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又一覆铜板项目投产

铜陵又一覆铜板项目投产

一、又一条覆铜板项目在铜陵投产(论文文献综述)

潘国梁,李福,颜俊[1](2017)在《复合绝缘漆包线身份鉴定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衰减全反射法、介质损耗-温度谱和热失重分析对复合绝缘漆包线的漆膜特征进行研究,分别获得漆膜的红外特征吸收峰、漆包线介质损耗曲线的形状和拐点温度以及复合漆膜的热分解特征温度等信息。结果表明:三种方法对复合绝缘具有高度的特征性,配合使用能有效鉴别复合绝缘漆包线的种类,从而为温度指数检测之前漆包线来样身份的鉴定以及有效试样的判别提供重要依据。

罗恩华[2](2014)在《园区循环化改造的基本路径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园区是产业发展的集聚区,也是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物产生排放的集中区,迫切需要开展循环化改造,切实提高园区的资源产出率,促进园区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提升,实现绿色循环低碳转型发展。本文通过对已实施循环化改造的园区进行深入调研分析,分析了不同园区循环化改造的路径设计方案,结合国内外生态工业园区和循环经济园区的发展经验及相关研究成果,设计提出了我国园区循环化改造的基本路径框架、主要任务及方法手段、评价体系,并以安徽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全文研究内容如下:(1)对国家循环化改造园区进行深入调研,总结分析出园区循环化改造的关键影响因素,并据此设计提出园区循环化改造的基本路径框架。(2)引入PEST、SWOT、物质流分析三种方法对园区进行潜力识别,研究提出这三种方法在园区循环化改造中的应用框架及方法。(3)提出了园区循环化改造的具体任务,促进园区趋同“横向耦合、纵向延伸、循环链接”发展。(4)分析了铜陵经开区循环化改造的宏微观环境,对其中铜及伴生资源循环产业链、精细化工资源循环产业链等核心产业链进行物质代谢研究,对经开区进行园区循环化改造的潜力进行了有效识别。通过实证研究表明,经开区循环化改造的总体绩效水平呈现上升趋势,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徐厚永[3](2013)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进入21世纪后,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结构逐步优化,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速度随之加快,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也呈现同步增长态势。2011年,全国实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5488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28.9%,2012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更是达到6012亿美元,增长9.6%,占全国出口总额的29.3%。就安徽省而言,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在全国快速发展的浪潮中,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推动下,也实现了高速发展,2011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9.3亿美元,同比增长41.6%,占出口总额的17.2%,2012年出口达到32.1亿美元,涌现出一批诸如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产品等高新技术出口产品,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如何客观地看待高速发展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如何系统分析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如何优化出口竞争力路径,如何得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提升策略,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发展尤为重要,因此,论文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本文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学者关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围绕提升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这一主线,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现状入手,构建了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评价体系,分析了影响因素,探索了提升策略。本文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基于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系统分析,探索了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和管理能力提升最优路径。宏观层面,提出鼓励技术创新、加大出口信保支持、促进特殊监管区发展、提升科技兴贸平台建设、增加资金及制订规划引导等建议,促进出口竞争力提升,抢占国际市场;微观层面,通过指导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提升出口技能、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管理层支持等,提升高新技术产品竞争力。2、构建了相对全面严密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数体系。建立了系统的GL(产业内贸易指数)、MI(Michaely指数)和TCI(贸易竞争力指数Trade Competition Index)三大指标评价体系,运用2003年以来的历年资料,全面分析、实证检验了高新技术企业出口的国际竞争力现状,得出高新技术中部分产品(生命科学技术、光电技术等)具有一定出口竞争力等结论。3、运用博弈论探讨完全竞争、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中小科技型生产企业和出口代理公司博弈及均衡,研究努力水平可观测、不可观察、外部可监控等情况下激励合同机制设计,促使出口代理商加大国际市场开拓投入,以更高价格销售产品,与中小科技型生产企业分享利润,并鼓励企业出口流程再造。4、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通过Eviews软件,进行ADF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协整检验等,定量分析了研发投入(R&D)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间的关系,得出加大R&D投入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具有线性关系)的结论,由此建议加大企业研发投入。5、提出了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提升的策略。通过分析创新能力、经费投入、出口机制和相关政策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提出了出口定位、金融发展、机制改进、管理提升等策略。从高新企业出口动机、出口技能、出口融资、出口收汇、出口利润、出口风险等角度,全方位提升出口竞争力。

