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池县职业教育有待发展

盐池县职业教育有待发展

一、盐池县的职业教育需要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王学军[1](2021)在《政府工作报告》文中研究指明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过去五年工作回顾市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是我市发展史上极不平凡、极不寻常的五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宁夏,特别是去年视察宁夏时首站就?

周升强[2](2020)在《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生计影响研究 ——以北方农牧交错区为例》文中认为北方农牧交错区作为农业区与牧业区之间的农牧过渡带及生态脆弱区,长期以来始终面临保护草原生态与改善农牧民生计的双重压力。为应对日益严峻的草原生态退化问题,改善农牧民生计状况,我国自2011年起在北方农牧交错区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以下简称“草原生态补奖政策”)。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以来,北方农牧交错区草原生态环境有了明显好转,其效用与影响得到了肯定,但在政府要生态与农牧民要生计之间仍然存在严重的激励不相容问题。禁牧与草畜平衡措施实施背景下农牧民牧业成本普遍上升,生计脆弱性高,可持续性低,致使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无法有效调动农牧民保护草原生态的积极性,制约了政策目标的实现。结合当前北方农牧交错区保护草原生态与改善农牧民生计二者矛盾仍然突出的现实背景,亟需探究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背景下农牧民的生计状况以及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生计的影响,以通过进一步完善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现草原生态保护与农牧民生计改善的有机结合。本文在梳理国内外有关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生计影响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外部性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农民分化理论、可持续生计理论及生态经济人等理论构建了北方农牧交错区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生计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运用北方农牧交错区核心区实地调研数据,归纳总结了当前北方农牧交错区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背景下农牧民生计的现状与问题,分别就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分化、生计资本、牧业生计、生计对草地资源的依赖度、收入以及收入稳定性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并从完善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与改善农牧民生计的视角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为实现草原生态保护和农牧民生计改善双重目标的有机结合提供一定的理论与实证支持。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当前北方农牧交错区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实施虽在宏观层面已取得良好效果,但农牧民生计仍存在诸如生计缓冲能力弱、牧业生计活动与补奖目标相悖、生计对草地资源依赖度高、收入来源单一且稳定性低等问题。北方农牧交错区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实施对于促进草原生态的恢复,增加农牧民收入,转变牧业生产方式,调整牧业生产结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宏观层面已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与社会效应。农牧民微观层面的调研数据表明,农牧民普遍认为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实施引致牧业生产成本明显增加,对于家庭收入增加的作用有限,农牧民对政策的总体满意度并不高。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背景下农牧民内部呈现出明显的分化趋势,且农牧民生计资本存量低,生计缓冲能力弱,牧业生计活动与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目标相悖,生计对草地资源依赖度高,收入来源单一,收入稳定性处于低水平,如何实现草原生态保护与农牧民生计改善双重目标的有机结合仍是北方农牧交错区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重点问题。(2)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促进了农牧民职业维度的水平分化,但对收入维度的垂直分化影响并不显着。以非农牧就业比例衡量的农牧民职业维度的水平分化测算结果表明,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后越来越多的农牧民家庭选择将家庭劳动力由农牧业就业转移至非农牧就业,农牧民职业维度的水平分化日益显现,且实证回归结果表明补奖金额对农牧民职业维度的水平分化具有显着的正向促进作用。根据农牧民牧业收入、农业收入与非农牧收入(不包括草原生态补奖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以及生计活动的差异可将农牧民分为牧业为主型、农业为主型、均衡型、高兼型与深兼型五种类型的农牧民。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表明农牧民收入维度的垂直分化与所获补奖金额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即兼业化程度越高,所获补奖金额越少,收入与生计对牧业依赖度越高,所获补奖金额越高。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补奖金额对农牧民收入维度的垂直分化虽不具有显着影响,但就影响方向而言具有负向影响,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实施强化了农牧民收入维度垂直分化的“内卷化”。(3)当前北方农牧交错区农牧民生计资本存量低,生计缓冲能力弱,但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可通过影响自然资本与物质资本进而增强农牧民生计资本。当前北方农牧交错区农牧民生计资本总值较低,生计缓冲能力极弱,且生计资本存在属性间的分异。实证结果表明补奖金额对农牧民生计资本总值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补奖金额越多,农牧民的生计资本总值越高,以现金补偿为主的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增强农牧民生计资本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通过提高补奖标准,增加农牧民的补奖收入对于增加农牧民的生计资本总量,提高其谋生能力具有现实的可行性。通过补奖金额对农牧民生计资本影响的分解回归得出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生计资本总值的正向影响主要是通过补奖金额对自然资本与物质资本的正向促进作用实现的。(4)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与农牧民减畜及减畜率之间存在“U型”关系,与农牧民牲畜养殖规模以及继续从事牧业生产的意愿之间存在显着的“倒U型”关系。实证回归结果表明补奖金额与农牧民是否减畜及减畜率之间均存在“U型”关系,且由于当前补奖标准偏低,农牧民补奖收入不高,对于大部分农牧民而言,补奖收入与农牧民是否减畜以及减畜率之间的关系多处于“U型”曲线的左侧,即补奖收入越多农牧民越倾向于不减畜,且减畜农牧民的减畜率越低。非农牧就业对农牧民是否减畜以及减畜农牧民的减畜率均具有显着的正向促进作用,且在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影响农牧民是否减畜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但在政策影响农牧民减畜率中的调节作用并不明显。补奖金额与农牧民牲畜养殖规模以及继续从事牧业生产的意愿之间存在显着的“倒U型”关系,且由于当前补奖标准偏低,农牧民补奖收入不高,补奖收入与农牧民牲畜养殖规模以及继续从事牧业生产意愿之间的关系多处于“倒U型”曲线的左侧。农牧民生计分化对牲畜养殖规模的扩大具有抑制作用,且在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与牲畜养殖规模二者关系中具有调节作用。即在“倒U型”曲线的左侧,生计分化能够弱化补奖金额对牲畜养殖规模扩大的促进作用;在“倒U型”曲线的右侧,生计分化能够促使补奖金额对牲畜养殖规模的负向影响趋于放缓,有助于避免因补奖金额的增加引致牲畜养殖数量的锐减。(5)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与以家庭生计活动和收入度量的农牧民生计对草地资源的依赖度之间均存在显着的“倒U型”关系,且生计资本在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生计对草地资源依赖度的影响中具有中介效应。实证回归结果表明补奖金额与以家庭生计活动和收入度量的农牧民生计对草地资源的依赖度之间均存在显着的“倒U型”关系,在补奖收入未达到拐点所需的补奖收入之前,补奖收入越多农牧民生计活动与收入对草地资源依赖度越高。通过对拐点的计算结果得出,由于当前补奖标准偏低,农牧民所获补奖收入普遍低于拐点所需的补奖收入值,导致农牧民生计对草地资源的依赖度将随着补奖收入的增加而呈现上升趋势。纳入生计资本的实证回归结果表明自然资本在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家庭生计活动对草地资源依赖度的影响中具有完全中介效应,自然资本与物质资本在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家庭收入对草地资源依赖度的影响中具有部分中介效应。(6)草原生态补奖政策能够重点增加贫困农牧民的收入,增强其收入稳定性。补奖金额对促进贫困农牧民增收,尤其是对促进贫困农牧民中的中等收入水平群体增收效果显着,反映出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具有显着的益贫效应,能够缓解贫困农牧民的贫困程度。补奖金额能够显着促进贫困农牧民牧业收入的增加,但对农业与非农牧业收入影响并不显着,即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益贫效应主要通过增加贫困农牧民的牧业收入来实现,表明在实施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同时,通过舍饲圈养或以草定畜的方式,合理的利用和发挥北方农牧交错区的资源禀赋优势,引导牧业产业的发展,寻求生态补偿与产业扶贫相结合能够更好地发挥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助力脱贫攻坚的作用。补奖金额能够显着促进贫困农牧民收入稳定性的提高,表明草原生态补奖政策能够通过提高贫困农牧民的收入稳定性,在抑制贫困农牧民返贫,巩固脱贫攻坚效果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根据以上结论,提出北方农牧交错区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过程中应加强对异质性农牧民微观利益的关注;以提高补奖标准为核心,进一步完善草原生态补奖机制;着力提升农牧民非农牧就业能力以引导劳动力要素的非农牧转移;着力提升农牧民的生计资本,降低农牧民生计对草地资源的依赖度;同时,应结合当前的“精准扶贫”战略,继续推进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扶贫的实施等政策建议。

