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学“社会支持”理论构建弱势群体社区支持综合网络

基于社会学“社会支持”理论构建弱势群体社区支持综合网络

一、以社会学的“社会支持”理论 构建弱势群体的社区支持综合网络(论文文献综述)

毛小娟[1](2021)在《社会支持视角下二孩家庭养育困境及对策研究 ——基于重庆W社区的案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变化,二孩家庭规模的扩张,相关的二孩政策配套福利制度亟待完善,二孩的到来增加了家庭养育成本、教育成本、住房成本、医疗成本等新问题,家庭结构、家庭状况、生活状况的改变等必然对二孩家庭形成较大的冲击和挑战。如何解决二孩家庭在养育活动中面临的养育时间困境、经济生活压力、教养能力不足、身心压力困境以及社会发展受限等困境,已经成为我们无法逃避而又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的研究群体为重庆市拆迁安置型W社区二孩家庭。以W社区12个二孩家庭为案例,通过问卷调查法、参与观察法和访谈法对调查资料进行收集,采用案例分析法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调查发现W社区二孩家庭在养育过程中面临养育时间困境、经济生活压力、教养能力不足、社会发展受限困境和身心压力困境等问题。以社会支持理论为切入点,分析形成W社区二孩家庭养育困境的原因与其缺乏完善、多元的社会支持系统息息相关。非正式社会支持系统单一且弱化,包括家庭养育为主导,缺乏社会支持、养育活动以母亲为主,父亲参与较少、祖辈提供的支持弱化,逐渐撤出;正式社会支持系统缺乏且不足,从政府和社区两个层面进行讨论,政府层面包括缺乏二孩配套政策的保障、二孩公共服务体系的支持不足,社区层面包括缺乏社区支持和社区缺乏儿童游戏场地。最后,从解决家庭养育需求、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为二孩家庭探索建构一个政府主导、社区促进、专业社会工作介入的正式社会支持系统和家庭支持、邻居协同的非正式社会支持系统,减轻二孩家庭的养育压力,促进家庭、社区和社会和谐发展,推动全面二孩政策的顺利实施。

刘宗琴[2](2021)在《翼动之困:社会支持视角下的合肥市孤独症儿童随班就读现象研究》文中指出教育是人类的基本社会活动,受教育权更是人类的基本权利之一。但特殊儿童因自身障碍在沟通与交往、生活与教育等方面存在诸多现实问题,这不仅影响其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养成,而且限制了其接受教育的程度和质量。随班就读作为保障特殊儿童接受普通教育的基础措施,从早期的探索到发展为教育政策,从普通学校拒绝特殊儿童到提出“全覆盖、零拒绝”的入学要求,现今更是逐渐探索引入社会工作力量帮扶特殊学生等多方联动策略。可见,随班就读不单需要特殊学生处于普校环境,也要通过各种辅助手段保证这一措施高效落实。在当前随班就读“入学难”“融合难”的现实问题下,为发展特殊教育,实现教育公平,建构特殊教育服务体系。本文依托社会支持理论开展研究,运用参与式观察法以及访谈法研究随班就读情况,分析其社会支持现状、存在问题以及解决方法。由于我国各地经济、政策发展状况不同,特殊儿童群体庞大,不同省市都开展了颇具在地化色彩的探索。本研究借助在家长支援中心实习实训的经历进行实地调研,以合肥市CY机构的孤独症儿童及其相关支持者为主要调查对象。调查采用改编的调查问卷和自编的访谈提纲,发现孤独症儿童的随班就读普遍存在社会支持缺乏,他们的入学就读缺乏政策支持、社区生活缺乏包容接纳、学校教育缺乏专业支持、家庭缺乏情感支持,社会关系较为封闭等。综合来看,针对这些挑战,有必要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创建社区融合文化,引入社工参与随班就读,加强普校师资的建设,注重家庭社会工作的专业支持。通过社会工作介入随班就读支持体系建设,建构多维协同机制,有助于加强政策取向、支持体系的多维性,建立人才培养的多维体系和社工专业素养的多维支持,从而完善孤独症儿童随班就读支持,促进社会接纳与教育改善。

刘新宇[3](2020)在《教育公平视域下流动小学生的补偿教育研究 ——以C市两所小学的流动学生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和区域发展不均衡,促进了中国人口的流动。流动小学生成为了人口流动的派生性社会问题,作为弱势性群体,研究其教育问题不单是与流动群体及流动小学生本身,更是与国家发展战略和社会和谐秩序有着直接的关联。此次研究主要以罗尔斯及我国本土化教育公平思想配合社会支持理论作为理论基础,采取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法三种研究方法探究流动小学生的教育公平及补偿教育问题。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分析流动小学生在教育公平及补偿教育上存在的实际问题;通过文献法对我国已有的流动小学生教育政策的优势与不足进行分析,为推动流动小学生的教育公平提供合理化的路径。研究发现,流动小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大多是由家庭因素及教育政策造成的。家庭因素上主要包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不足,父母对教育政策了解不够等。教育政策上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城市及公办学校接纳水平有限、补偿主体单一的问题,通过这两方面问题挖掘流动小学生教育补偿的诉求,提出有效的教育补偿策略来推动教育公平。为推进流动小学生教育公平提出的相关改进策略。对流动小学生群体进行差异性补偿主要从以下五方面进行。借鉴国外实施补偿教育的经验、加速流动小学生资本补偿的形成、建构流动小学生制度补偿体系、拓展流动小学生私利补偿渠道、增强流动小学生个体主观认知。通过这种差异性的教育补偿举措切实推进流动小学生教育公平。

王晓琴[4](2020)在《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独居老人社会支持的实务研究 ——以G省Z县的C村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大规模流动人口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的重要作用,但农村青壮劳动迫于生计外出务工,老龄化程度逐年上升,人口结构不断改变,农村独居老人问题日益显现。具体表现在生产、生活方面的负担重,经济、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医疗健康等方面的社会支持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查、走访深入了解独农村独居老人的社会支持现状,发现调查地的农村独居老人大多存在心理、疾病、经济上的困扰。得出出调查地农村独居老人普遍特征包括,第一,长期独居的农村老人,缺少亲人的陪伴,内心容易感到孤寂和自卑,渴望关爱,渴望与他人沟通和交流。第二,农村独居老人的独居原因多与家庭成员之间的紧张关系、突发性意外事件有关。第三,独居的农村老人生活被生活琐事牵绊,不仅苦闷,且单调乏味。第四,长期独居的农村老人,因年老的无奈与无助,面对各种生活困难容易对自己和生活丧失信心。其次,根据独居老人社会支持存现状,总结和分析农村独居老人现实困境和真实生活需要以及当前社会支持对于农村独居老人的支持程度,并在实地调查研究中探索农村独居老年人生活需要与社会支持之间的连带关系,寻找补充和完善的路径。第三,通过结合农村独居老人具体案例开展以巩固和提升服务对象社会支持的个案工作,观察服务对象在真实生活中的细节表现来评估其真正的问题所在,并利用社会工作个别化原则为案主提供专项的社工服务。最后总结农村独居老人在获得正式与非正式社会支持资源的能力和可能,反思社会工作介入巩固和提升农村独居老人社会支持实务研究的经验和不足。

