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种对男性健康有益的食物

12种对男性健康有益的食物

一、12种食品有利男性健康(论文文献综述)

余秋婷[1](2021)在《自我控制资源损耗对女性食品选择偏好的影响及干预》文中提出性别似乎和一定种类食物存在联系,女性比男性更有可能避免高热量食物,更重视绿色饮食。对于想要节食的女性来说,她们理性地选择有机食品。但社会给与的压力使女性的自我控制资源越来越少,她们服从进化的本能感性地选择享乐食品。所以女性消费者的食品偏好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因此,本文在阅读以往文献的基础上,使用问卷和实验方法探讨了自我控制资源损耗与女性食品选择偏好的关系及影响和自我抽离的干预作用。研究一选取某市90名女性职工为被试,基于问卷数据,探讨了自我调节疲劳与食品选择偏好的关系。研究二选取60名女大学生为被试,数据由Stroop和点探测任务测得,探讨了自我损耗对女性食品选择偏好影响的注意倾向。研究三选取50名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考察了自我抽离对损耗后的食品选择影响的干预效果。研究结果主要如下:(1)女性职工的自我调节疲劳(长期自我损耗)与有机食品的渴望程度是显着负相关关系。(2)资源损耗组别与一致性类型的反应时交互作用显着,在高损耗组中,女大学生对与享乐食物一致反应时要显着低于对有机食物一致反应时。在低资源损耗组中,大学生对享乐食品探针位置的反应时与对有机食品探针位置的反应时无显着差异。(3)干预、非干预组别与不同食物的出价得分交互作用显着。在控制资源损耗非干预组中,女大学生对有机食物的出价得分要显着低于对享乐食物的出价,在资源损耗干预组中,大学生对有机食物的出价得分(边缘)显着高于对享乐食品出价。研究结论如下:(1)女性职工的自我调节疲劳(长期自我损耗)与有机食品的渴望程度是显着负相关关系。自我调节疲劳程度越高的女性对有机食品的渴望程度越低。(2)自我控制资源损耗程度高的女大学生对享乐食品有注意偏向。资源损耗程度低的女大学生对两类食品不存在注意偏向。(3)自我沉浸的高自我控制资源损耗组的女大学生更爱享乐食品。经受自我抽离的高资源损耗的女大学生更爱有机食品。

孙彤彤[2](2021)在《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已取得长足进步,但受农业经营规模、技术进步程度、国际环境形势等条件变化影响,中国农业发展及其国际竞争力提升仍然面临很大挑战。当前,国际农业交流合作已成为世界各国把握新的趋势和格局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趋势,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是关键,而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需要汲取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各国的现代农业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均得到了一定发展,其中,美国的农业发展具有代表性和先进性。美国农业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塑造了世界一流的农业强国,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深入研究,对促进中国农业发展及增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为研究对象,在对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后,确定了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内涵及分析框架,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等理论为基础,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为背景,综合评价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水平,详细分析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深入探讨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并结合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针对中国农业发展困境提出对增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回顾南北战争以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情况,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时期:(1)1860年至1945年是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时期。在此期间,美国农业先后经历了农业半机械化(1860-1914年)与农业机械化(1915-1945年)阶段,美国农业完成了由手工到半机械化、基本机械化、再到全面机械化的生产方式转变,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简单机械化来维持。(2)1945年至2000年间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下发生了重大变化。二战以后,美国形成了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农业社会结构,美国农业区域化和专业化更加明显,并实现了农业科学化,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来提升。(3)2000年以后美国农业进入“新时代经济”。在此期间,美国农业经济实现空前增长,农业贸易迅速扩张并且持续保持贸易顺差,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外部市场需求来支撑。本文建立了包含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分别对应竞争力结果、竞争力维度、竞争力来源三个层面。第一部分从显示性指标和解释性指标两方面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测度与评价。基于显示性指标的评价:从国际市场占有率看,美国农业出口竞争优势明显,但有减弱趋势,其中植物产品比较优势最为突出,其次是活动物及动物产品、食品及饮料等;从净出口情况看,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不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因为美国对农业进口依赖程度也很高,其中谷物产品、稻草秸秆及饲料具有较强净出口能力。基于解释性指标的评价:从建立的国际竞争力“基础——形成过程——结果”三个层面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结果来看,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在18个观察对象中排名第一,其中,美国农业在国际竞争力形成过程指标上表现最好,可以发现美国充足且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及雄厚的研究开发资金,有效地将美国现有技术和自然资源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同时美国在农业适用技术和专利开发方面具有显着优势,这大幅提升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第二部分从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两个维度探讨美国农业国际竞争优势的获取路径。可以得出两点结论:第一,美国较高的农业生产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被其更高产量所抵消,同时较低的内陆运输成本和装卸成本弥补了其较高的农场价格劣势,促使美国农业获得成本优势,进而提高国际竞争力水平;第二,美国在食品供应安全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各种农产品质量附加值均较好,健全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及专业化的农业营销方式促进美国农业差异化优势快速形成,农业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第三部分根据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从基本因素和辅助因素两方面讨论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基本因素包括农业生产要素、农业需求条件、农业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和农业经营主体,辅助因素包括政府因素和历史机遇。通过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可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获得由一定的农业经营规模、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健全的相关支持产业和有效的联邦政府行为等多个方面综合决定。然而,美国农业仍面临长期产能过剩、中小型农场经营压力增大、农业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给中国农业发展带来重要启示。相较于美国农业,中国农业尚面临农产品国内库存高企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增加、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体系仍有许多不足、农业育种和加工及冷链等社会化服务发展落后、农业经营规模太小且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等问题。基于中国农业发展困境及上述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深入研究,现阶段中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可以通过持续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加快推进农业相关支持产业发展、多种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增强农业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建设四个方面来实现。

应飞虎[3](2020)在《行为经济学视野中三高食品的法律规制》文中研究说明三高食品过度摄入导致的肥胖及相关疾病不仅对个人健康带来损害,还造成巨大的社会成本,因此,世界各国对三高食品进行了多种形式的规制。我国目前并没有较为清晰的规制三高食品的立法构想,更没有较为系统的制度体系,积极性的规制举措缺乏,一些制度出现在规划、计划中,不仅强制力弱,且缺乏整体协调与全盘考虑。人类对高能量食品偏好有其进化原因以及相应的神经基础,对此缺乏认识而仅从消费者理性不足的角度解决高能量食品的过度摄入问题,会导致规制的失当与不足。只有对三高食品消耗中的心理和神经基础及由此而形成的行为市场失灵有准确认识,才能对三高食品的恰当规制作出正确判断,并在食品营养标签、三高食品广告、针对特定三高食品的税收以及限制三高食品的可获得性等方面引入或改变相关制度,从而为健康中国的实现提供具体的制度支持。

刘萍,王虹,李蔚,李首位[4](2019)在《“开门见山”还是“曲径通幽”?无糖文字标识类型与食品类型匹配效应对无糖食品接受度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运用营销层面的办法来改善消费者对既有无糖食品的接受度是食品企业所关心的重要问题。本文探讨了三种类型的无糖文字标识对不同类型无糖食品接受度的影响及其中介机制。采用实验法,本文发现:对于三种无糖文字标识(直接展示型、成分展示型、隐晦展示型)而言,当食品是实用型时,消费者对于采用直接展示型无糖文字标识的食品接受度更高;当食品是享乐型时,消费者对于采用成分展示型和隐晦展示型无糖文字标识的食品接受度更高。健康感知在无糖文字标识类型和实用型无糖食品接受度之间起中介作用;口味感知在无糖文字标识类型和享乐型无糖食品接受度之间起中介作用。研究结论可以为食品企业设计无糖文字标识和推广无糖食品提供理论借鉴。

