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和“如何”

“如何”和“如何”

一、“如何”与“何如”(论文文献综述)

赵建军[1](2021)在《“何如”与“如何”考辨》文中研究指明在古代汉语的学习中,人们常常以为"何如"和"如何"可以互换,其中,"何如"只是"如何"中疑问代词"何"宾语前置的结果,它们之间并没有什么大的区别。而事实并非如此。结合语料,本文从语义和它们在句中所担当的句法成分两方面入手,对"何如""如何"以及它们的类似结构"如……何""如之何"进行了详细分析后,认为:"何如"是一个疑问代词;而"如何"是经过以下路径后成为了一个表疑问的凝固形式,具体如下:"如何"(动宾结构)——"如……何"——"如之何"——"如何"。

樊凯宁[2](2021)在《“如何”的词汇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如何"是古代汉语中常用的疑问代词,由"如"和疑问代词"何"组合而成,关于"如"之词性,历来观点纷纭,然于"如何"之词汇化过程,所谈不多。通过爬梳语料,认为现在的"如何"一词由"如介何""如动何"和"如连何"演变发展而来,大约成词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刘伟[3](2021)在《李氏朝鲜安东金氏家族汉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朝鲜文人积极接受中国诗歌的影响,跨越语言的障碍洞悉中国诗歌的奥妙,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下,为朝鲜汉诗史留下了众多的优秀诗篇。在汉诗发展达到成熟的李氏朝鲜中后期,本文的研究对象安东金氏家族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安东金氏家族以其独特性屹立于朝鲜文坛,虽诗学中国,却并不拘泥蹈袭,并在实际汉诗创作中体现出了自己的个性色彩。本文选取了安东金氏家族中具有独特代表性的三代人即金尚宪、金寿恒、金昌协为例,以期通过他们的汉诗创作管中窥豹,探求安东金氏家族的汉诗风貌。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在研读文献史料的基础上厘清李氏朝鲜中期的社会境况与文学思潮。在充分了解当时社会文学背景的基础上认识安东金氏家族,解读其在李氏朝鲜中期的独特社会地位。与此同时,从文学家族概念出发引出安东金氏家族的汉诗创作,展开对安东金氏家族汉诗创作独特性的分析,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第二章以金尚宪(1570—1652)的忠贞节义为侧重点展开论述。知人论世,对金尚宪的生平轨迹与师承交游情况进行梳理,对其创作的一千八百余首汉诗进行分析解读。从悲壮的命运感及坚定的节义精神、游仙世界、悼亡与追思等三个方面分别展开分析,重在揭示其人其诗突出的忠贞节义精神。第三章以金寿恒(1629—1689)的自由纯真为着眼点展开论述。爬梳其生平经历,重点解析其流放灵岩期间所作“和陶诗”。通过诗人仕途失意时期的诗作,洞察其创作心态,从而深入其内心世界,辨析其特点。第四章以金昌协(1651—1708)的自然本真主张为着眼点展开讨论。通过梳理其生平轨迹与师承交游情况,洞察其汉诗创作的文心所在。同时从其汉诗的体裁选择与表现技巧两个角度,探究其崇尚本真的诗学思想对其汉诗创作的深刻影响。最后总结全文,安东金氏家族的生活状态为汉诗人的成长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以及强有力的保障,金氏三代汉诗人先后绽放各自独具的个性光彩,继承并发展了金氏家族文学传统,共同谱写出专属安东金氏家族的灿烂汉诗画卷。

耿振东,李华[4](2019)在《略论何如璋《〈管子〉析疑》》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何如璋《〈管子〉析疑》作专题性论述。依次从六个方面展开:何氏撰述《〈管子〉析疑》的缘起、经过;何氏对管仲与《管子》关系的诠释;何氏以所理解的管仲思想诠释《管子》;何氏在《管子》篇名释义中融入多个研究内容;何氏以中外书为标准对《管子》进行辨伪并对其文本的来源构成加以推测;何氏对《管子·轻重》篇的研究。同时,对何氏《〈管子〉析疑》的学术价值作出评析。

