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矿业城市的矿业依存度及定量分类

中国矿业城市的矿业依存度及定量分类

一、矿业依存度与中国矿业城市定量分类(论文文献综述)

侯彦良[1](2018)在《煤炭型城市锁定效应的产生机理及解锁路径研究》文中指出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由于工业化大规模推进和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导致对资源高强度的开发,一大批依托资源禀赋的资源型城市相继兴起,资源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己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一个显着特点。这些城市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尤其是重工业的发展和国家战略安全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经过数十年甚至百年的高强度资源开发以后,由于粗放的增长模式,发展观念滞后,市场化机制不够完善和资源相关的财税制度建设不足等诸多原因,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一大批资源型城市的资源开采业相继进入成熟期和衰退期,可被开采的资源日趋衰竭、开采成本不断上升,支柱产业逐渐衰退,再加上资源型产品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和竞争环境的恶化,资源型城市生产难以继续,负担日益加重,财政日益陷入困境,出现了经济增长缓慢、下岗失业人员增多、生态环境恶化、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社会矛盾突出等一系列区域性和结构性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资源城市陷入锁定效应,已经严重影响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影响到区域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本文以煤炭型资源城市为研究对象,探索资源型城市锁定效应产生机理、锁定突破影响因素以及城市解锁路径。文章在对资源型城市概念、衡量尺度和分类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主要分析煤炭型城市的锁定效应。首先,分析了煤炭型城市的发展现状及锁定特征,在此基础上对煤炭型城市锁定效应产生机理进行探究,总结了煤炭型城市锁定突破的关键影响因素,对城市锁定的突破路径进行了理论分析。然后,文章基于前文理论分析的基础对煤炭型城市解锁能力进行实证分析,包括解锁能力的综合评价以及解锁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并对实证结果进行了各项统计检验。接下来,文章根据煤炭型城市的锁定特征、产生机理以及影响因素,对城市解锁路径进行设计,主要是从功能锁定、技术锁定、产业锁定以及制度锁定四个方面进行。最后文章以山西省为例,对山西省煤炭型城市锁定突破进行案例分析。本文构建了有关煤炭型城市锁定效应的产生机理,系统地提出了煤炭型城市锁定效应突破的路径设计,从学理上揭示了煤炭型城市锁定效应的形成、规避和解锁三大机制,对煤炭型城市锁定突破的重要问题做出了理论解释。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性工作总结如下:(1)煤炭型城市锁定特征研究。根据煤炭型城市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提炼了煤炭型城市锁定特征,包括城市功能锁定、城市技术锁定、城市产业结构锁定以及城市制度锁定。研究发现,煤炭型城市以煤炭资源开采和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模式使得城市功能逐步趋向于为煤矿产业“服务”,形成了单一且不健全的城市功能现状;煤炭型城市科研经费显着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加之传统技术一旦投入使用,通过持续获得收益逐步占领市场并占据主导地位,限制新技术的实施和推广,城市陷入技术锁定状态;在煤炭型城市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占据了很大比重,第一、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这种“一头沉”式的产业结构受多种条件制约,接续产业发展缓慢,致使城市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另外,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价格失衡等问题使煤炭型城市一直处于不利地位,陷入畸形发展的轨道。(2)煤炭型城市锁定效应产生机理分析。主要从资源、技术、产业、人力和制度五个方面进行剖析,研究发现,路径依赖是煤炭型城市陷入锁定状态的根本原因,基于自然资源禀赋驱动、传统企业带动所形成的资源型城市通常具有路径依赖特性,认为煤炭型城市由于路径依赖特性最终陷入锁定效应的发展路径,最终煤炭型城市会陷入这样一种恶性循环之中:路径依赖—寻求惯例—惯性—加剧锁定。(3)煤炭型城市锁定突破的影响因素分析。通过对影响锁定突破的因素进行归纳和分析,认为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资源因素、政府因素、人力资本因素、技术因素以及经济外向度。通过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2010-2014年25个煤炭型城市的综合解锁能力进行测算,发现大部分城市突破锁定能力较低,且城市之间解锁能力差异较大;另外,通过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影响因素对城市解锁能力的具体作用,发现技术投入、政府因素以及人力资本对城市解锁能力的影响最为显着,经济外向度的影响比较小。(4)煤炭型城市解锁路径设计。煤炭型城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从功能、技术、产业以及制度方面解锁,其中,城市功能解锁是方向和动机,技术解锁是支撑和手段,产业解锁是驱动和目标,制度解锁是干预和保障,通过路径选择推进城市转型的进程,实现煤炭型城市经济、社会、能源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5)煤炭型城市锁定突破案例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山西省10个煤炭型城市的解锁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具体解锁路径。该论文有图21幅,表17个,参考文献157篇。

余建辉,李佳洺,张文忠[2](2018)在《中国资源型城市识别与综合类型划分》文中研究指明资源型城市是一类具有特殊性质的城市,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是区域产业开发、区域经济和城市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自2001年国家从阜新市开始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工作以来,对全国资源型城市的准确识别与类型划分一直是地理学界探讨的重点问题之一。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城市职能分类的理论与方法,对资源型城市识别与分类的指标与阈值进行了系统分析,识别出全国262座资源型城市。同时,本文从资源型城市发展程度和资源型城市自身的问题出发,根据资源型城市发展的总体导向,结合资源型城市实际特点,尝试建立提出了以资源保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两个指标评价为基础的资源型城市综合分类框架,构建了资源型城市评价分类模型,将识别出的262座资源型城市分为成长型城市、成熟型城市、衰退型城市、再生型城市4类,并分析了不同类别城市的概念内涵与差异性特征。该研究成果很好的支撑了由国务院发布的《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对资源型城市的范围与类别的划定,并成为规划分类引导政策制定的基础。

李贵芳[3](2015)在《资源型城市脆弱性评价及防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全国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已经把城市系统脆弱性研究列为一项重要研究内容,并明确指出对典型城市的脆弱性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资源型城市是一类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矿产资源的特殊城市,一直都受到国家扶持政策和资金的大力支持,2013年国务院印发的《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指出推进我国262个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战略问题,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对我国能源资源安全、经济结构转变、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以及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我国资源型城市大多都面临着自然资源枯竭,经济转型困难,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社会发展缓慢就业问题突出等问题,这些因素的干扰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探究资源型城市脆弱性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本文基于脆弱性、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景观生态学、能源增长极等多个学科理论,综合运用数理统计、熵值法、层次分析法、集对分析法以及综合指数法等多种量化技术,采用定性描述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资源型城市脆弱性进行研究。首先,介绍了资源型城市脆弱性研究背景,梳理了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脆弱性相关研究,设计了技术路线图,并对相关概念和理论支撑进行了分析说明;其次,分析了资源型城市脆弱性现状,揭示了资源型城市在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和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存在问题,剖析了资源型城市脆弱性起干扰作用的暴露-敏感性和弹性-适应性影响因素;再次,设计了资源型城市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包含3层35个具体指标),构建了基于集对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的资源型城市脆弱性评价模型,对我国30个典型资源型城市脆弱性进行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说明;最后,从促进和加快经济转型、保障和维护社会发展、修复和重建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等方面为资源型城市调控脆弱性提出具体途径。