陈涵[5](2020)在《《民国日报》广告视野中的上海消费文化(1916-1923)》文中认为消费文化就是指在消费这一重要的经济活动和行为中表现出的所有文化层面的内容,既包括在商品消费过程中逐步建构起的物质消费文化层面,也包括消费商品文化象征意义的精神消费文化的层面。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是一个商品丰富、商业发达的城市,各式各样的洋货产品和国货商品充塞其中。报刊广告既是商家招徕顾客的重要手段又是商品信息得以传播的重要渠道,在广告之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当时的物质消费品,还可以探究广告建构于物质商品之上的象征意义。广告为近代商业作出贡献的同时也是上海消费文化的主要引导者和重要见证者,广告中的商品与象征、符号和意义,它们结合在一起就成了近代上海消费文化的媒介镜像。近代上海出现了许多报刊,其中《民国日报》是中华革命党党报,革命党的背景、反袁的立场以及宣扬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为《民国日报》带来了不错的销量和较大的影响力。1916至1923年间《民国日报》共发行2850期报纸,其中广告版面约占整个报刊版面的50%。《民国日报》广告展现了百年前上海的治疗药品、保健产品、香烟产品、美容护肤品、服装服饰和食品等,同时也参与建构了物质消费之上的精神消费文化。《民国日报》为健康消费赋予“强种”的意义并为卫生追求建构了现代化的想象,引导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健康卫生消费文化;《民国日报》通过对身体客体化的审视从而树立了美与时尚的标准,使得商品成为“美”的理想符号,而商品消费则是合理化的审美追求;《民国日报》广告还利用当时救亡图存的思想与口号,将商品生产塑造为民族自尊心激发下的爱国行为,将消费国货塑造为挽回利权的爱国行径,实现了消费与爱国的联结。从《民国日报》广告对近代上海消费文化的媒介镜像和建构作用的思考中,可以总结出广告参与消费文化建构的话语路径:一是解构身体并塑造广泛的审美追求,无论是健康之美、时尚之美还是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广告攀附“美”的意义并将其推广至各种商品、各项服务乃至生活的方方面面。二是借用认同并为消费赋予实现认同的意义,最重要的有性别认同、身份认同和民族认同,广告中塑造的理想的性别形象、有品位的身份以及爱国情怀,实现认同的途径都归于消费。

许龙[6](2020)在《呋喃脂肪酸的质谱检测方法建立及其对ob/ob小鼠生理功能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呋喃脂肪酸是一类含有呋喃五元杂环的脂肪酸,主要存在于一些绿色植物、海藻和鱼中。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呋喃脂肪酸的一个代谢产物3-羧基-4-甲基-5-丙基-2-呋喃丙酸(3-carboxy-4-methyl-5-propyl-2-furanpropanoic acid,CMPF)的含量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糖耐量受损患者和二型糖尿病患者体内显着上升,并且可以导致胰岛素分泌受损。然而,呋喃脂肪酸至CMPF的代谢通路尚不清晰,对糖尿病病人生理功能的影响也尚无定论。据报道,呋喃脂肪酸在食品和生物样本中的存在含量极低,普通的检测方法难以实现准确定性和精准定量。因此,建立灵敏的质谱检测方法,实现食品和生物样本中呋喃脂肪酸的精准定量,是揭示呋喃脂肪酸代谢的重要手段和前提。此外,研究呋喃脂肪酸对糖尿病病人生理功能的影响,有助于阐释呋喃脂肪酸的生物学意义。本研究利用现代质谱技术中常用的GC-TQ/MS、UPLC/ESI-MS/MS和多维质谱鸟枪法,研究了食用油脂、人体血浆以及食品用天然乳胶材料中呋喃脂肪酸的种类及含量。进而,探索了呋喃脂肪酸对ob/ob小鼠生理功能的影响,并对其潜在的代谢产物进行了定量分析。主要结果如下:(一)呋喃脂肪酸质谱检测方法的建立1.为了研究常见食用油脂中呋喃脂肪酸的种类及含量,利用GC-TQ/MS建立了呋喃脂肪酸的靶向定量方法,着重比较了硫酸-甲醇、三氟化硼-甲醇和甲醇钠-甲醇等甲酯化试剂的衍生化适用性。结果表明,硫酸-甲醇和三氟化硼-甲醇均会导致呋喃环的开环降解,甲醇钠-甲醇和重氮甲烷联用可以有效甲酯化呋喃脂肪酸。进而通过多重反应监测模式(multiple reaction monitoring,MRM)建立了呋喃脂肪酸的靶向定量方法,定量下限LLOQ为2.0 fmol。对常见食用油脂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呋喃脂肪酸普遍存在于深海鱼油中。其中,金枪鱼油中的呋喃脂肪酸含量最高,可达4.16 mg/g。2.为了研究人体血浆中呋喃脂肪酸的种类及含量,利用UPLC/ESIMS/MS建立了呋喃脂肪酸的靶向和非靶向定量方法。结果表明,在负离子模式下,MRM的定量下限(50 ng/m L)难以满足人体血浆样本中呋喃脂肪酸的定量要求。为了进一步提高检测灵敏度,研究了不同衍生化试剂(例如,4-苯基-1,2,4-三唑啉-3,5-二酮、碘代N-(4-氨基甲基苯基)吡啶鎓以及碘代2-溴-1-甲基吡啶鎓和碘代3-甲醇-1-甲基吡啶鎓联用)对呋喃脂肪酸的衍生化适用性。结果表明,碘代2-溴-1-甲基吡啶鎓和碘代3-甲醇-1-甲基吡啶鎓联用可以有效地衍生呋喃脂肪酸,定量下限为0.05 ng/m L,灵敏度较负离子模式下的非衍生化法提高了1000倍。对我国健康人群血浆中的呋喃脂肪酸定量结果表明,女性健康人群血浆中3,4-二甲基-5-丙基-2-呋喃十一酸(11D3)的浓度为16.24±10.28 ng/m L,3,4-二甲基-5-戊基-2-呋喃十一酸(11D5)的浓度为123.83±43.65 ng/m L;男性健康人群血浆中11D3的浓度为10.62±3.36 ng/m L,11D5的浓度为94.40±27.87 ng/m L。此外,前体离子扫描结果表明,我国健康人群的血浆中不含其他呋喃脂肪酸同系物。3.为了在脂质组水平上建立呋喃脂肪酸的定性和定量方法,采用多维质谱鸟枪法对三种食品用乳胶材料(Chicco、Nuk以及Suavinex)中的呋喃脂肪酸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TAG是天然乳胶材料中主要的脂质存在形式,其中含量最高的呋喃脂肪酸为3-甲基-5-戊基-2-呋喃壬酸(9M5),在Suavinex中的含量可达6999.45 nmol/mg。此外,三种乳胶材料的TAG中还存在呋喃脂肪酸同系物3,4-二甲基-5-丙基-2-呋喃壬酸(9D3)和11D3。为了验证多维质谱鸟枪法对呋喃脂肪酸的定性准确性,采用GC-MS和UPLC/ESI-HRMS/MS在脂肪酸水平上对呋喃脂肪酸进行了定性分析。结果表明,3-甲基-5-丙基-2-呋喃壬酸(9M3)与亚油酸以及11D3与3,4-二甲基-5-戊基-2-呋喃壬酸(9D5)的分子量极为接近或一致,多维质谱鸟枪法不能分辨。除9M5和9D3外,天然乳胶材料中还存在呋喃脂肪酸同系物9M3和9D5。(二)呋喃脂肪酸在ob/ob小鼠体内的代谢及其对ob/ob小鼠生理功能的影响研究了呋喃脂肪酸在糖尿病模型ob/ob小鼠体内的代谢及其生理功能。研究发现,ob/ob小鼠摄入呋喃脂肪酸11D3后,血清甘油三酯和肌酐等水平显着上升(p<0.05),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着下降(p<0.05),谷草转氨酶与谷丙转氨酶的比值AST/ALT、胰岛素以及血清尿素氮等水平无显着变化(p>0.05)。H&E染色结果表明,摄入11D3后,ob/ob小鼠表现出肝脏脂肪变性加重和肾小管急性损伤等症状。摄入呋喃脂肪酸11D5的ob/ob小鼠仅在血清肌酐水平上表现出显着性升高(p<0.05),其他指标无显着变化(p>0.05)。H&E染色结果表明,摄入11D5后,ob/ob小鼠表现出肾小管轻微损伤。此外,血浆靶向代谢物分析结果表明,ob/ob小鼠摄入11D3和11D5后,CMPF水平和3-羧基-4-甲基-5-戊基-2-呋喃丙酸(3-carboxy-4-methyl-5-propyl-2-furanpropanoic acid,CMPentyl F)水平分别显着升高(p<0.05)。因此,11D3和11D5可能分别是CMPF和CMPentyl F潜在的代谢前体。综上,本研究利用现代质谱技术建立了灵敏的呋喃脂肪酸检测方法,分析了常用衍生化方法的适用性,为呋喃脂肪酸在脂肪酸水平和脂质组水平上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研究了呋喃脂肪酸在糖尿病模型ob/ob小鼠体内的代谢并对其生理功能做了初步评价。