陈晓东,陈华[3](2019)在《让每个人都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宁夏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综述》文中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系统设计现代职业教育的体系框架、结构布局和运行机制,深化体制改革,强化内涵建设,着力提高质量,积极推进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目前,全区共有独立设置的职业院校38所,其中高等职业院校11所、中等职业学校27所;在校

许萱[4](2019)在《宁夏贫困退出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功使8亿多人摆脱贫困,这不仅是中国减贫道路上的成就,也对世界范围内的反贫困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今,脱贫攻坚成为了我国发展新阶段的一项重大任务,党中央也多次作出了新的重要部署,明确把精准脱贫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宁夏地处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也到了一个啃硬骨头的关键时期。因此,根据宁夏实际情况建立一个完善的贫困退出机制既是政策要求,也是现实需要。本研究以国内外研究为基础,分析了宁夏近几年的贫困退出现状,在此基础上,以150户贫困户和53个贫困村为例,运用双临界值法(AF法)探究贫困退出影响因素,分别对贫困户和贫困村设定指标,确定指标临界值并赋值,在指标维度和空间分布上进行测度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贫困户和贫困村均存在多维贫困,且不同维度和地区的贫困退出影响因素有所差异,建议运用多维贫困测量方法提高贫困测量精准度,为政府精准施策提供科学依据。在此基础上,通过贫困退出标准、时序、路径、动力保障、风险防范、补偿安置、激励与约束和第三方评估综合构建宁夏贫困退出机制,并在文章最后有针对性地对宁夏贫困退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为宁夏早日实现全面脱贫提供助力。

