]. 李福玲. 南京理工大学, 2004(02)

标签:;  ;  ;  ;  ;  

错误插入的传感器插头很容易混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