王一琴[7](2020)在《食品质量信息标签的消费者偏好及交互关系研究 ——以烟台苹果为例》文中提出党的十九大指出“要想让人民吃的安心,必须要在食品安全方面采取相应的策略”。食品安全问题的存在,给国际民生带来了广泛的困扰,是重要的政治问题。1995年颁布实施的《食品安全法》是我国为改善食品安全总体状况而采取的一项重大立法,但从2008年发生的奶制品污染事件开始,各类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持续不断的冲击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心理底线。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市场失灵是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的根源之一,通过向消费者提供食品质量信息标签来实现事前质量保证和事后责任追溯,将有助于缓解食品市场失灵现象。食品质量保证标签(有机标签、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标签)可实现事前质量保证,是供消费者能够选择购买到合格安全食品的重要衡量标准;食品可追溯信息标签(种植可追溯信息标签、销售可追溯信息标签)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事后责任追溯的最佳途径之一。针对如何科学有效的提高消费者对食品质量信息标签的支付意愿这一问题,本文将以消费者对食品质量信息标签的偏好为出发点,来探索缓解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的有效渠道。本文在高度总结概括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之上,以烟台苹果为例,先后通过实施随机n价拍卖实验和菜单选择实验,估计消费者对食品质量保证标签和食品可追溯信息标签的支付意愿,进而构建Logit模型考察各种食品质量信息标签之间的交互关系,并采用对照实验的方法分析向实验参与者介绍关于食品质量保证标签和食品可追溯体系知识这一信息干预方式对消费者偏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与常规苹果相比,消费者普遍愿意为贴有食品质量信息标签的苹果支付更高的价格,消费者对食品质量信息标签的偏好顺序为:有机标签>种植可追溯信息标签>销售可追溯信息标签>企业品牌标签>合作社品牌标签>农产品地理标志;信息干预可以显着提高消费者对有机标签和可追溯信息标签的意愿支付水平,而对企业品牌标签、合作社品牌标签、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偏好影响相对较小。(2)针对不同的食品质量信息标签,消费者表现出来的支付意愿是有差异的;消费者对食品质量信息标签的支付意愿通常会受到消费者的个体特征、标签了解程度、食品安全关注度、自身健康关注度等的显着影响。(3)六种食品质量信息标签中,有机标签具有最高的选择频率;相较于合作社品牌标签的选择频率,消费者选择企业品牌标签的频率略高;接受信息干预的受访者选择食品质量信息标签的频率均高于未接受信息干预的受访者。(4)有机标签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之间存在显着的双向替代关系,与品牌标签之间存在单向互补关系;农产品地理标志与品牌标签之间存在单向互补关系;企业品牌标签与合作社品牌标签之间存在双向替代关系;种植可追溯标签与销售可追溯标签之间存在双向互补关系。(5)有机标签与两种可追溯标签之间均存在双向替代关系;在参照组和实验组,农产品地理标签与可追溯信息标签之间的关系存在差异,在参照组,两者不存在任何关系,在实验组,可追溯信息标签可以单向替代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标签与可追溯信息标签之间存在双向替代关系。本文的创新之处有三点:(1)采用非假想性随机n价拍卖实验构造现实生活中的购买情景对产品属性的支付意愿进行衡量,采用假想性菜单选择实验对产品属性之间的交互关系进行研究,将假想性实验与非假想性实验方法各自的特点进行有效结合,进而探索出一种新型的估计消费者偏好的方法。(2)基于随机n价拍卖实验估计得出食品质量信息标签的支付意愿,设计并实施菜单选择实验,探究各种食品质量信息标签之间的交互关系。(3)将接受食品质量信息标签知识的消费者划分为实验组,不接受食品质量信息标签知识的消费者划分为参照组,以此来分析信息干预对消费者偏好的影响。

李菁菁[8](2020)在《消费税、营养摄入与健康》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健康问题,推出健康中国战略。健康中国战略要求政府在公共政策制定的全过程中融入健康理念。中国政府已经开始意识到包括超重、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日益普遍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负担。财税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无疑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首要方面。为了提高公共健康水平,降低人们对于不健康产品的消费,倡导健康的饮食结构,2012年4月,世界卫生组织制定《孕妇、婴幼儿营养综合计划》,计划提出,税收和补贴是获得和实现健康饮食选择的重要手段。2015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发布《健康饮食与非传染性疾病预防的财政政策》,报告提出对含糖饮料征税可以降低糖的消费,并呼吁各国政府使用财政措施改善健康。2019年9月5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2019年税制改革报告》,提出2019年税制改革特点之一即世界各国对含糖饮料等不健康产品征收的消费税税率持续提高。在全球范围内,促进营养与健康的消费税制度作为应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负担的公共政策,开征国家日益增加。截止目前,世界上包括英国、法国等在内的接近60个国家已经开征促进营养与健康的消费税制度,越来越多的国家明确表示考虑未来将开征此税,尤其是在新一轮的全球减税热潮中,各国政府纷纷开征此税,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促进营养与健康的消费税制度改革不仅是实践中世界各国税制改革的热点之一,也是经济学与医学领域学术研究中的前沿课题。那么是否真的如政策征收目的所述,促进营养与健康的消费税制度有利于居民健康水平的提升吗?该政策有效性如何有待采用科学的经济学研究方法进行评估与判断;如果该政策有效,在中国开征促进营养与健康的消费税又会产生何种政策效应呢?中国消费者个体对含糖饮料的需求价格弹性是多少呢?如果中国政府开征促进营养与健康的消费税制度,应该如何进行税制要素设计呢?不同的税制要素设计方案对健康的影响有何差异呢?这些都是本文需要回答的问题。因此,本文关注的核心问题包括国际上促进营养与健康的消费税制度的政策有效性、中国开征促进营养与健康的消费税制度的政策模拟以及中国促进营养与健康的消费税制度的税收制度要素设计等三个方面。本文从宏观层面,采用跨国面板数据,探究促进营养与健康的消费税制度对健康的影响;同时从微观层面,采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模拟中国开征促进营养与健康的消费税制度的税收效应;并基于实验的数据,进一步探究不同的税制要素设计对健康的影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视角有助于全面而系统地剖析促进营养与健康的消费税制度对健康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是促进营养与健康的消费税制度的征税基础,包括理论依据与实践经验;其次是促进营养与健康的消费税制度政策有效性;再次是中国促进营养与健康的消费税制度的效应模拟;最后是中国促进营养与健康的消费税制度的税制设计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将分为六个章节进行详细讨论,具体如下:第一章是绪论,首先从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的健康危机的国内背景以及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消费税的政策工具调节居民营养与健康的国际背景出发,引出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进而指出本文研究的重要意义;其次是文献综述,主要从国外和国内两个视角对现有关于促进营养与健康的消费税制度的研究进行梳理;接下来对文章的逻辑结构、研究内容框架以及研究方法进行阐述,最后对文章的主要创新点进行说明。第二章是全文的理论基础,分别从经济学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两个视角展开。首先对税收影响居民营养摄入与健康的作用机制进行阐述;其次借助经济学经典理论,阐述征收促进营养与健康的消费税制度的理论基础;再次采用博弈论的分析工具,借助豪泰林模型,阐述征收促进营养与健康的消费税制度对社会福利的影响,研究表明,适度的征税可以增加社会福利,从而说明促进营养与健康的消费税制度的改革是一种福利改进型的税制改革;最后从实践的角度,对世界上已经开征促进营养与健康的消费税制度国家的改革实践与制度设计进行剖析,旨在对中国未来促进营养与健康的消费税制度改革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和启示。第三章基于跨国面板数据研究促进营养与健康的消费税制度的征税有效性。本章以开征促进营养与健康的消费税制度的国家为实验组,尚未开征促进营养与健康的消费税制度的国家为对照组,采用准自然实验的研究思路,基于最新的计量经济学方法—合成控制法,全面评价促进营养与健康的消费税制度对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促进营养与健康的消费税制度有利于降低肥胖,提高居民健康,即促进营养与健康的消费税制度政策是有效的。第四章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模拟中国含糖饮料消费税的征税效应。首先分别基于传统需求模型、短视成瘾模型和理性成瘾模型计算中国含糖饮料消费的长期价格弹性、短期价格弹性以及分样本价格弹性,基于理性成瘾模型研究发现中国含糖饮料的短期价格弹性约为-0.005,长期价格弹性约为-0.006。其次基于Grossman健康需求模型,研究消费含糖饮料对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含糖饮料消费价格对肥胖和高血压有显着的负向影响。最后,在上述模型结果的基础上,模拟中国开征促进营养与健康的消费税制度对健康以及财政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开征促进营养与健康的消费税制度是一种促进居民健康与增加财政收入双赢的选择。第五章基于一项网上在线的随机实验,研究促进营养与健康的消费税制度的制度设计对健康的影响。本章从税基、税率、税收凸显性、收入使用等视角进行实验设计与研究,研究发现采用从价税的税率形式,采用50%的税率,税收收入专款专用,并且税收凸显性强的税制设计下,促进营养与健康的消费税制度的政策效应最强,对健康的作用最为明显。第六章是本文的结论与政策建议,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本文的贡献与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采用跨国面板数据,以世界各国促进营养与健康的消费税制度的开征作为准自然实验,研究促进营养与健康的消费税制度的政策有效性,为该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第二,基于计量经济学研究方法分析中国含糖饮料消费与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间的因果效应,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税制模拟,增加了促进营养与健康的消费税制度研究领域的中国证据。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目前相关领域内中国的实证证据欠缺,本文的研究可以推动促进营养与健康的消费税制度在发展中国家的应用。第三,在中国采用随机干预实验的方法,研究促进营养与健康的消费税制度的税制要素设计对居民健康的影响。本文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进一步探究促进营养与健康的消费税制度对居民健康的影响,为促进营养与健康的消费税制度的政策制定提供有力的学术支持,从而更好地推动中国促进营养与健康的消费税制度的改革实践。本文的研究对降低人群慢性非传染性病的发病率,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促进营养与健康的消费税制度是一个重要的领域,囿于数据可获得性,目前的相关研究大都是基于英国、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的数据以及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的数据。对于中国而言,这些研究结论是否具有普适性不得而知,研究对于中国而言缺乏相应的政策指导与现实意义,因此本文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利于中国税收制度的完善,有利于推进中国促进营养与健康的消费税制度的实践与健康中国建设,对于中国税收制度的现代化建设以及中国参与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更是大有裨益。