陈丹[4](2015)在《矿业城市生态文明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矿业城市生态文明的研究不仅是一个理论性的学术问题,而且是实践性很强的现实问题。目前关于矿业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正在逐步展开,也取得一定研究成果,对于矿业城市生态文明的研究总体上来看,目前还是处于研究的起步阶段,有很多内容和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本文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重大研究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提纲,以矿业城市生态文明为视角,研究工作结合其他前辈的研究成果,拟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理论出发,力图梳理矿业城市面临的问题,明确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的任务及主要内容;从矿业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环境质量等维度评价东部城市鞍山市、中部城市黄石市、西部城市攀枝花市的资源环境承载水平、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资源节约集约程度、环境质量状况;在此基础上构建矿业城市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生态文明发展模型求解鞍山市、黄石市、攀枝花市生态文明发展指数,并进行比较;同时运用排列图分析法,寻找影响生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因子,最后从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及矿业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提出具有可操作性和指导性的政策措施和建议。论文整体包含有九章。每一章节力图能够进行合理的衔接,具体的内容包括: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是从研究的背景、意义和方法展开说明,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对国内外矿业城市生态文明相关问题进行了综述,如矿业城市理论、生态文明指标、矿业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研究等,介绍了矿业城市生态文明研究现状和研究的基础。最后提出论文的研究思路和和技术路线,并给出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和研究不足。第二章,矿业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及内容。本章首先定位我国矿业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基于这些问题的考量,结合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生态文明,明确矿业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在此基础上,提出矿业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的内容,即资源环境承载潜力评价、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环境质量评价。本章从理论上阐述了矿业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提出了矿业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和评价内容,为后续章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三章,矿业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本章归纳总结现有典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均方差权数法、综合评价法,从矿产资源承载力、土地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五个方面,分别对鞍山市、黄石市、攀枝花市三个东部、中部、西部地级市进行评价分析。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之一,对三大典型矿业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有助于矿业城市生态文明实证分析。第四章,矿业城市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在国土开发之前应进行适宜性评价工作,有助于对开发活动进行科学引导,保障环境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本章在归纳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从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三个维度选取人均耕地面积、人均粮食产量、第一产业比重、工业产值比重、单位面积非农业增加值、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占比、城市建成区面积、城市化率、人均住宅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面积、水域面积比例、林地面积占比等13个指标构建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体系,运用多层次综合评价方法评价东部矿业城市鞍山市、中部矿业城市黄石市、西部矿业城市攀枝花市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程度。第五章,矿业城市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本章从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的角度出发,建立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体系,运用均方差决策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评价鞍山市、黄石市、攀枝花市矿产资源、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情况。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助推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之一即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第六章,矿业城市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本章结合矿业城市的特点,从环境污染控制、环境治理、环境绿化、地质灾害等方面提取万元GDP工业废水排放强度、万元GDP二氧化硫排放强度、万元GDP烟(粉)尘排放强度、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等14个指标构建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法评价东部矿业城市鞍山市、中部矿业城市黄石市、西部矿业城市攀枝花市的环境质量状况,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做好理论及实证铺垫。第七章,矿业城市生态文明水平评价。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环境质量等维度的评价,本章引入生态文明发展模型,构建生态文明指标体系,评价鞍山市、黄石市、攀枝花市生态文明发展水平,运用排列图法寻找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因素,并从资源环境承载力、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环境质量等方面比较鞍山市、黄石市、攀枝花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第八章,矿业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建议。本章主要从矿业城市生态文明指标体系、评价方法以及矿业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第九章,研究结论及展望。本章提炼和总结论文研究的结论,为矿业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科学的政策目标。指出论文研究的不足和有待完善的问题,并对未来矿业城市生态文明的研究的做出工作展望。通过本文理论及实证分析,主要得出以下几点认识:1.生态文明建设须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在构建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均方差权数法、综合评价法,从矿产资源承载力、土地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五个方面,分别对鞍山市、黄石市、攀枝花市三个东部、中部、西部地级市进行评价分析。鞍山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近两年有下降态势;黄石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呈向好发展趋势;攀枝花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持续上升,呈富载状态。2.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从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三个维度选取人均耕地面积、人均粮食产量、第一产业比重、工业产值比重、单位面积非农业增加值、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占比、城市建成区面积、城市化率、人均住宅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面积、水域面积比例、林地面积占比等13个指标构建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体系,鞍山市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水平最高,其次黄石市。就生产空间而言,鞍山市生产空间适宜程度最优,其次黄石市;就生活空间而言,鞍山市、攀枝花市生活空间适宜水平显着优于黄石市;就生态空间而言,黄石市生态空间适宜程度显着优于鞍山市和攀枝花市,鞍山市生态空间适宜程度略优于攀枝花市。3.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助推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之一,对三大典型矿业城市资源节约利用水平的评价,有助于矿业城市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在构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均方差决策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评价鞍山市、黄石市、攀枝花市矿产资源、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情况。三者矿产资源利用效率均有一定幅度的上涨,土地资源利用水平呈下降或平稳态势。4.改善环境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结合矿业城市的特点,从环境污染控制、环境治理、环境绿化、地质灾害等方面提取万元GDP上业废水排放强度、万元GDP二氧化硫排放强度、万元GDP烟(粉)尘排放强度、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等14个指标构建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法评价东部矿业城市鞍山市、中部矿业城市黄石市、西部矿业城市攀枝花市的环境质量状况,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做好理论及实证铺垫。鞍山市环境质量指数在波动中呈增长态势;黄石市环境质量指数波动很大,2008年以前呈上升态势,而在2009-2011年下降迅速,近两年又呈上升态势:攀枝花市环境质量总体上呈上升态势,近年相对比较平稳,略有下降。5.从资源环境承载力、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环境质量等维度深入分析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差异的原因,鞍山市、黄石市、攀枝花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均呈上涨趋势,黄石市、攀枝花市近两年上涨幅度减小,鞍山市近两年资源环境承载力有下降趋势;鞍山市和攀枝花市国土空间开发适宜程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与黄石市国土空间开发适宜程度变化趋势稍有差异;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均呈上涨趋势,环境质量指数呈先下降后上升再平稳发展的趋势;典型矿业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环境质量总体变化趋势是一致的,说明矿业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受国家政策影响较为明显。另外,典型矿业城市的环境质量均是影响生态文明发展指数的关键因素,进一步厘清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因素,运用排列图法分析矿业城市环境质量各影响因子;通过排列图法分析知,影响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是发生地质灾害起数、地质灾害防治项目数、地质灾害防治单位投资、万元GDP工业废水排放强度、工业二氧化硫去除率、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从这个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地质环境是影响环境质量最关键的因素。6.矿业城市指标体系的构建不仅要体现矿业城市与其他城市的差异性,更要体现每个矿业城市差异定位的不同,包括主要矿产资源种类不同、区域位置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交通状况不同、先进技术不同、政策支持不同等。矿业城市生态文明评价方法的研究需要在评价指标的标准选择、子系统之间的协调问题、发展阶段差异、区域差异问题三方面寻求突破。要提升矿业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应建立促进矿业城市矿产资源集约与综合利用的长效机制;优化国土开发空间,综合利用多种资源;实施综合性、全面性、系统性生态环境管理,深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机制。本文创新点主要有:(1)从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土空间格局优化、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易定量化任务出发,构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分别对东部矿业城市鞍山市、中部矿业城市黄石市、西部矿业城市攀枝花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程度、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环境质量进行测算。(2)在资源环境承载力、国土空间开发格局适宜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环境质量测算的基础上,引入生态文明发展模型测度矿业城市生态文明发展指数,并比较矿业城市生态文明差异。同时运用排列图法,识别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影响因子。(3)矿业城市生态文明评价具有其特殊性,本文将地质灾害发生起数、地质灾害防治项目数、地质灾害防治单位投资融入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使生态文明评价结果更接近现实。

