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孔桩端部压力注浆技术研究与应用

钻孔桩端部压力注浆技术研究与应用

一、钻孔灌注桩桩端压力注浆工艺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徐梦达[1](2019)在《注浆支盘桩在软土地基中承载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支盘桩作为一种新型的桩基,因其优越性能被广泛应用于桥梁基础、输电塔基础、地下停车场基础和高层建筑基础等基础。近年来随着土木工程建设工程量和规模的急剧增加,逐渐要在软土地基区域进行工程建设,但是传统的挤扩支盘桩的支盘腔体易于坍塌不易成型,并且依据目前的工程技术还是难以解决软土地基的不良特点。因此本文基于传统支盘桩的理念,结合后注浆技术,研发了注浆支盘桩。通过在支盘位置处的钢筋笼外侧预埋高压注浆管,利用高压注浆的方式,在支盘位置形成复合体充当支盘,对其可行性和承载性能进行深入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依据国内外的文献资料,对传统的支盘桩的特点、适用范围和成桩机理以及后注浆技术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总结,并对注浆支盘桩的施工流程进行详细介绍,结合本模型试验桩,对桩内注浆管的布置方式、注浆压力和注浆量进行合理选取,并且重点分析了支盘复合体的状态成因。(2)通过模型试验,研究注浆支盘桩的承载性能,与传统的灌注桩直桩及挤扩支盘桩的受力机理和承载性能做对比分析,得到:施加荷载前期,直桩、注浆支盘桩和挤扩支盘桩三种桩型的沉降曲线几乎保持一致较为平缓。抗压试验中,当沉降量达到4mm时,注浆支盘桩能比直桩能多承载约600N,约占直桩的极限荷载的60%。抗拔试验中,随着荷载的逐级施加超过300N时,直桩的上拔量急剧增大,而注浆支盘桩和挤扩支盘的上拔量增长较小。(3)应用ABAQUS数值模拟建立桩周注浆影响范围分别取20mm,25mm,30mm,35mm,40mm条件下的数值模型,统一在桩周添加单一地层的淤泥质软土层,提取桩周土体位移场,应力图和轴力图进行分析,通过桩身轴力传递性状分析,得出了注浆支盘桩在软土地基的承载特性,体现出了其可行性与优异的承载性能。

陈雪映[2](2019)在《灌注桩后压浆技术注浆加固机理试验研究》文中提出后压浆技术是改善灌注桩承载性能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在国内外有较为广泛的应用。然而,现在仍缺少一套较为成熟的理论指导后压浆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对后压浆加固作用机理方面的研究仍需进一步深化。为此,本文依托浙江省乐清湾大桥灌注桩后压浆工程,并结合现场试验、室内模型试验的研究方法对灌注桩后压浆技术的加固机理进行研究,主要工作及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乐清湾大桥工程开展的6根桩端压浆桩现场静载试验,研究桩端压浆桩的承载性能,并基于试验数据分析桩端压浆的加固机理。分析结果表明:桩端后压浆对灌注桩极限承载力提升幅度在38.03%61.87%之间,持力层为砾砂、风化基岩的试桩承载力提升幅度大于持力层为黏性土的试桩;桩端压浆能改善桩端土体的力学性质,并能通过浆液上返作用改善桩-土接触面性质,提高桩侧摩阻力;水泥浆液在粗粒土和黏性土中有不同的扩散机制,压浆后的桩端土体也呈现不同的破坏模式。(2)在室内开展模型桩的桩侧压浆试验以及压浆桩的竖向、水平静载试验,并设计了对比试验,依据试验结果分析桩侧压浆过程中浆液与土体的相互作用,研究了桩侧压浆提高桩基竖向、水平承载力的作用机理,并重点分析了浆液结石体与桩身的协同承载作用。分析结果表明:桩侧压浆能较大幅度提高模型桩的竖向、水平承载力,且浆液结石体和模型桩桩身的协同承载作用是影响压浆桩承载力的关键因素。(3)根据乐清湾大桥的工程背景,引出海水对浆液结石体的侵蚀问题。制作浆液结石体试块并将其放入海水中养护,运用微型贯入试验研究海水侵蚀对浆液结石体的强度的劣化作用,并运用XRD衍射分析和SEM电镜扫描研究海水侵蚀浆液结石的化学原理和浆液结石体的微观结构变化,根据试验结果讨论了海水侵蚀作用对压浆桩长期承载性能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海水中的SO42-和Mg2+等侵蚀性离子会于浆液结石体中的水泥水化物反应,破坏其微观结构,从而造成结石体强度的劣化;侵蚀作用的强弱与结石体水泥含量、侵蚀时间以及海水离子浓度有关。(4)基于乐清湾大桥工程的灌注桩后压浆施工参数资料,借助数据分析软件SPSS22寻求压浆量、压浆压力两个关键施工参数与压浆土层、压浆工艺等外在施工条件之间的联系。分析结果表明:压浆压力受压浆深度、压浆土层类别、压浆工艺以及成桩龄期等因素的影响;压浆量与压浆压力直接相关,直管压浆的压浆压力往往达不到设计终止压力值,导致压浆量偏大,U管压浆的压浆压力能得到保证,可以在不超量压浆的条件下保证压浆质量。