周伟[9](2019)在《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意愿、行为与绩效研究 ——基于四川省的实证》文中认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食品安全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最基本、最重要、最关键要求。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食品供给和消费量最大的国家,正处于食品安全问题易发、多发、频发的风险隐患凸显期和矛盾聚焦集中期。实践多次证明,仅仅依靠政府和市场的力量难以有效解决我国食品安全沉疴积弊,基于理论探索的演进和实践经验的累积,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原则及理论被正式提出并不断完善。作为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最广泛参与者、最直接利益相关者和最终受益者,广大消费者群体是否愿意参与、参与程度和绩效水平如何,将在很大程度影响并决定着我国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水平和成败。鉴此,研究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意愿、行为和绩效及其影响机理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基于社会共治理论、计划行为理论、社会嵌入理论、绩效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社会资本理论等基本理论,结合国内外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研究的文献成果及现状考察,通过深入剖析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内在机理,构建了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意愿、行为和绩效整体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通过分层随机抽样和实地调研,获取了来自四川省10个市(州)、10个县(市、区)的共计1203份有效问卷,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Probit回归模型、Topsis评价模型、多元回归模型等计量方法,通过构建6个模型实证分析了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意愿及影响因素,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行为及影响因素,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意愿与行为一致性及影响因素,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绩效及影响因素,消费者持续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意愿及影响因素,最终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意识和意愿较高。在1203份有效样本中,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意识和意愿分别达到了95.18%和89.24%。消费者参与意识通过态度和行为控制感知(成本感知、有效性感知)间接正向影响其参与意愿,态度、主观规范、成本感知、有效性感知和道德责任感知将直接影响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意愿,时间成本、与自己利益切身相关、来自家人等关键人物的支持或压力、为促进食品安全的高度责任感及通过自己的参与行为起到的积极影响等因素是激发消费者形成参与意愿的关键因素,这其中又尤以道德责任感知对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意愿的影响系数最大,说明更多消费者是抱着促进食品安全治理水平的初衷而愿意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2)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意愿与行为一致性较低。在1203份有效问卷中,仅有676位消费者真实参与到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来,对参与行为的转化率仅为56.19%,说明还有接近一半有参与意愿的消费者没有参与到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中来。这与实际行为控制、替代行为选择、时间间隔、消费者个体特征等因素息息相关,现有参与制度不完善、参与方式和渠道单一、参与过程内容复杂、参与保障和激励不够、监管执法力度不强、有其他替代行为选择、来自农村从事农业且收入较低者等因素都是导致消费者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参与意愿与行为悖离或一致性较低的主因,说明合理完善的制度安排,参与方式和渠道更灵活、简便、多元化、相关机构保障或协助力度更大等对提升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意愿与行为一致性至关重要。(3)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行为程度很低、参与方式单一。在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等四种主要行为中,50.87%的消费者参与方式集中在普法参与,而在司法参与和立法参与方面均不足20%,同时参与过四种行为方式的消费者占比仅为3.57%,同时参与过三种行为方式的消费者最高组合占比也不足15%,且整体参与程度均处在非常低的水平,根据李克特5分量表统计均值仅为1.0295(“1”代表“非常低”)。消费者态度、政府支持程度、当地法律保护水平、社会关系网络及消费者个人特征是其关键影响因素,当地法律法规是否完善、法律程序是否简便、司法成本是否低廉,消费者对参与行为态度是否积极、对他人是否信任、所在社区凝聚力怎样、地方政府支持保障程度如何及消费者学历、家庭人口等特征对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行为及程度影响巨大。(4)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绩效总体很低、区域差异较大。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平均绩效为0.394,总体水平非常低,且分地域看差异巨大,地区消费者参与绩效整体水平与经济发达水平、食品安全示范县创建、城市规模、县域地貌及人口聚居特征等息息相关。从四川省五大经济区分类看,成都平原经济区平均绩效最高,然后依次是川东北经济区、川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和川西北生态经济区,说明消费者参与绩效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正相关关系。从四川省食品安全示范县分类看,食品安全示范县平均绩效值高于非食品安全示范县,说明示范县建设将有力提升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绩效。从四川省城市规模分类看,特大城市平均绩效值远远高于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说明城镇化发展水平与参与绩效有一定正相关关系。从四川省县域地貌及人口聚居特征分类看,消费者参与绩效值由高到低分别为平原县、丘陵县、山区县和少数民族县,说明县域地貌及人口聚居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消费者参与绩效。(5)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绩效受主客观因素影响。从消费者个体微观角度看,参与主体因素、参与客体因素与参与环境因素是影响消费者个体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关键因素,也即消费者参与的积极性、参与的技能、参与的社会化组织程度,消费者参与行为的独立性、完整性、时效性和多样性,政府对消费者赋权程度、与消费者的及时沟通反馈程度、对消费者参与目标的明确程度,政策制度对消费者参与程序、渠道、方式及权力义务等的明确程度及参与社会文化氛围等,都将影响到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绩效水平。这其中潜变量参与主体对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绩效的影响系数最大,说明消费者参与的积极性、参与的技能、参与的社会化组织程度等是影响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绩效水平的最关键因素。(6)消费者持续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意愿水平不高。在676位参与过食品安全社会共治行为的消费者中,有463位(68.49%)的消费者有持续参与意愿,总体水平不算太高。消费者参与绩效、环境制约因素和消费者个人特征是影响消费者后续持续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关键因素,即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行为绩效水平高低,在参与过程中是否遇到如相关部门不配合、参与渠道不足或参与成本较高等外界主客观阻碍及消费者职业、生活地域等特征因素都将影响消费者的持续参与意愿。(7)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水平存在一定城乡差异。在被访的1203份样本中,共有187位农村消费者、154位农民。将农村消费者与城市消费者进行分类比较可知,农村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意识、意愿、行为及持续参与意愿水平等都较城市消费者要低。同时,与生活在省会中心城区的消费者相比,生活在农村的消费者,其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意愿和行为一致性显着降低,这说明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意愿更容易转化为实际行为;与农民等类别消费者相比,公务员事业单位消费者、企业单位消费者等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意愿与行为一致性要高,这可能是因为农民参与信息、能力及技术受限,且自身也有食品供给能力、替代行为选择成本更低。综上,为提升我国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水平,积极引导广大消费者群体广泛、深入、持续参与到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中来,应(1)加强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宣传教育和引导力度,营造消费者广泛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舆论氛围;(2)完善食品安全社会共治“顶层设计”和“底层架构”,提升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意愿-行为转化率;(3)拓展消费者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参与方式和参与网络,强化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行为程度;(4)夯实食品安全示范县创建和消费者参与能力,提升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绩效水平;(5)强化对重点区域重点人群干预疏导,提升农村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能力和程度;(6)加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及人员考核问责力度,让消费者参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更有信心和底气等。本文创新之处在于:(1)揭示了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新机制。已有文献对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关注不多,对其参与意愿、行为及绩效影响机理研究很少。本文以食品安全治理最前沿的社会共治为理论起点,在理论层面首次构建了基于“参与意愿-参与意愿与行为一致性-参与行为-参与绩效-持续参与意愿”的分析范式和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意愿、行为与绩效理论框架,揭示了“参与意愿-参与意愿与行为一致性-参与行为-参与绩效-持续参与意愿”的内在影响机理和传导路径,运用计划行为理论分析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意愿,将道德责任感知潜变量引入计划行为理论,并将其行为控制感知潜变量细分为成本感知和有效性感知变量,同时证实了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意识是一个外部变量,它直接影响态度和行为控制感知,间接影响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意愿,首度在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研究领域证实了拓展计划行为理论。同时,识别出道德责任感知、实际行为控制、法律制度及绩效水平等是影响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关键因子,体现了研究选题、方法和内容的前瞻性,对丰富和发展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理论具有积极推动作用。(2)拓展了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新内涵。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是一个高度凝练的制度术语,已有文献对其构成主体参与内容研究的多,但对其参与方式概括的少,已有少量文献将包括消费者在内的第三方主体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方式分为立法参与、司法参与和执法参与三类,但这无法涵盖其所有行为方式。本文在结合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实践及多学科理论,借鉴法律术语,重新界定了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行为类别,将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科普等系列行为概括为“普法参与”类别,也即本文将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行为概括为立法参与、司法参与、执法参与和普法参与四种,使该划分更加契合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实际。已有文献虽对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普法部分具体行为有研究,但未对之进行方式界定、也未将之提炼概括为一大类别。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意识、意愿和行为分为立法参与、司法参与、执法参与和普法参与等四类进行差异化考察和测度,得出了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普法意识、意愿和行为相比较高,参与立法意识、意愿和行为最低;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行为程度整体非常低等新结论。(3)发现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意愿-行为转化率低下,并揭示了实际行为控制是促进消费者参与意愿转化为参与行为的关键因素。已有文献对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意愿与行为一致性的研究罕见。本文通过构建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意愿与行为一致性理论模型,通过实证得出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意愿-行为转化率低下,发现有接近一半消费者有参与意愿却未将之转化为实际行为,且存在城乡差异,农村消费者意愿-行为转化率最低。实证结果表明,实际行为控制对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意愿和行为一致性有正向影响,即制度安排更合理,消费者参与方式和渠道更灵活、简便、多元化,政府监管部门对消费者发现的食品安全问题行动更及时、执法力度更强,那么消费者实际控制行为能力更强,从而促使消费者参与意愿更多地转化为参与行为。循此靶向提出了完善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制度安排,拓展参与方式、渠道等政策建议,将对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意愿-行为转化起积极推动作用。(4)探究了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行为-绩效-持续参与意愿影响路径。鲜有文献对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绩效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从经济、政治、心理和社会四个维度构建了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绩效评价体系,按照四川经济区规划、大中小城市规模、县域特征等进行分类分层抽样,利用调查数据对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绩效进行评价,对参与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探究出不同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城市规模、不同县域特征等因素与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绩效的内在规律以及消费者行为及程度对绩效的影响路径。同时,从微观角度发现消费者参与的积极性、参与的技能、参与的社会化组织程度等是影响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绩效水平的关键因素,并新发现消费者参与绩效等是影响消费者持续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意愿的关键因素。

