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条奶牛饲料信息

两条奶牛饲料信息

一、奶牛饲料信息两则(论文文献综述)

吴强[1](2020)在《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及其运行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自三聚氰胺事件以来,中国奶业得到长足发展,成为全球第三大乳品生产国。近年来,涉及乳品质量安全的事件仍时有发生,乳品质量安全隐患普遍存在,乳品质量目标与产能目标冲突,乳品质量提升与奶业持续发展的矛盾突出。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很多,但质量控制水平与成本不协调、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是关键。国内外理论与实践表明,实施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是改善乳品质量、协调质量与产能目标,促进奶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借鉴已有研究成果,依据供应链管理、认知行为、协同学、外部性及信息不对称等相关理论,综合运用协同度、Logit-ISM、结构方程、演化博弈、委托代理和模拟仿真等模型方法,从概念界定、现状描述、协同度测算、影响因素确定、形成机制剖析、实现机制解析和对策建议等方面,深入系统地研究了由奶牛养殖场户(简称奶农,全文同)、乳品加工企业与超市组成的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及其运行机制的相关问题。主要研究结论如下:供应链环境下影响乳品质量的关键因素主要有投入品来源(采购)、检疫检验、环境维护、设施配置、生产档案和员工培训等6方面。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的基本问题包括:含义是奶农、乳品加工企业与超市间在投入品来源(采购)等6方面配合得当、协同一致,共同维护乳品质量、提高乳品供应链竞争力;模式包括横向层面协同和纵向层面协同;目标由状态目标和结果目标两部分构成,结果目标是状态目标的外在表现,状态目标是结果目标的内在基础;标志是奶农、乳品加工企业与超市间质量控制行为配合得当,乳品质量指标得到有效保障;决策参量有质量预防水平、质量检验水平、质量成本分摊、质量收益分配和质量缺陷惩罚等,各决策参量既独立发挥作用,又相互关联,共同影响乳品质量水平和供应链整体收益。利用来自全国10省份590家奶农、224家乳品加工企业和750家超市的问卷调查数据,首先从投入品来源(采购)等6方面描述性分析了奶农、乳品加工企业与超市质量协同控制的认知、行为及其协同状况,然后利用复合协同度模型测算了乳品供应链质量控制协同度。研究结果表明:三方对于投入品来源(采购)等6方面的重要性认知处于良好协同状态,对于投入品来源(采购)等6方面的质量控制标准的认知处于低度协同状态;三方在投入品来源(采购)、检疫检验和环境维护等3方面的质量控制行为处于良好协同状态,但在员工培训方面的质量控制行为协同状况欠佳,在设施配置和档案管理方面的质量控制行为协同状况较差。总体来看,加工环节的质量控制有序度要高于养殖和销售环节,各环节间的协调性、配合性和同步性还较差,仍处于无序竞争状态,乳品供应链质量控制处于初级协同阶段。基于590家奶农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Logit-ISM模型实证分析了奶农质量协同控制实施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递阶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受访者文化程度、养殖规模、原奶质量标准认知、饲料质量标准认知、饲养环境标准认知、稳定销售渠道、提升原奶价格、风险分摊、信息共享、信任程度和政府鼓励支持对奶农质量协同控制实施意愿有显着影响。其中,政府鼓励支持、原奶质量标准认知、饲料质量标准认知、饲养环境标准认知是表层直接因素,稳定销售渠道、提升原奶价格是中层间接因素,受访者文化程度、养殖规模、风险分摊、信息共享、信任程度是深层根源因素。基于750家超市的问卷调查数据,依据“经营能力、内部动力、外部推力、合作伙伴关系—中间合力—协同意愿”的分析思路,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了超市质量协同控制实施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经营能力、内部动力、外部推力、中间合力和合作伙伴关系对超市质量协同控制实施意愿有着不同程度的显着的正向影响,其中经营能力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其次是外部推力,然后依次是合作伙伴关系和内部动力。结合乳品供应链的结构特征和运行规律,从动力因素、促进因素、保障因素、传导过程和实现路径等方面剖析了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得出结论: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前提下,提升质量、规避风险、增加收益是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的动力因素,通过质量信息流和行为信息流的传导作用,实现质量协同控制的目标;个体素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信息共享、相互信任是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的促进因素,发挥加快质量协同控制进程的作用;政府监管、第三方检测、内部监管、市场秩序是保障因素,具有引领质量协同控制轨迹的作用。基于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相结合的视角,运用演化博弈模型和模拟仿真技术分析并印证了乳品供应链中奶农与乳品加工企业质量协同控制的演进过程、稳定策略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双方质量协同控制的实现条件。研究结果表明:低收益率与高溢出率均会导致市场失灵。当奶农采取高级预防策略和乳品加工企业采取高级检验策略收益率较低时,(基本预防,基本检验)将是双方质量控制博弈的稳定策略,此时,政府应给予采取高级控制策略方足够的补贴,以激励双方实施质量协同控制;当奶农采取高级预防策略或乳品加工企业采取高级检验策略收益率提高,但溢出率较高时,另一方将采取“搭便车”行为,则(高级预防,基本检验)或(基本预防,高级检验)将是双方质量控制博弈的稳定策略,此时,政府应该加大处罚力度,迫使“搭便车”行为者进行质量协同控制;政府补贴对奶农的效用更为明显,政府惩罚具有“正强化”和“负强化”双重作用。综合运用最优化原理、博弈论、委托代理模型和模拟仿真技术,分析并印证了信息对称、单边信息不对称和双边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乳品供应链中乳品加工企业与超市的最优质量控制策略,以及双方质量协同控制的实现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当质量预防水平隐匿时,乳品加工企业将采取“质量预防不足”策略;当质量检验水平隐匿时,超市将实施“质量检验过度”策略;当质量预防水平和质量检验水平均隐匿时,乳品加工企业的“质量预防不足”与超市的“质量检验过度”同时存在;合理的供应链利益分配合同设计,可促使乳品加工企业与超市实施质量协同控制。针对以上研究结论,提出了促进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4个方面:一是提高认知水平与行为能力,改善质量控制行为;二是健全运行机制,促进质量协同控制的形成;三是增强乳品加工企业的综合能力,强化内部监管与服务能力;四是营造良好协同环境条件,提升质量协同控制水平。

焦帅帅[2](2019)在《民国至集体化时代山西畜牧业与乡村社会研究(1917-1976)》文中指出历史时期,整个山西畜牧业的发展经历了由传统时期自给自足的个体小农经济到民国时期的政府为主,民众被动参与再到集体化时期的政府主导,民众积极参与这一复杂发展过程。众所周知,传统社会发展时期,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提高,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从而形成了男耕女织的传统生活方式。在畜牧业发展上,亦是如此,并呈现出一家一户一头牛,自给自足的小农经营方式。民国时期,随着中国民众的衣食住行和审美观念发生变化,阎锡山政府开始注重畜牧业的发展。在政策方面,实行“六政三事”,建立模范畜牧场,颁布有关牲畜管理的法令制度和税收政策;在教育方面,创办畜牧农业学校,注重畜牧人才的培养;在改良方面,引进西方的优良品种,与本地品种进行杂交。然而,在这一具体发展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培养畜牧人才还是畜牧改良方面,都是“自上而下”推行的,主要是依靠强大的行政权力支持发挥作用,多停留在宣传或示范层面,各项政策并没有真正的传达于民众,影响于民众。即政府与民众之间并没有建立起完备的信息交流机制和信息监督机制,政府与民间的呈现着一种单向化的关系。集体化时期,山西畜牧业的发展既注重发挥政府行政力量的作用,也注重发挥民众、模范、饲养员等民间力量的作用。在关注畜牧政策变化的同时,更多关注牲畜发展背后“人”的变化。即饲养员群体构成变化、社会活动、政府如何塑造的问题,试图将牲畜的命运与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直白一点的讲,民国时期山西畜牧的发展更多重视“牲畜”的变化,而集体化时代的畜牧业更多注重与牲畜相关的“人”作用,实现“由物及人”的变化。因此,通过研究饲养员的群体特征、车把式地位的变化及将牲畜作为一种话语权等方面的内容,刻画出模范饲养员爱畜如子,一心为集体的形象及车把式对于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谁掌握赶马车的鞭子,谁就掌握整个公社发展的命脉,掌握了整个公社发展的走向。从侧面反映出牲畜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换言之,国家是非常重视牲畜的发展,在这个时期的牲畜是非常幸福的。更进一步的讲,就是集体化时期的人和牲畜都是非常幸福的。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原因,主要归功于集体化时代畜牧发展过程中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助关系。所以,本研究以民国至集体化时代山西地区的畜牧业为研究对象,站在社会史的角度,通过搜集资料和整理资料,更多地去考察观念、制度、政策、人为因素等对中国乡村社会的影响。初步探讨畜牧业背后政府与社会的复杂关系,即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呈现着一种由一家一户的传统经营到国家与社会的单向化再到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化的关系。对如何正确认识民国至集体化时期的时代特征及国家如何调动群众积极性,如何实现国家与民众的互动提出思考。