秦晗[5](2019)在《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的实证研究 ——以甘肃省J县为例》文中指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将学前教育纳入城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在国家政策的倡导扶持下,全国各地积极创建公办及民办幼儿园,特别是大量农村幼儿园的涌现,为农村儿童入园接受学前教育提供了便利。研究者普遍认为社会支持系统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能够提升农村留守儿童的综合素质,培养健全人格。为了探究西部地区农村幼儿园的创建和经营现状,掌握农村留守儿童的实际学习和生活情况,本研究选取甘肃省J县10个村落的206名在园儿童,以社会支持理论、社会网络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威廉·科萨罗的童年社会学理论为支撑,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获得第一手信息,并基于国家与市场之外的社会角度对该县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现状做了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分为家庭支持、教师支持、同伴支持以及社区和慈善组织支持四个方面。家庭支持是以学习和生活为主的全面关心;幼儿园教师提供学习和行为引导为主的综合支持;同伴群体在共同行动中提供陪伴与安慰,并实现“儿童世界”的建构;社区与慈善组织则为儿童提供安全健康的环境和直接的资源支持。这些社会支持的实现途径有单向的资源供给、双向的互动联系、多边的网络建构三种。作为能动行为主体的儿童,会对所获得的社会支持形成自己的感知与判断。在对现状进行系统分析后,提出了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不足对这一群体产生的不良影响。研究还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系统仍不完善,仍然存在由于父母外出务工造成的家庭支持结构不完善、农村幼儿教师数量短缺、社会慈善力量支持匮乏以及儿童同辈群体缺乏正确引导等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不足的原因主要有城乡收入差距悬殊导致大量农村儿童父母外出务工,农民工常年面临夫妻分离和亲子分离;城乡幼儿教师待遇差距较大,农村幼儿园缺乏吸引力,幼儿教师队伍不稳定、数量严重不足;慈善组织获取资源困难;不同支持间的联动机制没有建立;社会支持系统与作为客观事实存在的“儿童世界”脱节。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着农村家庭的幸福和社会和谐稳定,通过调研与分析,研究提出了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的对策:通过制定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支持政策,鼓励民间捐助幼儿教育事业,加快农民工城市化,减少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普惠制幼教事业,提升农村的内生发展能力,切实关注于儿童实际需求,实现不同主体间的联系与合作,实现社会支持系统对儿童世界的深度嵌入,从而进一步完善社会支持系统,为广大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谢姝媛[6](2019)在《农村贫困家庭社会支持网络建构的服务策略研究 ——以南平市A村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农村贫困家庭一直以来是政府、社会关注的对象。解决农村贫困家庭的贫困问题,改善农村贫困家庭的生活状况,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精准帮扶、精准扶贫的社会政策及行动,初步解决了农村贫困家庭的生活、就业、教育等等问题,但是随着脱贫工作的深入,发现仅从政府层面对弱势群体进行物质帮扶不能很好的解决贫困家庭存在的问题,不能全面地回应农村贫困家庭的需求。这就要深入挖掘各方面的力量,解决农村贫困家庭面临的更深层次的问题。因此,社会工作介入农村贫困家庭的帮扶工作,是有重要意义的。但是,社会工作者应当如何参与农村脱贫攻坚?如何帮扶农村贫困家庭恢复社会功能?如何帮其建构社会支持网络?这就需要社会工作研究者深入贫困家庭,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策略分析贫困家庭的问题发生的根源,评估其各项需求,整合各种资源,挖掘其优势,协助贫困家庭社会功能的恢复。本研究以福建省南平市A村中贫困家庭为研究对象,采用行动研究、调查研究等方法,针对贫困家庭社会支持网络不完善和不健全、正式和非正式支持网络结构单一和力度较弱的状况,提出建构农村贫困家庭社会支持网络的社会工作服务策略和方案,帮助农村贫困家庭完善社会支持网络。本文从正式支持及非正式支持两个层面对贫困家庭社会支持网络结构及支持力度进行分析,评估该群体社会支持网络现状及存在的缺陷。通过行动研究,从正式及非正式支持两个层面,在家庭、邻里、社会组织、社区及社会五个方面完善农村贫困家庭的社会支持网络。行动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农村贫困家庭邻里之间互动加强,家庭关系得到改善,建立了一支志愿者队伍对农村贫困家庭进行帮扶等。研究的成效表明,在社会支持网络理论的指导下社会工作对农村贫困家庭社会支持网络建构的策略和方案是有效的和可行的。全文按照行动研究报告的范式要求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讲研究背景、文献综述、研究设计等基本问题;第二部分分析了A村贫困家庭的问题与需求;第三部分讲了农村贫困家庭社会支持网络建构的策略与实施;第四部分主要讲策略实施后的效果;第五部分对策略进行反思与讨论,回应提出的问题。