贾旭东[5](2020)在《《孔子诗论》综合研究》文中认为本文是对上博简一《孔子诗论》的整理性研究。论文主要分爲五部分:第一章是对《孔子诗论》形制、编联问题的研究,本章主要对简文的留白简、编联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第二、第三章是对《孔子诗论》字词的考释,本章几乎对简文的每一个关键字词都进行了详细的考释,是本文的主体部分,由於内容较多分为两章;第四章是对《孔子诗论》诗篇的认定及诗义的阐释,本章首先分析、统计出简文所涉诗篇名的数量,然後按顺序对每一首诗的诗义及内涵进行了较为详细、准确的阐释;第五章是对《孔子诗论》论诗形式及诗学思想的研究,本章着重分析了简文所蕴含的以“情”论诗、“以礼节情”等诗学思想。附录部分是论着提要及索引。《孔子诗论》相关的研究论文及着作共有五百多种,要全面搜集、了解这些论着作很不容易,为此,本文根据内容将其分为四大类,我们为每一类论着撰写了一个简短的提要,提要包括论着名称、作者、期刊名称、论文的主要观点及学术价值等内容,并附有作者、论着名索引及关键词索引。提要的目的就是为了简要介绍这些论着的内容,方便读者参考和检索。

孟荣[6](2020)在《《三鱼堂文集》校注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的研究对象《三鱼堂文集》包括陆陇其的《三鱼堂文集》与《三鱼堂外集》,整体分为研究与校注两部分,研究部分分为四章。第一章为陆陇其生平与人物形象研究。陆陇其是一个大器晚成的人,少时以坐馆家教为生,四十六岁开始做官,几经沉浮,历官嘉定知县、灵寿知县、四川道监查御史,尤以在灵寿待的时间最长,也充分展现了他为官理政的才华,五十四到六十一岁为官灵寿期间,也是他理学思想的成熟期,写作了大量的优秀文章。陆陇其少时学习王阳明,“三十以来,始沉潜反覆乎朱子之书”,后专宗朱熹,排斥陆王。陆陇其是一位着名的循吏和理学家,他一生清廉、敢于为民请命、施行德政、重视教育及地方文化建设,在学术上,独尊程朱理学,有理学家的务实精神;同时品德高尚,他善良真实、一心为他人、知恩图报,为了感念三条鱼对曾祖的救命之恩,遂名其居为“三鱼堂”;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他并非完人,他没有同理心,不能体会他人的感受,一直在以己度人,偏执地认为所有人都应该尊程朱,还可怜佛祖“生西土”,“未听尼山讲五伦”。第二章为《三鱼堂文集》版本研究。《三鱼堂文集》版本众多,《清人别集总目》着录有15个,《中国古籍总目》着录有7个,版本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关于《三鱼堂文集》的版本情况,学界少有研究。今对其进行考辨,认为琴川书屋刻本、嘉会堂本与老扫叶山房刻本为同一版本;仅存在光绪版陆子全书刻本;《三鱼堂文集》(包括其选本《陆稼书集》)共有12个版本,包括刻本、稿本、抄本、石印本和排印本:琴川书屋刻本、四库全书本、同治七年杨昌濬武林刻本、柏经正堂刻本、光绪陆子全书刻本、上海扫叶山房石印本、康熙正谊堂刻本、同治正谊堂刻本、丛书集成初编本、乾隆间平河赵氏清稿本、重庆抄本和日本抄本;《三鱼堂文集》包括文集12卷,外集6卷,附录1卷。第三章为《三鱼堂文集》诗歌研究。陆陇其《三鱼堂外集》6卷,包括诗歌1卷,32首。诗歌从题材上看,主要是实用性的赠答诗,从体裁上来看,大都是古体诗。诗歌的风格为浅白务实。孙奇逢与陆陇其都是明末清初的理学大家,他们都有诗歌传世,其中赠答诗所占的比例都很大。赠答的对象主要有亲人、朋友和方外人士三类,主题涉及赞赏、自述、安慰、告诫、明志等多个方面。他们都很注重赠答诗的交际功能而轻视其审美功能,都有说理的赠答诗,都有一定的慕陶情结,但由于所处环境及自身性格的差异,他们的赠答诗也表现出很大的不同。第四章为《三鱼堂文集》散文研究。《三鱼堂文集》十二卷全都是散文,《三鱼堂外集》六卷中有五卷是散文,可见所占分量之重。其中《三鱼堂文集》有杂着68篇,书信125篇,序43篇,记11篇,墓志铭、祭文27篇。《外集》有奏疏、议、条陈8篇,表、策32篇,申请、公移31篇。共有散文345篇。诗歌的功能偏重于个人抒情,故陆陇其很少作诗,散文偏重于实用的社会功能,故所作较多。作为政治家,他要用散文来议政;作为理学家,他要用散文来论学;作为普通文人,他要用散文来交际。陆陇其的散文大都为论说文,少有记叙文和抒情文。陆陇其虽写作了类型不同的散文,但都以实用为主,语言朴实无华,理胜于情,因陆陇其不屑学习文艺,也造成了他不擅长表达与书写情感。总体看来,陆陇其的散文有两个特点:一是周密严谨,很有逻辑;二是质胜于文,表情不足。此次校注以琴川书屋初印本(即嘉会堂本,下同)为底本,通校以光绪陆子全书本,并参校其他众本及相关文献。校注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题解,包括写作时地、历史背景和题中涉及的人物,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二是注释,包括地名、诗文中涉及的人物、典故、僻词、持论措语之所自出等;三是校记。