石慧[3](2018)在《大豆在美国的引种推广及本土化研究》文中提出大豆是最早起源于中国的栽培作物之一,自古以来,大豆不但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主要粮食来源和优质植物蛋白来源,还在农作物种植、植物油脂补充、牲畜饲养等多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历史上大豆在中国经历了从野生生长到人工栽培、从成为人们的主食到转向副食、从主要向世界出口到依靠从美洲进口的历史变迁,大豆也在此发展过程中先后通过不同的路径被广泛地引种传播到世界各地,到目前已经成为全世界范围内具有多重利用价值的重要作物品种。相比大豆在中国可以追溯千年的悠久发展历史,大豆被引入美国则是在近几个世纪左右发生的。18世纪中期大豆传入美国后并没有很快地发展起来,而是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缓慢发展后,主要作为一种牧草作物开始被广泛地推广并发展起来。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新大豆品种的引入、大豆加工技术进步和大豆新用途的不断被开发等,美国大豆开始进入快速产业化发展阶段,并于20世纪50年代超过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此后,美国大豆开始全面产业化发展,在不断满足美国国内大豆加工需求的同时,还积极拓展海外市场进行大豆及其制品的对外出口贸易。虽然20世纪70年代以后,南美洲国家巴西和阿根廷大豆产业相继发展,对美国大豆的世界市场占有率造成了影响,但美国仍然保持着世界最大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的地位。美国大豆最大的输送地是历史上的大豆起源地和主产国中国,随着20世纪末期中国大豆进口市场的放开,大量美洲大豆开始进入并逐渐占领了中国的大豆市场,中美两国大豆生产和出口的相对优势地位完全发生了逆转。鉴于历史时期大豆在美国取得的让人瞩目的发展成果,把中国原产作物大豆在美国的发展作为研究切入点,通过历史文献法、定量分析法、田野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并在大量一手英文文献和统计数据资料的支撑下,将大豆在美国引种推广的历史进程进行了分期。通过绘制多个相关的图和表,对大豆在美国本土化的发展和动因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在中美大豆发展比较中为中国大豆产业未来发展提出建议,研究主体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大豆在美国引种推广的历史背景。中国有着丰富的野生大豆资源,经过人类不断地采集和驯化,大豆最早在中国有了栽培品种。此后几千年的栽培和利用过程中,大豆通过与不同国家间的农业交流互动,曾先后在不同时期被引种种植于亚洲、欧洲、美洲等国家和地区。大豆在美国的传入是在地理大发现与海外贸易兴起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早期主要通过四条海上路径分别从不同国家传入美国。第二部分分别从大豆生产、栽培技术、加工利用、组织制度四个方面对大豆在美国引种推广及本土化的具体发展情况展开追溯。首先,对大豆在美国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期。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和官方统计数据的整理,将大豆生产在美国的发展进程大致划分为:早期引种和缓慢发展时期、快速发展时期、波动发展时期以及稳步发展时期。在四个发展时期中,因为不同历史阶段的国家政策、技术水平、社会背景等因素不同,大豆生产分别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总体上看,大豆生产在美国经历了从一种新奇作物发展成为国家重要经济作物的变迁。其次,从大豆生产技术的进步展现其本土化进程。在大豆育种和品种发展上,美国的大豆品种在美国经历了由少到多的过程,早期世界范围内的引种活动为美国大豆传统育种和新品种的开发提供了大量的亲本原料,20世纪末以后则开始转向转基因大豆品种的开发和种植;在大豆栽培和收获技术发展上,整地、播种、田间管理、收获和贮藏等都有不同的变化;在大豆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发展上,也形成了针对美国大豆病虫害类型的主要防治手段。再次,从大豆加工利用的变化展现其本土化进程。大豆在美国的利用方式,从主要作为牧草作物发展为主要作为豆粒收获进行加工利用。作为牧草作物期间可当作青绿饲料、青贮饲料、干草饲料、放牧或肥田等多种方式利用。而作为大豆加工则主要制成豆油、豆粕和大豆食品等。最后,大豆在美国的本土化发展还表现在包括政府机构和高校、相关企业公司和行业协会等方面的组织机构发展上。第三部分是对大豆在美国引种推广及本土化的动因进分析和探讨。通过对大豆在美国本土化发展过程的梳理,指出历史时期内美国大豆产业的兴旺发展并不是只由单一因素导致的,应该说大豆在美国的发展是以自然为前提、以政策为引领、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支撑和以合作为依托的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而作用的结果。第四部分通过梳理中国和美国大豆生产地位的转换,以及对相对优势地位转变的动因分析,结合大豆在美国本土化发展的成功经验与历史教训,努力从多个方面对中国大豆产业乃至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通过对大豆在美国引种推广及本土化进程的历史探究,试图从多方面分析和总结大豆在美国本土化和快速产业化发展的动因,为农作物的引种推广及本土化研究带来启发,为探索中国特色的大豆发展之路提供借鉴。

周鹏[4](2018)在《浑水公司做空中概股研究 ——以辉山乳业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腾飞,飞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中国企业与海外资本市场的联系也愈加紧密,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选择到海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这些具有中资背景或主要业务在中国大陆却选择在海外上市的公司,他们的股票便被投资者称之为中国概念股,简称中概股。曾几何时,这些中概股一度是海外资本市场的宠儿。然而,自2010年开始,他们便开始集体遭遇“信任危机”,屡屡遭遇做空机构狙击,浑水公司便是这些做空机构中的佼佼者。研究这些中概股遭遇做空的原因及方法,不仅有助于增强众多海外上市的中概股公司的守法诚信意识,也有可以为他们防范恶意做空提供一些实用建议,同时,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建设和监管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本文以浑水公司做空中概股现象为研究对象,采用统计分析法对浑水做空的十三家中概股公司进行概述分析。接着以浑水做空辉山乳业公司这一具体案例为主要研究内容,详细描述浑水公司做空辉山乳业的详细过程,结合有效市场理论及公司财务分析相关知识,深入探究辉山乳业被浑水公司做空的原因及方法。并从辉山乳业的经营状况及财务状况两方面入手,选用文献综述法、对比研究法、定性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辉山乳业公司被做空的原因及方法进行详细分析。本文研究发现,辉山乳业被做空的主要原因为财务杠杆过高、财务信息造假、高管挪用公司资金。对浑水公司做空中概股现象进行分析,可以对中概股公司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提高其诚信守法意识,还可以为其防范恶意做空提供一定的实用建议;同时给资本市场的投资者起到一定的警醒作用,提醒其注重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真伪及质量;辉山乳业遭遇做空的案例还可以为国内资本市场的监管及信息披露提供一定的借鉴,有助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及改革。