王乃举[4](2012)在《铜陵市城市生态系统脆弱性研究》文中认为全球变化是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过程交互作用驱动下引起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人文系统叠置于地球表层系统,其变化具有潜在性和时滞性特征。矿业城市是一种特殊的城市类型,其城市生态系统属于典型的人工生态系统,人文系统是其主导部分。我国矿业城市具有特殊的时间和空间架构,在历经兴起、繁荣后,目前大多数矿业城市都已进入资源衰竭阶段,即矿业城市生态系统在全球变化宏观背景下,承受资源衰竭、产业畸形、失业严重、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微观自然和人文系统的变化,矿业城市生态系统脆弱性特征明显,可持续发展受到严峻挑战。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变化引致自然和人文系统的脆弱性成为诸多国际研究计划、机构关注的热点,脆弱性已成为自然灾害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文可持续生计影响研究的一门新兴科学。国外在自然系统及自然—人文交互作用系统方面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国内脆弱性研究继承了国外研究传统,对自然生态系统(如地下水系统、喀斯特地貌系统等)及人工生态系统(如农田生态系统、农牧交错地带)脆弱性研究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而同属人工生态系统的城市生态系统脆弱性研究才处于起步阶段,如东北地区能源矿业城市脆弱性研究等,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脆弱性概念和及其评价方法等。目前国内外对人工生态系统脆弱性概念尚未取得一致意见,主要沿用自然灾害或自然—人文交互作用的压力暴露单元、敏感性和适应性三要素概念体系,而人工生态系统缺少显在的暴露单元,压力与敏感性的原因与结果关系通常也难以区分。人工生态系统脆弱性常用评价方法主要是函数模型法、模糊评判法和图形法,上述方法缺少对矿业城市生态系统复杂性、多层次性和非线性的考虑。本文在研究一般城市生态系统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以有色金属矿业城市—安徽省铜陵市为例,以2010年为时间断面,从环境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三个子系统全面分析了其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以2001-2010年为时间轴线,并与安徽省马鞍山市、淮南市和淮北市等矿业城市及合肥市和芜湖市等经济发达城市比较,动态分析了铜陵市环境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三个子系统的脆弱性表征,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铜陵市城市生态系统子系统脆弱性之间的映射关系。本文以脆弱性—压力暴露单元、敏感性和适应性三要素研究为基础,认为暴露单元经受内外部压力扰动是子系统间协调发展的阻力,子系统间的协调发展度即为高—级系统的耦合度,而耦合度大小即表征高—级系统的脆弱度。子系统指标值、子系统及各级复合系统综合值的动态变化即为敏感性的表现,而自然恢复力和人类行为措施即为适应性。敏感性与适应性交互作用,共同推进人工生态系统行为的动态变化。采用脆弱性系统结构简化模式(敏感性和适应性)构建了铜陵市经济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经济发展、环境压力和人文响应三方面构建了铜陵市环境—经济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生态安全P-S-R(压力—状态—响应)分析框架和脆弱性系统结构模式(压力暴露单元、敏感性和适应性)相兼容的方法建立铜陵市城市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铜陵市生态系统脆弱性具有复杂性、多层次性、非线性和模糊性的特征,构建了子系统发展度模型(近似线性模型、综合指数模型和集对分析—可变模糊集综合分析模型)和总系统协调度模型(反正切函数法、空间动态趋势法和变异系数法),以耦合协调度表征目标系统脆弱度,分别对铜陵市经济系统、环境—经济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系统脆弱性进行了评价。最后采用灰色斜率相似关联度法和单一指标状态值诊断系统脆弱性形成的主要致脆因子,采用压力—响应指数模型计算城市生态系统子系统相互作用强度,分析系统脆弱性形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铜陵市经济系统存在结构畸形、效率不平衡和对外依存度高等脆弱性,以经济系统脆弱性为驱动源,增强或放大环境系统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脆弱性以及社会系统失业问题和城市建设落后等脆弱性。(2)2001-2010年铜陵市经济系统敏感性和适应性状态值呈递增正相关变化,适应性变化速度快于敏感性;敏感性和适应性速度值变化差异较大,前者先递增后递减,后者平稳递增;脆弱度呈先增后减变化趋势,分割点在2005年前后。(3)2001~2010年铜陵市环境—经济系统经历高脆弱—较高脆弱—中度脆弱—较低脆弱度的变化,脆弱性度呈递减趋势。(4)2001-2010年,铜陵市城市生态系统一直处于较高和中度脆弱水平,脆弱等级总体较高。2004年作为分割点,脆弱度由较高下降至中度等级。(5)铜陵市三类系统在经历内外部扰动时,经济系统表现为极为敏感的波动振荡特征,环境—经济系统次之,城市生态系统最小。(6)经济结构、经济质量和财政投入是铜陵市经济系统主要综合致脆因子,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和人文响应不力为铜陵市环境—经济系统综合致脆因子,以及资源、环境、生态压力和生态响应不力是铜陵市生态系统主要的综合致脆因子。(7)2001年以来,生态压力指数总体呈下降趋势,2005年之前数值大于1,表明经济活动强度超出生态环境承载的能力,生态环境质量下降。2005年始降为1以下,表明经济活动强度在生态环境阈值范围之内,生态环境质量提高。2001年以来,生态响应指数在2005年前后有阶跃上升,表明铜陵市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具有一定的效果,但评价期内生态响应指数一直处于1以下水平,铜陵市未来环境建设任务仍然异常艰巨。脆弱性是可持续发展研究全新的科学工具,根据铜陵市城市生态系统脆弱性时间动态变化规律,预测脆弱性系统的未来发展趋势,并结合铜陵市脆弱性形成机理,在脆弱性研究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之间建立了政策性解释工具,科学指导铜陵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具体政策的制定。铜陵市城市生态系统调控体系包括:(1)政府、企业和社区三方互动,融合多元调控主体智慧与力量。(2)行政、经济和法律等多种调控方法灵活运用,监管和激励系统主体行为。(3)研制实施科学调控策略,即认知与实践并行,理念转型与经济转型同步实施。突出主线,兼顾辅线,主辅线结合作为铜陵市城市生态系统具体优化调控路径。将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工业结构—铜产业结构作为调控主线,将环境系统治理和社会系统优化作为两翼;将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工业结构—非铜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非工业结构—第一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产业结构—非工业结构—第三产业结构调控作为三条调控辅线。