万志辉[3](2019)在《大直径后压浆桩承载力提高机理及基于沉降控制的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后压浆技术是指在钻孔灌注桩中预设压浆管路,成桩后采用压浆泵压入水泥浆液来增强桩侧土和桩端土的强度,从而提高桩基承载力和减少沉降量的一项技术。后压浆技术因其工艺简练、成本低廉与加固效果可靠,已被广泛应用于超高层建筑、大跨径桥梁和高速铁路等基础工程中。当前后压浆的适用对象由中小直径、中短桩发展到大直径、超长桩。然而,大直径桩因研究手段受限,完整的现场实测数据偏少,造成对大直径后压浆桩的加固机理、承载特性及设计方法尚缺乏系统的研究,使其理论研究滞后于工程实践。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室内试验、原位试验及数理统计等多种手段对大直径后压浆桩承载力增强机理和变形控制设计方法开展了深入研究。主要工作及研究成果如下:(1)后压浆桩增强效应作用机理。综合考虑压浆对桩端土体的加固与桩端扩大头效应这两方面因素对桩端阻力的增强作用,采用双曲线函数模拟桩端阻力发挥特性,引入了桩端土初始刚度、桩端阻力的增强系数,并在球孔扩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浆泡半径的解析解,为扩大头加固机理提供了理论计算依据;考虑浆液上返对后压浆桩侧摩阻力的增强作用,基于浆液黏度时变性特征建立了浆液上返高度计算模型,给出了参数取值的确定方法及成层土中浆液上返高度的迭代算法,通过工程实例验证了其合理性;基于现场对比试验研究了后压浆对桩基阻力相互作用的影响,并从理论上分析了后压浆对桩基阻力发挥的相互强化作用机理。此外,通过工程实例对后压浆桩侧摩阻力与端阻力的发挥特性进行了深入地分析,验证了后压浆对桩基阻力的增强作用,并分析了预压作用对后压浆桩基阻力的重要影响,进而全面揭示了后压浆桩增强效应作用机制。(2)后压浆钢管桩承载性状模型试验。在硅质砂与钙质砂两种不同的模型地基中开展了静压沉桩方式下钢管桩的竖向受荷和水平受荷试验,研究了竖向和水平荷载作用下桩侧后压浆对两种不同砂土中单桩承载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未压浆单桩在钙质砂中的竖向和水平承载特性要弱于硅质砂,原因在于沉桩过程中钙质砂易造成侧向挤压作用引起的侧摩阻力变化小于颗粒破碎效应带来的负面效应;而压浆后,单桩竖向和水平承载力在两种不同的砂土地基中均得到了大幅提升,且表现出大致相同的承载特性。通过开挖分析压浆单桩浆液加固体的分布情况,揭示了砂土中桩-土-浆液相互作用机理。(3)大直径后压浆灌注桩承载性状原位试验。利用大直径组合压浆与桩侧压浆桩的现场对比试验,揭示了不同压浆类型对大直径桩承载特性的影响规律,并且表明组合压浆桩承载性能明显优于桩侧压浆桩;在使用荷载下大直径超长桩的桩顶沉降约90%来自桩身压缩,在极限荷载下大直径超长桩仍表现为摩擦桩性状,在超长桩设计时应考虑桩身压缩引起的沉降。同时,对珊瑚礁灰岩地层中的3根大直径后压浆桩开展了现场静载试验,并对桩基承载力性状、桩身轴力传递特性及桩基阻力发挥特性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表明后压浆技术可应用于珊瑚礁灰岩地层,并能有效地提高桩基承载力和减小沉降量。最后,结合现场长期静载试验,研究了后压浆桩的长期承载性状以及桩基阻力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后压浆桩承载力存在时间效应,桩端阻力和桩侧摩阻力会随时间增长。(4)组合后压浆加固效果的综合检测方法。通过钻孔取芯试验、标准贯入试验以及电磁波CT试验综合评价了组合后压浆的加固效果。结果显示水泥浆液下渗、上返及横向渗透至地层中形成水泥土加固体,增强了桩侧、桩端土层的强度和刚度;压浆后桩侧土的标贯击数要明显高于压浆前,同时给出了基于压浆前标贯击数预测压浆前、后侧摩阻力的经验方法;电磁波CT技术检测压浆效果是可行的,绘制出各剖面视吸收系数反演图像可以观测到桩体、浆液及土体的空间分布形态,且能确定水泥浆液在桩端、桩侧土体中的扩散范围。(5)大直径后压浆桩承载力计算及压浆参数设计。通过收集的139个工程中716根试桩静载试验资料,对后压浆桩与未压浆桩的有关参数作了统计分析,利用极限承载力总提高系数法提出了大直径后压浆桩承载力经验预估方法;采用以土层为分类的侧摩阻力及端阻力增强系数法建立了适用于不同压浆类型的大直径后压浆桩承载力计算方法;给出了以土层为分类的桩侧、桩端压浆量经验系数的取值范围,提出了适用于不同压浆类型的大直径桩压浆量估算方法。通过大量的实测数据验证了后压浆桩承载力与压浆量计算公式的适用性,研究成果纳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2017修订版)及工程建设行业标准《公路桥梁灌注桩后压浆技术规程》(T/CECS G:D67-01-2018)。(6)大直径后压浆桩沉降计算方法。提出了两种不同的后压浆单桩沉降计算方法:第一种,在未经压浆的大直径桩基础沉降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引入了后压浆沉降影响系数,基于统计分析给出了后压浆沉降影响系数的建议取值范围,提出了一种适用于不同土层的大直径后压浆桩沉降计算经验预估方法;第二种,在荷载传递法的基础上,采用双曲线函数的荷载传递模型,在考虑浆泡半径和桩身水泥结石体厚度的基础上建立了后压浆桩荷载沉降关系的计算方法。最后通过工程实例验证了两种设计方法的合理性。

王强[4](2019)在《复杂场地下抗拔桩抗拔力的试验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过对抗拔桩承载机理等的理论分析,并结合郑州某工程抗拔试验桩单桩抗拔承载力试验结果,针对复杂场地下抗拔桩抗拔力不足的情况,主要采用桩端桩侧复式后注浆等施工工艺来提高单桩抗拔力。采用有限元模拟软件分析了未注浆以及注浆后抗拔桩的承载特性,主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以工程实例为背景,说明了场地土的复杂性及抗拔桩在复杂场地中的应用问题。总结抗拔桩的研究现状,简要介绍了抗拔桩的应用及设计和施工要点。对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抗拔桩的承载特性及破坏形态进行理论分析;对抗拔桩单桩极限承载力的计算公式进行分析,研究影响抗拔桩承载力的各种因素;对比分析抗拔桩及抗压桩的受力性状及承载力计算方法。(2)以郑州某工程抗拔试验桩单桩抗拔承载力试验结果为基础,通过整理研究试验数据,分析得出导致抗拔桩抗拔力不足的几点原因。(3)鉴于抗拔桩抗拔力不足,分别从设计角度、减小泥皮厚度以及后注浆等几方面来分析提高抗拔桩抗拔力的措施。介绍抗拔桩后注浆试验,对后注浆桩进行曲线拟合分析,并对后注浆试验结果进行了经验公式分析,说明减少注浆量也可使抗拔桩承载力满足要求。用公式分析了有泥皮和沉渣存在的情况下桩侧摩阻力和桩端锚固力的减小以及注浆后的增强,并说明加强桩端后注浆对桩抗拔力的提高效果明显。(4)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未注浆以及注浆后抗拔桩进行模拟计算,并将模拟计算结果与实际试验结果进行对比。模拟分析不同注浆参数下抗拔桩承载力的变化,证明了后注浆尤其是加强桩端后注浆对抗拔桩承载力的明显提高作用。