赵华平,张所地[5](2014)在《矿业城市商品住宅价格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分析矿业资源特征对矿业城市住宅价格的影响,研究矿业城市商品住宅价格影响因素体系,提出矿业城市建设的政策建议。研究方法:基于空间计量的商品住宅价格空间滞后面板数据模型。研究结果:(1)居民收入、高校数、用水普及率对矿业与非矿业城市的住宅价格都有显着的正影响,但矿业从业率、交通区位、医疗卫生设施对矿业与非矿业城市的住宅价格影响方向不同;(2)政治区位、自然区位、环境质量和治理、公交建设、学校师生比、互联网普及率对矿业城市的住宅价格影响显着,对非矿业城市的住宅价格影响不显着;(3)人口数量、文化区位、公共图书建设对非矿业城市的住宅价格影响显着,对矿业城市的住宅价格影响不显着。研究结论:矿业城市的建设和发展需要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降低矿业从业风险、加强公交和网络建设、完善教育设施方面的建设。

杨显明[6](2014)在《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演替与空间形态演化的过程、机理及耦合关系研究 ——以淮南、淮北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产业结构与城市空间分别是产业经济学和规划学研究的重点,地理学将这两个内容都归于本学科重点研究的范畴。煤炭资源型城市是一类重要的城市类型,历来为国内外学者所重视。当前,推进以煤炭资源型城市为主体的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成为中国转型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加快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城市职能转变,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现有的研究集中于对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且主要是基于短时间尺度、三次产业为主的宏观层面研究;城市空间研究则偏重于对城市用地规模和城镇群的研究。探究产业结构与城市空间形态相互关系的研究成果较少,存在理论层面的空缺,不利于推动新时期煤炭资源型城市全面转型发展。本文首先以矿业城市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从长时间尺度追踪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的演化情况。通过对三次产业进行细化,在重点分析煤炭资源型城市工业部门的产值结构、行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以及就业结构演进的基础上,总结了在中国特定经济体制背景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演化特征、锁定路径以及锁定的机理。结果表明:受体制因素的影响,中国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与传统三次产业结构演替规律不完全一致;与自由竞争环境下的矿业城市产业结构演进规律也不相同,产业结构演替表现出高度的相似性特征、产业结构锁定显着,形成以煤炭采掘、电力、化学工业、纺织工业为主体的工业结构。将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锁定演进过程划分为产业导入期、弱锁定期、调整期、强锁定期、解锁期5个阶段,认为煤炭阶段的产业结构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资源的经济效应、体制因素和政策导向从产业结构、城市功能、公众认知3个方面导致了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的固化。之后,运用Arcgis软件对案例城市历次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矢量化和空间统计分析,进而总结出煤炭资源型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的基本特征,认为煤炭资源型城市空间形态都较为分散,都经历了“相对紧凑→分散布局→再度集聚”的演化过程;煤炭资源型城市空间扩展过程中都有空间异向性;交通的牵引使得城市空间沿主要交通线延伸扩展;不同发展阶段的煤炭资源型城市空间扩展经历的阶段相似,但在城市空间扩展总量、扩展速度、扩展强度方面又具有阶段性差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都以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的扩展为主;商业及公共设施用地的扩展为辅;煤炭资源型城市内部空间重构主要以居住用地取代工业用地、商业及公共设施用地取代居住用地为主要形式。基于发生学视角,将煤炭资源型城市空间形态演化进程划分为点状离散发展、节点扩张发展、飞地拓展发展、轴线延伸发展、内向填充发展、整合优化发展以及区位再造发展7个历史阶段,认为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煤炭资源型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经历的阶段会有差异;从空间关系视角出发,总结出共生扩张、以厂兴镇、联厂成镇、延伸扩展、新区扩张、自组织扩张6种空间扩展模式;基于城市内部各功能用地规模及空间关系,总结出商—居重构、商—工重构、居—工重构、工—居重构4种空间重构模式,并进一步探究了煤炭资源型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认为当前主要以商—居重构、居—工重构为主,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煤炭资源型城市物质空间转型也不相同。最后,从理论层面分析了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与城市空间形态的耦合机理,认为产业结构主要是通过生产要素的空间效应和环境效应来实现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城市产业结构与城市空间形态之间存在明显的相互作用关系,城市空间形态是产业与城市形态要素之间长时空尺度耦合的结果;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产业结构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以及城市空间形态对产业结构变化的响应程度不同。基于不同时点两大系统要素的数量特征构建耦合模型,解释并验证了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演替与城市空间形态影响,表明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与空间形态的耦合度、城市空间形态对产业结构演替的响应度在城市发展的前期和后期较高、中期低,呈“U”型演化,两者一直处于良好协调中度耦合状态。