王君[5](2011)在《2010年中国铜加工行业大事记》文中研究指明2010年,在世界经济选择恢复前行与再次下探的纠结过程中,中国铜加工行业再次书写了新的传奇。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铜加工材的生产量与表观消费量双双越过千万吨级别,实物量分别达到1009.28万吨与1049.5万吨,继续刷新着历史纪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铜加工材市场保持平稳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在世界铜加工材领域的地位无可匹敌。与此同时,在近年来区域经济发展与企业做大做强的愿景中,铜加工材也极具"特色"和"魅力",并由此被寄予"十二.五"期间实现"千亿元"目标的厚望。按照时间顺序,笔者将2010年行业中的热点事件进行归纳总结,并重点记录下部分新建或投产项目的进展情况,以供大家参考。因为,这些曾经发生在2010年行业中的"大事",不仅标明了资本流向的热点,也预示着未来市场需求的空间所在,更意味着行业转型升级的号角已经吹响。

刘贵枝[6](2010)在《敢立潮头争先行》文中认为潮涌海峡,千帆竞发。两岸产业对接新一轮高潮即将到来。 随着国务院支持加快建设海西《若干意见》的深入实施,胡锦涛总书记视察福建、漳州,为漳州的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与实实在在的发展效应。特别是在两岸新一轮的产业对接潮中,漳州先行先试,争立潮头,?

戚建萍[7](2010)在《新形势下中国铜加工企业发展战略及趋势研究 ——以宏磊集团为案例分析》文中提出本论文通过对国内外铜加工行业现状、发展及中国铜加工业所面临的新形势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铜材具有优秀的导电导热等性能,是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所不可缺少的关键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中国是世界最大的铜材生产国、消费国、进口国,也是重要的出口国,其重要特点是铜材内需市场宽广、人工成本较低、技术创新活跃;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主要差距是企业规模小、生产集中度不高、技术装备先进与落后并存,产品质量水平总体仍处中游,企业管理粗放,技术经济指标相对落后,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可用一句话概括:大而不强;中国铜加工业所面临的新形势是:世界金融危机对铜加工的不利影响并未消除,出口形势并不乐观,节能减排和企业升级任务艰巨;中国铜加工的发展战略是宏观上全行业做大做强,微观上把企业做精做专,建设生产技术领先、产品质量一流、技术指标先进的创新型铜加工业;并以宏磊集团发展的成功经验为例说明,创新是行业发展的动力源泉,为实现行业升级的宏伟目标必须进行科学的企业整合,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建立节能、环保、连续化、自动化生产线,是提升行业水平重要措施。

何振红,文晶[8](2009)在《安徽铜陵:走出循环经济新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铜陵被称为“中国古铜都,当代铜基地”,是典型的因铜而生、因铜而兴的资源型城市,资源性产业占工业的比重曾超过80%。随着资源日渐枯竭,铜陵市先后关闭破产了12座矿山,目前,只有2座处于开采中期,其余全都处于开发后期。 面对日益趋紧的资源约束,他们深知,把一?