范成文[7](2019)在《我国老年人体育服务社会支持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口老龄化作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将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全面、深刻、持久的影响,已成为影响国计民生与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社会问题。体育作为人口老龄化的便捷、经济、有效的应对方式以及老年人保持身心健康的理想途径,在我国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必将发挥重要作用。然而,我国日益增长的老年人体育服务需求与相对不足的老年人体育服务供给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因此,如何以老年人体育需求为导向,建立完善老年人体育服务社会支持体系,以补齐老年人体育服务的“短板”,满足老年人体育服务需求,成为当前社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结合我国老年人体育发展的具体实践,综合运用社会学、管理学、社会心理学、人口学、体育学和生命科学等多学科知识,分析我国老年人体育需求现状及老年人体育服务社会支持困境,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立足中国国情,构建了我国老年人体育服务社会支持系统,并提出了我国老年人体育服务社会支持系统的实现路径。本文共分八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本文选题的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对国内外的文献进行综述与分析,明确研究的思路、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提出研究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首先对本文研究的研究对象以及核心概念进行界定。把老年人界定为年龄在60岁及以上的人群,老年人体育服务泛指老年人在体育参与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体育产品与体育服务,一定程度上具有准公共产品的属性。社会支持是指对于老年人体育发展的支持行为,本文的社会支持主体包括政府、社区、非政府组织等正式支持以及个人、家庭、邻里、朋友等非正式社会支持。其次,阐释本文研究中要用到的老龄化理论、魅力质量理论以及协同治理理论三种理论的内涵及主要内容。第三部分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老年人体育政策的发展历程,分析这些政策的演进特征。研究认为我国老年人体育政策经历了肇始阶段(1978至1991年)、探索阶段(1992年至1998年)、发展阶段(1999至2010年)和深化阶段(2011年至今)四个阶段,每个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我国老年人体育政策演进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制定主体范围不断扩大、内容更加具体及社会支持主体日益多元化。第四部分主要内容是分析老年人体育活动现状及其需求层次。研究以湖南省的2153位老年人为样本,对参加体育活动的老年群体的基本情况、老年人体育活动现状以及老年人体育活动需求3个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老年人体育活动及需求的基本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基于魅力质量理论及Kano模型的分析,对湖南省老年人体育服务的需求层次进行了分析,明确了老年人的体育服务需求层次。第五部分在第四部分的基础上分析我国老年人体育服务社会支持的困境,进一步明确老年人体育服务社会支持存在的问题。研究认为,我国老年人体育服务社会支持困境在于:正式社会支持主体未能发挥应有的支持作用;非正式社会支持主体未能提供足够的情感支持;体育设施供给不足,资源配置效率不高;体育信息服务匮乏位,宣传推广方法不多,体质监测推广力度不够,面向老年人普及程度偏低,健身指导人才培养不足,宏观设计与后续管理缺乏,体育活动偏重赛事,其它活动形式不多,社会体育组织力量薄弱,社区管理人员专业性不强;支持形式单一,重单向指导,轻双向互动。第六部分对老龄化比较严重的发达国家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和日本四国老年人体育服务的社会支持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四国老年人体育服务的社会支持表现出以下特征:多元主体协同推进老年人体育服务系统建设;政策法规保障老年人体育服务系统建设;社区组织供给老年人体育服务;体育指导员和志愿者服务于老年人体育;体育和医疗卫生部门共建老年人体育服务系统等。由于各国的体育管理体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老龄化程度以及治理老龄化理念的不同,四国的老年人体育服务又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第七部分在明确问题和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确定了构建系统的五个基本理念:基于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的目标,基于协同治理的理论基础,基于政府“掌舵”与社会“划桨”相结合,基于老年人体育服务的需求导向,基于以社区为依托发展老年人体育服务的思路。构建了由“宏观结构——微观结构——运行机制”三部分构成的我国老年人体育服务社会支持系统。宏观结构上,这一协同支持系统的内容包括协同理念、协同规范、协同方式与协同主体;运行机制主要设计了行政机制、市场机制与社群机制三种机制;微观结构上构建了“政府——社会体育组织——社区——其它组织——个人社会支持网”五位一体的多元主体老年人体育服务社会支持系统微观结构。并从多元主体的确定、多元主体的角色定位、多元主体的责任分析3个方面重点阐释了微观结构。第八部分在所构建系统基础上,提出我国老年人体育服务社会支持系统的实现路径,主要内容包括:政府明确自身职责,加大正式社会支持力度;培育社会组织参与能力,提升社会力量协同支持水平;拓展市场协同机制,丰富老年人体育供给;发展社区老年人体育,提升社区体育服务能力;支持老年人体育赛事,丰富老年人身边的体育活动;加强体育与健康信息服务,营造协同支持舆论氛围;弘扬传统美德,构建个人社会支持网。

黄相前[8](2019)在《个案工作介入“三无”老人社会支持网络重建研究 ——以武汉市J区社会福利院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老年人口比例逐年增加,也使“三无”老人的绝对基数越来越大。相应地,“三无”老人群体也应该得到更多的社会资源、社会支持等福利。笔者根据实习期间了解到的情况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发现,“三无”老人社会支持严重不足,其所能获取到的资源和支持无法满足养老需求。结合“三无”老人的实际情况,笔者将“三无”老人目前面临的问题总结为三点:第一,自信心不足,甚至出现社交障碍;第二,“三无”老人缺少家庭角色及社会角色,社会功能弱化;第三,社会关系结构单一,社会支持网络破损严重。针对“三无”老人面临的问题,笔者在实习期间积极探索解决方法,在为“三无”老人提供服务的基础上形成本项研究成果。本文一共分为四个部分对本项研究进行详细说明。第一部分是本项研究的总概括和相关概念与理论,主要包括正文的绪论和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项研究的背景,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文献梳理与综述,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以及本项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第一章是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主要对本研究涉及到的概念和理论做了界定与相关阐述。第二部分是问题分析与介入前的准备,包含正文第二章和第三章。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对资料的收集与问题分析,笔者根据收集到的福利院和“三无”老人的资料,对案主的社会支持网络进行分析,找出案主面临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具有认知障碍,对生活没有自信;第二,有社会交往障碍;第三,社会支持网络严重破损,无法获取资源与支持。第三章介绍了笔者与案主建立专业关系的过程,并根据案主问题与问题成因,与案主共同商讨制定了详细的服务计划。第三部分是个案工作的介入与效果评估,这部分主要是正文的第四章和第五章。首先,运用理性情绪疗法转变案主认知,提升案主的生活自信心;其次,提升案主的社交能力,为案主构建同辈伙伴支持;再次,借助个案管理的方法,协调福利院内各职能部门,加强案主社区层面社会支持;最后,通过链接福利院外部资源,为案主拓展社会资源支持。在评估阶段,笔者从社交能力、活动参与度、社会支持网络重构效果等方面进行了评估,案主的社会支持网络有很大改善,且其社交能力已经明显得到提升,具备了获取与运用资源的能力,个案服务达到了结案的标准。第四部分是本项研究的结论与对策,这部分是正文的第六章。笔者在本部分提出,个案介入“三无”老人社会支持网络重建要以转变信念树立信心为前提,将资源链接贯穿于服务过程。在论文结尾处,笔者针对在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向政府部门、福利机构、社会工作者等服务供给主体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为“三无”拓展更丰富的资源与支持。本项研究在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上,都有较多创新之处。在视角上,本研究从社会工作的视角出发,以社会支持理论和情绪ABC理论为指导,结合个案工作方法,对“三无”老人社会支持网络的重建问题进行研究,帮助“三无”老人重拾生活信心。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将实地调查研究和访谈法相结合,在收集和分析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社会工作实务性的工作方法改变案主的认知系统,重构案主的社会支持网络,并从具体实践操作中提炼实务性经验,为“三无”老人社会支持网络构建寻求可行方案,这也是本项研究重要的成果。但是由于研究者自身能力有限,在专业伦理问题和具体实务操作中仍有很大不足,对本项研究产生了一些影响。这些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也是笔者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努力学习和不断改进的地方。