赵华平[7](2013)在《城市房地产空间预期评估研究》文中认为区位作为房地产的重要特征,是形成城市间房地产价格差异和城市内不同区域房地产价格差异的重要原因,但不是唯一原因。国内外学者已经证明人们的预期对房地产价格的变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人们对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收入变动、房价变动的预期更多源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等的制定和出台,因此,研究区位因素和规划预期因素对房地产价格的作用成为国内外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区位是空间位置关系的反映,规划是城市未来发展的蓝图,因此,在房地产评估中需要采用空间数据处理技术、空间统计分析方法来实现房地产价格的空间比较分析和规划预期的数字化模拟,以提高评估结果的客观合理性和科学动态性。本文集成应用了3S技术、面板数据模型、空间计量模型和Matlab、Eviews、Stata统计软件包,构建了城市商品住宅宜居性特征空间评价模型、矿业城市商品住宅价格空间评价模型、市场参与者异质预期对房价影响的双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城市房地产预期评估模型、包含宏观调控虚拟变量的房价与租金变系数面板模型,提出了城市房地产空间预期评估方法,通过实证分析得到市场参与者的异质预期、规划预期、自然区位、政治区位、基础设施建设是影响房地产价格的主要因素,不同规划预期因素对商品住宅价格的影响在方向和提前期上存在显着差异,房价变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宏观调控下房价与租金的关系存在显着的城市差异等研究结论。主要贡献如下:1.提出了城市宜居性特征评价体系和矿业城市商品住宅价格影响因素体系,构建了城市商品住宅宜居性特征和矿业城市商品住宅价格的空间评价模型在国内外关于城市宜居性特征评价体系和商品住宅价格影响因素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增加自然、政治、交通和文化四个区位指标和矿业依存度、矿业从业率、资源开采度、矿产资源价格四个资源特征指标,形成了城市宜居性特征评价体系和矿业城市商品住宅价格影响因素体系。通过对2005-2010年中国35个大中城市和2003-2010年中国21个矿业地级市与39个非矿业地级市的实证研究,构建了城市商品住宅宜居性特征空间评价模型和矿业城市商品住宅价格空间评估模型,得出自然区位、政治区位、基础设施投资、气候条件、经济水平是形成城市间商品住宅价格差异的主要原因;环境因素、资源特征、基础设施、自然区位和政治区位是影响矿业城市商品住宅价格的重要因素,而人口数量、交通区位和文化区位是影响非矿业城市商品住宅价格的重要因素。2.分析了收入异质预期和规划预期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构建了异质预期对住宅价格影响的双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和房地产预期评估模型以Giovanni Favaray&Zheng Song提出的异质预期为基础,分析了异质预期条件下市场参与者的最优住宅使用数量和市场均衡价格,通过对1999-2011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实证研究,构建了市场参与者异质预期对住宅价格影响的双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得出市场参与者的异质预期程度与商品住宅价格呈正相关关系,且住宅市场存在类似于股市的短期动量和长期反转现象。从城市各种规划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出发,建立了城市房地产价格预期因素体系,以张所地构建的“城市不动产动态与预期评估模型”为基础,通过对模型的简化,以及对2000-2011年中国31个地区的实证研究,构建了包含先行因素、现实因素和预期因素的房地产预期评估模型,得出建材价格对商品住宅价格有滞后三期的正影响,老年人口抚养比对商品住宅价格有显着的负影响,而少年人口抚养比对商品住宅价格的影响不显着,不同预期因素对商品住宅价格的影响在方向和提前作用期上存在显着差异。3.系统分析了住房价格变动对居民消费支出、人均GDP、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水平和开发商住房投资的影响途径,实证研究了住房价格变动对宏观经济影响的区域差异在国内外关于住房价格变动对GDP、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研究基础上,增加了人均可支配收入、房地产投资和居民消费水平对住房价格变动的响应过程,系统分析了住房价格变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途径。以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为基础,通过对2000-2011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实证研究,得出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对住房价格变动在东、中、西部表现出不同的响应过程,只有房地产开发商的住房投资对住房价格变动的响应不存在区域差异。4.构建了包含宏观调控虚拟变量的房价与租金变系数面板模型,分析了宏观调控影响下房价与租金关系的城市差异在国内外关于房价与租金关系模型研究的基础上,增加了房地产宏观调控虚拟变量,通过对1998-2010年中国35个大中城市的实证研究,构建了包含宏观调控虚拟变量的房价与租金变系数面板模型,得出城市的人口构成不同、房地产需求类型不同等导致了房价与租金的关系在不同城市有不同的表现;城市的经济状况、物价变动、人口构成、房地产供给结构、其他扶持性政策等导致了宏观调控对房地产销售市场和租赁市场有不同的影响。