周亚茹[10](2019)在《特异性与多功能SERS基底的制备及其对食品污染物的快速检测》文中认为快速高效的检测方法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传统的检测方法在快速检测方面具有明显的不足,很多研究者将目光投向了迅速发展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Surface 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SERS),该技术具有耗时短,消耗少、无损害、原位检测等优势。根据食品检测要求,本论文制备出针对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和多种食品污染物快速检测的SERS基底,具体内容如下:(1)制备出?-环糊精(?-CD)修饰的Ag@Fe3O4@Ag基底,通过系列表征验证了该基底较高的灵敏度和可重复性。利用计算证明?-CD对邻苯二甲酸丁苄酯(BBP)分子进行特异性捕获从而形成包合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对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PAEs)的检测限,同时实现了白酒样品中塑化剂的检测。(2)利用液-液界面自组装法,在正己烷-水界面组装出大面积、高密度的金纳米三角片膜,该方法将样品的萃取与组装相结合,使得待测物落在基底的表面,从而实现PAEs的原位快检测。(3)将金纳米膜转移到滤纸表面,制备出柔性便携基底。根据纸色谱的原理,利用展开剂将荧光黄和罗丹明6G的混合物进行分离,成功检测分离后的R6G。柔性纸张直接擦拭和吸附农残和添加剂,减少了对样品的预处理,从而制备出便于携带的SERS多功能基底感应卡。

二、12种食品有利男性健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2种食品有利男性健康(论文提纲范文)