谢建魁[9](2019)在《大型企业农民工体育的社会支持研究 ——以宁德新能源集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宁德地区作为福建省经济建设体系中重要的经济中心,在经济“新常态”的大趋势中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动下,成为福建省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同时在新能源集团引领下,相关配套的大型、知名企业相继入驻,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中,这数量庞大的农民工团体对于宁德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但同时也对宁德地区公共体育服务水平提出新的挑战。宁德市政府以筹办省运会为契机,利用山海湖景区、公园等建设10个左右户外拓展基地,让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2平方米,新建社区的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达到常住人口40%以上。在这一政策的大背景下,农民工如何利用好现有资源及如何争取更多的资源,以改善现有体育健身状况,提高身心健康水平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农民工是体育健身的弱势群体,大型企业作为农民工生存发展的重要载体,大型企业具有完善公司治理机制,较关心农民工身心健康,对政府相关部门具有较大的话语权,在大型企业中农民工体育的社会支持较易落实,从大型企业角度分析农民工体育的社会支持情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分析法对宁德新能源集团农民工体育的社会支持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政府、社区以及企业虽已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体育设施建设,但还是不能满足大部分农民工的体育健身需求。2、与政府、社区组织的体育活动相比,参加企业组织的体育活动的农民工数量更多,企业组织的体育活动更能调动农民工的积极性。3、农民工主要是通过新媒体获取体育活动信息,而企业平台传播的体育活动信息,更容易被农民工接收。4、在获取体育知识方面,农民工主要是通过个人主动学习获得;其次是通过公司举办体育活动或体育讲座获得,而通过社区或政府获得体育知识的农名工数量较少。5、从农民工获得体育锻炼指导方面上看,有73%的农民工体育锻炼偶尔有人指导,而这些指导者多是有体育特长的同事。6、目前,农民工参与体育活动的权益还没有专门法律、政策或制度保障,农民工参与体育活动的文化氛围还没形成。针对目前大型企业农民工体育的社会支持情况及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政府等相关部门须加强农民工体育权益的立法工作,明确农民工体育的法律责任主体;还可通过社会舆论促进农民工体育与社区体育、职工体育的融合。2、政府、社区、企业可采取多种合作形式,共同推进农民工体育场所及设施的建设,为农民工参与体育活动搭建平台;同时,政府应为农民工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企业则要为农民工创造时间条件。3、政府、社区搭建农民工信息平台,使体育知识能在农民工群体中进行有效传播;使用政府强制、社区出力,企业配合的方式,并对农民工定期进行基本体质检测和体适能检测,为农民工的体育锻炼提供科学的意见;政府、社区加大对综合性社区体育指导员的培养,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体育指导员下企业。综上,政府、社区、企业三者相合力,共同促进体育知识的传播,帮助农民工形成正确的体育锻炼意识,培养农民工的体育兴趣,最终,让大部分农民工形成科学、有效体育锻炼习惯,以实现全民健身,加快《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目标的实现。

王永生[10](2019)在《个案工作在智障人士家庭照顾者压力舒缓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我国的残疾人口总数多,规模大,残疾人的问题和需求也日渐凸显。由于残疾人本身的生理缺陷,导致残疾人在日常生活中多有不便,大多数时候都需要旁人的照料和帮助。受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影响,残疾人家庭照顾者扮演了最主要的照顾角色,承担了绝大部分的照顾工作。智障人士家庭照顾者作为残疾人照顾者中较为特殊的一种,在其照顾过程中,会面临更多生理、心理、社会以及经济等方面的压力,如何帮助智障人士家庭照顾者进行压力舒缓,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因此,本文试图以个案工作的方法,对某智障人士家庭照顾者个案进行干预,缓解智障人士家庭照顾者压力,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本论文主要使用观察法、访谈法和量表测量法收集案主资料,并通过对资料进行相应的分析论证得出结论。具体而言,研究首先使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和技巧,结合案主的所处的环境,从生理、心理、社会和经济等层面对案主的压力来源进行分析,总结出了案主在情绪疏导、社会支持网络构建、技能提升以及经济状况改善方面的需求,并以此制定了服务的目标和计划,进而在社会支持理论的指导下,帮助案主处理不良情绪,恢复家庭支持和同辈支持,链接相关资源,帮助案主提升自身技能,改善经济状况,使案主压力得以缓解。论文通过对实务项目的研究发现,个案工作对于智障人士家庭照顾者的压力舒缓确实有其适用性,个案介入能够帮助案主缓解心理压力。但是,在研究分析项目成效的同时,也应反思个案工作在介入中的局限性。由于案主产生压力的原因是多方面,在缓解案主的压力时也需要综合运用社会工作的方法,链接各方资源,汇集各方力量,共同解决问题。另外,家庭支持和案主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于智障人士家庭照顾者压力的舒缓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以社会学的“社会支持”理论 构建弱势群体的社区支持综合网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社会学的“社会支持”理论 构建弱势群体的社区支持综合网络(论文提纲范文)

(1)社会支持视角下二孩家庭养育困境及对策研究 ——基于重庆W社区的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概念界定
    1.4 研究设计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W社区二孩家庭儿童养育面临的困境
    2.1 养育时间困境
    2.2 经济生活压力
    2.3 教养能力不足
    2.4 社会发展受限
    2.5 身心压力困境
第3章 社会支持视角下W社区二孩家庭养育困境的原因
    3.1 W社区二孩养育困境的社会环境分析
    3.2 W社区二孩家庭养育困境成因分析
第4章 二孩家庭社会支持系统的建构
    4.1 建构二孩家庭正式社会支持系统
    4.2 建构二孩家庭非正式社会支持系统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不足之处
    5.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二孩家庭养育状况的调查问卷
附录二 W社区二孩家庭养育问题访谈提纲
致谢
在学期间科研情况