郑军南[5](2017)在《我国奶业产业组织模式的演化及其选择: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奶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农业产业。总体来看,相对于国外,我国奶业发展起点低、历史短、成长快,但发展过程曲折,市场波动大,危机事件多,发展模式差异较大,我国奶业的产业演化也呈现出一定的特殊性,值得深入研究。一直以来,我国奶牛养殖成本偏高、单产偏低以及奶制品质量安全等问题始终得不到很好地解决,以至于出现奶业消费市场的“崇洋媚外”。这些问题当然与奶业发展先天不足,大部分国民缺乏奶制品消费习惯、奶业市场波动较大等因素有关,但更重要的是落后的奶业产业组织模式导致奶业产业链上不同产业主体之间缺乏合理的利润分配和风险分担机制,还有我国不同类型奶业主产区产业集群竞争力不足以及我国奶业宏观产业政策选择和执行等方面都出现了偏差有关。奶业实际上是一个基于微观、中观、宏观等不同层级的有机复杂系统,不同层级的各种因素都会对奶业的整体发展产生影响。因此,本研究试图从更全面、更整体、更系统的视角,深入研究我国奶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找出我国奶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研究适合于我国奶业产业发展的产业组织模式,构建富有竞争力的奶业产业集群和奶业产业体系,并提出科学而全面的应对策略。基于此,本研究以共生演化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借鉴已有相关文献成果,结合中国奶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构建了奶业产业组织模式的共生演化分析框架,全面分析我国奶业的演化历程、发展现状,并以奶业产业组织模式为分析重点,探讨不同模式之间的优劣,判断其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一系列政策启示。本研究首先对相关理论和国内外对于农业及奶业产业组织模式的文献进行了全面回顾和总结,并借鉴生物学上的共生演化理论,构建了研究我国奶业产业组织模式的“奶业共生状态-共生单元结构-奶业共生模式-奶业产业绩效”(SSMP)共生演化分析框架,为后续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奠定基础。然后,分别从宏观的奶业产业组织体系、中观的典型奶业产业集群和微观的奶业产业组织模式三个不同层级共生演化入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理论和定性分析。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利用实际调研所得我国五大奶业主产区六个省区的七个县市的相关调研数据,对奶业产业组织模式的优劣进行了实证分析:其一,利用127个养殖小区和76个规模养殖场数据,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实证分析了两者在利润水平和生产效率上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其二,利用127个养殖小区和152个小区成员数据,采用多元有序logit模型,实证分析了两者对养殖小区服务能力的评价及其影响因素。最后,通过对上述理论和实证研究进行总结,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奶业存在不同层级的共生演化关系,从宏观的奶业产业体系,中观的奶业产业集群以及微观的奶业产业组织及其模式,在奶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演化特征和机理。奶业产业组织形式从最初的奶农和奶企为主,逐步发展出了奶站、养殖小区和合作社等中间组织;相应地,在产业组织模式上,实现了从“奶农+奶企”向“奶农+奶站+奶企”、“奶农+养殖小区+奶企”以及“奶农+合作社+奶企”和“规模养殖场+奶企”、“规模养殖场+合作社+奶企”的模式变迁。共生演化过程中,奶业产业组织之间共生组织程度不断提高,共生行为进一步呈现互惠性和对称性。(2)区域奶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基于不同的产区状态,包括资源禀赋、历史起点和路径依赖程度不同,存在不同分布结构的奶业产业组织,进而形成了不同的奶业产业组织模式。一般来说,城郊型奶业主产区对奶业市场变动最为敏感,路径依赖程度低,产业组织创新和模式调整迅速,奶业产业集群竞争力最强;牧区型奶业主产区路径依赖较强,产业组织创新能力弱,产业组织模式调整优化不够及时,奶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相对偏弱;而农区型奶业主产区兼具规模效应和市场优势,奶业产业集群竞争力居中。(3)奶业产业组织及其模式的共生演化嵌入于特定的共生环境中,在不同阶段下的政治嵌入、文化嵌入、结构嵌入和关系嵌入等不同层级不同方面的社会嵌入因素共同作用于奶业产业组织,它们之间互动形成不同的奶业产业组织模式。案例研究表明,从养殖小区模式向奶牛入股的股份合作制规模养殖场再到资金入股的股份制规模养殖场模式演化路径可能是引导我国奶业进一步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可选路径。(4)我国正处于“奶农+养殖小区+奶企”向“规模养殖场+奶企”转变的过渡阶段,本研究的实证研究指出,在这一阶段,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场之间在生产效率上并无显着差异,但在利润水平上存在显着差异,规模养殖场利润水平明显高于养殖小区。(5)“奶农+养殖小区+奶企”模式作为我国现阶段的主要产业组织模式,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但从养殖小区的服务供给来看,与小区成员的服务需求尚存在一定差距,且养殖小区模式难以根本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推动养殖小区向规模养殖场转变。基于上述结论,本研究分别从微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宏观层面提出政策建议:一是在微观层面上,要构建符合发展要求的奶业产业组织模式,加快奶业的纵向一体化,推动“奶农+养殖小区+奶企”模式向“规模养殖场+奶企”模式转变,并结合各地实际,适时引导发展奶业合作组织,构建新型的“规模养殖场+合作社+奶企”模式;奶企要发挥产业链核心作用,以股份合作制、股份制等形式积极参与到奶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二是在中观层面上,加大奶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力度,分别从牧区型、城郊型和农区型奶业主产区的不同特点出发,着力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富有竞争力的奶业产业集群。三是在宏观层面上,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国内和国际奶业市场的新趋势和新变化,顺应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大势,探索市场发展规律,指导我国奶业行业健康稳定发展。

刘艳玲[6](2015)在《菌草灵芝菌糟水提物对小鼠免疫、奶牛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文中提出灵芝作为我国传统的珍贵药用菌,其活性成分灵芝多糖具有抗肿瘤、抗衰老、改善高血压及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菌草栽培灵芝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项新技术,菌草栽培灵芝采收后剩下的菌糟里仍有大量的灵芝菌丝体,对其进行热水提取得到菌草灵芝菌糟水提物(以下简称水提物),其中含有15.79%的灵芝多糖。本文以水提物为试验材料,首先通过灌胃小鼠不同的剂量水提物,初步确定水提物可以提高正常小鼠免疫功能的剂量和效果,并以免疫力低下小鼠模型为试验动物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为水提物作为饲料添加剂提供免疫相关的理论基础;在确定水提物可以提高正常小鼠和免疫力低下小鼠免疫功能的基础上,以安装有永久性瘘管奶牛为试验动物研究不同剂量水提物对奶牛瘤胃发酵、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最后以处于泌乳期的40头奶牛为研究对象,研究水提物对奶牛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牛奶及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及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 0.14 g/kgBW、0.28 g/kgBW、0.84 g/kgBW、1.68 g/kgBW水提物为灌胃剂量,对BALB/C雌性小鼠灌胃30天。结果显示:各添加剂量对小鼠体重、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无显着影响。0.84g/kg BW水提物剂量组明显增强小鼠ConA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二硝基氟苯(DNFB)诱导的迟发型变态反应、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吞噬率、碳廓清能力,并能促进小鼠抗体生成细胞的生成,明显增强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结果表明,水提物具有增强正常小鼠免疫功能的效果。2.在水提物可增强正常小鼠免疫功能的基础上,以环磷酰胺构造的免疫力低下小鼠模型为研究对象,分别每日灌胃0g/kgBW(空白对照组,CK1)、1.00g/kgBW(正常对照组,CK2)、0g/kgBW(模型组,CY)、0.50g/kgBW(低剂量,CL)、1.00g/kg BW(中剂量,CM)、2.00g/kgBW(高剂量,CH)水提物,共给药28天,研究水提物对免疫力低下小鼠的影响。结果显示:与CY相比,CK1、CK2血清中的IL-1β含量明显降低;CL、CM和CH组的小鼠血清中TNF-α和IFN-y比CY的浓度低。根据小鼠肝脏病理切片观察情况,CY组小鼠肝脏出现明显的炎症细胞浸润、肝小叶坏死情况。与CY相比,CL、CM、CH组血清中的SOD活性、CAT活性及T-AOC水平显着增加;与CY组血清中的MDA相比,CL、CM和CH组血清中的MDA含量显着降低。结果表明:水提物能提高小鼠的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可抑制IL-1β、IFN-γ、TNF-α等细胞因子,并能增强小鼠机体的总抗氧化能力,且能起到保护肝脏的作用。3.选用免疫力低下小鼠试验中的小鼠脾脏,提取RNA,通过高通量转录组测序的信息分析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确定水提物对不同处理小鼠脾脏的基因表达差异。测序结果显示,CK1、CK2、CY和CH之间的基因表达差异较大。与CK1相比,CK2和CH肿瘤相关抗原编码基因CHP2处于上调表达;而共抑制因子、MHC、共刺激因子、前炎症趋化因子和一些炎症的趋化因子的相关编码基因处于下调表达状态。此外,与CY相比,CK1、CK2和CH小鼠脾脏的处于下调表达的基因较多,其中包括一些与肿瘤抑制或肿瘤发生的相关基因处于下调表达,比如CDKNIA、CDKNIB、MAPK10、VASH1 和 TN-C 等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灌胃水提物小鼠的脾脏IL-1β、TNF-α和IFN-γ的基因表达量低于模型组,这与血清检测和高通量测序结果一致,再次证实了水提物可以提高动物机体免疫功能,且为水提物作为饲料添加剂奠定了基础,为后续的奶牛试验提供理论支持。4.研究水提物对奶牛瘤胃发酵的影响,旨在探讨水提物对奶牛瘤胃发酵的调控作用提供数据与参考。利用安装有永久性瘘管的3头健康奶牛,对照组、试验一组和试验二组投喂的水提物分别是0g/d(CK)、100.00g/d(EG1)、200.00g/d(EG2),试验期为30天,检测瘤胃液的pH值、氨态氮浓度、挥发性脂肪酸、原虫数量及微生物蛋白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EG1瘤胃液中的丙酸浓度高于CK瘤胃液中的丙酸浓度。CK瘤胃中的原虫数量显着高于EG1、EG2瘤胃液中的原虫数量。结果表明:水提物可显着提高奶牛瘤胃液中丙酸的浓度、可抑制瘤胃中原虫的数量。5.利用安装有永久性瘘管的3头健康奶牛,定期收集瘤胃液,提取瘤胃微生物总DNA,利用高通量测序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水提物对奶牛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深度分析以上试验各组奶牛瘤胃微生物的菌群分布情况。经过界、门、纲、目、科、属、种物种丰度分析和比较,证实了不同水提物添加剂量对奶牛瘤胃微生物的分布有显着差异。宏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细菌界的微生物是奶牛瘤胃微生物中的优势菌群,本试验中试验一组和试验二组奶牛瘤胃微生物中的细菌界微生物菌群丰度均高于对照组;而在细菌界中,拟杆菌门、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的细菌类群是细菌界中的优势菌群,同样地试验一组和试验二组奶牛瘤胃微生物中的拟杆菌门、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的细菌类群丰度均高于对照组,与实时荧光定量PCR中EG1、EG2的总细菌高于对照组的结果一致。在种水平物种丰度统计结果中,对照组、试验一组和试验二组奶牛瘤胃微生物中的丰度前10的优势菌群中有5种菌隶属于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试验一组和试验二组这5种菌的丰度同样高于对照组,另外试验一组和试验二组产琥珀酸丝状杆菌的丰度高于对照组。不同处理奶牛瘤胃微生物的优势菌群除了丰度有差异外,种类差异较小,在测序结果中还显示,不同处理均有特异菌群,分别属于古细菌界和细菌界,其中属于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和放线菌门的居多。6.奶牛日粮中添加0g(对照组)、33.30g(试验一组)、66.70g(试验二组)、100.00g(试验三组)水提物,测定奶牛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牛奶中的体细胞数、牛奶及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和奶牛血清抗氧化能力的变化。结果显示:血清中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甘油三酯(TG)的含量有差异以外,其他血清生化指标均不存在差异。对照组、试验一组、试验二组及试验三组之间奶牛血清中免疫球蛋白A含量存在极显着差异;对照组、试验一组、试验二组和试验三组之间牛奶中的平均体细胞数之间存在着显着差异。结果表明:奶牛日粮中添加水提物可降低ALT的含量,可以提高奶牛血清的抗氧化能力;且使牛奶中的体细胞数明显降低,表明水提物具有提高奶牛机体的免疫力、提高牛奶品质的潜力。7.研究添加0g(对照组)、33.30g(试验一组)、66.70g(试验二组)、100.00g(试验三组)水提物对奶牛泌乳性能的影响,探索水提物在奶牛饲养和饲料中的科学使用提供理论基础。结果显示:试验三组奶牛采食量显着高于对照组,对照组(Contro1)、试验一组(Test Group 1)、试验二组(Test group 2)和试验三组(Test group 3)的平均产奶量分别为30.87 kg/d、30.93 kg/d、32.11 kg/d和31.71 kg/d,有显着差异。试验三组的平均乳蛋白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平均乳蛋白含量,存在显着差异,乳脂率提高了 4.49%。而其他乳成分均没有显着差异。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水提物可明显提高奶牛的采食量、产奶量及牛奶中蛋白质的含量。