(1)自我控制资源损耗对女性食品选择偏好的影响及干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自我控制资源损耗
        1.1.1 自我控制资源损耗的含义
        1.1.2 自我控制资源损耗的研究范式
        1.1.3 自我控制资源损耗的影响
        1.1.4 自我控制资源损耗的干预方法
    1.2 食品消费
        1.2.1 食品类型
        1.2.2 食品消费的影响因素
    1.3 自我抽离
        1.3.1 自我抽离的概念
        1.3.2 自我抽离的研究手段
    1.4 自我控制资源损耗影响消费行为的研究现状
第2章 问题提出
    2.1 问题提出及研究假设
        2.1.1 自我控制资源损耗与女性食品选择偏好的关系
        2.1.2 自我抽离的干预作用
    2.2 总体研究设计
    2.3 研究意义
        2.3.1 理论意义
        2.3.2 实践意义
第3章 研究一:自我控制资源损耗与女性食品选择偏好的关系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研究工具
        3.2.3 数据收集
        3.2.4 数据处理
    3.3 结果分析
    3.4 讨论
第4章 研究二:自我控制资源损耗对女性食品选择注意偏向的影响
    4.1 研究目的
    4.2 方法
        4.2.1 被试
        4.2.2 实验任务
        4.2.3 无关变量控制
        4.2.4 实验设计
        4.2.5 实验程序
    4.3 结果分析
        4.3.1 统计预分析
        4.3.2 高低损耗组女大学生在不同食物一致性上的反应时分析
    4.4 讨论
第5章 研究三:基于自我抽离的干预研究
    5.1 研究目的
    5.2 方法
        5.2.1 被试
        5.2.2 实验任务
        5.2.3 食物产品属性的操纵检验
        5.2.4 无关变量控制
        5.2.5 实验设计
        5.2.6 实验程序
    5.3 结果分析
        5.3.1 统计预分析
        5.3.2 损耗干预、非干预组女大学生对不同食物的出价得分分析
    5.4 讨论
第6章 综合讨论
    6.1 自我控制资源损耗与食品选择的关系及自我抽离的作用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自我调节疲劳量表中文版
    附录 B:购物意愿单
    附录 C:积极和消极情绪量表(PANAS)
    附录 D:自我控制量表(SCS)
    附录 E:干预指导语
    附录 F:购买行为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2)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基本概念的研究
        1.2.2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的研究
        1.2.3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研究
        1.2.4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的研究
        1.2.5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1.2.6 关于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研究
        1.2.7 研究述评
    1.3 文章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文章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相关概念
        2.1.1 产业的内涵
        2.1.2 农业的内涵
        2.1.3 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2.1.4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2.2 理论基础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要素禀赋理论
        2.2.3 竞争优势理论
    2.3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框架
        2.3.1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
        2.3.2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
        2.3.3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2.3.4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
    3.1 农业机械化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1860-1945 年)
        3.1.1 土地制度改革促进美国农业经济大发展
        3.1.2 农业半机械化与农业基本机械化的实现
        3.1.3 以简单机械化维持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2 农业现代化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1945-2000 年)
        3.2.1 家庭农场成为美国农业社会经济结构主体
        3.2.2 农业机械化全面进步与农业科学化的实现
        3.2.3 以农业科技创新提升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3 新时代经济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2000 年以后)
        3.3.1 新世纪以来美国农业经济实现空前增长
        3.3.2 农业贸易迅速扩张且持续保持贸易顺差
        3.3.3 以外部市场需求支撑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测定与评价
    4.1 基于显示性指标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4.1.1 显示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2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具体测定
    4.2 基于解释性指标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2 评价指标数据的处理
        4.2.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2.4 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
        4.2.5 样本与数据来源
        4.2.6 评价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分析
    5.1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分析
        5.1.1 美国农业生产成本的总体变化
        5.1.2 美国农业生产成本的构成分析
        5.1.3 美国农业成本优势分析——以大豆和玉米为例
        5.1.4 一个案例:美国与巴西大豆在中国市场的价格优势分析
    5.2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差异化优势分析
        5.2.1 以农业质量获取差异化优势
        5.2.2 以农业安全保障获取差异化优势
        5.2.3 以农业专业化营销获取差异化优势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影响因素分析
    6.1 生产要素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1.1 丰富的天然资源为美国农业提供竞争基础
        6.1.2 高水平的人力资本提高美国农业生产效率
        6.1.3 技术创新是美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
    6.2 需求条件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2.1 国内需求助推美国农业竞争优势快速形成
        6.2.2 国际需求驱动美国农业竞争优势明显增强
        6.2.3 新兴市场促使美国农业竞争优势得以维持
    6.3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3.1 种子培育体系为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奠定基础
        6.3.2 农产品加工业使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得到强化
        6.3.3 冷链物流业促进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迅速扩张
    6.4 农业经营主体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4.1 家庭农场在美国农业经营方式中占据主导地位
        6.4.2 独资经营是美国农场类型中最常见的组织形式
        6.4.3 专业化农场经营创造和保持美国农业竞争优势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辅助影响因素分析
    7.1 政府因素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7.1.1 美国农业价格支持政策
        7.1.2 美国农业资源支持政策
        7.1.3 美国农业出口市场计划
        7.1.4 美国农业信贷和税收政策
        7.1.5 美国农业保险补贴机制
    7.2 历史机遇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7.2.1 西进运动给美国农业发展带来重要契机
        7.2.2 第二次世界大战促进美国农业发展提速
        7.2.3 科技革命加快了美国农业科技创新步伐
        7.2.4 世界人口暴增使美国农业继续蓬勃发展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及对中国的启示
    8.1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经验
        8.1.1 一定的农业经营规模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前提条件
        8.1.2 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内在动力
        8.1.3 强势的相关支持产业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支撑
        8.1.4 有效的联邦政府行为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8.2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教训
        8.2.1 长期产能过剩易使美国爆发农业经济危机
        8.2.2 农业企业垄断使中小型农场经营压力增大
        8.2.3 农业发展过程中造成的资源与环境的破坏
    8.3 中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困境
        8.3.1 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体系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
        8.3.2 农产品国内库存高企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增加
        8.3.3 农业育种和加工及冷链等社会化服务发展落后
        8.3.4 农业经营规模太小且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
    8.4 对提升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
        8.4.1 持续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
        8.4.2 加快推进农业相关支持产业发展
        8.4.3 多种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8.4.4 增强农业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建设
    8.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行为经济学视野中三高食品的法律规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三高食品及其社会后果
    (一)三高食品的健康、经济及社会后果
    (二)两种有悖常识的现象
        1. 能量过剩与营养不良并存。
        2. 能量摄入下降与肥胖率增长并存。
二、我国三高食品政策与制度的缺失或不足
    (一)法律层面的制度缺乏
        1. 食品安全法。
        2. 广告法。
        3. 未成年人保护法。
        4. 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
        5.《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
    (二)制度缺乏整体协调与全盘考虑
    (三)制度的强制力弱
三、三高食品偏好的神经基础及特别规制的必要性
    (一)高能量食品偏好的进化原因和神经基础
    (二)神经愉悦回路的过度使用与上瘾
    (三)行为市场失灵与公权干预
四、我国规制三高食品的制度体系构建
    (一)三高食品规制制度的演进规律
        1. 规制道路的渐进性。
        2. 具体规制制度的出现与发展呈现了以下特征:
    (二)提高三高食品规制效果的基本思路
        1. 行为市场失灵的特殊性。
        2. 规制的度的动态性。
        3. 多种规制工具及叠加使用。
    (三)三高食品规制的路径选择
        1. 营养标签信息及对信息的深度处理
        2. 三高食品营销方面的限制
        3. 含糖食品的税收政策
        4. 三高食品可获得性的限制
结语