刘超[5](2016)在《灌注桩后注浆技术在洛阳地区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沉渣过多、泥皮过厚是影响普通钻孔灌注桩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采用注浆设备对灌注桩进行后注浆的施工技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控制沉渣和泥皮。注入的浆液通过对桩体和桩端的土体产生加固作用,来提高基桩承载力,同时,与传统钻孔灌注桩相比,为工程节约成本,缩短工期。因此后注浆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其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阔。本论文结合实际工程,通过对后注浆钻孔灌注桩的浆液与桩侧和桩端土体的作用机理进行探究,研究后注浆是如何提高基桩承载力的。并提出如何更好地运用后注浆为工程服务。本论文主要阐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分析浆液的基本性能及其在压力作用下的流变性能,采用桩—土理论后注浆浆液对桩体和土体的作用;先分析普通钻孔灌注桩的承载力的决定因素,然后通过后注浆钻孔灌注桩与之比较;分析注浆后,浆液对桩周土体的抗剪强度,应力等的影响,并揭露注浆后桩土界面的特征;分析工程实际中后注浆的影响因素,及施工工艺中应注意的事项,事故的预防等,并根据实践得出基桩极限承载力的计算公式。然后将上述理论应用到工程实际中去,通过比对注浆桩和非注浆桩的承载力情况,论证后注浆工艺确实能提高基桩承载力。该技术在相应的工程,地层条件下是行之有效的。

刘建梅[6](2014)在《桥梁钻孔灌注桩后压浆技术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持续以较快的速度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急剧增长交通量对现有的公共交通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为了满足日益增长交通量的需求不断的加大基础建设,每年都有上千公里高等级公路建成。部分在黄土和砂土地区修建高等级公路由于受到黄土和砂土自身结构的特殊性(摩阻力低、承载力弱、湿陷性等),会对桥梁下部桩基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如桩长过长、桩径过大和后期承载力不足等,不仅施工难度大,而且施工费用高,造成了较大的浪费。当前钻孔灌注桩技术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受桩端软弱土层的影响会大大消弱桩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尤其是黄土和砂土地区桥梁,由于其自身结构的特殊性,还会诱发桥梁桩基产生一系列的病害。采用后压浆技术能有效提高桩端承载力和侧摩阻力,当前该技术的应用还不够广泛,因为很多技术虽然在理论上已经成熟,但相关技术规范偏少,在实际施工应用过程中因害怕操纵不当没能起到预期效果,因此,很多人宁愿多浪费也不采用该技术。本文通过分析钻孔灌注桩后压浆技术的工作原理,得出通过后压浆技术能有效提高桩底承载力和加大桩端侧土的摩阻力,能够有效缩短桩长和减小桩径。本文以西安—咸阳机场专用高速段工程桩端后压浆钻孔灌注桩为工程依托,以研究钻孔灌注桩后压浆桩基的受力机理,为后压浆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提供理论基础。论文在总结当前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采用了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等相结合的技术手段,对典型地区桥梁桩端后压浆技术进行了的研究分析,研究成果为实际工程提供理论及技术指导。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首先本文系统的分析了桥梁钻孔灌注桩后压浆理论和施工工艺,得出切实可行的、适合于公路桥梁建设的后压浆施工操作规程以及质量检验标准,指导、规范该工艺在公路桥梁领域的应用;进而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在建立合理的地质力学模型和现场静载荷试验的基础上,分析对比常规直径公路桥梁后压浆灌注桩与常规灌注桩桩基极限承载力、桩身内力发挥性状等相关参数,研究公路桥梁钻孔灌注桩后压浆技术工作机理;最后通过现场静载试验,对使用后压浆和未使用压浆的试桩进行现场试验,测试在不同荷载下桩身轴力、桩侧和桩端阻力各控制参量的分布情况,并对试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评价其实施效果,为后压浆技术的推广提供了技术支持。

康琦[7](2014)在《典型黄土地区桥梁桩端后压浆钻孔灌注桩受力特性研究》文中指出目前钻孔灌注桩技术在高层建筑和大承载力的基础中已广泛应用,但受桩端软弱土层的影响会大大消弱桩基的的承载力和稳定性,尤其对于黄土区桥梁,由于黄土结构的特殊性,会对桥梁桩基产生一系列的病害。采用桩端后压浆技术能解决桩端软弱层带来的不足,但目前的研究只建立在半经验半理论的基础上,因此确定黄土区桩端后压浆桩基承载力是目前桥梁桩基设计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结合西安—咸阳机场专用高速段工程桩端后压浆钻孔灌注桩的现场静载试验,以研究后压浆桩基的受力机理为主线,以确定桩基承载性能为目标,在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采用现场试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技术手段,对典型黄土地区桥梁桩端后压浆桩承载特性进行系统的研究,期望填补桩端后压浆桩在黄土区桥梁桩基受力分析方面的空白,为实际工程需求提供理论及方法支撑,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运用Vesic球形扩张原理对桩端后注浆桩基进行分析,对Vesic法中的刚度系数指标进行修正,克服了原公式不能考虑桩端沉渣、土层空隙等施工过程中带来的影响,得出后压浆桩基在施工过程中,确定土层发生剪切破坏前的水泥浆凝固半径和桩端产生的塑性区范围。2.基于桩端后压浆的受力机理分析,明确了荷载传递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承载力计算应考虑的因素,确定了注浆体直径、注浆体高度与桩径之比的控制范围,为黄土地区桥梁桩端后压浆钻孔灌注桩的设计与施工提供了比较合理的技术指标。3.考虑黄土的湿陷变形受土体模量、湿陷厚度和湿陷系数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基于弹性理论,结合桩端后压浆钻孔灌注桩的荷载传递机理分析,提出了典型黄土地区桥梁桩端后压浆的桩基承载力和沉降计算公式,并通过与依托桥梁实测数据的对比分析,验证了理论公式的适用性和可靠性。4.分别对后压浆和未压浆的试桩进行现场试验,测试在不同荷载下桩身轴力、桩侧和桩端阻力的分布,并对试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了桩端后压浆桩基的荷载传递规律,对采用后压浆技术的钻孔灌注桩的工作机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典型黄土区桥梁钻孔灌注桩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合理的技术指标。5.结合现场试验,采用非线性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后注浆桩基的承载性能进行了数值分析,根据模拟计算结果与现场试验结果对比,基于黄土地区桥梁桩端后压浆钻孔灌注桩在设计荷载作用下的荷载沉降机理,对桩端后压浆、桩侧压浆以及桩端与桩侧同时压浆等不同工况对灌注桩承载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桩端土变形模量提高后及浆液沿桩侧不同程度的上升机率对桥梁桩基沉降的影响。