章立[5](2018)在《从贫困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盐池县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纪实》文中研究说明2018年7月中旬,2017年国家贫困县退出专项评估检查组进驻盐池县并对全县脱贫攻坚工作进行评估检查。评估检查结果显示:盐池县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23%下降到2017年的0.66%;农民人均收入从2013年4793元增长到2017年的9548元,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145元;2014年精准识别的74个贫困村11203户

赵颖[6](2017)在《农牧民对草原政策的感知与可信度研究 ——以宁夏和内蒙古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草原资源大国,天然草地近4亿hm2,约占国土总面积41%。草原管理政策是草原资源保护和畜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草原家庭承包制是我国草地资源管理政策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草原确权政策更是我国近些年提出的最新政策,试图以明晰产权为目标进而使草原进入商品化市场。目前对草原确权的研究多见于执行困难、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而对草原确权的制度功能研究少有报道。然而,制度变迁是在特定的时机自发、内生的,人们带有某种有目的所设计的制度或政策很有可能不适应当地的社会和经济条件,甚至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在此情况下,现阶段是否适合推广草原确权?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对草原确权的制度功能进行探讨。若想对这个问题有较为深入的了解,需要了解我国草原管理政策的变迁历史以及确权政策的基础——草原承包制。本研究涉及到的理论有:制度功能可信度理论、平衡生态学和非平衡生态学理论、新自由主义理论、产权学派,研究理论基础为制度功能可信度理论。制度功能可信度理论相较于其他三者的贡献在于:第一,着眼于分析制度承担的功能,跳出国有、私有或者共有等形式问题。就我国的草原承包制和确权政策而言,前者承担社会保障功能,后者承担经济功能。第二,以时间、空间、宏微观为维度,因地制宜的综合分析研究、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避免“一刀切”。第三,以人为本,每个人都是用自己的感知模式阐述周围的世界,通过行为者的集体感知对制度进行评价。本论文通过文献法、实地研究、问卷法等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混合方法,分别从农牧民和政策执行者的集体感知和社会冲突评价草原承包制和确权的可信度。其中,集体感知利用FAT制度框架分析;社会冲突选取冲突的频率、来源、结果、解决途径、期望解决的途径五个指标。另外,本研究从时间、空间、层级三个方面对制度的功能进行分析。空间角度,选取相同荒漠草原类型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和额济纳旗为研究地点。时间角度,梳理了 1949年至今的草原政策变迁历史,并通过两个自治区不同项目开展时间分析草原确权。层级角度,探讨了宏观层面的中央政策和微观层面省、县级政策。最后通过可信度的评价,结合制度功能可信度理论中的CSI决策表,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本论文结构如下:第一部分为前言,介绍草原管理政策的背景、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理论基础和政策述评,包括本研究涉及到的相关理论,详细阐述了制度功能可信度理论的内容和评价方法。第三部分梳理总结了研究地区草原管理政策的变迁历史及其对生态产生的影响。第四至五部分为本研究的主体,以盐池县、阿拉善左旗和额济纳旗为研究区,通过问卷法和访谈详细分析三个研究区的草原承包制和确权的制度功能。回收有效问卷共479份,其中盐池县、阿左旗和额济纳旗分别为231份、161份和87份;访谈记录共55份,其中盐池县、阿拉善左旗和额济纳旗分别为20份、20份和15份。另外,研究期间有幸参与到盐池县草原确权工作中,具体负责信息采集工作。第七章利用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重点探讨三个研究地区农牧民对草原政策感知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最后一章为论文的结论、建议及展望。本论文主要结论如下:第一,首次将FAT制度分析框架和CSI决策表应用于草原确权研究中,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制度功能可信理论。同时,也证明了新自由主义、产权私有化和平衡生态学说解释草原管理问题的局限性。第二,荒漠草原区的草原承包制可信度较低,仍起社会保障功能,因生产方式不同三个研究区各有特点。其中,1)尽管盐池县草原承包制实行中可信度低,但农牧民对草原承包制仍有内在需求,该区草原承包制仍承担社会保障功能。2)阿拉善左旗农牧民视角下的草原承包制具有高的可信度,不需要进行制度干预。从承包的目标看,90%的被访者认为草原承包证“非常重要”,71.4%的被访者认为草原承包制在该区是成功的。3)草原承包制在额济纳旗地区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为三个研究区中最高者,该区不需要对承包制进行制度干预。承包的实际情况中,“有”草原证的受访占90.8%,93.3%的受访者能正确回答承包形式,72.4%的被访者能正确回答承包年限。从牧民想要的权利看,96.7%的农牧民认为草原证重要,66.6%的被访者对承包制给予积极的评价。第三,草原确权在荒漠区尚不具备经济功能。其中,1)盐池县草原确权可信度低,确权受到农牧民和基层政府两方面的阻力。盐池县87%的农牧民愿意确权,但“不愿意和非常不愿意”草原流转的人群占总数的31.1%。对草原抵押而言,59.1%的农牧民在确权后并不会抵押,19.6%的农牧民并不知道确权后可以抵押。2)阿拉善左旗的草原确权基础稍好于盐池县,但仍受到农牧民的阻力。从草原确权的经济功能而言,62.1%的受访者“不愿意和非常不愿意”流转草原,54.2%“不愿意”抵押草原。3)额济纳旗牧区有较好的草原政策感知基础,确权主要阻力来自牧民。调研结果,“不愿意”草原流转的人数高达77.0%,确权后“不会”抵押的人群占总数的62.2%。对牧民来说,草原流转和抵押并不是现阶段需要的,草原确权并不具备其功能。尽管三个研究区的结果一致,但要警惕“一刀切”的政策执行方式,空间和时间使三个地区的农牧民感知存在差异,对盐池地区而言农牧民有较高意愿支持草原确权,但其并不了解草原确权政策的内容,而在额济纳旗地区牧民对草原确权政策有良好的感知基础,以“不愿意”草原确权的居多,两种情况存在本质的区别。最后,从农牧民、政府人员和草原政策三方面对草原资源管理保护提出如下建议:对农牧民而言,尊重农牧民意愿,倾听其诉求;定期宣传,培养意识。对政府人员而言,加强领导,提升草原工作者综合素质;实事求是地做好试点工作。对草原政策而言,1)树立草原为主体的可持续发展理念。2)建立健全草原法规,完善社会保障体系。3)完善草原管理体系理论。4)制定差异化制度,切忌“一刀切”。5)当前社会经济条件下,荒漠草原区暂时不推行确权。