陈建勋[9](2008)在《中国新材料产业成长与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试图以产业成长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和产业竞争力理论为理论依托,对我国新材料产业从产业萌芽成长至现阶段这一过程进行全面梳理,从中寻找我国新材料产业成长的特征并加以分析,对我国新材料产业的产业特征、产业链、产业规模、产业集中度以及产业标准进行全面分析,对我国新材料产业成长过程中的技术进步、产业组织和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等影响新材料产业成长的环境因素进行系统研究分析,从而提出相应的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健康成长与发展的对策建议。本文认为,从理论上来说,对新材料产业的研究意义在于,作为一个新兴产业,中国完全有机会在这一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因此,新材料产业应该是一个具有跨越式成长特性的产业。在传统的产业成长理论中,并没有提出产业跨越式或跳跃式发展的系统理论(除熊彼特的创新导致产业突变理论外),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新材料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研究,提出产业成长中跨越式发展的现实因素及其理论分析,从而丰富产业成长理论的内涵。同时从现实角度来说,本文试图从构建国家战略产业的高度、从国家经济发展又好又快的角度去研究,提出促进新材料产业健康成长与发展的具体对策措施,为政府制定促进发展新材料产业的政策提供决策依据。本文共分三个版块: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第二章,是本文的基础理论部分。主要是提出问题,对相关理论进行综述与分析,为论文的展开提供理论基础。第二部分包括第三章至第六章,是本文的重点。其中第三章介绍分析了新材料产业的特性,描述了世界新材料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第四章回顾了我国新材料产业的成长阶段,着重分析了转型阶段我国新材料产业在行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区域结构方面的特征,并阐述了我国新材料产业的国际地位;第五章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法对我国新材料产业技术进步进行了测算,以测算资本投入、技术进步和劳动力增长对我国新材料产业的不同贡献率,从而揭示我国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方式以及形成这种方式的主要原因。第六章运用SCP理论框架,并结合中国新材料产业的特点,通过翔实的数据资料,分别从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经济绩效角度研究评价我国新材料产业组织状况,找出我国新材料产业成长中产业组织方面存在的障碍。第七章、第八章是本文的第三部分,着重对影响我国新材料产业成长中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重点对政府在产业成长中的作用、新材料产业组织的变革等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促进我国新材料产业成长的有关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是:一、我国的新材料产业的分布主要是以产业基地的形式进行的。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是属于产业成长中的引导模式与强制模式相结合的一种促进产业成长的方式。二、从发展趋势上看,中国制造在全球处在从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的转型过程中,而新材料最有可能首当其冲。新材料是我国在国际水平分工中可能突破的第一大领域。三、通过对2002-2005年上市新材料企业C-D模型回归计算,新材料产业2002-2004年的快速增长主要是由技术进步等带来的效率提升推动的,2005年的井喷式增长则主要由资本投入的扩张推动的。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上市新材料企业加大了资本运作力度,兼并和收购了上下游产业链的相关企业,这种并购活动在2005年至2006年达到了高峰,规模报酬递增效应明显。随着产出规模的扩大,我国新材料产业的技术进步贡献率却不断降低,特别是2005年产出急剧增长的同时伴随着效率不再提升的现象。这说明大量新材料上市企业采用的是购并等外延式的产业扩张模式,在短时间内投入了大量的资本,扩展了行业规模,真正依赖技术进步的内涵式发展的模式十分少见。四、中国新材料产业的发展的特殊性决定了该产业的市场运作行为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表现为:1、新材料在其产业化、市场化过程中,更多地依赖于政府的财力支持和产业发展政策。各地政府在新材料的产业化市场化过程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政府在推动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它能使新材料产业在中国尽快地形成并发育成熟。但同时,政府的深深进入却也造成了一些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由于地方政府对新材料产业宏观进程把握的缺陷、对新材料产业在市场化进程中市场的微观变化反应有一定的时滞,因此,在选定新材料发展的具体目标时,往往内容雷同,其直接结果是,在中国新材料产业的发展中造成了某些行业的重复建设(特别是在进入成本相对较低、市场化启动较为容易的新型建材领域),某些行业的投入却又严重不足。2、新材料在其产业化、市场化过程中,较多地依赖于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的好坏、依赖于各地不同的产业基础,一般来说,与本地产业关联度大的新材料项目都发展得较好,反之,则大多在低水平中运行。五、中国大飞机项目的确定是中国新材料产业从量变走向质变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从技术层面上来说,意味着中国的新材料产业经过近2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近10年的发展,已经拥有了一批在世界上领先的核心技术,已经具备了对世界先进技术的吸收能力。从产业发展层面来说,意味着对新材料产业链的整合将进入一个更高的层次,意味着对新材料产业组织的变革已经越来越急迫,新材料产业的成长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六、由于产业突变,打破了传统的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在现代经济条件下,更多的产业突变成为一种现实与可能。特别是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更是具有这样的特点。同时我们必须对熊彼特的理论作出中国式的解释,熊彼特解释了构成产业突变的五种情形,但并未对这5种情形之间的关系作出逻辑分析和定量分析。而对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的分析,在中国显得特别重要。在以政府为主导的经济发展体系中,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对政府的依赖性更大,表现在对研发资金的需求上、自然资源的取得上、对产业链的整合上等各个方面。由于产业组织的主体是政府或是体现政府产业政策的大型企业,因此在中国要想取得熊彼特式的产业突变,必须首先变革产业组织体系,即必须首先实现产业组织体系的创新。本文认为,如果说对于熊彼特来说,构成产业突变的5个要件之间是一种层次上的递进的话,那么,对于中国来说,构成产业突变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可能应该演变为这样的顺序:产业组织体系的创新—市场及资源的创新—技术与方法的创新—产业突变。七、地方政府特别是强势地方政府更应该在合理运用行政资源的同时,改变用计划指令的办法来划定创新区域、分配创新资金。政府绝不能用发展制造业的做法来指导技术创新,不能像管理制造业一样来定时间节点、定数量指标,地方政府更应该重点去研究发现全球不同区域创新主体的不同运作方式、基于不同区域特征而形成的各自知识系统的特点尤其是形成这些知识系统的文化背景。中国新材料产业的发展的政策特别是地方政府的政策要作出调整,不能用发展工业化的思路来管理新材料产业,而要用产业化的思路来规划新材料产业。