王宁[8](2011)在《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桩端压力注浆施工工艺》文中认为提高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桩端压力注浆施工工艺技术,可以解决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固有的工艺缺陷,改善桩基质量、减少沉降,能大幅度提高单桩承载力节约基础造价,具有较好的技术经济应用前景。根据泥浆护壁钻孔

赖小俊[9](2011)在《深厚软土层中桩端压力注浆后的桩基承载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桩基工程技术的迅速发展,桩端压力注浆技术显示了其强劲的发展势头,桩端注浆群桩基础在注浆过程中不仅强化了桩端土体,而且消除了桩底沉渣的不良影响,使桩端阻力得到更好的发挥,注浆后浆液的上涌可提高桩侧极限摩阻力,与未压浆桩相比承载力大大提高。本文以“京沪高速铁路重大科技项目——高速铁路深厚软土地基中桩基后压浆技术研究”为依托,主要研究了桩端压力注浆技术及其机理以及深厚软土层中桩端压力注浆后的桩基承载性能,分析了未注浆与桩端注浆基础的受力变形特点。采用FLAC3D对桩端注浆后群桩基础进行数值模拟,为群桩基础后注浆的承载力计算方法提供了另一种思路。本文还研究了以单桩极限承载力为参数的群桩效应计算方法、以土的强度为参数的极限平衡法、建筑桩基技术规范计算方法三种群桩基础的承载力计算方法,对深厚软土层中桩端压力注浆后的桩基承载力进行了计算,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建筑桩基技术规范计算方法充分考虑了承台、桩、土相互作用特点,其计算方法比较符合实际工况,可以作为深厚软土层中桩端压力注浆后桩基承载力的计算方法。

徐志超[10](2011)在《中电吉林乾安风电场钻孔灌注桩桩端后压浆工艺与机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钻孔后压浆灌注桩是指在普通钻孔灌注桩成桩之后,通过预埋在桩身中的注浆管把水泥浆压入桩侧和桩底土体,用于改善土体条件而形成的一种灌注桩。在土木建筑基础工程中,主要的形式是桩基础,近20多年来,随着土木建筑工程向大型化、群体化发展以及城市改造向高层、超高层建筑发展,各种类型的灌注桩的使用也越来越多,但传统的工艺方法已经满足不了上述发展的需要,迫切的需要提高灌注桩的桩端承载力和桩侧阻力,灌注桩的后注浆技术随之产生。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应用非常广泛,但由于成孔工艺的固有缺陷:桩底沉渣和桩侧孔壁土层扰动以及泥膜的存在,导致桩端阻力和桩侧摩阻力较低。为了提高灌注桩的单桩承载力,岩土工程界把地基处理灌浆技术应用到桩基中,采取对桩端(孔底)及桩侧(孔壁)实施压力注浆措施,所形成的桩被称为后压浆桩或者后注浆桩。最近10多年来,后注浆桩在国内得到迅速发展,具有技术经济效果显着、适应性广施工方法方便灵活、注浆设备简单易于操作及便于普及推广等优点。后压浆桩技术看起来比较简单,但在实际应用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如果能够对后压浆桩的工艺和机理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和了解,很多技术问题都能够得到解决。本论文通过结合工程实例对钻孔灌注桩桩端后压浆工艺与机理进行研究,对工程施工的全过程进行跟踪监测,对工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及分析,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些应对措施。同时通过对后压浆工艺和机理的研究并结合试验结果,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任何一种工艺技术的出现,都遵守着从产生到发展,再到成熟的规律。由于钻孔灌注桩桩端后压浆工艺发展时间较短,目前尚未得到充分的认识,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解决,从而更好的提高应用效果。