王曼曼[7](2017)在《盐池县乡村聚落时空演变与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乡村聚落作为乡村人类活动的重要载体,为适应人类发展,在与周围环境长期共存过程中逐渐择优。在生态环境脆弱的西北欠发达地区,呈“满天星”型发展扩散的乡村聚落布局现状,不仅加剧了土地退化,也为乡村基础设施配置增添了难度,与此同时,遭受城镇化的严重冲击,致使乡村聚落发展完全陷入无序状态。如何在推进城镇化、加快城乡统筹的情况下,寻求可持续的、适宜的发展模式,是我国西部乡村聚落亟需解决的难题。本文以宁夏盐池县为例,选取1995年、2000年、2007年及2014年为研究时间节点,追踪了盐池县近20年来乡村聚落的发展轨迹,并按照“动态过程-模式挖掘-驱动机理-优化调控”的脉络开展研究,运用地理空间分析及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刻画乡村聚落的演变过程,抽象归纳出乡村聚落演变模式,并探测其内在演变机制,进一步分析得出适宜研究区的乡村聚落布局优化与调控模式。研究结论如下:(1)盐池县乡村聚落规模总体表现为“布局分散、规模小、形态趋于规整化”的特征;1995-2014年间,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均呈聚集态势,具体表现为“北密南疏、乡镇周边簇聚”;2km×2km网格范围内,单个孤立聚落占据网格比重最大;总体乡村聚落发展状态表现为消亡型和新生型居多;乡村聚落演变规律谱揭示出,不同聚落动态变化度范围内优势地类的转换重点围绕耕地、草地和林地展开;且在乡村聚落择优过程中,有129个乡村聚落在经历了 20年的发展后仍存留至今,其是未来乡村聚落格局优化的重点。(2)通过对盐池县村镇经济社会综合发展过程及乡村聚落系统空间形态演变分析,归纳出4种演变模式,分别为:灌区带动模式、移民新村模式、新区扩展模式及自组织发展模式。根据乡村聚落斑块与周边地类的相对邻接关系,进一步划分出14种乡村聚落斑块类型,并总结为4类模式,分别为全耕包围型、全草包围型、草耕灌包围型及直接临沙型,乡村聚落在与周边土地长期共存过程中逐渐择优,直接临沙型乡村聚落呈明显缩减趋势;概化出盐池县乡村聚落整体变迁的多元演变路径,共抽象为3种模式:聚核式、汇流式和飞地式,总体乡村聚落发展表现为宜居地域指向,乡村聚落人居环境逐步改善。(3)盐池县乡村聚落空间分异,受地理空间要素和经济社会要素的综合影响;模型定量探测结果显示,区位条件产生的影响力最为显着,依次表现为交通通达度、灌溉便捷度、离工业园区距离、离沙源距离、城镇临近度;由于县域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差异较小,且在模型指标分析中选取各乡镇实际发展值代替乡村聚落斑块值参与计算,故表现出经济社会水平指标对乡村聚落空间布局的影响作用力不显着;从驱动产生、传输、形成及反馈4个环节表征乡村聚落时空演变的驱动过程,各环节相互关联与制约,最终导致乡村聚落聚集化发展或者空废化消亡2种演变状态。(4)综合考虑乡村聚落演变特征、自然环境、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构建乡村聚落地理空间优势度评价指标体系,将其划分为Ⅰ、Ⅱ、Ⅲ、Ⅳ4个等级,分别对应发展区、保留区、引导区和拆迁区;根据综合优化分区结果并结合当地发展现状,共划分了重点建设型、内部挖潜型、辐射引导型、特色旅游型及生态搬迁型5种乡村聚落布局优化调控模式,并利用Voronoi模型引导乡村聚落搬迁方向;最后从正确引导乡村聚落发展的价值取向、培育发展“新型农民”、寻找适宜的聚集“度”及引导乡村聚落空间顶层设计方面,对未来实践研究区聚落优化重构的科学性、适宜性和可持续性提出要求。上述结果综合映射了研究区乡村聚落演变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指向,在转型期国家快速推进城镇化的大背景下,盐池县作为中国西北欠发达地区城镇发展的一个典型“缩影”,正在经历着人为调控下的再组织及自发组织模式下的空间成长与发展变迁,通过提炼乡村聚落优化重构路径,能够有效地通过规划预置和过程控制,主观能动的引导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的演变方向,提升乡村聚落空间质量,改善乡村人居环境。该研究丰富了乡村聚落地理学理论研究的内容和层次,对促进乡村聚落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也为我国西部同类地区乡村聚落布局的重构提供示范借鉴。