(2)翼动之困:社会支持视角下的合肥市孤独症儿童随班就读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支持特殊教育的需要
        1.1.2 推进特殊教育均衡且平等发展的需要
        1.1.3 合肥市随班就读急需社会支持
    1.2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
        1.2.1 特殊儿童与孤独症儿童
        1.2.2 随班就读群体
        1.2.3 研究的对象与研究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关于社会支持与特殊儿童教育
        1.3.2 社会支持与特殊儿童随班就读
        1.3.3 相关评述小结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现实意义
    1.5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第2章 合肥市孤独症儿童随班就读的发展现状
    2.1 合肥市随班就读概况
        2.1.1 主要学生分类
        2.1.2 随班就读普校与特殊教育学校的比较分析
    2.2 随班就读教育发展的整体状况
        2.2.1 不断增加的教学需求
        2.2.2 正在提升的教育质量
        2.2.3 逐步完善中的支持体系
    2.3 随班就读教育面临的困境
        2.3.1 地区发展不平衡
        2.3.2 社会支持力度不够
        2.3.3 缺乏专业教师
    2.4 小结
第3章 折翼:随班就读的社会支持性挑战——以CY孤独症儿童为例
    3.1 访谈者基本信息
    3.2 政府支持
        3.2.1 政策演变的逻辑
        3.2.2 政策制定执行缺乏地方自主性
        3.2.3 财政支持存在差距
        3.2.4 政府残疾工作者职责不清
    3.3 社区支持
        3.3.1 社区支持与安置
        3.3.2 社区大众对孤独症的了解不充分
        3.3.3 社区政策宣传不到位,信息流动不畅
        3.3.4 社区工作者人文关怀机制不健全
    3.4 学校支持
        3.4.1 随班就读入学难
        3.4.2 普校教师对融合教育的认知度不高
        3.4.3 学校提供融合教育不足
        3.4.4 普通学生和家长接纳度不够
    3.5 家庭支持
        3.5.1 家长的接纳度不够
        3.5.2 家庭的情感支持不足
    3.6 小结
第4章 振翼:多元主体介入的路径
    4.1 加强社会政策支持
        4.1.1 发挥地方积极性
        4.1.2 完善相关政策
        4.1.3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4.1.4 提升随班就读教师专业素养
    4.2 创建社区融合文化
        4.2.1 宣传融合文化
        4.2.2 畅通政策信息输送渠道
        4.2.3 明晰职责,加强人文关怀
        4.2.4 发展社区残疾人社会工作
    4.3 加强专业社会工作支持
        4.3.1 学校社会工作支持
        4.3.2 家庭社会工作支持
        4.3.3 加强社工课程的针对性
    4.4 小结
第5章 总结:建构多维协同机制
    5.1 加强政策取向的多维性
    5.2 加强支持体系的多维性
    5.3 建立人才培养的多维体系
    5.4 提高专业素养的多维支持
    5.5 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访谈提纲
附录二 融合教育现状和需求调查问卷(教师)
致谢

(3)教育公平视域下流动小学生的补偿教育研究 ——以C市两所小学的流动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中国小学教育发展不均衡
        (二)流动小学生教育的不公平问题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教育公平
        (二)补偿教育
        (三)流动小学生
    四、文献综述
        (一)国外有关教育公平视角下流动学生的补偿教育述评
        (二)国内有关教育公平视角下流动学生的补偿教育述评
    五、理论基础
        (一)罗尔斯的正义论
        (二)国内教育公平思想
        (三)社会支持理论
    六、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样本
        (三)研究方法
        (四)评价指标
第二章 流动小学生教育公平问题的现状及特征分析
    一、家庭基本信息概况及特征分析
        (一)流动小学生家庭经济资本概况及特征
        (二)流动小学生家庭文化资本概况及特征
    二、教育起点基本概况及特征分析
        (一)流动小学生教育起点的基本概况
        (二)流动小学生教育起点的基本特征
    三、教育过程的基本概况及特征分析
        (一)流动小学生教育过程的基本概况
        (二)流动小学生教育过程的基本特征
    四、教育结果基本概况及特征分析
        (一)流动小学生教育结果的基本概况
        (二)流动小学生教育结果的基本特征
第三章 我国已有应对流动小学生教育公平问题的政策的得失
    一、主要的政策措施及其取得的成就
        (一)不断突破制度障碍
        (二)推动经费保障到位
    二、当前流动小学生政策尚存的不足
        (一)城市及公办学校接纳水平有限
        (二)补偿主体多元化局面尚未形成
第四章 实施补偿教育推动教育公平的路径
    一、国外实施补偿教育的经验启示
        (一)通过立法规范流动小学生补偿教育
        (二)建立流动小学生学习能力援助计划
        (三)加强教师专业能力的甄选与培训
    二、加速流动小学生资本补偿的形成
        (一)经济资本补偿
        (二)文化资本补偿
        (三)社会资本补偿
    三、建构流动小学生制度补偿体系
        (一)完善流动小学生入学保障
        (二)加大经费投入与支持力度
        (三)加强流入地与流出地的协调配合
    四、拓展流动小学生私利补偿渠道
        (一)推进补偿主体多元化与可持续发展
        (二)健全私利补偿的规范
        (三)推动公私利补偿的密切配合
    五、增强流动小学生个体主观认知
        (一)加快城市身份融入速度
        (二)妥善处理自身身份转化
        (三)合理规划未来生活愿景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流动小学生教育公平与补偿教育状况调查问卷(家长卷)
    附录二 :流动小学生教育公平与补偿教育状况访谈提纲(学生)
致谢