二、钻孔灌注桩桩端压力注浆工艺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钻孔灌注桩桩端压力注浆工艺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注浆支盘桩在软土地基中承载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注浆支盘桩相关理论分析
    2.1 支盘桩的特点
    2.2 支盘桩的受力机理
        2.2.1 支盘桩的承载特性
        2.2.2 支盘桩的破坏模式
        2.2.3 支盘桩的适用范围
    2.3 后注浆技术简介
        2.3.1 后注浆技术特点
        2.3.2 后注浆技术工程装置
    2.4 注浆支盘桩适用性分析
        2.4.1 注浆支盘桩的提出
        2.4.2 适用性分析
    2.5 注浆支盘桩的施工工艺
        2.5.1 施工工艺流程
        2.5.2 施工方法的注意事项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注浆支盘桩的模型试验研究
    3.1 试验目的
    3.2 试验准备
        3.2.1 试验设备及模型制作
        3.2.2 钢筋笼和注浆管绑扎
        3.2.3 注浆设备安装及操作
        3.2.4 模型桩的成型与养护
        3.2.5 注浆试验
    3.3 影响复合土体强度增长的因素总结
    3.4 抗压试验方案及结果分析
        3.4.1 试验目的
        3.4.2 试验技术路线
        3.4.3 试验内容
        3.4.4 抗压试验数据整理
        3.4.5 试验数据分析
    3.5 抗拔试验方案及结果分析
        3.5.1 试验目的
        3.5.2 试验技术路线
        3.5.3 试验内容
        3.5.4 抗拔试验数据整理
        3.5.5 抗拔试验分析
    3.6 复合体研究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注浆支盘桩承载性能有限元分析
    4.1 有限元计算模型
        4.1.1 基本假定
        4.1.2 模型参数的确定及模型装配
        4.1.3 分析步骤及加载过程
    4.2 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4.2.1 土层位移场的规律分析
        4.2.2 桩周土应力规律分析
        4.2.3 注浆支盘桩桩身轴力分析
    4.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2)灌注桩后压浆技术注浆加固机理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灌注桩后压浆技术简介
        1.2.1 灌注桩后压浆技术的分类
        1.2.2 后压浆技术在国外的发展
        1.2.3 后压浆技术在国内的发展
    1.3 压浆加固机理的研究现状
        1.3.1 桩端压浆加固机理
        1.3.2 桩侧压浆加固机理
    1.4 本文研究内容
    1.5 本文技术路线
第二章 桩端压浆现场试验
    2.1 工程概况
        2.1.1 工程地质条件
        2.1.2 试桩概况
    2.2 试验方法
    2.3 试验结果分析
        2.3.1 桩端压浆加固效果
        2.3.2 桩端压浆加固机理分析
    2.4 压浆效果钻孔取芯检测
        2.4.1 取芯施工
        2.4.2 取芯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桩侧压浆模型试验
    3.1 试验概况
        3.1.1 试验目的
        3.1.2 试验内容
        3.1.3 试验装置和试验材料
    3.2 试验过程
        3.2.1 地基土的填筑与预压
        3.2.2 静压沉桩
        3.2.3 试桩压浆
        3.2.4 竖向及水平静载试验
        3.2.5 开挖试桩浆液结石体
    3.3 试验结果分析
        3.3.1 竖向加载结果
        3.3.2 水平加载结果
        3.3.3 桩侧压浆的浆液扩散机制分析
        3.3.4 桩侧压浆桩承载机制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石体试块海水侵蚀试验
    4.1 试验概况
        4.1.1 试验目的
        4.1.2 试验方案
    4.2 试验过程
        4.2.1 试样的制作与养护
        4.2.2 微型贯入试验(MCPT)
        4.2.3 XRD衍射分析
        4.2.4 电镜扫描
    4.3 试验结果分析
        4.3.1 微型贯入试验结果分析
        4.3.2 海水侵蚀原理
        4.3.3 XRD衍射分析结果
        4.3.4 电镜扫描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后压浆施工参数统计分析
    5.1 后压浆施工控制参数
        5.1.1 压浆量
        5.1.2 压浆压力
    5.2 数据来源及分析工具
        5.2.1 施工数据简介
        5.2.2 SPSS简介
    5.3 数据分析
        5.3.1 压浆压力
        5.3.2 压浆量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大直径后压浆桩承载力提高机理及基于沉降控制的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桩基后压浆工艺的研究现状
        1.2.2 后压浆提高桩基承载力机理的研究现状
        1.2.3 后压浆桩承载性状的研究现状
        1.2.4 沉降控制的桩基设计研究现状
    1.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后压浆桩承载力增强作用机理研究
    2.1 引言
    2.2 后压浆对桩端阻力的增强作用研究
        2.2.1 桩端压浆提高承载力的作用
        2.2.2 压浆对桩端阻力的提高
        2.2.3 压浆形成的桩端扩大头
    2.3 后压浆对桩侧摩阻力的增强作用研究
        2.3.1 桩侧压浆提高承载力的作用
        2.3.2 浆液上返高度理论推导
        2.3.3 模型参数的确定及成层土中浆液上返的迭代计算
        2.3.4 计算实例
    2.4 后压浆对桩基阻力的相互作用影响研究
        2.4.1 后压浆对桩基阻力相互影响的试验分析
        2.4.2 后压浆对桩基阻力相互作用的机理分析
    2.5 工程实例验证与分析
        2.5.1 后压浆对桩基阻力的增强作用
        2.5.2 后压浆的预压作用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后压浆单桩承载性状模型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单桩模型试验方案设计
        3.2.1 模型试验设计原则
        3.2.2 试验方案
        3.2.3 试验模型制备
        3.2.4 沉桩试验及压浆装置
        3.2.5 加载方法和数据采集
    3.3 试验过程及现象分析
        3.3.1 反压荷载下土压力变化情况
        3.3.2 沉桩试验结果分析
        3.3.3 压浆试验分析
    3.4 单桩竖向承载力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3.4.1 荷载-沉降关系
        3.4.2 桩身轴力传递特性
        3.4.3 桩侧摩阻力发挥特性
        3.4.4 桩端阻力发挥特性
    3.5 单桩水平承载力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3.5.1 水平力与位移及梯度关系分析
        3.5.2 桩周土体m值曲线
        3.5.3 桩身弯矩分布特征
        3.5.4 桩身侧向位移曲线
        3.5.5 桩侧土压力变化情况
    3.6 后压浆单桩浆液分布及强度分析
        3.6.1 单桩开挖后浆液渗扩变化情况
        3.6.2 浆液加固体与桩体间的结合强度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直径后压浆灌注桩承载性状现场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超厚细砂地层后压浆灌注桩承载性状的现场试验分析
        4.2.1 场地地质与试桩概况
        4.2.2 组合后压浆施工工艺
        4.2.3 试桩静载试验
        4.2.4 试桩静载结果分析
        4.2.5 后压浆加固效果的检测
    4.3 珊瑚礁灰岩地层后压浆灌注桩承载性状的现场试验分析
        4.3.1 场地地质与试桩概况
        4.3.2 珊瑚礁灰岩地层后压浆施工工艺
        4.3.3 试桩静载试验
        4.3.4 试桩静载结果分析
    4.4 后压浆灌注桩长期承载性状的现场试验分析
        4.4.1 场地地质与试桩概况
        4.4.2 试桩长期静载试验结果分析
        4.4.3 桩基阻力的变化规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直径后压浆桩承载力及压浆参数统计分析
    5.1 引言
    5.2 大直径后压浆桩与未压浆桩对比统计分析
        5.2.1 总体分析
        5.2.2 后压浆桩与未压浆桩沉降对比分析
    5.3 大直径后压浆桩承载力计算分析
        5.3.1 统计分析方法
        5.3.2 后压浆桩承载力计算公式的评价
        5.3.3 后压浆单桩极限承载力总提高系数取值分析
        5.3.4 后压浆桩侧摩阻力及端阻力增强系数取值分析
    5.4 大直径后压浆桩压浆设计参数分析
        5.4.1 压浆量设计
        5.4.2 压浆压力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大直径后压浆桩沉降计算方法研究
    6.1 引言
    6.2 大直径后压浆桩沉降计算经验预估方法
        6.2.1 已有的后压浆桩沉降计算方法
        6.2.2 后压浆沉降影响系数取值分析
        6.2.3 计算实例
    6.3 基于荷载传递法的后压浆桩沉降计算方法
        6.3.1 荷载传递模型的建立
        6.3.2 后压浆桩荷载传递分析的迭代方法
        6.3.3 模型参数取值
        6.3.4 工程实例分析
        6.3.5 大直径后压浆桩承载性状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7.3 建议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139 个工程716 根压浆对比桩静载试验资料
附录B 后压浆桩工程的压浆实测数据资料
附录C 乐清湾1号桥部分墩位压浆过程压力情况
作者简介