张丁轩[8](2013)在《矿业城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模拟》文中研究说明矿业城市是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LUCC)研究的一个典型区域,矿业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也是LUCC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典型矿业城市—河北省武安市为例,运用GIS技术,综合统计学、地理学和系统论等原理与方法,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系统剖析矿业城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的特征、机制、过程、趋势与规律,研究自然、经济、人口、矿产资源、交通、生态环境和政策等多方面驱动因素对矿业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并构建驱动指标体系。基于土地利用变化和驱动力相互关系分析,集成SD模型和CLUE-S模型模拟预测未来不同情景下武安市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和空间格局分布,为土地利用规划和政策决策提供有力工具,也对深入研究矿业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提供较为重要的理论依据及现实意义。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揭示矿业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规律。通过对矿业城市内涵与土地利用特征进行梳理,综合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转移矩阵和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指数系统分析武安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过程与格局,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武安市工矿用地分布及空间格局变化。(2)构建矿业城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指标体系。影响矿业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可分成自然、矿产资源、经济、交通、人口、生态环境和政策等方面。在此基础上,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和驱动因子之间内在关系。并进一步对武安市工矿用地与驱动因子的相互关系进行具体研究。(3)构建土地利用优化模型理论研究基础。集合自上而下的SD模型和自下而上的CLUE-S模型构建土地利用优化模型,充分考虑SD模型在土地利用变化结构预测上的优势与CLUE-S模型在土地利用变化空间布局上的优势。(4)将土地利用优化模型应用到武安市实证研究中,并验证了其在矿业城市的可行性。综合SD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型和CLUE-S空间布局优化模型模拟预测生态安全情景、经济高速发展情景和经济均衡发展情景3种模式下武安市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对比分析表明,经济均衡发展模拟更符合武安市未来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模拟结果为编制可信度高、可行性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申娴贤[9](2011)在《矿业城市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分析及评价》文中认为矿业城市是依靠矿业的开发利用逐步发展起来的城市,资源利用率较发达国家的水平偏低,随着能源约束矛盾的日益突出和环境问题的加剧,如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节能降耗工作、缓解能源压力及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成为当前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本论文在综述矿业城市、国内外能源相关研究和矿业城市能源综合利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矿业城市以及矿业城市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基本特征进行了研究,将矿业城市的特征归纳为阶段性、形成的突发性、双重属性和二元结构、结构单一性,发现矿业城市普遍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环境污染严重、就业再就业困难等问题;结合当前的研究成果,构建了影响因素系统图,从生产和生活两方面对影响矿业城市能源综合利用效率的因素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剖析,以民生的角度,将影响矿业城市能源综合利用效率的因素分为经济、科技、人民生活质量和资源与环境四个方面,并设立了相应的二级指标;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综合考虑各个评价方法的优劣,最后选择运用AHP-DEA评价方法对济宁市进行实证分析,并从对高耗能产业进行宏观调控,加大新技术产业的扶植力度、人才引进、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资源全球化战略、政府监管和公众参与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孙秀梅[10](2011)在《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机理与调控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在低碳时代背景下,低碳转型成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资源型城市作为在资源开发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城市,为国家或地区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现在许多资源型城市面临矿竭城衰和生态破坏的局面,一方面需要产业结构升级和重构,另一方面需要低碳排放,如何突破复杂的困局实现低碳转型成为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探寻低碳转型机理及调控对策有助于相关部门制定科学的转型决策,促进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遵循现状剖析——机理研究——仿真模拟——政策建议的技术路线,综合运用低碳经济理论、系统动力学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复杂性理论、演化经济学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等基本理论和方法,从调查研究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特征和碳排放现状出发,剖析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进行系统动力学仿真,然后构建评价体系,并对双目标约束下的低碳转型情景进行预测,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的调控对策。主要包括以下研究内容:(1)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特征和碳排放现状分析。首先探讨了资源型城市发展特征,进而分析了资源型城市的碳排放现状,研究发现,资源型城市单位GDP能耗、人均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总体呈现“高能耗、高碳排放、高污染”的三高特征,具有转型的复杂性、耦合性与特殊性,同时受到经济增长目标约束、产业结构单一、历史文化制约、技术创新能力滞后、引导政策不健全及能源结构不合理等多种瓶颈因素的影响,面临巨大的碳减排压力。(2)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的剖析与实证检验。首先构建了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分析了低碳规制、结构优化、技术创新、能源效率四种驱动因素的作用机理及经济增长、人口两种抑制因素的作用机理。基于此,运用LMDI分析方法验证了各因素对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的影响程度。研究发现,影响碳强度的主要驱动因素是能源强度因素,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微乎其微。碳排放量的增长态势主要源于经济发展因素的驱动。然后又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检验了各因素对不同类型资源型城市的影响程度。研究结论表明:不同类型资源型城市碳排放的显着影响因素有所差异,同一因素对不同资源型城市的影响程度也有所不同。所以,在促进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进程中,应该针对不同资源型城市采取不同的调控对策和措施,才能取得更好的转型效果。(3)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的系统动力学仿真研究。通过构建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影响因素作用的SD模型,模拟在经济稳定增长目标与碳减排目标约束下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的动态演变过程,对各影响因素的冲击效应进行了敏感性和拟合分析。研究发现,GDP、人均GDP、人口数量、单位能耗均通过了真实性检验,可以作为未来预测的依据。依据影响因素设置了四种方案,通过灵敏度分析,得出高环境投资、低能源投资的方案四是最佳的选择,但是在实际运作过程应该四种方案协调实施。(4)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绩效评价和效率测度。首先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判法,从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三个方面构建了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绩效的测度指标体系,以晋城为例进行了模糊评价。基于此,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不同类型的资源型城市进行了效率比较,结论表明,不同类型的资源型城市在减少碳排放的投入方向上是正确的,但是黑色冶金型城市、石油型城市、西部地区的资源型城市在资金投入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5)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的情景分析与路径依赖研究。低碳转型的路线图取决于科学的预测和分析,本文运用IPAT模型和情景分析方法,结合2020年碳强度下降40%的目标进行了多情景设定,指出低碳情景是资源型城市经济、社会、能源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最合适、最可行也是最现实的方案,进而提出了技术创新、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优化及政策引导四条路径。(6)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的调控对策研究。资源型城市应遵循全局谋划、因地制宜、最优效率、科学合理、系统协作的五方面调控原则,针对不同类型城市采取生态化、统筹化、柔性化、替代型、复合型等不同的调控模式,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在转型进程中,应加强低碳转型政策体系建设、推动传统高碳产业结构向低碳产业结构转变,建立低碳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促进能源结构多元化发展,宣传低碳消费和经营观念,努力营造良好氛围,推动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进程。该论文有图71幅,表40个,参考文献211篇。

二、矿业依存度与中国矿业城市定量分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矿业依存度与中国矿业城市定量分类(论文提纲范文)

(1)煤炭型城市锁定效应的产生机理及解锁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基本概念界定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2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2 文献综述
    2.3 本章小结
3 煤炭型城市的发展现状及锁定特征
    3.1 煤炭型城市的空间分布
    3.2 煤炭型城市发展现状
    3.3 煤炭型城市发展的锁定特征
    3.4 本章小结
4 煤炭型城市锁定效应产生机理与突破路径
    4.1 煤炭型城市锁定效应产生机理
    4.2 煤炭型城市锁定突破的影响因素
    4.3 煤炭型城市锁定突破的博弈分析
    4.4 煤炭型城市锁定突破的路径分析
    4.5 煤炭型城市解锁目标设定
    4.6 本章小结
5 煤炭型城市解锁能力的实证分析
    5.1 煤炭型城市解锁能力综合评价
    5.2 煤炭型城市解锁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5.3 锁定效应阻碍煤炭型城市经济转型
    5.4 本章小结
6 煤炭型城市解锁路径设计
    6.1 功能锁定的解锁路径设计
    6.2 技术锁定的解锁路径设计
    6.3 产业锁定的解锁路径设计
    6.4 制度锁定的解锁路径设计
    6.5 本章小结
7 煤炭型城市锁定突破案例分析——以山西为例
    7.1 山西省煤炭型城市发展现状
    7.2 解锁能力综合评价
    7.3 解锁路径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及政策启示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启示
    8.3 主要创新点
    8.4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中国资源型城市识别与综合类型划分(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资源型城市的识别
    2.1 采掘职能强度
    2.2 产出规模系数
    2.3 资源贡献程度
    2.4 识别结果
3 资源型城市的类型划分
    3.1 类型划分的框架
    3.2 四类城市的差异性
4 结论与讨论