(4)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独居老人社会支持的实务研究 ——以G省Z县的C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有关农村独居老人的相关研究
        1.2.2 独居老人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1.2.3 社会工作介入老年人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1.2.4 对现有研究的简评
    1.3 研究的思路、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及研究设计
    2.1 概念界定
        2.1.1 “独居”与“空巢”
        2.1.2 农村独居老人
        2.1.3 社会支持
    2.2 .理论依据
        2.2.1 社会支持理论
        2.2.2 生态系统理论
    2.3 研究设计
        2.3.1 调查对象选择与基本情况
        2.3.2 C村独居独居老人的独居原因
第三章 农村独居老人社会支持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C行政村为例
    3.1 独居老人社会支持的现状
        3.1.1 农村独居老人经济支持现状
        3.1.2 农村独居老人的生活照料现状
        3.1.3 农村独居老人的精神慰藉现状
        3.1.4 农村独居老人的医疗健康现状
    3.2 农村独居老人社会支持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究
        3.2.1 政策性养老支持不足,获取其他支持的渠道有限
        3.2.2 农村社区支持力量不足
        3.2.3 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3.2.4 农村独居老人普遍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个案工作介入农村独居老人社会支持
    4.1 案例背景
        4.1.1 案主基本信息
        4.1.2 案主社会支持的现状
        4.1.3 案主的社会生态系统
    4.2 预估
        4.2.1 案主问题诊断
        4.2.2 案主需求评估
    4.3 目标计划
    4.4 制定服务方案
    4.5 介入过程
        4.5.1 征得案主同意,建立专业关系
        4.5.2 平衡案主的情感和非理性认知,重建生活信心
        4.5.3 加强和巩固案主社会支持系统
        4.5.4 激发自身潜能,结束社工服务
    4.6 评估与结案
        4.6.1 服务评估
        4.6.2 结案
第五章 总结与反思
    5.1 总结
        5.1.1 研究结论
        5.1.2 实务经验总结
    5.2 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的实证研究 ——以甘肃省J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依据
        1.4.1 理论基础
        1.4.2 现实依据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甘肃J县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留守儿童
        2.1.2 社会支持
    2.2 调查地农村幼儿教育的基本情况
        2.2.1 农村幼儿园的性质与规模
        2.2.2 农村幼儿园的硬件设施
        2.2.3 农村幼儿教师的现状
    2.3 调查地入园儿童基本情况
        2.3.1 入园儿童的基本信息
        2.3.2 入园儿童的家庭特征
第三章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的现状及影响
    3.1 家庭支持
        3.1.1 支持内容:以学习和生活为中心的支持
        3.1.2 支持途径:单向供给与双向互动并行
    3.2 幼儿教师的支持
        3.2.1 支持内容:围绕儿童发展的综合培养
        3.2.2 支持途径:双向互动联系的建立
    3.3 幼儿同伴的支持
        3.3.1 支持内容:娱乐消遣中的陪伴与安慰
        3.3.2 支持途径:多边网络建构与儿童世界
    3.4 社区及慈善组织的支持
        3.4.1 支持内容:生活资源、安全与健康
        3.4.2 支持途径:单向资源供给为唯一依托
    3.5 留守儿童对社会支持的感受
        3.5.1 留守儿童对“尊重”的体验
        3.5.2 留守儿童对社会支持的感知与评价
    3.6 社会支持不足对儿童的影响
        3.6.1 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
        3.6.2 影响儿童的社会化
第四章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4.1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存在的问题
        4.1.1 家庭支持结构不完整
        4.1.2 幼儿园教师配备不足
        4.1.3 幼儿同伴缺乏引导
        4.1.4 社会慈善力量支持匮乏
    4.2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不足的原因
        4.2.1 农民工家庭常年夫妻、亲子分离
        4.2.2 城乡幼教待遇差距较大
        4.2.3 慈善组织筹资困难
        4.2.4 不同支持主体间联动不足
        4.2.5 社会支持系统与儿童世界脱节
第五章 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的对策
    5.1 制定有利于留守儿童成长的社会支持政策
    5.2 促进农民工城市化,减少农村留守儿童规模
    5.3 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普惠制农村幼教事业
    5.4 鼓励民间捐助农村幼教事业
    5.5 建立不同支持主体间的联系与合作
    5.6 实现社会支持系统对儿童世界的深度嵌入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农村贫困家庭社会支持网络建构的服务策略研究 ——以南平市A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综述
        (一)农村贫困家庭问题及需求研究
        (二)社会工作参与农村贫困家庭的策略研究
        (三)农村贫困家庭社会支持网络状况及建构策略的研究
        (四)文献评述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二)概念界定
        (三)理论基础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农村贫困家庭社会支持网络现状及需求分析
    第一节 A村及其贫困家庭概况
        一、A村概况
        二、贫困家庭基本情况
    第二节 贫困家庭社会支持网络现状与问题
        一、社会支持网络密度情况
        二、社会支持网络支持力度情况
    第三节 贫困家庭问题社会支持网络建构需求分析
        一、增加正式支持网络的需求
        二、重构邻里支持网络的需求
        三、增强家庭支持网络的需求
        四、完善社区帮扶网络的需求
        五、形成贫困家庭互助网络的需求
第二章 农村贫困家庭社会支持网络建构的社工服务策略及实施
    第一节 农村贫困家庭社会支持网络建构服务策略
        一、服务目标
        二、服务策略框架与服务内容
    第二节 农村贫困家庭社会支持网络建构策略的实施过程
        一、家庭层面介入
        二、邻里层面介入
        三、社区层面介入
        四、社会层面介入
第三章 服务效果评估
    第一节 社会支持网络结构变化情况
        一、家庭支持网络变化
        二、邻里支持网络变化
        三、社区支持网络变化
    第二节 支持度变化情况
        一、客观支持
        二、主观支持
        三、支持的利用度
    第三节 贫困问题的解决情况
第四章 反思与讨论
    第一节 反思
        一、对方案目标的反思
        二、对服务策略的反思
        三、对服务方案设计过程的反思
        四、对服务方案实施过程的反思
    第二节 讨论
        一、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在该服务群体中的适用性问题
        二、服务策略的有效性及适用性问题
第五章 结语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我国老年人体育服务社会支持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关于老年人体育的研究
        1.3.2 关于社会支持与体育活动的研究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 研究方法
        1.5.1 方法论
        1.5.2 具体研究方法
    1.6 创新之处
        1.6.1 研究视角的创新
        1.6.2 研究方法的创新
        1.6.3 研究内容的创新
    1.7 本章小结
2 老年人体育服务社会支持概述及相关理论
    2.1 老年人体育服务概述
        2.1.1 老年人概念
        2.1.2 老年人体育的概念
        2.1.3 老年人体育服务的概念
        2.1.4 老年人体育服务的内容
        2.1.5 老年人体育服务的属性
    2.2 社会支持概述
        2.2.1 社会支持概念
        2.2.2 社会支持的内容
        2.2.3 社会支持的分类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老龄化理论
        2.3.2 魅力质量理论
        2.3.3 协同治理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老年人体育政策发展历程及演进特征
    3.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老年人体育政策发展历程
        3.1.1 老年人体育政策的肇始阶段(1978至1991 年)
        3.1.2 老年人体育政策的探索阶段(1992至1998 年)
        3.1.3 老年人体育政策的发展阶段(1999至2010 年)
        3.1.4 老年人体育政策的深化阶段(2011 年至今)
    3.2 我国老年人体育政策演进的主要特征
        3.2.1 老年人体育政策的制定主体范围不断扩大
        3.2.2 老年人体育政策的内容更加具体
        3.2.3 老年人体育社会支持主体日益多元化
    3.3 本章小结
4 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情况及体育服务需求现状
    4.1 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特征
        4.1.1 年龄分布
        4.1.2 性别分布
        4.1.3 职业分布
        4.1.4 收入分布
        4.1.5 居住情况分布
        4.1.6 文化程度分布
    4.2 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基本情况
        4.2.1 老年人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情况
        4.2.2 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时段与时长情况
        4.2.3 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强度情况
        4.2.4 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场地和项目情况
    4.3 老年人体育服务需求现状
        4.3.1 体质监测服务需求
        4.3.2 体育活动服务需求
        4.3.3 体育设施服务需求
        4.3.4 体育组织服务需求
        4.3.5 体育指导服务需求
        4.3.6 体育信息服务需求
    4.4 基于魅力质量理论及Kano模型的老年人体育服务需求层次分析
        4.4.1 老年人体育服务需求的必备要素
        4.4.2 老年人体育服务需求的一维要素
        4.4.3 老年人体育服务需求的魅力要素
        4.4.4 老年人体育服务需求的无关要素
    4.5 本章小结
5 我国老年人体育服务社会支持困境
    5.1 支持主体层面
        5.1.1 正式社会支持主体未能发挥应有的支持作用
        5.1.2 非正式支持主体未能提供足够的情感支持
    5.2 支持内容层面
        5.2.1 体育设施供给不足,资源配置效率不高
        5.2.2 信息资源服务匮乏,宣传推广方法不多
        5.2.3 体质监测推广力度不够,面向老年人普及程度偏低
        5.2.4 体育人才培养逐步规范,宏观设计与后续管理缺乏
        5.2.5 体育活动偏重赛事,趣味性体育活动不多
        5.2.6 社会体育组织力量薄弱,社区管理人员专业性不强
    5.3 支持形式
        5.3.1 支持形式单一
        5.3.2 社会支持主体间协同不够
        5.3.3 重单向指导,轻双向互动
    5.4 本章小结
6 发达国家老年人体育服务社会支持及对我国的启示
    6.1 发达国家老年人体育服务社会支持系统
        6.1.1 美国老年人体育服务社会支持体系
        6.1.2 德国老年人体育服务社会支持体系
        6.1.3 澳大利亚老年人体育服务社会支持体系
        6.1.4 日本老年人体育服务社会支持体系
    6.2 发达国家老年人体育服务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6.2.1 多元主体协同推进老年人体育服务系统建设
        6.2.2 政策法规保障老年人体育服务系统建设
        6.2.3 社区组织供给老年人体育服务
        6.2.4 体育指导员和志愿者服务于老年人体育
        6.2.5 体育和医疗卫生部门共建老年人体育服务系统
    6.3 本章小结
7 我国老年人体育服务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
    7.1 老年人体育服务社会支持系统构建的基本理念
        7.1.1 基于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的目标
        7.1.2 基于协同治理的理论基础
        7.1.3 基于政府“掌舵”、社会“划桨”的角色定位
        7.1.4 基于老年人体育服务的需求导向
        7.1.5 基于以社区为依托的发展思路
    7.2 老年人体育服务社会支持系统框架构建
    7.3 协同系统的宏观社会支持结构
        7.3.1 协同理念
        7.3.2 协同规范
        7.3.3 协同方式
        7.3.4 协同主体
    7.4 协同系统的微观社会支持结构
        7.4.1 多元社会支持主体的确定
        7.4.2 多元主体的角色定位
        7.4.3 多元主体的责任界定
    7.5 多元主体支持系统的运行机制
        7.5.1 优化行政机制
        7.5.2 拓展市场机制
        7.5.3 引入社群机制
        7.5.4 运行机制的选择
    7.6 本章小结
8 我国老年人体育服务社会支持系统的实现路径
    8.1 明确政府自身职责,加大正式社会支持力度
        8.1.1 强化制度协同供给,提高政策质量和可操作性
        8.1.2 加强引导与协调,实行多主体跨领域协同支持
        8.1.3 加强监管与评估,保障老年人体育政策的落实
    8.2 培育社会组织参与能力,提升社会力量协同支持水平
        8.2.1 大力发展体育社团,提升其协同政府专业服务的能力
        8.2.2 发挥老年人体协的作用,推动体育赛事与活动的开展
        8.2.3 完善体育志愿者制度,推进志愿服务专业化和常态化
    8.3 拓展市场参与机制,丰富老年人体育市场供给
        8.3.1 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职能,培育市场支持力量
        8.3.2 引导规范体育市场,满足老年人多种体育需求
    8.4 发展社区老年人体育,提升社区体育服务能力
        8.4.1 推动管理重心下移社区,培育社区老年人体育服务能力
        8.4.2 推进社区老年宜居环境建设,配建老年人身边的健身设施
        8.4.3 整合社区体育人力资源,提升老年人体育服务水平
        8.4.4 建立医体结合支持体系,普及和推广社区老年人“运动处方”
    8.5 支持老年人体育赛事,丰富老年人身边的体育活动
        8.5.1 举办老年人体育赛事,提供展示与竞技平台
        8.5.2 组织老年人体育活动,丰富老年人的日常生活
    8.6 加强体育与健康信息服务,营造协同支持舆论氛围
        8.6.1 加强媒体宣传力度,完善老年人体育信息传播机制
        8.6.2 建立社区老年人体育服务数据库,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
        8.6.3 改进宣传方式,提升老年人体育传播效果
        8.6.4 重塑老年人体育参与舆论语境,营造良好体育参与氛围
    8.7 弘扬传统美德,重建个人社会支持网
        8.7.1 营造家庭体育氛围,引导老年人养成锻炼习惯
        8.7.2 加强敬老爱老道德建设,构建邻里互助支持网络
        8.7.3 弘扬积极老龄化观念,引导老年人自助与互助发展
    8.8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致谢