(4)复杂场地下抗拔桩抗拔力的试验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抗拔桩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本文的技术路线
2 抗拔桩承载机理及计算理论
    2.1 抗拔桩的应用
        2.1.1 结构设计中的抗浮措施
        2.1.2 抗拔桩的设计要点
        2.1.3 抗拔桩的施工
    2.2 抗拔桩的承载机理
        2.2.1 抗拔桩承载机理分析
        2.2.2 抗拔桩荷载传递分析
    2.3 抗拔桩的破坏形态
        2.3.1 抗拔桩的几种破坏形态概述
        2.3.2 几种破坏形态下抗拔桩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
    2.4 抗拔桩极限承载力分析
        2.4.1 经验公式法计算抗拔桩承载力
        2.4.2 抗拔桩承载力影响因素分析
    2.5 抗拔桩与抗压桩对比分析
        2.5.1 桩承载力计算方法对比
        2.5.2 抗拔桩与抗压桩受力性状差异性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抗拔桩在复杂场地的应用及问题分析
    3.1 工程概况
    3.2 工程地质条件概况
        3.2.1 水文地质条件
        3.2.2 场地地质条件
        3.2.3 实际地质条件
    3.3 抗拔桩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
        3.3.1 试验目的
        3.3.2 试验设备与加载方法
        3.3.3 试验结果
    3.4 分析抗拔桩单桩抗拔力不足的原因
        3.4.1 桩自身角度
        3.4.2 桩侧泥皮
        3.4.3 桩底沉渣
    3.5 本章小结
4 抗拔桩抗拔力的提高措施及试验研究
    4.1 设计角度分析
    4.2 减小泥皮厚度
    4.3 后注浆角度
        4.3.1 后注浆角度分析
        4.3.2 桩端及桩侧后注浆机理分析
    4.4 后注浆试验
        4.4.1 后注浆施工工艺
        4.4.2 注浆参数确定
        4.4.3 后注浆桩抗拔试验结果
        4.4.4 后注浆抗拔桩荷载-位移曲线拟合分析
        4.4.5 后注浆结果分析
        4.4.6 对未注浆桩和注浆桩桩侧摩阻力和端阻力的分析
    4.5 后注浆抗拔桩承载力计算方法
    4.6 本章小结
5 后注浆抗拔桩承载性能数值模拟
    5.1 ABAQUS软件简介
    5.2 参数选取与模型建立
        5.2.1 土体本构模型
        5.2.2 模型参数选取
        5.2.3 模型建立
    5.3 模拟结果及分析
    5.4 抗拔桩后注浆参数模拟分析
        5.4.1 桩侧注浆量对抗拔桩承载力的影响
        5.4.2 桩端注浆量对抗拔桩承载力的影响
        5.4.3 未注浆桩与注浆桩桩侧摩阻力模拟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5)灌注桩后注浆技术在洛阳地区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注浆技术的发展
    1.2 洛阳地区地层和钻孔灌注桩后注浆的使用情况
    1.3 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第二章普通钻孔灌注桩及浆液的性能研究
    2.1 钻孔灌注桩施工发展情况
    2.2 普通钻孔灌注桩工艺研究
        2.2.1 普通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
    2.3 受力分析
    2.4 浆液材料的组成及分类
    2.5 浆液性能
    2.6 压力注浆理论及其适用范围
第三章后注浆灌注桩的受力研究
    3.1 普通灌注桩承载力不能充分发挥的分析
    3.2 注浆对桩端和桩侧承载力影响的研究
    3.3 注浆对土体的加固效应
第四章后注浆钻孔灌注桩在洛阳某项目的应用
    4.1 后注浆钻孔灌注桩基桩承载力影晌因素
    4.2 单桩承载力的计算
第五章后注浆钻孔灌注桩的施工总结和展望
    5.1 后注浆钻孔灌注桩的施工总结
    5.2 后注浆钻孔灌注桩未来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6)桥梁钻孔灌注桩后压浆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本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研究背景
        1.3.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 公路桥梁钻孔灌注桩后压浆理论分析
    2.1 后压浆技术主要概念
        2.1.1 基本定义
        2.1.2 后压浆技术分类
    2.2 柱球扩张理论在后压浆技术中的应用
        2.2.1 孔扩张理论
        2.2.2 后压浆扩张规律分析
    2.3 后压浆技术的作用机理
        2.3.1 增加桩基持力层强度
        2.3.2 提高桩端土体的摩阻力
        2.3.3 增强桩侧摩阻力
        2.3.4 改善荷载传递性能
    2.4 后压浆注浆力学机理
        2.4.1 物理力学机理
        2.4.2 化学机理
    2.5 后压浆对桩基承载力的影响
        2.5.1 桩端持力层地质情况的影响
        2.5.2 桩基自身条件的影响
        2.5.3 压浆施工过程的影响
    2.6 小结
第三章 公路桥梁钻孔灌注桩后压浆数值模拟分析
    3.1 数值模拟软件的选择
    3.2 数值计算技术
    3.3 弹塑性矩阵推导
    3.4 初始应力状态确定
        3.4.1 理论基础
        3.4.2 非线性方程组的求解
    3.5 数值分析计算模型
        3.5.1 桩身本构模型的选取
        3.5.2 桩周持力层土体本构模型
        3.5.3 桩基础与周围土体接触面单元分析
        3.5.4 桩基与土体初始状态的确定
        3.5.5 几何模型
        3.5.6 模型建立及计算参数的选取
    3.6 仿真计算分析
        3.6.1 后压浆与常规钻孔灌注桩对比分析
        3.6.2 参数分析