张学宽[7](2009)在《延庆县奶牛真胃移位发病原因调查与防治对策》文中认为在正常情况下,奶牛的真胃位于腹腔的右侧,左侧紧邻瘤胃,但是由于某些内在或外在的原因,真胃的正常位置发生突变,或处于瘤胃的下方,或移至瘤胃的左侧,均可引起奶牛食欲废绝、消化紊乱、排便异常、瘤胃臌气、腹部疼痛等症状,这就是真胃移位。真胃移位分左方移位和右方移位两种,真胃左方移位是指真胃由正常位置移到瘤胃和网胃的左侧与肋弓之间(85%--88%);右方移位又叫真胃扭转(仅占一小部分)。近年来,延庆县奶牛产业化发展迅速,存栏奶牛已经达到32000头,在北京市各区县排名第一。从2007年的下半年开始,鲜奶价格提升到3.5元/公斤的最高水平,农民饲养奶牛的利润逐渐升高。但是由于追求更高的效益,奶农想尽办法提高产奶量,精饲料饲喂过多,奶牛真胃移位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奶农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为此,在延庆县开展奶牛真胃移位的发病机理研究,找出造成延庆县奶牛真胃移位的首要原因,并从治疗、饲养管理等方面着手,预防和控制奶牛真胃移位的发生,最终目的是增加奶农的收入。奶牛真胃移位属于临床兽医学的范畴,虽然不属于烈性传染病,但由于其发生于优质高产奶牛,最常见产后2-4周发病,将影响奶牛一个产奶期,若治疗不及时,往往造成奶牛死亡和淘汰的结果,奶农不但得不到销售鲜奶的收益,还要为奶牛付出治疗费用,损失是巨大的。本课题的研究,就是要解决防止奶牛真胃移位发生的饲养管理措施,以及一旦发生奶牛真胃移位后的有效治疗措施,最大限度的减少农民损失。通过入场、入户调查,并根据延庆县奶牛真胃移位的调查结果,对发病原因进行系统分析,主要发病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精饲料饲喂过多;二是粗饲料品种单一,品质粗劣;三是奶牛缺乏足够运动。找出了引起延庆县奶牛真胃移位的主要原因后,进行积极的预防措施,减少奶牛真胃移位的发病率,预防措施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转变饲养观念,进行科学饲养管理、推广TMR技术,为奶牛提供均衡营养、推行入区饲养,增加奶牛运动。对奶牛真胃移位的治疗的原则是使移位的真胃复位,无论采取哪种疗法,对所有的病例均应尽早矫正,以尽量减少真胃的溃疡和黏膜粘连的发生,防止病情延长造成的机体衰竭,真胃穿孔引起病牛突然死亡。治疗方法可以采用保守疗法即翻滚疗法即将病牛四蹄缚住,腹部朝天,猛向右滚,又突然停止,以期待真胃自行复原。也可以采取手术整复疗法,奶牛真胃移位的手术整复疗法,目前在延庆县采取三种手术方法,即左右两侧开口法、右侧开口法、仰卧保定手术法。

刘霞[8](2007)在《奶牛的资产确认和价值计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物资产作为一种全新的资产类别纳入了我国新的会计准则体系,它是农业企业基本的生产资料和不可或缺的有形资产,如何对其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其中,计量问题是生物资产会计的核心问题。本文基于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分析和研究,主要采用定性分析和比较分析的方法,选取奶牛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资产确认和价值计量研究。生物资产不同于普通的固定资产,它具有生命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即具有生物转化功能。因而,生物资产的形态、价值以及产生经济利益的方式,都会随着自身的生长、衰老、死亡等自然规律和生产经营活动不断变化,这必然会导致其会计处理和价值计量与常规资产有所不同。所以,选择计量模式对生物资产进行计价时,必须考虑它的生命特征。本文认为选用能够体现价值变化属性的公允价值模式可以随时反映生物资产处在不同时段所具有的不同的实际价值。奶牛作为一种生物资产,其价值计量也应该采用公允价值。我国的新会计准则规定生物资产按成本进行初始计量,虽然在后续计量中也规定有确凿证据表明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应当对生物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但并没用具体的实施细则。鉴于此,本文的创新点就在于对奶牛的价值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进行计价研究。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改善,会计理论的不断进步,公允价值的运用范围也将逐渐扩大,其广泛应用于各类资产计价和收益决定属于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张召兄[9](2007)在《不同蛋白能量比日粮对奶牛公犊育肥效果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试验的目的是研究三种不同蛋白能量比日粮在瘤胃中的降解情况、对奶牛公犊的育肥效果以及对其某些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同时测定奶牛公犊对不同日粮中各营养成分的消化代谢情况,具体试验结果如下:试验一:试验采用3头荷斯坦瘘管公牛,用尼龙袋法测定了三种不同蛋白能量比日粮中干物质(DM)、粗蛋白(CP)、酸性洗涤纤维(ADF)和中性洗涤纤维(NDF)在瘤胃内6h、12h、24h、36h、48h、72h的降解率。结果表明:多数营养成分在瘤胃内降解48小时后,降解率就趋向于平缓。低蛋白能量比日粮组DM的有效降解率比高和中蛋白能量比日粮组的要高。高蛋白能量比日粮组ADF和NDF的有效降解率均要高于低蛋白能量比日粮组。试验二:利用三种不同蛋白能量比配合日粮对24头荷斯坦奶牛公犊进行育肥,结果表明:高蛋白能量比日粮组在整个育肥期平均总增重和平均日增重与低蛋白能量比日粮组差异显着(p<0.05),而中蛋白能量比日粮组同高、低两个蛋白能量比日粮组差异均不显着(p>0.05)。在3个试验组中,高蛋白能量比日粮组的饲料报酬和经济效益最高,中蛋白能量比日粮组次之,低蛋白能量比日粮组最低。试验三:试验利用三种不同蛋白能量比配合日粮对荷斯坦奶牛公犊进行饲喂,研究不同蛋白能量比日粮对奶牛公犊的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日粮对血液生化指标产生一定的影响,但试验测定值均在文献报道的正常生理范围内。在采食试验日粮后,除低蛋白能量比日粮组的血清总脂比采食前有所降低外,各试验组的其它指标,如血清总蛋白、血清葡萄糖以及血清尿素氮的浓度都比采食试验日粮前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试验四:本试验在育肥期结束时从各组中任意选取2头荷斯坦奶牛公犊,继续饲喂试验日粮,用以测定荷斯坦公犊牛对不同日粮中各营养成分的代谢情况。试验结果表明:日粮中DM、N、ADF和NDF的表观消化率随着日粮中蛋白能量比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其中,三个试验组间DM和N的表观消化率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低蛋白能量比日粮组的N表观存留率、ADF和NDF的表观消化率显着低于中、高两个试验组(p<0.05),而中和高蛋白能量比日粮组N的表观存留率、ADF和NDF的表观消化率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