张静波[10](2007)在《基于循环经济的工业废弃物资源化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社会的生产规模空前扩张,人类需求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带来了资源、能源和环境污染的巨大压力,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其中,工业废弃物的污染更是成为制约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因素。在资源存量和环境承载力两个方面都无法承载传统经济高强度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情况下,如果继续走传统经济发展之路,沿用“三高”(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模式,以末端处理为环境保护的主要手段,从长远角度来看,这只能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进程,使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矛盾更加恶化。党中央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等,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走循环经济之路,己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循环经济的核心是资源的循环利用,而工业废弃物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如何变废为宝,走废弃物资源化道路,是一个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铜陵市是全国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试点城市,也是安徽省唯一的环保产业基地。近几年来,铜陵市在资源综合利用、节能降耗、治理污染、保护生态以及发展环保产业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从“三废”治理、废物综合利用入手,逐步形成了初步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本文在阐述了我国工业废弃物及其资源化的现状后,以铜陵为实例,重点分析了基于循环经济的微观层面(清洁生产)、中观层面(生态工业园)和宏观层面(社会)的工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三种模式,并分析了铜陵市在社会层面发展工业废弃物资源化产业的可行性,提出了产业化的发展对策。

二、又一条覆铜板项目在铜陵投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又一条覆铜板项目在铜陵投产(论文提纲范文)

(1)复合绝缘漆包线身份鉴定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实验
    1.1 试样
    1.2 复合绝缘漆包线身份鉴定试验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外绝缘层组分分析
    2.2 介质损耗-温度谱分析
    2.3 热失重分析
3 结论