        3.6.2.1 加载过程对桩周土体的影响分析
        3.6.2.2 桩侧与桩端模量变化规律分析
        3.6.2.3 注浆量及注浆体强度对桩基承载力的影响分析
        3.6.3 数值分析主要结论
    3.7 小结
第四章 公路桥梁后压浆钻孔灌注桩静载试验研究
    4.1 试验概况
        4.1.1 依托工程简介
        4.1.2 地质条件
        4.1.3 水文条件
        4.1.4 试桩规划
        4.1.5 试桩基本参数
    4.2 试验研究主要目的
    4.3 试验研究的主要内容
        4.3.1 桩基顶沉降值
        4.3.2 桩基承受的轴力
        4.3.3 桩端阻力
        4.3.4 桩侧摩阻力
    4.4 加载与试验测试系统
        4.4.1 试验量测系统
    4.5 试验加载
        4.5.1 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
        4.5.2 桩身轴力、桩侧阻力及桩端阻力发挥性状
        4.5.3 后压浆对灌注桩承载力影响分析
        4.5.4 后压浆工艺桩剖析结果
        4.5.5 数值成果对比分析
    4.6 小结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建议
    5.1 主要结论
    5.2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7)典型黄土地区桥梁桩端后压浆钻孔灌注桩受力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钻孔灌注桩的发展与存在问题
        1.2.1 钻孔灌注桩的发展史
        1.2.2 钻孔灌注桩存在的问题
    1.3 单桩竖向承载力与沉降研究
        1.3.1 桩基承载力的研究
        1.3.2 桩基沉降的研究
    1.4 后压浆桩基国内外研究概况
        1.4.1 国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4.2 国内研究现状及分析
        1.4.3 问题的提出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桩端后压浆桩基作用机理及承载力影响分析
    2.1 桩端后压浆简介
    2.2 传统桩基的不足
    2.3 桩端后压浆施工工艺
        2.3.1 压力注浆时间
        2.3.2 压力注浆量
        2.3.3 注浆压力
    2.4 桩端后压浆技术的优点
    2.5 土层压浆机理分析
        2.5.1 压密作用
        2.5.2 劈裂作用
        2.5.3 渗透作用
    2.6 后压浆对桩承载力提高机理
        2.6.1 增大持力层强度
        2.6.2 提高桩端阻力
        2.6.3 增强侧摩阻力
        2.6.4 改善荷载传递性能
    2.7 后压浆对桩基承载力的影响
        2.7.1 桩端土影响
        2.7.2 桩基自身影响
        2.7.3 注浆施工影响
    2.8 小结
第三章 桩端后压浆桩基荷载传递规律
    3.1 桩端后压浆浆液对土体的影响
        3.1.1 Vesic 球形孔扩张理论
        3.1.2 桩端后压浆浆液对土体的影响
    3.2 钻孔灌注桩的受力机理
        3.2.1 钻孔灌注桩的荷载传递机理
        3.2.2 荷载传递的基本微分方程
    3.3 荷载传递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3.3.1 桩端土与桩侧土刚度比
        3.3.2 桩长径比
        3.3.3 注浆体直径与桩径之比
        3.3.4 注浆体高度与注浆体直径比
    3.4 后压浆桩基承载力
        3.4.1 承载力的计算
        3.4.2 承载力计算的影响因素
        3.4.3 典型黄土地区后压浆桩基承载力计算
    3.5 后压浆桩基沉降计算
    3.6 小结
第四章 桩端后压浆桩基现场试验方案
    4.1 概况
        4.1.1 依托工程简介
        4.1.2 地质条件
        4.1.3 水文条件
        4.1.4 试桩规划
        4.1.5 试桩基本参数
    4.2 试验研究目的
    4.3 试验研究内容
        4.3.1 桩顶沉降
        4.3.2 桩身轴力
        4.3.3 桩端阻力
        4.3.4 桩侧摩阻力
    4.4 加载与试验测试系统
        4.4.1 试验量测系统
        4.4.2 加载系统
    4.5 试验加载
    4.6 桩基浸水试验
        4.6.1 浸水区域
        4.6.2 注水孔参数
        4.6.3 浸水保湿措施
    4.7 小结
第五章 桩基现场试验结果分析
    5.1 后压浆与常规桩承载特性分析
        5.1.1 承载力分析
        5.1.2 桩身轴力性状
        5.1.3 桩侧阻力性状
        5.1.4 桩端阻力性状
    5.2 后压浆增强系数
    5.3 浸水后桩基承载性能影响分析
        5.3.1 承载性能影响
        5.3.2 桩身轴力
        5.3.3 桩端阻力
        5.3.4 桩侧摩阻力
    5.4 小结
第六章 桩端后压浆桩基承载特性数值分析
    6.1 仿真分析软件的选择
    6.2 数值计算技术
        6.2.1 弹塑性矩阵推导
        6.2.2 初始应力状态确定
        6.2.3 理论基础
        6.2.4 求解非线性方程组
    6.3 数值分析计算模型
        6.3.1 选取桩身本构模型
        6.3.2 桩周土本构模型
        6.3.3 桩土接触面单元分析
        6.3.4 边界条件
        6.3.5 初始状态
        6.3.6 几何模型
    6.4 计算参数
    6.5 有限元计算结果与分析
        6.5.1 未压浆桩基模拟分析
        6.5.2 桩端、桩侧压浆模拟分析
        6.5.3 提高桩端土模量模拟分析
        6.5.4 桩端浆液上升的沉降量分析
    6.6 小结
主要结论与建议
    主要结论
    创新点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一、发表论文
    二、获得专利
    三、获奖情况
致谢