白云峰[10](2004)在《智能化奶牛生产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建立》文中研究表明农业信息化程度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使传统农业受到挑战。其中,专家系统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成为人们关注的新领域,结合其它方面技术,如数学模型运算、数据库管理等,综合应用到现代奶牛生产管理中,开发“奶牛生产智能化管理系统”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该软件可以实现对奶牛生产管理的自动化,配方运算与专家诊断功能。本研究内容涵盖三个主要方面:奶牛生产管理部分,主要解决奶牛生产的信息管理、生产任务监控和奶牛个体潜在管理问题专家诊断。奶牛信息管理的核心问题是数据库结构设计的合理性,结构决定功能的实现,针对繁杂的奶牛生产数据记录,需要合理确定数据库字段内容与数据库表之间的关系。生产任务监控是通过将奶牛断奶、发情、配种和分娩等生产事件的时间序列与系统内部时间建立函数关系来实现。专家系统在奶牛生产应用的瓶颈问题是领域专家的知识表示,专家系统应用于不同专业领域,需要结合专业特征来发掘其合理的知识表示方法,这是决定其应用是否成功的关键,在确定合理的知识表示方法基础上,采用恰当的推理方式。本研究提出了用修改的产生式规则来进行奶牛生产管理的专家系统知识表示方法,把DHI知识应用方法抽提成规则,建立规则库,同时,适应奶牛个体记录数据繁杂、量大的特点,采用正向推理策略。其特点是与DHI紧密结合,舍弃人机交互,结论直接来自于对客观数据的分析,使结论更加可靠。奶牛饲料配方模型优化,系统分别采用了两种数学模型对奶牛饲料配方进行优化运算,即一般线性规划模型和模糊线性规划模型,代表了当前饲料配方运算两大类模型特点。但是,数学模型对配方的运算只是单纯的数学计算过程,并且,以价格成本最低为追求目标的配方设计,不一定在实践生产中就是最佳效益的配方。因为,随着价格成本的降低,入基饲料原料的品质越差,饲喂效果越不好,所以,数学模型对饲料配方的运算代替不了营养专家,只是起到辅助运算的作用。系统辅助学习,系统为实际生产中设置了其它子系统。奶牛体型线性鉴定在现代奶牛生产管理中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系统提供了奶牛线性评定方法库和运算程序,并且线性评分结果与奶牛个体信息管理链接。牛品种志针对现有品种资源建立数据库,把文字和图片信息,贮存到数据库中供用户查阅学习。奶牛常见饲养管理问题咨询子系统,总结了奶牛生产中经常遇到的技术问题,整理并作回答后,建立问题库,采用关键词进行模糊查询,解决奶牛户在生产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奶牛营养模型计算是奶牛在饲养环境条件发生改变的时候,精确估计奶牛的营养需要量变化。奶牛经验配方子系统对在实践中检验过的经验配方,进行收集整理,建立经验配方库,通过原料查询遍历,可以对奶牛饲料原料的适宜添加量,提供参考数值,同时,用户也可以通过系统给出的动物条件和营养水平挑选饲料经验配方直接使用。 <WP=11>通过对上述智能化奶牛生产管理系统的研究,初步完成了系统的设计、程序编写和运行调试。本研究对奶牛生产的智能化、信息化管理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尤其是提出了适合奶牛生产管理的数据库结构、专家系统知识表示方法,为以后其它专业人员进一步研究积累经验,同时,对专家系统在奶牛生产中的深入应用,提高其智能化程度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奶牛饲料信息两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奶牛饲料信息两则(论文提纲范文)

(1)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及其运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关于供应链质量控制的研究
        1.2.2 关于食品(农产品)供应链质量控制的研究
        1.2.3 关于畜产品供应链质量控制的研究
        1.2.4 关于乳品供应链质量控制的研究
        1.2.5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1 本文的创新点
        1.5.2 本文的不足之处
2 概念界定与理论阐释
    2.1 乳品与乳品供应链
        2.1.1 乳品的概念与内涵
        2.1.2 乳品的质量安全标准
        2.1.3 乳品供应链的结构与特征
    2.2 供应链环境下乳品质量的形成过程与影响因素
    2.3 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的基本问题
        2.3.1 质量协同控制的概念
        2.3.2 质量协同控制的内涵
        2.3.3 质量协同控制的目标与标志
        2.3.4 质量协同控制的模式与内容
    2.4 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的决策框架
        2.4.1 质量预防水平
        2.4.2 质量检验水平
        2.4.3 质量成本分摊
        2.4.4 质量收益分配
        2.4.5 质量缺陷惩罚
    2.5 本章小结
3 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的认知、行为与协同度分析
    3.1 调查问卷设计与样本数据情况
        3.1.1 调查问卷设计
        3.1.2 样本数据来源与基本情况
    3.2 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认知与行为的描述性分析
        3.2.1 质量协同控制认知状况描述性分析
        3.2.2 质量协同控制行为的描述性分析
    3.3 乳品供应链质量控制协同度的测算
        3.3.1 模型构建、序参量选取及数据整理
        3.3.2 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实施意愿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4.1 奶农质量协同控制实施意愿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4.1.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4.1.2 模型选择与变量说明
        4.1.3 估计结果与讨论
    4.2 超市质量协同控制实施意愿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4.2.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4.2.2 模型选择与变量说明
        4.2.3 模型估计与检验
        4.2.4 估计结果与讨论
    4.3 本章小结
5 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的形成机制分析
    5.1 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的形成条件与机制框架
        5.1.1 质量协同控制的形成条件
        5.1.2 质量协同控制的机制框架
    5.2 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的主导机制
        5.2.1 动力因素对质量协同控制形成的作用
        5.2.2 质量协同控制形成的传导过程
        5.2.3 质量协同控制的实现路径
    5.3 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的辅助机制
        5.3.1 促进因素对质量协同控制形成的作用
        5.3.2 保障因素对质量协同控制形成的作用
    5.4 本章小结
6 乳品供应链中养殖与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实现机制分析
    6.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1.1 问题描述与博弈主体策略
        6.1.2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的经济逻辑
        6.1.3 演化博弈模型构建的基本假设
    6.2 奶农与乳品加工企业质量协同控制演化博弈模型的构建与求解
        6.2.1 演化博弈收益矩阵
        6.2.2 复制动态方程与均衡点
        6.2.3 均衡点的稳定性分析
        6.2.4 演化稳定策略形成机理分析
    6.3 奶农与乳品加工企业质量协同控制的实现条件
        6.3.1 补贴机制下质量协同控制的实现条件
        6.3.2 惩罚机制下质量协同控制的实现条件
    6.4 数值模拟仿真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乳品供应链中加工与销售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实现机制分析
    7.1 问题描述与研究假设
    7.2 信息对称条件下委托代理模型的构建与求解
    7.3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委托代理模型的构建与求解
        7.3.1 乳品加工企业的质量预防水平隐匿
        7.3.2 超市的质量检验水平隐匿
        7.3.3 质量预防水平和质量检验水平均隐匿
        7.3.4 基于内部惩罚和内外部损失分摊契约的比较分析
    7.4 乳品加工企业与超市质量协同控制的实现条件
    7.5 数值模拟仿真分析
    7.6 本章小结
8 促进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的对策建议
    8.1 提高认知水平与行为能力,改善质量协同控制行为
    8.2 健全运行机制,促进质量协同控制的形成
    8.3 增强综合能力,强化内部监管与服务能力
    8.4 营造良好协同环境条件,提升质量协同控制水平
    8.5 本章小结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2)民国至集体化时代山西畜牧业与乡村社会研究(1917-1976)(论文提纲范文)