(5)《民国日报》广告视野中的上海消费文化(1916-1923)(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
        0.1.1 研究缘起
        0.1.2 研究意义
    0.2 文献综述
        0.2.1 近代报刊广告中的消费对象与思想观念研究
        0.2.2 上海《民国日报》研究
        0.2.3 近代报刊广告对消费文化的建构研究
    0.3 研究对象、内容、方法与创新点
        0.3.1 研究对象
        0.3.2 研究内容
        0.3.3 研究方法
        0.3.4 创新之处
第1章 《民国日报》广告与近代上海消费文化
    1.1 广告与消费文化
        1.1.1 消费社会:生产主导到消费主导
        1.1.2 消费文化:使用价值到符号价值
        1.1.3 广告:商品宣传到意义建构
    1.2 近代上海消费文化的形成与《民国日报》广告概述
        1.2.1 近代上海消费文化的形成
        1.2.2 《民国日报》1916-1923年广告概况
        1.2.3 从《民国日报》广告探究上海消费文化的可行性
第2章 《民国日报》广告呈现的物质消费
    2.1 《民国日报》广告中的医药产品
        2.1.1 “祛毒”“止咳”的中西医药品
        2.1.2 “养精补血”“保肾健脑”的保健药品
    2.2 《民国日报》中的香烟广告
        2.2.1 以“国货”为核心词汇的国产香烟
        2.2.2 以“品味”为标签的外国香烟
    2.3 《民国日报》中的美容护肤产品
        2.3.1 以“润面艳容”为追求的面部护肤产品
        2.3.2 以“香体洁肤”为追求的身体护肤产品
        2.3.3 以“生发保发”为追求的护发产品
        2.3.4 以“洁牙固牙”为追求的护牙产品
    2.4 《民国日报》中的衣食住行广告
        2.4.1 以“呢绒绸缎”和“金银饰品”为主要内容的服装服饰
        2.4.2 以“中西结合”为特色的餐饮食品
第3章 《民国日报》广告建构的消费文化
    3.1 健康卫生消费文化
        3.1.1 身体健康与种族强盛
        3.1.2 卫生追求与文明进步
    3.2 审美消费文化
        3.2.1 对象化和标准化的身体之美
        3.2.2 新身份和新时尚的装饰之美
    3.3 国货消费文化
        3.3.1 国货中的民族自尊心
        3.3.2 消费国货的民族认同
第4章 《民国日报》广告中近代上海消费文化的启示
    4.1 广告建构消费文化的路径:美与认同
        4.1.1 解放身体与追求审美
        4.1.2 挪用认同并赋予意义
    4.2 建构健康理性的消费文化:重视广告与引导消费者
        4.2.1 规范广告:兼顾商业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
        4.2.2 引导民众:辨明消费文化和进行理性消费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1916-1923年《民国日报》广告中的医药广告
附录 B 1916-1923年《民国日报》广告中的香烟广告及数量
附录 C 1916-1923年《民国日报》广告中的美容护肤广告
附录 D 1916-1923年《民国日报》广告中的服装服饰广告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6)呋喃脂肪酸的质谱检测方法建立及其对ob/ob小鼠生理功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呋喃脂肪酸概述
        1.1.1 呋喃脂肪酸的来源
        1.1.2 呋喃脂肪酸的生物合成
        1.1.3 呋喃脂肪酸的功能
        1.1.4 呋喃脂肪酸的代谢
    1.2 3-羧基-4-甲基-5-丙基-2-呋喃丙酸(CMPF)概述
        1.2.1 CMPF与糖尿病之间的关系
        1.2.2 CMPF与肾病之间的关系
        1.2.3 CMPF与健康的关系
    1.3 呋喃脂肪酸的检测方法
        1.3.1 呋喃脂肪酸的富集
        1.3.2 呋喃脂肪酸的检测
    1.4 本课题研究背景、意义以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呋喃脂肪酸的GC-TQ/MS分析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材料及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呋喃脂肪酸的不同衍生化方法
        2.3.2 GC-MS检测衍生化产物的实验条件
        2.3.3 MRM模式下的质谱参数优化及离子对设置
        2.3.4 常见油脂中呋喃脂肪酸的定性及定量
    2.4 结果与讨论
        2.4.1 GC-MS的全扫描监测模式
        2.4.2 呋喃脂肪酸在EI离子源中离子化时的裂解机制
        2.4.3 全扫描监测模式下的检测限和定量限
        2.4.4 利用SIM监测模式探索呋喃脂肪酸同系物
        2.4.5 MRM监测模式下呋喃脂肪酸的监测离子对
        2.4.6 全扫描、SIM和 MRM监测模式的比较
        2.4.7 精密度和准确度
        2.4.8 几种呋喃脂肪酸检测方法的比较
        2.4.9 常见食用油脂中的呋喃脂肪酸的定量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UPLC/ESI-MS/MS在呋喃脂肪酸定性及定量中的应用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材料及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衍生化试剂的合成
        3.3.2 标准品与质控样品的配制
        3.3.3 呋喃脂肪酸的衍生
        3.3.4 基质标曲的建立
        3.3.5 呋喃脂肪酸衍生物的色谱出峰顺序
        3.3.6 方法开发及验证
        3.3.7 人体血浆样品前处理方法
        3.3.8 呋喃脂肪酸的检测方法优化
    3.4 结果与讨论
        3.4.1 非衍生化方法
        3.4.2 衍生化方法
        3.4.3 呋喃脂肪酸的色谱性质
        3.4.4 方法验证
        3.4.5 方法选择性
        3.4.6 线性范围
        3.4.7 人体血浆中呋喃脂肪酸的靶向定量
        3.4.8 人体血浆中呋喃脂肪酸的非靶向定量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维质谱鸟枪法在呋喃脂肪酸的定性及定量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材料及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脂质组的萃取
        4.3.2 多维质谱鸟枪法测定脂质组
        4.3.3 脂质的萃取及甲酯化
        4.3.4 GC-MS测定脂肪酸组成
        4.3.5 UPLC/ESI-HRMS/MS测定呋喃脂肪酸
    4.4 结果与讨论
        4.4.1 MDMS-SL分析脂质组
        4.4.2 GC-MS分析脂肪酸组成
        4.4.3 UPLC/ESI-HRMS/MS分析脂肪酸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呋喃脂肪酸在ob/ob小鼠体内的代谢及其功能评价
    5.1 引言
    5.2 材料与仪器
        5.2.1 材料及试剂
        5.2.2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实验动物模型
        5.3.2 呋喃脂肪酸-橄榄油混合物的配制
        5.3.3 实验动物的处理
        5.3.4 血浆和血清的制备
        5.3.5 组织石蜡包埋切片实验步骤
        5.3.6 H&E染色实验步骤
        5.3.7 血浆中CMPF及其类似物的提取
        5.3.8 血浆中CMPF及其类似物的检测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小鼠体重及各项生理指标的变化
        5.4.2 血浆CMPF及其类似物的含量
        5.4.3 肝脏和肾脏H&E染色结果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主要研究结论
    2.主要创新点
    3.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食品质量信息标签的消费者偏好及交互关系研究 ——以烟台苹果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选题的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基本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主要研究内容
    五、可能的创新之处
    六、主要困难和研究的局限性
        (一)主要困难
        (二)主要局限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信息不对称
        (二)食品安全
        (三)食品质量信息标签
        (四)消费者偏好与支付意愿
    二、相关理论基础
        (一)随机效应理论
        (二)消费者购买决策理论
        (三)显示性偏好理论
        (四)信息搜寻理论
    三、文献综述
        (一)有机食品的偏好研究
        (二)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偏好研究
        (三)农产品品牌的偏好研究
        (四)可追溯食品的偏好研究
        (五)简要评析与本文的研究角度
第三章 实验设计
    一、随机n价拍卖实验
        (一)信息干预与对照实验设计
        (二)拍卖机制的选择
        (三)拍卖实验步骤
    二、菜单选择实验
        (一)信息干预与实验分组
        (二)信息标签价格层次的设定
        (三)菜单选择实验任务设计
        (四)菜单选择实验步骤
第四章 调查方案与样本描述
    一、实验对象的选取
    二、调查区域的选取
    三、选样方法与样本描述
        (一)调查方法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
        (三)描述性分析
第五章 食品质量信息标签的偏好研究:基于随机拍卖实验的实证
    一、消费者对不同苹果的出价
        (一)对事前食品质量保证标签的出价
        (二)对事后可追溯信息标签的出价
        (三)质量保证标签和可追溯信息标签出价的比较
    二、影响消费者偏好的因素分析
        (一)研究假设
        (二)计量模型
        (三)变量定义及赋值
        (四)消费者对影响质量保证标签偏好的因素分析
        (五)消费者对事后可追溯信息标签支付意愿影响因素的分析
    三、本章小结
第六章 食品质量信息标签的交互关系研究:基于菜单选择实验的检验
    一、消费者选择结果
    二、Logit模型
    三、信息标签之间交互关系的Logit模型估计结果
    四、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致谢