李水清[7](2019)在《清季粤籍驻外公使教育思想及实践研究(1877-1911)》文中指出鸦片战争后,因了解外情和交涉的需要,加之外国势力的推动,清廷开始遣使驻外。而广东近代独特的区域风气孕育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早期驻外公使。粤籍驻外公使考察西方教育后,对西方普及教育、教学内容、学校管理制度、教育经费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认识与思考。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实践经验,粤籍驻外公使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思想:对传统教育及文化的批判与继承;致力于为社会培养实业、法律、军事、语言专业人才;积极倡导提高普及教育;推动留学教育及华侨教育发展;对建设相关教育机构、构建知识产权制度积极建言与实践。粤籍驻外公使教育思想与实践从零散感性走向系统理性过程中,凸显务实的价值取向且思想转变速度较快。而与其他区域的驻外公使,则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的教育思想都凸显教育救国的社会职能,致力于培养社会上急缺的专业人才,但各自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粤籍驻外公使教育思想与实践起到了传播西学,开中国教育风气之先的作用。他们积极为国内输送人才,负起了中外教育文化交流的职责。同时作为外交官,其也致力于维护中国的教育主权。回国后,粤籍驻外公使主要通过影响决策层的思想来进行教育改革,但其教育思想与实践无疑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

卢高媛[8](2019)在《清代诗人集会专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古代诗人集会历史悠久,是一种普遍存在且极具特色的文学现象。清代诗人集会活动繁多,覆盖面广,在规模和频率上都大大超越了前代,成为各个阶层文人群体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本文以清代诗人集会为研究对象,以清代政治、历史、地理、文学等文献资源为基础,在充分阅读和理解文本的基础上,采用学科交叉的方法将整体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对清代诗人集会进行综合和专题论述。同时,尝试突破传统的史实叙述和文本解读模式,将诗人集会置于清代历史发展的整体环境和动态过程中,揭示这一特殊文学现象的基本特征和内在规律,并纠正之前研究中出现的一些错误。在总体考察和专题延展的基础上,本文按照先总后分、以点带面的思路安排篇章结构,以深入探讨清代诗人集会的特征、作用和影响等问题。本文共五章,主要专注于以下几方面的论述:第一,清代诗人集会的基本特色。第一章和第二章从主题形式和思想内涵两方面对诗人集会在清代的新变化和新特质进行了概括和提炼,侧重于考察清代诗人集会在因袭和继承前代基础上的创新和超越。其一,清代诗人集会在主题拓展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节日型集会和季节型集会已经成为清代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先贤生日设祀集会、金石鉴赏集会和戏曲观赏集会的盛行则是清代人文环境和社会风气的体现;其二,清代诗人集会在思想内涵上也呈现出新的特色。从集会的审美品格来说,清代诗人集会以古雅精神为核心审美意旨,同时追求理性与情感的调融和统一。