(3)资源型城市脆弱性评价及防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脆弱性含义
        2.1.2 城市脆弱性含义
        2.1.3 资源型城市脆弱性含义
    2.2 相关理论概述
        2.2.1 脆弱性理论
        2.2.2 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理论
        2.2.3 景观生态学理论
        2.2.4 能源增长极理论
3 资源型城市脆弱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资源型城市脆弱性现状及特征
        3.1.1 我国资源型城市区划
        3.1.2 资源型城市脆弱性概况
        3.1.3 资源型城市脆弱性特征
    3.2 资源型城市脆弱性目前存在的问题
        3.2.1 经济发展脆弱性存在的问题
        3.2.2 社会子发展脆弱性存在的问题
        3.2.3 生态环境建设脆弱性存在的问题
        3.2.4 资源开发利用脆弱性存在的问题
4 资源型城市脆弱性影响因素分析
    4.1 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4.1.1 刚性产业结构
        4.1.2 国企体制改革
        4.1.3 外资投资结构
        4.1.4 接续产业发展
        4.1.5 经济要素投入
    4.2 社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4.2.1 就业和再就业
        4.2.2 社会保障水平
        4.2.3 居民生活水平
        4.2.4 城市发展水平
    4.3 生态环境建设影响因素分析
        4.3.1 工业三废综合利用率
        4.3.2 地质灾害发生频率
        4.3.3 城市绿化程度
        4.3.4 政府环境投资水平
    4.4 资源开发利用影响因素分析
        4.4.1 矿产资源种类、数量及价格波动
        4.4.2 各类资源综合利用程度
        4.4.3 资源增长弹性系数
        4.4.4 资源储量替代率
5 资源型城市脆弱性综合评价
    5.1 资源型城市脆弱性评价体系设计
        5.1.1 评价指标构建原则
        5.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1.3 评价指标定量测度
    5.2 指标权重的确定
        5.2.1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5.2.2 熵值法修正权重
    5.3 资源型城市脆弱性评价模型
        5.3.1 评价方法的选择
        5.3.2 基于集对分析和综合指数法的资源型城市脆弱性评价模型构建
        5.3.3 资源型城市脆弱性等级标准设定
        5.3.4 评价结果说明
6 资源型城市脆弱性实证研究
    6.1 实证样本的选择
    6.2 确定指标权重
        6.2.1 AHP法确定权重
        6.2.2 熵值法修正权重
    6.3 基于截面数据的我国30个资源型城市脆弱性实证研究
        6.3.1 原始数据收集
        6.3.2 集对分析-综合指数法评价过程
        6.3.3 评价结果说明
7 资源型城市脆弱性调控途径
    7.1 促进和加快经济发展
        7.1.1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7.1.2 调整中央与地方财政收支关系
        7.1.3 完善政府和城市职能
        7.1.4 加强不同区域经济合作
    7.2 保障和维护社会发展
        7.2.1 防范失业并促进城市就业与再就业
        7.2.2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7.2.3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7.2.4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7.3 修复和重建生态环境
        7.3.1 加强生态环境的修复与重建
        7.3.2 推进节能减排产业的发展
        7.3.3 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7.4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7.4.1 规范资源开发秩序
        7.4.2 加大资源勘探力度
        7.4.3 优化资源开采布局
        7.4.4 改善资源产业宏观和微观环境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本文数据集

(4)矿业城市生态文明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2.1 矿业城市研究现状
        1.2.2 生态文明研究现状
        1.2.3 矿业城市生态文明相关研究现状
        1.2.4 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内容
    §1.4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矿业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及内容
    §2.1 矿业城市面临的问题
        2.1.1 矿产资源开采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
        2.1.2 矿业城市的焦点问题
        2.1.3 矿业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
    §2.2 矿业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
        2.2.1 资源环境承载力约束下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2.2.2 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2.2.3 促进生态环境保护
        2.2.4 促进矿业城市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
    §2.3 矿业城市生态文明评价框架
        2.3.1 矿业城市资源环境承载潜力评价
        2.3.2 矿业城市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
        2.3.3 矿业城市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评价
        2.3.4 矿业城市环境质量评价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矿业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
    §3.1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参考
        3.1.1 矿产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参考
        3.1.2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参考
        3.1.3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参考
        3.1.4 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参考
        3.1.5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参考
    §3.2 矿业城市资源环境承载潜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3.2.1 指标选取原则
        3.2.2 指标构建与筛选
        3.2.3 指标体系的确定
    §3.3 矿业城市资源环境承载潜力评价方法
        3.3.1 均方差权数决策方法
        3.3.2 综合评价法
    §3.4 典型矿业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实证研究
        3.4.1 东部矿业城市鞍山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3.4.2 中部矿业城市黄石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3.4.3 西部矿业城市攀枝花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矿业城市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
    §4.1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参考
    §4.2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1 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4.2.2 评价体系的确定
    §4.3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方法
        4.3.1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模型
        4.3.2 基础指标权重的确定
        4.3.3 归一化处理
    §4.4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实证研究
        4.4.1 东部矿业城市鞍山市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4.4.2 中部矿业城市黄石市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4.4.3 西部矿业城市攀枝花市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矿业城市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
    §5.1 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指标参考
        5.1.1 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指标参考
        5.1.2 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指标参考
    §5.2 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体系的构建
        5.2.1 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5.2.2 评价体系的确定
    §5.3 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实证研究
        5.3.1 东部矿业城市鞍山市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评价
        5.3.2 中部矿业城市黄石市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评价
        5.3.3 西部矿业城市攀枝花市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评价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矿业城市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
    §6.1 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参考
    §6.2 矿业城市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6.2.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6.2.2 矿业城市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6.3 矿业城市环境质量评价实证研究
        6.3.1 东部矿业城市鞍山市环境质量评价
        6.3.2 中部矿业城市黄石市环境质量评价
        6.3.3 西部矿业城市攀枝花市环境质量评价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矿业城市生态文明水平评价
    §7.1 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参考
    §7.2 矿业城市生态文明评价模型的构建
        7.2.1 矿业城市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
        7.2.2 矿业城市生态文明发展模型
        7.2.3 主成分分析法
        7.2.4 排列图法
    §7.3 矿业城市生态文明评价分析
        7.3.1 东部矿业城市鞍山市生态文明评价
        7.3.2 中部矿业城市黄石市生态文明评价
        7.3.3 西部矿业城市攀枝花市生态文明评价
        7.3.4 典型矿业城市生态文明发展指数比较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矿业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建议
    §8.1 完善矿业城市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的建议
        8.1.1 完善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的考核
        8.1.2 体现矿业城市特征的生态文明指标体系
    §8.2 完善矿业城市生态文明指标评价方法的建议
    §8.3 完善矿业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
        8.3.1 建立促进矿业城市矿产资源集约与综合利用的长效机制
        8.3.2 优化国土开发空间,综合利用多种资源
        8.3.3 深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机制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演替与空间形态演化的过程、机理及耦合关系研究 ——以淮南、淮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2 核心概念界定
        2.1 煤炭资源型城市
        2.2 产业结构
        2.3 城市空间形态
        2.4 耦合
    3 研究思路与方法
        3.1 研究思路
        3.2 研究方法
    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4.1 研究内容
        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 国外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研究综述
        1.1 煤炭资源型城市社会发展问题研究
        1.2 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1.3 煤炭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2 国内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研究综述
        2.1 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规划研究
        2.2 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研究
        2.3 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研究
        2.4 煤炭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2.5 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研究
        2.6 煤炭资源型城市空间结构研究
        2.7 其它相关研究
    3 国内外煤炭资源型城市相关研究评述
    4 煤炭资源型城市研究展望
    5 本文研究的视角及特色
第三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理论框架
    1 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演替的相关理论与评价
        1.1 产业结构演替相关理论
        1.2 矿业城市生命周期理论
    2 煤炭资源型城市空间形态相关理论与评价
        2.1 城市空间形态演化周期律
        2.2 紧凑城市理论
    3 本文研究的理论框架
        3.1 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与城市形态演化耦合关系研究的理论框架
        3.2 本文研究的重点、难点
第四章 淮南、淮北产业结构演替实证研究
    1 案例地情况介绍
    2 淮南、淮北两市产业结构演替过程
        2.1 两淮产业结构总体特征分析
        2.2 第一产业发展与演替过程分析
        2.3 工业结构演替过程分析
        2.4 第三产业部门结构演替过程分析
        2.5 煤炭资源型城市就业结构演替过程
    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演替理论研究
    1 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的基本特征
        1.1 产业结构配置不合理、经济发展不协调
        1.2 煤炭产业居于主导地位、产业层级较低
        1.3 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效益低下、经济增长缓慢
    2 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演替的基本特征
    3 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演替的影响因素及驱动机理研究
        3.1 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演替影响因素研究
        3.2 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演替驱动机理研究
    4 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锁定研究
        4.1 研究方法
        4.2 产业结构锁定的表征
        4.3 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锁定的形成、演化路径
        4.4 煤炭型城市产业结构锁定机理研究
    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淮南、淮北城市空间形态演化实证研究
    1 淮南、淮北城市空间形态概况
    2 研究方法介绍
    3 淮南、淮北城市空间结构演化过程分析
        3.1 外部形态演化
        3.2 淮南、淮北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演化
        3.3 淮南、淮北城市空重构过程分析
    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煤炭资源型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理论研究
    1 煤炭资源型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阶段划分
        1.1 点状离散发展阶段
        1.2 节点扩张发展阶段
        1.3 飞地拓展发展阶段
        1.4 轴线延伸发展阶段
        1.5 内向填充发展阶段
        1.6 整合优化发展阶段
        1.7 区位再造发展阶段
    2 煤炭资源型城市空间扩展模式及其机理研究
        2.1 煤炭资源型城市空间扩展模式
        2.2 煤炭资源型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机理探究
    3 煤炭资源型城市空间重构模式及其理论解释
        3.1 煤炭资源型城市空间重构模式研究
        3.2 煤炭资源型城市空间重构驱动因素分析
    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演替与空间形态演化的耦合关系研究
    1 煤炭资源型产业结构——城市形态耦合过程及机理分析
        1.1 产业结构与城市空间系统要素耦合过程及机理
        1.2 煤炭资源型城市空间系统时空耦合过程与机理
    2 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演替与空间形态演化耦合模型的构建
        2.1 评价指标体系与数据来源
        2.2 耦合模型构建
    3 不同发展时期淮南城市产业结构演替与空间形态耦合度及其相互影响
        3.1 不同发展时期淮南城市产业结构与空间形态耦合度演变过程
        3.2 不同发展时期淮南城市空间形态对产业结构演替的响应分析
    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1 主要结论
        1.1 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演替过程相似
        1.2 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锁定效应显着
        1.3 煤炭资源型城市空间形态演化具有高度相似性
        1.4 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与城市空间形态耦合性很强
    2 研究特色
        2.1 深化了对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锁定的认知
        2.2 总结了煤炭资源型城市空间扩展和空间重构模式
        2.3 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与空间形态耦合机理探讨及模型构建
    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表名目录
图名目录
附录
致谢
科研成果目录