(2)园区循环化改造的基本路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外产业园区发展概况
        1.1.2 我国产业园区发展现状
        1.1.3 园区循环化改造的背景和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评述
        1.2.1 工业生态学理论
        1.2.2 循环经济理论
        1.2.3 物质流分析方法
        1.2.4 国外园区循环化改造研究现状
        1.2.5 国内园区循环化改造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园区循环化改造调研及路径识别
    2.1 园区管理方式及主导产业对比分析
    2.2 园区循环化改造支撑项目对比分析
    2.3 园区循环化改造目标指标对比分析
        2.3.1 指标调研及分析方法
        2.3.2 指标分析与评价
    2.4 园区循环化改造对比分析结果
    2.5 园区循环化改造的路径识别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园区循环化改造的潜力识别方法
    3.1 园区循环化改造的宏观环境分析
        3.1.1 PEST 分析方法介绍
        3.1.2 园区循环化改造的 PEST 分析框架
        3.1.3 PEST 分析方法应用
    3.2 园区循环化改造的微观环境分析
        3.2.1 SWOT 分析方法介绍
        3.2.2 园区循环化改造的 SWOT 分析框架
        3.2.3 SWOT 分析方法应用
    3.3 园区物质流分析
        3.3.1 园区物质流分析方法介绍
        3.3.2 园区循环化改造的物质流分析框架
        3.3.3 园区物质流分析方法应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园区循环化改造的主要任务
    4.1 建立健全产业链条及其管理机制
        4.1.1 建链工程
        4.1.2 补链工程
        4.1.3 强链工程
    4.2 构建园区共性设施平台
        4.2.1 建立基础设施共享平台
        4.2.2 建立公共服务保障平台
        4.2.3 建立信息公开共享平台
    4.3 完善园区综合管理系统
        4.3.1 建立园区资源高效利用管理体系
        4.3.2 建立园区环境监督管理体系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园区循环化改造的实证研究
    5.1 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基本情况
    5.2 经开区循环化改造的宏微观环境分析
        5.2.1 经开区循环化改造的 PEST 分析
        5.2.2 经开区循环化改造的 SWOT 分析
    5.3 经开区物质流分析
        5.3.1 经开区物质流分析的数据来源及计算方法
        5.3.2 铜资源循环产业链物质流分析
        5.3.3 铜伴生资源循环产业链物质流分析
        5.3.4 精细化工资源循环产业链物质流分析
    5.4 经开区循环化改造的路径设计
        5.4.1 建立健全多元产业链条
        5.4.2 构建园区共性设施平台
        5.4.3 完善园区综合管理系统
    5.5 经开区循环化改造的效果评价
        5.5.1 评价指标设计与细化
        5.5.2 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
        5.5.3 数据类型权重的确定
        5.5.4 园区循环化改造效果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
        1.1.3 论文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论文的主要内容
        1.3.2 论文的章节安排
        1.3.3 论文的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相关理论基础
    2.1 高新技术产品国际市场参与原因及规模
        2.1.1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解释出口原因
        2.1.2 出口与生产率、利润率关系
        2.1.3 企业出口参与的条件
        2.1.4 企业出口的影响因素
    2.2 出口竞争力提升的理论研究
        2.2.1 竞争力的经典理论
        2.2.2 TCI、MI、GL三大竞争力指数
        2.2.3 博弈论角度的高新产品出口分析
        2.2.4 引力模型与出口竞争力提升
    2.3 出口企业管理的理论研究
        2.3.1 微观角度:企业的选择
        2.3.2 宏观角度:政府的需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现状分析
    3.1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历史演变
        3.1.1 出口管理的历史演变
        3.1.2 出口发展的最新动向
        3.1.3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逐步走高
        3.1.4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状况
    3.2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区域比较
        3.2.1 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体情况
        3.2.2 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区域情况比较
        3.2.3 中部地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较
    3.3 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行业比较
    3.4 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宏观政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创新能力
    4.2 经费投入
        4.2.1 全国研发经费投入情况分析
        4.2.2 R&D投入的计量模型分析
    4.3 出口机制
        4.3.1 出口加工区的促进作用分析
        4.3.2 职能部门与出口竞争力分析
    4.4 相关政策的影响
        4.4.1 高新技术企业融资与竞争力
        4.4.2 退税率、汇率、利率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提升策略研究
    5.1 出口定位
        5.1.1 出口技能与出口竞争力
        5.1.2 发展层次与出口竞争力
        5.1.3 人力资本与出口竞争力
        5.1.4 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理论
    5.2 金融业发展
        5.2.1 人民币跨境结算效应
        5.2.2 出口信保的保驾护航
    5.3 出口机制改进
    5.4 相关政策建议
    5.5 出口管理水平提升
        5.5.1 依靠政策规划强力引导发展
        5.5.2 借助平台建设提升发展水平
        5.5.3 优化环境促进高新产品出口
        5.5.4 有关高新产品出口政策建议
        5.5.5 高新产品出口的机遇和挑战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应用研究:安徽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分析与提升策略
    6.1 安徽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现状分析
        6.1.1 安徽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现状
        6.1.2 安徽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特点
        6.1.3 安徽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点
    6.2 安徽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影响因素
        6.2.1 基于TCI、MI和GL的影响因素分析
        6.2.2 安徽省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影响因素
    6.3 安徽省高新技术企业出口竞争力的提升
    6.4 安徽省高新技术企业的营销策略分析
    6.5 安徽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产业政策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4)铜陵市城市生态系统脆弱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外矿业城市研究
        1.2.2 城市生态系统研究
        1.2.3 脆弱性研究
        1.2.4 系统耦合研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3.3 研究方法
        1.3.4 创新之处
    附图
第二章 铜陵市城市生态系统架构及其特征
    2.1 铜陵市概况
    2.2 环境系统
        2.2.1 环境系统结构
        2.2.2 环境系统结构关系
        2.2.3 铜陵市环境系统功能
    2.3 经济系统
        2.3.1 经济系统结构
        2.3.2 经济系统结构关系
        2.3.3 经济系统功能
    2.4 社会系统
        2.4.1 社会系统结构
        2.4.2 社会系统结构关系
        2.4.3 铜陵市社会系统功能
第三章 铜陵市城市生态系统脆弱性表征
    3.1 环境系统
        3.1.1 地质灾害频发
        3.1.2 土地占用破坏问题突出
        3.1.3 环境污染严重
        3.1.4 资源短缺
    3.2 经济系统
        3.2.1 经济结构畸形
        3.2.2 经济效率不平衡
        3.2.3 对外依存度高
        3.2.4 工业所有制结构不合理
    3.3 社会系统
        3.3.1 失业问题影响深远
        3.3.2 弱势群体问题凸显
        3.3.3 城市建设矛盾突出
    3.4 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系统
第四章 铜陵市经济系统脆弱性评价
    4.1 评价模型
        4.1.1 脆弱性结构分析
        4.1.2 指标体系构建和权值确定
        4.1.3 耦合度模型
    4.2 脆弱性评价
        4.2.1 数据来源和权值分配
        4.2.2 铜陵市经济系统发展度和耦合度计算
        4.2.3 评价结果分析
第五章 铜陵市环境经济系统脆弱性评价
    5.1 评价模型构建
        5.1.1 指标体系和权值确定
        5.1.2 模型构建
    5.2 环境经济系统评价
        5.2.1 数据来源及权重计算
        5.2.2 亲合度计算
        5.2.3 评价结果
第六章 铜陵市城市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
    6.1 评价模型
        6.1.1 矿业城市生态安全和脆弱性关联
        6.1.2 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沿革
    6.2 研究方法与数据
        6.2.1 指标体系
        6.2.2 指标权重和属性区间的确定
        6.2.3 综合联系度和隶属度
        6.2.4 耦合度模型
        6.2.5 模型运用及结果分析
第七章 铜陵市城市生态系统优化调控
    7.1 三级系统脆弱性评价结果集成分析
    7.2 三级系统脆弱性特征差异明显
    7.3 铜陵市城市生态系统脆弱性形成机理
        7.3.1 致脆因子分析
        7.3.2 系统关系
    7.4 脆弱性的政策解释系统
    7.5 铜陵市城市生态系统优化调控措施
        7.5.1 调控对象
        7.5.2 调控主体
        7.5.3 调控方法
        7.5.4 调控策略
第八章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5)2010年中国铜加工行业大事记(论文提纲范文)