从集会的基本功能来说,清代诗人集会在娱情、群体认同和政治功能方面都有新的应用和扩充。第二,清代诗人集会与唐宋诗之争。清代的唐宋诗之争贯穿始终,全面而深刻地影响到诗人的理论建设和文学创作。唐宋诗之争对诗人集会有着难以忽视的重要影响,而诗人集会在唐宋诗之争中也发挥着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第三章以时间发展为轴,以若干重要诗论家和诗人集会为点,就诗学宗尚对诗人集会的影响、诗人集会对诗坛风气的推动、诗人集会与诗学论争的关系等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清代不少诗人集会涉及唐宋诗之争,比如一些颇具声望的诗人会在集会时表述和实践自己的诗学主张,以此扩大影响;一些诗歌流派更会利用集会宣扬门户宗尚,以此寻求志同道合之人,壮大自身势力。这是清代诗人集会和诗学研究的交汇之处,对此进行考察所取得的成果对两者皆有一定的启发。第三,清代诗人集会与遗民心态。以诗人集会为切入点,对明清两大遗民群体进行论述,是对传统文学空间中群体创作的考察,也是对旧式社交模式下群体心态的探究。第四章分为明遗民和清遗民两个部分,对诗人集会与遗民心态的关系等问题进行探讨,侧重于归纳和总结两者在不同时期呈现的差异性特质。诗人集会作为新旧时代交替中的一个特殊文学空间,是旧思想的避风港,也是新思想的发育地。诗人集会为遗民群体缓解了现实失落,提供了情感归属,实现了价值诉求,满足了他们多层次的心理需求。遗民群体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批判意识让他们在创作上充满热情,同时也催使他们开展集体活动,为彼此建立思想和行动的统一战线。第四,清代诗人集会与近代中日外交。第五章以晚清驻日公使何如璋、黎庶昌在日本的诗人集会活动为主要考察对象,以近代中日外交关系为落脚点,对这时期双方的政治意图、文化心态,集会酬唱的创作风格、思想内容等问题进行探究。在他们的主导下,诗人集会作为一种外交手段,对近代中日关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使外集会”将政治目的融于诗歌唱和之中,用文学交流的方式促进了外交友谊的建立,在汉诗酬唱中搭起情感沟通的桥梁,达成了一定程度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使外集会”也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潜移默化手段,利用文化输出以非战的方式实现同化或者征服的战略目的。作为特殊时代环境下全新的集会类型,“使外集会”在清代诗人集会和诗歌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黄震宇[9](2019)在《清廷援助朝鲜开化运动及其对中朝宗藩关系的影响(1879-1884)》文中研究表明经历了 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边疆危机,清廷开国以来的属国相继为西方列强所控制。有鉴于前车之覆,清廷决定通过指导并帮助与自己关系最为密切的属国朝鲜业已自主进行的开化运动,来维系处于危险之中的中朝宗藩关系。一方面,指导帮助朝鲜对外开国,即通过协助朝鲜与对朝鲜无领土野心的美、英、德、法等欧美国家,建立近代通商与外交关系,旨在在朝鲜半岛营造均势环境,借助上述国家的势力来抵制日、俄两国对朝鲜的觊觎。另一方面,对内则仿照中国自身正在开展的洋务运动的模式,指导帮助朝鲜兴利除弊,帮助朝鲜开启军事与经济方面的近代化进程,以期促使朝鲜自立自强,免于为他国所吞并,可以有力地发挥清廷东海屏蔽的作用。但在具体实践当中,清廷对朝鲜的一系列帮扶措施,不仅没有起到使朝鲜日臻富强,中朝宗藩关系日益稳固的作用,反而使朝鲜对清廷的不满日渐增多,越来越希望摆脱中朝宗藩关系,实现民族独立。