(8)消费税、营养摄入与健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
        一、消费税
        二、营养摄入
        三、健康
    第三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三、研究评述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二、数据来源
    第六节 研究创新
第二章 消费税影响健康的理论依据与实践经验
    第一节 消费税影响健康的机制分析与经济学理论基础
        一、消费税影响健康的经济学机制分析
        二、消费税影响健康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第二节 消费税、健康与社会福利:基于HOTELLING模型的数理分析
        一、模型假定与描述
        二、模型分析与求解
        三、结论与启示
    第三节 消费税影响健康的国际经验与实践
        一、征税版图日益扩张
        二、征税范围以高糖产品为主
        三、征税税率大多采用累进税率且税率水平不断提高
        四、征税收入一般为专款专用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消费税影响健康的有效性检验:基于跨国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引言与相关文献综述
        一、引言
        二、相关文献综述
    第二节 制度背景与研究设计
        一、制度背景
        二、研究设计
    第三节 变量与描述性统计
        一、变量选取
        二、描述性统计
    第四节 实证结果分析
        一、合成控制结果的对比
        二、政策效应评估
        三、稳健性检验
        四、机制检验
        五、进一步讨论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消费税影响中国居民健康的效应模拟:基于CHNS数据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引言与相关文献综述
        一、引言
        二、相关文献综述
    第二节 研究设计
        一、模型设定
        二、变量定义
        三、描述性统计
    第三节 含糖饮料消费弹性测算的实证结果
        一、传统需求模型
        二、短视成瘾模型
        三、理性成瘾模型
    第四节 含糖饮料消费对居民健康影响的实证结果
        一、含糖饮料消费对肥胖的影响
        二、含糖饮料消费对慢性病的影响
    第五节 税制模拟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消费税的制度选择对中国居民营养摄入的影响:基于实验数据的研究
    第一节 引言与相关文献综述
        一、引言
        二、相关文献综述
    第二节 理论机制与研究假说
        一、理论机制
        二、研究假说
    第三节 实验设计与实证模型
        一、实验设计
        二、实证模型
    第四节 实证结果分析
        一、消费税的税率选择对营养摄入的影响
        二、消费税的征税范围选择对营养摄入的影响
        三、消费税的收入使用对营养摄入的影响
        四、消费税的凸显性对营养摄入的影响
    第五节 稳健性检验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尽快开征营养健康相关消费税
        二、合理设计促进营养与健康的消费税制度
        三、进一步加强居民营养教育
        四、进一步改革食品营养标签
    第三节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A:税收与营养问卷调查
    附录 B:食物营养成分表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9)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意愿、行为与绩效研究 ——基于四川省的实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1.7 研究创新
2 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参与意愿
        2.1.2 参与行为
        2.1.3 参与绩效
        2.1.4 食品安全
        2.1.5 食品安全社会共治
        2.1.6 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
    2.2 文献综述
        2.2.1 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研究
        2.2.2 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意愿的研究
        2.2.3 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行为的研究
        2.2.4 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绩效的研究
        2.2.5 文献述评
    2.3 本章小结
3.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意愿、行为与绩效理论分析
    3.1 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意愿及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3.1.1 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意愿理论基础
        3.1.2 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意愿理论模型
    3.2 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行为及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3.2.1 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意愿与行为一致性理论分析
        3.2.2 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行为理论分析
    3.3 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绩效及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3.3.1 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绩效评价理论分析
        3.3.2 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绩效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3.4 消费者持续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意愿理论分析
    3.5 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意愿、行为与绩效理论框架
    3.6 本章小结
4 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现状考察与调查描述
    4.1 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现状考察
        4.1.1 国外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现状分析
        4.1.2 我国及四川省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现状分析
        4.1.3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4.2 样本数据的调查与描述
        4.2.1 调研问卷及量表总体设计
        4.2.2 样本区域选择及抽样规则
        4.2.3 调研方案设计及调研过程
        4.2.4 数据的整理与统计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意愿的实证分析
    5.1 变量描述及模型选择
    5.2 样本描述性分析
    5.3 信度和效度检验
        5.3.1 独立样本检验
        5.3.2 样本的效度和信度检验
    5.4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分析
        5.4.1 样本数据正态性检验
        5.4.2 结构方程模型结果估计分析
        5.4.3 模型参数检验与拟合评价
        5.4.4 结构模型的路径分析
        5.4.5 测量模型的路径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行为的实证分析
    6.1 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意愿与行为一致性的实证分析
        6.1.1 变量描述及模型选择
        6.1.2 样本描述性分析
        6.1.3 因子分析、相关性分析以及多重共线性分析
        6.1.4 消费者参与意愿与行为一致性影响因素的模型结果分析
    6.2 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行为的实证分析
        6.2.1 变量描述及模型选择
        6.2.2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6.2.3 因子分析、相关性分析以及多重共线性分析
        6.2.4 基于probit模型的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绩效的实证分析
    7.1 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绩效的评价
        7.1.1 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7.1.2 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绩效评价的实证分析
    7.2 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7.2.1 变量描述性统计
        7.2.2 信度、效度检验以及因子分析
        7.2.3 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
    7.3 消费者持续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意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7.3.1 变量描述及模型选择
        7.3.2 回归结果及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Ⅰ 深度访谈提纲
    附件Ⅱ 消费者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及研究成果

(10)特异性与多功能SERS基底的制备及其对食品污染物的快速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食品污染物的概述
        1.1.1 常见食品污染物的分类以及危害
        1.1.2 食品污染物的常规检测方法
    1.2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
        1.2.1 拉曼光谱的简介
        1.2.2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的简介
        1.2.3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的原理
    1.3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在食品污染中的应用的发展
        1.3.1 农兽药残留中检测的应用和发展
        1.3.2 食品添加剂应用和发展
        1.3.3 包装材料的污染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1.4.1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1.4.2 本论文的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磁性基底制备及对塑化剂分子的捕获和检测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Ag@Fe_3O_4@Ag/b-CD纳米粒子的制备
    2.3 分析测试
        2.3.1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3.3 粒度分布测试
        2.3.4 UV-vis光学性质测试
        2.3.5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3.6 红外光谱性质测试(IR)
    2.4 Ag@Fe_3O_4@Ag/b-CD基底SERS性能的考察
        2.4.1 考察灵敏度和重复性样品的制备
        2.4.2 塑化剂的SERS检测样品的制备
        2.4.3 白酒中塑化剂SERS检测样品的制备
    2.5 BBP与b-CD分子作用机理计算说明
    2.6 结果与讨论
        2.6.1 Ag@Fe_3O_4 的结构特征
        2.6.2 Ag@Fe_3O_4@Ag的结构特征
        2.6.3 Ag@Fe_3O_4@Ag/b-CD的XRD、XPS、UV-vis和IR分析
        2.6.4 SERS基底灵敏度和重复性的考察
        2.6.5 BBP与b-CD计算分析
        2.6.6 塑化剂的SERS检测考察
        2.6.7 白酒中塑化剂的SERS检测考察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金纳米三角片阵列的制备及对塑化剂的检测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金纳米三角片的制备
    3.3 分析测试
        3.3.1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3.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3.3.3 紫外可见光谱(UV-vis)
    3.4 金纳米三角片阵列SERS性能的考察
        3.4.1 考察灵敏度和重复性样品的制备
        3.4.2 塑化剂SERS检测样品的制备
        3.4.3 白酒中塑化剂SERS检测样品的制备
    3.5 结果与讨论
        3.5.1 金纳米三角片的结构表征
        3.5.2 金纳米三角片阵列的结构表征
        3.5.3 自组装SERS基底的灵敏性和重现性考察
        3.5.4 自组装SERS基底对塑化剂的检测考察
        3.5.5 自组装SERS基底对白酒中塑化剂的检测考察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滤纸基底的制备及对几种食品污染物的检测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滤纸基底膜的制备
    4.3 滤纸基底膜表征样品的制备
    4.4 滤纸基底膜SERS性能的考察
        4.4.1 考察灵敏度样品的制备
        4.4.2 混合样品的分离及检测
        4.4.3 白酒中塑化剂样品的制备
        4.4.4 土壤中农残福美双样品的制备
        4.4.5 苹果表面农残TBZ样品的制备
        4.4.6 鱼表面抗生素MG样品的制备
    4.5 结果与讨论
        4.5.1 滤纸SERS基底膜表征
        4.5.2 滤纸SERS基底膜灵敏度的考察
        4.5.3 滤纸基底膜分离混合样品的SERS检测
        4.5.4 白酒中塑化剂样品的SERS检测
        4.5.5 土壤中农残福美双样品的SERS检测
        4.5.6 苹果表面农残TBZ样品的SERS检测
        4.5.7 鱼表面抗生素MG样品的SERS检测
    4.6 本章小节
第五章 结论
    5.1 Ag@Fe_3O_4@Ag/b-CD的SERS性能及特异性检测
    5.2 金纳米三角片膜的制备及对塑化剂的SERS检测
    5.3 柔性滤纸基底膜的制备及对几种食品污染物的SERS检测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四、12种食品有利男性健康(论文参考文献)

  • [1]自我控制资源损耗对女性食品选择偏好的影响及干预[D]. 余秋婷. 信阳师范学院, 2021(09)
  • [2]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孙彤彤. 吉林大学, 2021(01)
  • [3]行为经济学视野中三高食品的法律规制[J]. 应飞虎. 政法论坛, 2020(04)
  • [4]“开门见山”还是“曲径通幽”?无糖文字标识类型与食品类型匹配效应对无糖食品接受度的影响研究[J]. 刘萍,王虹,李蔚,李首位. 南大商学评论, 2019(04)
  • [5]《民国日报》广告视野中的上海消费文化(1916-1923)[D]. 陈涵. 湘潭大学, 2020(02)
  • [6]呋喃脂肪酸的质谱检测方法建立及其对ob/ob小鼠生理功能的影响研究[D]. 许龙.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1)
  • [7]食品质量信息标签的消费者偏好及交互关系研究 ——以烟台苹果为例[D]. 王一琴.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8]消费税、营养摄入与健康[D]. 李菁菁. 上海财经大学, 2020(04)
  • [9]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意愿、行为与绩效研究 ——基于四川省的实证[D]. 周伟.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6)
  • [10]特异性与多功能SERS基底的制备及其对食品污染物的快速检测[D]. 周亚茹.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12种对男性健康有益的食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