(7)城市房地产空间预期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依据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外关于房地产评估技术的研究
        1.2.2 国内外关于城市房地产价格影响因素的研究
        1.2.3 国内外关于房价变动对宏观经济影响的研究
        1.2.4 国内外关于房价与租金关系的研究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之处
2 房地产评估的相关理论和技术
    2.1 房地产评估相关理论
        2.1.1 地租理论
        2.1.2 地价理论
        2.1.3 区位理论
        2.1.4 四象限模型理论
        2.1.5 特征价格理论
        2.1.6 城市规划与地价关系理论
    2.2 房地产评估技术
        2.2.1 3S技术的构成与集成
        2.2.2 3S集成技术在城市房地产空间预期评估中的应用流程
    2.3 本章小结
3 城市宜居性特征对商品住宅价格影响的空间评价
    3.1 城市宜居性特征体系的构建
        3.1.1 城市宜居性的定义
        3.1.2 城市宜居性特征体系的构成
    3.2 城市商品住宅宜居性特征空间评价理论模型
        3.2.1 城市商品住宅宜居性特征的空间滞后评价模型
        3.2.2 城市商品住宅宜居性特征的空间误差评价模型
    3.3 城市商品住宅宜居性特征空间评价实证分析
        3.3.1 商品住宅宜居性特征评价的样本数据和变量说明
        3.3.2 城市商品住宅宜居性特征空间评价模型
        3.3.3 城市宜居性特征对商品住宅价格的影响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城市资源特征对商品住宅价格影响的空间评价
    4.1 矿业城市商品住宅价格的影响因素体系
        4.1.1 矿产资源对商品住宅价格的影响分析
        4.1.2 矿业城市商品住宅价格影响因素体系构建
    4.2 矿业与非矿业城市商品住宅价格影响因素的实证比较分析
        4.2.1 商品住宅资源特征评价的样本数据和变量说明
        4.2.2 矿业城市商品住宅价格空间评价模型的构建
        4.2.3 矿业城市与非矿业城市的比较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市场参与者异质预期对商品住宅价格的影响研究
    5.1 异质预期对住宅价格影响的路径分析
    5.2 市场参与者异质预期作用下的住宅价格决定理论分析
        5.2.1 市场参与者的异质预期
        5.2.2 市场参与者的最优住宅使用数量
        5.2.3 住宅的市场均衡价格
    5.3 市场参与者异质预期对住宅价格影响的实证分析
        5.3.1 住宅价格与收入、异质预期的样本数据和变量说明
        5.3.2 市场参与者异质预期对房价影响的双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
        5.3.3 异质预期作用下住宅价格的变动规律
        5.3.4 正、负预期对住宅价格影响的比较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规划预期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研究
    6.1 房地产价格预期因素的界定
    6.2 城市房地产价格预期因素体系的构建
        6.2.1 经济发展预期
        6.2.2 收入增长预期
        6.2.3 生态环境改善预期
        6.2.4 城镇化发展预期
        6.2.5 人口发展预期
        6.2.6 基础设施建设预期
        6.2.7 社会公共服务发展预期
    6.3 规划预期对房地产价格影响的实证研究
        6.3.1 城市房地产预期评估模型的设定
        6.3.2 先行因素、现实因素和预期因素的选择和量化
        6.3.3 城市房地产预期评估模型的构建
        6.3.4 先行因素、现实因素和预期因素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住房价格变动对宏观经济影响的区域差异分析
    7.1 住房价格变动对宏观经济影响的途径分析
    7.2 住房价格变动对宏观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
        7.2.1 房价与宏观经济的样本数据和变量说明
        7.2.2 住房价格变动对宏观经济影响的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
        7.2.3 住房价格变动对宏观经济的动态影响分析
        7.2.4 住房价格变动对宏观经济波动的重要性分析
    7.3 本章小结
8 宏观调控影响下的城市房价与租金关系研究
    8.1 宏观调控影响下的房价与租金变系数面板模型设定
    8.2 中国35个大中城市房价与租金关系的实证分析
        8.2.1 房价与租金样本数据的选取
        8.2.2 房价与租金的平稳性检验
        8.2.3 房价与租金变系数面板模型的估计
        8.2.4 宏观调控影响下的房价与租金关系分析
        8.2.5 宏观调控对房价与租金的影响分析
    8.3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8)矿业城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内外 LUCC 研究进展
        1.2.2 国内外 LUCC 研究主要内容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处理
    2.1 研究区概况
        2.1.1 研究区位置和范围
        2.1.2 自然条件概况
        2.1.2.1 地貌与地质
        2.1.2.2 气候
        2.1.2.3 水文
        2.1.2.4 土壤
        2.1.3 社会经济概况
        2.1.3.1 行政区划
        2.1.3.2 经济发展
        2.1.3.3 交通道路
        2.1.3.4 矿产资源
        2.1.3.5 地质灾害与生态环境
    2.2 数据来源、处理
3 矿业城市土地利用格局演变分析
    3.1 矿业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机制
        3.1.1 矿业城市内涵
        3.1.2 矿业城市的界定标准
        3.1.3 矿业城市的类型
        3.1.4 矿业城市生命周期
        3.1.5 矿业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特征
    3.2 武安市土地利用格局演变
        3.2.1 土地利用格局
        3.2.2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
        3.2.2.1 土地利用动态度
        3.2.2.2 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
        3.2.3 土地利用变化格局
    3.3 武安市工矿用地格局
        3.3.1 武安市工矿用地格局分布
        3.3.2 武安市工矿用地格局变化
    3.4 小结
4 矿业城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机制研究
    4.1 构建驱动指标评价体系
    4.2 驱动指标评价体系的分析方法
        4.2.1 相关性分析
        4.2.2 灰色关联度分析
        4.2.3 成因分析法
    4.3 矿业城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实证分析
        4.3.1 自然驱动力
        4.3.2 人口驱动力
        4.3.3 经济驱动力
        4.3.4 矿产资源驱动力
        4.3.5 交通驱动力
        4.3.6 政策驱动力
        4.3.7 生态环境驱动力
    4.4 小结
5 基于 SD 和 CLUE-S 土地利用优化模型
    5.1 基于 SD 模型的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变化
        5.1.1 SD 模型原理
        5.1.2 SD 模型重要信息
        5.1.3 模型条件设定
        5.1.4 SD 模型系统运行流程
    5.2 基于 CLUE-S 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
        5.2.1 模型框架
        5.2.2 CLUE-S 模型支撑体系
        5.2.3 CLUE-S 模型主要参数文件设定
    5.3 基于 SD 和 CLUE-S 土地利用优化模型
    5.4 小结
6 基于 SD&CLUE-S 武安市土地利用优化模型
    6.1 基于 SD 模型武安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
        6.1.1 提出问题并确定系统研究边界
        6.1.2 系统模型的土地供需动态平衡
        6.1.3 因果反馈关系描述
        6.1.4 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6.1.4.1 变量选取
        6.1.4.2 模型构建
        6.1.4.3 模型源方程
        6.1.5 模型参数确定
        6.1.6 模型有效性检验
        6.1.7 情景模式设定及预测
    6.2 基于 CLUE-S 武安市土地利用空间布局
        6.2.1 CLUE-S 模型基期数据获取
        6.2.2 CLUE-S 模型设置
        6.2.3 模型检验
    6.3 模拟结果
    6.4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
    7.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9)矿业城市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分析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2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和论文创新点
2 矿业城市的特点
    2.1 矿业城市的概念以及分类
    2.2 矿业城市的基本特征
    2.3 矿业城市存在的问题
3 矿业城市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3.1 能源利用效率影响因素系统框架
    3.2 矿业城市生产过程中能源综合利用影响因素分析
    3.3 矿业城市在生活方式上能源综合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3.4 小结
4 矿业城市能源综合利用效率评价模型
    4.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目标
    4.2 矿业城市能源综合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4.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4 能源综合利用效率评价模型的构建
    4.5 小结
5 济宁市能源综合利用效率评价
    5.1 济宁市能源综合利用情况简介
    5.2 济宁市能源综合利用效率评价
    5.3 关于提高济宁市能源综合利用效率相关策略分析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10)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机理与调控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图清单
表清单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特征与碳排放现状
    2.1 资源型城市的界定与分类
    2.2 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特征
    2.3 资源型城市的碳排放现状分析
    2.4 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的特征
    2.5 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的瓶颈制约
    2.6 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的必要性
    2.7 小结
3 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
    3.1 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的影响因素理论模型
    3.2 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的驱动机理
    3.3 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的抑制机理
    3.4 影响因素对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的综合作用
    3.5 小结
4 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影响因素的实证解析
    4.1 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的演变特征
    4.2 资源型城市碳排放变化因素的分解方法
    4.3 资源型城市碳排放变化的影响因素分解分析
    4.4 不同类型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因素的实证检验
    4.5 小结
5 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影响因素的系统动力学仿真
    5.1 系统动力学研究方法
    5.2 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的SD 模型
    5.3 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SD 模型的真实性检验及结果分析
    5.4 小结
6 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的绩效评价与效率测度
    6.1 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绩效评价的特征
    6.2 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绩效模型构建
    6.3 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6.4 基于AHP—模糊综合评判的低碳转型绩效评价体系
    6.5 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绩效评价
    6.6 不同类型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的效率测度
    6.7 小结
7 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的情景分析与路径依赖
    7.1 情景分析应用综述
    7.2 模型构建
    7.3 碳强度目标约束下的情景分析
    7.4 2020 年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的情景分析
    7.5 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的路径依赖
    7.6 小结
8 促进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的调控对策
    8.1 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应遵循的调控原则
    8.2 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的调控模式
    8.3 促进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的政策保障体系
    8.4 促进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的调控对策建议
    8.5 不同类型资源型城市的低碳转型具体对策
    8.6 小结
9 结论及展望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研究创新
    9.3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矿业依存度与中国矿业城市定量分类(论文参考文献)