宋永永[8](2016)在《基于不同空间尺度的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区域发展水平空间格局与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限制开发生态区是我国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难点地区。开展限制开发生态区区域发展水平格局与机理研究,对于破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以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为研究区,从尺度转换的角度出发,基于8个县级行政单元、27个乡镇、30个典型村域的统计数据和实地问卷调查数据,综合集成熵值法、逼近理想点排序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 TOPSIS)、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 ESDA)、主成分分析方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和参与式农村评估方法(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 PRA)等多种方法,并构建区域“生态—社会—经济”(Ecosystem-Society-Economy, ESE)三维立体评价模型,利用rcGIS10.0空间数据管理平台和SPSS 18.0数据统计分析软件,探究县级、乡镇、村域三种不同空间尺度上区域发展水平空间格局与发展机理,并根据区域发展的基本特征和主要驱动因素,探讨适宜于研究区不同区域的发展模式,并提出发展对策。研究表明:(1)县域尺度上,区域综合发展水平及其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水平呈现出东北部地区>南部地区>中部地区的空间特征。研究区8个县区分属于6种不同的发展类型,既有较低水平的低生态—中社会—低经济发展类型区,也有较高水平的中生态—高社会—高经济发展类型区。经济因素对县域发展水平的贡献程度最大;其次是农业产业发展因素和社会发展因素;生态环境因素和政府政策因素对区域发展具有显着影响。(2)乡镇尺度上,三类不同限制开发生态区中,盐池县综合发展水平表现为东北部地区>西部地区>南部地区的空间分异规律,彭阳县综合发展水平呈现出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的空间特征,泾源县综合发展水平表现出中部地区>南部地区>北部地区的空间分异规律。选取的27个乡镇分属于14种不同的发展类型,区域发展类型地域差异大。生态环境因素对乡镇发展影响最大,其次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和乡镇市场化程度对区域发展影响显着。(3)村域尺度上,区域经济、社会、生态和综合发展水平整体表现出川道村庄优于山地村庄的特征。选取的30个样本村分属于低生态—低社会—低经济发展类型、中生态—低社会—低经济发展类型和中生态—中社会—低经济发展类型等8种不同的发展类型。经济社会因子是村域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区位因子是村域发展的关键驱动力;生态因子和环境因子是村域发展的基础驱动力;自组织程度和市场条件是村域发展的重要驱动力。(4)适宜于研究区的发展模式包括外源驱动主导型和内源发展主导型2个一级模式及城乡协调模式、政策支持模式、产业发展模式、市场组织模式等4个二级模式和新型城镇化带动型、美丽乡村建设型、劳务输出带动型等九9个三级模式。在具体发展过程中,研究区可通过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利用内部生态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加强教育投入,提升人力资本,完善村镇专业市场等方式增强区域内部发展能力,同时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争取国家政策、资金、项目、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完善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发展生态补偿产业等绿色产业,促进区域生态、社会、经济系统的协调统一。