1. 中铝洛铜1 0万吨铜板带项目正式纳入生产序列
2. 中铝华中铜业6万吨铜板带一期工程正式投产
3. 大无缝河北光亮杆项目热负荷试车成功
4. 昌兴铜业年产2 5 0 0 0吨精紫铜板带项目顺利投产
5. 安徽铜冠合肥生产基地已具年产1万吨电子铜箔生产能力
6. 精诚铜业3万吨高精度铜板带项目破土动工
7. 广西在桂林打造铜深加工基地
8. 阳谷祥光兴建3 2万吨铜深加工项目
9. 青海电子15 000吨高档电解铜箔项目开工
1 0. 云铜股份铜深加工业务移交中铜昆明铜业
1 1.广源铜带与北科大签约合作
1 2.鹰潭铜拆解园区通过四部委验收
1 3.金龙铜管在邯郸新建铜管生产线开工
1 4. 金田铜业获批为“城市矿产”示范基地
1 5.威利邦电子3 0 0 0吨铜箔项目奠基
1 6.鑫科材料受让无锡古河6 0%股权
17.金源铜业30万吨光亮铜杆新生产线投产
1 8.金川集团6万吨精密铜管棒项目投产
1 9.国资委批准中铝公司主业调整
20.海亮(安徽)铜业4.8万吨铜管项目开工建设

(7)新形势下中国铜加工企业发展战略及趋势研究 ——以宏磊集团为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铜加工行业的定义
    1.2 铜及合金材料在国民经济中的应用
    1.3 中国铜加工业的发展历程
    1.4 我国铜加工企业的战略选择
2 铜加工企业的环境分析
    2.1 铜的市场供求关系
        2.1.1 中国铜的资源生产与消费矛盾突出
        2.1.2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铜材生产国
        2.1.3 中国也是最大的铜材消费国
    2.2 激烈竞争要求铜加工企业调结构、减排和精细化
        2.2.1 市场竞争使中国铜加工业面临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2.2.2 提高技术经济指标和节能减排任务艰巨
        2.2.3 竞争要求生产过程的科学化与精细化
    2.3 金融危机对铜加工企业的影响和挑战
        2.3.1 铜价的剧烈波动对铜工业的影响
        2.3.2 金融危机后中国铜材市场概况
        2.3.3 当前中国铜加工业面临着战略选择
3 宏磊集团发展研究——打造百年铜城建设现代化宏磊
    3.1 宏磊集团的背景
    3.2 公司发展战略与措施
        3.2.1 公司战略环境定位
        3.2.2 宏磊集团的实施措施
        3.2.3 宏磊集团的跨越式发展之路
4 发展铜加工产业政策的建议
    4.1 做大做强企业的重组优化政策建议
    4.2 在循环经济中发挥作用的政策建议
    4.3 推进技术创新的政策建议
    4.4 处理好国内与国际市场的政策建议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中国新材料产业成长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内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
    第四节 主要创新之处
第二章 产业成长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产业成长理论
        一、产业与产业成长
        二、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第二节、产业组织理论
        一、产业组织理论的理论渊源
        二、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
    第三节 产业竞争力理论
        一、 产业竞争力内涵
        二、产业竞争力理论基础
        三、 产业竞争力成因理论
        四、产业竞争力发展阶段理论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材料产业特性
    第一节 新材料产业的内涵
        一、新材料产业的概念界定
        二、产业特性
    第二节 世界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规模急剧扩大,市场需求旺盛
        二、上下游进一步融合
        三、发展的驱动力由军事需求向经济需求转变
        四、新材料产业出现的新增长点
        五、企业并购与产业联盟使新材料产业区域高度集中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新材料产业成长特征
    第一节 成长阶段
        一、中国新材料产业形成及发展回顾
        二、“十一五”发展目标及发展速度的预估
    第二节 新材料产业特征
        一、行业结构
        二、我国新材料产业区域分布特点
        三、我国新材料产业的国际地位
        四、我国新材料产业投资状况分析
        五、产业对外依存度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生产函数及其应用
        一、生产函数的发展
        二、全要素生产率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
        四、本文模型要解释的问题
    第二节 数据
        一、来源
        二、数据特征
        三、数据关系
    第三节 模型
        一、模型的构造
        二、运算结果
        三、产业特征及产业发展分析
        四、可能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材料产业组织分析
    第一节 新材料产业集中度分析
        一、关于市场集中度的理论综述
        二、新材料产业的行业集中度、空间集中度、市场集中度分析
    第二节 新材料产业市场行为分析
        一、并购行为理论综述
        二、新材料产业市场行为基本特征描述
        三、新材料产业购并和实施产业联盟的实证分析
        四、新材料产业市场进入壁垒分析
    第三节 新材料产业组织的绩效评价
        一、对新材料产业主要分布区域的绩效评价
        二、对中国新材料产业基地的绩效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新材料产业成长制约因素研究
    第一节 对产业突变理论的再理解
        一、对熊彼特产业突变理论的逻辑理解
        二、对中国现阶段新材料产业组织变革的思考
    第二节 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中危险的信号
        一、一个危险的信号
        二、外延式扩张受到的挑战
        三、行业标准的缺失造成产业竞争成本上升竞争力下降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促进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第一节 以产业化的要求对新材料科研组织机构进行重构
    第二节 加深与拓展民营企业参与国家战略性项目的程度与范围
    第三节 积极参与国际标准体系的建立