刘韶军[10](2018)在《李鸿章与何如璋的“球案”三策》文中研究表明光绪初年,清政府与日本围绕琉球国运("球案")展开斗争。一开始,清政府对琉球事务漠不关心,致使日本步步推进吞并计划。在事态公开化之后,面对极为不利的被动状态,清政府也未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来解决争端。在驻日公使何如璋提出解决琉球国运的上、中、下三策中,李鸿章认为日本已有铁甲舰而中国尚没有与之相当的海军实力而采用其中的下策,即只进行言语交涉而不采取切实行动,导致琉球被日本吞并。"球案"是晚清中日外交与发展的分水岭。日本通过此案摸准清政府处理外交问题的脉搏,遂制造朝鲜问题等以扩张实力,而清政府虽然实现建设强大海军目的,拥有"遍地球一等铁甲船",终因其他方面建设不能与海军装备的建设同步而在甲午海战中战败。

二、“如何”与“何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与“何如”(论文提纲范文)

(1)“何如”与“如何”考辨(论文提纲范文)

一、说“如”“何”
    (一)“如”作动词、介词、连词和助词
    (二)“何”作动词、疑问代词和副词
        1. 什么;可以作主语、谓语、宾语和定语。
        2. 何处;可以作宾语。
        3. 为什么;可以作状语或独词性分句。
        4. 哪;哪个;可以作定语。
二、“何如”与“如何”
    (一)“何如”
        1. 用作谓语。
        2. 用作状语。
        3. 用作定语。
        4. 用作宾语。
    (二)“如何”(动宾结构)——“如……何”——“如之何”——“如何”(疑问代词)

(2)“如何”的词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疑问代词“如何”的成词过程
    (一)“何”之本义及词义虚化
    (二)“如何”系列词在上古典籍中的使用
    (三)“如何”一词中“如”之词义判定
二、“如何”的词汇化过程、时间判定及词汇化动因
三、结语

(3)李氏朝鲜安东金氏家族汉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写作缘起与研究综述
    第二节 研究思路及意义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意义
特别说明
第一章 李氏朝鲜中期安东金氏家族
    第一节 李氏朝鲜概况
    第二节 文学家族
    第三节 安东金氏家族
第二章 金尚宪(1570—1652)
    第一节 金尚宪其人
        一 生平轨迹
        二 师承交游
    第二节 金尚宪与其汉诗
        一 悲壮的命运感与坚定的节义精神
        二 金清阴诗中的游仙世界
        三 悼亡与追思
    小结
第三章 金寿恒(1629—1689)
    第一节 金寿恒其人
    第二节 金寿恒与其“和陶诗”
        一 探寻流放之路
        二 孤独之地的感怀
        三 灵岩风光与归返本真
        四 训诫与期望
    小结
第四章 金昌协(1651—1708)
    第一节 金昌协其人
        一 生平轨迹
        二 师承交游
    第二节 金昌协与其汉诗
        一 金农岩汉诗的题材选择
        二 金农岩诗中的表现技巧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金尚宪年表
附录二 金寿恒年表
附录三 金昌协年表
附录四 金尚宪《清阴集》汉诗整理
附录五 金寿恒《文谷集》汉诗整理
附录六 金昌协《农岩集》汉诗整理
致谢

(4)略论何如璋《〈管子〉析疑》(论文提纲范文)

一、《〈管子〉析疑》的撰写
二、管仲“生平所规画者,笔之于书”
三、基于管仲思想的《管子》解读
    (一)“综百代之长,撮五家之要”
    (二)“师《周官》之法而变通之”
    (三)“管子治齐,莫善于因”
    (四)对管仲“杂霸”“功利”“权谋数术”的诠释
四、借篇名释义融入多个研究内容
五、《管子》辨伪及文本的来源构成
六、《管子·轻重》篇研究