附图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二、相关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四、论文的主要框架
第一章 因地制宜:山西畜牧业的发展概况及条件
    一、山西畜牧业的发展状况
        (一)民国之前山西畜牧业的发展状况
        (二)民初山西畜牧业的发展状况
    二、山西畜牧业发展条件
        (一)山西畜牧业发展的自然地理条件
        (二)山西畜牧业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区域、环境与畜牧:山西畜牧的空间分布格局
    一、山西的畜牧种类
        (一)使用与役用
        (二)食用与毛用
    二、主要畜牧品种的地域分布特征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政策、教育与改良:民国时期的山西畜牧业
    一、民国山西畜牧政策的制定及实施
        (一)阎锡山与六政三事
        (二)民国山西牲畜管理的法令制度
        (三)税收政策
    二、民国山西畜牧教育的发展及影响
        (一)学有所用:畜牧教育思想的提出
        (二)创办农学校,培养畜牧人才
        (三)认识与反思
    三、民国山西畜牧引进及改良
        (一)马的引进与改良
        (二)牛的引进与改良
        (三)猪的引进与改良
    四、畜牧改良的典范—美利奴羊入山西
        (一)六政三事:美利奴羊的引进
        (二)政府主导:美利奴羊的推广
        (三)水土不服:美利奴羊的引进与改良过程
        (四)亡羊补牢:寻求土办法弥补损失
        (五)认识与反思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模范、话语与牲畜:集体化时代山西畜牧业的新变化
    一、牲畜与话语:作为政治话语的牲畜
        (一)举足轻重:中央文件报道中的牲畜
        (二)由物及人:新闻报纸报道中的牲畜
        (三)利益博弈:影视小说报道中的牲畜
    二、牲畜与模范:山西地区畜牧模范研究
        (一)畜牧模范产生的时代背景
        (二)畜牧模范的群体特征
        (三)畜牧模范群体的社会活动
        (四)畜牧模范群体的社会影响
        (五)认识与反思
    本章小结
结论与思考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大豆在美国的引种推广及本土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四、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五、创新及可能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 大豆在美国引种推广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大豆的起源与传播
        一、大豆起源于中国
        二、大豆在世界传播
    第二节 大豆传入美国的背景与路径
        一、大豆传入前的历史背景
        二、大豆传入美国的路径
第二章 大豆在美国引种推广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 早期引种和缓慢发展时期(1898年以前)
        一、1898年以前的引种
        二、1898年以前的试种
    第二节 快速发展时期(1898年-1969年)
        一、生产的迅速发展
        二、主产区的形成
    第三节 波动发展时期(1970年-1995年)
        一、生产的起伏波动
        二、主产区的发展
    第四节 稳步发展时期(1996年至今)
        一、生产的稳步提高
        二、主产区的现状
第三章 大豆在美国生产技术的本土化
    第一节 大豆育种与品种资源发展
        一、1898年以前的大豆品种
        二、品种采集与传统育种发展
        三、生物技术与转基因大豆
    第二节 大豆栽培与收获技术的发展
        一、整地
        二、播种
        三、田间管理
        四、收获和贮藏
    第三节 大豆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发展
        一、大豆病害及其防治
        二、大豆虫害及其防治
第四章 大豆在美国加工利用的本土化
    第一节 大豆利用方式的改变
        一、从大豆制品到牧草作物
        二、从牧草作物到粒用大豆
    第二节 大豆作为牧草作物的利用
        一、青绿饲料
        二、青贮饲料
        三、干草饲料
        四、放牧和肥田
        五、豆粒喂养
    第三节 粒用大豆的加工和利用
        一、大豆加工业的发展
        二、豆油的利用
        三、豆粕的利用
        四、大豆食品
第五章 大豆在美国组织机构的本土化
    第一节 大豆相关政府机构与高校
        一、美国农业部及相关工作
        二、农业高校及试验推广站
    第二节 大豆相关企业公司
        一、产品加工公司
        二、工业制造公司
        三、作物种子公司
        四、产品贸易公司
    第三节 大豆相关协会组织
        一、美国大豆协会
        二、联合大豆基金会
        三、美国大豆出口协会
第六章 大豆在美国引种推广及本土化的动因分析
    第一节 大豆与美国自然条件的相互适应
        一、大豆的植物生理特征
        二、大豆适宜美国农业环境
    第二节 大豆相关法案的推动
        一、大豆补贴政策
        二、大豆品种保护政策
    第三节 大豆产业经济利益的驱动
        一、美国国内市场的大豆产业
        二、大豆及其产品的出口贸易
    第四节 大豆相关技术体系的完善
        一、大豆育种技术的发展
        二、大豆种植的机械化
        三、大豆加工技术的进步
        四、大豆运输系统的健全
    第五节 大豆相关组织制度的建设
        一、大豆相关组织体系的构成
        二、大豆相关组织体系的协作
第七章 美国大豆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第一节 中美大豆相对优势地位的转换
        一、中国大豆的历史优势
        二、中美大豆的现代转变
    第二节 相对地位转变的原因分析
        一、生产效率因素
        二、产销体系因素
        三、政策导向因素
        四、消费结构因素
    第三节 中国大豆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政策上给予关注和支持
        二、进行大豆生产技术创新
        三、不断完善大豆产业链发展
        四、推进大豆组织与制度优化
        五、发展特色非转基因大豆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4)浑水公司做空中概股研究 ——以辉山乳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内容
1.5 主要贡献 2 做空机制及相关理论简述
2.1 做空概念
2.2 各国(地区)做空制度比较
2.3 做空作用概述 3 浑水公司做空中概股公司概述
3.1 浑水公司简介
3.2 浑水公司做空中概股概述
    3.2.1 做空原因概述
    3.2.2 做空效果概述 4 浑水做空辉山乳业案例分析
4.1 辉山乳业基本情况介绍
    4.1.1 早期发展
    4.1.2 公司改制
    4.1.3 乳业全产业链发展战略
    4.1.4 港股上市及做空前股市表现
    4.1.5 浑水做空及辉山反击
    4.1.6 资金链断裂股价暴跌
4.2 浑水做空报告要点分析
    4.2.1 原料供应来源造假,虚增利润
    4.2.2 虚增资本开支,掩盖现金不足事实
    4.2.3 虚增营业收入
    4.2.4 股东转移上市公司资产
    4.2.5 财务杠杆过高,流动性压力大
4.3 辉山乳业业务经营、财务状况、公司治理情况分析
    4.3.1 业务经营
    4.3.2 财务状况
    4.3.3 公司治理
4.4 浑水做空辉山乳业的后续分析
    4.4.1 浑水做空所引起的双方攻防概述
    4.4.2 辉山乳业的反击回应措施分析
    4.4.3 辉山乳业股价暴跌分析 5 浑水做空辉山乳业的启示
5.1 对中概股企业的启示
    5.1.1 业务经营须秉持诚信意识
    5.1.2 财务扩张应量力而行
    5.1.3 对于做空机构要做好反击准备
5.2 对政府、监管机构的启示
5.3 对金融机构、投资者的启示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辉山乳业资产负债表
B.辉山乳业利润表
C.辉山乳业现金流量表