    第四节 严格控制发展新材料产业中战略性资源的开发速度与规模
    第五节 本章小结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10)基于循环经济的工业废弃物资源化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1.1.2 论文的研究意义
    1.2 工业废弃物的分类及危害
        1.2.1 气体工业废弃物
        1.2.2 液体工业废弃物
        1.2.3 固体工业废弃物
    1.3 资源、资源化
        1.3.1 资源及其分类
        1.3.2 资源化
    1.4 工业废弃物资源化的基础理论
        1.4.1 物质循环理论
        1.4.2 资源再生理论
        1.4.3 系统理论
    1.5 国内外工业废弃物资源化的研究现状
        1.5.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2 我国工业废弃物资源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6 铜陵市工业废弃物产生及综合利用状况
        1.6.1 铜陵市资源环境和工业经济基本状况
        1.6.2 铜陵市工业废弃物产生及资源化状况
    1.7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1.7.1 研究方法
        1.7.2 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循环经济基本理论
    2.1 循环经济及其基本原则
    2.2 循环经济的系统结构及其运行
        2.2.1 循环经济的系统结构
        2.2.2 循环经济的系统运行
        2.2.3 循环经济系统的整体功能流程
    2.3 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
        2.3.1 污染治理技术
        2.3.2 废物利用技术
        2.3.3 清洁生产技术
    2.4 循环经济的基础保证
        2.4.1 法律保证
        2.4.2 经济政策
        2.4.3 合适的运行机构
        2.4.4 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
    2.5 循环经济对工业废弃物资源化的导向作用
    2.6 基于循环经济不同层面的工业废弃物资源化模式
        2.6.1 在微观层面:基于清洁生产的工业废弃物资源化模式
        2.6.2 在中观层面:基于生态工业园区的工业废弃物资源化模式
        2.6.3 在宏观层面:基于社会的工业废弃物资源化模式
    2.7 国内外循环经济的研究及发展现状
        2.7.1 国外循环经济的研究与发展现状
        2.7.2 我国循环经济研究及发展现状
        2.7.3 铜陵市的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调查
第三章 基于清洁生产的工业废弃物资源化模式
    3.1 清洁生产的内涵及特点
        3.1.1 清洁生产的产生与发展
        3.1.2 清洁生产的内涵
    3.2 清洁生产的主要内容
    3.3 基于清洁生产的工业废弃物资源化模式分析
    3.4 基于清洁生产的铜陵市工业废弃物资源化模式
        3.4.1 铜陵市清洁生产概况
        3.4.2 金隆铜业有限公司清洁生产及其工业废弃物资源化状况
第四章 基于生态工业园区的工业废弃物资源化模式
    4.1 生态工业与生态工业园区
    4.2 建立生态工业园区的理论依据
    4.3 国外典型实例及其废弃物资源化模式
    4.4 基于生态工业园区的铜陵市工业废弃物资源化模式
        4.4.1 铜陵市工业生态园建设概述
        4.4.2 铜陵市循环经济化工工业园区内的工业废弃物资源化
第五章 基于社会层面的工业废弃物资源化模式
    5.1 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案例及其有关废弃物资源化的经验借鉴
        5.1.1 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废弃物资源化的成功案例
        5.1.2 发达国家的成功案例在废弃物资源化方面的经验借鉴
    5.2 基于社会层面的废弃物资源化产业发展分析
        5.2.1 工业废弃物处理产业化的可行性
        5.2.2 工业废弃物资源化产业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5.2.3 我国工业废弃物资源化产业的发展对策
    5.3 围绕三大核心资源的铜陵市工业废弃物资源化产业链
        5.3.1 围绕铜资源的工业废弃物资源化产业链
        5.3.2 围绕硫资源的工业废弃物资源化产业链
        5.3.3 围绕石灰石资源的工业废弃物资源化产业链
    5.4 基于社会层面的铜陵市工业废弃物资源化产业的发展对策
        5.4.1 加快立法、加强体制保障
        5.4.2 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科技支撑体系
        5.4.3 营造良好的循环经济发展环境
        5.4.4 加快建设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系统
        5.4.5 加强宣传教育,加大公众参与力度
        5.4.6 健全社会中介组织,建立信息交换平台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又一条覆铜板项目在铜陵投产(论文参考文献)

  • [1]复合绝缘漆包线身份鉴定方法研究[J]. 潘国梁,李福,颜俊. 绝缘材料, 2017(11)
  • [2]园区循环化改造的基本路径设计[D]. 罗恩华. 清华大学, 2014(09)
  • [3]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研究[D]. 徐厚永. 合肥工业大学, 2013(05)
  • [4]铜陵市城市生态系统脆弱性研究[D]. 王乃举. 合肥工业大学, 2012(05)
  • [5]2010年中国铜加工行业大事记[J]. 王君. 资源再生, 2011(05)
  • [6]敢立潮头争先行[N]. 刘贵枝. 闽南日报, 2010
  • [7]新形势下中国铜加工企业发展战略及趋势研究 ——以宏磊集团为案例分析[D]. 戚建萍. 复旦大学, 2010(03)
  • [8]安徽铜陵:走出循环经济新路[N]. 何振红,文晶. 经济日报, 2009
  • [9]中国新材料产业成长与发展研究[D]. 陈建勋.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08(09)
  • [10]基于循环经济的工业废弃物资源化模式研究[D]. 张静波. 合肥工业大学, 2007(03)

标签:;  ;  ;  ;  ;  

铜陵又一覆铜板项目投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