(5)《孔子诗论》综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论
    一、上博简《孔子诗论》概述
    二、《孔子诗论》研究综述
        (一)竹简的形制与编连问题
        (二)文本考释
        (三)诗篇认定与诗义阐释
        (四)诗学思想研究
第一章 《孔子诗论》形制、编联问题研究
    一、《孔子诗论》形制问题研究
        (一)《孔子诗论》的形制问题
        (二)《孔子诗论》竹简现状分析
    二、《孔子诗论》“留白”问题研究
        (一)1号简的处位
        (二)留白简与竹简的编联原则
        (三)留白简的“留白”原因讨论
    三、《孔子诗论》的编联与缀合
        (一)各家编联意见汇总
        (二)本文编联方案
        (三)本文分章及释文
第二章 《孔子诗论》文本考释(上)
    一、关雎组
    二、葛覃组
    三、木瓜组
    四、柏舟组
    五、东方未明组
    六、墙有茨组
第三章 《孔子诗论》文本考释(下)
    七、十月组
    八、宛丘组
    九、皇矣组
    十、总论组
第四章 《孔子诗论》诗篇认定及诗义阐释
    一、《孔子诗论》篇名的认定
        (一)原本未释或误释的诗篇名
        (二)归属有分歧的诗篇名
        (三)简文所涉诗篇名汇总
    二、《孔子诗论》诗义阐释
        (一)《国风》类
        (二)《小雅》类
        (三)《大雅》类
        (四)《周颂》类
第五章 《孔子诗论》论诗特点及诗学思想研究
    一、《孔子诗论》的论诗形式和特点
        (一)《孔子诗论》的论诗形式
        (二)《孔子诗论》的论诗特点
    二、《孔子诗论》诗学思想研究
        (一)简文以“情”、“性”论诗
        (二)简文“以礼节情”的论诗思想
        (三)简文“情”与“志”的关系论述
附录一 《孔子诗论》论着提要
    凡例
    一、编联、形制类
        (一)编联类
        (二)形制类
    二、字词考释类
    三、文本思想类
        (一)诗篇认定、诗义阐释类
        (二)诗学研究类
    四、其他类
        (一)简文作者类
        (二)综述类
附录二 论着提要索引
    一、作者、论着名索引
    二、关键词索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6)《三鱼堂文集》校注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意义与价值
    二、研究现状
        (一)关于陆陇其
        (二)关于《三鱼堂文集》的版本
        (三)关于理学家的文学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陆陇其的生平、思想与品行
    第一节 陆陇其的生平
    第二节 陆陇其的思想与品行
第二章 《三鱼堂文集》版本考述
    第一节 《三鱼堂文集》的版本着录与研究概况
    第二节 部分版本辨析
    第三节 四库本、柏经正堂本、稿本、抄本
第三章 《三鱼堂文集》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
    第一节 总体内容及风格
    第二节 孙奇逢与陆陇其赠答诗之比较
第四章 《三鱼堂文集》散文内容及艺术风格
    第一节 散文基本内容
    第二节 周密质实的散文风格
结语
《三鱼堂文集》校注
参考文献
附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7)清季粤籍驻外公使教育思想及实践研究(1877-1911)(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对象概念及时间界定
    三、学术史回顾
    四、资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粤籍驻外公使对西方教育的认识与考察
    第一节 出使前对西方教育的认识
        一、清廷遣使背景
        二、出使前对西方教育的认识
    第二节 出使时对西方教育考察与文化碰撞
        一、考察普及教育
        二、考察西方教育的学制及教学内容
        三、考察教育相关机构及知识产权
        四、考察西方教育经费
        五、关注囚犯教育的教化效果
    第三节 出使后对西方教育的认识与思考
        一、“用夏变夷”观念的变化
        二、教育为国家富强之本原
第二章 粤籍驻外公使传统与新式教育的思想与实践