(8)个案工作介入“三无”老人社会支持网络重建研究 ——以武汉市J区社会福利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五、研究方法
    六、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三无”老人
        二、社会支持网络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社会支持理论
        二、情绪ABC理论
第二章 资料来源与问题分析
    第一节 案主资料收集
        一、案主资料收集过程
        二、个案选取及其基本资料
        三、案主日常生活状况
    第二节 J区福利院概况
        一、基本硬件设施
        二、养老服务供给现状
        三、老人入住情况
    第三节 案主社会支持网络的现状
        一、核心亲友支持
        二、社区与机构支持
        三、政府与社会公益支持
    第四节 案主问题分析
        一、案主问题表现
        二、原因分析
第三章 个案介入前的准备
    第一节 建立信任的专业关系
        一、与老人建立专业关系的原则
        二、与案主建立专业关系的过程
    第二节 制定服务目标和服务计划
        一、确定个案服务目标
        二、制定个案服务计划
第四章 个案工作的介入
    第一节 重建亲友支持
        一、转变案主认知
        二、消除社交障碍
        三、获取同辈支持
    第二节 强化机构支持
        一、丰富“三无”老人活动
        二、创造才艺展示机会
        三、个案管理:协调各部门的服务供给
    第三节 拓展外部支持
        一、大学生志愿者
        二、其他社会捐助
第五章 评估与结案
    第一节 评估
        一、评估的目的与方法
        二、评估结果
    第二节 结案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对策建议
    第一节 经验总结
        一、认知转变能有效促进案主社会支持网络重建
        二、链接资源能弥补案主养老服务供给短板
    第二节 问题反思
        一、社会工作专业伦理未完全规避
        二、重建后的社会支持网络仍需加强
    第三节 对策建议
        一、政府应在各方面加大对养老服务投入力度
        二、福利院工作人员应增强服务意识
        三、社工应为老人提供环境适应性专业服务
参考文献
致谢