梁涛[9](2011)在《盐池县检察院绩效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它对于提高组织管理水平,完善激励机制,树立组织价值观,实现组织战略目标至关重要。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特别是基层检察院建设是检察机关全部工作的基础,事关整个检察事业的发展全局。如何加强绩效管理,提高组织和人员绩效,已成为基层检察机关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首先介绍了盐池县检察院绩效管理体系和运行的现状,然后采取实证分析与理论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盐池县检察院绩效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借鉴国内先进基层检察院的绩效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案例进行了实证研究,从进行检察人员职位分析、设计绩效考核指标、建立绩效沟通和反馈制度、绩效结果的多元化运用四个方面对盐池县检察院绩效管理进行优化改进。

王玉萍[10](2010)在《从盐池县商业看近代晋商在西北行商特色》文中研究说明晋商作为中国商业的一支奇葩,在西北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进入近代,尽管晋商逐渐式微,但在西北地区仍具有很强的势力,对西北地区的商贸活动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虽然地处偏僻,晋商的活动却无处不在。

二、盐池县的职业教育需要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盐池县的职业教育需要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2)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生计影响研究 ——以北方农牧交错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评述
        1.3.1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研究
        1.3.2 农牧民分化
        1.3.3 农牧民生计研究
        1.3.4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生计影响研究
        1.3.5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研究区域概况及数据来源
        1.6.1 研究区域概况
        1.6.2 数据来源
    1.7 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概念界定、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2.1 基本概念
        2.1.1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
        2.1.2 农牧民
        2.1.3 农牧民分化
        2.1.4 农牧民生计
    2.2 理论基础
        2.2.1 外部性理论
        2.2.2 公共产品理论
        2.2.3 农民分化理论
        2.2.4 可持续生计理论
        2.2.5 生态经济人理论
    2.3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生计影响的理论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北方农牧交错区草原生态补奖与农牧民生计现状及问题
    3.1 北方农牧交错区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实践与效果
        3.1.1 北方农牧交错区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演变
        3.1.2 基于宏观视角的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践效果
        3.1.3 基于农牧民微观视角的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践效果
    3.2 北方农牧交错区农牧民生计现状
        3.2.1 农牧民分化现状
        3.2.2 农牧民生计资本现状
        3.2.3 农牧民牧业生计现状
        3.2.4 农牧民生计对草地资源的依赖度
        3.2.5 农牧民收入及收入稳定性现状
    3.3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背景下农牧民生计现存问题
        3.3.1 农牧民分化显着
        3.3.2 生计缓冲能力弱
        3.3.3 牧业生计活动与补奖目标相悖
        3.3.4 生计对草地资源依赖度高
        3.3.5 收入稳定性水平较低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分化的影响
    4.1 理论分析
    4.2 变量选取与模型设立
        4.2.1 数据、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4.2.2 模型设立
    4.3 实证结果分析
        4.3.1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职业维度水平分化的影响
        4.3.2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收入维度垂直分化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生计资本的影响
    5.1 理论分析
    5.2 变量选取与模型设立
        5.2.1 数据、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5.2.2 模型设立
    5.3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生计资本的影响
        5.3.1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生计资本总值的影响
        5.3.2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生计资本影响的分解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牧业生计的影响
    6.1 理论分析
        6.1.1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减畜影响的理论分析
        6.1.2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牲畜养殖规模影响的理论分析
        6.1.3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继续从事牧业生产意愿影响的理论分析
    6.2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减畜行为的影响
        6.2.1 数据、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6.2.2 模型设立
        6.2.3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减畜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