(8)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桩端压力注浆施工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桩端压力注浆施工工艺检测与效果分析
    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桩端压力注浆施工工艺在具体工程中的应用
    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桩端压力注浆施工的数据化分析
    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桩端压力注浆措施
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桩端压力注浆施工工艺研科学化施工管理
    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桩端压力注浆施注浆参数的确定
    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桩端注浆施工要点分析
结语

(9)深厚软土层中桩端压力注浆后的桩基承载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钻孔灌注桩的发展现状
        1.1.1 钻孔灌注桩的产生
        1.1.2 钻孔灌注桩存在的问题
    1.2 国内外桩基后压浆技术研究现状
        1.2.1 国外注浆技术发展概况
        1.2.2 国内注浆技术发展概况
    1.3 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内容
        1.3.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3.2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第2章 桩端压力注浆技术及其机理分析
    2.1 桩端压力注浆概述
    2.2 桩端压力注浆技术的分类
    2.3 注浆机理分析
        2.3.1 渗透注浆理论
        2.3.2 压密注浆理论
        2.3.3 劈裂注浆理论
    2.4 桩端压力注浆提高灌注桩承载力的机理分析
        2.4.1 桩端压力注浆对桩端阻力的提高
        2.4.2 桩端压力注浆对桩侧摩阻力的提高
第3章 深厚软土层中桩基后注浆技术的现场试验研究
    3.1 工程背景
    3.2 试验段后注浆现场相关试验
        3.2.1 试验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3.2.2 现场相关试验项目
        3.2.3 桩端后压浆试验方案
    3.3 桩端注浆与未注浆桩受力变形特点对比分析
        3.3.1 桩身轴力分布与发展过程
        3.3.2 桩侧摩阻力分布与发展过程
        3.3.3 桩端阻力的分布和发展过程
第4章 后注浆群桩基础静载试验数值模拟
    4.1 FLAC3D简介
        4.1.1 FLAC3D的优缺点
        4.1.2 FLAC3D计算步骤
    4.2 京沪高速铁路群桩基础静载试验FLAC3D模拟计算分析
        4.2.1 计算模型
        4.2.2 计算模型的验证
        4.2.3 桩端注浆群桩基础的施工模拟
        4.2.4 桩端注浆群桩基础静载试验数值模拟
        4.2.5 本章小结
第5章 深厚软土层中群桩桩端压浆后承载力计算方法
    5.1 群桩承载力的影响因素以及群桩的破坏模式
        5.1.1 群桩承载力的影响因素
        5.1.2 群桩的破坏模式
    5.2 后注浆灌注桩单桩承载力的计算
    5.3 以单桩极限承载力为参数的群桩效率系数法
    5.4 以土强度为参数的极限平衡理论法
        5.4.1 极限侧阻q_(sui)和极限端阻q_(pu)的计算
    5.5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的承载力计算方法
        5.5.1 承载力的计算方法
        5.5.2 群桩极限承载力的计算
    5.6 群桩基础的承载力计算方法对比分析
主要结论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科研项目

(10)中电吉林乾安风电场钻孔灌注桩桩端后压浆工艺与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及发展现状
    1.3 研究方案
第二章 钻孔后压浆灌注桩施工工艺及加固机理
    2.1 项目概况
    2.2 项目后压浆桩施工
    2.3 项目后压浆施工
    2.4 项目施工检测效果及分析
第三章 后压浆桩工艺分析
    3.1 后注浆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3.2 针对载体项目对后注浆工艺进行分析
第四章 后压浆桩加固机理分析
    4.1 化学机理
    4.2 物理力学机理
    4.3 针对该项目的机理分析
第五章 后压浆桩承载力计算
    5.1 注浆后的桩土体系单桩极限承载力Quk计算
    5.2 桩身混凝土本身的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Qk计算
    5.3 桩端注浆后最终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设计值
    5.4 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设计计算实例
第六章 主要结论及存在问题
    6.1 主要结论
    6.2 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四、钻孔灌注桩桩端压力注浆工艺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注浆支盘桩在软土地基中承载性能研究[D]. 徐梦达. 河北工程大学, 2019(02)
  • [2]灌注桩后压浆技术注浆加固机理试验研究[D]. 陈雪映. 东南大学, 2019(05)
  • [3]大直径后压浆桩承载力提高机理及基于沉降控制的设计方法研究[D]. 万志辉. 东南大学, 2019(05)
  • [4]复杂场地下抗拔桩抗拔力的试验及应用研究[D]. 王强. 河南工业大学, 2019(02)
  • [5]灌注桩后注浆技术在洛阳地区的应用研究[D]. 刘超. 郑州大学, 2016(02)
  • [6]桥梁钻孔灌注桩后压浆技术应用研究[D]. 刘建梅. 长安大学, 2014(04)
  • [7]典型黄土地区桥梁桩端后压浆钻孔灌注桩受力特性研究[D]. 康琦. 长安大学, 2014(12)
  • [8]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桩端压力注浆施工工艺[J]. 王宁. 交通世界(建养.机械), 2011(11)
  • [9]深厚软土层中桩端压力注浆后的桩基承载性能研究[D]. 赖小俊. 西南交通大学, 2011(04)
  • [10]中电吉林乾安风电场钻孔灌注桩桩端后压浆工艺与机理[D]. 徐志超. 吉林大学, 2011(10)

标签:;  ;  ;  ;  ;  

钻孔桩端部压力注浆技术研究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