(5)我国奶业产业组织模式的演化及其选择: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关键概念
        1.3.1 研究对象
        1.3.2 关键概念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论文研究框架
    1.6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6.1 可能的创新
        1.6.2 可能的不足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共生演化理论
        2.1.2 产业升级理论
        2.1.3 产业集群理论
        2.1.4 产业组织理论
        2.1.5 社会嵌入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内外对农业产业组织模式的研究
        2.2.2 关于奶业及产业组织模式的研究
    2.3 本章小结
3 奶业产业组织模式的演化: 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3.1 从生物学到经济学:产业共生演化
        3.1.1 共生演化理论与产业研究
        3.1.2 产业共生理论的发展
    3.2 奶业产业共生三要素
        3.2.1 奶业的共生单元
        3.2.2 奶业的共生模式
        3.2.3 奶业的共生环境
    3.3 奶业产业组织模式的共生演化分析框架及演化机理
        3.3.1 奶业产业组织模式的共生演化分析框架构建
        3.3.2 奶业产业组织模式的共生演化机理
    3.4 本章小结
4 我国奶业产业组织体系的演化:历程与机理
    4.1 中国奶业产业的发展历程
        4.1.1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缓慢发展时期(1949-1978年)
        4.1.2 生产体制转变后的快速发展时期(1979-1992年)
        4.1.3 流通体制改革下的调整发展时期(1993-1998年)
        4.1.4 生产方式转变的高速发展期(1999-2007年)
        4.1.5 增长方式转变的波动发展期(2008-2014年)
        4.1.6 市场国际化下的转型发展期(2015年至今)
    4.2 宏观视角下中国奶业产业组织周期性共生演化分析
        4.2.1 奶业产业组织共生演化的萌芽期(1949-1992年)
        4.2.2 奶业产业组织共生演化的成长期(1993-2007年)
        4.2.3 奶业共生演化的成熟期(2008-2014年)
        4.2.4 奶业共生演化的蜕变期(2015年至今)
    4.3 宏观视角下奶业产业组织模式的演化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奶业产业组织模式的演化与选择:典型产区的比较分析
    5.1 研究方法与案例选择
        5.1.1 研究方法
        5.1.2 案例选择
        5.1.3 数据来源
    5.2 典型产区奶业产业发展历程
        5.2.1 海拉尔区奶业产业发展历程
        5.2.2 行唐县奶业产业发展历程
        5.2.3 金华市奶业产业发展历程
    5.3 典型产区奶业产业集群演化比较分析
        5.3.1 海拉尔区奶业产业集群演化分析
        5.3.2 行唐县奶业产业集群演化分析
        5.3.3 金华市奶业产业集群演化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奶业产业组织模式的演化与选择:典型案例的研究
    6.1 研究方法与案例选择
        6.1.1 研究方法
        6.1.2 案例选择
        6.1.3 数据来源
    6.2 和谐合作社的发展历程
    6.3 和谐合作社的共生演化分析
        6.3.1 和谐合作社的的社会嵌入特征
        6.3.2 和谐合作社的共生演化分析
        6.3.3 和谐合作社共生演化的特征及路径
    6.4 本章小结
7 奶业产业组织模式的选择: 基于利润和效率的实证分析
    7.1 研究方法
        7.1.1 研究假说
        7.1.2 模型简介
        7.1.3 实证模型构建
    7.2 数据来源及相关说明
        7.2.1 调查设计说明
        7.2.2 调查数据说明
    7.3 实证结果分析
        7.3.1 估计方法
        7.3.2 结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奶业产业组织模式的选择: 基于服务供需的实证分析
    8.1 奶牛养殖小区解析
        8.1.1 奶牛养殖小区的发展现状及其模式
        8.1.2 奶牛养殖小区的优势与不足
        8.1.3 奶牛养殖的服务内容
    8.2 调查设计与数据说明
        8.2.1 调查设计说明
        8.2.2 调查数据说明
        8.2.3 样本养殖小区的基本情况
    8.3 奶牛养殖的服务供需影响因素研究
        8.3.1 模型选择与设定
        8.3.2 实证结果与分析
    8.4 进一步讨论
    8.5 本章小结
9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9.1 研究结论
    9.2 政策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6)菌草灵芝菌糟水提物对小鼠免疫、奶牛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菌草及相关产业和菌糟的利用
        1.1 菌草及相关产业
        1.2 菌糟的循环利用及菌糟在动物饲料中的应用
        1.2.1 菌糟的循环利用
        1.2.2 菌糟在动物饲料中的应用
        1.3 菌糟饲料的研究现状
        1.3.1 经济效益
        1.3.2 生产及生长性能
        1.3.3 免疫功能
        1.4 菌草灵芝菌糟的研究进展
        1.4.1 灵芝多糖的研究现状
        1.4.2 菌草灵芝菌糟水提物作为饲料添加剂的研究进展
    2 瘤胃微生物
        2.1 瘤胃微生物区系结构
        2.1.1 瘤胃细菌
        2.1.2 瘤胃产甲烷菌
        2.1.3 瘤胃真菌
        2.1.4 瘤胃原虫
        2.1.5 瘤胃中其他微生物
        2.2 瘤胃微生物与瘤胃消化代谢和调控
        2.3 瘤胃微生物与动物健康
        2.4 瘤胃微生物与动物生产性能
    3 瘤胃微生物的定量研究方法
        3.1 传统的定量研究方法
        3.2 分子定量方法
        3.3 荧光定量PCR的应用
        3.4 宏基因组学在瘤胃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4 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和思路
        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4.2 研究内容
        4.3 研究思路
第二章 菌草灵芝菌糟水提物对小鼠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
    第一节 菌草灵芝菌糟水提物对正常小鼠免疫力功能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仪器与试剂
        1.3 试验方法
        1.4 数据统计
        2 结果
        2.1 菌草灵芝菌糟水提物对小鼠体重的影响
        2.2 菌草灵芝菌糟水提物对小鼠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的影响
        2.3 菌草灵芝菌糟水提物对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2.4 菌草灵芝菌糟水提物对小鼠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
        2.5 菌草灵芝菌糟水提物对小鼠的单核-巨噬细胞功能测定
        2.6 菌草灵芝菌糟水提物对小鼠的NK细胞活性试验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节 菌草灵芝菌糟水提物对免疫力低下小鼠的免疫作用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仪器与试剂
        1.2 实验主要试剂
        1.3 实验动物及饲养条件
        1.4 试验分组
        1.5 测定指标
        1.6 石蜡切片及HE染色
        1.7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菌草灵芝菌糟水提物对免疫力低下小鼠体重的影响
        2.2 菌草灵芝菌糟水提物对小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2.3 菌草灵芝菌糟水提物对免疫力低下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的影响
        2.4 菌草灵芝菌糟水提物对免疫力低下小鼠肝脏组织形态变化的影响
        2.5 菌草灵芝菌糟水提物对小鼠血清中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3.讨论
        3.1 菌草灵芝菌糟水提物对免疫力低下小鼠的体重变化影响
        3.2 菌草灵芝菌糟水提物对免疫力低下小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3.3 菌草灵芝菌糟水提物对免疫力低下小鼠血清中IL-1β、TNF-α及IFN-γ含量的影响
        3.4 菌草灵芝菌糟水提物对小鼠肝脏病理变化的影响
        3.5 菌草灵芝菌糟水提物对小鼠血清中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4 小结
    第三节 菌草灵芝菌糟水提物对免疫力低下小鼠脾脏转录组测序信息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组织
        1.2 RNA提取
        1.3 转录组测序
        1.4 信息分析方法
        1.5 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与步骤
        2 结果
        2.1 RNA的浓度和质量
        2.2 样品的比对结果分析
        2.3 样品间显着差异表达基因统计
        2.4 差异基因的深入挖掘
        2.5 IL-1β、TNF-α、IFN-γ的实时荧光定量PCR基因拷贝数
        3 讨论
        3.1 空白对照组与高剂量组小鼠脾脏差异基因的Pathway显着性富集分析
        3.2 空白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基因的Pathway显着性富集分析
        3.3 正常对照组与高剂量组差异基因的Pathway显着性富集分析
        3.4 模型组与高剂量组小鼠脾脏差异基因的Pathway显着性富集分析
        3.5 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小鼠脾脏差异基因的Pathway显着性富集分析
        3.6 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小鼠脾脏差异基因的Pathway显着性富集分析
        3.7 基于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水提物对小鼠脾脏IL-1β、TNF-α、 IFN-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4 小结
第三章 菌草灵芝菌糟水提物对奶牛瘤胃发酵和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第一节 菌草灵芝菌糟水提物对奶牛瘤胃发酵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瘤胃液的采集与处理
        1.4 检测指标与方法
        1.5 血液样品采集
        1.6 检测指标及方法
        1.7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菌草灵芝菌糟水提物对奶牛瘤胃液pH值动态变化的影响
        2.2 菌草灵芝菌糟水提物对奶牛瘤胃液氨态氮浓度的影响
        2.3 菌草灵芝菌糟水提物对奶牛瘤胃液挥发性脂肪酸动态变化的影响
        2.4 菌草灵芝菌糟水提物对奶牛瘤胃液原虫数量的影响
        2.5 菌草灵芝菌糟水提物对奶牛瘤胃液中微生物蛋白的影响
        3 讨论
        3.1 菌草灵芝菌糟水提物对奶牛瘤胃液pH值的调节作用
        3.2 菌草灵芝菌糟水提物对奶牛瘤胃液氨态氮(NH_3-N)含量的调节作用
        3.3 菌草灵芝菌糟水提物对奶牛瘤胃液挥发性脂肪酸变化的调节作用
        3.4 菌草灵芝菌糟水提物对奶牛瘤胃液原虫数量的调节作用
        3.5 菌草灵芝菌糟水提物对奶牛瘤胃液微生物蛋白的调节作用
        4 小结
    第二节 菌草灵芝菌糟水提物对奶牛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1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奶牛瘤胃微生物DNA提取结果
        2.2 瘤胃微生物宏基因组测序结果
        2.3 瘤胃微生物实时荧光定量PCR试验结果
        3 讨论
        3.1 基于宏基因组测序水提物对奶牛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3.2 瘤胃微生物宏基因组功能注释结果分析
        3.3 瘤胃微生物中种群的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
        4 小结
第四章 菌草灵芝菌糟水提物对奶牛免疫和泌乳性能的影响
    第一节 菌草灵芝菌糟水提物对奶牛生理及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饲养管理
        1.4 奶牛血清生理生化指标
        1.5 牛奶及奶牛血清中免疫球蛋白的含量
        1.6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菌草灵芝菌糟水提物对奶牛血清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2.3 菌草灵芝菌糟水提物对奶牛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含量的影响
        2.4 菌草灵芝菌糟水提物对奶牛血清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2.5 菌草灵芝菌糟水提物对奶牛体细胞数的影响
        3 讨论
        3.1 菌草灵芝菌糟水提物对奶牛血清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3.2 菌草灵芝菌糟水提物对奶牛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含量的影响
        3.3 菌草灵芝菌糟水提物对奶牛血清中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3.4 菌草灵芝菌糟水提物对奶牛体细胞数的影响
        4 小结
    第二节 菌草灵芝菌糟水提物对奶牛泌乳性能及牛奶成分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饲养管理
        1.4 样品采集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菌草灵芝菌糟水提物对奶牛采食量的影响
        2.2 菌草灵芝菌糟水提物对奶牛产奶量的影响
        2.3 菌草灵芝菌糟水提物对牛奶乳成分的影响
        2.4 菌草灵芝菌糟水提物对牛奶中免疫球蛋白含量的影响
        3 讨论
        3.1 试验期间采食量动态变化
        3.2 试验期间产奶量动态变化
        3.3 试验期间乳成分变化
        3.4 菌草灵芝菌糟水提物对牛奶中免疫球蛋白含量的影响
        4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7)延庆县奶牛真胃移位发病原因调查与防治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真胃移位简介
        1.1.2 真胃移位治疗措施
    1.2 发病原因分析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开展真胃移位手术的基础
    2.1 经济基础
        2.1.1 延庆县奶牛的饲养模式
        2.1.2 奶牛饲养成本和利润分析
        2.1.3 不同养殖方式生鲜乳生产成本价格情况
        2.1.4 开展真胃移位手术的费用
    2.2 技术基础
第三章 真胃移位发病原因的调查结果和原因分析
    3.1 调查方法
    3.2 调查结果
    3.3 延庆县奶牛真胃移位的发病原因分析
        3.3.1 精饲料饲喂过多
        3.3.2 粗饲料品种单一,品质粗劣
        3.3.3 奶牛缺乏足够运动
第四章 延庆县奶牛真胃移位的防治对策
    4.1 奶牛真胃移位的预防措施
        4.1.1 转变饲养观念,进行科学饲养管理
        4.1.2 推广TMR技术,为奶牛提供均衡营养
        4.1.3 推行入区饲养,增加奶牛运动
    4.2 奶牛真胃移位的治疗措施
        4.2.1 左方移位的症状
        4.2.2 左方移位的诊断
        4.2.3 左方移位的治疗
        4.2.4 右侧移位的症状
        4.2.5 右侧移位的治疗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奶牛的资产确认和价值计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农业会计准则及制度
        1.3.2 生物资产计量模式的研究
    1.4 研究目标、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5 与论文有关的概念界定
        1.5.1 生物资产
        1.5.2 会计计量
2 资产计量模式的研究
    2.1 传统的资产计量模式研究
        2.1.1 历史成本计价
        2.1.2 现行市价计价
        2.1.3 可实现净值计价
        2.1.4 重置成本计价
    2.2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研究
        2.2.1 公允价值的涵义
        2.2.2 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基础
        2.2.3 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
        2.2.4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实际应用
    2.3 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计量之间的比较分析
3 奶牛所属资产类别及其确认
    3.1 奶牛的成长发育规律
        3.1.1 黑白花奶牛的生理特征
        3.1.2 不同生长期奶牛的饲养与管理
        3.1.3 牛奶的生产
    3.2 奶牛所属的资产类别
    3.3 奶牛的确认
4 奶牛价值的计量研究
    4.1 选择计量属性所考虑的因素
    4.2 奶牛的价值计量
        4.2.1 奶牛价值的初始计量
        4.2.2 奶牛价值的后续计量
        4.2.3 牛奶的价值计量
    4.3 小结
5 案例分析
    5.1 不同途径获取的奶牛的价值计量及其分析
    5.2 奶牛价值计量的综合分析
    5.3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9)不同蛋白能量比日粮对奶牛公犊育肥效果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蛋白能量比的研究进展
        1.1 蛋白能量比的概念
        1.2 蛋白能量比的选择在畜牧业中的作用
    2. 国内外对奶牛公犊的研究进展
        2.1 利用奶牛公犊制备一些生物制剂
        2.2 利用大量的奶牛公犊资源发展肉牛业
        2.3 前景展望
    3. 我国肉牛业的发展现状与发展前景
        3.1 我国肉牛产业的研究现状及主要观点
        3.2 我国养牛业的地域分布及发展模式
        3.3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我国畜牧业的影响
        3.4 我国牛肉的进出口情况
        3.5 我国肉牛业的不足
第二章 试验研究
    试验一:不同蛋白能量比日粮在荷斯坦奶牛公犊瘤胃中的降解率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试验结果
        2.1 不同蛋白能量比日粮的干物质降解率(单位:%)
        2.2 不同蛋白能量比日粮的粗蛋白降解率(单位:%)
        2.3 不同蛋白能量比日粮的酸性洗涤纤维降解率(单位:%)
        2.4 不同蛋白能量比日粮的中性洗涤纤维降解率(单位:%)
        3. 讨论
        4. 小结
    试验二 不同蛋白能量比日粮对奶牛公犊的育肥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试验结果
        2.1 试验各组牛体重变化,见表7
        2.2 饲料消耗及经济效益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试验三:不同蛋白能量比日粮对奶牛公犊某些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试验数据处理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蛋白能量比日粮对血糖的影响
        2.2 不同蛋白能量比日粮对血清尿素氮的影响
        2.3 不同蛋白能量比日粮对血清总蛋白的影响
        2.4 不同蛋白能量比日粮对血清总脂的影响
        3. 结论
    试验四:不同蛋白能量比日粮的消化代谢试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试验结果
        2.1 DM 的表观消化率的变化
        2.2 N 的表观消化率的变化
        2.3 ADF 的表观消化率的变化
        2.4 NDF 的表观消化率的变化
        3 讨论与分析
        3.1 不同蛋白能量比日粮DM 的表观消化率
        3.2 不同蛋白能量比日粮N 的消化代谢
        3.3 不同蛋白能量比日粮ADF 和NDF 的表观消化率
        4. 结论
第三部分 论文小结、创新点与研究展望
    1. 论文小结
    2. 创新点
    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论文附件
致谢
作者简历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导师评阅表