    6.3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牲畜养殖规模的影响
        6.3.1 数据、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6.3.2 模型设立
        6.3.3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牲畜养殖规模影响的实证分析
    6.4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继续从事牧业生产意愿的影响
        6.4.1 数据、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6.4.2 模型设立
        6.4.3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继续从事牧业生产意愿影响的实证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草地资源依赖度的影响
    7.1 理论分析
    7.2 变量选取与模型设立
        7.2.1 数据、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7.2.2 模型设立
    7.3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生计草地资源依赖度的影响
        7.3.1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生计活动草地资源依赖度的影响
        7.3.2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家庭劳动力就业草地资源依赖度的影响
        7.3.3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收入草地资源依赖度的影响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收入及其稳定性的影响
    8.1 理论分析
    8.2 变量选取与模型设立
        8.2.1 数据、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8.2.2 模型设立
    8.3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收入的影响
    8.4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收入稳定性的影响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对策建议
    9.3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宁夏贫困退出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
    1.5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2 文献综述
第三章 宁夏贫困退出现状
    3.1 宁夏精准扶贫的基本情况
    3.2 贫困退出的实施过程——以盐池县为例
    3.3 贫困退出存在的问题
    3.4 贫困退出存在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章 宁夏贫困退出机制的构建
    4.1 构建依据
    4.2 测度分析——建立多维动态贫困退出指标体系
    4.3 机制构建——构建宁夏贫困退出机制
第五章 政策建议
    5.1 完善政策体系建设,提升脱贫保障质量
    5.2 强化组织领导能力,提高脱贫工作效率
    5.3 打造现代科技农业,提升产业带动能力
    5.4 加快农村环境治理,夯实农民脱贫基础
    5.5 构建持续退出机制,增强贫困退出效果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6)农牧民对草原政策的感知与可信度研究 ——以宁夏和内蒙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内容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第二节 理论视角
    第三节 草原承包制和确权研究
第三章 草原管理政策述评
    第一节 中国草原管理制度变迁历史
    第二节 盐池县草原政策变迁历史
    第三节 左旗草原政策变迁历史
    第四节 额济纳旗草原政策变迁历史
第四章 盐池县草原管理政策的感知与可信度分析
    第一节 研究区概况
    第二节 草原政策的感知分析
    第三节 草原政策的可信度评价
    第四节 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阿拉善左旗草原管理政策的感知与可信度分析
    第一节 研究区概况
    第二节 草原政策的感知分析
    第三节 草原政策的可信度评价
    第四节 讨论与小结
第六章 额济纳旗草原管理政策的感知与可信度分析
    第一节 研究区概况
    第二节 草原政策的感知分析
    第三节 草原政策的可信度评价
    第四节 讨论与小结
第七章 农牧民的感知差异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第一节 研究方法
    第二节 农牧民对草原政策感知的差异分析
    第三节 影响农牧民政策感知的相关分析
    第四节 讨论与小结
第八章 结论、建议及展望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建议
    第三节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盐池县乡村聚落时空演变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乡村聚落研究概述
        1.2.2 乡村聚落时空动态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
        1.2.3 乡村聚落布局优化调控研究
        1.2.4 沙区聚落问题的相关研究
        1.2.5 研究进展述评与启示
    1.3 研究意义与目的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思路
        2.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2.2.3 研究方法
3 研究区概况
    3.1 自然生态要素
        3.1.1 地理位置
        3.1.2 地形地貌
        3.1.3 气候水文
        3.1.4 土壤条件
        3.1.5 植被建设
        3.1.6 土地资源
    3.2 经济社会要素
        3.2.1 产业发展
        3.2.2 人口状况
        3.2.3 农牧业现代化
        3.2.4 工业升级转型
        3.2.5 公共服务供给
    3.3 乡村聚落发展
4 盐池县乡村聚落时空格局演变分异特征
    4.1 聚落时空演变特征
        4.1.1 规模分异
        4.1.2 分布模式演变
        4.1.3 分散度演变
    4.2 聚落格局演变与土地利用格局空间耦合关系
        4.2.1 各期聚落发展类型提取及地类间转变
        4.2.2 聚落发展过程分析
        4.2.3 聚落演变规律“谱”分析
        4.2.4 聚落演变择优类型划分
    4.3 本章小结
5 盐池县乡村聚落空间格局演变模式
    5.1 盐池县村镇综合发展过程及乡村聚落系统形态演变模式分析
        5.1.1 村镇经济社会综合发展过程分析
        5.1.2 乡村聚落系统空间形态演变模式分析
    5.2 盐池县乡村聚落斑块类型划分及动态演变分析