    第一节 对传统教育的批判与继承
        一、对科举制度的批判与变通
        二、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
    第二节 推动新式教育的发展
        一、培养专业人才,设立新式学堂
        二、重视与提倡普及教育
        三、提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四、提倡教学管理方式的改进及教科书改革
        五、提倡知识产权保护奖励及相关教育设施的建设
第三章 对留学教育及华侨教育的推动及管理
    第一节 留学教育的开创与管理
        一、开创留学教育先河——首批幼童赴美游学
        二、留学教育的管理
    第二节 、推进华侨教育
        一、甲午前:华侨教育的肇始与发展
        二、甲午后:华侨教育转变与推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8)清代诗人集会专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若干技术性说明
绪论
    一 清代诗人集会的定义与范畴
    二 清代诗人集会的研究现状
    三 清代诗人集会的研究意义
    四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创新点
第一章 清代诗人集会主题形式上的旧习与新变
    第一节 节日集会与清代社会民俗风尚
    第二节 季节型集会的美学意趣
    第三节 先贤生日设祀集会的兴起与盛行
    第四节 金石鉴赏集会与清代学术风气的蔓延
    第五节 诗人集会与戏曲的艺术交融和多元表现
第二章 清代诗人集会思想内涵上的继承与超越
    第一节 清代诗人集会的审美品格
        一 “古意存斯,雅音播矣”:古雅的文化格调
        二 “风动清歌引醉吟”:兼具理性与情感
    第二节 清代诗人集会的基本功能
        一 “极娱游于暇日”:集会的娱情功能
        二 “同人道不孤”:集会的群体认同功能
        三 “扶持正人,维持国是”:集会的政治功能
第三章 清代诗人集会与唐宋诗之争
    第一节 诗人集会与明清之际的宗宋诗风
        一 钱谦益入清后的经历及其“唐宋兼宗”的诗学观
        二 “假我堂文宴”集会的诗学宗尚与理论实践
        三 “假我堂文宴”集会的意义及影响
    第二节 诗人集会与清初庙堂之上的宗唐抑宋风向
        一 康熙初年京师诗坛宋诗风的盛行和流弊
        二 “万柳堂”集会的宗旨:整饬诗坛,宗唐抑宋
        三 康乾时期统治者的尊唐倾向与盛世酬唱
    第三节 诗人集会与清代中后期的宗宋思潮
        一 翁方纲的“肌理说”与崇苏情结
        二 “寿苏”集会的盛行与宗宋思潮的高涨
        三 “寿苏”集会的诗学内涵:理论宗尚的仪式化表达
第四章 清代诗人集会与遗民心态
    第一节 诗人集会与明遗民心态
        一 动荡时局与明遗民群体的生存困境
        二 顺康年间江南明遗民群体的集会酬唱与心态嬗变
        三 明遗民集会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 多重审美体验与情感张力的构建
    第二节 诗人集会与清遗民心态
        一 社会转型与清遗民群体的文化焦虑
        二 “癸丑修禊”集会的慕古思想与逐新意识
        三 清遗民集会诗歌创作的思想倾向:时空错置的精神困顿与情感冲动
第五章 清代诗人集会与近代中日外交
    第一节 首任驻日公使何如璋与“使外集会”的兴起
        一 何如璋使日期间的国际形势与外交策略
        二 何如璋使日期间与日人的集会往来
    第二节 黎庶昌两度使日与“使外集会”的繁盛
        一 黎庶昌的使外经历和外交思想
        二 黎庶昌两度使日期间中日东洋酬唱的盛况
    第三节 “使外集会”的意义和影响
        一 日人集会诗里的“中国文化”和“中日关系”
        二 “使外集会”的政治意涵和文化影响
        三 跨文化视域下“使外集会”的历史意义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9)清廷援助朝鲜开化运动及其对中朝宗藩关系的影响(1879-1884)(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言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问题意识与研究思路
        (一) 本文的问题意识
        (二) 本文的研究思路
    三、学术前史