(10)智能化奶牛生产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 要
Abstract
1 研究背景与立题依据
    1.1 精确农业与智能化农业概念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意义
        1.2.2 研究的目的
    1.3 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1.4 课题的来源
2 文献综述
    2.1 专家系统在奶牛生产中应用概况
        2.1.1 专系统定义和特点
        2.1.2 专家系统基本原理
        2.1.3 专家系统的发展与现状
        2.1.4 专家系统在农业生产管理中的应用概况
        2.1.5 专家系统在奶牛生产中的应用概况
    2.2 饲料配方优化模型比较
    2.3 奶牛营养需要模型与经验配方
        2.3.1 饲料经验配方系统研究目的与意义
        2.3.2 运用奶牛营养模型估计奶牛营养需要量
    2.4 奶牛生产信息管理与DHI技术
    2.5 奶牛外貌线性评定技术
        2.5.1 外貌鉴定方法的发展
        2.5.2 奶牛体型鉴定的意义
        2.5.3 奶牛外貌线性鉴定的评分部位
        2.5.4 评分计算方法
    2.6 牛品种资源库的建立
    2.7 奶牛饲养常见问题咨询子系统
3 系统结构与功能
4 材料与方法
    4.1 系统采用的计算机技术
        4.1.1 系统开发环境与开发工具
        4.1.2 数据库访问技术
        4.1.3 数据库多媒体文件的存贮技术
        4.1.4 第三方控件的引用与使用
        4.1.5 SQL语言在数据库操作上应用
        4.1.6 数据报表打印对象
    4.2 专家系统技术
        4.2.1 知识获取与知识表示方法
        4.2.2 推理策略
    4.3 数学模型
        4.3.1 优化奶牛配方的线性规划模型建立与模型特点
        4.3.2 线性规划模型计算饲料配方的单纯形法原理
        4.3.3 结合奶牛饲料配方特点简化运算
        4.3.4 灵敏度分析与影子价格
        4.3.5 模糊线性规划模型优化奶牛配方
    4.4 数据库结构
        4.4.1 奶牛个体资料信息库
        4.4.2 奶牛营养需要标准库
        4.4.3 奶牛饲料营养成分库
        4.4.4 奶牛外貌线性评定数据库
        4.4.5 牛品种资源图片库
        4.4.6 奶牛外貌线性评定图片库
        4.4.7 奶牛生产潜在管理问题专家诊断系统规则库
        4.4.8 奶牛饲养常见问题库
        4.4.9 奶牛饲料经验配方库
5 结果与分析
    5.1 奶牛生产信息管理
        5.1.1 建立奶牛档案
        5.1.2 数据输入与整理运算
        5.1.3 信息的定位与综合查询
    5.2 奶牛生产任务实时监控
    5.3 奶牛生产潜在管理问题的专家诊断
    5.4 牛品种资源与奶牛外貌等级评定
    5.5 奶牛饲料配方模型优化运算
    5.6 牛饲料经验配方运行结果分析
    5.7 奶牛营养模型运算分析
    5.8 奶牛饲养常见问题的模糊查询
6 讨论与结论
    6.1 奶牛生产管理
        6.1.1 奶牛生产性能检测是实现奶牛生产最佳管理的必须手段
        6.1.2 应用专家系统方法提高奶牛生产信息管理的智能化程度
    6.2 奶牛营养与饲料配方
        6.2.1 国内的奶牛饲养标准和奶牛饲料营养成分含量信息缺乏
        6.2.2 数学模型对饲料配方运算的辅助功能
    6.3 课题创新点和下一步工作
        6.3.1 创新点
        6.3.2 下一步工作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与参编着作
附录一
附录二
致 谢

四、奶牛饲料信息两则(论文参考文献)

  • [1]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及其运行机制研究[D]. 吴强.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8)
  • [2]民国至集体化时代山西畜牧业与乡村社会研究(1917-1976)[D]. 焦帅帅. 山西大学, 2019(02)
  • [3]大豆在美国的引种推广及本土化研究[D]. 石慧.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2)
  • [4]浑水公司做空中概股研究 ——以辉山乳业为例[D]. 周鹏. 重庆大学, 2018(04)
  • [5]我国奶业产业组织模式的演化及其选择:理论与实证研究[D]. 郑军南. 浙江大学, 2017(01)
  • [6]菌草灵芝菌糟水提物对小鼠免疫、奶牛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D]. 刘艳玲. 福建农林大学, 2015(05)
  • [7]延庆县奶牛真胃移位发病原因调查与防治对策[D]. 张学宽.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S1)
  • [8]奶牛的资产确认和价值计量研究[D]. 刘霞.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7(03)
  • [9]不同蛋白能量比日粮对奶牛公犊育肥效果的影响研究[D]. 张召兄. 石河子大学, 2007(01)
  • [10]智能化奶牛生产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建立[D]. 白云峰. 东北农业大学, 2004(04)

标签:;  ;  ;  ;  ;  

两条奶牛饲料信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