        5.2.1 乡村聚落斑块类型划分
        5.2.2 乡村聚落斑块类型动态演变分析
    5.3 乡村聚落变迁的多元演变空间路径
    5.4 本章小结
6 盐池县乡村聚落时空演变的影响因素及驱动机制
    6.1 影响因素识别与分析
        6.1.1 地理空间要素
        6.1.2 经济社会要素
    6.2 空间分异定量成因分析
    6.3 空间结构演变驱动机制
    6.4 实例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盐池县乡村聚落格局优化调控方案
    7.1 乡村聚落格局优化调控思路与方法
        7.1.1 研究思路
        7.1.2 地理空间优势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7.2 乡村聚落格局优化调控过程分析
        7.2.1 乡村聚落地理空间优势度评价结果分析
        7.2.2 评价结果验证
        7.2.3 乡村聚落布局优化分区
        7.2.4 乡村聚落布局优化调控模式划分
        7.2.5 乡村聚落布局优化调控策略
    7.3 对乡村聚落格局优化调控的几点思考
        7.3.1 留得住乡愁和特色,正确引导乡村聚落发展的价值取向
        7.3.2 解决农户的转型与就业问题,培育发展“新型农民”
        7.3.3 寻找适宜聚集“度”,审视乡村聚落的发展与延续
        7.3.4 统筹村域相关发展规划,引导乡村聚落空间顶层设计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8)基于不同空间尺度的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区域发展水平空间格局与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研究进展与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研究进展
    2.2 理论基础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区概况
    3.2 研究方法与指标体系
    3.3 小结
第四章 县级尺度区域发展水平空间格局与机理
    4.1 数据来源与处理
    4.2 县级尺度区域发展水平空间格局
    4.3 县级尺度区域发展机理
    4.4 小结
第五章 乡镇尺度区域发展水平空间格局与机理
    5.1 乡镇选择与数据来源
    5.2 乡镇尺度区域发展水平空间格局
    5.3 乡镇尺度区域发展机理
    5.4 小结
第六章 村域尺度区域发展水平空间格局与机理
    6.1 样本村选择与数据来源
    6.2 村域尺度区域发展水平空间格局
    6.3 村域尺度区域发展机理
    6.4 小结
第七章 区域发展模式与对策
    7.1 区域发展模式
    7.2 区域发展对策
    7.3 小结
第八章 讨论与结论
    8.1 讨论
    8.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盐池县检察院绩效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的思路及目的
    三、研究的方法及内容
    四、国内研究状况及发展阶段
第一章 盐池县检察院绩效管理现状和问题分析
    第一节 盐池县检察院基本情况
        一、机构设置
        二、人员情况
    第二节 盐池县检察院绩效管理现状
        一、部门目标责任考核现状
        二、检察人员个人考核现状
    第三节 盐池县检察院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考核指标不合理
        二、考核价值不平衡
        三、考核的定位不准确
        四、缺乏绩效沟通与反馈
    第四节 盐池县检察院绩效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绩效管理未形成有机的体系
        二、工作岗位分析不具体
        三、绩效结果与奖惩措施脱节
        四、考核与其前后的其它工作环节衔接不够
第二章 国内先进检察院绩效管理经验的启示
    第一节 哈尔滨铁路检察分院的绩效管理制度
        一、主要做法
        二、取得成效
    第二节 湖北省红安县检察院能级管理机制
        一、主要做法
        二、取得成效
    第三节 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检察院岗位目标责任制
        一、主要做法
        二、取得成效
    第四节 上述经验对完善盐池县检察院绩效管理的启示
        一、设置科学的绩效指标是绩效管理成功的关键
        二、加强沟通协调是绩效管理成功的基础
        三、合理的运用绩效结果是绩效管理成功的保障
第三章 完善盐池县检察院绩效管理的对策
    第一节 确立绩效管理重新整合的基本思路和预期目标
        一、基本思路
        二、预期目标
    第二节 进行检察人员职位分析
        一、做好检察人员的分类管理
        二、做好检察人员职位说明书和职位评价
    第三节 设计绩效考核指标
        一、设计原则
        二、考核指标的分类
        三、绩效考核的内容
        四、绩效考核指标的确定
    第四节 建立绩效沟通和反馈制度
        一、绩效沟通的作用
        二、绩效沟通的内容
        三、绩效沟通的步骤
    第五节 绩效结果的多元化运用
        一、薪酬激励
        二、人员培训
        三、岗位置换和个人发展
        四、集体和个人荣誉评比
        五、职务晋升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10)从盐池县商业看近代晋商在西北行商特色(论文提纲范文)

四、盐池县的职业教育需要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政府工作报告[N]. 王学军. 吴忠日报, 2021
  • [2]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生计影响研究 ——以北方农牧交错区为例[D]. 周升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3]让每个人都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宁夏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综述[J]. 陈晓东,陈华. 宁夏教育, 2019(11)
  • [4]宁夏贫困退出机制研究[D]. 许萱. 宁夏大学, 2019(02)
  • [5]从贫困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盐池县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纪实[J]. 章立. 共产党人, 2018(22)
  • [6]农牧民对草原政策的感知与可信度研究 ——以宁夏和内蒙古为例[D]. 赵颖. 中央民族大学, 2017(06)
  • [7]盐池县乡村聚落时空演变与优化研究[D]. 王曼曼. 北京林业大学, 2017
  • [8]基于不同空间尺度的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区域发展水平空间格局与机理研究[D]. 宋永永. 宁夏大学, 2016(02)
  • [9]盐池县检察院绩效管理研究[D]. 梁涛. 中央民族大学, 2011(12)
  • [10]从盐池县商业看近代晋商在西北行商特色[J]. 王玉萍. 沧桑, 2010(02)

标签:;  ;  ;  ;  ;  

盐池县职业教育有待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