        (一) 对于关键历史人物的研究
        (二) 对于具体历史事件与中朝双方对彼此态度变化情况的研究
        (三) 断代史性质的专着
    四、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第一章 外交指导——清廷对朝美立约的前期举措
    第一节 琉球之废与丁日昌上奏
    第二节 李鸿章与李裕元的通信
    第三节 修武备与议通商并举
        (一) 卞元圭来华
        (二) 中朝双方在东京的商议
        (三) 李容肃来华
    第四节 李鸿章与薛斐尔的前期接触
    小结
第二章 外交帮助——1882年《朝美条约》的顺利达成
    第一节 金允植来华
    第二节 立约进程的意外加快
        (一) 1882年2月7日金允植与李鸿章的笔谈
        (二) 金允植与李鸿章之间达成共识
        (三) 中美之间的直接谈判
    第三节 马建忠赴朝
        (一) 朝鲜与美国立约
        (二) 朝鲜与英国立约
        (三) 朝鲜与德国立约
    小结
第三章 内政帮助——清廷与壬午之变
    第一节 壬午之变的爆发与平定
        (一) 对外开国与壬午之变的爆发
        (二) 清廷对壬午之变的认识与处理
    第二节 朝鲜开化事业的新发展
        (一) 《中朝商民水陆通商贸易章程》的前期筹划
        (二) 壬午之变后清廷对朝鲜的经济援助
        (三) 壬午之变后清廷对朝鲜的军事援助
        (四) 步入快车道的朝鲜各项新政
第四章 内外帮助的延伸——派员赴朝
    第一节 派员赴朝的背景
        (一) 朝鲜的需要
        (二) 清廷的考虑
    第二节 穆麟德与朝鲜
        (一) 穆麟德赴朝
        (二) 穆麟德在朝鲜的贡献
    第三节 陈树棠在朝鲜的工作
第五章 适得其反的实践效果
    第一节 属邦照会:朝鲜寓独立自主于宗藩关系之中
        (一) 朝鲜对照会的接受
        (二) 朝鲜对照会的解读
        (三) 对属邦照会的检讨
    第二节 交聘列国:朝鲜寻求独立的终南捷径
        (一) 朝鲜近代外交知识的丰富
        (二) 朝鲜借外交与清廷抗礼
    第三节 走样、变质与无实:朝鲜视清廷的帮助为干涉
        (一) 壬午之变前后清廷避免干预朝鲜内政
        (二) 清廷对朝鲜的关心与尊重
        (三) 通商所造成的矛盾
        (四) 庆军驻朝所造成的矛盾
        (五) 难收实效的内政援助
    第四节 向隅与纷争:马建常、陈树棠和朝鲜政府的关系
        (一) 马建常在朝鲜的际遇
        (二) 陈树棠与朝鲜政府的矛盾
    第五节 对清廷援助朝鲜开化运动的检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李鸿章与何如璋的“球案”三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清政府对琉球问题的麻木不仁
二、何如璋在事态公开化以后所思考的对策
三、影响李鸿章选择下策的各种因素

四、“如何”与“何如”(论文参考文献)

  • [1]“何如”与“如何”考辨[J]. 赵建军.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5)
  • [2]“如何”的词汇化研究[J]. 樊凯宁. 汉字文化, 2021(10)
  • [3]李氏朝鲜安东金氏家族汉诗研究[D]. 刘伟.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略论何如璋《〈管子〉析疑》[J]. 耿振东,李华. 海岱学刊, 2019(01)
  • [5]《孔子诗论》综合研究[D]. 贾旭东. 吉林大学, 2020(08)
  • [6]《三鱼堂文集》校注及研究[D]. 孟荣.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7]清季粤籍驻外公使教育思想及实践研究(1877-1911)[D]. 李水清. 暨南大学, 2019(12)
  • [8]清代诗人集会专题研究[D]. 卢高媛. 浙江大学, 2019(01)
  • [9]清廷援助朝鲜开化运动及其对中朝宗藩关系的影响(1879-1884)[D]. 黄震宇.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4)
  • [10]李鸿章与何如璋的“球案”三策[J]. 刘韶军. 南都学坛, 2018(05)

标签:;  ;  ;  

“如何”和“如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