  • [1]煤炭型城市锁定效应的产生机理及解锁路径研究[D]. 侯彦良. 中国矿业大学, 2018(01)
  • [2]中国资源型城市识别与综合类型划分[J]. 余建辉,李佳洺,张文忠. 地理学报, 2018(04)
  • [3]资源型城市脆弱性评价及防范研究[D]. 李贵芳. 河南理工大学, 2015(04)
  • [4]矿业城市生态文明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D]. 陈丹. 中国地质大学, 2015(10)
  • [5]矿业城市商品住宅价格影响因素研究[J]. 赵华平,张所地. 中国土地科学, 2014(07)
  • [6]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演替与空间形态演化的过程、机理及耦合关系研究 ——以淮南、淮北为例[D]. 杨显明. 安徽师范大学, 2014(03)
  • [7]城市房地产空间预期评估研究[D]. 赵华平. 山西财经大学, 2013(08)
  • [8]矿业城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模拟[D]. 张丁轩.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10)
  • [9]矿业城市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分析及评价[D]. 申娴贤. 山东科技大学, 2011(05)
  • [10]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机理与调控对策研究[D]. 孙秀梅. 中国矿业大学, 2011(08)

标签:;  ;  ;  ;  ;  

中国矿业城市的矿业依存度及定量分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