(9)大型企业农民工体育的社会支持研究 ——以宁德新能源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思路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 农民工体育的相关研究
        2.1.2 农民工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2.1.3 农民工体育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2.2 概念界定
        2.2.1 农民工
        2.2.2 农民工体育
        2.2.3 企业类型
    2.3 理论依据
        2.3.1 社会支持的定义
        2.3.2 社会支持内容与形式
    2.4 研究思路
    2.5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法
        3.2.2 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数理统计法
第四章 调查结果与分析
    4.1 对新能源集团农民工体育的工具性支持
        4.1.1 农民工体育锻炼场所、设施建设情况
        4.1.2 对农民工体育活动的组织
        4.1.3 农民工参与体育活动的经济支持情况
    4.2 对农民工体育的表达性支持
        4.2.1 对农民工体育活动的信息提供
        4.2.2 对农民工体育知识、技能的建议、指导
        4.2.3 对农民工参与体育活动的舆论支持
    4.3 对农民工体育道义性支持
        4.3.1 农民工体育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
        4.3.2 农民工体育制度保障建设
        4.3.3 农民工体育文化氛围建设
第五章 大型企业农民工体育的社会支持发展策略分析
    5.1 道义性支持是基础
    5.2 工具性支持是动力
    5.3 表达性支持是目标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个案工作在智障人士家庭照顾者压力舒缓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关于智障人士的研究
        1.2.2 关于家庭照顾者压力的研究
        1.2.3 关于家庭照顾者社会支持的研究
        1.2.4 文献述评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智障人士
        1.3.2 智障人士家庭照顾者
        1.3.3 社会支持
        1.3.4 家庭照顾者压力
    1.4 理论依据
    1.5 研究方法及思路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思路
第2章 个案工作在智障人士家庭照顾者压力缓解中的应用过程
    2.1 接案
        2.1.1 服务对象个案背景
        2.1.2 服务对象的基本资料收集整理
        2.1.3 相关量表前测
    2.2 预估
        2.2.1 服务对象问题描述
        2.2.2 服务对象问题分析
        2.2.3 服务对象需求评估
    2.3 制定目标和工作计划
        2.3.1 服务目标
        2.3.2 服务模式的选择
        2.3.3 制定服务计划
        2.3.4 签订服务协议
    2.4 个案介入
        2.4.1 收集相关资料,建立专业关系
        2.4.2 梳理当前困境,确定任务目标
        2.4.3 疏导不良情绪,缓解心理压力
        2.4.4 缓和家庭关系,恢复家庭支持
        2.4.5 扩大交际范围,构建同辈支持
        2.4.6 联系机构社区,提供喘息服务
        2.4.7 参加技能培训,学习康复知识
        2.4.8 链接相关资源,减轻经济压力
    2.5 结案
第3章 智障人士家庭照顾者压力舒缓的服务效果评估与跟进
    3.1 过程评估
    3.2 效果评估
        3.2.1 相关量表后测
        3.2.2 目标实现程度
        3.2.3 服务对象满意度评估
        3.2.4 社会工作者自评
    3.3 跟进服务
第4章 结论与反思
    4.1 结论
    4.2 反思
        4.2.1 社会支持理论的应用反思
        4.2.2 个案介入技巧反思
        4.2.3 自身局限性反思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以社会学的“社会支持”理论 构建弱势群体的社区支持综合网络(论文参考文献)

  • [1]社会支持视角下二孩家庭养育困境及对策研究 ——基于重庆W社区的案例[D]. 毛小娟.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9)
  • [2]翼动之困:社会支持视角下的合肥市孤独症儿童随班就读现象研究[D]. 刘宗琴.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1)
  • [3]教育公平视域下流动小学生的补偿教育研究 ——以C市两所小学的流动学生为例[D]. 刘新宇.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4]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独居老人社会支持的实务研究 ——以G省Z县的C村为例[D]. 王晓琴. 兰州大学, 2020(01)
  • [5]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的实证研究 ——以甘肃省J县为例[D]. 秦晗.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3)
  • [6]农村贫困家庭社会支持网络建构的服务策略研究 ——以南平市A村为例[D]. 谢姝媛.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7]我国老年人体育服务社会支持系统研究[D]. 范成文.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8]个案工作介入“三无”老人社会支持网络重建研究 ——以武汉市J区社会福利院为例[D]. 黄相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
  • [9]大型企业农民工体育的社会支持研究 ——以宁德新能源集团为例[D]. 谢建魁.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10]个案工作在智障人士家庭照顾者压力舒缓中的应用研究[D]. 王永生.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基于社会学“社会支持”理论构建弱势群体社区支持综合网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